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技术和运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16:22:25

点击下载

作者:相旭东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心理疏导技术和运用

心理疏导技术和运用试读:

前言

我和心理学的缘分,源于一次领奖。

2002年,我被评为上海市金爱心老师二等奖。去上海爱的教育研究会领奖,拍照制作铂金相片,然后听一场心理学讲座。主讲老师恰巧是我大学时的教育心理学老师傅安球教授,傅老师对我这个不听话却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一向比较关心,讲座结束后,在他的引荐下,我参加了全国首批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考察。

我的心理学探究之路,始于自己的一句话。

2003年,当我们第一批被称为心理咨询黄埔一期的学员,拿到心理咨询职业资格证书的时候,回想培训中的种种,我由衷地表达了一个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中国的心理咨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心理咨询的发展必须中国化。但怎样中国化?我想我们至少需要十年的实践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是给自己的承诺,由此我开始了独立探索。

2013年,我出版了《落地的感觉:家庭成长心理咨询手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这是一本由案例和工作随笔组合起来的心理学读本,是我在发展性心理咨询方面的探索。在那本书的前言中我这样说——中国的执业心理咨询师从无到有,走过了十个年头。这十年,就行业来说,只是起步的十年,人们的焦点聚集在咨询师的资格培训上。都说十年磨一剑,我看不够;十年了,我才磨了一把小小的手术刀。——确实如此,这把小小的手术刀,算是我在探索心理咨询中国化道路上的一个阶段性总结。这十年,我没有参加大部分心理咨询师都会参加的心理学会或心理咨询协会活动,除了几次特殊的中外交流,我也没有到处参加各种培训班,我只在默默寻找落地的感觉。

心理疏导,始于足下。

2014年,人社部教育培训中心设立心理疏导岗位实务技能培训和考试项目,项目管理中心负责人找到我,拿出一本心理疏导图书,表达了困惑:找不到心理疏导的定义(业界对心理疏导的理解是广义的),那本图书收罗了几乎所有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方法,统称为心理疏导;在试点班教学中,无法落实教学。我提出了界定和定义狭义心理疏导的具体方案和课程体系规划。项目管理中心与我签订合作协议,由我主编教材,项目管理中心负责运营。于是,我把书稿《落地的感觉Ⅱ——家庭成长中的心理科学》(待出版)部分内容拿出来,编入教材《心理疏导技术》,先让教材出稿。从“落地的感觉”到“心理疏导技术”,我把探索发展性心理咨询的经验所得概括为“心理疏导五步七要领”。

2015年8月,《心理疏导技术》出版,遗憾的是图书在项目管理中心与出版社的业务流程中,出现了明显的不合理改动。我保留追究其侵权的主张,与项目管理中心达成谅解备忘,允许其继续使用已经刊印的错版图书;在使用的时候避免误导学员,并且在第二次印刷的时候纠正错误的地方。

本书《心理疏导技术和运用》除了介绍心理疏导技术,重点介绍心理疏导在“教育成长”“个人发展”“企业管理”“社区管理”和“社会工作”五个领域的实践探索。适合用作培训资料,也适合个人学习参考。

心理疏导是个新事物,是心理咨询中国化最佳实践的探索。探索心理疏导最佳实践的核心队伍正在不断扩大,感谢这些长期相伴的旭日心理疏导教科研中心的朋友,他们是:梦晓、张静、浦江、袁珮玲;感谢傅安球、孙时进我的两位心理学老师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帮助;感谢我亲爱的家人一直以来的支持和爱护。相旭东 2016年夏至第一编心理疏导技术第一章绪论【教学参考】 正确理解心理疏导的概念和界定,对于把握心理疏导的实际应用和社会需求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者可以联系不同社会岗位的工作挑战,举例说明心理疏导可以怎样提高岗位效能。结合课程案例,也可以解释心理疏导对家庭关系和个人成长的效用。教材对课程案例没有作全面的分析,保留了案例的初始面貌,这是给教学者留下了发挥的空间。这个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和实践运用。第一节 心理疏导概述一、心理疏导的涵义

在本书面世之前,心理疏导这个词汇人们并不陌生,但是这个词汇的确切涵义却很模糊。这个模糊涵义的心理疏导概念,是我们通常说的广泛意义上的心理疏导。本书讲的是狭义心理疏导,是从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范畴中抽离出来的。

广义心理疏导,泛指心理咨询和治疗以及其他涉及人们心理活动的技术方法;狭义心理疏导并不包括治疗技术,它是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通过言语的沟通技巧进行“梳理、泄压、引导”,改变个体的自我认知,从而提高其行为能力和改善自我发展的心理疏泄和引导方法。在具体方法上,心理疏导技术跟阿德勒疗法比较接近。

心理疏导的基本观点是:心理学各流派不同方向的研究,都揭示出“自我”发展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和防御机制,自我以此与环境互动。倘若个体有机会观察到“自我”如何限制了自己的成长,会愿意作出新的选择以提高自我适应环境的能力。这就好比是,原先人们在成长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给自己做了一套盔甲;现在这身已经穿得习惯了的盔甲很重,并且限制了我们的自由,却又不敢放下,甚至不知道是盔甲限制了我们的自由,而怪罪于是环境限制了我们的自由。心理疏导无法让个体放弃生命的盔甲,却可以帮助个体把笨重的盔甲换成更贴身的黄金软甲,来提高自由选择和行为能力。

心理疏导通常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梳理。这是对受助者的“行为—情感—认知”的追溯,发现其“错误认知”和“错误模式”。

二是泄压。帮助受助者从“错误认知、错误模式”的压力中“解放”出来。

三是引导。引导受助者作出新的选择,尝试新的行为方式。

换个角度讲,通过“梳理、泄压、引导”的言语沟通,支持对方做出更好的行为选择,产生了积极的人生影响,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积极沟通效应”。二、心理疏导与心理咨询的区别

心理疏导源于心理咨询,但又不同于心理咨询。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都以言语交流的方式进行咨询或疏导。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适用对象不同。心理咨询用于解决一般性心理问题的调适和心理疾病的辅助治疗,带有明显的治疗倾向。心理疏导可以用于一般性心理问题的调适,更多用于解决发展性心理调节,帮助个体解决情绪困惑和发展困扰。

