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先生的语文课(人大附中名师语文公开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19:16:40

点击下载

作者:佟世祥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佟先生的语文课(人大附中名师语文公开课)

佟先生的语文课(人大附中名师语文公开课)试读:

【卷首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者不器。师者,所以诱思启智搭台也。吾教道甚易知,学法甚易行。而少有人真知笃行。诉诸文字,有同声同气者乎?——佟先生教学心语

总序

“人大附中名师语文公开课”系列图书陆续问世了,名之曰“课”,是因为这套书来自我们的语文课,也是希望向读者呈现我们的语文课堂。所谓来自语文课,即我们目前已经出版与计划出版的《小强老师带你读〈论语〉》《走进古典诗词写作》《佟先生的语文课》《王艳老师的作文课》等书全都源自人大附中必修、选修课程。其内容,或肇始于教学总结,或脱胎于校本教材;其行文,亦是课堂的语言,生动活泼、清新自然。所谓呈现课堂,即此套书不是单向度的讲义、读本,而是一部部师生互动实录,且书中的编排与我们的课堂形式密切关联。比如《小强老师带你读〈论语〉》,以专题形式设计,附以相应的思考题,正是为了配合“《论语》研读课”专题研讨、师生共读的课堂形式;而《走进古典诗词写作》中收录大量的学生联句、学生诗词和教师点评,正是“中国古典诗词写作课”作为实践类课程,强调动笔的真实呈现。我们不仅能够在其中看到相关的知识讲授,更能够看到师生在讨论切磋中迸发的智慧光芒。因此,这是一套“鲜活”的图书,我希望中学生读者们能够在读书的时候“动”起来,参与到我们活泼生动的课堂中来。这套图书的问世,其背后是我们人大附中语文组近些年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些尝试。当下,语文学科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价值已经逐渐被认识到,同时,社会也对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寄予新的期望,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授课方法。我想,语文学科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学问、技能的传授,更在于德性、胸怀的涵养。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以道为本,由术而道,道术兼备。在知识的传授中,学生获得心灵的洗礼、文化的熏陶。因此,我们希望能培养出兼具传统底蕴、现代精神与世界眼光的文化中国人——这就是我们课程建设的育人目标。在此目标下,人大附中语文组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挖掘教师潜力,逐渐形成了“四级立体人文课程体系”,即基础类底色人文课程、拓展类多元人文课程、荣誉类个性人文课程和实践类活动人文课程,并坚持在四级课程中贯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收获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也创造性地开发出一批深受学生喜爱的热门课程,涌现出一批“明星”教师。尤其是在选修课领域,其灵活、开放、自由的特点,更是激发了老师们的创造热情。此次出版的系列图书,正是我校语文组在这方面改革探索的部分成果。其中,《小强老师带你读〈论语〉》和《走进古典诗词写作》是近年我校选修类精品人文课程,凝聚着三位饱读诗书的青年教师的匠心,从中可见其锐意创新、不拘一格的才子风采;《佟先生的语文课》是有着多年从教经验的佟世祥老师的作品,佟老师风神潇洒,卓荦不群,有“国文先生”之雅号。《王艳老师的作文课》则是我对于作文教学的思考与总结,重在启迪心智、激发思考,以唤醒学生心底的写作热情。在课程的开发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我真切地认识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价值。挖掘潜力,解放个性,不仅应是我们教育学生的宗旨,也应该是我们培养青年教师的方针。尊重学生,解放教师,是一个学科、一所学校之创造力与行动力的源泉。人大附中是一片鼓励创造的沃土,我们的课程正是在这片土地上盛开的花朵。我们不揣固陋,接受了出版社的建议——将此套丛书冠名“名师”二字,以此寄予我们的自我期许与自我鞭策。传承文化,探索教学,让更多的少年学子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些普通的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也是我们孜孜不倦、耕耘不辍的园地。那么,这套丛书也可以看作我们的“寸心自许”。其中不足之处,有待方家批评指正。是为序。主编 王艳

绪论

我的语文教学观

从某种角度上说,语文即汉语言文学。汉语是母语,语文老师是传承民族语言、文化的引路人,是塑造民族精神的工程师。语文教学就要本照这一宗旨,否则,就是舍本逐末,就会步入歧途。我时常想起鲁迅先生在《一点比喻》(《华盖集续编》)中的那句颇耐人寻味的话:“我看见(绵羊们)这种认真的忙迫的情形时,心里总想开口向它们发一句愚不可及的疑问——”“往那里去!?”

继承和发展并举,才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健康之路。大唐文学家韩愈这样给老师下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重提此语不是秋行夏令,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是教师专业地位赋予他的一种职责。一般来讲,教师的生活阅历以及在师范院校数年的专业学习应使他具备了指导学生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必需的。目前,一种淡化甚至取消教师作用和责任的倾向,正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为某些人所推举乐道。其实,师生人格上的平等不等于专业水平上的对等。在教与学的方法上,祖师孔子总结出的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默而识之等方法是要继承的,讲授式、“坐”谈式、辩论式的师生互动也是要继续的。不难发现,在我们的教学中或教学评价指导上存在着误区:凡本土的、传统的经验和理论,便都是落后的、不科学的、可以废弃的。评价一课堂,学生占用的时间越多,老师占用的时间越少,越符合某种现代教学理念;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活动越多,老师指导活动越少,越是先进的、正确的教学做法。“刮风”“一刀切”的搞运动做法,还在流行。事实上,课堂气氛活跃的关键是学生思维的活跃。老师在一节课里可能很少提问,但学生能始终追随老师的思路去思索,去感受,有领悟,进而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深透理解和掌握,也是成功的启发式教学。说到底,启发重在本质内容,而非表象形式。在教学评价上,有一种标准值得警惕,那就是谁在课堂上教学设计新奇、教学工具先进、学生笑声掌声多,谁的教改、创新意识就强。细细想来,这只是在形式上的花样翻新,而非内容上的改革突破。教改的根本应该是由内容到形式,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内容决定形式。打个比方,有一杯水,可以用玻璃杯子给学生,也可以用塑料杯子给学生,还可以用纸杯子给学生,抑或用其他器具。但所给的还是水。我想说的是:我们应当把教改的重点放在所传授的知识的含金量上。给学生的不是“水”而是“牛奶”,当是我们教师努力的主要方向,也是教改的深入所在。根据多年来的观察,我发现在这方面下功夫的老师不是很多。我在这里说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教育教学传统,并不排拒对西方教育教学经验的吸收,而是意在强调我们对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传统要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与原则,不能全盘否定;对于西方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也要坚持“扬弃”,不能全盘吸收。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外来的,不加选择地“吞”下去,肚子都是要痛的。

