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百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6 15:10:26

点击下载

作者:宋涛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名人百科

世界名人百科试读:

前言

《青少年百科》是我社最近推出系列长卷之一,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不可少的百科全书,是一部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增强青少年全面修养的良师益友。

该书根据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特点,结合当前最新的知识理论,向青少年既全面又具重点的介绍国际博览、政治政党、军事天地、经济发展、法律浅析、历史大观、人物追踪、社会生活、文化习俗、哲学理论、文学广场、艺术天地、体坛巡礼、课外娱乐、科技漫游、身边科学、天体目击、气象纵横、地质探秘、地理科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名胜典故、海洋探索、生物密码、动物世界、植物王国、不解之谜、名物知识、奇闻趣事等多方面、多领域、多科学、大角度、大范围、大场面的基础知识。该书是丰富青少年阅历的难得教材,是青少年生活、工作必备的大型工具书。《青少年百科》内容极为丰富。全书划分20大卷,中内容专业性强,同时又易于理解和掌握运用。每个知识点阐述的方法本着从原理、历史到现在,尤其从现实的实际作用上论述、讲解透彻。该书内容从古到今,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人类起源到社会发展,包罗万象,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需求。本书时代感强,内容新颖、资料翔实,文字通俗易懂,简洁明了,适应青少年阅读水平。

该书编撰得到了各部门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从该书的框架结构到内容选择,从知识主题的阐述到分门别类的归集,从编写中的问题争议到书稿最后的审议,专家、学者都提供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使本书具有很高的权威性、知识性和普及性。

由于成书时间有限,疏漏之处望专家、读者指正。编者

上古时代

汉谟拉比

(?—前1750)古代两河流域巴比伦王国第一王朝第六代国王。在位期间(约前1792—前1750)采用军事与外交手段,利用矛盾,逐个征服了附近诸邦国:公元前1785年,借助拉尔萨的支援,征服了乌鲁克和伊新。接着,帮助玛里国王吉姆里利姆摆脱了亚述对它的控制。公元前1762年,打败拉尔萨,迫使它的国王黎姆新逃奔埃兰。公元前1759年,挥师玛里,战败吉姆里利姆,从而,重新统一了两河流域地区,一跃成为西亚显赫一时的奴隶制强国。对内实行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总揽全国司法、行政、军事和宗教权力,为维护私有制度和奴隶主的利益,曾颁布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为现存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重视发展经济,曾兴修汉谟拉比富民运河,以改善交通和水利灌溉系统。国家拥有众多的专门从事商业的人员。商业贸易亦获发展。统治43年期间,为古代巴比伦王国的全盛时代。

铁列平

(?—前1500)赫梯王国国王。铁列平又名泰里皮努斯。在位期间(前1525—前1500),平定了国内的骚乱,击退胡里特人的进攻,并和基朱瓦特纳订立条约。实行政治改革:确立王位长子继承制,有男立长,无男立婿;规定贵族会议(“图里亚斯”)和公民会议(“彭条斯”)的权限;禁止王族内部的仇杀。19世纪后半叶,考古学家在波加兹刻伊发掘的哈图萨斯国王档案库楔形文泥版文书《赫梯国王铁列平在王国谘议会上采用的王位继承制度法和极大罪行法》对此有所反映。改革对完善、巩固国家政权起了一定作用,标志着赫梯国家形成的最后完成。

大卫

(?—前962)犹太部落首领、以色列犹太王国国王。公元前1000年夺得王位,继扫罗战胜腓力斯丁人,建立统一的以色列·犹太王国。在位期间(前1000—前965),加强国家政权机构,建立常备军,对约旦河以东的摩押、亚扪诸部落进行征伐,与推罗国王希兰缔结联盟;建都耶路撒冷,并修建华丽的王宫和耶和华神庙,以统一全国宗教信仰,建立宗教中心。历史传说和《圣经》故事中把他描绘为战胜腓力斯丁人的英雄、统一以色列犹太的贤君,并被誉为编制献神颂歌的音乐家和诗人。

辛那赫里布

(?—前681)古代亚述帝国国王、萨尔贡二世之子的继承者。少时随父参加政务活动,曾任北方行省的重要职位。即位后(前704—前681),恢复提格拉特·帕拉萨尔三世的军事侵略政策。公元前702年,为镇压巴比伦尼亚地区的叛乱,在库塔和基什的激战中击溃由巴比伦王梅罗达克·巴拉丹率领的迦勒底埃兰联军,攻陷巴比伦,获20万俘虏和大批财物。公元前700年,又西征腓尼基、巴勒斯坦,平息以犹太王希西家为首的推罗、西顿和腓力斯丁联盟起义(得到埃及的支持),占城46座,希西家以重金自赎才得以保全耶路撒冷。公元前689年,经过长期的战争终于战胜埃兰迦勒底联盟,巴比伦城被夷为平地,居民大都被处死,马尔都克神像被劫走。晚年致力于城市建设,新建王宫、重建神庙。后死于宫廷阴谋(在尼尼微那布神庙中祷告时被害)。

克利斯梯尼

(约前570—?)古希腊雅典执政官、改革家、平民派领袖。出身于著名的阿尔克米昂家族,麦加克利之子。约公元前509年,联合平民推翻了以伊萨哥拉斯为首的贵族统治。公元前508、507年被选为首席执政官,并实行民主改革。建立10个新的地域部落代替过去的四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部落,从而改变了贵族操纵选举的局面;设立“五百人会议”代替过去的“四百人会议”,由各部落选50人组成,共同处理国政;设立十将军委员会,由各部落各选一人组成,任期一年,轮流统率军队;制定贝壳(陶片)流放法,投票决定放逐危害国家分子,以防僭主政治再起。这些措施打击了氏族贵族势力的残余,奠定了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基础。

尼布甲尼撒二世

(?—前562)新巴比伦王国国王。那彼帕拉萨之子和继承者。曾任军事将领,多次随父出征。公元前605年,于卡尔赫美士大败亚述埃及联军。公元前604年,其父死,赶回首都巴比伦,继承王位。在位期间(前604—前562),多次发动侵略战争,与埃及争夺领地,占领叙利亚、腓尼基和巴勒斯坦。公元前586年,攻陷耶路撒冷,灭犹太王国,俘大批犹太臣民运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囚虏”。接着,派兵长期围攻腓尼基城市推罗,迫使其国王伊托巴尔三世不得不求和称臣。公元前567年,又率兵远征埃及,大掠而返。为防御米底入侵,在北方修筑一道横跨两河平原的长城。同时,大兴土木,扩建巴比伦都城。重建马尔都克神庙及修筑埃提美南奇塔楼(即吉古拉塔)。为媚悦米底籍王妃,还在皇宫中筑造玲珑别致的“空中花园”(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波吕克利特

(前5世纪中期)古希腊雕塑家。生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和亚哥斯(一说西基昂)。雕塑家阿格拉的弟子。作品以表现人物恬静状态著称。原作多为青铜制品,均已失传。留存作品有《执矛者》,表现持矛的运动员的健美体格,比例匀称(今存那不勒斯)。《带锦带者》(今存雅典)和《亚玛孙女战士》(今存柏林),皆属大理石仿制品。此外,还有亚哥斯境内赫拉神庙的赫拉像,为一尊以黄金、象牙镶嵌的巨像,其壮丽豪华、艺术水平均可与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像及帕提浓的雅典娜神像相媲美。他在艺术理论上重视人体各部的匀称与和谐的规律,寓美于匀称和谐的体态之中,对以后希腊、罗马雕刻艺术产生广泛的影响。

庇西特拉图

(约前600—前527)古希腊雅典著名僭主。出身于贵族,希波克拉特斯之子、梭伦的亲戚。英勇善战,富有权谋。公元前570年,曾参加对麦加拉的萨拉米战争,立有战功。公元前560年,借助下层平民的支持发动政变,以武力夺取政权并自立为僭主。初期,曾遭贵族派反对,两度被逐(前559、552)。公元前541年返回雅典重新执政。统治期间,实行打击氏族贵族、保护中小土地所有者利益、鼓励农工商业的政策:没收部分贵族土地给农民;对贫民发放低息农贷;蠲免贫苦农民赋税;设立农村法庭,巡回审理案件;建造船舶,发展海外贸易。还大兴土木,建筑水道、神庙,举办祭神庆典。注重文化建设,提倡学术,广招学者、诗人,编写《荷马史诗》,使雅典成为希腊的文化中心。其统治时代,雅典的社会经济、文化均有很大发展。

毕达哥拉斯

(约前580—前500)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创始人。生于萨摩斯岛宝石雕刻匠家庭。少时就学于费利基德和克利奥菲洛。曾游历过埃及、巴比伦、克里特岛,接触到一些神秘教派。约公元前529年,移居意大利南部克罗顿城。在那里建立一个政治、宗教、哲学三位一体的“毕达哥拉斯社团”。探讨数学、天文、医学、音乐等学问,并遵守带有神秘色彩的清规戒律。无著作留存,其经历及学说仅见于古代作家亚里士多德等的记载之中。在西方首次发现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二边的平方和(勾2+股2=弦2),即所谓“毕达哥拉斯定理”。认为宇宙的本原是抽象的数,由数、点、线、平面、立体组成万物,无物能脱离数,“凡物皆数,物在数中”。认为,宇宙的中心是“中心火”,太阳、月亮、地球、行星都环绕“中心火”旋转,它们的运动十分和谐。还指出万物有10组矛盾:有限与无限,奇与偶,少与多,左与右,阳与阴,静与动,直与曲,明与暗,善与恶,方与圆。强调“和谐”是对立面的“协合”和“和解”。断言“一切都是和谐的”,“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其唯心论学说对古希腊其他唯心论,特别是柏拉图的唯心论体系,有重要的影响。

大流士一世

(约前558—前486)古代波斯帝国国王、希司塔斯佩之子。原为阿黑明尼德王族支系的军事贵族。公元前522年,联合波斯六个部落,镇压高墨达政变和各地的起义,取得政权。事见《贝希斯敦铭文》。在位期间(前522—前486),对外继续推行军事扩张政策:公元前518年征服印度河流域西北部;公元前517年攻掠中亚北部游牧部落;公元前514、513年远征黑海沿岸的斯基泰人,占领赫勒斯滂和色雷斯一带地区;公元前492、490年两次进军希腊半岛,均以失败告终。帝国疆域东起印度河,西至小亚细亚沿岸,南抵埃及,北达欧洲色雷斯部分地区,地跨亚、非、欧三洲,成为空前的奴隶制大帝国。对内为了适应庞大帝国的需要和加强奴隶主专制统治,进行一系列改革:划分省区,建立常备军;规定贡赋,统一税收,采取包税制;统一币制,铸造金币“大流克”;修筑御道、设置驿站,修浚从尼罗河到红海的灌溉运河等。其统治时期,阿黑明尼德王朝达到全盛时期。

释迦牟尼

(约前565—前485或前563—前483)佛教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族名;牟尼,圣哲。意译释加族圣人。相传生于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兰毗尼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太子,属刹帝利种姓。幼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29岁时,痛感人世生老病死诸多苦恼,并对当时婆罗门教不满,遂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苦修6年,在伽耶菩提树下成道,后在鹿野苑开始传教,传有弟子五百,说苦、集、灭、道“四圣谛”(真理)和“八正道”,是为“初传法轮”。受尊为佛陀(Buddha),意觉悟者。80岁时,在拘尸那罗城近郊娑罗双树下入灭。众弟子将其一生教法记录整理,通过几次结集,卒成经、律、论三藏。后经传播,成世界性宗教。

筏驮摩那

(约前540—前468或前599—前527)古印度耆那教创始人、教主。号摩诃毗罗,意为大雄。与佛陀同时代人。佛典中称之为尼乾子或尼犍陀·若提子(Nigantha Nataputta,意为离系亲子。生于吠舍离王族家庭,属刹帝利种姓。相传30岁出家,苦修12年成道,创立新教,在摩揭陀、鸯伽等国游说传教30年,终获“耆那”(意“胜利者”)称誉。主张“业力轮回”和“因果报应”说,提倡非暴力素食和苦行,反对祭祀,履守“五戒”,(即:不杀生、不欺诳、不偷盗、不奸淫、戒私财),坚信“三宝”(即:正智、正信、正行),即获解脱。72岁死于巴特那地区白婆。据云,是耆那教第24位圣人(其前尚有23位先行教长)。

普罗塔罗拉

(约前481—前411)古希腊哲学家、智者派(亦称“诡辩派”)著名代表人物。生于色雷斯南部的阿布德拉城。曾游历各地,公元前444年为南意大利的雅典殖民城市图里埃编订法典。先后两次访问雅典,为雅典民主派首领伯里克利的朋友和老师。曾专职教授修辞学和其他知识,著作大部失传,今仅留存某些残篇。他继承了万物皆变的思想,认为“万物都是由于运动变化和彼此间的混合而产生的”,“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长存的,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之中”。他认为,知识就是感觉,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即万物存在是以人的主观感觉而定,夸大了人的感觉作用,因此陷入相对论和怀疑论。在政治、伦理方面,认为道德和法律不过是人间的约定,怀疑秩序和权威的永久性。对传统宗教观念采取否定态度,他说:“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据说,被控犯渎神罪,被驱逐出雅典,中途落水而死。

欧里庇得斯

(约前480—前406)古希腊悲剧作家。生于亚提加的弗利亚,一说生于萨拉米岛。出身贵族(一说小商)。少时学过绘画和哲学,受阿拿克萨哥拉学说的影响,与苏格拉底及智者派普罗塔哥拉斯为友。拥护民主制度,怀疑神明和命运。晚年因反对战争、反对高压政策而离开雅典。公元前406年客死于马其顿宫廷。相传写有悲剧92部,留传至今的有《美狄亚》、《希波吕托斯》、《特洛伊妇女》、《安德洛玛斯》、《阿尔刻斯狄斯》、《腓尼基少女》、《伊菲格尼亚在俄利斯》、《赫拉克勒斯的后裔》等18部和讽刺剧《圆目巨人》等。剧作多取材于神话传说。注重于写实手法和心理分析。对后世欧洲剧作家有较大影响。

来山得

(?—前395)古希腊斯巴达统帅、政治家。出身于贵族家庭,阿里斯托克利斯之子。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期,任斯巴达海军统帅。公元前407年,率斯巴达军于诺提翁角大败雅典海军。公元前405年,赫勒斯滂羊河之役,彻底击败雅典海军,获170艘船舰,俘虏3000人。公元前404年,会同斯巴达王坡舍尼阿斯直捣亚提加,攻破雅典“长墙”,封锁比雷埃夫斯港,迫使雅典最后投降,从而结束这次战争。而后,又在雅典支持、扶植以克里提亚斯为首的“三十僭主政府”。回国后因过于擅权招致斯巴达国王及贵族集团的戒惧和反对,逐渐失势。公元前395年,科林斯战争爆发,在与底比斯人的交战中阵亡。

希波克拉底

(约前460—前375)古希腊医学家。生于爱琴海东南和科斯岛一医生家庭。继承父业,专心研究医术。其医学著作不下60余种,所谓“希波克拉底文集”驰名于世,据认为其中也有后世伪托之作。他提出“体液病理学说”,认为人体是由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体液组成,配合不同则产生不同的体质。认为,医生诊治的对象不仅是疾病,而是病人。治疗中应注意病人的个性特征和环境因素以及生活方式对患病的影响,且重视卫生饮食疗法。对“神赐疾病”的陈腐观念斥之为“魔法师、江湖术艺和骗子手之流”的勾当。主张治病不但要有医术,而且要有医德。其医学观点对西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被誉为古代“医学之父”。死于贴萨里亚的拉里萨。

