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粉丝经济玩转法则(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6 18:21:50

点击下载

作者:郑清元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社群粉丝经济玩转法则

社群粉丝经济玩转法则试读:

前言

用粉丝经济重构商业模式

曾几何时,“粉丝”不再是娱乐圈的高频率词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智能手机的普及,“粉丝”一词变成对某种事物热爱的特定群体的表述,随之出现了“果粉”“米粉”等,由此诞生的“粉丝经济”,开始成为重构商业模式的重要力量。

近几年,腾讯QQ、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日益壮大,由此引发激烈的“夺粉大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依靠“粉丝经济”名利双收的自媒体比比皆是。

传统商业模式中,企业总是想方设法留住消费者,但因技术条件有限,通常要花费巨大成本。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整个商业模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企业吸引消费者的成本大大降低,方式和途径变得更加丰富。特别是“粉丝经济”的兴起,让企业有了一夜爆红的可能。

从腾讯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其受众群体之所以不断壮大,原因在于其大力进行社群建设,努力构筑社群经济氛围。2002年腾讯QQ群首创群聊形态,将互联网“以人群聚集、实现信息互通与传递”的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其社群1.0形态。腾讯QQ社群2.0形态则是基于拥有相同爱好的陌生人社群,熟人与陌生人社交相互掺杂,加上企业营销者多样化的QQ群建设,QQ社群的品牌号召力逐步得以彰显。到了2015年,腾讯正式提出社群3.0的概念,以人为中心,立志将社群打造为可以同时容纳人、信息、服务、内容和商品的载体,并让社群沟通一切。这也说明,互联网+社群将要深刻地改变商业模式,改变我们的生活和交流、沟通形态。

当然,这仅仅是当下社群经济浪潮中一个精彩的剪影,从这个剪影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时代,缺少了“人”这个要素,所有元素都变得苍白。2014年春节,微信、微博、支付宝掀起抢红包大战,很多企业利用红包成功实现了营销,培养了一大批铁杆粉丝,并塑造了良好的口碑,这还是最普通的社群经济形式,更不用说吴晓波、罗辑思维等精准的社群粉丝经济形态了。

本书正是基于粉丝经济与社群崛起这一论题,从社群和粉丝经济入手,通过探讨社群和粉丝的产生、发展及行为模式,向读者展示社群经济的完整逻辑。在本书详实的案例中,读者不但能够厘清社群粉丝经济的逻辑,更能从中明白如何拥有忠实粉丝,如何构建社群,并引导粉丝消费、支持、宣传产品与服务。如此,企业便可轻松销售,可以在个性化、定制化的路上走得长远,还可以低成本口碑营销,赢得市场竞争的一席之地!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相信社群将以更加崭新的形式崛起,并引领商业经济的发展潮流,影响企业的营销模式和产品形态。企业若不能培养出忠实粉丝,不能围绕产品与服务构建社群,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面临很多困难!Part1进击的粉丝经济与社群经济1.1 追星族——粉丝的初始形态

粉丝是由“fans”音译过来,指的是钟爱某个人或者事物的一个群体,之前很长时间,粉丝多半同娱乐圈的明星一起出现,所以说,追星族是粉丝的初始形态。

作为一名追星族,会随时关注明星的动向;会购买明星的唱片、海报、书籍等产品;会参加明星的演唱会……大部分粉丝都会为崇拜的明星花钱,也正因为有粉丝的支持,明星才能获得更多收入,所以明星们总会想方设法讨粉丝欢心,逐步形成良性的明星效应。

如今,这个模式被广泛运用在互联网营销模式中,企业以培养粉丝的方式对待用户,去发掘他们的潜在需求点,用以完善产品。小米手机正是利用这一点,壮大了“米粉”队伍。

小米非常注重用户体验,可以说将服务与体验做到了最好,把用户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从而收获了大量粉丝。

小米的产品经理会泡在论坛里收集用户提出的意见,再根据大家的使用心得,不断对产品进行改进,加之恰如其分的饥饿营销,真是吊足了“米粉”们的胃口。

我们知道,明星想要留住粉丝,必须经常与他们互动,以保持亲密感。而小米手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不失时机地拉近同粉丝的距离。对企业来说,效仿明星对待粉丝的手段,利用社群经济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推广宣传,是当下最好的出路,传统宣传渠道已经不能为品牌增加影响力,必须去培养和经营自己的粉丝平台、社群部落。

如果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企业积累粉丝的过程与明星积累粉丝有诸多相似之处。

图1.1.1 粉丝积累的途径

1.积累粉丝都是从影响模糊受众开始

不论明星还是企业,都可以将积累粉丝当做检验营销是否成功的参照物。通常情况下,明星吸引粉丝时会从模糊受众开始,先确定自己的大致定位,尽管还未明确要走什么路线,但是经过不断与粉丝互动,他们会逐渐设计出适合自己的路线和互动方式。粉丝们在得到迎合后,自然蜂拥而至。企业积累粉丝的过程也亦然,先开始识别具有意向的个体受众,然后对他们进行跟踪与影响,传播适合粉丝接受的产品与服务信息,以此培养自己的“死忠粉”。

2.建立社群是影响粉丝的主要途径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将一群有共同兴趣、需求的粉丝聚拢到一起,他们或许会聚沙成塔,创造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明星在一开始并不知道谁会成为自己的铁杆粉丝,他们又将如何影响粉丝呢?他们将会搭建沟通、交流平台,让所有人能够在这个平台上顺畅沟通。模糊受众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会表露出自己的需求,这对明星和其他受众来说,都是极好的机会,久而久之,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社群,开始形成独属这个社群的“商业生态体系”。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活动,亦遵循同样的规律。

如果从社群的演进形态来看,社群1.0时代以群聊为代表,但沟通内容主要是发送文字和图片。社群2.0时代淡化了“陌生人”概念,将有相同兴趣的人沉淀在某个虚拟社区中,此时,企业已经能够对粉丝的需求有精准定位了,这就是之前所提到的,模糊受众渐渐清晰化。而社群3.0的出现,弥补了2.0时代的遗憾,成为能够连接一切的庞大信息系统,依靠人的聚合,建立起能够承载信息、服务和商品的载体,这样企业与粉丝之间就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线上与线下活动缺一不可

以前的追星族,能够与明星进行线下互动就倍感幸福,但线下活动毕竟有限,粉丝与明星的互动也难以频繁、亲密。互联网的介入,让线上互动成为最节约成本的营销方式,明星与粉丝之间的距离也被拉近,普通人也能给大牌明星点赞、发私信。

企业利用线上活动带动利润增长的效果同样显而易见,尽管受众群体之间原本并不熟悉,但基于地理位置等先天优势,在短时间里就能够聚合一部分粉丝,这个群体很容易发起线下活动,通过线上与线下的互动,社群的影响力被瞬间放大,从而吸引更多新粉丝加入,话题也得以广泛传播。

有人说过:“在互联网时代里,粉丝就是企业的衣食父母。”大到知名企业,小到微商,都在不断吸引粉丝,谁的营销手段有足够大的魅力,谁的粉丝就多,利润空间也就越大。而企业如何做才能真正发现、吸引粉丝,并让粉丝聚集,构建社群,并最终为企业的营销服务呢?

