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身份构建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12:52:32

点击下载

作者:孙启耀,王宁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语用身份构建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

语用身份构建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试读:

前言

韩礼德从功能主义视角出发,将语言功能划分为三大类:概念功能、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1985)。然而,韩礼德对前两个功能论述较多,研究比较透彻,但对第三个功能——人际功能,则只研究了语气、情态和语调,并将其看作是人际意义的主要内容。如此,忽略了人际意义实现的其他手段。21世纪初,李战子博士以敏锐的眼光观察到了人际功能没有得以充分研究的事实,率先对话语的人际意义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成就,其中标志性的成果是《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这本专著。受李战子研究的启发,在之后的十几年,围绕着人际意义,学者们发表了大量论文,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我们注意到,所有的成果都是以人际意义研究为中心延伸展开的,虽然实现人际意义的方式不仅有情态动词、语气,还有其他的手段,但学者们的研究重心大都还是以情态研究为视角来分析话语的人际意义。另外,我们发现国内外大量的研究都聚焦于认识情态,而语篇中有关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还没有引起学者们足够的重视。

鉴于此,本书将运用语用身份的概念,以我国首部大型医疗剧《心术》与美剧《豪斯医生》(第1季)为语料来源,将这两部电视剧中的职场语境话语交际原文转录成文本语料,通过对不同情境下医务人员之间以及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言语交际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体现责任情态人际意义的词汇、语法层面和语旨变量的各种选择,以及心理空间的动态构建过程来探讨言语交际中医务人员角色的形成以及医患之间的关系。通过考察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我们既可以弄清楚发话人对话语命题真实性所承担责任的程度和对未来行为做出的承诺或承担的义务,还可以了解发话者对受话人及相关事件的态度、发话人与听话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和权力关系等,以探究情态系统人际意义在不同语用身份的建构条件、体现方式以及主体性因素。

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国内外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追踪了相关领域研究的最新发展动态。在本书成稿之际,我们要感谢所有关心、支持本书的机构和个人。本书第一、二、三、六章由孙启耀撰写,约8.8万字;第四、五、七章由王宁撰写,约8万字,最后由孙启耀统稿。

我们希望本书能引起更多人对责任情态研究的关注。由于水平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诚挚地希望广大师生和读者提出批评和建议。孙启耀 王宁2015年1月于哈尔滨第一章绪论

2012年国内各大卫视热播了我国首部大型医疗剧《心术》,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之所以引发这么高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心术》首次将医患关系这个敏感而又沉重的主题搬上了银屏。这部医疗剧不仅反映了我国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事实现状,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反思和讨论。随后,笔者在网上搜索了近年来的医患纠纷案例,搜索引擎提供了数万条相关链接,一系列的医疗纠纷惨案令人触目惊心。笔者将近年影响较大的医疗纠纷按时间顺序整理如下:2011年

1月31日,上海新华医院胸外科,患者家属刺伤10名医护人员,其中6位医生重伤。

3月31日,上海静安区中心医院一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与医生产生分歧,殴打其主治医师。

4月2日,广东省人民医院一患者因等候时间过长殴打两名医生。

5月30日,江西省上饶市人民医院一患者之父纠集近百人封堵医院,并打伤多名医生。

7月25日,陕西安康市中心医院骨科诊室内,一男子持刀追砍医生27刀。

8月16日,东莞市长安镇长安医院一男性患者持菜刀将两名医生砍成一死一重伤。

9月15日,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诊室一女医生被患者连砍18刀,经鉴定为重伤。

11月4日,广东省潮州男科医院,一患者砍杀三名医生,致一死两重伤。2012年

3月23日,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1名实习医生被砍死,3名医护人员被重伤。

5月2日,乌鲁木齐某三甲医院一医生被患者家属殴打,致面部软组织损伤,双耳鼓膜受损。

6月19日,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被患者家属连砍3刀,肺部被刺穿。

9月3日,深圳鹏程医院耳鼻喉科,3名医护人员和1名保安员被砍伤。

……

另据新华社报道,2006年,我国内地共发生9831起严重扰乱医疗秩序事件,打伤医务人员5519人,医院财产损失超过两亿元。2006年1月至6月,广东省各级医疗机构因医疗纠纷引发的患方“暴力索赔”事件共200件,平均每月33件。此外,根据卫生部统计,2010年全国共发生医闹事件17243起,比3年前多了近7000起。每一个数字,都令我们感到震撼;每一起事件,都让我们感到沉痛。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已经历过多次不同深度、不同范围的医疗体制改革。如今的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医保水准不断提高,但是为何“医患之争”还是让社会道德底线一再触底?如何解决当前这种“中国式”医患关系的紧张问题,已经成了如今最热门也是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

笔者作为一个语言研究者,也希望能为解决眼下紧张的医患关系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心术》里两个反差很大的配角人物“孤美人”与“严主任”让人感慨尤深。前者医术高明,但是对病人态度冷漠,言辞犀利,常常被病人投诉;后者医术平平,却很会与患者聊天谈心,反而很受病人爱戴。这表明医生与患者的有效交流可以增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既有利于缓解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紧张关系,也能使病人对康复抱有更大的希望和期待。由此笔者产生了研究医患之间的话语交流,以促进医患双方的沟通来提升其对彼此的信任度进而改善医患关系的想法。此外,在看到2012年8月17日《健康报》刊发的报道之后,笔者更坚定了这一想法。报道中提到了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王小燕教授对5家三甲医院医患双方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医患双方都把“医务人员语言问题”放在影响医患关系的首位;患者普遍认为医生语言冷漠,医生的语言、表情等都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

