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2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15:14:48

点击下载

作者:赵绍鸿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2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2版)试读:

出版说明

教材建设工作是整个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有关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下,各地已出版了一批高职高专教材。但从整体上看,具有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教材极其匮乏,不少院校尚在借用本科或中专教材,教材建设仍落后于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需要。为此,1999年教育部组织制定了《高职高专教育基础课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和《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以下简称《培养规格》),通过推荐、招标及遴选,组织了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成立了“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编写队伍,并在有关出版社的积极配合下,推出一批“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计划出版500种,用五年左右时间完成。出版后的教材将覆盖高职高专的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计划先用2~3年的时间,在继承原有高职、高专和成人高等学校教材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充分汲取近几年来各类学校在探索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解决好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教育教材的有无问题;然后再用2~3年的时间,在《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立项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改革和建设,推出一大批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从而形成优化配套的高职高专教育教材体系。“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是按照《基本要求》和《培养规格》的要求,充分汲取高职、高专和成人高等学校在探索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教学成果编写而成的,适合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及本科院校举办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和民办高校使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第1版前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即《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又说:“全面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普及,抓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

本教材就是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修改以后的教材,是一本适合高职高专所使用的教材,其突出的特点是:

1.认真贯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精神,不仅全面修订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有的理论,而且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补充了许多新观点、新提法,切实增强了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2.认真贯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的要求,汲取了思想理论教育教学和研究领域的许多新成果,在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上都做了比较大的调整,使教学体系更加符合广大教师讲课习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满,有一定新意。

3.认真总结了近几年教学实践经验,对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又做了进一步的修订,使之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4.在语言表达上,力求做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具有可读性。

参加教材编写的人员和分工如下:杨河、班道明(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胡海涛(第四章第一、三节),马俊峰(第四章第二节、第六章),路日亮(第五章),赵绍鸿(第七章、第八章),胡明(第九章)。全书由赵绍鸿总纂、定稿。

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虽然我们也想把工作做好、做到尽善尽美,但难免有缺点、错误,恳请批评指正,以便进一步修订、完善。>编者2004年10月

第2版前言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即《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作用”,这就为当前和今后理论工作者指出了明确的任务和努力的方向。

本教材是对已经使用5年之久的2005年版的一次修订,这次修订就是遵循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的精神,努力反映2005年以来,特别是十七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进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好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科学的理论引导学生的学习。同时我们也尽量汲取近年来哲学理论发展的新成果、新思想,不断跟上时代的步伐。

本教材是在2005年版基础上进行修订的,参与2005年版教材编写的人员是杨河、班道明、胡海涛、马俊峰、路日亮、赵绍鸿、胡明等人。编者2011年3月第一章哲学是人类文明的灵魂

内容提示

哲学是智慧之学,是人类文明的灵魂。哲学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产生到现在已经有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众多的哲学派别,演绎出一幅幅艳丽多姿的历史发展画卷,而且不同派别哲学的对立和斗争激励着人们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发展。第一节哲学是智慧之学

哲学是智慧之学。“哲”,聪明、智慧之意,在中国古代一般指聪明而又具有智慧之人。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就是这样讲的,《尔雅》解释说:“哲,智也。”《孔氏传》中说:“哲,智也。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爱则民归之。”在古希腊,哲学的原词就是由Philein和Sophia两个词演化而来。Philein是“爱”的意思,Sophia是“智慧”的意思,两个词结合起来就是“爱智慧”。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不是一门具体的知识,而是一门高贵、神圣的求知之学,其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人们求知和解惑。

哲学作为一种智慧之学,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但是作为一门科学,则是在人类思维能力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和人类文明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以后才产生的。因为哲学的产生至少要满足四个条件:一是人类实践水平的提高,最重要一点是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的出现,使得一部分脑力劳动者有可能进行专门的哲学理论研究;二是具体科学的初步形成,只有在人类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整个世界的本质作出一般性的概括;三是人类抽象思维有了明显进步,只有人类抽象思维提高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才有可能透过万事万物呈现给我们的现象去把握世界的共同本质;四是社会集团利益的需要,任何一种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取决于它是否满足于一定社会集团利益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这是哲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的社会历史根源。

