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与爱:父母的爱有时是害(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6 11:01:29

点击下载

作者:萧瑀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教养与爱:父母的爱有时是害

教养与爱:父母的爱有时是害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教养与爱:父母的爱有时是害作者:萧瑀排版:点通数据有限公司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9-01ISBN:9787564098131本书由湾流(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理智的爱,才会让孩子未来更美好

每一位家长都深爱自己的孩子,人们经常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这是为人父母的天职。然而父母对孩子不仅应该爱得深切,更应爱得理智。

给予孩子理智的爱,可以适当地宽容孩子,但千万不要纵容。宽容即是对孩子持一种接受的态度,允许孩子以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让孩子做自己的事,即使你不喜欢孩子所做的事,也应该理解、尊重,或者以平等的方式说服孩子。而纵容带给孩子的是可怕的奢求,是以自我为中心。毫无原则的迁就、满足孩子过分的要求,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骄横等坏习惯,这样的爱实质上是害孩子。

父母给孩子很多的爱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一味地娇宠孩子,不管孩子提出什么样的要求,父母都无条件地满足,这样做根本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如果把孩子的一生比喻成在汪洋大海上走一根平衡木,那么太多的爱最终会让孩子落入海中。

列士葛伏特说:“家庭教育的一切秘诀在于让儿童自己去发展,让他们自己去做一切,成人不应该抢先去做,也不应该为了自己的方便与惬意什么也不做。”父母疼爱孩子,孩子依恋父母,这都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父母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好,除了学习以外,给孩子提供一条龙式的服务,就会让孩子失去独立的能力,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变得无能。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会孩子怎样保护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奢华和贫困放在眼里,教他必要时在冰岛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灼热的岩石上也能生存。”孩子的生长环境太顺了,未必是一件好事。所以,家长要懂得在顺利之中给孩子制造一些小挫折。

父母应该知道,孩子长大后始终要面对生活、面对社会。父母如果把孩子一直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孩子就会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一旦长大,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孩子一有麻烦,家长就赶紧跑过去替孩子解决;孩子一惹祸,家长就去替孩子道歉。这样做的后果,要么就让孩子变得无法无天,要么就让孩子依赖性过强,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会自己去解决。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教会他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懂得让孩子去面对自己惹的麻烦。

作为父母应该明白:让孩子做事,让他在做事中明白责任;让孩子受苦,让他在受苦中懂得珍惜;让孩子失败,让他在失败中获得对失败的免疫力;让孩子流泪,让他在流泪中体会泪水铸造的坚强;甚至可以让孩子受点伤,让他学会体悟舔舐着伤口匍匐前行的伟大与悲壮!不要剥夺了孩子“痛”的权利,别侵犯了孩子“人”的尊严。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孩子有自己的生活和世界。有太远的路你不可能陪孩子去走,孩子必须独自步入人生的考场,去应对那些你永远无法预料的莫测风云。爱的能力说到底其实就是造就的能力,千万不要用你浅陋的爱戕害了孩子向上、向善的心。

要理智地爱孩子,对孩子的爱要平等、有分寸。既要有博大无私的爱,更要有理智冷静的爱。理智地爱孩子,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将使孩子受益终生。第一章错误的爱是一种软暴力

爱孩子本来不是错误,但是过分了,就容易导致孩子的悲剧人生。孩子也许拥有很多优点,也有很多过人之处,但在父母过分的爱和保护之下,多数会变成一个庸人。过分的爱是错误的,是一种软暴力,它会遏制孩子的发展,将孩子的梦想扼杀在摇篮里。溺爱10种,种种都危险作者:佚名

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溺”,词典上解释为“淹没”的意思。人被水淹没了叫“溺毙”。如果父母的爱泛滥起来,那也会“淹没”孩子的,这就是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被特殊照顾。例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嬉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需求就更轻易得到满足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比如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越扭捏作态。这样做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孩子的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父母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包办代替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会做任何家务,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能干、上进的孩子。这绝不是耸人听闻。

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可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当孩子有病痛时表现得惊慌失措,大惊小怪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了懦弱的烙印。

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的性格缺陷。

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打滚、不吃饭来要挟父母。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后果是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和睦。

以上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种溺爱中会占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也是值得警惕的,我们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一种爱,其实是害作者:佚名

我们怕蛹壳挤破蝴蝶弱小的身躯,于是轻轻把壳剪开;我们怕嫩芽被狂风袭击,于是用袋子一层层把芽包好;我们怕孩子被石子绊倒,于是俯身捡拾地上的石子。

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爱,其实恰恰相反。蝴蝶因为体态臃肿不能飞翔,死去了;嫩芽因为没有养分不能成长,萎蔫了;孩子因为爱受到挫折,无力面对,颓废了。就是这种爱,一种让社会变质的爱,它的壮大,并不意味着蓬勃向上,而是把事物从兴旺引向衰退直至灭亡。

我们不需要这种爱。

想去保护他吗?就用正确的方式给予鼓励;想去呵护他吗?就用恳切的教导助他成长;想让他顶天立地吗?就在他倒下的时候给予精神的慰藉,而不是物质上的援助。我们需要这种爱,尽管可能会有些痛心,尽管可能像一粒沙吹进了眼睛,实在难受,尽管可能是亲生骨肉,十指连心,但是无需太多,只要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光,足矣。因为一粒沙吞在牡蛎口里,从没有任何人帮忙,便成了一颗珍珠;几粒草籽撒在地上,从没有人呵护,却长成一片绿地;一个人驰骋在社会上,从没有任何后台撑腰,却自闯一翻天下,顶天立地。我们需要这种爱,一种在举手投足间都能流露的爱,在随时随地都能给予的爱。

我们不需要这种爱。我们犯了错误,父母为我们承担下来,以为这是爱,其实只是给了我们勇气去犯一个、两个,甚至更多的错误。有一种爱,它给予的太多,多得有些腻,甚至让人怀疑这是一种怜悯。就像一个乞丐死缠烂打跟你要钱,你不得不拿出钱包,扔给他几块,你能说这是爱他吗?这是一种被社会遗弃的爱,虽然你可能抱怨,为什么我做了很多,我们却还是坠落,其实很简单,你的爱太现实了,现实的变了形。我们不需要这样的爱,一种让社会灭亡的爱。

