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0分钟,高效提升孩子时间管理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20:02:10

点击下载

作者:盛建武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每天10分钟,高效提升孩子时间管理力

每天10分钟,高效提升孩子时间管理力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每天10 分钟,高效提升孩子时间管理力作者:盛建武排版:小不点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0-01ISBN:9787564097639本书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 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前  言

城市中处处显示着繁华,车水马龙,信息发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都脚步匆匆地追逐着自己的梦,在朝阳的清辉中出发,在夕阳的温馨中回家,偶尔看满天繁星点点,感受时间静静拂过脸颊。

爸爸妈妈虽然每天都忙碌个不停,却依旧不忘关注孩子的成长,不断地提醒孩子好好学习,更会在工作间隙给孩子物色几个适合的学习班和兴趣班。于是孩子的生活也变得异常忙碌起来,他们每天学业缠身,上学时听老师传道授业,放学后又额外多了很多培训,每天和闹钟的指针一样,不停地运转着。

时间长了,爸爸妈妈累了,乏了,感觉时间越来越紧迫,但是他们依旧规划着孩子的时间,咬着牙,狠着心,要求孩子继续争分夺秒地去拼搏,希望自家的孩子能够在时间的河流里捞起一条“大鱼”,让他的人生变得成功。但是家长不知道的是,一切都按照爸爸妈妈吩咐行事的孩子,对时间早已麻木了,他们不知道怎么管理自己的时间,不知道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才是最高效的。于是他们或者犹如没有思想的木偶,或者如同迷途的羔羊,或者像极了受伤的野兽,肆意地浪费着珍贵的时间资源。

那么家长究竟怎么做,才能让孩子真正珍惜时间、掌握时间呢?是让孩子自由支配,放飞天性,还是再赶紧为孩子报一个学习班或者兴趣班,抓住能看到的每一分每一秒呢?可能多数家长会选择后者,那么这个选择的最终结果会如何呢?孩子真的能够按照家长的安排走上一条多彩的人生大道吗?

在孩子还没充分感受到时间的魅力之前,家长就在他们稚嫩的肩膀上放置了几座大山;当孩子的大脑还不能连续几个小时学习的时候,家长却将他们所有的时间都变成了“未来的基石”。要知道时间对于孩子来说应该是彩色的,而不应是苍白的,他们的时间除了用在学习上,还要分配在吃喝玩乐上,他们需要时间给予的宠爱和自由,而不是束缚。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特别策划了本书,它以论述、案例以及具体应对方法三者结合的形式,为家长找到一条帮助孩子管理时间的正确道路,它将影响到众多的家庭,帮助更多的家长指导孩子学习和生活,让更多的孩子学会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怎样变得强大、自由!第一章孩子为什么变“慢”了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的种种作为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生活环境和气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所以在家庭生活中观察孩子如何对待时间就变得很有意义,很多爸爸妈妈在仔细观察后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孩子做事拖拉,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我们不妨从家庭角度仔细看一看,孩子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而变慢的呢?孩子天生对时间有“感知惰性”

和成人相比,由于生活阅历不足,孩子天生对时间有着“感知惰性”。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大都有着这样的印象:他们总是习惯将老师布置的作业拖延到最后一刻,眼看再不写就完不成了,才会“奋笔疾书”,而从老师布置作业到提交作业的这段时间里,他们却将大部分时间花在玩耍和其他事情上。心理学家将孩子表现出来的这种现象称为“学业拖拉症”。

其实“学业拖拉症”仅仅是孩子时间“感知惰性”的一个表现方面,在其他一些方面,孩子做起事情来也普遍存在着浪费时间的现象。

蒙蒙今年10岁,读小学三年级。蒙蒙在家就是一个“小霸王”,不管做什么事情,总是喜欢自作主张,不管爸爸说什么,或者妈妈提什么意见,他根本就听不到心里去。最让爸爸妈妈头疼的是,蒙蒙做作业很不专心,总是需要别人在旁边督促他,从来没有一次能主动完成作业。

一开始,爸爸妈妈觉得这是男孩子的天性,无须特别教育。但是时间长了,爸爸发现蒙蒙浪费时间的毛病越来越严重,便对他渐渐严格起来。这样一来,蒙蒙稍微“收敛”了一些,还算是听爸爸妈妈的话。但是没过多久,爸爸妈妈很快又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蒙蒙是个“两面派”。当爸爸妈妈在家的时候,他装出一副老老实实、很听话的样子,但是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却是另外一个样子,恨不得将天都给捅破了。也就是说,蒙蒙所做的事情都是给爸爸妈妈看的。

爸爸妈妈觉得儿子之所以这样,关键在于他缺乏自制能力。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妈妈开始有针对性地培养蒙蒙的自制能力。妈妈和蒙蒙签订了一个“自律协议”,要求蒙蒙必须将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写在纸上,然后粘贴在墙壁上,而且必须当天完成。只有按时完成了,妈妈才会允许他做别的事情,否则一切免谈。

在妈妈的监督下,蒙蒙慢慢有了自制能力,每当他想偷懒的时候,墙上的“自律协议”就会“提醒”他珍惜时间。

孩子因为年龄还小、生活阅历少,往往意识不到时间的珍贵性。所以很多家长都惊讶地发现,在孩子的眼中,时间似乎是不存在的,他们可以玩耍到很晚,可以看很久的电视,甚至熬夜上网等,于是大量的时间就这样被孩子无视掉了。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需要矫正孩子这种时间“感知惰性”,要让孩子及时意识到,时间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失去了就不会再回来。那么生活中,爸爸妈妈具体要怎样做才能让孩子真正意识到时间的存在继而珍惜时间呢?◆建议1:给孩子买块表

很多孩子浪费时间,是因为他总是在做事情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忘记时间。但是手表和闹钟却从来不会忘记时间,除非孩子故意不戴手表或者不打开闹钟,而且爸爸妈妈需要注意的是,闹钟对孩子而言有一种爸爸妈妈没有的威严感,有时候比爸爸妈妈喊十遍“起床了”更有效果。而手表则能随时随地提醒孩子注意时间,避免一味地浪费下去。

为了让悦悦改正做事懒散不珍惜时间的坏习惯,爸爸便给他买了一块手表。有一次,悦悦起床之后磨磨叽叽,爸爸妈妈已经把早饭吃完了,他还没有洗漱完。于是爸爸便指着悦悦手腕上的手表问他:“你知道现在几点了吗?”悦悦似乎意识到什么,连忙看了看手表,发现上学就要迟到了,动作一下子麻利了很多。后来一遇到悦悦懒散浪费时间,爸爸就会提醒他看一看手表,这样他就意识到了时间紧迫。次数多了,悦悦就养成了看手表的习惯,慢慢珍惜时间起来了。◆建议2:和孩子约定做事的起止点

