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调式的辩证想象——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文本解读(第二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15:59:59

点击下载

作者:张一兵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无调式的辩证想象——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文本解读(第二版)

无调式的辩证想象——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文本解读(第二版)试读:

献词

将此书献给我的女儿——张默雪

阿多诺的全部哲学都是按照不可能的含义写的,也就是说,好像只能被看作他思想中的这种隐秘核心部位的警示信号。——阿甘本

作者的话(第二版序)

这本十多年前完成的关于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一书的论著,准备出它的第二版了。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很要紧的事情。因为此书是我在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完成的第一本重要的文本解读专著。

阿多诺研究在中国的起步是步履艰难的。记得是本书初版两年后的2003年,时逢阿多诺诞辰100周年,南京大学与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在南京举办国内第一个阿多诺国际学术研讨会,当时,除去德国歌德学院请来的几位德国学者,我们竟然在国内找不到关于阿多诺的研究者,这让我与当时办会的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谢地坤老师都大伤脑筋。可现在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了。这些年来,阿多诺的一批新的文献被翻译出版近几年翻译出版的阿多诺的论著主要有:《权力主义人格》(三卷),李维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等译,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克尔凯郭尔:审美对象的建构》,李理译,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曹卫东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自然历史的观念》,张亮等译,载《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第2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等。并且有一大批相关的学术专著和论文问世。光在我自己的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点上,就已经完成了多篇关于阿多诺哲学和音乐社会学研究的博士论文。2008年,我们还主持翻译了杰姆逊研究阿多诺的最重要的著作《晚期马克思主义——阿多诺,或辩证法的韧性》[美]杰姆逊:《晚期马克思主义》,李永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显然,阿多诺在国内整个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他的学术影响在深度和广度上也日益深入和扩大。

十年之后,再来看自己写下的这部书稿,自信和感叹同在。一方面,我在十多年前就说过,阿多诺的哲学思想是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深度上所能达及的最高点,也是他在《否定的辩证法》一书中宣告了全部西方马克思主义逻辑的终结。对于这一指认,我至今仍然坚持。我也知道,自己的这一断言,令不少身处西方马克思主义逻辑之中的学者有些迷惘:“我们刚刚进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域,你却宣布它的终结!”我想在这里再简单说明一下这一观点的构境意蕴。我们知道,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理论特征为:反对诠释马克思学说中的意识形态化和官方哲学构架,但仍然自我标榜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所以他们仍然在坚持自己手中握有一个本真的马克思;从更深层次的现实上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逻辑还是站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沿着马克思现代性启蒙逻辑的线索,依托新的理论资源展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可以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实质还是在工业文明的总体性、同一性框架内明确反对资本主义的体制。可是,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为开端,特别是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等著作却开启了一条从拒绝全部工业文明进步和启蒙理性出发的批判资本主义的全新思路,这预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逻辑的自我解构。在阿多诺这里,作为资产阶级解放话语的启蒙思想,被看作人奴役自然、人支配人的工具理性,一切仍然寻求以某种同一性本质为基础的自由解放都成了资本主义总体性的隐性同谋。阿多诺哲学开启的这种走向后现代思潮的理论端点、全新的面对马克思的态度,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关键的理论基础,同时却又在方法论和基本立场上深刻地承袭了马克思的批判传统。在这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生产力进步和人的解放逻辑都被否定了。与青年卢卡奇的生产物化、萨特的实践异化——类的本体性动摇不同,这种理论倾向已经彻底溢出了现代性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基本思考构架,从而终结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批判逻辑。

另一方面,是本书中对阿多诺批判海德格尔哲学的评价问题。这也是令我感叹不已的事情。因为相对于十年前本书的思想构境质性,现在我的思想有了比较大的转变。这主要因之于我近年来对海德格尔哲学的系统研究和思考参见拙著《回到海德格尔——本有与构境》(第一卷,走向存在之途),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这令我获得了一个观察阿多诺与海德格尔哲学关联的新的参照系。

首先我注意到,阿多诺对海德格尔哲学的态度,其实有一个转变的过程。早在1930年代,整个德国思想都在为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发狂的时候,阿多诺虽然不像马尔库塞那样试图直接将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嫁接起来1928年,马尔库塞在向海德格尔提交的教职论文《黑格尔的本体论与历史性理论》一文中,就直接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链接起来,不过,海德格尔最终以沉默拒绝了这种理论方向。,但他对海德格尔的所谓新本体论还是基本持肯定态度的。那个时候,阿多诺将海德格尔哲学称之为重要的“现象学转向”(Umwendung der Phnomenologie)中出现的“新本体论”(Neuontologie)努力,他认为海德格尔至少还原了一个“作为人类此在之基础规定的历史性的哲学奠基结构(Struktur von Geschichtlichkeit als einer Grundbestimmung von Dasein)"Theodor W.Adorno,Die Idee der Naturgeschichte,Gesammelte Schriften,Band1,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 Verlag,2003,S.350.。可是,到了60年代,阿多诺对海德格尔的态度则成了彻底否定,而他的《否定的辩证法》一书则是典型文本。

其次,十多年以前,我在本书的第一版中对阿多诺的这一批判进行了比较仔细的讨论。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像现在这样真正进入海德格尔的思想构境,因而我对阿多诺对海德格尔之骂的肯定中,有一些是需要重新内省的。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我现在觉得阿多诺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海德格尔思想前提中从本体论向存在论的转换。更不用说,阿多诺做梦也不会想到海德格尔还有一批隐匿起来的秘密文献,在这些东西中海德格尔竟然会说另外一通否定存在论的诗性话语。所以,在阿多诺那里,Ontologie从来就没有被重释为存在论,而仍然是传统形而上学中的追逐基始性本原的本体论,这样,他气势汹汹地否定海德格尔的“本体论”,真有可能是在与风车作战。这是令我大为窘迫的事情。还有一件发生在我们学界中更为窘迫的事情,是将思想史上那些根本没有进入海德格尔式存在论语境中的哲学家手中的Ontologie都不加分别地替换为存在论、“是论”一类的强暴性做法。

