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亿赞【知乎过万赞职场进阶、思维提升干货精选。独自摸索,不如看看别人的职场捷径】(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14:22:15

点击下载

作者:刘三叔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亿赞【知乎过万赞职场进阶、思维提升干货精选。独自摸索,不如看看别人的职场捷径】

一亿赞【知乎过万赞职场进阶、思维提升干货精选。独自摸索,不如看看别人的职场捷径】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一亿赞 / 刘三叔主编. — 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1ISBN 978-7-5594-4274-1Ⅰ. ①一… Ⅱ. ①刘… Ⅲ. ①职业选择-通俗读物Ⅳ. ①C913.2-49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279087号书 名 一亿赞主 编刘三叔责任编辑 孙金荣特约编辑 王 岚责任校对 张婉宜出版统筹 孙小野封面设计出版发行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社地址 南京市中央路165号,邮编:210009出版社网址http://www.jswenyi.com印 刷 三河市金元印装有限公司开 本880毫米×1230毫米 1/32印 张10字 数170千字版 次2020年1月第1版 2020年1月第1次印刷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4274-1定 价45.00元(江苏凤凰文艺版图书凡印刷、装订错误可随时向承印厂调换)PART 1职业规划开启职业生涯,先准备好自己曾加那些“后悔没有早点知道”的道理,常常会让人刻骨铭心。对我而言,每写一个道理,心里都会滚过一声长久的浩叹。但愿这些曾经牵绊住我的道理,不再牵绊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一、对阶层和智力相近的人来说,在大学里的四年比大学前的十八年更重要。我们总喜欢说,高考是人生最重要的考试之一,但我却想告诉大家,无论你考进了什么大学,都请好好珍惜大学的四年,这可能是你人生中最自由、最容易掌控的四年。在这四年中你做过的事情,可能比你的高考成绩更重要。这是因为,对大部分人而言,在进入大学之前是没有多少选择的。每个人都朝着差不多的目标去努力,能掌控的东西太少了,我们的很多想法,都因为各种原因藏在心中。但在大学里,你突然就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了。无数的选择出现在你的面前,埋藏在心中的“洪荒之力”也终于有机会去释放。你可以选择去拼命学习,努力成为某个领域内的专家;你可以选择去参加社团,认识很多值得结交的朋友;你可以选择去各种单位实习,早早地感受工作的魅力;你可以选择去各处行走,了解不同的人的生活状态;你也可以选择去打扮自己,成为一个让别人看起来舒服的人……但是,请不要象征性地待在教室里,心却飘出窗外;请不要一味地遵守所谓的纪律,也不要盲从,别人做啥就跟着做;更不要整天躺在寝室里,过着日夜颠倒的生活……根据我的观察,很多人在进入大学的时候能力是差不多的,但经过了大学四年,差距竟大到了完全不在一个世界的程度。作为被大牛拉开差距的人,我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在大学,一定要去掌控自己的生活,而不要让生活带着你走。错过了大学时的机会,想要在工作之后追赶,难度就要大得多了。在读大学前,你缺少的是“选择”,在工作后,你缺少的则是“时间”。二、尽早关注父母的理财状况,并努力形成自己的理财观。一个事实是,在我国,绝大多数五十多岁的父母,几乎没有理财能力。这是因为,在父母一辈最年轻力壮的时候,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前后,整个中国还很穷,富人极少,大多数人的财富观极其落后。而进入新世纪后,互联网发展很快,父母一辈的人年龄又大了,往往跟不上时代。在一线城市,这种情况尤为明显:有些家庭在刚进入新世纪的时候经济实力是差不多的,但到了2010年前后,家庭资产已经天差地别。如果你在中学和大学时代就早早地关注了父母的理财情况,你就会因为自己对互联网信息的获取能力更强,而在很多事情上做得比他们更好。而这份“更好”,会深深地影响你对职业的选择。三、如果你要做一件困难而长期的事,请先去关注这件事情最核心、最困难的部分。喜欢立下宏伟目标的人很多,完成目标的人却寥寥无几。这是因为,有太多的人习惯于从最简单的部分开始做。从最简单的部分开始做,做着做着,你就会发现这件事情越来越难。由于很多人心里没有做好准备,之前打的鸡血也渐渐被消磨干净,最终索性“弃了坑”。但如果你从最难的部分开始拆解(不是说要去完成,因为你可能不会),知道自己完成它需要做哪些事情,你就会对这个任务的整体难度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你就会知道,这个任务是否真的太难。如果发现太难,你就可以早早地放弃,避免沉没成本[1]效应。如果发现不是特别难,那接下来也会越做越顺利,从而更容易完成任务。四、如非必要,不要试图与比自己格局小的人争辩;一旦争辩发生,要懂得适时停止。我们本来就很难说服别人,如果对方的素养、经历和眼界不如自己,那么说服他更是会难上加难。但如果争辩已经发生,且又无法说服对方,请在表明立场后适时停止争辩。五、不要因为寂寞而降低择友的标准。做一个有所坚持的人。要坚信,有趣的灵魂终会相遇。但如果你因为寂寞去认识一些本不值得认识的人,未来的你必然会被这些负面“人脉”所累,他们会牵绊住你前进的脚步。六、要尽早、主动和不同职业、不同类别的人交流。这件事请最好从中学时代就开始做,实在不行就从进入大学开始做,工作以后,更要这么做。从中学开始认识各种各样的人,你会早早发现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从大学开始认识各种各样的人,你可能会及时发现自己在职业规划上的幼稚;从工作开始认识各种各样的人,你至少不会在十年后后悔。万万不可把社交圈局限在自己的院系、自己的工作岗位,那里都是与你经历相类似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让你意识到人生还有很多可能。可以参加社团、兴趣小组,去认识其他领域优秀的人,当然也可以去认识不那么优秀的人,想想差距到底是怎么产生的,然后思考自己能不能和优秀的人做得一样好。七、当你确信自己必须完成一件事的时候,永远不要去想我过去错过了多少,比别人慢了多少,能否赶得上deadline(最后期限),做不好有什么后果……Just?do?it。过去错过多少、比别人慢了多少、是否能赶上deadline、做不好有什么后果等,这些都是在决定是否应该去做一件事情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但倘若我们明明知道自己必须去做一件事情,却还在纠结前述问题,陷入各种懊悔中,就只会让你拖延和降低你的效率。