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舵人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17:28:10

点击下载

作者:张震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掌舵人生

掌舵人生试读:

前言 掌舵自己的人生

人生最美妙的事情就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勇于挑战。懂得听从内心的想法,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即使失败,也能从中获得经验,比起在自己讨厌的事情上顺顺利利,内心会获得更大的满足感。所以请把握机会,追逐自己内心的梦想!做自己的掌舵人,敢于牺牲,勇于走出舒适的避风港,一次次搏击人生。满载勇气和激情,直视你的恐惧。坚守自己的内心,并努力把它付诸现实,美好就是这么简单而又不那么简单的事情。我们都是普通人,都不是英雄,但我们的人生应该是为了让自己更加快乐地活着而努力,不管你在做什么,学什么,只要不违反法律,Just do it!珍惜每一天。如果你想学英语,现在每天就去学,有可能就为你未来出国奠定了基础;如果你喜欢健身,现在就去做,或许健身教练就会成为你下一个职业;如果你想游泳,就赶紧报名参训吧。命运的轮盘始终都在转动,我们的幸运就在忠于自己的同时,勇敢地做出选择,做出选择的那一秒、那一天开始,也许在以后的某一天,当你回味自己做选择的那一刻,你便可扬起嘴角微笑!条条大路通罗马。无论你现在在做什么,只要你们每天都在前进的路上,就可以了!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不仅仅找到了方向,而且你的所学所用,都对你的目标有拉近作用!成功可以复制吗?貌似不可以。你想复制一个阿里成为第二个马云,即便是复制的了他的方法以及努力,却无法复制一个和当初一模一样的大环境。成功无法复制吗?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能完全复制他人,成为第二个某人,但是我们却可以吸取前人的经验,实现自我的成功。正确的目标很重要,正确的方式方法很重要,当然适合自己是最重要的。本书引用了大量的案例,列举了他人的成功案例供我们参考,同时也阐述了中国先贤以及西方的优秀智慧供我们学习。与其说这是一本成功学书籍,毋宁说它更像是一部参考书,只要我们有了适合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在书中就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同时,也不能忽略精通以及专注的重要性!不能盲目,兴趣爱好可以广泛,但不能如蜻蜓点水,真的需要我们深入其中才可以。你说喜欢健身,不能自己随便练,一定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来学习。你说你要打造自己的企业,也不能仅凭一时心血来潮,一定要按照科学的方法来运营、管理。这个世界其实很简单,只要做到专心、专注,在你喜欢的一个领域成为专家,整个世界都会是你的。

第一部分 他们的辉煌

如今,人们渐渐失去了神祇和偶像。也许有人会问了,小孩子的偶像不是随处可见么?鹿晗、李易峰,还有更早的,比如黄家驹、唐朝乐队、后街男孩……这些人达到了偶像的热度,但是偶像的作用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偶像最大的作用就是标杆。不仅孩子有偶像,成年人同样需要偶像。因为偶像能成为粉丝们的成长目标。谢灵运说曹子建才高八斗,杜甫说李白诗无敌,林语堂是苏轼的脑残粉,用他的话来说,苏轼是绝世画工、笔胜兰亭、酒赛杜康、再世营造巨匠、忠贞坚忍、孝义双全、博闻强识、信手拈来大文豪、不可救药乐天派、伟大的人道主义掌门人、面如桃花、心若菩提、诙谐幽默、天真烂漫的大诗人……这目标,够林语堂奋斗终生的。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想要掌舵人生,需要什么样的偶像作为参照物呢?观看他人是为了学习。学习是为了不断打开我们所在的世界,不断的矫正我们的价值观和认知。人的价值观是怎么来的呢?一个人的价值观上是由我们的思维系统决定的,包括我们常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那么是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是从哪里来的呢?世界观是我们观了世界才产生的。人生观是我们观了人生才产生的。比如有人问一个小孩你长大了要做什么呢?他会回答:美国队长。因为在他的世界中他认为美国队长是最好的,最有能力的,所以才会这样回答。很多时候,我们也和那个孩子一样,被目之所及的世界局限了思维和眼界,其实,我们要多看,多看看不一样的世界和不一样的智慧。

第一章 他们的成就与智慧

拿来的智慧曾经,鲁迅有一篇文章,叫作《拿来主义》,内容中批判了当时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论点。今天,我们就“拿来的智慧”说一说西学中用。东西方的思维差异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我们东方人擅长归纳,而西方人擅长演绎。这从我们之间使用不同的餐具就能看出来。我们东方人从小就会学习使用筷子,我们用筷子将原本松散的东西聚拢到一起,然后融到嘴里吃掉;但是西方人不是这样的,他们从小就学习使用刀叉,他们用刀将原本整块的食物分割开来,送到嘴里吃掉,他们更讲究实用主义。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决定性格,思维方式决定习惯,因此思维方式才是决定命运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凡是闯入我们生活的事情,都是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秘密》这本书的序言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学生一旦准备好了,老师就自然出现了。这就是说只要我们懂得学习,我们所遇到的一切都是自己的老师。比如在生活中看见有一个人某件事情没有做好,那么我们就要问自己,他做得有多不好,他为什么没有做好,这件事情给了我们什么帮助;另一件事情一个人做得很好,他做得有多好,他为什么做得这么好,这件事情对我有什么帮助。如果我们能这么做,那么我们的改变就会非常大。没有探究本质的精神,就无力建设分析的框架。连认识世界的能力都没有,又怎么能改造世界呢?从美国的文化输出看价值观的柔性引导价值观的引导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在前苏联晚期,其领导人试图全盘引进西方价值观改造政党,最终造成价值观混乱,西方价值观横行,最终造成前苏联亡国。反观当今社会,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而进入中国的不仅仅只有科技还有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体系。