图1.1.2 吸引粉丝,构建社群的策略

1.学会发现隐藏在身边的“粉丝”

很多人总觉得拥有粉丝是一件特别高大上的事情,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其实在每个人身边,都有“隐形粉丝”的存在,他们就是草根创业者们的希望。近两年,微商的发展迅猛之极,几乎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会有朋友,通过社交平台做生意,如果留心观察那些比较活跃的微商,你会发现他们之所以能成功,原因在于同身边的“隐形粉丝”有充分的互动。

所谓“隐形粉丝”,指的是生活中比较亲密的那些人,例如,家人、朋友、同事等,当你开始用心经营生活和朋友圈的生意,这些人会第一时间感知你的变化,没有人天生就是明星,想要受到关注和追捧,必须学会包装自己,并且多和“粉丝们”交流。明星的粉丝是不断积累起来的,草根创业者们也应当保持这样的心态。

2.社群是经营出来的

社群经济时代,企业不仅要拥有更多粉丝,还必须好好经营社群,让“粉丝”升级为“铁杆粉丝”,再从非粉丝人群中发展粉丝。

例如,小Q拥有多年电台主持经历,这让她在这座城市里小有名气。小Q主持一档深夜节目,有着自己的风格,受到不少热心听众的喜欢。去年,小Q开始写原创小说,并在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建立自己的营销账号,仅仅一个月,粉丝就增长到几万人。小Q将小说的前几章拿出来免费给粉丝阅读,还组织了线下的“阅读交流会”,通过聊天互动,她发现一部分读者喜欢看大圆满的结局,另一部分读者倾向较为悲情的结局。

为了迎合不同读者的需求,小Q修改了小说末尾部分,同时,这本书也开始向读者收取费用,知道小说结局有彩蛋的读者们,已经被激起浓厚的兴趣,她的第一本小说,便获得了不错的阅读量。

所以,只要用心经营,粉丝会有的,社群也会有的。

3.帮粉丝“排忧解难”的企业才是好企业

如今,想要吸引粉丝眼球,营销的形式和内容就必须“有料、有趣”,因为大部分人不愿意花时间去研究冗长、难懂的消息,所以帮助粉丝“排忧解难”成为企业要做的事情。

一度比较火热的“罗辑思维”就是很典型的代表,其创始人“罗胖”说,读书是一件很苦的事情,听书却是一种享受,他愿意“愉悦大众,死磕自己”,把知识讲给大众听。且不说其内容如何,单凭这样的介绍就足够吸引人,加上“罗胖”优秀的口才,他的节目瞬间吸引了大批量的粉丝。“罗胖”做的并不是特别宏伟的事业,他只是掌握了受众群体最迫切的需要:既想了解更多知识,又缺乏读书时间。

粉丝经济的核心是人,而生活在这个快节奏时代的人们总有这样那样的烦恼,生活压力大,没有时间读书、休息、娱乐……如果企业能让粉丝因为服务而提升幸福感,必定会吸引大批粉丝,其服务也会因此炙手可热。1.2 一千个铁杆粉丝就可以养家糊口

一般情况下,如果某一类人被冠上“铁杆粉丝”的帽子,那其一定是某个人或者事物的狂热追求者,他愿意为此付出,并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当下最“潮”的社群营销,正是利用粉丝的这种狂热,将一群有共同爱好的人,通过虚拟的社区聚集到一起,由此实现自我推广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目的。当然,体验过社群营销的人肯定知道,这种营销方式不但不令人生厌,反而会让人“欲罢不能”,心甘情愿掏腰包。

互联网营销发展到今天,早已过了“随便在网络媒体上发布产品都会有人购买”的时代,如果不培养自己的“铁杆粉丝”,十有八九会出现“昙花一现”的局面。正因为这样,准确捕捉消费者的需求,逐渐将其培养成自己的“死忠粉”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妨脑补这样的画面:

不论你创造出什么作品,他或她都会付费购买;他们愿意打“飞的”来听你唱歌,并花钱拥有价格昂贵的正版套装;他们会将你的名字添加到快捷键中,便于第一时间掌握与你有关的讯息;他们会爱屋及乌地购买和你有关的产品……

很显然,他们便是你的铁杆粉丝。

社群营销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社群领袖通过与铁杆粉丝建立直接联系,从而令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和渠道支持其个人或者品牌。越早培养铁杆粉丝,就越早拥有天使用户。因为只要有天使用户认同你的产品,并乐意将其传播给周围的人,你就如同获得了天使投资。

那么,蕴藏在粉丝当中的能量是如何发挥出来的呢?

1.“铁杆粉丝们”与品牌的距离为零

在“技术使用周期”理论中,当某个新产品问世,会依次遇到5个用户群体,分别是:出于好奇心而购买的创新型用户;先于别人体验杀手级应用软件的早期用户;等待产品技术完善、价格适当下降后再购买的实用主义者;最后成为得到验证的产品用户群体的保守型用户;始终不愿意接受新事物的用户群。

图1.2.1 产品上市遇到的5个用户群

不论哪一种用户,他们的周围同样存在这五类人,经过周而复始的信息传播,有些人会对创造该产品的品牌以及创作团队、创作背景产生浓厚兴趣,他们更加愿意在其搭建的平台上,与品牌进行互动,这便拉近了用户与品牌的距离。

不过,能够称得上是“铁杆粉丝”的用户,与品牌的距离几乎是零,甚至每天都会谈论与品牌有关的话题,原因就是在这个品牌所创建的虚拟社区中,时不时会看到推送的新消息,这些消息大到新产品发布,小到一个笑点不高的段子,都会吸引铁杆粉丝们的注意力。

这个过程中,不要忽视了粉丝之间互动的作用,他们之所以有“谈资”,能够长时间在这个社区里进行讨论,多半是因为购买了它的产品。夸张点说,品牌运营团队不需要整天发布广告,只需要把粉丝们聚集到一起,抛一些话题给他们或者定期组织活动,这个社区自然会热闹起来。

