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与灸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13:40:05

点击下载

作者:曹银香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刺法与灸法

刺法与灸法试读:

前言

中医药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新时代中医药行业多样化人才、传承中医药技术技能、促进中医药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职责。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国办发〔2015〕32号)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6〕15号)(简称《纲要》)等文件精神,尤其是实现《纲要》中“到2030年,基本形成一支由百名国医大师、万名中医名师、百万中医师、千万职业技能人员组成的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发展目标,提升中医药职业教育对全民健康和地方经济的贡献度,提高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岗位胜任能力严密对接,突出新时代中医药职业教育的特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总结“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的经验,组织完成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建设工作。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是全国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唯一出版基地,为国家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和细则、实践技能指导用书、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和细则唯一授权出版单位,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建立了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

本套教材规划过程中,教材办认真听取了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职业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是全国唯一的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于2016年启动了教材建设工作。通过广泛调研、全国范围遴选主编,又先后经过主编会议、编写会议、定稿会议等环节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在千余位编者的共同努力下,历时1年多时间,完成了83种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

本套教材由50余所开展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专家及相关医院、医药企业等单位联合编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供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中药学、康复治疗技术、护理6个专业使用。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以教学指导意见为纲领,贴近新时代实际

注重体现新时代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教育部新的教学指导意见为纲领,注重针对性、适用性以及实用性,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社会,符合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际。

2.突出质量意识、精品意识,满足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求

注重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从教材内容结构设计、知识点、规范化、标准化、编写技巧、语言文字等方面加以改革,具备“精品教材”特质,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中医药人才的需求。

3.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原则,按照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编写,教材内容涵盖资格考试全部内容及所有考试要求的知识点,满足学生获得“双证书”及相关工作岗位需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

4.注重数字化融合创新,力求呈现形式多样化

努力按照融合教材编写的思路和要求,创新教材呈现形式,版式设计突出结构模块化,新颖、活泼,图文并茂,并注重配套多种数字化素材,以期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院校教育平台“医开讲-医教在线”数字化平台上获取多种数字化教学资源,符合职业院校学生认知规律及特点,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套教材的建设,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齐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代表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为“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共同努力,谨此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够对全国中医药行业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有组织者与编写者竭尽心智,精益求精,本套教材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敬请各教学单位、教学人员及广大学生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修订和提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年1月上篇刺法与灸法技术模块一刺法与灸法概述扫一扫,看课件【学习目标】

1.掌握刺法灸法的概念。

2.了解刺法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考纲摘要

1.概念要点:刺法、灸法。

2.起源与发展要点:历代医家及著作。项目一 刺法与灸法的概念一、刺法与灸法的定义和特点

刺法,古称“砭刺”,是由砭石刺病发展而来,后又称“针法”,目前其含义已非常广泛,即指采用不同的针具,运用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的腧穴或特定部位,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灸法,古称“灸焫”,是指采用艾绒(或其他药物)等材料,烧灼或熏熨于人体的腧穴或特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根据《素问•移精变气论》“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的划分,刺法与灸法均属外治法,都是通过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达到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协调阴阳的作用。

刺法灸法是研究各种刺灸方法的基本知识、操作方法、临床运用及作用原理等内容的一门学科。它是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基础理论与临床治疗之间的桥梁课程,是针灸临床治疗疾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针灸疗效的取得,除了正确地选取穴位外,熟练而正确的刺法灸法操作是关键的一环。二、刺法与灸法的研究内容

刺法与灸法以毫针刺法、灸法、拔罐法、刮痧法、其他针具刺法(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火针、芒针等)、不同部位刺法及特种刺激法等技术为主要内容,学习者应通过对本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实现对每一种特定技术的正确实施。项目二 刺法的发展简史一、针具的发展

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利用一些简单的、不加磨制的石块作为日常生活用具,当身体发生病痛时,很自然地会拍打、揉按以减轻或解除痛苦,在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极有可能无意间发现锐利的小石片代替手指既省力效果又好,逐渐地这些小石块就被赋予了针具的功能;演进到新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打制石器,精细而较丰富,如石斧、石刀等工具,石制针具亦产生。远古时期的《山海经》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素问·异法方宜论》曰:“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东汉的字书《说文解字》记载:“砭,以石刺病也。”晋·郭璞注:“可以为砥(砭)针,治痈肿者。”唐·王冰注:“砭石,谓以石为针也。”所谓“砭石”是一种经过磨制而成的锥形或楔形的小石器,这是最原始的“针”。由此看来“砭石”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初是用来划破痈肿、排脓、排血的工具,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针刺治疗工具。