爱,其实无需很多,只要一点点,足矣。正如沙漠中的人们渴望喝到泉水,一口足矣;正如垂危的老人渴望看到夕阳,一次足矣;正如幼小的斑鸠渴望振翅高飞,一回足矣;正如人们渴望拥有幸福,天长地久、一辈子足矣。

爱,无需很多,一点点,只要正确,就足矣。因溺爱而诞生的种种怪小孩作者:佚名

开水它不长眼呀

宿舍要求大家轮流做值日,每当轮到这个女生值日的时候,她的老妈就大老远跑到学校来,放下笤帚拿拖把,在宿舍里好一通忙。她到开水房打水时,简直成了学校一景——一手提3个暖壶,像杂技演员一样,被6个色彩绚丽的暖壶簇拥着从水房向宿舍楼走。教导处的老师掌握这一情况后,批评了那个女生,希望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总烦劳老妈来帮忙。女生答应了。但时隔不久,学校里就又开始上演那个慈母的“杂技节目”了。教导处的老师只好直接与这位家长对话:希望您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做好她力所能及的事,希望您不要粗暴地剥夺您女儿劳动的权利。这位家长听了之后十分生气地说:敢情不是你们家的孩子!实话告诉你,我们家闺女在家时从来都不摸暖壶,喝水都是我和她爸给她倒——那开水它不长眼呀,说烫了你就烫了你!一个细皮嫩肉的女孩子家,哪禁得住开水烫呀?弄不好出了伤,那可是一辈子的大事啊!

曾经有一位外科医生,手的功能被他开发得令人叫绝,那一双操手术刀的手,擅丹青、长书法、会弹琴、能钩编,68岁时又学会了使用电脑。巧能催生巧,拙也能催生拙。一双连衣服、鞋袜都洗不干净的手,谁能相信它日后可以在实验室里有所作为呢?

B怎么没有来

绰号“小麻”的男生是一个不可理喻的孩子。因为生他的时候父母年龄都偏大,所以他从小就以有这两个因太老而“拿不出手的家长”(小麻语)感到恼羞。他懒得喊他们爸爸妈妈,平日里与他们你我相称。到了高中,他为父母编了代号——爸爸叫A,妈妈叫B。一次开家长座谈会,本来讲好了是妈妈来的,但因妈妈临时有事,爸爸便来了。小麻一看到爸爸就老大不高兴,劈头就冲他大叫:你怎么来了?B怎么没有来?可怜的老A小心地赔着笑脸,跟儿子说:那什么,我……我待一小会儿就走。

一次小麻与同学闹别扭,同学担心惊动了老师,就对小麻说:现在我不理你,等放学回家的路上看我怎么收拾你!小麻是个胆小鬼,最怕皮肉受苦。他便找到班里一个好朋友,塞给他一个纸团,让他放学前务必转交给那个扬言要“收拾”他的同学。那个同学接过纸团,非常诧异,不知道小麻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几个好奇的脑袋也凑过来,想看看纸团里到底包着什么好东西。纸团在桌面上被捋开——里面什么都没有,就是一张绘了草图的纸。几个人仔细地看,似乎是学校到一座工厂的线路指示图,在一个十字路口,标着一个醒目的惊叹号,旁边写着:晚9点10分。大家看懵了——怎么?莫非小麻豁出去了,要跟仇人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进行决斗?正猜测间,一个同学无意中翻过那张皱巴巴的纸,只见反面清清楚楚地写着:今晚我家A要在9点10分经过这个路口,要打,就去打他吧,别打我。

试想,一个可以如此阴冷卑劣地给自己的老父亲安排“沙袋”角色的孩子,人们还能指望着他去忠诚谁、热爱谁吗?

她当然在家

她是一个喜欢用奶瓶喝水的女生,用她自己的话讲就是:爱嘬,管得着吗?就这样,“爱嘬”成了她的外号。“爱嘬”喝不惯学校的水,一喝准过敏,于是父母就买成箱的矿泉水给她“嘬”。“爱嘬”特别爱说谎,每次请假都能编出一个“不俗”的理由——我奶奶去世了;我爷爷要结婚;我大爷和我大妈举行“银婚”庆典;我姐姐要到国外去度蜜月……所有的红白喜事她都必须参加,不去绝对不行。其实老师心里明白,这孩子网瘾极大,她每次请假都是“勤奋”地上网去了。

后来老师就不再准许她的口头假,要求必须交上有家长签字的假条才考虑给她假。她轻松愉快地就把有着家长签字的假条搞到手了。老师左看右看,看不出什么破绽,却又满心狐疑,便打电话给她母亲。她母亲说:她是真的有事啊,老师你就准了她假吧……有一回,“爱嘬”没请假就跑了,班主任老师非常着急,一边派人去找,一边给她家里挂电话。那天接电话的是“爱嘬”的父亲。老师说:您女儿没请假就擅自离校了,我担心她又去上网了……不等老师讲完,对方就开口了:我女儿在家呢。老师不相信地追问了一句:您说您女儿在家呢——真的吗?对方有些生气地说:我女儿当然在家!她身体不舒服,刚刚睡下……老师举着话筒,不知说什么好。一扭脸,竟看到两个学生陪着“爱嘬”进了办公室的门!老师气得脸色发白,对“爱嘬”说:你过来,告诉你爸刚才你去了哪里!“爱嘬”接过话筒,蔫蔫地说:老爸,刚才……我去了网吧,老师派两个同学把我找回来了。

中国古代学者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假如家长想让孩子学习您身上的一条优点,对不起,他可能终其一生都难以学到;但假如您想让孩子学习您身上的一条缺点,恭喜您,您的理想定能百分之二百地实现!

