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服务业:发展、挑战与展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6 13:43:48

点击下载

作者:吴凌放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互联网+医疗”服务业:发展、挑战与展望

“互联网+医疗”服务业:发展、挑战与展望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加的是传统的各行各业,但产生的结果并不是简单的相加,加媒体产生网络媒体,加销售产生电子商务,加金融变成互联网金融。这种“+”不仅仅衍生了诸多像网店、网游、众筹等新兴行业,而且通过与传统行业的融合,给后者带来了新的机遇、生态、运营模式和发展空间。

随着“互联网+”作为国家战略的正式提出,“互联网+医疗”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上海为代表的一些改革前沿城市,先后建立了联通区域内各级、各类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国家卫生计生委(现国家卫健委)2014年5月出台了《人口健康信息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健康信息采集、管理、利用、安全和隐私保护等工作。政府加强重视的同时,互联网医疗也引发了社会资本的广泛兴趣。据披露,2014年国内互联网医疗相关项目共融资14亿美元,覆盖了医疗设备、在线社区、健康应用、穿戴式设备、医药电商、移动医疗应用等多个细分领域,2015年和2016年这一融资势头有增无减。

互联网的引入对医疗服务业发展能级的提升作用显而易见。“互联网+”和医疗的融合可促进经济发达地区优质医疗资源服务对偏远地区的辐射,改善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困局,让稀缺的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更高。患者大量轻问诊、重复配药等简单需求在手指轻划间即可获得满足,避免了耗时耗力的排队、无效就诊等不必要的麻烦。借助移动医疗的平台展示和评价体系,患者可以找到靠谱、满意的医生并建立起长期而深度的联系;医生也可以借此扩大个人品牌影响力,这为医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医疗领域,患者和医生存在着专业知识上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不对称比其他行业要显著得多,“互联网+”和医疗的融合可大大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资源浪费,优化用户体验。

然而,“互联网+医疗”并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市场,其发展模式以及所需的政策、法制环境尚有待于深入研究。与互联网所进入的任何一个传统行业相比,“互联网+医疗”引发的争议也少有的激烈,甚至至今难以形成市场共识。有舆论认为,受制于医疗市场和中国医疗体制的特殊性,互联网医疗在中国尚未形成能说服市场的商业模式。从发展已经较为成功的电子商务、网络媒体和互联网金融来看,社会资本和市场力量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医疗行业存在着严重的技术壁垒和资源垄断,公立医疗机构占据着医疗服务提供数量的绝对优势,90%以上的门诊和住院都发生在公立医疗机构,自然而然,医疗数据生产系统也被公立医院所垄断。由于各地都在搭建联通各级各类公立医疗机构的信息平台,所以医疗数据都存储在政府内部。互联网医疗和传统医疗本身的人、财、物、信息等密不可分,线上是线下的延伸,因此,当前线下的体制机制矛盾对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也形成一种制约。

医疗与其他产业相比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就是具有一定福利性质。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政府需承担应有的责任,医疗的部分产品属于公共品或准公共品,医疗还涉及患者的隐私,以上这些特质都意味着政府的规范、标准、监管等管制手段也需要加强。医疗机构和医生通过互联网执业的问题、互联网医疗引发纠纷责任的认定、信息安全保护和患者隐私保护、医疗保险结算问题等,目前在立法和规制上都是空白。

本书从医疗卫生服务的特性和“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入手,从国际和国内的发展状况、政府和市场作用、政策导向和主要商业模式、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角度,对“互联网+医疗”服务业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全书分为三篇。

第一篇“医疗服务业与‘互联网+’”有四章(第一章至第四章)。

第一章分析了医疗卫生服务相对于其他行业,具有不确定性、公共品、信息不对称、更为重视社会效益等特点。当前阶段,医疗服务面临着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然而,医疗卫生服务的固有特点决定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需要政府和市场同时发挥作用。

第二章阐述了“互联网+”的概念以及在政务、制造业、农业等其他行业的应用。“互联网+医疗”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医疗卫生服务业发展的内在需求。然而,医疗也是公认的“互联网+”最难涉足和做好的领域。

第三章分析了“互联网+”在医疗服务业的表现形式、主要推动和制约因素,以及影响和作用等。当前,制约“互联网+医疗”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医疗本身的特性、存在市场和技术壁垒,以及盈利模式尚不成熟等。引入“互联网+”,对政府部门、服务提供者、居民和患者、医疗健康企业、保险机构等各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益相关方都有重大影响。

第四章介绍了“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国际经验。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医疗”已初步形成了面向消费者个人、医院、医生、药企、保险公司及政府收费的盈利模式。在线咨询平台、精准医疗、智能决策、服务价格决策支持等方面均有了一些较为成功的实践案例。该章还对其他国家政府部门的管理经验进行了汇总,可供我国管理部门参考。

