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推拿学(十三五)(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05:02:29

点击下载

作者:于天源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按摩推拿学(十三五)

按摩推拿学(十三五)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按摩推拿学/于天源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2019.6重印)

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色教材系列

ISBN 978-7-5132-2110-8

Ⅰ.①按… Ⅱ.①于… Ⅲ.①按摩疗法(中医)-中医药院校-教材 Ⅳ.①R244.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252773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十三街31号院二区8号楼

邮政编码 100176

传真 010 64405750

北京中艺彩印包装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50×1168 1/16 印张22.5 字数547千字

2015年1月第1版 2019年6月第4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5132-2110-8

定价 69.00元

网址 www.cptcm.com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调换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社长热线 010 64405720

购书热线 010 64065415 010 64065413

微信服务号 zgzyycbs

书店网址 csln.net/qksd/

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

淘宝天猫网址 http:∥zgzyycbs.tmall.com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色教材总编审委员会

主任委员 高思华

副主任委员 王庆国 翟双庆

委   员 (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天源 于永杰 王 伟 王庆甫 王健萍

      王梅红 王新月 牛 欣 孔军辉 乔旺忠

      刘 钊 刘仁权 刘建平 刘振民 刘铜华

      刘雯华 闫永红 孙建宁 李永明 李献平

      陈 静 林 谦 郝玉芳 贺 娟 都立澜

      贾德贤 倪 健 郭 辉 高 颖 陶晓华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色教材《按摩推拿学》编委会

主  编 于天源

主  审 臧福科 王庆甫

副 主 编 林彩霞 薛卫国

编  委 (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天源 王振威 刘佳利 闫金燕 李玉环

      张海波 陈幼楠 林彩霞 周 嫱 郑丞皓

      姚斌彬 耿 楠 陶晓雁 梁 军 鲁梦倩

      薛卫国 魏玉龙

图片排摄 于晓文编写说明

按摩推拿学是研究手法及运用手法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在手法的研究中,重点研究的是手法操作方法、动作要领、治疗作用等相关内容。在治疗中重点研究的是在中西医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预防、治疗疾病的方法。按摩推拿学同时也研究推拿练功,其目的是使医生更好地运用手法、增强体质、提高疗效。

这门学科曾有过许多名称,古称按摩、按、乔摩、案抚、摩、推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本门学科已从1993年7月1日正式定名为“按摩推拿学”,其代码为“360·1051”。

本书分为上篇、中篇、下篇和附篇四部分。

上篇为基础篇:重点讲述按摩推拿学基础,包括起源、发展史、名称演变、治疗疾病的作用原理、治疗原则、影响疗效的因素、适应证和禁忌证、异常情况处理、按摩推拿辅助物品、病因病机,以及常用诊断方法和功能锻炼方法。

中篇为手法篇:在总论中详尽地描述了手法的基本要求、分类方法。这两部分内容有别于其他书籍。在讲述具体的手法时,详尽地描述了着力部位、发力部位、用力技巧;对于一些有特殊治疗作用的手法,还严格地规定了医生和患者的体位。书中结合作者多年教学、临床经验,描述了手法的作用层次,使学习者能够较容易地掌握每一手法的力量。

下篇为治疗篇:该篇汲取大量西医学中的解剖学、骨科学知识,参考大量文献,力求讲清难点,突出重点,前后连贯,注重临床技能培养,并在中西医理论指导下提出治疗方案。

附篇为练功篇:该篇着重介绍少林内功、易筋经的练习方法。

本书内容在多年教学、临床工作中反复应用、总结,经多次修改、提高,力求通过精练、规范的语言将按摩推拿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呈现给读者,充分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实用性。

本教材在使用的10年间,获得广大读者们的好评,先后出版了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前后印刷6次。

随着学科的发展,同时根据各方面的建议与意见,此次修订我们做了补充和完善:①基础部分进一步完善了基础理论。根据按摩推拿临床治疗的实际情况,增加了治疗原则、按摩推拿临床必备知识,如常用检查法、读片法、功能锻炼法。②手法部分调整了个别手法的分类,使其更加合理;丰富了手法理论,如扳法、颈部端提法,进一步规范了手法名称。③补充了儿科穴位。④治疗部分更加突出了手法的治疗原则,补充了部分内科病的推拿治疗。

愿我们的努力能为您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帮助。感谢广大读者一如既往的支持。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希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按摩推拿学》编委会2014年3月凡例

❖关键词

1.学科名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之规定本学科名称为“按摩推拿学”,因此本书将书名定为“按摩推拿学”。

2.称谓:将施用手法者称为“医生”,将接受手法者称为“患者”。

3.位置:患者取卧位时,头部所在的一侧称为“头侧”,足部所在的一侧为“足侧”。患者取侧卧位时,腹部一侧称为“腹侧”,背部一侧称为“背侧”。

4.治疗巾:治疗时,铺于患者身上的布称为“治疗巾”。

5.患侧:有症状的一侧称为患侧。

6.健侧:无症状的一侧称为健侧。

❖体位

1.为保证患者在舒适的体位上接受治疗,本书将患者接受治疗时的体位分为:(1)坐位:即患者坐于凳上。(2)仰卧位:即患者面部向上,躺于床上。(3)俯卧位:即患者面部向下,卧于床上。(4)侧卧位:即以身体一侧为主,卧于床上。(5)站立位:即患者站立。

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患者的姿势。如在腹部做手法时,可在患者膝关节后侧放一棉垫,使膝关节微屈,腹部放松,便于操作。俯卧位治疗时可以在肩前内侧、踝关节前方,左右两侧各放一棉垫。

2.为便于医生操作,本书将医生操作时的体位分为:(1)站立位:根据治疗的需要,患者取坐位时,医生可站于患者前方、患侧前方、患侧、患侧后方、患者后方、健侧后方、健侧、健侧前方;患者取卧位时,医生可站于床侧、健侧、患侧、头侧、足侧等。(2)坐位:根据治疗的需要,医生可坐于患者的前侧、前外侧、侧方、侧后方、头侧、足侧等。前 言

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必须不断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高水平教材是高质量教育的重要保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教育质量工程,提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不断加强高等学校的教材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及北京市相关文件精神,切实加强我校教材建设,依据《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实施纲要》,于2008年启动了北京中医药大学自编特色教材建设工程。自编特色教材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打造高水平教材品牌为要求,充分挖掘学校优势特色专业资源,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的龙头引领作用,充分调动专家教授参与教材建设的积极性,通过立项、扶持、开发一批体系新、内容新、方法新、手段新的高水平自编教材,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

北京中医药大学自编特色教材从最初的立项到书稿的形成都遵循着质量第一、特色突出的原则。每一个申请项目都要经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初选,再由校内外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入围项目进行答辩和评审,教材书稿形成后又由校内外专家进行审读,严把质量关。