我就想要……

他说他挺爱这个世界——家庭条件那么好,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又疼他,学习成绩也不错,人长得还挺“酷”……小时候的一个晚上,妈妈带他去朋友家串门。回到家,他突然发现一直攥在手里的一块糖没了。那糖是妈妈的朋友给的,他家没有这样的糖,但是他要!他要!!他一定要!!!他打着滚地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实在心疼,便带上手电,倾巢出动,沿着来路进行“拉网式”大搜寻。眼看到了12点了,糖还是没有找到。妈妈看着因绝望而哭得死去活来的孩子,终于硬着头皮敲响了朋友家的门。

他要什么就准能得到什么。后来他长大了,想要一个女朋友,但是他看上的女孩根本看不上他,他不再打着滚哭,而是拿起一把刀子割破了自己的手腕……在医院,他被抢救过来。但是他又开始绝食。父母哭着对他说:你想把我们急死?不就是一个女孩嘛,你人生的路还长着呢,好女孩多的是。他恨恨地说:但是我就想要她!要她!!要她!!!

是的,从没有过挫败感的心凭什么不可以歇斯底里地疯狂叫嚣“我要”!得到了是天经地义,得不到就自伤自残。从一块无理的糖开始,那个孩子就被无休止的满足温柔地团捏,直至团捏得失去了人形……

起床就像一场战争

孩子上了高中,要住宿,这可愁坏了孩子的家长,不为别的,就为孩子每天起床这件天大的事。家长跟老师说:不怕老师您笑话,我家孩子每天起床都像一场战争,两个闹钟根本闹不醒他,必须得有人去推他,劲儿小了还不行,得使劲推,好不容易推着坐起来了,你这边刚抬脚迈出门去,他那边又躺下呼呼睡着了——你说我家孩子这觉怎么就这么多呢?这位家长还真有办法,自己不能每天跑30多公里的路去把孩子从被窝里拽起来,就把这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孩子的舍友,每天起床的时候由舍友推他。那家长也不让人家白推,声称可以“按月付酬”,只是人家舍友境界挺高的,说什么也不要。“起床像战争”的并不止这一个孩子,在这场战争中与孩子“并肩作战”的也不止这一位家长。宿舍楼里装有电铃,铃响了,热被窝里的“懒虫”却舍不得起来,再“眯”一会儿是因为心里有指望——5分钟后,冷酷的电铃不响二遍,温柔的电话却会准时响起——亲爱的爸爸妈妈会打来电话,唤宝贝起床。偶尔一次叫得不及时,误了早操,老师批评学生,学生批评父母,父母只有乖乖听着的份儿。“赖床”只是一个小小的毛病,但是,“赖床”的孩子大都善于怜悯自己、迁就自己,不愿意直面困难、迎接挑战。在起床这场战争中屡战屡败的人,连太阳都不懂得去迎接,又怎么可能拥有朝阳般的辉煌人生呢?不要用“母鸡之爱”误害孩子作者:佚名

即墨某职业中专女生李雪感冒后,给远在东北的妈妈打了个电话,妈妈很心疼就和外婆带着药从哈尔滨坐飞机来到学校。李雪说,自己感冒都是母亲看着吃药,自己从不乱吃药。

女儿是娘的心头肉。远在异乡的女儿有个伤风感冒之类的,做母亲的自然寝食难安,这种殷殷牵挂之情无可厚非。然而为孩子的一次感冒便不远千里坐飞机前来送药,却大可不必。

且不说这种送药的成本过于高昂,就是李妈妈的这种母爱就缺少理性。时下的感冒药之类,各种大小药店都有,既使孩子“从不乱吃药”,也完全可以通过电话沟通和解释该吃哪种感冒药。作为已开始学会独立生活的中专生,如此简单之事非要母亲呵护,其今后的人生之路怎么走,实在值得担忧。

面对李妈妈的做法,全校师生也是议论纷纷,有同学十分反感地表示,小小的感冒就让家人坐飞机来送药,这也“太离谱了”。而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李老师称,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专程坐飞机来给孩子送感冒药是过分溺爱孩子的表现,既不利于让孩子养成自理能力,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师生的议论都揭示了一个同样的话题,那就是时下父母对子女之爱已经走向了一个极端,从过去的“关爱+教育”变成了一种简单的溺爱,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处处哄着、护着,以至于孩子高分低能,出现技能上的严重“营养不良”。

而正由于家庭理性教育的欠缺,孩子“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面对立足、生存和就业的压力,往往弱不禁风、不堪一击。中科院博士生自感压力大从7楼纵身跳下;北大研究生“无能力”面对未来选择离校出走;大学新生因不适应新生活而自杀。大学生想吃馄饨要妈妈坐飞机送、不会洗衣服便邮寄回家,更是见怪不怪。

高尔基曾将父母一味的溺爱称之为“母鸡之爱”。显然,父母对孩子的爱倘若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母鸡之爱”上,受害的必定是孩子。

其实,注重孩子生存能力的培养,比简单的生活呵护重要得多。不要让“爱”误了孩子的一生作者:佚名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国内某著名高校的一位大学生,在考取出国留学的奖学金后,却因焦虑过度而精神失常。原来,他是家中的独子,从小备受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上了大学,父母还要每周到学校去为他料理生活,一想到自己将要独自一人出国求学,无人照顾,他不知自己将如何生活,以至过于焦虑而精神失常。后来,这个大学生的父母对记者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我们一心一意地爱他,凡事为他着想,谁知却害了他。”

每当想起这个由“爱”而酿成的悲剧,我不由得联想到,在今天有多少孩子像这位大学生一样,生活在父母无微不至的“爱”中?又有多少孩子,在不久的将来,是否也会重演类似的悲剧?