第二,工作性质不同。心理咨询是一种职业,而心理疏导是一项岗位技能,很多职业需要具备这项岗位技能。本书从五个领域阐述了心理疏导岗位技能的实践运用,分别是:教育成长、个人发展、企业管理、社区管理和社会工作。

第三,主体要求不同。心理咨询需要工作主体掌握比较全面系统的心理学理论和应用技术,尤其对异常心理学有比较高的学识要求,而心理疏导要求工作主体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疏导技术,以及所在社会分工领域的专业知识;相比之下,对异常心理学只需基本了解,而对社会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理论有更高要求。

第四,服务方式不同。心理咨询一般需要具备心理咨询机构的基本条件,进行辅助治疗性服务;而心理疏导更多是融合在具体社会分工的职业能力中,提高岗位效能或生活适应能力。

简而言之,心理疏导面对的主要是自我改善和效能提升问题,而心理咨询面对的主要是行为矫正和辅助精神治疗问题。三、心理疏导的实践探索

心理疏导作为一项具有积极沟通效应的岗位技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在社会治理和组织管理的不同层面,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岗位效能,也可以作为一项心理调适技术,运用于专业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个案服务。【教育】 我们具有完整的体系,围墙内的教育管理与围墙外的社区管理紧密相关。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社区与学校的合作从来没有中断过,而且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操作上也越来越深入。

在学校内部,心理咨询老师已经成为标准配置,但还不够。心理咨询老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他们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但是,影响学生发展还有来自家庭和社会两个层面的非学生自身因素,其中也包括老师教育教学方法的因素,这些因素已经超出学校心理咨询老师的业务范畴;更何况,学校老师本身也需要心理支持,而这不是学校心理咨询老师能够提供的。

心理疏导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每一个老师成为心理咨询师;但是,我们可以让每一个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在他们的岗位技能中增加心理疏导技术,由此可以有更多路径和方法与学生互动,帮助学生更好成长。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对自己的情绪和发展问题,也会有新的认知突破。心理疏导可以在教育岗位上创造最佳实践。

在学校外部,家庭和社区成长环境,成为了影响学生发展的结构性应力关系。很多超出学校老师职业范畴的系统力量,包括家长,在深刻地影响乃至左右着他们的学生。自心理咨询在中国成为一项职业并实践十多年以来,我们深刻地发现,如果把学生发展过程中正常出现的结构性动力影响和困扰看成是心理问题,或者直接当成病症来治疗,治疗过程难免步入另一个发展困扰,很多学生在这个求助过程中让时光从生命的漏斗中流失,错过了调整自我发展的最佳时机。

青少年工作者、社区管理者、社会工作者,大批的社会资源涌向学生,他们需要心理疏导技术这个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有效工作方法。【居村委】 居村委自治正在探索中,无论是探索中的居村委自治制度,还是以往我们习惯了的方式,居村委工作都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民生问题的集中反映场所。居村委最贴近人民群众生活实际,最贴近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实际问题和矛盾焦点,所以,居村委工作免不了“调处”功能。调解处置民生矛盾,需要具备相当的人际技巧。心理疏导可以作为一项有效工具。

居村委也是利益冲突的易发场所,尤其是有关物业物权法的范畴,居村委通常处于居民物业物权矛盾的调停者位置。不仅需要居村委工作人员懂得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要居村委工作人员懂得人际关系的调停,或者把握矛盾性质,做好转移处置。

居村委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政府政务服务代理人的角色。政府各条线服务最终惠及群众,通常居村委成了信息汇合点。政府各项政务或者治理信息从居村委辐射到每家每户,居村委也就自然而然地变得忙碌起来。如何可以用社会工作的理念,组织发动社会工作组织和居民志愿者队伍的功能,提高居村委自治能力——需要居村委工作人员具备成熟有效的人际技巧,心理疏导可以作为其个人能力的一部分。

传统的居村委以管理者身份与居民相处,居村委自治,意味着转型为“居民自治”代表。这将给居村委工作人员带来更大的专业管理能力的挑战。明确身份界别,明确岗位职能,明确工作流程,增加积极沟通能力。这些是做好工作的根基。【工会】 从机关事业单位到企业,工会员工权益和保障的代表。关心员工和代言员工权益是工会的使命所在。

关心员工工作和生活压力,关心员工身心健康,需要工会工作者具备相关职业素养。运用心理疏导技术帮助员工化解情绪困惑,缓解发展困扰,可以称为工会工作人员工作成就感的一部分。可以让工会工作更加贴近员工。

代言员工权益,首先要厘清员工权益,一方面需要熟悉国家法律法规,一方面需要熟悉单位工作制度,并且做到制度合法化。代言员工权益,还需要具备谈判能力,代表员工与雇佣方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劳动合同。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帮助雇佣方的行为具有合法性。

工会工作,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更加彰显其重要性;同时,在管理以人为本的今天,也更加彰显它的普世法则。更多的工会代表和专职工作者具备心理疏导积极沟通技术,极大地有利于工会工作的开展。【妇联】 保护妇女儿童权益、促进女性发展、促进文明家庭建设……妇联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心理疏导运用于早期家庭养育指导;

心理疏导运用于家庭教育指导;

心理疏导运用于情感婚姻支持服务;

心理疏导运用于反家暴援助支持;

心理疏导运用于文明家庭建设指导;

心理疏导运用于促进女性发展和就业指导;

等等。

心理疏导在妇女工作中是一项相当实用的工作方法。妇联工作者自己可以拥有这项岗位技能,更可以团结和管理一大批掌握心理疏导技术的社会工作志愿者,来共同完成妇联的光荣使命。【共青团委】 党的接班人队伍、青年人的精神归属和成长舞台,共青团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政治角色、精神角色。心理疏导实践探索让我们看到,在这个信息膨胀、思想多元的时代,很多年轻人心存困惑,个人发展困扰。共青团的工作,需要深入青年人内心,帮助他们发现和发展更好的自己。心理疏导疏导可以在这些方面施展魅力:

支持失足青年的自我突破和成长;

支持青年就业和创业;

支持青年人发展更好的亲密关系;