在语文教学上,我还主张熏陶和积累。这里引用钱梦龙老先生的一段话:“我国传统的民族语教育的经验,概括地说,主要凭借对范文(它们是运用民族语的典范)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民族语的感悟能力和热爱民族语的感情,并使学生在掌握民族语的过程中受到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熏染;同时又通过写作的训练,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民族语的能力。”(《为语文教学招“魂”》)因此,熏陶和积累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甚或是基点。在教学上,我是“兴趣主义”者。主张用学科本身的知识力量吸引学生,激发其求知的欲望,最终帮助学生树立学科信仰。这对其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大有禆益。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持久的兴趣,是学习不竭的动力。老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讲好课。我们知道,哪位老师课讲得好,学生就爱学这个老师教的学科。因此,讲好课就成了我的教学追求。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摸索出了“起承转合”教学程序和“四文一体”教学法。讲过几节让学生记忆深刻的语文课,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过秦论》《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大堰河——我的保姆》等。也曾参加过县、市、省、全国级的讲课比赛,均获第一名。“讲一节好课并不难,难的是每一节课都讲得精彩。”我一直用这句话勉励自己。我还是“积累主义”者,主张多做读书积累。此是老生常谈,而越是常谈的,越是我们容易轻视而难做好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魏志·董遇传》)又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是放之古今而皆准的真理。有些学生偷懒取巧,不注重读书积累,结果十多年下来,读写能力都不见长进。我反复强调的,是多读书,读好书。同时,要做读书笔记,摘抄优美的语句、段落和篇章。我要求弟子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若积累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知识性强、思想性强、文学性强——的文字,阅读写作能力能不提高吗?杨绛先生说:“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要做笔记。”

我始终觉得,语文教学要符合我国民族语的特质。我国语言、文学长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教语文没有一定的功底是不行的。做老师要能结合自己的素质才能、知识功底、人生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因文施教,因材施教;同时,注意接受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来丰富充实自己,遵照课改的精神而非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成为与时俱进的语文老师,才能成为少误人子弟的语文教师。

谨以一副自勉联作为结语:站稳脚跟立业,放开眼界教书。

语文“四文一体”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改的核心任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通过近三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逐步探索出了“四文一体”教学法,取之合道,教之有法,成效甚佳。现归结说明,诉诸文字。

所谓“四文一体”教学法,是在讲读文章时,将文字、文章、文学、文化融会贯通、有机结合,达到深透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那么,此教学法的教理依据是什么呢?

文字,准确地说,是汉字。汉字是音、形、义的集合,属于表意系统的文字。字形和字音、字义有着密切的关系,仅就形、义来看,倘若我们能对汉字的形体结构做出正确的分析,那么,对于我们了解和掌握汉字的本义、引申义,以及它的表达效果,将有着较大的帮助,尤其是阅读古诗文的时候。准确理解字词,才能正确理解文句,体会语言表达的精妙,这是读解文章的基础。比如,鲁迅的小说《祝福》中,有这样几句:“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寒暄”的“暄”,从“日”从“宣”,意为太阳的温暖。“寒暄”的意思是嘘寒问暖。鲁四老爷是讲理学的老监生,和“我”这个新派人物思想观念不合,嘘寒问暖是见面时的客套,接着就“大骂”,表明其封建道统的思想,而这无非拐着弯来表达对“我”的不满。从词语积累上讲,把握住了汉字表意这一特点,有助于记忆,不至于误写成“喧”;同时,从“寒暄”到“大骂”,变脸之快,言谈变化之大,便从“我”这一视角,表达出作者对鲁四老爷认知介绍的情感倾向。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载体,这是理解语意的唯一凭借。

文章,本是为了传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而作的,意思和情感是文章的内容,篇章结构是文章的形式。内容是否充实,这关系到作者的经验、智力、修养;表达是否准确充分,这关系到作者写作构思成文的能力。从阅读教学角度看,涉及立意谋篇、思路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内容。如何读懂一篇文章,它关涉字词句段篇的理解,时代背景的了解,作者思想性格、人生阅历、精神追求等诸多方面的把握等。对于中学生,文章有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说等文体,每一种文体各有不同的要素、表达方式、语言特点。理解文章需要综合能力,因此,需要读者将各种修养、知识、能力,凝聚贯通。

文学,在这里说文学是人学,就显得苍白了。有一种声音,说中学语文课不是文学课,此话固然不错,然而没有文学元素的语文课就少了“语文味”,只剩下知识教学,而少了人文传达。小说《荷花淀》中,水生嫂一句“你总是很积极的”,既有对丈夫积极上进的表扬,又有对丈夫抗日不顾家的一丝嗔怨,但并不反对,感情细腻丰富。“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叫敌人汉奸捉住了就拼命。这是多么贤惠坚贞、深明大义的农村劳动妇女啊!这里有人性美、家国情,朴素而纯真,博大而高尚。“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藕断丝连”这个成语用得多么恰切!从荷花淀植物取譬,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女人们思念丈夫的微妙心理。读后让人如品香茗,回味无穷。文学味道里有人性、情感、精神、意境、审美……它让人觉得有韵味、有情调、有境界、有品位。这就是文学的味道!学生若能体味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就会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阅读和写作就会与“文采”相识结缘了。

