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的能力出类拔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6 19:21:01

点击下载

作者:百读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让你的能力出类拔萃

让你的能力出类拔萃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让你的能力出类拔萃作者:百读排版:汪淼出版时间:2018-01-31本书由北京百读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演讲前的准备演讲题目的选择

选择演讲的题目称之为“选题”。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演讲的成败和价值的大小。一个好的演讲选题,应具备三个条件:1.符合时代精神

所谓“符合时代精神”,即要有现实意义,要能符合现实需要。古今中外演讲家们成功的演讲选题都是非常恰当的。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智者派”奠基人高尔吉亚草拟的《帕拉梅德斯辩护词》,表达了人们对帕拉梅德斯的爱戴;“西安事变”时,张学良的《在市民大会上的演讲词》,显示了中华儿女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斯大林的《红场检阅演说》,表现了苏联红军和苏联人民为消灭德国法西斯强盗,保卫社会主义苏联的坚强决心。这些选题都符合当时形势的需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适合听众水平

演讲是讲给听众听的,所以在写演讲辞的时候首先应该了解自己的听众,掌握他们的思想水平、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乃至年龄性别等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效果。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做文章和演讲也是这样。”他问道:“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讲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我们有些人的演讲,往往不论听众是些什么人,单凭自己的书本知识,古今中外,旁征博引一番,结果成效甚微,其原因就在于选题不看对象,不适合听众的水平。3.自己比较熟悉

美国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事:一位初次演讲的人选了一个话题,介绍美国华盛顿的风貌。由于他对华盛顿并不熟悉,因此去买了一份游览指南之类的小册子。他把这些材料略加整理便去演讲了,后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两周以后,这位演讲者的汽车不慎被窃。但报案之后,警察表示对这种多如牛毛的案件无能为力。懊恼之中,他回想起一周前,自己的汽车因在路上多停了15分钟而被警察罚了款。对比之下,警察对善良的民众犹如凶神恶煞,面对那些鼠窃狗盗之辈,却无能为力。这激起了他强烈的愤怒,于是就以此为选题,又参加了演讲。这前后两次演讲,他判若两人。那次介绍华盛顿风光的演讲,他说话犹如挤牙膏;这次却相反,说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满腔的愤怒喷泻而出。他之所以前后不同,是由于他对后者比前者熟悉,有切身的体会。演讲稿的立意

演讲的选题和立意有一定的联系,但不是一回事。立意是演讲者对演讲主题的把握,是对选题的主观的独特感受。

演讲的立意和写文章一样,也应采取“意在笔先”的原则。一篇好的演讲稿的立意,应符合如下要求:1.观点正确

所谓观点正确,是指确立演讲的主题、意向要符合客观规律,接近真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学习和掌握理论和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只有这样,演讲才能符合时代的需要和受到听众的欢迎。2.态度鲜明

所谓态度鲜明,就是说演讲的主题能明确表示爱什么,憎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态度明朗,旗帜鲜明。如果缺乏态度鲜明这一点,人们就很难知道你到底想说些什么,因而也就不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结果使演讲失去应有的效应。3.开掘深刻

所谓开掘深刻,就是要在演讲中能讲人所未讲,发人所未发的独到见解。即使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平凡的小事,对善于演讲的人来说,他也能挖掘出事物的真谛。李燕杰同志的演讲为什么叫人中听,除了循循善诱之外,还不时举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青年人去认识真理。如讲到人们看到爱因斯坦或托尔斯泰的画像,为什么令人肃然起敬?那是因为满头银发放射着智慧的光芒,额头深而又繁的皱纹标志着他一生的丰功伟绩的缘故。如果演讲与此相反,人云亦云,泛泛而谈,只会叫人感到平淡乏味,产生反感。编写提纲

写演讲稿最好是先列个提纲,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先“搭个架子”。它是通过提要或图表的方式,把整个演讲的主题、结构布局等简洁明了地展示出来,体现出演讲的基本思相和层次安排。

怎样列提纲呢?可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大体说来,有以下两种:一是概要提纲,一是详细提纲。1.概要提纲

概要提纲比较简单,它以极简练的语言,扼要地概括出演讲的主题、材料、结构和段落大意,看上去一目了然。这种概要提纲比较省时、省事。这种提纲虽简单,但只要是深思熟虑构成的,也会对撰写演讲稿大有帮助。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它的概要提纲是这样的:(1)开场白(2)主体部分

①马克思在理论上的重大贡献。

②马克思的伟大革命实践。

③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卓越贡献。(3)结束语2.详细提纲

详细提纲比较具体、细致,甚至把每个细目都写上了,基本上是演讲稿的缩影,有利于演讲者对整个演讲的掌握。列详细提纲虽然费事,但写稿时却较省事。下面仍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它的详细提纲是这样的:(1)开场白:提出中心论点

①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和经过。

②马克思的逝世是无产阶级不可估量的损失。(2)主体部分

①马克思作为“科学巨匠”在理论上的伟大贡献。

A.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B.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

C.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②马克思作为革命家在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

A.参加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斗争;参加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斗争。

B.编辑报刊,撰写书籍和参加工人运动。

③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卓越贡献。

A.敌人对马克思的嫉恨和诬蔑。

B.马克思对敌人的蔑视和斗争。

C.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

(3)结束语: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3.提纲的内容

一般说来,演讲稿的提纲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题目(2)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最好用一个准确完整的句子明确表达出来,以便于思考和推敲,分论点点明大意即可。

(3)事实材料、事理材料和参考材料

事实材料主要包括例证、数据和实物等;事理材料主要包括科学原理、科学定律、法律条文以及名言、谚语、成语等;参考材料泛指演讲时需要的各种材料或备用材料。这些材料不必详细写出,只要在提纲上作个标记即可。(4)结构和过渡

根据内容的轻重缓急,恰当安排结构层次,并设计好过渡,用连续的标记符号排列好顺序,以使眉目清晰。(5)开头和结尾

要标明以什么方式开头(设问、叙述式等)和结尾(号召、抒情式等)的问题。材料的搜集与整理

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主题与材料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应该紧紧围绕主题去选择和整理材料。1.材料的搜集(1)用心观察