阿偈西劳

(前444—前360)古希腊斯巴达国王(前399—前360),又称“跛足国王”。阿奇达姆二世国王之子,继其异母兄弟阿基斯二世之位为国王。公元前396—前394年率军进入小亚西亚战胜波斯,使当地一些城市重回希腊。公元前394年希腊半岛上发生科林斯、底比斯、雅典等邦国联合反对斯巴达国王的战争,遂奉召回国参加反“科林斯联盟”战争,打败科林斯联军。此后,力图恢复斯巴达古希腊半岛上的霸主地位。但是,公元前371年的留克特拉战役、公元前362年的曼提尼亚战役中连败于底比斯,称霸未成。公元前361年率军入侵埃及,死于埃及战争中。

柏拉图

(前427—前347)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生于雅典,出身贵族。少年时受过良好教育,师从苏格拉底。曾三次去意大利西西里岛,试图说服叙拉古城邦僭主狄奥尼修一世父子,实现其理想的奴隶主贵族政治,未获成功。终于公元前386年,在雅典近郊创办“柏拉图学园”,广收门徒,教授哲学,同时从事著作。保留的著作主要有对话《理想国》、《法律篇》、《辩诉篇》、《斐多篇》、《智者篇》、《宴话篇》、《高尔吉亚篇》、《普罗塔戈拉篇》等30篇及书信13封。他第一个创立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物质世界以外有个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它是物质世界的原型或模式,物质世界是它的不完全的复制品。他认为认识就是回忆。通过“灵魂”对理念世界进行回忆,是获知识的惟一途径。他在《理想国》中设计一幅社会蓝图,认为一国中应有三部分人:有“智慧”的贤哲,应成为国家的统治者;有“勇敢”的武士,应保卫国家;有农民和工商业者,应专门供养以上两种人。三者各安其位,各从其事,便可建成“正义的国家”。奴隶不被当作人看待,不包括在三个等级之内。他的社会观,到晚年有所演变,提出了法治的必要性。柏拉图虽是唯心主义者,但在交谈和论战中发展了辩证法,并解决了概念、判决、推理的某些问题。公元前347年,死于雅典,享年80岁。其哲学思想对西方近代唯心主义哲学产生重大影响。

腓力二世

(约前382—前336)古马其顿国王(前359—前336)。腓力二世又译菲力普二世,系阿达明二世之幼子。公元前368年,曾在底比斯作为人质,接受希腊文化教育,并受民主派领袖伊巴密浓达的影响,学得方阵战术。即位后,实行重要改革:创立中央集权制,削除部落首领的军事力量;改革币制、采用金银复本位;设立常备兵制,组成以重装兵(方阵)为基础的军队;乘希腊城邦危机,开始向外扩张,先占领爱琴海北岸色雷斯一带,继而南侵希腊。公元前355年,以“神圣战争”为借口,出兵干涉,进占北希腊。公元前338年,喀罗尼亚战役彻底打败希腊联军。公元前337年,召开全希腊的科林斯会议,取得对希腊的领导权,由马其顿领导希腊对波斯开战。公元前336年,在庆祝其女儿婚宴上,被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后称“大帝”)继承王位。

亚里士多德

(前384—前322)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生于爱琴海北部卡尔西狄西半岛东岸的斯塔古拉城一个世代从医的家庭。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从小生长在宫廷中。自幼爱好自然知识,公元前367年去雅典师从柏拉图学习哲学。公元年343年应腓力二世之聘,任王子亚历山大的教师。公元前335年返雅典,在东郊吕克昂体育场创办学园,同时撰写著作。因常率弟子在园林或回廊漫步授课,故被称为“逍遥学派”。他学识渊博,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哲学、逻辑、政治、伦理、美学以及数学、物理、生物、医学等都有较深研究。总结前人成果,创立古代世界各学科的体系,并分类为:理论的科学,包括自然以及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实践的科学,包括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修辞学;创造的科学,即诗学;把分析学或逻辑学认为是一切科学的工具。在哲学上,他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曾批判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的“理念论”,认为物质是永恒存在,不能被创造的;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质料和形式两方面构成的,事物的运动变化就是质料向形式的转化,但又认为质料是消极的,形式才是积极的。在政治上,认为奴隶制度是合理的,“一些人生而为自由人,另一些人则生而为奴隶”。认为共和政体是雅典最良好的政治制度。认为由中等阶层公民来治理国家最为符合“正义”。在教育上,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也有贡献。著作达数百种,流传至今的主要有:《工具论》、《逻辑学》、《物理学》、《动物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公元前323年,他被指控犯“渎神罪”逃离雅典。后病逝于卡尔喀斯。

托勒密一世

(约前367—前283)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之部将、古代埃及托勒密王朝(前323—前30)创立者、国王(前323—前285)。索特尔·托勒密一世是马其顿人,拉戈斯之子。公元前334年,随亚历山大东征,任将领,为其亲密助手。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死后,占据埃及地区。为争夺继承权,曾率军劫持送亚历山大遗骸的仪仗队,激起摄政波狄卡斯对埃及的远征(前321)。公元前312年,与安提柯之子德米特里会战于加沙,获全胜。公元前305年,在埃及地区正式称“王”。公元前301年易普斯战役中,战败安提柯一世。亚历山大帝国正式分裂为埃及、塞琉西、马其顿三个大国。托勒密统治埃及期间,极力推行埃及的“希腊化”,发展手工商业,鼓励文化科学,亚历山大里亚成为当时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公元前285年,禅位于其子菲拉德尔福·托勒密二世。著有《亚历山大大帝传》。

塞琉古一世

(约前358—前280)塞琉西王朝的创始人、国王(前312—前280)。奈凯特·塞琉古一世亦称塞琉卡斯,马其顿贵族安条克之子。公元前334年,随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为最享盛名的部将。公元前321年亚历山大死后,任巴比伦尼亚总督。出征印度屡胜旃陀罗笈多,获奈凯特(“征服者”)称号。公元前312年,在巴比伦地区确立其统治,并建塞琉西王朝。公元前304年,与印度缔结和约,将印度广大领土归还旃陀罗笈多,换得500头战象。公元前301年,在易普斯会战中,联合托勒密、卡山德和来辛马卡斯,以方阵和象队彻底击败安提柯。统治时期,领域西起小亚细亚、叙利亚,东达伊朗高原东部广大地区。在亚洲各地广建殖民城市,传播希腊文化。公元前293年,赐其子安条克以“王”号,并委以部分地区帮助统治。公元前281年,于库鲁佩地区(吕底亚境内)大败来辛马卡斯。公元前280年正准备继续远征马其顿时,被内臣、埃及王的兄弟托勒密·客劳诺斯阴谋刺死。

欧几里得

(前330—前275)古希腊数学家、亚历山大里亚数学学派创始人。生平经历不详。曾属留埃及亚历山大里亚,任国王托勒密一世的数学教师。为公认的古希腊数学、几何学之集大成者,其著作《几何原本》,共13卷,是世界上最早公理化的数学名著。他总结前人的成果,从公理和公设出发,用演绎法叙述平面几何学,其中包括整数论的许多成果,如求两整数最大公约数的“辗转相除法”,一直被作为初级几何学体系之范本,后译成多种西方文字,中国最早在明代由徐光启等将前六卷译成汉文。对天文学、光学及音乐亦有研究。

皮洛士

(前319—前272)古希腊伊庇鲁斯国王(前307—前303或前297—前272)。少年时崇拜亚历山大大帝的业绩。即位后,一度被贵族放逐,后在托勒密王国支持下复位。在位期间,曾企图在地中海地区建立大帝国,联合托勒密一世等共同征讨德米特里,战后分得马其顿部分领土。公元前280年,应希腊殖民城市他林敦的求援,率2万步兵、3000骑兵和20头战象,渡海入意大利与罗马交战。初在赫拉克里亚和奥斯库伦相继获胜,但损失大批有生力量(后世称这可悲的胜利为“皮洛士胜利”)。公元前278年,又应叙拉古之请前往西西里同迦太基作战,转战三年无结果。公元前276年返意大利,次年于贝奈温敦溃败,狼狈退回伊庇鲁斯。公元前273年,又侵南希腊,后在亚哥斯一次巷战中战死。

阿育王

(?—约前238)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约前265—前238或前273—前232)。旃陀罗笈多之孙、频头娑罗之子。统治期间,拓疆扩土,除半岛南端迈索尔外,统一印度全境,是古印度历史上最强盛时期。自称“天帝的宠儿”。相传即位9年时,远征南部羯陵伽,俘15万人,杀10万人。后因征战杀戳过多,放弃“世界征服政策”,皈依佛教,立佛教为国教。在印度境内建塔造寺,约8.4万座,并颁布敕令,刻于摩崖和石柱,名为“法敕”。弘扬“达摩”(法),巡礼佛迹,树碑立柱,留名后世。即位第17年,在华氏城(今巴特那)召集佛教第三次结集。集后,派遣传道僧前往四方布教,近至斯里兰卡(锡兰)、缅甸,远及波斯、叙利亚、埃及和希腊等国。对佛教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阿基米德

(约前287—前212)希腊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力学、流体力学的奠基人。生于西西里岛东部叙拉古城。天文学家菲迪阿斯之子。少时曾去埃及亚历山大里亚求学,师从于天文学家科浓、地理学家埃拉托色尼等。返国后,从事数学、物理学等研究,并重视实际应用。在数学方面,运动“穷竭法”计算出圆周率的上限为2/7,下限为3的近似值;并确定物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在物理学方面,发现了“杠杆定理”,曾说过:“给我以一支点,我将翻转地球。”并发现比重原理,即“阿基米德原理”。奠定了流体静力学的基础。在天文学方面,吸收、发展了阿里斯塔克的地动说原理。他重视学理的实际应用,曾发明水利灌溉的螺旋扬水机、设计大船下水的滑轮装置,还为抗击罗马侵略者设计出可以吊起敌舰的巨型回旋起重机和大型投石器。公元前212年,罗马进犯叙拉古,城破后被害。主要著有《论浮体》、《论量圆》及《论球体与圆柱体》等。

西庇阿

(约前236—前184)古罗马统帅。帕布利厄斯·科尔尼利厄斯·西庇阿·阿非利加纳斯又称大西庇阿。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以机智勇敢闻名后世。其军事统帅艺术受到西方军事界的广泛重视。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即随父(罗马执政官)从军,抵御迦太基军的进攻。公元前210年至公元前206年任远征西班牙的罗马军统帅。以奇特巧妙的战法屡败迦太基军,征服西班牙各部落,肃清了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势力。公元前205年任执政官。第二年领兵远征迦太基本土。公元前202年扎马之战中击败汉尼拔,从而结束了第二次布匿战争,获“阿非利加纳斯西庇阿”之称。公元前199年任监察官。公元前194年再任执政官。晚年离开罗马城,死于卡姆帕尼亚庄园。

加图

(公元前234—前149)古罗马政治家、作家。马尔克斯·波尔希厄斯·加图又称大加图。生于图斯库户姆城。早年列身戎伍,公元前204年任财务官。公元前198年任行政长官。公元前195年任执政官,任内曾率兵镇压西班牙人的起义。公元前194—前191年任职于色雷斯和希腊等地,屡获战功。公元前184年任监察官。公元前157年(或前153)任罗马驻迦太基使节,见该国呈复兴状,旋在元老院讲演,力陈毁灭迦太基的主张。呼吁罗马公民集体的内部团结,维护罗马传统习俗,反对奢侈腐化,抵制来自希腊和东方国家的影响。政治上持贵族保守派的立场。亦是拉丁散文文学和古罗马史学的奠基者之一。著有:《罗马历史源流》(七卷,今已失传)和《农业志》等。而《农业志》是研究古代罗马奴隶制庄园经济的重要材料,亦是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拉丁文著作。

斯巴达克

(?—前71)古罗马奴隶起义领袖。生于色雷斯,在一次反罗马人的战斗中被俘,成为卡普亚角斗学校的角斗士奴隶。公元前73年(一说前74),为争取自由密谋逃亡。事泄,率70余人起义,占领维苏威火山。各地奴隶和贫民群起响应,聚众达万余人。起义军巧妙地突破罗马军队对维苏威火山的包围后,接连打败罗马军队的进攻,占领了意大利南部大片地区。起义军增至7万。公元前72年,率军北上,拟越过阿尔卑斯山,离开意大利,此时起义军发生分裂,克利克苏斯则提议向罗马城进军,擅自领兵3000余人分袭出走,即被罗马军消灭。斯巴达克率领其余起义军队击败两个执政官率领的罗马军,胜利抵达阿尔卑斯山脚下。但是未按原部署越过山脉,同年秋率12万起义大军又挥师南下,罗马元老院委任克拉苏为司令官,全力镇压起义,斯巴达克领兵直达意大利半岛最南端,欲渡海至西西里,未成。重新北上,途中遇克拉苏重兵堵击,但起义军突破封锁,于公元前71年在阿普利亚与克拉苏决战。但因兵力悬殊,起义军被击败,斯巴达克亦壮烈牺牲。但是这次起义对罗马奴隶制是一次沉重打击,加速了共和制的倾覆。马克思称誉斯巴达克:“具有高贵的品格,为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列宁称之为最大一次奴隶起义中的一位“最杰出的英雄”。

恺撒

(前100—约前44)古罗马统帅、政治家和作家。盖尤斯·朱里厄斯·恺撒出身于贵族之家。早年接近平民,反对苏拉派。公元前68年任财务官。公元前62年当选为大祭司,并被选为行政长官。次年出任西班牙总督。公元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结成“前三头同盟”。公元前59年任执政官。公元前58年出任高卢总督,任内征服山外高卢各部族,还远征至不列颠和莱茵河以东地区,掠夺奴隶和大量财富,权势日重。公元前53年,克拉苏出征帕提亚败亡后,公元前49年初,元老院与庞培合谋,企图解除其军权并召之归国。但当年他率军越卢比孔河,进军罗马,迫使庞培及其随从逃离罗马。公元前48年法萨罗战役中获胜后,迫使庞培进入埃及。而他助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争权,其本人又转战小亚细亚,继而经北非、西班牙,追歼庞培部。公元前46年返罗马后,被元老院宣布为终身独裁官兼领众多头衔,集军、政、司法与宗教权力于一身。他改组元老院,简化官僚机构,增加高级官员数目,扩大罗马公民权的范围;在意大利及行省使8万退伍老兵获取份地;改革行省的管理制度,制订“儒略历”等。其改革招致元老院一批固守共和传统的人物的反对。公元前44年3月15日,为布鲁图斯与卡西厄斯等人所谋杀。著有:《高卢战记》、《内战记》等。其文风简洁,有拉丁范文之称。后“恺撒”一词成了罗马及后世西方帝王习用的头衔。

狄奥多洛斯

(约前90—约前21)罗马统治时期的希腊历史学家。西西里人。曾度过30年的游学生涯,用希腊文悉心撰写《历史丛书》,凡40卷,从神话传说时代迄于公元前59年。现存第一至第五、第十一至第二十卷和一些断片。力图包揽当时古代世界的历史,对北非、美索不达米亚、黑海沿岸、阿拉伯、希腊和罗马等地,均有记载。但其缺乏驾驭与概括史料的才能,其作实为一种史料汇编,保存了不少早已失传的古代文献。

奥古斯都

(前63—公元14)罗马帝国奠基者(公元前27—公元14)。奥古斯都原名盖约·屋大维。恺撒之甥孙并为其抚养。恺撒被刺后,与安东尼分掌西部和东部行省权力,以后双方矛盾日增。公元前31年,亚克兴战役击败安东尼,征服埃及,至此内战结束,统一罗马。公元前27年由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拉丁文意为“至尊至圣”)称号。虽保留共和制之外壳,他实为全国最高统治者。确立“蒲林斯制”(元首政治),集执政官、保民官、首席元老、大祭司于一身,是为罗马帝国之始。在位期间,建立帝国官僚机构,调整行省制度,颁布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令;健全军队组织,严格军纪;发展经济,促进文化繁荣,拓建罗马城;对外则采取比较灵活的外交政策。后世把“奥古斯都”一词,引申为西方帝王的一种头衔。

