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天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17:26:26

点击下载

作者:方州

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试读:

前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明天很大程度上就掌握在今天的父母手中。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往往是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决定着孩子一生的命运。因此,不想让孩子输在成长的起跑线上,父母首先就不能让自己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

父母的教育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教育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将来,所以说家庭教育尤为重要,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课题。天才的造就来自于聪慧的父母,“望子成龙”是家长的共同心愿,每个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将来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就需要家长们在家庭教育方面付出努力。

孩子就像一块璞玉,能不能成才,关键在于父母如何去雕琢,智慧的父母可以把禀赋一般的孩子培育成天才;而教育不得法的父母却只会在意识中扼杀孩子的天才。《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三十六计教出好孩子》一书,以提升父母教育水平,培养孩子综合素质为目标,从不同角度着手,探讨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与其他教子题材的书籍不同的是,本书以三十六计的形式展开,寓教育于谋略,用谋略来诠释教育智慧,更实用、更具有指导性。

本书以科学辩证的态度,提炼出家长必须掌握的三十六计教子策略,包括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需要注意的问题、教育孩子的方法等内容。从多个层面入手,深入、细致地阐述了不同于传统教育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方法,帮助家长有效地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帮助大多数家长走出教育中的误区,解决现实中的诸多问题,成全家长的教育心愿,成就孩子的成功人生。一放手计——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不要什么都为孩子做好,家长应当试着放开手,让孩子自主地去做,第一次也许做不好,但以后就会做得又快又好。千万不要做包办父母,放开手为孩子创造做事的机会和平台,孩子才能有自立能力,父母们也会少些麻烦。1.好孩子不是惯出来的

生活中,很多父母总喜欢给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的呵护,把孩子的事情都包办下来,一一为孩子做好。这些父母似乎不知道,教育孩子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孩子能够适应他自己未来的生活。因此,日常生活中应当教导他们学会独立地生活,而不要总觉得他们这也不会那也不行。

7岁的天天要去参加学校组织的夏令营,天天非常兴奋,在家里又跳又叫,然而妈妈却很担心,她觉得这对天天来说太难了!才7岁的孩子就要离开家,在外面和同学老师共同生活5天,孩子吃饭不习惯怎么办?孩子走不动怎么办?孩子生病了怎么办?妈妈给天天的班主任老师打了电话,再一次请她路上多照顾天天,又给天天准备了几套衣服,连帽子、手套都带上了,生怕晚上气温低冻坏孩子。除此之外,她又在天天的包里塞了一些高级营养品,叮嘱天天不要饿着自己。在天天临出门时,妈妈又告诉天天要注意安全,要这样、要那样,一副没完没了的样子,弄得天天都有些不耐烦了。天天走后,妈妈还坐在沙发上念叨着:“一个小孩子怎么照顾自己啊!”结果两天后,不放心的妈妈开着车追到夏令营去了……

天天的妈妈是个慈爱的好妈妈,但却不是一个成功的妈妈,她过多的保护、过分的呵护只会阻碍孩子的发展,让孩子无法自立自理。孩子终究要独立生活的,为了让孩子能顺利地适应他未来的生活,父母们有必要运用一下放手计,大胆地让孩子自己去照顾自己,不要让他们永远生活在父母的呵护里。

训练孩子的独立能力,当父母的人可以教导孩子从一些简单的工作着手,例如早晨起床自己穿衣、刷牙等等。这些不仅是日常生活的步骤而已,它更能训练孩子自动地管理自己的行为,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

父母既要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出去,又要保证我们的孩子能够“安全出行”。一方面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严格的训练,另一方面却不是“三分钟热情”能够解决的。比如,培养孩子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习惯,刚开始父母和孩子都会很热心地按计划实行,但是时间一久,一些父母就会又恢复原状了,这种对孩子缺乏长久性和一贯性的培养,反而会在孩子的性格中留下很多负面影响。

与父母过分的叮嘱和过分的呵护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是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发达国家中的父母们,在教孩子独立自强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尤其值得好好地研究与借鉴。

举例来说,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独立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家庭富裕的孩子,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赚!”乡村家庭要孩子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出卖体力,如夏天替人修整草坪,冬天帮别人铲雪,秋天帮人扫落叶等。在富足的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力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比如,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子,从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在中国父母看来似乎难以理解,但瑞士父母却认为大有好处。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让孩子寻求到独立的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种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种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人还要到英国学习英语,办法同样是边当佣人边学习语言。等他们熟练掌握了三门语言后,就去公司、银行或商店就职。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或可耻的。

德国父母对孩子从小就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不包办代替。法律甚至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打扫房间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而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而在中国却常常是父母帮孩子背书包。上学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现象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得自己的学费。

比较一下天天妈妈“孩子太小,只能由我照顾”的教育方式,不知中国父母做何感想呢?父母们都应该明白,你们是无法照顾孩子一辈子的。

一个真正疼爱孩子的母亲应关注的是孩子将来是否能自己应付外面的世界。将一个在慈母庇护下,毫无自我生存能力的青年推入未来的社会是最为残忍的事,也是爱孩子的母亲不忍看到的结局。想使孩子能成功地走入外面的世界,必须从小开始培养自立与自信。如果替孩子做所有的事,便不能达到这一目的。在这样的抚养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外表人高马大,内心却是畏畏缩缩,缺乏勇气。这样做使他丧失了自信和勇气,也使他感到不安全,因为安全感是建立在能够用自己的能力去对付处理问题的基础上。这种自以为无私的行为,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权利,但这种能力恰恰是孩子成长最珍贵的要素。

[放手计妙解]:但凡孩子能独立完成的事就不要替他去做,就好像要让孩子学会走路,你得先放开手一样。当然,一旦决定“放手”了,就要坚持下去,不要看到孩子做不好事情就又去插手。2.让他吃点苦

教育学家认为:爱孩子就要培养他独自面对一切的能力,千万不要让孩子对家长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因此,父母们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不妨让孩子吃点苦、经经风雨,这样孩子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有用的人。