爱孩子是人的天性,那位大学生的父母爱孩子没有丝毫的错。错的是他们爱孩子的方式过于盲目和不理性,只是一心一意地去爱,却忽略了孩子未来发展与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没有为孩子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从而使孩子在习惯了消极的依赖之后,一旦需要独自面临新的挑战时便无所适从。因此,每一位深爱孩子的家长要充分认识到,今天的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公民,他们最终总是要离开父母无微不至的爱与呵护,走向独立生活道路的。他们未来生活的好坏,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未来社会和未来生活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因此,家长在爱孩子的同时,一定要为孩子保留一块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孩子具备适应今后社会和生活的基本素质,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和理性的爱。

因此,每一位家长在爱孩子和为孩子创造“幸福童年”时,一定要注意充分认识并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培养孩子主动发展和适应的能力,这要求家长做到:

(1)要充分尊重孩子,把孩子当做一个具有自主性、有自身内在要求和发展潜力的个体,而不仅仅是家长的附属物或单纯的接受者。

(2)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创造机会,让孩子独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不要事事包办代替。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孩子的自由发展。

(3)要有意识地引导和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主动适应和发展的能力。例如,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让孩子独立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利用实际生活教给孩子一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知识、方法和技巧等。

(4)为孩子奠定持续发展的基础。孩子日后发展结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孩子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有关,而要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必须从小注意挖掘和培养孩子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与品质。因此,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各种发展能力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心理品质,让孩子发展一些终身受用的素质,而不仅仅是让孩子学会一些知识。

总之,每一位家长在爱孩子时一定要立足于未来,要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和一生的幸福着想,要留给孩子一块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孩子逐步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和生活。当然,允许孩子自主发展并不是说父母和教师可以对孩子放任不管,恰恰相反,只有适宜的教育与孩子充分的主体性相结合,孩子才会获得最大限度的健康发展。请家长们不要太“爱”自己的孩子作者:孔令中

请注意,我这里的爱是有引号的。“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人父母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呢?谁不想多给孩子一点爱呢?但是爱也分正确的爱和错误的爱。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发现大多数网瘾青少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极端的自私,没有爱心。很多父母给我打电话也表达了同样的感受,孩子完全不理解父母的苦心,只考虑自己的感受,没有亲情,甚至有的家长说“即使我现在死在他面前,他连眼泪都不会掉一颗”。这一点我能理解家长的感受,确实我接触过的很多网瘾青少年都存在着猜忌心强、小心眼、自私等性格特征。而且我们具体也做过相应的调查,可以参照我以前的文章“网瘾青少年与性格缺陷”。可是我们家长有没有思考过,孩子的自私是怎么形成的?是不是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太多了?!

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最辛苦、最节俭、最劳累、最操心的父母。人人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在古代我们的父母为了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地一次次搬家,现在的父母更是如此,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父母就开始了无私的爱,从幼儿园到大学一路走来,我们的父母无不是时刻在奉献着自己,甚至孩子都成家立业了,还在像蜡烛一样默默地燃烧着自己。我治疗的一个河北的网瘾患者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这种“无私”的爱。这个患者已经三十多岁了,孩子都会喊爸爸了,但是他整天不回家,在网吧一待就是一个礼拜甚至更长时间,父母的眼泪、妻子的柔情、孩子的呼唤也不能让他走出网吧、离开游戏中的那些人物半步。

让我们来看看他的父母是怎么“爱”他的。他的父母跟我描述了他的成长历程,他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农村家庭,虽然不算富裕,但还算得上是小康家庭。因为是独生子,理所当然成了掌上明珠,父母从来没有动过孩子一根手指头,有好吃的父母舍不得吃也要先满足孩子,要什么给买什么,同龄的孩子该有的他都有,没有的他也有,玩具、名牌衣服、手机、电脑一个都不能少。为了孩子将来能考上北京的大学,父母包办了孩子所有的事情,家里的活从来没让他动过一个手指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目的就是让孩子多抽出点时间学习,可是他并没有把时间都用来学习,相反他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打游戏。有一次母亲病了要到北京做检查,因为父亲不在家,让孩子一起过来帮着照顾一下,得到的却是一句冰冷的话:“没时间,我正忙着呢!”即使对这样的孩子,做父母的依然“不抛弃、不放弃”,考不上大学也不能让他跟父母一样吃苦吧,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前途,就凑了钱办了个小商店,可是他根本就不闻不问,依然玩他的游戏。不知道听哪个亲戚说的,孩子只要娶了媳妇就会“收心”了,不会再玩游戏了,但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他结婚后依然不知道对家庭负责任,有了孩子后,闲孩子吵耽误了自己玩游戏,就干脆跑到网吧里,妻子终于忍无可忍,提出要离婚,直到这时候父母才被逼得走投无路了,找到了我。

以上只是我遇到的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样类似的故事在我们戒网瘾中心还有很多。虽然爱的方式各有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给予了太多的“爱”,我们真的该思考这样的问题了:我们到底应当给予孩子怎样的爱?!我本人也才疏学浅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但是我想我们最起码可以吸取一些教训,尽量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如果你发现你的“爱”跟以下我列举的有相似的地方,那就请注意了。

第一种:过分的爱

表现形式:关怀过度,导致孩子能力欠缺。

有一位北京的母亲打电话跟我说她女儿上网成瘾了,她说她的女儿在单位不好好上班整天上网。我仔细问了情况才知道,原来,她女儿到了西昌,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不会洗自己的袜子,更不知道怎么面对没有母亲在身边的生活,也没人帮助她,感到生活很无助、很苦闷,一开始只是到网络上消闲时间、摆脱烦恼,结果最后导致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能力是需要靠实践培养的,是需要机会锻炼的。然而,现代的父母往往没有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平时孩子所有的事情都由父母包办代替了,需要孩子思考的由爸爸思考了,需要孩子动手的由妈妈做了,孩子的锻炼机会都被大人剥夺了,这样怎么会培养出有能力的人才呢?

第二种:片面的爱

表现形式:物质给予过多,精神上太贫乏。

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而忽视了他们的精神需求和生活习惯的培养,只要孩子吃好、穿好、成绩好就万事大吉了,从不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不愿意抽时间跟孩子进行交流,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要什么给什么,花钱上没有节制,殊不知,很多孩子上网成瘾就是从物质满足开始的。

第三种:自私的爱

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现在社会竞争激烈,为了让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不惜一切代价培养孩子,各种培训班一个不能少,家庭私人教师也不能缺。可是家长从来没有跟孩子商量一下,孩子是否喜欢上这些培训课程,表面上看是为孩子好,其实里面夹杂了父母的私心,就像一个网瘾青少年的父亲跟我说的那样:“我们在社会上混,谁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呢?”你看,在这里孩子成了他装点面子的产品。

第四种:强加的爱“我快疯了,我恨不得她早点死!”这是一个沉迷于网恋的小女孩跟我说的话。我问道:“你为什么这么恨她呢?”她的回答是:“我快受不了了,我吃什么、穿什么、理什么样的发型、交什么样的朋友她统统要管,甚至我的日记她都要看,我接个电话,她都要问对方是谁,我快疯了,我喘不过气来。”