很多孩子之所以浪费时间,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他们对时间没有直观的认知,在不知不觉中将宝贵的时间浪费掉了。所以爸爸妈妈最好能在孩子做事的时候给他设定一个起止时间点,限定好一段时间,这样孩子就会对时间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对这项任务额外重视起来。

延召做事总是拖拖拉拉,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慢腾腾的。为了让延召提升做事效率,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妈妈想了一个方法:每当延召做事的时候,妈妈便给他规定一个起止时间,比如晚饭7点开始,7点半必须吃完,时间一到,不管延召有没有吃完,妈妈都会立刻收拾桌子。如此一来,延召做事的效率慢慢高了起来。

当然,爸爸妈妈要知道的是,让孩子学会珍惜时间,并不是让孩子除去休息外都坐在桌子前学习或者去做家长认为对的事情。让孩子一味地学习,不懂得适当地休息,不是珍惜时间,而是在毁掉孩子的工作效率,让他们慢慢变得拖拉起来。所以爸爸妈妈最好能教孩子合理地利用时间,做事情就要出效率,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珍惜时间。◆建议3:要善于表扬孩子珍视时间的瞬间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养成的。也就是说,假如你想要让孩子出现某种行为,就必须不断地奖赏他;假如你想要孩子改掉某些行为,那么就要给予惩罚。想要让孩子珍惜时间,家长不妨抓住他们做得好的瞬间加以表扬,从细节做起,并不断放大。

比如孩子这次作业做得又快又好,家长可以立即赞扬道:“你写作业的效率真高,假如以后都这样的话,妈妈会很高兴的。”千万不要对孩子的优点熟视无睹,眼光总是放在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否则会让孩子越发逆反,最终浪费更多的时间。家长习惯性包办孩子的时间

现代社会,大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全家上下都将孩子捧在手中,含在嘴里,生怕他受一点点的委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当孩子能够不动手就乐享其成的时候,他当然乐于享受这些自然而然的待遇,觉得什么事情都会有人为自己办到。

于是很多孩子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家长不想孩子遭受一点点的困扰,不管什么事情都努力为孩子做到。当然,也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孩子做不好,家长干脆自己来替孩子做好。于是孩子心中就会滋生这样的想法:反正什么事情爸爸妈妈都会为我做到,我根本就不需要担心什么。

畅畅是家里的“小皇帝”,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妈妈包办的:每天早上穿衣服、刷牙、吃饭、整理书包、穿鞋等都要妈妈帮助完成,畅畅则没什么需要操心的,自己也很少动手。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上五年级,畅畅都享受着“帝王”般的生活,心安理得,从来没想要是有一天妈妈不再为他做这些事情了,他自己能否做好。

有一天,妈妈突然发高烧,早晨没有按时起床。于是畅畅只得自己做这些事情,但是从来不动手的他不是把衣服穿反了就是“找”不到袖子,刷牙的时候将牙膏挤出很多,穿鞋的时候鞋带系了很久也没系上。但是畅畅却没有着急的意思,他记得妈妈做这些事半小时就能完成,自己肯定也能在半小时内做完。

那天从来不迟到的畅畅迟到了,他直到上午第二节课的时候才赶到学校,被班主任批评了一顿。放学回家之后,畅畅埋怨了妈妈很久,而妈妈也因此想了很多,她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

其实畅畅妈妈早就应该仔细想一想,假如就这样事无巨细包办下去的话,那么畅畅做起事情来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其能力也得不到发展。所以家里的孩子变“慢”了,爸爸妈妈首先要想一想,是不是平时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包办得太多了?◆建议1:让孩子学会主动做事

要让孩子明白这样的道理:穿衣服、挤牙膏都是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饭要自己吃,事情也要自己来做,想要拿什么东西需要自己动手,玩具要自己摆放好,书包要自己收拾,衣服要自己洗好叠起来……

科学研究表明,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大脑思维能力也相对较高。生活中,很多孩子的知识和技能都是从具体的动手过程中得到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注意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所以孩子能自己做到的事情爸爸妈妈要尽量让他们自己完成,不能总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这样一来就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独立面对他们自己的事情,并且高效地完成。◆建议2:爸爸妈妈要有耐心

爸爸妈妈在要求孩子做事有耐心的同时,自己也要对孩子有耐心,应该充分认同孩子做事的能力,不要动不动就伸手帮忙。爸爸妈妈要明白的一点是,孩子做事需要一个适应阶段,他们不可能一下子什么都能做好。比如让孩子扫地,他一开始扫不干净,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多扫几次,正所谓“熟能生巧”,当孩子慢慢适应这种劳动时,他就能快速地完成这项工作。

对孩子不断出现的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爸爸妈妈要耐心指导,切忌训斥打骂。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聪明的家长善于比较孩子的过去和现在,用现在的哪怕一点点的进步来激励孩子,让他们意识到现在比过去“快”了不少。◆建议3:爸爸妈妈要适当指导

不包办并不等同于什么也不管。有些家长也许有这样的想法,觉得既然不包办孩子的事情,那么干脆撒手不管就行了。有这种想法的家长放手速度太快,让孩子一下子失去了依靠,会让孩子很不适应,继而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觉得自己什么事情也做不好,是个笨蛋。如此一来孩子的内心就会产生自卑,做事不敢放开手脚,反而变得更加拖拉,浪费更多的时间。

聪明的爸爸妈妈不会一下子就放手,他们会在孩子做事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让孩子逐渐适应自己做事,从最初的什么都不会慢慢过渡到做得比较慢,最终做得快、做得好。

另外,不包办也不等同什么也不帮助。生活中,爸爸妈妈要学会特殊问题特殊对待,假如事情超出了孩子的处理能力范畴,那么爸爸妈妈不妨代办一次。比如孩子的同学来家里做客,孩子中午挽留同学在家吃饭,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就需要包办一些事情,像递茶水、做丰盛的午餐等。假如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再要求孩子自己动手,那么一定会让孩子陷入尴尬之中。

在一些紧要关头,爸爸妈妈不妨降低一些要求,毕竟孩子以后练习的时间还有很多,不一定非要孩子在紧要关头将事情快速地处理好。不过,假如孩子故意拖延的话,爸爸妈妈就要严肃教育他,不能让他以为在这件事情上可以讨价还价。爸爸妈妈对孩子期望太高

升入小学之后,学习慢慢占据了孩子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很多爸爸妈妈望子成龙心切,普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沉重的学习压力严重地干扰了孩子的情绪。因为爸爸妈妈的高要求总是带给孩子一种“不管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目标”的无助感。如此会让孩子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也会滋生出对不起父母的愧疚感,甚至伤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可以想一下,一个常年处于这种压力下的孩子,做事的时候能够专注吗?能够珍惜时间吗?会像爸爸妈妈一直期望的那样,长大后有一个光明的前程吗?

