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剑:解密乌克兰变局中的军事力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6 23:52:25

点击下载

作者:《舰载武器》杂志社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断剑:解密乌克兰变局中的军事力量

断剑:解密乌克兰变局中的军事力量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断剑:解密乌克兰变局中的军事力量作者:《舰载武器》杂志社排版:KingStar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2-01ISBN:9787516612514本书由新华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历史中的乌克兰——解读乌克兰危机的历史与冲突源头乌克兰政局动荡,引发了克里米亚危机,使得原本已经回暖的俄乌关系再次急转直下,陷入严峻的对峙局面。与此同时,欧盟和美国等西方国家也与以往对待乌克兰政局的态度不同,更为深入地卷入了这次危机,对俄罗斯增兵克里米亚的行动,以及普京批准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的决议进行制裁。这引发了是否会爆发新冷战的担忧。本书介绍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乌克兰在各个方面的斗争与博弈,以便读者全面了解这两个国家长期如此纠结的历史与根源。俄罗斯与乌克兰已经相安无事共处了三百余年,但是近期乌克兰政局动荡,出现是向欧盟和北约靠拢,还是继续维持在独联体框架内的两种不同倾向,使得乌克兰东西部发生了严重分歧,由此引发了乌克兰东部以及克里米亚要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的危机等。实际上很多纠纷的根源是苏联解体时两国对前联盟资产和领土的切割,由于融合了三百余年,这种切割反而造成了巨大的伤痕,并埋下了长期纷争的祸根。

2014年3月20日的晨间,关于乌克兰的最新消息包括:乌克兰海军位于克里米亚半岛的塞瓦斯托波尔总部被民兵占领,乌克兰海军官兵被迫撤离基地,其间有零星人员伤亡。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绍伊古对此已经下令克里米亚当局释放被扣押的乌克兰海军司令盖杜克。被俄方占领的还有乌克兰驻克里米亚最大的空军基地,乌克兰空军有限战力的大部分——数十架米格-29战斗机全部落入俄军手中。

针对俄罗斯的步步紧逼,乌克兰国防部长公开宣布,驻克里米亚乌军和家属将迅速而有效地撤离克里米亚,现在正在制订撤军计划,希望联合国能帮助克里米亚半岛成非军事区,好让乌军顺利撤离克里米亚半岛。除了联合国,乌克兰的亲西方力量可能还会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美国的表态和行动上。不过尽管将俄罗斯的行动视为“入侵”,现在并没有看到美国的进一步强硬表态,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国不会军事介入乌克兰的问题,仍然会与俄罗斯寻求外交途径解决克里米亚问题。奥巴马表示,连乌克兰本国都会承认,在这一问题上美俄两国进行军事对峙是不合适的。作为奥巴马宣称的外交途径的一部分,美国国务院当地时间3月19日宣布,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舍曼将于3月20日至22日访问乌克兰,会见乌方高官与民间团体代表,美方称舍曼将重申美方对乌克兰人民的“有力支持”,支持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与此同时,国务院国际能源事务特使帕斯卡尔于19日起访问乌克兰,与乌政府高级官员共同主持美乌能源安全工作组会议,致力于提高乌克兰能源安全。美方还提出将对俄罗斯追加制裁。同时英国首相卡梅伦也宣称,八国集团应考虑永久驱逐俄罗斯。

面对这些“外交举措”,俄罗斯总统普京倒是看似按部就班,在和克里米亚及塞瓦斯托波尔签署入俄条约之后,向国家杜马提交了有关克里米亚加入俄联邦的法案,并建议批准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的居民自动成为俄罗斯公民。普京还责成劳动部尽快将该地区的退休金提升至俄罗斯水平。

现在正在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冲突与混乱后能量耗尽的必然结果,还是下一轮暴风雨来临之前暂时的平静?世界的熵永远都在增加,在乌克兰这片土地上,它增加得是不是更加猛烈?■ 乌克兰疆域图

约瑟夫•奈在考察历史上的战争与冲突时曾经说过,历史的发展取决于道路的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事件越来越迫近,选择的余地就越来越小,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大。当然,对于此次乌克兰危机而言,我们这些观察者无从预言是否会走向战争。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限于信息的不充分,我们的信息来源无非是各大电视台和门户网站上的消息,再加上一些所谓自媒体。公开的信息来源当然可以符合我们对国际问题的一般性理解和基本假设,但若试图借此还原其全貌,未免有些过于傲慢。正如我的一位老师所说,你们连你们爸妈怎么恋爱结婚把你们生出来都搞不清楚,谈何研究美国的决策过程。乌克兰的局势发展至今,本书的读者没有必要对未来的诸多可能作过分的预测,倒是不妨在奈借以分析世界大战的“选择漏斗”这一思路的带领下,回顾一下直至今日的乌克兰历史中的事实。这或许有助于让我们从各强权对乌克兰截然不同、针锋相对的政策宣示和基辅广场上混乱的人类行为中跳出来,并且超越信息时代永远在不断更新,不断涌向眼前的国际新闻,建立对乌克兰危机的脉络的某种初步理解。正如前文所说,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对称仍然可能使所谓脉络不过是冰山一角上的纹理,但通过勾勒脉络并借助历史常识探寻危机的根源,同样可能使我们把眼前的一幕幕风云变幻当做乌克兰危机的全息图像,从中看到世界本来的面目和变化的规律。■ 乌克兰国内骚乱中警察与民众正在对抗书本上记载的历史脚步

乌克兰今日的种种乱象,有着其复杂的原因,并不能将其简单地归结为制度或文化的失败,也不能仅仅将此刻的危机视为乌克兰独立之后众多事件的理所当然的延续,在涉及政治的多数情况之下,千百年前发生的历史或许仍在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本章节的第一部分中,我们有必要共同回顾一下书本上记载的乌克兰历史。

打开卫星地图很容易发现,在今天的乌克兰国境线内,是一片具有大片草原和黑土地,缺乏地理屏障的地域。在这片土地上,最早的定居者只能从考古文献和荷马史诗中寻找到踪迹。10世纪前后,基辅罗斯国家建立,但其建立者究竟是本地的斯拉夫人,还是斯拉夫化的斯堪的纳维亚人,至今也颇具争议。可以确定的是,具有斯拉夫名字的奥列格是留里克王朝的开创者。此后,基辅罗斯不断扩张其范围,甚至还对君士坦丁堡发动过进攻。公元988年,基辅罗斯地位稳固的统治者弗拉基米尔皈依了基督教正教。基辅罗斯的黄金时期是基辅大公贤者雅罗斯拉夫在位的18年,经济、法律、政治制度、宗教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此后的基辅罗斯经历了周期性的动荡与分裂,直到蒙古铁骑席卷欧洲。124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攻破了基辅,11世纪末,基辅大主教迁出了基辅,最后前往莫斯科。当然,此后的莫斯科在15世纪崛起,逐渐成为基辅罗斯最为强大的继承者,并将“第三罗马”的名号或荣耀诡异地断断续续传承至今。