因此,本书将运用语用身份的概念,以我国首部大型医疗剧《心术》与美剧《豪斯医生》(第1季)为语料来源,将这两部电视剧中的职场语境话语交际原文转录成文本语料,通过对医务人员之间以及医生与患者之间在不同情境的语言交际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体现责任情态人际意义的词汇、语法层面和语旨变量的各种选择,以及心理空间的动态构建过程来探讨言语交际中医务人员角色的形成以及医患之间的关系。通过考察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我们既可以弄清楚发话人对话语命题真实性所承担的责任的程度和对未来行为做出的承诺或承担的义务,还可以了解发话者对受话人以及相关事件的态度、发话人与听话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和权力关系等,探讨特定职业身份在职场语境中通过责任情态所表现出的对未来行为做出的承诺或承担的义务以及对行为责任所承担的程度,以探究情态系统人际意义通过不同语用身份的建构条件、体现方式以及主体性因素。

本书共分七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语言学中的情态研究,主要介绍情态的定义、情态的分类和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与研究现状;第三章责任型情态及意义,包括责任型情态的界定与类别、责任型情态的人际意义、责任情态的心理空间阐释和评价理论视角下的责任情态;第四章《心术》中的责任情态意义和第五章《豪斯医生》中的责任情态意义,分别介绍和研究中美两部医疗剧中医患关系之间的职场话语交流中责任情态的分布与语用特征,以及其中的责任情态心理空间阐释,并对中美医务人员使用责任情态的意义进行探讨;第六章是对中美医务人员责任情态使用的比较研究,包括对中美医务人员责任情态使用的差异进行比较与探源,以及对语用身份构建中责任情态意义的建构研究;第七章余论,总结了本书研究的方法论,并论述了研究的局限与不足。第二章语言学中的情态研究情态(modality)这一术语出自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自其被引入到古典哲学中算起,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研究历史。情态的研究,主要涉及哲学、逻辑学和语言学几大学术领域。本书所谈及的情态指的是语言学中的情态系统。语言学对情态的研究是由借鉴逻辑学中模态逻辑(modal logic)的研究而展开的。所谓模态是指事物或认识的必然和可能性等这类性质,语言学中用以表示这种语义概念(模态或模态概念)的语词或符号被称作情态词(modal)。在西方语言学的发展历程中,传统语法、语义学、语用学、符号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系统功能语言学等语言学分支学科都曾对情态进行过探讨。2.1情态的定义

情态最早是逻辑上的概念。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模态逻辑理论中,提出并定义了“必然”、“偶然”、“可能”及“不可能”这四个模态算子,他的这种方法后来被称作“真值模态”(王维贤,1989)。这激起了语言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等学者们的兴趣,尤其是语言学家将情态看作一个重要的语法格。然而,当时只有情态助动词被当作情态研究的重点,其他的情态表达却被忽略了。随着功能语法的迅速发展,更多的情态表达得到重视,这使我们对情态系统的分析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以往语言学有关情态的研究中,很多语言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对情态进行过定义,虽然众学者在很多方面都达成了共识,但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对于情态的表述各有差别。莱昂斯(Lyons,1977)最早从语义学角度出发将情态定义为“表达了说话者对语句或语句所描述情景的看法与态度”,同时强调了话语的主观性在语言研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主观情态和客观情态的概念。他还指出,情态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情态动词的范畴,例如,frankly、fortunately、possibly、wisely等副词也可以表达情态意义。并且,这些副词在理解语篇的情态意义和语言的主观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帕默尔(Palmer,1986)在此基础上对情态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认为情态是将“说话人主观态度和看法的语法化”。但他忽视了对情态逻辑上的理解,把重点放在了事实和非现实上。帕尔默在研究了多种语言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情态模型。此外,他(2001)在后来的研究中对情态和语气的关系进行论述时,改变了原有的看法,认为语气并不与情态构成并列关系,而是从属于情态的子范畴。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情态的研究作为人际功能研究的一个方面盛行起来。韩礼德将情态与归一度联系到一起,认为情态指的是“是”与“否”之间的中间状态,即肯定和否定意义之间的区域(Halliday,2004)。除此之外,考滋(Coates)、莱文森(Levinson)、夸克(Quirk)、斯威彻(Sweetster)等学者分别从语料库、语用学、传统语法以及认知语言学等视角解读情态及其意义。关于情态的定义,众多语言学家们尚未达到完全的一致,但在很多方面都已达成了共识。从一般意义上可以将情态理解为“说话人对一个状态在认知上、情感上和意愿上的态度”(Asher,1995)。总体上说,情态是一个包括词型、句法和语义的综合性范畴,但我们更强调的是它的语义范畴,情态研究的重要性是对其意义的研究,现实性、非现实性是其基本意义,可行性和或然性为第二情态层,它既呈现主观情态意义,又呈现客观情态意义(汤静安等,2008)。2.2情态的分类

在情态的研究历史中,语言学家们通过不同角度将其予以不同的分类,在这之中接受度最广的当属莱昂斯(Lyons,1977)总结出的两大情态类型,即认知情态(epistemic modality)和道义情态(deontic modality)。认知情态是指说话人对命题为真的看法或态度,而意见、传闻或者假设性推断等以话语人施为成分(I-say-so)为主导的话语结构属于主观性认知情态,反之话语人只是陈述事实而并未参加其保留想法的以承诺成分为核心的(so-be-it)话语结构为客观性认知情态。道义情态是指道德责任话语人对事件为真的可能性或必然性的观点或态度,虽然莱昂斯在定义道义情态的时候用到了“必然性”和“可能性”这两个词,但是他所论证的主要标志还是“义务”与“许可”。而遗憾的是,莱昂斯并没有给我们界定如何来区分主观性道义情态和客观性道义情态,只是谈到了“道义来源”(deontic source)。由此我们可以推论,说话人直接提供话语来源的情态可以归为主观性道义情态,而话语来源于其他渠道则应归属于客观性道义情态。