支持青年人树立人格自信、文化自信和政治自信。

从大学校园到广泛的社会行业领域,共青团工作需要多元化的发展,心理疏导对增加青年工作者的效能,很有现实价值。【党建】 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我们党对这个重大现实问题的明确回答。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环境,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我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紧密联系治国理政的实践,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进一步提高了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落实党组织基本制度,在党内民主、党员成长方面,心理疏导有助于提高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和领导能力。尤其是基层党务工作者,需要与基层党员经常性沟通交流,在工作和生活实际中,支持党员的学习成长,支持党员保持先进性,支持党员在群众中树立先锋模范的形象。这不仅需要党的理论和实践学习,也需要帮助基层党员克服自身局限,经营和发展好每个党员的政治生命。心理疏导技术,可以帮助党员同志更客观地观察到自己,理解自己,突破自己,发展自己。【企业管理】 备受大家关注的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主要集中在员工援助计划(EAP),基于行为矫正的调适性心理咨询技术,EAP作为企业管理的辅助,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而基于发展性咨询的心理疏导技术,是一项融合在管理者工作岗位和管理实务体系中的个人能力,作为管理体系中的领导力,它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有助于克服组织内的垂直边界限制和水平边界限制,帮助实现管理团队的高效能运行;第二,有助于实现新经济背景下的功能化人力资源管理,创造组织最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心理疏导技术的理论和实践,与“建设学习型组织”和“创造无边界组织”管理思想和实践,有很大的相融共通之处。作为领导力变革的一部分,它可以成为教练型、支持性领导者的重要管理工具。

心理疏导在上述列举之外的其他领域,或者只是在家庭内部,还有着广泛的应用需求,本书后面章节有更多实践运用的详细阐述。第二节 心理疏导与阿德勒主义一、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与弗洛伊德以及荣格一样,阿德勒是将心理动力技术应用于治疗的重要贡献者之一。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共事8到10年后,他们分道扬镳,自立门户。弗洛伊德一直认为是阿德勒背弃了他,是一个异端分子。1911年阿德勒辞去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的职位,并在1912年创立了个性心理协会。弗洛伊德曾断言阿德勒的理论概念是和做一个优秀的精神分析师相违背的。

阿德勒强调人格的整体性,认为人只有被看成一个整体和完整的东西时才能够被理解。这种观点支持了人的行为的目的性,强调我们一生努力追求的目的比我们来自哪里更为重要。阿德勒认为人在创造自己生活的同时又被生活所创造,也就是说人们独特的生活风格既是一种朝向他们所选择目标的运动,同时又是其所选目标的一种体现。这样看来,我们创造了自己,而不仅仅是由我们的童年经历所决定的。二、阿德勒理论的关键概念(一)人性观

阿德勒放弃了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论,他认为弗的理论仅仅强调人的生物本能决定论过于狭窄。阿德勒认为人主要是由社会关系所驱动的,而不是性驱动;行为有目标和目的取向;治疗更多的是关注意识而不是无意识。

根据阿德勒的理论,人类的行为并不仅仅是由遗传和环境决定的。事实上,我们是有能力进行解释、影响和创造事件的。阿德勒强调相对于与生俱来的东西,我们根据我们的优势和劣势进行的选择更为重要。阿德勒理论是一种“利用”而不是“拥有”的心理学。尽管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的决定论观点,但他并没有走上另一个极端,即人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任何人。阿德勒意识到生物和环境条件限制着我们进行选择与创造的能力。

阿德勒派强调对个体进行再教育和对社会进行再改造。阿德勒是心理学主观主义取向的先锋,关注行为的内部决定因素如价值观、信仰、态度、目标、兴趣和对现实的主观感受。他是整体取向、社会取向、目的取向、系统和人本取向的先驱,也是第一个系统取向的治疗师。他强调,理解个体所在的系统是理解个体的关键。(二)对现实的主观感受

阿德勒派尝试从来访者的主观参照系统去认识世界,因此被认为是现象主义取向的。他的方法就是关注个体认识世界的方式。这种“主观现实”包括了个体的感觉、思维、感受、价值观、信仰、信念和结论。行为就是通过这种主观体验进行理解的。根据阿德勒派的观点,客观现实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现实的解释以及我们赋予我们经历的意义。(三)人格的整体性和风格

阿德勒派个体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人格只有从整体的和系统的角度才能够被理解;也就是说,个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出生,被养育,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人是社会性的,创造性的,能自我决定的,他的行为是有目的性的,因此我们不可能脱离他所在的背景而去理解他这个人(Sherman & Dinkmeyer,1987)。

人格通过发展生活目标而逐渐整合。个体的思维、感受、信仰、信念、态度、性格和行为都是他的独特性的体现,都反映了一种人生计划。在这个计划的指导下,个体朝向自我选择的生活目标。这种人格整体观的一个提示就是来访者是一个社会系统下的一个完整的组成部分,因此它更关注于人际关系,而不是个体内在的心理动力。

1.行为的目的性和目的取向

个体心理学假设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人类为自己设定目标,然后他们的行为依据这些目标而整合起来。行为的目的性概念是阿德勒理论的基石。阿德勒用目的论代替了决定论。个体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我们可以通过对自我目标的感知进行思维、感受和采取行动。只有先知道行为的目的和目标,才能够完全理解自己。阿德勒派关注个体的未来,但是并不忽略过去的影响。他们认为个体的决定是建立在个体的经历、现在的情形以及个体的运动方向的基础上的。他们寻求一种连续性,关注个体生命中的主题。

2.追求意义和优越感

阿德勒强调通过寻求控制和掌握来达到完美和克服自卑是人类的本能,要理解人类行为,就要掌握有关自卑和补偿的基本概念。在生命的最初几年,我们认识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无能为力的,这就是自卑感,但是这自卑并不是生命中的消极因素。阿德勒认为,当我们体验到自卑时,我们便被追求优越的力量所驱动。他强调成功目标驱使人们追求掌握和控制并且克服各种障碍,追求优越的目标促使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阿德勒所谓的这种“优越”并非一定是比他人优秀,而是说从一种知觉到的较低的位置发展到更高的位置,从感觉到不足到感觉到增强。人们通过追求能力、控制和完美从而克服无助感。例如,他们能够将一种弱势变成强势,再如他们通过在某个领域的突出表现弥补在另一个领域的不足。人们追求能力的各种独特的方式就构成了个性。阿德勒的童年和青春期的行为方式就是他的理论的一个鲜活例子。