蒙古人之后,14世纪起,立陶宛人占领了基辅及附近的中乌克兰,波兰则占领了加利西亚,立陶宛与波兰占据了乌克兰的土地。值得一提的是,崛起的莫斯科一直在支持本地贵族反抗更高的统治者。鞑靼人在土耳其人的支持下控制了克里米亚,并周期性地入侵第聂伯河沿岸。在莫斯科的唆使下,鞑靼人在1482年摧毁了大半个基辅。■ 基辅市内赫梅利尼茨基的雕像

此后的乌克兰正如赵云中所写的那样,迈开了历史的沉重脚步:“16世纪中期,立陶宛大公国衰落,它与波兰王国合并成为立陶宛—波兰王国,原在立陶宛统治之下的乌克兰土地又转入波兰人手中,此后100余年中备受波兰封建主的压迫。在这漫长的数百年时间里,乌克兰人作为一个民族,顽强而艰难地书写着自己的历史。然而,乌克兰此时只是作为一个地理学概念和民族学概念而存在,却不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因为不存在乌克兰这样一个国家,它成为立陶宛大王国或波兰王国版图中的一部分,乌克兰人成为一个丧失了自己国家的民族。”

16世纪,传奇的哥萨克开始崛起,1648年,即30年战争结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那年,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领导的哥萨克大起义爆发。从这场大起义开始,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一起逐渐摧毁了波兰在乌克兰的统治,1654年,赫梅利尼茨基与俄罗斯沙皇签订《佩列亚斯拉夫和约》,商请沙俄来统治,至此东乌克兰(第聂伯河左岸)与俄罗斯帝国正式合并。1686年,波兰与俄罗斯确定了波兰的分裂:东乌克兰和基辅归于俄罗斯。波兰仍暂时保有西乌克兰。此后乌克兰的命运就和波兰的衰落以及俄罗斯的扩张紧密相联。波兰引以为傲的贵族民主和华丽的,更适合出现在《英雄无敌》这样的电子游戏中的翼骑兵无力阻挡俄罗斯的军队,也同样无力阻挡奥地利和崛起的普鲁士这样的欧洲强权。

1733年2月,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去世,法国、奥地利、俄国等大国出于各自利益考虑,分别支持不同的王位继承人,引发了以法国、西班牙为一方,以俄罗斯、奥地利为另一方的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双方在交战中各有胜负,最终缔结和约,和约规定各方承认俄罗斯支持的奥古斯特三世为国王,俄罗斯通过这场战争在波兰扶植了傀儡政权,确保了此后30年间对波兰的决定性影响。30年后,欧洲五大国之三的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开始瓜分波兰。通过1772年、1793年和1795年的三次协议,俄罗斯占领了除加利西亚外的乌克兰全境。针对这段历史,冯绍雷指出:“从根本上说,乌克兰是一个长期分裂的国家。即使19世纪乌克兰土地在沙皇控制之下的相对统一,也没有改变乌克兰东西部分各不相同的发展状态。这样的一种历史定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代乌克兰东部亲俄、西部亲西方的政治发展态势。”

同样在18世纪的后半叶,俄罗斯在海洋和陆地上战胜了奥斯曼土耳其,根据1774年签订的《库楚克•开纳吉和约》,土耳其放弃对鞑靼人的保护权,承认克里米亚汗国独立,1783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宣布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帝国。俄罗斯获得了黑海的出海口,完成了始自彼得大帝的梦想。今天的普京,想必也会在签订条约时想起这段历史。

此后,俄罗斯帝国统治的乌克兰大部和哈布斯堡/奥匈帝国统治的少部分西乌克兰在一个多世纪中一面慢慢为统治主体所同化,一面逐渐发展出自身的乌克兰民族意识和认同,但乌克兰人仍然夹在欧洲的两大帝国之间,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1917年开始,在乌克兰的土地上,不同派别和意识形态的政治行为体进行了异常混乱的争夺,在俄国革命、诸大国武装干涉和一战后大国角力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拉达还是苏维埃,都无力决定自己的命运。经历了反复的拉锯,争夺,复辟,最终在1920年波兰和俄国达成和平协议,承认布尔什维克在乌克兰东部的统治,波兰则占有包括加利西亚的西乌克兰。1921年的《里加协议》确定了波兰和新生苏维埃俄国的边境。乌克兰依然分裂。1922年,“独立的”乌克兰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加入苏联,成为创始加盟共和国之一。苏联初期的乌克兰,在统一的意识形态之下也推行了乌克兰化,并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了快速、成果显著的工业化,当然,也经历了饥荒和大清洗。■ 叶卡捷琳娜二世

二战期间,乌克兰成为苏德战争的主战场,这里爆发了经典的战役,也经历了惨痛的损失。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之后,苏联便依照《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协定》占领了波兰的东部,至此,西乌克兰和东乌克兰都归苏联所有。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乌克兰首当其冲,苏军在基辅战役中损失惨重。从1943年的库尔斯克战役开始,苏军在乌克兰境内逐渐向西推进,1944年10月解放了整个乌克兰。

二战之后,在斯大林的坚持下,乌克兰终于得到了历史性的统一,还成了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当然,此时的乌克兰是苏联统一领导之下的加盟共和国。二战之后直到牢不可破的联盟瓦解前夕,这个时期的乌克兰历史看上去多少有些波澜不惊,值得一提的是,1954年,联盟将克里米亚的管辖权由俄罗斯交给乌克兰。除此之外,给人印象深刻的主要是赫鲁晓夫的玉米棒子、布勃卡的撑竿跳高纪录,以及切尔诺贝利的灾难。

20世纪80年代末,乌克兰的独立运动借助当时的国际形势,抓住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机会,逐步发展起来。1989年9月,乌克兰人民争取改革运动(“鲁赫”)成立,1990年7月16日,乌议会通过《乌克兰国家主权宣言》。尽管1991年“八一九”事变时乌克兰采取了审慎的态度,但三天之后,乌克兰最高苏维埃还是通过了独立宣言。在1991年12月初的公决中,乌克兰人民确认了独立的选择,同时进行的投票中,克拉夫丘克被选举为乌克兰首任总统。随后几日,他和叶利钦等人一起,一致同意将苏联解体。

从基辅罗斯时代到1991年冷战落幕,1000年过去了,第一个真正独立的乌克兰国家终于出现在了中欧平原之上。在乌克兰人民挥舞着蓝黄双色旗帜庆祝的时候,很容易忽略历史带来的巨大裂痕,及其带来的潜在的认同危机。他们也很难意识到,独立与民主这样听上去美妙的词汇能够概括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变迁,却未必能够保证这个新生国家的秩序、繁荣与稳定。辽阔的乌克兰

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举行全民公决,宣告正式独立。随后原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于阿拉木图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布苏联不复存在。乌克兰独立前后形势发展之快,变化之大,为世人所瞩目。乌克兰是原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其地位仅次于俄罗斯,人口近5200万,在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中居第二位,面积60.37万平方公里,略大于法国。在原苏联各共和国中,就资源、经济、政治及战略地位而言,其重要性仅次于俄罗斯,在欧洲堪称一个大国。