北京中医药大学自编特色教材是我校专家学者多年学术研究和教学经验的精品之作。教材作者在编写中,秉承“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原则,以“厚德济生”之精神,认真探求经典的医理药方,系统总结临床的思维与技能,努力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系统与特色相结合。本套自编特色教材既适合在校学生学习使用,也适合专业课教师教学参考,同时也有利于中医药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

北京中医药大学自编特色教材的出版,得到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鼎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3月上篇 基础篇第一章 按摩推拿学基础

按摩推拿学起源于远古时期,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手法不断增多,治疗范围不断扩大,对其研究日渐加深,理论日臻完善。按摩推拿学以其独特的治疗方法,神奇的疗效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目前按摩推拿学已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病、防病、保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第一节 按摩推拿的起源

按摩推拿的起源由于年代久远很难明确地考证,但以下几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按摩推拿起源于日常生活

在远古时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会出现各种疾病或各种伤痛,这时自己或同伴就会用手在局部或病痛的周围进行抚摸以减轻伤痛。这便是按摩推拿的起源。二、商代有关按摩推拿的文字记载

在殷墟甲骨文中多次出现“”;根据现代研究其中“”表示人;“”表示人的腹部有病;“”表示患者所卧的床;“”表示手。这些合起来就表示在当时人们腹部有病时就将患者置于床上,用手进行治疗。这一点充分说明按摩推拿至迟起源于商代(公元前17~公元前11世纪)后期,即3000多年以前。三、按摩推拿发源地《素问·异法方宜论》曰:“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故导引按者,亦从中央出也。”这里所说的“中央”,泛指黄河中游地区,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炎黄子孙繁衍生息之沃土,人口集中,人民生活富裕。自古就有“国富多按摩”的说法,因此按摩推拿起源于中原、盛于中原是可以理解的。

因此可以说,人们用手治病在我国3000多年前就有了记载,并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按摩推拿学,它起源于日常生活,却高于日常生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按摩推拿学已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病、防病、保健的重要手段。第二节 按摩推拿学发展简史

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已有关于用手治病的记载。这被认为是按摩推拿学最早的文字记载。

在秦汉以前按摩推拿学主要记载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我国较早的医学专著。其中对于按摩推拿有很多的记载,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①指出按摩推拿的发源地位于黄河中游地区;②介绍了用于诊治疾病的手法;③记载了圆针和针是专门用于按摩推拿的工具;④论述了什么样的人适合从事按摩推拿;⑤阐述了有关按摩推拿的适应证、作用机理和注意事项。

我国最早的按摩推拿专著是《黄帝岐伯按摩十卷》(现已佚),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成书于汉朝。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按摩推拿的治疗作用和养生作用。

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发现的汉墓中有大量的医简,其中有关于膏摩的记载,这也是膏摩的最早记载,其使用的方剂为“治千金膏药方”;膏摩的方法为“薄以涂,三指摩之,摩之皆三干而后止”;使用这个方剂可用于治疗喉痹、血府恿(血脉或胞宫痛)、咽干、头恿(痛)风。这个配方不仅可用于膏摩,还可用于内服。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说:“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这说明张仲景对于“膏摩”是十分重视的。

晋朝葛洪在《肘后方》中有关按摩推拿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①以指代针重按人中穴,治疗昏迷的患者;②捏脊疗法作为医疗手段被正式记载,并广为使用;③首次记载了用颠簸疗法治疗卒腹痛。

隋朝有了医学教育机构(太医署),据《隋书·百官志》记载,在太医署中有按摩博士2人。

唐代有了最早的按摩推拿教学,并将按摩科分为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按摩生不同等级。这一时期本门学科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按摩推拿已广泛用于治疗骨伤科疾病;②按摩推拿已渗透到内外妇儿诸科;③按摩推拿广泛用于养生防病,自我按摩非常盛行并得到了很大发展;④膏摩日渐普及。

宋金元时期按摩推拿更加广泛地用于临床各科,如《宋史》记载了名医庞安时曾经用按摩配合针刺的方法治疗难产。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许多经验。在解释治疗机理上也更加全面,如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论述了按摩推拿是汗法的一种。

明代在太医院的十三科中有按摩科。这一阶段按摩推拿的发展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成就:①形成了小儿推拿体系,即形成了小儿推拿特有的手法、穴位和诊治方法;②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卷十》中载有四明陈氏所著的《小儿按摩经》,这是现存最早的按摩推拿专著;③在明朝出现了推拿一词,该词首见于龚云林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清代在太医院中虽不再设立按摩科,但在民间按摩推拿有了很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有二十余本按摩推拿专著问世,总结和发展了按摩推拿的理论和临床。此时吴谦在《医宗金鉴》一书中将伤科手法进行总结与分类,称之为“伤科八法”,即摸、接、端、提、按、摩、推、拿。

新中国成立前,按摩推拿学在民间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正骨推拿流派、点穴推拿流派、一指禅推拿流派、法推拿流派、内功推拿流派(平推法推拿流派)、脏腑经络按摩流派、儿科推拿流派、经穴推拿流派等。

新中国成立后,按摩推拿学有了长足的进步。20世纪50年代有了正式的按摩推拿医院和学校;60年代开始在临床上进行了食道癌等疾病的临床治疗;70年代在推拿止痛的基础上开始有了推拿麻醉,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对按摩推拿的手法、作用机理、临床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随着医疗实践和教学、科研的发展,按摩推拿又出现了许多分支,如运动按摩推拿、康复按摩推拿、保健按摩推拿、按摩推拿麻醉等,使得这门学科的发展日臻完善。第三节 按摩推拿学名称的演变

按摩推拿学古代称按摩、按、乔摩、案抚、跷摩、推拿。其出处在:

按摩一词首见于《素问·血气形志》: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按一词首见于《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杂食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

乔摩一词首见于《灵枢·病传》:“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焫、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岐伯曰:诸方者,众人之方也,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

案抚一词首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镵石,挢引,案抚,毒熨……”摩一词首见于刘向的《说医》,其中记载了扁鹊让他的学生“子容祷药,子明吹耳,阳仪反神,子游摩”。

推拿一词首见于龚云林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该书也称《小儿推拿秘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本门学科已从1993年7月1日正式定名为“按摩推拿学”,其代码为“360·1051”。第四节 按摩推拿治疗疾病的作用原理一、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

1.纠正解剖位置异常 当出现解剖位置异常时,可出现一些病理状态。不同部位的解剖异常可表现出不同的症状。通过手法调整解剖位置,以达治疗目的。例如:调整寰枢椎的解剖关系,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