第二篇“政府在‘互联网+医疗’发展中的职能和作用”有四章(第五章至第八章)。

第五章对政府在“互联网+医疗”发展中的功能定位进行了理论分析。“互联网+医疗”是新生事物,面临着线下体制问题对线上发展的制约,需要予以一定扶持。首先,政府应对“互联网+”在基本医疗的应用、“互联网+医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科研方面提供足够的保障,必要时进行组织和给予资金投入。其次,要设定“互联网+医疗”行为边界,防止无序发展,保障群众健康权益。最后,当前发展初期,还应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同时对线下体制机制予以改革完善,培育其发展土壤。

第六章介绍了我国政府健康信息化发展历程。我国早期的医疗卫生机构间信息的互联互通主要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间开展,政府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卫生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单个机构信息化,发展到公共卫生等条线工作信息化,再到区域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政府层面为之后的互联网医疗卫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七章列举了上海、宁波地方政府发展“互联网+医疗”的案例。上海的特点是基础扎实,注重卫生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和数据整合利用,充分利用大数据,开展卫生综合管理。宁波的特点是与社会第三方合作,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开展市场化运营,发展智慧健康产业体系。

第八章分析了当前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法律政策环境。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分析了从事“互联网+医疗”的机构和人员应具备的资质,网上药械流通以及信息安全的有关规定等。当前政策对运用互联网开展远程医疗和分级诊疗、发展健康大数据和健康物联网、智慧养老产业等均持鼓励态度。

第三篇“社会资本的参与和发展前景展望”有两章(第九章至第十章)。

第九章列举了平安好医生、东软熙康、微医三个企业的发展案例。这三家企业发展至今,有一些共同点,如比较注重吸引医生资源,做长产业链,发展线下医院,发展AI智能医疗服务等。这些共同点既反映了一些互联网公司的共同选择,也可以为其他准备进入“互联网+医疗”领域的企业提供参考借鉴。

第十章介绍了人工智能AI的前世今生以及其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医疗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的行业,当前的医疗诊断还不能仅依托互联网而开展,关键时候还是需要去“看医生”,互联网还是不能让人完全放心。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这一切均有可能发生改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重塑未来社会,由机器看病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会变成现实。第一篇医疗服务业与“互联网+”第一章医疗服务业概述“互联网+医疗”服务业,是互联网与医疗的结合。而医疗本身有其固有特点和规律,了解医疗卫生服务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是分析“互联网+医疗”服务业的基础。一、医疗卫生服务的特点

虽然,对于医疗卫生服务是否特殊,不同学者之间存在争论,但一致认同的是:简单地应用经济学理论无法阐述清楚医疗卫生问题,医疗卫生服务有别于一般竞争性的商品市场。(一)不确定性

著名经济学家肯尼斯·J·阿罗(Kenneth J.Arrow)的著作《不确定性和医疗保健的福利经济学》就是通过比较医疗服务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来探讨医疗服务的特殊性所带来的影响。他指出,医疗服务的特殊性源于其普遍存在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疾病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一旦生病并采取治疗,治疗效果也存在不确定性。这两方面的不确定性,导致一系列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二)公共品

公共产品或服务具有与私人产品或服务明显不同的三个特征:在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在获益上的非排他性和在效用上的不可分割性。凡是可由消费者独自使用和享有,具有可分割性和使用上的排他性的产品,即为私人产品。介于二者之间的产品则称之为准公共产品。医疗卫生领域中既有公共产品,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又有准公共产品,如基本医疗服务,也有私人产品,如大部分个性化的、差异化的健康服务和产品等。公共品领域,市场失灵,私人资本不愿投入,一般通过政府直接举办机构予以提供;准公共品,政府可通过直接举办的形式提供,也可重点补贴供方或弱势群体,从而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而私人产品,则主要由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三)信息不对称

医疗卫生领域的专业性、技术性、不确定性极强,医疗卫生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方总是拥有相对信息优势,而广大患者则处于信息弱势,患者的医疗卫生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的建议。医生既提供诊断治疗服务,又很大程度上代理患者决定是否消费这种服务及相关用药,医生这种集买方、卖方于一体的代理角色,使得医疗费用的控制变得困难。医疗卫生服务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造成了特殊的供给引致需求的现象。而且由于患者之间存在个体差异,疾病无法标准化,以及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使得医疗产品存在非同质性,每一个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和其他医生都有差别,有时即使同一治疗方案对不同病患也可能产生不同效果。所以,这都给医生带来了主导市场的力量,使医疗市场最接近于垄断竞争市场。(四)重视社会效益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在于,它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家庭幸福与社会福祉。一个运行良好的医疗卫生系统将有助于实现公平、社会稳定,并促进经济增长。倘若单纯遵循供需规律,医疗资源势必向城市较高消费能力区域集聚,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将缺少资源,因此,需要政府干预。在全球范围,大多数医疗卫生机构都不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而以承担社会职能、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在医疗卫生机构中,以非营利性机构为主体。(五)需要政府与市场同时发挥重要作用

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卫生系统属于“混合经济形式”,政府在扮演指导角色的同时,市场机制也在发挥作用。英国和美国分别是国际上最典型的医疗卫生领域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的国家,但即便如此,也均在寻求政府和市场的融合。