是啊!父母觉得自己是过来人,经验比孩子丰富,总想把自己的经验强加给孩子,告诫孩子不犯自己当年的错误。他们语重心长、苦口婆心,说起来头头是道,但他们忘记了孩子的成长环境和自己的并不相同,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孩子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自己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我们必须学会尊重孩子,不能把自己的好恶强加到孩子头上。

第五种:贪婪的爱

孩子掌握多少知识都不嫌多,孩子得了95,希望得100分;孩子得了100分,希望得双百;孩子得了双百,希望孩子永远保持住。当孩子的成绩和表现没有满足自己的要求时,父母就不高兴了。有些父母把孩子当成炫耀的工具,作为可以与别人比较的筹码,对孩子抱的期望过高,逼迫孩子去学这学那,不理会他的兴趣,也不管他是否做得到,在给孩子订的目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是一种更不可取的做法。

第六种:补偿式的爱

我曾接触到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本来很懂事也很听话,在学校和老师、同学的关系也非常好,可是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个孩子完全变了一个人,离家出走、逃学、抽烟、打架斗殴、沉迷网络游戏。在和这个孩子的相处中我慢慢了解到,原来是孩子的父母离婚了,孩子觉得奋斗没有了意义,就有了自暴自弃的想法,加上父母觉得对孩子有所亏欠,就双方比赛着给孩子钱,给孩子买东西,即使孩子并不需要。于是孩子有了太多钱后就和社会上一些小混混成了朋友,慢慢学会了抽烟、打架、上网。从一个优秀的孩子变成了一个问题少年。溺爱孩子的后果作者:李涛

在蛾子的世界里,有一种蛾子名叫“帝王蛾”。虽然帝王蛾的身体不大,但它的双翼完全舒展开来却有几十厘米长,它们很顽强。

帝王蛾的幼虫时期是在一个洞口极其狭小的茧中度过的。当它的生命要发生质的飞跃时,这狭小的通道对它来讲无疑成了鬼门关,那娇嫩的身躯必须拼尽全力才可以破茧而出。太多的幼虫在往外冲杀的时候力竭身亡,不幸成了“飞翔”这个词的悲壮祭品。

世界名模辛迪·克劳馥不但拥有一副倾国倾城的漂亮外表,而且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博爱的女孩子。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一只帝王蛾从茧中向外苦苦挣扎的一幕,于是动了悲悯恻隐之心,决定将那幼虫的生命通道修得宽阔一些,以减少它挣扎时的痛苦。于是,她拿来剪刀,轻轻地把茧的洞口剪大。这样一来,茧中的幼虫没有花费太多力气,便轻易从那个“牢笼”里钻了出来。

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不久,克劳馥发现,被她从茧的束缚中解救出来的那只帝王蛾,无论如何努力也飞不起来,只能拖着丧失了飞翔功能的双翅,在地上笨拙地爬行!翅膀因为什么变成了累赘?此事令克劳馥十分懊悔,但无论怎样思考她也想不出答案来。于是,她去找动物学家询问原因。

原来,那“鬼门关”般的狭小茧洞恰是帮助帝王蛾幼虫两翼成长的关键所在。当帝王蛾穿越它们的时候,必须要用尽全力往外挤,恰恰是它的用力挤压,才能把它体内的血液顺利送到蛾翼的组织中去;唯有两翼充血,帝王蛾才能振翅飞翔。如果人为地将茧洞剪大,蛾子的翼翅就失去了充血的机会,生出来的帝王蛾便永远与飞翔绝缘了。

溺爱的最大弊端就是父母在爱子心切的情况下,凭借单方面的意愿给予孩子很多不必要的帮助,有的甚至成为子女生活的全权代表。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只有一个:违背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不要用爱摧毁孩子的感受作者:佚名

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不止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实际上,他们对孩子的真实感受也常常视而不见。他们习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却以为那就是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这样做,会导致孩子严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觉,令他不从自己的身上认识自己,而是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寻找答案。结果就是,孩子迷失了自己。“背叛自我就是背叛天性。”帕萃斯·埃文斯在《不要控制我》一书中写道:“如果我们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通过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在因素来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埃文斯在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天,我和朋友正在一家咖啡馆喝咖啡。一位女士贝蒂和她的女儿苏茜,一起走了进来。女儿7岁左右。

他们看着玻璃柜台下的各种冰淇淋。“你要哪种冰淇淋?”贝蒂问女儿。“我想要香草的。”苏茜说。“有巧克力的。”妈妈说。“不,我要香草的。”“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不,我就要香草的。”“你不应该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贝蒂说。

在这段对话中,妈妈一直试图否认女儿的感受、女儿的判断,并试图将她自己的判断强加在女儿头上。她这样做无疑是在告诉女儿,你内心的想法、你自己的选择、你自己的判断是错的。她所谓“倔”的意思是:你不知道你的感受,我才知道,但你居然不承认。

妈妈这样做,其实是在将她自己的“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女儿身上。看起来,她是在溺爱女儿——让她吃冰淇淋,实际上,是她对女儿的真实存在视而不见。

有谁能比我们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

荣女士说,她也是这样对待同事的儿子的,她虽然问过他喜欢吃什么,但每次买糕点的时候,她还是倾向于买自己喜欢吃的那种。至于带女儿逛糖果店、糕点店的那种憧憬,更是典型的投射心理——看着虚构的女儿吃妈妈喜欢的糕点和糖果,妈妈满足了,实际这个虚构的女儿就是荣女士的“内在的小孩”,也就是她自己。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有溺爱行为的父母,其实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他们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而这会让孩子丧失自我。对这样的孩子而言,爱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枷锁。

在冰淇淋的例子中,女儿一直在坚持自己,她之所以能这样做,很可能是她身边有一个人,可能是爸爸,也可能是其他重要的亲人,能看到并接受她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且鼓励她坚持自己的判断。否则,她早就放弃了真实的自我、接受妈妈给她的安排了,也就是放弃香草冰淇淋,而选择妈妈想要的巧克力冰淇淋。

