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百万经典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07:14:50

点击下载

作者:古典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拆掉思维里的墙(百万经典版)

拆掉思维里的墙(百万经典版)试读:

让我们的生命有自己的价值

俞敏洪

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古典是2002年。他在新东方楼下发GRE班的传单,我邀请他到我办公室,并且对他说:“我希望你成为一个比我更好的词汇老师。”他告诉我他叫古典,后来,他成了新东方的优秀老师。我知道那段时间,是他人生中一个绝望之年:失恋、想逃离出国、放弃自己的专业。新东方真正吸引他的,应该是新东方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精神。

再后来,我们有了更多的接触,我们会一起到北京延庆的康西草原去骑马,也会在教师培训会议上见面,因为古典是新东方的培训师之一。2008年,汶川地震,全国告急,我从美国飞回北京,一落地就直奔灾区,在去灾区之前,我就得知古典已经在灾区做志愿者了。受到古典的启发,新东方向灾区前后派遣了几十名老师做志愿者,为灾区的孩子们做心理辅导,给他们上课。古典的爱情也和灾区志愿者有关,新东方的一名女老师,和古典在灾区工作时,同甘共苦,最后互相爱慕,终成眷属。

古典的理想不仅仅是成为一个新东方优秀老师,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生道路设计师,向青年人传播他的理念,传递他的生命价值。他从零开始,重新规划了自己的人生。他收集并研究各种成功案例和心理案例,并且按照自己的方式编成课程,把其中的道理讲给其他人听。古典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尽管还有点青涩,但却可以看到思想的大气。这本《拆掉思维里的墙》,就是他的思想成果之一。

在这本书里面,古典讲了很多关于生命的价值、积极的心态与职业发展的故事,这也是他在新东方的成长经历与所感所得。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和案例的分析,再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把“思维之墙”对人的限制讲述得淋漓尽致。这种自我剖析与自我超越并存的快感,使阅读这本书变得非常有趣。

新东方老师一般的著作都是英语学习著作,能够写出思想性和趣味性并存的著作的人凤毛麟角。古典的这本书,我能够一口气读完,表明了其内容的可读性和观点的新颖性。非常高兴地看到,古典在几年的不断努力之后,找到了自己的发展路径和心灵寄托,而且开始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

古典其人很古典

徐小平

我在新东方的年轻同事古典要我为他的新书《拆掉思维里的墙》写序,我不假思索地答应下来。新东方青年老师很多,但古典给我留下独特的印象,因为下列原因:

——古典的形象很古典。在新东方那些著名的不以形象外貌取胜的教师群中,古典是一个具有古典气质的美男子。我倒不是在这里为了写字而故意夸他。见过他真人的人,都会兀自仰慕古典。外表好不算什么,但外表好,又能够表现得文静优雅,慈眉善目,他是古典。

——古典的名字很古典。这是他爸爸、妈妈给他的真名实姓,而不是笔名、艺名、化名、假名。孔子说:名不正,言不顺。古典的名字,有点像“小平同志”我老人家的名字,听了他的大号,大家都会过耳不忘。事实上,这也是我在见到古典之前他的名字就被我牢记的原因。

——古典的讲课很古典。他曾经是北京新东方国外部托福、雅思、GRE词汇速记首席讲师。听他的课,词汇与故事并进,激情与严谨共飞。一整天下来,学生形容听他的课“累并快乐着”。古典是新东方优秀老师。

——古典的追求很古典。他在新东方声誉日盛的时候,没有沿着词汇、英语的路子走下去,而是选择到中科院读了一个心理学硕士。他读心理学硕士,是看到社会对人生咨询巨大的需求以及自己对咨询事业的强烈兴趣。古典的这个选择,使他和我有了精神上的共鸣,事业上的呼应。

从英语培训名师到职业发展专家,古典并没有在具体事务上找过我。他只是听到自己心灵的召唤,看到了自己激情燃烧的方向,选择了心理学作为专业,把职业发展作为事业,创办“新精英生涯”咨询公司,为社会提供着极其需要的职业发展辅导和咨询,成为新东方教师转型创业中一个最有特色的亮点。

古典,英文就是classic,就是经典。古典选择了职业咨询这样一个与我的咨询工作非常一致的工作作为他的事业方向,因此在我心目中脱颖而出,成为我一直关注、期待、鼓励并希望看到其事业腾飞的朋友。

现在,古典奉献给青年朋友的《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出版——拆掉思维的墙,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多少寻梦者在一道看不见的陈旧观念、僵化思维的“鬼打墙”面前,踏破铁鞋,无功而返……假如你疑似自己也是这样的人,你需要阅读本书,拆掉思维的墙,打开梦想的窗,走出生命的困境,加速人生的巡航。古典基于他的师生互动、咨询实践以及作为青年人用自己的生命感悟的这些文字,一定能够打动读者,给大家带来有益的启迪,使得职业咨询、人生发展这个宝贵的理念和实践,更多造福青年一代。第一章你是不是安全感的奴隶买房,卖梦想的房奴

不管你在中国的哪一个城市,只要你还准备结婚,还有个工作,而且父母安在,那你或许想过这件事情:在这个城市里,我是不是要买房?怎么样才能买到房?什么时候买?父母出不出钱?您好,我只想换一个小小小小的房子……

因为你知道,要一提裸婚,都没有人愿意嫁给你。即使老婆愿意,她的家人呢?别人会怎么看?孩子以后怎么办?看看下面这个裸婚的故事:

有这么一个人,我们暂时称呼他为小飞。他21岁从某名牌大学金融系毕业。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他于是回到老家,在省会的证券公司当一名普通员工。1年以后,蚁族小飞遇到自己喜欢的姑娘小苏,于是向她求婚。小苏问他,那房子怎么办?他说,我才工作一年,加上大学时候赚了点钱,大概就攒下来10多万。我给你两个选择,一是花这笔钱在当地买个小房子,二是让我去投资,过几年买套大的。小苏说好,我相信你,我选二。于是小飞和小苏租了一个两房一厅就结婚了,房子真是破,晚上都能听到天花板上的老鼠在开派对。第二年,他们生了个女孩,他们没买房。结婚4年后,小飞的事业终于有了点起色,他成为一个投资公司的合伙人。第6年的时候,他在新的公司站稳了脚,收入也开始稳定起来。他花了大概30万在当地买了套一般的房子,全家搬了进去。等他32岁的时候,终于赚到了自己的第一个100万。虽然朋友们都住上了更好的房子,但小飞也不准备用这笔钱来买更大的房子,他想继续做他的投资生意。

你觉得这样的生活,你可以接受吗?