用阿多诺自己的话来说,他对海德格尔的批判不是“居高临下地裁判这种本体论,而是出自它自身问题式的需要(problematischen Bedürfnis)来理解它并内在地批判它”[德]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序言第2页。Theodor W.Adorno,Negative Dialektik,Gesammelte Schriften,Band6,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 Verlag,2003,Vorrede,S.31.由于作为本书主要文本依托的中译本,在译解德文原文上与笔者存在较大出入,所以在第二版校订中,凡在引文上有明显改译处均在注释中标明,同时标注德文原书版本出处。。对此,我曾经的评价为,阿多诺对海德格尔的批判是建立在对后者哲学思想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在这一点上,我现在的看法已经改变了:阿多诺对海德格尔的批判是深刻的,却真是一种表面的深刻。这不完全怪阿多诺,是老狐狸海德格尔使坏,这使得阿多诺深陷阿伦特所指认的哲学陷阱而不知。这光靠嗓门大音调高真的没用。

第一,阿多诺认为,“胡塞尔的意向(ει'δη)后来在《存在与时间》中被海德格尔变成生存的显贵者(Existentialien Würden)——是全面地预先推定从局部领域直到最高领域的本真之在(eigentlich Seien)是什么。……这是古老的绝对哲学的第二次重演。其第一次重演是后康德的唯心主义”[德]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58页。中译文有改动。Theodor W.Adorno,Negative Dialektik,Gesammelte Schriften,Band6,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 Verlag,2003,S.70.。他甚至说,海德格尔其实是在制造一种“非本体论的(nichtontologisch)本体论”。现在我可以肯定,这当然是误判。阿多诺自己否定一切本体论,可是他并不知道海德格尔不是简单地否定和不要本体论,而是致力于将过去人们假充本体论的真相更深地揭露为存在论。在这一点上,阿多诺显然没有跟上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已经踏过的实在的思想脚步。马克思第一个将几千年来哲人们从感性对象性物象之多背后拖出的绝对本质(第一性的物质或者理念)向下归基和消解为历史性的社会实践,因此,看清此道的海德格尔称赞马克思“颠覆了形而上学”;海德格尔则进一步将一切有可能成为最高本原的现成对象(物、人甚至意向)均指证为石化的存在者,并将其归基为摆脱了马克思那种社会性规定的抽象交道性的关涉(“那托普报告”,1922),由此建构了一种差异性的“更基础”的关涉性存在。当然我要说,从马克思历史性的实践向交道性的关涉的过渡,是一种非历史的倒退,但这一做法在海德格尔自己的归基论进程中倒是合法的。于是,本体论被重构为存在论(《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1923)。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重构中,恰恰没有将存在再一次变成最高本原,而是向下归基为这个存在者总体世界的真相。所以,当阿多诺断言,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差异是一种波将金村庄(ontologischen Differenz ist ein Potemkinsches Dorf)"[德]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15页。Theodor W.Adorno,Negative Dialektik,Gesammelte Schriften,Band6,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 Verlag,2003,S.122.波将金是18世纪俄国的元帅,为了讨叶卡特琳娜二世女皇的欢心,在女皇外出巡视前建造了一个虚假的美丽村庄。后来人们就将人为的虚假之物喻指为“波将金村庄”。时,他显然是蹲在门外叫骂的。

第二,九泉之下的阿多诺可能会反驳我,他显然认为自己已经看到了这一点,故而才会指认在海德格尔那里,“功能的概念越来越排挤实体的概念”,海德格尔的存在(Sein)在直接意向和间接意向之外、主体与客体之外、概念与实体之外,无非是一种非实体的“功能与境(Funktionszusammenhang)[德]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61页。中译文有改动。Theodor W.Adorno,Negative Dialektik,Gesammelte Schriften,Band6,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 Verlag,2003,S.73.”。这个功能化的非实体性,也就是那个作为之间的关系,按阿多诺的理解,这也是海德格尔将Sein这一系动词神化的根据。在阿多诺看来,正是海德格尔发现了“‘是’在语法主语和谓语之间设立了生存判断的关联与境(Zusammenhang),因此提出了某种本体论之物”[德]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97-98页。中译文有改动。Theodor W.Adorno,Negative Dialektik,Gesammelte Schriften,Band6,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 Verlag,2003,S.107.。这个Zusammenhang在马克思那里表征共同活动中的关系情境,狄尔泰深化了这一概念,但海德格尔后来用Situation替代了这一概念。在阿多诺看来,海德格尔的错误在于,当他将这种作为系动词的Sein定义为既非主观又非客观,甚至不是第三者时,他没有意识到,这种“关系”是不能独立的。在这一点上,阿多诺的批评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是,阿多诺应该不会想到,将历史性的实践关系作为整个哲学基础的人恰恰是马克思,而海德格尔超出马克思关系“本体论”的地方,恰恰是让没有具体指向的关系(结构、系统)或者功能性活动转向有具体“何所向”的关涉之在。这里,Sein不再是关系,而是怎样(Wie)。并且,海德格尔并非是阿多诺所指责的“方法第一性(Primat der Methode)"[德]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68页。Theodor W.Adorno,Negative Dialektik,Gesammelte Schriften,Band6,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 Verlag,2003,S.80.,因为他已经不相信任何方法(科学与认知)。在这一点上,阿多诺的批评在“半截子”上是深刻的,却没有真正击中要害。

