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素描(贾祖璋 科普大师经典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6 15:33:22

点击下载

作者:贾祖璋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生物素描(贾祖璋 科普大师经典馆)

生物素描(贾祖璋 科普大师经典馆)试读:

代序——我写科学小品的经过

数年前,因为在服务的地方常有鸟类标本见到,又在图书馆中读到祁天锡、赖吐税诸氏关于中国鸟类的著作;于是,虽然对于普通的生物学或动物学尚没有基础研究的我,对于鸟类学却感到了异常浓厚的兴趣。当时遇有空闲就翻阅关于中国鸟类学的文献;也根据所见的标本,写了几篇《中国产鸟类报告》在杂志里发表。有一天,读到了密勒氏的《鸟类初步》和《鸟类入门》二书,觉得像他那样用浅明的文字并采取文学的材料来写初步的科学书,一定可以引起初学者的研究兴趣,对于推进科学,当有助力。于是就把这两本书译了出来,并且增加一大部分中国材料(当然也删去一些不适合国情的内容),编成《鸟类研究》和《普通鸟类》二书。这是我想用比较有趣味的文字来写科学书的第一回尝试。这两本都是儿童用书,又是第一回的试作,内容很多欠妥之处,当然不足称述。

后来,关于各种鸟类的文献搜集得比较丰富了,就想把有关的材料分别组合,写成几篇文章。这样,第一次就以杜鹃为题材来做习作。杜鹃在文学上有“不如归去”“啼血深怨”等情趣,在科学上有奇异的育雏习性和对于农林的特殊关系;把这些项目交织起来,那篇文章尚能含蕴相当意义和趣味。自从这篇习作《杜鹃》发表以后,又继续写成《黄鸟》《鸳鸯》《雁》《燕》等十余篇;后来把它们集合起来,成为《鸟与文学》一书,在开明书店出版。这本书的内容:文学方面包括历来的诗歌、神话、故事和现在的民间传说的记述;科学方面包括形态、习性、种类和与人的关系等的说明;此外还有关于名称的考证和迷信的辨正等。这是想用较有趣味的文字来写科学书的第二回尝试。同时曾译斯吐惠氏节述的法布尔《昆虫之书》(即《昆虫记》),发表于《自然界》的《趣味科学》栏内,这“趣味科学”四字正是当时(1930年前)对于像《鸟与文学》《昆虫记》那样体裁的文章所起的一个总名。

去年《太白》创刊时,揭出了“科学小品”的名称,承业师陈望道先生不弃,以为可以把《鸟与文学》那样体例的文章写几篇出来发表。但岁月如流,个人的思想和生活都已有了变化,写成的文字也就不像《鸟与文学》那样了。在写《鸟与文学》的时候,虽然以趣味为重,但一方面也还有点作系统研究的意思,认为在纯正科学的立场上,选择关于各种鸟类有价值的新旧记载作一系统整理,对于中国鸟类学的研究,或许也会有相当的用处。从现在看来,这样小小的一点心愿,已经只是梦想了。经过“一·二八”战乱,搜集的文献全部毁灭,工作环境与科学研究相距更远,既无丰富的科学知识,又少应用自如的参考资料,写文章只能复述一些尽人皆知的常识,对各种生物不加修饰地作一回“轻描淡写”,于是就把所写的几篇东西给它一个总名,叫作《生物素描》。又为避免文字过分枯燥,使不致与“小品”的意义相距过远起见,行文时,也掺杂一些题外闲话。因为对于文字艺术少修养,下笔时常常词不达意,并未能把心里所想到的完全表达出来,当时出版物须经过审查,在这几篇《生物素描》里,有好几处是被删改过的。由于这“被删改”,就可证明这几篇文字在修辞方面尚未臻完善,至少是说得太质直,所以看起来未免有些刺眼。但同时竟有人认为“那种所谓生物的素描”重心在“文字艺术”方面;这在我觉得真是一种出乎意外的美誉。

上文系应《太白》一卷纪念而作,与本书的产生有关,就略加修饰,放在这里作为代序。本书的完成,主要由于业师陈望道先生的鼓励和督促,本书付排时,即去函请求先生撰写序文,以志成书因缘。但先生远在南国,本书出版期促,而先生的序文尚未寄到,只好待再版时再行刊入了。

这里所收的文字共21篇,其中《

水仙

》《鲫鱼》《

金鱼

》《龟》《

蜉蝣

》《蜻蛉》《

蚯蚓

》《

萤火虫

》《

螽斯

》《蟹》《雉》《

啄木鸟

》等12篇系去年和今年在《太白》上发表过的。《蚕》《

》《

荷花

》《

》《

栗子

》《

》等6篇是今年为《中学生》写的。其余《

》《

》2篇写成于两年前,也在《中学生》发表过。《

》一篇曾在《自然界》里发表过,这是本书中最早写成的一篇,因为体例相同,所以也收在一起。各篇排列的先后略以时令为序:如水仙和梅是早春的著名花卉,蝉是夏季的鸣虫,

和菊是秋季的代表生物,

和啄木鸟是冬季引人注意的鸟类。

这21篇文字所讲到的是21种与人生关系极密切的生物,它们的名字都在中小学校的教科书里可以见到。但教科书决不能费许多文字作这样详细的描写,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本书除可供一般的和爱好生物学的读者阅读外,对于中小学校的自然科教师应该是一本很合宜的参考书。1935年12月20日著者志于上海水仙