鲁迅说:“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能看到一点就写。”平时,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生活、观察人、观察演讲活动;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看表、看里、看点、看面、看深、看细、看过去、看现在、看将来……总之,要做“有心人”。把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材料,用自己的“摄影机”拍摄下来,储存在头脑的“仓库”里,切不可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让生活中许多生动有价值的材料从自己身边溜掉。(2)广泛采集

写演讲稿,仅仅靠观察所得材料是不够的,还必须广泛了解情况,涉猎各种书报杂志获取信息。搜集材料的方法、途径很多,总括起来,有一般采集法和专门采集法两种。通过长时间的采集、积累和储备,就可以建立起自己的“材料库”,等到用的时候,就会显得得心应手,非常便利。2.材料的选择

获得材料只是为写演讲稿提供了取材的可能性,要写好演讲稿,还必须对材料进行筛选。首先,对材料进行分析。材料是客观存在的,它包含一定的内容,能说明一定的问题,但是并不直接显露出来。它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又可以说明那个问题。这说明,被选取的材料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正确选取的材料应是主客观的统一。

其次,在分析的基础上鉴别。即把它们的本质意义和所要说明的问题做一番比较,把与演讲主旨相关的留下,不相关的舍去。做到材料和主旨统一,客观和主观一致。“大同”可使主旨集中、统一,“小异”可使主旨充实、圆满。具体方法是:(1)选用有助于主题的材料

选择材料时必须考虑它能否有力地支持主题或为主题服务。即坚持这样一条原则:凡是能突出、烘托主题的材料就选用,否则就舍弃。能够有力支持主题的材料一般包括:演讲者自己受感动的材料;演讲者亲身实践证明了的材料;听众感兴趣的材料等。(2)选用有强“磁性”的材料

所谓材料具有强“磁性”,就是说所选用的材料,一定要有强大的吸引力,像一块块磁铁一样能吸住听众的心。

一般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材料都具备四个方面的特点:新、实、趣、道。

新——就是要有新人、新事、新成果、新情况,反映新面貌,讲出新“道道”。

实——就是具体、实在,使听众能感觉到,而不是空洞抽象的说教。

趣——就是要有趣味。既有动人的情节,能引起悬念,又活泼风趣,具有幽默感。

道——就是要富有规律性、逻辑性,使听众感到有条有理,心悦诚服。(3)选用典型生动的材料

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那些具有鲜明特征和代表性的典型生动的材料,才能有力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表现演讲的主题。(4)选用真实可靠的材料

写演讲稿所用的材料一定要是真实的。因为只有真实,主题才能站得住脚,演讲才有说服力。如果材料虚假,或者编造材料,或者选用偶然的、个别的、表面的东西为写作材料,就不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那么演讲也就失去了意义。材料的真实性离不开材料的准确可靠,它包括准确的人物、事件、情节、经验、时间、地点、数字、引文等等。对写演讲稿所用的材料,必须是经过认真调查、核实过的,如果条件许可,要尽可能多地使用第一手材料,反对那种一味追求“生动”,“吸引人”,而搞所谓“合理想象”、“添枝加叶”的做法。3.材料的整理

材料收集完备以后,整理的工夫是绝不可少的。思维是一条链条,当中有若干环节,大至一篇演讲的开头、中间、结尾,小至一句话排列的先后次序,都应讲究逻辑性。因此,演讲前,不管有没有讲稿,事先都要想一想,说话的中心是什么,围绕这个中心,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么说才能把自己想说的准确地表达出来。如果不动动脑子,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即像俗话所说: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就会使人茫无头绪,不知所云。因此,一定要动动脑子,经过一番整理思路的工夫。可以说,演讲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逻辑思维的能力,要在嘴上说清楚,首先必须在脑子里把意思想清楚。这就应当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然后通过逻辑思维把表达客观事物的语言材料加以组织。编写演讲稿的基本要求

演讲稿的写作,既要遵循一般的写作方法,又要兼顾演讲的特殊要求。其要点是:1.精心准备,有的放矢

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是写文章的弊端,更是做演讲的大忌。演讲的效果,主要看演讲的思想内容在听众的思想和行为中所引起的影响和作用。而要使演讲产生良好的效果,就要进行精心的准备。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所以只有精心准备、认真编写演讲稿,才能使演讲收到良好的效果。

编写演讲稿,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好准备:(1)对听众状况的研究思考

这是关系到演讲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在演讲者不熟悉听众的情况下,这种调查就更加重要。演讲者对于听众的职业、年龄、性别、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状况,要尽可能做到了如指掌,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演讲者应该向听众提供什么信息、输出多大信息量、把问题阐述到什么程度为宜等重大问题,以避免曲高和寡之弊。

(2)对演讲场合即自然环境、社会历史背景的研究思考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量体裁衣,看菜吃饭”。编写演讲稿不仅要考虑听众对象,而且要考虑演讲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当时当地的政治倾向、思想动态、学术文化气氛、风土人情、民情民俗,还要考虑这些因素对演讲所传播的观点是同化吸收趋向,还是排斥背离倾向,等等。对于这些,演讲稿起草者如果做过充分的调查和思考,就有可能把内容确定得更为恰当,措辞更为得体。

(3)对演讲具体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研究思考

在动笔编写讲稿之前,首先要考虑讲什么,怎样讲。演讲中将要涉及的背景材料和专业知识,要求真凿实,精心组织。对于要建立(批驳)的论点,需要的论据和采取的论证(表达)方式,都要认真筹划。如果是在别人演讲之后再作演讲,还要了解前面所讲的专题内容及深度广度,以避免内容的重复和形式的雷同。2.明确主旨,突出中心

主旨、中心思想、可以视为同一概念。一次演讲的内容可能很多,但必须有明确的主旨,给予听众一个经过提炼的核心思想。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旗帜鲜明,绝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为了使主旨明确,中心突出,许多成功的演讲稿常采取以下方法:

(1)提炼中心思想,把主旨单一化

鲁迅说:“绞许多脑汁,炼成极精锐的一击。”主旨集中就能“提神”。除博大精深的学术性演讲和某些事务性演讲外,一般的演讲,尤其是简短的演讲,以确定单一的主旨为好。提炼主旨要“目标始终如一,方寸一丝不乱”,立定主意,“一以贯之”。单一主旨对于一般演讲都是适用的。许多演讲名篇,都是主旨单一、集中而又鲜明的。主旨单一,就能做到言简意赅,词约旨丰,思想凝炼,在听众心目中产生深刻的影响。(2)把主旨作为演讲稿的标题