不论是品牌与粉丝,还是粉丝们之间,互动得越频繁,彼此的距离越近,如果能够实现“亲密接触”,品牌推广就会容易得多。

2.“铁杆粉丝”让品牌实现“不看广告,看疗效”

互联网营销之所以发展迅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企业让潜在消费者认同它的产品“很好”,因为大家能够通过网络媒体,对产品性能、功效等有更加强烈、直观的感受。不过,当所有企业都开始这样做时,用户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产生怀疑情绪。

铁杆粉丝们就能打破这一僵局,因为他们是与品牌互动最多的人,既了解其背景,又很熟悉产品,并且都进行过亲身体验。如果品牌的铁杆粉丝们告诉身边的人:“我觉得这款洗发水真不错”,类似这样的口碑绝对比企业海量的广告更有效。

3.“一千个铁杆粉丝”足以让创业者获得第一桶金

2004年,Lawrence Watt-Evans就运用积累铁杆粉丝的方式发布了自己的最新小说。他要求铁杆粉丝每月支付100美元,交换条件是他拿到钱后就放出小说的下一章,整部书在一开始,只在网上对他的铁杆粉丝公开,之后再进行纸质印刷,其他书迷才能看到。

对于大部分草根创业者来说,如果能培养起“一千个铁杆粉丝”,或许就可以养家糊口。例如,一个出色但不出名的绘本师,不妨尝试在网络媒体上发布自己的作品,假设在他所生活的城市中,有一部分人喜欢并关注他的作品,他便成了微名人,至少养活自己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当然,只要他肯坚持,微名人的效应会继续扩大,他也能够从中培养自己的铁杆粉丝,接下来,他就可以运用Lawrence Watt-Evans的方法,不断加深自己的影响力。

如今,社群的影响越来越大,粉丝产生的经济价值也已经不容小觑,作为创业者和企业营销者,该从粉丝与社群的互动中得到哪些启示呢?

1.魅力人格是吸引粉丝的关键

来看这样一张图:

图1.2.2 魅力人格是吸引粉丝的关键

不难发现,想要与铁杆粉丝保持近距离,创业者的人格魅力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这里所说的“人格魅力”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你和你的产品、品牌越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你的“人格魅力”越容易凸显。

1)精准产品的受众群体。这是掌握用户需求的第一步,不论传统品牌还是随着互联网运用而生的新兴产品,无一例外地要对用户进行精确划分,才能有针对性地建立网络社区,从而吸引“志同道合”的人,最终才能让铁杆粉丝帮助品牌建立口碑。

中国移动经营品牌多年,对用户的划分十分成熟,因而分别建立了针对全球通、动感地带、神州行用户的网络社区,它通过策划不同风格的线上线下活动,培养了大批铁杆粉丝,对于用户来说,中国移动所提供的活动机会,已经成为他们沟通生活、工作的一种方式。

图1.2.3 留住粉丝的方法

2)创造惊喜。想要让铁杆粉丝“死忠”到底,就要在线上和线下活动中,给出实实在在的惊喜,而不是夸张的噱头。利用社群营销扩大影响力的今天,企业定期组织活动是最为常见的方式,这是维持铁杆粉丝忠诚度的重要机会,参加活动的人数不可以过多,以免影响活动效果。

例如,某餐饮店给部分会员发放优惠券,如果人数多了,会员拿到手的奖励势必减少,相反,该餐饮店的成本就会增加。因此,控制好人数直接影响活动效果。当一部分铁杆粉丝得到满意的奖励,他们会更加愿意同周围的人分享活动过程,以及该餐饮店带给自己的幸福感,这样一来,铁杆粉丝才真正发挥作用。我们可以进行粗略的计算,如果每个铁杆粉丝每月消费200元,同时又带去2位一般粉丝,每个一般粉丝消费50元,一千个铁杆粉丝每个月就会为餐饮店带来30万元的销售额,对于普通规格的店面来说,足以养家糊口了。

2.借助名人影响力,让自己有足够的铁杆粉丝

想要一下子拥有足够能养家糊口的铁杆粉丝,对于部分创业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妨借名人之力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小A开了一间甜品店,她的闺蜜Z女士在广播电台工作,主持一档黄金时段的谈话节目,其风格轻松,语言幽默,积累了不少忠实听众。小A在一次线下活动中,特别邀请Z女士参加,参与活动的人不到十位,但都是甜品店的铁杆粉丝。这次活动结束,小店知名度似乎瞬间提高了不少,在此之后,小A在同粉丝们互动的时候,时不时让Z女士参与进来,虽然大家同Z女士直接互动的机会并不多,但她时常推荐一些书籍、电影、护肤品等给大家,着实会令粉丝们讨论一阵子。久而久之,小A也积攒了更多铁杆粉丝。

虽然小A有一位“名人朋友”的优势,很多创业者并不具备,但可以利用其他方式,为自己的社群建立起名人系统,例如,你可以邀请非诚勿扰的美女嘉宾参与到你的推广活动中,或者与淘宝网上某位达人合作店铺营销活动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3.适当运用“饥饿营销”手段,积攒铁杆粉丝

想要令铁杆粉丝数量增加,也可以试试“饥饿营销”,前面所提到的Lawrence Watt-Evans,便是用这种方法,既吊足了粉丝的胃口,又维护了与铁杆粉丝们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Lawrence Watt-Evans 利用铁杆粉丝们,成功将“鱼饵”撒了出去,借助铁杆粉丝们告诉更多的粉丝,他的新书即将面世。

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大众的好奇心永远是引爆信息传播的最佳风口,即便你目前拥有的铁杆粉丝并不多,但如果能适当吊起粉丝的胃口,他们便有可能迫不及待地帮助你宣传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运用“饥饿营销”的过程需要你掌握好“度”,既能够维系与铁杆粉丝的感情,又能够吊起他们的胃口。例如,你所开的蛋糕店,调制出新口味的产品,可以先请你的铁杆粉丝们来尝尝,但是告诉他们,这种蛋糕是限量制作的,只制作50份给推荐熟人加粉最多的铁杆粉丝。这样一来,以你的铁杆粉丝为基础,他们还会为你带去更多粉丝。

社群营销的核心,是通过各种营销手段,让自己成为粉丝众多的品牌。只有拥有足够的粉丝,才有可能因此创造更多收益,而这些粉丝中,还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铁杆粉丝,他们的存在是保证品牌正常运营下去的基础。所以,企业要先提升形象魅力,再配以营销技巧,从而获得足够铁杆粉丝,摸索出自己的风格和路线,只有这样,营销才能走得更远。1.3 路人、粉丝、黑

近年来,“路人”“粉丝”“黑”成为高频网络用语,以某位明星为例,追捧他的人被称为“粉丝”;对他没有兴趣的人被称为“路人”,而那些讨厌他的人经常爆料其负面消息,这些人被称为“黑”。