第三,更让阿多诺出糗的事情还在于,在他根本还没有进入的另外那“半截”非本体论的存在论思想构境中,海德格尔让存在者归基为存在的真正目的正是要在存在上打叉。海德格尔当然不是一两次轻率地谈到“存在的奴役(Seinshrigkeit)"[德]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Theodor W.Adorno,Negative Dialektik,Gesammelte Schriften,Band6,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 Verlag,2003,S.76.,在阿多诺没有看到的《自本有而来》等秘密文献中,存在就是这个地球上暴力发生的真正原因。这当然是另一个更重要的颠覆。这恰恰是与阿多诺恶毒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想把地球变成一个大工场的否定意向是一致的。所以,当阿多诺发现晚年海德格尔将存在重新化为“神赐”的领域时,门外的他根本不知道这是将归基了的存在弃让为神性的本有。

不过,阿多诺对海德格尔哲学内含的暴力性的批判,我迄今仍然认为是正确的:如果在海德格尔的哲学讨论中,“谁拒绝跟着做,谁就会被怀疑为没有精神祖国、没有存在家园(Heimat im Sein)的家伙,谁就是‘卑鄙的’”[德]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57页。Theodor W.Adorno,Negative Dialektik,Gesammelte Schriften,Band6,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 Verlag,2003,S.69.。并且,虽然阿多诺并不了解海德格尔遮蔽起来的秘密本有论,他却无意猜测到了一个真理,即海德格尔将“他们的小镇子当作世界注视的中心(die ihre Stdtchen als Mittelpunkt der Welt betrachten)"[德]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Theodor W.Adorno,Negative Dialektik,Gesammelte Schriften,Band6,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 Verlag,2003,S.75.。我见过那个叫“麦氏教堂镇”(Messkirch)的美丽的小镇子。它肯定不是世界的中心,但海德格尔的思想却真的让它成为某种意义上被关注的中心。而且,阿多诺在关于奥斯维辛的哲学思考中对海德格尔的批评,也是极其深刻与值得我们反复思忖和内省的。

最后,在本书第二版的修订中,我没有重新布展自己的构境论,而主要是依据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一书的德文版重新校订了全部引文,补充了一些必要的注释和文献说明,在一些明显有误的地方做了少许文字修正,但基本保留了本书的历史逻辑原型。我希望读者能够看到本书在十多年以前的那个真实的思想构境状态。

2006年,因为南京大学在德国筹建孔子学院一事,我又一次访问了德国。也是在这次访问期间,我利用在法兰克福机场转机的空隙访问了地处市中心的法兰克福大学,其间,我拜访了著名的社会研究所。并且,在阿多诺广场看到了用玻璃罩起来的阿多诺那张传奇的书桌。当然,这只是一种象征,阿多诺那种无调式的思想构境,是任何事物化(Versachlichung)都无法表征的。

感谢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戴亦梁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张一兵2015年元旦于南京龙江序P R E F A C E

我们生活在一个悖反而痛苦的时代。在并不久远的那个过去,从东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刀枪下浴血搏杀出来的一代真心不愿做奴隶的中华民族精英们,悬置着美好憧憬,满怀激情地要在这块母亲大地上建构一个新的人民民主共和国,结果,这一仍然壮观的东方英雄史诗中有西方人和文化买办们有意遮蔽的巨大成功,却也多少有些事与愿违的异化情形。在这种历史当事人并不想看到的自我异化里,马克思思想中那种永不会熄灭的理想主义成为一种很美的旗帜。但美往往未必真能成为现实。一旦它重重地落到贫瘠的土地上,成为一种人为强求的同一的东西,即使是以至善的名义,且真的浪漫、激情,然而却总伴着现实中不幸不美的血和泪。按葛兰西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1891-1937):意大利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一代人物。主要代表作有:《狱中札记》(1929-1937)等。的说法,这是一段必错的历史。

邓小平,是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中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者。多年之后,他意识到社会历史的本质从来就不是抽象的真善美,而是现实的物质生产进步。这才有了今天中国祛魅之后的商品——市场王国。这块古老的土地,在市场的经济事物性建构下真的出现了多少世纪始终没有发生的巨大变化。这像是一个迟到的现代性梦想。可是,我们知道,市场世界最重要的前提是人为的强制性的外在宗法同一性的消解,这也是法国重农学派重农主义(physiocracy)学派是18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他们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自然秩序”的真正质性。然而,斯密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真正创始人。主要代表作有:《道德情操论》(1759)、《国富论》(1768)等。、李嘉图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英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他对斯密以后的经济学理论作出了系统的贡献,被马克思称为最伟大的古典经济学家。主要代表作有:《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1817)等。的自由主义经济的内里逻辑并非真正消除了同一性的法则,而不过是将帝王看得见的高擎着刀剑的手,消隐于“交换价值”在市场中非人为自发实现的客观经济同一性背后。显而易见,资本的世界历史逻辑中的工具理性、经济法则和政治法理是同样心怀“狡计”的。这恰是大师黑格尔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德国著名哲学家。主要代表作有:《精神现象学》(1806)、《逻辑学》(1812-1816)、《哲学科学全书纲要》(1817-1830,全书分三个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法哲学原理》(1819)等。所说的那个不易透视的“理性的狡计”之延续。甚者,如吉登斯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主要代表作有:《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1976)、《社会的构成》(1984)、《现代性的后果》(1990)、《现代性与自我认同》(1991)等。所说,在当下全球化大众传播媒介的文化无意识的共谋下,新的同一性也由于它的主体自我认同机制和对反思性本身的体制化,变得愈加不易被打破了。参见[英]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这才是由伯林以赛亚·伯林爵士(Sir Isaiah Berlin,1909-1997):英国哲学家及观念史学家,20世纪重要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主要代表作有:《卡尔·马克思》(1939)、《概念与范畴》(1958)、《自由四论》(1969)等。在70年前就意识到,而被今天的某些“自由主义”文学家有意无意漠视的一种更深的生存恐怖,也是我们刚刚面对而且必然越陷越深的进步怪圈。对这种深刻困境的自我反省,在西方是马克思离开之后近一个世纪由法兰克福学派在建构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的最后才领悟到的。特别是阿多诺。