正如詹姆斯·彼得拉斯在《20世纪末的文化帝国主义》的开篇中所言:“美国的文化产业有两大目标:一个是经济的,一个是政治的。经济上是要为其文化商品攫取市场,政治上则是要通过改造大众意识来建立霸权。”相比经济目标而言文化产业化的目的更具危害性,因为这些价值观念的传播有更为隐蔽、快捷和高效的特点,普通公众很难发觉,而就是在这不知不觉中却已经受到了文化的影响,价值观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美国之所以能在价值观输出上取得成功,软实力强大是最主要的原因。美国强大的软实力让美国的价值观伴随着各种文化产品的输出变得非常简单,但是效果却比硬实力有效得多。虽然随着美国运用硬实力的增多,软实力相应被削弱了,但是不可否认美国的软实力还是世界领先的。美国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引导社会价值观来说,采取强制措施效果并不理想,而采用柔性手段,利用软实力引导价值观却能事半功倍。家传的智慧谚语有云:“乱世砸锅造枪炮,盛世修谱建史庙。”自古以来,太平盛世,家兴族旺,就要追根溯源,续修族谱,家谱上面的每一个名字,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百姓的家族变迁。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多,寻根问祖之风越来越盛,海内外同胞回乡祭祖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水有源,树有根,落叶要归根”。正是这种对根的依恋,对血脉亲情的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激发着海内外同胞寻根问祖的激情。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学的三大支柱。中国的家谱源远流长,追根溯源,较方志、正史更为久远。在中国的历史上,家谱是家族最主要的文献。过去,每一个家族都有家谱,人们有很强的寻根意识,都很在意老祖宗是什么人,一个家是怎么传下来的。家谱看似一个家族的历史,实际是我们情感的依靠,也是记载着我们宗族文化的方式。当代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不广,而宗族文化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充分地记录了事件的发展时间和人物,更加生动形象。古人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家睦邻安,动乱无由,国家又安能不固。新时代下的家传智慧习主席对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过一系列的重要讲话,不仅反映了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而且彰显了其以文化复兴助推民族复兴的坚定决心。2015年2月28日,习主席在主持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时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习主席再次对广大领导干部提出了“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要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情怀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重视家庭、强调家风,深刻地烙印在习主席治国理政思想中。优秀的家训阙氏家规祖宗积累,原是培植后人。在读书者,总要务实学、正心术、敦品行,处为孝子,出为忠臣,方为不负前人培植。即于族邻一切是非,万不可把持唆耸,变直为曲,变曲为直,劝人终有益,唆事两头空。巫氏家劝从来人有三品,持身端正为良。弄文悔法有何长?但见天良尽丧。居心没少邪曲,行事没些乖张。光明俊伟子孙昌,莫作蛇神伎俩。蓝氏家规正家之道,必先于正己。孝悌,为百行之源;正家者,最先之急务也。李义者,所以维持人心,主张世道。简氏组训人能忠厚,乃集福而兴。立心须从坦易,辛毋计较。阴行险恶,且勿轻易言语,伤失人情,以积烈祸。《易》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诚信的智慧“诚信”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讲诚信?我们为人处事、与人交往要讲诚信。“诚”就是诚实无欺、诚实做人、诚实做事,实事求是;“信”就是有信用、讲信誉、守信义、不虚假。人在理智状态下一旦许下诺言,就要忠实地履行承诺,如果不兑现自己的承诺,失信于人,就会产生信任危机。不讲诚信的人可以欺人一时,但不能欺人一世,一旦被识破,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其结果是既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为人诚实,言而有信,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也是自身道德的升华。承诺是很严肃的事情轻易承诺而不兑现,是一种不良品质。因此,我们不能够轻易做出没有把握兑现的承诺,因此,要在能力有限的时候要学会拒绝;一旦承诺,一定要努力兑现。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以诚待人、以信交友”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我们应当恪守诚实的品德。善意的谎言很多人认为,做诚实的人就不应该撒谎,那么,应该怎么去看待善意的谎言呢?在特定的交往情境中,有时为了维护当事人的最大利益而隐瞒事情的某些真相,且不是出于个人“私利”,还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从根本上说,善意的谎言并未违背诚实的道德。诚信的核心是善。只要我们正确地理解诚信原则,与人为善、出以公心、永不自欺,我们就将拥有诚信的智慧,做一个讲诚信的人。责任与角色同在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都意味着一种责任。我对他人负责,他人也对我负责;我对自己负责,说到底,也就是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责任感。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有资格、有信心、有能力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承担责任不仅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而且还意味着可能因做得不好而受到责备。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他们履行社会责任,从来不言代价与回报。