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写法:全媒体实战攻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13:27:50

点击下载

作者:耿伟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闻的写法:全媒体实战攻略

新闻的写法:全媒体实战攻略试读:

自序苦中作乐

本书作者在日本福冈游泳世锦赛新闻中心写稿时留影。

老家门前有条松花江,绕着宁江小城日夜流淌。那里隐溢着扶余帝国的古老遗风,流传着壮哉凄美的尘封故事。香港曾热播一部电视剧《朱蒙》,描述的就是三王子朱蒙分兵东走,打拼高句丽王朝的震撼与传奇。

记得读中学时,有一天老爸回家说来了几位记者,四处搜集那些无法佐证的口头传说。老爸仰慕道:“记者厉害,无冕之王啊。”后来阴差阳错,我成了传说的记者,几番苦斗,却省悟了新闻人的命运:遍尝酸咸苦辣,乃苦中作乐也!

在中国,当记者苦;当追踪真相的名记者,苦上加苦。

我敬重两种记者:一是发现社会楷模的,如报道大医郭春园、歌[1]者丛飞的记者徐华,记述《人民警察任长霞》的记者朱玉、程红根;二是揭露腐败黑恶势力的,如曝光《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山西疫苗乱象调查》的记者王克勤,调查“十元店”、“二奶村”的著名卧底记者涂俏。这些记者的每个脚印,都留下坚韧和不屈。但前者往往会得到荣誉和光环,后者却可能遭受排斥和苦难。譬如王克勤以《河北定州血案调查》,将定州6名农民被打死的真相大白于天下,将原定州市委书记和风押上审判台;仅一年,被他揭露而关进监[2]狱的黑恶分子多达160人,其人命被黑社会悬赏500万元![3]

记者是一种高危职业。你的批评稿若触犯黑暗利益,不仅会遭受冰冷的敌视,性命也会面临威胁:《深圳特区报》记者揭露某建筑违法,被电话恐吓“小心你的狗头”;30岁的河南洛阳电视台记者李翔被歹徒刺扎十余刀身亡;《中国贸易报》山西记者站兰成长,到浑源县了解黑煤矿内幕被殴打,双臂和一条腿骨折,因颅内损伤死亡,[4]惊动国家最高领导人,批示速查。但让人不安的是,当地官员还在甄别兰成长的身份。这引起公众质问:倘若他是假记者,就该打死吗?

但我不后悔选择了记者职业。回想在《黑龙江日报》时,绥棱乡下,一排跪倒在田野的老农呼喊“青天!”求我为假农药毁了庄稼说句公道话;在海伦市,一位从南方发运电视机的商人,向我诉说接到的集装箱装满了砖头,欲哭无泪!那时,记者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我拍案而起!

当记者,你身陷苦境,则离新闻奖很近。暗访《大动脉在失血》时,我和新记者李波在零下30度的罐车里冻得蜷缩成一团;追踪《大“机”为啥斗不过小“机”》时,我孤零无助地在小酒馆整理难得的素材;九运会上,众多记者蜂拥采访世界冠军黄金宝,我却独自采访身患绝症的自行车名将王艳,以一篇《中国的阿姆斯特朗》获得中国体育新闻奖。这让我明白,激动和遭罪是写出好稿的不弃伙伴。

新媒体,让记者全能和悲催;写稿,乃苦者无惧也。“肩上扛着摄像机、胸前挂着照相机、口袋里装着手机、背包里是无线上网本、手上拿着录音笔……他们既是记者、编辑,也可以是播音员、主持人;既可以为报纸工作,也可以是电视台、网站、电台的记者……多么神奇的一个职业,他们什么都会,无所不通、无所不能,简直就是万能记者,记者中的战斗机。”这是陈国权笔下描绘的[5]“气喘吁吁的全媒体记者”。天下最为刺激、紧张和劳累的职业,首推记者。《在深圳的日子里》记者诉苦:每当凌晨关闭电脑,就会冒出古怪的念头,想把《北京人在纽约》那句名言改为:你想上天堂,请到深圳来;你想下地狱,请到深圳来。

有人预测:记者是今后消失的第一职业。残酷!因为网络嘛,每个人都可以是记者,电脑则可以当编辑,托夫勒30年前的天才想象,魔术般地出现在人们眼前。QQ、网站、贴吧、空间,以及视频、博客、微博、微信等新玩意儿,令人眼花缭乱。移动终端改变了传播渠道,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营利模式,在网络拍岸下开始动摇。腾讯每年上千亿元的总收入,三四百亿的纯利润,哪家报社、电视台能比呢?

可我不相信记者会消失,就像中国著名报人范以锦所说:每种特[6]殊载体都会有人喜欢。

哪怕老媒体烟消云散,只剩下了网络,可记者职能依旧:写稿!

哪怕你会拍照和摄像,通晓剪裁直播,可记者根基依旧:写稿!

的确,无论是内容为王、渠道为王,还是用户为王、粉丝为王,那都是老总们的苦恼,普通记者的使命仍是寻觅新闻。

记者是社会记录者,原创新闻是核心力量;记者也是活动家,不仅要在血缘亲缘网、社会关系网、法律行政网里艰难穿行,还要架设网络人脉。

在这个充满诱惑的社会,记者没有人格定力和采写欲望,是难以苦熬到底的。当记者要像《亮剑》里的李云龙,既天不怕地不怕,又能屈能伸。记者只有血液里流淌着骑士般的正义感,才敢像乡村小人物那样——《我向总理说实话》。[7]

在中国,职业记者的生存训练,不可缺失“狗仔”的吃苦性情。

每年有许多大学生失业,可记者总量调控在25万人,寻岗维艰。你要踏入任何一家传媒集团的门槛,须过五关斩六将,简直是一场彻骨折磨。我多次担任招聘考官,发现新闻专业女生90%以上,男生则凤毛麟角。于是苦了女生,先比考分,再比面试,不可声张的是比容颜,尚未入职就已经伤痕累累。因此,每当我看到有新记者辞职,心里便会一阵酸楚。

我曾在深圳大学开新闻实训课,事先看到的原理,往往是将简单的学问说得很复杂。其实,新闻是一门实践科学,记者哪需要知道那么多繁杂理念?在香港,中学毕业就可当记者,初学“狗仔”,苦啊:在明星、特首的家门口搭起帐篷,支起高梯,不眨眼地紧张搜寻。一旦发现有人出来倒垃圾,便蜂拥而上,一通乱翻。那场面像小品般搞笑,垃圾桶即是“新闻源”,教授的条文早就被忘到九霄云外了。