砭石之外,古代还有骨针、竹针、陶针的应用。大约在距今一万八千年的山顶洞人文化时期,我国古人已能制造和使用较精致的骨针。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不少骨针,很有可能被用来作为针疗工具。从古代的“针”写成“箴”,从字形推断,极可能有过竹制针具存在。到了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发展了彩陶文化,随之出现了陶针,或称瓷针。

到了殷商时期,随着冶金术的进步,中国古代文明进入了青铜器时代,青铜器广泛应用,产生了青铜针,但使用并不广泛。春秋时期,铁器的出现及冶炼术的提高,砭石才逐渐被九针取代。“九针”最早记载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其中详细介绍了九针的形状、大小、治疗范围及操作方法。《灵枢·官针》云:“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说明9种不同形状的针具各有不同的用途。现将九针的形状(图1-1)和用途分述如下:图1-1 仿古代九针图

1.针

形状:长1.6寸,形似箭头,头大末锐,当末端一分处收小,形成尖端,后人称为“箭头针”。近人在此基础上发展为皮肤针。

用途:《灵枢·九针十二原》“主泄阳气”。浅刺皮肤而不深入,多用于泻血、点刺,治头痛、身热证等。

2.员针

形状:长1.6寸,针身圆柱形,针头卵圆。后人称为“圆头针”。

用途:《灵枢·九针十二原》“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气分”。用以揩摩体表,治分肉间气滞,不伤肌肉。为按摩用具。

3.针

形状:长3.5寸,针头如黍粟,圆而微尖。近人称为“推针”。

用途:《灵枢·九针十二原》“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用以按压经脉腧穴,使气血疏通的工具,不能深入。

4.锋针

形状:长1.6寸,针身圆柱形,针头锋利,呈三棱锥形。后人称为“三棱针”。

用途:《灵枢·九针十二原》“以发痼疾”。用以点刺泻血,治痈肿、热病等。

5.铍针

形状:长4寸,宽2.5分,形如剑。后人称为“剑头针”。两边有刃,便于切开。

用途:《灵枢·九针十二原》“以取大脓”。用以割治痈脓症。为外科用具。

6.员利针

形状:长1.6寸,末端尖锐,中部略膨大,针身反细小,圆而且利,使能深刺。

用途:《灵枢·九针十二原》“以取暴气”。治痈肿、痹证,用以深刺。

7.毫针

形状:长1.6寸或3.6寸,针身细小如毫毛,不伤正气。为临床最常用的针具。

用途:《灵枢·九针十二原》“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用以通调经络、调和阴阳,治寒热、痛痹等。

8.长针

形状:长7寸,针身细长而锋利。后人称为“环跳针”,近人又发展为芒针。

用途:《灵枢·九针十二原》“可以取远痹”。深刺,治“深邪远痹”。

9.大针

形状:长4寸,针身粗圆。后人用作火针。

用途:《灵枢·九针十二原》“以泻机关之水也”。泻水,治关节积液等。

从砭石到九针可以看出,针具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岁月。197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树林召公社,从一批古铜器中发现了一根青铜针,据考证是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器物,其形状与头道洼砭石非常相似,后被命名为“青铜砭针”。1968年在河北满城县西汉刘胜墓中发掘出4根金针和5根银针,即为九针的一部分实物。金属针具的广泛应用,为针刺法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现代冶金技术日益提高,由不锈钢制成的针具,针身坚韧且富弹性,不易生锈,优于其他金属,安全性高且价廉,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二、刺法的发展

随着针具的不断变革,针刺的方法也不断发展。早期的医学著作《内经》总结了上古以来的针刺方法,其论述颇为精辟和全面。《灵枢•官针》提出根据病情选择针具,“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针于病所,肤白勿取;病在分肉间,取以员针于病所;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以针于井荥分俞;病为大脓者,取以铍针;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员利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病在中者,取以长针;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于井荥分输,取以四时”。在刺法方面,提到了九刺、十二刺和五刺等。《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补泻是针刺的基本原则:“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在补泻手法方面,提到了徐疾补泻、呼吸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提插补泻和开阖补泻等,为后世针刺手法奠定了基础。继而《难经》又有所阐发,《难经•七十一难》曰:“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营无伤卫,刺卫无伤营也。”强调了针刺时双手协作的重要性,对后世影响颇大。