按照上述四个条件来衡量,应该说哲学萌生于原始社会,形成于奴隶制社会。古代的埃及、巴比伦,特别是印度和中国以及稍后的希腊是哲学最早的发源地。因为当时这些国家和地区有过繁荣的经济发展的历史,农业、水利灌溉业、建筑业、航海业的发展,造就了高度的古代物质文明,同时也促进了精神文明的发展,数学、天文学等自然知识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逻辑学、语言学和某些社会知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古代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还有同它相交织的宗教神话、占卜巫术体现了古代人对世界的认识,它们为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进入奴隶制社会以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阶级统治的需要和从事脑力劳动的专门家的出现,使哲学的产生由可能变成了现实。

那么,什么是哲学呢?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予以界定: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人们每时每刻都同周围的各种事物打交道,力求认识它们,按照自己的需要改造它们。开始时,接触的只是个别事物和现象,形成对各种具体事物和现象的看法。随着人们在实践中接触的事物日益增多、眼界日益扩大,就由认识个别事物和现象深入到认识事物一般的或共同的本质,逐步形成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根本的观点,即世界观或宇宙观。世界观形成以后,反过来,对人们的言行起着指导作用。正常的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不过,这些世界观一般是朴素的、带有经验的色彩,同时也往往是零碎的、不系统的。宗教也是一种世界观,但它只是以对超自然力量的盲目信仰为基础,依靠人们对偶像的崇拜与畏惧的情感来宣扬自己的观点。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的问题。因此,哲学和朴素、自发的世界观和宗教世界观虽然有联系,但是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哲学世界观是以高度自觉的理性思维为基础,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二、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又指导具体科学。毛泽东曾指出:“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这就是说,哲学和具体科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它们有共同的研究对象,都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对象。但是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而哲学则是从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中揭示世界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

哲学和具体科学又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哲学离不开具体科学,哲学本来就是在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哲学的每一步进展都离不开具体科学,哲学工作者必须自觉地关注科学的发展,概括、总结科学发展的新成果,这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各门具体科学也离不开哲学,哲学的作用就在于给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离开了哲学的指导,会给具体科学研究带来不利的影响。

哲学和具体科学归根到底是普遍和特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要注意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贬低哲学的哲学“无用论”和“取消论”,即认为哲学没什么用处,可以取消哲学;另一种是夸大哲学作用的“代替论”,即认为可以用哲学取代具体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也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各门科学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因而也就有关于这些研究方法的理论。哲学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一般的方法理论,是用哲学世界观去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的理论。

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二者的相互联系,主要表现在一定的世界观总要表现为一定的方法论,一定的方法论也总是一定世界观的表现,没有不表现为方法论的世界观,也没有不表现为世界观的方法论。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相互关系中,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反过来说,一定的方法论又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并给世界观以巨大的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不同,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实践水平和科学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人们的社会地位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世界观的差异导致方法论的不同。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不仅使得哲学成为对人类文明具有普遍导向功能的社会意识,起着影响整个社会意识发展趋势的作用,而且使哲学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起着指导人们思想和行动的作用。第二节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党性原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它是围绕着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多方面问题而展开的。那么在诸多哲学问题中什么是最基本的问题呢?对此,恩格斯总结了哲学的发展,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做了科学的规定,他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精神和物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此所作出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凡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由物质派生的,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凡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由精神派生的,就是唯心主义。

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所作出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可知论坚持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没有根本不可认识的事物。不可知论则把思维和存在绝对对立起来,抹杀二者的同一性,认为人根本不可能认识世界或不能彻底认识世界,它的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的。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是多层面的,但上述两个方面最重要,而且在这两个方面中,第一方面更为根本。