英国实施的是国家卫生服务制度(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属典型的全民医疗制度,医疗筹资主要源自政府预算。政府组织服务的提供,尽管公平性较好,但由于效率低下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入“内部市场”理念,通过建立医疗服务购买者和提供者分开的体制,建立内部市场促进竞争,服务购买者从最初的“全科医生基金持有者”到“初级卫生保健信托”,现在更换为“全科医生联盟”。

美国是典型的医疗服务市场化国家,医疗保障主要通过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来实现,70%以上的医院是私立医院。即便如此,仍有一部分政府办的“安全网”医院,几乎90%的老年人和贫穷者都由公立医院提供服务。在管理上,政府是卫生服务的监管者,美国政府对医院的监管主要体现在质量控制、医疗设施和服务项目控制、费用控制等方面。

医疗卫生领域由于存在公共品和准公共品、信息不对称、垄断竞争等特点,完全靠市场机制,将会带来市场失灵,政府要主动加强对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干预。但是,完全由政府包办,也会造成政府失灵,可能出现公共产品提供的短缺或过度,提供成本高于需要成本,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甚至出现寻租行为等情况。政府对医疗卫生资源调控作用的发挥主要有几个方面:组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通过制订医疗卫生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区域规划,引导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发挥法规、标准、监管及经济政策的调控作用,营造一个规范、公平的市场环境。二、医疗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一)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在互联网技术、产业、应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已具备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的坚实基础。

互联网技术对医疗健康领域的介入,从大方向上看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医疗服务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将充实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式,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透明度,丰富医疗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和挖掘,从而降低医疗服务的不确定性,增加各类医疗服务的提供,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社会效益,并促进政府和市场在医疗服务中作用的发挥。

互联网也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升级改造,为“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在技术层面,可以用智能设备监测病情,用临床大数据对接研发药品。在效率层面,可以通过互联网改革服务流程,改善内部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在组织层面,互联网可以丰富、创新服务提供模式,为整合、连续的医疗服务体系提供更多支持,为满足个性化、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提供更多帮助。(二)产业蓬勃发展

生命健康产业以满足人类不断提升的健康需求为主要目标,已经被联合国工业规划署确定为代表21世纪产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产业之一,其广阔发展前景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医疗服务业是健康产业的重要基础产业,许多国家和地区不仅大力发展医疗服务业,还积极推动医疗旅游业吸引国际患者。

在我国,医疗健康领域归属于民生事业,占据较大比重的各级医疗机构都是事业单位编制。一直以来,各级部门对于生命健康服务的经济属性认识不够,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定位不清、界线不明,导致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市场不活。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个性化、多元化、高端化的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世界卫生组织(WHO)研究显示,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以上,健康消费需求会加速增长。我国人均GDP已达8000多美元,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健康消费支出占GDP比重较低,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近年来生物医疗技术的创新突破,也为医疗服务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动力。

医疗服务业关联产业多,既可满足人民群众获得多层次医疗健康服务的迫切需求,又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筑底特征显现,国家提出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形成新供给、新动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健康消费可成为新消费重点领域之一。第二章“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拓展和应用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给社会互动和商业交易带来了更高效和更低成本的平台,也给我国的一些传统行业带来了转型发展的机遇。通过分析“互联网+”在政务、制造业、农业领域的应用可知,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坚实的行业基础和独特的专业性,互联网无法进行替代,它更像是一种新型的DNA,与各行各业融合后,能够赋予后者以新的力量和再生的能力,这些经验都可以为我们讨论“互联网+医疗”时所借鉴。一、互联网时代与全球创新浪潮

1067年,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一书中首次提出“global village”的概念。从物理上讲,地球并未变小,但是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社会文化形态都已发生巨大改变。在已经过去的两百年里,全球经历了数次的创新浪潮,这当中,互联网革命就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地球村”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互联网的发展、兴起及应用。(一)三次全球创新浪潮

1.第一次浪潮:工业革命

第一次浪潮是1750—1900年间发生的工业革命。在此期间,新技术应用到制造业、能源生产业、交通运输业和农业后,确实在一段时间内迎来了经济增长和转型。随着蒸汽机的商业化,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了第一阶段的工业革命,之后传播到铁路业占据经济增长主导地位的美国。1870年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工业革命,内燃机、电力以及一系列实用机器的发明应用是其标志性产物。

2.第二次浪潮:互联网革命

互联网革命是分阶段开展的。最初始于1950年,大型主机电脑、软件和数据信息包的发明,使计算机可以彼此互通,这一阶段主要是政府资助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时间来到20世纪70年代后,开放的网络即“万维网”取代了封闭的政府和私人网络。在互联网发展的起步阶段,这种开放的网络形式与同类的封闭型网络相比,更加多样化。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明确制定了标准和协议,允许不同用户、不同位置、不兼容的机器相互联接和交流信息。

短短半个世纪,全世界的电脑终端从几百台,发展至将数以亿计的人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信息的传输数量和速度也经历了惊人的增长。基于此,互联网技术为商业交易和社会互动提供了更高效和更低成本的平台。知名的电子商务企业、社交媒体、互联网技术公司在近20年的时间里积累了大量的活跃用户,并形成了创新的商业模式。

