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的预防与应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07:20:20

点击下载

作者:江华波,刘桂芳,韦丹凤,陈擎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校园霸凌的预防与应对

校园霸凌的预防与应对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校园霸凌的预防与应对作者:江华波,刘桂芳,韦丹凤,陈擎排版:辛萌哒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9-01ISBN:9787566824639本书由广州暨南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红旗中学江华波校长告诉我,他与其学校刘桂芳、韦丹凤、陈擎老师共同撰写的专著《校园霸凌的预防与应对》很快就要在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作者都是扎根于一线兢兢业业教书的教师,他们善于发现、总结,且将大量心血倾注于研究与写作,能出版自己的成果实在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一个走上三尺讲台的教师,穷其一生要做的乃是不断地进行教育探究和学术积累。因为只有通过这种探究和积累,才能把零碎的教学经验和想法串联成系统的理论,把零散的成果和观点提升为系统的方法论;也只有通过这种探究和积累,才能在某个特定的育人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进而做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并为同行者所认可和借鉴的学术研究贡献。不容置疑的是,这本专著的出版是江华波、刘桂芳、韦丹凤、陈擎这四位一线教师在辛苦而漫长的教育探究和学术积累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茕茕孑立、踽踽独行,是现行校园霸凌现象研究的真实写照。

校园霸凌是什么?校园霸凌就是小打小闹、开玩笑吗?就是大家普遍认为的同学之间的恶作剧吗?不是,绝对不是。

校园霸凌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校园霸凌就是因为家庭教育不到位、缺失吗?就是学校教育重智轻德的后果吗?不是,绝不仅仅是这样。

校园霸凌现象该如何预前和预后呢?校园霸凌现象是家庭和学校教育到位就能解决的吗?是媒体大声呼吁重视校园霸凌问题就能解决的吗?不是,这还不能很好地根除校园霸凌现象。

校园霸凌是一个已长期存在并将还存在一段较长时间的、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不良现象,过去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很不充分。在江华波校长的组织和指引下,刘桂芳、韦丹凤、陈擎这三位教师结合多年班主任经验和学校德育管理经验,围绕校园霸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重要话题,通过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把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处理,提出了很多独特、创新的预防和应对校园霸凌的机制。这些机制在校园内外推广试行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这不止是校长和一线教师对学术锲而不舍的追求,更是一种“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的情怀。

校长和一线教师把自己的职业追求寄托于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我相信,凭借他们这种锲而不舍、急学生所急的精神;凭借他们这份于探索总结中不断前进的热情,他们一定能成就自己的理想抱负,一定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一定能鼓励更多的同行!李昌海前 言

2016年虽然已经过去,但是网上曝光的围殴打骂、狂扇耳光、强吞秽物……以及动不动就发起“网上攻击”“人肉搜索”行为等骇人听闻的校园暴力事件仍是许多少男少女挥之不去的噩梦。尤其是一篇名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等平台流传,让校园霸凌这一严重的问题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对于校园霸凌,舆论的关注点越来越集中于三个问题:是什么(如何认定)?为什么(发生的原因)?怎么办(如何防止)?面对孩子之间的打闹,很多家长和教师均以“开玩笑”来敷衍,但对于有的伤害来说,“玩笑”二字实在太过轻描淡写。此时,需要教育工作者给校园霸凌一个明确的定义,校园霸凌与开玩笑的界线在哪里?一旦超越了界线,父母、学校应如何面对和介入?并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校园霸凌不是最近才有的问题,也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但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教育方式、孩子对价值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应该以新的视角审视校园霸凌。校园霸凌事件其实并不可怕, “夸大”和“化小”校园霸凌才可怕。面对校园霸凌问题,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较弱,但成人不能糊涂,既不能夸大事实,让孩子遭受二次伤害;也不能掩盖事实,让受伤害的孩子感觉更加孤独无助。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校园霸凌事件。判断事件是否为校园霸凌的关键,主要看是不是恃强凌弱,是不是反复实施,是不是造成伤害。正确判断孩子是否真的遇到了校园霸凌,是妥善引导和严肃处理该类事件的前提。

虽然我国法律并没有专门界定何种行为构成校园霸凌,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校园霸凌概念的否定或认可校园霸凌行为。目前,世界各国均采取措施抵制校园霸凌,抵制校园霸凌的目的都是让学生免于恐惧,在学校内有安全感,能够健康、快乐、安全地成长。不可否认我国大部分学校非常重视安全教育,经常做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但打造安全校园,不仅要排查有没有“毒跑道”,有没有“漏电开关”,有没有“断裂栏杆”等,即校园设施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更要排查有没有导致学生在校园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在校园中,一些无形的伤害更让人感到恐惧,因此,我们应认真对待校园霸凌现象。很多教育工作者以为孩子间的一些行为是“逗着玩的”,而对校园霸凌行为视而不见。这不仅没能有效地解决孩子间的矛盾,反而加剧了校园霸凌行为的发生。孩子之间的纠纷,有的可以自己解决,但是校园霸凌中的双方力量不对等,需要教师介入进行解决。在任何一起校园霸凌事件中,霸凌者和被霸凌者都会受到伤害。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如果不妥善处理此类事件,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影响。科学、合理的方式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还能引导孩子们以后的成长。

回顾近几年来,校园霸凌现象此起彼伏,这无疑是学校安全管理疏漏和安全管理缺乏长效机制造成的。我们不能否认很多学校对于孩子的生命教育、尊严教育都还相对缺失,对于校园霸凌现象还知之不多、重视不够,在校园霸凌事件发生后缺乏科学、妥善的应对机制。

校园霸凌无疑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条恶狼。孩子的事无小事,我们给孩子怎样的今天,孩子就会还我们一个怎样的明天。面对校园霸凌,需要坚守责任。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教会孩子成长,让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远离校园霸凌;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规范学生的行为,严加看管,反对校园霸凌。虽然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能够杜绝校园霸凌的发生,但学校可以采取更好的措施保护孩子,让孩子尽可能免受校园霸凌的伤害,给孩子们一片成长的晴空!著 者2018年4月第一章生活中的校园霸凌

霸凌,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热词。然而“熟知并非真知”。有人说,霸凌就是欺负,以大欺小,恃强凌弱。那么,究竟什么是霸凌?什么是校园霸凌?第一节校园中的霸凌现象

说起校园霸凌,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我们学校不存在校园霸凌,校园霸凌只存在于那些“野蛮”的学校。环顾我们身边的校园,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随处可见同学们活跃的身影,校园里洋溢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然而,校园霸凌现象也在寻求各种机会蔓延,污染了学校的环境,危害着师生的健康。

面对复杂的校园不文明现象,需要加以辨析:

有人不喜欢某个同学,采用歧视性名词给人起外号,如“死胖子”“矮婆子”“波霸”……

以“我不喜欢他(她)”为由,唆使其他同学也不与他(她)交往。

有些同学热衷于拉关系,讲“哥们义气” “江湖义气”,拉帮结派,对看不顺眼的同学动手。

有些高年级的同学以“大哥以后罩着你”的名义收保护费。第二节校园霸凌的定义

霸凌是英文“bully”的音译。“bully”在《韦伯斯特词典》中的意思是取笑、伤害或威胁一个较小或较弱的人。不同的国家对校园霸凌有不同的定义。一、国外对校园霸凌的界定

美国联邦教育部和其他部门共同创办的“阻止霸凌”官方网站(stopbullying.gov)中,将霸凌正式定义为“学龄儿童在实际或可预测的力量不平衡的情况下、意料之外的攻击性行为,这种行为是重复性的,或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重复的可能性。霸凌者与被霸凌者都可能产生持续的严重问题”。瑞典籍德裔教育心理学家海恩斯·雷曼(HeinzLeymann)教授曾定义:霸凌是一种消极的行为,是针对一个人或多个人的,在长时间内经常发生,并以此决定了施暴者与受害者的关系。校园霸凌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不仅可能发生在校园内,也可能发生在校车上或上下学途中;不仅可能发生在上学期间,如体育课、午休、课间休息等,还可能发生在放学后。

日本社会对校园霸凌问题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对校园霸凌的定义也做了多次修改。2013年,日本文部科学省指出“校园霸凌”是当事学生对与其存在一定人际关系的另一个学生造成心理或生理影响,并让对方感到身心痛苦的行为(包括通过网络进行的行为),行为发生地不在学校把握范围之内。

英国教育部将霸凌界定为:个人或群体长期重复地故意伤害其他个人或群体之生理或心理行为。

国际采用较多的是挪威学者丹·欧维斯(DanOlweus)对校园霸凌的定义: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霸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性且多发性的事件。二、国内对校园霸凌的界定

目前,我国对“霸凌”概念尚无准确定义和认定标准。虽然在《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中有一句表述是“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但是,这只对“校园欺凌”进行了简单描述,而对“霸凌”既没有完整、准确地进行定义,也没有详细科学的认定标准。三、本书对校园霸凌的界定“霸”在辞海中的意思大约有三种。一是指依仗权势或武力欺压他人的人或集团,如霸王、称霸、恶霸。二是指奉行强力政策或实行强力占有,如霸占、霸权、霸道、霸略。三是指古代称诸侯的盟主,霸主(①中国春秋时代势力最大并取得首领地位的诸侯;②在某一领域或地区称霸的人或集团,如霸业、春秋五霸)。 “凌”在辞海中的意思有六种,一是指冰,如冰凌、凌锥、滴水成凌;二是指侵犯、欺压,如欺凌、凌逼、凌辱、凌侮、恃强凌弱;三是指杂乱,交错,如凌乱、凌杂;四是指升、高出,如凌云、凌霄、凌空、凌虚、凌驾;五是指渡过、越过,如“虽有江河之险则凌之”;六是指迫近,逼近,如凌晨。“霸”与“凌”组合在一起就是“霸凌”,指“霸凌者”依仗强势或武力侵犯、欺压“被霸凌者”。

校园霸凌指发生在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一个人或一群人依仗强势(班级或学校的职务权力、身材高大或年龄的优势等)或武力,长期反复对其他人(教师和同学)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侵害行为。

校园霸凌行为常常被人认为是孩子间的玩笑或者游戏,比如男生之间的追逐打闹,女生之间的揶揄嬉笑,因此霸凌行为常常被一句“小孩子不懂事,这只是孩子之间的玩笑”一带而过。其实霸凌行为与玩笑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如表1-1所示。表1-1 校园霸凌行为与玩笑行为的比较四、校园霸凌与校园暴力的区别

与霸凌相关的就是已为人所知的暴力行为,暴力主要是个人性、突发性的攻击性行为,它主要是通过工具或使用伤害性手段致使他人在身体上受到伤害。校园霸凌是指一种系统性的暴力行为,通常由一个或者一群学生施加在一个或者多个同学身上,而后者对此并没有合适的应对能力。霸凌者占据地位、权力或体格上的优势对被霸凌者实施系统的否定、贬低、伤害和威胁,使其在经济上、社交上、生理上、心理上、情感上受到明显的伤害。

霸凌行为和暴力行为的具体区别如表1-2所示(依据丹·欧维斯的分析)。表1-2 校园霸凌行为与校园暴力行为的比较(续上表)第三节校园霸凌的特征和类型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听说过校园霸凌,但是大部分人对校园霸凌的界定都很模糊。大家肯定都听过类似的话——“我只是说说而已嘛”“你这个人怎么这么当真”“我们是开玩笑而已啦”……受害者受到的那些侮辱、伤害,总是这样被轻描淡写地带过。

案例一:小明在学校被同学咬了一口。

案例二:小文对妈妈说:“妈妈,我同桌总是叫我‘死胖子’,我很不喜欢。”

案例三:小青这段时间很沉默,总是要很多零花钱。一天妈妈问她为什么要那么多的零花钱。小青支支吾吾地说:“他们说如果不给钱,以后见一次就打一次。”

案例四:小阳在上厕所时,一位同学从隔间扔下一个垃圾筐,正砸在他的头上,脏纸洒了他一身。

以上案例中,哪些属于校园霸凌呢?一、校园霸凌的特征

在我国,近年来时常能看到关于校园霸凌行为的报道。但是,对于校园霸凌行为的界定,仍然缺乏一个明确的标准。“什么是校园霸凌?是一句玩笑、还是过分的行为,或有意的行为,目前都不好界定。所以有可能开玩笑就被认为是霸凌了,或者是真正发生霸凌的时候,孩子又不敢公开告诉学校和家长。”北京市政协委员、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中学语文教研员刘静如此表示。

本书认为校园霸凌行为至少应满足以下几个特征:(1)对象的固定性。校园霸凌者通常会选择自己容易掌控,并经过一次直接或间接的行为给被霸凌者造成伤害,达成自身目标并未被告发后固定霸凌的对象。这主要是由于霸凌者通过一次霸凌获得了地位上优势的认可,并在协助者、旁观者形成的霸凌氛围下获得了在团体中的人格优越感之后,更容易固定自己欺负的对象从而维持自己的地位。

案例一:据媒体报道,某中学七年级学生无缘无故遭高年级学生的殴打,并被告诫以后见到要叫“大哥”,否则见一次打一次。

案例二:小林今天在学校澡堂洗澡时不小心将同学的衣服弄湿了。同学很不开心,责骂了小林。小林觉得自己都道歉了他还责骂自己,于是两人吵了起来。

请判断以上两种案例,哪一种是校园霸凌?(2)行为的持续性。霸凌行为不止发生一次,或者在未来有可能发生多次。这条标准强调的是霸凌行为并非一次性的攻击性行为,受害方会担心在未来继续遭受霸凌方的攻击。