喀劳狄厄斯一世

(前10—54)古罗马皇帝(41—54)。从政前,曾一度爱好文学艺术和历史。有过一段学者生涯,撰写过伊特鲁里亚史。公元41年皇帝卡里古拉被杀,由士兵拥立为帝。任内,奠定罗马帝国官僚机构的基础,把元首的办事机构发展为中央政权机关,下设三个部门:秘书处掌管内政、外交和军政;财务处经管财政;司法处办理法律事务。各部门官员多由被释奴隶充任,概听命于皇帝。将罗马公民权广泛授予行省居民,允许高卢贵族担任高级长官和进入元老院,并大力提拔骑士,力图扩大其政权的社会基础。台伯河的奥斯提亚新港和罗马水道亦兴建于此时。对外继续奉行扩张政策,公元42—43年侵占非洲西北部的毛里塔尼亚和不列颠南部。后被其妻阿格里皮娜毒死。

尼禄(37—68)

古罗马皇帝(54—68),喀劳狄厄斯王朝末代君主,以暴虐而闻名。尼禄·喀劳狄厄斯·恺撒幼年丧父,由其母阿格里皮娜抚养长大。51年由喀劳狄厄斯皇帝收为养子,后继喀劳狄厄斯之位称帝,最初不理朝政,由母后阿格里皮娜及其追随者执掌实权。55年害死14岁的异父之弟,与奥克塔维亚离婚,娶萨宾娜为妻,母子矛盾加剧。59年下令杀害其母。64年夏,罗马城发生大火,据传尼禄坐视不救,且有唆使纵火之嫌疑,还乘机加害基督教徒。65年破获以罗马贵族披索为首的刺杀尼禄的集团,大肆残杀参加者,并勒令参与其事的塞涅卡(曾为尼禄教师)自杀。自诩多才,喜登台献艺。67年赴希腊旅行演出,时值巴勒斯坦、高卢、西班牙等地起义纷起,又为元老院及禁卫军所唾弃,穷途自杀。

托勒密

(约100—170)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生于埃及,其生涯鲜为人知。只知其一生大多时间在亚历山大里亚度过。重要的著作有《天文学大成》共13卷,分别阐述天与地的概念,论证地球是静止不动、并居宇宙中心,即宣扬“地心说”,影响极大,直至16世纪才被哥白尼的“日心说”所取代。另撰有《地理学》八卷、撰述制图法的基本原则,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传播甚广。还撰有《光学》五卷、《天球测绘》、《平面球体图》、《四类术》、《恒星状态》、《月相》等多种著作。

克莱门特

(约150—215)古代基督教学者。提图斯·弗拉维厄斯·克莱门特生于雅典。约180年受教于亚历山大里亚,成为潘塔纳斯的门生,并领受神职。潘塔纳斯死后,于190年继任亚历山大里亚教理学校校长,一度使该城成为当时学术界的中心,培养出许多名人,奥列根即为其中之一。202年罗马皇帝塞普蒂米厄斯·塞维鲁斯迫害基督教时,离开了亚历山大里亚,前往小亚细亚避居。认为凡能引导人归向基督的学问才是哲学,希腊哲学只有移植到基督教教义里才是有用的。主要著作有《劝告异教徒》、《哪个富有者得救》等。

阿尔达希一世

(?—241)伊朗萨桑王朝创始人。约于公元208年继其父帕佩克为伊斯泰赫尔地区的统治者,对外征战,先后占有法尔斯全境、克尔曼、伊斯法罕、苏西亚那等地。224年起兵反抗安息王,在苏西亚那霍尔木兹平原一役中,杀死安息国王,226年占领安息王国首都泰西封,建立萨桑王朝,取其祖父萨桑(原系一神庙祭司)之名以作纪念。建国后立摩尼教为国教,并称自己为“诸王之王”,对内实行中央集权,对外东征西战,尽力扩大王国疆域。向东攻占锡斯坦、呼罗珊、谋夫绿州等全部安息故地。向西与罗马帝国交兵,一度打败罗马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的军队,占有其亚美尼亚地区领土。

戴克里先

(约243—316)古罗马皇帝(284—305)。盖尤斯·奥里利厄斯·瓦列里厄斯·戴克里先行伍出身,伊利里亚人。284年被军队拥立为帝。在位期间,实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分帝国为四部分,由二位正帝(称“奥古斯都”,自为其一)、二位副帝(称“恺撒”)共同管辖,正职缺位,由副职替补;实行东方式的君主制(称“多米那特制”),臣民觐见君主时须行跪拜礼。改变行政区划,将原有47个行省划分成100个行省,分属12个行政区,实行军政分治,地方总督不兼军职;军队分成边防部队与内部机动部队,军团数目增至72个;实施新的税制,改革币制,颁布“特价敕令”等。镇压高卢和北非人民起义。从303年起,连续颁布四道命令,大肆迫害基督教徒。305年退位。传说隐退后,忧郁不欢而自杀。

阿里厄斯

(250—336)古代基督教神学家、“异端”派首领。311年升为神父。313年在亚历山大里亚地区任教职。约319年起宣传其理论,反对三位一体教义,认为圣子不是上帝,与圣父不是同性、同体;强调耶稣基督的“人性”,置基督于圣父之下,其理论在罗马帝国东部传播甚广,此说引起基督教内部的严重分歧。325年君士坦丁皇帝召开尼西亚宗教会议,会议决定基督教必须遵守基督与圣父同体的信条,其说被斥责,他被流放至伊利里亚。334年被君士坦丁皇帝召回。死后,其教派仍继续斗争多年。此后凡不接受尼西亚会议决定的追随者,形成“阿里厄斯派”(“阿里乌派”)。他们的主张在罗马帝国境内及境外的“蛮族”地区有较大的影响。

奥古斯丁

(354—430)古代基督教思想家。奥里利厄斯·奥古斯丁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早年信奉摩尼教。383年赴罗马。次年至米兰教授雄辩术,在那里受主教安布罗兹的影响甚大。387年皈依基督教,旋返归北非。391年任北非希坡城神父,四年后升任为主教,直至去世。力图把新柏拉图主义哲学与神学结合起来,宣扬神秘的自我认识才是哲学,理性应当服从信仰。主张“三位一体说”、“原罪说”、“预定论”。认为世间有“上帝国”与“世俗国”之分,后者终将为前者所取代。指出教会是上帝在尘世的代表,应当高于一切世俗权力。其说对后世颇有影响,著述甚多,主要有《忏悔录》、《上帝国》、《三位一体论》等。

奥罗修斯

(380—420)基督教神学家、历史学家。保罗斯·奥罗修斯生于西班牙,自幼聪明好学。师从奥古斯丁,热爱基督教。约公元410年随其师圣·奥古斯丁在北非躲避战乱。旋归国,于417年在圣·奥古斯丁的指导下开始著书。撰有《反世俗的世界历史》七卷,始自“创世纪”,以巴比伦、马其顿、迦太基、罗马四大帝国的相继出现贯穿整个世界历史,并认为“上帝国”终将取代世俗国家。他试图以史实证实其师之臆说,故体系多谬误,但书中所用之史料仍有一定价值。

中世纪

本尼迪克

(约480—547)意大利修道士、意大利基督教教派本笃会创建者。最初是苏比科地区的隐士。在该地区建立了12座修道院。公元529年在罗马城西南的卡西荒山上建立了一座著名的修道院,广收修士,制订了严格的修道规章,规定修士必须安贫、节欲、顺从,每天祈祷7次,除研读经书之外,还要参加体力劳动。以此修道院为中心建立了本笃派教团,到意大利各地发展势力。10至11世纪时成为势力最大的一个教团,拥有大量地产和大批农奴。

普罗科匹厄斯

(约500—565)拜占庭帝国历史学家。生于巴勒斯坦的恺撒里亚,出身于贵族家庭。早年接受古典教育。527年起受聘为贝利萨留将军的秘书,随其出征北非、意大利、波斯等地。得查士丁尼帝恩宠,后长期在帝国宫廷任高级官职,并写成两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当代史》和《秘史》。《当代史》(即《查士丁尼皇帝征战史》)记述查士丁尼时代对哥特人、汪达尔人、波斯人的战争;《秘史》叙述了查士丁尼时代的政事内幕,其中许多是宫廷丑闻秽行。《秘史》一书的可靠性史界曾有所怀疑,但现今多数史学家认为是可信的。另著有《论建筑》一书,描述查士丁尼时代在帝国境内建造的一些重要建筑物。

哥士娄一世

(?—579)伊朗萨桑王朝国王(531—579)。中国史籍上称为库萨和,拜占庭人称之为科斯洛埃斯一世。529年曾率军镇压马兹达教派发动的农民起义,大肆屠杀起义者。即王位后,为巩固统治进行了某些改革:进行土地清丈,规定固定土地税;保护手工业和商业;奖励学术文化;改组军队,建立铁甲骑兵,整顿中央政府;全国分四大行政区管理,国力增强。576年联合突厥人灭呖哒国(都城在今阿富汗西北部),夺回呼罗珊地区。向西则一再与拜占庭作战。540年一度攻入叙利亚毁安条克城。570年将势力伸入也门地区。其在位时期萨桑王朝达鼎盛时期。

摩里士

(约539—602)拜占庭帝国皇帝(582—602)。原为拜占庭帝国将军。摩里士·弗雷维·提比留继承其岳父拜占庭帝国皇帝提比留二世的皇位。统治期间,虽然在南部地区未能阻止伦巴第人在意大利的扩张活动,但在北方击退了阿伐尔人和保加尔人的侵袭,把帝国北疆保持在多瑙河一线。591年又终止了与波斯人的战争,协助波斯国王哥士娄二世恢复王位,因而与波斯缔结了有利于拜占庭的和约。在北非地区则建立了一个拜占庭帝国的总督区,然该地区仍具有半独立性质。由于军费开支日增,财政陷于困境,不得不增加税收,减少贫民救济金与军人薪饷,遂激起军人与下层人民不满。此时又企图严肃军纪,约束部队,终于在602年激起多瑙河前线部队兵变,即下级军官(百夫长)福加斯发动的起义。起义军队得到君士坦丁堡平民的支持,推翻了摩里士的统治,并将其处死。

希拉克略

(约575—641)拜占庭帝国皇帝(610—641)。其父为拜占庭帝国驻阿非利加省总督(586—610)。609年其父起兵反对篡位者福加斯。610年杀福加斯后,由其继任帝位。即位初,帝国形势危急,阿伐尔人、保加尔人侵袭帝国北部,几乎危及君士坦丁堡;波斯军队一度攻占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等地。622—628年间,通过三次损失惨重的战役从波斯人手中一度收复这些失地,旋又落入穆斯林阿拉伯人之手。在位期间,曾设法改善政府与东正教会的关系,故得到教会的支持,使其得以重整军队,击败北部地区的入侵之敌。有些史学家认为在其统治期间,拜占庭帝国已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国家。

欧默尔二世

(约682—720)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第八任哈里发(717—720)。712年任希贾志省总督。717年遵照前任哈里发苏莱曼的遗嘱继任哈里发。任内为加强哈里发的权力,强调宗教的作用,恢复早期伊斯兰教信条原则;进行内政改革,撤换不得人心的各省总督;并改变税收制度,以缓和非阿拉伯穆斯林的不满情绪。宣布免除所有穆斯林的人头税和土地税,却造成了国家的财政困难。其继承者哈里发希沙姆宣布取消这一诏令,并制定一项新政策,宣布改宗的穆斯林只能减除人头税,不得豁免土地税。由此引起了北非地区的内战,并成为以后伊拉克和呼罗珊军队推翻倭马亚政权的一个主要原因。

利奥三世

(约680—741)拜占庭帝国皇帝(717—741),伊苏里亚王朝创建者。一说生于伊苏里亚,一说生于叙利亚北部。即帝位前就掌握了帝国的财政和军事大权。717年废狄奥多西三世,自任皇帝,创新王朝。即位后依靠军队巩固统治,改革行政机构,实行军人统治。718年击败围攻京城君士坦丁堡的阿拉伯陆海军。726年发布了反对崇拜圣像的诏书,由此开始了拜占庭帝国内的圣像破坏运动。同年还颁布民法典《法律汇编》,以维护当时的财产关系制度。740年又在小亚细亚地区重创阿拉伯军队。暂时解除了阿拉伯人对帝国的威胁。在意大利地区却屡遭失败,拜占庭帝国在该地的宗主权日益削弱。

慧超

(704—780)朝鲜三国时代新罗僧人、徒步旅行家。慧超曾在16岁时到中国(唐朝)师事于金刚智。20岁时航海抵达印度,遍览五天竺(北印度五国)佛迹,历访各地佛寺,西抵今伊朗、阿拉伯、叙利亚等地。东归时途经中亚各国。727年到达安西,后入长安。780年在五台山乾元菩提寺病死。精通梵文、汉文,在长安曾将梵文佛经译成汉文。撰有《往五天竺国传》三卷,记述旅行见闻,是朝鲜第一部纪行文学作品,是研究中亚与印度历史地理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料(原书已失,1910年在中国敦煌发现一本残缺抄本)。

伊林娜

(约752—803)拜占庭帝国皇后、女皇(797—802)。其夫利奥四世去世时代其子君士坦丁六世摄政,掌握帝国大权。笃信东正教,极力镇压圣像破坏运动。787年在其倡导下召开第二次尼西亚宗教会议,会议谴责圣像破坏运动,宣布恢复圣像崇拜。而对于严重威协帝国安危的阿拉伯人与保加尔人的侵略活动却不予重视。790年军队迫使其放弃摄政权。792年却又宣布与其子联合执政。797年废除君士坦丁六世,并弄瞎其双眼,造成皇位空缺的形势。800年自立为女皇。802年被废黜,并遭流放。

空海

(774—835)日本平安初期的名僧、日本佛教真言宗的开创者。幼名真鱼,俗姓佐伯氏,谥号“弘法大师”。788年到长冈京求学,先研习儒学,后皈依佛门,起名“无空”。精通儒、佛、道三教,著有《三教指归》。804年随遣唐使藤原葛野麻吕等来中国,在长安就教于青龙寺惠果和尚,学习密教教义,取名“普照金刚”。806年回国,献《请来目录》等给平城天皇。816年在高野山建金刚峰寺,823年获得教王护国寺,专传真言密教,开创日本真言宗。828年开设综艺种智院(私立学校),进行佛学、汉学教育。830年任大僧都。擅长书法,与嵯峨天皇、橘逸势誉称“三笔”。著有《秘藏宝钥》、《文镜秘府论》、《十住心论》、《篆隶万象名义》等,其中存有不少中国文学和音韵学的珍贵资料。后刊有《弘法大师全集》,共15卷。

伊本·图尼

(835—884)非洲埃及图伦王朝创建者、第一位穆斯林埃及总督。出身于奴隶家庭,少年时代在巴格达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宫廷充当奴仆。后在塔尔苏斯城研习神学。868年始在埃及总督府供职,逐步掌握权力。曾任总督府的财政大臣,869年势力扩大,被任命为副总督。任内,趁巴勒斯坦起义之机,购买了大批奴隶充实军队,建立受其控制的军事力量。882年打起“圣战”旗帜反对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曾与阿拔斯王朝争夺势力范围,兼并了叙利亚。后脱离阿拔斯王朝宣告独立,自称哈里发,停止对阿拔斯王朝纳贡。但其王朝时时受到阿拔斯王朝的军事威胁。

福提斯

(约820—891)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858—867,877—886)、希腊语的传教士、神学家。生于君士坦丁堡,出身于拜占庭帝国贵族家庭。曾任君士坦丁堡大学教授。在米海尔三世皇帝宫廷中任大臣。858年第一次任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后,竭力镇压圣像破坏运动残余势力,但主张对已悔悟者宽恕。同时亦反对保罗派的活动。因其采取与罗马教对抗的态度,主张建立以君士坦丁堡宗主教为领袖的东亚教会,遭到罗马教皇的反对。861年教皇宣布不承认其宗主教地位。867年被迫下台,由伊格内修斯接任宗主教一职。877年伊格内修斯死后,复任宗主教。886年利奥六世皇帝即位后,又被迫去职,并遭放逐。所编《群书摘要》一书,辑录古典著作280余种,保存了许多今已散失的古希腊著作内容断片。

