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方法(第2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00:21:55

点击下载

作者:赵勤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社会调查方法(第2版)

社会调查方法(第2版)试读:

前言

转眼间,四年的时间飞逝而过。很高兴在社会调查方法不断完善、创新的进程中,这本教材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受到大家的欢迎。四年中,曾经不止一次在开研讨会时遇到使用本书的同行们,他们对本书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语言通俗、内容实用,特别是添加的练习在授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全面、系统地训练了学生的社会调查技能。非常感谢大家对本书的肯定和支持,我想,我们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要让学生们真正掌握社会调查技术,真正能在实践中熟练应用。

四年的时间看起来不长,但我国的社会调查方法和手段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四年前,我们所承接的相关调查还全部是用印刷好的问卷进行现场填答;而今年,我们进行辽宁省中小学生饮食状况调查时,则是将充满视觉冲击力的问卷挂在网上,用电话通知事先抽取好的样本,告知链接地址,请他们在网上作答;即使是像农民工这样的群体,当我们调查他们的工作状况时,也是将计算机辅助面访(CAPI)运用其中,不再使用传统的纸质问卷。这样的改变大大提高了调查效率。

为了能够跟上社会调查的脚步,我们在本书中对部分内容进行调整:

一是更换了部分案例,对于一些已经过时、没有代表意义的案例,我们进行了撤换;而对于那些虽然时间已经久远,但仍然具有代表性或独具特色的案例,我们则继续保留,因为这些案例作为经典,是每个学习社会调查的人都应该知道的常识。

二是重新撰写第9章,将原来的“计算机辅助的社会调查方法”改为“网络调查法”,系统介绍应用越来越广泛的网络调查知识。而将原来第9章中的计算机辅助面访(Computer Assisted Personal Interviewing,CAPI)、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Computer 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ing,CATI)的相关知识放在第7章“访问法”中一并进行介绍。由于“焦点小组座谈会”属于质性研究方法,所以新版中不再保留,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第1版或其他质性研究方法书籍。

三是纠正了第1版中的一些错误,如一些不准确的数字、错别字,还有一些内容含糊、表述不准确的语句、篇章等。

第2版由赵勤担任主编,胡芳和刘燕担任副主编。具体编写分工:赵勤(沈阳工程学院)编写第1章、第2章、第7章、第9章,胡芳(广东工业大学)编写第3章、第4章,蒋涛(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编写第5章,王艳峰(沈阳工程学院)编写第6章,陈阳(沈阳工程学院)编写第10章,张亚蕾(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编写第8章,王爱华(沈阳工程学院)编写第11章,刘燕(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编写第12章。最后,赵勤对全书进行统稿,修改了部分章节的内容并添加了部分练习。

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电子工业出版社晋晶同志与我们多次沟通,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

和第1版一样,为了使本书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我们直接或间接地参阅、借鉴和引用了大量国内外有关专著、教科书、论文和媒体的相关报道,在此对有关著作或文章的原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向你们鞠躬致敬!

我们非常希望本书成为一本具有独特实用取向的、有特色的教材,能够让看到这本书的朋友们在充满趣味的阅读与思考中体会到社会调查的精髓和魅力所在,为此,我们一直在努力。但由于我们视野和能力的局限,呈现给大家的一定与我们的愿望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此,恳请所有看到这本书的朋友、专家们不吝赐教。

期待着您的来信!

赵勤

E-mail:zhaoqin888@126.com《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时分配表续表续表第1章 绪论

引言

今天,社会调查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衣、食、住、行到教育、医疗、体育、娱乐等,人们每天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数据之中。本章将帮助你了解社会调查的概念和特点、社会调查与社会研究的关系、社会调查的作用和历史,为开始社会调查做好准备。

本章学习目标

1.掌握社会调查的概念。

2.掌握社会调查的特点。

3.了解社会调查与社会研究的关系。

4.掌握社会调查的作用。

5.了解社会调查的历史。

6.了解社会调查的发展趋势。

学习导航1.1 社会调查的概念

1.1.1 社会调查的内涵

关于调查,《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为:“为了了解情况进行考察(多指到现场)。”

社会调查又可称为社会调查研究,其中“调查”是指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寻检、考察和计算来了解社会事实的一种感性认识活动,“研究”则主要是通过对考察、了解的客观事实真相进行审查、追究和思维加工,以求得认识社会现象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理性认识活动。