案例一:班上新来了一位同学,小王觉得要在新同学面前树立自己的威风,多次带人故意在新同学要坐下去的时候拉走凳子,害得新同学多次摔在地上。

案例二:班上新来了一位同学,小王觉得她很可爱,想逗逗她玩,于是趁新同学不注意时拉走凳子害她摔倒,小王被老师批评后向新同学道歉,两人还成了好朋友。

请判断以上两种案例,哪一种是校园霸凌?(3)力量的不对等性。霸凌者和被霸凌者存在力量上的不对等,这里说的力量既可能是身体层面的,也可能涉及心理、经济等层面,霸凌方由此获得了利益,对受害方施加伤害。

案例一:据媒体报道,某小学13岁的副班长小赐因为拥有检查作业、监督背书的权力,向另外6个孩子索要钱财。若钱没给够,小赐就逼迫他们喝尿。

案例二:小明与小李在球场上打球。小明不小心将球打在了小李的身上,小李很生气,两人你一下、我一下地打起来了。

请判断以上两种案例,哪一种是校园霸凌?(4)主观的敌意性。霸凌行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一种主动侵犯行为,霸凌者有伤害对方的主观意愿。霸凌者根据自己的主观喜好,随意地向被霸凌者发动一场场虐待身心的“残酷战争”。

案例一:据媒体报道,某中学初中生兰兰在住校期间不注重个人卫生,引起其他5名舍友的“公愤”,被打耳光“教训”。

案例二:下课时,小王将腿伸到走廊上,路过的小强没注意,一下被绊倒在地,摔伤了手臂。

请判断以上两种案例,哪一种是校园霸凌?(5)后果的伤害性。霸凌行为让被霸凌者在生理上、心理上受到伤害,从而不断地产生自卑心理或者难以开展正常的人际交往等。

案例一:据媒体报道,某中学初中生小黄在结束中考语文科考试后,因腹部疼痛而难以继续考试,后来才向父母吐露从小学五年级就起就无缘无故被同学殴打的实情。

案例二:小朵见到小婷骑了一辆很酷的自行车,想让小婷载她,可是小朵上车时太用力了,两人连人带车一起摔了下来。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起大笑起来。

请判断以上两种案例,哪一种是校园霸凌?二、校园霸凌的类型

校园霸凌的种类很多,据心理学博士生导师、友善校园专题的主委黄仁杰介绍说:“(校园霸凌)依霸凌行为方式分为肢体霸凌、言语霸凌、性霸凌、关系霸凌与网络霸凌五种类型。”

我们最常见的校园霸凌类型是言语霸凌和身体霸凌(包括肢体霸凌和性霸凌);社交霸凌和网络霸凌越来越常见;此外,反击型霸凌也不容忽视。

言语霸凌指霸凌者对被霸凌者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采用讽刺、挖苦、揭短、当众出丑等方式使被霸凌者受到精神或心理上的伤害。言语霸凌一般分为三种类别,一是侮辱,比如根据学生的身体特征给人起“死胖子”“小矮人”等侮辱性的外号;二是嘲笑,比如经常嘲笑别人的短处;三是威胁,比如威胁损害对方的身体或名誉。

案例一:小甜甜小学五年级就是胖胖的身材,身高159厘米,体重却达87公斤,加上她因发育早,小学三年级就来初潮,拥有C罩杯,在当时的小学生中十分突出,因此常被同学取笑为“大白鲨”“大颗呆”,也因为胸部大被取了“奶晃”的绰号,这令她相当自卑并拿胶带裹胸。

案例二:小男孩汤姆在幼儿园受了同学约翰内斯的排挤,约翰内斯骂他“胆小鬼”“傻瓜”“笨蛋”,还把他的面包丢进了垃圾桶,做操时还故意绊倒汤姆。所以,汤姆一点儿也不想上学了。

身体霸凌指霸凌者对被霸凌者的身体各部位实施伤害的行为。一般可分为肢体霸凌和性霸凌。

肢体霸凌指霸凌者对被霸凌者的身体进行攻击或抢夺他们的东西。肢体霸凌常见的行为有:打、抢、扔、推、撞、踩,除去上面六种典型行为,还有很多种其他的肢体霸凌:烧头发、吐口水、逼别人吃极恶心的东西、借助棍棒等暴力工具实行霸凌……肢体霸凌是所有校园霸凌中最容易辨认的一种类型,因其通常会在被霸凌者身体上留下明显的印记。

案例一:2008年3月12日晚上9点左右,某中学女学生吴某打完热水回宿舍,上楼梯的途中走到三楼时听到脚步声,她抬头看了一眼,原来是两个不熟悉的女孩,便低头继续上楼。正是这无意一瞥,使她遭七名女学生两夜折磨:被用别针扎脸部,牙刷刷阴部,手机拍淫秽录像……她身心受到巨大伤害。

案例二:2007年,江门开平的一位八年级女生因为得罪了校园里拉帮结派的七个女生,被掳到一家宾馆。七个女生找来四个未成年男生轮奸了这个女生,对她肆意殴打、凌辱,并将施虐过程录像上传网络取乐。

案例三:2015年6月21日,网络上一段初中生围打小学生的爆料视频受到大量转发。视频时长2分11秒,从中可以清楚看到,一名初中生对小男孩拳打脚踢,将点燃的烟头丢入小男孩的衣服内,并对小男孩进行追打。小男孩无处可躲,被逼到墙角后惊恐大喊,哭泣求饶。初中生再次用烟头对小男孩进行虐待并与其他同学嬉笑。

性霸凌是指霸凌者通过语言调戏、推拉摸撞、做下流动作等行为进行欺凌,或者以威胁、权力、暴力、金钱或甜言蜜语,引诱胁迫被霸凌者与之发生性关系,对被霸凌者在精神和身体上造成一定伤害的行为。性霸凌可分为以下几类:取笑、诬陷、歧视、侵犯等。

案例一:2015年5月初,某中学十二年级学生陈某在教室讲台说明谢师宴相关事宜时,引起四五名男同学的不满,呛他“你很了不起啊”,然后他被压在地上,双手被压制并被强掀衣服,还被公开吸吮乳头、捂嘴强吻脖子“种草莓”,让班上男生围观,最后还是靠女同学出面解围。

案例二:2012年1月,美国田纳西州14岁的菲利普·帕克在当地高中就读时经常因性取向问题而遭受多名同学的欺侮,虽然他和一些学生都向校方反映了情况,但霸凌行为非但没有被制止,反而变得更加恶劣。菲利普因为不堪忍受霸凌而自杀。