藤原基经

(836—891)日本平安前期的公卿。名藤原手吉,通称堀河大臣。太政大臣藤原良房的养子。851年受仁明天皇加冠,翌年以藏人。历任左兵卫佐、少纳言、侍从、藏人头职。864年为参议。868年为左近卫大将,后任按察使、大纳言等。877年以阳成天皇的外舅身份摄政。880年为太政大臣,后与天皇对立,不仕。884年废阳成天皇,立时康亲王为光孝天皇,自任关白(辅助幼年天皇的称摄政;辅佐成年天皇的称关白),为日本史上设关白之始。887年宇多天皇即位,为阻止天皇亲政的意图,将其女儿温子入内,致使天皇正式发诏宣布“万机巨细,皆关白于太政大臣”,自此至11世纪末,他以摄政、关白独揽朝廷大权,史称“摄关政治”。死后追赠为正一位,谥号昭宣公。

纳尔沙希

(899—959)中亚历史学家。阿布·巴克尔·穆罕默德·伊·本·杰菲尔·安-纳尔沙希生于布哈拉城近郊。943—944年用阿拉伯文写成《布哈拉史》,后以《纳尔沙希的历史》扬名;1128年阿不·纳思儿用塔吉克文将该书节录翻译;半个世纪后,穆罕默德·伊本·宗法尔又加工成新的节本。13世纪一位隐名作者继续编述至1220年前的历史事件。《布哈拉史》被保存在校订本中。著作中有关7至12世纪的布哈拉和泽拉夫尚河下游绿洲的历史和地理资料很有价值。其中阐述的阿拉伯征服中亚经过、阿不鲁雅和木华勒起义、伊斯兰教传播和当地多神教的被排斥等项内容尤为重要。

奥拉夫一世

(969—1000)挪威国王,又称奥拉夫·特里格维逊。生于奥斯陆峡湾地区。后在俄国大公瓦迪米尔宫廷里长大。娶都柏林公主吉达为妻。990—993年在英格兰和苏格兰居住。曾领导海盗活动,994年劫掠英格兰、爱尔兰和法国沿海城镇。995年航行到挪威,被拥立为王。在统治挪威5年期间,强迫挪威、冰岛、格陵兰岛人民皈依基督教,亲自捣毁异教庙宇,残酷地把异教的坚定信仰者弄成残废或杀死。还与丹麦八字须王斯汶争夺斯堪的纳维亚霸权,多次交战。1000年,由于挪威贵族的背叛和盟友的离弃,在波罗的海斯伏耳德岛附近海战中,被丹麦和瑞典的联合舰队战败,从著名旗舰“长蛇号”跳海自杀。死后,挪威再一次变为丹麦和瑞典的附属国。

西尔威斯特二世

(938—1003)罗马教皇(999—1003)。生于法国的奥弗涅,原名热贝尔,出身卑贱,早年在西班牙求学,后执教于法国兰斯,精通数学等学科,成为当时基督教界有名的学者,号称“世界奇才”。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二世有密切关系,当过皇太子(后称奥托三世)的老师。987年策动休·卡佩与奥托三世结盟,废黜加洛林王朝而建立了卡佩王朝,991年被选为兰斯地方大主教。998年任拉文那大主教。999年在意大利被选为教皇。是第一个来自法国的教皇。著有关于神学、数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专著。

伊本·西拿

(980—1037)著名的阿拉伯哲学家、医学家、科学家。阿里·侯赛因·伊本·阿卜杜拉·伊本·西拿,欧洲人称之为阿维森纳。他通天文、数学,被誉为“学术界的领袖和王子”。祖先为波斯人,980年生于布哈拉附近小村。年轻时曾为萨曼王国国王医好病,因而特准使用宫廷图书馆,故能博览群书。长期旅居在布哈拉、撒马尔罕等地。著有大量著作,其中《医典》一书为阿拉伯医学中最有名的著作,具有医学百科全书的性质,阐述了760种不同药品的功能。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深有研究,提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即逻辑概念两种可知性的观点,对后人颇有影响。认为永恒存在的物质不是真主创造的,但又主张从真主的泉源中“流出”精神。在其所写的地质学书籍中,对地震、风、气候变化以及地质沉积均提出了某种假设。还著有《治愚书》、《隐喻故事》等。

斯汶二世

(生卒年月不详)丹麦国王(1047—1075)。原名斯汶·尤尔弗森,又称斯汶·埃斯特里德,是英格兰卡努特大帝的姊妹埃斯特里德的儿子。后来回到丹麦,成为日德兰伯爵。当丹麦王马格努斯与叔父哈拉尔德·哈德拉达不和时,与他的友谊却逐渐增长,终于宣布他为丹麦王位继承人。1047年加冕登位。他为了不让丹麦受挪威控制,与此时已为挪威国王的哈拉尔德·哈德拉达连年战争,1064年双方讲和。1069和1075年,两次派舰队出征英格兰,虽未达到征服目的,但始终未放弃再占领英格兰王国的梦想。统治时期,丹麦统一起来,海盗活动减少,基督教在丹麦的地位和影响得到巩固。

威廉一世

(约1027—1087)英国国王(1066—1087),或称征服者威廉。诺曼底公爵罗伯特第一的私生子,母亲阿莱塔是一硝皮匠的女儿,其绰号是“私生子威廉”。1035年继父爵位。1047年在法国亨利一世支持下巩固了在诺曼底领地的权力。1051年曾去英格兰,虔诚者爱德华国王表示威廉可以继英国王位。1053年娶弗兰德斯,两块领地合并,引起法国亨利一世三次进犯诺曼底,都被击败。1064年哈罗德公爵因船只失事被俘,威廉遂强迫哈罗德承认他有权继英国王位。1066年10月14日哈罗德与威廉军队作战失败身亡,威廉在圣诞节加冕为国王。1072年苏格兰和丹麦的联军被打败,威廉的统治得到巩固,诺曼人夺取了不列颠大部分的土地,并任命兰弗兰斯为坎特雷伯大主教。1086年颁布《土地调查册》,大大发展和巩固了封建制度。1087年出征法国时因乘骑失足而死,其子

威廉二世

即位。威廉二世(1056—1100)英国国王。威廉·鲁弗斯亦称“红脸王威廉二世”,因面色赤褐而有此绰号。即位初,其叔父贝克斯的奥多扶植威廉的哥哥罗伯特——诺曼底公爵取代王位,但这一阴谋很快被威廉二世粉碎。1090年出征诺曼底,夺取罗伯特部分领地,但允许他保留曼恩地区。翌年挥戈苏格兰,1092年占领苏格兰卡莱尔。1094年再次侵入诺曼底。1095年镇压诺轰伯兰伯爵的反抗,同时征伐威尔士遭到失败。1097年征伐苏格兰取胜,废黜唐纳德·贝恩,并降服威尔士。1096年罗伯特为了参加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把诺曼底领地以1万马克卖给威廉二世,1097—1099年连年在法国打仗,占领曼恩北部地区。在国内,侵占教会大宗财产以充军费。1100年8月2日独自去森林打猎,被暗箭射死。其弟即位称亨利一世。

亨利四世

(1050—1106)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生于弗兰科尼亚王朝的萨利安家族,德王亨利三世之子。1056年即位,由其母摄政。世俗贵族和教会权贵乘机侵吞王产。1065年亲政,收回王室土地,巩固了王权。1073年镇压萨克森叛乱。1074年起,与罗马教皇格列高里七世展开控制教会权势的所谓“俗人叙爵”权之争。1076年1月,在沃尔姆斯宗教会议上宣布废黜教皇;教皇则以“破门令”革除其教籍,豁免臣民对其效忠;并策动萨克森再次叛乱,使其陷于孤立。1077年1月,被迫亲赴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向教皇忏悔请罪。1077—1080年,战胜教皇所策立之伪王鲁道夫。1083年围攻罗马,被教皇召来的诺曼人击败,撤军回国。1106年准备重整旗鼓,远征罗马时,被其子亨利五世所弑。

阿尔丰沙六世

(1030—1109)西班牙莱昂国王(1065—1109)和卡斯提尔国王(1072—1109)。斐迪南一世次子。1065年即其父王位为莱昂国王。1072年因被其兄卡斯提尔国王桑乔二世打败,逃至摩尔人统治地托莱多避难。同年桑乔二世被暗杀身亡后,恢复莱昂原王位,并兼做卡斯提尔国王。在位期间,向外扩张,扩大领土。1073年占领加利西亚。1085年占领托莱多等各城市,成为西班牙基督教强有力的统治者。1086年和1108年先后两度进攻阿拉马王朝和西班牙的统治区,均被击败,惟一的儿子死于战场。1109年由其女乌拉卡即位。

亨利二世

(1133—1189)英国国王(1154—1189)。亨利一世之外孙,马蒂尔达和安茹伯爵杰弗里之子,金雀花王朝的奠基人。亨利一世死后,其母未能即位,亨利一世之侄斯蒂芬取而代之。他在1150年受封为诺曼底公爵。1152年娶艾莉诺为妻,因此占有半个法国。1153年进攻英国,迫使斯蒂芬承认继承权。1154年取得英国王位,下令拆毁内战时代的城堡,加强中央王权,遂与坎特伯雷天主教势力发生冲突。1170年指使刺杀贝克特大主教,罗马教皇亚历山大追认贝克特为圣徒,亨利不得不屈服于教皇,与天主教势力较量遭到挫败。亨利建立国王最高法庭,对贵族绳之以法,巡回法厅在各郡审理案件中的“共同法”得到发展;任用专职人才充实枢密院,建立雇佣军,代替骑士武装。对外,1157年进攻苏格兰,1157年和1165年征伐威尔士,同时,又扩大在法国的领地。1171—1172年出兵爱尔兰,其子理查德在母亲和法国国王路易七世支持下多次发动叛乱。亨利二世死后,由理查德即位。

撒拉丁

(1137—1193)埃及苏丹(1174—1193)、阿尤布王朝创建者。原为赞吉朝的将军、法蒂玛朝派驻埃及的总督(1169)。1171年推翻法蒂玛王朝,1174年自任苏丹,开创了阿尤布王朝。出身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库尔德族,信奉逊尼派,力求统一伊斯兰势力,征服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大部分地区,并抗击和摧毁东侵的欧洲十字军。1187年7月撒拉丁消灭骑士军精锐,收复耶路撒冷。次年又灭十字军在东方的法兰克人王国,继又打退了第三次东征的十字军。1192年迫使十字军签订和约,使之一蹶不振。还在其统治区内兴修水利,奖励耕牧,赞助文学活动,建筑清真寺,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源赖朝

(1147—1199)日本镰仓幕府的第一代将军。平安时代末期名将源义朝之子。1158年任皇后宫权少进。1159年随父举兵,任佑兵卫佐。拘禁后白河上皇、二条天皇和近臣藤原通宪(信西),史称“平治之乱”。败后东逃,途中在美浓被捕,被流放于伊豆国蛭岛。在20年流放生活期间,与北条时政之女结婚,受到保护。1180年接受后白河法皇皇子以仁王令旨举兵,讨伐控制朝政的平清盛,在石桥山会战中失败,渡海逃到安房。后得到千叶常胤等援助,相继占领房总、武藏、相模等地,进入镰仓,并以此为根据地,设置侍所,建立东国政权。1183年朝廷颁布《寿永宣旨》,承认其在东部之统治权。1184年在镰仓建置公文所、问注所。1185年经坛浦会战,全歼平氏。同年以追捕兄弟源义经为由,在各地设备守护、地头职。1189年杀源义经,征服奥州地区豪族藤原泰衡。1190年上京会见后白河天皇,任朝廷权大纳言、右近卫大将等职,因不满足,故不久辞任。1192年任“征夷大将军”,正式建成镰仓幕府,确立全国范围内之军事封建主统治。1198年12月参加相模川桥落成典礼后,归途中从马背跌下,从此一病不起,翌年正月去世。

文艺复兴时期

英诺森三世

(1160—1216)罗马教皇(1198—1216)。生于意大利阿那尼一贵族家庭。原名乔万尼·洛旦里,曾受封为塞尼伯爵。早年在巴黎大学攻读神学,1185年回罗马,1190年被提升为红衣主教和副主祭,1198年登教皇位。在位时期,继续强化格列高里七世使教皇权高于世俗王权的政策,恢复教皇国的权利,使教廷权势达到鼎盛。1202—1204年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侵,攻占君士坦丁堡,建立拉丁帝国。1208年组织十字军镇压法国南部以阿尔比派异端形式出现的市民反封建运动。1207—1215年插手德意志争夺皇位的斗争,扶植西西里国王腓特烈登上德意志皇帝位。1205—1215年迫使英格兰国王约翰接受其派遣斯蒂芬·兰顿为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任命。还多次挑动德意志内部及德意、英法、德法之间的战争,从而扩大教廷权力,使英国、波兰、匈牙利、丹麦、葡萄牙都臣服于教皇。批准成立多明我会与方济各会两个托钵修会。对欧洲各国征收繁多的教会捐税,大肆搜刮钱财,甚至出售赎罪券。

弗里德里希二世

(1194—1250)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生于安科纳马尔克的霍亨斯陶芬家族,巴巴罗萨弗里德里希一世之孙。幼年生长于西西里,受阿拉伯和拜占庭教育。1212年加冕为罗马王,终身享有西西里。1214年,与法兰西国王菲利普二世结盟,击败威尔夫家族的奥托四世,争得德意志王位,1215年当选为国王。1220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后,长期离开德国,定居南意大利,致力于加强西西里的势力。1227年,发动第六次十字军远征。1229年与埃及苏丹卡米勒签订十年休战协定,并自立为耶路撒冷国王,遂与教皇矛盾激化,被革除教籍,逐出教皇军队。1231年,颁布梅尔菲法令,在西西里推行改革。次年,颁布腊万纳法令,扩大德意志封建诸侯主权,以取得对其反教皇的支持。1248年,围攻帕尔马失败。后猝死。

阿奎那

(1226—1274)中世纪意大利经院哲学家和基督教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生于意大利洛加塞卡城一贵族家庭,德意志皇帝腓特烈一世之外甥。1239年入那不勒斯大学。1244年参加多明我会。1245—1259年期间先后赴巴黎、科隆等地,师从唯名论哲学家阿尔伯特。1257年任巴黎大学神学教授。1259—1268年回国,被罗马教廷任命为神学顾问和神学讲师。1269—1272年重返巴黎大学执教。1272—1274年再度回国,在那不勒斯大学讲授神学。1274年就教皇邀请参加里昂宗教会议,途中染病而逝。主要著作有《神学大全》、《论正统信仰的真理、异教徒驳议大全》、《哲学大全》、《论存在和本质》等。其中《神学大全》被认为是用基督教观点说明自然和社会一切问题的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百科全书,用哲学方法论证神学命题,宣扬唯理智论,认为上帝是最高存在,创造宇宙万物,人必须靠信仰来完善理性。鼓吹教权与政权均来自于上帝,而教皇应比世俗君主有更高的权威。其哲学、伦理学观点均受亚里士多德学说的影响,所建立的神学和哲学体系被称之为“托马斯主义”。

