2017年小学教学理论考研题库【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6 10:42:39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7年小学教学理论考研题库【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2017年小学教学理论考研题库【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模块一 章节题库

第一部分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第1章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一、名词解释

1.科学研究

答:科学研究是人们在科学信念的支配下,采用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范,探究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以便发现新事物、获得新知识的活动。它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种,前者主要是为获得关于各种现象和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和理论性工作,后者主要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实际目标或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

2.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答: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是以小学教师为主体或与专职教育人员相结合,通过观察、调查、实验、文献分析、理论探讨等方式,探讨或解决小学教育领域中各种有研究价值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从而达到认识小学教育活动规律或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侧重于应用和发展研究,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的作用主要有:①改善教育实践;②推进理论建设;③提高教师素质。

3.科研群体

答:科研群体是指为适应特定科研任务的需要而将专业人员组织起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专业)团体。一般以课题组的形式结成科研群体。小学教育科研的群体往往同时也是教育教学群体,以教研组或同一班级任课教师为单位。科研群体的基本特征是:优势互补、协同攻关。科研群体的模式主要有:①以专业为基础的学科科研课题组结构模式;②以教育实际问题为中心,在基层教育组织建立的三级教育科研课题组结构模式;③以教育实验研究为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相结合的科研课题组结构模式。

4.科学方法

答: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又称为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方法有其自身的特性,主要体现在:①服从并服务于科研任务;②具有更为严格的规范性。

二、简答题

1.怎样理解科学这个概念?

答:一般来说,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去理解科学这一概念:(1)“科学是某种知识体系”

国外有辞典把科学称为“合乎逻辑地排列起来的知识体系,尤其是指那些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知识”,广义地讲,反映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客观规律的一切知识都属科学。(2)“科学是一种经历”

有的科学家认为科学是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如果说“科学即知识体系”属于静态描述的话,“经历说”就是对科学活动的一种动态刻画。(3)“科学是一种精神、一种人生态度”

这是一种更宽泛的理解,意在强调蕴涵于科学活动之中的那种最本质的精神——追求真理、实事求是。

2.科学研究有何特性、有何价值?

答:科学研究是人们在科学信念的支配下,采用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范,探究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以便发现新事物、获得新知识的活动。对其特性和价值的分析如下:(1)科学研究的特性

①问题性。科学研究作为人类特有的实践,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过程,每一项科学研究,总是因某个或某些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所引起,而每一个研究者(或研究者群体)的研究思路的措施,又总是围绕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展开的。没有真实的问题,也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②创造性。科学研究是以求新为目的的人类实践,需要发现新事实、获得新知识、寻找新途径、解决新问题。欲求新,就不可能因循守旧,必须在解决科学问题的角度、方法、材料或结论上,向人类提供首创的有价值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发现前人尚未检验过的认识与实践成果。缺乏创造性的研究,也不能算严格意义的研究。

③历史继承性。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尤其是对复杂问题的研究,往往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需要几代人乃至几十代人前赴后继地努力。

④规范性。欲使科学研究得以准确地揭示事物的规律和因果关系,达到预期目的,就必须尽可能地排除干扰、克服随意性,从而保证全过程的客观性,这就要遵循一定的研究规范。(2)科学研究的价值

①深化认识的价值。科学研究帮助人们深化认识的这一价值,主要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表现出来的,一是发现并揭示规律,二是对已有的反映规律的原理(学说)不断进行检验。

②改善实践的价值。科学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弄清“是什么”“为什么”一类问题,即认识问题;还能帮助人们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即实践问题。认识问题的明确,是人们决定如何行动的前提。行动的有效途径和有效方式,也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去探寻。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深化认识的价值表现为深化对教育活动特点及规律的认识,从而推动教育理论的建设;改善实践的价值,则表现为改进教育活动实践,寻找有效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等,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此外,教育科学研究还有它独特的价值,那就是锻炼培养教育科学研究者主体——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3.谈谈小学教育的地位、特点及改革现状。

答:(1)小学教育的地位

小学是学校教育制度的起始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其小学教育质量的高低,都直接影响着后续初中、高中或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好坏;对一个人来讲,在小学所打下的素质基础牢固与否,对他今后学习和事业上的成就都有十分密切的相关。(2)小学教育的特点

①起始性。小学教育基本上是启蒙教育,是人走向理性世界的起跑线,个人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系统认识,就从这里开始。

②基础性。小学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是基础的基础,一个人无论他将来进入社会的哪个层面、从事哪种职业,都必须在小学打好全面的扎实的素质基础。

③全体性。小学教育处在义务教育阶段,是社会必须提供、每一个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教育。因此,学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施教,不仅给予同等的受教育机会,而且给予同等的教育质量。(3)小学教育的改革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小学教育改革全方位展开,从教育目标到课程教材、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到班主任工作和学校管理,都开出了灿烂的改革之花,结出了丰硕的质量之果。

①在目标上经过了强调“知识就是力量”、重视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关注情感乃至非智力因素、注重整体的个性或人格的发展这样一个嬗变过程;

②在课程上,经历了从重学科到重“活动”到并重、从单一的必修课到增加选修课、从完全的国家规定课程到留出地方课程的进步与发展;

③在教材上,打破了多年来的一纲一本的一统天下,开始了一纲多本乃至多纲多本的广泛探索;

④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上,更是百花齐放、交相辉映,往往是由一点切入、带动相关因素乃至引起全方位的改革,全面、综合、整体地改革的结果,不仅表现在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而且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模式;

⑤在小学德育方面,思想品德课、生活指导课的探新以及班级活动与管理的改革等等也卓有成效。

4.为什么要在小学开展教育科研?