这便是毫无意义的情绪,必须要克服。当你必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如果你认为做得越出色越好,那就全力去做;如果你确信那只是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那就投入适当的精力资本。然后,让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聚焦在事情本身。如何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李多余首先你要在心里明确一件事——“自己想要什么”是个需要不断刷新认知、推倒重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要不停地质问自己,根据你的阅读、思考、经历、体验、自我观察等,去修改自己最初那个可能并不成熟的想法。在这个修改的过程中,你才可以不断明确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个感觉就像理顺一团乱七八糟的毛线一样,你要一点点去找它的源头。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更需要实践和大量的反思、自我观察。就我自己而言,从18岁到22岁,再到25岁,我的想法在不断地迭代更新。尤其是在踏入社会工作的这两年,我的人生目标越发清晰。到当下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何实现,我用了将近7年的时间。不过对比我可能长达80年的人生来说,这7年的投资是很值得的。告诉你这一点的目的是希望你不要慌张,不要在日后因为事情和自己一开始的想法不匹配而自我质疑、痛苦,甚至放弃,有偏差是很正常的,慢慢来。OK,明确了这件事,接下来便是我称为“关键问题”的东西。第一步,通过不断追问自己这几个问题,摸清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方向。请务必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你理想中的人生状态是什么样的?这个状态是从30岁一直到80岁的想象,是包括了家庭、事业、财务、爱人、家人、朋友、宠物、生活的城市、业余时间等各个方面的全部思考。真实生活中会有什么,这个想象中就要涵盖什么内容,要尽可能详细。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请基于你的整个人生去思考,不要现在迷恋某某明星就说你的理想人生状态是嫁给他,除非你能说出非常客观的理由并描摹出那个画面。而且需要提醒一下,嫁给某个人也不是一种“人生状态”,那只能算是一种“人生时刻”。其他同理。补充一句,想象的时候不用特别考虑经济限制,别的部分符合客观逻辑即可。2.在这个想象的人生状态中,你每天在做什么?这里的“做什么”不是指睡觉、吃饭等日常维持性事务,而是特指是那些工作的时刻,那才是在你人生有重要位置的事情。也许可以像村上春树一样早起、写作、阅读、运动、早睡,也许可以像个高管一样将许多时间都花在交通工具和在各个会议场所之间的移动上。认真地想象,甚至想象出那个时间表。3.回想一下,生活中哪些时刻让你最有成就感?别人一般会表扬你的什么?细节越丰富越好,只要是你自己认可的“高光时刻”就好。后一个问题的意思是,别人会因为什么而夸你?是夸你画画好还是会唱歌,抑或总是能够逗人发笑?……P.S.长得好看、身材好这种爹妈给的东西就别说了。4.什么事情是你从小到大一直自发去做的?哪怕是断断续续的也好,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也好,只要这是一件你从小到大不时想起来就想要去做一做的事情,那就把它标记出来。5.什么事情是你花了最多时间去做的?像睡觉这种抖机灵的话就别说了,想想你在哪些正经的、非维持生命类的事情上花了最多时间。以上问题需要自行回答并且记录下来。我用过纸笔、便笺、手机应用、Word、Excel、思维导图等工具记录,最推荐的是纸笔草稿+思维导图(后期)。也许你一开始没办法很清晰地回答这些问题,甚至回答不上来。没关系,把这个问题存在心里,时时思考,想到了就记下来,抽空整理。第二步,在上面列出来的问题下面,继续追问新一轮重要问题:1.做这件事时你的感觉是什么?如果能想象到每天8小时、10小时甚至15个小时都在做的这件事带给你的都是正面的情绪,那你就已经摸到一点儿边了。2.为什么是这件事?自我解答,这件事为什么会让你乐于沉浸其中。是别人羡慕的眼光吗?是完成时的成就感吗?是自我表达的畅快吗?是帮到别人让你感到实现了价值吗?这件事真正让你在意的是什么?3.如果这件事不赚钱,你还愿意做吗?4.如果这件事需要你花钱去做,你愿意为了它付出吗?5.如果你已经没钱了,在每日的追求温饱之余,这件事情是你依然会去想,并要为它去努力的事吗?这五个问题,你一定要认真去想象场景,想象那些时刻的细节,真的有了相应的感觉时,再自我代入去问这些问题。同样,答不出来,就让它们悬在那里,时时能看到想到就好。因为这些本身也不是你花三五分钟就能回答的简单问题。观察、记录、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慢慢发现自己的热情所在,可能会发现一个和你自己、家人、朋友印象中不一样的你,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第三步,就是去思考如何用第二步实现第一步。前两个部分的思考都比较“务虚”,这部分就非常务实甚至有点残忍了,因为它需要你去正面面对你天生的弱势(也是需要持续的观察记录才能发现的)。但是,它也是充满希望的,因为你在做你喜欢的事情,追求你真正想要的人生。图1-1是我之前在公司帮同事做内部培训的时候准备的,更偏工作方向,且因为有很多是需要讲解的内容,所以可能看上去会有点不够详细,但里面的思考路径是同样适用的,可供参考。其实一般来说,能做到前两步就很不错了。第三步涉及实际操作,而且除了思考和提问之外,还包括自律、建立自我知识框架、学习规划、阶段性目标规划、职业规划、时间管理、技能提升等一系列内容。其实当你想明白了就会知道,所有工具、方法,都是为了追求理想生活的终极目标而存在的。所以在想清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之前,大多数人所谓的学习、自我提升等,都是盲目且低效率的。这里划重点,有用,但是低效,并非完全没用。当然了,这些也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生存哲学,有的人就觉得糊涂是福,很多事儿不用去琢磨,就这样过一辈子也挺好。其实我也觉得挺好,真的挺好。只不过我天生不是这样的人,过不了这样的人生。图1-1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设远,步步拆解空白女侠大家在描述自己的工作经历时,总无法回避“职业生涯”这个词。作为普普通通的上班族,“职业发展”这件事会从我们踏入社会开始,一直伴随着我们直到退休。