瑞克是个活泼的男孩子,他非常喜欢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一个周末,瑞克的老师组织同学们去郊游,当瑞克赶到学校时,他的老师不让他参加班级的这次活动,因为他忘了带父母签字的同意书。瑞克感到非常气愤,当他回到家时,就对妈妈说:“妈妈,你必须开车送我去41区参加活动,不然我会不开心的。”“瑞克,我知道你很想去,我也希望能够帮你,但让我开车送你去是不可能的。因为我有工作要做,而且要去参加郊游是你的事。”妈妈回答说。“那怎么办呢?”瑞克低着头小声说道。

妈妈看了看儿子,说:“你可以乘公共汽车去呀。”

瑞克摇了摇头:“不行,那样太麻烦了,因为我必须换乘好几趟车。”“哦,你是说你已经决定不乘公共汽车了,对吗?”妈妈平静地问道。

瑞克接着又发了几分钟牢骚,诉说他的不幸,然后就走出了房间。当他再次回来的时候,他兴奋地对妈妈说:“我已经找到了一辆直达山区的公共汽车,根本就不需要该放手时就放手,自强自立向前走转车。”

就这样,妈妈开车把他送到了公共汽车站。

可以想象一下,瑞克在赶上郊游队伍之后该有多么高兴,因为他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问题,而在这件事情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妈妈也是非常令人佩服的。在了解儿子的困难后,她本可以开车把儿子送到山区,但她没有这样做,而是坚持让儿子自己坐车去山区,锻炼了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生活中常说,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解决。哪怕你完成得没有别人好,那也是你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一次也许会做得不好,但下一次就会好一点,经过这样一次次的努力,最后才能做得完美。如果总是依赖别人,那么你的一生将始终与贫穷和低声下气为伴。孩子有了自己的能力和地位后,与家人和社会的沟通才会变得更容易,才更能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现代家庭里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泡在“蜜罐子”里的一代,许多事情都由大人包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就会失去自己的独立性,这无疑会对孩子以后参与社会竞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父母一定要从小就开始鼓励孩子独自去完成一些事情,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孩子们应该成长为一棵独立支撑、独当一面的大树,而不是靠大树遮风挡雨、经不起风吹雨打的脆弱小草。

戴维·布瑞纳出生于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当他中学毕业时,许多同学的家长都给自己的孩子一份厚重的毕业礼物,有的是新服装,有的是旱冰鞋,有的甚至得到了新轿车。当戴维兴奋地问父亲自己可以得到什么礼物时,父亲却慎重地递给他1美元,并语重心长地说:“用它去买1张报纸,一字不漏地读一遍,然后在分类广告栏目,找1份工作。自己去闯一闯吧,它现在已经属于你了!”“什么?!这怎么可……”戴维的神情中有着明显的失望,还有对自己能力的担忧。“儿子,你已经中学毕业了,爸爸相信你的能力,相信你能靠自己的双手赢得你该得到的。”戴维的父亲鼓励儿子道。

父亲的信任与鼓励,让小戴维终于鼓起了勇气,在那个假期里他赚到了第一份工资。从那以后,他学着不再依赖父母,自己独立处理遇到的事情。也正是这份独立意识加上不断的努力,让戴维成了美国最著名的喜剧演员之一。

成名之后,戴维对朋友感慨地说:“我一直以为这是父亲跟我开的一个天大的玩笑。几年后,我去部队服役,当我坐在伞兵坑道里认真回忆我的家庭和我的生活时,才意识到父亲给了我一种什么样的礼物。我的那些朋友得到的只不过是轿车或者新衣服,但是父亲给予我的却是整个世界。这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礼物。”

表面看来戴维的父母对孩子似乎有点残酷,然而这种“残酷”里却藏着父亲对儿子用心良苦的爱和深深的期望,因为他知道在孩子年少时培养他处理问题的自立能力、积累丰富的人生经验,这才能为孩子日后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人的一生就像在攀登无数台阶的山峰,对于孩子如何面对和攀登这些人生的台阶——学习、工作和生活,父母的做法不尽相同,有的牵着手、搀扶着上,有的抱着上……不同的父母会有不同的做法。但是结果很明显,被家长牵着、搀扶着的孩子,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性,常常把父母当成拐棍而难以自立;被家长抱着上台阶、揽在襁褓里的孩子,会成为“被抱大的一代”,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更难立足于社会,更别说大有作为。只有那些在父母鼓励下,独立攀登的孩子,最终才能攀上光辉的顶点。

在美国,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在校园里拾垃圾,把草坪和人行道上的报纸、冷饮罐收集起来,向学校换取一些报酬。他们一点儿也不觉得难为情,反而为自己能挣钱而感到自豪。有的家庭经济很富裕,但在孩子八九岁时便鼓励他们去打工、送报,挣零花钱,目的是培养孩子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习惯。美国富豪洛克菲勒就是其中之一。洛克菲勒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靠给父亲做“雇工”挣零花钱,平时清晨他便到田里干农活,有时还帮着母亲挤牛奶。为此,他专门有一个用于记账的小本子,将自己的工作按每小时0.37美元记入账,然后再与父亲结算。他做这件事做得很认真,因为他感到既神圣又趣味无穷。而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也都严格照此方法教育孩子,而且还要定期检查他们做事的效果,否则,谁也别想得到1分钱的零花钱。

洛克菲勒家族让孩子这样做当然不是因为吝于给孩子零花钱,也不是父母有意苛待孩子,而是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并培养孩子艰苦自立的品格和勤劳节俭的美德。那小账本上记载的不仅仅是孩子打工的流水账,更是孩子接受考验和磨炼的经历!