答:在小学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大致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改善教育实践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其对年轻一代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在以改革促发展的年代,各级教育的实践模式,包括办学模式、管理模式、教学模式、教育模式、师生关系模式等,也因环境、对象、内容等因素的变化发展而被要求更新。要为教育教学的新观念、新模式、新方式找到科学根据,就必须通过科学研究。(2)推进理论建设

小学教育实践性强,研究往往偏于应用,但小学教育又是典型的教育现象,对其开展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小学的特殊规律,更在于从中提炼一般教育原理。(3)提高教师素质

小学教师是小学教育的基本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小学教育的质量。传统的师范教育仅仅着重学科训练和教学规范,轻视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尽管各国对小学教师是否参加教育科研的看法不一致,但行业劳动的技术含量日益提高相应要求从业者具备科学的头脑和开拓进取意识,已是趋势。

5.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有何特殊性?

答:(1)小学教育科学的研究对象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小学教育领域中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问题。(2)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①复杂性。教育问题总是来自教育这一复杂的人为系统(或称人为事物),兴办教育涉及的因素十分复杂,它与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男女老少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这种多因素多变化的广泛联系,再加上人的价值与愿望参与其间,就使任何一个教育问题的提出及其解决都被纠结在复杂的因果关系之中。

②整合性。在教育研究活动中,研究者所着手剖析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很难将其简单地归于理论问题或是实践问题、历史问题或是现实问题。当前的教育改革研究越来越倾向于学者、教师和行政人员三方面的协作研究,倾向于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正是教育问题的整合性特征的反应。

③二难性。综观教育研究活动的历史与现实,存在有大量悬而未决的二难问题。限于社会历史条件和人们的认识深度,人们对二难问题的研究策略,往往是在某些时期某种条件下侧重或突出某一方面,还在某些时期条件下侧重或突出另一方面,于是,不断地有人把“深刻”推向“片面”,而后又有人矫枉过正,最后一次又一次地在更高更深一层的意义上谋求互补。

④开放性。教育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不可能也不应该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中自我发展。开放,既包括对域外教育的开放,也包括对一定教育所处的特定社会大环境的开放,因而,所产生的问题也具有开放性。

6.一个好的科研群体有哪些特征?

答:科研群体,是指为适应特定科研任务的需要而将专业人员组织起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专业)团体。一个好的科研群体的基本特征是优势互补、协同攻关,具体表现在:(1)在同一群体内,有共同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课题。(2)群体内组成人员在知识、技术、能力、专业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质,各有专长。不同知识能力结构,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研究风格,形成异质互补的优势。(3)群体不是单个人的简单集合体,而且有一定组织结构及行为规则以约束和规范每个成员的行动,从而在组织体制上保证科研群体的正常运转。(4)群体由理论基础宽厚扎实,有丰富经验,作风正派,具有组织能力的人担任课题负责人,并在群体内形成一支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骨干研究力量。

7.作为个体的研究者应具有哪些素质?

答:现代科学研究对研究者个体的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总的看来包括认知和人格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素质又是以科研能力为核心的。(1)研究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能力结构,它具体包括以下能力:

①活动定向能力。

研究者应具有在大量教育问题中准确地抓住今后有发展前途的两三个研究方向的胆识,能准确判断某个课题该不该做、值不值得做,而且也能把握住自己最突出的兴趣和特色,明确自己能不能做。

②理论思维能力。

能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把某个教育现象的本质提炼出来并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实质,同时善于从一个基本思想导出一系列新的见解,善于从理论上思考教育问题。

③发现创新能力。

即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研究者要善于借助直觉、联想和想象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富于开拓创新精神,敢于突破原有理论框架,从新的角度和高度分析研究教育问题。

④动手实践能力。

这是研究者运用一定的方法、手段,进行有意识有目的地变革教育现象的物质活动能力。

⑤评价分析能力。

即综合力和判断力。这一能力包括客观公正地对自己和他人所进行的科研过程、科研成果作评价分析。

⑥组织科研活动的能力。(2)基本修养

研究者除应具备并不断提高上述科研能力以外,还应注意从以下方面提高自身修养。

①敬业精神。

教育研究面对的是极其复杂的人和事物,周期长,成效慢,所以用以支撑研究信念、维持科研行为的外在激励是不多的,这就要求研究人员具有热爱教育及其研究这一事业的强烈情感、探索教育问题的极大兴趣以及实现自己抱负的执着追求。

②毅力和勇气。

在教育科研过程中,研究人员的思想和行为有可能受到外界的压力或经验的束缚。科研人员应铸就一颗只服从真理的自由的心灵,要有不屈从于权势和传统的傲骨。同时也有敢于承认修正乃至放弃自己错误的勇气,以及耐受挫折和失败的意志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披荆斩棘,取得成功。

③知识结构。

从事教育科研的人员应当不断丰富和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研究对象复杂性和研究过程艰难性的要求。首先,要具备并不断提高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一般教育科学知识。其次,应具有与所从事的具体研究领域相关的知识。再次,还应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广泛涉猎哲学、历史、科技、文艺等知识领域,从中获得研究的灵感、启示或可借鉴的方法。

此外研究人员还应当注意从自己的科研实验中积累经验和教训,不必醉心于成果的数量,而应重视每一次研究中和研究后的反思,一旦这些做法成为习惯,就会获得实践给予的知识和经验的双重回报。

8.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是什么?各阶段的实施要领是什么?