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或者说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确定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怎样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它揭示了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回避不了的,如果取消了这个问题,就不成其为哲学了。(2)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路线和方向。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回答,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回答,归根到底都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所以,哲学的基本问题也就是哲学的最高问题。如果把这个最高问题同其他问题混淆起来,就会模糊哲学的根本路线和方向。(3)它揭示了哲学斗争的焦点。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哲学派别、哲学阵线的基本标准。只有牢牢把握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思想斗争中辨明哲学派别、哲学阵营,揭示哲学思想发展的规律性。如果抹杀这个问题,就会为哲学斗争的表面现象所迷惑,造成哲学派别、哲学阵线的混乱。(4)它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基本矛盾。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意义,归根到底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在一切工作中能够自觉地、正确地解决主观和客观、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以端正认识,做好工作。二、哲学的党性原则

理解与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正确坚持哲学的党性是密切相关的。所谓哲学的党性原则也就是哲学的派别性原则,即承认哲学自古以来就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任何哲学派别都不可能回避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不可能持一种暧昧的或骑墙的态度,那些所谓的二元论哲学,那些所谓既非唯物也非唯心的第三派哲学,实质上不过是折衷主义的哲学杂拌。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要求,既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也要坚决反对各种否定哲学党性或超党性的折衷主义。

哲学的党性与哲学的阶级性有联系又有区别。哲学理论的斗争是社会阶级斗争的一种反映,哲学具有阶级性。一般说来,先进阶级的利益同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一致的,他们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同敌对阶级进行斗争,力图实事求是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总是需要并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而反动、保守阶级的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相违背,他们出于维护其统治的需要,因而总是利用唯心主义为自己的统治进行辩护,不愿意承认或歪曲社会发展规律。但不能简单地说,唯物主义必然是革命阶级的哲学,唯心主义一定是反动阶级的哲学。

在哲学党性问题上,我们既要反对无党性、超党性的错误观点,也要防止把哲学的党性原则简单化,不能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政治上的革命和反动简单等同。哲学斗争反映社会阶级斗争是十分复杂的,纵观哲学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分别代表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的利益,有时表现得直接、明显,有时却表现得曲折、隐晦;有时候革命阶级也可以利用唯心主义,比如德国古典哲学就是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因此,需审慎地做具体分析。对待唯心主义,需将其整个体系上的错误和具体内容上的合理因素加以区分,剖析其在基本观点上失足的根源,从中吸取教训。否则,采取简单的否定一切的作法,实际上也不能真正克服唯心主义。第三节哲学的基本派别和历史形态一、哲学的三大传统

世界上有三大哲学传统,这就是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和作为西方哲学来源的古希腊哲学,它们都产生在人类古代文明的繁荣时期。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创立了儒学,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是道家,墨子则创立了墨家,此外还有名家、法家、兵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等。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政策,其他各家受到排斥和贬抑,儒家成为正统学说,成了以后中华文明和哲学的主干。印度最早的哲学思想见之于古老的宗教历史文献“吠陀”,它的最后部分是“奥义书”。后来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其中就包含了许多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哲学道理,佛教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宗教。古希腊哲学大约形成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进入系统化时期,其主要代表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总结以前各派哲学思想创立的哲学体系对以后西方哲学的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二、哲学的基本派别和历史形态

古代哲学经过漫长的发展到现在,形成了许多哲学流派,但基本的派别有两个,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1)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存在着一种先于或外在于物质世界的客观精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过是这种精神的产物,是这种精神的存在形式或表现,客观精神决定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客观精神,在古希腊柏拉图哲学中称作“理念”,在近代德国黑格尔哲学中称作“绝对观念”,我国宋代的朱熹则把它称作“理”。柏拉图宣扬的理念世界派生物质世界的“理念论”和黑格尔以“绝对观念”的辩证发展构筑的“逻辑学”都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朱熹“理在气先”的观点也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2)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万物不过是人的主观感觉、经验,是我的意识或精神的产物,主观意识决定物质世界的存在与发展。18世纪英国的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奥地利的马赫说,“物是感觉的复合”,美国的杜威说,“世界是我的观点,我的活动,我的经验”,我国古代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宋朝的陆九渊讲“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朝的王守仁则主张“天下无心外之物”,这些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命题。