这种方式使人醒目,可以点明题中应有之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可以帮助听众明确演讲主旨,建立感情上的“热点”,所以为许多演讲稿所采用。例如毛泽东同志的演讲《论持久战》、《青年运动的方向》、《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等。这些标题都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演讲的主旨,它既有利于演讲者思想的集中表达,又有助于听众领会和吸收。

(3)调动演讲稿构成的一切要素,为明确主旨服务

演讲稿的主旨是贯穿全文的主旋律。材料、结构、语言、表达方式都要服从主旨的需要。

首先,以演讲主旨和所使用材料的关系而论,两者应具有一致性、交融性。主旨是全部材料思想意义的集中概括和升华,材料又必须注入并体现主旨的灵魂,这样才能收到“驱万涂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的良好效果。

其次,在演讲稿的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各个方面,都要谋求与主旨的协调,有利于主旨的明确、清晰和突出。3.合理结构,科学组合

一切文章都有其结构和组合方式。结构一词,本意是指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常用于建筑学。恩格斯曾把文章的结构比喻为“建筑物的骨架和脚手架”。演讲稿的基本结构由开头(或称开场白)、正文、结尾(或称结束语)三个部分构成,它具有比较稳定的程式。编写演讲稿应遵循这些程式,并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演讲稿结构的基本要求是协调和谐。凤头、猪肚、豹尾的形象化说法,原则上也适用于讲稿的大结构。

演讲稿的结构的最大特色是简洁明晰。演讲稿不同于一般供阅读的文章。一般文章读者可以反复阅读玩味,即使结构层次复杂一些,也可以经过分析而掌握。演讲稿是口耳相传的,而口述的信息稍纵即逝,容易与听众的听觉、思维之间出现游离脱节现象。如果演讲结构复杂,头绪纷繁,甚至思路紊乱,听众就难以理解演讲内容。为了使演讲收到最佳效果,应尽可能简化演讲结构,尤其是对长篇演讲,更应该使结构简明化。

使结构简化明朗化的常用方式有以下几种:

(1)把所要讲述的思想、材料进行逻辑分类

对问题的划分尽量明确,防止互相交叉和互相包容。这是使结构简明化的根本方法。

(2)注明大结构和大纲目的序列号

如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或(一)、(二)……。

(3)立片言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即把纲目的要点用准确的标题语言(或称命题语言)醒目地呈现出来。要使演讲稿的头绪清楚,脉络分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目录。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写书,不写目录的作者要处以绞刑。”这是有道理的。

(4)在内容层次转换过渡处,多用明转法,少用暗转法

即采用提示语、交代语、承上启下语、前后照应语或小结语等,便于听众把握内容的梗概和轮廓。4.入情入理,情理交融

在演讲稿中,“情”、“理”二字至为重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演讲成功的基石。因此,在演讲稿写作中能否做到入情入理,情理交融,是决定演讲成败的关键。

演讲稿中的理,通常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或者是高尚人生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或者是科学文化知识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或者是有益于推动社会改革的工作经验,等等。这些既是演讲稿的精髓、灵魂和支柱,也是吸引听众的魅力所在。

演讲稿中的道理应该给人以新鲜感。所阐述的道理最好是听众闻所未闻的真理;如果所讲的道理听众并不陌生,作者就应该做出独到的鞭辟入里的分析;或者紧密联系实际,以新鲜的材料做出富有意义的阐发。

同时,演讲稿还应该是有情物。演讲稿中的情,一是“笔下常带感情”,笔端渗透着对听众的殷殷深情;二是对所叙述的人、事物以及道理的情感。干巴巴的说教是演讲的大忌。

演讲稿的情感应该是真情实感,健康的情感。矫情只能使人感到虚假和滑稽。同时,演讲稿中的情感应该是具体的,有依据的,因人而起,缘事而发,不能“无病呻吟”。

情和理的自然交融更为可贵。情感有了理性的渗透,就不至于泛滥;理性有了情感的萌动,就不致冷漠。许多成功的演讲,无一不是情理渗透的结合物,情是有理的情,理是有情的理,两者“合则双美,离则两伤”。例如,郭老的《科学的春天》,闻一多的《最后一次的讲演》,都是情理结合的佳作。前者是诗情和哲理的结合,后者更是真理和激情完美结合的华章。5.讲究逻辑,注重辞章

演讲稿的情理结合,还需要借助逻辑和辞章的功力。演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在演讲稿的写作中,应该充分注意这一特点,把铁一般的逻辑和生动、准确的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

演讲稿的写作应注意以下逻辑要求:

(1)全文应该是合乎逻辑构成的总体

对演讲稿总体上的逻辑要求是:概念要明确,判断要恰当,推理论证要遵守逻辑规则和规律。通篇安排应具有内部的必然联系。如果一篇演讲稿在总体上杂乱无章,那就很难使听众信服,演讲就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2)注意层次间、段落间、句子间的联系

要正确体现出并列、顺承、分合、选择、递进、转折、假设、条件、因果、目的、排除、推演等种种意念关系。在这些局部问题上也应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做到无懈可击。(3)要有充分的论证

以说理为主的演讲稿要有充分的论证,特别是提出新颖独特见解时,更要严密论证。人们不会轻易接受未经论证或论证不严密的观点。

此外,编写演讲稿还要注意辞章。辞章泛指语法(文法)、修辞以及行文的表达方法和技巧。逻辑着重解决对不对的问题,语法、修辞和表达方法则着重解决准不准、美不美的向题。它们的完美结合,才能使演讲稿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演讲语言的最基本特征是口语化。最优秀的品格则是口语和书面语的合一性,即提炼成为口语和书面语的合金,但又不失口语化的基本特征。口语和书面语各有其特点和优点。口语朴素、简短、流畅、活泼、亲切、通俗易懂,但往往不够精确规范。书面语准确、规范、典雅,但往往结构复杂,书卷气过重,有时不易被人们理解。好的演讲稿应当兼取两者之长,扬长避短。既要考虑演讲时的口传言授,便于听众听懂;又要注意加强语言的表现力,认真加以提纯和锤炼。