水仙,有青翠光润的叶片,亭亭直立的花梗,疏落有致的花序,冰清玉洁的花瓣,鹅黄粉晕的花心,芬芳清幽的馨香,姿容色泽都令人感到可爱。别的花都要种在污浊的泥土里,它却可以生活在洁净的清水里。衬着晶莹圆滑的石子,盛在精致的瓷盆里,无怪古人说它是没有凡态俗骨,并且比拟它为“凌波仙子”了。

但是,水仙果真是终身在清水里生活的吗?完全不是。水仙是陆生植物,不是水生植物,平时也要栽种在泥土里。正因为它是从污浊的泥土里来的,它才能在洁净的水里透出清香幽雅的花朵来。水仙假如终身浸在清水里,那么,跟穷人喝西北风一样,不是早就饿死了吗?

水养水仙,使用的是它蒜头似的地下茎,这在植物学上叫作鳞茎,系由多数肥厚的变形叶片(特殊鳞片叶)层层包裹而成。鳞片叶贮藏养分,可供抽叶开花之用。

鳞茎种在泥土里,秋季抽叶,冬春之交开花,夏季花梗和叶一齐枯死。在叶片生长的期间,绿叶所制造的养料,一部分供自身消耗和开花之用,一部分供鳞茎增大和新生小鳞茎之用,一部分贮藏在鳞片叶内,以备越冬。这些水仙,叶片和花梗都长达一二尺,不像水养的那样短小。

水仙的鳞茎原本比较小,一个鳞茎只抽生花茎一二枝。大的鳞茎,能抽生花茎四五枝以至近十枝。这是长期人工栽培所成的。旧时关于水仙的种植,有几句口诀,叫作:水仙花

六月不在土,七月不在房,栽向东篱下,开花朵朵香。(明邝璠《便民图纂》)

就是说,当夏季茎叶枯萎时,要把鳞茎从土里掘起;等到秋季,再把它种在向阳的地方。

还有一种叫作蟹爪水仙的,叶片短小而屈曲,花茎也矮。这并不是一个特殊品种,是把鳞茎削去半面,微微露出幼芽,然后水养而成的。

水仙的花梗上端有一片膜质的苞,苞里面伞生四五朵到八九朵的花。每朵花有6片花瓣,花瓣白色,倒卵形,没有萼和花冠的区别,所以正确的名称,应该叫作花被。花被的下部结合成筒形,就叫作花筒。花筒的口上,有指环状的黄色突起,叫作副花冠。旧时把水仙花叫作金盏银台,盏指副花冠,台指花被。雄蕊6枚,雌蕊1枚,都不透露在花筒之上。

水仙花也有重瓣的,特称为玉玲珑,系由雄蕊也变为花瓣所成。

花后子房发育成蒴果,内含细小扁薄的种子,形状有点像甜瓜子,但只有几毫米长,都没有完全发育,所以不能萌发成幼苗。水仙是全部依靠鳞茎繁殖的。1934年12月梅岁寒三友

在朔风凛冽、雪飘霜凝的暮冬初春,除了常青的松竹等树以外,各种植物,不是茎叶全都凋败枯萎,就是枝桠秃濯,矗立寒空,显现衰颓寂寞的神情。花与绿叶,是生命的表现,可以温暖人心,激发热烈的情感,令人感到慰藉。梅在这个季节吐放幽艳的花朵,清芬的芳香,正给人以一种苏醒的感觉。它与松竹的绿叶,同为这时候点缀自然的美景,都有不怕风雪摧残的刚毅精神,被称为“岁寒三友”,洵属当之而无愧。

幽香淡淡影疏疏,雪虐风饕只自如。正是花中巢许辈,人间富贵

不关渠。(陆游《梅花》)

古代社会,以节操相尚,隐逸为重。陆放翁这一首诗,正说明了他们喜爱梅花的一种理由。又如范成大说:“梅,天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义。学圃之士,必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有无多少,皆不系重轻。”更可见他对于梅花的推重。

和菊与陶渊明的关系相同,提起梅花,就容易令人联想到林和靖。林和靖名逋,北宋人,隐居杭州西湖的孤山。不娶妻,没有子女,孑然一身,养着鹤,种了无数梅花,号称“梅妻鹤子”。他有好几首咏梅的诗,为人所传诵: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春风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山园小梅》三首录一)

陆游、范成大都是南宋人,他们爱重梅花,自然不无受林逋的影响。从此以后,爱梅便成为风尚,于是竟有人说:“诗句中有‘梅花’二字,便觉有情意。”

但关于梅的早期记载,只是注意它的果实,如:

摽有梅,其实七兮。

摽有梅,顷筐清塈(取)之。(《诗经·召南》)桃诸梅诸。瓜桃李梅。(《礼记·内则》)