爱德华一世

(1239—1307)英国国王(1272—1307)、亨利三世之子。1254年与坎斯蒂尔的埃莉诺结婚。曾与西蒙·德·蒙特福特结成暂时的联盟,1263—1267年支持亨利三世讨伐贵族,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统治者。1270年参加第九次十字军东征。即王位后,与威尔士发生战争,1284年宣布吞并威尔士。1290年宣布兼并苏格兰,1296年与苏格兰进行长期的战争,并夺取苏格兰的王位加冕基石,把它放在威斯敏斯特议会,以羞辱苏格兰。但苏格兰人并不屈服,继续抗击爱德华的军队。在位期间,曾三次颁布威斯敏斯特法,成为英国后来100年公共法的基础。他建立王室最高法庭,规定只有国王才有权决定是否把土地赐予教会,还限制教会干涉世俗事务。1290年下令驱逐犹太人,没收其财产。为了讨好议会,宣布当时有骑士和低级牧师,特别是有商人参加的议会为“模范议会”,1297年还重新确认亨利三世签署的“大宪章”,国王恪守在议会允诺之前不得任意增加税收的条款。晚年,爱德华一世改变了主意,引起了贵族的反对。

但丁

(1265—1321)欧洲中世纪向近代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意大利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城。但丁青年时期加入圭尔弗党,反对贵族阶级。在圭尔弗党执政时,他当选为共和国行政官。后来反动势力得势,把他终生放逐。他创作的《神曲》分《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以幻游形式描写他漫游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情形,描绘出新旧交替时代意大利广泛的社会生活。作者揭露教会的罪恶,鞭挞残暴专横的封建统治,并提出政教分离的思想。但丁还对新兴市民特征的阶级和资本主义罪恶的关系进行了揭露。他否定禁欲主义,肯定现世的幸福生活,强调人的理性和意志,反对中世纪的愚昧主义,提倡学习文化知识,追求真理,赞美人的才能和智慧,表达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作为新旧交替时代的诗人,他的思想还杂有各种矛盾、偏见和宗教色彩,在作品里有所表露。他的著作还有《新生》、《诗集》、《飨食》、《论俗语》、《帝制论》。

杜尚

(1308—1355)塞尔维亚君主(1331—1355)。斯特芬·杜尚早年随父母寄居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数年,约1320年返回塞尔维亚。1322年其父加冕为国王后,成为王储,受命治理沿海诸省。曾对邻国波斯尼亚进行多次争战。1330年对保加利亚战争时,功勋卓著。同年秋,与父不睦,父子交战,翌年春父子讲和。但和约墨迹未干,再度举兵,废黜其父,称王,掌朝政。后与保加利亚皇帝伊彤·亚历山大之妹海伦结婚。1334年发动征服拜占庭的战争,深入拜占庭领土,兵临萨洛尼卡城下,8月同拜占庭皇帝安德罗尼卡三世缔和,将国土扩大至今南斯拉夫—希腊边界一带。1343年征服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大部分地区。1345年征服塞雷城后,自称“塞尔维亚人和希腊人皇帝”。1346年春加冕为皇帝。1348年征服拜占庭帝国的伊庇鲁斯和帖撒利亚。建成从萨瓦河和多瑙河到科林斯湾,从亚得里亚海岸和爱奥尼亚海岸到爱琴海之间广阔领土的大帝国。为实现征服君士坦丁堡的计划,同威尼斯建立起亲密关系。晚年同阿维尼翁的教皇维持友好关系。

马格努斯一世

(1316—1373或1374)挪威国王(1319—1343)和瑞典国王(1319—1363)。1319年继其外祖父哈康五世加冕为挪威国王。同年又被瑞典贵族选为瑞典国王。1332年亲政。1343年由于挪威反对与瑞典合并,遂被迫将挪威王位传给其子哈康(即以后的哈康六世国王),由其行使名义上的摄政权,直到1355年哈康成年。在位初期从丹麦攫得斯科讷和布莱金格,但1343年迫于丹麦国王瓦尔德马四世的压力,又将两地卖给丹麦。1356年其子埃里克发动叛乱,割据瑞典部分疆土,及至1395年埃里克死后,又建立统一的瑞典。为对付德意志汉撒同盟的威胁,于1363年联合哈康六世与丹麦结成同盟,引起瑞典贵族不满,以致被废黜。1363—1371年被囚禁。此后在挪威度过余生。

彼特拉克

(1304—137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诗人和人文主义学者。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生于阿雷佐一律师家庭。1311年随家迁居法国。1316—1326年先后在法国蒙特波利和意大利波伦亚学习法律。自幼酷爱文学,1326年以后入教会任职,并开始文学创作。曾周游意大利和欧洲一些国家,热爱意大利,渴望实行政治改革。1341年因叙事诗《阿非利加》表现了古代罗马的爱国精神而荣膺罗马桂冠诗人之称。1343—1360年多次参加教廷与王公的外交使团。1347年曾作诗支持罗马平民反封建暴政的武装起义。其学识渊博,著述丰富,曾广泛搜集古典著作的抄本,常以人文主义观点诠释与阐述古典著作,对意大利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有重大影响。除用拉丁文写了许多诗歌、散文作品外,还用意大利文写成著名诗集《歌集》。相传其1327年在阿维农与少女劳拉邂逅,终生倾慕,激起创作灵感,《歌集》中的爱情诗大都为劳拉而作,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渴望摆脱中世纪禁欲主义和神学枷锁禁锢的思想感情,作品结构严谨,音韵优美。《歌集》也包括一些政治抒情诗,如名篇《我的意大利》等,充满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有“诗圣”之称。但作为新旧时代交替的人物,尚不能彻底打破基督教的道德观念,时代的矛盾在其作品中亦有反映,1342—1358年所作《隐忧》即表现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主要作品还有《名人列传》、《备忘录》等。

薄伽丘

(1313—1375)意大利作家、文艺复兴先驱者之一。乔万尼·薄伽丘生于巴黎,父为佛罗伦萨富商。受过良好教育。1328年到那不勒斯学习经商,后成为那不勒斯王罗伯特昂儒宫廷的常客,接触到最初的人文主义者。1340年后在佛罗伦萨、拉文纳、弗利等地居留。1350年结识人文主义者彼特拉克。1351—1367年曾数度参加代表佛罗伦萨的外交使团。1373年被任命为佛罗伦萨大学“但丁”讲座教师。1348—1353年间创作了短篇小说集《十日谈》,笔调幽默泼辣,揭露封建教会的腐败黑暗,提倡个性解放和人类平等原则,表现了人文主义的世界观,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与但丁、彼特拉克同为早期文艺复兴的三杰。还著有《但丁传》、《神谱》、《大鸦》等。

帖木儿

(1336—1405)中亚政治家、统帅,帖木儿帝国创建者。因在战斗中受箭伤而跛足,故有“瘸子帖木儿”的绰号。生于河中地区谒石突厥部落酋长塔刺海家族。相传其先世与成吉思汗同族,故自称成吉思汗后裔。年轻时服务于爱弥尔哈兹罕。因在战场和政府工作中表现出英勇与卓著才干而名声显赫,1361年投靠秃黑鲁·帖木儿汗,并协助其子“火者”也里牙思管理撒马尔罕。其后不久,弃职逃离该地。与妻弟爱弥尔侯赛因合谋恢复河中。1364年起兵反对也里牙思,占领撒马尔罕。不久与侯赛因的同盟关系破裂,经过数年战争,侯赛因惨败被处死。1370年号称“沙希布·吉兰”即“吉星相会之主”,宣称为成吉思汗继承者、察合台汗国君主。不久征服西察合台全境。1373年占领该地全境。1380—1381年率军渡乌浒河,入呼罗珊,攻哈烈,进至俺都准。后侵入波斯北方诸州,历降古儿干、玛拶答而、昔思田等地,征服波斯。1389、1391、1394—1395年三次远征脱脱迷失,大败金帐汗国,毁坏其首都等城市。90年代攻入伊拉克、俄罗斯。1398年袭击印度,焚掠德里。1402年出战土耳其苏丹巴耶塞特,决战于安哥拉(今安卡拉),大胜,并俘获巴耶塞特。1404年率兵20万,拟东侵中国。翌年二月病死罢兵。死后帝国分裂,后为乌兹别克人所灭。

玛格丽特

(1353—1412)丹麦、挪威和瑞典的女王。丹麦国王瓦耳德玛四世的小女儿。1363年嫁给挪威国王哈康六世。1375年,父王去世,她使自己的独生子奥拉夫登基为丹麦国王。1380年,丈夫哈康六世去世,她又使奥拉夫继承了挪威的王位,她实际上是无冕的女王。设法从汉萨同盟那里取还了斯堪尼亚城堡,得到荷尔斯泰因贵族承认丹麦国王对石勒苏盖格的宗主权。1387年奥拉夫猝亡,被挪威和丹麦贵族拥立为王,瑞典在法耳彻平战役失败后,她同意为其统治服务。1397年在卡耳马召集贵族开会,使其妹妹的孙子波美拉尼亚的埃里克当选为斯堪的纳维亚三个王国的国王,但自己保留着实权。她掌权期间,确保了斯堪的纳维亚的和平,在国内励精图治,惩除贪污腐化,制止某些贵族割据的企图,并恢复丹麦的王室领地。使丹麦成为斯堪的纳维亚实际统治中心,1412年,坐船南下准备处理荷尔斯泰因动乱,但到弗伦斯堡湾口时突然去世。

贞德

(1412—1431)法兰西民族女英雄。贞德又译冉·达克,生于法国杜瑞米一个农民家庭。1428年正值英法百年战争紧要关头,英国围攻法国南部重镇奥尔良时,她向法国王太子查理请战,被授予“军事指挥名义”,1429年4月5日率援军3000人,击退英军,遂解奥尔良之围,此役成为百年战争转折点,贞德被人们称为“奥尔良少女”,成为法兰西民族爱国主义的旗帜。同年6月又率军攻下兰斯等地,使查理得以在兰斯大教堂加冕为王。9月率军进攻被勃艮第封建主占据的巴黎,因国王怯懦遂奉命撤兵。1430年5月23日在康边保卫战中,被勃艮第军所俘,并于7月14日以10000金币的代价引渡给英军,以女巫罪名审,法王查理七世却坐视不救。她在教会法庭上坚贞不屈,次年5月30日在卢昂广场被处火刑,年仅19岁。1456年重审此案推翻原判,1920年被列为圣徒,定5月30日为“圣女贞德日”。

凯德

(?—1450)英国农民起义领袖。J.凯德生于爱尔兰,曾居住在苏塞克斯。1449年杀死一妇女后潜逃法国。1450年回国后住在肯特,伪装成医生,取名约翰·艾尔墨。同年6月领导肯特郡农民起义,自称是国王亨利六世的劲敌。起义者要求减轻赋税,铲除控制朝廷的萨福克贵族集团,废除“劳工法案”。起义军打败国王的军队,7月3日在伦敦贫民支持下进入伦敦,处死财政大臣塞伊勋爵和肯特郡守塞莱,国王亨利六世逃走。后来,起义被富商出卖,5—6日遭到镇压,凯德受伤后被俘。7月12日在被押送伦敦途中死去。起义迫使英国军队仓促地从法国撤回,1453年英军在法国卡斯蒂林大败,使法国反败为胜。

尼古拉

(1401—1464)中世纪德意志和意大利神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库萨的尼古拉出身于农民家庭,本姓克列布斯,因生于德国南部特里夫斯的库萨村,故称库萨的尼古拉。1416年起,先后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科隆大学和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学习神学与哲学,并开始研究人文主义。后成为神职人员,1439年在佛罗伦萨宗教会议上,主张东西方教会合并,起草告土耳其苏丹书《论伊斯兰教之谬误》。同年奉教皇之命,往君士坦丁堡谈判。1448年升任红衣主教。曾因与奥地利大公发生纠纷被捕下狱。1460年获释后被教皇任命为罗马城区主教。哲学上反对经院哲学正统学说,强调经验的实验科学对认识的重要作用,并具有泛神论倾向。在自然科学方面注重数学、地理学及实验和发明,曾于1431年巴塞尔宗教会议上提出改革儒略历的方案。在欧洲学者中,第一个编制了东欧与中欧的地图。著有《饱学的无知》、《论信仰世界》、《论假设》、《朴直者论智慧》等。

庇护二世

(1405—1464)罗马教皇(1458—1464)。生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的锡耶纳。早年是有名的人文主义者,1431—1437年参加巴塞尔宗教会议,1439—1447年被派往德意志说服诸侯重新服从罗马教廷,1442—1447年居留于德意志皇帝弗雷斯里克三世的宫廷,使德意志诸侯归附于由巴塞尔会议立的教皇菲力克斯五世,曾获桂冠诗人称号。1446年被授圣职,投身教会,1447年任的里雅斯特主教,1449年被任命为锡耶纳主教,后升任枢机主教。1458年当选为教皇,主张教皇至上,反对宗教会议的革新。1459年主持曼图亚宗教会议,1462年废除布拉格协定,插手波希米亚宗教战争,1463年号召发动一次十字军东征,在安科纳集结一支十字军,次年死于该地。著有不少文学和历史作品,最有名的是其《回忆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中世纪惟一留下自传的教皇。

亨利六世

(1421—1471)英国国王(1422—1461、1470—1471)。出生不满几个月时即位。根据1420年特鲁瓦条约,他又是法国国王理查六世的继位者,但法国人民不承认亨利六世有权继承法国王位。1450年5月肯特和苏塞克斯农民在J.凯德领导下起义,进入伦敦,亨利六世逃走。起义迫使英军从法国战场撤回,也遭到镇压。1455年到1484年的30年间战争又起,兰开斯特和约克两派贵族争夺王权。1461年约克公爵爱德华在托登打败兰开斯特派,宣布爱德华四世为国王,亨利六世逃到苏格兰。1470年兰开斯特派复胜,在短期内又拥护亨利六世为国王。7个月后,爱德华又在巴纳特和杜克斯伯里战胜亨利六世的军队,王子被杀死,亨利六世被囚于伦敦塔,不久被谋杀,爱德华四世即位。

哥伦布

(约1451—1506)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佛尔·哥伦布生于热那亚一手工业者家庭,青少年时期开始航海生涯,当过商船队水手。1476年因海难到达里斯本,任贸易商行职员。后得意大利地理学家托斯堪内里所制地图,遂计划实施开辟往东方远航的新航道。1492年得西班牙王室资助,订《圣大菲协定》,获海军司令、钦差和总督衔,允诺新发现土地归西班牙王室,并进献财物。1492年8月3日率船三艘(船员87名)由帕洛斯港出发,越大西洋,10月抵巴哈马群岛,于海地建纳维达德殖民据点。次年3月返帕洛斯港。同年9月开始第二次远航,率船17艘,船员1500余人,由加的斯港出发,10月抵小安的列斯群岛和维尔京群岛,曾对土著居民进行屠杀与掠夺,激起印第安人的反抗。后又重赴该地,筑殖民据点伊萨白拉城,建立奴役土著居民的殖民统治。1496年3月返西班牙。1498年组织第三次航行,曾抵达特里尼达岛,临近南美大陆奥利诺科河口。1499年西班牙政府取消其对新发现土地的垄断权,于次年将其逮捕押解归国,不久获释。1502年又组织第四次远航,抵中美洲洪都拉斯角、哥斯达黎加、巴拿马等地,因寻不到出海口而折回,后病逝于西班牙法拉多利城。

波提切利

(1445—1510)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大师。桑德罗·波提切利生于佛罗伦萨一手工业家庭,真名叫亚历桑德罗·菲利佩比。早年在首饰店当过学徒,1459年起从师画家利比习艺,后入雕塑家委罗基奥画室工作,1470年起开办自己的工作室,得佛罗伦萨统治者美第奇家族的宠信与赞助,在美第奇宫廷里与人文主义者有广泛的接触,大部分作品是为美第奇家族承作的。1481—1482年应教皇之邀到罗马为著名的西斯廷教堂装饰作画。1494年以后曾同情萨伏那罗拉领导的佛罗伦萨人民推翻美第奇家族的起义。作品大都以宗教和神话为题材,画风洗练,线条讲究,思想上冲破了中世纪的束缚,渗透着人文主义精神。主要作品有《维纳斯的诞生》、《春》、《诽谤》、《玛格尼菲止特》、《博士来拜》,以及为但丁《神曲》所作的插图等。