3.生活方式

个体用以组织他的现实和解释各种生活事件的核心信仰与假设就构成了个体的生活方式。这个术语的同义词包括“生活计划”“生活风格”“生命运动”“生活策略”和“生命地图”。生活方式是整合我们所有行为的主题。生活方式包括我们的价值观和对自己、他人和生命的知觉。它是我们追求生活目标的独特方式。阿德勒将人们看成是演员、创造者和艺术家。通过追求生活目标,人们发展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理解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就像是理解一个作曲家的方式:“我们可以选择从任何地方开始创作,任何表达方式都指导着我们通向同一个方向——同一个主题,同一首旋律,围绕着这个方向建构了我们的人格”。因此,人们是对社会环境提前做出反应,而不是后摄反应。尽管环境中的事件影响着人格的形成,但是它并不是人格形成的原因。

阿德勒派认为,通过追求优越,一些人发展了他们的智慧,一些人发展了他们的艺术才能,一些人发展了他们的运动才能,等等。这些生活方式包括了他们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以及他们在追求个人目标时发展的不同行为和习惯。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我们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我们的家庭经历、与同胞的关系都会对我们的这种自我一致的觉察、思维、感受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

尽管我们的独特生活方式主要是在6岁前形成的,但是随后的生活事件会对我们的人格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经历本身并不是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反而是我们对这些事件的解释形成了我们的人格。错误的解释可能会导致我们个人逻辑的错误观念,而这些错误观念又明显影响着我们现在的行为。一旦意识到了我们生活的方式和连续性,我们便能够修改那些错误的假设并且产生很大的变化。我们能够重新建构我们的童年经历并且有意识地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四)社会兴趣和团体感觉

社会兴趣和团体感觉可能是阿德勒最重要和最独特的概念。这些术语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意识以及个体对待社会的态度。

社会兴趣包括为了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奋斗。社会化过程起源于童年,包括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获得一种归属感和贡献感,社会兴趣是后天教授的、学习的和被运用的。阿德勒将社会兴趣等同于一种和他人的认同与同理:“用别人的眼睛去看,用别人的耳朵去听,用别人的心去感受。社会兴趣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指标。”具有社会兴趣的人倾向于追求生活中健康的和对社会有益的方面。阿德勒认为,随着社会兴趣的发展,个体的自卑感和疏离感渐渐消失。人们通过共同的活动和相互的尊重体现社会兴趣。《个体心理学》的核心假设就是个体的幸福和成功主要是与社会联系有关。那些缺乏社会兴趣的个体容易变得灰心,并且最后选择生命的无价值方面。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是融入社会的,因此不能够脱离社会背景来理解人类。我们从家庭和社会中寻找一个位置来满足我们的基本需要:安全感、归属感和有价值感。事实上,我们经常担心不被自己向往的团体所接受,我们经历的许多问题也和这种担心有关。如果我们的归属感不能得到满足,便会产生焦虑。只有当我们感到了和他人的一致性,我们才有勇气面对和解决我们的问题。

阿德勒认为,我们必须成功地掌握三件共同的生活任务:建立友谊(社会性任务)、培养亲密感(爱情婚姻任务)和奉献社会(职业任务)。所有的人,无论年龄、性别、历史时期、文化和国籍,都必须面对这三个任务。德克斯和莫赛克又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两个任务:自我相处(自我接纳)和发展精神维度(包括价值、意义、生活目标以及我们与宇宙的关系)。这些任务对人类生活极其重要,任何一个任务没有完成好都可能导致某种精神疾病。三、应用:治疗技术与步骤

阶段1:确立治疗关系。阿德勒派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是一种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深层次关心、卷入(连接)和友谊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当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达成一致的目标,治疗才能顺利进行。咨询要有效果,首先必须是来访者自己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以及有要改变的意愿。建立并且保持牢固良好的治疗关系,是后期治疗阶段取得应有效果的前提条件。

阿德勒派治疗师寻求和来访者之间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而不是一开始就关注“问题”。来访者能够很快地进入咨询,但是咨询的一开始不应该是关注问题,而应该是关注个体本身。一种有效的接触就是治疗师帮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的资源和力量,而不总是处理来访者的缺点与弱点。在开始阶段,通过倾听、回应、真诚表露、希望、关心以及坚信来访者能够理解自己行为的目的并且具有进行改变的能力,而建立一种正性的关系。

通常当来访者接受治疗的时候,他们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都会降低甚至消失。他们对自己处理各种社会任务的能力不够坚信。治疗师给来访者提供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失望和灰心。对于一些人来说,治疗使他们真正体验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心,而这在他们的生活中是极少有的体验。

阿德勒派治疗师主要关注来访者的主观感受,而不是所采用的技术。他们通过来访者的不同需要调整他们的技术。在治疗的开始阶段,主要的技术就是关注、倾听和移情,尽可能地紧抓住来访者的主观体验,认识和澄清目标,并开始寻找来访者症状、行为和互动中的原因。

阶段2:探索个体动力。阿德勒派咨询过程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两个访谈形式:主观访谈和客观访谈。在主观访谈中,咨询师会让来访者尽可能详细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和经历。在这个访谈中,主要采用移情式倾听和回应。仅仅倾听是不够的,访谈过程中咨询师还得有各种反馈,疑问、惊讶和表示感兴趣。来访者的倾诉可以激发咨询师的兴趣,然后很自然地引入到对来访者生活事件的重要访谈上来。

事实上最成功的主观访谈就是将来访者看成是他自己的生活专家,让他感到被倾听和理解。在整个主观访谈过程中,咨询师通过倾听得到有关来访者应对生活事件的方式与生活目标。在这个部分的末尾,一般的阿德勒派咨询师都会问:“还有什么你认为我应该知道,以便于我理解你和你所关心的事情?”阿德勒派咨询师经常以这样的提问结束对来访者的主观访谈:“如果没有这样的症状和问题,你的生活将会有什么不同呢?你会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呢?”