放手计的精髓就是在吃苦耐劳、经风雨、见世面、长见识、长才干、长能力以及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方面,要大胆地放。这种“放”就是放手让他们独立地活动或行动。家长不能总是把孩子关在自家的大门之内,像老母鸡那样,时时刻刻都把孩子拢在自己的身边。那样,他们就永远学不会独立活动,独立生活和独立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应当打开家庭“城堡”的大门,把孩子放到社会生活中去,以社会为“课堂”,以社会生活为“教材”,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经受磨炼,增长才干,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放手计妙解]:“不经一番严霜苦,哪有梅花扑鼻香”,真正爱孩子就要放手让孩子独立闯荡,这样孩子才能在风雨磨炼中成为有用的人才。二补强计——让孩子不再自卑

美国加州大学哲学博士詹姆斯·多伯林提出了“补强法则”。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因此,当孩子受到认可时,他(她)的自信就会被激发出来,不断重复令人满意的行为,直至摆脱自卑,成为自信上进的好孩子。1.孩子都是好样的

法国教育家埃尔维修说:“即使很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当,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这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有“天才”的潜能,关键是父母能否正确发掘,因此作为父母的您就需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开发孩子的天赋,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毕加索出生于1881年,他的父亲何塞是个非常开明的人。有一天,他发现3岁的毕加索居然在一张纸上画上了妈妈怀孕时的样子,何塞认为自己的儿子在绘画上是非常有天赋的。然而,有着惊人绘画天赋的毕加索在循规蹈矩的学校里,根本就算不上社会所认定的那种好学生。只有在画画时,毕加索才表现出惊人的耐力,他可以一连几个小时不放下画笔,与他在课堂上的表现判若两人。同学们对着毕加索大喊:“呆子,二加一等于几?”而老师则认为毕加索根本就不具备学习的能力,还多次跑到毕加索父母面前,数落他的“痴呆症”症状。毕加索陷入了自卑的境地。

幸运的是,毕加索有个赏识自己的父亲,何塞并没有对自己的儿子失望,而是认定儿子的绘画天赋会让他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何塞想,与其让孩子在正统的学校教育中一无所获,还不如让毕加索在他热衷的绘画上有所成就。于是,何塞决定把毕加索送到当地有名的美术学校,并亲自担任儿子的辅导老师。

正因如此,在艺术的长廊中,毕加索的名字才与达·芬奇齐名。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有何塞这样开明的父亲,很多家长往往被孩子表面上的成绩蒙蔽了,认为自己的孩子“脑瓜不够聪明”。然而,美国人类潜能开发专家葛兰·道门医生认为:每一个正常的孩子在其出生的时候都具有莎士比亚、爱因斯坦、牛顿等人那样天才的潜能,关键是后天能否把这种潜能发掘出来。

不要怀疑这种说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一项试验证明了这一点。

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美国东部的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天才测验”,首先,他给全校学生做了一次智力测验,测验后,他并没有给那些测试卷打分,而是随机抽出了20名学生,并以赞赏的口吻告诉老师,这些学生的智商(IQ)都在130—140之间,属于天才少年,是非常优秀的孩子,在学习上具有极大的潜力。尽管这20名学生中有不少是不爱学习的孩子、逃课的孩子、表现平庸的孩子,但大家都对罗森塔尔的话深信不疑:这些孩子都是高智商的天才,只不过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根据罗森塔尔的要求,校长又把3位老师叫进办公室,对他们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优秀的、最有潜力的老师。为此,我们特别挑选了这批全校最聪明的学生让你们教。这批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希望你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1年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出现了。凡被认为是“最优秀的”学生,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表现得很优秀。被赏识的学生在智商上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一点在智商中等的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显著。从教师所做的行为和性格鉴定中可知,被赏识的学生表现出了更强的适应能力,更大的魅力,更强的求知欲。

这时候,校长告诉老师们真相:这些学生并不是刻意选出来的,而只是随机抽选出来的普通学生。3位老师万万没有想到事实会如此,只有归功于自己教育得好。

校长没有告诉他们另一个真相:他们3个也是在教师中随机抽选出来的。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罗森塔尔的谎言使老师们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都是有前途的天才儿童,于是便自然而然地对这些孩子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和热情。接着老师的信任和热情又感染了这些孩子,于是他们变得更加自尊、自信、自强,结果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异乎寻常的进步,真的就如同众人所期望的那样,成了天才儿童。

罗森塔尔的实验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向家长们表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天才,但要让孩子真正成为天才,家长就要像对待天才一样欣赏他、教育他。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的孩子一次也没有考过好名次,既不会演讲,又不会唱歌跳舞,即使我要像培养天才一样培养他,也无从着手啊!

这种情况下,各位家长就有必要灵活运用补强计,你不一定非要发掘出孩子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天赋,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要让他们陷入自卑的境地。

河南安阳市的少先队组织,曾在教育专家韩凤珍的指导下,开展过“我之最”活动,即让每个孩子都亮出各自的“绝招”“绝才”“绝优”“绝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许多被人瞧不起的孩子或那些被忽视的“灰色儿童”,也纷纷登台露一手儿,有的剪纸、有的爬树、有的驯狗、有的动耳朵、有的讲历史知识、有的滑旱冰,等等。孩子们由于显示了自己超人的本领,自信心大增,彼此之间也刮目相看了。

韩凤珍说:“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信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信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信心。这是切断后进生生源的重要手段。那么,怎么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呢?我想,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就是给每个孩子创造表现能力的机会,让他们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当然,总会有一些孩子实力相对弱一些,甚至几乎找不出什么特长绝招。但是,许多学校开展了“让每个学生拥有一项特长”的活动,通过挖掘潜力和技能培训,使孩子们普遍增强了实力和信心。

不要小看了这种活动,当孩子有一项比别人强的“特长”,就能焕发出自信心,便会觉得只要自己肯去做,一定不会比别人差。而这种自信心也会延伸到其他领域,使孩子更具积极性。因此,父母应尽力挖掘孩子的优势潜能,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在个人爱好方面,有了优势潜能,孩子就会拥有信心。

当你看到邻居孩子表现杰出,自己的孩子却成绩平平时,千万不要埋怨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要相信你的孩子也是个潜在的天才,只是暂时被压抑了,只要你愿意付出关怀和爱,你的孩子也会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天才。

[补强计妙解]:孩子不可能事事高人一筹,不要因为孩子在某方面的表现不理想而烦恼,应随时随地对他的优点加以赞赏,充分发掘孩子的潜力,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你的孩子也会成为天才。2.用赞美创造天才

中国的父母相信对孩子一定要严管,因此当孩子在学习或生活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时,他们就会抱怨,就会责骂孩子。然而这样做究竟有何益处呢?孩子会说:反正我就是没出息了,怎么做也没有用。因而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这样的结果一定不会是父母们希望看到的,因此做父母的应该试试赏识教育,肯定孩子的长处和点滴进步,你会发现孩子在一天天地进步,你的赞赏创造了奇迹。

纽约的黑人贫民窟环境肮脏、充满暴力,而在这儿出生的孩子,耳濡目染,他们从小逃学、打架、偷窃甚至吸毒,长大后很少有人从事体面的职业。然而,这里却诞生了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