演讲稿的语言还应尽可能做到准确、明晓、简洁、流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努力做到严密、深刻、生动、形象。这就需要适当采用比喻、排比、比拟、借代、精警等修辞手法,博采口语;还要灵活运用叙述和描写、概括和具体、曲折和率直、铺垫和纵横、抑和扬、虚和实、形象和理性等各种表现手段。当然,这些手段都应该服务于演讲目的和内容,注意对象、时间、场合等条件,务必用得适当和得体。6.认真修改,精益求精

认真修改是演讲稿趋于完善精美的条件。好的演讲稿往往都是几易其稿,甚至经过几十次的修改才形成的。

毛泽东特别强调写文章做演讲的社会责任感。他指出:“写文章做演说就不同了,这是专为影响人的,我们的同志反而随随便便,这就叫做轻重倒置。许多人写文章,做演说,可以不要预先研究,不要预先准备;文章写好之后,也不多看几遍,像洗脸之后再照照镜子一样,就马马虎虎地发表出去。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这种责任心弱的坏习惯,必须改正才好。”他还引用鲁迅的意见: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绝不将速写的材料拉成小说。借以教育启发大家。毛泽东同志对自己的演讲稿都作过精心修改。《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发表前,他亲自进行了逐节修改。出版时他又反复叮咛助手郭化若:校对须注意,你自己至少校一次。注意标点符号,不使弄错一个。《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光辉的历史文献,毛泽东是在1957年2月讲的,后在天津、济南、南京、上海一路讲了多次,经过不断的修改补充,到1957年6月才正式发表。

修改演讲稿的方式和修改文章一样,要考虑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各方面的因素。注意在深化主题、订正观点、增删材料、调整结构、推敲语言等诸方面多下功夫。既要有对总体内容构成方面的考察,也要有对遣词造句等细微之处的推敲,总之,要做到精益求精。7.进行认真演练

演讲前的准备工作除了对材料进行取舍、整理和编写演讲稿外,还需要进行多次演练。孙中山先生十分重视演讲前的演练,他曾自述练习演讲之法:“一、练姿式。……予少时研究演说,对镜练习,到无缺点为止。二、练语气。演说如作文然,以气为主,气贯则言之长短、声之高下皆宜。说到重要处,掷地作金石声。”

那么,我们怎样进行演练呢?下面这些建议是非常可行的。(1)在发言时怎么保持目光前视

稿子上的句子向你的眼睛和舌头发出指令。如果你已经练习了四遍,对稿子的内容应该很熟悉,因此你可以做到百分之九十的时间目视前方。在开头、结尾、提问、警告、激动的时候,眼睛都要抬起来,要对听众的关注作出反应。(2)为了听上去自如并充满自信,要练多久

关于这个问题,有人说:“事先练习一般是不可取的。……未经练习的发言显得新鲜、自然,只有第一次从口中流出的思想才能这样。”

这是浮浅的说法。要想听上去自然就得演练,而且不是一次。有些人认为,他们在发言或讲演之前所要做的只是在路上看过一遍稿子。这样的人太多了。他们不会显得自然,只会显得毫无准备。

古希腊著名的演讲家德摩斯梯尼对事先演练抱着非常重视的看法。他把自己关在地下室书房里达三个月之久,学习演讲的技巧。为了保证自己不会在达到目的之前出来,他把一边的头发剃光。等头发长出来后,德摩斯梯尼才走出洞穴,终于成为一个造诣颇深的演讲家。

早在1770年,《说话的艺术》一书的作者就曾责备那些不够重视演习的演讲者。

在上演节目之前,演员要一遍又一遍地彩排、练习。但是,作者认为,我们中间没有其他演讲者这样煞费苦心,尽管他们把大量的精力花在充实自己的知识上。这表明,对这种技能的忽视更多地出自对其意义的认识不足。

为什么演讲家不像演员那样进行多次的演练呢?

为了准备发言,我们并不需要像德摩斯梯尼那样在地下室里呆上三个月。但是为了能在讲台前控制会场和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并且避免局促感,应该大声地练习至少四遍。(3)最后一次演练应该在发表演讲前多久进行

越近越好。如果你九点钟发表演讲,早上6点钟起来演练,这样在讲台上你对稿子就像对一位密友一样熟悉。

在讲台上,头一天没有演练过的讲稿会变得十分陌生,而在发言前刚准备过的稿子就像为眼睛准备的快餐一样。

许多人说,他们没有时间演练。如果没有时间练习,就不要接受讲演的安排。奥基尔维和玛瑟公司的荣誉总裁齐克·埃里奥特花28小时准备一个发言。他能挤出时间,并因此获益匪浅。他是我们知道的最好的演讲者之一。(4)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声音打动人

为了知道别人听你的声音感觉如何,在大声练习了4遍之后,把你的讲话录下来,放一遍听听。最能打动人心的是充满力量的声音,快慢相间,句子有长有短,还要有停顿,从而产生效果。

关于发声方法,可以这样试试。把手放在腹部肋骨向两边分开的地方,像划船那样收缩腹肌、同时吐气发出“嘶”音,越长越好,利用缩肌协助发出嗓音。

胸部共鸣产生美感,鼻腔共鸣让人难受。如果你感到自己鼻音太重并想除去它,就把一只手放在腹上,另一只手平放在胸部。讲话时,胸部的那只应能感到肋骨的振动。连续发“漏、漏、漏”的音,看是否感到胸部共鸣。反复练习,直到有那种感觉。

记住:

大声地练习四遍,最后一次练习距离发表演讲的时间越近越好。讲的时候要有气势。语言要生动有力。在开头、结尾、陈述和提问结尾时要抬起眼睛。扫视会场,保持听众注意力的节奏。初稿编写

初稿的编写即起草。它是根据拟定好的演讲提纲。把考虑好的内容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

起草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细致的工作。尽管有了提纲,观点明确了,材料齐备了,可是用什么样的语句去表达和如何恰当地安排材料,还需要费一番功夫。