社会调查的定义多种多样,本书引用如下定义:所谓社会调查,就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考察、了解、分析、研究,认识社会生活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自觉认识活动。它包含以下4层意思。

1.社会调查是一种自觉认识活动

任何社会调查都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它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对社会现象的一般观察和了解有原则区别。

2.社会调查的对象是社会自身

社会调查不仅要研究以人和人群共同体为重点的各种社会要素,而且要研究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结构,以及与它们相联系的有关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文化、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各种社会问题。

3.社会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

社会调查既包括考察、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的各种感性认识方法,又包括对收集的感性材料进行统计分析和思维加工的各种理性认识方法。

4.社会调查的目的明确

社会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探索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进而寻求改造社会、建设社会的道路和方法。

相关链接1

CPI小常识

● 什么是CPI?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是反映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一组代表性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的统计指标,国家统计局每月公布一次。CPI的调查内容既有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各类消费品,也包括多种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如交通、教育、医疗等。

消费价格分八大类,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和服务、居住。其中食品又包括粮食、肉禽及其制品、水产品、鲜菜、鲜果等。

CPI的编制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分析、制定货币政策、价格政策、居民消费政策、工资政策,以及统计部门进行地区经济核算提供了科学依据。

● CPI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按照科学可行的调查制度,选择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作为样本,依据消费结构变化准确确定权数,调查收集基础价格资料,其中重要的环节是现场采集价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编制就是依据这样的程序进行的。目前,CPI数据来源于全国31个省(区、市)500个市县、6.3万家价格调查点(包括食杂店、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业市场、专卖店、购物中心及农贸市场与服务消费单位等)。

以沈阳为例,在市内五区设有近200个价格监测调查点,对八大类近千种代表规格品进行采价,规格品不仅包括如米、油、肉等消费品,而且包括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

调查方式采取定点、定时、定人的原则进行。价格变动较频繁的商品,如鲜活食品,沈阳调查队每周都要进行两次现场采价,而一般性规格品每月价格调查不会低于三次。采价员从市内五区近200个价格监测调查点采集的价格,就构成了沈阳市CPI的基础数据。

各个价格监测调查点调查的结果经过登记台账、录入、汇总、审核等一系列严格的程序,计算出来的数据就是沈阳一月、一季度或一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调查员如何挑选?

所有调查员都是从社会上公开招聘的,他们在相对固定的调查点从事现场采价,上岗前对他们进行了系统的业务培训。调查队有专门的督导员,负责对调查员的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 如何保证数据客观?

比如,调查居民衣着的价格指数时,会选取男装、女装、童装等,但都会本着众数的原则选择大众服饰,也就是调查大多数居民能消费的衣服的价格;高档时装消费群体小,不具有普遍代表性,因而不被列入采价调查范畴。

调查牛奶价格时,可能要调查几种品牌的牛奶,但调查员在不同调查点采价时,每种牛奶的产品规格都应该是统一的,否则这个点采500毫升,那个点采350毫升,这样计算出来的数据就没有意义了。

● 怎么确定代表规格品?

被调查的代表规格品既有国家规定的,也有地方根据居民生活特征选出来的。其确定的方式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入户调查。目前沈阳有2000户居民常年为调查队记账,买啥东西花多少钱一笔不落,从他们的账目中也可以掌握大众消费品情况。

练习1

了解社会调查

课堂上,先请一位同学在纸上写出3~5个表示各种感受的词语(一张纸上写一个),如沮丧、喜悦、懊恼等。然后邀请班级3~5名同学,发给每人一个词语,请他们用画画的形式把这个词的意思表达出来。(注意:这几个词语只有写词语的同学和画画的同学知道,千万不能让其他同学看到。)分别展示同学们的画,让全班同学每人都说一说画的含义,做个统计,然后与原来的词语相比较,看看有什么结果?思考这个结果对你有什么启示。这个练习也可以把词语换成动作,想几个动作让同学做出来。

在此基础上讨论:社会调查的优点是什么?社会调查的缺点是什么?