有心理学家说过:“职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了个人心理、婚姻、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问题。”从事适合自己的职业可以让我们赚钱养家,也可以让我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说,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了。然而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漠不关心,像无头苍蝇般随波逐流,会去向哪里只能听天由命。兜兜转转几年后,回望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有一团乱麻,惨不忍睹。于是乎,“35岁失业”“中年危机”这样的字眼也无法避免地在脑海里盘旋,好像自己的各种狼狈与不堪都是因为年纪这个原因,恨不得时间总是停留在25岁,靠着青春来保住饭碗。同时,在我们身边,也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着长远可行的规划,努力让它沿着自己预先铺好的轨道发展。他们中既有从一线互联网公司走出的成功创业者,也有看准方向,从传统行业转型到互联网行业的达人,更有稳扎稳打,从底层走到高层的总监。对这些人来说,既没有35岁失业,也没有中年危机,有的只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牢牢把控,以及从一个目标迈向下一个目标的努力和坚持。这两群人,他们之中可能很多人有着相似的背景:来自不分伯仲的高校,有着拿得出手的成绩单,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却因为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规划,在毕业后慢慢被人拉开了差距。由此可见,详细、可行以及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超出了大家的想象。做好每一步的规划,是职业生涯顺利发展的前提。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呢?一、认清自己,确认方向每个人的性格各有不同,擅长的领域和方向也有所不同,所以在确定职业规划时,首先第一步就是认清自己的特点与长处,选择自己擅长的职业领域,在此基础上再确定自己未来的方向,并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以我自己为例,我天生就对数字敏感,所以在高考后,虽然按照家人的意愿考取了大学商科专业,但还是辅修了统计学并拿到了双学士学位。因此我在规划自己的职业时,便明确希望从事数据统计分析相关的行业(当时市场上还没有数据分析师这个岗位)。数据分析师,主要是与数据打交道,如果本身对数据不敏感,或者一看到复杂庞大的数据就头疼,就说明你可能不太适合这个行业。这也是很多同学想要从事数据分析师这个行业时,我首先会强调的一点。(当然,现在数据分析已经不再是一种专职技能,而是一个职场通用技能了,建议大家都学习,它对你未来是有很大帮助的。至于要不要从事数据分析行业,还是要看你的数据敏感度。)做自己擅长或喜欢的事情,你会从中获得幸福感和认同感,学习和工作的时候也会充满动力,事半功倍。所以在做职业规划时,首先要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大家可以按照这个职业规划探寻模型(图1-2)来进行思考。图1-2二、收集信息,心中有数我的一位学姐,她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很明确:进入投行,或做咨询,保底也是进入互联网行业。并且她把能去的“上限”公司及“保底”公司都整理好,预估自己最差会去哪家,如果运气极好又会去哪家。她在大二的时候就已经对各大名企的招聘渠道、招聘职位、招聘要求了然于胸。她把那些信息整理成了一个Excel表格,并且提前大半年甚至一年就开始申请这些职位的暑期实习。当时我很惊讶为什么她这么有想法,毕竟很多人上到大四才想着找实习,而且往往都是“海投”,甚至根本没有明确想法要去哪家公司。她和我这么说:“即便你很优秀,有一份傲人的成绩单,斩获了无数奖项,也不代表你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因为没有早早准备而错过好机会的学霸大有人在。一般来说,好的公司、好的职位都有很多人竞争,当你回过神想找的时候,名额早就被‘瓜分’得所剩无几了。“如果我失败不是因为能力问题,而是因为‘我错过了’,那我会比因为能力不足而被刷掉更加不甘心。所以我一定要提前想好想进哪些公司,这些公司的要求是什么,我还差什么能力需要补足。”虽然这位学姐本科毕业没有选择进入企业,而是去了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硕士,但她后来还是沿用了这样的方法进入了顶级投行。后来跟她聊起,谈感受时,她觉得每周花个一小时想想未来做什么,哪些公司能要她,是一个无比正确的习惯。下面我从校招和社招两大块,告诉大家应该怎么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的收集。1.校招/实习总听到应届生说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最根本的原因往往是“不知道”:不知道专业领域的就业情况,不知道自己学的专业能否找到一份好的对口工作,不知道自己要在哪座城市就业,不知道有哪些公司可以要自己,不知道自己选择的第一份工作是否合适……而这些“不知道”,是可以解决的,解决的方法就是收集信息来抹去这个信息差。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把市面上跟你预想的未来职业发展相关的企业搜索出来。但是中国有那么多企业,如何搜索呢?● 参考你学长学姐进入的公司;● 了解与你专业相关的Top10或Top20企业;● 列出你想进的公司(比如你学的是市场营销,但是却想进入谷歌),想出20个左右。表1-1是一个明年即将毕业的统计系专业的小伙伴所列的清单,特殊颜色字代表目前该公司有专门的企业招聘微信公众号。有了这样一个清单,他就清楚投递的方向有哪些公司、大概有多少选择。先不要考虑这些公司会不会要你,你先看看人家的具体要求。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进入心仪的公司,真的只是因为存在信息差。表1-1我的一位朋友,苏州大学毕业,进入谷歌上海分部做客户经理。大家都很羡慕她,问她怎么进的,是不是很难进。她的回答很简单:看谷歌官网发布的招聘信息,投简历、面试进的。很多时候大家都有点自卑,觉得这种公司高高在上,不敢想象自己能进去,甚至连去看一眼官网招聘信息的勇气都没有。实际上就花几分钟浏览下,真不需要那么恐惧。这时候小伙伴会说,我只是很普通的二本学校毕业,清单上的什么谷歌、麦肯锡对我来说是天方夜谭了。