答: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意指从各种“特殊”的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抽象出来的过程,反映了任何人在任何时候用任何方法从事研究时的一般性质或一般规律。

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包括准备、实施、总结评价三个阶段,对其各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及实施要领分析如下:(1)教育科学研究的准备阶段

①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

a.发现问题并确定课题。要运用怀疑、变换思考角度、类比与移植、探究和体察等思维策略,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之后,要分析课题的价值,包括课题自身价值和滚动发展价值,还要考察主观条件如研究的实力和研究的兴趣。

b.限定课题变量的范围,构思并表述研究假设。

c.文献综述和课题论证。

d.形成研究方案。通过明确对象总体和分析单位、选择抽样方法来确定研究对象;选择研究方法和手段;制定行动计划。

②准备阶段的工作要领:选择课题要慎重,研究设计要科学,制定工作计划要周密。(2)教育科学研究的实施阶段

①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

a.搜集和整理资料、形成科学事实;

b.分析事实或已有理论、形成新的科学理论;

c.得出研究结论以后,还要撰写研究报告。

②实施阶段的工作要领:

a.分析资料、形成事实的操作要领:要避免由于研究者本身观念、倾向而造成的认识上的偏差,还应敢于面对不利于证实自己假设的事实或有歧义的结论。

b.形成科学理论的要领:首先,要掌握大量的高质量的事实材料;其次,要在理性思考过程中调动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再次,研究者还应注意增进理论修养,提高思辨能力和思想方法水平。(3)教育科学研究的总结评价阶段

总结评价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进行研究工作的总结及成果的评鉴等等。

9.教育科学研究的操作原则有哪些?

答:教育科学研究的操作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也称价值中立原则,要求在搜集资料、分析和解释结果时,不容许带有价值偏见。教育活动的人为性,决定了教育研究不能绕过人的意志和价值标准,表面看来似乎难以保持中立,但客观性原则强调的是研究者在搜集、描述和解释事实的过程中,不能为了证实假说而任意剪裁、有意忽略甚至歪曲实证材料。(2)操作性原则

操作性原则,即在研究中所使用的概念术语要有明确的可操作性的语义规定,使其能够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测量。操作性原则从理论上讲,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可以构造出操作性定义,即描述出被定义事物的可观测到的具有独特性的特征,因此,教育研究也应遵循这一原则。(3)公共性原则

公共性原则,即用明确的文化符号清楚地表达研究工作的研究程序、方法和成果,以保证同行专家了解整个研究过程。(4)检验性原则

检验性原则,即同行专家能在相同的研究条件下,依照相同的程序和方法重演研究过程,并得到同样的结果。检验性原则的核心是重复操作以便验证,教育研究中不可能像自然科学研究那样贯彻彻底,这是因为进入教育研究程序的各种因素、条件或场景不可能异时异地原样重复,也就不可能得到完全相同的结论,所以只能以概率方式加以陈述和印证,表现在文字上,也就不可避免地要用“基本”“部分”“相当”之类的修饰词作程度限定。(5)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一方面要有中心概念和可以为实证性材料检验的命题,另一方面,还要有能够将这些分离的命题联系起来的理论框架,以便使各项研究成果逐渐累积成为一个知识系统,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整体认识。这项原则要求研究活动具有中心概念,可检验命题以及具有统整作用的理论构架。(6)解释性原则

解释性原则,即能达到探索客观规律的目的,揭示因果联系,使其成为认识深化的知识基础。这条原则要求研究者应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这也是教育研究应当发挥的功能,但需明确两点:一是不同类研究在解释性上应有不同要求;二是解释的方式上,不应以精确的定量描述来苛求,应允许以模糊的概率描述加上定性分析来表述研究结论。

10.教育科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有哪些?

答:教育科研工作者必须遵循的伦理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受试者权利

无论是作为直接对象参加到研究过程中,还是作为研究对象的一个部分参与研究;无论是儿童少年、青年,还是成人,受试者都享有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人身自由。(2)审慎解释研究成果

一般说来,公众对科研工作者正式产出的科研成果有一种信任感,也乐于成为成果使用者,越是这样,科研工作者就越应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审慎地解释研究成果和结论。错误的结论或不真实的成果付诸实践,产生的后果是难以估量的。(3)避免给受试者不适当的压力和负担

不同的教育方法、内容等会给儿童造成不同的心理承受,应避免给受试者带来不利的压力和负担。(4)消除或避免不良后果

教育科研人员应充分考虑到研究课题的项目内容和措施可能给受试者带来的不良后果,想办法消除或避免。

第2章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选择与设计

一、名词解释

1.怀疑、变换思考角度、类比与移植

答:怀疑、变换思考角度、类比与移植是发现问题的三种具体策略。(1)怀疑是对已有结论、常规、习惯行为方式等的合理性作否定的或部分否定的判断。怀疑必然引起人对事物的重新审度,会在原以为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怀疑的依据有两个:一是事实与经验;二是逻辑。(2)变换思考角度是从与得出原有结论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层次上来认识原有的研究对象,以形成关于对象的新认识。它与怀疑不同,不是把思维指向原有的结论。(3)类比与移植是通过与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类比和借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来发现本学科研究的新问题。这种思维的特点是从别的学科研究中获得启发,找到发现的“工具”。

2.假设:归纳假设、演绎假设,研究假设

答:(1)假设是依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说明,是在研究之前的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理论。其特性包括:假定性、科学性、表述上的明确性和可检验性。(2)按照假设的形成逻辑,可将教育研究的假设分为归纳假设和演绎假设。

①归纳假设是人们通过一些个别经验事实材料的观察、调查,得到启示,进而概括、推论提出的假设。

②演绎假设是根据不可直接观察的事物现象或属性之间的某种联系的普遍性,通过综合和逻辑推演而提出的理论定律和原理的假设。(3)研究假设是指陈述研究者所假定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研究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分为方向性假设和非方向性假设两类。