在起草过程中,一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1.讲究语言表达技巧

所谓演讲的语言,就是以演讲这种语体形式出现时所使用的语言。演讲的语言同样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工具。演讲如果离开了语言也就不复存在了。而演讲语言运用得好与差,将直接影响演讲的社会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演讲就是语言的艺术。远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把演讲家称为“语言大师”了。所以,每一位想成为演讲家和期望自己的演讲成功的人,都应该在演讲的语言上下功夫。(1)语言的准确性

即演讲稿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用词准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上。要想使演讲的语言准确,应当具备如下一些条件:

第一,思想要明确。演讲者如果对客观事物没有看清、看透,自己的思想尚处于模糊状态,用语自然就不能准确,必然暧昧不清。所以只有思想明确了,才能使语言准确。

第二,具备丰富的词汇量。要想使演讲语言准确、恰当,演讲者必须掌握丰富的词汇。为了精确地概括事物,生动地表达思想和感情,分辨事物和概念之间的细微差异,使演讲容易被别人接受和理解,产生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就需要在大量的、丰富的词汇中,筛选出最能准确反映这一事物、概念的词语来。词汇的贫乏往往会导致演讲语言的枯燥无味,甚至词不达意。

第三,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词的感情色彩是非常鲜明而细微的,只有仔细地推敲、体味、比较,才能区别出词语的褒贬色彩。例如,说一个人死了,由于感情不同,用词也就不同,如“牺牲”、“逝世”、“去世”、“故去了”、“死了”、“完蛋了”、“见上帝去了”等等。这些词表现的虽然都是同一个意思,但其感情色彩却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为了使语言更加准确,运用语言时就必须十分注意它的感情色彩。(2)语言的简洁性

所谓语言的简洁,就是用最少的字句准确地表达出所要陈述的思想内容。或者说,简洁的语言由一个实质内容或因素所组成,没有不相干的东西或不必要的附加物,它对于思想交流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恩格斯说:“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常常记住,变成口语;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恩格斯不仅见解精辟,而且他自己的演讲语言也实践了自己的主张:简洁、凝练。请看他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静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这个仅仅一百多字的演讲开头和第一段不仅极其深沉地表达了恩格斯的悲痛心情,而且从革命理论建设和革命实践活动两个重要方面,指出马克思逝世所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也对马克思伟大的历史功绩做出了公正的评价。其思想内容多么丰富而深邃,其语言又是多么简洁而朴素。初看起来,上面两段很平凡,然而细细琢磨起来,却可以在平凡中见真功夫。如果没有精深的思想和高超的语言技巧是很难做到的。

当然,我们提倡演讲语言的简洁,绝不是为“简”而“简”,甚至到了枯燥贫乏、简单肤浅的程度。我们说的简洁,就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出最多的内容。如果简洁到了妨碍思想内容的表达的程度,那就适得其反了。(3)语言的通俗性

俗话说,话需通俗方传远。演讲既然要宣传人、影响人、教育人,讲出的话就应当是通俗易懂的。因为演讲的时候,语言稍纵即逝,如果不通俗明白,听众听不清楚、不理解,那就影响了演讲的效果,阻碍了演讲者与听众的思想交流。

演讲稿的语言怎样才能做到通俗易懂呢?

第一,要口语化。怎样才能做到口语化呢?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不要一动笔就往书面语言上靠。写完后自己照稿讲一讲,看看是否上口?然后把那些不适合演讲的书面语改为口语化的语言。其次,要注意选择那些有利于口语表达的词语和句式。比如,双音节和多音节的词语就比单音节的词语容易上口,而且也好听。比如,“当我要写演讲稿时”,就不如“当我要写演讲稿的时候”好听顺耳。至于句子的长短问题,由于演讲是用嘴进行的,有较多停顿,因而在演讲中就要多用短句,这样既清楚明了,听众也容易记住。当然也还要注意整句和散句,两者各有优点,结合使用最好。最好是尽量不用倒装句,改换或删去不易明白的文言词语和生僻成语,这些都有助于演讲语言的口语化。

第二,要个性化。所谓演讲语言要个性化,也就是要用自己的语言讲出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和气质。怎样才能做到演讲语言的个性化呢?马克思曾经说过:“你怎么想就怎么写,怎么写就怎么说。”他告诉我们,不管“说”也好,“写”也好,都要用自己的语言,而不是别人的语言或现成的语言。要想使语言有个性,还要下苦功学习语言,并且要用规范化的语言。

——把生僻的词换成常用的词。

——不用生造的词语。

——恰当地使用文言和方言词语。

——用浅显的语言解释难理解的术语。

第三,要说自己的话。有些演讲者爱使用一些“时髦”词、套话,或是从报刊、书籍上摘抄下来的生硬地拼凑在一起的话。这样的语言乍听起来挺“新鲜”,其实内容干瘪,缺乏生活的真实。加里宁曾明确指出:“为什么你们在发言中,总是力求用现成的公式来讲话呢?……什么叫做现成话呢?这就是说,你们的脑筋没有起作用,而只是舌头在起作用。说现成的套话,你们就不能给人家以印象。为什么呢?因为这套话用不着你们说,大家也知道。你们害怕,若按自己的意思讲话,那就会讲得不很漂亮,其实你们错了,这样的话大家更愿意听,而且容易懂。”要用自己的话讲,可能看起来很朴素、很普通,但只要肯在语言表达上下功夫,同样可以说得精巧,富有吸引力。

第四,要生动感人。好的演讲稿,语言应该是生动形象的。语言大师老舍说得好:“我们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用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若是表达不出,谁能知道那思想与感情怎样好呢?”要使语言生动感人,必须做到:

用形象化的语言。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把马克思的“逝世”改成“睡着了”,这样不仅形象地写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而且饱含着作者无限痛苦的感情。

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如在一篇讲话中,为各种类型的官僚主义者“画像”:“第一种,高高在上,孤陋寡闻,不了解事情,不调查研究,不抓具体政策,不做政治思想工作,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旦发号施令,必将误国误民,这是脱离上级、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这种漫画式的描写,在风趣中把各种官僚主义者展现出来,使他们形神毕露。