老师给妈妈打电话,说美美最近上课不注意听讲,老是走神,几乎将课堂时间都浪废了,希望妈妈能够多做做美美的思想工作。挂断老师的电话后,妈妈便对着美美大发雷霆,训斥道:“不知道你一天天都想些什么,难道不知道上课时间宝贵吗?要是你以后上课再不注意听讲,浪废时间,看看我怎么收拾你!”“谁叫你整天在我耳朵旁边唠叨,让我考上清华北大呢。我知道这两所大学很厉害,但是我现在的成绩在班级里才中上,我感觉自己压力很大,上课的时候就管不住自己,老是想这事儿,所以就走神了!”美美小声地解释道。

听了女儿的话,还在生气的妈妈一下子冷静下来。女儿的话很有道理啊,虽然女儿才上小学六年级,但自己平时对她的期望很大,总是要求她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北大清华,觉得这样才争气,自己脸上也有光。但是妈妈现在却明白了,自己说这些话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女儿的感受,以至于脱离实际,给美美心里施加了太多的压力,这才导致女儿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将宝贵的课堂时间都浪费了。

想通了这点,妈妈便连忙对美美说道:“妈妈之前的做法是欠妥当,妈妈那样说是相信你的潜力。以后妈妈不会再说那些话了,只要你每次考试能前进一点点,妈妈就会高兴得很!”“真的?假如我下次考试只比这次高一分,妈妈也会高兴吗?”美美有些怀疑地问道。“当然啊,只要你进步了,不管多少,妈妈都会高兴的!”妈妈用非常坚定的语气打消了美美的疑虑。美美高兴极了,觉得心中的压力一下子小了很多。

身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但是理智的家长都知道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长大之后都能大有作为。假如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脱离实际,远远超出现阶段孩子的承受能力,那么孩子一方面会感觉到家长越来越严格,一有过错便大发雷霆,对自己缺少关爱;另一方面,他们面对“高不可及”的目标,会产生大山般的压力,做事的时候缺少专注力。如此一来,势必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差,孩子做事的效率越来越低下。

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和视角,家长要学会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问题,遇事多想一想自己在这个年龄段的时候做过什么,是不是那时候自己的家长也曾经看不惯自己的行为,严厉地制止过?是不是让自己更加叛逆,做起事情来更加没有时间观念了?

所以家长在希望孩子怎么样之前,要先想一想孩子的年龄,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衡量他们。也许有的家长认为,从小对孩子期望大一点,会让他们更加珍惜时间,学习、做事更努力,更快地获得成功。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有时候对孩子过高期望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使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

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想要让孩子抓住每一分每一秒,更加勤奋努力,家长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建议1:不要将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

很多爸爸妈妈之所以对孩子抱以过高的期望,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自身的成长经验,片面地将自己没实现的梦想强加给孩子,妄图在孩子身上得到补偿。从教育学角度看,这种心理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有着很大的偏失。

比如很多爸爸妈妈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够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于是便时常提醒孩子、催促孩子,并倾注自己所有的关爱为孩子铺设前进的道路,任劳任怨,盼着孩子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但正是这种“嫁接”在孩子身上的过高期望,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规律,增加了孩子内心的压力,继而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很难让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真正达到那个高度。

所以家长最好不要将自己所谓的“遗憾”嫁接在孩子身上,应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走自己的道路。爸爸妈妈需要做的是在精神和物质上大力支持他们,理解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意愿,这样孩子才会轻松前行,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建议2: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庭中,爸爸妈妈不仅是孩子的长辈、老师,同时也应该是孩子的知心朋友。有很多家长想当然地将自己定位于“权威”,总是想将孩子教育好,不然就会觉得很失败,这种认知不仅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亲子间的关系。

其实家长除了承担长辈的教育责任外,还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空间,让他们吃好玩好,幸福快乐地成长,这才是孩子所渴望的。假如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严苛,那么不仅会让孩子背负沉重的压力,而且还会伤害到亲子关系,使两代人之间出现不可弥补的隔阂。在这样的家庭生活氛围下,还何谈让孩子珍惜时间呢?习惯了催促,对时间有了“免疫力”

爸爸妈妈都有催促孩子的习惯,早晨催促孩子起床、刷牙、吃饭、上学,等到孩子放学回家之后,又开始催促孩子赶紧关掉电视做作业,催促他饭前便后要洗手,催促孩子赶紧睡觉……

爸爸妈妈似乎总是觉得孩子做事不专注,慢腾腾的,一点时间观念也没有,恨不得取而代之,将孩子所有的事情都麻利地做好。但是家长不知道的是,催促不仅不能起到让孩子节省时间提升效率的效果,反而会让孩子患上“催促后遗症”,分散孩子做事的注意力,继而让孩子对时间有了“免疫力”,做事愈加拖拉。

文文妈妈就习惯催促孩子,而且也对“催促后遗症”认识深刻。文文长得胖乎乎的,笑的时候圆圆的脸蛋上会出现一对小酒窝,看起来非常可爱。但是让妈妈头疼的是,文文说话做事总是慢慢吞吞,没什么时间概念。上了小学之后,老师也不止一次向文文的爸爸妈妈反映这个问题,说文文学习上没有什么时间概念,总是浪费时间,做事拖拉不说,还三心二意,以至于作业错误百出,考试成绩不太理想。妈妈开始认真看待儿子身上的这个坏毛病,为了帮助文文改掉做事拖拉的毛病,便渐渐养成了催促的习惯,在家里看到文文做事,总是催促来催促去,担心他慢下来。

但是半年的时间过去了,妈妈失望地发现,文文做事不仅没有“提速”的迹象,反而更加“慢”了,不仅慢,还慌,做事时手足无措,连很简单的事情也做不好。

有一次,妈妈做饭,让文文帮着剥几瓣蒜,但是妈妈将菜都洗完切好了,文文还在“研究”蒜皮。锅里的油渐渐冒起了烟,等着蒜炒菜的妈妈看着磨磨蹭蹭的文文很生气,于是关掉了燃气灶,将文文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其实文文自己也想快点将蒜剥完,但是越想快越出错,手忙脚乱的他将蒜瓣都弄到地板上了。妈妈看到后更加生气了,又开始数落道:“你说你能做什么,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等你的蒜剥好了,妈妈头发都白了!”文文心里委屈,小声地抗议道:“我这不是想快点吗,你总是催来催去,弄得我心里乱得很!”