3.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答:(1)变量是指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并且可以操纵或测量的特征。(2)变量依其相互关系可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控制变量)。

①自变量是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地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或条件的组合。

②因变量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被试行为或者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反应的变量,它是一种结果变量。

③无关变量又称控制变量,泛指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数值因而对研究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

二、简答题

1.简述“概念图”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注意问题。

答:(1)概念图教学设计是利用概念图这种可视化的语义网络(知识呈现的有向图,其中称端结点为概念结点,内部结点为概念关系。)表示方法,将某一领域内的知识元素按其内在关联进行组织呈现和意义建构的一种教学设计。(2)“概念图”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①创设情景,导入学习主题;

②用概念图建设本节课的框架;

③利用概念图的资源整合功能进行讲授;

④利用概念图总结本节课知识,进行巩固。(3)“概念图”教学设计的注意问题:

①重要概念放于中心位置或最上端,概念的关键属性用醒目标记标明,以便于辨认学习;

②一个概念图通常只用来表达一个主题或主概念,但关于同一主题的概念图不是惟一的;

③主概念下可以分出几个相关联的支概念,支概念下又可分出几个支概念,或者是解释某一个支概念的例子,而例子必须是典型事例;

④精选出要连接的概念,找准概念间的本质联系,连接词要能表达一个完整的观点;

⑤学生可以在经过进一步的学习和酝酿数日以后再重新整理概念图,这样效果会更好;

⑥概念构图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构图时的反思。反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概念图的图形反思,二是对概念构图过程的反思。

2.在小学教育科研中怎样发现问题、怎样确立课题?

答:教育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研究问题发展的历史。能否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是能否进行高质量科学研究的关键。在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中,发现问题、确立课题至关重要。(1)发现问题的策略

①怀疑。怀疑是对已有结论、常规、习惯行为方式等的合理性作否定的或部分否定的判断,怀疑必然引起人对事物的重新审度,会在原以为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怀疑的依据有两个,一是事实与经验,二是逻辑。

②变换思考角度。变换思考角度是从与得出原有结论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层次上来认识原有的研究对象,以形成关于对象的新认识。它需要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和已有知识的影响,另辟蹊径。

思考角度的转换有多种类型:一是在同一层次上的转换;二是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进行的;三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事物与事物之间,同一事物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结合部;四是通过比较,这种比较可以是纵向的历史比较也可以是横向的区域比较。

③类比与迁移。类比和迁移是通过与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类比和借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来发现本学科研究的新问题。

④探究与体察。探究与体察的思维策略要求面向实际,从对现象的思考中提出新问题。(2)确立课题的步骤与方法

①确定研究对象与内容。在考察研究背景的基础上,运用发现问题的思维策略,先“发散”、后“辐合”,逐步缩小研究范围,找准“题眼”,并把握好研究方向与角度。

②考察主客观条件,确定研究的切入点。

a.客观估价研究者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和兴趣。知识结构指研究成员的各种知识的组织形式。研究能力包括思维能力、选用各种研究方法的能力及写作表达能力。兴趣是生活的向导,也是科研入门的向导、研究持续的动力。

b.分析资料信息来源、设备工具状况、经费以及可借助的力量。没有资料,研究寸步难行。课题的完成只能够达到所占有的资料积累能够支撑的高度。工具设备包括观察和实验设备、处理信息资料的设备、交通设备等;经费财力对于项目实施的规模大小是重要的,可借助的力量包括物力与人力两方面,人力包括可求教的导师、专家,可合作的同仁。

c.考虑研究者的本职工作性质和环境。在某种程度上,研究者的本职工作性质和环境决定了选题的范围。

3.为什么要论证课题?在小学教育科研中怎样论证课题?

答:(1)论证课题的原因

①课题论证能够确认课题研究价值,明确研究方向;

②课题论证能够完善课题方案,明确保障条件;

③可以论证为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提供一个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环境,达到带着问题进行教育科研理论方法学习的目的,初步认识课题研究的规范;

④课题论证使科研管理部门本身更充分地了解到各个课题研究的条件,进而为今后保证重点,建立更完善的体系,进行科学管理提供更具体的依据。(2)正式论证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①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类型。

②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③与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可能有所突破的方面。

④分析研究的可能性、基本条件及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

⑤课题研究策略、步骤及成果形式。

⑥论证报告的格式、语句等写作上的问题。

4.假设有哪些类型?假设在教育科研活动中起何作用?

答:(1)假设的基本类型

①按假设的形成逻辑分为归纳假设和演绎假设。

归纳假设是人们通过一些个别经验事实材料的观察、调查,得到启示,进而概括、推论提出的假设。

演绎假设是根据不可直接观察的事物现象或属性之间的某种联系的普遍性,通过综合和逻辑推演而提出的理论定律和原理的假设。

②按假设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和预测性假设。

描述性假设是描述认识对象的结构,向我们提供关于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大致的数量关系的推测,是关于对象的大致轮廓的外部表象的一种描写。它是科学探索的最初阶段。

解释性假设是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指出现象质的方面,说明事物原因的一种更复杂、更重要的假设,是比描述性假设高一级的形式。

预测性假设是基于对现实事物的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基础上提出的更复杂更困难的一种假设,它是对事情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测。

③按假设是否指明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的方向,可分为方向性假设和非方向性假设两类。(2)假设的作用

①假设为研究活动指明方向。假设的基本功能在于引导研究,起着纲领性作用。假设能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的内容和方向,通过逻辑论证使研究课题更加明确,并按确定目标决定研究方法和收集资料,指导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

②假设是教育科学探索的必经阶段。假设是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正确认识客观规律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手段。

③假设可以提高研究活动的新颖度和预见性。科学的本质在于求新,而假设正是研究者对“未知”“未有”领域的一种试探,是新事物新认识出现的前奏。

5.假设与变量是什么关系?如何准确地表述假设?