2.改变系统内能 通过手法改变系统的内能,以达治疗目的。例如:点按内关穴,可以改善心肌供血,调节心率和心律。

3.调节信息 通过手法,给患者一个良性刺激,以达治疗目的。例如:在患者头部做轻柔的手法或从重到轻的手法、较慢或从快到慢的手法可使患者入睡。相反在患者头部做较重的手法或从轻到重的手法、较快或从慢到快的手法可以使患者精神振奋。

以上三点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即在纠正解剖位置异常的同时,既可以改善系统的内能,又可起到调节信息的作用。二、治疗伤筋的作用原理

1.舒筋通络 舒筋通络即舒展经筋,疏通经络,达到使患者肌肉放松的目的。手法能使机体放松的原因:①提高局部温度;②提高痛阈;③使痉挛的肌纤维被拉长;④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营养得到改善,进而使损伤组织得以康复;⑤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局部肿胀,进而使损伤组织得以康复;⑥通过手法,分解粘连,进而使损伤组织得以康复。

2.理筋整复 理筋整复即调理筋骨、整复错位,也就是纠正紊乱的解剖关系。临床中通常需要调整骨与骨的关系、骨与筋的关系、筋与筋的关系。

3.滑利关节 通过疏通狭窄、分解粘连使瘀血消散、肿胀消除,从而达到促进肢体运动、恢复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

以上三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如在舒筋通络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安全地实现理筋整复,理筋整复后才可起到滑利关节的作用;在理筋整复后才有可能彻底实现舒筋通络的作用。第五节 按摩推拿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法则。按摩推拿治疗原则是根据中西医理论,通过伤科辨证、经络辨证、脏腑辨证以及治疗特点等内容,确定的治疗原则。根据临床治疗和应用的实际情况,按摩推拿治疗原则有别于中医内科、针灸科的治疗原则。

如"强则松之"是将肌肉痉挛辨证为"强",进而确定"松"的治疗原则,而选用一指禅推法、揉法等则为具体治法。再如"收则散之"是根据临床治疗特点,在治疗结束即"收"时,应用"散"的治疗原则,此时常选用搓法、指尖击法等手法作为治法。一、强则松之

强指筋强,即肌肉痉挛;松指松筋、放松、松解、舒筋。损伤可以导致筋强,即肌肉痉挛;因此在治疗时应以松筋、放松、松解、舒筋为治疗原则,选用具有松筋、放松、松解、舒筋作用的手法,如一指禅推法、揉法,达到缓解肌肉痉挛的目的。二、瘀则祛之

瘀指瘀血;祛指祛瘀、祛除。瘀血是损伤常见的症状;因此在治疗时应以祛瘀为治疗原则,选用具有活血、祛瘀、止痛作用的手法,如推法达到瘀血祛、新血生、止疼痛的目的。伤科瘀血与内科中的瘀血一样,可分为有形、无形。凡痛有定处、拒按,或有瘀斑,或舌质紫暗均列为瘀血。三、塞则通之

塞指经络闭塞不通;通指通经、疏通。损伤等原因可导致经络受损,壅塞不通,不通则痛;因此在治疗时应以疏通经络为治疗原则,选用具有疏通经络作用的手法,如点法,达到通经止痛的目的。

由于推拿辨证的相关理论尚不完整,为便于理解,本书暂做如下约定:

将痛点的病机归为瘀血,其依据为瘀血为痛,特点是痛有定处、固定不移、疼痛拒按,治疗原则定为祛瘀,有活血、祛瘀、止痛的含义,代表性的手法为“点揉痛点”。将其他疼痛(非单一痛点)、麻木归为经络闭塞不通,其依据为“不通则痛”,治疗原则定为通经,代表手法为“点穴通经”“点穴止痛”。四、肿则消之

肿指肿胀;消指消散、消肿。肿胀是损伤常见的症状;因此在治疗时应以消肿为治疗原则,选用具有消肿作用的手法,如推法,达到消除肿胀的目的。五、寒则温之

寒指一切受寒、受凉或虚证表现为寒者;温指温通、温热。多种伤科疾病与受寒受凉,或阳气不足有关,同时寒邪可加重损伤;因此在治疗时应以温通、温热为治疗原则,选用具有温通、温热作用的手法,如擦法,达到温散寒邪、补虚助阳的目的。六、失则调之

失指脏腑失和、气血失调、阴阳失衡、经络失常;调指调和、调节。无论是外伤(伤筋、伤骨),还是内伤所致阴阳、气血、经络失常,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因此在治疗时应以调和阴阳、调节脏腑、调和气血为治疗原则,选用具有调和、调节作用的手法,如摩腹、分推腹阴阳、十指分推胸胁,达到调和脏腑、调和阴阳、调和气血、调节经络的目的,使其发挥正常功能。在内妇儿科治疗中还需根据辨证,参考内科治疗原则、腧穴理论进行细化。七、凝则动之

凝指筋凝、筋结;动指助动,即帮助肢体、关节运动。筋凝相当于西医学的功能受限如肩凝,筋结如“腘如结”,在治疗时应以助动为治疗原则,选用具有助动作用的手法,如摇法、屈伸法,达到松解筋凝、缓解筋结、恢复功能的目的。八、聚则展之

聚指筋聚、挛急;展指舒展、伸展。中医所说筋聚、挛急与西医学中的椎间隙变窄,以及粘连、神经受压引起的肢体功能受限同义。在治疗时应以展筋为治疗原则,选用具有展筋作用的手法,如拔伸法,达到消除筋聚、增加椎间隙的目的。肌肉牵拉法,可拉长肌纤维,伸展经筋,增加关节活动度,放松肌肉。神经牵拉法,可解除神经根受压,治疗神经受压引起的功能受限。九、乱则复之

乱指筋乱、骨乱;复指整复、复位。损伤可致筋出槽,骨错缝,与西医学所说的解剖关系紊乱同义。在治疗时应以调理筋骨,整复错位为治疗原则,选用具有整复作用的手法,如扳法,达到调理筋骨,整复错位的目的。十、收则散之

收指治疗结束;散指宣散、消散。在治疗结束时应以宣散气血为原则,选用具有宣散气血作用的手法,如搓法、指尖击法,达到宣散气血,防止气聚于上或气聚于治疗局部的目的。第六节 影响按摩推拿疗效的因素一、手法的性质

按摩推拿治疗疾病的疗效首先取决于手法的性质,即手法的作用。以伤筋治疗作用原理为例,当肌肉痉挛时,应采用具有舒筋通络作用的手法;当解剖关系紊乱时,应采用具有理筋整复作用的手法;当肢体功能受限时,应采用具有活血祛瘀、消除肿胀作用的手法。以治疗原则为例,当有肿胀时应施用具有消肿作用的手法;当有寒时应施用具有温通作用的手法;当经络不通时应施用具有疏通经络作用的手法;当有筋聚、挛急时应施用具有展筋作用的手法。若选用手法的性质与病因病机无对应关系,则影响疗效。二、手法的刺激量

