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角析“现代大学制度”创新探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6 22:52:20

点击下载

作者:金泽龙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科学发展观视角析“现代大学制度”创新探究

科学发展观视角析“现代大学制度”创新探究试读:

前言

大学制度作为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大学教育行为的引导与规范力量,必然对大学教育状况及大学变革产生重大的影响。从科学发展观视角分析大学制度变革,就是从宏观层面上探讨社会规范对大学变革发展的影响,以及在中观层面上通过对大学内部行为规范的剖析去透视现实中的大学变革情况,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大学变革,并致力于以大学制度创新促进大学的深层次变革。

大学制度的创新之路是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但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就必须充分了解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历史变迁,总结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探究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大学制度环境与大学制度安排有了较大改观,社会的法制化、文明程度逐步提高,人们的民主、法制、自我意识在不断增强,大学本身注重制度建设,逐渐较多地使用制度的力量而不是人为手段来治理大学。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外部公共权力架构的改变促进了大学治理方式的改变。但当前的大学制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大学深层次变革的瓶颈。如何进一步地改造、创新现有的大学制度,把制约力量转变为促进力量,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然而,大学制度创新并非设置几条新规定、新制度即可,它涉及的是利益格局的改变,是已成为传统的观念、已成为习惯的思维与行动方式的改变,因此大学制度创新并非易事,变革也不是一种时髦的话语,而是需要极大勇气、冒很大风险而其结果并不能预期的行动。

本书是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GJB125091)“科学发展观视角析‘现代大学制度’创新探究”的主要研究成果。

本书论述了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甚至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内容包括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发展、如何管理好大学、如何建立现代大学的各项制度。深刻阐述了传统的大学制度必须改革,创新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重要任务的观点。本书的显著特点就是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强调大学制度在进行变革前必须清楚自己面临的形势:当前的变革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变)、大学制度中哪些地方必须改变(变什么)、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变革方式(怎么变),论述了为什么要研究现代大学制度、什么是现代大学制度、怎样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如何创新现代大学制度等诸多问题,以期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重视。

本书探讨了对大学制度的理解。认为不能仅从技术层面确定大学制度只是一些约束大学行为的规则条例。大学制度有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分,正式大学制度以明确的书面形式被确定,非正式大学制度则以习俗、惯例、意识形态等因素对人们施加影响。从大学制度的生成过程来看,大学制度的动态发展基本上遵循着从个人习惯到群体习俗、从习俗到惯例、从非正式规则到正式规则这一条路线。正式大学制度必须嵌入非正式大学制度之中,也即正式大学制度必须有足够的社会认同度才能正常发挥作用。因此,对大学制度的研究不能仅从显性的、正式的制度入手,还需要对隐性的、非正式的制度进行考察。所以,本文的大学制度环境不仅包括社会的基本大学制度规范,如政治经济制度、大学文化教育制度,还包括社会的大学教育价值取向;大学的内部管理制度也由有形的正式的大学制度与无形的非正式大学制度组成。

无论是正式大学制度还是非正式大学制度,所表达的都是对大学行为的引导与规范,大学制度的这种特性使它成为组织或社会改变的先导。这是由于大学制度的改变也就意味着大学行动的改变,进而引起大学组织或社会的变化。因此,以大学制度创新为切入点,以良好大学制度环境的熏染,以内部大学制度安排的直接影响来促进大学中人员行为的改变,进而带动大学的整体变革,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大学,都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变革路径。

本书按照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现代大学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按照历史进程来探索大学制度走向,将中国大学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分为书院和新学、清末和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三个历史时期。总体来说,我国大学制度经历了一个从封闭到开放、从刚性到弹性的交替发展过程。从古代到晚清,我国大学制度总体上是不断发展的,并先后诞生了一些富有创造性、合乎教育规律的大学制度和管理思想,其中有不少走在世界的前列。鸦片战争以后,我国大学学习了西方大学的经验,并结合本国实际进行了合理的“嫁接”,推行了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学分制、导师制等,推进了我国大学制度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大学学习苏联的相关经验,建立了“苏联模式”大学制度体系(如实行集权管理和学年制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大学制度改革,为新时期大学制度的创新奠定了基础而且卓有成效。

无论是对大学制度变革原因的分析,还是对大学制度变革内容的确定、对大学制度变革途径的探寻,我们都可以在其中发现由远及近有源有溯的踪迹。由社会制度变迁引起的社会转型,是引发大学制度变革的本土性因素;当前高等教育体制中的弊端对大学中人的压制是大学制度变革的重要动因;而大学的自主性变革需要大学制度的保障,需要一定的教育制度明确政府与大学各自的权限与责任,需要一定的大学内部制度来营造大学的变革气氛,引领大学的变革行为。

本书的问世,无疑将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支撑。我们深知,“现代大学制度”是一个巨大的课题,不是一两本书能解决的问题,但我们通过理性思考,阐述比较分析,采用理论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原则,充分体现理论性、实践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特点,对近年来大学制度理论建设的新探索、新贡献,新实践进行的新总结,新概括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理论水平提升,感觉收获颇大。