2.唯物主义经历的三个阶段或表现的三种历史形态(1)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实物,如水、火,或气,或“五行”(金、木、水、火、土)等,认为这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永恒不变的“始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汉代王充的“元气论”,它们开始冲破直观性,以理想的一般物质,即“原子”“元气”取代具体实物来解释世界的本原。但总的说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具有自发性、直观性和猜测性,这是由于当时具体科学的发展水平较低所造成的。(2)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16、17世纪英国培根、洛克的经验论的唯物主义,欧洲大陆斯宾诺莎的唯理论的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以及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代表。近代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堆砌世界的“宇宙之砖”,物质即原子,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近代唯物主义总结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猜测性,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这是它的历史功绩。它的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即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3)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又是唯物的历史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最为科学的哲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武器。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产生、存在和对立的根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产生、存在和对立有着深刻的认识论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唯物主义哲学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深厚的基础。人们在每日每时进行的生活实践和生产实践中经受着成功和失败,从中也认识到外部世界在人的意识之外的独立存在,体会到周围的自然事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因而有了面向自然界的客观态度,这些唯物主义的萌芽经过思想家们的理论概括,发展成为唯物主义哲学。在阶级社会中,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和集团,由于其利益与社会发展客观趋势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一致性,因而要求如实地反映世界的本来面貌,这就使他们一般倾向于唯物主义,作为其思想代表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适应社会的需要,不断总结和概括实践经验,吸收科学发展的成果,推动着唯物主义不断地向前发展。

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存在也有其深刻的根源。唯心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于,在原始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对自然和对自身的认识都极其贫乏。原始人由于不能解释做梦等心理、生理现象,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又由于对外部自然界各种力量的恐惧感和神秘感而导致将自然力人格化,形成了最初的神的观念。这样,在原始宗教和神话中,就有了唯心主义思想的萌芽。在阶级社会出现之后,由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以及政治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产生了片面夸大人的精神生活和政治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可能性,使得一些思想家把这些因素看成是脱离并凌驾于社会物质经济基础之上的东西,从这些思想萌芽中逐渐形成对整个世界的唯心主义解释,出现了理论化、系统化的唯心主义哲学世界观。

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阶级根源是,在阶级社会里,保守的反动的阶级或集团,由于它们的利益、要求与社会发展的方向相违背,总要掩盖甚至歪曲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把代表自己利益的剥削制度说成是永恒的。统治阶级利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利用他们从事政治活动的特权,贬低体力劳动和物质生产活动的作用,夸大他们的意志和精神活动的作用,这样就决定了他们总是要信奉和利用唯心主义,把唯心主义作为维护其剥削制度的思想工具。

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还有着重要的认识论根源。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无限过程。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过程,如果把这一过程的某一阶段同认识发展的全部历史相割裂,把认识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夸大为脱离了客观的绝对,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列宁说:“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某一方面、某一侧面,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一般说来,在认识过程中,如果片面地夸大理性认识及其成果,把概念、判断、推理当作不依赖于人和事物而客观存在着的东西,就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如果片面地夸大感性认识,把感觉、经验等当成唯一实在的东西,就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说明了唯心主义的产生和存在与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紧密相关的。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则说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是长期存在的,即使到了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仍将存在,因为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的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这种情况表明,解决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问题,是人类在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始终面临的课题。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哲学?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2.怎样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辩证关系?

3.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4.什么是哲学的党性原则?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有什么重要意义?

5.哲学有哪些基本派别?它们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6.唯心主义哲学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是什么?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内容提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最科学的哲学,这不仅表现在它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诞生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不仅表现在它科学地解决了哲学的研究对象,建立起一个真正的科学体系,而且还在于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哲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永葆青春活力,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历史发展、科学发展和哲学本身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产生是哲学史思想上的伟大革命变革。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根源和阶级基础

19世纪的欧洲,许多国家已经进入到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创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已经成为必要和可能,这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产生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原因。