客观访谈主要是为了找出以下信息:(1)来访者生活中的问题是怎样产生的;(2)促发事件;(3)治疗史,包括现在的和过去接受过的医疗;(4)社会史;(5)来访者选择这次治疗的原因;(6)表访者对生活的应对方式;(7)生活方式的评估。

家庭组成——阿德勒认为出生的家庭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具有核心的影响。

早期记忆——阿德勒派咨询师的另一个评估程序就是让来访者提供他们的早期记忆,包括个体所述记忆事件发生时的年龄,以及在回忆过程中的感受和反应。

人格特质——在过去的20年里,对人格优势的测评是理解个体互动方式的重要途径。改变来访者的主要生活目标排序并不是治疗师的工作。事实上,治疗的目标是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给别人的感受,以及他为了追求最高目标而付出的代价。

整合和总结——一旦有关来访者的主观和客观材料收集上来,完整的总结就开始形成。对不同的来访者有不同的总结,但通常来说有:有关个体主观经历和生活事件的描述性总结,有关家庭组成和发展信息的总结,有关早期记忆、个体力量、财富和互动观念的总结以及应对策略的总结。最后的总结会呈现给来访者,并且来访者和咨询师会在一起讨论并提炼出特殊的内容。这给了来访者讨论特别话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

阶段3:鼓励自我认识与自我洞察。当阿德勒派谈到自我洞察时,他们指的是对来访者生活中动机的认识。阿德勒派将探索看成是有助于个体理解治疗关系的一种很好方式,并且是个体发生改变的基础。洞察是寻求最终结果的一种方式,但它本身并不是一种结束。通过这个过程,来访者最终明白了自己的动机,而这些动机正是导致现在遇到的问题的原因,来访者也最终能够改变这种现状。

阶段4:帮助来访者重新定向。治疗的最后阶段就是“行为—取向”阶段,也就是重新定向和再教育:将洞察到的东西应用于实践。这个阶段主要是帮助来访者发现更多的新的有效的选择。治疗师鼓励与挑战来访者,使他们具有勇气去冒险和改变现在的生活。

有时候,来访者要克服灰心丧气的情绪,并且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必须具有巨大的改变。通常,人们只需要重新定向,朝向生活中的有用方向。有用方向包括归属和价值感、对他人和他人幸福的关注、勇气、对不完美的接纳、自信、幽默感、贡献的意愿以及外向的友善。生活中的无用方向包括:自我放弃、在生活任务前的退缩、自我保护以及和周围人相反的行为。处于生活无用方向的人们易产生功能缺损,并且更有可能患心理疾病。

阿德勒疗法主要是克服自我贬低、孤立和退缩,它主要是帮助来访者获得勇气,并且给予他们力量,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和生活相联系。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干涉方式就是鼓励。【鼓励过程】 鼓励是阿德勒疗法中最突出的程序,它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都处于中心地位,尤其在个体考虑在生活中进行改变时。鼓励,含有使人“获得勇气”之义。当人们发现了自己的力量,感受到了归属感,感到自己不是孤单的,以及当他们感到有希望,自己日常生活中还是有很多新的选择和可能性时,他们就获得了勇气。阿德勒派会抓住各种时机对来访者进行鼓励(Powers & Griffith)。由于来访者经常意识不到自己的力量、优秀品质或者是内部资源,所以咨询师的任务就是帮助来访者发现这些。

阿德勒派认为“灰心”是妨碍个体正常生活的基本因素,因此他们将鼓励看成是解药。作为鼓励的一个部分,阿德勒派治疗师通过多种认知、行为和实验技术帮助来访者认识和挑战自我贬低的认知、产生知觉选择,并且利用自己的财富、力量与资源。

鼓励有不同形式,这取决于不同的咨询阶段。在建立关系阶段,鼓励主要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在评估阶段,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证实个体的力量,因此咨询师鼓励来访者认识到他们是掌握着自己的生活的,并且能够做出新的选择。在重新定向阶段,当产生新的可能性时,当人们发生积极改变并得到承认和肯定的时候,勇气也就产生了。【改变和寻求新的可能性】 在咨询的重新定向阶段,来访者们做出决定并且修改他们的目标。他们被鼓励按照他们想成为的人那样去行动,这都有助于改变自我限制的假设。来访者通过重复那些导致无效行为的老的形式而理解他们自己。付诸行动是重新定向的关键部分。如果来访者希望发生改变,他们必须有意愿去为自己设计各种任务,然后为他们的问题做些什么。通过这种方式,来访者将自己洞察到的东西应用于具体行动。

这个行为取向阶段就是作出决定和解决问题。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考虑各种选择及其后果,评价这些选择会如何达到个体的目标,并且决定特殊的行为过程。最好的选择和新的可能性是由来访者自己产生的,咨询师必须给来访者很大的支持与鼓励。【使生活发生改变】 阿德勒派咨询师努力使来访者的生活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可以表现在行为、态度或者知觉上。阿德勒派咨询师运用各种技术去促使这种改变,这些技术现在已经成为许多其他治疗模式中常用的技术。诸如立即性、建议、幽默、沉默、客观化、重新权威化、躲避陷阱、对抗、使用故事和童话、早期童年经历分析、任务布置与行动、家庭作业以及终止和总结,有些阿德勒派咨询师希望将特殊的技巧应用于解决专门的问题。当应用适合于某个来访者的技术时,阿德勒派咨询师是很实际的。

然而一般说来,阿德勒派更多的是关注于个体动机的改变,而不是行为上的改变,并且鼓励来访者在生活的有用方面作出整体性的改变。所有的咨询效果都依赖于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合作,来访者的改变取决于咨询师赢得来访者合作的能力。四、阿德勒疗法和心理疏导

阿德勒对助人行业的未来发展是这样预期的:治疗师应该成为一个社会活动者,要强调预防和对违背社会兴趣与产生各种人类问题的社会环境的再调节。阿德勒前期所作的预防精神疾病方面的努力使他更加支持学校和家庭中的个性心理的作用。因为个性心理是基于一种发展的模式,而不是医疗的模式,它可用于不同的生活领域,如儿童指导,亲子咨询,婚姻咨询,家庭治疗,团体咨询,儿童、青少年或者是成人的个体咨询,文化冲突,改正和恢复咨询,以及精神健康机构。阿德勒派原理广泛应用于物质滥用,有关贫穷和犯罪的争论的社会问题,老龄化问题,学校系统,宗教和商业等领域。【应用于教育】 阿德勒支持对老师和家长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培养孩子社会兴趣和产生能力感与自我价值感的有效实践技术。阿德勒热衷于将他的想法应用于教育,特别是在找出改正学生错误的生活方式方面。他开创了同很多学生一起对家长与老师进行教育的方式,通过向老师提供预防和改变孩子基本错误的方法,从而提高孩子的社会兴趣与精神健康。阿德勒认为教育既要教孩子基本的知识,又要进行社会技能和性格教育。【应用于家长教育】 家长教育是阿德勒派的一个主要贡献,它通过增强理解和接纳来改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父母学习一些简单的阿德勒派的行为原则,然后应用于家庭教育。一开始的主题包括:理解孩子所犯错误的目的,学会倾听,帮助孩子学会接受自己行为的后果,运用情绪训练,举行家庭会议,运用鼓励。美国两个主要的家长教育项目都是基于阿德勒派原理的,它们分别是STEP和“积极教养”。【应用于婚姻咨询】 阿德勒的婚姻治疗主要是评价夫妇二人的信仰和行为,然后帮助他们更加有效地达到目标。克莱尔·霍斯根据阿德勒简短治疗发展了一种夫妻咨询技术。除了强调两个人的生活方式的和谐以外,霍斯还看重婚姻的早期回忆和双方各自的生活任务方面的关系,包括职业,社会联系,亲密联系,同胞关系,精神信仰,自我照顾和自我价值。对于其他咨询的所有技巧都可以用于夫妻咨询。在婚姻咨询和婚姻教育中,夫妻学习一些专门的技术,从而促进交流和合作。其中的一些技术有:倾听、重述、反馈、举行婚姻会议、期望列举、家庭作业和制定问题解决方案。