答:(1)假设与变量的关系

假设是一种推测或对问题答案及情况状态的一种猜测。假设是对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关系的假定,变量是构成假设的基本元素。(2)假设的表述

一般认为,一个规范表述的假设,至少应具备以下标准:

①说明两个以上变量间的期望关系。

②假设必须是可检验的,即表述的语义是明确的、可操作的、不致于造成歧义的,假设语义模糊就无法检验。

③假设必须是陈述句,而不能是疑问句。可以是肯定陈述,也可以是否定陈述;可以是全称肯定或否定,也可以是单称肯定或否定。

6.形成研究方案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结合您的工作实际,草拟一份研究方案(提纲)。

答:(1)形成研究方案的主要工作内容

形成研究方案主要包括确定研究对象,选择方法手段并编制工具,制定行动计划等工作内容。

①确定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对象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a.明确研究对象总体和分析单位。研究者在确定研究对象时,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的总体和分析单位。总体是指所要研究的对象的所有个体单位构成的全体。分析单位是研究中采用的基本单位。

b.选择抽样方法。要想得出百分之百可靠的研究结论,去考察对象的全部或整体当然是最理想了,然而,限于人力、财力和时间要求诸种条件,除少数微型研究,绝大多数不可能穷尽对象的全部,而只能采用从对象总体中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研究,然后将研究结论推广到对象总体。

②选择研究方法、手段。教育科研需要精心挑选得心应手的工具,小学教育科研可供选择的方法很多,研究者不能盲目地赶时髦,流行什么选什么,而只能是从“方法总是服务于特定研究目的的”这一认识出发来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③制定行动计划。研究的行动计划一般称工作计划,研究工作计划的制定建立在研究设计基础上,是对如何实现某一研究设计的行动规划、时间规划、组织形式规划和经费规划。研究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划分工作阶段与程序,明确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结算每阶段需要的工作时间,确立研究的组织形式,列出研究人员之间的分工职责与合作项目,规定对研究工作开展状况的检查时间与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的形式,评价与鉴定,研究经费的预算等。研究工作计划是对整个研究过程的全面规划,应把它建立在对研究活动的系统分析

基础上,寻求最佳组合。(2)草拟一份研究方案

①调查目的

压岁钱是中华传统习俗,是伴随着春节的产生而产生的,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年三十给孩子一串压岁钱,是在新年里,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福和期待。那么,小学生获得的压岁钱的来源,数量是怎样的呢?小学生又是怎样看待压岁钱的呢?为此进行该调查。

②调查时间,地点与对象

时间:2015-3-20至2015-3-27

地点:某市xx小学

对象:四年级学生

③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

问卷内容:

问卷以选择的形式进行回答,可多选(第⑤题除外)。选项若为其他,请在横线处进行说明。

a.你家谁给你压岁钱?

A爸爸 B妈妈 C爷爷 D奶奶 E外婆 F外公 G叔叔 H阿姨 I哥哥 J姐姐 K其他:______

b.你得到多少压岁钱?

A小于100 B 100~200 C 200~300 D 300~400 E 400~500 F 500~800 G 800~1000 H 1000元以上

c.当你拿到压岁钱时,心情如何?

A非常开心 B比较开心 C没有感觉 D悲伤

d.你最初准备怎么用这笔压岁钱?

A存起来 B 买自己喜欢的玩具零食 C 给家人买礼物 D 买学习用品 E 交学费 F 捐献出去 G 其他______

e.实际你是怎样用这笔钱的呢? ______

f.你觉得家长应该给你压岁钱吗?应该收下吗?

A应该,应该 B应该,不应该 C不应该,不应该 D其他______

④调查准备

准备好问卷,组织调查人员,协调好被调查者以及调查时间、地点等。

⑤调查实施

根据计划进行实际调查。

⑥整理调查材料,分析调查结果,并得出调查结论。

根据问卷调查得出学生收到的压岁钱各有不同,学生对压岁钱的看法也各不相同。通过调查我们旨在帮助学生澄清对压岁钱的看法并以正确的观点去对待和利用压岁钱,帮助学生树立通过劳动获得报酬的观念,并学会勤俭节约,合理利用压岁钱。

⑦调查报告

撰写调查报告,对所研究的压岁钱问题作出解释,提出学生对待压岁钱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第3章 教育观察法

一、名词解释

1.教育观察法

答:教育观察法是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教育观察法的特点主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系统的观察计划;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其功能主要包括:了解学生情况、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师生关系、学生或教师的群体氛围以及其他教育影响。教育观察法是教育科研中获取科学事实,形成科学结论的重要方法之一。

2.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答: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是教育观察法中的两种不同方法,它们是依据教育观察的环境是在自然状态还是在人工控制状态划分的。

自然观察法是指事件自然发生对观察环境不加改变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观察的方法。其特点是:能收集到客观真实的材料,但材料往往是观察对象的外部行为表现。

实验观察法是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进行的系统观察的方法。其特点是:观察有严密的计划,有详细的观察指标体系,对观察情境有较严格的要求,有利于探讨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

3.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

答: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是教育观察法中的两种不同方法,它们是依据观察时是否借助有关仪器设备划分的。