案例三:2013年5月,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英利镇某村小学校长郑某某以辅导课程等为借口,多次诱骗该校两名女生至学校宿舍实施强奸。

社交霸凌指在同一团体中,霸凌者联合其他成员孤立、无视、离间或排挤被霸凌者,使他们觉得人际关系疏离,从而感到无助、甚至生无可恋。社交霸凌常见形式有三种:孤立、排挤、散播谣言离间。这种霸凌现象较常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案例一:小明说:“我想和同学一起玩,可是他们拒绝我。”小明班上有一群参加足球社团的同学,他们最近都在玩同一款电动游戏,常常聊得兴高采烈。小明很好奇也很想一起玩,问他们那是什么游戏时,他们只说:“你不懂!”就不理小明了。他们一起玩其他游戏,小明想加入,他们也不允许。

案例二:小伟来到一个新的班级,他发现英语课代表的发音极不标准,向他提出后,英语课代表开始排挤小伟,并且私下与其他同学说他的坏话,还叫大家不要和他一起玩。久而久之,小伟觉得自己始终融不入新班集体,他感觉很孤独,也很郁闷。

网络霸凌指霸凌者借助虚拟的网络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侮辱性的言论或图像,对被霸凌者进行“讨伐”或攻击,恶意诋毁。在网络霸凌中,最常见的有六种形式:恐吓、谩骂、人肉、散布谣言、发送木马、现实追捕。网络霸凌超越时空的局限,网上的言论传播无边无界,严重影响了被霸凌者的精神状态,更破坏了被霸凌者的生活和学习,甚至造成被霸凌者自残、自虐、自杀等严重的后果。

案例一:2010年9月19日,在美国新泽西州的罗格斯(Rutgers)大学,达伦·拉维得知室友泰勒·克莱门蒂要在宿舍会见男友,希望她回避后,就拉上朋友莫莉·魏,偷偷打开宿舍里的电脑摄像头,将克莱门蒂和男友的亲昵视频传上网络,并在推特上发帖评论。克莱门蒂在推特上知道此事后一开始并不特别在意,只向校方要求调换宿舍,几天后,拉维又如法炮制,对克莱门蒂进行直播,被克莱门蒂发现后拔掉了插头。然而第二天,克莱门蒂从乔治·华盛顿大桥跃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案例二:2013年一位14岁的英国女孩,因为误上一个专门以言语霸凌别人为乐的网站,而与其他四位青少年在同一年内、在同一社群网站上受霸凌而自杀。

案例三:2013年,加拿大一位17岁少女在网络上遭到数个月霸凌,连疑似遭到性侵的照片都被贴上网。她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这场霸凌与羞辱。

反击型霸凌是受害学生长期遭受霸凌之后的反击行为。反击型霸凌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面对霸凌时,被霸凌者会自然地做出反击,报复霸凌者;二是被霸凌者将伤害转嫁到第三者身上,霸凌比他更弱小的学生。如果说反击欺负自己的人尚还能说是以暴制暴的话,那么欺负更弱、更无辜的人,这种就是可耻的霸凌行为了。

案例一:2016年5月,美国一段视频显示,一名高个子学生走到少年面前,不怀好意地用力推搡他。面对欺凌,少年没有作声,而嚣张的挑衅者并没有就此作罢,他再一次用力推搡少年。此时,少年脱下了书包狠狠地给了霸凌者一记右勾拳,将其掀翻在地,并骑在了霸凌者身上,用接连数拳狠狠地教训了他。

案例二:1999年4月20日,校园霸凌的长期受害者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伯德持枪及爆炸物冲入科伦拜高中,连续枪杀12名学生和1名老师,击伤20余人,最后自杀。

按照参与者的身份,可以将校园霸凌分为生生霸凌、师生霸凌。

生生霸凌指学生之间的霸凌。往往指的是一个(或一群)学生对某一个(或一群)学生进行身体和心理上的霸凌行为,这是最常见的校园霸凌。

案例一:2004年10月17日晚,西安市南郊某中专学校的一名16岁女生林某,被两名女同学冀某、焦某在宿舍内脱光衣服殴打两个小时,并被用仙人球扎胸部。

案例二:2008年3月,邯郸市某中学女学生D被同校七八个女生多次殴打、折磨,之后被送进医院。

案例三:2009年12月7日21时,昆明市嵩明县某中学一学生董某,为了“教训”平时欺负他的那些同学,在宿舍水壶内投放抗凝血杀鼠剂,导致11人中毒。

师生霸凌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霸凌行为。以前提到师生霸凌,人们更多地想到教师对学生的霸凌,比如教师体罚学生。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学生对教师霸凌的案例明显增多。

案例一:2014年12月16日,云南昭通某中学的教师集体走上了操场。据了解,两周前该校高中部学生当众羞辱班主任,而后又有初中部学生殴打历史老师。由于事件未得到妥善解决,该校教师人人自危,集体休假不敢上课。

案例二:2016年4月20日,安徽亳州某中学课堂上,学生拒交试卷,不仅辱骂还拿板凳砸教师。第四节校园霸凌的角色

校园霸凌往往发生在学校内外,学校的构成成员都有可能是校园霸凌的参与者。根据在校园霸凌中参与者的行为,可将参与者分为霸凌者、被霸凌者、其他参与者(协助者和旁观者)。一、霸凌者

霸凌者是霸凌行为的主导者或者领导者,在整个霸凌过程中占据地位或权力的高位。他(她)是霸凌氛围构成的关键因素,引导、掌控着霸凌的协助者,并对霸凌的旁观者形成胁迫或者权力的压迫。

根据丹·欧维斯在《校园中的霸凌:我们知道的和可以做的》中介绍的,霸凌者往往倾向于表现以下一些特征:

①有强烈的掌控、征服其他学生的欲望,并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

②容易冲动和发怒。

③面对成人(包括家长和教师)时,往往表现出目中无人和攻击性。

④对受害的学生几乎不会表现出任何同情。

⑤如果是男孩,他们的身体比一般男孩要强壮。

霸凌者一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第一类是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孩子,很有社交权力(即容易在社交活动中影响别人),而且对自己的受欢迎程度特别紧张,喜欢主导和控制别人。

第二类是不太合群的孩子,可能有抑郁或焦虑的困扰,自信心不足,不太参与各类活动,很容易服从同伴压力,或者不能体会他人的情绪、感受。

具有以下特征的孩子中,霸凌行为发生率更高:

①攻击性强或者容易被激怒。

②家庭不和谐或父母疏于管教。

③恶意猜测他人。

④难以服从纪律。

⑤崇尚暴力。

⑥父母或朋友中有霸凌者等。

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原第七人民医院院长赵国秋提出霸凌者一般分为三种人:品行障碍者(行为儿童)、学困生和适应障碍者。