按摩推拿治疗疾病的疗效也取决于手法的刺激量,即手法的力量、作用时间、两次治疗的间隔时间及疗程等。刺激量在于适度,并非越大越好,也非越小越好。三、治疗部位的特异性

按摩推拿治疗疾病的疗效还取决于治疗部位的特异性。若某部位能够治疗某种病,则这个部位对这个病有特异性。若某病必须用某一部位来治疗,则这个部位对于该病的特异性较高。部位的选择是按摩推拿取效的关键。治疗中应根据病因、病机,辨证选择治疗部位。

以上三点在治疗中是相互关联的,只有三点全部施用正确,才能有疗效,才能达到最好的疗效,才能最快地出现治疗效果。此外,为了提高疗效,临床时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1.医生言谈举止得体,着装干净整齐,指甲宜短,身无异味。治疗前应向患者简要介绍治疗过程,以争取患者的配合。治疗后应做出恰当医嘱,达到医患配合、提高疗效的目的。对于复诊患者,应仔细询问前面治疗的效果和遵医嘱情况。

2.诊室应卫生、安静。

3.治疗区域应相对独立,以保护患者隐私。

4.治疗时妥善安排好患者体位,保证患者在放松的情况下接受治疗。

5.治疗部位应充分暴露,以便诊查、治疗。

6.治疗部位不要有饰品等,如项链、戒指、耳饰、头饰、手表、腰带、眼镜等,以防损伤患者皮肤或影响治疗。第七节 按摩推拿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一、适应证

1.慢性软组织劳损,如腰部软组织劳损。

2.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如颈椎病、退行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3.急性软组织损伤,早期用于止痛、关节复位,恢复期用于消肿、促使功能恢复。

4.多种骨折脱位后关节功能障碍的恢复。

5.多种内外科病证,如头痛、失眠、胆囊炎、糖尿病、乳腺炎等。

6.多种妇科病证,如痛经。

7.多种儿科病证,如疳积、遗尿、发热、泄泻、小儿肌性斜颈等。二、禁忌证

以下情况应慎用或禁用按摩推拿治疗:

1.诊断不明的患者,特别是怀疑有骨折、脱位、脊髓损伤和骨病的患者。

2.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3.醉酒、精神失常等与医生不合作的患者。

4.有严重心肺等疾患的患者。

5.治疗部位皮肤有异常的患者,如局部有过敏、痈、疥、瘊等。

6.有皮肤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

7.在软组织损伤早期肿胀较重的部位。

8.孕妇、经期妇女的腰骶部和小腹部。第八节 按摩推拿异常情况及处理

由于患者体质、病情,或手法应用等方面的原因,治疗中可能出现一些异常情况,甚至出现医疗事故,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处理。一、晕厥

由于手法过重、患者体质弱、患者精神紧张,可导致患者在治疗中出现头晕,甚至晕厥的现象。多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肩周炎的治疗中。

在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选择适当的力量。若出现头晕、晕厥现象,应暂停手法治疗,使患者平卧,头低足高,以保证头部的血液循环;给患者喝一些糖水、牛奶等;对于体质较弱的患者,可以采用卧位推拿治疗;治疗前应向患者介绍治疗的主要方法,并嘱患者放松;应用较重手法或较长时间持续刺激时,应预估患者是否可以承受。二、瘀血、血肿

由于手法过重,或患者有出血倾向,可导致治疗部位瘀血、血肿。多见于手法过重,血小板减少,有凝血障碍的患者。

在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皮肤的状况、是否有凝血障碍,选择手法的力量。若出现瘀血、血肿,应即刻停止局部治疗,对症处理。三、软组织损伤

由于手法过重,尤其是大幅度运动关节时,可导致韧带、关节囊、肌肉等软组织牵拉伤或撕裂伤。

在治疗时应正确评估患者可承受的刺激量、关节运动的范围、肌肉的健康状况。基于以上分析,选择适当的刺激量和运动关节的幅度。若发生软组织损伤,应即刻停止治疗,对症处理。四、骨折脱位

由于手法过重、患者骨质疏松、骨病等原因,可导致骨折、脱位的发生。多见于手法过重、过猛、超范围运动关节、关节僵硬、骨质疏松、有骨质破坏的患者。

在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程、治疗部位、临床影像及相关检查,做到正确诊断,分辨适应证与禁忌证,准确施术,选择手法适当的刺激量。若出现骨折、脱位,应立刻停止推拿,对症处理。五、脊髓损伤

由于手法,特别是扳法幅度过大,可造成脊髓受到刺激,轻者产生疼痛、晕厥,重者可导致脊髓损伤,出现二便障碍、鞍区麻痹、下肢肌肉萎缩、截瘫等。

在治疗时应准确把握手法的适应证,避免强烈旋转、大幅度扳动。一旦出现脊髓损伤,应密切观察,积极对症治疗,必要时采用手术治疗。第九节 按摩推拿辅助物品一、按摩推拿介质

按摩推拿介质是指在治疗中涂于患者体表,起润滑、保护皮肤作用,同时具有一定药物作用的物质。

介质通常为膏剂、油剂、粉剂。目前常用的有按摩乳、红花油、精油、滑石粉、水;过去也曾用葱姜汁、麻油、蛋清、药酒。

介质主要用于与皮肤有摩擦的手法,或为提高温通经络、活血祛瘀作用的手法。一般需要使用介质的手法有:摩法、擦法、推法、捋法、抹法、推桥弓。例如,为提高擦法的温通作用,可在施术部位涂按摩乳,如此既可以方便手法操作,提高温热效果,又可保护患者的皮肤。再如,在损伤后瘀血的部位,可涂红花油后再做手法,如此手法与药物的活血作用相得益彰。

应用按摩推拿介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仔细阅读所选用介质的说明书。

2.涂介质的部位应充分暴露。

3.用量适当。

4.皮肤有过敏、破损、皮肤病等异常情况时,应禁用介质。

5.在使用介质时或使用后,应注意观察患者皮肤情况,如有过敏现象,应即刻停用此种介质,对症治疗,并暂时停止局部手法治疗,待皮肤恢复正常后再做治疗。二、按摩推拿辅助工具

按摩推拿主要是用手或肢体的某些部位接触患者,通过力起到治疗作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为了提高疗效,同时保护医生手及手指,前人发明了许多按摩推拿辅助工具。以下介绍木针、桑枝棒、按摩板、角式按摩棒等。