等是。曹操行军失道,得不到饮水,就和士兵们说:“前有大梅林,饶子(梅子很多),甘酸可以解渴。”(《世说新语》)果然望梅竟止了渴,也只说果实的功用。到了南北朝,陆凯特地从江南折了一枝梅花,托人带给他住在西北的好友范晔,并且附了一首诗道: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一枝春”三字,可算是最初对梅花所下的赞语。虽然远在春秋时代,越国的使者已经执梅花以遗梁王(《说苑》),但当时表示什么意思,却无法推测。至于与陆凯同时代的人,对于梅花还是抱轻视的态度,从他们的诗歌中可以看出: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

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鲍照《梅花落》)

梅性本轻荡,世人相凌贱;故作负霜花,欲使罗绮贝;但愿深相

知,干摧非所恋。(吴均《梅花》)

自从唐代起,对梅花逐渐注意欣赏,不再以轻荡相凌贱。到了宋代,就愈为人所重视。这个梅花观念的变迁,符合人类文化演进的步伐。人类草昧初开时,生活艰苦,对自然只能以利用为主。后来生活逐渐优裕,才有余闲欣赏自然。看到梅花容易散落,于是对它有轻荡的印象;进一步突出它先百花凌寒开放的精神,就成为天下的尤物。梅的形态

梅是蔷薇科的落叶乔木,高可达二三丈。叶片卵形、倒卵形或广椭圆形,叶端尖锐,边缘有不整齐的细锯齿。先叶开花,花梗极短。萼表面绛紫色,里面黄绿色;下部连合,上部5裂,裂片卵形。花瓣5枚,圆形,色白或红。雄蕊多数。雌蕊上位,子房单一。据记载,有一种所谓品字梅,一花能结3个果实,并生在一起,呈品字形,这是子房分化而成的。

单瓣的梅花,花瓣5枚,与萼片互生;间或6瓣或7瓣,萼片数也随着增加。重瓣花可分一次的、二次的和三次的三种。一次的比单瓣花多1圈花瓣,花瓣数6~15枚,有的花瓣形小而顶端着生花药,这是雄蕊变成花瓣的遗迹。二次的是3圈花瓣,花瓣数16~35枚。三次的是4圈花瓣,花瓣数从理论讲,可达75枚;但梅花的花托小,无法着生过多的花瓣;所以根据实际观察,最多不过50余枚。

梅是虫媒花,梅花芬香浓烈,是为了招引当时出现比较稀少的蜂蝶的一种适应现象。观赏的梅与实用的梅

前面已经讲过,关于梅的记载,最初是着眼于它的果实,后来才注意到它的花的观赏价值。在诗人墨客之间,尽管说它怎么清高,它的果实,却还是有多种的用途。所以梅是花卉,也是果树,由于栽培目的不同,也就有许多不同的品种。

青梅 苏州等处的栽培种。果实圆形而尖,青色而未完全成熟时,就可采食,肉质爽脆。旧记载有所谓消梅的,云“实圆,松脆,多液,无滓”,大概就是这一种。

红梅 杭州等处的栽培种。果实圆形,色青红相间。

杏梅 果大形扁,色黄,向阳的一面红色。

红萼梅 梅花的萼原本绛紫色,这种却是绿色,枝梗也不带红色而为绿色。花瓣白色,有素淡清雅的风韵。单瓣、重瓣都有。

鸳鸯梅 结实多双,故名。花重瓣,色红,又名多叶红梅。

紫梅 花色紫红,树叶也带紫色。

水仙梅 花瓣6枚,色白形大,香气甚烈,又似水仙花,故名。

其中前3种以实用为主,后4种以观赏为主。产梅的著名地点,如苏州的邓尉、杭州的西溪等,都是为生产梅子而栽培的。梅子味酸,可鲜食,蜜渍,并制乌梅供药用。青梅立夏就采摘,对调剂水果市场,有特殊作用。

梅树老时,枝干樛曲,藓苔满身,树心朽腐,内生空洞。所以梅供观赏,不仅因为它花有清香和艳色,又因为它还有苍老奇特的姿态。范成大的《梅谱》说:“古梅会稽最多,四明、吴兴间有之。其枝樛曲万状,苍藓鳞皴,封满花身;又有苔须垂于枝间,或长数寸,风至绿丝飘飘可玩。”所谓苔须,是一种地衣,即松萝一类的植物。

现在盆栽的梅桩,都模拟古梅的姿态。《群芳谱》说:“长干之南七里许曰华岩寺,寺僧莳花为业,而梅尤富……率以丝缚虬枝,盘曲可爱,桃本者(用桃树做砧木的)三四年辄樛矣。不善缚则抽条蔓引,不如不缚者为佳。”现代的都市,尺地寸金,栽培古梅,绝不可能,所以梅桩,虽有人曾谥之为“病梅”,在园艺上,总还有一定的价值。从国花谈起

数年前,曾有人倡议以梅为国花,说是梅可以象征我国的民族精神,一时颇引起热烈的讨论。从“国花”这两个字,倒令人联想起一个关于梅花的故事:南唐张泌、潘佑、徐铉、汤悦,俱有才名。后主于宫中

作红罗亭,四面栽红梅,欲以艳曲记之,佑应令云:“楼上

春寒三四面,桃李不须夸烂漫,已失了东风一半。”(《鹤林玉露》)