雷利

(1554—1618)英国探险家。沃尔特·雷利1569年参加法国新教徒的军队。1572年曾在牛津大学读书,未毕业。1578年跟随汉弗莱·吉尔伯特去北美开拓殖民地,遭到失败。1580年去爱尔兰镇压起义。1581年返回,很快取得伊丽莎白一世的欢心。1583年被赐予酒的专卖权,1585年受封爵士及接受许多地产(爱尔兰·康沃尔和德文地区)。1587年晋为女王的宫廷侍卫长。1584—1587年在弗吉尼亚(今北卡罗来纳)探险,1595年又到南美,并著有《圭亚那的发现》一书。1588年参加歼灭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战斗。后与托马斯·哈里奥特领导的诗人集团(该集团包括著名剧作家马洛等,他们怀疑宗教信条,倾向无神论)有牵连。1596年率领舰队进攻西班牙加的斯港,翌年到亚速尔群岛进行劫掠。1603年詹姆斯一世即位后,一度被监禁,此时,写了一部未完成的《世界史》,1616年获假释,到委内瑞拉奥里诺科河去寻找黄金,失败而归,后被斩首。

达·芬奇

(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艺术大师、自然科学家。出身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殷实的公证人家庭,自幼显露出绘画的才能。1471年他以丰富的想像力创作了《基督受洗》,使世人耳目一新。为了使绘画准确地反映现实,他努力把解剖、透视、明暗、构图等科学知识引入艺术创作之中,建立了完整、系统的绘画理论,使绘画的表现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阶段,被誉为“科学的画家”。代表作《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圣经》中关于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画面中耶稣的神情泰然自若,他周围的门徒们有的惊讶,有的愤慨,有的表白自己。而夹杂在人群中的犹大却半倾斜地捂着钱袋,紧张地注视着耶稣,形象地刻画出一个诡诈的恶人。达·芬奇成功地描绘了这场冲突中人物的典型性格,表现了对正义的颂扬、对邪恶的憎恨。1503年起,用4年时间创作了《梦娜·丽莎》的肖像画,他呕心沥血,不断探求新的绘画技巧,描绘出梦娜·丽莎那魅人的微笑,成功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喜悦。达·芬奇的重要著作有《绘画论》,并有未及整理的草图速写及有关自然科学、工程学手稿7000余页。

拉斐尔

(1483—1520)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画家、建筑师。生于乌尔宾诺城。少年时期开始学画,1504年到绘画中心佛罗伦萨,学习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等大师的绘画技法并有创新。这一时期的作品有《草地上的圣母》、《座椅中的圣母》、《花园中的圣母》等,赋予宗教题材以人间生活气息,形成圆润、秀丽、和谐的艺术风格。后来到罗马,受到人文主义的影响,着力表现人的完美。主要作品有梵蒂冈教皇宫的“签字大厅”、“赫里奥多罗厅”、“火警厅”等四组壁画。其中“签字大厅”的《圣礼的争辩》(神学)、《雅典学派》(哲学)、《巴那斯山》(文艺)、《法律》等壁画是他的亲笔。他巧妙地运用历史画技法处理这些抽象而矛盾的主题,成功地将壁画和建筑联系在一起,取得十分和谐的装饰效果。著名的《西斯廷圣母》,构图新颖,描绘圣母玛丽亚抱着耶稣踏着白云从天而降,表现了画家对人间美的歌颂,对母亲和儿童的爱。拉斐尔的肖像画也很有名,如《自由像》等,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达·伽马

(约1460—1524)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出身于葡萄牙锡尼希州州长家庭。早年学习天文和航海。1492年任海军军官。1497年奉葡王之命,率船四艘自里斯本出发,开始首次航海探险,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到达非洲东岸马林迪。后由阿拉伯舵手马吉德作向导,横渡印度洋,于1498年5月20日抵达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卡特,开辟了欧洲到南亚的航路,是第一个由海路到印度的欧洲人。1499年9月返葡,被授予印度洋海军上将称号。1502—1503年及1524年又两度赴印度,并被任命为葡萄牙驻印度总督。赴任3个月,死于印度。

莫尔·托

(1477—1535)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政治家、作家。托马斯·莫尔生于伦敦。父亲是法官,自幼受过良好教育,曾在牛津和伦敦学习法律,与科利特、伊拉兹马斯等人文主义大师交往甚密。1504年进入议会。1509年亨利八世即位,次年,莫尔任伦敦市副行政司法长官。后曾出国办理外交事务。1523年任下议院议长。1529年任大法官。1532年,亨利八世终止与西班牙国王女儿阿拉贡·凯瑟琳(原是兄长之妻)的婚姻关系,娶安妮·博琳为妻,莫尔表示反对,辞去大法官职位。1534年,亨利使议会通过“至尊法令”,宣布自己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莫尔拒不宣誓同意。亨利遂下令逮捕莫尔,处以叛逆罪,于1535年7月6日处死,枭首置于伦敦城墙之外。莫尔曾用拉丁文写成《乌托邦》,揭露英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圈地运动给予深刻的描绘。对流离失所的农民表示同情,并幻想建立一个乌托邦的乐园。其他著作有《理查三世》,但未完成。莎士比亚的历史剧《理查三世》曾以此作为蓝本。

哥白尼

(1473—1543)波兰天文学家。米科兰依·哥白尼生于富商家庭,但早年丧父,由舅父抚养。1491—1494年在克拉科夫大学求学。1495年前往意大利波伦亚大学学习教会法,但他喜爱研究天文和数学。亦曾进帕多瓦大学学医。1504年返回波兰后任其舅父(主教)的秘书与私人医生。1512年其舅父死后,回到少年时代居住过的弗伦堡任教士,同时继续研究天文。坚持观测天体30余年,后约于1536年撰写成《天体运行》一书,1543年出版,否定了流传4000余年的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提出了“太阳中心说”,认定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环绕太阳运行的诸星之一。地球本身也是以地轴为中心自转的。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的宇宙观,使自然科学开始摆脱神学的束缚。

法兰西斯一世

(1494—1547)法国瓦罗亚王朝国王(1515—1547)。奥尔良伯爵夏尔·德·昂古列姆之子。因法王路易十二无嗣,被列为王储,1515年即位。在位期间,继续进行意大利战争,1515年重新夺得米兰。1521年后因争夺领土与神圣罗马帝国四起战端,史称“哈布斯堡—瓦罗尔战争”。1525年2月在巴费亚战役中被俘,次年订立马德里条约,放弃占领意大利领土要求,并失掉勃艮第。获释后毁约,与教皇、威尼斯、土耳其等结盟,迫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订立康布雷和约,重获勃艮第。1544年又订克雷庇和约,战争才结束。对内注重加强君主专制主义,扩大国王的司法权,建立职业兵组成的常备军。1516年与教皇利奥十世订立波伦亚教务专约,得以控制全国天主教会。经济上保护关税、发展采矿、丝织等行业,宗教上较为宽容,对人文主义学者加以赞助,与拉伯雷、达·芬奇等人有所交往,并奖励科学与艺术。但1534年“告示事件”后,为巩固王权,加紧迫害新教徒。

亨利八世

(1491—1547)英国国王(1509—1547)。亨利七世之次子。1503年受封为威尔士亲王,1509年即位后,娶兄长的遗孀为王后。1527年,亨利废黜王后。同年,派枢密院首席大臣沃尔西与罗马教皇谈判,失败后,1530年沃尔西以叛逆罪被杀。随后任命托马斯·克伦威尔为首席顾问,着手宗教改革。1534年,通过一个最高权力法令,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元首”。还下令剥夺教会的土地和大部分财产,后又廉价拍卖给投机商人和新贵族。托马斯·莫尔反对亨利的最高权力法令和婚姻,被斩首示众。1540年采纳克伦威尔提议与北德意志诸侯联盟,娶克利夫斯的安妮为妻,反对法国;后改变想法,处死克伦威尔,解除和安妮的婚姻。为巩固和提高王室地位,先后多次与西班牙、法国、苏格兰、德意志等国王室联姻。

古斯塔夫一世

(1496—1560)瑞典国王(1523—1560)、近代瑞典国家和瓦萨王朝创建人。本名古斯塔夫·埃里克森·瓦萨。生于瑞典中部地区。出身于豪门。1518年被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扣作人质。后逃离丹麦,辗转返回瑞典,领导民众推翻丹麦统治。1521年又被议会选为瑞典国王,从此瑞典退出卡尔马联盟,正式独立。在位期间,积极扩建海军。实行宗教改革,没收天主教会地产,提倡改信路德宗新教。1537年与丹麦结盟,取得对德意志吕贝克战争的胜利,由此摧毁了吕贝克在瑞典的贸易特权,使本国工商业得以充分发展。先后镇压农民和天主教士起义多起,并着力限制贵族权利。1544年颁布王位继承法,规定王位在瓦萨家族成员中递传,从而结束了通过选举产生瑞典国王的历史。

米开朗琪罗

(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勒斯镇一个地方官员家庭。少年时期就学习绘画和雕塑,并系统地研究了当地丰富的古代艺术杰作,临摹了大量壁画。他的艺术创作是以现实主义方法和浪漫主义幻想,来表现当时市民阶级为自由而斗争的毅力和气魄。著名的雕塑《大卫》是他26岁时开始创作的,这座高5米多的大理石雕像,花了3年多时间才完成。雕像健美的体态、精巧的造型,细致而逼真地刻画出人物的意志和信念,成为世界艺术宝库的珍品。他的石雕《晨》、《暮》、《昼》、《夜》,也都以肌肉发达、体形健美著称,不仅姿态动人,而且揭示出人物内心的激情。米开朗琪罗的壁画和他的雕塑一样,为人们所叹服。代表作有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创世图》和大型壁画《最后的审判》等。他还作有十四行诗、牧歌等。其诗歌雄浑、深沉、粗犷、朴实,具有感人的力量。

织田信长

(1534—1582)日本战国安土桃山时代武将。尾张国郡古野城人。幼名吉法师,13岁改名信长,又名上总介,法名天德院。父织田信秀是幕府管领斯波氏之家臣。1551年父死,继为家督。1555年移居清洲城。1557年确立在织田氏中的统治地位。1560年经桶狭间(今名古屋市附近)之战,击败骏河国的今川义元。1562年与三河的松平元康(即后来的德川家康)议和结盟,史称“清洲会盟”。1564年统一尾张国。1567年攻取美浓,灭斋藤龙兴,始用“天下布武”之印章,以示用武力统一全国。1568年攻入京都,拥立除利义昭为将军,再兴幕府,掌握幕府实权。1573年废除利义昭将军职,结束室町幕府统治,改元号为“天正”。1571—1575年间,镇压伊势(今三重县)、越前(今福井县)一向宗农民起义。1575年围攻长篠城(今爱知县),击败武田胜赖。1576年在近江筑安土城,建天守阁。为加强集权统治,实行奖励工商业,设乐市乐座(自由贸易)制度、丈量土地、没收民间兵器等政策。1582年派羽柴秀吉(丰臣秀吉)进攻雷中国(今冈山县)。围攻高松城受挫时,亲自率军赴援,途中突遭部将明智光秀袭击不敌,于京都本能寺自杀,史称“本能寺之变”。

德雷克

(约1540—1596)英国海军上将、航海家,伊丽莎白时代著名的殖民者。弗兰西斯·德雷克生于自耕农家庭。1567年开始同约翰·霍金斯在几内亚和西印度群岛之间进行奴隶贸易。1572年他带领75人和两只船抢掠西班牙在巴拿马地峡的殖民地,截劫西班牙船只,得到30吨白银。1577年率领五只船在西班牙殖民地从事抢劫活动,后又穿过麦哲伦海峡,几经周折,自旧金山海湾横渡太平洋,抵达印度尼西亚摩加、西里伯斯(苏拉威西)和爪哇,绕过好望角,于1580年9月26日到达普利茅斯,完成了环球航行,而且还带来了昂贵的财宝。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亲自登上德雷克的“金鹿”号,并授封他为爵士。1587年德雷克袭击西班牙卡的斯港,毁灭30只战舰。1588年英国海军与西班牙无敌舰队进行决战,决战胜利后被封为副帅,这场海战的胜利为英国海洋霸权奠定了基础。1595年和霍金斯一起再次劫掠西印度群岛,失败。患痢疾死在波多黎各,火化后葬于大海。

丰臣秀吉

(1536—1598)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统一全国之武将。尾张国爱知郡中村(今名古屋市中村町)人。幼名日吉凡,初名木下藤吉郎。1558年起充任织田信长之侍臣,受到重用。1569年任京都奉行守护,后因战功得18万石领地,为长浜城城主,改名羽柴秀吉。1574年任筑前守。1582年—1583年间,经山崎、贱岳两战,先后击败明智光、柴田胜家。1584年经小牧、长久手之战,主动和德川家康等议和。1585年平定四国、北陆等地,任关白职(辅助天皇理政)。次年任太政大臣,赐姓丰臣。1590年灭小田原北条氏(即后北条氏),完成统一全国大业。1591年将关白职让于养子秀次,自称“太閣”。为加强统治,发令没收民间兵器(称“刀狩令”);实行丈量土地(称“太閣检地”);奖励工商业;开放自由贸易(称“乐市”、“乐座”制);统一度量衡和铸造流通全国的货币。1592、1597年两次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日本史称“文禄”、“庆长”之役),败于中、朝联军。战争未止便病死于伏见(桃山)城。

十七世纪

布拉赫

(1546—1601)丹麦天文学家。蒂霍·布拉赫生于斯科纳内。13岁到哥本哈根学哲学和修辞学。1562年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学法律。读了托勒密的著作《天文学大成》,开始研究天文学。1572年12月11日,发现仙后星座中的一颗新星,并于1573年写成题为《新星》的重要论文,动摇了亚里士多德的天体不变的学说。用丹麦国王的赠款,在弗恩岛上建立了有名的福堡天文观象台。该台规模宏大,设备齐全,很多天文仪器都由其自己设计制造,其中最大的一台精度较高的象限仪,称为蒂霍象限仪。在岛上一直工作了20年之久。除测量天体方位外,还发现了许多新现象,如黄赤交角的变化、月球运行的均差等。1597年离开丹麦到德国汉堡。1599年定居布拉格,并将弗恩岛天文观象台天文仪器运到布拉格,准备开展新的天文工作。提出了一种介乎托勒密的地心体系和哥白尼的日心体系之间的宇宙体系,成为近代天文学始祖。其多年精心观测所得到的资料,为后来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奠定了基础。

伊丽莎白一世

(1533—1603)英国女王(1558—1603),亨利八世和安妮·博琳的女儿。生于泰晤士河畔的格林尼治宫。亨利八世去世后,她的异母弟弟爱德华和姐姐玛丽先后当了国王。后被玛丽女王监禁。1558年玛丽死后即位,选择威廉·塞西尔为辅政者。1573年又起用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1559年授意议会通过一个宗教的《主权法令》,重新断绝和罗马天主教的关系。1559年,把法国势力从苏格兰驱逐出去。1563年颁布《技工法》。1563—1601年又颁布《贫穷法》救济穷人。其措施促进了英国农业、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后天主教和西班牙策划阴谋,企图用苏格兰玛丽将其取代。1570年,女王被教皇开除教籍。1587年玛丽被处死,使反动势力绝望。接着,英国和西班牙之间不宣而战。1588年打败西班牙菲利普二世的无敌舰队,为英国树立海洋霸权奠定了基础。晚年,任意把商品专利权赐给廷臣宠幸,引起议会与王权的严重冲突。终身未嫁,因即位问题造成王位危机。1601年发生埃塞克斯叛乱,后被镇压。