正因为有他们在不言代价与回报地履行责任,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多彩,更加温暖,更加充满希望,他们的这种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在承担中成长我们应该如何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那就要求我们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要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温暖氛围。在实现中国梦的大环境下,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铸造民族辉煌的重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通过我们的奋斗成为现实。同时我们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互帮互助的社会,更应该是一个人与人相互关爱的社会。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做一个负责任的人,信守承诺勇担过错,自觉承担责任,做责任的主人,享受承担责任的快乐。自觉承担责任,就要学会反思自己的责任。在反思中,我们将会更加清楚地了解自身的责任,更好地履行责任,并在承担责任中不断成长。顺应时势关于势,在《孙子兵法》里有这样一种解释:“悬磐石于万仞之上”。意思也就是说,把一块摇摇欲坠的磐石放在万仞之上。这的确是一个非常贴切的解释,磐石之大之重,足以万钧,立于万仞之上,如若处置不妥当,就可能造成灭顶之灾,然而,一旦处置妥当,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摧之勇武。所以,自古以来,历代祖先都教我们学做驾驭势头的“骑手”,而不做顶水而上的“鱼族”。人类认知中的“是”与“势”实际上这个社会上的人分成四层,我们可以用四个同音不同字来概括。是在我们说“是”的时候后面经常会跟一个字是“非”,就是我们说的是非。是非就是对错,就是说绝大多数人是非、对错两元思维。是非的思维方式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非是个漩涡,是最能消耗人能量的东西;其次是非是最容易失误最不稳定的形态。是非是在不断转换的,如果我们总是讨论和思考是和非,那么就意味着我们总是难以找到正确的答案。比如,通常情况下公司会议室中,大家默认不抽烟,所以,抽烟就是错误行为。但是如果我们在会场之中每个桌子上都放一个烟灰缸的话,这个环境给我们的暗示就是在这个场合是可以抽烟的,这个时候在会场抽烟的是非对错就又发生了转变。可以看出,是非对错是随着空间的转变而不断变化的。再举个例子,民国时期,东北的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故事被很多人知晓,他们之间如果是只在一起一天,用现在的话说顶多就是一场艳遇,如果是在一起一个月呢?张学良是有家室的,那么很多人就会认为赵小姐是第三者,但是,他们在一起几十年,所以,我们说他们之间是真正的爱情。所以说是非也是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事有些人每天脑子里面思考的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事情。在我们的周围一定有这样的人,工作态度非常端正,工作很积极,每天楼上楼下左左右右地跑,显得非常忙碌,好像这个公司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离不开他。但是到了年底发奖金的时候他们一定不是最高的。因为这些人不创造核心价值,他们过着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日子。市这种人思考事情就是建立一个系统,他们会将所有的思考都基于一个行业:我是做什么的,我的思维是建立在一个行业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一个客户或者一个产品之上的。比如我们说让一个人去一个地区当总经理,他第二天上任的时候第一件事情一般都是开会或者谈话,但是有一种人不是这样的,他去上任的头三天什么也没有做,只是自己在办公室里面想事情,想自己处在什么行业,这个行业的市场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公司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等等。这些都是基于一个行业的思考,等把很多东西都想明白了想透了,才去做具体的事情。如果我们没有想明白这些事情就开始做具体的事情,很多事情我们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不知道哪些应该是重点或者关键点,抓住关键点着手做事或者进行管理才能有效果。如果我们连个一公司的整体脉络都没有搞清楚,怎么做事情,怎么搞管理?进行公司管理,我们要先退出来,然后再看哪些是主体框架,哪些是经络,然后再去说该怎么办。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框架思维,没有整体的格局,所以在管理的时候才会东边按住了西边出事了,西边按住了东边又出事了,才会感觉有解决不完的事情。势在整个社会上只有不到5%的人,他们想的是控制。什么是势呢?就是当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完了,那么我们就知道中国这五年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现在马上要召开十九大,我们很快就会知道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子的。就好比我们看到有一艘船是去某目的地的,那么我们就追随这艘船,不管我们怎样表现最终都是可以到达某目的地。趋势一直很喜欢这样一个词:趋势。趋是一种姿态,代表着“心向往之”;势就是一种劲头儿,“能不能至”就要靠它了。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捷径。这种捷径,相比较机关算尽的计谋,要省心有效得多,所以,孟子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可是,也许有人会有疑问了,我没有那么大的格局,也没有智慧的头脑,我应该怎么做呢?其实,我们想要突破想要进取,根本没那么难。当下最明确的趋势是什么?一带一路!

第二章 他们的经验和教训