3.第三次浪潮:工业互联网革命

2012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提出战略构想,认为第三次浪潮就是“工业互联网革命”。通用电气公司认为,工业互联网革命已经开始。虽然自互联网革命以来,企业开始相继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传统的工业生产当中,但这种应用还远低于其应用极限,基于互联网的数字技术还没有将全部潜力充分实现于全球产业体系。智能设备、智能系统和智能决策代表着物理学在机器、设备、机组和网络的主要应用方式,而这些应用将把数据传输、多数据、数据分析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工业互联网”战略获得了美国政府的认可,并获得了世界主要国家的关注。2013年,德国于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标志着德国政府产业转型的开始。

2015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17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促进实体经济振兴,加快转型升级。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现代工业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互联网+”战略,也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在中国被提出、讨论和实践。(二)国内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1.探索引入期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互联网的应用探索之路。早在1980年,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中国香港建成了一个国际在线信息检索终端,向国内科研机构提供服务。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许多科研机构与国外同行展开了学术合作和交流。为提高交流的效率、降低沟通成本,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将互联网作为通信工具,通过电子邮件向世界发出接入互联网的愿望。

1094年4月,在不懈努力和多方支持下,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接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引入互联网,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时代就此开启。

2.商业价值发展期

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接入互联网的支持态度,中国互联网进入发展期。这一时期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4个阶段。(1)1994—1996年的准备期。在这一阶段,中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骨干网络开始布局。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CHINAGBN),这四大Internet主干网的相继建设,开启了铺设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历程。于1997年10月,实现了四大主干网的互通。(2)1997—1999年的加速期。在这一阶段,中国社会各领域的资本、人才开始大举进入互联网,大批网站在这一时期建设、发展起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1997—1999年,中国网站的规模从1500家发展到15000余家,翻了10倍。

国内最具竞争力与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大多肇始于该时期。1996年成立的公司有新浪网的前身“四通利方网”、搜狐网的前身“爱特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997年,网易公司成立;1998年,腾讯公司成立;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3)2000—2002年的泡沫期。这一时期,国内外的互联网公司均受到资本市场的大力追捧,争相上市。互联网公司在股票市场的市值飙升,而其商业模式和实际盈利能力均无法达到消费者的预期。2000年,中国移动推出“移动梦网计划”,提供接入平台和信息通道。各个网站服务商开始借助移动梦网平台向用户提供服务,从而获得分成。这一举措为互联网企业度过困难时期争取了时间。2002年,搜狐、新浪和网易开始相继盈利,结束了互联网的泡沫时期,中国互联网走向可持续发展期,开始探索更为成熟的商业道路。(4)2003—2006年的可持续发展期。在可持续发展阶段,中国网民的人数迅速增长,互联网公司的业务也逐步扩张,开始摆脱对移动增值模式的过度依赖,开创了网络游戏、网络广告、搜索引擎和电子商务等较为成熟的盈利模式。

3.综合价值凸显期

伴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互联网使用人数的增加,人们使用互联网逐步从一种被动的使用,变为主动的适应。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逐步拓展到商业以外的更多领域,最引人瞩目的是互联网对传媒、文化、社会乃至政治生活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一系列的标志性事件穿起了互联网媒体从边缘走向主流的线索。

2003年,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广州被收容并遭受殴打致死。经互联网媒体积极介入,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最终在全国舆论民情的监督下,国务院出台《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时废止《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管理办法》。

2006年,第16届“中国新闻奖”揭晓,网络新闻作品首次被纳入该奖评选,13件网络新闻作品获奖,互联网作为主流媒体的地位得以确立。

2008年,国际奥委会与中国中央电视台共同签署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地区互联网和移动平台传播权”协议,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首次作为奥运会的独立转播平台,参与到世界级体育赛事的传播中。

2009年新浪微博上线,2011年微信上线,发短文、发朋友圈、关注热点事件,普通网民日益深入参与到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中,成为互联网时代的自媒体,推动社会在各个领域的变革和进步。互联网的综合价值不断凸显。

4.崛起中的“互联网”中国

近年来,中国从互联网大国成长为互联网强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数字经济取得了超速发展,2013—2017年,每年均有世界级突破。2013年,中国网络零售额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达到1.85万亿元。2014年,中国快递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快递大国。2015年,阿里巴巴集团“双十一”购物节单日交易额达912亿元,支付峰值8.59万元/秒,超过2014年美国感恩节购物季五天的网络成交额。2016年,阿里巴巴零售平台年度交易额超过3万亿元,超越沃尔玛,中国在线零售超越传统零售业,成全球最大零售体。2017年,共享单车爆发式增长,用户数量超过1亿,商业模式输出海外。余额宝农村用户超过1亿,普惠金融价值凸显。中国式创新引人瞩目。(2)中国网民总数与互联网消费,均增长迅速。201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数达6.8亿人,2012—2016年间,中国互联网消费的复合增长率为32%,领先于世界主要国家。(3)中国网络零售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保持飞速增长。2014年,中国电商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领域的渗透率首次超越美国。2016年,中国网络零售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达15%,大约是美国的1.5倍。(4)中国互联网企业已跻身全球同行业前列,具备了超强的竞争力。截至2017年9月底,世界十大互联网上市公司中有三席属于中国。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占全球独角兽企业的近三分之一,市值占全球独角兽企业总市值的41%。二、“互联网+”内涵的解析