文化,这里的“文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抽象的文化概念,它指教师的授课内容要有一定的文化含量。中学教材从某种角度上讲,也是文学选本。在备课讲课时,可根据内容,广搜远绍,旁征博引。介绍作者朱光潜,先生平生最景仰两个人:陶渊明和弘一法师。一生奉行的座右铭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因做“入世”的事业,他有儒家兼济天下、经世致用的热肠,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追求。因有“出世”的精神,他深得道家超然物表、虚静无为的精髓,具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不管是风平浪静之时,还是黑云压城之日,始终锲而不舍,孜孜以求。朱光潜先生的人生是智慧人生,儒道互补。介绍作者的座右铭,自然地勾连到儒道文化,有为之行,无为之心。再续一例,文言文阅读有这样一句:“何欺寒人乎?”我问:“‘寒人’怎样翻译?”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穷人。”我接答:“严格地说,‘寒人’译成‘穷人’是不准确的。”学生愕然。我解释道:“寒人”应解释为贫寒的人或贫困的人。“贫”从“贝”,是缺少钱;中国汉字是表意文字,大概最初作为钱币使用的一般等价物是贝壳。“贫”的反义词是“富”,意为“有田产”。跟现在不一样——银行里存钱多也是富人。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有土地,生活就富裕,就能成为富人,故有“地主”之说。“穷”从“穴”从“力”,意为阻塞不通,没有出路。故字典解释为“不得志,不显贵”。“困”“穷”连用时,含有“贫穷”的意思。“贵”是禄位高,因而“富”“贵”常连用,指有权又有钱。我又问:“穷”的反义词是什么?学生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我启发道:“有这样一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不等我说完,学生接答:“达则兼济天下。”“穷”的反义词不是“富”,而是“达”。“达”是通达、得志、显贵的意思。但我还想告诉大家:这句名言的最初版权不是白居易,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孟子,原句是这样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你背的那句是白居易化用的孟子的名句。这样讲课知识性强,有学问含量,又能深入浅出,学生易于接受。语文课讲出中华文化、中华精神才会厚重。

文字、文学、文章和文化,皆有“文”字,我们讲的是语文,正副其实。字连成词,词连为语,语结为段,段接成章,而为文学,兼融文化。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tù)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驱遣我们的想象》)一篇文章,文字是载体,社会生活、思想感情是内涵,文学、文化是外延。将“四文”融会贯通,同步立体推进,语文的实用性、人文性得以并举,此是语文教学之要。四文一体,纲举目张。学理不悖,教理通达。“四文一体”教学法的实施原则是融通性、兼顾性、侧重性、同步性。

融通性,即对教学文本从正音释义、句意修辞、行文思路、文章结构,到思想主题、作者生平、写作时代、表达风格等等,要能较深入地理解,融会贯通。高屋建瓴,驾驭作品,立体把握文本,是这一教学法实施的前提基础。然后,在授课中才能“四文”并举。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要求老师有学识修养,有文学文化功底。

兼顾性,即在讲读课文的时候,兼顾综合性与实践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四者不可偏废。语文课程是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语言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侧重性,即在文本讲读的过程中,依据具体内容,重点突出,不面面俱到,不牵强攀扯。整篇文章或某一语段,有的描写精彩,有的议论精辟;有的豪放高亢,有的婉转深致;有的缠绵忧郁,有的热情浪漫……要抓住其个性特点,突出重点。教学中根据具体内容各有侧重,才不致旁逸斜出。讲诗,就突出诗的个性;讲小说,就突出小说特点;讲戏剧,就突出戏剧特征……一句话:“是什么,就侧重什么。”

同步性,即在讲课的过程中,“四文”适时、适度、渐次同步推进。文字是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是情意的呈现形式,文学是文章的特质,文化是作品的张力。作者在行文时,这些彼此交融,如同混合剂。我们教学时,要同步分析,次第呈现。这样,就不会孤立割裂,支离破碎,缺少整体感。

运用“四文一体”教学法,课堂景象是怎样的呢?试举例说明。例如,在讲授《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课堂实录如下。【学生朗读(以下简称“生读”)】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讲授】“原来如此!……”感叹号紧跟省略号。在这里,我们不只简单地说鲁迅的抒情有多么强烈、真挚,因为这是“鲁迅”式的抒情。“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人生在世,衣食住行。鲁迅首先想到的是:一、不知道柔石那里有被褥不?二、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噩耗传来,而且是确实的,先生这样表达:“原来如此!……”【思考与提问(以下简称“思问”)】感叹号表达了什么?省略号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思想情感?【学生回答(以下简称“生答”)】略【讲授】好!连引得真好!我们又想到了本文中的另一个内容:“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此时,除了悲愤,还会有什么?我们先梳理一下文脉,“天气愈冷了,我不知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在鲁迅的心里,柔石还活着,而且认为他不会被杀害。可结果呢?得到的消息是他们被枪毙了。这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除了“悲愤”,还有震惊、绝望等,这种种复杂的情感都融入这省略号中了。至情言语即无声,于无声处见至情,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们再宕开一笔,看到省略号,我们不由得想起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林黛玉临死的时候,只说了一句话:“宝玉,宝玉,你好!……”宝玉受骗,去和宝钗结婚了。这时,黛玉身边只有贴身的丫鬟紫鹃。窗外,月在天西,时过三更,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黛玉焚稿,她焚烧的是自己的爱情。最后,直直地喊了一句:“宝玉,宝玉,你好!……”话未说完,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文学大师的笔法何其相似!省略号,这是“鲁迅”式的留白。“留白”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板书】留白

窥斑知豹,见一识类。实施“四文一体”教学法,教学容量宏大,课堂气象博杂。这样授课,能对文本理解具体深入,讲解充分透彻,充分展现语文学科的精彩、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提升品质。最终,拥有语文情结,树立学科信仰。

此教理通,施之有效。有志之师,盍试为之?