这样的生活,比起选择了直接买房子的版本,怎么样?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小飞和小苏其实是你认识的人,他们叫巴菲特和苏珊。巴菲特的房子

1951年,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由于在纽约找不到工作,他回到了老家奥马哈做股票经纪人,就相当于今天证券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

1952年,蚁族巴菲特遇到了自己喜欢的姑娘苏珊。据说老巴在结婚的时候跟他老婆说:“亲爱的,我现在给你两个选择,我工作一年攒下来了1万多美金。现在一是可以花1万美金买套小房子,二是让我拿这1万美金去投资,过几年买套大的。”苏珊说:“好,我相信你。”

1952年,蚁族巴菲特裸婚,与老婆苏珊租下两房一厅,晚上都能听到老鼠在天花板上开派对。

1953年,他们的第一个女儿出生了。

1956年,租房子住了4年后,26岁的巴菲特成立巴菲特联合有限公司(Buffett Associates,Ltd.),开始创业。

1958年,他的投资开始稳定获利,他花了3.15万美元买下位于奥哈马的一座灰色小楼,至今仍住在那里。1962年,10年后,巴菲特赚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100万美元。

2008年,财产620亿美元,成为世界首富。

各位不见房子不撒儿女的中老年父母们,各位无房绝不裸婚的男男女女们,谁才是真正的股神?巴菲特的媳妇苏珊!她为巴菲特做了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一次投资决策:投资自己,而不是投资一套房子!如果当年苏珊选择的是买房子,估计巴菲特一辈子就废了。因为即使是股神这样的天才,也需要给个十年的发展时间啊。从职业发展来看,一套房子消灭一个巴菲特。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

你是否意识到,在你年轻的时候,买一套房子是在卖你的梦想?我们来做这样一个“人生试验”。

假设有这么两个人,小强和小明,他们同年从同一个专业毕业,在同一家企业工作。2年后,他们月收入都是5000元,现在他们决定考虑买房子的事情。正好单位的班车通过北京五环的一个地方,房价1.2万元一平方米,户型是80平方米的两居。(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这个价已经买不到五环的房子了,读者可以自动把五环改为六环或者七环,以此类推。)两个家庭都能够支持大概35万元,如果按照最长的30年贷款算下来,月供大概在3000元左右。

盘算下来,小强决定买房,而小明决定拿钱投资自己。

半年以后,小强和小明的收入分配有了下列的不同。小强开始每天坐班车上班,而小明在单位附近花1500元租了一间房子。现在我们来对比一下小强和小明每月的收入和支出。

小强每个月只有300元节余,他小心翼翼地避免所有的大额消费,避免所有的出游活动。他心里这么想的:反正有房子了,熬一熬就能过去的!小明则开始把更多的钱花在自己身上,他觉得这个时候投资职业才是最重要的。他看上了几个认证和能力培训班,找经理要了一个书单,购买自己需要的书。同时他还拿出一部分钱作为活动基金,因为他知道,在课程中结识人脉的收获往往和课程一样重要,但是人脉需要持续的活动来维系。看看这个决定会让他们的职业有什么不同?

小明的投资很快收到了成效。他的简历上每年都会稳定地增加一个认证,他的能力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机会降临到他的头上。他的人脉圈子每年是小强的12倍之多,这让他总是有一些各行各业的朋友,他成为公司资源的中心,甚至有时候上头需要什么渠道,都会问他一下。他还在准备读MBA,为自己再上一级作准备。当然小强也不差,为了自己的房贷,他也很努力地工作。只是他慢慢意识到学习真的很重要,往往自己一个多月时间工作的心得,小明课堂上一句话就听到了。但是囊中羞涩,他没有能力投入。而且自己精力也不足,因为房子离公司太远,每天回到家就已经九点多钟,稍微休息一下就该睡觉了。

这样一个购房的选择,在升职加薪方面,会有什么影响?小明因为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和更好的人脉,升职的速度几乎是小强的2倍。(假设职业每提升一级收入增加1.5倍,一年发13个月薪水)

10年过去了,现在小明和小强都有各自的发展。小强在自己的公司做到了经理,年薪大概20万元。而小明5年后升到了经理,就跳到了另外一家企业,从经理做到了总监,然后与两个朋友开始一起创业,现在有股份,年薪大概68万元。从职业发展理论来说:一个成功的职业发展人士,10年后一个月的收入是10年前一年收入的10倍。现在小强的房贷还得差不多了,但是小明一年的收入是他的3倍多,未来的平台和前景,远远不是他能够比拟的。因为小明的专业能力和交际面一直在上升期,慢慢进入资源层面的竞争,而小强却慢慢地进入体力下降的瓶颈期,他似乎已经能够看到天花板的靠近……

小明与小强的另一个重大差距是,在此期间小明作了两次重要的跳槽选择。小明很清楚地知道,在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社会,期待一个公司或者行业连续10年都有最快的发展,怎么可能呢?自我的快速发展,也许需要通过调整职业方向的方式来实现。而小强则不敢冒这样的险——因为他的房贷让他不敢做任何的职业变动了。我们再帮他们算算账。小强和小明的收支项目表

看看上面,不购房的人一个月之内就可以跳槽到新的行业和公司,承担转换行业与职位的短暂压力,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只要准备8个月就可以尝试创业。而购房者则永远与这些机会远离了。

简单来说,如果你有一份5000元的工作,用20年的贷款买着一栋最一般的房子,那么在接下来的10年时间中,在我们最有旺盛的学习力与拼劲的年代,在我们最需要选择自己适合的职业目标、最有机会开始尝试创业的年代,大部分购房者永远与这些机会阴阳相隔。

这些过早的购房者几乎与创业、转换行业和快速升职无关。

从职业发展来看,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

我们尝试翻阅国内大部分创业者的成功档案,发现他们都在最适合开始创业的年代,选择创业而不是买房。

1998年,马化腾等5人凑了50万元,创办腾讯没买房;1998年,史玉柱向朋友借了50万元搞脑白金没买房;1999年,漂在广州的丁磊用50万元创办163没买房;1999年,陈天桥炒股赚了50万元,创办盛大没买房;1999年,马云团队18人凑了50万元,注册阿里巴巴没买房。他们的成功不是由买房来决定的。