在这故事的末尾,作者又加了一点说明:“时已失淮南,故佑以词讽谏云。”不过这首词,终究有什么用呢?李后主不是终于不仅是“失了东风一半”吗?现在,不知也有诗人歌咏红梅没有?高洁风雅的梅花,竟然牵涉到国家兴亡的大事,也未免太巧了。1933年1月梅花

鲫鱼

俗语说:“杨柳放鞘,鲫鱼上钓。”去年冬天没有大冷,开春以来,只飘过几朵雪,这几天竟是风和日暖,宛然阳春天气了。走路过,杨柳枝上的冬芽,已经脱去外面的鳞片,放出雀舌那样的嫩叶,不觉就记起了上面这两句故乡的俗语和有一年钓鱼的事来。

钓鱼须得每日起早,天亮以后的二三小时内,是钓鱼最适宜的时刻。下午从三四点钟起,可以一直到夜。雨天终日可以垂钓。晴天忽转阴霾而雨尚未下时,也最适于垂钓。这可以表示鱼类觅食的习性,或者与它们的视觉有关。

各种鱼类衔取钓饵的举动不尽相同。鲫鱼上钓时,先是浮子轻轻地动几下,次之钓丝一直向下沉,再次钓丝又向上浮,这是鲫鱼先来试吃钓饵,随后衔取钓饵游去,游不多远,又转身回来或向上游了。在浮子上浮这一刹那间,迅速地,但是轻轻地举起钓竿,一尾活泼跃动的鲫鱼就被提出水面。鱼在水底游行,大概有一定的路径;不同的河流和池塘,鱼的多少不一。所以有的地方,放下钓钩去,很快就有鱼来上钩,有的地方,却钓不到鱼。

钓鱼是一桩很费时间的事,半天或一天,竟可以一尾鱼也没有钓到。假如没有耐心,在水边站立一二小时,就会颓然而返。但是,在这样等待的时候,假如凝视水中小鱼来往,水面涟漪轻漾,倒也有一些静趣。当时给友人的信中,曾这样说:“雨过后,翠碧苍绿的远山和近山,都披上淡烟薄雾的轻纱,持钓竿站立水边,枝头鸟声婉转流利,如合管弦。微风吹过,水面波纹如绉,正像留声机上缓缓转动的大蜡盘;钓丝浮动,则是刻住蜡盘的机针;而鸟声便成为这机针上放出来的悦耳的音乐。此情此景,颇可玩味。”当时,似乎真正沉醉在钓鱼的兴趣之中了。

渔人素来被认为富有诗意,如那些歌咏渔人生活的“独钓寒江雪”等名句,不都是脍炙人口的吗?但是,假如为生活而钓鱼,那么,“半天或一天,竟可以一尾鱼也没有钓到”,将怎样去过生活呢?诗人所歌咏的渔人,应不是世间的渔人,至少不是现代的渔人。渔人有什么诗意?除非那个渔人真是“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的颜回!(其实像颜回这样可以只读书不劳动,也决不是真正的穷人。)

鲫鱼是我国分布最广,出产最多的一种鱼类。常见的长仅数寸,据说成长时可长至一二尺,但我们没有见过。河湖溪涧池塘中都有栖息。黄梅季节,流水中常有数分长的小鲫鱼逆水上游,这是它们正在作向各处分布的旅行。在此以前的一二个月,是鲫鱼的繁殖季节,它们雌雄相伴,清晨,选择水草丛生之处,跳跃产卵。卵附着水草上,受精而孵化。每尾雌鱼能产卵10万~30万粒,但未必全部能孵化,幼鱼更多死亡和被别种动物所食害,因此能够成长的,只是少数。产卵多,正反映它们生存不易。

鲫鱼常栖息水底污泥中,垂钓时,钓钩一定要沉到水底,才能钓着。冬季伏处水草丛中、树根下、泥穴中冬眠。遇池塘干涸时,潜伏污泥中,也能生活,因为它的鳔略能帮助呼吸,可以暂时适应失水的生活。1935年4月金鱼

一个多月前的某一期《申报·春秋》栏《儿童周刊》内有一篇《

子变金鱼》的文章。这真是儿童年开幕声中儿童教育家对于数千万可爱的儿童们巨大的贡献。可惜我生焉过早,已经不是儿童。不然,参透君朋君这篇大文章,照样试验起来,育成一种“蚕子变成的金鱼”,岂非获得了一个新的发现,可以创立一种新的理论,来刷新我国科学落后的现状了吗?

只可惜“蚕子变金鱼”是一种陈旧的传说,那些旧的变戏法的书里,早就记载了这种方法。跟腐草化萤,雀入大水为蛤的传说一样,在稍有生物学常识的人,一定知道它是不足信的。在这儿童年的开幕声中,竟还有人把这类毫无意义的知识,作为“小试验”来介绍给天真的儿童们,岂非笑话!