纳黎萱

(1555—1605)泰国(暹罗)古代阿瑜陀耶王朝军事家、第二十代国王(1590—1605)。原名帕拉莱,亦称黑王子。原为缅甸入侵时扶植的暹罗国王摩诃·坦马罗阇之长子。1564年在缅王莽应龙攻陷阿瑜陀耶城后曾被作为人质,带到缅甸居住6年。1571年返回暹罗,率兵击退入侵的柬埔寨军队。1584年乘缅甸内乱之际,起兵抗缅,屡败入侵缅军。1587年恢复暹罗独立。1590年即位为暹罗国王,王号纳黎萱。统治期间武功极盛。1594年攻占柬埔寨首都洛韦。1595年恢复对清迈的宗主权。后又数度对缅甸用兵,并占领丹那沙林。1605年在对缅甸阿瓦邦的战役中因病去世,由其弟厄迦陀沙律继承。

阿克巴

(1542—1605)印度莫卧儿帝国第三代皇帝(1556—1605)。阿克巴全名阿布—乌尔—法特—贾拉勒—乌德丁·穆罕默德。胡马雍之子和王位继承人。13岁登基,由培拉姆汗摄政辅佐。18岁亲理朝政。曾娶印度教拉奇普特族公主为后,以缓和与印度封建王公矛盾。统治期间,对外连年征伐。统一印度半岛北部,征服德干地区,除南印度外,帝国版图包括整个次大陆。对内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内政,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测量土地,改革税制,修订刑律,建立曼沙达尔军事制度。对宗教采取宽容政策,取消对印度教徒征收人头税,并创立一种“一神教”新教,以消除教派隔阂。是莫卧儿帝国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昌盛时代。

塞万提斯

(1547—1616)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米盖尔·德·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生于西班牙中部一没落贵族家庭。因家贫,只上过中学。1566年迁居马德里。1569年为罗马教皇特使阿括维瓦红衣主教的随从去意大利。1570年入伍。1575年在战争中因左手致残返国,途中被土耳其海盗掳到阿尔及尔。1580年获得自由,从此从事戏剧写作。1584年出版以奴曼西亚城反抗罗马侵略者为主题的著作《奴曼西亚》。尔后又担任过军需官、省税吏等职务,几次被诬入狱。1605年其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堂吉诃德》第一部出版。1615年出版了第二部。该书广泛地描绘当时西班牙的社会生活,是欧洲最早的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其他著作有:小说《伽莱苔亚》、《惩恶扬善故事集》;长诗《巴尔纳斯游记》;戏剧《八出喜剧和八出幕间短剧集》以及《贝雷莱斯和西亚斯蒙达历险记》等。

莎士比亚

(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生于斯拉福一个小商人家庭,富于幻想。曾当过剧院的杂役、演员、编剧。他的创作除诗歌外,主要是37部戏剧,其中有悲剧、喜剧,也有历史剧。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亨利四世》等最为著称。他的喜剧大多以青年男女之间两情相悦为题材。主人公往往经过一番波折,终于获得美满幸福的结局。悲剧具有比较深刻的内容,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正面主人公虽被黑暗势力所毁灭,但由于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斗争的勇气,终于取得道义上的胜利。历史剧所叙述的故事大部分是描写在英国国土以外宫廷内部发生的冲突和斗争。这些戏剧作品以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观点反映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和生活理想,充分展示了作者的艺术才华。他的创作把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戏剧推向了高峰。恩格斯曾把莎士比亚的剧本赞誉为“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在本世纪初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就被介绍到我国,“五四”运动后陆续出版了各种译本,并被搬上舞台。1978年我国出版了包括莎士比亚全部剧本和诗歌的中译本《莎士比亚全集》。

布第

(1566—1622)阿尔巴尼亚主教、作家。彼得·布第生于古里巴尔德。在劳雷托毕业于天主教的伊利林学院。曾任科索夫教区神甫,后任塞尔维亚副司铎。从1621年起任萨佩和萨尔达尼亚区主教。曾用阿尔巴尼亚文翻译出版文学作品。主张在阿尔巴尼亚建立阿尔巴尼亚人的天主教教会,由当地出生的人任教会职务。希望教皇和欧洲各国援助阿尔巴尼亚人摆脱土耳其的奴役。在向红衣主教敦涉金诺提出的报告中,提出反对土耳其人的总起义计划,报告中关于17世纪阿尔巴尼亚的经济和经济状况的资料很有价值。但未能获得所期望的援助。返国后不久逝世。

蒂利

(?—1632)奥地利元帅。约翰·特泽尔克勒斯·格拉夫·冯·蒂利是30年战争(1618—1648)的奥军统帅。生于布拉巴恩特附近蒂利城堡贵族世家。1594年入西班牙军服役,参加镇压尼德兰革命。1598年任上校军官。1600年投奥军,参加奥土战争(1592—1606)。1605年擢升为陆军元帅。1610年在天主教联盟军中任职,统率巴伐利亚军团。30年战争期间,率联军在白山战役(1620)中击溃捷克军队。1626年在柳特尔附近打败丹麦军。1630年任神圣罗马帝国军总司令。次年攻克马格德堡,但在雷滕费尔德为瑞典军战败。后在莱希河战斗中受伤殒命。

凡·代克

(1599—1641)17世纪佛兰德斯画家。安东尼·凡·代克生于安特卫普(今属比利时)一市民家庭。1610年起学习绘画,1617年师从画家鲁本斯,并为其助手,次年获圣卢加公绘画师称号。1618年创作《使徒们的头像》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1620—1627年曾赴英国和意大利作画与学习,吸收了威尼斯画派的技巧。1627年回佛兰德斯,出版了《凡·代克肖像画集》。1632年应英王查理一世之邀,到伦敦,任宫廷画师,被授予骑士称号。一生创作了500多件作品,以擅长人物肖像画著称,笔法奔放,形象优雅,被认为是欧洲贵族肖像画规范的创作者之一。后期作品题材单一,色彩驳杂。其作品对18世纪英国肖像画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作品有《斯民德斯画像》、《哀悼基督》、《圣母与鹧鸪》、《穿猎服的查理一世肖像》等。

哈维

(1578—1657)英国杰出的生理学家、血液循环的发现者。自幼聪明好学,19岁开始从事医学事业。他的《心血运动论》已被世界公认。他首创的活体解剖实验法,开创了近代生理学,开辟了机体内血液循环的新航路。他非常重视实践,他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多年活体解剖的观察与准确的推理,提出了血液循环和血液经路的正确概念,他的伟大结论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他曾解剖了不同类型的动物,以便进行比较和观察。据说他用以进行实验的动物就有80多种。哈维关于心脏机能、运动及其经路的伟大发现,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机体内血液循环的基本规律,更重要的是开创了近代生理学的活体解剖实验法。哈维晚年在胚胎学研究方面又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钻研胚胎学期间,每天都去朋友家观察母鸡孵蛋的情形。在他晚年时,又确立了卵对胚胎发育的意义。哈维确定:“整个生命来自卵。”他这句话成了胚胎学整个时代的口号。1651年,73岁的哈维出版了胚胎学方面的代表作《动物发生论》。哈维的杰出贡献得到了人民的热烈拥护,也遭到了落后势力的敌视和咒骂。但哈维没有被骂倒和吓住,反而更加勤奋地从事研究工作。他得出结论,科学的真理通过诽谤的不幸开辟了自己的道路。

汤若望

(1591—1666)德国耶稣会教士、传教士。耶恩·亚当·沙尔·冯·贝尔和的中国名叫汤若望,字道未。生于科隆贵族家庭。1608年在罗马德意志学院学习。1610年入耶稣会。1612年在罗马学院学数学、天文学和神学。后受马可·波罗游记影响,决心来中国。1619年在澳门习汉语。1622年秋经广东、江西、浙江,于次年到达北京。后往西安传教,并著书立说,介绍西方科学。1629年由徐光启向崇祯保举,于次年奉召返京,参加历局改历工作。后与意大利耶稣会教士罗雅各、徐光启等合制天文历法,编成《崇祯历书》,深得崇祯赏识。明亡后,1664年将该书名易为《西洋新法历书》,呈献清政府,被顺治封为钦天监监正。1658年又受封为一级正品官员光禄大夫,为清朝第一名外籍官员。1664年被前钦天监使杨光先等以“阴谋不轨、妄言惑众”罪弹劾,被捕入狱。一说死于狱中,一说释后不久而死。著有《测食说》、《恒星出没》、《浑天仪说》、《古今交食考》、《几何要法》等。

法西拉达斯

(?—1667)埃塞俄比亚皇帝(1632—1667)、苏斯尼约斯之子。由于封建内战加剧、人民起义规模日益壮大,1632年其父被迫让位给他。即位后结束长期内战。他认识到宗教问题造成无休止的内战,并可能招致外国武力干涉,决定禁止天主教,恢复传统的埃塞俄比亚教会。1633年驱逐耶稣会教士,中断与葡萄牙的关系,并禁止所有欧洲人——当时统称为“法兰克人”和各种西方教会派别入境。执政期间移都塔纳湖附近的冈达尔,被称为埃塞俄比亚史上的“孤立时期”,即冈达尔时期。他努力医治战争造成的创伤,繁荣东通红海、西通苏丹的商路,兴建教堂,发展生产,冈达尔成为帝国新的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后废除巡行全国的制度,但又未能建立一套管理全国的行政系统,死后由其子约翰尼斯一世即位。

伦勃朗

(1606—1669)荷兰画家。擅长肖像画,常把人物放在深暗的背景上,显出明亮基调的头部。这种明暗对比的聚光方法,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他的自画像和母亲肖像都是传神之作。除肖像画外,伦勃朗还绘制一些铜版画。用铁笔刻画出错综复杂而有力的线条,表现出丰富的层次和空间。著名的铜版画有《基督治疗病人》。此外他还创作了一些主题画和风俗画以及大量的速写手稿。代表作品有《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夜巡》、《杨·西克斯像》、《戴金盔的人》、《磨坊》、《浪子回家》、《丹娜埃》、《三棵树》等。

莫里哀

(1622—1673)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出身于王家室内陈设商家庭。青少年时酷爱戏剧,以致弃家出走,随剧团在外省流浪演出十几年,成功后返回巴黎,直至逝世。他一生创作了近30部喜剧,内容主要是抨击封建贵族和教会,批判资产阶级,歌颂劳动人民。《伪君子》塑造了道貌岸然、无恶不作的宗教骗子达尔杜弗。通过这个形象,作者揭露教会的丑恶、虚伪以及教会政治的黑暗。《吝啬鬼》刻画了嗜财如命的高利贷资产者阿尔巴贡,揭示出资本主义初期资产者贪婪吝啬的特征,并谴责资本主义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司卡班的诡计》中的听差司卡班正义、勇敢、聪明,依赖于他,两对情人才成眷属,表现了莫里哀作品的人民性。现实主义因素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典型人物的塑造、闹剧手法的运用和语言的个性化,是莫里哀喜剧的艺术特色。他对欧洲戏剧影响很大。

贝尼尼

(1598—1680)17世纪意大利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姜·洛伦佐·贝尼尼生于那不勒斯一艺术家家庭,自小随父彼特罗·贝尼尼学习雕刻与绘画,后迁居罗马从事创作活动,成为巴洛克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为罗马教廷所宠信。1629年任教廷总建筑师,负责继续营造圣彼得大教堂,曾完成了一系列装饰该教堂的雕塑,设计了圣彼得大广场,1663年修建了梵蒂冈的“皇梯”。1665年曾应法王路易十四之请,到巴黎设计了建造卢佛尔宫的第一个方案。其作品想像力丰富,装饰豪华,气势庞大。在艺术上不甘墨守陈规,认为不破坏陈规就不能超越以往的成就。其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绘画、写作和演说等方面亦颇有成就,被认为是当时的“艺术全才”,对后期巴洛克艺术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主要作品有圣安德列—阿尔—克维里教堂、罗马的巴波利尼府邸、罗马拿温纳广场的四河喷水池,以及雕塑《神志昏迷的圣苔列莎》、《阿波罗和达芙奈》等。

高乃依

(1606—1684)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悲剧奠基人、法兰西学院院士。出生于法官家庭,自幼聪明好学,大学毕业后任律师,并开始创作。他的代表作《熙德》,描写爱情与责任的冲突。罗狄克为了维护家族声誉,与恋人施曼娜之父决斗并杀死了他。施曼娜热恋罗狄克,但为了尽家族义务,要求国王处死情人。适逢外族入侵,罗狄克强忍痛苦,出战获胜。最后国王成全了他们的婚姻。以后,高乃依又创作了以感情和义务的矛盾为题材的《贺拉斯》、《西拿》、《波利耶克特》,它们与《熙德》并称为高乃依的四大悲剧。高乃依的创作充分体现了古典主义文学特征,表现了忠君爱国的思想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封建理性观念,为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约翰三世·索别斯基

(1624—1696)波兰国王(1674—1696)。生于波兰一显贵家庭。1655年参加过波兰对瑞典的战争,1668年任波兰统帅。1673年,在罗马尼亚国王迈克尔死后不久,取代他领导欧洲人反对土耳其人,在霍廷打败土耳其军队。次年,被选为迈克尔的继承人。为收复东普鲁士,他打算通过与法国(1675)和瑞典(1677)缔结联盟,共同反对勃兰登堡的弗雷德里克·威廉(选帝侯)。但当匈牙利叛乱者索哥雷和索尔坦·穆罕默德联合进攻奥地利时,意识到欧洲面临的危险,又改变了外交政策。1683年和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一世结成联盟,率领帝国和波兰联军大败卡拉·穆斯塔法领导的土耳其军队于维也纳城下。1684年,和教皇、皇帝和威尼斯组成神圣同盟。1686年,与俄国签订条约,确认俄国在东乌克兰的宗主权。1684—1691年,企图从奥托曼帝国手里夺取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打通黑海海口,失败。又遭国内贵族群起反对。死后,萨克森的选帝侯奥古斯特二世为波兰国王。

十八世纪

德莱顿

(1631—1700)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批评家。约翰·德莱顿生于清教徒家庭。1650年进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654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659年撰写的《纪念护国公逝世的英雄诗》献给克伦威尔。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又写《回来的星辰》歌颂斯图亚特王朝,从此,投靠查理二世。1670年,受封为桂冠诗人,在政治上攻击辉格党人,1681年有讽刺诗《押沙龙与阿奇托菲尔》,嘲笑查理二世的私生子蒙摩思公爵叛乱的事件。另有《奖章》一诗,也是攻击辉格党人。《俗人的宗教》和《牡鹿与豹》两诗,则写他从对清教的暧昧态度逐渐转向国教,再而信奉天主教的过程。还写了近30部剧本,其《神秘的爱情》描写查理二世追逐内尔·格温,幽会隐情的故事,纯粹是为了取宠于国王;但在英国戏剧史上,女演员第一次登上了舞台却始自该剧。《一切为了爱情》是其代表作。还写有《格拉纳达的征服》、《奥伦——蔡比》等。有文学批评著作《论戏剧诗》等,成为文学批评的创始人。晚年,靠翻译度日,有《维吉尔全集》、《古今寓言集》等。

奥塞·图图

(?—1717)非洲阿散蒂王国创建者。阿肯人。早年被当作人质扣押在登基腊国,后脱逃去阿克瓦姆国,在那里接受政治和军事教育。约1670年在阿克瓦姆国的支持下,返回故乡组织军队。联合阿散蒂各小王国一起反抗登基腊的统治。后建立部落联盟国家,建都库马西。在大祭司埃诺克耶的辅助下,团结境内各部落。境内盛传:有一天,天上忽然降下一个金凳子落在奥塞·图图膝前,此凳遂成为阿散蒂民族的灵魂和力量,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奥塞·图图获得了“阿散蒂赫内”的称号。他致力于民族团结,建立一支全民族的军队。1701年在费耶西战役中打败登基腊。后进一步向外扩张势力,兼并登基腊的大批酋长领地。在位时也镇压了非阿散蒂国民族的反抗;侵略邻国;接待过埃尔米纳要塞荷兰殖民者的使团;参与猎奴活动。为维持阿散蒂王国繁荣和发展军队,从事黄金、奴隶和象牙贸易。去世后,阿散蒂王国版图日趋扩大,成为西非一大帝国。