听了儿子的抱怨,妈妈觉得很有道理,突然发现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出了问题。一直以来,自己习惯了催促孩子,期望用一个个的催促给孩子施加压力,却从来没有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孩子的感受。文文并不是故意拖延,原本就着急做事的他肯定在听到自己的催促后更加着急,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做事,因而浪费了更多的时间。

想通了这一点,妈妈再也没有催促过文文。事实上也正如妈妈想的那样,催促使得文文心中积累了很大压力,以至于做事不能集中注意力,继而浪费了时间。所以明智的家长在生活中应尽量少催促孩子,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事情,这样做效果会更好。

很多爸爸妈妈都会在有意或者无意间催促孩子做事,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事更加专心,更能节省时间。但是效果往往却相反,越是催促,孩子越不珍惜时间,做事越拖拉。时刻被催促的孩子会渐渐患上“时间免疫症”,不能集中精神做事,对时间没有概念。一旦这样,孩子便会放任自己,心想着反正妈妈会催促,不如在妈妈催促之前赶快放任一下自己,这样一来,更多的时间就被浪费掉了。

所以习惯催促孩子做事的爸爸妈妈要试着改变自己的这种习惯,要让孩子知道,做好事情是他们的责任,不管是学习还是收拾房间,都是为了自己好。当孩子意识到这一点时,就有了做事的积极性,效率也会明显地提升。

那么,爸爸妈妈在生活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建议1:让孩子体会几次做事拖拉的恶果

很多孩子做事拖拉,没有时间观念,更没有什么责任意识,是因为他们觉得事事都有爸爸妈妈担着,自己根本就不需要担心什么。所以这类孩子早晨习惯睡懒觉,即使勉强起床了,穿个衣服也会浪费半小时,以至于每天都会出现上学险些迟到的现象。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不妨停止催促,让孩子体验一下做事拖拉的恶果。比如孩子早晨不肯起床,那么爸爸妈妈就让他睡个够,让他体会一下迟到的“滋味”,第二天他就不会再睡懒觉了,起床穿衣的动作就会麻利很多。也许他们急着赶时间,收拾书包的时候会很慌乱,将书本落在家中,这个时候爸爸妈妈最好也不要提醒他,让孩子继续品尝一下没有时间观念的恶果。到了第二天的时候,孩子有了教训,就会早早起床,专注地收拾书包,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

对于时间观念不强的孩子,爸爸妈妈可以和他约定一个时间,假如孩子没能在约定的时间段内完成任务,就要接受一定的惩罚,这样会加深孩子对时间的认知,意识到时间的宝贵。当然,爸爸妈妈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和孩子约定好时间,就要完全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的事情,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不要催促他们,避免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不管最终结果如何,都需要孩子自己承担责任。◆建议2: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做事

一些脾气比较急躁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拖拉行为很看不惯,动辄训斥甚至打骂,但是却不怎么了解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做事拖拉,自己也比较着急,想要提升做事效率,但是却因为爸爸妈妈的催促和苛责而手忙脚乱,反而变得更加混乱和毛躁。

聪明的父母在不了解孩子真实想法之前是不会催促孩子的,他们通常会耐心地等待孩子将事情做完。假如孩子做事的时候太过拖拉,那么爸爸妈妈有必要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一下,问问他的真实想法,了解一下他做事的计划。等孩子最终将事情做完,爸爸妈妈再作评论,总结经验,告诉孩子更加省时省力的方法。这样做既不会干扰孩子做事的计划,又能让孩子在下一次行动的时候更加高效,更好地掌控时间。

当然,孩子做事走神的时候,爸爸妈妈也可以适当催促一两次,关心一下,问问孩子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或者累了,但是不要打骂责罚孩子。如此一来,原本拖拉走神的孩子就会专心做事、珍惜时间了。家长缺乏必要的监督

孩子“变慢”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他们的个性上——天生慢性子。比如有时候家长可能着急得都火烧眉毛了,孩子还在慢腾腾地做着自己的事情,而且他对家长表现出来的急躁还有些埋怨,通常会抱怨道:“这有什么好着急的呢!”

当然对天生慢性子的孩子,家长不能全部贴上“做事拖拉”的标签。比如有些孩子虽然平时做事比较慢,但是到了关键的时候,却能快速、认真地将事情做好做精。这些孩子平时的慢是一种冷静的表现,会让周围的人安心。但是不可否认,很大一部分孩子则是本质上的“慢”,平时慢悠悠,关键的时候也慢腾腾,这就很让家长操心头疼了。

涛涛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在家,爸爸妈妈吩咐他做点儿事情,他总是慢腾腾的。比如全家要出门逛街,最后一个收拾好的肯定是涛涛,爸爸妈妈通常都站在门口了,涛涛却还在慢悠悠地换衣服。

涛涛不只是在家里慢腾腾的,在学校里也很拖拉。有一次,老师要进行一个小测验,在开始之前,老师告诉大家说:“这次试卷题量多,所以大家在做的时候要抓紧时间,尽可能在做对的前提下快一些。”于是考试开始后,大家都抓紧时间答题,但是涛涛在拿到试卷后却削起了铅笔,等铅笔削好后,同桌已经做了好几道题。

下课铃声响起来后,老师开始收卷子。同桌把整张试卷上的题都做完了,而涛涛连试卷正面的试题都没做完,最终的成绩可想而知。

为此老师曾经跟涛涛妈妈联系过几次,但是妈妈对涛涛的个性也很无奈,虽然说过很多次,但是却不见什么效果。

面对如涛涛这样的孩子,家长肯定会很着急。但是家长着急是一回事,孩子自己不急又是另一回事,如此一来,很多教育方法都无法落实在孩子身上,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但是假如家长放弃监管,孩子会变得更“慢”。所以家长必须采用一些巧妙的方法来教育孩子,这样才能让他们逐渐变得“快”起来。◆建议1:让孩子也体验一次爸爸妈妈的“慢”

天生散漫的孩子做事虽然慢,但是他们自己通常却意识不到,或者并不认为自己的行动很慢。假如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找一个机会,让孩子也体验一下别人的慢,那么他们自然会对“慢性子”有一个认知。