专家点评:

品行障碍者,一般情况下是正常的,在发作的时候,看到什么就会摧毁什么,让自己的情绪得到发泄。这一类学生普遍学习成绩不好,跟同学也无法融洽相处。

学困生,在智力方面没有问题,理解能力也不错,但在课堂上就是没办法集中听老师讲课,这种症状过去叫多动症。这类学生只能在短时间(约20分钟)内集中精神做一件事情,时间长了就会坐不住,还会影响到其他同学。

适应障碍者,孩子的性格多数是通过家庭遗传,一些孩子家长本身就很神经质,经常会做一些异常的事情,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受影响,这种情况一定要尽早矫正。

霸凌者一般并没有真正的朋友,他自我感觉很强大,并且希望给同学们以同样的印象。他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并不在乎他的行为给受害者带来的痛苦。霸凌者的父母往往对自己孩子的所作所为一无所知,他们本可以防止霸凌的发生或者进行弥补,但有些家长自己在生活中有时候也是霸凌者,比如开车横冲直撞不讲规则,喜欢传同事、朋友的闲话等。二、被霸凌者

被霸凌者是霸凌行为的受害者。霸凌者在决定他的霸凌行为的受害者时,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比如,不经意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不小心撞衫,看着不顺眼……因此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校园霸凌的受害者,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理由。一般情况下,具有安静沉默、内向、缺乏安全感、自卑等特点的人群更容易成为被霸凌者。

根据丹·欧维斯在《校园中的霸凌:我们知道的和可以做的》中介绍的,容易成为霸凌对象的学生倾向于拥有以下特征:

①小心谨慎、敏感、安静、胆怯且害羞。

②总是处于焦虑、缺乏安全感、不开心和自卑的状态中。

③压抑,比同龄人更多地想到自杀。

④通常没有好朋友,和成人的关系比和同龄人的关系要好。

⑤如果是男孩,他们的身体比一般男孩要瘦弱。

被霸凌的孩子可能是任何人。即便是日本皇室公主爱子,也会因为在学校被男同学欺负而不敢上学。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小时候被同学霸凌,居然是因为当年某些科目的学习成绩过于出色。几乎所有人回忆自己的童年时,都能说出一两件自己或者周围同学被人欺负或者欺负别人的故事。

没有任何因素必然导致一个孩子成为霸凌者或被霸凌者,但以下人群成为霸凌对象的比例更高:

①与众不同的孩子,例如看起来特别胖/瘦、身体有缺陷、穿戴很特别、插班生、不去做同伴认为“很酷”的事情等。

②公认容易受欺负、不能保护自己的孩子。

③抑郁、焦虑或自信度低的孩子。

④不那么受欢迎、朋友少的孩子。

⑤不合群,被同伴认为讨人嫌、讨厌的孩子。三、其他参与者

校园霸凌的发生除了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以外,往往还有第三方的存在。协助者主要是霸凌行为的支持者,同时也是霸凌者的依附者。他(她)与霸凌者共同通过某种方式(毁坏或夺取财物;孤立或无视;恶语相加;推推搡搡或重度拳打脚踢等)给被霸凌者带来伤害。

协助者一般会围观霸凌的过程,偶尔也会参与其中。很多时候协助者并不是不明白霸凌是错误的,他们只是不敢去报告给教师和家长,因为他们害怕因此会变成下一个受害者;但他们内心知道霸凌行为的错误,因此自己常常会陷入内疚和自责之中。协助者对霸凌行为也有着较大的责任,如果大多数孩子拒绝霸凌,那么霸凌者在群体中就失去了“市场”,霸凌现象就不可能再发生。

旁观者主要是霸凌行为发生过程的目睹者。大多数的校园霸凌行为有一个或多个旁观者,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曾旁观过校园霸凌事件。旁观者的存在对校园霸凌行为来说并非一堵无意义的背景墙。有相关的研究调查显示,只要旁观者积极干预,大多数能够有效制止和结束校园霸凌行为。而旁观者的冷眼旁观则可能助长霸凌行为的再度发生。

校园霸凌事件中旁观者的分类如下:

①协同欺负者:事先并不知情,但事发后协助霸凌者捉弄、折磨受害者。

②煽风点火者:通过一定的煽动性语言、姿势或行为鼓动霸凌者。

③置身事外者:保持中立,不介入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校园霸凌事件。

④保护者:安慰、帮助受害者,并努力制止霸凌行为。第二章校园霸凌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一节校园霸凌的现状

校园霸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偶发事件,而是一个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北欧到南欧,从亚洲到美洲,几乎所有文化背景的学校中都存在霸凌现象。在网络以“校园霸凌”为关键词搜索,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世界各地发生的校园霸凌事件不胜枚举。

案例一:2014年3月,美国爱荷华州14岁男孩肯尼斯·怀舒恩因为性取向问题而遭受霸凌,受到死亡威胁而自杀。

案例二:2016年2月25日,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日本福岛县会津地区某高中日前发表公开声明称,已确认于去年9月自杀的十一年级女生生前受到了来自学校文化部高年级学生的校园霸凌。

案例三:2016年3月7日,安徽省黄山市某中学一名十二年级学生的饮用水中被同班三名男同学掺入“春药”。

……

这些引爆舆论的校园霸凌事件加在一起,也只是校园霸凌现象的冰山一角。不分种族和文化,不分民族和地域,在我们看得到和看不到的地方,校园霸凌从未停止过,从欺凌弱小、敲诈勒索到聚众斗殴,从言语冲突到身体冲撞,从现实世界到网络虚拟空间……校园霸凌情节越来越严重,形式越来越多样。一、国外校园霸凌的现状

虽然校园霸凌行为在各国都有发生,但其中美国属于情况较为严重的国家。(一)美国

在2000年,美国发表了第一份全国性的校园霸凌调查报告,报告表明,在六到十年级学生中,每天都有三成的学生遭遇霸凌事件。其中,有320万学生被霸凌,370万学生霸凌他人。

同年,美国全国犯罪预防委员会表明,有多达四分之三的美国儿童曾是霸凌的受害者。

据美国国家学校安全中心的统计和调查,在2007—2008学年,美国K-12年级共有5570万学生,在该学年发生的校园霸凌中共有43人死亡。在2007年有150多万12~18岁的青少年受到非致命的校园霸凌伤害,包括82.68万起盗窃事件和68.41万起暴力事件。10%的男中学生和5%的女中学生在校园遭遇过武器威胁,32%的学生遭遇过欺辱。85%的公立学校至少发生过一例暴力犯罪、盗窃或其他罪行。