阿德勒派有时候会将夫妻俩看成一对,有时候又是单个的,然后再交替看成个体和一对。治疗师主要考虑的是夫妇二人各自的生活方式以及两种生活方式的互动,而不是找出双方中的哪一方犯了错误。帮助他们决定是否还要继续保持这样的一种关系,如果想保持的话,他们都希望做出哪些改变。【应用于家庭咨询】 通过强调家庭咨询、全盘性和治疗师的即兴行事自由,阿德勒的技术有助于增强家庭治疗的基础。阿德勒派关注家庭气氛、家庭组成和家庭成员的目标与互动。家庭气氛包括:父母之间的关系,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性别角色,作决定,竞争,合作,处理矛盾,各自责任等等。这种气氛,包括父母提供的角色模型,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治疗过程主要是提高个体对在家庭系统中的互动意识。治疗师必须理解每个家庭成员的各自目标、信仰和行为,以及家庭作为一个利益整体时的目标。【应用于团体工作】 1921年,阿德勒和他的合作者就曾在他们在维也纳开设的儿童指导中心应用了团体技术。德克斯将阿德勒的团体治疗工作进行了扩展和推广,并且花了将近40年的时间研究和应用团体心理治疗。他在精神病治疗中采用团体治疗技术节省时间。他很快发现团体具有一些独有的特征能够帮助个体有效地发生改变。自卑感在团体中是会有效地受到挑战和对待的。因为团体是一个价值观形成的机构,所以导致社会和情绪问题根源的错误概念与价值观也会受到团体的深刻影响。

团体能够提供一种社会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团体成员能够发展出一种归属感和交流感。很多团体参与者发现他们的诸多问题实际都是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他们的行为都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并且在社会目的的框架下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行为的社会性目的。宋特格德等人对阿德勒派简明团体治疗进行了介绍(2001)。更多有关阿德勒派团体咨询的技巧,参见科瑞的《团体咨询的理论和实践》(Corey,2004,第七章)和科瑞的其他有关论述(Corey1999, 2003)。

心理疏导在技术上和应用领域上与阿德勒疗法有很多相容共通之处。有效的心理疏导工作者,有必要深入学习阿德勒疗法,以提升心理疏导水平。第三节 心理咨询转介

每个心理疏导工作人员都要了解一些心理异常情况的常识和心理咨询基本概念,学会辨识疏导对象的心理异常情况。如果发现疏导对象有比较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需要更深入的心理咨询乃至心理治疗来解决,心理疏导工作人员要给予明确的建议,转接至心理咨询或治疗机构。

为更好开展工作,心理疏导工作人员可以与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建立工作联系制度,一方面建立专业连接通路,另一方面形成业务联系机制,便于更好处理需要面对的转介服务。

如果是一般性心理问题,可以向被疏导对象进行说明,由对象自己决定或选择是否去心理咨询或治疗机构获得支持。心理疏导工作人员有独立工作室的,也可以邀约心理咨询业务合作伙伴到工作室为对象提供服务。当然,这也得首先获得疏导对象的同意——当需要转介服务时,心理疏导工作人员有责任向被疏导对象说明缘由,并且介绍合作伙伴,获得当事人同意才可以实施。

如果是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疏导工作人员要尽早转介到专业治疗机构,并有义务告知当事人家属。属于危机情况的,要及时联系危机干预组织,同时及时告知对方家属,并且有义务积极配合危机干预。每一个参与心理疏导工作的人员,对所在地区的心理咨询机构、心理治疗机构和危机干预组织或具备危机干预功能的政府职能部门,要有所了解,并建立通讯联系通路。第四节 关于职业、伦理和法律问题

首先心理疏导不是一个职业,而是一项岗位技能,如果你是一位职业心理咨询师,那么关于心理咨询所涉及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属于心理咨询范畴,要遵循心理咨询的职业规范来操作。每一位心理疏导工作人员要始终坚守这个工作范畴:属于心理疏导范畴的是一般性情感困惑和发展困扰,心理疏导是一项岗位技能,所以,与所在岗位相关联,心理疏导工作是有比较明显的价值取向和引导方向的。

以课程案例为例,如果小张向心理疏导工作人员表露他对性交易的需求,他还想跟其他女性保持性交易关系的困惑,心理疏导工作人员该如何应对呢?

一方面,心理疏导工作人员对性交易行为背后的性取向、性冲动、性满足做一些探讨,帮助小张看到自己的真实需求是什么,同时,要让小张看到自己当下的困惑就在于既想要又认为自己不该要,困惑本身代表着这个选项的罪恶感。如果你是一位妇女工作心理疏导工作人员,可以进一步从保护妇女儿童角度出发,引导小张认识到家庭责任的重要性,帮助他从犹豫中走出来。如果你是小张的上级,是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者,你可以从小张个人成长角度,进一步引导小张走出困惑,做出“停止性交易行为,专注于个人成长和家庭责任”的正确选择。

另一方面,心理疏导工作人员可以提议小张去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进一步心理咨询和调适,以确认自己的真实情况,改善自己的婚姻和性生活质量。

所以,心理疏导是岗位技能,涉及伦理法律问题,依从心理疏导工作人员所在岗位的社会职责和伦理与法律责任;并且当遇到伦理与法律问题时,心理疏导工作人员有责任向被疏导者说明这层关系。如有必要,还可以转介到法律事务所等其他相关机构进行咨询。第五节 课程案例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相关知识和技能,便于组织相关课程培训者实施教学,本书比较重视用案例来说明问题。同一个案例,可以从不同心理学理论角度予以理解和分析(对培训者来说,就是课程案例)。这样更加有利于理解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和它们之间的差异。