晋、唐、宋时期,在针刺手法方面一直继承《内经》和《难经》之说。到了金元时期针刺手法才进入昌盛发展阶段,金•何若愚撰《流注指微赋》,提出“子午流注”按时取穴的时间针刺学说。金元著名针灸学家窦汉卿的《针经指南》创立了“针刺十四法”,即动、退、搓、进、盘、摇、弹、捻、循、扪、摄、按、爪、切,至今仍具有实用价值。明初陈会的《神应经》提出了“催气手法”,现临床仍广泛使用;徐凤的《金针赋》提出了一整套的复式补泻手法,对“烧山火”和“透天凉”也做了系统的论述;其后高武的《针灸聚英》、汪机的《针灸问对》记载的针刺手法,都是在《金针赋》的基础上有所发挥撰成;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又汇集了明代以前有关针刺手法的精华,提出“刺有大小”,有“大补、大泻”“平补、平泻”“下针十二法”和针刺“八法”。清代中叶以后,针灸医学渐趋衰落,针刺手法亦无进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针灸学术有了很大发展。针刺手法的研究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文献考证到临床观察,从实验研究到规律性的探索,均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对于规范手法操作,提高针刺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项目三 灸法的发展简史一、灸法的起源

灸法,古称“灸焫”。“灸”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灼也,从火久声”,是灼体疗病之意。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现和使用关系密切。大约在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懂得用火取暖和获得熟食,尤其是在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后,火的使用对人类的生活和繁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为灸法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灸法是随着火的应用而萌芽的。

人们在烤火取暖时,由于偶然被火灼伤而解除了某种病痛,从而得到了烧灼可以治病的启示,这就是灸法的起源。古人最早可能是采用树枝、柴草取火,通过熏、熨、灼、烫以消除病痛,以后才逐渐选用“艾”为主要灸料。艾,自然生长在山野之中,我国各地均有生长,因其气味芳香,性温易燃,且火力缓和,于是便取代一般的树枝燃料,成为灸法的最好材料。二、灸法的发展

在现存文献记载中,《庄子·盗跖》最早提及“灸”字,如孔子劝说柳下跖:“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孟子·离娄》也曾经记载:“今人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由此可以推断,在春秋战国时代,灸法已颇为盛行。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记载了经脉灸法,是目前发现的《内经》以前最早的珍贵文献。《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的产生与我国北方人民的生活习惯、生存条件和发病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医疗实践中,历代医家均重视灸法的应用和总结,灸法的专著十分丰富。如魏晋时期的《曹氏灸方》,唐代的《骨蒸病灸方》,宋代的《黄帝明堂灸经》《灸膏肓俞穴法》《备急灸法》,元代的《痈疽神秘灸法》,清代的《太乙神针》《神灸经纶》等。虽然有的不是灸法专著,但对灸法是非常重视的,如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都大力提倡针灸并用,唐·王焘《外台秘要》则弃针而言灸,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明·高武《针灸聚英》、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清·廖润鸿《针灸集成》无不注重灸法。

应用灸法治疗疾病,最初是用单纯的艾灸,并且多采用直接灸,且艾炷较大,壮数较多,灸疗时对患者造成较大的痛苦。现代灸法则有了长足发展,为了减轻患者接受灸疗时的痛苦,多采用小艾炷、少壮灸,并演化出多种灸法,如艾条灸、温灸器灸、温针灸、天灸、灯火灸等。同时根据病情不同,还常常采用间接灸法(又称隔物灸),所隔物品多为姜片、蒜片、食盐、豆豉饼、附子饼等。

复习思考

选择题(A1型题,每小题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一个最佳答案)

1.最原始的针具是( )

A.骨针 B.金针 C.竹针 D.陶针 E.砭石

2.弃针而言灸的医家是( )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焘 D.杨继洲 E.廖润鸿

3.古时用来割治痈脓的针具是( )

A.针 B.针 C.铍针 D.大针 E.锋针

4.发展为现代皮肤针的古九针是( )