我新近完成的这本小书,就是关于阿多诺反思同一性逻辑、重构批判性辩证法的力作《否定的辩证法》的文本学研究成果。依我上面的思路,这一文本的语境离西方后工业文明很近,它所重点批判的工业——市场同一性和自由意识形态,是我们民族正在无语地走向的非显白性的目标。所以,今天解读阿多诺的这一文本,不仅对于我们了解当代西方后现代文化,也对自省中国的现实,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但是,基本上可以说,自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问世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以来,它似乎一直成为了一个没有读者的文本。除去一些美学上碎碎的无根纠缠和赝品式的“批判”,作为哲学上的巨大思想界碑,它总是孤魂野鬼似的躺在图书馆布满灰尘的角落里。国内外的情形大体相同。原因很简单,对于它,人们不知所云。对此,我并不感到十分的诧异。德勒兹吉尔·德勒兹(Gilles Louis RenéDeleuze,1925-1995):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主要代表作有:《差异与重复》(1968)、《反俄狄浦斯》(1972)、《千高原》(1980)等。曾调侃地说,阿多诺的东西从来就没有打算让一般人读,他是有意将密封瓶扔进大海,任其漂流,直等到一天识物者有能力开启它。参见[法]德鲁兹(即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刘汉全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75页。沃林甚至将其视为整个法兰克福学派的“浮瓶传信”策略,即所谓“当代的历史听众不在场的情况下”,假定会在将来出现某个“见证人”。由此,现实革命的目标被悬设于一个遥遥无期的未来。后者满溢出来的解说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参见[美]沃林《文化批评的观念》,张国清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66-67页。这是有道理的。这一状况,只是在“后现代”的今天才被打破。阿多诺,特别是这本《否定的辩证法》,突然成为当代西方文化中的耀眼明星。在当代西方学术界,阿多诺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成为一种后现代思潮之历史语境中的显学。现在(2000年)随便打开一个知名网站的搜索引擎,敲进Negative Dialectics,你就会立即得到近千个相关网上资源点(如yahoo.com,搜索结果为1910个数据点)。对这些数据作一个简单分析,就会了解到阿多诺的这一文本在国外当代学术研究和研究生教学中受到的广泛关注程度。阿多诺的密封瓶似乎已经有了众多的在场知音。而国内的状况却仍然是汪洋一片,那只密封瓶,离岸还真的很远。《否定的辩证法》虽早已译成中文,可真正能够完整理解它的思之在场者仍然很少。到2012年的今天,Negative Dialectics在谷歌中的搜索结果为59万余条,而“否定的辩证法”在百度中的搜索结果竟然高达284万余条。这是令人吃惊的变化。——本书作者第二版注。

阿多诺,这位被称为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中与巴赫金巴赫金(Ъахтинг,МихаилМихаЙлович,1895-1975):前苏联著名文艺学家、文艺理论家、批评家。主要代表作有:《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诸问题》(1929)、《拉伯雷和他的世界》(1940)等。、本雅明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德国现代卓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1892年出身于柏林的犹太富商家庭,1910年开始发表文章、写诗。1914年进入柏林自由大学学习,1917年转入慕尼黑大学,1920年以《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一文获得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代表作有:《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的概念》(1920)、《歌德的〈亲和力〉》(1923)、《德国悲剧的起源》(1923),以及传世名作《巴黎拱廊街》(1927)、《单向街》(1928)等。齐名的“最富创造力的原创性理论家”[英]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63页。和“晚期马克思主义(der Sptmarxismus)”者杰姆逊明确反对将阿多诺归属于“后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参见[美]杰姆逊《晚期马克思主义》,李永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可能真是最难解的。他先是有太深的音乐修养,又被导入勋伯格勋伯格(Arnold Schnberg,1874-1951):作曲家,出生于奥地利,1941年加入美国籍。主要作品有弦乐《升华之夜》、交响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勋伯格堪称20世纪伟大的新音乐变革家,他的早期作品属瓦格纳以后的浪漫主义风格,中期则开始将变化音与和声发挥到极致,追求无调性(free atonality)和表现主义,晚期推出12音阶体系的作曲法。他是对阿多诺哲学思想影响最深的音乐大师。新音乐的那种走向“后现代”的思想内爆力。从基础上看,阿多诺不同流合污于布尔乔亚“布尔乔亚”,系bourgeois(资产阶级)的音译,20世纪20-30年代国内激进学界的常用语。主流学统是自然的。加之青年卢卡奇卢卡奇(Gero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美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的“奠基人”。1885年4月13日出身于布达佩斯的一个富裕的犹太银行家家庭。中学毕业后,去布达佩斯大学学习法律和国家经济学,并攻读文学、艺术史和哲学。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18年12月加入匈牙利共产党。1933年当选苏联科学院院士。1944年任布达佩斯大学美学和文化哲学教授。1946-1956年间任国会议员,1956年曾任纳吉政府教育部长。1971年6月21日死于癌症。主要代表作有:《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理性的毁灭》(1954)、《美学》(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0)等。、霍克海默麦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1895-1973):德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创始人之一。主要代表作有:《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1937)、《启蒙的辩证法》(与阿多诺合著,1947)、《理性之蚀》(1947)、《论自由》(1962)、《工具理性批判》(1967)、《批判的理论》(1968)等。和本雅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特殊思想格式化,这使得他始终能站在现当代西方文化之巅,以超一流大师的眼光鸟瞰克尔凯郭尔克尔凯郭尔(S.Kierkegaard,1813-1855):丹麦现代著名神学哲学家,新人本主义存在哲学的创始人。主要代表作有:《或此或彼》(1842)、《再现》(1843)、《恐惧与颤栗》(1843)、《哲学片断》(1844)、《不安的概念》(1844)等。、胡塞尔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1859年4月8日出身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Moravia)的普罗斯尼兹(Prossnitz)的一个犹太家庭。早先攻读数学、物理,1881年获博士学位,1883年起在维也纳追随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布伦塔诺钻研哲学,先后在德国哈雷、哥廷根和弗赖堡大学任教,1938年病逝于弗赖堡。主要代表作有:《逻辑研究》(1900-1901)、《关于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于1913年出版,后两卷去世后出版)、《形式的与先验的逻辑》(1929)、《笛卡尔的沉思》(1931)、《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前两部分于1936年出版)等。和海德格尔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大师。主要代表作有:《存在与时间》(1927)、《哲学论稿》(1936-1938)等。这些已经相当了不起的哲学大家。再者,阿多诺对马克思的理解,是一种建立在对马克思中晚期的经济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批判性哲学理念,固然他有所保留,但还是高度评价了作为经济哲学家的马克思。阿多诺是为数不多的能够透视马克思历史现象学的思想家,这成为他鹤立鸡群似地穿透现代社会生活世界的重要基石。光这三点,就已经建构了一个孑然孤僻的高寒思想之境。况且,在这一文本的写作中,他又别开一种心路,率先在激进左派哲思中使用了解构法和音诗文本,使尼采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主要代表作有:《悲剧的诞生:源于音乐的灵魂》(1872)、《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1873-1876)、《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83-1891)、《道德的谱系》(1887)等。、本雅明开创的诗化写作得以深化,由此,哲学理论不再成为僵硬的逻辑观点,而变为“永远不会生成总体性的碎片或者脚注”[美]杰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形式》,李自修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41页。。这是全新的思之画面和文本蒙太奇。所以,阿多诺这样的“亚文本”(subtextual)[美]杰姆逊:《晚期马克思主义》,李永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1页。的话语已经不再具有直接的可读性,而依存他过多隐匿起来的支援背景和理论前件。这使文本诠释转变为一种理论游戏:解读不再是传统的信码接受,而更多地依靠读者的学识储备和创造性的思想再建。由此,解读文本就成为当下全新的理论构境。2007年,我已经在《回到列宁——“哲学笔记”的一种后文本学解读》(江苏人民出版社)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构境理论。——本书作者第二版注。如果我们囿于传统阅读中的那种停留在表层文字上的浅尝辄止,不经过自己艰辛的理论积蓄和独立的思考能力,阿多诺的这种文本从来就是关闭的。无思即无构境。这恐怕是人们一般不能在此打开理论坚冰的主要缘由。杰姆逊在他最早评述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一书中,实际上是由于没有真正读懂而轻言:“它归根到底是一个巨大的失败”。参见[美]杰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形式》,李自修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我不知道,杰姆逊后来在写下《晚期马克思主义》时是否想过要收回这句话?