2011年,美国约瑟夫森青少年伦理品格研究所的研究称,在调查前的一年之内,美国有50%的高中生欺负过别人,47%被欺负、取笑或者嘲弄过,10%至少有一次带武器到学校。

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的反霸凌网站指出,校园霸凌主要发生于校园内。初中阶段是美国校园霸凌发生的高峰时期,因为初中生正处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时期。虽然霸凌行为会在高中生或成年人中出现,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霸凌行为也会逐渐减少。28%的六到十二年级的美国学生遭遇过霸凌。29.3%的美国学生在教室,29%在走廊或储物柜附近,23.4%在食堂,19.5%在体育课上,12.2%在浴室遭遇过霸凌。研究报告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起绰号是最常见的校园霸凌类型,其后依次为戏弄、散布谣言、身体攻击、有目的的隔离、威胁、抢夺财物和性骚扰,网络霸凌居于最后。在学校中,70.6%的学生目击过霸凌行为,30%的学生承认他们参与过霸凌。(二)日本

日本是校园霸凌现象很严重的国家之一。从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相关调查报告可以看出,日本校园霸凌事件多、形式多样、后果严重等。

日本文部科学省2007年调查报告称,校园霸凌形式有很多种,包括语言威胁,辱骂,排斥到集体之外,假装玩游戏而实施踢打,还有索要钱物,就某个学生的弱点和害羞的事情故意揭短,通过手机、电脑等进行诽谤中伤或者恶言挑衅等。表2-1 校园霸凌不同类型的数量统计(文部科学省2007年调查报告)(说明:横向是按小学、初中、高中、残疾人学校划分的数量以及合计数量分类,纵向是按性质分类)

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划分,几乎同学之间的矛盾都可以划为校园霸凌。据日本文部科学省2011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最近10年,校园霸凌事件数量逐年上升,1998年发生28526件,到2010年竟然达到了60913件,这种增长速度,让社会各界都极为担忧。当中更令人担忧的是霸凌的低龄化趋势。该统计显示,小学校园暴力的增加趋势最为惊人,从1998年的1432起,递增到2010年的7115起,是原来的5倍,2008、2009、2010这3年增长最快。这3年也正好是日本政权交替频繁、经济不景气等诸多社会问题凸显的3年。由于经济不景气、社会压力增大,中小学生的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暴躁,校园内的霸凌问题出现了严重的升级现象。

日本校园霸凌有4种类型。一是对教师的霸凌。2010年,对教师施暴的件数为8304件,其中被霸凌教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就有1827件。二是学生之间的霸凌。有同班同学之间的,也有不同班、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霸凌行为,多人长期欺负同一个学生的现象尤为严重,造成被欺负的学生无意上学,严重的甚至导致其自杀。2010年这类事件共有34277件,比上一年增加了1832件,占总霸凌事件数的56%。三是对他人的霸凌。例如,与陌生人由争吵引发暴力冲突的,为了抢夺财物对过路人实施暴力的行为等,2010年发生1728件。四是对学校设施、设备的损毁。主要指故意损坏学校的设施和设备等行为,如:故意损坏桌椅、黑板、门等行为,2010年有16604件。其中学生之间的霸凌在校园暴力中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56%。

日本文部科学省的问题行动调查结果指出,日本全国高中以下及特殊学校在2012年度共有19108件校园霸凌案件,数量为2011年度的2.8倍,其中小学11.74万件(较前一年度增长3.5倍)、中学6.36万件(增长2.1倍)、高中1.63万件(增长2.7倍)。从校园霸凌行为内容来看,排前三的有冷嘲热讽和说人坏话、轻微暴力、排挤和刻意无视。

日本2015年公布的《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也显示,日本校园霸凌现象普遍,在为期6年的追踪调查中,近90%学生曾遭遇校园霸凌,形式包括集体孤立、无视、说人坏话等。(三)韩国

近几年来,韩国艺人自杀频频成为新闻。其实韩国学生的自杀率也是全世界最高的。导致韩国学生自杀率居高不下并且不断飙升的主要原因,是韩国十分严重的校园霸凌。校园霸凌问题最近更是牵动着韩国社会和政府的神经。

事实上,韩国校园霸凌现象由来已久。2003年下半年,直属韩国总理办公室的青少年保护委员会就以全国140多所中学的21067名学生为对象进行了校园霸凌实际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高中生的暴力受害率分别为7.5%和3.6%。在2005年年初,就有6名学生被其他学生活活殴打致死。正是如此,同年6月,韩国警方就发动了为期两个月的严打,共查处2791名对同学施暴的问题少年,其中77人被刑拘,2379人被拘留立案,335人被移交至家庭法院少年部,另外还瓦解了19个校园涉黑暴力团伙。

据韩国教育部统计,经校园暴力对策自治委员会审理的案件2005年有2518件,2010年有7823件,5年涨了2倍多。

2011年12月,《朝鲜日报》和韩国教员团体总联合会面向韩国126所初中和高中进行了一次校园霸凌事件紧急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全国受害学生达30万人,而其中初中生就超过了11万人,而这个数字在10年前还不足5万。

2012年2月6日,韩国延世大学社会福利研究生院一项针对1140名首尔和京畿道的中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8%的青少年曾遭受校园霸凌,有42.3%的学生最近一周曾想过自杀。但是,绝大多数遭受霸凌的学生都选择忍气吞声,他们害怕更激烈程度的暴力。韩国青少年福利财团2011年年初曾进行过问卷调查,当时参与的3560名中小学生中,对“目击校园霸凌时会采取怎样的行动”这一问题,约60%的学生都回答会装作没有看见,他们的理由是怕自己也被欺负(27%)、不关我的事情(25%)、不知道该怎么办(24%)。(数据摘自:刘润生.韩国校园暴力为什么如此猖狂.看世界网.)

韩国校园霸凌问题的棘手之处不仅在于它的隐蔽性,还在于参与霸凌的学生年龄越来越小。据韩国KBS电视台报道,韩国小学已经沦为了校园霸凌的多发地。韩国教育部2015年通过国家教育信息系统(NEIS)发布了“学校暴力实态调查”的结果,据调查结果显示:语言暴力在校园霸凌中占比最高,达到35.3%,被集体孤立占16.9%,身体暴力占11.8%。而在所有受调查者中,以小学生受害最严重。韩国保健社会研究院的调查结果分析显示,韩国9~17岁的青少年中有32.2%曾遭受校园霸凌,21.5%曾参与施暴。男生曾遭受校园霸凌比率为33.4%,高于女生30.9%的比率,大城市青少年遭受校园霸凌比率为35.4%,也要高于农村25.1%的比率。年龄方面,9~11岁的青少年遭受校园霸凌比率为38.6%,比12~17岁青少年高出8.9%。(数据摘自:韩国近三成青少年曾遭受校园暴力 教育部将开展摸底调查.人民网.)