A.针 B.针 C.铍针 D.大针 E.锋针扫一扫,知答案模块二毫针刺法扫一扫,看课件【学习目标】

1.掌握毫针的选择;毫针进针、行针、留针及出针等操作的基本方法;得气的意义、表现,影响得气的因素和促使得气的方法;单式补泻手法的操作。

2.熟悉毫针的规格与结构;常用的针刺体位及消毒方法;候气、催气、守气的含义;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与处理;头面、腰腹部慎针穴的操作方法;针刺的注意事项。

3.了解眼区、颈项部、胸背部慎针穴的操作方法;古代毫针刺法的论述及操作方法。

考纲摘要

1.针刺准备要点:消毒、体位。

2.进针方法要点: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

3.针刺角度和深度要点:角度、深度。

4.行针与得气要点:行针的基本手法、得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5.针刺补泻要点: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平补平泻。

6.针刺异常情况要点:晕针、滞针、血肿、断针、弯针、气胸、刺伤内脏、刺伤脑与脊髓。

7.针刺注意事项要点:特殊生理状态、妊娠妇女、小儿针刺时及颈项、眼区、胸胁腹背等部位的针刺注意事项、不宜针刺的疾病。

毫针刺法,是泛指毫针的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出针法等完整的针刺方法。毫针刺法是针刺疗法的主体,临床应用最广,几乎适用于全身所有穴位,因此是针灸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项目一 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一、毫针的构造

毫针为古代“九针”之一,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具,因其针体细微,故也称“微针”“小针”。目前制针材料以不锈钢为主,具有较高的强度、韧性,针体滑利挺直,耐高热,防锈蚀,不易被化学物质腐蚀,故被临床广泛采用。至于金、银、铜、铁等金属针目前则较少采用。毫针的构造共分5个部分(图2-1):

针尖:针的尖端锋锐部分,又称针芒。此为刺入腧穴肌肤的关键部位。

针身:针尖与针柄之间的主体部分,又称针体。此为毫针的主体部分,是刺入腧穴内相应深度的部位,针的长短和粗细规格主要指此部分。

针根: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称为针根。此为观察针身刺入腧穴深度和提插幅度的外部标志,也是断针的多发部位。

针柄:由针根至针尾的部分,多用金属丝紧密缠绕呈螺旋形,便于医者手持着力,也是温针装置艾绒的部位。

针尾:针柄的末端部分称为针尾。

根据针柄和针尾的形状不同,又可分为圈柄针、花柄针、平柄针、管柄针等多种。(图2-2)图2-1 毫针的结构图2-2 针柄的形状

圈柄针即针柄用金属丝平绕而成,针尾缠绕成环形,又称环柄针;花柄针即针柄中间用两根金属丝交叉缠绕呈盘龙形,又称盘龙针;平柄针的针柄也用金属丝缠绕而成,但无针尾,一次性毫针多为平柄针;管柄针的针柄用金属薄片或塑料制成。后两种适合用于进针器或管针进针法。二、毫针的规格

毫针的规格主要以针身的长短和粗细来区分,计量单位为毫米(mm),毫针长短、粗细规格见表2-1、表2-2。表2-1 毫针的长度规格表2-2 毫针的粗细规格

以上两表所列毫针的不同规格,在临床以25~75mm(1~3寸)长和直径0.30~0.38mm(28~31号)粗细的毫针最为常用。短针主要用于浅刺和耳针;长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或透刺时应用;毫针的粗细与针刺强度有关,供辨证施治时选用。三、毫针的检查

现在临床多使用一次性毫针,在使用前,首先必须检查其包装是否完整,消毒是否超期,不符合要求者严禁使用;其次,再对针具的外观进行检查,尤其是第一次使用某种新产品时,更应仔细。检查针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针尖端正不偏,尖中带圆,圆而不钝,形如松针,不宜过锐,无钩曲或卷毛。

2.针身宜光滑挺直,圆正匀称,坚韧而富有弹性。针身不宜有斑驳、锈痕及弯曲现象。

3.针柄以金属丝缠绕紧密牢固均匀为佳,针柄的长短、粗细要适中,便于持针、运针。

4.针根要牢固,不能有剥蚀或松动现象。四、毫针的保养

除一次性毫针外,有时每人一套针具重复使用,用后必须将针身擦净,要注意保存,存针的器具有针盒、针管和藏针夹等,目的是为了防止针尖受损,针身弯曲或生锈、污染等。针具在煮沸消毒时,宜用纱布包裹结扎,以避免针尖与锅壁碰撞而引起卷毛钝折。如保存不善,不仅容易造成损坏,而且使用时会给患者增加痛苦,甚至发生不应有的医疗事故。项目二 练针法一、持针法