直接观察法是指直接通过观察者的感官考察被研究者活动的方法。其特点是:可以获得直接、具体而真实的第一手材料,而且观察者的主动性强,能根据观察目的及时调整观察内容,从而及时抓住许多重要的细节。不过,由于直接观察法是通过人的感官进行的,人的感官认识事物时的局限性自然也会制约这种观察法的使用效果。

间接观察法是指观察者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考察研究对象活动的方法。其特点是:观察者可以克服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扩大观察范围,提高观察和记录的准确性。但是经费支出较大,对相关技术的要求也比较高。

4.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

答: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是教育观察法中的两种不同方法,它们是依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进行的活动划分的。

参与观察法是指观察者参与到观察对象的活动之中,通过与观察对象共同进行的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的方法。其特点是:不破坏和影响观察对象的原有结构和内部关系,因而能够获得有关较深层的结构和关系的材料。但易受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非参与观察法是指观察者不参加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完全以局外人的身份进行观察的方法。其特点是:观察结果较为客观,但无法深入了解被观察对象或事件的深层原因。

5.时间取样观察法和事件取样观察法

答:时间取样观察法和事件取样观察法是教育观察法中的两种不同方法,它们是依据所要观察的对象及其行为表现的不同取样方式划分的。

时间取样观察法是指在选定的一定时间内进行观察,对观察对象在这一时间段或这一时刻发生的各种行为表现和事件作全面的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其特点是:可以随机选取时间,也可以选择可能发生典型行为或事件发生相对集中的时间。

事件取样观察是指对某种与研究目的有关的、预先确定了的、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持续时间等方面进行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其特点是:通过对这些有代表性的相关事件的观察和进一步的研究,观察者可以对感兴趣的事件形成比较全面、深入而正确的认识。

6.教育现场观察

答:教育现场观察是指观察人员在行为或事件发生的现场进行的观察,它可以是多种观察方法的综合运用。在现场进行的观察可以得到丰富、全面而直观的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做好准备。

教育现场观察的优点是:所获资料自然、直观、真实、可靠性高;能纵向分析观察对象的活动或变化规律。其缺点是:观察结果易受主观因素干扰;观察之外的主观活动较多。

二、问答题

1.教育观察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它有何优点和缺点?

答:教育观察法是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其特点及优缺点具体分析如下:(1)教育观察法的主要特点

①教育观察法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观察如果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就难以把握观察的重点,难以对复杂的现象进行取舍,更难以控制观察的过程。一旦明确了观察目的,观察者就会确定所要观察的内容,有效控制观察过程,并系统记录观察结果。

②教育观察法有系统的计划。教育观察法对观察活动的时间、空间、顺序、过程、对象、仪器、记录方法与表格等都有预先的系统的计划、安排和准备。系统的计划能使观察效率大大提高,从而保证了教育观察法的科学性。

③教育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能使观察研究者考察到被观察者在日常现实生活和学习等活动中真实的、典型的和一般的行为表现。(2)教育观察法的优缺点

①教育观察法的主要优点:

a.简便易行。运用教育观察法往往不需要专业程度很高因而较难掌握的理论和技术,这样,无论是在常规工作中为了改进现状而作的探索,还是专业研究人员所进行的预备研究乃至更深入的研究,都可运用教育观察法,以了解工作现状,或确定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和对象。

b.所获资料可靠性较高。因为所要观察的行为或事件发生在自然状态之中,这样,教育观察法所获得的资料可以直接反映客观事实,有利于全面了解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因而它的可靠性较高。

c.可纵贯分析教育现象。教育观察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同其他研究方法相比,研究者可对研究对象进行更长时间的观察,可以较为持久地获得较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因而,观察者能有充分的时间对行为趋势或事件发生的可能方向进行深入的、持久的考察研究,从而能够在大量的行为和事件中区分偶然事件和平常事件,有利于取得对它们的进一步的认识。

②教育观察法的主要缺点:

a.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影响。因为各人所具备的知识、经验、情感等方面的背景不同,不同的观察者对待观察的对象、行为或事件往往都有一定的主观态度或看法,从而形成一定的或明或暗的期待。

b.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够高。在具体运用教育观察法时,一方面,所观察的行为或事件发生在自然环境里,研究者往往对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难以控制;另一方面,无论是时间取样还是事件取样,都不一定能代表更多乃至全部的观察对象或更长时间的行为与事件。

c.有些观察活动可能使观察结果失真。若观察者在观察对象可觉察的范围内观察,或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或在现场采用了一些人们较少见到的设备,则被观察者的活动可能受到影响。

2.教育观察法的设计步骤有哪些?

答:教育观察法是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其设计步骤如下:(1)确定观察内容

合格的观察内容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准确地反映、体现或说明观察目的;二是能够被操作,即观察人员能据此观察到应该观察的行为或事件。(2)选择观察方式

不同类型的教育观察法各有优缺点,而具体的观察内容和相关的客观条件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结合这两方面的情况,选择最有利于获得科学结论的观察方式。(3)制定观察记录表和记录代码系统

①制定观察记录表。任何一种观察方式都需要经过实施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为达到有效地进行观察的目的,就要制定观察记录表。

②制定观察记录代码系统。观察记录代码系统是研究者为方便地记录有意义的、可以观察和处理的行为类别或行为单位而制定的一套符号系统,也就是在行为类别或单位与符号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制定并熟记观察代码系统,在实施观察时就可以用少量简单的符号代表相对应的行为类别或单位,从而达到快速、准确地记录观察结果的效果。(4)训练观察人员

不论是因为客观原因还是由于主观倾向的影响,任何未经严格训练的观察人员都有可能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产生较多错误,所以,要使观察、研究的结果可靠、系统,有必要在搜集观察资料之前对观察人员进行挑选、训练。