金鱼是鲫鱼变成的,古人也早已知道。李时珍说:“《述异记》载:晋桓冲游庐山,见湖中有赤鳞鱼,即此也。自宋始有蓄者。”岳珂的《桯史》说:“今都中(杭州)有豢鱼者,能变鱼以金色,鲫为上,鲤次之……余考苏子美诗曰:‘沿桥待金鲫,竟日独迟留。’东坡诗曰:‘我识南屏金鲫鱼’则承平时盖已有之,特不若今之盛多耳。”十年前,陈桢著《金鱼之变异》一文(英文),就是依据此种资料,断定金鱼的饲养,起源于宋代。

又据《桯史》云:“贵游多凿石为池,置之檐牖间,以供玩。问其术,秘不肯言。或云以阛市洿渠之小红虫饲凡鱼百日皆然。初白如银,次渐黄,久则金矣。未暇验其信否也。又别有雪质而黑章,的若漆,曰玳瑁鱼,文彩尤可观。”可知宋代金鱼形态还似鲫鱼,颜色则已有红、黄、白、黑数种。《直省志书》云:“有三尾五尾者,皆近时好事者所为也,明弘治(1488-1505)以前盖无之。”屠隆《考槃余事》说:“眼虽贵于红凸,然必泥此无全鱼矣……若三尾四尾,原系一种,体材近滞,而色都鲜艳。”据此,明代已有凤尾、龙眼等品种。又看1726年完成的《图书集成》中的插图,有一尾是缺少背鳍的蛋种,所以蛋种是清代初年出现的。

至于朝天眼、水泡眼、狮头、鹅头、绒球、翻鳃、珍珠鱼等,过去都没有记载,应是近代才培育成的。野生的鲫鱼,也有体色橙黄而微现金彩的,这应与金鱼的起源有关。

金鱼的形体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的变化,应给予一种理论的解释。达尔文认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莱谛尔(Ryder)以为“双尾的金鱼由于卵或胚胎初期受伤的缘故,而且这种由于受伤而造成的形态,是能够遗传的”。这是用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来解说的。杜尼尔(Torneir)以为金鱼眼睛突出,身子团紧,尾鳍张大,都是病态。因为它们被饲养在氧气不足的污水中,胚胎衰弱,便发育成这些不正常的形态。这对莱谛尔所说的受伤,又给了补充。有了变异,再加选择,而这些性状是能够遗传的,于是金鱼的各个品种,便固定下来了。

从科学的见地说起来,把金鱼做“小试验”,确是一种很好的材料。现成的材料不取,却要它去从蚕子里变出来,这不是比“缘木求鱼”更荒谬了吗?1934年6月蜂鸟蝶

现在世界上已经知道的蝶类,有2万种左右;蛾类更多,近20万种。蝶大都昼间飞翔,蛾则夜出。蛾有飞扑灯火的习性,蝶则不然。早春就有蝶类出现,夏季为蝶类最繁盛的时日;或在平原,或在高原,或在山岭,环境不同,所有蝶类,也随而各异。大概寒带和高山,所有蝶类,个体虽多,种类却少;热带情形,完全异样。又热带的蝶,多形大而美丽,寒带的蝶多形小而不美丽。何以热带蝶类,色彩较为美丽,犹未充分明了,但在同地不美丽的蝶类,实际上也是很多的。

自然界中,蝶舞鸟鸣,实为最有生趣的景色。蝶类,它的形状,它的色彩,它的运动,都具备美的要素。它常为诗人所歌咏,哲人所赞扬,就是这个缘故。生存竞争异常剧烈的生物界中,蝶类似乎是超然物外的神仙,它没有炽盛的食欲,它不去侵害他物;当它被仇敌所袭击的时候,更能异常忍受,愿作牺牲;始终保持它怡悦的态度,栩栩然翩翩然地度过它的一生。我们常见蝶类飞行花间,吸取蜜汁,它们这种举动,毫不与花以妨害,反为异花授粉的媒介,造成大自然的经济利益。盖蝶类正在专心憧憬于恋爱的生活,食物并不是重要的问题。犹如植物,叶的活动,专为制造养分;由此得以舒发花朵,竞芳斗艳。蝶类是当幼虫时代,致力于制造养分,贻其余荫于成虫时期,可以只顾夸耀美丽,闲游终日了。这正与继承祖业的纨袴子弟,得以安享丰裕生活的情形相同。在昆虫中这样的例很多,如夏夜闪闪放光的萤火虫,也是不摄取甚么食物的;至于萤的幼虫,曾食过无数无辜的蜗牛。莎士比亚说:“你蝶呀,尝为蛆虫!”像这样推究它的祖先,那么它们实在是粗恶的暴徒。犹如澳洲有不可语及祖先之谚,因为那边是古代英国流徙罪人的地方。