突破自我设限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世界的设计者,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只有我们主观认为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其他一切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遥远的。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大事,需要我们走出自己的世界,走进别人的世界,去接纳、融入、掌控。一个人每天都在自己的世界中忘乎所以,在自己的王国中趾高气扬,是不可能成就大事的。关于自我设限的比喻悲观主义者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监狱里,目之所及处,是监狱的围墙。话虽然悲观,但是这个比喻却是十分形象的。所以,我们要突破自我设限。当一个人无法突破自我设限的时候,他就会被局限在狭小逼仄的环境里安然自若,青蛙以为它就是全世界的王,殊不知,他目之所及的世界仅仅是一口干涸的枯井。当一个品牌不能突破自我设限的时候会怎么样呢?诺基亚不能突破自己对“手机”的设限,于是失败了。当一个国家不能突破自我设限的时候又会怎么样呢?晚清的闭关锁国就是一个例证。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毛主席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山再高,它也高不过人的头,只要我们敢攀登,敢奋斗,山也将置身于我们脚下;路再远,它也远不过人们的足迹,只要我们敢坚持,敢拼搏,路上也将布满我们的脚印。没有奋斗的人生是平庸的,不敢奋斗的人生是懦弱的,不敢奋斗的人生是悲哀的人生。奋斗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巨大的,他可以使无变成有,使败变为胜。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世界,都不想像朱自清先生的《匆匆》里写的那样:“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谁不想创造出辉煌的成就,打造出个性的自我;谁不希望自己的学识和风度得到别人的赏识与赞美,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在灯光闪烁的舞台上神采飞扬,在庄重肃穆的领奖台上接受嘉奖。我们只能在台下默默地关注,但只要你突破了你自己所能做到的,就已经在奋斗了。学习的意义学习让我们开阔眼界,而学习,不是让我们懂得更多的知识,是让我们比竞争者处于更高的维度,对手在想什么你一目了然,而你在想什么,对手却一无所知!竞争还没开始,你就已经赢了!顺势和逆势“势”绝对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字眼儿。它抓不到,看不到,但是,却能很深刻地感受到它的排山倒海、汹涌如潮。“势”=“执”+“力”。从造字的结构上看,就足以看出我们祖先的良苦用心,意思是说,尽管“势”是抓不到看不到的,但是,它却是一种可以把握的力量。哲学中的“势”前面我们讲了趋势的重要性,势,用哲学的观点来看,就是一种道,一种规律,换句大白话来说,也就是“大势所趋”的意思。在博大精深的汉语之中,关于“势”还有一个成语,那就是“势不可当”,如果蓄意当之,那就无异于“螳臂当车”了,其结果可想而知。这句话,在外国谚语中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那就是“鸡蛋永远不要和石头一起跳舞”。鸡蛋之脆,弹指可破,又何况是和顽石相匹敌呢?这是在间接告诉我们,面对大自然中的一切规律,智者大都顺势而为、相时而动,只有匹夫才逞一时之勇,做无用之功,最终也只能落得个“止增笑耳”,甚为被动尴尬。老子曾经说过:“性不可易、命不可为、时不可止、道不可壅。”意思是说,属性不可以对换、使命不可以改变、时间不可以终止、规律不可以阻塞。正所谓:“顺势而为,大有作为;逆势而动,处处被动。”真正的弄潮儿,就要到汹涌的大海中乘长风破万里浪;真正的智者,都知晓应顺应事理、因势利导,步步为营地圆满解决问题、实现梦想。抓住时代的牛鼻子《吕氏春秋·重己》中讲述了一个“乌获擒牛”的故事,故事说,能够力举千钧的大力士乌获为了制服一头牛,抓住牛尾不放,用力往后拽,然而,牛尾都拽断了,牛却还在向前奔走。后来,有人告诉乌获,如果牵着牛鼻子上的圆环,就是一个小孩子也可以随意让牛跟着他走。乌获如法试之,屡试不爽。可见,“牵牛鼻子”是多么重要啊!其实,顺势而为就是牵住了时代的“牛鼻子”,逆势而动就是拽着时代的“牛尾”不放。一头牛的前后,居于什么位置,也就决定了我们今后的走向!诺基亚的逆势作死之路如果说最有情怀的手机是什么?一定会有人回答“诺基亚”但是,一夜之间诺基亚仿佛就输了个彻底,那么,诺基亚是如何作死的呢?第一刀,自废武功,抛弃塞班。2010年11月,埃洛普上任后的第二个月便宣布诺基亚全球裁员5000人并精简Symbian部门的人数,这成为诺基亚十年来最大的一次裁员。塞班虽然落伍,但操作简单,易以操作,当时一直有不小的群体在使用,可以跟诺基亚其他系统形成高低搭配。如此迫不及待地砍掉塞班是否一个大企业总裁应有之举?第二刀,挥刀自宫,拒绝安卓。埃洛普将前任诺基亚CEO康培凯所规划的诺基亚Android手机(诺基亚Grand Touch等)腰斩,并拒绝了谷歌发出的Android合作。虽然谷歌不是善茬儿,开出的条件也苛刻,但是凭借当时诺基亚的宝刀不老,虎威犹在,就算不主力销售安卓机,也没必要拒之门外,产品线丰富点有何不可?若说安卓不行,为何HTC、三星混得风生水起?第三刀,披荆斩棘,自投罗网!2011年2月,埃洛普取消与Intel合作开发MeeGo系统,并宣布诺基亚与微软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伙伴,采用Windows phone7操作系统。诺基亚输了,而小米为何赢?诺基亚当时不看好乔布斯的手机,就是因为试了一试后,发现苹果不扛摔,据此判断它没市场。于是诺基亚就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没有跟进这一方向。本质上,iPhone跟传统手机最大的差别在于iPhone实际上是电脑。苹果是做什么?苹果是做电脑的。谷歌是做互联网的公司。就算微软,也是做PC的。你会发现,赢的全是电脑公司,是广义的电脑公司。功能手机是通信工具,而今天的手机都是电脑。明白这个道理,就能理解小米为什么一上来就定位在高性能、高性价比。PC工业经过30年的竞争,谁的性能最好,谁的性价比最好,谁就会最终胜出。今天,智能手机会走同样的道路。这个产业刚转型的时候,品牌、广告可能产生很大的价值,但当这个产业一步一步稳定以后,关键还是要看这两招。小米的胜利其实是顺应形势的胜利,顺应形势地开创了一个新的品类——互联网手机。可能好多人并没有理解这个概念。雷军说:“在互联网上做自有品牌手机零售,我们是全球第一家做成功的。从中你能看得见的创新是什么?”“你看到了电子商务的威力,我们用电子商务直销的模式,去掉了渠道成本和销售成本;你看到了社交媒体的威力,我们用新媒体和自媒体营销的方式包括口碑营销的方式,去掉了营销成本;我们是最早把手机当电脑做的;小米更强大的是我们发动了粉丝群众运动;独特的用户群定位和维护用户群的方式,我们最早规模化,把‘粉丝经济’这个模式做成了;从创业的角度,小米其实在大家面前演示一个硅谷式的创业,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一组很彪悍的人,再拿钱堆,一登场就是世界级的玩法。”雷军说:“顺势而为,看起来不够有情怀,但这是成功的真谛!”