虽然帕默尔和莱昂斯在对情态研究的时候都沿用并借鉴了冯莱特(Von Wright)理论,但是帕默尔(Palmer,1986/2001)却将情态分成三类,认为除了认知情态与道义情态,还应包括动力情态。帕默尔认为在语言中存在着三种与认知情态有关的判断,包括表示不确定的推测、表示以现有证据为基础的推测和表示以常识为基础的推断。有些语言(如一些欧洲语言)具有这三种意义的标记形式,而英语和汉语例外,它们是借用词汇来传达这些意义的,比如英语中用may、will、must来表达这三种判断,如下例:(1)John may be in his offi ce.(2)John will be in his offi ce.(3)John must be in his offi ce.

上例中,句(1)表达说话人不确定的态度,只是一种想法和推测;句(2)表达说话人在根据以往的经验或总结的规律推测的结果;而句(3)则表达说话人根据证据推断出的结论,比如可能刚刚和John通过电话或者看见John的外套挂在办公室,等等。这三个情态词的情态值依次从低到高,反映出说话人肯定态度依次从不确定到推测到肯定的不同程度。在汉语中则用“可能、也许、大概”或“一定、肯定、保准”等词表达低和高两种情态值。值得一提的是,汉语中没有中度情态值的表达词汇,或者说汉语中是将中度情态值和低度情态值的表达融汇在了一起,可以称其为中低度情态表达。比如:(1)约翰可能在办公室。(2)约翰一定在办公室。

关于动力情态,帕默尔起初的界定是宽泛而模糊的,包含了他对情态动词分析的十余种意义及用法,仅以can为例,属于动力情态范畴的意义及用法就达六种之多(张楚楚,2007):(1)Signs are the only things you can observe.(中性可能性)(2)Yes, we can send you a map, if you wish.(暗含“给予”的可能性)(3)From the top you can see the whole of the city.(can与隐秘动词连用的用法)(4)No, I can' t be rude — he' s seen me.(合理情态)(5)Lions can be dangerous.(存在情态)(6)In the library you can take a book out and keep it out for a whole year unless it is recalled.(规章和制度允许)

而在经历了其他学者的质疑与自己的深入研究之后,帕默尔(Palmer,2001)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将原先宽泛模糊的概念范畴明确为三种:句子主语的“能力”、“意愿”及直接影响句子主语能力的“境况”(circumstances)。另外,他还指出了动力情态与道义情态的本质区分。虽然两种情态都涉及说话人对将来可能发生事件的态度,但就动力情态而言,促使事件发生的因素是内在的或非说话人和道义法则所规定的;而就道义情态而言,促使事件发生的因素来自外界。

继莱昂斯与帕默尔之后,拜比(Bybee,1994)将情态分为四个类别,分别是:认知情态、说话人导向情态(speaker-oriented)、行为者导向情态(agent-oriented)和从属情态(subordinating)。其中,认知情态与前两位语言学家的定义基本一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拜比并没有使用道义情态这一术语,而是用说话人导向情态这一术语取而代之,表示包括指令(即命令、要求、请求、恳求等,也包括警告、劝告、建议)以及说话人给予受话人许可的话语。严格说来,说话人导向情态只是道义情态的一部分,主要是关于道义情态中的“许可”,而并未涉及“责任、义务”。行为者导向情态指的是行为者在主要谓语表达的所要完成的动作时内在和外在需要的条件,它既涵盖了道义情态中的义务责任部分,又包括了帕默尔提到的动力情态。另外,从属情态还是指在某些特定的从句中对谓语动词进行标识的情态形式。

在众多语言学流派对情态系统的研究中,系统功能语言学另辟蹊径,韩礼德(Halliday,2004)对情态的理解有其独到之见,他认为情态具有归向性(polarity),在“是”与“否”两极之间,说话人可以将其命题表达出具有不同程度的可能性和合意性,并将情态分成情态本身(modalization)和意态(modulation)两类。它们对应着语言使用者所交换的陈述信息和建议,即交换物品和服务。前者是说话人对命题的可能性判断,相当于认知情态;后者指说话人对命题的希望性判断,相当于道义情态。这两大类型的情态系统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总的情态类别。这种把情态分成认知型和道义型两种情况经常造成一些多义现象,即同一情态词可能有两种情态意义(Bybee, 1995)。研究者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却并没有找到非常明显的缘由来解释何以表达认知型情态的形式同时也可以表达道义型情态。斯威彻(Sweetser,1990)对此给出了最详细合理的解释,她认为认知世界可以理解为社会物理世界,may表示社会物理世界不存在潜在的障碍。表达认知情态的may表示的是在认知世界中没有障碍阻拦说话人从已有前提得出结论的推理过程;而表示道义情态的may表示在社会物理世界没有障碍阻止事件的发生。另外,所谓的道义型情态意义这一概念实则是由认知型情态意义发展而来的。如斯威彻发现英语的情态词在历史上是从非情态意义演变而来的。如古英语magan原意为“强壮、能干”等身体方面的力量,然后带上了责任型的情态意义,再后来才扩展到也可包括认知意义(李战子,2002)。

除此之外,语言学家们还根据情态的语义类型、情态取向、类型学范畴等角度将情态系统予以分类。韩礼德(2004)把情态量值分为表示要求的高情态量值(must、ought to、need、has to、is to);表示建议的中情态量值(will、would、shall、should)和表示许可的低情态量值(may、might、can、could)。这三种情态量值的使用情况常常被应用于语篇或话语的情态意义的研究之中,以探讨语言在读者与作者、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人际功能。