持针的方法一般以拇、食、中3指夹持针柄,无名指抵住针身,进针时帮助着力,防止针身弯曲,如执持毛笔状(图2-3)。此外根据用指的多少,又可分为:

1.拇食指持针法 用刺手拇指、食指夹持针柄,进行针刺的方法。

2.拇中指持针法 用刺手拇指、中指夹持针柄,进行针刺的方法。

3.拇食中指持针法 用刺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针刺的方法。

4.持针身法 用拇指、食指捏一棉球,裹住针身近针尖处,对准穴位,快速刺入腧穴的方法。

5.两手持针法 用刺手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押手拇、食两指捏棉球裹住针身下段,双手配合用力将针刺入腧穴的方法。主要用于长针的操作。图2-3 持针法二、指力训练法

毫针练习,主要是指力和手法的练习。指力,是指医者使持针之手的力达到针尖的技巧和力度。由于毫针针体细软,若无一定的指力,很难将针顺利刺入患者体内,强行刺入会引起患者疼痛,并影响治疗效果。手法是针刺治病的基本条件,因此指力和手法的熟练掌握,是从事针刺工作者的基本功。对于初学者来说,必须努力练习才能掌握。(一)指力练习

主要是在纸垫上练习,一般称纸垫练针法。用松软的纸做成长约8cm、宽约5cm、厚2~3cm纸垫,用线如“井”字形扎紧,软硬适度,最初可稍软,随着指力的增长,可逐渐增加纸垫的硬度。练习时,左手平持纸垫或将纸垫平放于桌面上,右手拇、食、中3指如持笔状,夹持25~40mm毫针的针柄,先使针尖垂直抵于纸垫上,然后持针之手拇指与食、中指前后捻动针柄,并渐加一定的压力或不捻动直接向下施加压力,待针刺透纸垫后另换一处,如此反复练习(图2-4)。纸垫练习主要是锻炼指力和捻转的基本手法。图2-4 纸垫练针法(二)手法练习

主要是在棉团上练习,也称棉团练针法。用棉布包裹棉花做成棉团,再用线绳扎紧口,做成外紧内松,直径6~7cm的圆球,棉团松软可以做上下提插、左右捻转、进针、出针等各种毫针操作手法的练习(图2-5)。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速刺练针法 以一手拇食指爪切在纸垫或棉团上,持针之手执针,使针尖迅速刺入2~3mm,反复练习,以掌握进针速度,减少疼痛的一种方法。

2.捻转练针法 以右手拇、食、中指持针柄,刺入纸垫或棉团一定深度后,拇指与食、中指交替向前、向后在原处来回地捻转,要求捻转的角度、快慢均匀一致,一般每分钟捻转120次左右,才能达到运用灵活自如的程度。

3.提插练针法 以右手拇、食、中指持针柄,刺入纸垫或棉团一定深度后,在原处做上提下插的动作。要求提插的深浅幅度适宜且一致,并保持针体与进针平面垂直且无偏斜。

以上3种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达到一定程度后,可将它们综合起来练习,使之浑然一体,运用自如。图2-5 棉团练针法(三)人体练针法

在纸垫和棉团练针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指力和针刺手法后,应在自己身体上选择一些穴位进行试针练习。自身试针练习,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掌握针刺的方法,并体验针刺后的各种针刺感觉,体会得气时的细微变化,针刺到不同组织时得气的感觉。要求能逐渐做到进针顺利无痛感或微痛,针身不弯,提插捻转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在学员之间也可以相互试针,待针刺技术达到一定的熟练水平之后,才能在患者身上进行实习操作。知识链接练臂运掌(彭静山)

练习针刺,首先要锻炼身体,只有自身强壮,才有饱满的精神,精神充足,气血畅通才能练好针刺。

练功方法:身体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腿用力,稳如柱石,不使身体动摇,共分3个动作:

1.臂与肩平,向前平举,两手屈于胸前,手心向下,手指端相接,然后由内向外画圆圈32次。

2.两臂向两侧平举,手心向下,由外向内画圆圈32次。

3.两臂伸直,手心向下,手指摆动,两手同时由左向右画圆圈16次,目视指尖,目随手转;由右向左,动作相同重复16次。

口诀:身如石柱,足与肩宽,屈伸旋平,意守丹田。项目三 针刺前的准备一、思想准备

在进行针刺治疗前,医、患双方都应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然后才可以进行针刺。《针灸大成》曰:“凡下针要病人神气定,气息匀,医者亦如此,切不可太忙。”医者要聚精会神,意守神气;病人也应神情安定,意守感传。正如《标幽赋》所载:“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这就要求医者必须把针刺疗法的有关事宜告诉患者,使其对针刺治病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以便稳定情绪,消除不必要的心理紧张,这对于初诊者和精神紧张者尤为重要;对个别精神高度紧张、情绪波动不定、大惊、大恐、大悲之人,应当暂时避免针刺,以防神气散亡,造成不良后果;对身患疑难杂症、慢性痼疾或因情志、精神因素致病的患者,在针刺治疗期间,还应多做思想工作,鼓励患者树立并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加强各方面的功能锻炼,使患者充分认识机体的机能状态及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和作用,以促使疾病的好转和身体的早日康复。二、体位的选择

患者的体位是否适当,对于正确取穴、针刺操作、手法实施、持久留针以及防止晕针、弯针、滞针、断针等都有很大影响,还关系治疗效果的好坏。尤其对于一些重症、体质虚弱和精神紧张的患者,体位的选择显得更为重要。如体位选择不当,可使医者取穴困难,不利于针刺操作;患者不能保持原有体位,不利于留针,或可引起弯针、滞针甚至于断针,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发生意外事故。选择体位,应既便于医者正确取穴、针刺施术,又使患者感到舒适自然,并能较持久保持为原则。在针刺和留针过程中应嘱患者切不可移动体位。

临床常用的体位有以下几种:(一)卧位

1.仰卧位 适用于取头面、胸腹部和部分四肢的腧穴,如印堂、廉泉、膻中、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图2-6)图2-6 仰卧位

2.侧卧位 适用于取身体侧面的腧穴,如侧头、侧胸、侧腹、上下肢部分等部位的腧穴,如头维、太阳、下关、秩边、风市、阳陵泉等穴。(图2-7)图2-7 侧卧位

3.俯卧位 适用于头项、肩背、腰骶、下肢后面及上肢部分等部位的腧穴。如百会、风池、大椎、夹脊穴、承扶、委中、承山等穴。(图2-8)图2-8 俯卧位(二)坐位

1.仰靠坐位 适用于前头、面、颈、胸上部和上肢的部分腧穴,如上星、印堂、廉泉。(图2-9)

2.俯伏坐位 适用于头顶、后头、项、肩、背部的腧穴,如百会、后顶、风府、大椎、天宗、背俞穴等穴。(图2-10)图2-9 仰靠坐位图2-10 俯伏坐位

3.侧伏坐位 适用于侧头、侧颈部的腧穴,如角孙、太阳、翳风、颊车、听会等穴。(图2-11)

在临床上除上述常用体位外,对某些腧穴则应根据腧穴的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体位选穴。同时也应注意根据处方所取腧穴的位置,尽可能用一种体位而能对针刺处方所列的所有腧穴进行针刺。若必须采用两种不同体位时,应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尽可能采取卧位进行针刺,以防患者感到疲劳或发生晕针等情况。图2-11 侧伏坐位三、毫针的选择

现在临床多选用不锈钢针具,在应用前应按有关要求仔细检查针具的质量和规格,这是提高疗效和防止意外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除了注意选择针具的质量好坏外,还应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强弱、体形胖瘦、针刺部位和病情虚实等因素,选择适宜的针具。一般而言,男性、体壮、形胖、病变部位较深的患者,可选用稍粗、略长的毫针;女性、体弱、形瘦、病变部位较浅者,则应选较短、较细的毫针。另外,皮薄肉少之处和针刺较浅的腧穴,选针则宜短而细的毫针;皮厚肉丰之处和针刺宜深的腧穴,宜选长而稍粗的毫针。临床上一般选择毫针应长于腧穴应刺的深度,进针后针身应有0.5~1寸露在皮肤外。四、腧穴的揣定

腧穴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针刺的治疗效果。定穴可根据处方选穴的要求,按照腧穴的定位方法,逐穴进行定取。为了求得定穴正确,针刺前可用手指在已定穴处按压、揣摸,以探求患者的感觉反应,找出具有指感的准确穴位。一般来说,酸胀感较明显处即为腧穴的所在之处。定准腧穴位置,还应用指甲在腧穴上切掐“十”字形指痕,作为进针的标志。五、消毒