罗杰·罗尔斯就是那个创造奇迹的孩子。罗杰·罗尔斯读小学时是个非常调皮的孩子,就像他的同学一样。他们不与老师合作,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老师、校长想过很多办法来引导他们,但是仍没有用。

这一年,小学来了新的董事兼校长——皮尔·保罗。皮尔·保罗想尽办法来改变这些孩子们,他发现这些孩子都很迷信,于是在他上课的时候就多了一项内容——给学生看手相。他试图用这个办法来鼓励学生。

轮到罗尔斯时,皮尔·保罗校长说:“我一看你修长的手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幼小的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除了奶奶说过他可以成为5吨重小船的船长外,从来没有人相信他今后能有什么成就。而这一次,皮尔·保罗先生竟说他可以成为纽约州的州长。他记下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

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引导罗尔斯在以后的40多年间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罗尔斯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也不再夹杂污言秽语,罗尔斯不再逃课、不再与老师作对。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终于在51岁那年,他成了纽约州的州长。

在就职的记者招待会上,面对记者对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成就的疑问,罗尔斯只说了一个名字:皮尔·保罗。

按照中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罗尔斯确实创造了一个奇迹。而这个故事也再次印证了赏识教育法中的一个观点:赏识导致成功。

强者来自父母的不断赞美做父母的应该勇于承认差异,并鼓励孩子逐步缩小差异,不要一味抱怨这不好那不行,对孩子进行百害而无一益的伤害,把本来活泼可爱的孩子变成没有理想、没有志气、庸庸碌碌过一生的人。

有这样一对父母,他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孩子非常聪明可爱,可就是有点贪玩不爱学习,于是这对父母就每天训斥孩子“没有用处,简直是个废物”!弄得孩子信心大失。有一次,这个孩子考了一个不错的分数,他兴高采烈地把试卷拿回家去,结果爸爸说:“这真是你自己做的吗?”妈妈斜着眼看他:“不但学习不好,小小年纪还开始说谎了!”结果孩子垂头丧气地走了,从此以后果然没有再考过好的分数。那对父母就像是得胜的预言家,对着孩子唠叨着:“早就说过你不行吧,看你那点出息!”

这是一对多么可悲的父母。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这类父母之所以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那块料”,实际上是自己没有识才的眼光与水平。自卑的父母都望子成才,由于不懂,甚至不相信自己能育子成才,因此就用“不是那块料”的恶棒,把自己与子女都毁掉了。要知道,即使是荆山之玉,尽管很美,也需要识别、雕琢,否则也不会成材的。

不管你相不相信,孩子都是越夸越好,越骂越糟的。当你在责骂孩子时,你就是在向他不断施加心理暗示:你不行的,你不会成功的。试想一下,幼小的心灵怎能抵得过这样的“咒语”,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不变成庸才才怪。相反,如果你能常常热情地鼓励孩子,孩子就会下意识地按照父母的评价调整自己的行为,直到达到父母的期望为止。

这里有一个关于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的故事。希尔小时候曾被认定为是一个坏孩子。玻璃碎了,母牛走失了,树被莫名其妙地砍倒了,每个人都认定是他干的,甚至连父亲和哥哥都认为他是个无可救药的坏孩子。人们都认为母亲死了,没有人管教是拿破仑·希尔变坏的主要原因。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他也就无所谓了,于是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有一天,父亲说给他们找了一个新妈妈,大家都在猜测新妈妈会是什么样的。而希尔却打定主意,根本不把新妈妈放在眼里。陌生的女人终于走进家门,她走到每个房间,愉快地向每个人打招呼。当走到希尔面前时,希尔像枪杆一样站得笔直,双手交叉在胸前,冷漠地瞪着她,一丝欢迎的意思也没有。“这就是拿破仑,”父亲介绍说,“全家最坏的孩子。”

令希尔永生难忘的是继母当时所说的话。她亲热地把手放在希尔肩上,看着他,眼里闪烁着光芒。“最坏的孩子?”她说,“一点也不,他是全家最聪明的孩子,我们要把他的本性诱导出来。”从此以后,拿破仑正如他的继母所说的那样,成了全家最聪明的孩子。

继母造就了拿破仑·希尔,因为她相信他是个好孩子。

这就是赏识给孩子带来好的影响的最佳例证,也是对“补强计”又一次成功的运用。

要使“补强计”发挥最大的效用,那么就要运用得恰如其分,无限地夸大也是不妥的,赏识要有多少说多少。因此,要给家长提出如下建议:(1)用赏识的眼光观察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务必注意孩子的行为举止、好恶,在他与别人玩耍、交谈、阅读时观察他,你就会发现你的孩子虽不爱弹琴却喜欢绘画,虽没耐心却有创意,虽不善言辞却很热心,总有他优秀的一面,记下孩子的性格倾向,从而诱导他。

当父母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时,会发现他们魅力四射。(2)创造机会鼓励孩子。

赏识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赞美,而是一种行动,父母应多给孩子创造发挥他们才智的机会。比如家里人过生日时,鼓励孩子们表演节目;每周一个晚上轮流朗诵短文并发表心得;每月办一次派对,邀请孩子的朋友参加,每人献出一个绝活……

此外,随时找机会让孩子帮你忙,洗碗、拖地、收衣服……越做越有信心,孩子才不会退缩在自卑自闭的角落里。(3)多给孩子一点时间。

赏识就是一种宽容,既然给孩子机会,就需耐心等待孩子发挥潜力。有些父母嫌孩子做不好事,干脆自己来,孩子也乐得坐享其成,而让自己的“天资”睡着了。另一些父母,当孩子一时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就一味地指责、批评,孩子的潜能就被压抑住了。(4)不要吝惜你的赞美。

当孩子取得一定的成绩时,给他赞美和鼓励的掌声,因为即使是个天才,也同样需要成功的体验来积累信心。

[补强计妙解]:赏识处理不好就会带来骄傲的副作用,因此在肯定孩子的每一个进步的同时,也要让他看到新的目标,产生“更上一层楼”的愿望,让孩子来不及骄傲。三鼓励计——呵护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很容易对自己失去信心,很容易因为困难而放弃努力。因此,家长要不断地鼓励孩子,给他们前进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这样孩子就能带着父母的期望改正缺点,不断进步。1.每一点进步都值得鼓掌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们会把家长的鼓励当成他们前进的动力,因此,家长在发现孩子养成了不良习惯时,要及早为他指出来,告诉他正确的做法。而当孩子努力改正时,你就要肯定他,哪怕孩子只取得了一点小进步也要为他鼓掌。

在洗手间里,妈妈发现儿子刷完牙后又把牙膏随便扔在漱口杯外面。

妈妈非常生气,把尼克叫到身边,不满地说:“尼克,你应该可以照顾自己的生活了吧!看,又把牙膏放在外面了。我不是对你说过牙膏用后要放到杯子里吗?”