乌克兰境内共有110个民族,其中乌克兰族占72.7%,俄罗斯族占22%。乌克兰全国有25个州,可分为4个地区。东部以哈尔科夫为中心,人口占全国的25%;中部以基辅为中心,人口占30%以上;南部以敖德萨为中心,人口占19%;西部以利沃夫为中心,人口约占25%。除西部各州是二战以后才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划归苏联版图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并入俄罗斯已有近340年历史。由于多民族融合,且文化教育发达,乌克兰同时也是个时尚与举止端庄优雅的美女国度。

乌克兰属黑土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富饶。早在沙俄时代,就有“欧洲谷仓”之称。乌克兰领土面积只占全苏的不到3%,但农业产值占全苏的22%。1990年,乌克兰向原联盟提供的农产品和食品在全苏总供应量中占很大比重,其中糖占83%,通心粉占86%,植物油占55%,糖果占52%,肉和肉制品占25%,奶和奶制品占21%,面粉占20%。

乌克兰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有色金属矿,石油和天然气,顿巴斯是原苏联最大煤田之一。乌克兰工业发达,产值约占全苏的17%,是原苏联冶金、机械、化学工业的中心。钢和钢材产量约占全苏的1/3,化学机械设备占30%,农业机械占25%,建筑设备占1/5至1/4,铁矿砂占46%,煤约占25%,核电能占2/5。乌克兰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苏的25%。

乌克兰科学教育发达,居民文化程度较高,有人数众多的知识分子队伍。1980到1981学年乌克兰共有高等院校147所,大学生88万人;中等专业学校727所,有学生80万人。1981年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工作的每1000人中,有841人受过高等和中等教育。1980年在各科研机构工作的科研人员有19.58万人。乌克兰科学院下设69个研究所和科学机关,拥有近万名科学工作者。

乌克兰人与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同属斯拉夫人,三族语言相近,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大部分领土已长时间加入俄罗斯版图。这三个民族在全苏形成斯拉夫人核心,占全苏总人口的70%左右,在党、政、军及安全机构中均居主导地位,是苏联几十年来保持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原苏联当局非常重视乌克兰人、俄罗斯人和白俄罗斯人之间的“特殊关系”,称之为“不可侵犯的团结”。1979年乌克兰与俄罗斯合并325周年,1982年基辅建城1500周年,原苏联当局都组织了大规模庆祝活动,宣传乌克兰人、俄罗斯人与白俄罗斯人共同起源于“单一的古罗斯民族”。在原苏联政府和苏共中央领导干部中有不少乌克兰人。据不完全统计,在原苏联政府和苏共中央88名党政领导人和高级干部中,除绝大部分是俄罗斯人外,乌克兰人占7人,而中亚五个民族只占6人。由于乌克兰人是斯拉夫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地位不同,故乌克兰人在原苏联100多个民族中有“老二哥”之称。■ 斯大林■ 勃列日涅夫

乌克兰地处原苏联西部边疆,与波、捷、罗、匈接壤,陆地边境线长1200余公里,交通便利,是通往东欧的战略要地,是苏联西部的国门和屏障。东欧发生剧变后,乌克兰处于战略第一线,又是原苏联重要的工、农业基地,战略地位更显得重要。乌克兰南部濒临黑海和亚速海,海岸线长1000余公里,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可进入地中海,是苏联西南部重要出海口。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等良港是对外贸易港口和海军基地。

由于乌克兰战略位置重要,境内部署了大量前苏军部队,驻有基辅军区、敖德萨军区、喀尔巴阡军区和黑海舰队。陆军有坦克7000辆,火炮4000门,攻击直升机300架;空军和防空军有作战飞机850架;海军有潜艇26艘,战舰55艘;战略力量有洲际导弹176枚,战略轰炸机30架,核弹头4300余个。总兵力50余万人。如把从东欧撤回过境和待整编的前苏军部队也计算在内,共达100万人以上,约占苏军总兵力的1/3。

乌克兰族官兵在前苏军中占有重要地位。据前苏军总参谋长莫伊谢耶夫大将透露,乌克兰人在苏军义务兵中占17%,在苏军军官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另据《消息报》报道,目前驻乌克兰的前苏军部队中,乌克兰官兵占40.3%。

乌克兰对于原苏联的国民经济、政治、国防以及联盟的存亡,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不难理解,乌克兰的独立成为苏联最终解体的直接重要原因。乌克兰独立的历史背景

乌克兰人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但长期处于潜伏状态。虽然与俄罗斯人都是东斯拉夫人,在种族和语言上接近,却具有比俄罗斯人更为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早在九世纪后半期,在乌克兰第聂伯河沿岸就出现了以基辅为中心的东斯拉夫人早期封建国家——基辅罗斯。基辅城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而莫斯科迟至1147年才首次在历史文献上出现。这一点是乌克兰人引以为豪的。然而,乌克兰在历史上长期受到异民族的压迫和统治,乌克兰人富有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传统和强烈的民族意识。13世纪基辅罗斯受到蒙古人的入侵而灭亡,此后乌克兰归立陶宛和波兰统治。1654年乌克兰第聂伯河东岸地区并入沙俄。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乌克兰人曾多次进行武装反抗,但均告失败。16世纪,乌克兰农民为了摆脱立陶宛和波兰贵族的统治,逃往第聂伯河下游南岸和东岸,组成军事民主组织,选出自己的首领。他们英勇善战,多次举行武装起义,反抗异族统治,历史上称为“扎波罗热哥萨克”。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举行全民公决时,绝大多数人赞成乌克兰独立,也说明了民族独立情绪的强烈。■ 苏联末代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乌克兰的民族问题过去长时期是潜伏性的。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原苏联当局对乌克兰曾出现的民族主义苗头采取严厉镇压的做法。同苏联其他地区的民族矛盾相比,乌克兰的政局多年来是比较稳定的。民族主义情绪表现比较明显的地区仅限于西乌克兰(约占乌克兰总人口和面积的1/4),和部分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60年代和70年代初,一些乌克兰知识分子曾提出民族主义的要求,并获得当时乌共第一书记谢列斯特的支持。勃列日涅夫发现后当即撤销谢列斯特的职务并逮捕了一批持不同政见者,矛盾于是潜伏下来。

戈尔巴乔夫执政后,随着原苏联国内公开性、民主化、政治多元化的发展以及经济的恶化,潜伏多年的民族问题逐渐表面化和公开化。特别是1989年以来,乌克兰独立倾向迅速发展,政治斗争日趋激烈。新出现的政党和组织约有20个,大多是与乌共相对立的政治反对派和民族主义组织,其中最大的组织是“乌克兰争取改革人民运动”,简称“鲁赫”,是政治反对派和民族主义组织的联合阵线组织,其余还有乌克兰共和党、乌克兰民主党、乌克兰语协会、绿色世界等。1990年以后这些反对派组织公开提出反对共产党和脱离苏联的口号。