据韩国“联合新闻通讯社”报道,韩国警察厅表示,2016年1月,以电话或网络方式接获的校园霸凌申诉高达616件,相当于一天就有约20件,比上年同期增加25倍。所申诉的校园霸凌类型,以施暴或胁迫类型最多,达46.8%。而发生场所则以校内最多,达41.1%;其次是补习班,达33%。受害者最多的是初中生,达39.8%;小学生也相去不远,达35.4%。申诉者最多为父母亲,达55.4%。若以地区论,首尔最多,达17.4%。加害人最多为同学,高达65.3%;其次为其他学校学生,占20.1%;学长学姐则为13%。韩国警察厅相关人士表示警方正积极处理这些申诉。(数据摘自:罗景霞韩国立法控制霸凌,韩国校园霸凌有多严重?..www.jint.cn.)二、我国校园霸凌的现状

相比其他国家,中国对校园霸凌问题的关注较晚。近几年网络的普及,让校园霸凌行为被大量曝光。频发的校园霸凌事件成为2016年人们挥之不去的记忆。2016年12月28日,最高检察院通报检察机关参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有关情况,2016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校园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人员为1881人,经审查,批准逮捕1114人;受理移送审查起诉3697人,经审查,起诉2337人。据统计,2014—2015年,光是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就多达43起,其中不光有以多欺少的暴力殴打,更有脱光衣服甚至逼吃秽物这样的欺凌侮辱,一些极端个案的情形,让人很难相信那些事情会是在校学生所为。

从不同机构的调查研究结果来看,我国的校园霸凌现象比较严峻。

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针对10个省市5864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32.5%的同学偶尔被欺负,6.1%的同学经常被高年级的同学欺负。

2015年浙江大学有关调查显示:49%的同学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霸凌行为,有87%的同学曾遭受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霸凌。

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设计与实施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的数据显示,我国的校园霸凌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农村校园霸凌比城市校园霸凌更突出。边远县镇乡村学校,教育观念落后、法制意识淡薄,校园欺凌现象也严重。表2-2(2)学习成绩好坏是影响是否遭受各种类型校园暴力的重要因素,学习成绩越差,遭受校园暴力侵害的风险也越高。表2-3(3)身体的胖瘦是影响是否遭受各种类型校园暴力的重要因素,太胖或太瘦都会增加遭受校园暴力侵害的风险。表2-4

数据来源及说明:本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设计与实施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调查从2014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抽取了28个区县112所城乡学校的10279名七年级学生进行年度追踪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及其家长、教师及校领导,旨在揭示家庭、学校、社区以及宏观社会结构对于个人教育产出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教育产出在个人生命历程中发生作用的过程。到2016年,所有的被调查学生都已完成初中三年的学习。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已成为我国首个反映初中阶段教育全过程,且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追踪调查数据。第二节校园霸凌的发展趋势一、校园霸凌主体特点

相较小学、高中而言,初中生校园霸凌最为严重。校园霸凌事件主体的年龄集中在10~18岁。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对校园暴力刑事案件的统计报告显示:从涉案阶段看,小学生占2.52%,初中生占33.96%,高中生占22.64%。

案例一:广州一小学生小李要求小国每天给他5角钱,不然就殴打他。遭到小国的拒绝后,小李用剪刀刺向小国,致其左后肩严重受伤。

案例二:2016年5月23日晚,14岁的八年级女生小雨被两名女孩从西安城北掳到朱雀门附近,在一小区内遭到三女一男一个多小时的殴打,遍体鳞伤。

校园霸凌以男生为主,女生校园霸凌成为新的增长点。从媒体曝光的校园霸凌事件来看,同性别之间发生霸凌的情况较多,尤其是“男男”霸凌比较突出。值得关注的是,女生之间的霸凌行为呈现上升趋势。女生在青春期面临的困扰和挫折增多,同时自信心下降、自卑感增加。由于性发育,女生会出现许多的不适应,对自己不满意的程度也在增加。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一些落后、腐朽文化借助大众传媒肆意扩散,在不健康的是非观的诱导下,一部分女生将比自己弱小的女生作为无聊泄愤的靶子。女生霸凌的行为一般是殴打、脱衣服对被霸凌者进行身体侮辱,并把不雅视频上传至网络,对她们的欺辱行为进行畸形的传播。

案例一:2015年6月,江西省永新县5名女生连番对下跪道歉的女生扇耳光,打人过程中一边嬉笑、一边说脏话。

案例二:某年2月18日,温州市鹿城区蹇某等7人(均为女性,多人不满18岁)因看同在酒吧跳舞的小娟(化名,17岁)不顺眼,就扇耳光、用脚踹,并强迫其脱光上衣跳舞,还拍摄视频上传至微信群。

校园霸凌并不新鲜,却很少被认真提及。许多霸凌事件默默地发生却不被注意到,或者被注意到了也没有被公开。我国官方还没有对全国范围的校园霸凌事件进行统计或调查,但从见诸报端和网络的校园霸凌事件来看,大部分是由多人参与的霸凌,尤其是多个孩子殴打一个孩子。因此,校园霸凌呈现团体化的趋势。

案例一:2011年9月某日,在某校的大门口外50米拐角处,十一年级学生詹某伙同本班5名同学对十年级的李某进行群殴,致使李某门牙脱落2颗,多处受伤住院。

案例二:2016年8月29日,汕头市潮南区,赵某珠等8人对一名身穿校服的少女进行辱骂、猥亵,并威逼其脱衣。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校园霸凌主体呈现低龄化、团体化和女性化的趋势。二、校园霸凌行为特点

校园霸凌事件发生的地点和时间均具有隐秘性。校园霸凌一般发生在放学后,刚刚放学时发生率最高,其次是上课前后。在寄宿制学校,则多发于晚上。事发地点主要在宿舍、厕所,因为这两个地方没法安装摄像头,除此之外多发于校门口。

案例一:香港女中学生彭某不满被女同学背后讲坏话,约对方到屯门一商场“谈判”,其间联合他人对女同学多番掌掴及以膝盖顶撞。

案例二:2016年5月6日,山东日照某校的男厕所内,几十个人嬉笑着围观一名男孩被一名身体强壮的同学殴打。

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双方大多不愿向校方和家长提及,主张靠自己的能力私下了结,而且多在隐蔽地点进行。学生“以暴制暴”情绪泛滥,他们认为靠教师或家长来解决问题是丢人的事情。当霸凌事件发生后,他们往往选择沉默。2011年一份针对超过700名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当自身遭受校园霸凌时,约45%的学生选择不告诉教师或家长,约55%的学生选择报告家长、教师或警察。当看到他人遭受校园霸凌时,约59%的学生选择不告诉教师或家长,约41%的学生选择报告家长、教师或警察。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人民提供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也为校园霸凌推波助澜,助长了校园霸凌行为的发生。即时通信软件、网络论坛、微博、博客等交流平台也成为霸凌事件的发生场所。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得网民在发表言论和传播不雅视频时很少考虑后果,而这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行为在网络上形成一股洪流,其力量很难估量。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而将暴力场面或个人隐私上传至网络,将校园霸凌行为从现实生活延伸到虚拟的网络,又从虚拟的网络延伸至现实生活,霸凌行为呈现出“现实—网络—现实—网络……”的多次反复,使被霸凌者的伤害最大化。