丈夫小张,独生子,31岁,企业IT工作者,在工业园区一家200人规模的外资企业从事IT岗位工作,主要进行ERP软件系统管理和弱电设备安全维护工作。妻子小曹,独生女,30岁,在物业公司担任管理工作,主要负责与居委会、业委会的联络和对居民的宣传工作。

妻子小曹向咨询师求助,她说:丈夫的行为实在令人生气,结婚这么多年了,一直没有尽到一个丈夫应该有的照顾家人的责任,只知道自己在外面玩,还经常撒谎。夫妻关系变得越来越淡漠,只是在程式化地一天天过着日子。她担心感情出现裂痕,婚姻会出现危机,所以已经说服了小张来接受心理疏导,希望丈夫能够有所改变。

咨询师要求小曹小张分别进行一次入选面谈。

跟小曹面谈的主要信息:

小曹控诉了丈夫令人失望的表现:

第一,对家庭没有尽到照顾的责任。他们周一到周五住在小张家,和男方家长住在一起;双休日则住在小曹家,和女方家长住在一起(编著者注:这也是独生子女结婚成家后比较普遍的现象:不明确是姑娘出嫁还是小伙入赘,两边住)。小曹说丈夫还像个孩子,根本一点不会照顾人,在小张家里什么事都是婆婆做主,婆婆太宠爱这个儿子了,从来不要他做什么事情,连吃饭时候让他把电饭锅从厨房搬到饭厅来,婆婆都不放心,好像怕他做不来而伤到自己。小曹认为丈夫小张太听话了,听话到了永远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到了小曹家里,丈夫就更加像个客人,只会享受别人的照顾。

小曹自己一向是家庭中最有主见的一个,她觉得自己的家庭氛围和丈夫家是完全不一样的:丈夫从小受他母亲溺爱,只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对父亲却比较疏远。自己家里父母亲和她一直比较民主,很多事情都会听取她的意见,自己从小就有主见。她跟爸爸关系更亲近,妈妈在家里一直不做主,相对来说跟妈妈距离感远一些。

第二,丈夫在外面玩得很过分。曾经有一段时间经常很晚才回家,说是和客户、朋友在聚会,唱卡拉OK;用钱也很厉害。两个人收入本就不高,丈夫的钱都被他自己用光了,而且还用信用卡透支消费。后来发现,丈夫这些钱都用在了那些歌厅小姐身上了,他们一帮人唱歌吃饭都要这些歌厅小姐陪唱的,要给很多小费。不仅如此,丈夫还撒谎。有一次说是要和领导一起去上海出差,快到半夜又回来了。说领导有急事,取消出差计划半途又回来了。第二天小曹应婆婆要求向丈夫同一个公司的熟人打听,熟人说领导没有出差。丈夫解释说,是客户临时要求,又因为问题解决了,就取消了。但小曹一直对这个解释心存疑问。

第三,小曹觉得丈夫对自己越来越不关心。以前以为他只是不懂事,现在觉得不是不懂事,是不上心。她怀疑并担心这个婚姻会走向终结。小曹认为,这可能和自己一直没有生孩子也有关系。如果有了孩子,丈夫的表现可能会好一些,可能会增加一些责任感。小曹埋怨:丈夫也实在太不负责任了,他对家庭日常生活压根儿不关心,比如:做试管婴儿这事情总归是一件大事情吧,而且费用也很贵的,他根本就不管,也不问一下钱的问题,感觉是我一个人在做。

小曹结婚五年多,尚无孩子。曾经怀上一个,早期自然流产,后来一直没有怀上。小曹一侧卵巢曾经接受肌瘤摘除手术。医生说小曹卵巢功能基本正常,输卵管有些堵塞。为了成功怀孕,他们接受医生建议,实施了人工受孕,没有成功。最近检查又说多囊卵巢综合征,需要再次手术。对于自己能否成功生育,小曹心存担忧。

编著者注:在之后的疏导中发现,小曹的姑姑也没有生育,姑姑和姑父没有孩子,他们两个和小曹一家三口一直生活在一起,他们住在乡镇老宅里,是一大家子五口人,这才是小曹的原生家庭。第一次面谈小曹并没有提到这一点。

跟小张面谈的主要信息:

小张首先表达了自己的疑惑:到底什么是爱情?他在怀疑这个妻子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是不是当初的决定错了。他觉得当初也不是只有小曹一个可选对象,还有别的机会,可是自己也没有真正弄清楚到底为什么要选择她,就这么和她好上了,很快就结婚了。他想知道,这种怀疑是不是错了。

小张认为妻子对他管得太严了,什么事都要管,什么事都要做主。在她家里什么都要听她的,她爸爸太宠她,可能惯坏了,她习惯了指挥别人。

小张说:“有时候还会和我妈争执,她们吵过几回了,时间长了,也就这样了。”

问他这个“这样了”是指怎样了。

小张想了想说:“就是也没吵出个什么结果来,事情过掉了么就过掉了,习惯了。”

她心情不好,就容易发脾气,小张想知道这是不是和妻子一直没有生孩子也有关系。问他关于生孩子的事情,小张说:“她正在接受治疗,医生说要做试管婴儿。上一次没有成功。医生说,等妻子身体条件好一些,可以再做。”

第二,他想知道,对于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该怎么对待,如何面对妻子。小张说自己有一段时间玩得很厉害,一直跑歌厅,和KTV小姐混在一起,和别人发生性关系。问他是性交易还是同居,小张犹豫一下确认说是性交易,不算同居。为此自己还欠了债,是妻子还上的。妻子只知道是吃饭唱歌用掉的,不知道这里还有性交易。但是,小张觉得妻子可能已经知道自己曾经跟别的女性有这样的关系,所以很犹豫,不知道该怎么面对。问他有没有接触毒品,小张说这个肯定没有,就是和KTV小姐开房间。