我们也希望通过此次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现状、对策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的认真研究与探讨,丰富大学制度的理论基础,推动大学制度改革。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的同行学者参与到这一重要课题的研究中来,使大学制度研究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并且能对未来中国大学制度建设发展的新研究和新展望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指向性作用,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启示作用,具有一定的抛砖引玉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013年4月30日于广东轻院序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诉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积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201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标志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通知》确定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王要任务和试点单位,其中,“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尤为引人关注。当前,全国高校正借着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东风,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方面进行着大胆的探索和实践,改革发展的成效也逐步显现。

在探寻教育规律、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没有一套制度能适用于所有大学。大学作为一个组织,要在运行和发展中,摸索出适合自身组织特征的制度体系,使其成为规范和协调组织各种行为的、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规则,帮助大学更好地履行职责。

大学制度建设是大学改革的关键。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大学制度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影响大学制度的因素和力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制度改革与创新不仅是提高大学办学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前提,其成效还直接关系到大学自身的发展及其在社会进步中发挥的作用。

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可以看出,制度改革在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8世纪德国柏林大学制度的建立,19世纪初法国帝国大学制度的建立,19世纪下半叶美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19世纪末英国的新大学运动,20世纪中期我国“院系调整”及社会主义大学制度的确立……这些制度改革都对相关国家乃至世界大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国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继续深化改革必然要面对的问题。而能否建立起现代大学制度,既考验管理者的智慧,也考验学者的修养。它需要政府与大学、管理者与学者共同努力。过分地强调或夸大其中任何一方的责任与担当,可能会遮蔽我国高等学校管理制度的实际,无益于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由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金泽龙副教授主持的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课题——“科学发展观视角析‘现代大学制度’创新探究”,经过严谨的调研、科学的分析和层次分明的阐述而形成的《科学发展观视角析“现代大学制度”创新探究》一书,抓住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和本质,深入探讨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框架的途径。

该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古今中外的大学制度,对西方大学制度和中国大学制度进行了翔实的历史资料考察,对孔子、孟子、朱熹、张之洞、蔡元培、张伯苓、梅贻琦、洪堡、查尔斯·范海斯、鲍德里奇等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精心提炼,透视了中国大学制度的内蕴特质和沿进脉络。

在历史比较的基础上,该书从宏观与微观、纵向与横向、近代与现代探索了现代大学制度,并创造性地把大学制度概括为两大类型:经典大学制度和新兴大学制度。前者是世界各国对大学精神、性质、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认识,是对大学与外部世界诸元素之间关系的规定,以及内部管理与运行的哲学基础。在现代大学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大学制度已逐步形成国际性、民族性、批评性和包容性等全球大学共同尊崇的价值,而贯穿这些价值的核心就是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而新兴大学制度,则是以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需要作为切入点,以适应、服务和导引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为目标指向,依据大学教育外部复杂关系规律提出的现代大学新制度。

该书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对现代中国大学制度重新建设、现代中国大学制度改革的现实与个案以及现代大学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都进行了较为科学可行的阐述,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教训,结合中国的国情,建构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中国高校多元利益主体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该书所构建的现代大学制度框架和实施路径,具有创新性和建设性。既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又符合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和规律,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价值。

该书还对研究现代大学制度时如何贯彻《高等教育法》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论述,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一些颇具意义的建议和对策,对未来大学制度建设的趋势也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这些建议均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我在高校从事教育管理30年,常常感到这个领域的复杂性和从事实践的艰巨性。所以,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领域,我们的任何研究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也都应该是可以被修正的。这本著作当然也不例外。我们研究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者帮助人们为解决问题开拓思路,能够给人们以启发,促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应该说具有它的价值,这也是我乐意谈一点感想的原因。

是为序。2013年4月24日于华南理工大学导论第一节 大学制度研究意义一、什么是制度要求

制度一般有两个含义:一是从宏观上讲,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二是从微观上讲,就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组织、一个单位要想有序和高效,靠的就是制度。

著名学者胡鞍钢指出:“进入21世纪,中国的长远发展目标不仅要实现经济现代化,而且还要实现制度现代化。”国家制度的现代化本身包括国家高等教育制度的现代化,即形成与国家在21世纪发展目标相一致的高等教育制度。所谓制度创新,就是冲破陈旧体制的束缚,在体制上实现破旧立新,以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较成熟的制度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制度创新或制度发展一词将被用于:一种特定组织行为的变化;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化;在一种组织的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化。”

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国家发展目标等带给国家和自身一系列挑战的今天,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挑战带来的机遇是高等教育必须解决的课题。

制度既是思想性和观念化的东西,又是实践性和操作性的规范。一般说来,制度主要是通过各种见于文字的规章、规范、程序等表现出来的。因此,只有搜集各类有代表性的大学制度文本,通过挖掘隐含其中的教育管理思想、观念,才能揭示现行大学制度的基本现状。二、大学制度研究的紧迫性