我想鼓励下学校背景并不是那么强的小伙伴,进入一些顶级公司可能有困难,但是不妨碍你们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呀。我在前面写了,参看你的学长学姐进入的公司,参看你专业相关的Top10公司,参看你觉得你努一把力就可以进的公司。比如,有个小伙伴是武汉某普通高校化学专业出身,但是她后来成功进入了国内某Top5互联网公司做数据分析师。她说她同事有很多都是985、211的科班硕士,但学历并没有妨碍她和名校生一起工作。学历确实是敲门砖,但是工作更多地是看你的综合能力。你学历不突出,但是业务能力或技术能力很强,那么国内的一线互联网公司都是有希望进入的。P.S.只要岗位要求上没有注明条件须为985、211院校毕业生,你基本上就都可以试试看。第二步,关注招聘期。你未来想去的企业大致选好20~30家,就可以开始列一个表:他们的校招期是什么时候,是否有暑期实习生,是否有符合你专业或者兴趣的职位。招聘网站、企业官网、企业招聘的微信公众号都可以搜索到这些信息,特别是校招时间点。值得注意的是,微信公众号几乎已经成为各大企业的第一时间发布渠道。比如今日头条的招聘微信公众号“字节跳动招聘”,里面就包含了社招和校招的信息。一般来说,企业都会发布实习或者校招的招聘流程,请把这些关键信息记录到表格中,特别是时间、要求、城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做到心中有数。这些事情一定要早早做好准备,因为你不早准备,好的职位就被人抢占了,即使你是名校出身,技术能力很强,学习成绩很好,那又如何呢?你终究是错过了那个契机。2.社会招聘在关注毕业生的同时,我也辅导过很多有多年工作经历的小伙伴,他们离职大多是由于以下两点原因:其一,觉得自己不适合现在的工作,想要转型;其二,想寻求更好的薪资及职位。(工作不开心、薪资太少、工作发展受限等统统包含在这两点中。)在这里我要和大家重点强调,就算你近3年没有任何想要跳槽的想法,你也需要每3个月主动关注行业市场,看看与你相关的职位、薪资水平,还有整体发展状况。每半年你都需要去面试几家公司,来思考你自己在市场中的实际价值以及你的能力是否能适应现在的就业市场。之前的甲骨文裁员闹得沸沸扬扬,有人早早就“跳坑”,找到新东家,并且薪资还增长了不少,而有人离职后找了许久都找不到工作。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的员工只会安安静静地做着分内的工作,以为现在的工作如果舒服就可以一直做到退休,不知道其他公司相同的岗位需要哪些技能,自己有没有在某些方面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了。有些人未雨绸缪,所以顺利渡过中年危机。有些人临渴掘井,被通知裁员了只能措手不及。这就是差距。有一个小伙伴很焦急地来找我,说她投了500份简历,没有收到一个面试通知。我不用想都知道她是海投。如果她是以这样的态度对待求职,上天会回报她一份好工作吗?很显然不会。我把一份表格转给了她,让她找出自己想进的公司和相关职位的JD(job description,职位描述,以下简称JD),整理大概20家。把这20家公司的信息整理成表格,然后对这些任职要求进行剖析,看自己有哪些不足,如果能在短期内弥补的就尽量补足。比如JD要求你要精通SQL,那你就去刷一刷这段时间数据社区的SQL题,大概两周就能熟练掌握了。针对每一个JD设计对应简历,因为招聘部门往往十分看重简历与JD的匹配性。下面是网易的数据分析师JD(图1-3)。图1-3根据这份JD,你的简历需要体现出:(1)你与数据分析相关的过往经历;(2)你的逻辑思维能力;(3)你的汇报及文字总结能力;(4)对SQL/Python/Excel等工具的掌握程度;(5)使用PPT撰写报告的能力。一份好的简历不是内容越多越好,而是与投递岗位的JD越匹配越好。筛选简历的HR,往往并不太懂你会不会SQL,会不会数据分析,他只能根据JD上的几项内容,看你的简历匹配比例是否能达到80%。三、目标设远,步步拆解在一家公司里,职级越高的人,制订的计划越长远。一线员工在做计划时基本上会做月度计划,而总监级别的会需要做年度计划,到了首席××官级别的则会做3~5年的计划。那些能把计划做得长远的人,往往就是公司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人。毕竟能提前计划好未来并做好应对各种情况的准备的人是很稀缺的。这步对普通人真的很难,就连我也不行。(身为一家公司合伙人的我,也特别害怕被问到这个问题。每每开始思考,就会产生抓心挠肝之感,到了最后总是“选择性遗忘”,因为这一思考过程太痛苦了。)作为公司高层,在制订计划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管理、业务、人力,还要顾及市场、落地、客户等方面,需要多维度通盘筹划。个人相比公司而言就好控制多了,你只要负责给自己做计划,接下来完成自我管理、执行、复盘就可以了。所以为了我们的长远发展,我们需要好好给自己做一份计划。这个计划的目标最好设到3到5年后。(是不是一想就难受了,我懂!别急!)下表是我采访了一位知乎用户后制作的。这是一份非常通俗易懂的计划,简单粗暴,可行性相对比较强,给大家做一个参考。表1-2这里面的数字大家不用太过介意,应重点关注计划的框架。大家可以试着在自己的电脑上输入这样一个框架,目标可以往大了设,就算最后没有完全达到预期,只要能达到预期的70%~80%,那也很OK了。这时候你就会问了,这样一个简单的内容,谁都会写,但写出来有什么用,还不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其实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今年要存多少钱,甚至每个月要花费多少都不了解。这只是一个大的方向,你最好还要能把目标设定时间从“年”拆解到“月”,再拆解到“周”。这份计划对你的心理暗示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你如果设想好未来要做什么,要存多少钱,什么时间买房,只要制订了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付诸行动,目标基本上都会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范围内完成。在做计划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把职业规划和收入挂钩,检验一份职业规划虚不虚,收入是最好的一把尺子。即使当下你的薪资一个月只有5000块,你也要规划好,你的收入大概会在哪几个阶段有变化。设立目标,很大程度是暗示自己时刻在正确的道路前进。至于最后结果与目标是否达成100%的一致,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付出努力的过程。好比一家公司给销售部门定下了极高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销售总监觉得不可能完成,但拼一把也能完成80%,再努力一下,甚至真的能完成100%。