1.木针 木针最早是以木质材料制成手枪式的按摩工具,也称点穴枪(图1-1),约长10cm、宽7cm。木针的前端应圆润,主要作用于穴位、肌肉丰厚处,用于辅助点穴、拨筋。现除木制外,尚有石制点穴枪(图1-2)和有机玻璃制成的点穴枪。图1-1 木针图1-2 石制点穴枪

2.桑枝棒 桑枝棒是在桑枝外包裹棉花,再在外面罩以棉布,形状分瓶形(图1-3)、圆柱形、拍子形,长约40cm。桑枝棒主要作用于背部、下肢后侧,用于松筋。现可用缠绕的钢丝代替桑枝。

3.按摩板 按摩板是以木质制成的按摩板,前端呈锯齿形(图1-4),高约8cm、宽约6cm、厚约3cm,其前端的每个锯齿都光滑、圆润。按摩板主要用于按压背俞穴、夹脊穴。图1-3 桑枝棒图1-4 按摩板

4.角式按摩棒 角式按摩棒最早是用动物角制成的按摩棒(图1-5)。角式按摩棒长10~15cm,呈细长、弯曲状,分为角根、角体、角尖三部分。医生握住角式按摩棒,以角尖部分作用于穴位、肌肉丰厚处,用于辅助点穴、拨筋。现多用牛角、塑料制成。

5.刮板 刮板最早是用铜钱、穿山甲的甲片或贝壳制成(图1-6),也称为刮痧板。刮板可以推法、刮法作用于患者体表,用于清热、止痛。现在多用牛角制成。

6.轮式按摩器 轮式按摩器多为玉制、石制(图1-7)。它可替代推法作用于面部、背部,用于通经、美容、保健。图1-5 角式按摩棒图1-6 刮板图1-7 轮式按摩器第二章 病因病机

损伤的病因是指引起人体损伤的原因,或称为损伤的致病因素。损伤的病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第一节 外 因

外因是指外界作用于人体造成损伤的各种原因,例如:外力损伤、外感六淫、邪毒感染等。一、外力损伤

外力作用于人体,可损伤皮肉筋骨。如跌仆、坠堕、撞击、闪挫、扭捩、压轧、负重、刀刃、劳损等。根据外力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强烈收缩和持续劳损四种。

1.直接暴力 指暴力作用的部位与损伤部位一致,如碰撞、挫伤、打击伤、压砸伤等。

2.间接暴力 指暴力作用的部位与损伤部位不一致,包括传达暴力、扭转暴力。(1)传达暴力 是指外力作用于人体后沿身体的轴线传达,导致肢体的损伤。常见的损伤为抻伤、拉伤。如搬运重物导致的腰肌拉伤。(2)扭转暴力 是指外力作用于人体,使身体发生旋转导致的损伤,如踝关节扭伤导致韧带损伤。

3.肌肉强烈收缩 是指肌肉强烈收缩导致的损伤。在骨伤中可导致撕脱性骨折,如踝关节扭伤导致的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在筋伤中可导致肌肉韧带损伤,如股四头肌强烈收缩导致的髌韧带损伤。

4.持续劳损 久行、久立、采用一种姿势长时间工作,肢体某部位之筋骨受到持久、反复多次的牵拉、摩擦等可导致损伤。在骨伤中可导致疲劳性骨折,如第2、3跖骨颈疲劳骨折;在筋伤中可导致肌肉、韧带、筋膜劳损,如腰部软组织劳损。二、外感六淫及邪毒感染

外感六淫诸邪或邪毒感染均可致筋骨、关节发生疾患。例如风寒湿邪侵袭可引起软组织及骨与关节的疼痛、活动不利。各种损伤可因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经络阻塞,气机不畅,引起肌肉挛缩或松弛无力,致关节活动不利、肢体功能障碍。第二节 内 因

内因是指由于人体内部的致病因素。损伤的发生无论是急慢性损伤,还是内伤和外伤,虽主要由外因所致,但也都有其不同的内在因素和特定的发病规律。

伤科疾病与年龄、体质、局部解剖结构等内在因素关系十分密切。

大部分外界致病因素只有在机体虚弱的情况下,才能伤害人体,这不仅体现在外感六淫病证和内伤七情病证的发病,而且对损伤的发病也不例外,因此应重视内因在发病学上的重要作用。但是,当外来暴力比较大,超越了人体防御力量或耐受力时,外力伤害就成为主要和决定的因素。

1.先天发育缺陷 许多畸形是由发育引起。有的畸形在出生时即有,如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有的出现于较大的青少年,如先天脊柱侧凸。某些骨肿瘤,如多发性外生骨疣,与遗传因素有关。

2.年龄 年龄不同,所患疾病也不一样,如青少年容易出现骨骺损伤、扭伤,中年人易患劳损疾病,老年人易患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再如50岁左右易患“五十肩”。

3.体质 体质的强弱与损伤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年轻力壮,肾精充实,气血旺盛,筋骨坚强者则不易发生损伤;年老体衰,肝肾亏损,气血虚弱,骨质疏松者则易发生损伤。

4.营养状况 因营养障碍可引起佝偻病、骨软化症及骨质疏松等代谢性骨病。

5.解剖结构 损伤与其局部解剖结构有一定的关系。如第3腰椎横突较长,同时又处于腰椎生理曲度最大处,受力较大,容易损伤,出现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再如踝关节内侧副韧带强、外踝长,当踝关节扭伤时易出现外侧副韧带损伤。

6.职业工种 损伤的发生与职业有一定的关系,如农民等体力劳动者易发生腰部软组织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会计、IT从业人员等长时间伏案工作者易发生颈部软组织劳损、颈椎病等。

损伤致病的原因较为复杂,往往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相同的外因,但由于内因的不同导致损伤的种类、性质与程度各有不同。损伤疾患的发生,外因虽然是重要的,但亦不要忽视机体内因。因此,必须正确理解外因与内因的这一辩证关系,才能正确认识损伤疾患的发生和发展,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使损伤的发病率得以降低,并能得到正确的治疗。第三章 常用诊断方法第一节 一般检查法一、望诊

1.望神与色 望神与色可以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神的存亡关系着生死之根本,望神可以判断损伤的轻重、病情的缓急和损伤过程中的转化情况。

2.望形态 通过姿势、色泽和局部形态判断损伤的有无及轻重。

3.望舌 望舌质及苔色,虽然不能直接判断损伤的部位及性质,但通过望舌可以判断人体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进退、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深浅以及伤后机体的变化。