在长期的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有些问题经过努力可以解决,而有些问题则无力也无法解决;有的问题既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作依据,又没有大家都能信服的思想理念来沟通不同的认识。时间长了,思考久了,便逐步意识到大学在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似乎都与其制度、法规有关,与没有统一的可遵循的制度有关。无论是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大学与大学之间矛盾的处理,还是大学内部诸多矛盾的处理等,都与大学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由此要试图深刻思考研究这一问题,尤其是看了大量的报刊刊载的诸多研究现代大学制度、大学精神的文章,以及翻阅了部分有关研究现代大学理念以及大学改革与发展的专著后,深感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问题十分必要。

杨东平先生在其主编的《大学之道》前言中强调“重建大学制度”。他说:“近些年来,我们呼唤大师、呼唤创造型人才和创造性成果的心情不可谓不切,措施不可谓不力,既有‘十万年薪’的‘长江学者’,又有吸引‘海归’的百万年薪;许多地方还开出了‘筑巢引凤’、招揽院士的天价。然而,应当看到,人才辈出、大师云集,主要是一种制度文明的产物,不是急功近利的政策能够速成催化出来的。创建优秀的大学,钱无疑十分重要,但还有比钱更重要的。否则,也无法解释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西南联合大学何以能培养出整整一代优秀学生、产生如此丰富的学术成果;无法解释当年远比现在更为贫弱的经济市场,何以能培育出厦门大学、南开大学这样优秀的私立大学,能造就陈嘉庚、张伯苓这样伟大的教育家。当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群星璀璨、风云际会的气象,无非说明了学术自由、兼容并蓄、教授治校这样的大学精神和大学制度,才是大师生长最为重要的环境。”

虽然我们不赞同杨东平先生“重建大学制度”的观点,但是由于制度的原因,中国的高等教育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在扩大,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当今在创建一流大学与高等教育大众化二维坐标上行进的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通过高等教育制度的创新才能符合、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紧跟世界发展的时代要求。三、大学制度研究的意义

大学的建设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如何有效推动大学的健康发展是一个重大问题,我们每个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同志都极为关心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说,不是方法决定问题,而是观念和决心的问题”。

研究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工作实践中遇到了大量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问题,不解决它就不利于工作,不利于为高等学校服务;二是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有些甚至是直接影响大学发展的重要问题,必须解决;三是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新的时代对大学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有关大学的思想、观念、任务、目标,以及大学内部管理等都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创新。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研究大学制度体现的具体意义如下:

意义一,从宏观制度层面表述大学制度创新表现为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法律体系、政策构架和制度设计。指出应从国家和地区的高度进行高等教育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创新,具体指挥协调创新者是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据此阐述我国高等教育现行的大学基本制度是基本合理的,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意义二,从中观层面表述大学制度创新是指高等教育的具体承担者高校对其内部管理制度、经费制度及其运作机制的创新,具体表现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资源优化配置的政策引导和规章制度安排,其创新者是高校领导者和管理人员。这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创新中最迫切的。

意义三,从微观层面表述大学制度创新是指高校教学创新、科技创新和学科创新,其创新者是教师和学生。

三个层面的关系是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第一,宏观层面的创新为高等教育创新提供外部环境,是推进高等教育创新的前提。如果缺乏外部创新的张力,缺乏必要的促进高等教育创新的宏观法律体系、政策架构和制度设计,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创新就会因缺乏创新的理论根据和政策支持而难以持续下去。第二,中观层面的创新为高等教育创新的枢纽,是推进高等教育创新的关键。如果没有中观层面的创新,那么宏观层面开辟的创新环境仍然难以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其法律体系、政策架构和制度设计难以传递到位。第三,微观层面的创新为高等教育创新的基础,是推进高等教育创新的根本和落脚点。如果没有微观层面的创新成果,那么高等教育创新就会成为无本之木而失去其意义。第二节 大学制度存在的问题