不是学法的学法——关于语文学习的几点建议

总有学生问我:“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怎样才能在考试中拿高分?”我常常欲说无以言。因此,也就时常思考语文学法方面的问题。

同学们,老师想对你们说——“学法的探索和取得须建立在勤奋刻苦的基础之上。”

在同学们的学习交流中,我们会发现,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学习的进步主要寄托在好的学习方法上,似乎觉得,只要找到了好的学习方法,就可以事半功倍,成绩飙升。我倒觉得,学法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方法因人而异,适合自己的就是好方法,不必刻意寻求。历来学习优秀的学生都不是专找方法,也不会单靠方法。你即便问他,他实在也说不出。明代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上面写道:“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功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邓拓《不要秘诀的秘诀》)看来这个学规中,除了“不出门户”的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之外,其他都是很好的见解。事实也的确是这样。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内容,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功夫,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所谓“功到自然成”,就是这个道理。语文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科,学好语文是讲求功底的,没有一定的积累,很难在短期内突飞猛进。可就有一些同学平时不注意语文的积累,比如语文早自习背英语、历史,做数理化习题;上课不注意或不听讲,以为听老师分析课文是浪费时间,不如做两道理科题有收获。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殊不知,这样做是最愚蠢的学法,结果往往是语文没长进,其他科也未见有起色。对于语文作业,尤其是读书、作文,常常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如此,怎能学好语文?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用在语文学习上最恰当不过。三年不认真学语文,跟三年认真学语文,学习效果能一样吗?到初三、高三了,想进重点中学或名牌大学,语文成了弱科,着急了,来找老师要提高学习成绩的妙法,哪有那么便捷的途径?聪明的人是肯下功夫的人,绝顶聪明的人是肯下笨功夫的人。鲁迅没有欺骗我们,他说:“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语文是母语,从牙牙学语,我们最早接触的东西就是祖国的语言文字,如果你没出过国,我们就须臾不曾离开过它,可为什么学了这么多年语文,考试成绩还不如意?其他学科都是上学以后才系统地学到,为什么能把其他科学好,母语却学不好?我想更多的不是学不好而是不好好学,甚或是不学。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古语有云:“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努力请从今日始。学习语文的方法的探索与取得还须建立在刻苦勤奋的基础之上。

老师想对你们说——“不要把成绩的提高寄托在学习方法上,而应建立在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上。”

我始终认为:学习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只要适合自己,能够长知识、长能力、提高成绩,就是好方法。打个比方,古代兵器是刀好还是枪好?关羽使刀,过五关斩六将,没有对手;岳飞使枪,横挑金兵,所向披靡。不在于刀法和枪法哪个高妙,关键在于谁使。同理,学习的方法各具特点,也各有优劣。例如在做作业过程中,有人先把老师讲的内容复习一遍,然后再做当天的作业;而有人先做作业题,发现问题时,再翻书复习课上讲的内容。究竟哪一种学法好,我看不能下定论,这要看哪种方法适合自己并且学之有效。那种用找“武林秘籍”的心理来探求学习方法的学生,实质上是懒惰的学生。

学习过程不外乎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下作业—课后复习这四个环节,其中,课上听讲是学习过程的关键环节。课上听讲没听好,作业就无法迅速正确完成;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就没有足够的复习和预习时间,进而导致第二天听课吃力。如此恶性循环,知识怎能学好?试问你有好的听讲习惯吗?能否做到聚精会神,保证一节课不走神,认真跟着老师思路走,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课下积极完成作业没有?遇到难题能否自己刻苦钻研?实在解不出是否及时向老师或同学求教?完成作业后,是否有预习的习惯?剩余时间是否有读书的习惯?读书时是否有做笔记的习惯?每当生活学习中有了感悟,是否有诉诸文字的习惯?学习一个阶段,是否有总结归纳系统知识的习惯?……如果你做到了这些,就不必挖空心思去探求什么学习方法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好的保障。这也是学习方法,是学习的根本大法,舍此不知其可也。此外,做到知和行的统一也很重要。大凡学习较差的同学在学习习惯上都存在着问题,应注意着手改正。否则,不会有大的进步。至于开夜车、搞题海战、集中突击等都是舍本逐末的方法,这是临阵磨枪,只能是“光”,却不能“快”。

老师想对你们说——“学诗的功夫在诗外,学语文的功夫在语文之外。”

兴趣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些学生会说:“学语文没意思,也没时间。”我感到很无奈,同时也在思考:“不是语文学科有没有意思,而是你怎么成了没意思的人?”我们从小就背“离离原上草”“处处闻啼鸟”……尽管失去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种原因可以肯定,就是学习中的急功近利心理在起作用。学语文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是讲求基础的。学习语文是不能偷巧的,一靠积累,二靠思考。多读多背多写多思,这“四多”仍然是建筑语文大厦的基石。语文重要的能力之一是迁移能力,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本是本,要学好,但要达到考试要求的阅读写作水平,只凭数册语文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课外书要读,还要多读。碰到好的文章要做读书笔记,经常拿出来翻看,能理解成诵。有见闻感想就写出来,经常练笔。这样坚持下来,养成习惯,大有好处。时间长了,你会逐渐发现自己的思想见解、语言表达等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你的积累会在阅读写作时潜移默化地起作用。一篇文章没有生字,有些语句却读不懂,写作没思路,没话说,都源于没有足够的文学积累。老师在课堂上会讲文言文阅读方法,也做现代文阅读指导,还要讲写作思路,可那些对于一个没有一定积累的学生来说是干瘪的、苍白的。无源之水是不能流长的,无本之木是不能开花的。试卷中的阅读写作部分都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思维难度。用眼观察生活,用心思考生活,深入领悟生活,始终是学好语文的必备素质。人生处处是课堂,处处留心皆知识。语文的天地是博大而丰富多彩的,做生活的有心人,做生活的有情人,会使你的思想感情更丰富,知识视野更广阔。多读多背多写多思,这“四多”是老生常谈,虽无新意,但这是学语文的根本,老话重提还是有必要的。