芊芊每天的起床动作就如同电影里的一个个慢镜头特写,穿衣服的速度慢得能让妈妈抓狂。每天妈妈都会提醒芊芊“快一点”,但是芊芊依旧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节奏起床。于是妈妈决定“导演”一出戏,让芊芊也品尝一下慢性子的滋味。

周末,妈妈找了一个时间,对芊芊说:“咱们做个‘角色’互换游戏好不好?你来当妈妈,我来做女儿。”听妈妈这么说,好奇的芊芊立即就答应下来,难得有一次当妈妈的机会,她绝对要好好地利用一下自己的“权力”。

游戏从“芊芊”早晨起床开始,“妈妈”开始催促“芊芊”起床。只见“芊芊”慢悠悠地从被窝里爬出来,然后又慢腾腾地做出拿衣服的动作,之后又慢悠悠地将手臂伸进衣袖,慢慢地系纽扣,整理衣服,慢腾腾地穿裤子,穿袜子……

芊芊看到妈妈这样起床,便皱着眉头说:“这也太慢了一点吧,你要穿快一点,接下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呢!”

妈妈哈哈大笑起来,看着芊芊的眼睛说道:“你也觉得刚才妈妈起床慢了?其实妈妈都是学你的,你仔细想想,每天早晨你是怎么起床的?”妈妈这么一说,芊芊的脸一下子红了起来,妈妈刚才的动作岂不是自己的翻版?想到这儿,芊芊撒娇地说道:“好了,好了,我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从明天开始,我会3分钟内将衣服穿好起床的。”

芊芊妈妈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女儿深深体验了一下别人的“慢性子”,从而让芊芊明白了自己到底有多慢,到底浪费了多少时间,同时也了解了别人对自己这种“慢”的心情,而这种了解促使她做出了改变的保证。◆建议2:为孩子做出一个“快榜样”

家长在要求孩子变快之前,首先要审视一下自身,看看自己在孩子眼中是不是也是一个慢性子呢?假如家长也是一个慢性子,那么就会营造出一种慢的家庭氛围,潜移默化之下,孩子也会变成慢性子。

所以在教育孩子之前,家长首先要矫正自己的拖拉行为。明智的家长会加快自己的办事速度,给整个家庭营造出一种快速的做事氛围,假如整个家庭到处充满了积极做事的氛围,那么孩子在这种环境中必然能够变快。◆建议3:让孩子学会正视别人的评价,做出改变

孩子会在成长的过程中越来越在乎别人的评价,逐渐了解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应该及时地教导孩子怎么去面对别人的评判,并聪明地从别人的评价中了解到自己的不足,试着去弥补和改正。

比如当孩子因为拖拉而使得整个班级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落后的时候,同学们肯定会埋怨他,或者会嘲笑他。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一下这些评价中隐含的积极信息,让孩子看到拖拉的危害性,促使孩子做出改变。这不是一件最完美的事情

很多孩子之所以学习和做事变慢了,是因为他们太过挑剔——不管什么事情,都想达到所谓的完美。其实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有这种情结,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完美无瑕,这其中有着某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需要注意的是,世界上的人和事是不存在完美的,假如事事都苛求完美,不断推倒重新来过,那么就可能浪费大量的时间重复做一件事情。

特别是对孩子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理想主义会在他们的头脑中慢慢生根,逐渐生长。在这种情结的推动下,孩子会为了所谓的完美而做出一些不恰当的举动。

鹏鹏今年上小学六年级,他学习一直很勤奋,成绩也始终处于班级的上游,再加上课堂上他能积极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所以各学科的老师都很喜欢他。

为了让自己表现得更好,获得老师更多的信任,不辜负老师的喜爱,鹏鹏总想着将事情做得最好、最完美。比如写作业的时候,假如鹏鹏觉得自己有一个字没写工整,他就会用橡皮擦去再写;假如觉得写了之后的字还是不怎么好,会擦掉再重新写,甚至会将整页撕掉从头开始写。

有一次妈妈问他:“你这样苛刻地为了一个字而将整页都撕掉,是不是太浪费时间了?”鹏鹏却辩解道:“我就是想要将所有的事情都做得完美,这样老师才会高兴,我自己也觉得很有成就感!”

如此一来,鹏鹏每次写作业的时间都会很长,别人半小时能写完的作业他往往要写一个小时。虽然妈妈多次提醒他,说已经很不错了,但是鹏鹏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花费大量的时间追求所谓的完美。

鹏鹏追求所谓的完美其实是走了一个极端,为了完美而不断地重复着无意义的事情,如此一来势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让他慢如蜗牛。也许孩子追求完美的原因各种各样,但是这个过程却会变成孩子的一个负担,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终却不见得收获到一个好的结果。

那么生活中,爸爸妈妈应该怎么面对苛求完美的孩子呢?◆建议1:为孩子树立一个不苛求完美的榜样

想要孩子远离苛求完美的时间陷阱,爸爸妈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为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要知道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假如生活中爸爸妈妈处处苛求完美,对自己要求近似于苛刻,那么这种表现势必会影响到孩子,使他也渐渐养成做事苛求完美的习惯。

所以明智的爸爸妈妈为了改掉孩子身上的毛病,会先改变自己苛求完美的习惯。爸爸妈妈在生活中不要对孩子太苛刻、要求太高,假如总是对孩子的表现指指点点的话,孩子做事就会变得小心翼翼,内心充满紧张,做事反而缩手缩脚;另外,爸爸妈妈尽量不要将注意力放在孩子做错的事情上,要多夸奖孩子优秀的一面,多褒奖孩子做得好的一面。◆建议2:不搞“一刀切”,要针对孩子的特点加以纠正

虽然很多孩子做事的时候都倾向于完美,但是具体到每个孩子身上,他们所“苛求”的方向却不尽相同。所以爸爸妈妈在纠正孩子这一习惯的时候,要先了解一下自己孩子的特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

有些孩子在学习上追求完美。比如有的孩子写作业时非常认真仔细,为了能够获得老师的认同,总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对或者写得不好,于是便开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假如你的孩子这样做,可以先和孩子具体交流一下,看看孩子到底是对什么地方不满意。假如孩子觉得自己写的字太难看,家长可以提醒他们字是需要慢慢练习才能写好的,不可能一下子就写得很漂亮,不要在字好不好看这个问题上浪费时间,只要仔细写了、努力了,老师看到后就会高兴的。