案例一:2007年,江门开平的一位八年级女生因为得罪了校园里拉帮结派的七个女生,被掳到一家宾馆。七个女生找来四个未成年男生轮奸了这个女生,对她肆意殴打、凌辱,并将施虐过程录像上传网络取乐。

案例二:2016年10月,网上惊现一段视频,广西玉林9名女学生当街殴打一名女生,不仅用手连扇其耳光,还用脚踢打、拿拖鞋抽打,甚至叫嚣要脱掉这名女生的衣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校园霸凌行为呈现隐秘性趋势。三、校园霸凌形式特点

校园霸凌的表现形式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粗言秽语、侮骂欺辱,中伤、讥讽、贬抑受害者。

②打架斗殴,对受害人进行人身攻击。

③损坏受害者的书本、衣物等个人财产。

④恐吓、威胁、胁迫受害者做其不想做的事。

⑤网上传播谣言进行人身攻击等。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设计与实施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具体的校园霸凌中,言语霸凌占比最大。表2-5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校园霸凌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四、校园霸凌后果

很多人(包括一些家长、教师)分不清校园霸凌与开玩笑的区别,对校园霸凌采取习以为常的态度。而事实上,校园霸凌的影响是深远而负面的。很多人认为只有被霸凌者受到伤害,实际上霸凌行为的多方主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大多数被霸凌的学生心里种下了恐惧的种子,产生退缩怯懦、缺乏自信的后遗症,长此以往会出现“社交障碍”,恐惧任何新环境,即便是在安全的环境,还是会害怕结交新朋友。时间久了,不仅造成心理问题,更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自杀。

案例一:2013年12月4日,河南省三门峡市17岁女孩小蕊,因不慎得罪了同寝室的其他5位同学,遭到她们的拳打脚踢,于当天从学校寝室楼6楼跳楼自杀。

案例二:2013年11月29日19点10分左右,广东省潮州市某小学的13岁六年级女孩张某某,因在当天下午5点放学后遭到同级同学陈某某及其带领的4个某中学学生的拦路欺负,于当天晚上从自家小区7楼跳下,抢救无效死亡。

案例三:2016年2月,浙江省某区一民办学校的李某因校园琐事,纠集他人对小王(女,13周岁)实施了聚众猥亵行为。由于手段较重、情节恶劣,被害人小王出现精神异常并转学,且抗拒心理治疗。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校园霸凌后果呈现严重化趋势。第三章校园霸凌的研究及意义第一节校园霸凌研究的历史

各国校园霸凌的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已引起各国政府和专家的高度关注。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事件中,媒体与社会关注的是那些因为无法忍受霸凌怒而杀人者,那么,如今人们关注的,则变成了因为被霸凌而放弃生命者。一、国外对校园霸凌的研究

第一次针对校园霸凌问题的系统性研究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瑞典。挪威心理学家丹·欧维斯是反校园霸凌问题研究以及干预项目的开创者。1993年,由丹·欧维斯撰写的第一本解读校园霸凌问题的图书《校园中的霸凌:我们知道的和可以做的》系统解释了如何理解校园霸凌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其中,他对校园霸凌的定义,被各国政府以及研究界普遍采纳。校园霸凌是指某个学生在某段时间内被一个或多个学生反复或持久地实施负面行为。这种负面行为是指有意造成或试图造成对他人的伤害或不适,包括身体的接触、言语或手势的威胁以及有意的排挤等。霸凌行为应该具备三个特征:重复发生性、伤害性和力量的不均衡性。

1987年国际反霸凌运动更是推动了各国(地区)对校园霸凌的研究。随着对霸凌问题的研究逐渐深入并广为报道,霸凌的陌生一面被更深地揭示出来。西方发达国家在对校园霸凌现象的研究过程中明确了对校园霸凌行为的界定,尤其是提出了网络霸凌,将对霸凌现象的研究延伸到了虚拟空间。同时,对校园霸凌现象出现的原因做了深入的分析,促进相关国家采取有力的措施来处理校园霸凌现象,从而减少校园霸凌现象的发生。(一)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研究校园霸凌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将校园霸凌问题处理得最好的国家。美国历史上,真正改变校园霸凌在民众中的看法的,是1999年发生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科伦拜校园事件。事后调查显示科伦拜高中的校园霸凌现象非常普遍,两名杀人者都是校园霸凌的长期受害者!科伦拜校园事件让美国政府不得不重视校园霸凌事件。

案例:1999年4月20日,高中生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伯德持枪和爆炸物冲入科伦拜高中,连续枪杀12名学生和1名教师,击伤20余人,最后自杀。

美国对校园霸凌的行为界定也做了多次修改。

美国一开始对校园霸凌的认定也是较简单的,认为校园霸凌行为仅限于校园暴力案件。

随后,美国联邦政府以及各地州政府逐渐降低了对霸凌行为认定的标准,不仅将动手打人、吐口水、故意推搡、拍裸照等定为霸凌,还将精神上的贬低也纳入其中。如言语辱骂他人,以及在公众场合故意因残障、种族、肤色、性别、性取向、宗教等而嘲笑对方,甚至口头威胁等也归入霸凌行为。

近年,一位女生因不堪忍受一名男子在网上对其嘲笑辱骂而自杀。此后美国法律将在脸书、推特等社交媒体上辱骂、攻击或披露同学隐私的行为,定义为霸凌行为,称之为网络霸凌。

美国不仅对校园霸凌的行为做出了明确的界定,而且对防止校园霸凌的措施进行了研究,特别是从法律上惩处校园霸凌行为。1999年佐治亚州第一个通过《反霸凌法》,2006年,有16个州通过了《反霸凌法》,2012年这个数字升至49个,直到2015年4月蒙大拿州通过了《反霸凌法》后,美国所有州都通过了《反霸凌法》。

2010年,美国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霸凌峰会,并在10月发布了全面的反霸凌指导意见,希望学校能采纳已被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霸凌问题。

一些民间组织也开始出现,帮助受到霸凌的学生。如歌手LadyGaGa就成立了一个“生来如此基金”,帮助年轻人应对霸凌。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校园霸凌的手段也不断变化。美国还成立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