不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却要被别人说成是自己的感受,这不是很荒唐吗?有谁能比我们自己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

然而,在习惯了包办型溺爱的父母看来,他们才知道孩子的感受是什么,而孩子自己却不知道。譬如,妈妈坚持让女儿学了10年钢琴。但是,上高中后女儿放弃了,不再弹钢琴了,而且告诉妈妈,她不喜欢弹钢琴,也不喜欢她的老师。

但这个妈妈却认为,女儿肯定喜欢弹钢琴,要不怎么能弹10年呢。而且,她也一定喜欢老师,要不老师凭什么喜欢她。

这是很多家长一个习惯性的悖论:好像除了孩子自己,别人都知道他是谁,而他自己却不知道他是谁。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成为他自己的过程,爱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

真爱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他不同方式的爱:0~2岁期间,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2~4岁期间,尊重孩子自主的探索,但又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出现在他面前……这种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中心的真爱会让孩子成为自爱、爱别人、有鲜明的自我意识、健康的自主人格和高度创造力的人。

与真爱对应的是溺爱。这看似是自我牺牲的爱,其实是懒惰的爱。0~2岁期间,父母以孩子为中心,他们怎么爱都几乎不会犯错。但当孩子到了2~4岁,他们仍然这样做,甚至直到孩子成人了,他们也仍然一成不变地以这种方式去爱他。最终,这会导致毁灭性的结果。要么,在溺爱下长大的孩子缺乏自我,他们只是包办式父母的简陋复制品;要么,他们的自我意识无限膨胀,他们的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并最终成为别人的噩梦。

溺爱是陷阱,它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变得仿佛不可指责。但实际上,溺爱的父母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你是真心地爱孩子吗作者:佚名

爱是打开心灵大门的钥匙。什么是爱?爱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纯真的感情。孩子3岁前的时候,你是这样爱的。我们的父母真的爱孩子吗?父母为孩子做了什么?花高价交学费、请家教、上兴趣班、买好吃好玩的,这些全都是物质的。假如爱是水桶的话,这是桶,不是水。

爱是无条件的。父母为什么爱孩子?因为他是父母孕育的小生命。父母爱孩子,因为他是父母生命中的“一块宝”,而不是因为他是什么“钢琴神童”或是“数学天才”。爱的本意是无条件的。爱要整体、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别让你爱的表达和分数、成绩联系在一起,这样会让孩子戴上势利的眼镜去面对爱与关怀。父母对孩子说:“考100分,是我的好宝贝;考30分,我就不喜欢你,你不孝顺。”孩子眼中含泪,心中疑问:爸爸,你到底爱分数,还是爱儿子?

爱是宽容。有了宽容,才会有爱。在宽容的滋润下,孩子才能时时处处感受着爱,在爱的阳光下,活泼、健康地成长。宽容是伞,为孩子撑起一片晴朗的心灵天空;宽容是一曲优美的音乐,孩子时时能感受到优美生活的美好。千万不要吝惜你的宽容,应该让孩子体会到,你的爱在任何情况下都和他在一起。爱的有无是由你的孩子决定的,是由孩子的感受决定的。我们能够对同事、朋友,甚至出轨的配偶做到宽容,为什么就不能对孩子宽容一点呢?孩子感受到父母博大的宽容,必然感受到父母深厚的爱。

爱是欣赏。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得到尊重和欣赏。不是好孩子需要欣赏,而是欣赏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欣赏孩子可以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帮助他扬长避短,树立自信心。我们要欣赏孩子,给孩子更多的鼓励,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成长。

学会欣赏孩子,并不仅仅意味着在差生身上发现了闪光点;学会欣赏孩子,也不仅仅意味着不时地赞扬孩子的优点、长处,借此让他们扬长避短,进步更大。学会欣赏孩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实质上只有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对孩子人格的认可和尊重。

不犯错误的孩子是没有的,孩子总是伴随着大大小小的错误成长。学会欣赏孩子,应该包括欣赏孩子认识错误的勇气、改正错误的方式方法,千万不要用过激的态度对待他们。

欣赏孩子的错误,就是要欣赏孩子的潜能。孩子就像一个花蕾,还没有充分展开,给他时间、机会和土壤,他会开得花枝招展;欣赏孩子的错误,就是要欣赏孩子的独特。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并加以表扬,帮孩子发现他们身上的第一,让孩子体验一下第一的感觉;欣赏孩子的错误,就是要挖掘孩子犯错误时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孩子在不断的犯错中才能成长,因此,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不要急着训斥他,这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大好时机,要和孩子一起展示错误、欣赏错误、研究错误,在错误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有所提高。要舍得对孩子说“不”作者:佚名

很多时候,家长要懂得拒绝并学会拒绝。也许拒绝会给孩子带来一时的痛苦,但不会拒绝将可能导致孩子终生的痛苦。

首先,对孩子的零用钱说“不”。

没有钱的孩子心中别无他虑,是轻松而愉快的。有钱的孩子则累,学校没有小卖部,他得计划着早点离家完成一个格外重要的任务——花钱,首先是心累;然后,孩子买的大都是一些小摊上的垃圾食品,伤身体;买的食品,上课了没吃完,还是心事,不时地用手摆弄一番,低年级的孩子有的还会偷偷地把头靠在桌洞旁往嘴里塞一把,提心吊胆地捂嘴偷咽,真是又可气又可笑。你说家长这不是花钱办坏事吗?这种爱要得吗?还有随着孩子的长大,花钱习惯也形成了,胃口也越来越大,家长还能满足他吗?再者,到了大学失去了家长的控制,可以自由支配钱了,养成大手大脚请吃请喝、好逸恶劳的恶习那还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吗?走上社会,又不肯吃苦,轻松的工作找不到,繁重的工作也不愿意做,那不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