第二部分 古为今用西为中用

第一章 不同学派的国学经典对我们的启发

我们都知道,国学有很多学派。前面,我们概括地说了国学对世界的影响,在这个章节,我们系统地盘点不同的国学流派在当今世界的影响。儒家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儒学在两千多年前产生于古老的中国,当初是鲁文化,后来被中原和周边民族所接受,成为中华文化。大约在1000年前逐渐被东亚与南亚地区所接受,成为亚洲文化。近百年来又传播到西方,被某些西方人筛选认同,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儒学作为天人之学、道德人文之学、群体和谐之学、忠恕宽人之学、义利调适之学、大同小康之学,对于改善21世纪人类的生存环境、建设人类的普遍伦理、共同道德,提高人们的人文道德素质,解决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树立远大理想等等都必将做出重要贡献。儒家文化是给人以智慧的学问,它教给我们学习的方法,它教导我们如何去识人、知人和用人,它教给我们用“中庸”的方法来处理事情。既然传统的儒家文化影响了我国几千年,而在跨入21世纪的今天,是否有些营养与精华需要我们来继承、来吸收呢?儒家思想中的自爱《孝经·开宗明义》篇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可见身体发肤之生命价值也为儒家所重视,但儒家不仅重视肉体生命,而且更加重视精神生命。因此当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不矛盾时,就要敬护父母所给之肉体,但一旦它与更高的社会价值发生冲突,那就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也就是肉体和物质的自爱是要服从于精神、人格的自爱的。换句话说,也就是以树立道德人格的自尊的“自爱”以取代出于人的本能的生命自保的“自爱”。越是到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机沉重时,儒者们就越是要强调这一点。由于儒家思想是一种道义论思想,也是一种整体主义或利他主义的伦理思想,因此更加强调精神自我的价值而看轻肉体和物质自我的价值就很容易理解了。人格自尊意义上的自爱,其思想和价值是很为儒家所看重的,但“自爱”这个范畴却极少为儒家和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及。因为在儒家和中国文化看来,独立的个体只是个肉身,而人的精神自我实际上是存在于“仁”的二人关系之中的。伦理的整体主义和利他主义引导人们“仁爱”他人、家族、社会甚至自然万物,但这却未被说成是“自爱”。对精神自我的自爱,往往是以“名立”的荣誉感和“行己有耻”的羞耻感来得以表现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立”,也就是说害怕人都死了还没有一个好名声。相较于立身扬名,光宗耀祖,以显父母这个大孝来说,护持“身体发肤”只是“孝之始”也。要维护人的自我尊严,就要时时处处做不损德的事,要有羞耻心,这不仅被孟子看作是人的四个“善端”,而且被管子看作是“国之四维”。做人不能无耻,“耻之于人大矣”,“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人无耻”这标志着人的良心已完全死灭,毫无自爱自尊之心,因而也标志着人在道德上的完全堕落。“名立”的观念是自尊意识的积极表现。而耻的观念则是对人的人格尊严的维护。前者如果表达为“自尊”,那么,后者就可表达为“自重”。而汉语的大众使用,似乎讲“自爱”主要是从“自重”的意思上说的。比如我们在生活中听人说:“你自重一点好不好?”这就是告诫人们可能在言行上有失检点而失去了“耻”的意识。我国古代思想史上虽不大讲“自爱”这一范畴,但自爱之思想仍然是丰富的,道家之自爱主要强调的是对自我肉体生命和自我精神自由的维护,而儒家的自爱则是从社会道德生活中去实质性地提升人的道德价值,这种自爱恰恰就是他们的仁爱。应该指出儒家这种对道德自我、人格价值的维护是一种社会本位主义和道义论的思想,因而它不太重视人的肉体生命和物质利益的保护,或者说中国传统思想的自爱主要强调的是爱自己的精神与人格自我,而比较忽视人的肉体自我、物质自我,这与西方的自爱观念有很大的不同。儒家文化是给人以智慧的学问从学习方面,它教导人们对于学习的正确态度和方法。1.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人要“学而知之”(学习了便能懂得知识)。2.孔子主张人的知识要“博”,要不断地“博学之”(广博地学习),所谓“博学”,就是要有丰富的知识。孔子认为,多闻多见、多问多学,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他说道:“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全记在心里。”3.孔子主张不仅要学习各种文化典籍,还要向周围的人学习,向一切有知识的人学习。因此孔子说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一块儿走路,其间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对照改正。)4.孔子获取知识的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讲求实事求是,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要装懂。孔子还对自己不懂的事情,敢于放下架子“不耻下问”。5.孔子把学习看成是愉快的事情。他说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会的东西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有乐趣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这不是很有涵养的人吗!)6.孔子不但主张人要“博学之”,而且还要“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审慎地询问,慎重地思索,明晰地辨识),要把从学习中得来的广博知识加以认真的思考、分析,明辨其是非、真伪。所以孔子十分重视“思考”在获得知识中的作用。他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孔子关于“学习”和“思考”的理论是符合认识规律的。“学习”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思考”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在多闻、多见、多问中获取的种种信息是感性的、杂乱、无联系的,因而必须对这些感性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从中找出事物的联系、本质和规律。所以必须要“思考”,才能获得更全面深刻的知识。7.孔子还强调要“温故而知新”(在温习旧知识时,要有新体会新发现)。孔子认为社会是不断进化的,那么人的知识也应该不断创新。所以要“温故而知新”,要“思而有益”,所谓“知新”和“有益”就是创新。我们再来看荀子对待学习的三个观点:其一是“学无止境”。荀子说道:“学无止境,人片刻不可无学习。”其二是“坚持不懈”。荀子认为,人要学有所得,必须要具有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他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碶而舍之,朽木不折;碶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人的修养也是如此,无法走捷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是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江海是涓涓细流汇合而成的。因此,人必须要有碶而不舍的精神,只要坚持不懈,金石亦可雕刻出花纹,没有碶而不舍的精神,朽木亦难以折断。)第三是“学以致用”。荀子强调“学以致用、行高于知”。他说:“不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见到,见到不如知道(搞清楚),知道了不如去实践(闻不如见,见不如知,知不如行),学到知识去实践,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知而不见,知识虽渊博亦难免有谬误;见而不知,知之虽多亦难免因不理解而生差错;知而不行,理解了而不去实行,知识虽敦厚亦不能解决问题。