总之,只有注意演讲稿的语言表达技巧,并能纯熟地掌握和恰当地运用它们,才能写出好的演讲稿。2.讲究逻辑结构

写演讲稿,组织结构、顺理成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因为我们的演讲都是为了说服听众的,要说服,就不能没有层次结构,不能不依靠逻辑的力量。

演讲稿最普通、最有成效的构造方法,是将它分为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来写。这样的构造方法,既可以使演讲的撰写有所遵循和不至于太吃力,又有利于启发听众的理智和感情,使听众能把握全篇。(1)开头

也叫导论,同一般的文章开头一样,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也是写演讲稿时十分费心费时的一笔,它往往决定着一篇演讲稿的趋向,为演讲写下“调子”。(2)中间部分

即演讲稿的主要内容,是“躯干”。它的作用在于就开头部分提出的问题或观点进行论证和分析,它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阐明观点,说服、教育听众。这部分的写作要求条理清楚,意思明白,合乎情理,既有严密的逻辑性,又要变化有序,生动感人。(3)结尾

它也是演讲稿的一个重要和不可缺少的部分。俗话说:“编筐编萎,难在收口”。演讲稿的结尾是不容易写好的。它要求写得切实、清晰、干净利落、深刻有力,而不能拖泥带水、画蛇添足。3.注意的问题

除了上述语言、结构方面的写作技巧之外,起草讲稿还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1)先动脑,后动笔

尽管在编写提纲时已经考虑了各部分的内容,但那毕竟是粗线条的,真要起草初稿了,就要在动笔之前再仔细考虑一下每个层次、每个段落如何表达。比如,具体如何开头,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什么地方粗讲,什么地方细讲;什么简单讲,什么重点讲;怎样突出重点,怎样过渡照应,怎样结尾等等。总之,“先思而后行”才能事半功倍。(2)前呼后应,一脉贯通

在起草初稿过程中,演讲者的思路要清晰,能把握要领,明了纲目,使整个演讲稿不管在思想上还是在语脉上都做到前后连贯,通篇顺畅。(3)趁热打铁,一气呵成

起草初稿时,先不要考虑修改问题,而要轻松自然地写下去,最好能一气呵成。切忌写写停停,停停写写。修改初稿

演讲稿草稿的修改是写作过程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环。可以说,演讲稿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修改出来的。1.修改的内容

(1)从主题(思想、观点、意向)着手

首先要看看你确定的主题是否健康、正确,再看看文字是否把你的主题表达出来了,是否充分,是否新颖,有无片面性。有时即使主题正确无误,在修改时也会出现一些预想之外的闪光思想和语言,比原来的要深刻和精彩,因此,修改就是弥补和扩展发挥的极好机会。(2)审视结构

从演讲结构的一般模式看,结构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开头、正文、结尾是比较明确的。修改时主要审视的是正文部分。主题有了变化,结构必须随之变动,即使主题没有什么变化,由于起草时只是作为一种构想写出来的,一旦落实在纸上,反复审视、推敲,就会发现一些毛病,如逻辑性不强,前后位置不当,层次不清,上下文重复,材料和引文用得不是地方,段落衔接不紧密等,这些都需要重新调整和修改,有时还要“动大手术”。(3)推敲润色语言

修改演讲稿的目的,一是减少语言方面的毛病,二是保持演讲语言的特点。在草稿上,由于当时意念完全集中在主题的表现、事件的陈述等方面,往往无暇顾及语言的运用,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句子残缺、用词不准、丢字错字等,都需要修改,这是其一。其二,按平时定型的习惯写稿,易出现书面语言较多的倾向,如句子太长,诗歌化、散文化等,只有经过修改才能保持演讲语言的特点。

推敲、润色语言的主要目的是:

①把话说得明白。演讲是演讲者与听众进行交流的过程,一句话表示不明白就有可能使交流中断,甚至会影响下面的交流。做到把话说明白,首先要做到把话说正确,即选择意义恰切而确定的词语。其次要用现成的、通行的话。再次是用简明易懂的话,方言、术语尽量少用或不用。

②把话说得有力。有力是指每句话、每个词都讲的是地方,与语言环境配合得好。这与演讲者的思想修养、文字功夫有关。

③把话说得动听。动听就是使听众愿意听,这是作用于听众感情的结果。要让语言动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用词造句的感情色彩和韵味,表现出诚恳、热情、振作的风貌,利用词句自身具有的那种和谐优美的韵味,把话说得流畅、响亮、生动。2.修改的方法(1)反复修改

演讲稿的修改方法与一般文章的修改方法大致相同,都需要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对于比较重要的演讲稿不妨多看、多改它几遍,力求完美无瑕。(2)边讲边改

就是一边讲、一边改,一边改、一边讲,手、口、耳并用。用嘴讲,可以使句子简洁、顺口、有韵味,符合口语特点;用手写,可以去掉口语中啰嗦、重复等毛病,使之精炼、准确,达到文学化的要求;用耳听,可以发现那些纸面上虽然顺畅但听起来费解,或者容易产生歧义的字句,可以发觉那些意义相近而平仄却不相宜的用语。对这些部分的修改,有助于达到入耳、动听的目的。

修改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没有绝对满意的时候。如果有条件,就应争取一直修改到演讲之前,有机会就一边讲,一边改,使之更加成熟。反复多次之后,嘴里讲的、手中写的、耳朵听的就会完全统一了。这样,上台的时候就会胸有成竹、临场不慌,即使有临场发挥的成分也能得心应口,不会使结构紊乱。边讲边改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免去念稿、背诵之苦,因为你讲的是你写的,写的也是你讲的,讲熟了也就成为你胸中的东西了。只有这样,你才能神情自若,从容不迫地发挥态势的作用,同听众进行情感交流,保持演讲的顺畅,提高演讲效果。第二章演讲语言的修饰口语直白通俗易懂

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之处,一是诉之视觉,可以仔细察看、辨认、思索,一是诉之听觉,只能在听清听懂之后再理解。通俗易懂,是演讲语言的一个特点,即用听众熟悉,能马上理解的语言,把要讲述的内容,用浅显明白的话语表达出来。避免采用生涩、艰深、奥僻的词语,避免引用不好理解的古文和诗词,避免过多使用专业术语和学术名词。总之,语言要明朗化、浅易化、大众化。著名的演讲大师都是非常注意这一个特点的。