4.望畸形 常见的畸形有短缩、变长、旋转、成角、凸起及凹陷等。在伤科中,脊柱侧凸可能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扛肩现象可能为肩周炎,携带角变大为肘外翻畸形,“O型腿”为膝内翻。在神经损伤中,垂腕为桡神经损伤的特点,足下垂是腓总神经损伤的特点。肢体明显的畸形表明骨折或关节脱位的存在。特定的畸形有特定的诊断意义,如“方肩”是肩关节前脱位的特有畸形,“餐叉”样畸形是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的特有畸形,“靴状肘”是肘关节后脱位及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的特有畸形,“粘膝征”是髋关节后脱位的特有畸形。陈旧性骨折及脱位因肌肉不运动可出现肌肉萎缩。因此望畸形对于外伤的辨证是十分重要的。

5.望肿胀、瘀斑 人体损伤,伤及气血,气滞血凝,瘀积不散,滞于体表则为肿胀、瘀斑。观察肿胀的程度、色泽的变化可以推断损伤的轻重。根据肿胀程度及瘀斑的色泽,来判断损伤的性质。如肿胀严重,瘀斑青紫明显者可为骨折或较重的筋伤;稍有瘀斑或无青紫者常为轻伤。损伤早期有明显的局部肿胀可能有裂纹骨折或撕脱性骨折存在;肿胀严重、皮肤青紫者为新鲜损伤;大面积肿胀,肤色青紫或伴有黑色者多为严重挤压伤;肿胀较轻,皮肤青紫带黄绿色者为陈旧损伤;肤色紫黑者,应考虑组织坏死。从瘀斑颜色来分,通常损伤早期呈红色为伤及皮肉,青色为伤及脉络,紫或紫中透黑为伤及骨,远端苍白为缺血的表现,损伤后期呈现黄色为瘀血消散好转的表现。

6.望创口 对于开放性损伤,须注意创口的大小、深浅,边缘是否整齐,创面污染程度,创口的色泽(鲜红、紫暗或是苍白),创面分泌物多少,有无出血及出血量的多少。对于已感染的伤口,应注意流脓是否畅通,脓液的气味及稀稠等情况。若有肉芽组织存在,其颜色红润说明脓毒已尽;颜色苍白晦暗则为脓毒未尽;若伤口周边紫黑、臭味特殊,有气溢出者应该考虑气性坏疽。

7.望肢体功能 要对患者肢体的负重功能及运动功能进行检查。上肢重点检查运动功能,下肢运动、负重功能均要检查。

若运动功能受限应注意主动运动、被动运动两方面的检查,并且结合量诊、摸诊查明运动受限的方向及程度。检查时应注意使用患侧与健侧对比的方法测定肢体的功能。二、量诊

对伤肢进行测量时应用卷尺及量角器等来测量肢体的长短、粗细以及关节运动角度大小等,并与健侧作对比观察。量诊时应注意区别新伤、陈旧伤、先天畸形;测量的体位要对称;定点要准确。

1.测量肢体长短 患肢长于健侧常为脱位、骨折纵向分离移位、骨折后过度牵引等。患肢短于健侧多见于有重叠移位的骨折、关节脱位引起。测量肢体长短的方法是:(1)上肢长度 从肩峰至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2)上臂长度 肩峰至肱骨外上髁。(3)前臂长度 肱骨外上髁至桡骨茎突。(4)下肢长度 髂前上嵴至内踝下缘,考虑有骨盆骨折或髋部病变时从脐至内踝下缘。(5)大腿长度 髂前上嵴至膝关节内缘。(6)小腿长度 膝关节内缘至内踝。

2.测量肢体周径 患肢粗于健侧且有畸形而测量时较健侧显著增粗者多属骨折或关节脱位的重证;如无畸形而量之较健侧粗者多为伤筋肿胀等。患肢细于健侧多为陈旧损伤导致的肌肉萎缩。

测量肢体周径的方法:测量肢体周径时应测两肢体相应的同一水平部位并做对比;测量肿胀时取最肿处;测量肌萎缩时取肌腹部位。

常用测量部位及方法如下:(1)肩关节 自肩峰至腋窝测量肩关节周径。(2)上臂 在肱二头肌的中部测量上臂周径。(3)肘关节 自鹰嘴经肱骨内外上髁至肘皱襞,测量肘关节周径。(4)前臂 前臂最大周径在其上1/3,或在肱骨内上髁下约6cm处测量前臂周径。(5)腕关节 经桡骨茎突及尺骨茎突的尖端测量腕关节周径。(6)大腿 测量髌上10cm处大腿周径。(7)膝关节 可分别测量髌骨上缘、中间、下缘的周径。(8)小腿 小腿周径在上1/3处,可在膝关节正中下10cm处测量。(9)踝关节 自跟骨结节上方经内外踝至踝关节前方。

3.力线测量(1)上肢力线 肱骨头中心、桡骨头和尺骨头三点所连成的直线。(2)下肢力线 髂前上棘、髌骨中点和第1、2趾间趾蹼三点所连成的直线。(3)脊柱力线(后面观) 从枕骨结节向下所引出的垂线。所有棘突均应在此线上,且此线通过肛门沟。(4)人体力线 垂直线从耳后经胸椎稍前方、腰椎稍后方,经骨盆、髋关节中心、膝关节中线稍偏前、踝关节稍偏后方至足底。

4.关节的中立位 关节中立位即关节的0°位,是计量关节运动范围的基点。各关节的中立位如下:(1)颈部 颈部直立(眉间、鼻尖、胸骨中点三点成一直线),面向前,下颌内收。(2)腰部 腰部直立,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平行于地面。(3)肩关节 肩关节自然下垂,屈肘90°,前臂指向前方。(4)肘关节 肘关节伸直,掌心向前。(5)前臂 屈肘90°,肘关节贴于胸壁侧方,拇指向上,其余手指向前伸直。(6)腕关节 腕关节伸直,手指与前臂成一直线,手掌向下。(7)掌指关节 掌指关节伸直。(8)拇指指间关节 拇指伸直与第2指相并。(9)第2~5指指间关节 手指完全伸直,以中指为中心,测量第2~5指的外展。(10)髋关节 腰部正直,两侧髂前上棘在同一水平线上,髋关节伸直,髌骨向上。(11)膝关节 下肢伸直,踝关节处于0°位,髌骨和足趾向上。(12)踝关节 足纵轴与小腿成90°,足跟无内外翻,前足无内收外展。(13)足 足尖向前,趾与足底平面成一直线。

5.测量关节运动范围 可用关节量角器测量,或用目测法进行关节运动范围的测量,测量结果以角度记录。测量时应与健侧或与正常人进行对比,如小于健侧,多属关节运动功能障碍。