曾有学生问我:“语文怎样才能学好?”我问他:“你怎样学好政治?”他说:“多背。”我又问:“你怎样学好数学?”他说:“多做题。”我回答他:“多背加上多做题就能学好语文。”“做题”是提高成绩的必由之路。做题要“精”,主要是把握答题思路,掌握答题技术。比如“语言连贯”题。通过做题,要掌握以下要领:(1)全句话题一致的原则;(2)突出语段重点的原则;(3)上下文意合理的原则;(4)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5)句终句首一致的原则;(6)喻体本体一致的原则;(7)前后句式一致的原则;(8)上下音节和谐的原则;(9)语体色彩一致的原则;(10)感情色彩一致的原则;(11)语句合乎逻辑的原则;(12)各项原则协调的原则。但要把这些原则运用自如,非有一定的题量做保证不可。以为像记数学公式那样记住了这些原则就会做这类题了,这是幼稚的想法。

老师想对你们说——“只要站起来的次数比倒下去的次数多一次,就是成功。别心急,只要学起来!”

到了毕业年级,才开始认识语文基础的不足,倍觉时日不多,不免心急气躁。值得注意的是,有两种思想倾向是要不得的:一是绝望不学了,反正也不好,由它去吧;二是信心不足,能有进步吗?我想告诫同学们:“考试不惧怕不学,中高考拒绝不会。”优胜劣汰,这是铁律。别赌气,别气馁,只要学起来!相对而言,学总比不学有希望,做题总比不做有进步。语文是讲基础,但你不是一点儿基础没有;是讲积累,但你也不是毫无积累。有些题多做同样能掌握要领,提高能力。因而,要求我们有一种“我学不好谁能学好”的自信力,有一种“不到中高考绝不认输”的意志精神。更何况语文学科又处在考试科目的一号位上,“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话不免有些夸张,但也客观反映了开好头的重要性。“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若初战告败呢?后果不堪想象。可以说,语文的分值不止于那个数值,明智的人都这样认为。所以,学语文,你别无选择。千方百计学好语文是大明智!请记住:“只要站起来的次数比倒下去的次数多一次,就是成功。”而成功永远属于那些乐观自信、锲而不舍的人。

在这里,我还想提醒大家:学好母语是对每一个中华学子最基本的要求。在“疯狂英语”面前,我们不能失去根本。“胸无母语本难固,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师生以此共勉!(此文据作者2006年在河北唐山一中全校学法交流会上的发言稿整理修订而成)

第一讲 如何学习中学语文

【导语】同学们,祝贺你们步入中学课堂。中学语文,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自入高格。如何学习,请听我一一道来——【讲授】这节课进行学法指导,讲如何学习中学语文。

一、语文是什么?

【板书】一、语文是什么?【讲授】有人说,语文是语言和文字;有人说,语文是语言和文章;有人说,语文是语言和文学;还有人说,语文是语言和文化。不一而足。叶圣陶老先生在《认真学习语文》一文中的说法是: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个名称是从一九四九年下半年用起来的。解放以前,这个学科的名称,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解放以后才统称“语文”。

今天,我从另一个角度讲。语文是什么?语文是工作能力。【板书】语文是工作能力【讲授】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就个人来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明天走向社会参加工作,语文学习又与工作能力密切相关。我曾听到过一个例子:李素丽是北京市公共汽车上的一名售票员,她真诚、热情地为乘客服务,被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人”。有一次,在班车即将开动的时候,她看到一位农民工背包握伞,正急急奔向这辆车。见此情景,她随即大声说:“慢一点儿,您别着急,我们全车的人都在等着您呢!”这话说得多么得体。怕那位农民工因急跌撞,“慢一点儿”,是温馨提醒;“您别着急”,是真诚安慰;“我们全车的人都在等着您呢”,来北京的人大多很忙,在赶时间。去开会,去约见,去赶飞机、火车……这一班车赶不上,还有下一辆嘛,有的乘客或许产生不满情绪。这一句“我们全车的人都在等着您呢”,给人以客至如归的温暖,即使有个别情急的乘客,也就不好意思再说什么了。这叫工作艺术!同学们以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都要和人打交道,还要总结工作,发表意见,当了组织者,还要布置任务,动员宣传,交流思想,等等。可以说,无论是现在,还是明天,与我们须臾不能离且伴随终生的学科就是语文。从某种角度上说,语文能力就是工作能力。【过渡】语文是什么?语文是学养的加油站。【讲授】一次在前门大街,路过瑞蚨祥鸿记,抬眼见一副对联:“经纶事业从针下,锦绣文章在掌中。”看店名,观此联,就知道经营什么。蚨,指青蚨,昆虫名。《搜神记》卷十三载:“生子必依草叶,大如蚕子。取其子,母即飞来,不以远近。虽潜取其子,母必知处。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以子血涂钱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后称钱为青蚨,瑞蚨祥以此为店名,取财源滚滚之意。理出丝绪为经,编丝成绳为纶,可知此行业与纺织相关。古代以青与赤相配为文,赤与白相配为章,文章即错杂的花纹,可知经营绸布色彩斑斓。店号、联牌标明经营范围,取期盼生意兴隆之念。不愧为中华老字号,确有人文底蕴。