情态意义的体现是由情态的取向决定的,韩礼德(2004)根据情态取向将情态依次分为显性主观、显性客观、隐性主观和隐性客观四种。其中,显性主观和显性客观都属于隐喻性的情态,主要以小句的形式表达。在显性主观情态中,体现情态意义的小句通常表达一个认知型心理过程,如“I think、I want、I believe”等,以强调说话人自己主观的看法。显性客观情态一般由一个表示关系过程的小句来体现,如“it is likely、it is certain、it is possible”等,目的在于使说话者的断言听起来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观点,而是成为一种固有的特征,为本来只是一种看法的表达增添客观性从而隐藏了情态来源,使人难以提出质疑。隐性主观和隐性客观取向是非隐喻性的情态。隐性主观情态主要由情态动词来体现;隐性客观情态则主要由语气附加语来实现。2.3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与研究现状

人际功能是语言学的一项重要功能,以Halliday(1994)为代表的功能语言学派把语言的纯理功能(metafunction)分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人际功能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指在话语情境中说话人和话语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它可以说明说话人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及其对事物的推断。“人际意义”这个术语出自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根据功能语言学的观点,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总是带有一定的目的,如影响他人的态度或行为;向他人提供信息;将自己的态度或行为向他人做出解释;或使他人为我们提供信息等。它直接与态度、观点等相关,是一条展示意识形态作用的捷径,具有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的功能,主要通过语气(mood)系统和情态(modality)系统体现。从韩礼德(Halliday, 1994)对人际意义考察的内容来看,人际意义主要包括两大类型,即互动的和态度的。互动由语气系统体现,而态度由情态系统体现(如图2-1所示)。图2-1 系统功能语法研究人际意义的模型

美国语言学家吉翁(Givon,1995)对这一人际意义的分析框架进行了调整和充实,把人际意义重新归纳为“认知性的”、“评价性的”和“互动性的”三个元素。澳大利亚语言学家詹姆斯· R.马丁(Martin,1997)认为,系统功能语法对人际功能的研究不全面,因此他提出了评价理论,以丰富人际功能。马丁指出,不仅语法手段实现人际功能,词汇资源也表达人际意义。我国学者李战子(2002)认为:情态是语篇人际功能的中心概念,作为人际元功能的主要语义载体,它获得了超逻辑和传统语法的重要概念。

总之,纵观当前语言学中有关情态系统的研究,其研究方向从集中对情态助动词的研究转移到对情态意义的研究,并逐步向语篇研究扩展。情态意义与情态表达形式之间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情态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的。本书所提及的都是情态的语言表达形式,主要以情态动词为主。由于情态动词的语法作用相当于助动词,所以情态动词也被称为情态助动词。除此之外,情态还可以通过行为动词、副词、形容词、谓语扩展式、小句甚至语篇等表达形式来传递情态意义,但这些表达形式出现频率相对较低,我们称之为非主要形式的情态表达。以上所有这些表达形式都是情态意义的载体,说话人借由它们表达对命题的主观判断或态度。

在语篇研究中,人际元功能关注的是篇章作者和篇章意图中的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即说话人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态度,并影响听者的态度和行为。这一功能承载着很重的语义负荷,它的词汇语法手段是语气和相关的情态种类,加重表达和其他评价性的手段,它们如同韵律特征一样是在整个篇章中实现的。情态作为人际元功能的主要语义载体,获得了超越逻辑和传统语法的重要地位。韩礼德把语气、情态和调值(key)作为人际意义的主要手段。在《功能语法引论》一书中,他提到了实现人际意义的其他手段,即人称系统、表示态度的修饰语、一些词的内涵意义、骂人话和声音质地的韵律特征等(李战子,2002)。

人际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讲话者对自己所讲命题的成功性和有效性所作的判断,或在命题中要求对方承担的义务,或在提议中表达的个人意愿。人际意义的这一部分是由语法的情态系统来实现的(胡壮麟等,2008)。在词汇语法系统中,情态的人际意义以情态动词、情态副词、情态名词、投射句(I think、I believe、I' m sure)和命题句(it is possible、it is likely、it is certain)等形式来表现。情态投射句的选择是为了更加突出作者对命题和提议的情态责任,即表达的主观化;而情态命题句的选择则是为了隐藏作者的情态责任,即表达的客观化(胡曙中,2005)。马丁(Martin,1992)从人际意义在词汇语法系统的功能网格中的体现列出了在话语层面人际功能的实现手段,见表2-1。表2-1 人际意义在词汇语法系统的功能网格

国外学者对于情态的研究焦点已经从情态助动词转移到情态意义,并逐步向语篇研究扩展,而研究对象也从英语拓展为多种语言。帕默尔在专著《语气·情态》(2001)中把情态动词的意义置于数学图形的横轴和纵轴之上来讨论两个向度:情态值向度和情态类型向度。法齐内蒂(Facchinetti)等学者在《现代英语中的情态》(2003)一书探讨了现代英语的情态意义,涉及了主要情态动词的语义和语用特点、新出现的情态表达法、情态的文体变化和社会语言变化等方面。韩礼德(2004)于《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在系统功能语法的人际意义框架下对语气和情态进行了新的描述,将广泛的情态表达运用于语篇分析之中,为从语篇角度解读情态意义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分析途径。但迄今为止,国外学者尚未有专门研究责任情态系统及其情态意义的专著出版,仅在介绍情态系统的人际意义时对责任型情态的人际意义有所提及。