蝶的一生,为生物界中升沉现象的最真挚的表现。生物界的现象,完全是一个高跷板的现象,一方上来,一方就下去。蝶类一方耽嗜于食欲,一方则憧憬于恋爱。换言之,一方蓄积养分,一方利用这养分来繁殖。也就是一方为自身的生存而奋斗,一方为子孙的绵延而努力。蝶类有螺线状卷曲的长吻,似乎只能吸收蜜液,但口吻的两侧,有小型的大痕迹。现在的蝶类,果然贮蓄养分的任务已经付之幼虫;但在往古时代,成虫当然也为维持自身的缘故而摄取多量的食物。犹如蛾类,有些种类口吻发达,常插入成熟的桃李等果实中,吸取液汁,而多数的蛾类,如家蚕、天蚕蛾等,口吻都已退化。天蚕蛾的身体和双翅,甚为巨大,何以它不取食物,能够维持生命,这是一件神秘的事情。总之,现在我们很容易看到蝶与蛾的退化的口吻。试细察徘徊花间的蝶类,吸食花蜜,为量极少,到底不能和蜜蜂、花蜂等相比较。由青虫变化为蛾、蝶,它们是食物的幕闭而恋爱之幕开了。孳尾期的犬常废寝忘食地追逐异性;蝶类也为寻求异性而徘徊花间。蝶在花园中,宛然像人类在跳舞场中;知心的异性双双携手,飞回于绿荫间;花,却做了它们的月下冰人。这个恋爱生活的副产物的子孙,又复食芽啮叶,贮藏养分,积蓄势力,化为蝴蝶。总之它们都是受过去物质之赐而生活的。人间有因袭祖先的产业,子子孙孙得以安享尊荣的,也正如这些幸运的蝶类。我们看徘徊柳梢的闪紫蝶,寻访百花的凤蝶,它们那种临风翩翩、怡然自适的姿态,正可以比拟富有之人,在浪游名胜,或安居别墅的风度。阿东闪蝶

至于蝶现美丽的色彩,是什么缘故呢?例如珍珠,并没有什么色素,但能放虹状光辉。又如石块磨成粉屑,能呈现白色。这些都是从构造上显现的色彩。又如鞭打生活的章鱼,或现红色,或现青色,或现白色,这是皮肤下面含有色素的缘故。蝶翅的美色与孔雀的羽毛相同,是物理学的构造与化学的色素混合而显现的;那蝶翅表面,生有无数小形鳞片,这种鳞片上,有显微镜的沟道突起,它的作用,犹如将蜜柑的液汁,流放水上,发生无数反射面能现虹状的光彩。凡现金属性光辉的昆虫,大都是这种物理的原因。翅色为青或紫的蝶类,无色素的时候,都因这种物理的构造,由太阳光的反射而显现。例如闪紫蝶的雄体,以光线的配合,呈现美丽的紫色。蝶的美色,实在是自然界的奇观。产于南美的慕尔虎蝶(Morpho),全翅放射珍珠状光泽,璀璨耀目。当蝶类静止于花上的时候,几有不辨它为花为蝶之慨。世有称蝶为飞翔的花朵的,并不是过誉。

蝶类的雄体常发散某种芳香,以引诱雌蝶。又如家蚕和天蚕蛾等蛾类,雌蛾的尾端,有分泌特种芳香的腺体,在二三里外远方的雄体,也能嗅到此种香气而来集。在逆风中,更容易感到。近顷伊笃林哿博士,发明一种称为蝶诱惑的香粉,对于蝶类的采集上,极有效用。犹如捕狐与貂,在阱上涂抹异性生殖器的液体,同一理由。斑蝶常分泌臭液,驱逐仇敌;但这种臭气,被同类的异性闻到,就变成一种富有引诱性的特殊芳香了。有名的汤姆孙教授,以为蝶类异性相知的能力,好如磁石引针,毫无受外界刺激的必要。蝶类的嗅觉,多在触角末端的膨大部,能力异常强大。味觉当然是在口部,至如赤胥那样前脚有小齿,职司味觉,这是特别的一例。蝶类嗅觉和味觉的方式,实在与人大不相同,视觉也是不同的,它的眼称为复眼,由数千小眼集成,固定于头部,毫不能活动;并且是近视眼,视野不过3尺左右。反映眼底的物象,不像我们人类那样的倒转。至于色彩,它们当然也有识别的能力。因为各种蝶类,常飞翔于它们各自喜爱的花上。粉蝶常常误认地上舍弃的白纸为同类。天蛾每飞入室内,把屏风上的彩画,误认做天然的花草,想插入口吻吸取蜜汁。

蝶卵有美丽的形状,有时,又有美丽的色彩。蝶类出现于地球上,至少有300万年的历史。它的卵,现在实已达到惊人的完成境域,极尽美丽之至了。卵是一个单细胞,其中蕴蓄着300万年来连续不断的遗传素质。我们除惊异蝶类的美形、美色以外,对于这微小的卵子,更当赞叹。它们都能够产卵于将来从卵中孵化出来的幼虫所喜欢的食草上。我们见叶上蠢动的裸虫,一变而成窈窕优美宛如天女般翩翩飞舞的蝶类,这是多么充满魔力的事实呀!蝶类的变态,和我们的改建新屋相同,不用的部分,须加以破坏;它们当蛹的时候,就是担任这个破坏和重建工作的。但是破坏下来的物质,如何处置呢?近来是把白血球能使破坏物质同化的学说来解释的。至于翅的基础,在幼虫时代,实已具备;幼虫缺第2节和第3节的气门,就是这个缘故。幼虫时代的食道,化蛹时也完全破坏而重建。凡此种种变化,须迅速完成,所以化蛹时以休眠为调节。当人类的蒙昧时代,看见叶上蠢动的蛆虫,一跃而成活泼的蛾、蝶;于是,他们也相信,人类死后一定可以变化为着生羽翼的天使而重新苏生了。