北京是文化古都,是一个抬腿就能踏响典故的地方。我特别建议同学们专时去前门大街抄录对联,现集录几副,抛珠引玉——瑞蚨交近友 祥气招远财(瑞蚨祥)天地庄周马 江湖范蠡船(亿兆老店)金炉不灭千年火 银钩常挂百味鲜(全聚德烤鸭店)店久十万朝乃诚信为本 酱香九州地唯品质是天(天福号食品专卖店)东不管西不管酒馆 南是家北是家面佳(老北京炸酱面店)茶香高山云雾质 水甜幽泉霜雪魂(张一元茶庄)剪裁奇妙随心动 斩切坚难任意行(王麻子刀具店)同修仁德 济世养生(同仁堂)尚文尚武尚德因尚善 正心正意正道为正人(尚文堂)…………【板书】语文是学养的加油站【讲授】大家都爱唱歌,我给大家分析一首歌词,大家深度理解一下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性。那该是十几年前的事。一天下午,我去教学楼上课。前面有位女生边走边唱一首很流行的歌——《大中国》,我跟在她后面,边走边听,边听边想,歌声伴我进课堂。这节课要讲鲁迅的小说《祝福》,我没有直接入题,而是讲起了刚刚听到的这支歌——

师我刚才上楼时听到一个女生在唱一首歌,歌名叫《大中国》。

生我们也会唱。(兴奋状)

师作为大家的语文老师,我建议大家不要唱这首歌。

生为什么?(疑惑状)

师我不通音律,不知曲,可我通语文,知词。这首歌歌词写得不好。

生哪些地方不好?(不解状)

师歌词第一句是什么?

生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有几个同学背出词来)

师停!“我们都有一个家”,这句就有问题。“都”用得不对。例如:你有一支铅笔,我有一支铅笔,他有一支铅笔,可以说,我们都有一支铅笔。你有一个中国,我有一个中国,深圳有一个中国,上海有一个中国,能行吗?说得通吗?中国只有一个,不能搞分裂。中华民族是一家,需这样表达:我们共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生哦——(恍然大悟状)

师下一句是什么?

生兄弟姐妹有很多,景色也不错。

师打住!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中华大家庭有十几亿人,兄弟姐妹确有很多。“景色也不错”,什么叫“也不错”?此处“也”字用得不恰当。举个例子说吧,我们学过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开笔是这样的:“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路瓦栽夫人美丽动人,想进入上流社会,过上奢华的生活。可在当时进入上流社会,身为女子需有两个条件:一是貌美,二是有钱。她具备第一个条件,不具备第二个条件,出身卑微,没有资产。但她不安于现状,在一个舞会上,她大出风头。也是命运弄人,乐极生悲,丢了从朋友那里借来的那挂项链。一夜狂欢项链即锁链,十载艰辛喜剧成悲剧。“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这里的“也”字有对主人公的身世、容貌、梦想、追求的客观介绍,也包含着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就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个“也”字值得品味。再比如,我们今天学的鲁迅的小说《祝福》,开笔这样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如果我们把“毕竟”去掉,将副词“也”改成“都”,句意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都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这样,就将阴郁沉闷的年底景象,改变为欢乐喜庆的年底景象。阅读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副词的意味。“景色也不错”,是说景色有不美的地方,只是美丽的地方多一些。因此,还算可以。能这样歌颂祖国吗?再想,当旧中国贫困落后、满目疮痍的时候,方志敏写下了《可爱的中国》,这首歌写“景色还凑合”,说得过去吗?我不质疑词作者的爱国情感,只是不认可他的语言表达。想把话说对、说好吗?请学习语文!下一句是什么?

生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

师这两句好。这是养育我们华夏文明的母亲河,北方是黄河,南方是长江。下一句呢?

生还有珠穆朗玛峰儿是最高的山坡。

师停!这是病句。“山坡”一词,按字面理解,应是从山顶到山脚的坡体,山峰是山尖。山坡是山坡,山峰是山峰,不能混同。

生(齐声)这歌我们不唱了。【小结】我们要认真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做到简明、连贯、得体。记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我建议大家上网查出来,认真读一读,这篇社论仍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板书】语文是高级美容师【讲授】语文是什么?语文是高级美容师。学语文使人变得高雅,富有气质。容貌的美丑,来自遗传;服饰的美丑,标准不一。过度追求打扮,只会矫污本色,失之自然。唯一能不断充实完善,并不断走向完美的,是人的精神气质。而学习语文,读书写作,可以充盈我们的精神,陶冶我们的气质。胸藏湖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随着读书的增加,阅历的丰富,个人的精神气质会沉淀为儒雅高贵。这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美容。

语文是百科全书式的学科。语文反映人类社会的事、理、情、志,表现民族精神、民族情操、民族审美情趣等。一言以蔽之:语文负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思问】语文设为一个学科,学习的特点是什么?