通过细致的调研分析,可以充分地看到我国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实不少,有的问题还比较严重,好在这已经引起大学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并已开始研究解决。我国大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虽然不一定全面、准确,但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大学与政府关系方面的问题(1)大学发展定位不清、目标不准、方向不明,致使学校层层升格、更名。(2)政府对大学管得太死,大学自主权太小。办学自主权基本上没有落实;大学仍为政府的附属,难以形成大学法人实体地位。(3)政府对大学投入不到位,使得大学规模与资源不匹配、办学条件不足,这也是造成大学中乱收费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4)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对大学的水平评估,其做法是行政行为,并且评估指标体系不科学,给大学带来一定的麻烦和浪费,并引发了一定的造假行为。二、大学与社会关系方面的问题(1)一方面大学脱离社会实际的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大学急功近利的现象也严重,致使大学在教学内容方面脱离实际,在就业方面又只顾眼前把学生推出去,不顾学生以后的学习能力、工作境况。(2)大学变相收费现象突出,收费标准偏高,超过普通老百姓的实际承受能力。(3)大学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不少大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没有确立。同时,有些地方政府也没有为大学做好必要的支持性工作,帮助其解决应当由地方政府解决的问题。(4)大学生就业困难,社会用人单位不顾实际、盲目提高人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的现象突出,尤其是对民办大学毕业生信任度差。(5)大学生贷款制度不完善,这与社会上对其贷款制度认识有关,同时也与大学生还款的信任度有关。(6)社会上对大学生的实习、实践支持力度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质量。(7)“高考指挥棒”指挥了学生、学校,也指挥了社会,应试教育的影响太深、太广,高考招生制度亟待进一步改革。三、大学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1)大学精神失落,特别是人文精神失落,只重视传播知识,而忽视塑造大学精神。(2)大学独立法人实体地位没有得到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等教育法》)赋予大学的自主设置专业、确定招生计划、自主招生的权利更是没有得到落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发展个性的机会,也难以形成创新发展的局面。(3)大学管理官本位化,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弱化,致使大学失去了原有特质——学与术的组织机构功能的深层次的发挥。(4)大学的现代教育思想不牢,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教学生如何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思想没有全面深入地实施。(5)大学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比例很低,大部分都束之高阁。(6)教授不上讲台的现象普遍,“文字垃圾”式的论文太多,真正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却评不上教授。(7)要求一定时间内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否则减少报酬,发明创造也有时间限制,学术领域也要按年打分数取报酬,缺乏科学合理、具有激励作用的人事劳动分配制度。(8)大学与大学之间竞争无序、混乱,更有甚者还互相保密、封锁,互相配合、联合、协调发展不力,有特色、有个性的大学太少。

对于大学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只有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才能想办法去解决。当然,大学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很复杂的。在此,不想全面地分析,只想就涉及本书所研究的主要问题予以分析。

简要来说,大学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既有政府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更有大学自身的原因。当然,每个方面又会表现出若干个侧面,尤其是与其相应的责任义务不明确有关,与其相互的关系如何处理有关。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展开论述,在以后有关章节中将对其分别予以论述。我们在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时会惊奇地发现一个重要的共同问题,即这些原因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大学制度尤其是现代大学制度的结构与建设有关,而且还十分明显地反映出这是一个关键的原因,其实从上述所罗列的问题也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这也是将现代大学制度作为我们研究对象的最主要原因。

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也是因为“当今大学所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既不在于财政上的限制,也不在于学生的能力和研究机构的效能,更不在于当前机制的转变。他们认为最大的挑战在于对大学内部以及大学与外部社会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方式的变革”。第三节 大学制度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一、论文研究情况综述

1.总体分析

我们通过中国期刊网(CNKI)上面收录的文献期刊、博硕士论文、国内国际会议、报纸等电子论文资料中选取,以“大学制度”为题名进行检索,没有全面地查寻所有纸质刊物及纸质报纸上所刊登的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的论文,也就是说,论文的选用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只是全国期刊其中的一部分,时间跨度从2000年1月到2011年12月。其检索结果是共有762篇“大学制度”相关论文发表在65种刊物上。其中,国内国际会议录中收录13篇,报纸刊登88篇,博硕士论文收录33篇,文献期刊收录628篇。据检索结果统计,每年都有一定篇数的论文发表。

这充分说明我国关注研究现代大学制度问题已经有数年的历史了。论文的作者基本上都是高等学校中的教师、管理者以及研究人员、博士硕士生,最高层人员就是教育部的部长,关注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还只局限在大学内部,社会上关心甚少;论文作者身份大都是大学中的专职研究人员以及教师、管理人员中热心兼职研究的人员,极少有大学领导对此议题的论述,而再好的现代大学制度也要靠大学校长及领导层去带领、组织广大教职工实施。这也说明现代大学制度研究还没有完全引起大学校长的关注和重视。

2.内容分析

首先,从论文题目涉及的范围看,这762篇论文主要有6个方面的内容:关于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性质和必要性方面的论文,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概念与基本特征方面的论文,关于大学及其大学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方面的论文,关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结构方面的论文,关于现代大学制度创新方面的论文,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综合性论述方面的论文等。

其次,重点分析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的概念与特征以及现代大学制度的结构与建设问题方面的论文。(1)现代大学制度的概念与特征。

①现代大学制度的概念。从上述2000~2011年研究现代大学制度部分论文情况分析中,可以归纳出现代大学制度概念内容有如下几点。

一是产生现代大学制度的条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大学制度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相协调,还必须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还必须有与现代大学制度存在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环境与机制。

二是现代大学制度的目的作用。其目的作用集中体现为调整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的关系,确定大学生存与发展的规律体系、规范体系,以保证大学的文化地位,从而使大学更好地履行其文化传承及文化创造的职责,以便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更健康地发展。