为什么是50万元?因为当时的《公司法》规定,要注册必须是50万元。马化腾的股份是47.5%,也就是23.8万元。1998年,深圳市平均房价在3000元左右,应该可以支付一个约80平方米的房子。当年的马化腾作出一个不错的选择:不买房,买梦想。

无独有偶,量子基金创始人之一、投资大鳄罗杰斯也是在量子基金成功运转第7年后才耗资10万美元买下了一栋百年老宅。

有人问音乐人高晓松,为什么结了婚还租房住,不买房?高晓松回答:“我不买房,全天下都是我的,想住哪儿就住哪儿,买了房就只剩一个角落是我的。我妹也没买房,但我俩都走遍了全世界。”

与他们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国内房产业大佬王石。2008年年初,国内楼市初现调整之时,王石抛出了惊人之语:“对于那些事业没有最后定型,还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来说,40岁之前租房为好。”

在我看来,以今天的房价,排除那些富二代不说,普通人买房卖梦想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双方父母出钱资助,这种人的前途和发展基本上被父母控股。经济不独立就一定意味着梦想不独立——你住着别人的房子,还有什么好说的?第二种人是牺牲了太多的发展机会,典当梦想来成就一套房子。

美国人平均31岁才第一次购房,德国人42岁,比利时人37岁,中国香港人是32岁,欧洲拥有独立住房的人口占50%,剩下的人都是租房。我们凭什么要一毕业就结婚?一结婚就买房?而且还要为之卖出我们的发展与梦想?

我曾经分别在2003年的深圳、2006年年底的北京看上过两套房子。第一次我无力支付,不愿意让父母给我出钱。2006年那次,因为有了一点积蓄,我大概能付得起40万元的首付。那天看完房子,那种拥有一个自己的房子的想法让我兴奋,开车回家的路上,我特别激动地给我的朋友挨个打电话。直到有一个朋友对我说:“古典,你准备好安定了吗?如果你买了房子,这一辈子基本上就定下来了。你的房子会驱使你找人结婚、生子……因为那就是在房子里面该干的事情。当然,那其实很好。”

我放下电话,那种兴奋感慢慢褪去,我内心作了一个决定,我不要过有房人的“安定”生活,我的生命不仅仅至此。(友情提示:开车打电话是坏习惯,不要学!交警叔叔请自动跳过这一段!)

这些年来,每次开车经过那个楼盘,我都深深地感谢我当天的决定。因为如果我每个月有着6000多块钱的月供,我绝对不敢开始思考离开新东方这个对我待遇优厚的地方,创办新精英生涯,这样我将错过我这一辈子最想要过的生活、最希望一起共事的一群人和一个最大的梦想。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个房子所无法比拟的。

回头看看这群过早的购房者:他们花掉了自己未来10年转换工作方向与创业的机会,花掉了年薪高3倍的机会,他们到底买回来什么?

他们购买的,其实是自己内心深处的“安全感”。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于是觉得有一套房子,会让自己内心安全一点。毕竟,在这个大城市,有一个栖身之地,会让人觉得心里踏实。

但是安全感真的可以来自于一套房子吗?这正是我们要拆掉的“思维之墙”。在这个房价、股票日益动荡的社会,在这个跌跌碰碰加速进入信息时代的社会,我们的安全感真的可以安全地来自于一件物品吗?即使说房子真的可以换回来安全感,那么出卖梦想来换,真的值吗?

为了消费安全感,我们付出了这么大代价,典当自己的梦想,典当自己发展最快的时光。

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地看看,这堵墙背后是什么。职业安全感奴隶

我是一个小城市的老师,我的周围,人们都有个工资不高但是稳定的工作,结婚、生孩子,然后守着微薄的工资到退休。我的路子不应该是这样的,我害怕我会和他们一样。我想过去大城市里面工作,但是我又害怕在大城市里面找不到好工作。我曾经想过通过考研来摆脱我现在的状况,但是我又担心如果复习一年又考不上怎么办?我还想过,实在不行,我谈一段恋爱结婚算了,但是我又害怕他成为我未来发展的阻碍,我该怎么办?

该怎么办?

你一定也有过这种感觉,自己陷入那种好像什么都有一点可能,但是又什么都做不到的恐惧中,自己突然很弱小很弱小,禁不起任何的失败。世界很大,我却没有力量去任何地方。那是一种好像被什么东西囚禁住了的感觉。这个时候你多希望有一个权威的声音说,去吧!你一定可以成功!但是没有任何人会这样说。

职业规划师们也不会,他们知道,这不是一个职业规划的问题,而是一个心理问题——即使他们帮这个人找到最优化的道路,这个人也会继续和自己玩yes,but的游戏:“是的,但是……”这种人被自己的安全感囚禁,关在看不见的牢笼中间,我把这些人称为“yesbuter”,大部分的yesbuter都是安全感奴隶。

安全感是一个力量强大的主子,它用一个看不见的牢房来囚禁它的奴隶们,这个房间用恐惧做墙,用恶毒的信念做水泥。看看上面那个小城市的女孩子:她既害怕枯燥,也害怕找不到工作,还害怕考不上研,又害怕爱情。仅仅是四个恐惧,她就把自己隔绝在有意义的生活、考研、工作和爱情之外,被安全感囚禁的人就这样被隐性的墙隔绝于世界,哪里也去不了。

你再问问她,就能得到她恐惧背后的恐惧信念:

——为什么不努力一下考研呢?你知道这是最好的方式了!

——是的,但是我不擅长学习。

——为什么不尝试找一个能与你一起奋斗的另一半呢?

——是的,但是我听说男人都不喜欢妻子太好强。

——为什么不尝试出去找找工作呢?

——是的,但是我听说外面工作很不好找。

——为什么不就这样待下去呢,这样平平淡淡不也是很好吗?

——是的,但是我害怕与他们一样……

这又是一个被自己的安全感囚禁的人。我们往往被几个信念囚禁一生。爱奴:你一个人也能好好过下去

一个男生问我:古典老师,我的女朋友说如果我要和她分手,她就要自杀!我该怎么办?