二、学习特点

【讲授】语文学习是讲求功底的,急功近利者学不好语文。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这副对联用来概括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最恰当。【板书】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解说】勤奋学习就像春天田野里的禾苗一样,每天去观看,庄稼长势并不显见,可它确是每天都在生长,不曾停止。过半月或几个月,你会发现,庄稼长高了,或该收割了。辍学就像工匠使用的磨刀石一样,每天观察,不觉得亏损什么。可过半年一载,你会发现,磨刀石凹陷变薄,甚至已经换成一块新的了。这就是时间的力量!语文学习也是这样,是个慢工夫。当你短期懒惰懈怠时,学习不会感到明显吃力。一个星期、一个月有事或有病不来听课,再上课你也能听得懂。而数理化学科就不行了,别说一个星期、一个月,有时一节课不听,第二节课听着就吃力,这是学科特点。语文学习需要时间,需要积累。三年初中、三年高中,整整六年的时间,认真学习与不认真学习,结果会一样吗?到了初三或高三学年,再来重视语文这一弱科,不亦晚乎?有些同学平时总把语文作业放到最后,时间不够就不写了,甚或老师留的读书任务也不重视。由于这类作业老师不是天天检查,可以拖拉推后,而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书一字没读。结果会怎样?不想也该知道。因为语文学习的这个特点,很多同学都是“温水中的青蛙”,积弊成疾,“死”了。那么,我们刚踏入新学年第一道门槛,该怎样立学呢?每一个人都要认真思考,下定决心,并付诸行动!【过渡】既然语文的学科性质、学习特点是这样,那么我们该如何学习呢?

三、如何学习

【讲授】怎样学习?一语言之:坚持积累。

首先,积累知识。课本是本,不容忽视。课文是例子,然而是范例,不可轻视。其一,要积累字词——正音释义。不要小看字词积累,有些同学初中、高中写的作文,没有明显提高,有一种原因是词汇量没有增加。其二,要掌握每一课的文学、文化常识。作者简介是重要的写作材料。其三,要背熟课本里要求背诵的文段。随着教学进度走,不可滞后。不可等到考试时,该背的书还没有背。其四,精彩的语段要常读成诵。对精彩的尤其是自己喜欢的语句文段要多读几遍,最好背下来。养成习惯后,你会发现,文字的原始积累源于此,文学的兴趣也萌生于此。除课本外,还要看课外书。以教育部推荐的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为基础,拓展延伸。记住:一定要多读书。“奇文共欣赏”,我给大家推荐100篇文章,这些文章是我在多年的阅读积累中挑选出来的,选择标准注重三性,即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

其次,积累生活。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要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多观察,勤思考,善表达。你会发现:时时留心皆学问,人生处处是课堂。在校园里,我曾看到一个学生的鞋带开了,就在他身后说:“当你右脚踩到了左脚的鞋带,身子就会倾斜。”那个学生没在意,没走几步,果然踩到鞋带,脚步错乱,身子一晃。他回头看了看我,说了声“谢谢”,赶忙俯身系好鞋带,继续往前走。“——原来自己也能把自己绊倒。”我接着说。他冲我会心一笑,走进教学楼。这是生活里的情趣,或者说,这是生活中的诗。诗意地栖息,最适合校园生活。有会心,常动笔,写作水平自然提高;多读书,深体味,阅读能力自会增长。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多,能做到的人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没有欺骗我们,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多听多背多读多写多思,有这“五多”,才有“多才”。有句话说得好:“聪明的人是肯下功夫的人,绝顶聪明的人是肯下笨功夫的人。”这是学好语文的不二法门。【板书】知识:课本——正音释义、文学文化常识、背诵部分、精彩语段等,坚持积累生活:时时留心皆学问,人生处处是课堂,做生活的有心人【思问】如何取得好成绩?

四、如何提高成绩

【板书】如何提高成绩好成绩≈基础知识+阅读写作+做题积累【讲授】分数是学生的命根,这是公认的道理。学业优异,要用高分证明。取得高分的途径有多条,而简明的说法在这里:基础知识+阅读写作+做题积累。在课本学习中,要掌握基础知识,开拓阅读面,提高写作力。同时,中学一、二年级要适量做些题,熟悉题型。这样,学习的方向性、目的性更明确。考试既检验学习,又有资于学习。学习与考试,相辅共进。请注意:我承认做题是提高成绩的必由之路,但我主张初一初二、高一高二要侧重阅读、写作方面的积累,适量做题,必须与初三、高三有别。【板书】必备文具、工具书读书笔记本,或称文学积累本:腹有诗书气自华;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语文作业本知识点、试题积累本三本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解说】我特别强调一下读书笔记本或文学积累本的规格和使用。它主要用于摘抄书中好的语段,若读后有感想,也可写在里面。这是自己的阅读、写作积累。在中学阶段积累下十几万或几十万字,就打下了较为扎实的文字功底,阅读写作能力自会提高,毋庸置疑。2018届人大附中人文实验班弟子郑柳依的文学摘记就有厚厚的八本。郑柳依高考总分691分,语文136分。其中微写作满分10分,大作文47分。这是读书积累的功效。【结语】这一讲是语文学法指导。希望弟子们知而且行,知行合一,学好语文。

附录1 教育部指定中学生文学名著必读书目

一、初中必读部分(15种)初中一年级:

1.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2.安徒生:《安徒生童话选集》,叶君健译

3.高尔基:《童年》,刘辽逸译

4.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女儿》,范希衡译

5.亚米契斯:《爱的教育》,田雅青译初中二年级:

1.杨沫:《青春之歌》

2.老舍:《骆驼祥子》

3.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梅益译

4.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丁钟华译

5.艾里·居里:《居里夫人传》,左明彻译初中三年级:

1.巴金:《家》

2.伏尼契:《牛虻》,李民译

3.巴尔扎克:《高老头》,傅雷译

4.兰姆姐弟改写:《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选》,萧乾译

5.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编:《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青少年版)二、高中必读部分(15种)高中一年级: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矛盾论》《实践论》,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2.钱锺书:《围城》

3.斯威布:《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楚图南译

4.朱光潜:《谈美》

5.王梓坤:《科学发现纵横谈》高中二年级:

1.茅盾:《子夜》

2.雨果:《悲惨世界》,李丹、方于译

3.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祝庆英译

4.刘小江编:《圣经故事》

5.傅敏编:《傅雷家书》高中三年级: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2.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3.海明威:《老人与海》,海观译