有的孩子对生活比较苛刻。比如他们会时不时地整理一下自己的房间,假如家长动了房间里的东西,孩子会重新整理一遍,甚至觉得所有的东西位置都不对,于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将东西全部整理一遍。假如家里的孩子表现出这样的行为,那家长一定要保持平静的心态,要么帮助孩子达到预期的效果,要么放心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当孩子逐渐长大之后,他们对问题的认知会逐渐改变,这种行为也会慢慢消失。心情不好做事速度就变成了“蜗牛”

很多时候,孩子的心情好坏也影响着他们做事的速度。孩子高兴的时候,他们不管学习还是做事,全身上下都充满了干劲,觉得学什么都容易,做什么都顺利,这个时候孩子做得既快又好;孩子心情沮丧的时候,他们不管做什么都觉得没有干劲,好像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在故意和他作对一样,做起事情来自然也不会主动,不管做事速度还是质量都大打折扣。

一直以来,妈妈都认为儿子辉辉是一个做事非常干练麻利的孩子,不管什么事情到了他手里总能快速地解决掉。但是有一天,妈妈却惊讶地发现辉辉变“慢”了,他在书桌前坐了半天,却没写出几个字来。

于是妈妈好奇地问道:“儿子,怎么不写作业了,是作业很难做吗?”“我心里不好受,不想写这破作业!”辉辉没好气地说道。

妈妈想了想,觉得应该宽解一下儿子,不然一整天的时间都会让儿子的坏情绪浪费掉。妈妈说:“正好妈妈现在也不是很高兴,来,咱们坐在沙发上谈一谈,相互说一下为什么不高兴,好不好?”说完妈妈便拉着辉辉坐在沙发上开始聊了起来。

原来,辉辉下午和同学吵架了,所以他才会不高兴,而妈妈恰恰也是下午在单位和同事拌了几句嘴,情绪也很糟。妈妈打趣道:“咱们真是母子连心啊,连不高兴的原因都这么相似。”听妈妈说得这么幽默,原本还噘着嘴的辉辉一下子被逗笑了。

见儿子原本抑郁的心情一下变得轻松起来,妈妈趁热打铁道:“咱们不是经常听别人说什么‘五味瓶’吗?其实人生什么滋味都有,酸甜苦辣咸,一样也不少,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自己调节。如果妈妈因为生气就不给你和爸爸做饭吃的话,那家里岂不是要乱套了。所以吵架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们要学会往前看,过去的就过去了,现在开心最好。”辉辉听着妈妈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不断地点着头。

最后妈妈微笑着问辉辉道:“儿子,现在觉得怎么样,想写作业了没有?”辉辉笑着从沙发上站了起来,像鸟儿一样快乐地跑到了书桌前,专心地写起了作业。

相对于成人来说,孩子的心智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所以他们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情绪左右。就如同辉辉这样,只是因为和同学吵了一架,便不愿意写作业了,将大量的时间都浪费在发呆和生闷气上。

辉辉妈妈处理问题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她能站在辉辉的角度看待问题,设身处地地和辉辉交流,幽默地开导,将辉辉的心结彻底解开。这样一来,辉辉的心情又变得快乐起来,学习的效率自然也就提升了。

生活中,像辉辉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高兴了做什么事情都快,不高兴了就拖拉。这个时候明智的家长是不会对孩子大发脾气的,更不会采用暴力威胁的方式对待孩子,而是会想办法帮助孩子摆脱坏情绪的困扰。◆建议1:帮助孩子摆脱心理困扰

孩子的精神世界相对成人来说是比较简单的,他们的情绪通常表现为高兴和不高兴两种状态,想事情习惯从自我出发,看待问题的视角比较狭隘。所以一些事情时常会对孩子产生心理上的困扰,继而导致滋生出一些负面情绪,导致他们不愿面对现实,浪费大量的时间。

这个时候,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性格特点,以及困扰孩子的具体事情,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尽快地摆脱困扰。为此家长要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做好沟通,详细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提出合理的建议,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特别注意自己说话的态度,放下身段,不要表现得太严肃,不要给孩子讲太多的大道理。明智的家长会说一些孩子能听得进去的话,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和他沟通,帮助孩子摆脱坏情绪的困扰。建议2:教孩子怎么保持快乐

被负面情绪包围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沮丧和发泄,自然就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去做事情。所以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一下孩子的心态,让孩子善于捕捉事物乐观积极的一面,能常常快乐起来,这样才不会被坏情绪控制,浪费时间和精力。

比如家长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书籍,让孩子多看书,多接触一些哲理故事,多和孩子做一些有趣的游戏,激发孩子乐观向上的快乐因子。当孩子善于营造快乐的气氛后,他们做事就不会再拖拉了。第二章让孩子懂得事情要分轻重缓急很多家长都会在自家孩子身上发现这样的现象:他们做起事情来完全像只无头的苍蝇,虽然忙忙碌碌地飞个不停,但是却永远也找不到正确的出口。其实孩子之所以会这样,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们做事不分轻重缓急,总是妄想胡子眉毛一起抓,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什么也没做好。让孩子学会“要事第一”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忙得团团转,但是当问他都做了些什么事情的时候,他却说不出来,只能笼统地回答道:“好多事,简直要忙死了。”这类人其实就是典型的做事不分轻重缓急,一会儿做这个,一会儿做那个,结果到了最后才发现自己虽然看似很忙碌,却一件事情都没做好,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却一点成效都没有。

其实孩子身上也存在这种现象,很多孩子一天到晚瞎忙,但是等到晚上睡觉的时候,爸爸妈妈问他都学到了什么,他们却说不出具体的东西来。这是因为孩子做事的时候不分轻重缓急,将所有的事情都杂乱地混在一起,以至于最终什么都没做好。

也就是说,做事之前要学会科学地安排,保证“要事第一”,正所谓“擒贼先擒王”,只有抓住牛鼻子之后,才能根据各种事件的轻重缓急来安排身边的事情。如此一来,做事就会有重点,成效才会显著,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

沫沫非常喜欢看动画片,尤其喜欢看《熊出没》,对沫沫来说,每天电视上播放《熊出没》的时候就是他最幸福的时光。只要到了播放《熊出没》的时间,不管沫沫正在做什么,他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儿跑到电视机前,打开电视机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个时候他会完全沉浸在动画剧情中,随着动画情节的变化大笑大叫或者沮丧叹气。

沫沫还有一个让妈妈比较头疼的坏毛病——赖床,每天早晨都要妈妈催五六次才肯从床上爬起来。但是即便起床了,他的动作也慢如蜗牛,洗脸刷牙吃早饭,在妈妈眼中完全是一系列的电影慢镜头,急得妈妈恨不得将早餐抢过来替他吃掉。但是为了让沫沫能够慢慢独立起来,妈妈还是没有动手包办什么,而是时不时地提醒他一下,妈妈相信慢慢地沫沫就能改变。

后来《熊出没》的播放时间调整了,改在了早晨6点40分播出。这一改变对沫沫来说影响很大,妈妈很想知道沫沫会怎么应对。谁知道沫沫却说:“为了喜爱的动画片,我决定将闹钟定在早晨6点40分,妈妈一定会开心,因为以后就不用总是催我起床了。”但是妈妈马上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你想起床之后就看《熊出没》?你还要穿衣服、刷牙、洗脸呢,时间怎么够用?”