我说祝贺你,赶快分手吧。第一,你的女朋友不会自杀的,一般这种比较闹腾的、叫喊会自杀的人都是胆小鬼。真正要自杀的人都是憋着,好几天不见了,然后突然一跃而起的。第二,这种拿自己生命来威胁你的人,内心缺乏安全感。你以后别说指望她,连不被拖累都难。

为什么那么多的女性没有安全感?你打开猫扑和天涯,到处都是受害者的故事。在“百度”里面搜寻“安全感”,获得如下词条:为什么我觉得男人没有安全感?为什么我的女朋友说我没有安全感?如何让别人觉得自己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22个表现……安全感成为选择对象的最重要因素。

每一个人都期望自己获得安全感,这是基本需要。但是每一个人对安全感的想法都不一样。而我们的社会中,女孩子总会收到这样的信念:“我没有一个人活得很好的能力!”或者是隐晦一点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或者包装得再唯美一些,做得最好的是张爱玲: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如果你今年芳龄25岁以上,还没有靠谱的男朋友,你试着打个电话回家给任何一个超过40岁的长辈,我敢打赌10句话里面,有超过4句的主题是:找个男人!

总之,这个社会,不管是爸爸妈妈三姑二婶还是同学闺密,都在齐声对你说:“你没有能力一个人活得很好!没有男人你活不下去!”

想想看,如果一个女孩子被设置了“我没有能力一个人活得很好,没有男人我就活不下去”的想法,她心里会启动怎样的模式?

她会开始寻找有安全感的男人,或者……没有安全感也不要紧,至少他的钱或者职位能让她有安全感。实在没有也不要紧,只要他父母有钱或者有权也不错。“幸运”的女子也许会找到这样一个男人,然后全力依靠,越来越学会掌控,而越来越缺少独立生存的能力。终于有一天,她成为一个必须依赖别人才能生存的人。这个时候她会怎么办呢?

她内心的安全感主子会说:快,快!死死抓住这个人,否则你就完了!“美丽”的爱情故事

大学时,为了留住他在身边,她献出了她的第一次。

毕业了,为了留住这个爱的人,她与他结婚了。

几年后,为了让这个人回心转意,她为他生了一个孩子。

再过了几年,当婚姻和孩子还是留不住这个人时,她自杀了。

多么凄美的爱情故事,多么无情的男子,多么痴情的女子。

……

等一等!

她真的爱这个人吗?

亲爱的,那不是爱,那是恐惧。

爱有两种:一种是死死抓住,你紧张他也紧张;一种是轻松托住,你舒服他也舒服。爱有两种,一种是死死地拽在手里,一种是轻轻地托于掌心。

没有人能够完全控制对方,所以当你把你的快乐生活和安全感绑定在“男人”上面的时候,也就为你日后的疯狂埋下了基础。快乐生活的安全感是你不能够失去的,于是男人也是你不能够失去的。但是你内心知道,男女朋友不能够约束对方,于是安全感主子会说:“结婚吧!”当结完婚,你的安全感主子会说:“结婚还不是可以离?生个孩子吧!”当你生完孩子,你的安全感主人还会说:“生个孩子不一定听你的话,所以一定要掌控他!”于是你开始告诉你的孩子你的安全感主子告诉你的一切,让这个模式继续在孩子的思维里传递下去。

我能听到你的安全感主子的狞笑,因为他的奴隶成功地为他养育了一个小奴隶。以前的黑奴生孩子,孩子也是奴隶,还是属于主人的。你的安全感主子也是这样。

就是这样的模式,让你成为安全感的奴隶,让你陷入害怕失去而又无法全力掌控的无穷焦虑。《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丈夫的变态掌控,全都来自内心安全感主人的耳语:“你掌控不了他,你没有资格。”终于有一天那个原本深爱你的人也会不堪重负,尝试从你的掌控中间松一口气。

这个时候,你的安全感主子会让你绝地反击:“他果然不可靠!我不能没有你!我一个人活不下去!”于是你的疯狂行动就开始了。“我不能没有你!”我们在很多疯狂的关于爱情的血案、情仇、报复和自残背后都能听到这样一句话。他们每一个人都坚信自己虽然手段恶劣,但是出发点高尚,因为——为了爱情。

事实上,亲爱的,那不是爱情,而是恐惧。

这个世界没有了谁都能活得下去,而你不知道什么时候,陷入了这种深深的恐惧。你坚信自己需要被别人认同;你坚信离开了另外一个人,你无法生活。所以如果那个人不在,你都无法活下去。这其实是一种恐惧。

在《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03期)的报道中,讲述了这样一个爱奴越狱的故事:

李欣频,台湾文案圈最知名的创意者之一。这个被誉为“文案天后”的优雅又从容的女孩子,她一手塑造出来的“诚品书店”品牌已经成为台湾的文化地标。“一家民营书店能开到吸引游客、增加外汇收入、刺激经济、提升当地形象的地步,放眼全球,除了台湾的‘诚品’,恐怕找不出第二家。”

她21岁步入广告圈,28岁出了她的第一本书,然后在接下来的7年中,她写了26本书。但正是这7年时间,却是她幸福感不多的时候,因为“害怕一个人待着,没有安全感”。“我是一个非常、非常依赖别人的人,就是因为太依赖别人,导致人际关系出了很多问题。”李欣频回忆说。因为情绪的不畅,导致健康也出现问题,一年要跑三十几次医院。她开始怀疑自己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她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他们只会给我开药”。

李欣频放下一切,去了印度。在那里,她遇到了自己的男朋友,更遇到了自己,她把这种方法称为“与自己独处的能力”。她说:“人在最痛苦的时候,在你身边的只有你自己。”

……

李欣频现在的男友在台湾。拥有了独处的能力后,哪怕分居两地,她也可以享受到爱着的幸福,她现在的方式不是索取,而是给予。“很多人想通过婚姻找到一种安全感,可现在你会看到很多离婚的例子,都是因为想要找到安全感,而无法得到安全感。安全感绝对不是来自婚姻,如果你是想要安全感而进入婚姻的话,这个婚姻80%会出现问题。因为对方不是一个港口,他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而是一个活着的人,他还会去接触不同的人,他还会在兴趣上改变。所以,你想要在婚姻上得到的东西,你一定要有能力自己给自己,如果不能,这样的婚姻基本上都是失败的。”

你可以爱爸爸爱妈妈,爱他和她,爱小猫,爱小狗,但是这一切都从爱自己开始。因为所有的爱都是从你身上表达出来的。

那些打着爱的旗号的伤人者、自残者、伟大牺牲者,没有发现,那其实不是爱,而是恐惧。安全感狞笑着奴隶你,然后用你去毁掉你身边的人、毁掉你的生活,然后在人群中寻找下一个受害者。

不要问为什么他没有给你安全感,那是因为你自己没有安全感!