当然,我不敢妄说自己也开启了这个神秘的密封瓶,完全读懂了阿多诺的这一文本,却可能真的意识到了问题的实质。所以,在十多年间的无数次失败之后,这一次我也有了自己的反解构策略。你有意遮蔽背景,我就设法还原更大的学术圈层;你故意打碎写好的构架,我再重新构境;你光是谱写否定的无调曲式,我就帮你填词。其实,我并不想直接达及现象学意义上的阿多诺,而是想让人们能够通过我这里的文本学重新诠释,找到一种理解阿多诺的真感觉。好在阿多诺并没有给我们凝固的游戏规则。这恐怕同时是好事和坏事。坏事是我们没有入门的直通路径,好事是我们必须真的开动脑筋。我相信,阿多诺的不能解读就是一种思之自由,在这一点上,颤栗地仰望与平等地撞击,结果会很不同。我绝对不能保证读者在本书中读到的就一定是阿多诺的原意,但趋向统一的非同一性正是他想让我们明白的事理。这也是最重要的东西。我深深地感到,读阿多诺,既不可能去践行他的美学意味中的救赎幻想,也不是捉摸什么概念或记住什么观点,而是用平等的真思去感受一种新的哲学气势。这种东西,正属于今天的后工业时代。可能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杰姆逊才说,阿多诺更接近我们的当下。

本书的引言部分是对阿多诺的一个总括式的介绍,其中有小传,也有他哲学学术的一般思想历程。要界定一下,与后面的正文不同,这一部分的写作不是严格的文本学研究,而是普通的专题性研讨。加写这一部分,算是一种通俗性讨论的铺垫,目的是供那些传统类型的读者能有一个阅读结构转换前的思考缓冲。从第一章开始,我的写作就基本上依从文本的总体思路逐步推进。在我的解读中,文本中重要的思境基本被点破出来,在相近的多重文本标引之后,我会进行有导向的理论之境的重构。如果是文本之外较重要的理论指认,我通常会用异体字标出。如果想向读者介绍一定的分量较重的理论支援背景,我则用一个方框括起来。这样做,一是以免出现文本诠释上的混乱,二是有意使呆板的学术文本稍许活跃一点。我当然不指望这里的思想构境会与阿多诺这一文本的音乐诗学完全重叠,“诠释已经是在改变文本”(桑塔格语),但很深的“家族相似”还是能承诺的。实际上,这种文本学的解读方法非常类似于我在《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一书中的写作(让我有点哭笑不得的是,一些论者却从“回到马克思”中嗅出了历史的“霉腐”味道,真以为那本书是在原教旨式地回到马克思的“全集”和“原文”。其实我的所谓文本学研究从来就是历史性的异质视域融合),只是,同样的深刻程度中,马克思没有阿多诺这般精怪刁钻和音乐家才有的流气。