我国学者在介绍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深了对英语情态的研究,同时也对情态系统的人际意义相关主题的研究日益关注,主要的学术成果有以下3本专著:李战子在《话语的人际意义》(2002)中把人际意义的研究方法应用到话语层面时,在框架上进行扩展,不仅研究了不同类型言语体裁的人际意义的特色,而且研究了实现话语的人际意义的多种手段。汤静安与央泉在他们合著的《英语情态范畴的多视角研究》(2008)中运用传统语法、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等经典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原理,对英语情态范畴的意义进行了多角度的诠释,特别是对情态话语的意识形态、话语双方的博弈洽商等非语言因素的研究,有利于对情态意义复杂性的诠释。郑元会在《翻译中的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2009)中从翻译中主体互动的角度提出了人际意义跨文化建构的概念,从实现语言人际功能的语气、情态和评价3个语义系统分别考察了人际意义跨文化建构的条件、方式及主体性因素,建立了翻译的人际意义分析模式。

另外,通过期刊网cnki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月1日,共有1142篇学术论文涉及情态及其人际意义,其中以情态与人际意义为主题的论文合计87篇(包括学术期刊论文59篇,硕士论文23篇以及会议论文5篇)。国内学者对此主题的相关研究是由1996年嵇永宁于《江苏外语教学研究中》发表的《英语情态的人际意义和表达》一文揭开序幕的,从时隔4年之后的2000年开始,每年均有该领域的研究论文出版,其论作出版数量开始呈递增趋势,至2009年达到了繁盛时期,连续3年每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多达15~16篇。这说明我国学者对情态系统与人际意义二者的研究日益注重,甚至可以说已经开始由探索走向了成熟阶段。纵观这87篇学术论文,以从语篇人际意义为切入点研究情态系统者为最,多达24篇;其次为以政治演讲或竞赛演讲为对象进行分析的论文,共15篇;还有学者通过对文学作品、对话语、对广告语言以及从系统功能语法和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研究二者的关联与意义。而有关情态系统中某一类型情态的人际意义的研究论文仅为9篇,又以对认知型情态动词的人际意义研究为首,达7篇之多,仅有3篇论作探讨了道义情态中(责任型情态)的人际意义。

通过考察语篇的情态系统,既可以弄清发话者对话语命题真实性所承担的责任的程度和对未来行为所作出的承诺或承担的义务,还可以了解发话人与受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和权力关系等(李杰,2005)。对语篇中情态系统人际意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语篇、政治演讲、广告语篇等具有鲜明特色的语料之中。综合众多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作如下总结与归纳:

在学术话语中,包括学术书评、学术论文(李战子,2001;陈彧,2005;罗锋,2010;冯浩,2010、2011),认知型情态是实现人际意义的一种重要手段。学术性话语具有“科学客观性”的人际意义,认知型情态及其表现形式(包括情态助动词、情态副词、小句以及非人称主语引出行为动词的小句等)的使用能够避免作者在思维上过于武断,进而为读者留下持有不同观点和不同态度的讨论空间,这起到了同时维护作者和读者面子的双赢作用,表现了对话语外多重声音存在的意识和尊重,从而构建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政治演讲是政治家针对某一政治事件阐述自己的观点、宣扬自己政治主张的一种活动,其目的是说服听众支持自己的政治主张,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陈丽萍,2010)。在政治语篇中(陈艳艳,2006;陈丽萍,2010;孙静,2009;应巧君,2010;孙静,2011;王翠华,2011),政治家通常会大量使用中等量值的情态操作词,既能表达演讲者对所发表的命题或提议的肯定态度,又能避免给听众以权相压的感觉,在确立了演讲者权力地位的同时,又平衡了其与听众之间的地位差异。另外,演讲者在情态取向上,常常会大量采用显性主观情态的表现形式,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整个演讲语篇更具渲染力与煽动力,达到让听众认同、理解与支持的政治目的。

广告语言具有劝说功能,能够引起读者对某种商品的注意和兴趣,并激发其购物欲望(雷健美,1998)。但广告因目的不同,采用的情态表达会也有所差异。在公益广告中,主要采用非隐喻性情态即隐性主观和隐性客观,因为这样不仅能够避免过于强调个人的观点,又明确表达广告者的看法和态度,可以在劝说读者与保持叙述的客观性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同时,公益广告更倾向于使用责任型情态,用以强调读者对某一社会事件的义务和责任,而中、低量值的情态表达出现频率较高,以维护读者的消极面子。商业广告中,认知型情态比责任型情态使用得多,以减少读者压力并让其更容易接受广告的内容。这类广告既要推销产品,又尽量减少承担责任的风险,因此为了避免广告语言的绝对化,在情态助动词的使用上往往采用中低量值的情态动词,但情态附加成分基本为高值(马磊,2003;杨曙,2006;李桔元,2009;杨海虹,2011;孙启耀,2012)。

在文学作品中的人际意义研究中(夏文红,2005;张洪莲,2009;季红琴,2011),主要采用对作品主人公进行话语分析的方式,通过分析每个人物所选择的情态特色,来揭示人物的个性与态度,以便使读者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创作动机,理清篇章的脉络结构,解读其中各人物之间的人际关系,这也为我们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开拓了新的视角。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学者对情态意义的研究尚局限在一些具有典型特色的文体之中,对认知型情态的研究也远远超过了对道义型情态的研究,因此对情态系统的研究有待我们进行更全面的探讨,对语篇分析的体裁进行更广泛的选择,由此才能更好地探索话语与语篇的情态意义,理解语篇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意义。2.4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语言学中对情态系统的研究。对于情态的定义众多语言学家们尚未达到完全的一致,但在很多方面都已达成共识,从一般意义上可以将情态理解为“说话人对一个状态的认知上、情感上和意愿上的态度”(Asher,1995)。总体上说,情态是一个包括词型、句法和语义的综合性范畴,但我们更强调的是它的语义范畴,情态研究的重要性是对其意义的研究。