1.1.2 社会调查的特点

作为一种收集与处理社会信息的工具和认识、了解、改造社会的手段,社会调查方法已逐渐成为研究社会现象的主要方法之一,在社会科学和各个工作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现代社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获取社会信息的其他技术相比,社会调查呈现以下特点。

1.调查内容广泛

社会调查既可以用于测量很简单的东西,如被调查者的身高、体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基本情况;也可以用于测量某种喜好或态度等比较复杂的问题。但对于像与社会禁忌或忌讳有关的事情,如同性恋、吸毒等,由于被调查者可能不愿意回答,用通常的调查方法往往不能成功,要得到这方面的信息,就必须依靠专业的知识和技术。

2.调查方法多样

调查研究的方案设计是多样的,收集数据的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当面访问、电话访问等;调查地点可以在被访者的家中、工作单位、学习场所、娱乐场所;调查所花费的时间可以是几分钟,也可以是几小时。

3.调查开展的程度具有伸缩性

调查所收集数据的多少和复杂程度是可以选择的,这取决于所需求的信息和所拥有的经费。简单的调查可以设计得只需几页记录纸和一个计算器,结果也就是几页报告。复杂的、大规模的调查要采用高级计算机和数据分析程序,用于处理、计算并生成大量精确的数据。

4.调查结果有效

社会调查运用社会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如运用抽样方法,从一个很小的样本中就可以得到关于一个很大总体的信息。由于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即使调查的结果要用于推断1000万人的情况,调查的样本量一般也很少超过1000人的水平。很好的设计和组织对保证调查研究的效率也十分重要。

5.调查结论不是完美无缺的

和其他任何工作一样,社会调查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误差和疏忽,如答题者对问题本身的理解不够准确,从而使调查结果出现误差;调查的有效性受到调查广度的影响;调查数据提供了某一时间点的快照,而不是集中于根本性的过程和变化等。因此,对调查方案的缜密设计和细心实施是为了避免较大的误差和疏忽。只要对调查信息的价值没有严重的损害,细小的错误应当容忍。如果在调查期间或结束之后发现了细小的错误,就应当考察它们对调查信息有什么影响,最后按照错误的具体情况进行修正处理。

6.调查不能直接指示决定

即使调查没有发现错误或疏忽,完全按所设计的方案进行,其结果也不是完全确定的,不能指示或决定最终的答案。调查结果只应被当做另外一种证据,必须参考一般经验、普通道理和其他信息对它进行评价。对调查结果要认真思考、理解,看它与调查者对问题的感性认识是否基本吻合,如果不相吻合,应找出原因,必要时做进一步的调研和分析。调查结果是重要的决策参考依据,但并不等于准确地给出了决策答案。

1.1.3 社会调查与社会研究的关系

社会研究是由社会学家及其他一些寻求有关社会中各种问题答案的人们所从事的一种研究类型。它是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行为、社会态度、社会关系及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社会研究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部分,是对社会世界的探索和理解。

1.从研究性质上看社会调查与社会研究的关系

根据社会研究的性质,社会研究可以划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见表1.1)。表1.1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

定性研究是对“活生生的”、“感受的”或“经历的”经验的直接关心,它是一种经验研究,往往以尽可能多的非数字方式(如访谈、观察等)来收集和分析资料。其研究对象通常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较少数目的个案,研究者通过对这些个案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来获得有用的研究信息。

定量研究是用数字形式收集和分析资料,它常常强调较大规模的研究和代表性资料的集合。它把各种经验视为相似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加在一起或乘在一起,或者“量化”它们。所以,与定性研究比较起来,定量研究是间接的、抽象的。

不难看出,社会调查属于定量研究,但定量研究并不仅仅局限于社会调查。在实践中,情况比较复杂。对以访谈和观察为主的定性研究,当收集到数字形式的资料时,或者当非数字的答案被分类并以数字的形式编码时,访谈也许会被分出一些结构,并用定量的方式进行分析。同样,社会调查也允许没有结果的回答,并导致对一些个别案例的深入研究。

2.从研究方式上看社会调查与社会研究的关系

社会研究具有四种具体的研究方式,它们是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见表1.2)。社会研究的每种方式具有各自的特征,它们都可以独立地完成社会研究的全部过程。表1.2 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续表

可见,社会调查与实验、实地及文献研究并列为社会研究的几种主要方式,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性质和特点,并分别适合于不同的领域、现象和题材。1.2 社会调查的作用