尼克根本没有把妈妈的话当一回事儿,只是心不在焉地回答:“知道了。”

妈妈见儿子反应平平,知道刚才说的话并未引起他的重视,于是冲他喊道:“听着,尼克,你必须把牙膏放进漱口杯里!”

尼克极不情愿地走进了洗手间,放好了牙膏,转身就走。“记好了,以后再也不要忘了。”妈妈再次强调。“知道了。”

第二天,尼克在刷完牙后,将牙膏认真地放到杯子里了,但妈妈什么都没有说。到了第三天,牙膏又被扔到杯子外面。“喂,尼克,怎么搞的,你又忘了把牙膏放回去?”妈妈生气地说道。“我以为你忘记了。”尼克说道。“怎么这么说呢?”母亲疑惑地望着儿子。“因为昨天我把牙膏放在杯子里了,而你却什么也没有说!”

尼克为什么又犯了老错误呢?因为当他改正后没有得到妈妈的肯定和重视,因此他又泄气了。如果第二天,妈妈发现尼克把牙膏放在杯子里后,亲热地对他说:“干得好,尼克!妈妈知道你一定能改正坏习惯的。”那么尼克一定会非常高兴,并愿意把好习惯坚持下去。

举这个例子就是为了说明,父母的鼓励对孩子的巨大意义。如果父母能重视鼓励的作用,灵活运用鼓励的手段,就能很轻松地帮孩子改正坏习惯。

9岁的卡特有个乱丢东西的坏习惯,他每天放学一回到家,就把他的书包、鞋、外衣扔到客厅的地板上,回到房间后,又把玩具丢得随处都是。虽然偶尔卡特也会按妈妈的要求把东西都摆放好,但大多数时间都是随地乱扔。对此,妈妈试过很多方法来矫正他这个毛病,但无论是提醒他、责备他还是惩罚他,都无济于事,卡特的东西仍旧堆在地板上。

在上述方法都不见效的情况下,卡特妈妈决定试试通过鼓励儿子的方法来使他改正毛病。

这天,卡特妈妈终于看到了卡特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得很整齐,她立即走上前去,轻轻地拥抱了一下卡特,高兴地说:“看!我就知道你不是个没规矩的孩子!你收拾得多干净啊!”卡特刚开始很吃惊,但很快他的脸上就充满了自豪。因为他将自己的东西带入自己的房间而受到了肯定和鼓励,于是在这之后,他就尽力去这样做,而他的妈妈也记着每次都对他表示感谢和鼓励。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日常生活中的好习惯和坏习惯同时存在,如何鼓励孩子保持好习惯,矫正不良习惯,一直是困扰父母的难题。如果适当运用鼓励计来做这项工作,事情就会变得容易得多。

教育学家的建议是,在某些时候,父母应忽视孩子的不良行为,将自己的预期目标分成小步骤,循序渐进地做,这样就能很容易地改掉孩子的坏习惯。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孩子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或行为,父母不应该对此抓住不放,而应该找到孩子偶尔没有此不良行为的时候对孩子予以鼓励。父母对孩子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能加以鼓励,即是对孩子的积极行为进行强化的最好方式。哲学上讲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平时大量的细微进步,积累起来才可能有大的变化。因此,对于父母来说,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彻底改正不良习惯,就应该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进行鼓励。

可是生活中,大多数家长往往不注意鼓励孩子的微小进步,他们对孩子的期望比较高,总希望孩子能一下子达到他们的要求。因而对孩子一些细小的进步不是很注意,反应比较冷淡。

父母不要因为孩子的进步太小,就不愿意给予鼓励,这会使孩子觉得家长对自己的进步漠不关心,认为自己的努力白费了。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失去进步的动力,原来可以改变一生的进步也会因为得不到强化而消失。因此,无论孩子是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只要孩子有进步就应给予建设性的鼓励,每当有好的表现就要加强鼓励的感情色彩。

[鼓励计妙解]:鼓励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就是在强化孩子的进取之心。不要吝惜你的鼓励,这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的必不可少的要素。2.注重精神奖赏

越来越多的父母已经意识到了,运用鼓励的手段可以促进孩子进步。于是五花八门的“鼓励计”被用到了孩子身上,有些是精神上的,但更多的是物质上的。教育学家建议:教育孩子要以精神鼓励为主。

生活中,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儿子,这次你要能考100分,爸爸就送给你一辆最棒的模型车!”“你争气点儿,要是能进前3名,我就带你去游乐园玩!”这样的对话继续下去,若干年后,也许就会发展成这样:“我要是进了前10名,你们怎么奖励我?”“乖儿子,你要真进前10名,妈妈就带你吃麦当劳,随便你点!”“没意思!我不吃麦当劳!我要耐克球鞋!”“可是,你不是已经有一双了吗?”“我不管,我就要!不给我买,我就……”多么可悲!鼓励变成了贿赂,孩子却反过来勒索父母,这就是滥用物质鼓励的结果。父母应当知道,奖励是对孩子行为的积极评价,是父母教育孩子的一种重要手段。奖励运用得好,不但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而且还可鼓励孩子不断进步。但这种奖励孩子的前提却只能是“当孩子有了某种具体的、实质性的积极行为,而父母又希望孩子持续下去的时候,才给予孩子物质奖励”。那种随便许诺,张口就要请孩子吃麦当劳的做法,实质上不是在奖励孩子,而是明目张胆地贿赂孩子!

鼓励对孩子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做父母的必须明白,对孩子的鼓励并非一定都是物质上的、金钱上的,精神上的鼓励更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

邓超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市重点高中。接到通知书的那一天晚上,邓超问爸爸说:“爸,你和妈妈都答应过我,考上重点高中就给我个惊喜。怎么样?惊喜是什么呀?”