听妈妈这么问,沫沫一下子愣住了,是啊,要是早晨起来就看电视,那之后的许多事情就没时间做了。这个时候妈妈提醒他道:“前一天晚上睡觉前,你可以将作业和文具整理好,装在书包里,把要穿的衣服摆在电视机前,这样你起床之后就能边看电视边换衣服了!”

就这样,在妈妈的指导下,沫沫分清了所有事情的轻重缓急,解决了困扰。妈妈再也不用三番五次催促儿子起床了。

做事坚持“要事第一”,有利于高效利用时间,将原本非常混乱的事务整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排列出先后顺序。如此一来,按部就班地分配时间,自然也就轻松从容很多。

对孩子来说,学习关系着未来的成长,属于重要事务,尽管现阶段看起来不那么紧急,但是必须将之放在重要的地位上,占有最丰富的时间资源。在保证学习的优先时间后,再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安排其他的事情。◆建议1:不要只做重要的事情

分清轻重缓急,并不意味着只做最重要的事情,将其他不怎么重要的事情全部忽略。正确的方法是先分辨出最重要的事情,并优先做好;而其他的事情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或者能力有选择地去做。

比如孩子喜欢读书,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教科书属于需要精读的读物之一,建议孩子将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优先投入时间和精力;而一般的课外书籍,比如故事书、小说等,可以放在次要位置,利用空闲时间或零散时间阅读。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让孩子排列好先后顺序,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明明白白地写下来。一旦排定了先后顺序,就不要随便改动,坚持做下去,那么管理时间就变得得心应手了。◆建议2: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事情的轻重缓急

由于成人和孩子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很多时候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会不尽相同,甚至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时,家长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假如不违反原则,不妨按照孩子心目中的轻重缓急来安排事情的优先顺序。

比如孩子的学习不怎么好,爸爸妈妈打算给孩子每个学科都报一个补习班,但是孩子却不想多报,只想报一个语文学习班。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正所谓贪多嚼不烂,统统学了可能既累又无效果,不妨先让孩子在比较重要的一两个科目上得到加强,在重点学科有了起色之后再慢慢地将时间和精力投到别的科目上。培养孩子做事的条理性

生活中,很多父母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生活起居没有规律,做事一点条理都没有。对孩子而言,做事无条理的毛病普遍存在,他们从来不关心自己的时间怎么分配才最高效,不去整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用品,上学忘记带课本,放学忘记带作业,丢三落四不说,还特没时间感。即使爸爸妈妈帮他们将屋子收拾干净,将物品全部“归位”,但是不出一两天的时间,他们的屋子又会乱成一团。孩子这种不讲条理、不讲秩序的坏习惯严重干扰了他学习和做事的优先顺序,造成了时间的极大浪费。

一位教师讲述了发生在他班级里的一件事情。

为了提升班里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让孩子掌握自救知识,他的班级专门组织了一次模拟野外生存训练。训练的具体内容为:整个班级的同学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完成几个模拟任务,比如“横渡小河”“伤病急救”“攀爬陡壁”等野外经常遇到的状况,最先到达终点的小组为优胜者。

为了尽快地克服这些困难,每个小组还能选择一些辅助性的工具,比如“急救箱”“橡皮艇”“绳索”等,这些工具选择对的话能够帮助他们克服眼前遇到的困难。每个小组可以在开始的时候选择,将适合的工具随身携带,也可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返回再拿。很明显,假如选择在中途遇到困难的时候再返回来拿或者选择了不适合的工具的话,会浪费很多时间。

比赛开始了,五个小组中的四个小组立即开展了自己的“征服行动”,直到他们在中途遇到了困难,才意识到要返回起点拿相关的工具。只有一个小组,在别的小组急着开始抢时间之际,几个成员却很镇定地围坐在一起,讨论在接下来的探险活动中可能遇到的意外情况。然后小组成员根据讨论的结果,有选择性地带上了一些辅助工具,比如“橡皮艇”和“绳索”等。

最终那些一开始急着赶时间的小组失败了,他们虽然在最初抢占了先机,但是很快就意识到,由于最初缺乏相应的预判和计划,他们不得不在中途多次往返拿工具,结果最初抢占的时间全都耽误在往返的路程上,大大影响了前进的速度。而那个一开始就事先规划的小组,随身携带的工具能够应付沿途遇到的突发状况,只有一次被迫返回拿工具的意外出现。所以这个小组到达终点所用的时间远远要少于其他四个小组。

做事没有相应的规划,缺乏必要的条理,不仅会让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变得一团糟,更严重的是,还会让孩子浪费掉珍贵的时间资源,给日后的成长留下很大的隐患。那么这种做事缺乏条理的坏习惯能否得到彻底纠正呢?

教育学家研究发现,做事不分轻重缓急、无条理,跟家庭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和家庭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只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改变教育孩子的方法,孩子的这种坏习惯是可以改正过来的。

比如有些家长自己做事就没有轻重缓急概念,生活一团糟,每天都会落东西,做着这件事才想起更重要的事情被忽略了,一点条理性都没有。在这种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够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呢?还有些家长特别溺爱孩子,抢着帮助孩子收拾这儿收拾那儿,替孩子削铅笔,帮孩子送落在家里的作业本和红领巾……这些做法让孩子渐渐生出了依赖性,继而养成了做事不分先后、缺乏条理的坏习惯。

所以家长要从自身开始,改变现有的教育方式,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的好习惯。这样一来,孩子才会养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从而节省下大量的时间资源,集中注意力做最重要的事情。那么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改变自身的教育方式呢?◆建议1:让孩子学会有计划地做事