从如何知人、识人方面,下面给大家列举几段孔子的话:孔子说:“君子以公正为原则,按照规矩做事,用谦逊的语言说出它,用诚实的态度去完成它,这就是君子啊!”学生子贡问:“君子也有讨厌的人吗?”孔子回答:“有。君子讨厌喜欢宣扬别人缺点的人;讨厌身居下位却讥讽诽谤上司的人;讨厌蛮干而不讲规矩的人。”孔子反问他:“你也有讨厌的人吗?”子贡回答:“我讨厌自作聪明的人;讨厌以不谦虚作为勇敢的人;讨厌以揭人隐私作为正直的人。”孔子说:“对于一个人好坏的评判,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知识渊博的朋友,交这三种朋友对自己有益;阿谀奉承的朋友、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朋友、花言巧语的朋友,交这三种朋友对自己有害。”从如何用人方面,儒家告诫,所谓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又要以德为重。所以孔子讲道:“用人要首先看他是否忠诚、守信、厚道,然后考察他是否有胜任工作的能力,最后给他任命适当的职位。”儒家还主张贤者要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因此孔子说“君子不器”(君子不仅是具备一种技能)。下面列举一段对话:鲁国君哀公问孔子:“我要做些什么才能取信于人民呢?”孔子回答道:“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就能取信于人民;如果是把邪曲的人提拔起来,放在正直的人上面,人民就不会服从。”从如何处理事情与问题上,儒家教给我们采用“中庸之道”的思想方法。那么什么是“中庸”呢?所谓“中”即中间、中和。所谓“庸”即用。中庸就是用中,执中,与之相对立的是偏执,走极端。在《中庸》书中,将中庸概括为“执两用中”。通俗地讲,就是要坚持“中”,但要把握住“两端”,即矛盾的对立面;离开矛盾的两端就没有了“中”——矛盾对立面的统一、协调与平衡。不过“执两”并不是要用“两”,而是要用它们的“中”,这样就可以避免偏于走极端的危险,而站在“中”的立场上,使矛盾统一协调地保持下去。一代伟人毛泽东讲道:“孔子的中庸思想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明、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作为孔子方法论的中庸思想,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过犹不及”。《论语》书中记载了一段有趣的对话:有一次,学生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一个更好一些?”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头(过分),而子夏显得不及(不足)。”子贡说:“那么,子张好一些吗?”孔子回答:“过犹不及。”就是说,过头和不及同样不好。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左和右都不好。因此毛泽东同志讲:“‘过犹不及’是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是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第二个特征是“和而不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坚持原则、和睦相处但不尽相同,小人表面相同但内心却不和谐。)“和而不同”包含着这样的思想内容:凡无关原则的小事,要讲协调,重和睦,不要小题大做,闹不团结;凡事关原则性的大问题,就要坚持原则,不应苟同。第三个特征是“时中”。儒家看到,所谓“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将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孔子说道:“君子对于中庸的事理能时时省察,做到随时而异,适中不偏。”这句话的意思是,要不断地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矛盾对立面的两端选取最合适的一点。时中,就是在不同的时机上用中,在某种条件下是中的行为,在另一种条件下就不是中(比如人在四季所穿的衣服)。要时时得中,就要审时度势,灵活处置。按《中庸》的思想方法,就是要适当其时,恰如其分,不早不晚,不多不少,不轻不重。孟子称赞孔子道:“(孔子)应该做官就做官,应该辞职就辞职,应该干就继续干,应该马上走就马上走,孔子就是这样的。”这是在做官与不做官问题上的时中。在教育人上面也有时中。有一次,学生子路向孔子问道:“听到就干起来行不行?”孔子回答:“你有爸爸和哥哥活着,怎么可以听到就干起来呢?”另一个学生叫冉有的也向孔子问道:“听到就干起来吗?”孔子则回答说:“听到就干起来。”于是,有一个叫公西华的学生很不理解,请教孔子道:“为什么对一个同样的问题,您的答复却相反呢?”孔子解释道:“冉有平时做事有点畏缩,所以我给他壮壮胆;子路的胆子很大,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同样是一件事,一个道理,冒进的人去做会过分,所以要给他去去火,促退一点;保守的人去做会不及,所以要给他鼓鼓劲儿,促进一点。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指导方法,这就是孔子在教育人问题上的时中,即“因材施教”。《论语》中有一句话描写孔子的形象,是这样的:“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看起来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刚猛,谦恭而安适。)这个描述的特色是:孔子保持在两种极端之间的中和状态。这就是现代人们非常注重的情绪智商。一个人如果情绪不稳定,喜怒哀乐无法控制适度,那么他在做人处事时就会有失败的危险。比如:有的人态度温和,很难严肃起来,于是在承担重大责任时就显得缺乏魄力;反之,如果太严肃,又少了温和的气势,让人不敢亲近;另外有些人不苟言笑,看起来相当威严,随之流露出刚猛之气,给周围的人造成压力;然后,在遇到领导或长辈时,我们会自然地表现出谦恭的态度,这时难免显得局促不安。这四种状况都好像是钟摆一样,不是偏向这一端,就是偏向那一端,很难保持中庸。而孔子的表现,则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儒家文化是升华人性的学问儒家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人,以改造人性的邪恶,唤醒人的良知与责任感,导人向善。“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讲“仁者爱人”,“博爱众,而亲仁”。汉代儒家董仲舒说道:“作为道德原则,仁是指爱别人,而不是爱自己。”(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宋代儒家张载也说道:“如果能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那么,可以说完全达到了仁人的精神境界。”“仁”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孔子对他的高徒曾参说道:“吾道一以贯之(我的思想有一个观点贯穿着始终)。”曾参告诉其他同学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老师的思想,可以归结为忠和恕。)“吾道”就是孔子自己的整个思想体系,分别讲是忠与恕,概括讲是“仁”。学生子贡问孔子说:“如果广泛地给人民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怎么样?能称得上仁吗?”孔子说:“岂止是仁!那一定是圣德了!所谓仁,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站得住脚,也要设法使别人站得住脚;自己想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设法让别人事事行得通)。”孔子在这里强调个人在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要注意促成他人实现自我价值,人能够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当行之道,才是真正体现仁者的风度。儒家仁爱的思想渊源于“天人合一”。