乌克兰东部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比较稳定。但自1989年顿巴斯煤矿工人罢工以来,形势急剧变化。特别是1991年长时间的煤矿工人罢工,从经济要求发展到提出反对共产党领导和要求苏联领导人下台的政治要求,不仅加剧了经济困难,而且造成了政局和社会动荡。

据乌官员透露,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使乌1614个居民点、144万人受到辐射,其中包括25万儿童。共有350万公顷农田和150万公顷森林(共占乌领土面积的12%)需要清除放射污染。乌克兰公众普遍不满联盟中央不通过当地政府,不顾当地人民健康,兴建核电站和污染严重的工业,从而产生了强烈要求经济自主的情绪。

1990年7月16日,乌最高苏维埃通过主权宣言,宣称:乌宪法与法律高于全联盟法律;乌克兰是本国自然资源的唯一支配者;乌有权建立自己的武装部队;乌意欲成为永久中立国,不参加军事集团;建立本国的财政、税收和货币;拥有广泛的外交权,等等。

1989年以后,乌克兰共产党的威望和影响不断下降,但仍是执政党。“八一九”事件后,乌政局发生突变。8月24日,乌克兰最高苏维埃召开非常会议,会场内外斗争激烈,场外发生大规模群众示威,场内反对派议员发难,对乌共议员施加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乌共领导人和议会主席克拉夫丘克宣布退出苏共中央和乌共中央及其政治局。接着,乌最高苏维埃于当天宣布乌克兰独立。8月30日,克拉夫丘克领导下的乌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又通过禁止乌共活动的命令。克拉夫丘克成了领导乌克兰“独立运动”的带头人。1990年7月乌发表独立宣言后,采取了一系列走向独立的实际步骤。

在立法上,乌议会已于1991年5月拟订了新的宪法草案,于1991年底正式通过。在经济共同体条约问题上,乌克兰曾拒绝签字,后来才同意有条件地在经济共同体条约上签字,同时又宣布绝不参加任何政治联盟。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举行全民公决,参加投票的选民有90%赞成乌克兰独立,克拉夫丘克当选为乌首任总统,从而完成了独立的立法程序。

在经济上,乌议会1991年6月通过决定,接管乌境内的联盟资产。乌总理福金宣布将发行本共和国货币。为此,乌正在设法开采黄金,为发行货币作准备。“八一九”事件后,乌议会主席团8月30日开会审议了将乌境内联盟企业、组织、机构移交乌克兰所有,在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重新分摊财政资源和债务,以及将苏联对外经济业务银行乌克兰分行职能移交给乌克兰国家银行等一系列问题。

在军事上,乌克兰更走在其他共和国前头,坚持组建本国军队。乌议会主席团于1991年8月30日通过了将乌境内苏联边防军和内务部队隶属乌克兰的命令。9月初,乌建立了本国国防部并任命苏空军驻乌部队司令莫罗佐夫为国防部长,通过法令把乌领土上的苏军部队置于乌政府管理之下,并宣布非经乌政府允许禁止在乌领土上进行任何军事调动。10月24日,乌议会原则通过建立本共和国的陆军、海军和空军,总兵力为42万人。12月12日,乌总统克拉夫丘克发布命令,由他任乌克兰武装力量总司令。在1991年12月底明斯克独联体首脑会议上,乌克兰拒绝参加联合体军事集团,重申要单独组建本国武装力量。从1992年1月3日起,乌克兰正式开始组建本国军队,乌总统克拉夫丘克和国防部长莫罗佐夫颁布命令,要求境内三个军区和黑海舰队的所有官兵不管来自哪个民族,一律应在1月5日至20日宣誓忠于乌克兰,否则将被解职或退役。与此同时,乌国防部长还下令把乌境内驻军的指挥和通信系统从独联体武装力量总参谋部分出去。消息中的历史事件

1991年到2004年的乌克兰,并无太多引发世界关注的消息,对于普通的中国人而言,克拉夫丘克和库奇马并不是非常熟悉的名字。北京城的出租车司机和其他的军事爱好者也许还记得乌克兰处理了苏联的核遗产、和俄罗斯分掉了黑海舰队、把瓦良格号卖给了能够继续建造它的伟大国家——还差点没能通过黑海海峡。■ 克拉夫丘克后来担任乌克兰第一任总统

也许读者更加习惯于读起来过瘾和有趣的历史叙述,但这一时期的乌克兰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这样写。比较重要的或许是,乌克兰确立了自己的民主制度,但正如丁栩翔近日所指出的,这是一种激化矛盾的选举制度。

乌克兰的议会选举制度经过多次修改,目前实施的是简单多数制和比例代表制混合的选举制度。议会中的450个席位,一半分配到各个选区,候选人只要在该选区获得多数选票就可以直接当选议员;另一半则根据全国范围内的得票情况在各个政党之间按得票比例分配议席。

这种以选区为基础的选举制度在西方一些民族成分比较单纯、政治秩序比较稳定的国家的确能够更好地保护地方选民的利益。但是,在乌克兰这样地域冲突、民族矛盾都很尖锐的国家,这样的选制无异于火上浇油。

这就呈现出西方政治学的所谓“极化多党制”特征。按照东部—左翼和西部—右翼划分的政治营垒之间泾渭分明,毫无妥协余地。同时,政党反过来又塑造了选民。通过煽动性的宣传鼓动和对抗性的政治运动,地区之间、意识形态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当然,这种选举方法不过如实地反映了乌克兰的区域分化和意识分裂,很可能是最符合乌克兰国情、最能够凝聚共识的选举制度了。此后的历次动荡,自然与乌克兰的民主方式脱不开干系。

在这一时期之内,乌克兰的经济非常困难,私有化的过程中腐败程度难以想象,通货膨胀严重。此时的乌克兰空有独立与民主,却没有有效的治理和良好的政治秩序。这样的土壤,没有事也会生出事来,何况乌克兰依然如过去一千年间一样,身处两大势力之间,自身的国家认同也非常脆弱。这样看来,后续的动荡是不可能避免了——2004年,“橙色革命”爆发了。

当然,“橙色革命”压根不能算是革命,革命这两个字用在这里很不合适,2004年在乌克兰发生的事情,是针对总统大选过程中的贪污和舞弊进行的抗议和政治活动。当年的选举中没有候选人达到半票,因而在尤先科与亚努科维奇之间进行重选,亚努科维奇以微弱优势获胜。尤先科宣称其舞弊并且不承认选举结果。支持尤先科的人群聚集在基辅的市中心进行抗议,并打出了橙色的丝带和旗帜。抗议迫使乌克兰最高法院判决选举无效并进行重选,尤先科以52%的选票获胜并于次年宣誓就职。在这场“革命”中,东部和南部的乌克兰人更加支持亚努科维奇,而西乌克兰的选民更加支持尤先科,此外,西方国家的政治力量还对抗议者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

从“橙色革命”开始,乌克兰彻底成了“失败民主”的典型。一方面,“民主”的国家并不能向民众提供所需的基本服务。诚如福山所说:

……未履行民主所允诺的好处,可能是民主制度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乌克兰就是一个案例。2004年,它给世人带来惊奇,成千上万的民众拥向基辅的独立广场,抗议总统选举的不公。这一系列抗议被称为“橙色革命”,引发新一轮选举,导致改革家维克托•尤先科当上总统。然而一旦当权,橙色联盟却一无是处,尤先科辜负支持者的期望。政府内部争吵不已,无法应付乌克兰的严重腐败,在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民经济陷入崩溃。2010年初,当选总统的是维克托•亚努科维奇。而2004年被指控操纵选票、企图窃取选举成果从而触发“橙色革命”的,恰是此人。■ 2004年的乌克兰“橙色革命”现场

另一方面,乌克兰民主的表现形式从2004年“橙色革命”开始,日益向激进的街头运动发展。选民为了政客看似和自己相同的立场和许诺的利益,不管自己投出的选票意义何在,只要没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就走上街头抗议,简而言之,“投不过就上街”。在乌克兰本身分化严重的情况之下,这是个非常恶劣的开头。如果不愿承认投票结果就可以冲上街头广场,那何必要选举?不如直接群殴更加便利。少数的服从和承认是代议制民主不可或缺的要素,许多乌克兰人恐怕是故意遗忘了这一点。2004年的“橙色革命”还有亚努科维奇舞弊作为原因,采取的也是相对平和的抗议方式,但时至今日,这种“老子不服”的抗议不仅以暴力手段造成了很大的伤亡,还正在一步步改变着历史。■ 乌克兰政治人物尤先科“橙色革命”之后,乌克兰仍不平静。尤先科、亚努科维奇、季莫申科三个人热热闹闹唱起了大戏。尤先科与季莫申科同属橙色联盟,但先是2005年9月8日尤先科解散季莫申科政府,接着季莫申科于2005年9月10日宣布不与总统结盟。2006年3月28日乌克兰议会大选,亚努科维奇的地区党获得186席,季莫申科的竞选联盟129席,维克托•尤先科的“我们的乌克兰”获得81席,亚努科维奇与尤先科联合起来组成执政联盟,把季莫申科赶下台,“橙色联盟”最终解体。然而亚努科维奇这个新总理代表亲俄势力,与尤先科的亲西方势力也矛盾重重,2007年,尤先科解散国会,一系列的对峙与冲突之后季莫申科又接替了亚努科维奇的总理职务。但季莫申科和尤先科又继续交恶,尤先科甚至指责议会试图建立“总理专政”。这时季莫申科得到了俄罗斯方面的外交支持——这种情况除了2008年到2010年间,也只在普京和季莫申科联手用麻将对战月球归来的希特勒时出现过。到了2010年总统大选,尤先科、季莫申科与亚努科维奇对决,尤先科在支持率很低的情况之下没有退选,结果分流了反对亚努科维奇的选票。最终结果是亚努科维奇以48%的得票率战胜了季莫申科(45%)与尤先科(6%)当选总统。当选之后,2011年8月,亚努科维奇“秋后算账”,逮捕了季莫申科并判处其7年有期徒刑。

除了朝堂上颇为无聊和丑陋的争斗,乌克兰还往往与天然气纠纷联系在一起。其实这些乌克兰的纷纷扰扰,和世界上的其他大多数国家并没有什么两样,也许对于研究和关注国际关系与地区形势的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事件,但对于一般的受众,乌克兰只是一个很少登上新闻头条的国家——即使上新闻头条也很容易被遗忘。“橙色革命”之后,乌克兰给人留下的印象可谓寥寥,有人会记得季莫申科,但也只是记住她的金黄色大辫子罢了,如果在2013年的夏天进行一次调查,更多人会想起来的与乌克兰相关的信息可能是某个中国小伙子迎娶乌克兰的漂亮媳妇儿,或者2012年欧洲杯,伟大的射手安德烈•舍甫琴科代表乌克兰国家队的最后一场比赛中两粒进球。

直到2013年的冬天。见证历史

普林斯顿大学的学术新星亚当•p.里夫(Adam P. Liff)曾建议笔者不要用很多“大词”,不过对于从2013年底开始观察乌克兰局势的人们而言,的确是正在见证历史。只不过,历史不是从这两年才开始的,乌克兰政局持续动荡也并非历史上一等一的大事件,所以见证历史是真实的,但不必为见证了历史大惊小怪或过度解读。这次动荡是怎么发生的?我们可以共同回顾一下从2013年底至今的来龙去脉。

2013年11月21日乌克兰内阁颁布政府令,要求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的准备工作。对于这一政府令,乌克兰内阁的解释为:“保证国家安全以及恢复与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的经贸关系。”乌内阁在该项政府令中提到“将乌克兰国内市场发展到足以与欧盟国家保持平等关系的水平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该项政府令同时要求乌克兰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活跃与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的贸易和生产合作。按照计划,2013年11月28日欧盟会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的“东部伙伴关系”峰会上与乌克兰签署联系国协定。若协定签署,乌克兰即可被视为欧盟的准成员国。但乌克兰颁布了这一明显倾向俄罗斯一方的政府令。亲俄的亚努科维奇惹恼了亲西方的力量和大量心怀加入欧盟梦想的乌克兰人。

2013年11月24日,欧洲一体化支持者随即举行大规模抗议,10万人走上基辅街头,高举季莫申科的画像,要求总统亚努科维奇下台。随后,示威愈演愈烈,一直持续下去。抗议者不断冲击政府大楼,其手中的武器和防具也不断升级。示威日益向街头暴力行动转变,却也带有几分反讽地在暴力之余不忘狂欢——2014年1月16日,乌克兰议会通过反示威法,1月19日的示威集会就发生了严重暴力事件,出现了示威者以烟幕弹、警察以催泪弹互相投掷的场景。随后数日示威转化为骚乱,出现了包括打砸烧行为的冲突,有示威者死亡,大量警察受伤。1月24日,亚努科维奇作出让步,表示将修改最近通过的反示威法、调整政府人事、赦免一些遭逮捕的活动人士,但反对派意在让亚努科维奇下台,并没有达成协议。冲突和伤亡仍在持续。1月28日,乌克兰总理阿扎罗夫辞职,议会也撤销了16日通过的限制集会的法案。2月16日亚努科维奇签署了大赦法案,局势看上去正在好转。

然而,2月18日,乌克兰反政府示威骤然升级。几千名示威者进行“和平进军”,前往议会大楼附近举行抗议,意图迫使议会通过决议,恢复2004年宪法。示威者与警方随即爆发激烈冲突。夜间,乌克兰当局出动大批警力清理示威者的大本营独立广场,广场上的示威者用燃烧瓶、鞭炮和石块同警方展开激烈对抗,警方则动用了高压水龙头。冲突造成26人死亡,近800人受伤,包括392名执法人员。据报道,示威者中混入了被雇用的武装人员,甚至恐怖分子。