有句话是“再苦不能苦孩子”,而今我认为“再富不能富孩子”则是至关重要的。不要把钱看得太重,不要以为给孩子金钱、满足孩子的物欲就是一切。金钱代替不了教育,代替不了亲情,代替不了父母之爱。因为把金钱看得太重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甚至对孩子进行娇惯和放纵,实际上是对孩子无情的戕害。要知道:财富可以传给孩子,但能力不能传给孩子,精神不能传给孩子,钱赚得再多,孩子没有能力继承也是白费。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花天酒地,是现在不少富家子弟的通病。美国富豪洛克菲勒先生曾是美国首富,但他给子女的零用钱少得可怜。他规定:7~8岁的孩子,每周零用钱30美分;11~12岁的孩子,每周1美元;12岁以上的孩子,每周3美元。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还要求孩子记清每一笔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洛克菲勒认为“过多的财富会给自己的子孙带来灾难”。的确,物质上过度的给予,会让孩子感到爱是廉价的,不懂得珍惜、回报与感恩,心灵深处也播下了“享受人生”的种子。

其次,对孩子在生活上无限度的欲望说“不”。

最近听到这样一件事情:表弟的孩子今年5岁,随身却带了一部新手机,是爷爷给买的。我表示非常不理解,通过追问得知:不给买不行,天天哭不吃饭,嘴上起了一串泡,不得已就按孩子的要求买了一个大屏手机。这不得不说是家庭教育的问题,通过这件事大家可以想象曾经的许多小事,孩子是以怎样的方式得逞的,家长是怎样逐步沦为孩子要挟的对象的。需要告诫家长的是:第一,孩子不要轻易让老人带,因为老人对隔代的娇惯非常严重,学校中的许多问题孩子都是老人带出来的。第二,家长一定得有自己的原则,并把这个原则在实际行动中向孩子强化,就算是给孩子一个信号:只要家长不同意的事情,你无论采取怎样的手段都是徒劳的!有了这样一次两次的无功而返,孩子自然会知难而退。那种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勇往直前的孩子,身上这种锐气毫无疑问是家长的无原则给滋长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家长自己。

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教授指出:“孩子提10条要求,最多只能满足7条。”现代社会诱惑太多、竞争太激烈,要鼓励孩子竞争,但不要攀比,要教会孩子“节制欲望”。根据统计,在青少年罪犯当中有大多数人是由于过度的欲望而引发的犯罪。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玟瑾曾说过,父母对孩子过分的爱,不仅不能让孩子学会爱,反而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就是家庭的中心,进而变得自私,甚至冷酷、残暴。正如关教授所言:“现在的孩子容易狂妄,家长要让他们知道,世界上不是什么都可以得到的。”因此,家长对孩子在生活中的指导要有原则,对孩子一开始萌发的不合理欲望就要坚决说“不”。

再次,对孩子任性、依赖的举止说“不”。

早上起来喜欢穿哪件衣服,妈妈不让穿就不上学了;逛超市,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要,父母不给买就哭闹不止,于是家长便无奈地满足了孩子的要求,任性就这样形成了。这就是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溺爱教育通俗说就是“细养教育法”。父母用细腻思维将孩子成长中的暗流险滩都好心地“扫除”了,用精细想法将孩子能够忍受苦难的机会都铲除、剥夺了,孩子成长的营养成分只有“细粮”和营养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而缺乏黑色食品、绿色食品和五谷杂粮的滋补,造成营养结构失衡,形成人格缺“钙”、性格缺“钢”、事业缺“铁”,不具备竞争力和战斗力,干事情都畏首畏尾、谨小慎微。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性格中最大的缺陷就是任性和依赖。生活中还有一种容易忽视的细养教育现象,也是溺爱出来的结果——依赖!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常常会喊“妈——这道题怎么做,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等,表面上看孩子好问好学,但实质上也暴露了孩子普遍缺少独立思考、深入思考的习惯,缺少一种自己查阅工具书等相关资料、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这种思维依赖及学习行为上的依赖更是要不得的。这就要求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当数学等学科遇到难题时,不要急于帮助解决,让孩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养成自学课本的习惯,从书上的概念、定理、例题中找思路、寻突破,必要的时候可以稍微给予一点提示。针对语文等学科遇到的问题,一定要让孩子养成自觉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针对一个词语的解释,如果家长直接告诉答案,孩子能很快地得到他想要的这一点知识,但如果他主动查阅工具书,那他可能会知道有关这个词语的读音、多种解释以及每种解释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应用等,由此及彼,他会有更多的收获。因此,提醒家长当孩子唐突地急于从父母这里找答案时,不妨先说“不”。

最后,请家长反省自己后再对孩子说“不”。“不”字不是家长权威的象征,而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拐杖”之一。如果没有原则地滥用,就会抹杀孩子的天性,走向“专制家长制”的教育模式。这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所以家长在说“不”的时候先要反省一下自己。例如,想一想自己有没有以身作则,家长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你的做法就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如果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都没有做到,这样的教育就失去了意义,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纸空文而已;还需要想一想制订的标准是不是合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承受范围,如果家长制订的标准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能力,那你说的“不”就会成为孩子沉重的十字架;最重要的是家长还需要反省有没有尊重孩子的自尊心,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如果不合理的“不”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那么家长在以后的教育中就很容易遇到逆反心理强的孩子,教育将事倍功半。

总之,不善于说“不”的家长是溺爱型的家长。“溺爱孩子根本不是爱,而是一种软暴力。”不会说“不”的家长不仅让孩子得不到美好的未来,也把自己推向了深渊。我曾亲眼看到校园里,一位爸爸和四年级的儿子撕扯在一起,倒不是打架,而是歇斯底里的儿子硬扯着爸爸的衣服要回家,爸爸好说歹说,甚至动用了武力仍然无济于事。至于原委我没有去考究过,通过此事可以折射出这样的问题:试想儿子的心理是何等脆弱,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不应该导致这样的行为与结果;再想家长此时是何等的尴尬,他的颜面被孩子在众人面前撕扯得无地自容,这难道不是家长自己铸成的后果吗?试想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怎么样呢?著名心理咨询专家袁荣亲说过:“溺爱会导致孩子心中根本没有其他人。如果父母不早点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最终也会发现,他们的孩子也是他们的地狱。”在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虐待父母,甚至威胁父母的生命,翻开这样孩子的犯罪记录,都有溺爱的因素在里面。孩子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没有一技之长,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技能都没有。长大后由于心理的扭曲,就会把仇恨转嫁给父母,认为是父母害了自己。他对父母不可能有孝心,冷漠无情的家庭氛围的根源也在于溺爱。