下面讲一个“大爱无疆”的有趣故事:传说春秋时代有一个郑国人,回家后发现在路上丢了一样东西,家人要他去找回来,他就说:“郑国人丢了东西,被郑国的人捡到也可以了,不用再找。”于是乡里人都称颂这个人的美德。孔子的学生听说后便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道:“好则好矣,要是把郑国去掉,变成人丢了东西,被人捡到,那就更好了。”于是大家拍手称颂孔子的博大胸怀。再后来这事传到老子那里,老子说道:“好则好矣,要是把人也去掉,变成东西丢了,东西捡到,那就最好了!”下面列举一段孔子同学生的对话:有一天,学生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道:“能够实行恭敬、宽厚、诚信、勤勉、关爱这五种品德于天下就算得上是仁人了。恭敬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诚信就会取得别人的信任,勤勉就会有业绩,关爱就能够去领导人。”作为贯穿于儒家文化的“仁爱”思想,它在企业管理中的功能,一是实现企业宗旨的最有效的价值选择。企业产品质量优良、良好的售后服务,生产者对消费者付出的爱,消费者也会以爱回报生产者,成为企业产品的忠诚消费者,这样企业必将获得很好的效益。二是企业加强团结和增强凝聚力的基础。现代企业是什么呢?在美国人看来是“一堆资本”,在日本人看来是“一群人”,是“一个人的群体”。因此,日本人主张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本”,企业的发展靠人的作用,靠人所发挥出来的协作精神。所以企业的领导、企业家们要以仁爱之心去对待自己的下属和职工,同样职工也应该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企业的领导与管理人员。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凝结出内在的凝聚力。孔子“仁”里的“忠”,它含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意思是“忠诚”,忠诚的含义是尽心、无私、诚实。忠诚的管理意义在于:不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要忠于事业、忠于职守、忠于企业理想、忠于职业道德,竭诚为消费者服务,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忠”的另一方面意思是诚信,即守信用。孔子说:“一个人不守信用,就不知他还能做什么。”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孟子说:“君子不讲诚信,如何能有操守?”对守信用的基本要求是言行一致,正如孔子所说的“言必信,行必果”。孔子也给“恕”下了一个定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一次,子贡请教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回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情,就不要强加于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智慧,已经成为处理人与人之间,乃至国与国之关系的重大原则,其意义相当深远。1993年在美国芝加哥签署的《世界伦理宣言》中,就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列为一项重大原则,提倡各国应用这一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道德规范,就是要人们正确分辩什么是光荣,什么是羞耻。羞耻之心表现为人的自尊。自尊是人的觉悟,也是人的一种德行,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体现出自尊的基础是尊重他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将心比心,都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就会减少摩擦、减少矛盾、减少怨恨。我们从生产者、销售者与消费者的关系看,任何一个生产者或者销售者,他们只能对于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来说是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对于他们所消费的大量商品来说,他还是一个消费者,所以他们也应该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自己不愿意买到伪劣产品,就不应该生产或者销售伪劣产品。现在市场上出现的伪劣产品,是一些人为利益所驱使而丧失了“良知”,丧失了人性。如果这些人能够找回丧失了的人性,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这个社会将会更加和谐美满。我们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来说,也应该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来处理。管理者的任务主要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使其内部的人际关系以及内部与外部的人际关系达到和谐,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重视人、尊重人。管理者首先要尊重你的部属和职工,这样也就达到了下属和职工尊重你的目的。作为下属和职工要使自己受到尊敬,你也必须尊重你的上司。人与人之间实现了互相尊重,就能达到组织内部的和谐,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生产力。“孝”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字,意味“老子”不可分离,否则不成为孝。孔子在讲人如何“孝顺”时指出,孝顺不只是“赡养”,更重要的是敬爱之心,使父母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快乐,这样自己也会心安。因此孔子说道:“供养父母与家里养一条狗一匹马是不一样的。对父母的供养并不是仅给他们吃饭穿衣而已,而是要有爱心、敬心,从内心发出的孝敬之意。”孔子将其核心思想“仁”的教育灌输,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仁”字,从人从二(即两个人),讲的就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将最初的范围限定在“事亲”(事奉亲人),即处理直系亲属与旁系亲属这个层面,他说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做人的根本。”然后推而广之,施行到全社会成员,上至君王,下至黎民,都在“仁”的氛围中彼此沟通交流。后来孟子提出了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五伦”的观念,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内外有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孟子又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这是血缘亲情的对外扩展。下面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孔子坐着,学生颜渊和子路站在两边。孔子说:“可以谈谈你们的志向。”子路先说道:“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皮袍和朋友共享,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则说道:“我愿意做到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道:“希望听到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我愿意使老年人得到安慰,使朋友们互相信任,使年轻人互相友爱。”从这个小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圣贤孔子所向往的是一个“老安、友信、少怀”的理想社会。日本的松下电器商业学院把我国的儒家哲学与现代管理熔为一炉,对学员进行严格的教育。