3.怎样确定观察内容?请举一个实例。

答:(1)确定观察内容的方法

合格的观察内容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准确地反映、体现或说明观察目的;二是能够被操作,即观察人员能据此观察到应该观察的行为或事件。要确定好的观察内容并形成合理的内容体系,一方面要准确地理解观察目的和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另一方面要明确界定所要观察的内容在具体场景中的实际表现,包括行为表现、事件发生发展的标志等操作性定义。(2)举例

例如,要观察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况,首先就应准确地理解什么是“主动的学习”,其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其次,要将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行为表现来体现,即“主动学习”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可以按空间的分布确定学生在课内课外主动学习的具体行为特征,也可以按时间的顺序确定学生在一天或一个单元的学习生活中主动学习的具体行为。如对五年级学生而言,上课时主动学习的表现可以是:能认真听清老师和同学的话,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并敢于主动地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根据学习的需要,积极参加小组的学习和讨论,并互相检查,熟悉小组和集体活动的形式等等。

4.观察记录表有哪些功能?请根据上题中的实例设计一份观察记录表。

答:观察记录表是一种反映观察目的的、有效地记录行为或事件的工具。(1)观察记录表的功能

①指引功能,即指引观察者注意力的分配,使观察者不至于遗漏重要的内容;

②系统地记忆观察资料的功能,即帮助观察者及时系统地记下所观察到的行为表现或事件,便于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对观察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2)根据上题实例设计观察记录表积极回提出问发表自己的意参与小组讨答题见论少数一半人

数多数

5.教育现场观察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答:教育现场观察是指观察人员在行为或事件发生的现场进行的观察。其基本步骤是:(1)获准进入现场

要做到进入现场实施观察,观察研究人员必须解决两个问题:

①证明自己的身份和要进行的观察研究是合法的;

②进入现场的要求不被拒绝,最好能在得到允许的基础上取得有关部门人员的积极配合。(2)与现场有关人员建立友善关系

在教育现场观察中这可能是最为困难而又最费时间的一步了,但这一步又是获得有效信息所不可缺少的;因此,观察研究人员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不能焦虑,一定要为进一步的研究而执着地完成建立友善关系的过程。(3)观察和记录

在获准进入现场之后,就要正式实施观察并做记录了。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若观察者不需要或未能被观察对象所接受,而他又不想引起被观察者的任何反感或反常行动,那么观察者不能在现场做笔记。这样,他就可借助有用的记忆术或记忆线索、依靠记忆来做事后记录。一个观察者即使已被观察对象所接纳并与他(们)建立了友善关系,也不要引人注目地作现场笔记,否则极有可能引起被观察者的行动失常从而导致观察结果失真。(4)对付危机

尽管观察者为取得好的观察结果而做了种种努力,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毕竟有可能存在着分歧,甚至发生对抗。对于这种情况,可采用两种策略予以改变,一是观察者表现出地位低下和没有权力;二是观察者表现出权高位重,这种策略包括取得具有更高权力和地位的组织或人员的支持。(5)整理、分析资料

在完成上述步骤并顺利地退出现场之后,就需要对观察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经过观察所获得的资料是生动的、丰富的,但也往往是复杂的、不够系统的。要从中探讨出某些规律或形成一些科学性的认识,就必须整理、分析这些资料。

6.现场笔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现场笔记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1)对现场情况的描述

要具体地写清楚发生了什么事,何时发生的,有些什么言行,谁说(做)的和向谁说(做)的,以及周围环境伴随着发生了什么变化。尽量避免用抽象的形容词或副词归纳,要尽可能地写出行为的详细过程和涉及面,以便掌握行为发生的原始情况。(2)原先忘记而现在又记起的情况

这方面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原来就认为很重要却未及时记下的信息,另一种情况是某些早先发生似乎不够重要,借助于新发生的事件而显示出其重要性的事情。(3)分析意见

这是在观察研究过程中,观察人员所进行的对所发现的资料的分析和推论,包括对观察到的行为或事件的重要性的估计、对资料的组织、分类及其理由等等。(4)个人印象和感觉

在实施教育观察法时,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固然可能会对观察效果产生负面影响,但它也可引导观察者去理解被观察者的真实思想感情,从而使观察者能够分析和解释被观察者的行为与观察到的事件。(5)关于进一步研究所需的信息的笔记

这部分包括待做的事情,例如有待于进一步了解的情况和其它有待于观察的对象的资料。

7.在小学教育研究中观察法有哪几种组合模式?如何实施?

答:在小学教育研究中常用的几种教育观察法组合模式及其实施分析如下:(1)无结构的非参与观察

在无结构非参与观察中,由于没有系统的观察项目,难以用记录表格和符号做系统的记录。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在记录无结构非参与观察所得到的结果时,往往采用两种方式:

①日记描述法。日记描述法就是对某个或某组观察对象长期跟踪、反复观察,描述性地记录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这种日记可以是综合性的全面记录,也可以是主题中心式的记录。

②轶事记录法。轶事记录法主要是记录观察者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行为或事件,可以是典型行为,也可以是异常行为。(2)无结构参与观察

无结构参与观察的基本步骤是:

①确定观察的问题和对象;

②进入观察情境;

③记录观察资料。

这个程序也可以在事实中适当增减步骤环节。(3)有结构、非参与式时间取样观察

有结构、非参与式时间取样观察的实施步骤是:

①确定观察问题的结构;

②确定观察时间段和观察对象;