可我惊讶地获知,无论是“小龙女认亲”,还是“陈冠希艳照门”,不管刮风下雨,他们都能挖来最新消息,心底涌出一种对“狗仔”的敬意。

我以一位中国老记者的见识,对写新闻的故事笔法进行解读,目的是在全媒体背景下,以实战情境传授学生四种谋略:一是捕鱼说,如何在社会江湖里捕捉一条鲜活的新闻“大鱼”?二是烹调术,如何将这条“鱼”制作成色香味俱佳的报道“大餐”?三是幽默感,如何像小品剧本那样巧妙布局稿件亮点?四是法纪论,如何让敏感的深度采写在法规保障下不被侵害?其中关键环节如动画意识、悬念设置、角度路径、亮点嫁接、幽默导语、灵感标题、人物底蕴、深度报道、隐性调查、网事报道等,因为配有精辟、有趣、震撼的课件演示,我又像周立波那般穿插了民谣和歌声,所以总让人听得如醉如痴。这些内容也许会让我的学生们今后少吃点苦头。

其实这种实训,也很适用于职业记者。只是专题内容不同。在深圳大运会前,我给有关记者和新闻义工进行压缩训练,让200多名熟手和外行在短短4个小时内,对特殊通道、独家新闻、情报架网等环节恍然大悟。许多人课后围着我兴奋地提问,让我尝到一种哲人的享受感。这也验证了我的判断:人的写作能力在中学就基本成型,大学只是锤炼成熟;对新闻只有浅薄知识的大运会义工,同样可以有信心写出像样的稿件。

关键是要拥有“狗仔”的职业素养:钢头、铁嘴、橡皮肚子、飞毛腿。

从1997年圣诞算起,这部书稿写了16年多的时间,可谓是头脑的苦涩长考。

当初,遇到采编困惑,我便从法兰西斯·迪利撰写的《华尔街日[8]报》寻求答案。幸运的是,美国密苏里大学和《西雅图日报》专家组来中国授课,我有幸得到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巴娜金斯基教授的点拨,醍醐灌顶,智穴顿开。如今这部书稿经三次“大修”,恭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审定,算是对新闻生涯的一个交代吧。

托尔斯泰说:“无论你怎样诅咒社会的丑陋,生活还是美好的。”书稿杀青了,心底有一种“苦中作乐”的复杂感受。回首逝去的不短光阴,听着书房里飘荡的莫扎特《魔笛》,我像是《哈利·波特》里巫师嘲讽的“老麻瓜”。奢望的只是书稿能给人一丝启迪,而不是万千误导。耿伟 2014年初于鹏城

注释:

[1]徐华,1962年生,黑龙江绥化市人。曾在《黑龙江日报》发表《非生理性病变》等隐性报道;在《深圳特区报》发表《少女写在魔窟的血泪账》、《“野马”旅行社祸害海岛游》等调查性报道。2005年7月,《做个好人咋这么难》丛飞系列报道,引起新华社、人民日报社、香港凤凰卫视等全国几十家传媒的记者云集深圳,采写五星级义工丛飞10年资助178名贫困山区孩子的事迹,中央电视台更是制作了9个频道的精品节目,通过《新闻联播》、《焦点访谈》、《面对面》、《艺术人生》、《经济半小时》、《中国周刊》、《文化访谈录》等,将丛飞的崇高形象传遍千山万水。深圳特区报社、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市委宣传部先后作出向徐华学习的决定。徐华先后被授予“深圳市劳动模范”、“广东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2]王克勤,1964年11月生,甘肃省永登县人。曾任《中国经济时报》首席记者、《经济观察报》总编助理,是中国当代著名揭黑记者,被评为2004年中国十佳曝光勇士。警方曾派4名刑警荷枪实弹进驻他家保卫安全。2011年9月28日,王克勤在新浪微博称,“本人已辞别工作了10年的《中国经济时报》,加盟《经济观察报》,任总编辑助理,正在组建调查报道团队”。2013年2月27日他离开《经济观察报》,调查报道团队被解散。资料据百度百科。

[3]扩展到全球范围,记者也是高危职业。据《中国青年报》2003年4月11日报道,4月8日在巴格达,西班牙电视五台摄像师何塞·科索、英国路透社摄像师普罗兹尤克、卡塔尔半岛电视台记者塔里克·阿尤布相继死于美军炮火。据统计,伊拉克战争以来,已有13名战地记者死亡。据《广州日报》2012年11月23日报道,法新社22日援引数据称,2012年已有119名“一线”记者死亡。此前14年中,死亡人数最多的年份是2009年,共计110名记者失去生命。2008年这一数字为102人。

[4]参见《胡锦涛等重视记者大同殴毙案要求迅速查明情况》,见中国新闻网,2007-01-24。

[5]陈国权:《气喘吁吁的全媒体记者》,见人民网,2012-01-12。

[6]范以锦,南方日报社原社长兼总编辑,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原董事长。现任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曾被《传媒》、《今传媒》、《南方周末》等媒体评为“中国传媒年度人物”、“最具影响力传媒人物”、“最具创新成就传媒人物”、“最具赞许人物”等。2012年获得广东首届“新闻终身荣誉奖”。引文系2013年8月23日,在深圳《宝安日报》“社区传媒创新发展论坛”上本书作者采访范院长时的记录。

[7]1960年,意大利导演费里尼在电影《甜美的生活》中塑造了一名善于偷拍的摄影记者帕帕拉佐(Paparazzo),自此,这个词的复数形式Paparazzi便被人们用来称呼那些专挖名人隐私的记者们。后来被香港人形象地翻译成“狗仔”。

[8]参见[美]法兰西斯·迪利:《华尔街日报》,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

引论 给我一个动人的故事吧!

记得是北京奥运会落幕的夜晚,在深圳梅林的一个饺子馆,我和[1]“新闻奖专业户”毕国顺男高音王大军推杯换盏,高谈阔论。忽然,我想起要写一篇论文,是前不久去复旦大学研修的启示。

脑海里浮现出博导们推崇的一句话:“给我一个动人的故事吧!”这是《华尔街日报》激情四射的著名口号。我刚说出这句名言,对面的两个东北人就调侃道:那你就讲个新闻脑的故事吧。因为他俩[2]知道我每逢授课都要先侃一通新闻脑的理念。

不过,将“故事笔法”与“新闻脑型”联系起来,还真是个富有想象力的好主意。华尔街掠影。

后来,我在全国新闻核心期刊《新闻实践》上发表了一篇论文[3],分析《华尔街日报》如何以悬念、冲突、幽默、动感等手法,对新闻人物和事件进行情境描述和深度分析,将新闻脉络和枯燥数字巧妙推演为故事报道,让人阅读上瘾。

这也引发联想:美国记者讲故事不是直接来自“新闻手”的记录,而是缘于背后“新闻脑”的中枢指令。

这篇论文沉淀了几年,如今我发现它竟然仍可以作为本书的引论……

一、“华体”故事笔法的中国式解读

1.为何从“华体”讲故事流脉谈起?