他们认为,要培养“经商之道在于德”的思想,必须从《孝经》开始。每天早晨,全体学员集合,各自面向自己的家乡,遥拜父母,心中默念《孝经》,然后正襟危坐,双手合十,口颂“五观之偈”,进行反省。其五偈为:一偈:“此膳耗费多少劳力”;二偈:“自己是否有享用此膳之功德”;三偈:“以清静寡欲为宗”;四偈:“作为健全身心之良药享用此膳”;五偈:“为走人之正道享用此膳”。松下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塑造人性,培养人德的。父母兄长是一个人首先接触的最亲近的人,父母是对自己最有恩德的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说明他已经没有仁德了,人性已经发生了异化,怎么能去爱别人呢?所以,松下电器公司始终抓住“孝顺之德,即做人之根本”这一基本思想,来培养人的仁德,使之实现自己企业的有效管理,实现自己的企业理想。儒家文化是引导世人立德立功的学问儒家文化强调修身养性,廉洁奉公,倡导人的尊严和人格的完美,引导世人追求最高的道德境界和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理想。立志。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大军可以丧失主帅,但一个人不能丢失志向。)孔子的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立志和守志的重要性。一个人必须要有志向,并且坚定不移地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奋斗。孔子的学生——曾参(子)说道:“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要有毅力,因为他承担重任而路程遥远。以实践仁德于天下为自己的责任,这个担子能不沉重吗?直到死时方能停下脚步,这个路程能不遥远吗?”曾参在孔子的学生中一向被认为是个性情温和的人,可是这几句话却掷地有声,表现了对道德的自信和对人格理想的执着追求。修身。儒家在修身律己方面,进一步提出“见贤思齐”的观念。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道德高尚的人,便应当想着向他看齐;看见品质不好的人,便应当自己反省,从他那里吸取教训。)“见贤思齐”现已成为中华民族道德修养的至理名言。孔子讲道每天的忧虑:“道德不好好修养,学问不好好温习,听到该做的事却不能跟着去做,自己有了过失却不能立刻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啊!”孔子这里提到的四件事,前两件是道德与学问,他用的是“不”字,表示自己主动性不够,应该增强的是志向。换句话说,修养德行和温习学问,是一个人只要自己“愿意”就可以做到的。而后面两件事他用的是“不能”,表示落实在具体生活中,无论行善或者改过,都是需要特别“努力”的。因为人们比较习惯于固定的行为模式,一旦发现错误,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勇气,才能够挑战自我,重新出发。献身。儒家还倡导要敢于为真理(仁)而“舍身存仁”的崇高献身精神。孔子说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不会因贪生怕死损害仁德,只会勇于牺牲而成全仁德。)孔子对于修身律己,以完善人格,而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坚定不移。所以他说:“人格能使真理得到弘扬,而不是真理能使人格得到弘扬。”下面讲一个小故事:楚国大夫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是怎样的人物,子路不知如何回答,便回去向孔子报告。孔子说道:“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孔子他这个人,发愤用功会忘记了吃饭,心境快乐会忘记了忧愁,甚至没有感觉到衰老将要到来,如此罢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孟子把人生修养分为由低到高的六个层次,就是:善、信(真)、美、大、圣、神。首先是善,因为人性本善,是能够向善的。所以人只要真诚面对自己,就是人的善良层次。其次是信(真)。就是自己确实做到了善,实践善心,才能是一个真正的人。接着是完完全全地实践你的善心,做善事(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边做善事,边做恶事),这样称之为充实,叫美。然后,你发出德行的光辉来照耀别人,叫作大(指德行完备之人,怀有赤子之心)。进而发出光辉产生感化别人的力量,称为圣。圣的最后到达“不可知之”的妙境,名之为“神”,称为“天人合德”。孟子对于理想人格的实践可简单概括为七个方面:1.要志于仁义。孟子认为,理想的人格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的源泉不能来自外部,而只能来自人的内心,来自内心原本具有的仁义。人只要志于仁义,就可以成就大事,完善理想人格。下面列举一段对话:齐国的王子问孟子:“读书人干什么事呢?”孟子回答:“要使自己的志行高尚。”齐国王子又问:“怎样才算使自己的志行高尚呢?”孟子说:“仁义而已。……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要践行道德和正义。读书人他居住在道德里,行走在正义的路上,这样作为大人的工作便齐全了。)孟子所谓的“大人”是指德行完备的人,即怀有“赤子之心”的人。孟子解释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的赤子之心是淳朴、真诚,对人信赖关怀,并且充满希望、永不沮丧。2.要存心向善。一个人如果志于仁义,便有了向善的内心依据,就可以保证时时处处向善。孟子后面这段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待周文王(贤明的国君)出现之后,才振作起来的,是一般的百姓。至于真正杰出的人物,即使没有周文王的出现,也能奋发图强。”孟子认为,普通老百姓虽然也有良心善性,但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要等待文王这样的圣人出现之后,“以先觉觉后觉(要先知先觉的人来开导后知后觉的人)”,才能保持自己的善性,奋发有为。而理想人格的豪杰之士与此不同,即使没有文王那样的圣人出现,他们也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不随波逐流,保持自己的良心善性,奋发有为。这就说明,理想的人格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自己的良心善性,存心向善,乐此不疲。3.要恒存忧患。孟子认为艰苦对人是一种锻炼,忧患可以使人奋发有为,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大都来自困苦的环境。所以孟子说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对于一个人来讲,上天如果要他成就大事,必定先磨砺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肌体,空乏他的身子,一有行动就阻挠扰乱他,以此来震动他的内心,坚韧他的性格,提高他的能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果内没有严明的执法之人、铮谏之士,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敌国和外患的忧惧,常常容易灭亡。由此可见,忧患使人生存,安乐使人死亡。)4.要重耻知辱。孟子觉得,人的内心有了仁义,也就有了道德是非的标准,有了道德是非的标准,也就知道了什么是光荣,什么是羞耻。因此,重耻知辱是理想人格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所以孟子讲道:“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一个人不能没有羞耻感,不以羞耻为羞耻,那就说明这个人连羞耻之心都没有了。)5.要摈弃乡愿。孟子厌恶的所谓乡愿之人,就是圆滑玲珑,四面讨好,没有骨气,缺乏原则,低贱地向世人献媚的那种人。这种人在孟子心中是损害道德的人,称为“德之贼”。所以孟子认为要培养理想人格就必须摈弃乡愿。6.要志向宏大。孟子认为以上这五点都做好了仍然不够,还不能纠正社会的失序状态,真正有道德的人不能满足于这些,还必须要有宏大的志向。孟子就是这样做的,他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