角度测量时可先将量角器的轴对准关节中心,量角器的两臂紧贴肢体并对准肢体的轴线,然后记录量角器所示的角度。用目测法测量时用等分的方法估计近似值。

记录的方法分为中立位0°法、邻肢夹角法。为了避免记录混乱,一般采用“中立位0°法”作记录。对不易精确测量角度的部位,可用测量长度的方法以记录各骨的相对移动范围。如颈椎前屈可测下颏至胸骨柄的距离、腰椎前屈时测中指尖与地面的距离等。(1)中立位0°法 以关节的中立位为0°位,然后使肢体运动至最大限度后,计量肢体与0°位之间的夹角。例如肘关节完全伸直时定为0°,完全屈曲时可成140°。采用中立位0°法时,人体主要关节活动度如下:

①颈部 前屈35°~45°,后伸35°~45°,左右侧屈各45°,左右旋转各60°~80°。

②腰部 前屈90°,后伸30°,左右侧屈各30°,左右旋转各30°。

③肩关节 前屈90°,后伸45°,外展90°,内收40°,内旋80°,外旋30°,上举90°。

④肘关节 屈曲140°,过伸10°。

⑤前臂 旋前、旋后各80°~90°。

⑥腕关节 背伸35°~60°,掌屈50°~60°,桡偏25°~30°,尺偏30°~40°。

⑦腕掌关节 屈曲50°~60°,伸腕35°~60°,尺偏30°~40°,桡偏25°~30°。

⑧掌指关节 屈曲60°~90°,伸直为0°。

⑨近侧指间关节 屈曲90°,伸直为0°。

⑩远侧指间关节 屈曲60°~90°,伸直为0°。

⑪髋关节 仰卧位屈膝屈髋145°,俯卧位后伸40°,外展30°~45°,内收20°~30°,屈膝90°位髋内旋40°~50°,屈膝90°位髋外旋40°~50°。

⑫膝关节 屈曲145°,伸直0°~10°,膝关节屈曲内旋约10°,膝关节屈曲外旋20°。

⑬踝关节 背伸20°~30°,跖屈40°~50°,内翻30°,外翻30°~35°。

⑭跖趾关节 背伸45°左右,跖屈30°~40°。(2)邻肢夹角法 是以两个相邻肢段所构成的夹角计算。如肘关节伸直时为180°,屈曲时为40°,肘关节运动的范围为140°。三、问诊

问诊除了应收集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一般情况,以往病史及中医诊断学中“十问”的内容外,必须重点询问以下几个方面:

1.主诉 应问清患者主要症状的特点、范围,性质、发病时间及病因。主要症状包括:疼痛、肿胀、麻木、运动功能障碍、畸形(包括错位、挛缩、肿物)。

2.发病时间 问明损伤日期及发病时间以判断新伤或陈旧伤。

3.发病过程 发病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伤势 问损伤的部位,受伤的过程曾否晕厥,晕厥的时间以及醒后有无再昏迷,急救措施等。

①原因 损伤的原因包括跌仆、闪挫、堕坠等,以及暴力的性质、方向和强度、情绪等。

如伤时正与人争论,情绪激昂或愤怒,则在遭受打击后不仅有外伤,还应考虑七情内伤。

②体位 损伤时患者当时所处的体位。如伤时正在弯腰劳动则损伤易发生在腰部;伤时是在高空作业,忽然由高坠地,足跟着地,则损伤可能发生在足跟、脊柱或头部等。

③伤处 问伤处的各种症状,包括创口情况、出血多少以及运动对伤处所产生的影响等。(2)伤情 即了解损伤的部位及局部的症状:

①疼痛 详细询问并结合其他诊法,问清疼痛的发生部位、时间、范围、性质、特点等。

②部位 详细询问疼痛及相关症状涉及的部位。

③时间 疼痛是持续性还是间歇性。

④范围 疼痛的范围是在扩大、缩小或是局限固定不移,单一部位还是多发,是固定还是游走,有无放射痛,放射到何处。

⑤性质 剧痛、胀痛、酸痛、刺痛、麻木。

⑥特点 疼痛是加重或是减轻,加重或减轻与什么因素有关。

⑦疼痛分级 可分为5度:

Ⅰ度:不痛。

Ⅱ度:轻度疼痛,能忍受,不影响生活。

Ⅲ度:中度疼痛,运动、用力时疼痛,短时休息后可以减轻或消失,引起患者注意并影响生活。

Ⅳ度:重度疼痛,疼痛严重,影响生活,休息后仍疼痛,有自发痛,常需服用止痛药。

Ⅴ度:剧烈疼痛,任何情况下都有疼痛,需要服止痛药。(3)肢体功能 损伤后如有功能障碍,应问是损伤后立即发生的,还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才发生的。一般骨折、脱位后运动功能多立即丧失;软组织损伤大多是过一段时间后,运动功能受限随着肿胀而逐步加重。(4)创口 了解创口形成的时间、受伤的环境、出血情况、处理经过以及是否使用破伤风抗毒血清等。(5)畸形 询问畸形发生的时间和演变过程。外伤后立即出现肢体畸形,还是经过几年后出现;若无外伤,可考虑先天性、发育性或其他骨病。(6)肿胀 询问肿胀出现的时间、部位、程度、范围。损伤性疾患多是先痛后肿;感染性疾患常是先肿后痛,可有局部发热;如有肿胀包块,应了解其是否不断增大,其增长的速度如何等。

4.过去史 问与目前症状有关的过去病史,应详细询问结核史、外伤史、血液病、肿瘤病史等。

5.家庭 问家庭成员或经常接触的人有无慢性传染性疾病,如结核等疾病。

6.个人生活史 个人生活史方面应着重职业、家务劳动和个人嗜好等。四、闻诊

闻诊除注意听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音及伤口、二便或其他排出物气味等一般内容外,伤科闻诊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骨擦音 骨折断端互相摩擦的声音或摩擦感,称骨擦音(感)。骨擦音是非嵌插骨折的主要体征之一。骨擦音不仅可以帮助辨明是否存在骨折,而且还可进一步分析骨折属于何种性质。骨擦音经治疗后消失,表示断端已接续。但应注意的是医生不宜主动去寻找骨擦音,以免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损伤。