以上是概述了蝶类的普遍现象,现在试专就最常见最普遍的粉蝶加以研究。粉蝶是春天最早出现的蝶类,一阳来复之际,就可见它飞翔于原野。它们徘徊花间,为异花交配的媒介,有益农家;但幼虫蚕食菜叶,利害相权,有功不补过之慨。它们嗜好十字花科植物,特别喜欢萝卜和芸苔花;俗称为菜花蝶,就是这个缘故。有时于一定的区域内,出现大群的幼虫,菜叶每全被食尽。在中欧,尝有一次,粉蝶的幼虫,满布地面;汽车也因之滑跌而不能进行。照特罗恩博士的记载,这种孱弱的青虫,能够阻止象和水牛的行动,能力的巨大,实堪惊叹。

尝有某农夫,每日在菜圃中捕取青虫,继续一月之久,捕得的数,依然没有减少;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并没有甚么奇怪,原来粉蝶每日产卵数十个,分别放在菜叶下;产卵的时间,可以延长一周之久,所以发生的幼虫大小当然是不等的。农夫所能看见的幼虫,一定须有相当的大小;假如今日捕去一寸内外大小的幼虫,明日较小的幼虫,又复成长到一寸左右了。尤其夏日成长极快,约经2周,即羽化成蝶。所以昨日农夫所忽略的小型幼虫,一夜之间,就成长到能够使农夫注意的大型幼虫了。这驱除的方法,假如改用砒霜、铅等毒药,结果当然不同;盖数千年来毫不变易的手捕方法,已不是合用的科学的方法。现在人类的劳力和时间,当较古人来得昂贵;所以现在对于与菜同色的青虫,已经不是采用用手拾取的方法。未受教育的农夫,无怪他要徒劳无功了。并且在日中粉蝶的幼虫多隐伏叶底等处,为农夫的眼力所不易及到。它们从叶里匍匐到叶上的时候,多在夜间,因为这时候敌害较少。特如蜾蠃那样,专以青虫饲养自己的幼虫;但青虫隐伏叶的里面,它就不容易发现;所以粉蝶有产卵于阴处的习性,以避免这一类的敌害。粉蝶如何能认知十字花科植物,而产卵于其叶下,这是一件十分神秘的事情。蝶类的触角,犹如无线电信的天线,能感受放送的香气。不过现在就十字花科植物加以分析,尚未发现一种全科共有的特殊物质。从卵孵化出来的幼虫,浴受亲恩,不必有搜寻食物的劳乏,就可以安然成长。粉蝶当黄昏时,有集合于草丛间而睡眠的习性。清晨因受夜露的濡湿,飞行拙笨;太阳稍高,渐见活泼;九十时左右,飞行最为矫健。雨来时,它们有预知的本能,窜入草丛,不再飞行。库襟粉蝶欧眉粉蝶克雷钩粉蝶黑缘豆粉蝶

这种粉蝶学名Pieris rapae L.。身体黑色。翅白色,前翅底的半部和前缘灰白色。翅端并稍稍中央,有两个黑纹。后翅的后缘有一个黑纹,里面淡黄色;后翅的前缘黄色。雄蝶前翅中央的两个黑纹;不但不十分明显,有时并且缺如。体长6分左右,展翅2寸左右。

卵为梨形,色黄,长约3厘。约经2周而孵化。

幼虫体呈绿色,所以俗称青虫,旧书所误认的螟蛉幼虫,就是这种青虫。背线,气门线,并气门上的线条黄色。但气门线断续无定。气门黑色,腹面黄绿色,头绿褐色。全面散布无数小褐纹,由此密生褐色并白色短毛。老熟个体,体长一寸二三分。

蛹有暗褐、绿褐、灰绿、灰黄诸色,具不甚明晰的黄色纵纹3条,并散布黑点。蛹为带蛹,常吐一枚的丝,缢于自体中央,丝的两端和自己的尾端,都固着于小枝或草梗上。头部有楔状的突起,胸背的中央,有直隆起一条,长1寸左右。蓝鸟翼凤蝶

每年发生两回为常。末次发生的蛹,每每越冬,到翌年的四五月间,羽化成蝶;羽化时蛹带白蜡色。第一回的蛹,普遍都隐伏叶下。第二回的幼虫,老熟时,常求篱垣、板壁等隐蔽之处化蛹,以便越冬。在半热带地方,每年发生至三四回。蝶的寿命,约一个月;与别种蝶类相较,可算是长寿的。

从农业经济的观点上论起来,粉蝶完全是害虫,我们为顾全农作物的生产起见,自然应该把它驱除。人工的驱除法,可分为两种,一是用网捕蝶,照前面讲,黄昏时,粉蝶有集于草丛间休眠的习性,在这时候前往掩捕,最最容易。又择粉蝶所喜欢的植物,种植于一处,趁它集合时前往捕捉也好。二是除灭幼虫,可用砒霜、铅的粉末,加50倍谷粉,撒在叶上。或用1斤粉末,约以五六斗的水溶解后,用喷雾器灌注,若用石油乳剂,可加20倍的水稀释后,也用喷雾器散布。除虫菊粉末,可混合50倍的木灰而使用。