2014年2月21日,经过谈判,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和三名反对派代表在基辅签署了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协议。协议内容几乎是按照反对派的要求写成的,包括提前举行总统大选、恢复2004年宪法、限制总统权力、将总统部分权力分配给议会、邀请反对派共同组建联合政府等。次日,季莫申科被释放并来到广场发表讲话,而亚努科维奇则由于“自动放弃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对乌克兰国家管理、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构成威胁,对公民的权利和自由造成严重损害”被议会宣布“自动丧失总统职权”。随后亚努科维奇离开了基辅并遭到了通缉。2月23日,议会决定由新议长图尔奇诺夫代行总统职责。

事态发展至此,俄罗斯不可能不采取行动,普京26日下令西部军区开始警戒。27日凌晨,民间武装分子占领了克里米亚政府大楼和议会大楼——这时,焦点开始从基辅转向克里米亚。从前文我们可以注意到,克里米亚一直是乌克兰境内最特殊、受俄罗斯影响最大的地区,是有着俄罗斯驻军的黑海舰队所在地。2月28日凌晨,克里米亚一座民用机场被疑似俄军的武装人员短暂接管。俄军后接管了塞瓦斯托波尔的军用机场。英媒称9辆俄装甲运兵车进入克里米亚。乌当局称目击到俄军直升机及运兵车,指控俄武装入侵。俄确认装甲部队在行动,但否认在克里米亚进行了广泛部署,称其只是在黑海舰队及其附属哨所反恐,未违反俄乌基地租借协议。3月1日,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总理阿克谢诺夫发表声明,请求俄罗斯提供帮助,以保障克里米亚的和平。俄军随后进入克里米亚半岛,在亲俄民众和武装人员的配合下基本控制了这一地区。同日,俄罗斯联邦委员会批准可以派遣俄罗斯部队进入乌克兰领土。普京在向联邦委员会提交的建议信中说,“鉴于乌克兰局势异乎寻常,俄罗斯公民、我们的同胞以及根据国际条约在乌克兰领土驻扎的俄联邦武装力量官兵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根据俄联邦宪法我向俄联邦联邦会议联邦委员会提议在乌克兰领土动用俄联邦武装力量,直至该国社会及政治形势恢复稳定”。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全票通过了普京的提议。■ 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

针对普京的动作,美国总统奥巴马与普京通了电话,但没有任何成果。随后美方表示将停止参加索契八国集团峰会的准备,并暂停与俄罗斯的军事接触、双边贸易与投资谈判。普京很有腔调地表示,对俄罗斯的制裁只能造成所有人的损失,至于八国集团峰会,俄罗斯很乐于举办,别人不肯来俄罗斯也没办法。当然,在说出这些话之前,普京在3月4日的记者会上给了乌克兰事件一个“定性”:发生在乌克兰的事件可以被定性为违犯宪法的政变和武装夺取政权,乌克兰当局现在没有被全民认可的委任权力。

普京还宣布俄罗斯无意合并克里米亚,但郎情妾意,流水落花,有时并非能够说清楚,两天之后的3月6日,克里米亚议会宣布同意加入俄罗斯,并将于3月16日举行克里米亚是否加入俄罗斯的全民公投。对此,乌克兰当然予以反对,图尔奇诺夫7日签署命令,终止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议会6日关于举行全民公决决定的效力。七国集团也表示将不承认该公投的任何结果。

3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就美国起草的、有关反对克里米亚公投的决议草案举行投票表决,由于俄罗斯投票否决,决议草案未通过。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丘尔金在投票前发言说明了俄罗斯的立场,并回顾了克里米亚地区的历史。他说,俄方决定尊重克里米亚人民的意愿。当天投票结果为13票赞成、1票否决、1票弃权。中国对决议草案投了弃权票。

在各方急匆匆却成效甚微的外交活动中,在各大国军事力量部署的不断改变中,克里米亚于3月16日进行了公投,最终超过95%的选票选择了加入俄罗斯。3月17日,克里米亚宣布从乌克兰独立并正式申请加入俄罗斯。随后俄罗斯的反应十分迅速,普京签署总统令承认克里米亚为主权国家,随即对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向议会作出陈述,并与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的代表签署了加入俄罗斯联邦的协议。3月20日,俄罗斯国家杜马已经批准了克里米亚入俄条约。

对于克里米亚的变局,乌克兰一方面不予承认,另一方面加强了与西方的联系。乌克兰启动了退出独联体的程序,全面向欧盟靠拢。而欧盟将与乌克兰签署联系国协议的政治部分。同时欧洲诸国、美国和日本都对俄罗斯采取了制裁。俄罗斯对制裁一如既往地不甚重视,按部就班地“和平”占领了一个个位于克里米亚的原属乌克兰的军事基地。

以上便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有限的篇幅只能记载那些出现在新闻中的场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俄罗斯总统普京,这个充满争议,在西方领导人日益政客化、日渐无聊的今天至少还葆有一些个人吸引力的男人,在演讲中是如何解释当前的焦点问题的。

首先,普京从历史的角度解释了克里米亚公决的原因。

要想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公决,只需要了解一下克里米亚的历史,要知道从过去到现在,克里米亚对俄罗斯意味着什么,俄罗斯对克里米亚又意味着什么。

克里米亚渗透着我们共同的历史与骄傲。这里坐落着古老的古希腊城市克森尼索,正是在这里弗拉基米尔大公接受了洗礼,使得俄罗斯成为一个东正教国家。它的这一精神遗产奠定了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共同文化、价值观与文明基础,注定使得我们三国的人民结合在一起。在克里米亚有俄罗斯士兵的墓地,凭借这些士兵的英勇作战,俄罗斯在1783年将克里米亚收入自己的领土。这里有塞瓦斯托波尔,传说之城、伟大的命运之城、堡垒之城,是俄罗斯黑海舰队的故乡。在克里米亚有巴拉克拉瓦和刻赤、马拉霍夫古墓和萨布恩山。这里的每一个地方对我们来说都是神圣的,是俄罗斯军队荣耀与勇气的象征。■ 俄罗斯总统普京■ 美国总统奥巴马

克里米亚是独一无二的多民族文化混合体。在这一点上,克里米亚与大俄罗斯非常相似,在几个世纪中,这里没有一个民族彻底消失。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克里米亚鞑靼人与其他民族的代表在克里米亚的土地上生活、工作,都保持了自己的风格、传统、语言和信仰。

顺便说一下,在克里米亚半岛今天的220万居民中,有近150万的俄罗斯人、35万以俄语为母语的乌克兰人,还有29万—30万的克里米亚鞑靼人,公投已经表明,这些人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期望加入俄罗斯。(十月)革命后,(苏联)共产党将俄罗斯南部一大块划入乌克兰版图,上帝会论断此事——这是无视当地人口构成所做出的举动,今天,这块土地成了乌克兰的东南部分。1954年,根据将克里米亚划入乌克兰的决定,塞瓦斯托波尔也同时被移交给乌克兰,尽管当时塞瓦斯托波尔还是从属于俄罗斯的。提出这一决定的是苏联共产党总书记赫鲁晓夫。