人类从诞生起,就离不开新闻信息。那些口头、文字、声像、视频、网络、手机等等新闻载体的兴衰轨迹,记录和催动了社会进步。唐朝孙樵所记的《开元杂报》、1609年德国《关系报:总汇消息》,以及《泰晤士报》、《纽约时报》、《读卖新闻》等百年大报都洋溢着故事笔法的灵感。特别是这种笔法真正上升为新闻学范畴,则不能不提及《华尔街日报》。

1889年 7月 8日,三位激情四射的年轻记者创办《华尔街日报》。他们是:查尔斯·亨利·道、爱德华·琼斯和查尔斯·博格斯特莱斯。然而,报道中那些枯燥的财经术语,令普通读者感觉晦涩难懂,也让专业人士感觉平淡,于是报纸的生存危机就难免了。[4]

1912年春天,酷爱狄更斯小说的克拉伦斯·巴荣自任总编辑,[5]天才地提出一篇好稿件就是“说一个故事”,并策划了诸多刺激性报道,大胆揭露财经内幕,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在他任内尚未形成“讲故事”的明晰路径。本书作者在纽约华尔街留影。

1929年 6月,巴尼·基尔格尔进入《华尔街日报》。这位马克·吐[6]温小说的粉丝,曾在“亲爱的乔治”专栏写下大量精彩文章,并赢得罗斯福总统的公开赞赏。他任总编辑后,改变了巴荣的“讲故事”角度,提出“不是把故事讲给银行家听,而是讲给银行家的客户听”。他要求编辑在记者稿件中巧妙地穿插情趣,使之“看起来像报纸,读[7]起来像杂志”。在其苦心“编织”下,该报形成“讲故事”流水线,并成为日发行100万份、风靡全美的大报。

2007年 6月 28日,76岁的鲁珀特·默多克忽然全球大热,是因为他透露了吞并《华尔街日报》的秘密,立刻引起该报记者编辑罢工。2008年 5月《华尔街日报》改版上摊,以“纽约读本”叫板《纽约时报》。“华体”从此进入第三个“讲故事”时期:从长篇分析评论的非事件性报道,转为偏重破解突发新闻内幕的深度报道;从传统的重点揭示重大财经新闻的真相,发散为时刻追踪世界和美国重大社会热点,并为这种“特稿”设立了“最新专栏”。

为抢占全球传媒制高点,该报讲故事的选题范畴为:

(1)全球热点。追踪灾害、战争等世界热点话题。譬如伊拉克战争、叙利亚内战,萨达姆被绞死、卡扎菲被杀、拉登被击毙,汶川大地震、日本大地震,钓鱼岛冲突、乔布斯逝世、李娜法网夺冠、斯诺登逃离美国,等等。

(2)财经大势。盯住世界经济每天发生的大事件。这是该报作为财经大报的主题。譬如《鸵鸟效应可怕吗?》描绘了这样的效应:在股市,投资者不再觉得自己“牛”,但也不会成为“熊”,因为你可能变成了“鸵鸟”。

(3)科技发明。这是顺应美国人的一个传统偏好。无论是轰动的、朦胧的还是有趣的天才发明,都会让美国人饶有兴致。譬如《狗活一年真等于人活七年?》质疑这个似乎根深蒂固的看法;《粒子对撞揭开宇宙秘密》针对科学家计划启动全世界最强大的粒子加速器提出疑问:这是否会引发黑洞让地球毁于一旦呢?

(4)中国话题。这是东方大国崛起引发的高频见报。如2012年 12月 4日《读报:外媒评中国领导人要求收起红地毯》报道:“习近平上个月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首次发表的公开讲话有着不同寻常的直率,他直接指出许多高级官员的那种帝王做派对中国共产党继续维持执政地位构成了威胁。报道说,习近平上世纪80年代末任厦门市副[8]市长时,他住在单位宿舍里,自己洗衣服,并在单位食堂就餐。”

2009年,《华尔街日报》销量惊人地达到202万份,升至美国报媒第一位;2011年 2月,与苹果公司合创100个版的iPad网络报纸[9]《The Daily》,以每周99美分的低廉价格,赢得上亿人次的下载量。尽管《TheDaily》 23个月后上演绝唱,但其试探性的“报纸接收器”、强硬的“网络收费墙”,让该报握紧了主语话筒,仅2011年[10]底销量就达到211.8万份,远远甩开《纽约时报》。

全球传媒人缘何关注《华尔街日报》?其直接原因显然有两个:一是“华体”笔法飞扬的气场,让人像看故事一样津津有味地鉴赏“特稿”;二是“华报”盈利模式的能量,使其身处上百家报纸申请破产的狂潮竟然屹立不倒,逆势勃发,创造了世界报业的一个奇迹。[11]

眼下,报纸文字、电视画面、广播声讯等传统传播业态正遭受网络新媒体文字、图片、视频的快捷、海量、互动等多维包抄,特别是网络和手机的奇特捆绑——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横空出世,以及必将来临的三网融合,令传统媒体难以掩饰内心的惶恐:谁能够抵抗新媒体的冲击?报纸将会消亡吗?《华尔街日报》的故事笔法,像是大海里幸存的一艘邮轮,怎能不让人发出求救的信号?

2.写新闻和讲故事的异同

对中国记者来说,1998年法兰西斯·迪利的专著《华尔街日报》中文版问世,是一个重要事件。因为随后网络新媒体呼啸而来,传统媒体生存模式发生动摇,这部专著催化《华尔街日报》笔法(亦称“华体”笔法)在中国学院和媒体成为前卫理念。《华尔街日报》笔法,其实是记者借鉴文学创作中的故事描绘手法,通过伏笔、冲突、趣味、幽默等戏剧性、冲突性、悬念性片段,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具有激起读者共鸣的力量”[12]。该笔法强调视觉动感,逼真地再现人物和事件的现场画面,并通过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揭示其背后的规律特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华尔街日报》笔法也是一种深度报道方式。

所谓故事,俗称以前发生的事,可能是真实的事,也可能是虚构的事。

故事笔法是一种文学叙述手段,指作者对某一事件的延伸主线、情节片段、人物特性等进行的逼真描述。

写新闻借鉴故事笔法,是通过运用故事记述的特殊方式和技巧,再现新闻事件的场景,阐述其发生发展的缘由。我们拆分故事笔法的选题、结构、角度、悬念、亮点、深度等关键点,融入特殊通道、第二落点、幽默导语、动画意识、情报新闻、暗访秘录等理念,其实只是说明:“华体”并不神秘,就像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罢了。

新闻和故事具有相同点:一是目的相同,新闻要传播、要耐看,故事也要吸引人、要有趣;二是元素相同,要回答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为什么、怎么样;三是技巧相同,都要讲究落笔的角度、悬念、动感、趣味等。

新闻和故事也明显不同:一是性质不同,新闻是以真实为基础,故事是以虚构为主体。二是结构不同,新闻报道是倒金字塔,要把信息内核放在第一段落作为导语;故事叙述是正金字塔,要把趣味内核放在水落石出的结尾。三是功能不同,新闻是第一时间传递给受众想知情的新信息,以引导主流舆论;故事是以出乎意料的情节感染读者,以传递一种哲理……

写新闻就像写故事,强调的是“像”,不是“编”,是指借鉴故事笔法灵动描绘新闻的一种境界。因为报纸、电视、网络和iPhone、Samsung一样,只是一种商品而已,能否像初升的太阳那样,每天都以鲜活的新闻温暖受众心灵,关键是稿件能否将故事娓娓道来。哪怕有一天“电纸报”替代了传统纸媒,甚至《哈利·波特》中的魔法报纸梦想成真,“带按钮的兰开夏晚报”风靡全球——一张半透明的胶[13]片可以像纸张一样折叠和携带,轻轻触摸就会出现3D、4D视频!也只能说明拯救传媒需要电子载体不可思议地涅槃,也只能导致媒体开始崇尚渠道为王、用户为王、粉丝为王,却改变不了记者的天职:新闻为王!