1640年和1789年,英国和法国先后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由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迅速传播,欧洲各国普遍建立起机器大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加深了。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一次经济危机,表明了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预示着社会制度要进行新的变革。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很快成长壮大,为反对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纺织工人先后两次举行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工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武装起义,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口号。这些情况表明,从19世纪30年代起,西欧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由自发的、分散的反抗活动,发展到自觉的、有组织的联合行动;由经济斗争发展到政治斗争,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显示了自己是解决资本主义矛盾和变革社会的现实力量,并且已经开始肩负起历史赋予的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创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的伟大使命。为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真正反映自己利益和正确指导自己行动的新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要性,就是由历史的这种要求和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提出来的。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使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日益显露出来。较之以往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更加简单化,社会发展的经济原因和经济状况决定阶级地位以及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已明显地表现出来。同时,由于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交通、贸易事业的发达,形成了世界统一市场,这就打破了封建时代那种地区的和民族的闭关自守状态,扩大了人们的眼界,人们有可能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情况联系起来,加以比较、研究,发现其共同性和重复性,揭示社会发展的真正原因,达到社会历史的科学认识,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备了现实的可能性。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科学前提

哲学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都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即从经历长达4个世纪之久的搜集资料的阶段逐步转变到系统地整理资料和上升到理论概括的阶段。这种转变带来的最重要的成果是揭示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的许多重要规律。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三大发现”,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揭示了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使得哲学可以依靠事实材料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画面,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打下了牢固的自然科学基础。

在社会领域,欧洲各主要国家的发展与变革,不仅在现实中明显地表露出历史发展的脉络,而且可以称为社会科学的学科也已经开始形成或有了重大发现,由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特别是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由基佐和米涅为代表的历史学家则提出用阶级斗争的观念来考察社会历史,这些社会领域中的科学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有价值的。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任何一种新的思想的产生,都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大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吸取和继承人类文明优秀思想成果基础上产生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是指从康德开始,经过黑格尔再到费尔巴哈的德国哲学,它是处于革命前夜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黑格尔是这种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的哲学家。他对形而上学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头脚倒置的,它的表现形式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费尔巴哈一反德国哲学思辨的传统,力求为哲学寻找一个新的立足点,使哲学从空谈自由回到争取现实的幸福中来,从抽象的思辨回到实在的自然,终于在唯心主义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德国建立起唯物主义的哲学。但是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未能充分吸取其中的辩证法因素,这就使得他的这种唯物主义哲学带有较浓厚的形而上学性,并且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是一种不彻底的“半截子”唯物主义。尽管如此,它毕竟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预示着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哲学的诞生。

以上三个方面,说明19世纪40年代一种新的哲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已经成熟。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践中通过理论研究,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新的哲学世界观。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成为新哲学的创始人,是由历史和时代决定的,但他们个人因素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其一,他们具有彻底的民主主义并进而转向无产阶级的立场。他们始终面向实际,面向真理,不迷信任何权威;其二,他们具有渊博的学识,有丰富的自然知识和经济、哲学、历史知识,尤其对德国古典哲学有着精湛的研究和透彻的了解;其三,他们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活动。由于这样三个因素,使马克思、恩格斯能够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和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冲破旧思想体系的束缚,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抛弃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吸取了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费尔巴哈哲学中宗教、伦理的唯心主义杂质,批判地吸取了它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本质特征的科学理论体系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现代形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这些名称都是从不同方面对它的规定和称呼。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高度统一的学说,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还指出,哲学的任务不仅仅是“解释世界”,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100多年来的革命实践,反复证明了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主要特征。

任何哲学都依赖于一定的实践,又反作用于一定的实践。不论唯物主义哲学还是唯心主义哲学,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都要在实践中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因此,对于任何哲学来说,都不是在客观上是否依赖于实践、是否对实践起作用的问题,而是是否自觉地把实践当作哲学基础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对实践缺乏科学理解,不懂得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因而把实践排斥在哲学之外。这种情况,使他们在哲学的任务和作用方面,提不出改造世界的主张,特别是提不出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去改造世界的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克服了旧哲学的这一根本缺陷,它对实践给予了科学的规定,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哲学,并将其奠定为整个哲学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是因为: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待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思维方式

所谓基本思维方式,就是说人只有通过实践才成为人,人类的祖先类人猿就是通过实践的最基本形式——劳动,实现了由猿到人的根本转变,劳动创造了人。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表现为人,才能生存和发展,人在劳动过程中意识到自身这个主体的存在,一方面把整个世界分为两个世界,一个是以人为主体的属人世界,一个是外在于人的自然界;另一方面通过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把这两个世界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在自然界或者说是对象化了的客观世界中打下了人的印记,以满足人类的需求。正如马克思所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所以,实践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存在的本质,构成了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