在自然界中,本来有着相生相克的制限,各种生物方得保持均衡的情势。粉蝶所以不致随时发生阻断汽车行程那样的现象,因为它有许多自然敌的缘故。这些自然敌之中,向来不被人所注意而对于除灭青虫的功效最大的,是各种细小的寄生蜂和寄生蝇;其他如蛙、蟾蜍等两栖类,蛇、蜥蜴等爬虫类,以及椋鸟、乌鸦等鸟类,都喜欢捕食青虫,都是青虫的自然敌。蚕

过了清明,风和日暖,春光明媚,江浙等地的蚕桑之乡,都要忙于育蚕了。蚕是一种最常见的动物,关于它的形态、生理和生活史,在一般的动物学教科书里,都作为昆虫的代表,有着概略的叙述;关于它的选种、饲养法等,更有养蚕书籍,足资参考;假使认为书本知识“不如老圃”,更可以到乡间去实地考察。因此,在这养蚕季节,要来谈谈蚕的一切,倒是不知说些什么才好。无已,就只讲养蚕的历史和关于蚕的生态上一二有趣的现象吧,最后再讲一点养蚕人家的生活状况。

相传“西陵氏之女缧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蚕桑,治丝茧以供衣服。”(《通鉴外纪》)到现在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最近有人以为养蚕是蜀民族所发明的。照字义,“蜀”就是蚕,这个民族是因养蚕而得名的。西陵大概就是蜀民族所建的国家,所谓缧祖“教民蚕桑”,不过说她把西蜀固有的养蚕方法移植到中原来罢了。这个推想,关于养蚕非缧祖自己所发明的一点,可说近于事理。关于养蚕为蜀民族所发明的一点,却可以商讨,因为下这个结论时所举的几条证据,有两条是可疑的。

一条就是关于马头娘的传说。这个传说见于《搜神记》等书,似已经过修饰润泽,颇有文学意味:太古之时,有大人远征,家无余人,唯有一女,牡马一

匹,女亲养之。穷居幽处,思念其父,乃戏马曰:“尔能为

我迎得父还,吾将嫁汝。”马既承此言,乃绝缰而去,径至

父所。父见马惊喜,因取而乘之。马望所自来,悲鸣不已,

父曰:“此马无事如此,我家得无有故乎?”亟乘以归。为

畜牲有非常之情,故厚加刍养。马不肯食,每见女出入,辄

喜怒奋击。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问女,女具以告父,必

为是故。父曰:“勿言,恐辱家门,且莫出入。”于是伏弩

射杀之,暴皮于庭。父行,女与邻女于皮所戏以足蹙之曰:“汝是畜牲,而欲取人为妇耶?招此屠剥,如何自苦?”言

未及竟,马皮蹶然而起,卷女以行,邻女惊怕,不敢救之,

走告其父。父还求索,已出失之。后经数日,得于大树枝间,

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绩于树上……

现在江浙的蚕桑之乡,新春农闲时,有人挑着一副塑有一尊骑马女神的担子,到人家门口唱些对于蚕事的吉利语,叫作“唱马明皇”。这马明皇就是马头娘,就是上述故事中的这位女主人。在马头娘这个故事经人记录以前,对于马和蚕,早已被认为有密切的关系。《周礼马质》有“禁原蚕”一语,汉儒的解释是马与蚕同气,能相为消长,禁蚕就是为了它会害马。又荀卿《蚕赋》云:“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可见马头娘的传说,是由于形态相似而引起的想象之词,是我国民族的普遍思想,并不专限于蜀民族。

还有一条是关于蚕市的风俗。宋黄休复《茅亭客话》云:“蜀有蚕市,每年正月至三月,州城及属县,循环一十五处。耆旧相传,古蚕丛氏为蜀主,民无定居,随蚕丛所在致市居,此之遗风也。又蚕将兴以为名也,因是货蚕农之县及花、木、果、草药、杂物。”这个风俗其实也不限于蜀地,江浙乡间也有。

总之,关于养蚕的起源,只能说到这样为止,除非他日有甲骨文或更古的有关于蚕的事物发现时,才可以得到较为圆满的结论。以下将略述一些蚕从我国传到国外的史迹。

约在第3世纪,即我国的三国时代,蚕从高丽传入日本。据日本的记载,他们曾派人到我国寻找丝织工人,请去4位女子,传授纺织技术,后来并立庙以纪念她们。略后一个时期,蚕从中国向西方传播,不久就到了印度,在布拉马普得拉(Brahmaputra)一带兴起了养蚕事业。后来又传到波斯和中亚细亚。传到印度,据说是由一位公主把蚕卵和桑椹藏在帽子里带去的。这与秦观《蚕书》中所说:“唐史载:于田初无桑蚕,丐邻国不肯出。其王求婚,许之,将迎,乃告曰:‘国无帛,可持蚕自为衣。’女闻,置蚕帽絮中,关守不敢验,自是始有蚕”一事相似。

西洋文献中,最初讲到蚕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史》(Historia Animalium),他说:“一种大型生角的虫,形状很奇突。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