请看1972年周恩来总理欢迎尼克松的演讲词:

尼克松总统应中国政府的邀请,前来我国访问,使两国领导人有机会直接会晤,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这是符合中美两国人民愿望的积极行动,这在中美两国关系史上是一个创举。

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20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来往的大门终于打开了。目前,促使两国关系正常化,争取和缓紧张局势,已成为中美两国人民强烈的愿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我们相信,我们两国人民这种共同愿望,总有一天是要实现的。

周总理的演讲是一次重大的政治演讲,但他的演说辞却非常口语化,而且很通俗。听起来很直白,但并不浅显,因为它蕴含了深刻的内容。

我们再看一个学术演讲的例子:

鲁迅先生在《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学术演讲中,曾提到一种叫“五石散”的药,鲁迅先生就对此进行了解释:“五石散”是一种毒药,是何晏吃开头的。汉时,大家还不敢吃,何晏或者将药方略加改变,便吃开头了。五石散基本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怕还配点别样的药。

鲁迅先生就是通过这种通俗易懂的解说,使听众对原来不熟悉的“五石散”有了清楚的了解。简短有力信息量大

就文体来说。演讲属于论说文体,虽然也讲事实,也有描述、抒情,但那些只是手段,议论才是总体特点和要求。它总要阐明自己的主张、见解与态度,或者申诉,或者解说,或者动员,或者鼓励,或者阐明,总之,都是在说理。

演讲又是用口语面对面的说理,不能像书面语言那样写几万字乃至几十万字;也不能像书面语那样采用论证严密,附加成分多的长单句,分句多的长复句。因为句子太长,严密倒是严密,但是,听众的听力跟不上,不容易连起来理解、掌握句子的整个意思。正由于这两点,带来了演讲口语的另一个特点:简短有力。

请看罗斯福1941年12月8日的一段演讲,题目为《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

昨天对夏威夷群岛的进攻,给美国海陆军部队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我遗憾地告诉诸位,很多美国人丧失了生命。此外,据报,美国船只在旧金山和火奴鲁鲁岛之间的公海上,也遭到了鱼雷的袭击。

昨天,日本政府已发动了对马来西亚的进攻。

昨夜,日本军队进攻了香港。

昨夜,日本军队进攻了菲律宾群岛。

昨夜,日本人进攻了威克岛。

今晨,日本人进攻了中途岛。

在这篇著名的演讲中,罗斯福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充分说明了日本的侵略,是蓄谋已久的行为,有力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卑鄙无耻和野心勃勃的丑恶嘴脸。

简短有力的特点,不仅是指语句简短有力(这当然是很重要的),而且也指篇幅简短有力。请看郁达夫的一次演讲:

本人今天要讲的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概念,就是这三个字要诀:快——就是痛快,写得快;短——就是精简与扼要;命——就是不离题,词达意。说话和作文都是一样的,如我现在所说的就是这个原则。

不说得天花乱坠,离题太远,或者像缠脚布那样又臭又长。完了!”

郁达夫的这篇演讲词,全文不足一百字,真是“超短”趟的。但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组织严密,语言痛快淋漓,真不愧为大作家。将近一百字抵得上几千字!著名的演讲,如恩格斯的《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林肯的《我们在此立下誓言》(《葛底斯堡的演说》),尼克松的《人类历史上最珍贵的一刻》(尼克松1969为宇航员首次登月成功的演讲),孙中山的《以固有道德“济弱扶贫”》,闻一多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全文和语句都是简短有力而又信息量大的典范。注重幽默

美国著名演讲学家约翰·哈斯灵指出:“幽默,是演讲者与听众建立友好关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当你讲得听众眉开眼笑时,他们也就主动参与思想交流过程。”

幽默是“humour”的音译,它是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去揭露生活中的乖讹,揭示生活的哲理,让人们得到某些启迪。它最显著的外露特征就是笑。卡耐基指出,人们在笑声中可以发现严肃、美好、善意及崇高的印迹。

生活中的幽默,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减少许多烦恼、痛苦和不和。

演讲中运用幽默,可以打动听众,使听众心里欢畅,使全场气氛活跃,能加强听众对演讲内容的注意力,加深听众对演讲的深刻理解,有时还可以化险为夷、化敌为友。

鲁迅先生在演讲中经常使用幽默。有一次上海某大学举行“美学的阶级性”的学术专题讲座,鲁迅先生用农民不娶“杏脸细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专讨“腰臂圆壮”、结实能干的农村姑娘作媳妇的比方,通俗地说明了人们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标准因阶级不同而不同的深刻道理,使青年学生们在笑声中顿开茅塞。

鲁迅先生在广州做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讲到曹操当权,人们说话没有自由,孔融被杀,指出曹操出尔反尔的时候,说:“倘若曹操在世,我们可以问他,当初求才时说不忠不孝也不要紧,为何又以不孝之名杀人呢?然而事实上,纵使曹操再生,也没人敢问他,我们倘若去问他,恐怕他把我们也杀了!”

在讲到文章与药之关系,提及何晏吃药事时,他说:“五石散”是一种毒药,吃时“另外怕还配点别样的药。但现在也不必细细研究它,我想各位都是不想吃它的”。

在讲到“扪虱而谈”当时竟传为美事的时候,他说道:“比方我今天在这里演讲的时候,扪起虱来,那是不太好的。”

几段幽默语言,妙趣横生,将一严肃的话题讲得欢畅淋漓。注重设问

演讲语言的设问,就是提出问题,但并不要求别人回答,而是为了启发人们去思考。用这种方法演讲,能立即将听众的注意力引到演讲者身上,集中精力来听取演讲的内容。

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的讲演》,一开始就有一个设问:“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这里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无疑而问,接下来是论证李先生其实没有罪,有罪的是国民党反动派。

马相伯在国难广播演讲中也用了设问法:“请看,今日的中国,是谁家的天下?”第二次演说中,又以“诸位,时间不早了,醒一醒,醒一醒!枕头旁边放了火药,我们能睡么?房子里有小贼,我们能睡吗?”的设问法,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给人以警醒,促使人思考:日本帝国主义分子已侵略到了我们的大门口了,我们要团结一心、斗争到底。