人类对于新信息的知情欲望与生俱来。新媒体虽然将逐步统治世界,“纸”可能会消亡,但“报”却将继续存活。传媒生存的内核是以新闻赢得受众,稿件耐读则是传播张力的源泉。无论《华尔街日报》如何崇尚“独立办报”,“正确使用真理”,坚守的仍然是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默多克曾解释:把故事讲给银行家的客户听,隐藏着一个精深的盈利逻辑,即以调查报道逼近真相,新闻人才能获得尊重、市场和金钱;传媒无论以枯树为载体,还是以网络为载体,发现和传播新闻都是媒体的天职;其中办报赚钱的数学非常浅显。

3.讲故事的结构模式和关键节点《华尔街日报》从趣味情节引入报道主题,目的是分析热点现象,揭示新闻真相。要牵引读者思绪流畅地滑入下一个新闻画面,在结构上则要精心设置,使叙述层次清晰,场景交接自然。“华体”专家王晓露认为,“华体”故事笔法突出的是“剥竹笋般[14]的新闻叙事结构” 。新闻学者张志安则形象地描述:“‘华体’结[15]构就是一个葫芦。”

历经百年探索,“华体”故事笔法形成了两种成熟的结构模式:叙述式、叙论式。前者以叙述事件来分析该新闻的本质,后者以夹叙夹议来推导该事件的哲理。

导语:叙述式导语,往往是一个饶有趣味的新闻,以一段像“鱼饵”般具有诱惑力的文字,挑动读者的好奇心来开头,切入事件报道;叙论式导语,则以一种有趣的现象、一个幽默的哲理来开头,强烈吸引读者,引入报道主体。“华体”专家廖卫民曾评价:“这类似于大餐前的开胃酒或精美的甜点,它能使读者在准备咀嚼诸如债券、期货等[16]信息之前,先接触到甜美之味。”

此时,新闻导语不再追求教科书的“5W”,而是以趣味、悬念等手法,引导读者思维进入新闻主体。如2008年美国面临金融海啸,[17]《巴菲特高盛入股记》导语描绘:

在过去6个月信贷危机袭来的日子里,亿万富翁巴菲特打发走了一个个低眉顺眼的华尔街公司。他说,昨天我正坐在奥马哈的办公室里,腿跷在桌上、喝着樱桃可乐、吃着坚果,突然接到高盛一位投资银行家的电话。他以罕见的直率上来就追问我:请告诉我,你会考虑以哪种方式投资高盛?

主体:从导语过渡至新闻报道主体,其使命是依照逻辑顺序推导出新闻主题。其中叙述式的人物故事情节起伏跌宕,容易引导读者进入猜测状态;而叙论式的主体部分,导语讲述的人物可能不再是新闻主角,代之为夹叙夹议的数字、事例、故事、人物或观点,让受众乐于参与分析热点话题。

结尾:叙述式会再度让导语人物或故事亮相,使结尾与导语相互呼应;而叙论式则可能在结尾揭示一个哲理,升华主题,如《冰岛又[18]要捕鱼为生?》导语讲的是银行高级职员戴维森的命运,但在结尾却是冰岛首相的呼吁:捕鱼吧!

故事笔法有许多关键节点,包括伏笔、亮点、幽默、动感等,但最突出的是悬念和冲突。

所谓悬念,是新闻事件的脉络延伸发生突变,造成逻辑链条出现断点,致使受众知情欲望逼近陡崖的心理感受。直接后果是令受众对新闻未知情境陷于急切猜测、渴求结果。悬念笔法贯穿于新闻稿件的各个环节,不仅导语从幽默生动的角度制造悬念,以激活读者的好奇心,而且新闻主体也以悬念引发读者的获知欲望,使其进入期盼阅读状态,去推导出逻辑哲理。《巴菲特高盛入股记》描绘巴菲特接了一通电话后,高盛宣布巴菲特将向其投资50亿美元,这被许多人看作投给美国金融的一张信任票。当日高盛股价上涨7.95美元,至133美元。但后续悬念是:

如果国会通过救助计划,他将能大赚一笔;如果国会不能通过救助计划,所有的赌注都将血本无归,他在高盛以及所有其他投资将被扼杀。

连带悬念更惊心动魄:

高盛似乎错误估算了危机的严重程度,公布了自1999年上市以来最差的一次季度业绩,巴菲特惊呆了:“我应该继续吗?”“这就好像是一个女人在脱了一半的衣服后问‘我可以继续吗?’即便你是个90岁的无能老头,你也会让她继续的。”至纽约证交所闭市时,巴菲特敲定了这桩投资交易。

报道结尾又出现了新悬念:

已投资240亿美元的巴菲特还会在华尔街上有作为吗?

巴菲特说,他对AIG(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美国国际集团)的某些业务依然有兴趣:“我还剩一点钱。”

冲突,是指新闻事件两种以上因素或力量的相互碰撞状态。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认为冲突是一种互动。解决冲突,就要寻求改变现存[19]方式的途径,包括回避、迁就、强迫、妥协、协同等。新闻事件在冲突中起伏跌宕,才能给读者释解悬念,并带来阅读快感。《新泽[20]西买房记》记述的冲突如下:

人物:“我”和妻子克拉丽莎

背景:“我”是《华尔街日报》记者,最近从达拉斯调往纽约工作,因此发生了买房的故事。

经过:先是遇到别人也看中了同一套房子的冲突;再是“我”与妻子克拉丽莎对第二套房子看法不同的冲突,随之上演了一场婚姻危机;“我”看好第三套房子却遇到价格从66万美元提高到68万美元的突变。这一过程中房屋经纪人有从中捣鬼的嫌疑。这是美国人买房都会遇到的难题。每次冲突都带来房子能否买到的悬念。

结局:最后出乎意料的是第一次看过的价格为58.5万美元的房子,因另一位买主没有搞定贷款,“我”终于可以买下了!