练习2

了解社会调查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调查数据,先自己分析一下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再在班级里进行讨论。

据国家统计局抚顺调查队的抽样调查显示,2011年,辽宁省抚顺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69元。居民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793元,同比增长67.5%,位居居民家庭消费八大类增速之首。其中人均耐用消费品支出增长139.5%,每百户拥有淋浴热水器67台,比上年增加11台;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799元,同比增长45.8%,其中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71台,比上年增加15台,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96部,比上年增加38部。旅游消费也持续升温,平均每户旅游人次增长1.1倍,人均旅游花费439元,同比增长82.4%。居民人均通过互联网购买商品或服务类支出66元,同比增加55元,其中中等收入群体增长速度最快。

随着社会调查方法和技术的不断完善,社会调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同领域的人们通过行政统计调查、生活状况调查、社会问题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和研究性调查等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社会调查既可以用于理论研究,也可以用于各种实践活动,但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的作用主要都体现在描述状况、解释原因和预测趋势三个方面。

1.2.1 描述状况

了解和描述社会现象的状况,就是回答社会现象“是什么”或“怎么样”这类问题,它是人们深入认识这一现象的基础。

1.社会调查可以收集到大量的一手资料

人们了解社会情况、形成对社会的认识有多种途径,如看电视、听广播、上网、读书报等。这些手段虽然是必要的,但它们都属于通过别人对事物的认识来感知社会,即通过二手材料来认识社会。这样得到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因为别人的经验不能代替个人的感知,所以只有自己亲身实践,获得第一手材料,才能对事实本身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正如毛泽东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做调查。”社会调查通过收集大量的经验事实,为人们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从练习2的调查数据不难看出,伴随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能力不断提升,消费重点逐渐改变,由满足吃、穿、住等基本生活需要向更高层次的享受型发展。同时,随着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及物流业的迅速成长,居民网上消费的支出大幅提升。

2.社会调查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客观描述社会现象

任何人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中都能观察到大量的经验事实,但是要对社会现象的一般状态做出准确可靠的判断则是极为困难的。这是因为社会现象具有复杂、多样性的特点。例如,有的事实仅反映事物的表象、支流或偶然性,有的事实则反映事物的本质、主流或必然性;有的现象具有独特,有的则具有普遍性。社会调查不同于日常观察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够用系统的、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将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清楚、准确地描述出来。举例来说,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多,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收入究竟提高了多少,人们只凭个人的观察是不能够准确说明的。国家统计局通过科学的调查,将调查数据绘制成图(见图1.1),这样就能够准确、清楚地反映城镇居民收入的上升幅度。图1.1 2004—2007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情况

1.2.2 解释原因

解释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就是回答社会现象“为什么是这样”或“为什么会如此”的问题。它比单纯地描述状况要更加深入,尤其是随着社会统计分析方法的进一步完善,社会调查在探究现象间关系方面的威力和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1.解释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

任何现象或事物的产生与变化都有其内在的和外在的原因,并与其他现象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大量整理、分类各种调查信息的基础上,对社会现象客观地、精确地进行多方面综合的描述,能较好地帮助人们从多种因素、多种现象的相互关系中找出最主要的原因,进而加以解释。

相关链接2

专家解析物价上涨原因

近年来,物价持续上涨,仔细分析国内外的宏观环境及内部成因,相关专家认为,有以下10个理由。

第一,世界经济继续强劲增长,加大了全球通胀压力。在全球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情况下,供应限制因素增强,通胀风险增大。

第二,我国经济仍将高位运行。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将刺激社会总需求上升,推动物价上涨。

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城镇非私有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7147元,同比增长13.5%,增幅提高1.5个百分点。2010年全国城镇私有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20759元,同比增长14.1%,增幅提高7.5个百分点。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0.9%。劳动工资水平的上升加上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的扩大,一方面将直接抬高企业成本和产品成本,诱发成本推动型通胀;另一方面将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导致需求推动型通胀。

第四,以股市、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持续上涨。

第五,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反弹的压力较大。

第六,消费增长势头明显回升。近几年,高速增长的投资资金必然释放出巨大的消费能力,而强劲的出口也会提高企业的效益、增加就业岗位,另外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这些因素累积起来将共同促进消费增长。