爸爸回答说:“我和你妈妈对你的确有那样的承诺。原来的计划是要去北戴河旅游,但现在我们要和你商量一下,是否可以不去旅游,把那笔钱省下来,以你的名义捐赠给希望工程……”邓超对爸爸的提议有点犹豫,妈妈接着说:“你能考上重点高中,我们都替你高兴!也觉得应当带你出去旅游一趟,表示我们的奖励。但我们慎重地想了想,觉得你刚上中学,今后的路还长着呢!”“尤其是想到自己的孩子能上重点中学,而一些贫困的孩子却连上学的权利都难以实现,因此……”“我们不强迫你,你可以考虑一下,哪个更有意义!”“好吧,我们还是省下钱来捐赠给希望工程吧。今后我还要帮助更多的人!”

这种精神鼓励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既包含了激励因素,又不会让孩子产生唯利是图的不良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有利无害。

但儿童心理学家也指出,精神鼓励也要努力处理好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使鼓励计发挥最大效用。那么,鼓励孩子进步时,应当记住哪些原则呢?(1)对孩子的鼓励要有针对性。

教育学家认为,如果父母的鼓励具有针对性,孩子们就能够学习到什么是好的表现,并将继续发扬这种好的东西。这就要求父母应该做到只表扬孩子具体的好的行动,而不是随意表扬。比如,孩子在考试中得到好的成绩,有些父母会这样夸奖孩子:“我早就说你是天才。”其实,这种鼓励对孩子来说只是一种负担,把孩子的成绩归结于孩子的天赋,而不是孩子的努力,有可能会泯灭孩子勤奋努力的精神。因此,这种随意的表扬是不可取的。(2)对孩子的表扬应当实事求是,讲明道理。

一个能大胆学习走路的孩子,第一次学习用筷子吃饭的孩子,父母对他们进行表扬是恰当的。如果这个孩子都已经10岁了,父母还能去表扬孩子的这些行为吗?因此,对孩子的表扬一定要切合实际,让孩子觉得父母的表扬是真诚的。另外,在表扬孩子时讲明道理也很重要,让孩子知道这样做为什么是好的、对的,培养孩子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3)把握鼓励孩子的时机。

当孩子第一次做出过去没有过的好行为时,要及时表达出高兴和赞赏,但是当孩子不断地表现出同样的行为时,就应该隔几次行为给一次表扬、鼓励,且间隔时间越来越长,不要每次都予鼓励,这样有利于孩子好习惯的养成。(4)在孩子决心改正错误,或者已经改正了错误时,父母只要发现他们的优点或长处,都要及时进行客观的鼓励。

尤其是对于那些意志薄弱、自制能力较差的孩子进行“及时鼓励”更见效果。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摆脱自卑感,恢复自信心。

[鼓励计妙解]:太过注重物质奖励,会使孩子错误地把奖品当成追求目标,而适当的精神鼓励却更能满足孩子的荣誉感和自尊的需要。四样板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孩子。因此父母要严于律己,处处事事以自己的正确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孩子健康成长。1.环境造就命运

孩子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孩子健康心灵的形成,往往取决于孩子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取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合理。为了让孩子能健康成长,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京城举行大考,一位秀才带着他近期将临盆的妻子前往京城应考,这样既不耽误考试,还可以照顾妻子。

谁知一路的奔波动了胎气,妻子在路上阵痛起来。秀才只好带妻子住进了一家酒馆,更巧的是,酒馆老板的妻子也正要生产。秀才看到这种情景心底踏实了许多,现成的接生婆正好顺道帮妻子接生,免去了许多麻烦。

当天晚上,秀才的妻子和酒馆老板的老婆先后产下两个儿子,母子皆平安。两个男婴算来竟是同年同月同日同一时辰生下的。两家人都非常高兴,这也算得上有缘了。秀才在考完回程时,又在酒馆住了3年多,每日教两个孩子习字、作画,两个孩子都很聪明,这让秀才越看越爱。后来由于家乡有事,秀才才告别酒店老板和妻儿一起回乡。

一转眼,16年过去了,秀才和酒馆老板的儿子都长大了,秀才的儿子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考上了状元。老秀才高兴之余,想起酒馆老板的儿子与自己儿子的生辰八字相同,想来也有个锦绣前程吧。

回想当年酒馆老板收容妻子临盆之恩,秀才便准备了礼物,专程去拜访酒馆老板。等到了酒馆老板家,只见老板坐在门口吸着旱烟,秀才将礼物呈上,并问起了他的儿子。酒馆老板指了指门内,说道:“喏,在干活呢!”

秀才顺着酒馆老板的指引,看到屋内有一个年轻人正站在柜台内给客人打酒呢!“是他,这可奇怪了。按命理说来,你儿子和我儿子生辰时刻相同,八字也一样,理应此时也该求取个功名才是,怎么会……”秀才满脸诧异。

酒馆老板大笑:“什么功名,这小子从小跟着我卖酒、招呼客人,大字不识几个,拿什么去考功名啊!”

从这个故事里,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两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孩子,在聪明程度上也不分上下,可是秀才的儿子考上了状元,酒馆老板的儿子却站在柜台前卖酒。因此教育学家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孩子的命运、成长方向往往取决于他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父母的文化程度、思想道德水平、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其中,经济条件如果不是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话,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关系不大,而父母的文化程度、思想道德水平、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则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

事实上,好的家庭环境也并非指富有的父母,而是指父母关爱孩子,正直有品味,与孩子有良好的互动,这才是最适合孩子生长的家庭环境。

运用样板计,首先就要让孩子有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有个值得效仿的榜样。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1)夫妻相敬相爱。

夫妻应该相敬互爱,而且要公开地让孩子们看到这种深厚感情。比如,父亲在生活中多照顾妻子,逢年过节向他们的母亲赠送礼物,出门时给她写信等。如果一个孩子了解他的父母是相亲相爱的话,父母就无需更多地向他解释什么是友爱和亲善了。父母的真实情感流入了孩子的心田,从而有益于他在将来的各种关系中发现真挚的感情。(2)夫妇共同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是父母共同的责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家务和养育孩子方面妻子要比丈夫付出得多,这样做是不好的,一个良好的家庭里,丈夫应该自觉地帮助妻子,这样不但会赢得孩子的尊敬,而且会使夫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抚养教育孩子,帮助妻子就是对孩子的爱。(3)身教重于言传。