这些看似普通的网络用语,精准地划分了受众群体,对某个明星或者企业来说,大众对他们的态度,也不外乎这几种。

虽说社群经济的中坚力量是粉丝,但其他两类要素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因为“路人”就是潜在粉丝,而“黑”则是另一种提高曝光度的方式。不论明星还是企业,都会先将“路人”变成自己“粉丝”,再由“粉丝”去影响“路人”,一般情况下,“路人”很少会去“黑”某个明星或者企业,却常出现“粉丝转黑”的情形。这个过程中,企业的公关信息就极为关键,正面消息会令粉丝数量增加,负面消息则令“转黑”人数增加。

图1.3.1 企业时刻面对的3种社群用户

互联网时代的元素存在很奇妙的关系,社群具有强大的包容性,打开百度贴吧,你会发现网友会为支持某个人或者产品发一个帖子,也会借这个平台发泄对某个产品的抱怨,而帖子下面的回复有赞同也有反驳。就是这样一个虚拟的网络社区,通过不断交流沟通,逐渐形成社群,而被讨论的明星或者企业,借此提升了知名度。

当然,也有这样一种现象:某个明星被讨论的频率越高,就越容易受到赞助商的关注,尽管“黑”他的人也不少。

可见,“被黑”也是一种营销手段,社群经济形态下营销无处不在,“路人”“粉丝”和“黑”以不同姿态活跃在社群中,缺一不可。

1.“路人”是“粉丝”的前身

图1.3.2展现了“路人”和“粉丝”的关系,后者更靠近社群的核心部分,因而企业总是在想方设法让“路人转粉”。就像“粉丝”有普通和铁杆之分,对“路人”的精准划分也十分必要,有些人属于“完全路人”,他们只知道某个品牌,但从未了解或者接触过;而“不完全路人”指的是对某品牌有所了解,但从未有直接接触行为的那群人。

图1.3.2 善于将路人转化为粉丝

很显然,针对不同群体,企业应当采取不一样的营销手段,引导“完全路人”去体验产品;了解“不完全路人”没有购买的原因,才有可能实现“路人转粉”。

2.“路人”“粉丝”“黑”永远在不停转换

社群的其中一大特点是自由,因此“路人”“粉丝”“黑”等角色总在不断转换,所以企业不必担心“被黑”,只要采取积极手段,“黑”也能转为“粉丝”,这是企业发现自身不足的好机会。

图1.3.3 3类用户时刻变化并互相转化

对于毫不知情的“路人”来说,往往一场线下活动就能引爆他们的关注度;对于“粉丝”来说,有可能因为企业的某个行为瞬间转“黑”;而那些“黑”企业的人,并非多讨厌企业,有时候只是在网上发泄情绪,刷点存在感。

所以,企业要坦然面对这三种角色,尽量多组织好玩有趣的活动,并完善社群沟通平台,让更多“路人”变成“粉丝”,同时要多为用户着想,避免出现“粉丝转黑”的情况。

那么,在坦然面对“路人”“粉丝”“黑”三类人群的过程中,企业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1.为“路人”和“粉丝”打造不一样的宣传方式“路人”和“粉丝”对产品的了解程度不同,因此要采用不一样的宣传方式,例如,在自媒体上投放企业的微电影、发布Q版漫画等,先要吸引受众群体的眼球,再考虑宣传产品。

对于“粉丝”来说,他们对企业已经非常了解了,就应当多策划线下活动,邀请他们来参加,可以定期向他们推送产品信息,但注意频率,太过频繁会令粉丝们反感。

2.打造便捷的网络沟通工具

企业与粉丝就像一对恋人,关系是无比亲密的,彼此希望时时刻刻能感知对方的温度。因此,企业要注重打造便捷的网络协同工具,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百度贴吧、QQ群、兴趣部落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只有当粉丝拿起手机,就想到点开与你有关的应用时,他们才会自动聚拢在企业周围。

图1.3.4 企业要善于建设网络沟通工具

3.形成自己的文化

粉丝之所以能够聚集到一起,是因为有相同的爱好,社群积累粉丝的同时,其价值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中,以维持社群的稳定和发展。由此可见,企业形成自己的文化非常重要,只有让用户觉得社群更具立体感,企业才能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将粉丝聚拢到一起,才能让他们获得更多精神上的满足。在粉丝经济时代,企业应当清楚“路人”“粉丝”“黑”这三种角色的心理状态,通过不一样的宣传方式,去影响受众群体,为自己积累更多粉丝。1.4 粉丝的力量

在粉丝经济时代,不光明星要用心经营自己的粉丝,企业同样需要培养粉丝,经营社群。而对企业来说,想要积累更多粉丝,就必须去了解他们,并且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在粉丝身上倾注更多精力和感情。

对一位疯狂的“果粉”来说,他的手机、计算机、音乐播放器、平板等都是苹果公司产品,当然,他也崇拜着乔布斯。这些身边的“果粉”,平日里无比淡定,只要一提起自己的偶像与产品,就会两眼放光,甚至变成你不认识的样子,如果你要批评他们的偶像,便会遭到强烈反驳。总之,他们会时刻维护偶像的品牌形象。

这是一个偶像的时代,亦是“粉丝”的时代,两者相互依存,“粉丝”蕴藏着巨大能量,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商机。

图1.4.1 粉丝的巨大能量

1.粉丝影响消费潮流

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不再被动地接受产品,他们想要获得参与和受重视的感觉,因此,对企业而言,过去高高在上的历史已经一去不返,其必须得研究产品和服务的受众群体,多制造与消费者互动的机会,培养感情,才能实现营销。

以宝洁为例,作为传统营销方式的典型代表,它营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所以其主要的做法有这样几种:

持续的新产品开发;

花样繁多的促销方式;

大量的广告和无处不在的分销商。

这样做的确能够扩大市场份额,但真正有财力实现这个营销过程的企业却寥寥无几,即便少数巨头公司能够实现,但也未必能积攒“粉丝”,更不用说受到“热烈追捧”。其产品或者服务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会很快抛弃这个品牌。在粉丝经济时代,消费者更需要个性化、有参与感的产品,即使是“快消品”,消费者也希望能够与众不同。所以,有人预言,未来巨头将会倒下,小众产品将会崛起。

给消费者乐趣和个性化的产品,比如哈雷摩托在实用性能上来说,缺点不少,但是其塑造出一种个性化的文化氛围,通过构建社群,让粉丝有一种归属感。因此,即使其问题很多,粉丝却从来没有抛弃它。甚至,粉丝们认为在修理部弄得满身机油才符合哈雷摩托的“坏男孩”身份。