第七,食品价格上涨有蔓延之势。受国际粮食库存下降、国际价格传导等因素的影响,近期国内粮价有可能继续保持小幅上涨趋势。

第八,市场流动性充裕,货币信贷投放过多。

第九,国际原油价格飙升和主要有色金属价格高位波动,这给我国带来较大的价格上涨压力。

第十,资源价格和服务价格改革的全面推进推动相关产品的价格上涨,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使未来价格总水平上升。

2.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社会现象总是个别的、多样的、变化的、不可再现的,总是带有某种程度的偶然性。社会规律则不同,它是同类事物中具有普遍性、可重复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东西,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因此,只要通过各种社会调查,从大量个别的、复杂多变的同类现象中寻找那些共同的、不断重复的、相对稳定的东西,从各种各样的偶然事件、偶然现象中寻找那些内在的、必然的东西,调查者就有可能揭示社会现象的内在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2.3 预测趋势

社会调查还可以对未来的社会现象(或者对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做出一定的预测,回答“将会怎样”的问题。这种预测要以对这一现象的准确描述和正确解释为基础。

相关链接3

比萨盒的诞生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外带(餐馆)食物的数量有明显的增多趋势。一项调查表明,平均有81%的家庭每4周要买一次外带(餐馆)食物;许多人每周买一次,每人每周的平均花费为16.50美元。传统的卖外带食品的地方还是最受欢迎的,有76%的消费者都在那些地方买;有66%的人更喜欢外带比萨饼。该项调查预测,送餐上门服务将是外带餐馆食物服务的未来。同时,该项调查还预测有一天快餐和糕点也会送货上门。根据这一预测,为了能够更好地将比萨饼带出餐馆和送货上门,一家比萨饼店的老板设计了方便、结实、安全的比萨盒,从此生意越做越好。

预测是根据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所做的逻辑推论。如果调查结论符合实际,就可以依据结论预测现象的发展变化,并通过制定一些政策和计划、采取一定的措施,在某种程度上控制现象的发展与变化。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调查者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做出完全准确的预测,因为调查所得到的结论有可能是错误的。任何理论都不是绝对真理,它们都不可能完全解释和预测客观现象,尤其是社会理论。这就需要调查者结合其他的经验、信息等,进行综合的分析、理解与判断,必要时做进一步的调研和分析。1.3 社会调查的发展

社会调查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数千年前古埃及和古中国的人口统计,但较系统的社会调查是17世纪以后才得以广泛开展的。这一方面是由于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近代科技的成熟。前者产生了对社会调查的迫切需要,后者为社会调查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1.3.1 近代社会调查(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

17世纪下半叶,欧洲的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意识到,要想有效地进行社会管理和社会改良,就必须客观地、准确地了解社会经济状况。因此,这一时期的调查多为实用性的行政统计调查和社会问题调查。这些调查首先是从几个最早进入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开始的,其中较著名的人物是英国的威廉·配第。

威廉· 配第在《政治算术》(1690年)一书中指出,对任何社会现象都应当用数字、重量和尺度来说明并加以比较。在分析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时,他运用了统计分组法、图表法和一系列统计指标。他被马克思称为“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

18世纪,随着人口统计学的建立和国家行政管理的完善,欧洲各国的行政统计调查盛行于世,并逐步制度化。英国和法国都于1891年开始全国性的人口普查,英国还规定每10年普查一次。其后,欧洲各国也先后效仿。此外,继法国1801年设立国家统计局后,各国的行政统计机构也陆续建立并完善。

19世纪以来,社会问题调查,如犯罪调查、贫民调查、监狱调查、工业调查、城市调查、家计调查等也都得到了广泛开展,这些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社会诊断”,找出社会问题的症结,以便对症下药加以治疗。可以说,早期的社会调查主要是为国家行政管理、为医治社会弊病、为社会改良服务的。

同期,在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在理性化和世俗化潮流的冲击下,社会调查进入了政治领域。为改革社会制度、建立新型社会体制和社会组织,许多思想家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验”,如傅里叶、圣西门、孔德等人制定了一些“理想”的计划,试图改造社会。但有意识地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为创建新制度而进行的社会调查研究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开始的。