在情态的研究历史中,语言学家们从不同角度将其分类,其中接受度最广的当属莱昂斯总结出的两大情态类型,即认知情态和道义情态。帕默尔却将情态分成三类,认为除了认知情态与道义情态,还应包括动力情态。继莱昂斯与帕默尔之后,拜比将情态分为四个类别,分别是:认知情态、说话人导向情态、行为者导向情态和从属情态。在众多语言学流派对情态系统的研究中,系统功能语言学另辟蹊径。韩礼德认为情态具有归向性,在“是”与“否”的两极之间,说话人可以将其命题表达出具有不同程度的可能性和合意性,并将情态分成情态本身和意态两类。除此之外,语言学家们还根据情态的语义类型、情态取向、类型学范畴等不同角度将情态系统予以分类。韩礼德把情态量值分为表示要求的高情态量值(must、ought to、need、has to、is to);表示建议的中情态量值(will、would、shall、should)和表示许可的低情态量值(may、might、can、could)。这三种情态量值的使用情况常常被应用于语篇或话语的情态意义研究之中,以探讨语言在读者与作者、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人际功能。“人际意义”这个术语出自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根据功能语言学的观点,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总是带有一定的目的,如影响他人的态度或行为、向他人提供信息、将自己的态度或行为向他人作出解释或使他人为我们提供信息等。它直接与态度、观点等相关,是一条展示意识形态作用的捷径,具有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的功能,主要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体现。

人际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讲话者对自己所提命题的成功性和有效性所作的判断,或在命题中要求对方承担义务,或在提议中表达个人意愿。人际意义的这一部分是由语法的情态系统来实现的。在词汇语法系统中,情态的人际意义以情态动词、情态副词、情态名词、投射句、命题句等形式来表现。但是目前我国学者对情态系统人际意义的研究尚局限在一些具有典型特色的文体之中,对认知型情态的研究也远远超过了对责任型情态的研究,因此对情态系统的研究有待我们进行更全面的探讨,对语篇分析的体裁进行更广泛的选择,以便更好地探索话语与语篇的情态意义,理解语篇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意义。第三章责任型情态及意义在西方语言学的研究历程中,语言学家们分别从传统功能语法、结构主义语言学、语用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角度对情态进行分析解读,通过不同视角将情态系统分成二分说(认知情态和道义情态)、三分说(认知情态、道义情态和动力情态)、四分说(认知情态、说话人导向情态、行为者导向情态和从属情态)。从整体来看,当前语言学家们对情态的研究主要还是建立在初级分类的基础上,鲜有学者在此之上再进行第二层及第二层以上的更细致的解构。责任型情态归属于道义情态的子分类中,虽然在以往的情态研究中责任型情态已经获得了学者们的关注和认可,但到目前为止语言学界对于责任型情态的研究仅在一些篇章、著作中有所提及,对责任型情态的确切定义和具体表达形式都没有定论。3.1责任型情态的界定与类别

无论学者们如何对情态进行分类,认知情态与道义情态始终是最重要的两大类别,但国内外学者们对于情态研究的主要成果基本集中在认知情态及有关认知情态意义的研究上,对于道义情态的研究相对较少。李战子(2002)在《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一书中对认知型情态的人际意义进行了大量研究,并特别指出责任型情态在语篇中人际意义的研究不容小觑。事实上,责任型情态的实际范畴应该更为具体,笔者将责任型情态归类到道义情态的子类别中。因此,如果要深入了解责任型情态的概念与表达形式,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何为道义情态,并弄清道义情态与认知情态的区别。3.1.1 道义情态与认知情态的区别

在上一章的情态分类中,我们讲到了情态的二分说(认知情态和道义情态)和三分说(认知情态、道义情态和动力情态)。其中认知情态表示命题真实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与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信念有关;道义情态强调了实际施事人的行为可能性与强制性;动力情态表达的是句子主语所具有的能力和意愿,或者说真实世界中的能力和意愿,与说话人或受话人的认知观点和行为态度无关,比如“他会抽烟”,只是陈述一个事实。事实上,学者们对于情态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认知情态和道义情态上。那么认知情态和道义情态究竟有何区别呢?笔者将其区别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从二者的定义上来看,认知情态与命题的真值息息相关,强调的是说话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说话人从主观意识上对命题结构进行的判断。比如“约翰可能回家了”,情态动词“可能”只是说话人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者尝试经验作出的一种猜测。道义情态关注的则是负有的道义责任,是施事行为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主要涉及允许与责任两种社会功能。它不是对事物行为本身的描述,而是对所说出的行为或提议得到实施而将出现的事态表述,是能让事件发生的外在或内在的驱动力(Bhat,1999)。比如“你必须回家去”,这里的情态动词“必须”是一种强调,含有如果听话人不遵循说话人的建议履行责任就会负担一定后果的意味。

第二,道义情态与认知情态的不同体现在说话人所表述的情态与时间关系上。认知情态通常指的是说话人在说话当时对过去、现在或未来事件作出的判断;而道义情态常常表达的是说话人对行为实施之后事态发展趋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描述,换句话说,道义情态常常与将来事件存在一定的联系。

第三,道义情态还需要考虑道义来源(source)的属性,它可能是有权威性的个人或组织,可能是道德准则或法律制度,也可能是自然法则(包括各种自然科学)或者事物本身的内部性质。因此,道义情态是有指令性的(directive), “我们可以/想让别人做某事”在英语中常常用can、may、must、shall等来表示(李小川,2012)。例如:(1)You must return the book tomorrow.(道义来源:有权威的个人,此处为说话人)(2)If you commit murder, Charlotte, you must be punished.(道义来源:法律制度)(3)Protoplasm, the living substance of all plants, contains nitrogen and the rose tree must absorb this nitrogen in the form of nitrates.(道义来源:自然法则)