从具体内容上说,第一章对应于《否定的辩证法》的序言和导论,这是阿多诺关于自己否定的辩证法的一种一般性界说。在这里,他颠覆了传统理解中肯定性辩证法的观念,也揭穿了康德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主要代表作有:《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等。、黑格尔〖ZW(B〗〖KG*4〗〖ZK(〗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主要代表著作:《精神现象学》(1806);《逻辑学》(1812-1816);《哲学科学全书纲要》(1817-1830)(全书分三个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法哲学原理》(1819)等。〖ZK)〗〖ZW)〗哲学的伪否定性。哲学的旨趣在逃出逻辑体系的铁笼之后,第一次被定位于一种异质性的审美经验。第二章主要讨论了《否定的辩证法》第一部分,即阿多诺说明否定的辩证法是拒斥任何本体论的,但在这里,他却是通过批判以反对传统本体论面目出现的海德格尔哲学来实现的。在他看来,海德格尔反对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恰恰是为了重新建构一种新的第一哲学,即“存在”帝国主义。海德格尔被指认为靠着粗糙的系动词本体化,制造了一种“说不能言说”的深刻哲学骗局。我认为,阿多诺在这里对海德格尔的批判,固然有些粗陋的败笔,但基本是成功的。这一章的写作是最难布展的,海德格尔、阿多诺和我,三种话语乱成一团。也是在这里,我深感心力不济。在第三章,我们能看到阿多诺在《否定的辩证法》第二部分中正面讨论否定的辩证法的主观概念与范畴,这种定位告示了他的辩证法不是人之外的客体辩证法。否定的辩证法反对第一哲学,反对二元论构架,反对同一性逻辑,辩证法的本质被界定为对非同一(异质性)的自觉。阿多诺布展否定的辩证法的法宝是星丛,这是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消解了一切等级和奴役的伙伴关系。也是在这个意义上,阿多诺坚决拒斥人类中心主义,特别是反对人本主义的异化逻辑。至此,阿多诺1966年关于“否定的辩证法”的主要文本写作就基本完成了。可是,他还在文本的最后贴补了自己过去的文稿,一是1932年关于康德道德哲学与资产阶级自由观念的讨论,二是1937年关于黑格尔世界历史学说与马克思自然社会历史关系的研究,最后还有阿多诺作为犹太思想家的一些极具个别性的思考。这就构成了《否定的辩证法》一书的第三部分,也是本书的第四章的内容。从内容上看,这一部分不是阿多诺的强势,而且在内里思路上也异质于前面精心做作的解构运动。这是一幅不太和谐的重新制作出来的旧油画,认真涂抹上的新油彩并没有完全遮盖起原有的踪迹。

我自忖,阿多诺或者《否定的辩证法》,可能会是一条永无尽头的思之路。或按德勒兹的说法,这是逃脱了开端和终点的线:有的只是思之冲浪。这也许是后现代开始时突现的哲学新质。这些年,我在博士生大课上有一句告白式的“名言”:我说了,你别太当真。恐怕,这也是阿多诺这一文本和本书反对同一性强制的真谛。“先生们,别悬着太高期冀,在这儿空手走到最后会是常事。”算是有言在先了。张一兵2000年3月17日

出版说明

要支撑起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除了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等力量之外,还需要先进的、强有力的文化力量。凤凰文库的出版宗旨是:忠实记载当代国内外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为推动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丰富的实践总结、珍贵的价值理念、有益的学术参考和创新的思想理论资源。

凤凰文库将致力于人类文化的高端和前沿,放眼世界,具有全球胸怀和国际视野。经济全球化的背后是不同文化的冲撞与交融,是不同思想的激荡与扬弃,是不同文明的竞争和共存。从历史进化的角度来看,交融、扬弃、共存是大趋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总是在坚持自我特质的同时,向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吸取异质文化的养分,从而与时俱进,发展壮大。文库将积极采撷当今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凤凰文库将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建设,面向全国,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气派。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背后是国民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文明的培育,是先进文化的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中华民族必将展示新的实践,产生新的经验,形成新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文库将展现中国现代化的新实践和新总结,成为中国学术界、思想界和理论界创新平台。

凤凰文库的基本特征是: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中心,立足传播新知识,介绍新思潮,树立新观念,建设新学科,着力出版当代国内外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最新成果,同时也注重推出以新的形式、新的观念呈现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和历史的优秀作品,从而把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并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的现代转型。

凤凰文库努力实现知识学术传播和思想理论创新的融合,以若干主题系列的形式呈现,并且是一个开放式的结构。它将围绕马克思主义研究及其中国化、政治学、哲学、宗教、人文与社会、海外中国研究、当代思想前沿、教育理论、艺术理论等领域设计规划主题系列,并不断在内容上加以充实;同时,文库还将围绕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科学文化领域的新问题、新动向,分批设计规划出新的主题系列,增强文库思想的活力和学术的丰富性。

从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这样一个大视角出发,从中国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中的独特性出发,中国已经并将更加鲜明地表现自己特有的实践、经验和路径,形成独特的学术和创新的思想、理论,这是我们出版凤凰文库的信心之所在。因此,我们相信,在全国学术界、思想界、理论界的支持和参与下,在广大读者的帮助和关心下,凤凰文库一定会成为深为社会各界欢迎的大型丛书,在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实现凤凰出版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凤凰文库出版委员会

引言

哲学本是用来兑现动物眼中所看到的东西。——阿多诺

我曾经指认阿多诺的哲学开启了一种走向后现代思潮的理论端点,而他自己的哲学建构则创立了一种新的面对马克思的态度,我将其定位为后马克思倾向。这一理论态度的实质,是已经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关键的理论基础,但又在方法论和基本立场上深刻地承袭了马克思的批判传统。在一般理论文本的写作上,他们不再像依从根据式地援引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倒是更轻松更自由地批评或赞成马克思。这种后马克思倾向成为20世纪70年代之后众多西方前马克思主义学者和“中左”派思想家的理论形象,阿多诺之后,可有一大批很响的名字,如鲍德里亚栚、布尔迪厄栛、德勒兹、齐泽克、阿兰·巴迪欧、阿甘本、朗西埃等。而依我之见,西方当前风头正劲的后马克思思潮的哲学理论基石,就是在我们面前的这本阿多诺20世纪60年代中期创作的《否定的辩证法》一书中确立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对这一文本的研究实际上也成为我们真实地面对当代后马克思思潮的逻辑入口。