三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现代大学制度是大学外部关系、内部组织及大学成员行为的规范体系,也是适应服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体系,具体地说,就是规范政府宏观调控、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保证学术自由,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相统一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总称;也可以说,现代大学制度是一种竞争充分、行为规范、管理科学、政学分开的办学体制与运行模式,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教育制度创新与教育法制的产物。

四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现代大学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自主性的制度,是大学适应环境和自身逻辑的统一,也是规范性与自主性相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制度,最根本的是保证大学自主办学与学术自由的顺利开展。

五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层次。现代大学制度一般分为外部制度和内部制度;还有人认为现代大学制度包括理念层面的根本制度,体现基本属性的一般制度和外在形式的具体制度;还有人认为应包括大学法人制度和大学教育制度。其关键就是要处理好大学和政府、社会的关系,大学和教师、学生的关系,以及大学与大学的关系。

从以上五个方面来理解“现代大学制度”的概念也就比较全面和深刻了。

②现代大学制度的特征。现代大学制度的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方面,体现为协调、相互适应。大学要服从政府的宏观调控,完成政府交给的任务;政府要保证大学依法自主办学,大学拥有办学自主权,不断满足大学的政策与投资要求。

二是大学与社会关系方面,体现为相互适应。首先是大学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社会也要为大学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

三是大学的内部关系的处理,关键是大学内部政学分开,划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职责与权利,保证学术自由、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科学管理。(2)现代大学制度的结构与建设。

①现代大学制度的结构。现代大学制度的结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处理好内外部关系的独立办学制度;二是保证培养高质量高等人才的人才培养教育制度;三是保证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学术自由制度;四是处理好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潜能的人事分配制度;五是保证大学内部和谐民主的科学管理制度;六是保证大学的本土性和国际性相结合的管理制度;七是保证现代大学制度实施的一套运行机制。

②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关于如何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好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保持大学民主与政府调控干预的合理、均衡是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的根本性标志;同时也要恰当划分好大学内部政治权力、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分清各自的责任和权利。

具体来说,一是转换政府职能,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二是制订大学章程,依法照章管理;三是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明确权限和程序;四是实行校长选聘机制,建设职业化管理队伍;五是建立国家的大学知识创新体系主体;六是建设完善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体系;七是建立培养中介机构,建立以评估为前提的拨款机制,促进民主科学管理;八是修订《高等教育法》,健全高教法制体系,突出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二、著作研究情况综述

我们查找并选取了图书馆现有的藏书中关于现代大学制度方面的部分著作,经过进一步分析的研究与论述,可以从中得出如下认识:

1.著作的名称

我们所选取的十几本著作的书名虽然都涉及大学或高等教育,但没有一个是直接论述现代大学制度的;同时,近几年从不同地方的书店中也没有发现有关直接论述现代大学制度的专著(也可能有,但我们没有收集到,从网络上也没有找到,不过就是有,也可能很少)。这就充分说明我国现在研究现代大学制度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其研究也只是初步的、零散的,进而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指导也是很不得力的。总之,到目前为止,我国有关论述现代大学制度的专著还很少,也没有现代大学制度的一套完整理论体系,更谈不上现代大学制度的完善构建了。

2.部分有关著作中论及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容

从部分有关著作中论及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容来看,也是零散的、初步的,并且还是间接的。其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功能作用、特征、结构与建设等几个方面。(1)现代大学制度的功能作用,就是平衡大学内外部关系,使大学组织有效运转,并根据需求、事实和理想所作出应有的变化;大学内部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合理划分,协调平衡以共同作用,致力于增进知识、研究问题和训练学生。(2)现代大学制度的特征是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同样也是现代大学的本质和特征。大学既有适应自身发展的内部条件、内部规律,同时也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外部规律,这两方面的协调平衡就构成了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特征。现代大学精神也是现代大学制度的灵魂。(3)现代大学的结构与建设,就是落实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切实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引进产业运营机制和竞争机制,构建政治、行政与学术权力的相互制约的模式,推进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大学自主办学、学术自主、民主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三、观点提炼

从以上著作可提炼出以下四个观点:

一是现代大学制度问题已开始被人们重视、关注,人们在一定广度和深度上对现代大学制度进行了研究,尤其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并触及了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问题,对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特征、结构、建设以及运行机制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论探索。

二是目前我国研究现代大学制度还只是初步的、零散的,不全面、不系统的,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现代大学制度理论体系,尤其是没有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而且这些研究活动也只是自发的民间学术活动,也没有引起社会的共鸣。这可以看出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离能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作用的发挥还有很大的距离,还有许多艰苦的工作要做。

三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关键是政府,核心是大学,保障是社会。这三个方面的相互理解、配合支持、共同作用才有可能建设好现代大学制度。但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突破口还是在大学,没有大学自身的主动研究、主动建设,也难以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和支持。目前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的势头,正是大学自身的首先行动,到一定时候肯定会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支持,最终共同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四是向社会、向政府、向大学自身提出了一个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即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问题!这也是向整个社会呼吁都要关心支持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因为这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质量与建设问题,关系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小的问题。