第四,从情态表达的角度来看,二者之间也有所差别。以情态动词为例,我们可以将情态动词分成单义情态动词和多义情态动词。顾名思义,单义情态动词指的是仅表达某种情态意义的情态动词,比如,“必须、需要/须要”等;而多义情态动词则可以表达两种或两种以上情态意义的情态动词,比如,“应/应该、能/能够”等,既可以表达认知情态意义,又能表达道义情态意义。如“天都黑了,他应该已经到家了”(认知情态意义)、“你应该去把书要回来”(道义情态意义)。实际上也有个别情态动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认知情态、道义情态和动力情态三种类型的情态意义,此处不作详细举例说明。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在词汇选择的层面上,认知情态与道义情态这两种情态范畴既有重合又有单独属于自己的情态词,对于多义情态词的理解还应该借助语境和语篇进行分析。3.1.2 现代英语中的责任型情态

道义情态主要涉及的概念是责任与许可两个方面。如下面两个例句:(1)You must open the door [Lyons,1977:832 (3)](2)You may open the door [Lyons,1977:832 (5)]

在第一句中,说话人通过must一词的使用,能够表达出其对听者施加的一种责任或者说至少是听者被寄予这样的希望去做某事,即要求受话对象去打开门。在第二句中,说话人用may一词给予听者以许可去打开门。由此,我们可以将道义情态分成责任型情态和许可型情态两个类别,前者指的是说话人根据客观需要或者责任而作出的一定要作的决断,后者指的是说话人根据客观需要认为某一行为可以实施或者允许某人实施。

责任型情态与许可型情态的情态表达形式也有所不同。责任型情态的表达形式主要可以由情态动词(及情态动词的否定式)、情态形容词/副词以及具有表达“责任”含义的动词等组成。3.1.2.1 责任型情态动词及其否定式

英语中常用的情态动词(词组)有13个,韩礼德(Halliday, 1994/2004)将这13个情态动词(词组)按其情态量值高低分为如下三类:包括:高情态量值(high),中情态量值(median)和低情态量值(low)。

高情态量值:must、ought to、need、has to、is to

中情态量值:will、would、shall、should

低情态量值:may、might、can、could

而责任型情态动词,根据自身含义与用法,其范畴由13个情态动词缩减到8个,分别是:can、could、shall、should、must、ought to、need与have to;它们的否定式依次为:can' t、couldn' t、shan' t、shouldn' t、mustn' t、oughtn' t to、needn' t/doesn' t (didn' t) need to、doesn' t have。根据韩礼德对英语中情态动词的情态量值的分类,以上这些情态动词的情态量值是由低至高依次递增的。例如:(3)You can/could leave now.(你可以走了。暗含着之前的事情已经处理完毕,现在你有权利离开现场。)(4)You shall/should leave now.(你应该走了。说话人采用的情态词值由上句的低情态量值词转化为中情态量值词,语气更加强硬,暗含着逐客的意味。)(5)You must leave now.(你必须走了。本句中采用了高情态量值的must,语气最为强硬,暗示着说话人作出这一决断的坚定立场。)

在上述这些情态动词中,must与have to的含义有些相似,但是用法上有所不同。must是说话人根据客观需要对某一行为的必要性作出的论断,说话人是权威的主宰者或决定者,属于主观性责任情态词;而have to是说话人对某一行为的必要性的陈述,说话人往往是叙述者,属于客观性责任情态词,例如:(6)The students must wear school uniform.(学生必须要穿校服。说话人可能是老师、学校领导等制定或监督这一条令的权威。)(7)The students have to wear school uniform.(学生都得穿校服。说话人可能是学生自己、家长等非此条令制定者。)3.1.2.2 责任型情态形容词/副词

情态副词是寄生于情态动词之上,其情态值的划分将围绕其对情态动词的辅助作用而展开,因此也有学者根据情态副词这一特征将其称为英语情态卫星副词。它们可以与情态动词搭配使用,起情态的作用,并且为语篇人际意义的表达提供强有力的手段。有别于情态动词量值的划分,对于情态副词的量值,韩礼德(Halliday,2004:129)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见表3-1。表3-1 情态副词量值

从表3-1我们可以发现,某些情态副词的量值是体现在程度与预期上的,而并非高、中、低三级量值上。这是因为它们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的情态值不确定。如情态副词even与must搭配就体现高量值而与may搭配则体现低量值。同样,normally与must和may搭配使用则分别体现高量值和低量值。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责任型情态副词完全有别于上述情态卫星副词,责任型情态副词是通过自身带有“责任”的含义来传递其情态意义的。这些责任型情态副词是根据带有“责任”意味的形容词对应而来的,故而我们将责任型情态的第二类表达形式归纳为责任型情态形容词/副词。它们包括:necessary、obligatory、impossible(及其相对应的副词)等来表示“责任”的概念。例如:(8)It' s necessary for you to leave.(你有必要离开。表达的是说话人的主观态度,要求听者离开现场。)(9)It' s obligatory for you to leave.(你必须离开。这里的obliga-tory偏重说话人提醒听者负有义务或责任而需要离开,相较于上一句情态量值高一些。)(10)It' s impossible for you to leave.(你不可以离开。这里的impossible是有否定意味的情态形容词,语气上会比not possible更强一些。)3.1.2.3 责任型情态实意动词