只要你内心坚定,只要你先相信:这个世界没有谁都能活下去,而且活得很好,你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关于“爱”的三个误会“爱”是我们最常听到的话,却也是被误解最深的一个字。

第一,把依赖当成爱。

有一个朋友因为公事需要经常出差,每次在外面总是接到女朋友的电话:“你现在好不好啊?有没有想我啊?”如果朋友回答说好得很,挺开心,他的女友就很伤心:“你都不想我……你一个人都这么开心!”他非常困惑——难道必须说:“我现在糟透了?!”

我们很多时候把依赖当成了爱,觉得爱就是两个人甜甜蜜蜜,谁也缺不了谁。当看到别人没有自己也活得很好的时候,内心就会莫名其妙地生气,觉得对方不爱自己了。这种人往往也很难自己一个人很好地独处——因为他(她)要的不是爱,而是依赖对方。真正的爱,是给对方自由,也给自己自由。像诗人非马的诗歌:

打开笼门

打开笼门

让鸟儿飞走

把自由还给

鸟笼

你是不是那个费劲巴拉的鸟笼呢?

第二,把爱自己当成了爱别人。

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你发一条短信给你的女朋友,说“小红,我好爱你!”但是发过去一点消息都没有,于是你开始着急,一分钟看三次手机……

你是在表达你的爱吗?如果是,为什么你这么焦虑呢?还是其实你是在等待她回短信说“小明,我也很爱你”?这就是把爱自己当成了爱别人的人。

你有没有对别人说过:“我对你这么好,你却都不听我的话。”

你的父母有没有对你说过:“我这样为了你,你却让我这么伤心。”这些话听上去是爱的表达,其实是一种要求与责备。翻译过来就是:“我对你这么好,所以你必须听我的话!”“我这样为了你,你不能让我伤心。”怎么样,是不是打着爱的旗号索取的人?

第三,把喜欢与爱搞混。

你的孩子得了100分,你很高兴,对他说:“你得了100分,妈妈好爱你啊!”但是当他得60分的时候,你又会说什么呢?你会不会生气地说:“怎么这么低?妈妈不喜欢你了!”

你的孩子很快就会明白:妈妈不是爱我,而是爱我的分数。他也会把“喜欢”和“爱”混为一谈。

其实喜欢是指向行为的,而爱则是指向一个人的本身。不是所有行为都值得喜欢,但是这个世界,却是所有人都可爱。

所以你可以不喜欢你朋友抽烟,不喜欢他的一些想法。但是要记得,你可以讨厌一些行为,同时你可以爱着这个人。

我们天天在说“爱”,但是对于爱,我们真的知之甚少。每当你觉得自己在“爱”的那些时候,有多少是真的爱?为什么美女大多不认路

有没有观察到一个好玩的现象?

在我们身边的美女,大多数都不太认路。不过,这些美女一般也不需要认路,因为她们一般有其他人接送,很少自己开车。即使要开车,她们往往也会有一个GPS,但一旦这个GPS没有电或者找不到信号,她们就彻底崩溃了!

难道说美貌与方向感成反比?显然不是。

小M,著名房地产公司销售经理,1.72米的身高,漂亮典雅,每个月的销售额都是楼盘第一,典型的金领丽人。她有自己的车,但每一次朋友聚会都要迟到。一般是在大家坐下来大概10分钟后,就会接到她的电话:“哎呀,我现在应该就在附近了,你们等我啊。”然后大家放下电话就会说:“别等啦,我们吃饭!”果然,半小时以后会接到她的第二轮电话:“你们在哪里啊?天啊!GPS不对!我都快疯了!”大家于是很淡定地说,姑娘你别动了,我们打包去接你吧!

你以为小M不认路?你应该看看工作时候的她,不管在楼房的什么地方,她都能告诉你,这里是东,那边是南。而一个新的楼盘,只要走一遍,她就能全部记得。

为什么小M的方向感会时好时坏?

因为在小M买车的第一天,就有无数人告诉她:“女人是完全不认路的哦!”小M说,那怎么办啊,卖车的说,你还是买一个GPS吧,小M从此在车上安装了一个GPS。两个人的时候,有男朋友做人肉GPS,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完全依靠GPS啦。小M的车上方向感从此完全消失。看看下面这个循环。

其实,能力=天赋×时间。小M完全没有自己认路的时间,所以她的能力也近乎等于0。但是在楼盘里面,小M完全是另外一个状态。

你看到了吗?“女人不认路”这个信念彻底毁掉了小M在开车认路方面的能力,让她在这个方面极度不自信,恐惧感也由此而生。

你的潜能就好像你的咨询顾问,如果一开始你信任它,它就会越来越努力,为你做越来越多的事情。但是如果你一开始就不信任它,而去依赖其他的东西,它就会慢慢远离你,在你需要用它的时候,它也不会再来。慢慢地,信任自己潜力的人建立起了自信与安全感,而不信任自己潜力的人会进入越来越没有安全感的模式。换言之,你永远丧失了这个方面的自信,你变成了安全感的奴隶。

如果只是丧失开车不认路的自信,其实对我们的生命妨碍不大。但是如果在生命的其他方面,我们也一点点丧失自信,我们的生命就会慢慢地关上所有的门。

有一个西门子的工程师Paul,他最近被提升为部门经理,负责3个项目。但他却觉得自己没有领导力,总是无法对TM(Team Manager)讲清楚他的要求。他来到新精英,寻求领导力的提升。Paul的能力很强,资历也够,本身形象也很好,本来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领导人才。我在课堂中间观察他,在小组讨论的时候,Paul滔滔不绝,神采飞扬。但是一旦要代表小组出来讲话,他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他开始磕磕巴巴,而且有很多不自信的自我否定的语言,“我讲得不好,就是随便讲的”,“我认为我们应该这样,当然,这只是我的想法”“我非常确定这个,当然,也许你们有更好的主意”。Paul一方面在强烈地表达愿望,一方面又在不断地自我否定,这让下面的人无所适从。为什么Paul会这样?

在接下来的循环式沟通里面,有一个话题:“在你很小的时候,大家是如何评价你的?这对你今天有什么影响?”Paul突然在这个话题里面恍然大悟,他想起来自己在很小的时候学习到的东西!等不及到分享的环节,他就举手说:“我知道为什么我是这个样子了!”我从小学习一直比我哥哥好,家里人很多时候都听我而不是哥哥的。但是哥哥比我大,每次我讲出意见以后,我总是被私下揍一顿。所以我只好先告诉他,然后哄他说这是他的主意。我就会说“我认为我应该这样,当然这只是我的想法”。这就是我现在这样的原因!我从小就被教训:直接说出自己的意见,是要挨揍的!