冲突摆平,悬念化解了。这则报道,看似某一个美国家庭发生的故事,却是许多美国人都会遇到的难题。

二、“新闻脑”对故事笔法的深层影响

新闻人讲故事,有人压力重重,有人愉快轻松。何也?是新闻天赋不一样?是新闻嗅觉有差异?“新闻鼻”留下一个研究线索:是谁在背后起支配作用呢?“新闻脑”,是指人脑具有的新闻思维中枢系统。“新闻口”、“新闻手”、“新闻鼻”、“新闻眼”、“新闻耳”、“新闻腿”等必须依照“新闻脑”的指令行事。“脑”支配“口”、“手”、“鼻”、“眼”、“耳”、“腿”,而后者则是“脑”的外化。可见,“新闻脑”一词并不神秘,它只是对人脑新闻素质的象征性描摹。即记者讲故事,并不是简单地来自“新闻口”的叙述、“新闻手”的记述,而是源于背后中枢“新闻脑”的调控。

据美国心理学家路肯对2 000名双胞胎的研究证明,人脑基因将伴随人的一生,哪怕中了彩票,一夜暴富,或发生车祸,身陷轮椅,最长不超过3个月,天生爱别扭的人还会别扭,天生爱高兴的人还会高兴,思维类型难以替代。这说明,记者讲故事也要受天赋的左右,受“新闻脑”的驾驭。

本书将“故事笔法与新闻脑型”作为引论,目的是说明深藏“新闻鼻”背后的“新闻脑”是讲故事的主宰。这个理念也许会让你拿到在媒体“苦中作乐”的一把钥匙。

在思维气质这个范畴,繁杂的“新闻脑”大致分为5种类型:

1.激情型“新闻脑”

激情型“新闻脑”即面对新闻事实,记者编辑会在情绪上立刻表现为激动、欢愉、愤怒或哀愁的“新闻脑”。这种脑型的特点是:(1)新闻嗅觉十分敏感。(2)情感震波直线上升。这种“新闻脑”往往会在通讯、报告文学上有建树。此类记者遇到令人感动的线索,往往会立刻奔赴新闻源,如饥似渴地搜寻素材;写稿时,常常会一边激情落笔,一边默默流泪。此类记者也往往是“写稿机器”,不知疲倦。尤其是那些“名记”,陷于新闻的喜怒哀乐之中,胸中荡漾起伏着潮水,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真情实意。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篇网文广为流传:

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变形了。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确认了她已经死亡。救援队长费力地把手伸进去摸索,突然,他高声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地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发现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有母亲的身体庇护着,他安静地睡着。随行的医生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地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是一条写好的短信:[21]“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手机传递着,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在这一刻落泪了,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人们相信,记录这一片段的作者,也是流着泪水写下它的。

2.跳跃型“新闻脑”

跳跃型“新闻脑”即记者编辑按逻辑顺序采写或编稿时,惯于跳跃式地记叙新闻事实的“新闻脑”。这种脑型的特点是:(1)分析路径惯于跳跃。(2)逻辑推导避轻就重。此类“新闻脑”思维张力极大,突出地表现在有成就的记者身上。普利策新闻奖作品的突出特点,就是对这种脑型的最好诠释:记叙新闻往往以很短的文字形成一个段落,而段落间既有逻辑连接,又舍弃细枝末节,形成推理跳跃。据美国《西雅图时报》高级记者巴娜金斯基分析,这种脑型往往对消息、现场新闻有浓厚兴趣。因为其习惯于运用“跳笔”、“跨笔”,链接一个个场景,使新闻事实“动”起来,让读者体会文字生命的美妙。“美国之音”播过一条消息:

纽约一个刚刚失业的工人,在地铁站看到一个盲人跌下站台,摔倒在铁轨上,这时列车正在进站,眼看要撞到盲人。这名失业工人立刻跳下站台,救起了盲人。第二天报纸报道了这件事。

结果,这位失业工人接到了两个电话。

一个电话是总统打来的。“你是××先生吗?”“是。”“我是罗纳德·里根。”“请不要开这种玩笑,我刚刚失业,没有心情开玩笑!”“不是开玩笑,我确实是里根。我要代表美国人民感谢你。”

另一个电话是这位工人原来的老板打来的。“我看了报,你干得不错。我已经改变了决定,你明天可以来上[22]班。”

这篇消息从头到尾像是闲聊,似乎在讲述一件极平常的小事,却留下许多趣味和联想。其写作手法寥寥几笔,看似写意,但高明之处正是省略了细枝末节,跳跃地讲述了一个完整的动人故事。

3.思辨型“新闻脑”

思辨型“新闻脑”即思维方式善于追踪新闻事实背后规律和特性的“新闻脑”。这种脑型的特点是:(1)思维路径延伸深远。(2)联想振幅扩展宽泛。思维方式归属于此种的记者编辑,往往思路开阔,善于分析,笔调凝重,大开大合,在新闻评论、分析报道上得心应手。CCTV大型调查节目主持人王志,被专家们鉴定为典型的理性记者:“荧屏上的王志,给人的印象是冷静沉着、饱经沧桑又睿智机敏,甚至他质疑的目光、探询的身姿,当然还有他良好的文化修养,都是新[23]闻调查这样大型的新闻评论类节目所需要的。”的确,无论是直面SARS医学权威钟南山、太空人杨利伟,还是以82岁高龄勇敢迎娶28岁新娘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王志都在逼近新闻的幕后真相。“质疑是我的一种追求”,王志曾这样说。他的“新闻脑”显然是属于思辨型的。拥有这种脑型的记者,面对任何新闻素材,都会追问为什么。就连写消息也会萌生评议新闻的冲动。CCTV大型调查节目主持人王志在访谈中。

获得普利策批评奖的《赖斯的惊艳亮相》,是《华盛顿邮报》记者罗宾·基万的手笔。他采访一袭黑衣抵达威斯巴登空军基地的美国国务卿赖斯:

只见这位女强人的黑裙子外面,罩着长及小腿中部的黑色风衣,沿着风衣前襟一溜排下的七颗金色纽扣以及立式的衣领,像是海军陆战队的制服,或是电影《黑客帝国》中基努·里维斯的那身行头。

对此,罗宾·基万四下扫描,妙笔生花,围绕赖斯向士兵们致意时,风突然掀起了她风衣的前襟,露出了高至膝盖的靴筒和腿部线条,从而引起的性骚动,分别对强势女性、美国政客和世俗观念给予不同视角的抨击,让人拍案叫绝。

4.幽默型“新闻脑”

幽默型“新闻脑”即惯于对新闻亮点进行夸张、讽刺、比喻、对比等幽默描述和评论的“新闻脑”。这种脑型的特点是:(1)思维线路起伏延伸。(2)激活亮点夸张搞笑。该新闻脑型是珍品,非常难得,善于在言论和通讯上添加幽默亮点,往往会拥有众多粉丝。虽然中国人的思维路径与欧美人的幽默习惯差距明显,但是近年来涌现出许多幽默作品:《天哪,贪官还“拳拳之心”》、《哪天开办“准吃证”呢?》、《印花税顶多就是“春药”》等。《一只鸡的生活意见》以拟人手法进行嘲讽,发人深省。《人民日报》为此刊发时评《鸡吃药,[24]人有权知道》,对食品安全提出警示。

5.平和型“新闻脑”