父母需要主动地将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示范给孩子,以便于孩子在社会上成长。当然,身教胜于言传。当父母把垃圾放入垃圾箱里,孩子也会这样做;而如果父母随处乱丢的话,孩子也会乱丢杂物。如果父母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助人为乐,处世豁达,孩子也就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人。孩子在潜移默化地模仿着,因此需要使父母成为好的榜样。

[样板计妙解]:孩子从他的家庭环境中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家庭就是孩子的整个世界。因此,父母要注意身教重于言教,给孩子创造好的环境,这样孩子的心灵才能健全。2.发挥榜样效应

如果你希望孩子品行优秀,那么就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事实证明,以身作则比给孩子讲道理要有效得多。因为没有判断力的孩子很难理解你的长篇大论,但却会积极模仿你的行为。

有一天,一个年轻的妈妈去接7岁的儿子放学。在公共汽车上,一个身材魁梧的胡子青年莽撞地挤进了车厢,妈妈他被撞到了一边。

儿子马上冲过去拉住妈妈,并关切地问:“妈妈,你没事吧?”同时,他恼怒地看了那位青年一眼,喊了一句:“太可恨了!你怎么这么无礼?”

年轻的妈妈连忙喝止儿子,说道:“可不能这么说,这位叔叔不是故意的。”这时,那位青年也不好意思地连连向她道歉。儿子听到这些,惭愧地低下了头。

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过了几天,妈妈来到学校,准备接儿子回家,结果发现儿子走路姿势很不自然,挽起他的裤子一看,膝盖破了一块皮,血还在流呢。妈妈心疼极了,赶快找来一些纱布,将他的伤口包好。然后就去问老师是怎么回事,老师也很奇怪,因为她既没有看到他来报告,也没有听到他哭过。仔细一问才知道,原来他是课间时被同学碰倒摔伤的。

妈妈不解地问:“为什么不告诉老师呢?”

他笑着说道:“妈妈,小朋友不是有意弄伤我的呀!为这事,他已经深感不安了,如果我再去告诉老师,他会更加自责的。”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她摸着儿子的头说:“好孩子,你已经学会了谅解别人。”

年幼的孩子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总是无意识地模仿父母的行为。父母是孩子的领路人,父母的言行举止无论好坏都会被孩子不自觉地效仿。好的行为被效仿,当然很好,但坏的习惯被效仿了,改变起来是很难的。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这样才不至于把孩子引向歧途。

这位年轻的妈妈就给她的儿子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因为她在孩子面前做出了谅解别人的示范,所以当儿子碰到类似的情况时,他也注意体谅别人,和妈妈一样的明白事理。

因此,生活中不妨多运用样板计来教育孩子,当孩子行为出现偏差时,父母就要给孩子一个好的示范,帮孩子纠正不当行为。

小磊是个8岁的孩子,在家里深得父母的宠爱。不过妈妈虽然宠爱他,却从不娇惯他。有一天,妈妈去接小磊时,听老师说孩子在学校表现得有点自私,总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更不喜欢帮助同学。这让妈妈很忧虑,她决心好好教育孩子。

小磊家住在一座家属楼里,同楼层住着好几户人家,他们共用着楼道、厕所和厨房,因此打扫这些地方的卫生成了大家分内的事。从那天起妈妈经常主动地打扫楼道、厨房、厕所的卫生,还特意买了刷子、纸篓等东西,毫无怨言。

有一天,小磊又看见妈妈在打扫那些地方的卫生,就对她说:“妈妈,您真傻。自己掏钱买刷子、纸篓,让大家公用,还经常倒纸篓、扫楼道。这些别人都没干,您为什么那么积极呢?”妈妈趁机教育儿子说:“为大家服务是应该的!”小磊没再说话,可表情还是有些不服气。

有一天晚上,小磊待在家里写作业,写着写着钢笔没有墨水了。他在家里找了一会儿,发现墨水已经用完了。此时天色已晚,商店早就关门了,怎么办呢?作业还没写完呢?小磊焦急地望着妈妈,妈妈也感到无可奈何。正好住在隔壁的许阿姨来串门,知道小磊要用墨水,就立刻说:“墨水用完了吗?哦,不要着急,我家有。”说完,她赶忙走了出去,不一会儿,她拿来了一瓶墨水,笑着对他们说:“这墨水你们先用着,等我们要用的时候再来拿。”于是,她放下那瓶墨水就走了。妈妈和小磊连忙道谢。

妈妈认为这是教育小磊的好机会,于是她故意对小磊说:“这个许阿姨真是太傻了,将墨水送给了别人,她能够得到什么好处呢?”听了妈妈的话,小磊愣住了,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一个道理,忙说:“妈妈,阿姨是好人,这叫互相帮助。”

妈妈见小磊渐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非常高兴,又乘机说:“小磊,你说得对,许阿姨身体不是很好,而且工作忙,每天早出晚归,非常辛苦;李阿姨家有个3岁的孩子,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赵奶奶年纪大了,儿女都在外边,没人照顾。远亲不如近邻,谁家有难处,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尽量帮助他,而不能在一些小事上计较太多。”

听了妈妈的话,小磊惭愧地低下了头,红着脸说:“妈妈,我错了,以前太自私了,请您原谅。我以后一定要多帮助同学,决不让您失望。”

从那以后,小磊真的变了,经常帮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小磊的妈妈教育孩子就很有一套,当她意识到孩子的行为偏差后,并没有严词责怪,也没有简单地教训孩子,而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这样既简单又有效地纠正了孩子的错误。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个样子。”这完全可以用来比喻父母对孩子的身教。在这个世界上,孩子通过模仿而学习,他们的第一个模仿对象正是父母。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每位父母都可以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家长要求孩子相信的,自己必须相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身体力行;要求孩子全面发展,自己先要活到老、学到老;要求孩子少年早立志,自己的人生不能没有奋斗目标。很难想象,一位终日喝酒、打牌、“筑方城”的父亲,或一位每天把大量时间花在穿戴打扮、逛商场上的母亲能给孩子做出勤奋学习的榜样;我们也很难想象,一对连自己父母都不愿赡养的爹妈能教会孩子关心和爱;同样很难想象,整天琢磨怎样占人便宜的父母能培养出孩子健全的社会属性……为了孩子检点自己的言行,为了孩子提高自身的修养,为了孩子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为了孩子努力去拓展自己有价值的人生,让孩子在自己身边学会做人,父母必须先修正自身,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榜样。