马克思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早年担任《莱茵报》编辑期间(1842—1843年),他深入社会、采访调查,实地考察了农民的贫困状况;流亡英国期间,在《资本论》的写作过程中,他收集了世界各国的资料、档案、文件,还通过对英国工厂和产业工人的考察、观察、访谈,收集了大量材料。在此基础上,他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运行机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恩格斯早年利用在英国工厂的便利条件长期深入工人住宅进行实地调查,并将调查报告写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在调查方法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运用观察、访问和文献法,他们对先进的分析技术也极为关注。例如,马克思对凯特勒等人的社会统计方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资本论》中运用凯特勒的“平均人”概念对产业工人进行了分析;恩格斯系统地研究了自然科学的方法论问题,写出了《自然辩证法》这一著名论著,并将这些观点运用于社会研究。在方法论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科学地研究社会奠定了基础。

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是社会调查飞速发展的时期,社会调查在各个国家、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其中较著名的调查有法国黎普莱的家庭调查、杜卡特列的妓女调查、英国辛克莱的乡村调查、霍华德的监狱调查、夏特沃斯的纺织工人调查、德国恩格尔的家计调查及美国20世纪初期的匹兹堡(钢铁中心)调查和春田调查等。

上述社会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当时社会中的尖锐问题,如贫困、犯罪、工人生活等,但这些调查一般都缺乏理论指导,因此调查结果很难上升到理论高度。这些调查对于了解社会现实、认识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调查提供的丰富经验和翔实的资料做基础,后期的理论研究和社会改革便很难深入地进行。

1.3.2 现代社会调查(20世纪)

20世纪以来,经验社会调查开始与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密切结合,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姆的《自杀论》(1897年)标志着社会研究进入实证阶段。杜尔克姆创立了社会调查研究的实证程序,即研究假设—经验检验—理论结论。他还为如何利用统计分析构建社会理论提供了范例。

早期的研究性调查是从美国社会学的芝加哥学派开始的。在布恩的影响下,这一学派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对美国的移民问题和城市的贫民、种族、社区规划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如托马斯、兹纳涅茨基的《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1920年)和帕克等人的城市生态学研究。前者被誉为个案研究的范例,后者开创了都市病态研究的领域。人类学家林德夫妇也将人类学的社区研究方法运用于现代城镇的研究,他们在《中镇》(1929年)一书中刻画了美国中部城镇的市民生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因为经济、政治需要,舆论调查和市场调查大行于世,一些国家相继建立专门的民意调查机构,其中以美国1935年创办的“盖洛普民意测验所”最为有名。民意调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费希尔1928年创立的抽样理论,此后,抽样调查逐渐在社会调查中占据重要地位。1948年,美国社会学家斯托福等人在《美国士兵》一书中创立了目前仍在广泛应用的统计调查模式。在以拉扎斯菲尔德为首的哥伦比亚学派的努力下,社会调查的多变量分析方法也得以成熟。

可以说,20世纪40—70年代是社会调查的数量化方法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这些方法和技术来源于多个学科,如社会学、统计学、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人口学等。现代调查方法与技术的进展表现为:抽样调查的广泛应用,问卷法和访问法的精密化,态度测量方法的精密化,社会计量法即人际关系测量法的精密化,多变量统计分析和统计检验的普及,实验法和心理测验方法的引入,内容分析方法的发展,结构式观察法的发展,计算机及其他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研究程序的标准化,综合以上调查方法和技术的情况增加。

随着经验资料的积累和对社会现象认识的深入,当代的社会调查已不仅是提供经验材料和统计数据,而是更多地、更直接地担负起理论研究的政策研究功能。要有效地发挥这些功能,还需要调查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3.3 中国社会调查简史

我国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进行人口调查了,中国历代王朝都有一些专门机构(如户部)负责掌握户口人丁数、田亩数等,但对其他社会状况则缺乏系统的调查记录,只能从大量的史籍、游记和文学作品中窥见一斑。