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历来被视为不可侈译不可解读的“天书”(该书英译者阿什顿语),它在中国学界被误译和长期搁置的处境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加之他自己又声称:“唯有那未能理解自身的思想是真实的。”这不是一句符合常理的话。也许它仅仅说明,拒绝被通俗地诠释以廉价地媚俗于那些不愿思想的读者,是一种理论自觉。说实话,我倒真认可阿多诺的这种“精神贵族”式的张狂、绝不与低俗物化现实为伍的左派傲骨和“步步起轻风,处处是道场”的精密文本运思。因为这对于今天正被迫走进世俗化铁笼的中国学界的确太重要了。这也成为我后面正文中坚持高位解读阿多诺该文本的主要支撑点。可是,考虑到我们这种长期通俗化的期待语境和直指性学术话语体制,我也得像马丁·杰一样要违背阿多诺的原旨,即从阿多诺的理论天庭中放下一些可供常人攀依的阶梯来,因为真正能像阿多诺所要求的,在通读他23卷全集后再逐一领悟其每一文本真谛的人可能永远会寥若晨星,这也是我在正式解读《否定的辩证法》文本之前写下这一非阿多诺式的“引言”的主要原因。

在此,我们先对阿多诺的生平以哲学思想发展的线索作一概要描述,然后再对其走向《否定的辩证法》的哲学逻辑发展主线作一简要提示,以作下面文本解读的支援背景

强调这一点,首先是由于国内学界在引介阿多诺时,多是从美学视角进入的,人们不约而同地远离阿多诺的哲学。也由此,大陆与台湾地区的阿多诺大多是以美学家形象登台亮相的。关于这一点,可参见本书最后参考文献中的研究论文索引。其次,也是因之于阿多诺众多的理论文本主要由音乐理论和美学论著构成,在过去的解释史中,他也的确以这样的文本群被讨论。可是,人们不进厅堂的,主要还是阿多诺的哲学。这里我们可以来看一下阿多诺文本出版的目录:《阿多诺文集》1970-198年由苏坎普出版公司出版,《阿多诺遗著集》由同一出版公司从199年开始出版,另有多卷通信集出版。

阿多诺文集

第一卷:早期哲学论文(1973)

第二卷:克尔凯郭尔:美学的建构(1979)

第三卷: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1981)

第四卷:最低限度的道德。关于被摧毁的生活的反思(1980)

第五卷:认识论元批判;论黑格尔的三篇论文(1971)

第六卷:否定的辩证法;本真性的行话(1973)。

第一卷:阿多诺与本雅明通信集(1994)

第七卷:美学理论(1970)

第八卷:社会学论文栺(1972)

第九卷:社会学论文栻(二卷本,1975)

第十卷:棱镜;没有模式;侵犯;批评模式(1977)

第十一卷:文学笔记(1974)

第十二卷:新音乐哲学(1975)

第十三卷:音乐专论:瓦格纳、马勒和贝格(1971)

第十四卷:不和谐之音;音乐社会学导论(1973)

第十五卷:电影作曲;音乐指导(1976)

第十六卷:音乐论文栺——栿:乐音音型;准幻想曲;音乐要素;即兴曲

第十七卷:音乐论文桇(1982)

第十八卷:音乐论文桋(1984)

第十九卷:音乐论文桍(1984)

第二十卷:随笔(二卷,1986)

阿多诺遗著集(已出部分)

第一卷:贝多芬:音乐哲学(1993)

第二卷:音乐再生产的理论(2001)

第三卷:音乐思潮;激进理论的要素(2006)

第四卷: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1995)

第七卷:本体论与辩证法(2002)

第八卷:道德哲学的问题(1996)

第十二卷:社会理论的哲学要素(2008)

第十三卷:自由与历史的学说(2001)

第十四卷:形而上学:概念与问题(1998)

第十五卷:社会学导论(1993)

第十六卷:否定辩证法的讲稿(2003)

阿多诺通信集

第二卷:阿多诺与贝格通信集(1997)

第三卷:阿多诺与托马斯·曼通信集(2002)

第四卷:阿多诺与霍克海默通信集(栺——桇,2003-2006)

另有阿多诺与索恩雷特尔通信集(1991)等

一、哲人阿多诺其人其事

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1903-1969)1903年9月11日生于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其父奥斯卡·亚力山大·维森格路恩德是一个富裕的犹太酒商,这使他能拥有一个经济宽裕、文化高尚的家境。大概这也是阿多诺能歌能思的物性基础。在阿多诺幼年的成长中,真正对其影响大的,倒是使他从音乐训练起步的作为职业歌唱家的母亲玛丽亚·卡尔维利阿多诺(1864-1952)和作为专业钢琴家的姨妈阿嘉特·卡尔维利阿多诺(1868-1935)。当然,娴熟的钢琴在这里的作用是启智,15岁时阿多诺就已经在克拉考尔的指导下开始一本正经地研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1910年,阿多诺进入法兰克福的条顿骑士中学读书,1913年转入威廉大帝文科中学。1921年,阿多诺从中学毕业后直接进入了歌德——法兰克福大学,主要学习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音乐理论。此时,他已经阅读过布洛赫的《乌托邦的精神》和青年卢卡奇的《小说理论》。1922年,他在关于胡塞尔的研讨班上结识了霍克海默。稍后,阿多诺又与本雅明成了朋友。1924年,21岁的阿多诺在科奈留斯(Hans Conelius)的指导下,以一篇关于现象学的论文《胡塞尔现象学中物和思的先验性》Die Transzendenz des Dinglichen und Noematis-chenin Husserls Phänomenologie)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可以准确地说,他是从现象学开始接触哲学的。这是20世纪众多哲学大师的共同逻辑起点。