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国务卿裴特瑞克·亨利耷弗吉尼亚召开的关系美国命运的第二次大陆会议上审时度势,力排众议,发表了《诉诸武力》的著名演讲:“我们的同胞已经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斗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文中连用了六个设问句,加强要与宗主国英国斗争的语气,唤起北美十三州人民的斗志。他的演讲结束后,全场响起听众“拿起武器”的呼声。注重排比

演讲语言的排比,就是连用三个以上结构形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子,从多方面、层层深入地进行表意。

这种方法,有净化思想、加强语势、增强语言的节奏和旋律美的效果。用它来说理,可以使论述细密严谨;用它来叙事,可以使事物集中完美地表现;用它来抒情,可使感情激昂奔放。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在结尾处连用了八个排比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这组排比句,一句重于一句,层层递进,造成了动人心弦的雄健语势,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演讲者的热切希望和饱满的激情,具有“震骇心魄”,令人“血沸神销”的魅力。

美国黑人解放运动的著名领袖马丁·路德·金,于1963年8月28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自由进军”黑人集会上发表了演讲,其中有这样几段话:“100多年前,一位美国伟人签署了《解放宣言》。现在我们站在他纪念像投下的影子里。这重要的文献为千千万万在非正义烈焰中煎熬的黑奴,点起了一座伟大的希望灯塔。这文献,有如结束囚室中漫漫长夜的一束欢乐的曙光。

然而,100年后的今天,我们却不得不面对黑人依然没有自由这一可悲的事实:100年后的今天,黑人的生活依然悲惨地套着种族隔离和歧视的枷锁;100年后的今天,在物质富裕的汪洋大海中,黑人依然生活在贫乏的孤岛之上;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依然在美国社会的阴暗角落里艰难挣扎,在自己的国土上受到放逐。所以,我们今天到这里来,揭露这骇人听闻的事实。

这就是我们的希望。这就是我带回南方的信念。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够把绝望的大山凿成希望的磐石;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够将我国种族不和的喧嚣,变为一曲友爱的乐章;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够一同工作,一同祈祷,一同奋斗,一同入狱,一同为争取自由而斗争,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终将得到自由!”

马丁·路德·金在这里用排比句的方法,使演讲的音调、语音、速度、音量,一步步提高、加快、放大,使演讲鲜明有力,富有感染力。

他的留名百年的演讲《我有一个梦》,也是用排比法来加强语势,使演讲内容层层递进、吸引听众的。注重比喻

演讲语言的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比喻这一修辞方法,在演讲中运用得十分普遍。

一个新鲜、隽永、精彩的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事物简单化,而且听起来妙趣横生、耐人寻味。比喻是所有卓越的演讲家须臾不离的方法。

1858年6月,林肯发表了《家庭纠纷》的著名演讲。在演讲的题目上,他就将美国比喻为一个大家庭,美国南北闹矛盾、搞分裂,就像家庭闹纠纷一样。演讲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保持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期望它停止分裂。”

演说以“裂开的房子”为比喻,说明了联邦必垮台,正如裂开的房子要崩塌一样。演讲者就是把这样一个深奥的道理,用一个巧妙贴切的比喻,使其具体化、形象化了,这远比长篇空洞的说教有力得多。

鲁迅先生1924年在北京师大附中校友会上,作了《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非常巧妙地把比喻融进了事理之中,其中说道:“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培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有一回拿破仑过NPS山,说‘我比NPS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没有兵,他只有被山那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言语,都离了英雄的界线,要归入疯子一类了。

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比花木还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仑非有兵不可一样。”

鲁迅是善用比喻的大师,他把天才与民众的关系,比作拿破仑和士兵、花木和土的关系,说明没有民众便没有天才。这种生动有力、言简意赅的比喻,不仅起到了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作用,而且增添了语言的形象生动,使人嚼之而津津有味。

比喻是启迪、说服听众,获得听众理解、支持和掌声的有效方法之一。

比喻的类别很多,有待于演讲者悉心地去学习和运用。在运用比喻时,要注意卡耐基提出的以下几点:1、要注意思想情感

如果喻体选用不当,不注意褒贬色彩,反而造成不良的后果。

例如,一个人跳到水里救人,形容他上岸以后“像个落汤鸡”,这比喻就有损于这个人的形象。2、要贴切

如果两个事物没有相似之点,就不能比喻。3、要新颖

比喻万万不可重复别人的,演讲者一定要根据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与观察,去寻找那些新颖绝妙的比喻。这样的比喻才能令人难以忘怀。哲理明言,画龙点睛

名言一般是精粹简练而又寓意深刻,它蕴含丰富的哲理和激情,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演讲语言的名言特色,是指演讲者在演讲中穿插名人名句,为自己的议题提出权威性的依据,使自己的演讲增色生辉。

萨达特在演讲《和平属于我们大家》中有这样几段:“为什么我们要为这些后代流血、杀害生灵、制造孤儿寡妇、毁灭家庭,使牺牲者辗转呻吟的后果呢?”

为什么我们不相信哲人苏莱曼·哈基姆格言所引证的造物者的睿智呢?格言说:“求恶之心多欺诈,倡导和平有欢乐。”“和平中的一口粗茶淡饭,胜过敌对中的满屋佳肴珍馐。”

为什么我们不能吟诵旧约中大卫先知的雅歌呢?雅歌说:“主啊,我向你呼喊,如果我向你求助,请听取我恳切的声音。我把手举到你的正位,不要把我同坏人、同为非作歹者、同那些对朋友口蜜腹剑的人拉在一起。你根据他们的行动,根据他们行为的丑恶,给他们以报应吧!我要求平安,我为它而努力。”

由此可见,名言的运用,可以使自己的演讲显出勃勃生气,增色生辉。

在引用名人名言时,根据卡耐基理论,需牢记几个要点:1、少用“据权威人士说”“据权威人士说”这句话,几乎成了大家的“口头禅”。然而,这句话,却空洞得十分可笑。因为稍加追究,“据权威人士说”中的权威人士是谁呢?你必须指出他的姓名来才对,要是你不知道他们是谁,那你怎么知道是他说的呢?

所以,用权威人士必须说得详细而确切,才能使人相信你所讲的权威是什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