平和型“新闻脑”即记者编辑思维平稳,情绪沉静,按规矩采写,照流程编辑的“新闻脑”。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脑型的特点是:(1)情绪稳定,兢兢业业。(2)头脑冷静,按章办事。媒体日常的大量报道稿件,需这种吃苦耐劳的“平和型”记者去完成;大量繁琐编务,需这种“平和型”编辑去应对。他们往往像蜡烛般“牺牲自己,照亮别人”,是媒体不可忽视的支撑力量。这类记者编辑由于踏实卖力,经验丰富,即使面对汶川大地震、击毙拉登、“神十”飞天、叙利亚危机等突发新闻,也不会像“激情型”记者编辑那样情绪难控,而是冷静地按程序采编。“新闻脑”的粗线条划分,类似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等类型一样,表现在某个人身上往往是以某种为主,兼有别样。某新闻人可能以“思辨型”为主,兼有“激情型”色彩;而“激情型”的又可能带有“跳跃型”的某些风韵。譬如有的“新闻脑”是思辨型、激情型、跳跃型、幽默型、平和型的混合脑型,就归结为复合型“新闻脑”吧。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干新闻的时间是有限的。人不可能在媒体所有岗位都有建树,但可以审视确认自己的新闻脑型,据此明晰从业优长。看清楚自己擅长新闻编采、新闻策划还是新闻经营,从而扬长避短;弄明白自己的长项是写消息、编通讯还是搞评论、拍图片、剪视频,从而成为特色记者。这对刚选择新闻职业的人有借鉴作用,对熟练记者编辑也有益处,甚至对改行当记者的也有启迪。譬如外语人才当记者,采访外国政要、企业家、运动员,语言无障碍,还可开辟“浦东蓝眼睛”、“英国人在虹口”、“大栅栏的俄罗斯人”等专栏。依据“新闻脑”来定位,寻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将为你打开一扇大门。

你能写出一篇动人的故事吗?

首先,记者要当一个瘾头十足的渔夫,千方百计捕捉新闻大鱼;

然后,记者要当一位手艺神奇的大厨,灵感迸发烹制报道佳肴;

接着,记者要当一回出众的小品演员,幽默搞笑穿插稿件亮点;

最后,记者要当一名精明的新闻律师,依照法规获取采写保障。

如此这般,当记者也许能在讲故事中享受快乐。

中国人很会讲故事,譬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等浩如烟海的名著,情节错综复杂,人物活灵活现。中国记者也早就有过故事笔法的应用。从《关广梅现象》、《基金黑幕》、《死亡名单》、《一块煤的利益之旅》、《车陷紫禁城》,到《紫金梦[25]魇》、《江西宜黄拆迁“自焚”惨剧再调查》、《大V近黄昏?》等众多深度报道,都以深刻揭示新闻事件的真相,让人心灵深深震撼。令人欣喜的是,如今故事笔法在中国记者的发挥下,不仅植入财经深度报道,还延伸到现场新闻、灾难新闻、风貌通讯、综合报道、会议报道、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网络新闻等体裁上。故事笔法不仅得到了记者的偏爱,也得到了受众的推崇。

莫言的那篇《讲故事的人》,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瑞典学院发表的主题演讲。这位令中国人自豪的小说家,最后说了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话:“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26]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这段话,让人感慨:记者也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讲故事的笔法不仅让受众逼近事件的真相,也会让人相信,无论世间发生多少悲剧和荒诞,人类的真理和正义都是存在的。因此,记者知道的故事也将永远讲下去。

注释:

[1]毕国顺,1948年出生,哈尔滨人。1968年开始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从事新闻工作,就读于“北大荒新闻系”。1980年起在《黑龙江日报》拼搏15年,曾为老山前线战地记者,1988年获评高级记者职称。1995年任《黑龙江经济报》总编辑,1997年任深圳《焦点》杂志总编辑,2001年任深圳市政协《鹏程》杂志总编辑。《最后的冲刺》等多篇通讯获中国新闻奖。其中《激光一样的品格——记著名激光专家、哈工大教授马祖光》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入高中课本;《他就是最可爱的人——访著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活烈士”李玉安》,引起新华社、港澳媒体等百家媒体记者蜂拥采访,《朝鲜新闻》全文转载。因其几乎每年都有新闻作品获得大奖,被同行戏称为“新闻奖专业户”。

[2]参见《说说“新闻脑”》,载《新闻传播》,1998(1)。

[3]参见耿伟:《给我一个动人的故事吧!——华尔街日报故事笔法的中国式解读》,载《新闻实践》,2009(3)。

[4]参见[美]法兰西斯·迪利:《华尔街日报》,15、16、23页,张连康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克拉伦斯·巴荣身高165厘米,体重146公斤,绰号“海象”。1902年购得《华尔街日报》,10年后面临破产边缘,仅发行7 000份,经过他16年的努力达到5万份。

[5]同上书,24页。

[6]参见上书,34、38页。

[7]同上书,51页。

[8]刘罡:《读报:外媒评中国领导人要求收起红地毯》,见《华尔街日报》中文网,2012-12-05。作者为该网编辑兼专栏撰稿人。

[9]参见《首份iPad电子报The Daily倒闭》,见人民网,2012-12-07。2012年12月3日新闻集团宣布12月15日《The Daily》“绝唱”。《The Daily》的资产、员工,整合到新闻集团的《纽约邮报》旗下。分析人士认为《华尔街日报》在推出数字阅读后重新找回了纸媒“春天”。

[10]参见《2011年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名》,载《新闻记者》,2012( 10)。

[11]参见亚比:《新闻集团第二财季净利润23.8亿美元》,见网易科技报道,2013-02-07。新闻集团2013年第二财季收为94.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89.8亿美元增长5%;净利润为23.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0.6亿美元增长一倍以上。

[12]张元斌:《华尔街日报体新闻的特点及采写技巧》,载《新闻窗》,2009(2)。

[13]夏乙:《哈利波特的魔法报纸成真:文互式新闻纸》,见新浪网,2012-09-26。英国剑桥 Novalia公司与中央兰开夏大学、邓迪大学、萨里大学合作,推广交互式智能新闻纸。人们可以通过触摸与纸上的内容进行交互。约翰斯顿出版社用此印刷“带按钮的兰开夏晚报”。参见搜狐传媒2013年 1月 9日《“纸质平板”PaperTab如纸张一般可弯曲》报道。

[14]王晓露:《“华尔街文体”与非事件性新闻》,载《新闻导刊》,2007( 5)。

[15]本书作者聆听张志安授课所做笔记。时间:2008年暑期,地点: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16]廖卫民:《华尔街日报“中栏报道”特色探析》,载《新闻记者》,2005( 9)。

[17][18]参见Susan Pulliam , Kate Kelly , Matthew Karnitsching:《巴菲特高盛入股记》,见《华尔街日报》中文网,2008-09-25。