如果不设目标,就缺少了那股拼劲儿,也就不会考虑如何去做目标拆解。四、盘点能力,补足短板一个人若想职业生涯顺利,就不能在自己工作的领域有明显的短板。体现在职业规划上,就是需要明确自己当前的技能相对这个领域还有哪些不足,然后罗列这些不足点,一项一项地克服。你在这个领域的盲点和短板越少,在未来发展中面对竞争对手的优势就越大。比如我作为一个数据部门的负责人,长处是对数据很敏感而且很有想法,但我发现自己写汇报PPT以及演讲的能力还非常不足,这势必会制约我将数据分析结论落地。于是,我在工作之余,自学了如何撰写出既精练又吸引人的PPT,以及如何成为一个好的演讲者,每天持之以恒地练习。最终,当我能够自如地编写项目总结PPT,并游刃有余地向高层领导汇报的时候,我就从一众工程师中脱颖而出了。在此我给大家准备了这张表格(表1-3),大家可以试着评估下自己目前的“软能力”。表1-3把你认为的短板,再次进行分类:表1-4我们总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不是一句鸡汤,而是无数前人总结出的人生信条。对认真分析自身不足并一步步踏实补足短板的人而言,收获不错的结果只会是时间上的问题。五、学会展望,调整方向前面我写到要把目标设得远一点,但在具体的某个时刻,人的眼光是有局限性的。随着见识的拓宽、能力的提升,我们总能看到更远的未来。这个时候,就需要及时微调自己设置的职业规划,让自己不会被时代和大趋势抛弃。我在刚刚毕业时,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做咨询顾问。然而,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我渐渐发现咨询顾问这个职业能够帮助自己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于是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而没有被数据专家这个头衔束缚住。要知道,为了获得咨询顾问这个职位,我在工作之余苦练了英文并学习了咨询的方法论,最终把握机会争取到了当前的工作,让自己走上一个全新的、更广阔的平台。改变总是艰难的,但作出改变是必须的。每当我们向前迈出一步,就会发现以前没有注意到的风景,就会意识到以前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这个时候对职业规划的调整就成为必须。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但凤凰只有不断涅槃重生,才能蜕变得更强大,才能长出更鲜艳丰满的羽翼,才能获得永生。我们也一样,只有不断发现自身的问题,并且不断调整自己,才能顺应职场的需求,及时作出正确的选择,做到不被淘汰。我想成为数据科学家,这一条路不管多苦多累,就想“一条路走到黑”。2016年6月24日我会永远记得自己在朋友圈发的这条状态。自从我给自己设定了这个目标,在那一年里,无论是面对技术层面还是业务层面的难关,我都一直保持着“满血冲刺”的状态。如愿以偿之后,我也没有因此而懈怠,而是继续给自己设定了下一个目标——成为一名咨询顾问。当我成功转型成为一名咨询顾问后,我又给自己设定了新的目标——重返校园。此刻我在伦敦的学习生涯已经开始。在工作不如意时满腹牢骚,而不反思自己在之前为何没有防患未然,没有提前准备好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以及面对各种情况的应对方法,那么你只会在当前的岗位上裹足不前,难有大的发展,甚或遭遇职业危机。当职业生涯出现危机时,牢骚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是浪费宝贵的时间和机会。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自己的时间,充实自己,让职场生活尽量过得精彩一点,毕竟我们只能活一次。寻找适合你的行业+岗位大Q小陈我今年29岁,毕业7年,前6年一直在传统的石油行业,今年正在努力转行到互联网行业。之前没有好好做过职业规划,导致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走了近7年。前段时间,一位朋友想转行,找我咨询。我问他:“你觉得你无法展开行动的原因是什么?”他说:“最重要的原因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能做什么。”这位朋友的问题其实十分典型——“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适合什么,能做什么。”这让我深深感到,道理讲得再好听,也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必须明确告诉这些朋友,到底具体要怎么操作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这篇文章,就是努力来解决这个根本的问题的。本质上,职业规划,是想有更好的发展,那么就要选适合自己的、有发展的行业和发展空间大的岗位。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搜集信息找到市场上“行业+岗位”的可选组合,用排除法排除其中一些不理想的组合,再去测试剩余组合自己是否适合。1.搜集行业信息我们大体上可以把行业分为基础型行业、专业服务型行业、新兴行业三类。① 基础型行业例如:能源/通信/基建/房地产开发等。这类行业以大型国有企业为市场主要参与者,也有少许发展不错的私企。这一行业受国家政策影响比较大,并且由于存在一定的政策壁垒,市场参与者相对较少。国企由于存在政策壁垒和政策倾斜,并不是完全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所以相对来说,在里面工作,你离市场就远一些。比如通信行业,就移动、联通、电信三家运营商在竞争,没有民营企业参与,市场化程度不高;再比如石油行业,真正的玩家也是几家大型央企,近几年产业链下游政策放开,民营企业逐渐发展起来,国企的下游市场就受到了严重冲击。市场是最真实和残酷的,离市场越远,竞争力当然越弱。基础型支柱行业离终端消费者比较远,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滞后。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很难传导或者说很晚才能传导到这些行业,所以这类行业变化相对缓慢,稳定的同时缺乏新意。选择基础型行业,一般来讲会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缺点是职业天花板很快会出现,特别是国有企业,除非你能力特别出众,否则工作三五年天花板就会出现。所以,想要选择基础型支柱行业的时候,不如分析一下,这个行业处于发展周期的什么位置,是向上期、成熟期还是衰落期?你是否能忍受很快就触碰到天花板?② 专业服务型行业这类行业,其实职业路径本身就规划得很清晰。比如律师、咨询、基金、医生等行业,本身专业性较强,提供专业的精细化服务。