有句话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其实就强调了计划的重要性,对孩子来说,学习和做事之前做计划,不仅是养成好习惯的开端,还有更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有计划地做事还反映了一个人的学习和做事态度,映射出这个人的时间观念,可以说是孩子现在以及将来获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西方,家长都很重视培养孩子做事的计划性。比如孩子想在假期去野外游玩,爸爸妈妈不会简单地说“可以”或者“不可以”,他们会询问孩子:“你的计划是什么?去什么地方?都需要准备什么东西?路线是怎样的?怎么去?”这些问题能够启发孩子做出比较详细的出游计划,继而将每个步骤都记在心中,做到有条不紊,从而节约大量的时间。

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周末的时候可以鼓励孩子做一个假期计划,如今天什么时候收拾书桌、什么时候做作业、什么时候洗衣服等。等孩子在这些简单的事情上慢慢有了计划性时,家长再引导孩子做一些相对比较困难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有耐性,因为做事的条理性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需要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慢慢养成。◆建议2:必要时进行适当惩罚

惩罚虽然不美好,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假如孩子做事缺少条理性,总是丢三落四或者无故拖延,那么家长就有必要对他进行适当的惩罚了,比如“冻结”孩子的零花钱,这样会让孩子“长记性”,做事越来越有计划。

家长一定要记住,在改正孩子坏习惯的时候一定不要心软,假如心软了,原谅了孩子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不如给孩子一个印象深刻的惩罚,这样会让孩子牢记在心。列出任务“清单”,让孩子按时完成

工作中,很多成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将一天或者一周要做的任务都列在纸上,并且为完成每一项任务都规定一个截止日期,这样做起事情来就能全身心投入,争分夺秒,如此一来工作效率就大大提升了。相反,假如这些任务只是简单地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没有最后完成期限的话,那么我们做起来就会很散漫,常会做着这件事情想起落下了另一件事,拖拖拉拉,一点效率也没有,将大把大把的时间都浪费在了查漏补缺上。

任务感会让人专注做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增加了人们所能利用的时间,变相地让人在24小时之外又多了一个小时甚至是几个小时。将事情排列起来,并上升到“任务”层次,一是会让人做事时有一种“轻重”感,知道什么事情需要轻轻一撇,什么事情需要浓墨重彩;二是会激发人的责任感,增强自控能力。这样,人们做事必将全神贯注,争分夺秒。假如觉得先做什么和后做什么没有差别,做得好和做不好也没多大关系,那么人在做事的时候就会松懈下来,从而导致效率低下、浪费时间。

成人如此,对自制力和责任心都差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王熙个性比较散漫,每次都是想到做作业时才会坐到书桌前,想不到就“忽略”掉了。而且让妈妈头痛的不仅仅是写作业,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王熙也没有什么先后顺序,没有任何规划可言,什么时候脑子一热看到什么做什么,几分钟热乎劲儿过去了,就又把手上的事情抛到九霄云外了。

最初爸爸妈妈觉得儿子这样做是因为年纪还小,自控能力不够,缺乏耐心,等长大些,这种状况就会慢慢变好的。但是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王熙上了小学三年级,做事毛躁的毛病不但没改正过来,而且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学校,王熙学习经常颠三倒四,老师讲课他写作业;老师让看书预习,他却想着下课玩什么游戏;放学回家扔下书包就往外跑,不到饿得前胸贴后背是不会回家的;吃完饭后看电视,感觉看电视无聊了又打开电脑玩游戏……

爸爸妈妈说了他很多次,放学回家要先写作业,但是他却总不能将心思放在作业上,每晚快睡觉的时候才想起有作业要写,而且写的时候还心不在焉,三下五除二地赶完,字迹潦草不说,还有很多错误。爸爸妈妈看了,要求他重写一遍,浪费了时间不说,来回折腾让王熙变得更毛躁了。

其实王熙就是典型的做事无计划,不知道自己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因而缺乏做事的专注力,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想要让孩子学习有效率,爸爸妈妈在严格要求的同时,也应该明确地告诉孩子学习的目的,应该在什么时间点完成任务。当孩子知道了学习的目标和必须完成的时间点后,会自然而然地生出紧迫感,将注意力集中起来,学习效率也就相应地提升了。所以爸爸妈妈需要给孩子列好任务清单,让孩子按时完成上面的任务。建议1:任务清单上的内容不宜过多

有些家长希望将一周甚至一个月内的事情全都列在一张纸上,以至于让孩子觉得自己面前的这张“清单”已经完全“失控”。接下来孩子会在这个清单的修改和任务的先后顺序上浪费大量的时间,甚至直接生出畏难心理,影响到做事的积极性。所以家长在为孩子列任务清单的时候,要避免出现这类情况,最好将任务提前排列、缩减,让孩子觉得更有条理性,更容易操作。

另外,爸爸妈妈要避免随意给孩子的任务清单增加任务。有的家长在孩子按照既定的时间做完事情后,会额外增加孩子的任务量,结果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家长的信用也产生了怀疑,以后就再也不会相信清单了。虽然惧于家长的权威,孩子不敢公然反对,但是他却会“无声地反抗”:做事不专心,故意拖延时间。时间久了,孩子会养成做事散漫的习惯,浪费大量的时间。◆建议2:固定每个任务完成的时间点

列任务清单的目的是要孩子了解自己一天或者今后几天要做的事情,在心中有一个大致的做事顺序,并让孩子集中注意力提升做事的效率。所以在清单上每一个任务都要标明完成的时间,让孩子在做事时有一种紧迫感。至于截止的时间怎么制定,家长要考虑到任务的难度和孩子的实际能力,切忌主观臆断。

有些爸爸妈妈为了让孩子绝对遵守任务清单的规定,会盯紧孩子的每一个动作,不停地提醒。这样做可能让孩子生出厌烦心理,甚至故意“反着来”,对做事失去兴趣,做事自然也就没有多少注意力。所以爸爸妈妈最好和孩子协商,一同确定完成任务的最终时间点。◆建议3:要让孩子有玩耍的时间

孩子需要自由,需要游戏,需要小伙伴的陪伴。爸爸妈妈不要将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不然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没有自由,继而对清单上的任务产生敌视心理,故意浪费时间,做事拖拉延误。假如爸爸妈妈没有意识到这点,一味地压缩孩子玩耍的时间,那么孩子势必会陷入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爸爸妈妈罗列的清单越长,孩子的抵触情绪越强烈,浪费的时间就越多。

所以爸爸妈妈在制定清单的时候一定要给孩子留下足够的玩耍时间。罗列任务清单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尽可能地利用好时间,提升学习和做事的效率,那么剩余的时间就会变得更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