粉丝的价值是巨大的,当其形成社群时,更是能左右企业产品的发展方向。因此,企业应当重视粉丝,并努力以社群的形式引导粉丝。

2.粉丝影响企业的产品研发

观察那些粉丝和社群经营得比较好的企业,不难发现,他们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以及服务是非常人性化的。例如,苹果计算机不但外形炫酷,而且拥有独一无二的系统,并经常对系统进行升级,适时提供给粉丝与时俱进的使用体验。这一方面是因为苹果公司不断改进产品和提升服务,所以“果粉”很少会使用其他品牌的电子产品,他们也经常通过线上线下聚会,津津乐道地讨论使用苹果的每一个细节,进而形成苹果社群。另一方面是因为“果粉”的力量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苹果公司,“果粉”会对产品的某些功能提出要求或者建议,苹果公司自然乐得接受。

再比如小米手机,其系统就是在粉丝们的努力下不断走向完善的,“米粉”在小米手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任何时候,粉丝都是一个爱憎分明的群体,他们对企业产品喜欢与否,都会给出明确答案。在粉丝爱与憎的情感交融中,产品的品牌形象才能被深深植入其脑海,产品的影响力才能更加长久和深远。

粉丝正因为有多样的情感而组成不同的社群,不同的社群就会代表粉丝不同的认知度、接受能力等。而贴在不同社群之上的标签,如年龄段、喜好等,就是企业营销的突破点。通过迎合不同社群中粉丝的喜好,让粉丝有归属感,他们才会更加忠实,进而成为品牌有力的免费宣传者。而对粉丝来说,帮助自己喜欢的品牌宣传,这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情感的一部分。

3.粉丝是区别产品或服务伟大与否的重要标志

从古至今,每一款伟大的产品背后,都有数量众多的拥趸。那些伟大的品牌背后,都有一个对产品和服务疯狂热爱的开创者,就像乔布斯一再强调用户体验和“本源”,才有了iMac与iPod这样优秀的产品;周立波独创了“海派清口”,他的粉丝未必了解创作由来,但是感染他们的正是周立波对艺术的热爱。消费者认为一款产品是否值得选择,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相关舆论的影响。

产品或服务的好坏,能否在体验过程中感知企业的用心程度,粉丝们对此非常敏感,他们的评价也往往影响着其他消费者的取舍。所以,企业在产品研发和营销过程中,如果能常常思考:换作我是用户,希望产品有哪些功能?服务方面还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如此,产品才会越做越好。

粉丝以及社群的力量既然如此巨大,那企业该如何做才能真正经营出良好的粉丝社群,充分利用粉丝的巨大力量呢?

1.把负面评价当成最宝贵的借鉴

再好的产品也会出现“粉丝转黑”的情形,同时会收到很多负面评价,营销者不必过于担心,不妨把精力集中到对负面评价的收集分析中,因为这些会为企业成长提供宝贵经验。

现如今,能从不同社交平台看到用户的体验结果与评价,企业应当从中提炼出真正有用的信息,再对产品进行改进,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2.善于利用真实的用户体验对产品分类

事实上,用户的负面评价并不代表产品不好,只是不适合他们,而企业要做的,就是根据用户的特点和真实需求创造产品,或者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进,做到令这部分用户满意。这种个性化服务模式,在粉丝经济盛行的当下,越来越成为市场主流。

总之,企业若是能够用心经营粉丝与社群,积极去了解消费者的感受和喜好,甚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才能找到最正确的营销方式。1.5 粉丝进化的下一个形态是社群

粉丝作为单个元素,虽然在推动企业产品传播的过程中起着作用,但很难汇聚成强大的中坚力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交媒体的崛起,各种虚拟社区不断火热,这就是社群的雏形。

但随着商业形态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粉丝们的连接方式更加简单方便,粉丝们强烈渴望能够聚集在一起,共同交流和分享。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人人都可以成为网络中的一个结点,都可以与他人产生链接,基于网络的社群就显得更加必要。

所以说,社群就是将分散的粉丝聚集到一起,它是“基于相同或者相似兴趣爱好,通过某种载体聚集人气,通过产品或者服务满足群体需求而产生的商业形态。”社群的载体很宽泛,各种网络平台都可以做,不过目前来说,微信、微博、QQ等社交工具的影响力更大。

图1.5.1 社群的特点

社群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能够连接一切元素,当粉丝的需求在社群中得到满足,他们就愿意继续留在社群中,并吸纳更多有相同爱好的人士加入,而越来越多粉丝的加入,又会令社群更加多元化、个性化。

网络平台的便利性,促使粉丝之间能够多多互动,这是社群建立的必要条件,对企业来说,想要将粉丝的力量集中起来,形成强大的社群效应,就必须深刻理解社群的内涵,善于引导粉丝聚集,并及时引爆社群,让社群成为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营销窗口。

那企业该从哪些方面去认识社群呢?

1.粉丝在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社群

从社群1.0到3.0的发展过程中不难看出,粉丝之间的互动一直是社群的生命力所在。微信、微博、陌陌、腾讯QQ等社交平台之所以能够聚拢大批的人群,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其能够提供消费者交流互动的平台,并以此为基础衍生出更多、更丰富的内容。例如,消费者可以在社群中分享护肤经验,可以把微视频放到群里与其他人共享,可以在朋友圈或微博上发送图片文字等。即便只是粉丝之间互相点赞、评论,都能够让社群变得活跃,粉丝之间的亲密度加深。

企业在积累粉丝的过程中亦是这个道理,要善于调动粉丝的积极性,刺激粉丝加强互动,比如可以发起一些投票、组织有奖活动等。

2.高质量活动提升粉丝的归属感

社群得以发展,离不开营销者组织的高质量活动,哪个社群好玩,粉丝们就愿意到那里去。这对企业的策划能力是个考验,从创意到执行,每一步都必须根据用户的兴趣来设计。

从微商的发展来看,他们就是在不断通过活动提升影响力,不论借势做活动,还是组织微商分享课,或者定期举行抽奖活动等,目的都是为了吸引粉丝的目光,加上从众是消费者的普遍心理,因此有了高质量的活动,企业的影响力就会非常大。

所谓高质量的活动,就是通过把握用户的心理需求,引导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此时,粉丝们已经不会再觉得这是一种营销手段,而会认为是增加幸福感的一场活动。活动开展前,企业首先要对受众群体进行精准定位,帮助粉丝找到他们的“圈子”,然后引导他们增强互动,并找到归属感。