自从“互联网+”的概念提出后,社会上就掀起了对这项新议题的热议。这些讨论围绕着以下议题展开:怎么理解互联网?“互联网+”是什么?指向与落脚点在何处?应该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解决中国经济、企业和个人当下存在的发展考验?等等。(一)“互联网+”的提出

就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突飞猛进、创造极速增长、社会效益日益扩大的同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局面,特别是农业、传统行业的发展却面临着日益艰巨的转型挑战。

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基础还不牢固,增长的内生动力尚待增强。财政、金融等领域仍存在一些风险隐患,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宏观调控难度增大”。直指我国产能过剩结构亟待优化、国内市场消费动力不足两大问题。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解析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投资增长乏力,新的消费热点不多,国际市场没有大的起色,稳增长难度加大,一些领域仍存在风险隐患;工业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创新能力不足,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农业基础薄弱。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如何完成“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发展任务,成为政府、企业、团体和每一位公民热切关注的国家议题。

1.政府倡导

2014年始,互联网、“互联网+”开始频繁出现在重要领导人的讲话发言中,凸显了政府积极顺应互联网时代大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心。2014年6月,在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the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ICANN)伦敦会议开幕式上,我国国信办主任在发言中提到“因为网络的共享,中国的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超过一万亿英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最大增长点,中国如此,世界亦然。互联网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引领着国家的发展,创造着世界的未来”。同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提出: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2015年,“互联网+”的概念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正式提出。报告指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针对2015年的经济工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双目标”“双结合”和“双引擎”,“双引擎”是指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从而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和建设思路,双引擎的连接器正是“互联网+”。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2.行业呼吁

中国已具备借助“互联网+”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条件。从中国信息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中国互联网企业经历多年发展,已经为信息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互联网的优越性方面来看,具有以下特点: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专业化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劳动生产率等,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途径和发展机遇。

2015年,作为互联网行业的领头人之一,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向人大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并提出了如何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建议。马化腾认为:“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大力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增长放缓、生产过剩、外需不振等严峻挑战,需要持续以“互联网+”为驱动,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转型升级。

在政府倡导和行业呼吁的双重推动力下,“互联网+”的概念进入大众视野,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所知,进而为人们所思考、探索和践行。(二)“互联网+”的本质与内涵

1.“互联网+”的本质“互联网+”和“+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阐述的内容其实是相通的,其核心都是运用各种途径带动众包、众创、众筹、众扶等方式,变革企业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提高行业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活力。

理解互联网的本质,才能更好地理解“互联网+”的概念,及其在国家战略、企业发展、个人生活中的深刻含义。互联网的本质可以总结为:联、互、网。(1)联,就是连接、联通,就是把人运用互联网进行连接、联通。Internet是指把全部设备连接在一起的各种基础设施,如光纤网络、路由器、电脑等。这些基础设备的连接经历了三次飞跃,分别是:PC互联网,也就是连接的1.0时代;2007年iPhone上市所带来的移动互联网革命;以及更让人充满期望并有无限遐想空间的连接3.0,即物联网时代。(2)互,就是互动。在所有技术变革当中,绝大部分的技术是单向的。比如电视只能看、收音机只能听。只有极少数的技术,比如电话是双向的,但是电话只能够承载非常有限的多人沟通能力。基于此,互联网体现出了最大的应用价值,它拥有能够满足海量的人数同时进行互动的能力,这种能力甚至还在不断发展中。(3)网,即结网。也就是用网络的方式完成协同、分工和合作。只有随着连接的不断发展,人和信息都上线了,人和人、人和信息之间的互动才会越发丰富,最后交织成越来越纷繁、紧密的网络,可以用更高效、便捷的方法去实现原来很难完成的事情。

2.“互联网+”的内涵

从社会关系纬度出发,“互联网+”的实质就是关系及智能连接方式。基于互联网去中心化、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对互联网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重新解构了传统的关系、组织及社会结构,使得关系及其连接方式更具随时性,真正实现了分布式、零距离。关系的构建与连接融合了人的智能,就是“人工智能+人的智能+群体智能”的交汇。

从专业技术纬度出发,“互联网+”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只有人、商品及交易行为发生在互联网上,才能实现在线化;只有“在线”才能形成“活的”数据,随时被调用和挖掘。在线化的数据与以往封闭在某个部门或者企业内部完全不一样,它具有最强的流动性,在线数据随时可以在产业上、下游之间、协作主体之间以最低成本流动和交换。只有流动起来的数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价值。

因此,“互联网+”,“加”的部分是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是IT技术,是智能传感设备和硬件,是生产和管理关系,更是发展思路、创新思维。基于此,才能“加”出效益和活力,形成做加法的战略目标。