尽管如此,这些研究毕竟为我们深入研究现代大学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为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也更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的信心和勇气,并把直接研究现代大学制度作为本书的主题。第四节 大学制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一、研究的思路“大学”释义有三:一是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学院、综合性大学等;二是特指多科系的高等学校,一般设有哲学社会科学(文科)和自然科学(理科、工科)方面的各种专业,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三是指大学,《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卢辩注:“大学,王宫之东者。束发,谓成童。”《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本书所涉及的是第一与第二释义。本书主题定位表述的“大学”为国家高等教育学府,综合性地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还有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肩负着高等教育的使命,其大学制度变革与发展关乎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

大学制度的变革自大学成立之日起就存在,虽然在很多时候,某些大学制度的传统变革只是一些零散且不成气候的常规高等教育中的点缀,但是变革毕竟是存在的。与自发的、不成系统的旧式大学制度变革相对应的是现代的、强制的、系统的政府式大学制度变革,这种变革雄心勃勃、充满激情。我们期望变革,是因为我们怀有要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的理想。然而,绝大多数的大学制度变革并没有如我们所愿,单枪匹马的大学制度变革经验没有得到推广和延续,政府的变革行动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后不了了之。于是,我们的热情要么湮没在日复一日重复性的、简单枯燥的知识授受中,要么消耗在“自欺欺人的线性关系”的争吵中。大学制度变革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想要继续我们的变革事业,就需要对大学的现状、对牵扯大学制度变革的内部与外部的力量进行考察,把大学及其变革放置于复杂的社会系统中去全方位审视和创新。

本书总的设想是依据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和当代管理科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综合运用调查研究、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在实然与应然、解构与建构相结合的基础上,对我国大学制度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进行比较全面、比较系统和比较深入的研究,试图为政府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学管理者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意见,为丰富和发展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理论添砖加瓦。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学科的复杂系统,因此,本书的研究在教育层次上以四年制本科教育为主,在教育类型上以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为参照对象,在研究范畴上以大学内部的管理制度及其改革为核心内容。

本书以“人”是管理活动的核心要素、制度是协调教学管理系统中人与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的准则为逻辑起点,着眼于大学制度建设中人与人关系的协调以及大学生产力的解放,试图揭示大学制度建设的主要矛盾,系统梳理我国大学制度发展的历史脉络,解剖当前大学制度的基本现状,分析现行大学制度存在的主要缺陷及其成因,在借鉴国外大学制度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新的大学制度的基本理念和若干建议。二、研究的方法

本书属于高等教育问题的应用研究,坚持以定性研究为主、以定量研究为辅和以实证研究为主、以理论研究为辅的原则,综合运用跨学科研究、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文本分析、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和技术等对大学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1.多学科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管理学、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大学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为建构科学的、发展的、人性化的大学制度提供理论基础。

2.调查研究法

为广泛了解大学管理工作者、大学教师和大学生的愿望,本书同时采用了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先后访谈了多位大学校长、大学教务处(部)负责人、院长或系主任、近30位任课教师,并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就问卷对象的性别看,男女生基本持平;就年级来看,以在校的2010级、2011级学生为主(其中两个年级分别占54.9%、26.5%)。问卷调查结束后,使用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处理。

3.文本分析法

搜集各类有代表性的大学制度文本,通过对现行大学制度的分析,发现哪些制度是强调共性的或抑制个性发展的,哪些是制约学校发展的,哪些是制约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哪些是违反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哪些是制约教师创造性发挥的等。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阐明建构科学的、发展的、人性化的大学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4.历史分析法

搜集不同历史时期各级各类大学制度文本,对这些制度文本展开深入系统的分析,从宏观与微观、方式与内容等多个层面审视大学制度中的问题,并通过分析和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大学制度中有关问题的经验和教训,为分析现行大学制度缺失的成因、建构科学发展的大学制度提供历史的借鉴。

本书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力图全面、发展地考察我国大学制度。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结合对相关教育文献和史料的分析,总结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大学制度的基本特点,从而为分析现行大学制度的成因,为构建新的制度提供历史参照。

5.比较研究法

本书在第一、第二、第三章专门对国内外大学制度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分析我国大学制度的缺失和构建新的制度时,也参照和简要介绍了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的大学制度,并在比基础上对国外大学制度的共同经验进行了简要总结和分析,以求得到有益的启示,进而提出我国大学制度改革的思路和建议。第五节 大学制度研究的内容

在“导论”中选择以制度为切入点分析大学制度变革的意义和价值,并在分析有关大学制度变革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先将视点投射到对大学发展和大学制度的基本认识上。对这两者的阐述,是本书的理论基础部分,为发展篇,包括第一章与第二章。其次,对现代大学制度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研究分析了大学制度改革的个案与借鉴,是本书的实际重点部分,为研究篇,包括第三章至第五章。最后,通过强调以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探视现代大学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对多元文化影响下、中国特色政治体制影响下、经济转型升级影响下的现代大学制度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预测,为未来篇,包括第六章。