这个决定(把克里米亚交给乌克兰)明显有违宪法,即使在当时也是如此,这是私相授受。

回顾历史的同时,普京还表达了对乌克兰总体局势的基本观点:

我理解乌克兰人民想要变革的诉求。多年来当权者带来的所谓“独立”已经让人们厌烦了。总统换了,总理换了,议员换了,但对国家和人民的态度还是没有变。他们“榨干”了乌克兰,为了权力和金钱而互相内斗。

我再重申一次,我很理解那些喊着和平的口号,上独立广场示威,抗议腐败、执政无能和贫困的人。人们有权和平抗议,也可以通过民主程序或选举来更替自己不满的政权。可是,在乌克兰近期事件的背后站着另外一些人,他们有着不同的目标:他们筹备又一次政变,他们计划夺取政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伴随这一进程而来的是恐怖、杀戮和种族迫害。政变的主要执行者是民族主义者、新纳粹分子、恐俄者和反犹分子。

…………

还有一个事实很清楚,到现在乌克兰也没有一个合法的政权,没人能与之进行谈判。

那些抵制政变的人很快受到镇压和惩罚的威胁,首当其冲的就是克里米亚。因此,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的居民向俄罗斯求助,希望俄罗斯能保护他们的利益和人身安全。他们希望俄罗斯不要对乌克兰已经发生的事情坐视不管。在基辅、顿涅茨克、哈尔科夫和其他乌克兰城市,这些事仍然在上演。

我们当然不能忽视这样的请求,我们不能让克里米亚的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否则就会成为一种背叛。

在普京看来,俄罗斯“保卫人民和平自由地表达意愿的权利”时,西方国家却指责其违反了国际法,普京以科索沃为例,非常有理有据地指出这是西方的双重标准和政治手段。随后普京还举出了伊拉克战争、南斯拉夫、颜色革命、北约东扩和反导体系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事件,指责西方推行强权政治。当然,此后深谙团结之道的演讲者也感谢了中国和印度,提到了德国,并对美国人民等“可以争取”的对象发表了呼吁。应该说,在梳理事件的时间轴之外,普京的演讲是理解正在发生的历史的最好钥匙。未来走向何方

乌克兰的局势会走向何方?笔者不能确定。

世界大战?不是没有可能。即使有了核威慑和经济相互依存,不再会有二战那样的全面战争,但世界大战也不是仅有这一种形式,也许我们对于战争的想象力还没有进化到配得上我们手中智能手机的水平——换句话说,谁知道信息时代的世界大战是什么样子的。当然,诱因倒可能是传统的,对抗的政治行为体也没准和冷战时期差不多。■ 克里米亚女检察长娜塔莉亚•波克隆斯卡娅惊艳了全球媒体

到此为止?当然比世界大战可能性大得多。乌克兰的种种乱局,当然有着幕后的支持者,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支持者有着通篇的谋划、明确的战略和完成其计划的能力。和“阿拉伯之春”一样,不过是缺乏政治秩序和治理能力的国家中对生活中的尊严和体面不怎么有信心的民众早晚会有的自发反应而已。面对这种乱局,诸大国所能做的很可能也不会比现在更多,也就是说决策者们早就没有打什么大战的觉悟了,明面上的合并、制裁和投票,暗地里的博弈,都是各自庞大的政治体系相对熟悉的事情。在面对历史的波浪或者涟漪的时候,大家都没有什么创新意识。当然,克里米亚本地除外,他们选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士做总检察长,这是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宣传和动员方法。

所以,对于乌克兰,我们很难进行进一步的预测,也没有必要进行过度的预测。我们只需要重温一下一些不变的事实:乌克兰依然具有巨大的区域差异和族群矛盾,缺乏有效的国家认同和政治共识;乌克兰仍然处在中欧平原、列强之间,就像处在一个地震带上,这和历史上并无太大区别——或许历史上要更好一点,因为那时乌克兰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无论是俄罗斯还是欧盟都依然意在主导这片土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一贯做法和双重标准;乌克兰的经济依然凋敝,发展严重依赖俄罗斯和欧盟双方;乌克兰的政客们依然以给自己和家族获取经济利益为主业,其他的事情不过是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任何人上台区别不大。

在这些状况短期内不会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乌克兰的未来无论如何都称不上光明。而可能改变的因素,很可能使得地区局势更加恶化。即使克里米亚的事端暂且告一段落,请不要忘记,还有东乌克兰。

作为一个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人,在大一统的思想印记下生活在一个繁荣和稳定的社会中,我自己往往难以想象远方的混乱与冲突,即使我曾经目睹过一些风波,也认真地学习了国际关系的专业知识,仍然无法摆脱这种本能的错觉,以为“外国”大体和我们相同,差别不过是地理历史文化和一些制度法律。其实,对于世界上的许多国家而言,“他们”和“我们”最大的区别是所谓“最大的政治分野”,也就是政府的有效程度。没有强势的、可靠的政府,民族国家在类似乌克兰这样的地区只不过是看多了粗疏的历史教科书后想象出来的定义。在21世纪的后86年中,也许碎片化的族群、地域冲突与争端才是世界猛然亮出的本来面目。

回到对乌克兰未来的讨论,可以引用康杰的一段文字作为结尾,当然,不看上下文的话,我可以轻率地批评这段话充满了“大国意识”,忽略了乌克兰本身的因素,但其实这正合我意,因为大家的视角往往是相同的:

正如地球板块交接处会形成火山和地震带,世界政治格局中也不乏大国交锋碰撞的“脆弱带”。回顾近代史,如果将俄罗斯帝国视做大海,乌克兰便是大海潮涨潮落形成的滩涂。每当俄罗斯帝国强盛时,乌克兰就成为它的粮仓和战略缓冲,每当俄罗斯帝国衰落回缩时,乌克兰就成为西方文明“围海造田”的前沿阵地。北方战争后的数个世纪以来,俄罗斯文明与西方文明在这片广阔富饶的黑土平原上的明争暗斗从未停止过,今后也不会停止。俄乌纠葛的开始

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原苏联各共和国中最大的两个。两者人口相加约占全苏的70%,而两者国民生产总值之和约占全苏的80%。乌克兰虽已独立,但它与俄罗斯之间仍存在特殊、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乌克兰工农业发达,资源丰富,从长远看,它的经济能够自立。但乌克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上很大程度与俄罗斯密切依存。乌克兰在苏联时期主要从事重工业生产,轻工业不足,这造成乌克兰产业结构上与俄罗斯有必然的依存关系,同时乌克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其西部和中部地区为农业区,主要生产粮食作物和甜菜,主要居民是乌克兰人,生活水平较低。而东部地区是有煤炭、钢铁、重型机械的工业区,生产工人中俄罗斯人比重高。乌克兰95%的自然资源和70%的工业企业控制在原联盟中央手里,而乌克兰的能源生产只能满足本身需要的58%,特别是石油要靠俄罗斯供应。乌克兰的木材、医药、纺织品的40%—50%以及有色金属、摩托车、化纤的60%—80%也都要靠从其他加盟共和国进口。