自从“互联网+”概念被提出以来,引起了众多互联网企业的广泛共鸣。国内最著名的几家互联网公司都对此概念进行了独特的阐释。

阿里认为:“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

百度认为:“互联网+”计划,是互联网和其他传统领域的一种全新的结合模式。我国互联网网民人数的激增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互联网在其他各行各业中能够产生越发大的影响作用。互联网与很多产业的深入融合,能够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小米公司认为:“互联网+”,除了泛指互联网技术,也代表着互联网思维,就是怎么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和互联网的思维与实体经济相结合,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增值和提效。(三)“互联网+”的推动与争议

1.“互联网+”的推动“互联网+”在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有:缺乏对“互联网+”的正确认知,尚未用积极的心态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支撑“互联网+”发展的基础设施仍需完善;对互联网相关产业的政策支持不足;企业对现有互联网平台的运用有待进一步挖掘深入,等等。2014年后,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提出,可以看到,政府、企业和社会在清扫发展障碍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法律。

2014—2015年间,国家连续发布了一系列有关互联网、“互联网+”的政策文件,部分如表2-1所示。表2-1 部分互联网、“互联网+”的政策文件(2)基础设施。

一是宽带接入的带宽突飞猛进。随着我国“宽带中国”战略的深化推进,我国宽带接入带宽从2014年的7.10Mbps开始以成倍的速度飞跃式发展。

二是骨干网带宽稳步增长。我国互联网骨干网络带宽已达到约130Tbps,骨干中继单端口带宽能力在2015年已突破100Gbps,并向400Gbps迈进,有效应对了互联网业务流量迅速激增带来的网络承载挑战。

三是5G移动网络研发大力推进。随着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相继在2015年下半年发布“4G+”商用计划,标志着国内市场“4G+”开始大规模商用。同年,我国率先提出5G应采用统一、灵活、可配置的空口技术框架和智能、开放、高效的新型网络架构,并积极规划5G试验。(3)网民规模。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8年1月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从2012年6月的5.38亿人激增达到7.7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由2012年6月的39.9%提升至55.8%(见图2-1)。图21 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单位:亿人)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7年上半年,我国网民数量增长日趋稳定,互联网行业持续稳步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助推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加速与经济社会各行各业的紧密联合,成为促进国家消费升级、经济社会转型、构建我国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推手。同时,在线政务、共享出行、移动支付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改善了民生,成为推动社会福祉的重要原动力。

2.“互联网+”的争议

某些社会舆论将制造业称为实体经济,将互联网和金融业称为虚拟经济。近年来,关于二者对国民经济重要性的争议此起彼伏。支持制造业发展的一方认为制造业能够对社会做出更为巨大的贡献,观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制造业能够解决大量的劳动雇佣以此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实物产品生产能够为消费者供应更多的实物;制造业能够对上下游的众多产业起到拉动作用,从而带动整体产业。支持互联网的一方认为,互联网产业作为新兴事物具有先天的优势,包括轻资产,对基础设施和实物的依赖性较弱,甚至对软性的社会制度、文化环境等也没有严苛的要求。

随着经济发展和越来越深的产业融合,更多人认为二者即便有作用轻重,其发展也绝非对立。互联网行业对传统制造业能够起到极大的辅助、带动作用。互联网行业与其他各行各业的关系,不是做减法,而是做加法。各行各业都有各自坚实的产业基础和独特的专业性,互联网无法进行替代,但是互联网像极了第二次产业革命的电能,它不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种新的能力,一种新型的DNA,与各行各业融合后,能够赋予后者以新的力量和再生的能力。三、“互联网+”的应用实践“互联网+”战略提出后,立即引发各行各业探索和利用互联网“加法”效应,开始了利用新兴技术、转变思维模式的实践应用之路。以下就以政务服务、制造业、农业为例,介绍行业应用情况。(一)互联网+政务服务

近年来,实现由现有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治理型政府一直是我国政府不断努力的改革重点。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强调要建立起政府+市场+社会的三维多中心治理体制,唯有如此,才能够在多中心治理的体制下,充分发挥各级部门,甚至是企业、社会组织和普通公民的参与作用,更好地监督政府工作,最终实现“政府主导——官民协同”的多中心治理模式。这就对政府治理,特别是提供主动式、专业化、精准性的公共服务,提出了较高的工具要求。

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恰好能为政府建立信息技术生态提供实现的可能性。“互联网+政务服务”就是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核心,以权力清单为基础,以数据共享和流程优化为重点,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支撑,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落脚点,启用互联网“数据跑腿”代替“群众跑腿”的服务新模式,最终改变“政府端菜”,实现“群众点餐”。201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底前,要实现互联网与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建成覆盖全国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省级统筹、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让政府服务更聪明,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