在我国,较系统的社会调查是在20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早期的社会调查大多在外籍学者和传教士的指导下进行,如最早记载的北平社会实进会所做的“北平305名洋车夫生活状况调查”(1914—1915年)就是由美国传教士伯吉斯主持的。中国人最早主持的社会调查是清华大学教授陈达带领学生对北平海淀居民和清华校工所做的生活状况调查(1923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我国学术界社会调查发展最快的时期。这是由于当时的中国处于贫穷、落后的地位,在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阶级的压迫下,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十分缓慢,科学家和社会革命者都在寻找救国之路,他们从了解中国国情入手,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调查涉及各个领域,其中较著名的调查论著有社会学家陈达的《社会调查的尝试》(1926年)、李景汉的《北京无产阶级的生活》(1929年)、陶孟和的《北平生活费用之分析》(1930年)、严景耀的《中国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1934年)、吴文藻的《中国社区研究计划的商榷》(1936年)、经济学家陈翰笙的《中国的地主和农民》(1936年)等。此外,在民族学和社会人类学领域的著名调查有王同惠、费孝通的《花篮瑶社会组织的调查》(1934年)、吴泽霖的《铲山黑苗生活调查》、费孝通的《江村经济》(1938年)等。

中国共产党人在其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对中国社会调查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解决中国革命理论和策略问题,对中国社会特别是对当时的阶级状况和农村土地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调查,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寻乌调查》(1930年)、兴国调查(1930年)、《才溪乡调查》(1933年)等。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党中央于1941年做出了《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动员全党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此后,在张闻天等党政领导人的亲自带领下,共产党人对陕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写了《绥德、米脂土地问题初步研究》、《米脂县杨家沟调查》、《临固调查》、《保德调查》等一大批调查报告,它们对于制定中国土地革命的政策和策略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

毛泽东在长期的调查实践中总结出“深入实地”、“召开座谈会”、“典型调查”、“解剖麻雀”等工作方法和调查方法,以及他所提倡的“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观点,这些在思想上、方法上为全党的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指导,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调查的普及。

抗日战争期间,学术界的调查研究受到很大影响,但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西南地区仍然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如陈达第一次用科学方法在云南几个县进行了人口普查;费孝通、张之毅对西南农村做了深入调查,并将调查报告合编为《乡土中国》一书;史国衡通过对工业企业和工人状况的调查,写成了《昆厂劳工》(1934年)一书。抗日战争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战乱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学术界的社会调查没有恢复到抗日战争以前的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调查事业的一个重要进展是建立了全国性的行政统计机构,从而改变了以往在基本国情调查上的落后状况。仅以人口为例,我国过去从未进行过全国性的人口调查,国民党政府于1928年进行的“全国人口调查”也只是调查了13个省,因此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前,谁也无法讲清中国的人口究竟有多少。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已成功进行了5次全国人口普查(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此外,行政统计机构的建立还为国家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建设提供了详细、全面的数据资料。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各个领域、各条战线上的政策性调查研究得到了广泛开展。一般来说,我国任何政策的制定、任何部门做出的任何决策都是以调查研究提供的材料为基础的。例如,1955年的农业合作化期间,在全国农村进行了大规模调查,毛泽东同志还为此次调查的汇编《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撰写了100多篇按语;1956年为制定工业发展计划、1958年为制定“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方针政策、1961年为纠正“左”倾冒进错误都进行过全国范围的调查研究。这些调查研究既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也提供了失败的教训。它们说明,在调查研究中,如果不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调查的结论就会脱离实际,制定的政策就会违反客观规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策性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有了很大提高,学术性调查研究也开始恢复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社会调查研究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各级政府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主持或协助下,科学社会调查研究工作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了起来。此外,民意调查和市场调查也开始发展,社会问题调查则更为广泛,如对城市问题、农村问题、青少年问题、老年人问题、独生子女问题、犯罪问题、农村发展问题、物价问题、企业管理问题和职工积极性问题等,都做了大量调查研究。

1.3.4 社会调查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社会调查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广泛化趋势(1)调查主体日益广泛。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情况急剧变化,及时掌握瞬息万变的社会信息已成为做好各类工作的必要条件,因而社会调查的主体已扩大到党政群团、工农商学等各种行业、各种单位、各种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2)调查内容日益多样。社会的每个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以及人们生活的每个方面——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都已成为社会调查的重要内容。(3)调查范围日益扩大。社会调查,特别是抽样调查,往往在整个地区(县、市、省)、整个部门的范围内进行,有时还做跨地区、跨部门的调查。至于人口、单位、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等基本国情普查,常常也要在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进行。