这类行业垂直性强,一般情况下做得时间越久,个人价值就会越高。这类行业一般是往“专”“精”方向发展,通过能力和经验的积累来获得职业发展,成为领域专家。③ 新兴行业新兴行业一般是由于市场需求推动产生的行业,比如电商、外卖……市场需求一直在变化,所以这类行业也在快速变化和发展,不断更新迭代。新事物、新模式不断被催生,所以身在其中需要个人不断学习和更新,才能跟得上行业的发展和演变。在这样的行业,个人发展空间大,个人能力会进步非常快,与之相应,个人市场价值当然也会提高。这样的行业更适合对个人成长需求比较高、对前沿领域新鲜事物充满兴趣、想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小伙伴。2.了解岗位的分类一般来说,一个企业的业务就像一条蛇。蛇头负责“吃进”,即负责获取业务和用户,这是公司业务的核心。产品经理、市场、销售、互联网运营,都是蛇头的位置,直接面对市场第一线,属于业务型岗位。这一类职位工资相对较高,职责范围较宽,是业务发展的引擎、核心。这类职位需要善于思考、主动尝试、喜欢创新的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很多创业者都是从这部分人才群体中脱颖而出。蛇身负责“转化”,把蛇头吃进来的业务消化吸收,为用户提供服务。传统行业的运营、售后、客服都是蛇身,属于服务型人才,他们是业务发展的保障。认真细致、有责任心的人都很适合这类岗位,但它的天花板比较低,某种程度上不利于个人发展。蛇尾巴负责“支持”。财务、人事、法务等,是业务发展的后勤保障。这类岗位垂直性、专业性强,路径清晰。这类岗位的人才具有普适性,各行各业都需要。如果能够在岗位上精进发展,可以朝着领域专家的方向迈进。二、筛选“行业+岗位”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市场上“行业+岗位”的几乎所有可选组合,接下来,我们按以下三个标准进行排除,从而筛选出有发展、需求好的组合。1.行业存在大量市场需求随着社会发展,分工精细化+智能化是一个大趋势,所以这两个领域的相关人才需求一定越来越多。所以在选择行业时,尽量选择专业服务型行业和新兴行业。专业服务型行业,如理财、在线教育、咨询、法律这些行业,随着社会分工精细化,岗位需求一定会继续增长。新兴行业,随着社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未来必将催生出很多新的用户需求,进而催生更多的人才需求。市场缺乏相应的人才,人才供不应求,企业才会开出高薪。为什么同样是清华毕业,学计算机进互联网公司可以拿到30万年薪,学机械去××重工就只能拿6000块的月薪?市场需求使然!2.岗位有足够的成长空间一个职业,必须有足够的成长空间,可以让你成长为一个难以替代的人才。2016年,滴滴与Uber竞争激烈,专车司机补贴高,轻轻松松月入一两万。现在司机们“哀鸿遍野”,不仅是因为补贴降低了,更是因为当个专车司机太容易,太多人来抢活。所以,要选择天花板高的职业,否则难以建立竞争壁垒,容易很快遇到瓶颈。3.岗位是长青需求长青需求,意味着你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技能长期被这个社会需要,就算行业变迁,也不受影响。随着智能社会的发展,程序化的工作已经或正在被机器替代,比如:银行柜台人员、电商客服、流水线工人、高速收费站收费人员……所以,一定要选择非“螺丝钉”型的工作,比如市场营销、产品研发、设计等。根据以上三个标准,你基本可以筛选出有发展、需求多的“行业+岗位”组合了。比如:在线旅游行业+市场营销;基金行业+基金经理;电子商务+产品运营。三、进一步测试,确定职业定位针对筛选出的“行业+岗位”组合,测试自己能否胜任,评估自己的性格、能力是否适合所选出的目标岗位。看到这些你可能有些头疼,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怎么入手。很简单,如果你是未毕业的大学生,那就抓紧时间去找实习机会!一次实践胜过一百次“脑补”,请务必通过实习来测试自己是否适合、喜欢、胜任目标岗位。如果你是在职人士,去找一个靠谱的专家或者行业前辈咨询,不要自顾自地在网上搜索网友经验,第一手资料永远比道听途说要可靠。要了解一个陌生的领域,最高效的办法难道不是找个专家给你讲讲吗?一个职业有没有前景、需要哪些能力、适合什么性格的人,专家不比你更清楚?闭门造车三个月,不如行家一堂课。此外,找一本岗位相关的靠谱专业书阅读,看自己是否读得进去,是否觉得有趣,读完能否建立知识框架,这是初步了解自己是否适合该岗位工作的简单方法。最后,做职业测评是最直接的方式,根据自己的职业图谱看自己是否适合该岗位。不过这个只能做个参考,不要因为职业图谱的导向去抹杀自己的热情和可能性。总结一下我的职业定位三步法:第一,搜集信息:了解市场上“行业+岗位”的可选组合;第二,排除不适合的组合:用排除法筛选出备选组合;第三,测试匹配度:咨询专家+阅读专业书籍+职业测试。希望朋友们都能找到理想的职业,快速成长!试试看,一周之内摸清一个行业程毅南我曾做过3年投资咨询,平均每个月一个项目,所做的事情就是(尝试)深入了解各种行业和公司,为投资决策提供分析、支持和建议。所以了解一个行业的方法论对我来说既是基本功,也是在面对不同行业后不断深化的一项技能。在这里我将它们整理出来,看看是否对你有帮助。一周内不可能完全了解一个行业,这个观点我认可。一周内可以大致了解一个行业,这个观点我也认可。只是我不认为必须从事某个行业才能了解这个行业,我会在后面细述原因。有人将一周内可以大致了解的内容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这个行业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这个行业的老大是谁?● 这个行业的上游供应链、下游消费者是谁?● 这个行业的产能如何?其在整体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如何?● 这个行业的法律监管情况如何?一般在一个投资/咨询机构,你会跟同事组成团队工作,而不是一个人闷头干,所以快的话大概花两三天就差不多能明白上面的内容。接下来,再花几天可以进一步弄清的问题包括:行业的竞争关系,几大竞争者各自的优势,近几年来此消彼长的关系,与国外同行业竞争者的差异。在高效率的情况下,一周做到上述几点,就大概能了解一个行业5%~10%的知识,少得可怜,基本上只是一些宏观的东西,很粗浅。一般一个咨询项目用时3~4周,那么接下来2~3周,根据客户要求,可能会具体研究某一个公司,研究这个公司这几年来都有什么动作,给它造成了什么影响,市场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公司现在的战略是什么,未来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如果有信息渠道可以走得再细点,可以把行业和公司的利润率拆解一下。比如公司的典型商品或服务的成本构成和利润空间,看看公司成本变化受什么影响,未来收入增长方向对利润率的影响等,一系列分析下来,把公司层面上的收入和利润变化搞清楚,就可以做一个对收入和利润的预测模型了,进而可以形成一个估值。这大概就是一个买方基本面分析师的工作了。