[19]参见百度百科名片“冲突”。

[20]参见Neal Templin:《新泽西买房记》,见《华尔街日报》中文网,2008-09-26。

[21]参见《母亲临死手机留言襁褓婴孩奇迹生还》,见金羊网—新快报,2008-05-17。

[22]参见师旭平:《我是一个叙事者》,载《体育博览》,1999(3)。

[23]欧阳询:《王志与“面对面”》,载《今传媒》,2005(9)。

[24]张铁:《鸡吃药,人有权知道》,载《人民日报》,2012-12-20。

[25]范承刚等:《大V近黄昏?》,载《南方周末》,2013-09-12。

[26]莫言:《讲故事的人》,见新华网,2012-12-08。

A 捕鱼说

A1 突发新闻——手疾眼快捕“游鱼”

在南方冰灾中,高速公路上冰面如镜,周围的山坡上白雪茫茫,没有一个人,也没有一辆车。

忽然,记者睁大了眼睛,远处的冰雪路面上有一个黑影,奇怪呀,近了才发现是一个年轻人,穿着单薄的衣服,鼻子冻得通红,背着行囊,行走在冰天雪地之中……

他叫杜登勇,25岁,湖南慈利县人,在深圳打工。1月24日,他的女友乘车返回慈利老家过年。不料冰雪封路,被困在湖南株洲境内。得知女友被困生病的消息后,1月27日,杜登勇从深圳出发,坐车赶到韶关,前方的路再也无法通行。当晚10时许,他独自一人踏上了徒步寻亲路。记者在京珠高速公路发现杜登勇时,他已经在冰天雪地中徒步行走了16个小时。就这样,为了寻找被困女友,杜登勇徒步200多公里,历时三天三夜,从韶关走到郴州。直到晚上11时30分,他感觉脚已经没有了知觉……

刘忠平同样是在深圳打工。1月24日,岳父岳母带着他六岁的儿子,从湖北云梦老家前往深圳准备一起过年,也被困在了冰封的路上。获悉岳父的低血糖和胃病又犯了,刘忠平从深圳坐车,辗转赶到乳源大桥镇,带着被子、毛毯和开水,爬上冰封的京珠北高速公路,寻找被困的岳父岳母和儿子。他徒步在雪地里走了30个小时后,终于幸运地找到了被困在路上的亲人。《南方都市报》报道南方冰灾“小人物”的消息版面(局部)。——摘编自林劲松、张志韬:《徒步寻亲友雪地走一夜》,载《南方都市报》,2008-01-29。内容有改动。

这两人的事迹见报后,顿时引起轰动。杜登勇、刘忠平被请到香港凤凰卫视,做客《鲁豫有约》,讲述他们徒步冰雪寻亲的故事。对此,有女网友率真地说:“嫁人就嫁杜登勇!”还有人称他们为“暴风雪中最让人感动的小人物”。这个故事深深感动了亿万人,也是成功捕捉突发新闻“第一落点”的典范。

在南方冰雪灾害中,众多记者冲上冰冷的第一线,记录下许多感人的瞬间。这让人联想到香港的“狗仔”,莫论刮风下雨、黑天白日,只要是有“情况”,立刻穷追不舍。什么“章子怡汪峰牵手”、“周迅秘恋谢霆锋”,无不真相大白。这种非凡的职业精神赢得了尊重:当记者就是要像猎犬一样,捕捉新闻。

一、“突发新闻”概念的新理解[1]

新闻专家胡振曾发起“悬疑新闻”的研讨。他认为,“悬疑新闻”是对尚未发生的或需要求证的新闻事实进行不置可否的报道,并试图通过存疑来吸引和满足受众知情的期待,以掘进式的报道节奏来探寻新闻的未知。新闻学者陈纪蔚在《“悬疑新闻”:还算“新近发[2]生的事实”?》中举例,2009年 2月 2日《环球时报》刊载《传奥巴马夫人要生白宫宝宝》的新闻,不少读者的第一反应“是不是真的”,第二反应“可能是真的”,这显然是一条热点新闻。新闻学者刘敬涛[3]则认为“悬疑新闻”是假新闻滋生的土壤。一时间,该命题引起媒体对新闻定义的重新认知。

新闻学与哲学、经济学相比,理论构架的缺陷显而易见:至今尚未找到公认的逻辑起点,缺少由一连串概念推理排列的逻辑链条。有关“新闻”概念更是千奇百怪,归纳起来有5种主要观点:(1)认为新闻是新发生的事实。如徐宝寅1919年在《新闻学》一书中指出:“新闻者,乃多阅读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胡乔木1946年在《人人都要学会写新闻》中提出:“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2)认为新闻是对新近事实的报道。如美国学者约斯特1924年在《新闻原理》一书中提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报道。” 陆定一1943年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指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3)认为新闻是受众感兴趣的事实。如美国威斯康汀新闻学院教授白来耶(Willard C.Belyor)认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能引起人兴趣的事实。”美国堪萨斯州《阿契生市环球报》主编爱德华·贺描述:“凡是能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4)认为新闻是反常的事实。如美国杂志作家威尔·艾尔士说:“反常的事情就是新闻。”美国《纽约太阳报》19世纪70年代采访主任约翰·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5)认为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如复旦大学名教授李良荣认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近[4]事实变动的信息”。

新闻,是能够引发受众萌生知情欲望的新信息。这个概念说明新[5]闻的本质是“信息”,是新闻学科的逻辑起点。受众,是指接受新闻传播的对象,包括个人受众、群体受众、大众受众,也包括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网络网民,等等。在绚丽的生活中,可构成新闻的信息海量发生。这情景像是江河中那些长相各异的鱼儿尽情地游动,能否抓到鲜鱼,就看记者这个“渔夫”的本事了。

突发新闻,是指突然发生和突然发现的能够引发受众萌生强烈知情欲望的新信息。从“突然发生”和“突然发现”的角度推理,新闻实质上都是突发的,重复的则只能是旧闻。想不旧,只能去挖掘新素材;否则新闻价值就会减弱或消失。新闻价值,是新闻内核所具有的信息能量。这种信息能量的传播力,突出表现在新闻信息的可达空间和振幅大小。测评新闻价值有五个参考坐标:

时效:报道的速度,传递越快价值越高;

人物:事件的角色,名声越大价值越高;

关联:新闻与受众,关系越近价值越高;

情趣:稿件的情节,趣味越浓价值越高;

振幅:传播的效应,反响越强价值越高。

可惜,新闻学尚未发现一个测评新闻价值的严谨公式,这反证了这个学科的理论智慧和应用范畴都存在一个短板。譬如主流媒体选择头条消息时,往往主观性、随意性比例偏大,甚至宣传意图压过新闻[6]价值。

突发新闻的价值很高,是媒体争抢的“第一落点”。据说意大利“狗仔”布伦纳1997年7月偷拍到英国王妃戴安娜与其情人法耶兹在撒丁岛一艘游船上拥抱的图片,欧美各大媒体竞相购买,该图片最后以100万美元成交。从发生时效、获知态势两个角度来分析,突发新闻包括两种情形:

1.突然发生的新闻

即突然打乱某一时空的社会生活节奏,能够强烈吸引受众萌生知情欲望的新信息。往往事故、灾难、案件最容易成为突发新闻。抗击“非典”、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鹤岗煤矿大爆炸、王家岭矿难、深圳龙岗大火、温州动车事故、上海地铁追尾、广东乌坎事件、四川什邡事件、钓鱼岛反日游行、北京特大暴雨灾难、四川雅安地震等,都是重大的突发新闻。这种新闻需要记者及时发现和记录。许多年前,获全国第二届好新闻奖的《抢款大盗成过街鼠当场被擒2万巨款撒向街头失而复得》,全文740余字,及时记述了群众见义勇为追擒罪犯和拾交撒钱的两个主要场面。这一突发新闻的时限很短,可记[7]者对当事人的记述十分准确。

从发生时效来分析,突然发生的新闻分为两种类型:美国突然发生“9·11”事件的瞬间

瞬间突发新闻,是指瞬间突然打乱某一时空的社会生活节奏,能够强烈吸引受众萌生知情欲望的新信息。这是突发新闻的主流,如邓玉娇刺死官员、张海超“开胸验肺”、孙中界断指质问“钓鱼”、“我爸是李刚”事件、富士康员工跳楼、唐福珍自焚、孕妇被缝肛门、佛山“小悦悦”事件、药家鑫案件、钱云会案件、故宫文物失窃、周克华案件、王立军叛逃、雷政富不雅视频、陕西孕妇引产、哈尔滨塌桥、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冀中星爆炸案、北京女童被摔死、小贩夏俊峰刺死城管、“大V”薛蛮子被拘、6岁男童小斌斌被挖双眼、王菲李亚鹏离婚、南昌女童被洗衣机绞死、《新快报》陈永洲被拘事件等。当年肯尼迪总统突然遇刺丧命,有消息如下:【路透社达拉斯1963年11月22日电 急电】肯尼迪总统今天在这里遭到刺客枪击身亡。

总统与夫人同乘一辆车中,刺客发三弹,命中总统头部。

总统被紧急送入医院,并经输血,但不久身亡。

官方消息说,总统在下午1时逝世。

副总统约翰逊将继任总统。

这篇快讯译成中文不到百字,5句话,但新闻内容丰富完整,是一则世界著名的突发短消息。

2001年美国突然发生 “9·11” 事件,当时最为严重的是纽约世贸中心大楼的A、B座相继被飞机撞中,致使几百米高的建筑物倒塌,人们在求生的本能驱使下四散而逃。这造成了纽约社会生活的轨道突然扭曲爆裂,成为一个世界性突发新闻。因此,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HBO(美国有线电视网络媒体公司)等诸多媒体的记者纷纷冲向出事地点,全球各大媒体也立刻停止原有的节目,直播这一悲惨的事件。全球凝视美国!这就是瞬间突发新闻的力量。

趋势突发新闻,即某一新信息的内核运行动态显示,是能够强烈吸引受众萌生知情欲望的新信息。譬如英国威廉王子迎娶凯特、中国“神十”飞天、薄熙来案件审判、李天一涉嫌轮奸终审等。这种“趋势突发新闻”曾经引起诸多疑问和争论,焦点在于:为何突发新闻能“显露动态趋势”?其实这不难理解。2008年9月 25日“神七”上天,这是世界瞩目的重大新闻,人们事先已经知道发射时间,但是“神七”发射能否成功?航天员首次太空出舱能否顺利?返回舱能否安全着陆?人们也捏着一把汗。当晚,总指挥长常万全宣布21时 10分许,“神七”在酒泉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圆满成功时,神州一片欢腾;北京时间9月27日16时 41分,航天员翟志刚实现中国人首次太空出舱,神州又是一片欢腾;9月28日17时37分许,在太空遨游两天多的神舟七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18时23分许,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名航天员成功出舱,神州到处一片欢腾。人们如此兴奋,这就是突发新闻的效应。其事件趋势强烈吸引人们的知情欲望,每个时间节点都满足了受众的心理渴求。

又如,2001年7月13日,中国代表团在莫斯科申奥的关键时刻,谁都知道最后谜底揭晓的时间和地点,这一新闻肯定是要发生的,肯定会有申奥城市当选,这就是新闻显露出来的趋势。可为何在萨马兰奇读出“CHINA”的瞬间,中国代表团全体成员在现场全都蹦了起来?中国大地为何会立刻一片欢腾?那种忘情,那种拥抱,那些泪水,那些呐喊,经历过的人都会终生难忘。冷静下来,追问为何会发生这种狂热举动,当然是突发新闻所致!因为北京也有落选的可能性。人们仅仅知道该事件的动态,并不知道该新闻的最终内核。联想美国大选,历届都牵动无数人的视线。谁能入主白宫?谁能当上总统?揭晓的一刹那,无不让人突然激动起来,这当然是突发新闻的力量驱使。由此看来,构成突发新闻的最大要素不是“未知性”,而是“突发性”,不是时空要素,而是事件要素。

2.突然发现的新闻

突然发现的新闻即是早已发生、或是已经发生并在延续的能够强烈吸引受众萌生知情欲望的新信息。这种信息被媒体突然发现并传播后,才能真正实现新闻价值。如山西黑煤窑、三鹿奶粉、罗彩霞被冒名顶替上大学、北大医院“学生治死教授”、“偷菜门”、玩弄女人的“局长日记”、山西问题疫苗、“房叔”蔡彬被举报、“房姐”龚爱爱被曝光、南京饿死女童案等事件,都是突然发现的新闻。高级编辑李延[8]林有一个特殊的经历,她是首批进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区采访的主力记者。那一篇篇爆炸性新闻,都是她以超乎寻常的新闻嗅觉,忘情地穿行于充满新奇感的险境而获得。这种新闻获知态势提示人们,围绕中国原子弹爆炸区的珍贵信息,已经存活于新闻源。谁能发现它、记录它?这对职业记者的热情、胆识和毅力是个考验。

从获知态势来分析,突然发现的新闻有两种情形:

现存突发新闻,即是已经发生并在延续的能够强烈吸引受众萌生知情欲望的新信息。当它被媒体突然发现并传播后,其较高的大众传播价值才会拥有生命光彩。如周久耕天价烟事件、张悟本涉嫌虚假宣传、局长微博约会开房、郭美美炫富、上海染色馒头、双汇瘦肉精事件、微笑局长成“表哥”、刘志军贪腐案等。在阿尔泰峡谷,有一个弯月牙形的哈纳斯湖,那里有关“水怪”的传说令人称奇:当地老乡说,露出水面的鱼头就有小汽车那么大,背上的鱼鳍约有4米,嬉戏时掀起的波浪有十几米高,湖边涉水的牛犊亦有被大鱼吞吃的。后来,[9]一条爆炸性消息《哈纳斯湖发现巨型大红鱼》见报,吸引了全世界的科考视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