本书写作框架如下。

第一章:根据本书研究主旨对西方国家大学制度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进行分析。分为四个章节进行了表述:即西方国家大学制度的起源;西方国家大学制度的发展阶段;西方国家大学制度的形成阶段;西方国家大学制度的成熟阶段。

第二章:对我国大学制度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分为书院和新学、清末和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三个历史阶段,对我国大学制度的历史发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分为四个章节进行表述:即中国大学制度的由来,中国近代大学制度的发展阶段,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阶段,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成熟阶段。

第三章: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概念内涵进行了界定。运用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和当代管理科学等学科理论,对大学制度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制度蕴含的集权与分权、控制与自由、管理与服务等主要矛盾进行了剖析。分为四个章节进行了表述:即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现实依据;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现状。

第四章:以科学发展观视角为主线审视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建设特点、路径研究,并对当前我国大学制度的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明确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最终目标,理清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逻辑落点,力图符合与时俱进的思想原则,打破传统的大学制度建设观念,重新建设研究。分为两个章节进行了表述:即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建设特点研究;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建设路径研究。

第五章:以香港科技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为代表,以调查结果和制度文本分析为基础,对国内大学制度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探讨了现代中国大学制度改革的现实与个案研究,着重分析了现行大学制度存在的主要缺陷(即“三个中心”和“三个不足”),并对导致这些缺陷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几个大学制度建设的共性特点进行了总结。分为六个章节进行了表述:即体制内外——公立与私立大学办学理念与管理机制的比较研究,他山之玉——国外大学模式对我国大学制度建设的启示,前车之鉴——香港科技大学的成功之路,探索之旅——南方科技大学的建校思路,烽火燎原——中国大学制度改革进程,选择吸收——中国特色大学制度的基本架构。

第六章:在前面各章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分权管理、学习自由、以人为本、教授治校等基本理念,系统地提出了构建“可持续”、“人性化”的大学制度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建议。并对多元文化影响下、中国特色政治体制影响下、经济转型升级影响下的现代大学制度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预测。分为三个章节进行了表述:即多元文化影响下现代大学制度发展趋势研究,中国特色政治体制影响下现代大学制度发展趋势研究,经济转型升级影响下现代大学制度发展趋势研究。第六节 大学制度研究的核心与本书的特点

研究现代大学的核心内容,归纳起来就是要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现代大学制度、什么是现代大学制度、什么是现代大学结构与功能以及如何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等问题,而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的重点也在于此。同时,还要深入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变化过程的规律与特点和现代大学制度的创新建设以及保障现代大学制度具体实施的大学管理运行机制的配套建设。最终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大学内外的各种关系,搞好各种资源配置,充分合理发挥各自的作用,尤其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潜能,能心情舒畅地进行工作、学习。大学依法自主办学,保证学术自由,具有良好环境,保证实施民主科学管理,真正形成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一套管理运行机制,保证大学切实完成时代、社会赋予的使命和任务,不断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加速我国全面建设科学发展社会的步伐。

本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本书是一部相对集中、相对系统论述现代大学制度的专著。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及,到目前为止,本书是目前我国少有的专门直接论述现代大学制度专著的一部。

二是本书的主题是直接从大学发展的现实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现实性,不是单纯的理论论述。同时,结合国内外大学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分析,这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是本书的几位作者的工作经历不同,各自具有不同的工作经验和体会,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理解、论述现代大学制度;综合研究的结果就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分析认识相对来说,也会比较全面、客观。

四是本书强调了几个基本概念,这是论述现代大学制度的前提和基础。即对现代大学、现代大学理念、现代大学精神、现代大学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的管理运行机制等都做了专门的阐述,只有认清了这些概念内涵,才能真正理解认识现代大学制度的结构、功能以及如何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五是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对现代大学制度作了较为全面深刻地论述,并在吸取别人观点的基础上,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作了高度的概括,提炼了相关条目结构,具体解释如下:(1)现代大学制度结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宪法→教师法→高教法→大学章程→校内各种制度、规定、办法等)。(2)现代大学制度有两个层次的关系,一是大学的外部关系(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大学与其他大学),二是大学的内部关系(校内党委领导、行政、学术自主、民主管理)。(3)现代大学制度的两层关系具体体现在四种权力方面,即党委的领导权力、校长法人代表及行政权力、以教授为核心的教师学术自由的权力、教职工们民主管理的权力。(4)现代大学制度中体现的四种权力有其相对应的四种组织,即党委会、校务委员会、校学术委员会以及教代会。(若计入民办大学体制的话还应有董事会这一组织,加起来共计五个)(5)实施现代大学制度的运行机制有四大运行系统,即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以及保障系统。

上述内容结构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有机联系,正是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现代大学制度的结构体系。当然,现代大学制度的体系结构还会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大学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更新、创新。