第三,他想知道,频繁换工作是否不太好,自己该如何面对工作方面的压力。小张说自己在进入这一家公司前,已经换过好几家公司。现在又面临可能跳槽的问题:自己和公司里的上司关系不好,上司对他有成见——上司是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经理,根本不尊重下属。小张说:“明明不是我的工作,也要叫我去做。”为此,小张曾经因为倔头倔脑不服气而冲撞了这位上司。小张觉得从此这位上司不敢对自己再有过分要求了。但是,现在自己的劳动合同月底就要到期了,小张看到公司发布了招聘IT工作人员的招聘广告,他感觉到自己可能不会被继续聘用,也没有人跟他谈。他想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第四,眼下自己还有一个麻烦。曾经问客户(供应商)借过3000元钱,写了借条的。说好到年底还掉,眼看离年底还有不到3个月的时间,这笔钱妻子不知道,现在银行卡已经归妻子管理了,他担心这笔钱不能按期归还。他说另一个客户那里还有他的一笔提成2000元。那样一抵的话,还差1000元。他就是担心这事情会败露出来,怕被妻子知道。再者,要是自己真的不被继续聘用了,这提成不知道是否还会有。

另外两个背景信息:

第一,在小张十一岁的时候,小张家里位于小镇上的私建老屋碰到动迁,因为对房子动迁补偿费用的分配不公,小张父亲与小张的爷爷奶奶和伯伯姑姑吵翻,当时曾上诉法院。从那个时候起,小张父亲与小张的爷爷奶奶和伯伯姑姑断绝了关系,至今没有来往。小张家与小张父亲这一脉的亲属包括小张爷爷奶奶在内,已经割裂关系20年了。

第二,小张和小曹两家共同出资,给小两口在苏州老城买了套房子,正在装修,下个月即将完工。第二章人格心理学基础【教学参考】 围绕不同人格心理学流派关于“自我”的论述,帮助学生理解自我的发展,帮助学生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体现、怎么运用。教学重点在于“知其然”和“然何(即怎么用)”,而不在于详细介绍“其所以然”。教和学的重点在于实践运用,而不是学术研究。精神分析学派:心理疏导应知应会侧重于把握“自我”,所以对精神分析学说,可以重点理解自我的作用,把埃里克森的理论作为重点来学习。不同阶段的危机,对自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教学者可以结合实际案例来讲解不同阶段的基本矛盾。特质流派:重点帮助学员理解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这两种不同的气质类型;他们应对生活事件的策略是不同的,生活中经常发生背道而驰的劝导和干扰,影响当事人的效能。心理疏导主张帮助人们了解自己,并且允许用自己的方式面对挑战、实现成果。生物学流派:心理疏导不用测评,所以要能从现象入手,大致区分对象可能属于哪种气质类型,便于更好理解对方。教学中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什么样表现的人—可能是什么气质类型—这种气质类型的人格特征通常还会怎样。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从心理疏导的实践运用角度,重点放在帮助学员理解“效能期望”和“习得性无助”的概念并且它的实践指导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真的是“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个说你的人,恰恰是你自己。人本主义流派:积极关注的概念和实践指导意义,在心理疏导中经常会用到,并且心理疏导工作者的基本素养之一就是能够“无条件积极关注”服务对象。认知流派:认知流派的观点对于心理疏导具有比较直接的指导价值,要结合生活现象来帮助学员理解“认知怎样影响了行为”,通过案例来解释“图式”是怎样影响人们成为自己的。改变“认知”可以改变“行为”,这是心理疏导的工作原理之一。第一节 经典人格心理学基础和实践运用

人格可以定义为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在这里,重要的一点在于,人格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跨时间、跨情境地来审查这些稳定的行为方式。我们预期,今天活泼开朗的人,明天也是活泼开朗的(但在一个较长时期跨度来看,有些个体人格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个变化对他个人是十分重要的)。定义的第二部分关注的是内部过程。内部过程和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人际过程不同,它是从人的内心发生,影响着人怎样行为、怎样感觉的所有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

每个人都具有相似的体验焦虑的能力或对待恐惧事件的能力,但是,我们怎样运用这些过程、这些过程怎样与个体差异相互作用,这对我们的个人性格起着决定作用。例如:某当事人丈夫家暴,她会觉得恐惧、愤怒和悲伤。情绪是相似的,但当事人每次息事宁人的行为方式,与其他人在首次家暴中选择离开,就是人格差异的表现。(稳定的行为方式和人际过程都是在个体身上发生的,同时外部环境对人格也有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未来成为什么类型的人自然是有重要影响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关于人格的六个流派怎样对人的稳定行为方式做出不同的、合理的解释,让我们来看两个人们熟知的例子。“攻击行为”和“被抑郁困扰”是社会上影响广泛的问题,所以持不同观点的心理学者考察了攻击和抑郁的原因:一、不同心理学流派对“攻击性”的解释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对攻击性的解释是,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无意识的死的本能,也就是说,人具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无意识愿望。但是,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不会伤害自己的,所以这种自我毁灭的冲动就会无意识地转向外面,以攻击别人的方式表达出来。另一些精神分析学家解释说,当人要达到自己目标的行为受阻时,就会产生攻击行为。一个处于巨大的挫折体验中的人,例如在实现自己目标时屡遭挫败的人,就可能出现比较持久的攻击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攻击行为的真正原因。

特质流派的人格理论家看重攻击行为的个体差异和稳定性。例如,几位研究者曾经测量了8岁儿童的攻击特性。当参加研究的小学生长成30岁的成人时,研究者又对他们进行了访谈。他们发现,在小学时被确定为攻击性强的人,后来变成了爱攻击的成人。那些喜欢推、撞同学的孩子,成人以后常出现虐待配偶和暴力犯罪的行为。

生物流派的人格心理学家也对攻击行为的稳定性感兴趣。他们认为,遗传素质是攻击行为稳定性的原因之一。现在有证据证明,一些人的攻击倾向比另一些人更强。也就是说,有些人在出生时就具有攻击性的素质,加之其教养环境影响,后来成了爱攻击的成人。另一些心理学家从进化论的角度解释攻击性,例如,男性的攻击性倾向比女性强可以这样解释,男性天生具有一种控制竞争对手的需要,以便保全自己并将他的基因传递下去。

人本主义流派的人格心理学家以另一种方式解释攻击行为。他们不承认有些人生来就具攻击性。他们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如果能在富足和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所有人都能成为乐观、和善的成人。当某些因素妨碍了这种自然的成长过程时,会出问题。爱打架的孩子往往来自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家庭。如果儿童形成不良的自我形象,他遇到挫折时会对别人大打出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