2.实践的观点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就是在科学地总结人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体系,其中每一条原理都离不开实践。诸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观点,即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要靠人们在实践中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与真理的观点,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等等都离不开实践;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之上才建立起人们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建立起整个人类社会大厦。实践的观点像一条红线贯穿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中。

3.实践的观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本质和功能

马克思提出哲学要改造世界,即为实践服务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为实践服务,就是要用理论指导实践,把理论变成人民群众的行动,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的体现。同时,也只有来自实践又付诸实践,并经受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这样一门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就在于它是在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就在于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并把变革旧世界和变革现存事物作为自身的任务和目的。

在阶级社会中,哲学总是一定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总是直接或间接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和为一定阶级服务的。因此,任何哲学都具有阶级性。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一般说来都是剥削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而剥削阶级,即使处在进步时期,它的革命性也是有限的,因为它的利益和愿望同社会发展客观趋势的一致性是暂时的。一切剥削阶级都不可能超越这种阶级的客观地位所带来的狭隘眼界。他们总是把自己所代表的生产方式说成唯一合理的和永恒不变的,总是把自己的哲学标榜为超阶级的哲学,就是这种狭隘眼界的表现。由于他们不懂得或不承认历史的变迁及与之相应的哲学观念的不断创新是必然的,总是站在为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进行辩护的立场上,在理论上也就不能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并贯彻到底。马克思主义哲学则相反,它是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它不仅不掩盖自己的阶级性,而且公然申明自己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为无产阶级服务。无产阶级代表先进的生产方式,有远大的前途,它的根本利益同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广大群众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要求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要求把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并贯彻到底。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适应这种需要而创立与发展的,它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对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损害;而否认它的阶级性,也必然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离开科学轨道,陷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反映,又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和历史地位的理论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在研究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结束了包罗万象的旧哲学体系,成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本质与普遍规律的科学。它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哲学意识和其他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在理论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并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贯彻到认识论、逻辑学、历史观、自然观、人生观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把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有机统一起来,二者在理论上互为前提、不可分割,如同“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哲学。(3)在社会作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为无产阶级、劳动群众和人类进步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它是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实践基础上将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结合的哲学。(4)在理论趋向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结束了旧哲学理论脱离实践的封闭体系,自觉地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创立了随实践与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使它成为永葆青春的充满生命力的哲学。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这不仅在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回答了当代实践所提出来的问题,形成了一整套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理论,而且还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股科学的精神,这股科学的精神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地向前发展。这股科学的精神是什么呢?这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随着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不断接受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品格。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含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对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态度十分明确,恩格斯就讲过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这就是要求人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始终坚持了这种态度。早在抗日战争期间就讲过,要整顿党的作风,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地研究中国的问题,解决中国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同样坚持了这个观点,并进而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1978年,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敏锐地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路线、方针、方法和措施。”江泽民进一步提出“与时俱进”的光辉思想,“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胡锦涛在多次讲话中则一再强调,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什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呢?(1)关于“实事求是”,毛泽东早就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 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说我们办一切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都要从客观存在着的规律出发。(2)关于“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显然,这里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解放思想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的解放思想,这是一条总原则。如果违背了这条原则,解放思想就失去了正确方向。②要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这是解放思想的核心。江泽民指出,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③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是解放思想的目的。我们不是为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而是为了研究我国“四化”建设大业的实际,解决各种新问题,推动我国“四化”大业更快、更健康的发展。(3)关于“与时俱进”,江泽民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不是什么事情都是与时俱进的,只有那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观点和举措才可称之为与时俱进的。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指导自己行动的总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认识论在党的思想建设和实际工作中创造性的运用,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对待自己的理论、事业和党自身的根本态度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历史观在党的全部活动中的生动反映,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把握历史前进方向、洞察历史发展大势、站在时代发展前列的本质特征,三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1.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

如果一个人思想僵化,受到条条框框、传统观念、世俗偏见的束缚,在实践中必然是因循守旧、不敢闯、不敢干,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就不可能真正客观、全面、准确地把握事实。不解放思想,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会在时代变化、时势转换面前停滞不前。