政治上,乌克兰和俄罗斯关系错综复杂,呈现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态势,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乌克兰除西部各州外的3/4地区,并入俄罗斯已有300余年。特别是东部地区俄罗斯化的程度较高,居民中反俄情绪并不强烈。在乌克兰领土上居住的俄罗斯人有1100余万,在南部4个州,俄罗斯人比较集中,特别是克里米亚州,俄罗斯人占70%。这些俄罗斯人已长期居住在乌克兰,并没有离开的意愿和可能性。在原联盟中央的党政干部中有不少乌克兰人,而在乌克兰独立后历任领导人中有不少俄罗斯人,如曾任乌克兰总理的福金、最高苏维埃副主席的格里涅夫、国防部长莫罗佐夫、总检察长西什金都是俄罗斯族。■ 基辅街景。随着俄罗斯和欧美的多方战略利益在乌克兰领土内的纠结,基辅街头很难保持这样的安静祥和

对俄罗斯来说,乌克兰同样具有特殊重要性。乌克兰都是原全苏联盟中斯拉夫人核心的重要成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要想组成任何联盟或联合体,乌克兰是最重要的伙伴。许多俄罗斯人都认为乌克兰是俄罗斯本身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乌克兰一再拒绝参加任何政治联盟,但俄罗斯还是拉住乌克兰,于1991年12月8日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个斯拉夫共和国首先发起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这是表明俄、乌两国关系的特殊性。

乌克兰对大俄罗斯主义非常敏感。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宣布独立,俄总统叶利钦的发言人沃夏诺夫随即于8月26日发表了关于边界问题的声明,指出如果与俄罗斯相邻的一些共和国脱离联盟,那么俄罗斯保留对这些共和国的边界提出异议的权利。这一声明马上在乌克兰引起轩然大波,乌最高苏维埃主席克拉夫丘克表示担心会出现俄罗斯“沙皇帝国”,并指出“如果我们不维持现状,不遵守目前的边界,就会造成可怕的政治和经济冲突”,克拉夫丘克所说的边界现状主要是指克里米亚问题。1954年赫鲁晓夫在乌克兰并入俄罗斯300周年之际,把克里米亚当做礼物赠送给乌克兰。1990年11月19日,俄、乌签订条约,其内容之一就是承认两国现有边界不可侵犯,相互确认“领土完整”。叶利钦发言人的声明等于否定这一条约。于是,俄、乌关系一度紧张起来。虽然俄罗斯于1991年8月28日派副总统鲁茨科伊率代表团专程赶往基辅与乌领导人谈判,双方经过紧张谈判,同意建立一个“临时的”经济和军事联盟,使两国紧张关系得以暂时缓和,但这就是俄乌关系纠葛的开始。

随后,俄乌两国全面重整联盟解体后的国家经济,这涉及两国经济改革时机、货币政策、原苏联财产的分割和商品贸易法等方面,正由于苏联时期留下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两国在各自的重整与改革时期产生了激烈争执。1992年1月2日,俄罗斯不顾其他国家反对,全面放开物价,大量发行货币,为防止俄罗斯放开物价后大量卢布流入带来的冲击,4日乌克兰被迫放开物价,并决定从10日起在乌克兰发行有价代币券——库邦。库邦可用来购买食品和所有工业品,卢布只能用来支付公共饮食、各种服务及文化娱乐等费用。俄罗斯立即进行报复,10日,俄政府禁止多种食品和生活日用品出境,随后又单方面提高向乌克兰供应的石油价格,引起乌俄两国间的贸易战。

1992年3月24日,乌议会批准一项经济计划,决定退出卢布区,从4月1日起把库邦的使用范围扩大到各个经济部门,并在6月以前准备好自己的货币——格里夫纳。乌克兰此举必将使乌境内的卢布流回俄罗斯,冲击俄经济。俄罗斯坚决反对,并要求乌克兰至少在一年内不发行本国货币,但乌克兰仍坚持于11月发行本国货币,退出了卢布区,成为独联体第一个退出卢布区的国家。俄立即对此作出反应,叶利钦总统宣布对退出卢布区的国家,俄向其提供的石油、天然气按国际市场价格计价,致使乌俄经济关系再度紧张。

乌克兰虽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但在苏联各共和国分工协作的条件下,其经济结构很不合理,工业中重工业部门比重极大,需要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和重油,长期以来均靠俄罗斯供应,因此,能源问题成了乌俄经济矛盾的焦点。1993年1月16日乌俄两国总统在莫斯科会晤,以解决它们的争端。乌克兰希望这年从俄进口4000万吨石油和690亿立方米天然气,但俄只答应提供2000万吨石油和600亿立方米天然气。在价格上双方又发生分歧,俄方提出,在向乌供应的2000万吨石油中,887万吨用来换取乌的各种食品,但油价不低于每吨146美元的国际价格,其余1113万吨石油按“合同价格”供应。2月16日,俄政府致电乌,表示供乌的天然气将按国际价格计算,即每千立方米85美元。乌方则建议两国贸易中商品价格按国际价格的30%计算,逐步向国际价格过渡,遭俄拒绝。乌方旋即又打出一张王牌,提出俄向西欧供应天然气的过境费问题。俄通往西欧几千公里长的天然气管道,当时95%经过乌,年输气量1070亿立方米,若按每千立方米百公里过境费2.2美元计算,俄每年将损失巨额外汇。另外,俄出口西方货物有50%~60%需在乌过境,若按国际价格收费,俄每年需向乌支付200亿美元。

在分割苏联财产问题上,乌俄双方也是矛盾重重。这笔资产包括原苏联在境外的外交等机构的动产和不动产、在国外的投资及第三国的欠债、境内属于全联盟的企业和资产,其总值远远高于原苏联800亿美元的外债。俄罗斯宣布继承和接管原苏联的境内外资产并承担原苏联的全部债务。乌克兰坚决反对,宣布将乌境内原全苏企业收归乌克兰所有,并提出偿还属于自己的16.33%的外债,同时得到相应比例的资产。双方就此争吵一年多,经讨价还价,1992年11月23日乌俄达成协议,乌克兰把第三国欠债属于它的那部分让给俄罗斯,俄罗斯偿还原苏联欠债中应属乌克兰的那部分。但乌仍要求得到它的那一份钻石、黄金、外汇和财产。1993年2月3日叶利钦发布“关于原苏联境外国有财产的命令”,又使争执升级,乌克兰外交部指责俄侵犯乌克兰的主权。

由于两国经济均处危机之中,经济关系中的许多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如相互结算问题,据乌国家银行统计,目前俄企业欠乌企业债款6500亿乌克兰卢布,致使乌企业运转困难。同样,俄也指责乌欠款不还,并扬言要停止对乌的天然气供应。由于俄石油、天然气连年减产,它难以保证以优惠价格满足乌的油、气需要。在双方经济关系中,乌对俄油、气依赖性大,俄同样也依赖乌的食糖等食品,经济关系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