虽然阿多诺的思想发展受到过多重影响,但我可以负责地断言,他的哲思内里地形成于音乐,并且他的理论运思自始至终伴随着音乐。托马斯·曼曾经感叹道:“他通晓典故,对音乐的全部情况了如指掌”。音乐般的深邃和优美,正是阿多诺营造自己哲学话语的本质特性。当然,打造阿多诺思想基础的音乐,在西方音乐发展的断代史上已经是20世纪走向表现主义的勋伯格的新音乐。文献显示,阿多诺是从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开始自己的音乐学习的,后来是钢琴,他自己说,“那些我们通常称作古典的音乐,在我的孩提时代通过两只手的弹奏已经熟知”。阿多诺16岁时就开始学习作曲,进入大学之后,他仍然在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钢琴课程。1923年他开始在《音乐杂志》(Zeitschriftfür Musik)上发表音乐评论。1925年,他赴维也纳正式师从贝尔格,并在埃都阿特·斯托依曼(Eduard Steuermann)处学习钢琴演奏,从而进入到维也纳新音乐作曲家的圈子。同年,阿多诺结识勋伯格。从这时起,阿多诺开始创作一些四重奏一类的作品,并陆续公演。客观地说,阿多诺始终不是一位成功的作曲家,毋宁说更像一名专业的先锋音乐理论家。如前所示,后来他出版的文集和遗著集中有近15卷是讨论音乐的理论著述。他时常以笔名“罗塔维尔”发表此类文章。我想,阿多诺自己哲学话语的生长点是勋伯格新音乐中期的表现主义,这是一种有解构意味的无调性。在他看来,“调性范畴被否定和抛弃之后,各种限制和束缚都被打破了”。勋伯格的无调式音乐恰恰是对“我们灵魂无居性”的舒展,它打破了古典调式音乐对人的音乐欣赏结构的压抑和统制。这里的“无居性”也可以译成“无家性”,这是阿多诺与海德格尔都使用的词语,可二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阿多诺对思想无根性(“菩提本无树”)的正面指认,所以他不会像海德格尔那样佯作出走之后回家的悲苦游子。这种革命性的东西与阿多诺早在中学时代就萌发的“瓦解的逻辑”一拍即合。但是,阿多诺从新音乐的主体表现性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在此,我基本赞成马丁·杰的评价:

与音乐的表现性相比,阿多诺更强调音乐的认识性,他并没有把表现主义的无调看作是作曲家主观感情的产物,而是从音乐自身内在的客观发展倾向来理解它,这种倾向以复杂的间接的方式与社会潮流相联系。

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从深奥无比的学理遨游往现实生活断然地一跃,常常是阿多诺运思中出奇的惯用手法。这一很接近历史唯物主义的“脑筋急转弯”,当然是马克思的思路。所以准确地说,他的半专业音乐理论研究更接近音乐社会学。并且,驾轻就熟的音乐训练对于阿多诺来说,已经“不仅是一个文化上的触发点,也是他的理论方法的模式”。

在后来阿多诺对现代西方音乐发展史的理解中,有着一般音乐理论所不可能达及的思想深度。依他所见,一部西方音乐的历史,也是西方社会历史的深刻表现史。或者,“用勋伯格的话来说——音乐是‘一种主题的历史’,因而是一种自身的历史实现过程”。透过阿多诺独特的音乐文本解读,巴洛克时期音乐对神的人学咏叹(如巴赫)中,已经存在了“对自然加以审美控制”的主体投射之冲动,而贝多芬简直就是音乐中的康德或黑格尔,由于不再需要像莫扎特和海顿那样去取悦贵族赞助人,贝多芬就能随心所欲地展示布尔乔亚自由主义的“总体性”:“他的各个乐章都按自己的规律,不注意外部情况地自我形成并形成总体。”正因为直接映射了工业文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社会规律(旋律)与总体(调性样式),在贝多芬的那些伟大的交响乐中也就实现了一种决定性的压抑,“贝多芬的形式所主张的总体优先性,对所有个体的永恒否定,见证了强有力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抑制环节”,由此突现为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总体肯定式的音乐意识形态。而据阿多诺分析,在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如《庄严的弥撒》)中则又出现了对总体性的背叛,而舒伯特的“田园景色”中则出现了摆脱了以人为中心的“征服自然”的非总体性的多元演示场。当然,在音乐中获得解放的是明确推翻了贝多芬和整个西方音乐总体性统治的新音乐革命,这就是勋伯格等人在所谓的12音阶中造就的不合谐音合法性的“无调音乐”。因为只有在这里,才在音诗中第一次打破了有调的三和弦的统治。

随着无调性的出现,向没有旋律的作品的转变已经是大势所趋;彻底主题化崩溃了并转化为它的反面。以这种方式,规定意义结构的因素被消除了,而它们的缺位致使建立一种严格音乐总体性的任务几乎遭到禁止。

阿多诺将其称之为音乐中真正的革命辩证法。于是,资本主义“现代历史发展的整个幻象,就构筑在我们藉以观察从贝多芬到勋伯格和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进步的镜头之内”。反过来讲,人们常说,阿多诺的哲学逻辑相当大程度上也是一种反对一切总体性和体系框架的无调式的哲学。这种无调哲学正缘起于这里的无调音乐。说实话,阿多诺哲学第一次打动我,也是因为这种深深的乐思。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中听到蒸汽机的轮轴声,在浪漫主义音乐作品中触摸到社会——经济的刀痕,而在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的新音乐中再唤出革命与反革命的格斗声,这是何等的匪夷之思。

1925年,阿多诺结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卢卡奇,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