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和目的,也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并不是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不是异想天开、盲目瞎干,不是否定一切,也不是不受实践的检验;不实事求是,不从一定的历史条件出发认识事物的属性、特征和发展规律及其对人民群众的价值,解决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的矛盾,就会在时代变化、时势转换面前囿于个人主观偏见和狭隘经验的困扰,脱离实际而不合时宜。所以,解放思想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关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和基础,与时俱进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客观世界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必须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就意味着解放思想的任务不可能一次完成,实事求是的课题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随时随地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确定解放思想的新任务,提出实事求是的新课题。弘扬与时俱进这样的发展性要求,可以保证解放思想没有止境,实事求是一以贯之。总而言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离不开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是统一的关系,统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之中,统一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和实践之中。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本质和目的

胡锦涛告诉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一定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求真务实贯彻到治党治国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真正做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就是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其本质就是要以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去认识、把握和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时俱进,把握规律性,是对党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一个总体要求。在当今时代和当代中国,与时俱进,把握规律性,集中起来就是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不断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指导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唯物辩证法及科学的实践观还告诉我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能够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从而达到实事求是的要求,即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历史的具体的统一。这里所说的创新,既是指理论创新,也包括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其中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正是这些创新,才能引导和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其目的就是为了把我们的党和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搞好、不断前进、不断有所作为。

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全党和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

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历来是考验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否成熟的标志。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不丢掉老祖宗,又要讲新话,顺应时代的潮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全党思想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达到高度的统一。

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团结全党领导人民不断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前提条件

我们干的是全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既没有现成答案,也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经验,无论是照搬本本,还是固守过去的经验、照搬别人的办法,都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在实践中开拓进取,才能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3.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可靠保证

我们党是一个无产阶级的政党,是一个长期执政的党,要使我们的党永远保持生机活力,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增强自己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舍此没有任何其他道路可走。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当今世界,人类的实践活动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大大超过了以往,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社会改革热潮以及激烈的国际竞争,使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时代的这些新特点并未改变历史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未过时。但也应看到,面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新的社会纷争以及社会改革、技术革命的新情况,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统一起来,一方面,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不断地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另一方面,只有不断地适应变化的新情况,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容,不断地提出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修改已经过时的个别结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自然科学

1.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特点

当代科学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汹涌澎湃地发展着,这是一场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科技革命。这场革命有几个非常突出的特点:(1)这场革命不是以“某一项”科学技术革命的面貌出现的,而是以“科学群”的形式出现的。现代科学,包括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高分子物理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材料科学等。现代技术,包括电子技术、原子技术、分子设计技术、合成技术、空间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海洋技术、激光技术、信息技术等。(2)这场革命的影响非常深远。这场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且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以及人们的心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带来巨大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曾经出现了一时的经济繁荣;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世界上的各个国家之间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3)这场革命也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不少新的问题。比如说,微观粒子的性质和观察仪器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虽然它没有否定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客观实在性的论断,但是它要求人们必须深化对客观实在以及主客体相互关系的认识;夸克禁闭理论对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提出了挑战;现代宇宙学对时空有限无限的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探索。同时,这些自然科学的研究还涉及到许多社会问题,克隆人就涉及到许多社会问题;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资源短缺也都是一些全球性的问题。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许多社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到底应该怎样评价自然科学的社会价值。

2.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从来就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后来也一直十分关注自然科学的发展。马克思就曾经十分关注达尔文生物学和电学的发展。恩格斯则尽可能地研究了当时所有自然科学的问题,写出了不少的札记和短文,并将这些研究成果运用到《反杜林论》的写作之中。列宁也十分关注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的发展,并以此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这种指导作用并不是指自然科学的具体方法,而是指对自然科学研究总体方向的把握,善于辩证的思维和科学的总结,特别是涉及到社会问题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资源短缺的问题,克隆人的问题,等等,都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才能找到唯一科学的答案,都需要自然科学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解决。(2)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不断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和理解。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时间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性;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的新成就更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现象的奥秘;耗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