走出溺爱并不难,“不”不仅是一个字的回答,而且是一种教养策略。当你需要的时候,通过说“不”可以帮助你的孩子发展出诸如自立、自律、尊重他人、正直、容忍的能力和其他许多对成功至关重要的个性品质。最后,我还要和大家分享一个生活的实际场景,来作为我们今天关于“爱孩子”这个话题的总结。

两个孩子同时打翻了牛奶。

一个场景中:父母马上跑过去,把孩子抱到一边,说:“宝贝,有没有烫到手?”“都怪这杯子,这么滑,让宝宝抓不住,妈妈把这杯子扔掉,宝宝不哭!”于是,孩子不哭了。

另一个场景中:父母没有跑过去抱孩子,而是微笑着对孩子说:“宝贝,过来,先到厨房拿块海绵,我们一起把牛奶擦干净好吗?”然后,父母和孩子一起去收拾打翻的牛奶,并郑重地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去端杯子,避免杯子滑落。

家长朋友们,这两个场景中都充满了“爱”,爱的结果却会截然不同!我们爱孩子的目的你还记得吗?如果你始终想着爱孩子的目的,再来对照爱的方式,思索爱的结果,你一定会有自己明确的答案!爱孩子,就在父母的“舍得”下成就一份坚强、一份宽容、一份责任,这样爱出的孩子,就会多一份执著、多一份善良、多一份担当。爱孩子,需要耐心、勇气和智慧,我们身边有太多的教育学者、心理专家、生活导师,所以,每一个爱孩子的家长都不孤单,让我们一起共勉!爱孩子,请不要刻意设计他的未来作者:佚名

父亲要把伽利略培养成医生,当伽利略被迫去研究解剖学原理时,却把殴几里得和阿基米德隐藏起来,默默地钻研深奥问题的答案。他发现了钟摆规律时仅十几岁;他发明了望远镜、显微镜,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米开朗基罗的父母曾宣布,不让他从事丢人的“艺术家”职业,一发现他在画画就惩罚他,但最终米开朗基罗仍然成为一代艺术宗师。

我们一些家长总喜欢根据自己的好恶、观点甚至受制于某种利益的驱动,去为孩子选择、规划、圈定某种志向或职业,全然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与志愿。因为与孩子的意愿背道而驰,结果大多不能“如愿以偿”,即使有些也能上大学,成了所谓的人才,但也并非孩子的“最爱”,孩子的潜能和智慧并未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实质上也是一种人才浪费和埋没,而且孩子一生也未能从自己所喜爱的职业中得到人生的乐趣与满足,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无形伤害。这其实是一种代孩子活和孩子代你活的教育方式。

无论是代孩子活或孩子代你活,都是对孩子的一种极其不尊重。

爱孩子就请从尊重和平等开始。并能够和孩子在一个层面上交流,而不能总拿出一副家长的“我走得桥比你走的路还多”的高高在上的架势说教孩子。爱孩子请不要按着自己的意志去刻意设计孩子的未来,让孩子完全成为你意志的载体,而是让孩子活成他自己。

刻意还要尊重孩子的喜好。我刻意给孩子买过儿童读物,想培养他的文学细胞,可是孩子不屑一顾。后来我在书摊上给孩子买回一本《世界兵器》,没想到,孩子如获珍宝,从此,旧书摊成了他寻觅兵器书籍的场所。

孩子也是有思想的,他们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强求也没有用!

8岁的小儿子最喜欢地图,前些天我和他爸爸与儿子的“较量”以我们的失败告终,我们不得不花10元买下儿子要的《中国知识地图册》,我儿子见地图就要买,真没办法。

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孩子的未来不用父母刻意去设计,可以适当引导他的兴趣。

我也同意引导,孩子小,不知道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得靠家长去发掘,儿子上学前班时我就送他到隔壁的老师那儿学画画。每次送都是哭着去,后来他越学越喜欢,去年因为忙就把他的绘画课给停了,现在儿子自成一体,没事开始画素描啦,画得非常好,有几张还在安徽省的比赛中获奖了!真爱孩子,请不要拿爱说事作者:佚名

不要经常对孩子说你如何爱他,你的爱他能感受到;不要对孩子说你该干什么,要注意自己不该干什么,父母的行为永远是孩子的榜样。教育孩子自己首先要有人格。

父母没有好的品格,去要求孩子,孩子会感到困惑。如果父母注意的话,会发现孩子互相交流时说得最多的是:“我爸爸说……”或“我妈妈告诉我如何如何。”如果父母注意到这些后,又作何感想?这说明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孩子。

不要对孩子说你如何如何爱他,不要用你的爱向孩子索取什么,不要说你都是为他好,爱的压力他们会承受不了。很多父母总是对孩子说:“你一定要如何如何,一定要成才,我们就指望你了。”恨不得把自己不能做的一切都交给孩子,总对他们指手画脚,你要这样,不能那样,好像自己说的就是对的。直到有一天,孩子终于学会说“不”了,父母还在痛不欲生地抱怨孩子不听老人言,错的还是孩子。

孩子不欠你什么,你只是给了他生命,给了他食品,可这都是父母的义务和责任。又有多少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困惑、痛苦、无奈、迷茫时说的最多的话是:“父母我恨你,你为何把我带到这个世上。”做父母的你们听到后又作何感想?“养不教,父之过。”我们做父母的做到教了吗?除喋喋不休的要求之外,我们还做了什么?

如果是真爱,孩子会感觉到,不要说为了孩子你失去多少,说多了只会适得其反,难道真的全为孩子?有些时候还是为自己,难道就没有虚荣心在作祟?

所以不要对孩子有太多苛求,想让孩子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首先要学是怎么做人,是面对挫折的勇气,是活下去的信心。

如果真的爱孩子,首先要做好自己,不要把自己的困难、自己的不如意拿孩子出气,孩子没有义务让你拿来撒气。

一个品行好、有涵养、有德行的家长,他的爱如涓涓细流,如徐徐春风,能造就心如沧海、德如阳春的人才。

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谁又能一帆风顺?富不骄,穷不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真爱孩子,请不要拿“爱”说事,那样只会让孩子看不起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