这样做下来,能了解一个行业的多少呢?20%~30%。你了解了行业中一个具体的公司的收入和利润结构,如果足够勤奋,你大概也会了解到竞争对手与它的差别,因此你可能会对这个行业在宏观层面上,因为几家公司的产品差异和战略差异,而造成的市场细分、聚合或此消彼长的动态机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这份了解依然不会超过30%。接下来想了解更多怎么办?直接去从事这个行业吗?不去从事可不可以?当然可以。对咨询顾问和基本面分析师们而言,要做的就是长期跟踪,从动态中提炼细节。我以一个大家都接触过的行业为例——快餐。如何做行业跟踪呢?一、微观层面对快餐行业而言,有意义的最小单位是一个单店(比如北京阜成门麦当劳店)或一个单品(麦辣鸡腿堡)。看店看什么呢?看这个店的销量/客流量/利润率是否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以及如何变化。比如,麦当劳推出了小黄人玩具,阜成门店的客流是否发生显著变化,客单价是否发生显著变化,整体销售额是否发生显著变化等。因为快餐行业季度性比较强,所以变化要以同比来看,也就是相比去年,客流增长了多少,客单价增长了多少,销售额增长了多少。如果下个月肯德基紧接着推出了变形金刚玩具,麦当劳又如何变化?如果下下个月边上开了一家“味千拉面”,客流又如何变化?如果店门口开始修路了,会带来什么影响呢?宏观经济人力成本上涨带来了运营上的哪些变化?员工减少了吗?服务质量下降了吗?服务对麦当劳的商业模式重要吗?当你追踪足够多的店,并且追踪时间足够长之后,你会发现一些单店运营的规律,以及影响经营的微观因素。对快餐店来说,每个店都避不开的东西是客流、促销、竞争、效率。关注并分析它们的变化,你会发现,一个最底层的销售单位,到底受什么影响,影响幅度有多大。而这些加总起来,将直接影响最终的企业和市场层面。单品同理,不赘述。二、区域层面在汇总一些单店的情况后,或直接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开始思考另外一些问题。比如说,很多麦当劳开在中心商业区附近,那么城市周边地区兴起的商业地产,会不会稀释中心商业区的客流?又会对麦当劳造成什么影响?这个城市迅速兴起了一些新的快餐品牌,是否会对麦当劳造成影响?城市社会事件呢?旅游城市的旅游季节VS非旅游城市的旅游季节?商圈店VS社区店VS交通枢纽店?今年夏天本市雨水特别多,抑或雾霾多?当以一个区域或某一个类型的销售单元为单位时,你会发现更多的动态因素,而这些因素,在你看单店的时候,是无法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必须站到一定高度才能看清。而达到一定高度后,你将看到更多影响基本面的细节。集群和区域的变化所造成的影响,不通过长期、跨品牌、跨行业的比较,是看不出来的。三、市场层面这里更多的是指快餐品牌之间的竞争战略,快餐行业整体和其他行业的相互作用,宏观经济结构的影响,等等。比如,从品牌的竞争战略来看,肯德基素来以产品多样、本土化做得好著称,麦当劳则稍逊一筹。如果你只做一次项目,得到的就只是一个时间点上,或者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双方的对比。而如果你长期做项目,看到的就会是,肯德基在产品开发上的优势在如何变化,麦当劳的应对措施,哪款产品起效了,哪款产品失败了,其原因是什么。是产品没有讨好消费者,还是风头被盖过了,还是营销策略不对?企业的新战略是否起效果?通过这些竞争,能否看出来中国消费者到底喜欢吃什么样的快餐?通过研究宏观战略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带来的结果,可以发现行业的宏观KSF(key success factors,关键成功因素)是什么,而且可以对短期和长期影响进行一分为二的观察。至于行业之间的互相作用,比如说,电商行业的发展是否使得人们更少地出门买东西?更少地出门是否意味着快餐行业的客流量下降?O2O行业、外卖行业的发展将怎样影响快餐行业的收入和成本结构?再比如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如短期的食品安全事件、反日反美情绪的高涨等,它们对一个品牌的影响有多大?有多持久?企业以何种方式渡过危机?能否渡过危机?长期的结构性的变化,比如消费者的收入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消费者的认知和选择是否发生了变化?消费升级或降级将怎样影响快餐行业?你观察一个行业比较久了,每个月都去市场中考察各种细节各种影响,从微观到区域,再到市场(宏观),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地全面审视一番,你就会发现长期追踪给你带来的价值。比如,2013年肯德基遭受多重打击——先后经历速成鸡、禽流感、冰块门等事件。这些事件,其实都是短期因素,但从2013年百胜餐饮集团每个月公布的同店销售数据来看,生意恢复得很慢,下半年基本没有发生重大事件,还有比较给力的促销活动,可利润就是涨不回去。再看麦当劳,负面事件虽然没有肯德基多,但市场表现依然疲软。吉野家也是如此。可味千拉面却能在经历反日情绪高涨和“骨汤门”双重负面事件之后发生业绩回弹……所以,到底是事件的短暂影响,还是因为事件打击了品牌形象,还是因为快餐行业的整体萎靡,还是因为运营思路问题,还是因为中式餐饮崛起分流,还是因为商业地产分流,还是因为……最终,驱动一个行业发展、决定一个企业成败、令市场上发生万千变化的元素和逻辑,到底是什么?在不断地尝试回答这个问题时,你对行业的了解渐渐地上升到了50%、60%,甚至 70%,可能在很多方面超过了很多同业资深管理者。为什么你有可能超过他们?首先,当局者迷。行业内的人的判断,很多时候带着对KPI达成的乐观,带着对企业的感情,带着对同行或同事的偏见;其次,作为一个投资人或咨询分析师,你不会单单接触一个行业。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你会看到很多行业和公司,会看到更多差异,也会总结出更多更本质的跨行业共性。如果你愿意思考,你会看到社会结构中的一些很本质的东西,这是只在某一个行业中深耕的人难以触及的。当然,这也很难。但是,无论内行还是外行,没有人能100%了解一个行业。外行始终不会运营,不会做产品研发,不会做营销,而内行则没有资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其实,在这个世界,没有人能完全了解一个行业。我们大多数人,也只是一知半解。而这一知半解,也得靠经年累月的积累啊。我到底该不该跳槽?空白女侠上一代的人常说,现在的时代对职场人士而言是最好的时代。因为每一个职场人士都有自由选择工作的权利,而在大约20年前,每个人的工作还是靠分配的。但选择多了也有选择多的烦恼。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只有30年左右,其中每一步的选择都对后续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那么当自己想要换工作的时候,该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呢?