2.关节入臼声 关节脱位在整复成功时,常能听到“格登”一声,此声称为入臼声。当复位时听到此响声即表明复位。

3.伤筋声 在检查伤筋时,部分患者损伤局部可有特殊的摩擦音或弹响声,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关节摩擦音 关节摩擦音为关节运动时发自关节内或关节周围的摩擦音。检查的方法是:医生一手放在患者关节部位,另一手移动关节远端的肢体。可检查出关节摩擦音,或感到有摩擦感。柔和的摩擦音多为一些慢性或亚急性关节炎等,粗糙的摩擦音多为骨性关节炎等。如在关节运动之某一角度,关节内经常出现一个尖细的声音,表示关节内有移位的软骨或游离体。(2)腱鞘炎及肌腱周围炎的摩擦音 屈伸运动时腱鞘处的摩擦音为腱鞘炎,如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在做屈伸手指时可听到弹响声,是该肌腱通过肥厚之腱鞘时所产生,所以习惯上又把这种狭窄性腱鞘炎称为弹响指。在检查肌腱周围炎时,常可听得类似揉捻头发时发出的一种声音,即“捻发音”。多在炎性渗出液的肌腱周围听到。好发于前臂的伸肌群、大腿的股四头肌和小腿的跟腱部。(3)关节弹响声 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或关节内有游离体时,在做膝关节屈伸旋转运动时可出现弹响声。(4)听啼哭声 检查小儿患者时,注意啼哭声的变化,以辨别损伤之部位。因小儿不能准确说明损伤部位的情况,家属有时也不能提供可靠病史,所以检查患儿时,若摸到患肢某一部位,小儿啼哭或哭声加剧,则往往提示该处是损伤的部位。(5)听创伤皮下气肿音 创伤后若发现大片皮下组织有不相称的弥漫性肿起时,应检查有无皮下气肿。当皮下组织中有气体存在时,会有一种特殊的捻发音或捻发感,检查时把手指分开呈扇形,轻轻揉按患部就能感到。肋骨骨折后,若断端刺破肺脏,空气渗入皮下组织可形成皮下气肿。开放骨折合并气性坏疽时形成一定量的气体后,可出现皮下气肿。在手术创口周围,或缝合裂口时,如有空气残留在切口中,亦可发生皮下气肿。五、切诊

伤科的切诊包括脉诊和摸诊两个重要内容。其中脉诊主要是掌握内部气血、虚实、寒热等变化,也就是通过脉诊掌握患者整个机体的状况;摸诊主要是鉴别损伤的轻重深浅,在伤科临床方面应用极为广泛。以下重点讲述摸诊。

医生通过手对损伤局部的认真触摸,可了解损伤的性质,有无骨折、脱位,以及骨折、脱位的移位方向等。在没有X线设备的情况下,依靠长期临床实践积累的经验,运用摸诊,也能对许多损伤性疾病获得比较正确的诊断。

伤科临床运用摸诊非常重视对比,并注意各种诊断方法的综合应用。医生在摸诊时,应善于将患侧与健侧作对比,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分析切诊所获得的资料。

1.主要内容(1)摸压痛 根据压痛的部位、范围、程度来鉴别损伤的性质种类。压痛分为直接压痛、间接压痛和环状压痛。直接压痛可能是局部有骨折或伤筋;间接压痛(如纵轴叩击痛)常提示骨折的存在;长骨干完全骨折时,在骨折部多有环状压痛;骨折斜断时,压痛范围较横断广泛。(2)摸畸形 触摸肢体形态变化,可以判断骨折和脱位的性质、位置、移位(重叠、分离、成角、旋转、侧方畸形)。(3)摸肤温 从局部皮肤冷热的程度,可以判断是热证还是寒证,并且了解患肢血运情况。热肿一般表示新伤或局部瘀热和感染;冷肿表示寒性疾患;伤肢远端冰凉、麻木、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表示血运障碍。摸肤温时用手背测试最为适宜。(4)摸异常运动 在非关节处出现了类似关节的运动,或在不能运动的方向出现了运动,多见于骨折和韧带断裂。但检查骨折患者时,不要主动寻找异常运动,以免增加患者的痛苦,加重局部的损伤。(5)摸弹性固定 脱位的关节常保持在特殊的畸形位置,在摸诊时肢体有弹性感,这是关节脱位特征之一。(6)摸肿块 应触摸肿块的解剖层次(骨胳、肌腱、肌肉)、性质(骨性、囊性)、大小、形态、硬度、边界是否清楚、移动度等。

2.常用手法(1)触摸法 以拇指或拇指、食指、中指置于伤处,稍加按压,细细触摸。从损伤的两侧或周围开始,逐渐移向伤处。用力大小视部位而定。触摸时仔细体会指下感觉,即“手摸心会”。通过对伤处的触摸,判断损伤局部的情况。这一手法往往在检查时最先使用,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情况选用其他的摸法。(2)挤压法 用手从各个方向(上下、左右、前后)挤压患处,根据力的传导作用来诊断骨折是否存在。如:检查肋骨骨折时,用掌按胸骨及相应的脊柱骨,进行前后挤压;检查骨盆骨折时,用两手挤压两侧髂骨翼。这种摸诊的方法可以鉴别是骨折还是挫伤。(3)叩击法 用拳叩击或掌托一定的部位,通过对肢体远端的纵向叩击,产生冲击力,检查有无骨折的一种方法。检查股骨、胫骨、腓骨骨折,采用叩击足跟的方法;检查脊椎损伤时可采用叩击头顶的方法;检查肱骨是否有骨折时常用掌托肘后;检查尺桡骨干是否有骨折时常用手握腕和肘,相对用力挤压。检查四肢骨折是否愈合,亦常采用纵向叩击法或纵向挤压的方法。(4)旋转法 用手握住伤肢远端,轻轻的旋转,观察伤处有无疼痛、运动障碍及特殊的响声。旋转法常与屈伸关节的手法配合使用。应与患者主动旋转运动进行对比。(5)屈伸法 用手握住伤处邻近的关节做屈伸动作,根据屈伸的度数作为测量关节运动功能的依据。应与患者主动屈伸运动进行对比。(6)摇晃法 一手握住伤处,另一手握伤肢远端,做轻轻的摇摆晃动,结合问诊和望诊,根据患部疼痛的性质、异常运动、摩擦音,判断损伤的程度。

应用四诊进行辨证时也经常用“对比”的方法来帮助诊断。如望诊与量法主要是从患侧与健侧的形态、长短、粗细、运动功能等方面进行对比;闻诊与摸诊也是通过比较来发现问题。此外,治疗前后的对比,如对骨折、脱位整复位前后的对比、功能恢复过程的对比,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分析通过摸诊所获得资料的临床意义。第二节 专业检查法

按摩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法对于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应熟练掌握这些检查的操作方法、阳性表现和临床意义。一、颈部专业检查法

1.Eaton's征 又称臂丛牵拉试验。患者上臂伸直。医生站于患者侧后方,以一手抵住患侧头部,一手握患肢腕部,反方向牵拉(图3-1)。如患肢有疼痛或麻木感即为Eaton's征阳性,提示颈部神经根受压。

2.Spurling's征 是椎间孔挤压试验的操作方法之一。患者取坐位,头部侧屈后伸,靠于医生的胸部。医生站于患者后方,双手用力向下按压患者头顶(图3-2)。如引起颈部疼痛并向上肢放射即为Spurling's征阳性,提示神经根受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