③编制记录表。

结合到具体的教育实际活动可以变通,以便更好地发挥有结构观察的作用。(4)有结构、非参与式事件取样观察

这种观察法组合模式的实施要点主要有:

①确定所要观察的事件或行为。对这些观察项目的要求是:一要有明确的界定,二要有可操作性,即能在实际的现场中有效地辨认和记录;

②制定记录表并实施观察和记录。

第4章 教育调查法

一、名词解释

1.调查法,教育调查法

答:调查法是人们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运用问卷、测量、访谈等科学方法和手段,对某种或某几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考察,通过对搜集到的各种事实和资料的分析和处理,进而得出某种结论或推论的研究方法。调查法是社会学的一种经典的实证研究方法,它适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

教育调查法是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教育问题或教育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教育现象的科学事实,并形成关于教育现象的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2.常模调查、比较调查

答:常模调查、比较调查是教育调查法的两种基本类型,它们是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进行划分的。常模调查是指目的在于了解教育要素以及教育活动等方面的一般状况的调查。比较调查是指目的在于了解教育要素以及教育活动等方面的差异状况的调查。

3.问卷调查、访谈调查

答: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是教育调查法的两种基本类型,它们是根据调查获得和搜集信息的方式进行划分的。问卷调查是指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搜集研究对象关于教育问题或教育现象的信息和资料的方法。访谈调查是指调查研究者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向被调查者提出问题,引起被调查者回答问题,从而搜集有关教育现状的信息和资料的方法。

4.事实性问题、态度性问题

答:事实性问题、态度性问题是问卷中问题的两种基本类型。事实性问题是指关于曾经发生过的、已经存在的或将要发生的事件、事物的状态、人的实际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它涉及三种事实:人口学资料、人的实际行为和事物的状态。态度性问题是关于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人或现象的看法、认识,以及他们的心理状态的问题。它往往涉及人的行为方式中内在的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动机、兴趣、爱好,以及对人或事物的看法、认识、感情、意见等方面的问题。

5.智力测验、人格测验

答:智力测验、人格测验是教育研究中运用的两种测验,它们是依据测验的目标和内容进行划分的。智力测验是测量被试者的智力高低的测验,它一般用于测量学生的观察、想象、记忆、判断、推理、创造等方面的能力。其结果不可由非权威人士随便解释,以免造成不良影响。人格测验是通过测量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情绪、动机、性格等方面的行为、情感和感受来了解被测者的心理特征的测验。其实施手段有:自陈量表;投射技术。

6.二次量化法、投射法、自陈量表

答:二次量化法、投射法、自陈量表是三种常用的测量方法。二次量化法是客观测量法,投射法和自陈量表是主观反应测量法。二次测量法是先用自然语言定性地描述被测量的内容的不同等级,然后再分别用数据定量描述的方法。运用二次量化法,在第一步用自然语言做定性描述时就要对不同等级进行明确的区分;在进行定量描述时,要选择好数值。投射法是指用图片、词语、语句或整段话组成没有结构的测题,诱发被测者的反应,从而了解其内在的动机、情感、价值观念或愿望等特征的测量方法。自陈量表是一种自我评定的问卷,主要是针对测量的人格特征编制一定的测题,包括选择题和问答题。

二、问答题

1.教育调查法有哪些功能?有何优缺点?

答:(1)教育调查法的功能

教育调查法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领域相当广泛,对顺利开展教育活动、科学进行教育决策,以及建立教育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教育调查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调查法可以帮助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管理部门了解教育工作实际状况,及时发现学校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提供现实依据。

②教育调查法可以帮助学校或教师了解教育活动中各教育要素的现状,为制定有效的教育活动策略提供依据。

③教育调查法能够帮助教育理论工作者从教育实际中发现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还有利于较全面地了解和把握教育理论发展的实际。(2)教育调查法的优缺点

①教育调查法的优点:

a.通过教育调查法所获得的资料比较客观、可靠。教育调查法是研究者或调查者借助于问卷、访谈、测量等科学手段或方式与被调查者进行交流,从而获得关于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信息和资料。资料搜集的手段和工具具有较强的客观性。

b.教育调查法所获得的信息和资料较丰富、全面,研究效率较高。运用教育调查法,研究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调查大量的对象,并搜集到大量有关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的资料。

c.教育调查法的研究过程经济、简便、操作容易。教育调查法的全过程一般周期较短,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资料搜集工作,研究过程中对物质条件的要求也相对较低。

②教育调查法的缺点:

a.教育调查法所搜集的资料不是通过主动操作和改变教育现象而导致的结果,而是直接从被调查者或调查对象那儿获得的信息和资料,难以进行因果归因分析。

b.教育调查法的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程度,往往取决于被调查者的合作态度及其实事求是的精神。研究者搜集资料的过程需要被调查者的配合,实事求是地反映关于调查内容的事件及其细节、个人的认识、观点或态度,教育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程度的高低,与调查对象的态度密切相关。

2.教育调查法可分为哪些基本类型?

答:根据教育调查研究的目的、调查对象范围、获取信息资料的手段、调查内容的多少,以及对象本身的特点的不同,可把教育调查法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1)常模调查与比较调查

这是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的不同划分的。

①常模调查是指目的在于了解教育要素以及教育活动等方面的一般状况的调查。

②比较调查是指目的在于了解教育要素以及教育活动等方面的差异状况的调查。(2)普遍调查与抽样调查

这是根据调查对象在所有调查研究对象总体范围的多少划分的。

①普遍调查简称为普查,是指把特定范围的所有调查对象逐一进行的调查。

②抽样调查,又称为部分调查,简称抽查,是指从所有的调查研究对象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抽样方法抽取一部分样本,通过对样本的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