目前,各级政府都开始积极行动,建立、健全基于移动平台的电子政务系统,深度应用新一代技术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通过规范网上服务事项和流程,公开服务信息,实现了优化再造政务服务;通过推动线下实体政务办事大厅与线上政务服务平台的融合发展,推进线下实体基层服务网点与线上政务服务平台的无缝对接,逐步规范线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制定健全的制度、建立标准的规范、推进政务信息的共享、加快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断夯实电子政务的基础;通过夯实支撑基础、融合升级平台渠道,推出更优质的政务服务平台,提升互联网时代下,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2017年,我国形成了一批优秀政务平台,包括以“中国政府网”“中国人大网”“中国上海”“中国杭州”等为代表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党务政务网站;以国务院App、新华社App等为代表的创新型“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以《人民日报》客户端政务发布厅、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故宫博物院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特色服务网站。

中央、省、市区等各级政府涌现出的一批优秀政务服务平台也揭示了以下趋势。第一,我国政府网站建设及管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政府网站群集约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果;第二,“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得到不断完善,政府网上办事新模式快速推广;第三,全国政务新媒体发展喜人,影响力不断扩大,更接地气、更具活力的以民为本、为民办事的运营模式深受认可;第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将成为我国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推进国家党务、政务网站和新媒体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二)互联网+制造业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创造了极速增长的奇迹,中国制造席卷全球,成为最大的工业品输出大国和生产制造基地,被称为“世界工厂”。然而近30年的快速扩张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其一,由于全球经济总体不景气,导致国际市场上对中国制造产品的需求锐减;其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之路属于粗放式、高耗能及高污染,长远来看,资金、劳动力、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都会形成约束,导致其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在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道路上,必须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制造业。在日益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如何进行制造业的发展、转型,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从制造业面临的明显发展痛点来看,传统制造业资产重、投入大、汇款周期缓慢,并且对小众化、突发性的市场需求缺乏灵活、快速的回应能力。互联网赋予了制造业需求端和销售端新的机遇和发展可能。首先,从需求端来看,互联网技术加快了生产端与需求端的紧密连接,显著减少了产销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并且衍生出新的商业模式——C2B模式,即消费者驱动的商业模式,具有柔性化、个性化以及快速响应市场的特性。该模式与传统B2C模式下的标准化、批量化、刚性缓慢的生产模式完全相反。其次,从销售端来看,电子商务企业的销售端被大量的、分散的个性化需求持续施压,要求传统制造企业必须在生产方式上具备更强的柔性化能力,这也将进一步推动整条供应链乃至整个产业在响应效率、行动逻辑和思考方式上逐步适应快速多变的需求。然而,易观智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观智库”)发布的《工业4.0专题研究报告2015》认为,我国虽然是国际第一的制造业大国,但是信息化水平区域发展不均、标准化及现代化水平不高,现处于工业2.0、工业3.0并存阶段。根据此报告,工业革命的4个阶段,从工业1.0到工业4.0的发展过程如图2-2所示。图22 工业革命的4个阶段资料来源:易观智库。

2015年,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50”战略,开始部署制造业转型发展,堪称中国版“工业4.0”战略。在战略任务和重点部分提到,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速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融合发展,要把“智能制造”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之一。此外,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制造业领域企业的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智能化水平。

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加快制造过程智能化、深化互联网在制造行业的应用,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这与通过“互联网+”赋能传统制造业,进行跨界融合、创新发展的倡导正是异曲同工。目前,“中国制造2050”战略正在稳步推进,对于互联网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前景,我们拭目以待。(三)互联网+农业

我国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具有“结构不对称性”和“权力不平衡性”两个主要特征。“结构不对称性”是指农产品“中间大两端小”的流通渠道结构,农户及零售端规模小,流通环节繁杂,流通效率低下。“权力不平衡性”是指农产品流通的渠道权力集中掌握在农业龙头企业、成规模的批发商以及大型零售商手里,农户及消费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以电子商务为主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无论在流通主体上,还是组织方式上,抑或是上下游影响上,均呈现出积极的创新和变化,能够有效缓解上述弊端。首先,生产者积极进行转变,直接对接线上电子商务平台。其次,传统的批发商和零售商主动寻求改变,借助其掌握的在农产品流通链条上的资源,投身电子商务。最后,消费者能够参与到各个商业环节当中,由被动变为主动,逐步成为主导力量。“互联网+农业”的应用实践建立在近年来农村网络基础设施、不断攀升的网民数量、农产品网络化营销等社会现实基础上。2013年,我国发布“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要求至2020年前,宽带网络要基本覆盖所有农村。信息进村入户是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2016年,我国提出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服务普及,以信息化引领驱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培育改造提升“三农”新动能。截至2017年上半年,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近2亿,占总网民的26.7%。未来两三年,农村网民仍将快速增长,而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是农村网民持续增长的第一动力。

随着信息的流通,农村网民对互联网的认识更为开放,农民也借助既有的平台、机制,积极探索采取网络营销的方式出售农产品。根据农业部的统计,2015年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比2013年增长2倍以上,超过1500亿元。2016年的交易总额比2015年增长46%,约2200亿元。农产品网络化营销成为互联网推动农业进步、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核心助推力量。