2.科学化趋势

科学化趋势的主要表现是社会调查方法日益程序化、规范化、数量化和精确化。在这一方面,社会学家作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此外,现代社会调查还从其他学科移植、吸收了一些科学方法或技术,如从统计学中吸收了统计方法,从心理学中吸收了社会心理测量法,从民族学中吸收了参与观察法,从新闻学中吸收了访谈法,从数学、计算机科学中吸收了数据处理方法和技术等。所有这些方法和技术都使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科学。

3.现代化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照相机、录音机、绘图仪、电话、手机、计算器、摄放机、GPS等现代工具在社会调查中普遍应用,社会调查基本上不再采用手工方式进行,其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整个社会调查的工作程序、组织方式、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以及抽样方法、问卷设计、调查方式、统计分析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调查的应用范围和科学性、精确度等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4.专业化趋势

社会调查专业化是社会调查广泛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调查主体单位的调查机构和人员日益专业化。例如,各级党政群团组织的调研处(科),各高等院校的调查研究中心(所),各科研机构的情报所(室),各新闻出版单位的群众工作部和新闻信息中心,各大型厂矿和商贸机构的商业调查部或市场调查室等。二是独立的营业性调研机构不断涌现并日益壮大。例如,在美国,除盖洛普的美国民意测验所外,还有兰德、斯坦福、哈里斯、赛林格等若干全国性调研公司,美国民意测验所则成为在二十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的著名跨国公司。我国也有北京零点调查公司、海信市场研究公司等一大批调查机构。

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1.社会调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调查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

3.在研究性质上,社会研究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4.社会研究具有四种具体的研究方式,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抽样调查属于()的子类型。

A.调查研究 B.实验研究 C.实地研究 D.文献研究

2.以下哪些是定量研究的特点()。

A.局内人视角 B.局外人视角 C.客观的 D.主观的

3.()只运用定性分析方法,而不用定量分析方法。

A.调查研究 B.实验研究 C.实地研究 D.文献研究

三、简答题

1.社会调查的特点是什么?

2.社会调查的作用有哪些?

四、讨论题

1.怎样正确理解社会调查的含义?

2.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调查?第2章 社会调查的方法、类型、过程和伦理

引言

本章讲述了如何按照不同标准对社会调查进行分类,社会调查的方法体系包括方法论、调查方式和具体的方法与技术三个层次,社会调查的过程分为明确定义调查问题、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五个步骤,以及实施社会调查应遵循的道德标准等知识,帮助学习者从总体上把握社会调查的全貌。

本章学习目标

1.掌握社会调查的分类标准。

2.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体系。

3.了解社会调查的过程。

4.掌握社会调查伦理的具体内容。

学习导航2.1 社会调查的类型与方法

2.1.1 社会调查的类型

确定社会调查类型是进行社会调查的首要任务。根据不同标准,可以把社会调查划分为多种类型。下面介绍最主要的四种分类。

1.以调查对象的范围为标准进行分类

根据社会调查对象的范围,可以把社会调查划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全面调查即普遍调查(普查),是对调查总体的全部单位进行的调查;非全面调查是对调查总体中一部分单位进行的调查,它又分为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等。在社会调查的各种分类中,按调查对象范围划分的调查是最基本的调查分类。(1)普查。普查是对所要调查的总体中的每个个体进行逐个的调查。一般来说,普查往往是对较大范围的地区或部门进行的调查,如在全国、全省、全市、全行业、全系统等进行调查,其规模很大,属于宏观的社会调查。普查能够对社会的整体状况做出全面而准确的描述,为了解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情况及大规模总体的概况提供最基本的资料。普查往往能够得出具有较高概括性和普遍性的结论,为国家及各级部门制定政策、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此外,普查的成果也为各种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但是,调查对象多、分布范围广等特点也导致普查的工作量较大,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较多。普查的高代价使其不能频繁开展,只能按一定周期、间隔较长时间进行。普查的范围广、涉及人员多、工作量大等特点也限制了普查的内容,因而普查的项目较少,缺乏深度,只是调查一些最基本、最一般的情况,对调查对象的了解不如其他调查形式深入、细致。因此,普查往往是一般个人和单位无法独立实施完成的,而是更多地需要政府出面主持,调拨专门经费、建立专门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所以,除统计部门和政府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