如同上一分类一样,在英语中有很多带有“责任”含义的实义动词,它们本身也可以传递责任型情态意义,因此我们将require、order、oblige、forbid、prohibit等这些可以用来表达“责任”概念的实义动词及其相应形式(主要是主动式与被动式)归为责任型情态表达形式的第三类,例如:(11)I require you to leave.(我要求你离开。主动式中主语就是说话人,表达的是说话人自身的意愿。)(12)You are required you to leave.(你被要求离开。被动式中说话人可能只是传话者。)

以上这三类是责任型情态的常见表达形式,由于可以表示“责任”意义的情态形容词、情态副词以及实意动词还有很多,没有办法一一列举,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3.1.3 现代汉语中的责任型情态

语言是人际交流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其语义功能必然也包含人际功能。汉语和英语一样,也有相应的情态助动词来传递人际意义,只是汉语情态与英语情态的表达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汉语界对情态动词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但实际上汉语的情态研究并没有得到与西方语言学中情态研究同等的关注。直到2002年,于长沙召开的第十二届现代汉语语法学术研讨会将其列为研讨会的主题之一,情态研究才第一次得到重视。

对于汉语情态,特别是情态词的研究,台北科技大学谢佳玲教授的分析相对较为科学和全面。她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采纳了帕默尔的情态观,并更加深入具体。她根据汉语语言的独特性将现代汉语中的情态分成了认知情态、道义情态、动力情态和评价情态,并对这几大情态类别又进行了细致划分。根据语义差别与汉语的独特性,谢佳玲(2006)将现代汉语中的道义情态分成指令系统与保证系统。其中指令系统中的允许用法相当于许可型情态,指令系统中的要求用法和保证系统中的承诺与威胁用法相当于责任型情态,其详细的情态表达形式总结如下表(其中非主语取向为“-主语”,主语取向标为“+主语”):表3-2 汉语中的责任型情态表达词汇

汉语中的情态量值或者情态梯度和英语中的情态量值也有所差异。现代汉语中,中度情态值的表达词汇相对较少,或者说我们常常将中度情态值和低度情态值的表达融汇在一起,称为中低度情态表达。道义情态中的许可型情态往往属于中低度情态表达,责任型情态往往属于高度情态表达,但在高度情态表达中也略有情态量值的差异。在大多数情况下,保证系统中的情态表达形式的情态量值高于指令系统中的情态量值,但仍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下根据说话人的态度和意图来进行分析。3.2责任型情态的人际意义

在功能语法的理论框架中,人际元功能指话语情境中说话人和话语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说话人对其所说内容的态度。李战子(2002)认为:情态是语篇人际功能的中心概念,作为人际元功能的主要语义载体,它获得了超逻辑和传统语法的重要概念。鉴于情态与人际意义微妙的结合点,学者们早就开始关注情态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了,尤其是对认知型情态的人际意义已做了大量研究,然而责任型情态在语篇中人际意义的研究也是不可小觑的。对责任型情态的研究,能够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是怎样表达人际意义的,比如人际关系中的权力、团结、社会角色,判断和态度等,而句子中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也可以揭示出来。3.2.1 高量值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

在情态取向系统中,情态依次分为:显性主观、显性客观、隐性主观和隐性客观四种(Halliday,1994)。在这里,我们把显性主观、隐性主观作为相对高量值责任情态,研究其在语篇中的人际意义;把显性客观、隐性客观观作为主客观相互转化的不同度的相对低量值,分析语篇中的人际意义。首先我们来看常由显性主、客观体现的高量值责任情态。3.2.1.1 高量值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的语法观

评价的主观性可以通过情态来得到突出的表现以突出说话人的主观观点。如:I think/ expect/ believe he is right.此句中,发话人的主语结构I think/ expect/ believe似乎是有关自己的命题,但实际真正命题是he is right。英语中这些表达情态的方式也叫“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韩礼德等学者认为:语法隐喻的表征情况显示隐喻体体现在结构组织中,而从系统方面来讲隐喻导致了意义潜势的扩展:通过生成新的结构体现形式(patterns),它拓展了意义的系统范畴。

语法隐喻的策略就是把人际评价从词组“升级”(upgrade)到小句级阶。从这个意义上说,英语中,I think/ expect/ believe/ reckon that...就是通过语法手段把情态隐喻性编码在一个显性的主观从句中的。这样的结构一般都表示可能性的人际意义,属于发话人的主观评价。马丁(Martin, 1997)认为这种体现方式具有显性主观色彩(explicitly subjective),使得发话人对评价明显得负起责任。Thompson的例子也说明了这一点:(13a)Before we come to a final decision, it will be necessary for us to satisfy ourselves that your English level is sufficient to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course.(13b)I need to write to your referees for their opinions and I will contact you again as soon as I have heard from them.

这是写给两个不同学生的回信,其中(13a)以非人称小句“it will be necessary”的形式将自己的主观看法传达出来,属于客观表达;(13b)则以重复使用“I ...”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比较不难看出,(13b)中的学生被录取的机会比较大,原因在于作者运用了富有人情味的主观表达法。3.2.1.2 高量值责任情态人际意义的词汇观

在英语合同文体中,就单词使用频率而言,shall为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它是一个极为严谨的法律文件专用词。在国际商务合同中,shall主要表示应当履行的义务、债务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受主语的人称影响。因此,在使用shall一词时,一定要说明一种合同上的义务,如果与权利、义务无关,应避免使用。如:(14)The recipient shall undertake the obligation to keep confi dentia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cope and duration agreed on in the Contract the proprietary technology and relate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provided or impaired by the supplier.(顾维勇,2005)

Shall一词同样适用于表达高量值责任情态的语篇,如演讲等劝说型语篇,从而使其更富于感召力,如:(15)We shall defend our inland whatever the cost may be. We shall fi 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 ght on the landing-grounds, we shall fi 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 we shall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