在进行针刺治疗前,必须进行严格消毒,包括针具及器械、医者手指、施术部位及治疗室内消毒等。(一)针具及器械的消毒

如使用非一次性针具,在使用“84消毒液”浸泡、清水清洗的基础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下列一种方法对其进行消毒,其中高压蒸汽消毒法最好。

1.高压蒸汽消毒 将浸泡好的毫针等器具用纱布包扎,或装在针管、针盒里,放在密闭的高压消毒锅内,一般在1.0~1.4kg/cm²的压力、115~123℃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即可达到消毒的目的。

2.煮沸消毒 将毫针、应用器械等针刺用具用纱布包扎后,放置于清水锅中,进行加热煮沸,待水沸后再煮15~20分钟,也可达到消毒目的。此法简便易行,无须特殊设备,但易使锋利的金属器械之锋刃变钝。若在水中加入碳酸氢钠使之成为2%的溶液,可提高沸点至120℃高温,且能减低沸水对器械的腐蚀作用。

3.药物消毒 将针具放在75%的乙醇内浸泡30~60分钟,取出用消毒干棉球擦干后使用。直接与毫针接触的针盘、镊子、针管、针盒等,用戊二醛溶液浸泡30~60分钟,可达消毒的目的。对已消毒的毫针则必须放在消毒的针盘内,并加盖消毒巾。

传染病患者用过的针具,必须另行处理,严格消毒后再用或弃之不用。对于所有患者,必须做到一穴一针,以防交叉感染。针具的重复使用,虽然可以节约部分费用,但却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因此目前临床多选用一次性针具取代重复消毒使用的针具。(二)术者手指的消毒

在针刺前,术者的手必须先用肥皂水洗刷干净,待干后再用75%的乙醇棉球或0.5%的碘伏棉球擦拭,然后方可持针施术。施术时医者应尽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触针体,如必须接触针体时,可用消毒干棉球作间隔物,以保持针身无菌。(三)施术部位腧穴的消毒

在需要针刺的腧穴皮肤上用75%的乙醇棉球或0.5%的碘伏棉球擦拭即可。拭擦时应由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擦拭。也可先用2%的碘酊棉球拭擦,然后再用75%的乙醇棉球涂擦脱碘,当腧穴部位消毒后,切忌接触污染物,以防重新污染。(四)治疗室内的消毒

针灸治疗室也应定期消毒净化,保持空气流通,环境卫生洁净,对治疗床上的物品(床垫、床单、枕巾、毛毯等)要按时换洗晾晒,若采用一人一用的垫布、枕巾更好。项目四 针刺方法

毫针操作方法包括进针法、针刺角度与方向及深度、得气与行针、毫针补泻、留针与出针等内容。具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和严格的操作规程,术者必须熟练地掌握针刺从进针到出针这一系列的操作技术。一、进针法

进针法是指将毫针刺入皮肤的操作方法。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一般都以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标幽赋》载“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临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即用拇、食、中3指夹持针柄(拇指指腹与食、中指指腹相对),其状如同持毛笔,故称右手为“刺手”;左手指爪切按压在所选刺腧穴的皮肤上或夹持针身,以辅助进针,故称左手为“押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及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使针能够迅速、顺利地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刮搓震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作等。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所在的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并保持针身垂直,力达针尖,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协助调节和控制针感。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一)单手进针法

只用刺手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叫单手进针法。术者用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针尖及针身下端,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迅速刺入皮肤,直到所需深度(图2-12)。此法多用于短针的进针。图2-12 单手进针法(二)双手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是指左、右两手互相配合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4种:

1.指切进针法 即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旁,以右手持针,紧靠指甲边缘将针刺入腧穴(图2-13)。此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图2-13 指切进针法

2.夹持进针法 即以左手拇、食两指夹持消毒干棉球将针身下端夹住,露出针尖,并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并使针身垂直,以右手持针柄,在右手指力下压的同时,左手拇、食两指也同时用力,这样两手协同将针刺入腧穴(图2-14)。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图2-14 夹持进针法

3.舒张进针法 即以左手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所选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的中间刺入(图2-15)。此法适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部位的腧穴进针,特别是腹部腧穴。

4.提捏进针法 即先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以右手持针从左手捏起部位的上端刺入(图2-16)。此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图2-15 舒张进针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