图1.5.2 做好社群的5个方面

3.增强粉丝向社群凝聚力,要定期组织暖场活动

粉丝聚集成社群,但其凝聚力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要善于塑造社群的凝聚力,就应当定期举行暖场活动,以保持粉丝的新鲜感。在做活动的过程中,企业也能找到与粉丝友好相处的策略与方法,懂得如何去引导社群内话题,如何让粉丝找到归属感,如何通过粉丝之口打造企业的口碑等。

4.正能量是社群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

早上打开朋友圈,你会发现微商们都开始分享正能量图片和文字,也会发现这些图片下方有很多点赞的大拇指,说明传播正能量很令粉丝们受用,虽然这与营销看似毫无关系,却以一种悄无声息的方式,牢牢把握住粉丝的心理。正能量一旦传播起来,会引发更多人的关注,消费者也希望与别人分享与正能量有关的信息,而这种精神感染的方式,对社群的建立和维护是有很大帮助的。

5.“领袖人物”的作用毋庸置疑

在未形成社群前,粉丝以分散的状态存在,虽然他们之间也会有互动,甚至自发地组织一些活动,但终究无法形成系统,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没有“领袖式人物”。

比如,对于“果粉”们来说,乔布斯就是他们的“领袖”,这位传奇式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粉丝们,单凭他的个人魅力,就足以聚集人气。重要的是,乔布斯和他创办的公司,是电子产品行业的佼佼者,相对于其他品牌而言,他更有发言权,用户相信他会创造出更好用的产品,这样一来,粉丝们觉得自己的生活因为“苹果”而更加精彩,从而愿意做忠实的“果粉”。

所以,企业能做的除了聚集人气,通过做线上线下活动增加互动,更重要的是要为社群粉丝找到一个合适的领袖式人物,特别是精神层面的,这样领袖式人物的一举一动就会牵动粉丝的目光,粉丝的凝聚力才会更强。

当然,从粉丝到社群,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想在这个过程中把握住机遇,企业还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图1.5.3 构建社群注意事项

1.粉丝“不等于”消费者

不要将粉丝和消费者混为一谈,这是两个不同的群体,粉丝行为远远超越消费行为本身,购买产品只是他们对品牌喜爱的一种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粉丝已经在品牌中倾入了个人情感,品牌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种精神支柱。维系粉丝和企业之间的情感纽带非常重要,品牌要么把粉丝变成消费者,要么把消费者变成粉丝。

从苹果的经营历程来看,乔布斯之所以拥有无数“果粉”,原因就在于其重视粉丝链接;罗永浩打造的锤子手机,其受众用户本质上就是老罗的忠实粉丝群体,他曾经说:“即使锤子手机定价超过3000元,也会吸引有着同样情怀和审美的粉丝群体关注,而认同这个价值的粉丝就有可能购买产品。”

很多创业者认为,自己的产品还不到形成品牌的地步,所以无法培养粉丝,也不能形成社群,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只要有一个人喜欢你的产品,就说明你是有魅力的,就要趁早想办法经营粉丝,打造社群。很多创业者借助小众粉丝群体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并通过这种成本低廉的营销方式取得了成功,这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2.社群的形成离不开“粉丝智造”

传统商业模式中,消费者处于被动接受产品的状态,而在互联网时代,产品几乎是品牌创办者和用户共同创造出来的。创业者应当多创造机会,让粉丝参与到产品的制造过程中来,以发现他们的一切需求,有些企业甚至开创了“吐槽社区”和“创新社区”,鼓励用户为企业出谋划策,最后,企业将用户提出的有效建议结合到产品当中,这才能吸引用户前来购买。

例如,大众汽车曾经建立过自己的网络平台,在2011年到2013年中间,就有超过1400万用户访问,贡献了超过25万个造车创想,如果光靠经营者,肯定无法办到这一点。

3.众筹商业推动粉丝向社群进化

所谓“众筹”,就是通过网络平台把原来非常分散的用户、投资人挖掘出来,引导他们形成一个社群,为那些有市场前景、新颖、有个性的产品找到一个全新的生态圈。这其中,粉丝充当了重要的作用。

而众筹个性定制产品就是聚拢粉丝,形成社群的良好载体,就像之前阿里巴巴与国华人寿共同推出的“娱乐宝”一样,让影视和游戏爱好者们有资金来运营自己的创意,同时又作为一款理财产品,让所有参与众筹的用户都能找到自身价值,并从中获得收益。

在粉丝向社群进化的过程中,众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改变了消费者的角色,让粉丝和社群都成为新商业模式的推动者和投资者。

4.实时响应的客户服务与粉丝需求更具匹配性

企业想要创造更多利润,就必须提升服务水平,基于互联网的便捷性,让创业者将更多精力放在打造客户服务上,越来越多的企业认为:能够做到“实时响应”,才能牢牢抓住粉丝的心。

今天,几乎每个企业都在及时服务、搭建沟通通道方面不遗余力。相应的,如果企业缺乏相应的应对能力,就会辜负粉丝的信任。

无论如何,粉丝是形成社群的基础,企业营销者必须把粉丝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并从中获得有效创意,才能最终促进社群生态的完善。1.6 社群3.0迅猛崛起

这几年,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出现,让广大用户享受互联网革新所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引得不少学者的惊呼,谁也不知道接下来还会出现什么,互联网主流平台的变化日新月异,平台上的众多用户如何才能做到跟上互联网脚步?有人认为:社群的建立可以抵御平台变迁,只要把粉丝所拥有的共同爱好汇集成纽带,到哪里粉丝都不会太分散。

其实,国内互联网的历史就是一部社群演进变迁史,刚开始,网友们每天玩BBS、QQ群,再到后来的贴吧、豆瓣、微博,今天,更多人开始用微信、QQ兴趣部落等,社群脱胎换骨,进入3.0时代。

任何网络媒体平台都遵循着社群发展规律,社群1.0时代以人群聚集、信息互通与传递为核心目的,传播方式主要是文字和图片;社群2.0则淡化了“陌生人”概念,引导一群有共同爱好的人聚集到一起,逐渐形成社群文化,这使得用户的归属感增强;当下正是社群3.0时代,社群将“连接一切”作为目的,不仅仅是人的聚合,更容纳了各类信息、服务等内容,成为一个庞大的载体。

很多人觉察到,社群3.0的迅猛崛起,令互联网进入到新一轮的掘金风暴中,那么,社群3.0究竟蕴藏着多少能量呢?