找到了这个故事,Paul关于领导力的自信开始回来了!他说,原来我天生就是个领导者!“女人是不认路的!”这就关上我们自己认路的门,所以我们依赖GPS。“一个女人活不下去!”这就关上我们独立生活的门,所以有的女人天天想着嫁个好男人。“世界是不安全的!”这就关上我们开拓奋斗的门,所以我们总希望存上更多的钱,只为了买一个买不起的房子。“你没有价值!”这就关上我们自信的门,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名牌衣服与吓人的头衔包装自己。

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内在的安全感,但是内心又迫切被需要,我们只好慢慢地转向外界,寻求外部的寄托。这让我们的自信完全被摧毁,恐惧开始滋生,因为我们内心的潜意识深深知道:外物是无法完全掌控的,而我们又无比依赖这些东西。

这种想法让我们活在双重的煎熬当中:既不相信自己,又随时害怕失去。我们终将被奴役,成为安全感的奴隶。

我们在前面已经看过这些人,他们是房奴、职业安全感奴隶和爱奴。六招快速提升安全感

一、小范围地冒一冒险

特蕾莎修女说:上帝不是要你成功,他只是要你尝试。

在安全的环境下,小范围地冒一冒险吧!这是一个对你那些“思维之墙”很好的试探,看看它们是不是只是看上去坚固,其实虚弱?

比如说在一个不着急的时候,尝试关上GPS走一段路。

试试看只用你们家房子的一平方米的钱,给自己安排一段旅游。

试试看在一两个你永远不再去也不可惜的小群体里面做做自己一直不好意思做的事。

试试看给那些可去可不去的职位打电话,试着推销一下自己。

试试看拿出来一件不准备要的衣服,按照你的心意剪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总之,在安全的地方,让自己冒一个小险吧!

二、远离那些太容易获得的安全感

我听养鸟的行家说,如果抓回来的小鸟野性太足,千万不要一下子关起来。你需要把小鸟关在一个软的网里面,让小鸟无法休息,也无处撞死。等小鸟力竭掉在网底的时候,慢慢地给它一些食物,如果还是不从,就放弃驯养。但是大多数鸟儿会被食物吸引,慢慢地开始进食。等到一个多月后,这种小鸟即使飞了出去,也会飞回来,否则就会死在某个地方,因为它们已经被植入一个信念:我是无法依靠自己生存下去的。

人是不是也是一样?

我以前在北京租住一个三室两厅,住惯了宿舍,我喜欢热闹。所以除了我和同房宝华以外,另一个书房常年空着,有朋友来就住着——因为是兄弟,也不需要付钱,吃饭一起吃就好了。上网可以全天上,满屋子的书可以看,几乎是零成本地在北京待着。自从到了北京,这个房间陆陆续续地搬进来过6个人。

前几个月我们搬家,大家在一起一聊才发现,这6个人在这间房子住的期间都没有太好的发展,他们中间的4个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还有一个人黯然回家。宝华开玩笑说:“这个房子前宽后窄,风水不好。”我品出来这里面的道理:这些人不是没有条件,而是感到太安全了。在这里吃住不愁,精神充实,心情愉快——如果安全感可以这样轻易获得,那为什么他们还要自己努力去争取呢?即使再争取,也没有现在这样舒服!

所以说,在北京,如果你想搞废一个人,那就提供一个没有经济压力、随时可以上网看书吃饭的房子吧。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要害一个人,让一个人恐惧、没有自信,就给他提供一个无须努力就可以获得的安全感,这实在是太有效了。据我所知,很多父母亲就是这么干的,相当有效。

远离那些让你容易获得安全感的事情!包括一对过于关心你的父母、一张可以任意刷的卡、一个不会犯错的任务和一个养老般的工作。那会驯化你成为安全感奴隶!

三、珍爱生命,远离恐惧

少看一些凄惨的电影、恶俗的电视剧和惨淡的杂志吧,也少和那些没有安全感的人待在一起。他们就好像垃圾车,里面装满恐惧的信念。

接近那些简单快乐的人,看看那些干净明亮的电影和书籍,做一些无缘无故的快乐事情。

站在阳光里,你会慢慢晒走黑暗。

四、做一个恐惧保险箱

恐惧其实不是坏事情,我们从老祖先的潜意识那里获得这些记忆。我们的老祖先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他们需要这些危机意识来保护自己:在远古,一个对冬天有担忧的山顶洞父亲会收集更多的过冬食物;在当代,一个对经济有担忧的母亲会积蓄更多的钱。恐惧是必需的、有益的,除非当它阻碍我们更多可能性的时候。

所以我们天生对恐惧的事情念念不忘,以至于让它奴役我们。下面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控制这种本能:给自己一个恐惧保险箱。

我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四川灾区认识了学习专家宋少卫,我们共同面对东汽中学高三的孩子,他们的书还埋在废墟里,他们的朋友和家人还在一天天地传来死讯,他们还要面对一个月后的高考,而这个成绩会决定他们10多年的苦读结果,成为决定他们命运的方式!总之,这群孩子充满了恐惧,“如果再来地震会怎么样?”“如果高考考不好怎么办?”“如果医院里的同学去世了怎么办?”“如果家里的房子没有了怎么办?”少卫用到一个有效的工具帮助他们,叫做恐惧保险箱,你也可以试试这个游戏。

1.把你最恐惧的事情仔细写在一张纸上,至少要写10条,而且尽可能地详细,要到挖空心思也想不出来再多为止!

2.找一个信任的人,或者一个很安全的地方,做你的恐惧保险箱。把这张纸叠好放到这个地方,确保没有其他人知道。

3.告诉自己,我担心的事情有可能发生,但是我要去做我自己的事情,所以我要先把我的恐惧安全地存在这里!等我做完以后,我会回来取走我的恐惧。

4.这个时候你会觉得心里舒服很多,然后大胆地去做吧!

5.回到你的保险箱,看看有多少担心发生了,有多少没有发生?

我会在和重要人物谈话之前做这个游戏,这让我释然很多。因为我自己曾担心的那些东西,几乎从来没有发生过。

五、做成功日志,你就成为牛人

最好玩的理财书《小狗钱钱》里面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故事主人公需要做一个演讲,却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小狗钱钱说,还记得你的成功日志本吗?

小主人公翻开日志本,发现自己原来有那么多成功的经历,做过那么多伟大的事情……我是一个勇敢且有自信的人!