[样板计妙解]:以“声”作则不如以身作则,只有父母先给孩子树立榜样,孩子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走上正途。因此,家长应该注意不要只注重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五赏善计——多一些赞美

教育学家认为,教育孩子,奖励是比惩罚更有效的方式。因此他们建议,用奖励正确来代替惩罚错误,用肯定优点来代替否定缺点,这样既可以避免给孩子造成伤害,又可以使孩子取得更好的进步。1.一枚银币锁住的诚实

几乎每位父母都会遇到孩子说谎的问题,而通常父母采取的教育方法,就是给孩子严厉的惩罚。儿童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教育方法对改正孩子的说谎习惯效果并不好,它只会加深孩子的防卫心理,让孩子继续以说谎的方式掩盖自己的错误。

6岁的明明是个小调皮,经常闯祸。有一天,明明见妈妈不在家,就把妈妈化妆台上的水晶苹果拿出来玩,一不小心就摔碎了。明明很害怕,就把碎片扔进了垃圾筒里。但妈妈回来后还是发现了,她揪着明明的耳朵,问到底是谁弄坏了水晶苹果?明明撒谎说是小猫给踢下来的,可妈妈根本不信,最后明明只好承认是自己干的。妈妈更生气了,她狠狠地打了几下明明的屁股,“看你还敢不敢淘气!知道那是多有意义的纪念品吗?”明明嗓子都哭哑了,他只知道自己因为说了实话被打了,他决定下次再也不和妈妈说实话了!

不要认为严厉的惩罚可以遏制孩子说谎,这样做往往是适得其反的,当你发现你的孩子说谎时,千万不要气恼,更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孩子。尤其是当孩子主动承认错误之后,父母要给予表扬,肯定他说实话是好的表现,然后指出错误的危害性,让孩子在赞扬声中知错能改。

但有不少父母,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往往在孩子说了实话后,知道是孩子做了错事,遏制不住地大发雷霆,甚至把孩子痛打一顿。试想这样对待犯错的孩子,那孩子以后还敢说实话吗?你应该运用“赏善”的手段,让孩子知道,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不撒谎去掩饰错误,不但不会带来屈辱,还会受到奖励。

查理·梅尔森胆战心惊地站在爸爸面前,而爸爸手里拿着查理的成绩单:“说吧!查理,你的数学真的是89分吗?”查理犹豫了一会儿,现在他决定说实话了:“不,爸爸!对不起,我改动了成绩单,其实是69分。”查理想,爸爸一定会狠狠地骂我一顿,可是他却听到了爸爸的笑声,“好样的,孩子!知错能改就行!你没有继续撒谎,我很高兴。拿着,这是诚实的奖励!”爸爸的手上是1枚闪亮的银币。查理欢呼着接过银币,跑到街上去了。

刚出家门,查理就被伙伴们拉着去打雪仗。

查理攥了一个很大很硬的雪球使劲向皮特掷去,但雪球没砸到皮特,却砸碎了对面的玻璃。因为害怕,就飞快地跑开了。但是没跑多远就停了下来,他决定回去,用自己那唯一的银币来补偿打碎的玻璃。

他按动了门铃,从屋子里出来一位先生,查理说:“先生,是我把你家玻璃打碎了,但我并不是故意的,希望您能原谅我。”说着,他把自己那仅有的1枚银币拿了出来,然后把它递给那位先生说:“这是我父亲给我的礼物,希望它能够赔偿您的损失。”

这位先生接过了钱说:“你还有钱吗?”

查理说:“没有了。”“好,”那位先生说,“你会有更多钱的。不过你能告诉我你家的住址吗?”查理告诉了他。

回家后,当父亲问及他是怎么花那个银币的时候,查理把白天发生的事情如实地告诉了父亲。父亲笑了起来,他递给查理2枚银币,原来那位先生不但退回了查理的银币,为了奖励查理的诚实,还另外送给他1枚银币。

孩子如同一张白纸,而握在父母手中的那支笔,将决定孩子的一生。在这个故事中,查理的爸爸在儿子说了实话后,原谅了儿子的错误,这使查理认识到,说实话并不可怕,这是完全可以被谅解的,不必说谎。因此当他砸碎了别人的玻璃后,才会主动地去承认错误。看来,遏制孩子说谎的习惯,奖励诚实确实比惩罚撒谎更重要。

另外,教育专家还给出了几招,进而帮助父母培养孩子诚实的品质。

第一,用具体的规则来要求孩子。光讲道理是不足以防止孩子说谎的,教育孩子诚实,必须要有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让孩子从小就按诚实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养成良好的品质。父母可以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三不要”的具体要求,即不编瞎话,不讲假话,不谎报成绩等等。

第二,多给孩子一点诚实教育。可以用举实例、讲故事的方法给孩子讲做人不诚实会带来什么恶果,而诚实的品质对人的发展多么重要。要让孩子坚信,弄虚作假、坑蒙拐骗是可耻的行为,必将受到惩罚。教导孩子从小就做一个诚实的人,自己有缺点、错误要勇敢承认,做自我批评,也接受他人批评,决不隐瞒、造假。这样一来,孩子长大后才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地做人。

第三,屡教不改的情况下,应对孩子的撒谎行为进行适当惩戒。在认真耐心的教育之后,孩子仍然出现说谎等行为时,可以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这种为“戒”而“罚”,也是爱的基本方式之一,然而这又是一种最令人棘手和带有风险的爱,因为孩子容易抵触施加惩戒的人。但是,如果你的惩戒适度,又执行得合理、巧妙,事后讲清道理,孩子会受益很大,并心悦诚服。当然,对孩子的惩罚,不要严厉到使他甘愿冒险说谎的地步。

[赏善计妙解]:惩罚撒谎不过是治标,奖励诚实才是治本,只有用“赏善”的手段来克服孩子做错事的恐惧感,才能让孩子告别说谎的习惯,诚实做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