1.共同兴趣爱好成为社群的黏合剂

近期,腾讯发布一篇名为《中国移动社群生活报告》的文章,当中写到:“……1512万喜欢自拍的用户聚集成了自拍部落;1367万骑行爱好者聚集成了骑行部落……目前,已经有超过20万个不同标签的兴趣部落。”这一串数字的背后,代表着社群文化正在悄然改变大众的生活,单看腾讯QQ,它的兴趣群占比就高达66.4%,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

共同兴趣爱好是社群的最好的黏合剂,因此社群越热闹,越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也就更多。

财经作家吴晓波很早之前就开始写专栏,也出过书,但他从未想过读者都是哪些人。2014年5月,他开创了自己的公众号,名为“吴晓波频道”,一年时间内积累了超过一百万读者,这就是一个社群。

吴晓波的读者可以随时互动,而大数据的运用,又能分析出粉丝们所在位置、性别年龄结构等,尽管这个群每天有几百人离开,但同时又有上千人进入,慢慢形成一个价值观趋同的社群,吴晓波曾说:“社群的核心特征是‘自组织性’和‘再生产性’。”

目前,吴晓波频道书友会已经在全国31座城市建立了聊天群,并且在2014年,他的上海书友会已经顺利组织了三百多场线下活动,主要围绕阅读、户外、旅行、创业、理财等五个主题展开。

图1.6.1 吴晓波粉丝书友会发展状况

营销者应当明白,社群并不是乌合之众,粉丝们会寻找与自己有相同价值观的人进行交流,因此,社群是一个让粉丝找到归属感的地方,其价值认同非常重要。随着移动社群“大爆炸”时代的到来,新一轮创新与商业机会也随之而来,为了借助社群经历扩大品牌影响力,微信、微博、腾讯QQ等不惜“左右手互搏”,原本只是微信有“抢红包”的功能,现在这个功能广泛出现在各个社交平台中。拥有800多万个兴趣类别的百度贴吧,前段时间也发布了“贴吧合伙人”项目,意在帮助中小企业从社群经济中获利。

2.社群影响营销生态

社群经济的崛起,极大地改变了营销生态。例如,之前的电影宣传,多半通过刷公交地铁站的广告牌,让大众知道电影将要上映,而在社群时代,粉丝们动动手指,就可以在网上找到有电影有关的一切讯息。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胡明说:“社群已经彻底地改变了电影行业和娱乐行业的生态。”

对于粉丝来说,他们既是观众也是参与者,很多网络平台为他们提供了写影评的地方。华谊兄弟运营的“星影联盟”,已经有超过1.3亿用户,胡明表示:组织粉丝参与电影创作将成为现实。

有趣的是,不少物业公司亦开设了“业主群”,大家不仅可以在群里讨论小区管理,也常常组织团购、凑单叫外卖。

如今,类似的群非常多,可见社群内部也会促成新的商业模式,例如,在群里销售DIY手工艺品;在群里发起合伙众筹买车险;约群友一起K歌、看电影等,社群的潜力很大,隐藏着意想不到的商机,关键在于营销者是否拥有足够的想象力。

社群3.0时代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创业者,同时又参与着别人的创业,那些之前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在社群经济下变得具有可行性。总而言之,创业者们要牢牢把握社群3.0所创造的便利条件,才会变为受益者。此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图1.6.2 2015年各类型社群占比

1.实现“价值观驱动营销”

社群3.0的核心是“价值观驱动营销”,我们应当把粉丝看成独具思想、有着完善价值观的人类个体,如果只是一味向他推销产品,是无法创建社群的。

当下的人们越来越喜欢网络社交,而社群3.0就是利用了这一点,实现以“不营销”的方式进行品牌推广。谁能够解决用户的需求,谁的产品就受到欢迎,因此,创业者不能忽视用户的任何要求。

社群不断升级的同时,用户的消费理念也在不断改变,创业者应当及时了解他们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这样做本身就会令用户产生精神依赖。

2.玩转社群3.0需要好的产品和用心服务

社群3.0时代的到来,让很多创业者看到了机会,但建立社群并不容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优质的产品和用心的服务。

做产品要有“工匠精神”,从用户的切实需求出发,满足用户的一切愿望;传播过程要用心,只有服务好用户,才能令他们有归属感,如果产品和服务做不到极致,社群营销就是空谈。“罗辑思维”的罗振宇之所有能够成为社群营销中的佼佼者,与其“有料有货”的态度有密切关系;同样的,星巴克要不是在咖啡质量上这么用心,也不可能有这么多粉丝。

社群只是一个载体,那些能够借助社群脱颖而出的企业,都将产品或者服务做到了极致。除此之外,创业者还要学会传播信息。传统营销方式容易令人生厌,社群经济就能很好地化解这个问题,因此创业者不能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想法,必须主动出击,多多组织粉丝进行体验活动,以增强他们对产品的认识。

3.巧妙组合积极因素

营销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各个因素随机组合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如果搭配合理,营销就是成功的。身处社群3.0时代的人们,也必须遵循这个原则。以下几个因素配合在一起,似乎更容易组合出“成功配方”。

1)创业者要做好小事,只做“点”,不妄想做“线”和“面”。很多企业看到互联网做得非常成功,就开始急着转型,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不妨先把自己做小,去寻找具有典型性的粉丝,去深入研究他们的需求,只有把工作具体到个体,产品和服务才有可能被用户接受。

从社群1.0到3.0,最大变化是对粉丝的需求满足度,当每个人都可以在社群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部落时,社群才会更有前景。

值得一提的是,社群3.0考验着创业者的人格魅力,不论产品、服务还是传播方式,都应当体现自我主张,能够把拥有共同价值观的人聚集在一起。这样一来,还有谁敢说创业者缺乏人格魅力?

图1.6.3 社群运营要善于组合积极因素

2)利用连接将信息串联起来。社群的发展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如果某个平台能够让用户随时随地在线,一定会聚集很多粉丝,而这个平台上容纳的其他因素,又恰好是粉丝们所需要的,只有这样,社群才能长期存在。

3)信息串联后形成社群。社群的价值在于运营,主导这一切的是创业者,否则粉丝们就不会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最后成为“乌合之众”。

社群是一个范围较大的网络组织的统称,其中存在着各种部落,这样便于粉丝们找到“大本营”,自动向自己感兴趣的部落靠近。当一群志趣相同的人在一起时,就会迸发出创意的火花。

社群是个极其宽松的空间,粉丝们只要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部落,平台上的一切因素才能被连接,创业者负责管理这些连接,让粉丝们觉得充实,才能通过情感共鸣实现成功营销。

社群3.0时代已经到来,创业者要重新整理营销思路,积极完善产品和服务,并做到信息共享和互联。Part2让你的粉丝感到“骄傲”2.1 会员待遇无差别,为什么还有大批粉丝