六是本书虽然主要是论述现代大学制度的一系列问题,但是在论述现代大学制度的新思路、方法,以及在现代大学制度内涵、结构、功能和构建等形式方面,对一般普通本科院校以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有关制度的建设,都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第七节 大学制度研究的最终目的

大学制度的问题研究与管理学、哲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和教育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同时它也受到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影响。

其中,下面几个学科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支撑学科:(1)管理学。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要遵循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管理学中的行为科学理论、激励理论、柔性管理理论等。(2)哲学。包括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观等。(3)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理论的运用,为研究提供心理学依据。(4)组织行为学。大学组织中的学生和教师不同于一般管理中的人,也不同于中小学中的学生和教师,研究大学生和大学教师在大学组织中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组织行为中领导的理念、组织文化的理念等,都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5)大学管理学。管理是大学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同样遵循大学管理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并体现大学管理的特点。管理已经从企业管理领域渗透到教育领域,本课题的研究应该反映大学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新成果。

依据 V. W.拉坦对制度创新的内涵界定,大学制度创新分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着眼于大学行为制度的创新。这是大学制度创新的最根本的层次。大学作为一个组织系统,其行为的改变对于大学空间的拓展是首要的。例如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干部人事制度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环境设计的创新;大学学科与课程体系的创新;学校后勤管理体制的创新等,是大学整体创新的制度基础。就大学而言,弹性学习制度(包括学分互认制度),“宽进严出”的大学系统、学分制、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计划;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学生分担大学经费与学生资助体系的创立;构建不同类型大学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满足终身大学需要的大学体系等,都是大学组织行为方式的创新。备受瞩目的北京大学“大地震”式的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就是学校组织行为的创新,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实行真正的聘任制,不再像过去那样不管什么人,只要进了大学就是事实上的终身制、铁饭碗、大锅饭,人们观望并期待人事制度改革为高等学校发展释放能量。

第二,着眼于大学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创新。大学组织系统与外部社会系统的关系是近二十多年以来大学体制改革与创新的重点之一。由于计划经济的惯性,我国的大学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制约大学发展的空间。例如,长期以来的“学校办社会”问题,造成了许多办学的困境与大学资源的浪费。如何通过制度安排处理好学校、政府和市场三者的关系是政府和众多大学界有识之士长期关注、研究、实践且颇为头疼的问题。

第三,着眼于大学的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创新。学校权力问题是这个层面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核心。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学校的自主办学权力一直没有落实到位。世界银行于1999年11月30日印发的题为《21世纪大学战略目标》的报告中提出:“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是,减少所有层次管理大学的公共机构,逐步把权力下放给学校,面向外部市场需求克服大学资源低效现象。”例如,近几年借鉴国外的“以校为本”模式推行的“校本”改革就是大学组织行为的创新,其基本内容就是要发挥学校的主体性,如体现学校自主开发、设置“校本课程”、“校本管理”、“校本研究”等。再如,大学产权和大学投资回报一直是一个讳莫如深的问题,并抑制了民间资本对大学的流向。2003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民办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

综上所述,在影响大学变革的诸多社会力量中,大学制度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我们不能把大学制度仅仅理解为与大学有关的各种规章制度,就更广阔的视野而言,它集中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大学的要求,构成了大学生存、变革与发展的环境。从制度角度对大学变革进行的分析与思考,其实是对大学变革的活动条件和行为框架的反思。本书旨在通过对大学制度变革之间的关系、三十多年的制度变迁对大学变革的影响、大学变革所遭遇的制度性压力、大学制度创新的探讨,试图为大学变革寻找一条可行的路径。其最终目的是大学制度的创新。第一部分发展篇该篇通过对西方国家大学制度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大学制度的发展状况的描述,介绍了西方国家大学制度的起源、西方国家大学制度的发展阶段、西方国家大学制度的形成阶段以及西方国家大学制度的成熟阶段。也用不小篇幅介绍了中国大学制度的由来、中国近代大学制度的发展阶段、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阶段以及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成熟阶段。其目的就是希望读者能对西方国家与我国大学制度的形成缘由有一个粗浅的认识。第一章西方国家大学制度的发展历程第一节 西方国家大学制度的起源

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大学作为发展知识接受知识的主要地方,已经成为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种机体了。当代大学在知识进步与培育人才上的作用已越来越重要,它所树立的不仅是知识权威,而且将在形塑、改造和推动社会的进步上扮演一个主要的角色。大学制度是引领大学发展的保障,指引大学沿着正确、科学的方向向前发展。一、西方大学的起源

1.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中世纪大学本质上是西欧本土的产物。在中世纪大学创办前,人类高等教育早已有之,且不论古代东方等国家,古希腊罗马、拜占庭和阿拉伯都曾建立过较为完善的高等学校。但古代文明没有产生过类似于中世纪大学这样拥有特权的师生组成的行会、管理体系、固定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