佩恩

(1644—1718)英国教友会(又称公谊会,基督教新教中的一派)传播者、北美宾夕法尼亚州奠基人。威廉·佩恩系海军上将佩恩爵士之子。1662年因反对国教被驱逐出牛津大学,然后去法国学习清教主义。1666年在爱尔兰世袭领地皈依教友派,宣称没有三位一体说,宣传没有十字架,没有皇冠,1668年被捕。释放后,1670年又写出《信教自由的伟大事件》,主张宗教宽容,并且在英国、尼德兰和德国各地传教。1676年,成为北美西泽西的受托人,在该殖民地发展教友会(又称Quakers)。1681年约克公爵为偿还对他父亲的债务,把宾夕法尼亚连同特拉华给予他,他还买下东泽西。遂在这些地方建立教友派的政府,并创建费拉德尔菲亚(费城)。1688年后,玛丽女王下令收回管辖殖民地的权利。1707年因债务入狱,被迫出卖在殖民地的财产。1712年中风,晚年境况窘迫。

范布勒

(1664—1726)英国剧作家和建筑家。约翰·范布勒生于一个普通的面包师家庭,祖辈是法兰达(即今法国、比利时、荷兰地区)人。1686年应召参加军队,1690年当间谍被捕,在法国关押两年。回国后创作剧本,第一个作品是《旧病复发》(或名《堕落的道德》(1696),接着发表《被激怒的妻子》(1697),都获得成功。当其建筑天才被人确认之后,暂时脱离创作。后与著名的建筑师雷恩齐名,其建筑艺术的特点是明朗、夸张和富有戏剧效果,与雷恩、霍克斯莫尔等同为英国巴洛克式风格的杰出代表。其设计之著名建筑物有布勒汉姆宫、霍华德城堡、海马基特的女王戏院、格林尼治医院。以后又创作剧本《联邦》(1705)等。1714年受封贵族,其全集包括信件,出版于1927—1928年(四卷)。

牛顿

(1642—1727)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诞生在英国乌尔索普一个农民家庭,当他出生时,父亲已经去世,母亲又远嫁给一个牧师。少年时代就发明过用水驱动的钟、用手脚操纵的“机械车”、用石头刻成的日晷——太阳钟等许多有趣的东西。1661年进剑桥大学念书。1669—1701年任剑桥大学教授。1664—1666年伦敦发生大瘟疫,学校停课,牛顿回到家乡,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分析出光的性质,并开始创立微积分学。在数学、理论物理学和实验物理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地球力学和天体力学方面发现地面物体的降落和行星、彗星以及其他天体的运行都可以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发表。该书阐述了动力学原理,包括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液体的运动;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宇宙间地球与天体在力学上的和谐统一,以及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1704年发表《光学》一书,认为光线是由粒子组成的,这就是光的微粒子理论,光粒子理论统治着光学领域,直到19世纪初才受到光的波动学说冲击。两者在现代物理量子论中已合二而一。牛顿的贡献还包括在数学上提出“流数法”,制成反射望远镜等。晚年把数学和物理学当作娱乐,在炼金术、神学以及历史学(尤其是年代学)上花费了许多精力。曾两次被选入议会,当过伦敦皇家造币厂厂长。1705年因在造币厂的工作和科学上的成就被授予爵士称号。从1703年起直至逝世一直任英国皇家学会主席。著有《通讯集》五卷、《数学论文集》六卷。

欧根

(1663—1736)奥地利元帅、帝国最高军事统帅、亲王。欧根·冯·萨伏依生于巴黎奥地利贵族家庭。早年在法国军中任职。1683年离开法国,投奥军,参加反土耳其战争,解维也纳之围。1689年任驻意大利奥军指挥官。1693年晋升为元帅。1697年任驻匈牙利奥军统帅。同年9月在仁塔附近击溃士军,擢升为大元帅。1703年任宫廷军事委员会主席,成为奥地利最高军事统帅。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期间,先后在霍赫施泰特(1704)、都灵(1706)、奥伊登纳尔德(1708)和马尔普拉盖(1709)等战役中击溃法军以及法兰西—巴伐利亚联军,并将法军逐出意大利。但1712年为法国元帅维拉尔所败。1714年3月与法军签订《拉施塔特和约》。1716—1718年发动奥土战争,打败土军,占领贝尔格莱德,迫土签订《帕萨劳维茨和约》,解除土对奥、匈的威胁。奥皇约瑟夫一世和查理六世统治时,任枢密院大臣,参与政事。对国策具有重大影响,故有“无冕国王”之称。

阿加扎

(约1673—1740)西非达荷美阿扎王国国王(1708—1740)。1708年废兄称王,任内建立士兵训练制度,壮大达荷美人的军事力量。1708年起进行一系列扩张领土的战争,1724年征服阿拉达王国。三年后又攻占邻近的重要商业国家维达。但在其进行扩张领土期间,东北方的强国奥约王国曾四次入侵达荷美,打败其军队,并烧毁其国都阿波美。1730年他被迫签订条约,承认奥约王国的宗主权。欧洲殖民者也乘机对他施加压力,分享了达荷美王室从事奴隶贸易的垄断权。他曾亲自处理奴隶贸易事务,1733年在海岸地区设立办事处,与欧洲殖民者进行奴隶买卖。约1737年侵入奥约王国仆从国巴达格利,约1739年奥约报复性地侵入达荷美,他脱逃后隐居,1740年复出,但不久即患病去世。

沙胡

(?—1749)印度马拉特国家统治者(1708—1749)、西瓦杰一世之孙、桑布吉国王之子和王位继承人。原名西瓦杰,亦称“西瓦杰二世”。1689年父死后被莫卧儿帝国将领俘获,作人质,囚禁于德干莫卧儿军营。1707年奥朗则布皇帝死后获释,返回本土,臣服莫卧儿朝廷,享有德干地区税收权,曾挫败其表兄弟西瓦杰三世篡位活动。翌年登基称王。1713年任命巴拉吉·维斯瓦纳特为马拉特国家帕什瓦(首相),企图重振国威,但大权旁落,虚有其名。死后帕什瓦一职成为马拉特联盟世袭统治者称谓。

巴赫

(1685—1750)德国作曲家。生于爱森纳赫一个音乐世家。少年时即精通管风琴演奏技术,1703年起,相继任教堂管风琴师、宫廷乐长和教师,直至逝世。他的音乐创作在继承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广泛吸取意大利、法国的音乐长处,用复调的手法、宏伟的构思、丰富的感情,反映了德国市民阶级在封建桎梏下的压抑和苦闷的心情。主要作品有《b小调弥撒曲》、《马太受难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等。他创立的赋格,把复调音乐推到一个崭新阶段。他的平均律理论,对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巴赫是西洋音乐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但生前却默默无闻,逝世50年后,经音乐家门德尔松的竭力推崇,始为后人所重视,被公认为西欧古典音乐的创始人,并尊为“音乐之父”。他的作品直接哺育了后来的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的音乐家。

孟德斯鸠

(1689—1755)法国思想家、18世纪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夏尔·德·瑟孔达·孟德斯鸠出身于法国法尔多附近的拉勃烈德的贵族家庭,早年入教会学校接受古典教育,1708年获法学学士学位并取得律师职位。1714年任波尔多法院顾问。1716年承其伯父男爵爵位,任波尔多法院院长。1726年迁居巴黎,从事学术研究,1728年获法国科学院院士衔。同年游历欧洲各国,考察风俗民情与社会政治。1729—1731年赴英国,广交名人学者。173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次年归国。1746年当选为柏林皇家科学院院士。他博学多才,精通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研究领域涉及哲学、史学、法学和文学诸学科,还撰写过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在国家和法律的理论方面尤有建树。思想上深受英国政治理论家洛克等人影响,对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颇有好感。著述大都抨击封建社会罪恶,揭露天主教会愚昧黑暗,或借用古代历史资料讽喻社会现实,论证专制统治的不合理,主张建立“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提倡自由平等,强调法律即是理性。其政治理论与学说推动了思想启蒙运动的发展,对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有重大影响。在社会历史观上,反对上帝决定论,宣扬地理环境决定论。在宗教观点上,提倡科学,反对神学,但仍承认上帝的存在,是自然神论者。其著述甚丰,且文笔犀利,博引旁征,显示了高深的学术修养。主要作品有《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1931年此书由严复译成中文,名为《法意》,流传甚广)。

哥德巴赫

(1690—1764)德国数学家。赫·哥德巴赫生于柯尼斯堡。早年学法律,后游历欧洲各国,并研究数学。1725年赴俄国,当选为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25—1740年任该科学院秘书。1742年迁居莫斯科,在俄国外交部任职。1742年6月7日,在给数学家欧勒的信中提出一个猜想:任何一个整数n>6可以用三个素数的和表示,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该问题虽成立,但未得到证实,从而引起许多数学家的注意。

魁奈

(1694—1774)法国经济学家、重农学派创始人。弗朗索瓦·魁奈出身于小资产阶级家庭。早年受过医学教育,后当上医生,写过一系列医学著作。1752年任法王路易十五的宫廷御医,被封为贵族。对经济学有浓厚的兴趣,长期从事经济问题的研究,以其为中心形成了新的经济理论派别,信徒自称为“经济学派”,办有经济理论刊物《公民评论》。1756—1757年,为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撰写了“租地农场主”条和“谷物”条,认为农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形式,是财富的惟一真正来源,只有土地耕种者才是生产阶级。1758年又发表了《经济表》一书,试图描述总的再生产的年度过程和再生产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意义,虽说此书存在着理论前提的错误,但马克思仍然认为是政治经济学史上的杰作。还著有《一般原则》、《关于商业的对话录》、《自然法》等。

卢梭

(1712—1778)法国思想家、教育家与文学家。18世纪思想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自幼丧母,家境贫困,少年时代便外出谋生,当过仆人、学徒、杂役等。1728年改宗天主教。1743—1744年任驻威尼斯使馆秘书。回国后从事戏剧与音乐创作,并为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撰写有关政治经济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条目。1749年应第戎科学院征文,著《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化风俗》一文,名列榜首。1755年再度应征文,发表被恩格斯认为有辩证法思想的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6—1762年隐居巴黎近郊蒙莫朗西森林,撰写一系列社会政治著作,饮誉欧洲思想界。因作品触犯当局,被迫逃亡瑞士和普鲁士。1766年应哲学家休谟之邀到英国,1770年归国。晚年生活悲苦。其作品以忿激之词批判封建社会的不平等,宣扬社会契约和主权在民的思想,被认为是最激进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对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有重大影响。在哲学观念上,相信上帝的存在,认为灵魂不灭,是自然神论者。在教育和伦理学方面亦有不少精辟论述,主张儿童天赋与心智的自由发展,倡导自然教育。对音乐亦有特殊爱好,和他人一起使简谱渐趋完善。其文学作品立意深刻,文笔抒情优美,充满哲理。重要著作有《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络绮斯》、《一个孤独者的沉思》、《音乐辞典》等。

伏尔泰

(1694—1778)法国思想家、18世纪启蒙运动杰出代表。生于巴黎。7岁时母亲去世。父亲一心希望他学习法律。可是年轻的伏尔泰却想做个诗人。1710年中学毕业后,开始从事文学创作。青年时代即享有盛名。1714年在驻荷使馆短期任职。1717年和1725年曾两度因发表攻击贵族的言论与作品而被关入巴士底狱。1726年流亡英国,考察了英国的社会政治,研究唯物主义哲学和牛顿物理学,对其以后的思想发展有重大影响。1729年归国后,著述出版了一些戏剧和诗作。1734年在卢昂秘密出版政论作品《英国通信集》(又名《哲学通信》),遭当局查禁,又被迫流亡于外,后寄寓洛林边境西雷。1734—1749年,撰写大量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的著作,名震欧洲思想界。普鲁士王太子主动与其通信,法国宫廷授予其侍从和王家史官之职。1746年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1750年应普鲁士宫廷之邀赴柏林任高级侍从。1753年与普王决裂回国,1760年起定居费尔纳庄园,一面从事学术研究和写作,一面关注欧洲大陆的社会政治斗争。与各国人士的通信有一万多封,讨论各种社会问题,宣传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的思想。1778年回巴黎,同年5月30日病逝。著述百卷,主要有《哲学辞典》、《路易十四时代》、《风俗论》、《老实人》、《天真汉》等。

库克·詹

(1728—1779)英国探险家、航海家。詹姆斯·库克早年在惠特比当过船主商的学徒,1755年参加海军服役。1760年在圣劳伦斯河航道当水手,1763—1767年又转移到纽芬兰和拉布拉多航线上运输。1768年升为海军上尉,指挥“奋斗”号探险,随行有皇家协会学者,目的是在大溪地观察天体现象,1771年返回英国。这次航行绕新西兰一圈,并发现澳大利亚海岸,为西方人首次航行澳大利亚。1772—1775年指挥“决心”号和“探险”号驶向南太平洋,作第二次探险,目的是证实传说中的澳大利亚大陆,探索南极洋、新赫布里底群岛和新喀里多尼亚。航行中克服了许多困难,并控制了船员患坏血症的严重威胁。1776年库克进行第三次远航,再次发现了夏威夷群岛,后成为有名的航海家。

洪大容

(1731—1783)朝鲜李朝后期哲学家、实学派兴盛期的代表人物。字德保,号湛轩,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1765年曾到过中国,面对李朝统治腐败、危机四伏,提出社会改革方案,主张均分田地,保障农民经济和加强国防,实行清明政治。特别重视天文、地理、历书、数学、兵学、音乐的研究,自制天文仪器,观察天体,为实学派中自然科学知识最丰富者。具有当时最先进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进而形成其唯物主义哲学观。主张以“气”解释宇宙起源,谓气的运动变化形成万物。是朝鲜封建时期最优秀的学者之一。著有《湛轩集》14卷。

富兰克林

(1706—1790)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著名的民主主义者和物理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出身贫寒,未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但由于他勤奋自学、勇于实践,终于从一个普通的印刷工人成为卓越的科学家。为了进一步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他孜孜不倦地学习外语,先后掌握了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和拉丁文。他广泛地接受了世界科学文化的先进成果,为自己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富兰克林在年近半百的时候,放弃了行政职务,集中精力从事科学研究和社会活动。富兰克林在静电学方面的一项重要贡献是把莱顿瓶内外两面的电荷定名为阴电和阳电,并用正号(+)和负号(-)来表示,这是电学上的一个创举。当时大多数人认为雷电是“上帝之火”,是天神发怒的现象。少数科学家认为,雷电是一种毒气在空中爆炸的结果。富兰克林根据长期观察,认为雷电是大气中强力放电现象。富兰克林在科学研究中,不仅重视实验与理论相结合,而且努力使科学研究服务于生活和实际的需要。他认为,科学的使命就是要帮助人民改善生活。他发明了避雷针,并且还运用带电体之间的静电的引力和斥力作用,创造了一个异常灵敏的机械——“电轮”。这个机械上的轻圆盘以每分钟50周的速度旋转,把电能转变为机械能。这一发现预示着现代电动机的出现。此外,富兰克林利用放电机所产生的火花来燃烧酒精和引发爆炸。富兰克林对科学的贡献不仅在电学方面,他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在热学方面,他改良了取暖的炉子,可以节省燃料3/4,被称为“富兰克林炉”。在光学方面,他发明了老年人用的双焦距眼镜。富兰克林热爱科学,更热爱自己的祖国,他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69岁高龄时,作为北美殖民地代表到英国谈判。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富兰克林参加了《独立宣言》的起草工作。1776年,已经70高龄的富兰克林远涉重洋出使法国,赢得了法国和欧洲人民对北美独立战争的支援。1785年回国后,他还担任了宾夕法尼亚州的州长。

斯密

(1723—1790)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生于苏格兰一海关官员家庭。曾在格拉斯哥和牛津大学读书。1751年28岁的他在格拉斯哥大学任逻辑学教授,后为理论学教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