……

小主人公成功地在大家面前开始了演讲。

这就是成功日志的威力。这个日志可以是一本书,可以是一些短信,也可以是一个邮箱。总之,找到一个让你自己觉得自己实在是太牛了的地方!

还记得启动安全感模式的核心是什么吗?就是你的自信。

成功日志就是一个启动自信心的方式——每天记得告诉自己,我曾经有多好!《小狗钱钱》里关于成功日记的记录:

1.你拿一个空本子或者日记本,给它取名叫“成功日记”,然后你把所有做成功的事情记录进去。你最好每天都做这件事,每天至少写5条你个人的成果,任何小事都可以。开始的时候也许你觉得不太容易,可能你会问自己,这件事或那件事是否真的可以算作是“成果”。在这种情况下,你永远应该做出肯定的回答,过于自信比不够自信要好得多。

2.假如我对自己的能力多一份自信的话,事情就会简单得多。我差一点又掉入昨天的陷阱中了,于是我决定马上写自己的成功日记。

3.你的成功日记呢?你昨天在里面写什么了?许多人爱犯一个错误,他们总是有那么多着急的事情要做,以至于没有时间来关注重要的事情。

4.困难总是不间断地出现。尽管如此,你要每天不间断地去做对你未来意义重大的事情。你为此花费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但就是这10分钟会让一切变得不同。大多数人总是在现有的水平上停滞不前,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拿出这10分钟。他们总是期待情况能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他们必须首先改变自己。

这10分钟就是你用来改变自己的最好方式。你最好现在就大声对天发誓,从现在开始,不间断地记录你的成功日记,并且不间断地设想你的未来。而且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每天这么做。

5.成功日记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不仅仅写了我取得的成绩,还有取得成绩的原因,比如我发现自己很勇敢,就算当时害怕也无妨。勇敢的人也会害怕,一个人虽然害怕但仍勇于前进,这才叫勇敢。

六、面对恐惧,触底反弹

当故事一旦被讲出,过去的事情就会被烫平在生命的衣服之上,不会像空中的幽灵一样袭击着你。

在一次职业规划的工作坊上,来自台湾的黄素菲老师这样说。

这是消除恐惧的最后一招,也是最有效的一招,就是找到你自己的恐惧底线,然后去面对它。

按照《面对恐惧,从容面对》(Feel the Fear And Do It Anyway)的说法,恐惧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恐惧事情本身。

第二个恐惧是害怕失去背后的价值。

恐惧的第三个层次,也就是真正的恐惧,是你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应对这个失去。

比如说很多人害怕公众演讲,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你发现,自己真正害怕的不是公众演讲,而是怕讲砸。但是在最深的深处,你真正恐惧的不是讲砸,而是自己没有能力面对讲砸的状况。那才是你内心深处的不自信与恐惧。

一个新东方老师来到北京,竞聘新东方集团培训师,此人在自己分校是首席加主讲,在当地讲得天花乱坠,受到万人爱戴。但是一想到明天要面对培训师(新东方更老的一群“老东西”们),他就心里发虚,觉得自己怎么讲都不行。他大半夜敲门过来找我,说古典你是搞心理的,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

根据恐惧层次分析:

恐惧的第一层次:这个人害怕公众讲课。

恐惧的第二层次:这个人不是害怕公众讲课,而是害怕不被评委认同。

恐惧的最深层次:他也不是害怕不被评委认同,而是害怕自己无力面对不被认同的情况……他不敢想在学校里面打分最高的自己会被点评说:你其实很一般。

我带他一起试探一下恐惧的底线:“如果你明天真的被骂得一脸屎,你会怎么办?”

他想了想说:“其实没有什么,他们的点评也不一定是对的啊,其实这也是我的一个学习机会啊。”

我说:“你别这么理智,这不是你的风格。你内心的那句话是什么呢?”

他想了想说:“我他妈的其实想说,Fuck you!That is me,anyway!我就这个水平,还就是本地第一名,你们爱听不听!”“很好。”我说,“你现在就出门,大喊三声Fuck you!That is me,anyway!明天上台前,再这么大喊三次,你就不害怕了。”

第二天的竞聘结果你能想到,教室里的培训师评委们被他教室外的“fuck you宣言”吓到,也被他的精彩讲课震撼了。

从此以后,每当新东方有老师不敢上台,我都陪他在教室门口大喊:“Fuck you!That is me,anyway!”非常有效。

恐惧就是这样一个懦夫,当你触及它的底线,接受事情最坏的结果,然后开始准备和它大干一场的时候,它早就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背对恐惧最可怕,当你真的转过脸去面对,会发现其实没有什么好怕的。踢那只“鬼手”

2008年5月,我在汶川当志愿者,遇到这样的一个女同学。她的教室从六楼塌到一楼,她从教室的废墟里面钻出来,扒开碎砖石出来了。在从废墟往下跳的时候,她知道下面还压着很多她的同学。

转移到德阳的时候,她总是被一个梦境所困扰:她的同学从土里伸出手来,抓住她的腿——你为什么不救我?!为什么踏着我的尸体离开?她不敢睡觉,不敢穿短裤,甚至不敢去有土壤的地方。她有一个巨大的恐惧需要战胜。

有天晚上,我牵着她的手到操场上,然后问她:“如果有鬼伸手出来抓你,你会怎么办?”

她说:“我会吓得瘫在地上,动也不敢动。”

我说如果是有鬼抓住我呢?

她想了想,说:“我可能会拉你。”

我说:“你试试看?”于是她开始拉我,但是我扛着没有被拉动。“如果拉不动呢?”我说。

她想了想说:“我会去踢他们的手,不要去抓我的古典哥哥。”

我说:“你试试看。”她真的一脚踢来,踢在我的脚踝上。

痛得很,但是抬头看到她眼里面的坚定,我知道她的问题解决了。

当这个孩子开始敢去面对被鬼抓到,而且踢“那只手”的时候,她的恐惧就烟消云散了。

恐惧是个虚张声势的懦夫,你懂得如何应对它了吗?