这里我给大家一些建议,希望能够有所帮助。一、“五必换”1.非常不喜欢或不适合正在从事的行业常言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职场人士若想获得长久的职业发展,首要的是选择一个自己喜欢和适合的行业。选对了职业生涯就可事半功倍,反之亦然。我的一个大学同学,毕业之后经不住家里的劝说,回了老家的一家银行上班。这个人本身性格内向木讷,是那种典型的“不会来事”的人,但他的专业知识非常扎实,为人也踏实诚恳。可是在他所在的省级银行中,他却每天上班如坐牢,同事把活都丢给他做,而功劳却没他什么事,还不被领导待见。我几次劝说他离开银行出来闯闯,他都因为顾忌家里的意见迟迟没有行动。现在几年过去了,如今即使他想出来闯荡,也很难有太好的选择了。而另一位之前在银行工作的同学,她发现从事的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之后,立刻做出改变。通过自己的努力,她现在已经离开银行,入职了一家互联网公司从事数据运营工作。和她聊天时,我从文字间都能感受到她的兴奋,像是一种重生之后的喜悦。所以如果你发现从事的行业并非自己喜欢和适合的,别犹豫,转行要趁早。2.老板不靠谱一个公司老板的眼界决定了公司可以发展的高度。所以如果发现你的老板非常不靠谱,那么别犹豫,赶紧撤。跟着一个不靠谱的老板只会浪费你宝贵的时间,而不会有任何的成长。那么该如何判断老板是否靠谱呢?其一,看看老板是不是你想变成的人。如果你觉得自己未来希望变成和老板一样的人,那么别犹豫,继续跟着他干吧,这是难得的机会。如果感觉自己以后并不想变成和他一样的人,那么就要慎重考虑。其二,看看周边的“牛人”同事多不多。“牛人”能看得上的人往往也都是有本事的,所以如果老板身边能够会聚一群牛人,那么这个老板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其三,看看公司的发展。当然,这只能作为辅助的判断点,毕竟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而行业龙头也有落魄之时。如果以上三点都不如愿,那么也别犹豫,抓紧时间止损。3.个人没有发展空间我们工作除了为获得一份收入,也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后者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早期尤为重要。但是公司招聘一个员工,除非将其视为重点培养对象,否则大概率还是把他当作一个“螺丝钉”来使用。如果你在工作中发现了经常性重复劳动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警惕了。太过安逸的工作会磨灭你的意志,也会阻碍你职业的发展。所以如果公司能给你更多的挑战,那么可以考虑留下来,否则请慎重选择。4.公司末路,果断决策每一家公司都有其生命周期,一般而言如果公司很明显已经不行了,那么这个时候一定要提前行动,不要犹豫。从几年前的易到、乐视,到近年的ofo,很多曾经辉煌一时的公司因为各种原因没落。如果发现公司已经确实没有发展机会了,那么一定要早做打算。我认识几个朋友现在还在某家共享单车公司,问他们为什么不想走,答曰:等着被裁,至少有“N+1”赔偿呢。他们只看到了几个月的补偿,却没有想过以这种心态待在公司,自己会有成长吗?一旦被裁,能马上找到合适的工作吗?等待的机会成本也是很大的,其实算起来得不偿失。智者不立危墙之下,贪图小利对自己的影响可能更大,所以决策需果断。5.有更高更好的平台这点主要是针对在公司已经工作到一定级别的职场人士提出的。我之前公司的一个同事,已经位居公司的高层,主管公司的一块业务。我们公司在行业内是一个小公司,但由于他做得不错,引来了猎头“挖角”。他当时还有犹豫,毕竟在公司时间久了有感情,而且当时的工作也比较顺手,但毕竟机会难得,于是咨询了我。我的建议其实很简单,先要确认下家公司招你的目的和期望,确保去了以后可以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如果这点可以确认,那就毅然决然地脱离舒适区去迎接挑战。毕竟两家公司行业地位相差较远,即便是职级一样,去了以后发展也会更好。二、“四犹豫”1.不要“裸辞”现在年轻人比较洒脱,往往喜欢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但职场这个事情和旅行还不一样,最好每一步都做好打算。如果你觉得现在工作不顺利,又没有合适的下家,建议你还是犹豫一下,不要意气用事裸辞回家。这不但会导致你收入的中断(土豪请忽略),更重要的是会影响你职业的连续性,对职业发展影响不好。2.加盟创业公司前段时间创业潮迭起,很多小伙伴被创业公司一夜暴富的消息冲昏了头脑,幻想能够进创业公司,拿股票,一夜暴富。殊不知,创业公司可以说是百死一生,能够成功活下来的少之又少。而对初入职场的菜鸟而言,其本身对市场和公司的判断经验就少,如果盲目地进入创业公司很容易“见光死”。所以大家在决定奔赴创业公司前,最好先犹豫一下,思考清楚。3.换城市前段时间一个影响广泛的社会新闻就是“逃离北上广深”。这四个城市由于高昂的房价,让很多小伙伴决定“用脚投票”,远离苦难生活。但理想总是丰满的,现实却很骨感,很多离开的小伙伴发现,到了其他城市后,职业发展以及可选择的机会少了很多,其中不少人只能重新回到一线城市寻找机会。如果你换工作的唯一理由是想去其他城市发展,我的建议是好好犹豫一下,考虑新城市中自己未来的发展机会有多少。要知道,每换一次城市都意味着巨大的成本投入,要尽量少折腾。4.短期的金钱增加在职场中有两种钱,一种叫作“现钱”,主要体现在现在拿的工资和奖金中;一种叫作“未来的钱”,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价值上。我们寻找工作机会的过程,就是把“未来的钱”变为“现钱”的过程。所以,如果一个人在公司中有成长的机会,那么他就有增加自己“未来的钱”的机会。这时虽然“现钱”没有增加,但也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不要轻易放弃一个可以让自己有成长机会的工作。当然,我也理解当今社会大家的生活压力都很大,但遇到一个只有工资上涨的跳槽机会时,还是需要慎重犹豫一下。三、“三不换”1.只是因为工作忙不换(土豪及家里有矿的请忽略)曾经在咨询公司里见过一个小朋友,他从事的分析行业是大热行业,带他的领导也很好。但就是由于这项工作需要熬夜、加班和出差,他觉得太苦所以放弃,转而去了国企。我只能说,他真的错过了一个好机会。要知道,他现在去国企也就是一个小兵,但在咨询公司沉淀几年,很可能再去国企就是中层甚至高层管理者。而靠他自己在国企想一步一步往上走,很可能要花费几倍时间,甚至最终也未必如愿。在我看来,只要工作能带来成长,只要所处的公司和行业充满机会,工作再忙再累都不应该成为换工作的原因。要知道你现在付出的每一分努力,未来都可能会转化为你自己的资本和价值。2.刚刚入职新公司不换有不少人刚刚换公司后感觉不适便立刻提出辞职,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