提到会员,我们都会有这样一种印象:根据不同的会员级别,享受不同的会员服务,如VIP专属见面会、VIP会员活动,甚至VIP会员专属产品。不过,在粉丝经济时代,这种模式似乎出现了颠覆式的革新。

2013年8月,当“罗辑思维”正式开始会员制时,“会员服务无特殊区别”的模式受到了很多的议论,甚至很多媒体并不看好这一形式——普通会员与铁杆会员之间的服务区别并不明显。但当付费会员制正式开放之时,6个小时完成5500个名额的购买,现金160万到账的一系列数字,让所有人不得不再一次惊叹自媒体时代的颠覆力与潜力。

图2.1.1 “罗辑思维”的“骄傲”“罗辑思维”的“会员服务无特殊区别”模式,开创了粉丝经济时代的又一个先河。为什么“罗辑思维”的粉丝愿意趋之若鹜?专属会员号码、神秘礼物、送书……这些会员服务,并非是真正具有足够吸引力的权益。其真正的原因,不在于不同差别会员之间提供了何种服务,而是“罗辑思维”这四个字,给了粉丝群足够的骄傲。

那么,“罗辑思维”到底有何神奇的地方,可以让粉丝感到“骄傲”?“集结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优秀人类”,这是“罗辑思维”建立之时,就确定的粉丝群体特征。而这类人,恰恰又是目前中国最缺少的一批人:阅读各种成功学图书的创业者比比皆是,不理窗外事只想埋头苦干者比比皆是,而愿意独立思考、并期待与他人分享交流的人却是“边缘人”。

如果说豆瓣汇聚的是热衷独立艺术的文艺青年(并同样取得了相应的成功),那么“罗辑思维”渴望收获的,则是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青年。

所以,当“罗辑思维”推出会员服务之时,当“罗辑思维”及罗振宇已经被贴上了“独立、学识、互动、思考”的标签时,粉丝们已经不再在乎究竟可以从会员体制中得到什么,而是在乎——当自己成为“罗辑思维”的一份子之时,会满足自己怎样“虚荣心”。

图2.1.2 罗辑思维满足粉丝的“虚荣心”

1.高人一等的归属感“罗辑思维”所推崇的“独立、求知”,这是其他自媒体很少有的标签。所以,作为“罗辑思维”的会员,必然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感受,与手机、电玩等粉丝相比,他们所凸显出的独立思考气质是独一无二的。当与别人谈起相关问题时,尤其是参加了会员活动、收到会员礼品之后,对于身为“罗辑思维一份子”的认同感,会更让内心感到极大的满足。

2.形成聚合能量的小圈子“罗辑思维的核心从来就不是内容,而是社群。”

很早以前,“罗辑思维”就确定了自己的属性——社群。“罗辑思维”给粉丝带来了大量的知识和观点的启迪,但最终,它还是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交群体:让会员与品牌、会员与会员之间,同时产生最为频繁的互动。如果没有这个定位,“罗辑思维”的会员服务就不可能推行下去。

通常来说,具有独立思考的年轻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一种情怀:孤独。他们在思考的同时,也渴望能够和同类人进行交流和分享,这样自己的思考才是有价值的。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思想完全沉寂,即便这份思考是不成熟的。而当“罗辑思维”的会员服务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之时,平台本身还能带来多少内容已经不重要了——最重要的“圈子文化”已经形成。

所以,这份看似无理也无用的会费一经推出,就立刻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吸引粉丝购买。

再往理想上靠,可以说,“罗辑思维”给一部分人打造出了一个“乌托邦”。而从古至今,乌托邦都是最摄人心魄的一种模式——即便没有真正的反馈,却能够从精神层面牢牢将群体团结起来。

事实上,“罗辑思维”捅破了粉丝经济时代会员制的窗户纸,而在这之前,诸如小米等品牌也有过类似的举动。开放MIUI系统的开发权,让所有用户都可以创造主题并进行分享,将用户变成员工;官方账号、雷军的个人账号每天都会在微博上与用户进行互动;开放论坛管理权限,所有版主都由用户自己担任;每年都举办大型见面会,除此之外还有各个城市的小型互动……尽管小米并没有直接推出会员模式,但小米的粉丝却自己建立出了一套体系,并为自己命名为“米粉”。所以,小米手机的用户黏合度,是国内其他品牌都无法望其项背的。

最后,用几个关键词来总结粉丝经济时代的会员模式:

1.“格调”独特

给会员带来充分的精神满足,让会员产生“我的人格是独一无二的”感受。这一点,苹果公司的做法最为明显。给用户带来截然不同的文化体验,让用户可以获得炫耀的资本,这是打造独特“格调”的关键。而罗永浩的锤子手机,目前也走上了这样的一条路。

2.圈子文化

需要有一个平台,可以让我与同类人相遇、相识,最好还能进行线下交流。就像小米一样,依托于微博、论坛,不断开展各类活动和交流会,并且鼓励粉丝进行互动,从而让“米粉”们成为一个大家庭,提升了用户的黏合度。

3.走下“神坛”

创始人不再高高在上,他更像一位大哥和导师,与粉丝们进行深度交流。雷军、罗永浩都是这方面的代表,而显然小米、锤子的用户忠诚度,也是各大手机品牌中最高的。

图2.1.3 粉丝经济时代会员模式的特点

4.加深互动

让粉丝可以直接对品牌发展提出意见,甚至做出改变,尤其是铁杆粉丝。让粉丝产生“我也是品牌的管理者”和“我就是品牌死忠支持者”的想法。很显然,小米的成功,正是来源于由网友们共同开发的MIUI系统,以及最为快捷反馈机制的小米论坛。2.2 如何让粉丝拥有拿得出手的“格调”“有人格,还要有‘格调’,这是粉丝经济时代的最高境界。”

这句话,是社群粉丝经济时代的一句至理名言。所谓“格调”,用最简单的预言来解释就是:具备装X的资格。

毫不夸张地说,在粉丝经济时代,“格调”几乎出现在所有有追求的品牌之中。以一款手机社交游戏为例,我们可以通过“一键分享”将自己的游戏记录、游戏成绩、战胜了多少好友分享至朋友圈或微博,并广而告之所有人:“我获得了‘最牛’称号!你们服不服!”

当然,这种“格调”,只是“格调”的最基本追求。如果仅仅只停留在这个层面,只能满足用户最基本的虚荣心,同类型的产品(游戏)一旦推出,并且质量更高,那么用户势必会喜新厌旧。

更高级的“格调”应该是怎样的?那就是借助社群,让用户的粉丝、好友通过你的行为得到收获。陌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毫无目的的捕捉,我们发现了一个异性;而通过陌陌的不断沟通,我们与这位异性成了情侣。通过陌陌,这位异性对你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