当你找到内心最深的恐惧,把脸转向它,准备作战,恐惧就会烟消云散。必问自己的两个触底反弹问题

今天如果你稍加留意,就会在很多的电脑上面发现intel inside这个标志,今天,有一个intel的CPU已经成为一种荣耀。商家知道,把这个标签贴在电脑上,就能够增加电脑的价值;用户知道,这个标志意味着稳定和高速的运算。因为大家都知道,intel生产全世界最好的CPU。谁又能想到,英特尔公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存储器制造商呢?从1968年起,它的主要业务和利润都来自于存储器。1980年,日本公司的存储器异军突起,以难以置信的低价,席卷世界市场,把美国公司逼到绝境。1985年,在连续六个季度的收入下降后,英特尔公司首席运营官格鲁夫意气消沉地与董事长兼CEO摩尔痛苦地讨论这个问题——如果再没有好的办法,他们都要下台,而英特尔也会从此一蹶不振了。

有一天,他们被对手逼到了战场的死角,这两个平时呼风唤雨的人,双双触碰到恐惧的底线。他们要开始触底反弹了。

格鲁夫突然问摩尔:“摩尔,如果我们下了台,你认为新进来的这个家伙会采取什么行动?”

摩尔犹豫了一下,说:“他会完全放弃存储器的生意。”

格鲁夫目不转睛地盯着摩尔:“既然这样,你我为什么不走出这扇门,然后自己动手?”

这个想法太惨痛了,对英特尔公司来说,放弃存储器等于放弃了自己的身份,等于放弃自己近20年苦心经营的阵地,等于在对手面前不战自退。但是,既然坚持没有获胜的希望,为什么不放弃?摩尔很快与格鲁夫达成共识:放弃存储器市场,主攻芯片。他们力排众议,顶住层层压力,如壮士断臂一样重新开拓芯片市场,顺利穿越了这一鬼门关。这个转变被格鲁夫称为“战略转折点”。

第二年,格鲁夫因其深刻的洞察力和英明的决断力当上了这家公司的CEO。1992年,英特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企业。到1995年,英特尔累计生产了1.6亿个芯片,一举占领了世界80%的PC市场,取得了绝对霸权。

你有没有被逼到命运的墙角?有没有试过触碰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的底线?那一瞬间你会怎么问自己?

请记住格鲁夫问的两个触底反弹问题:

如果我失败了,新来代替我的那个家伙,他会怎么办?

既然这样,为什么我们不这样去做呢?安全感不是拿回来的,而是给回来的

有一个新精英的学员,她处在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她高挑漂亮,有一个如果她愿意可以一辈子不用工作的家境,偏偏她还有一个很让人羡慕的工作,半年努力下来,小有所成。这样的女孩子,应该是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人。

可惜她并不是。她最近总在谈恋爱,找了一个又一个,每次都草草收场。问她为什么?她说,我只是想找一个人陪,我觉得内心没有安全感。我希望找到一个给我安全感的人,他应该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能够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给我很好的安全感,但是我却总也找不到。

怎么样才可以获得内心的安全感?我给她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刘丽,今年29岁,是厦门一家洗脚城的洗脚妹。她高中学历,家境贫寒,来自安徽农村,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刘丽每天工作12个小时,月收入2000元~3000元。她没有什么姿色,也没有什么积蓄,从事着一份越老越吃力的工作。总之,从理论上来说,她应该是那种世界上最没有安全感的女人。

但是就是这个洗脚妹,7年来每个月除了自己几百块的生活费,其余的钱全部用于资助100多名贫困中小学生。而这些钱足够在厦门支付一套小户型的首付,让她安安心心地过日子。为了赚钱,她会没日没夜地加班,但是每个月总有两天,她会请假乘坐公交车去看望受助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各种生活困难。她还是一名公益爱心组织的发起人,她建了3个QQ群,和数百位志同道合的爱心人士一起助学。她13岁时因为家里贫困辍学打工,深知学习对命运的改变。现在,她也是一名学生,她报名参加了远程教育,攻读工商管理大专专业。在这个物欲横流、人人自危的今天,这是怎样的一种强大与坦荡,她的心里,需要多么强大的安全感!

洗脚妹刘丽,是如何开始这个旅程的?

刚开始做洗脚妹的时候,刘丽自己都不接受:“我从小到大都是年级第一名,怎么出来工作就是去按别人的臭脚丫子?”第一月的工资是1800元钱,刘丽把1500元寄给了家里,希望父母可以宽慰一些,却遭到了父母的痛骂:“村里面有人说你和别人睡觉赚钱,是不是真的?”刘丽不敢告诉他们真相,告诉他们也不会懂,刘丽只好骗他们说:“我在服装厂工作。”

洗脚城有好人有坏人,这个20岁的女孩子必须学会每天面对一些突发的恶意,应付着家人的猜测,每月给家人寄去大部分的钱,支持弟弟妹妹读书。两年过去,她的家境慢慢变好,家里盖起了房子,弟弟妹妹也开始上学。但是就在那年春节回家时,刘丽的父母由于女儿的“不光彩”工作,竟然把她赶了出来。这让刘丽彻底崩溃了。“在外面受苦受累,不管怎么样我都可以接受。因为我还有一个家,家里需要我。可是听到爸妈这些话的时候,我真的连死的心都有。”她不是委屈,而是绝望。刘丽想到了死,她准备好了刀,却一直没有划下去。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在外面的世界,打拼得伤痕累累,你磕磕碰碰回到你认为最安全的地方,却被最亲的人一刀刺中你心房的正中,最痛最脆弱的地方?那一年的刘丽正经历这样的痛苦,她的委屈、她的无奈、她对辍学的痛心一起涌上,要彻底把她毁灭,把她多年唯一的安全感毁灭!如果你是刘丽,你会怎么做?

不知道是怎样的一转念,刘丽在那一瞬间作了一个决定,她在接下来的7年会无数次地感谢这个决定,正是这个决定让她彻底成为生命的主人:“我还不能死,我弟弟妹妹还要读书。我要让村里面出两个大学生。”刘丽放下刀,抬起头,开始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从2001年开始,她联系了家乡里穷困的孩子,她开始收集衣服、攒钱。一开始只是帮助自己村里的穷困孩子,后来慢慢扩大到厦门附近的孩子。一直成长为今天这个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坚定地给予许多孩子改变命运机会的、有着一双关节变形长满老茧的手的洗脚妹刘丽。

在《小崔说事》中,崔永元问她:“当时你的这份爱意是怎么来的?”刘丽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我四年级的时候,我是年级第一名。我要上台去面对整个年级演讲,那是我一生中最骄傲的时候。但是我很害怕,因为我没有鞋子穿。我穿了一只我姥姥的鞋子,穿了一只隔壁姥姥的鞋子,一只蓝色的,一只绿色的。但是我没有打赤脚上去。我很害怕别人看到我穿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