在消除贫困方面,“互联网+农业”的加法效应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2013年到2016年的3年间,我国贫困县电子商务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在阿里零售平台上,2016年,28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网络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41个国家级贫困县网络销售额超过1亿元,全年国家级贫困县的网络销售额接近300亿元,较2013年增长2.4倍。

在“互联网+”不断“连接一切”,与其他行业融合创新之际,也应该看到,在一些特殊行业,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少行业巨头都认为,所有“互联网+”领域中,最难涉足和做好的就是医疗。医疗也恰恰是中国百姓最关心的议题之一。第三章“互联网+”在医疗服务业的表现形式

将“互联网+”引入医疗卫生领域,无论对管理部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还是对患者、商业保险机构等各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益相关方,都有重大的积极影响。医疗也是公认的“互联网+”最难涉足和做好的领域之一。“互联网+医疗”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医疗服务的作用范围和服务提供方式,突破医疗服务提供的时间和空间制约,但是毕竟不能完全取代实体医疗机构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制约“互联网+医疗”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医疗本身的特性、存在市场和技术壁垒,以及盈利模式尚不成熟等。一、相关定义(一)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医疗”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包括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与传统医疗健康服务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业态的总称。“互联网+医疗”或“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于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物管理、综合管理、电子商务等各个医疗卫生领域,具体包括网上就诊预约、医疗健康信息查询、网上或远程医疗服务、电子处方、线上医疗支付、在线疾病风险评估和疾病诊疗咨询、在线健康监测、慢病管理、康复指导、网络健康教育以及由互联网医院、云医院提供的多种形式的医疗健康相关服务等。“互联网+医疗”代表了医疗健康服务业新的发展方向。它涉及面广泛,与信息技术、服务模式、医药产品、商业投资、隐私安全、社会保障、政策体系等多个领域息息相关。通过重构医患生态,优化就医模式、改善就医体验、降低医疗费用。通过改变管理方式,提高服务效率,使居民享受安全、便利、优质的诊疗和健康管理服务。(二)健康云服务

健康云服务是指以SaaS(软件即服务)的方式向云计算产业基地所在区域下属的所有医院和相关医疗机构提供医院管理和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应用服务。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量与数据量爆发式增长,导致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和数据的存储能力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云计算技术应运而生。

健康云是云计算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随着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医疗信息系统需要处理的业务类型以及数据量也随之快速增长。支撑信息系统需要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越来越多,对可靠性、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健康云的概念应运而生。

云计算的海量信息存储与处理,是数据化智慧医疗中最具挑战性,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健康云服务处于起步阶段,并主要以私有健康云模式为主。尽管在医疗健康领域云计算的应用还不够成熟,但是其应用前景无限广阔。未来,可以预测到健康服务将渐渐从私有向混合健康云模式过渡,届时健康云的应用将会有更广阔的空间,并将和健康物联网一起对健康服务业产生巨大影响。(三)医疗大数据

医疗大数据是大数据的一种。大数据相对于一般数据而言,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使用常规软件难以捕捉、管理、分析的大容量数据。作为大数据重要应用领域的医疗行业,一方面因其行业数据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历史积累的数据量巨大,另一方面,因可穿戴智能终端的普及、生物检测技术的进步及IT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大规模、实时、持续收集患者数据,越来越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来处理各种数据分析需求。

与其他类型的大数据相比,医疗大数据几乎包含了个人从最为隐秘的生理、疾病信息,到生活轨迹,再到住所、医疗保险等所有信息,数量庞大且类型繁多,有大量的结构化数据,也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主要数据来源包括医疗健康服务数据、临床实验数据、保险等费用结算数据、健康管理数据、人口与公共卫生数据、医学研究方面的学术数据等。这些数据资源构成了医疗健康领域大数据的初期数据资源。在应用方面,目前医疗大数据已经包含了诸多方向,例如,在临床环节的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临床效果比较研究、远程患者监控等;在定价环节的自动化系统、卫生经济学和疗效研究等;在研发方面的预测建模、临床试验设计、临床实验数据分析、个性化精准医疗、疾病发展模式分析等;在新商业模式方面的网络平台和社区等。

大数据与AI其实不可分割,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形成是医疗人工智能的基础。“AI+医疗”极有可能成为人工智能的爆发点。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技术突破更加快了AI医疗的落地,成为人工智能应用于人类智慧生活迈出的第一步。(四)医疗物联网

医疗物联网是指物联网在医疗卫生和健康行业中的应用,它通过物联网的集成技术将医疗对象和医疗流程进行整合,以实现医疗对象的智能化感知和过程管理。

我国对物联网的发展非常重视,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方面也出台了相关的文件,以促进其应用发展。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加大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力度,尤其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的应用推广。同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原卫生部)首次召开卫生领域RFID应用大会。在医疗物联网标准化工作方面,2013年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医疗物联网无锡研究院挂牌成立,2014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了11项由该研究院申请的医疗健康物联网标准的立项。

物联网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设备、药品管理、加护病房、医院疗养和家庭护理中。未来,随着物联网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物联网技术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医疗过程智能化需求的不断增长,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智能,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从目前的来看,随着医疗卫生社区化、保健化的发展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