4.培根:《培根随笔选》,何新译

5.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

附录2 奇文共欣赏:佟先生推荐好文章100篇

1.王敦洲:《重读鲁迅》

2.杨曾宪:《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3.林贤治:《人间鲁迅》

4.谢冕:《富有的是精神》

5.龙应台:《在紫藤庐和Starbucks(星巴克)之间》

6.冯骥才:《神州遍地小洋楼》

7.王周生:《有一些感觉,正离我们远去》

8.周国平:《波兹曼的诅咒》

9.周国平:《幸福的悖论》

10.周国平:《苦难的精神价值》

11.周国平:《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12.丫七:《中国人的根》

13.林怀民:《魂魄》

14.北国骑士:《汉语,我想对你哭》

15.林海:《当英语成为我们追捧的品牌》

16.邓海南:《如果优美的文字离我们而去》

17.曾卫维:《重读欧阳修》

18.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19.梁衡:《读柳永》

20.梁衡:《把栏杆拍遍》

21.梁衡:《读韩愈》

22.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

23.梁衡:《这思考的窑洞》

24.梁衡:《大无大有周恩来》

25.梁衡:《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26.梁衡:《人格在上》

27.周国平:《人生寓言》

28.耿立:《遮蔽与记忆:赵一曼》

29.史铁生:《想念地坛》

30.汪曾祺:《胡同文化》

31.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32.张炜:《精神的魅力》

33.谢冕:《永远的校园》

34.杜鸿:《拜谒屈原祠》

35.谢泳:《梁思成百年祭》

36.柴爱新:《杨绛:人生边上觅归途》

37.冯伟林:《引得春风度玉关:左宗棠之死》

38.王敦贤:《生长在历史中的青藤》

39.周灿人:《寂静钱锺书》

40.冯骥才:《留得清气满乾坤》

41.祝勇:《作为思想者的巴金》

42.张承志:《清洁的精神》

43.卞毓方:《煌煌上庠》

44.卞毓方:《文天祥千秋祭》

45.卞毓方:《凝望那道横眉》

46.卞毓方:《千手拂云,千眼观虹》

47.卞毓方:《长歌当啸》

48.肖复兴:《孤独的普希金》

49.肖复兴:《山之精魂》

50.肖复兴:《水之经典》

51.汪曾祺:《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52.鲍尔吉·原野:《让高贵与高贵相遇》

53.刘利民:《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风雪中那美丽的坚守》

54.翟杰:《日本没有教师节》

55.王开林:《陈独秀:龙性岂易驯》

56.刘火雄:《蔡元培:绝不再做政府任命的校长》

57.李鹿:《梁思成:心碎倾城》

58.纪彭:《草根行者梁从诫》

59.萧且行:《西南联大:学术自由民主堡垒》

60.朗诵诗:《记得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61.李宗陶:《草婴的胜利》

62.李辉:《告别权利的瞬间》

63.陈祖芬:《哈佛的证明》

64.余杰:《遥远的掌声》

65.陈平原:《千年文脉的接续》

66.周泽雄:《从钱锺书考零分说起》

67.孙郁:《文字后的历史》

68.赵园:《红之羽》

69.张晓风:《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70.张晓风:《只因为年轻啊》

71.席慕蓉:《生命的滋味》

72.余光中:《逍遥游》

73.余光中:《沙田山居》

74.史铁生:《我与地坛》

75.余秋雨:《道士塔》

76.余秋雨:《莫高窟》

77.余秋雨:《废墟》

78.余秋雨:《风雨天一阁》

79.余秋雨:《遥远的绝响》

80.林子明:《认真极处是执着》

81.梁文道:《清贫与富贵》

82.童大焕:《岂能以富豪论大学精神》

83.姜岩:《刘翔,输了也正常》

84.孙云晓:《夏令营中的较量》

85.蒋子龙:《托翁的动手能力》

86.李存葆:《祖槐》

87.高伟杰:《只为一个人》

88.王聃:《羞辱是一门选修课》

89.陈鲁民:《齐白石的“两笑”》

90.熊召政:《只有疏狂一老身》

91.吕麦:《傲慢与非偏见》

92.范曾:《梵高的坟茔》

93.冯骥才:《孤独者的自由》

94.谢望新:《作家,你需要什么——谈散文创作》

95.培根:《论真理》

96.培根:《论善良》

97.许纪霖:《被扭曲的现代化》

98.费晔:《拿什么纪念大师》

99.卢新宁:《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100.孙中山:《在岭南大学黄花岗纪念的演说》【推荐心语】陶渊明有诗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二首》)这百篇文章,余颇欣赏,每周印发给弟子,供其阅读。虽一孔之见,不成体系,然亦水中有珠,璞中有玉,值得一观。其目的在于培养兴趣,引导弟子多读书,养成积累的习惯。今将篇目集录于此,引玉是也。国文教师佟世祥于己亥春

第二讲 语体文教与学

【导语】语体文是白话文的别称,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它是相对于文言文而说的。

如何学习语体文

,请听我一一道来——如何学习语体文【讲授】在新近几轮课程标准制定和课程方案制定的大背景下,我想强调:中学语文教与学要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教育重基础。我以为,不要把基础教育搞得太高。古语有云:“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战国策·秦策一》)基础不固,大厦不牢。

基础知识主要指字、词、句、段、篇;基本技能主要指听、说、读、写、思。【板书】基础知识:字——正音词——释义句——语法段——句群篇——主题【解说】学习一篇课文,字词认读、解释是第一关,正确读音、解释词义是理解句子的关键。不能正确认读生字、理解生词,就不能准确理解句意;句意不能正确理解,就不能准确把握段意;各段段意不能全面理解,也就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题。这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障碍。基于此,需要对字音、词义逐个积累,逐课积累,不断增大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若到高中,还是初中的语言表达层次,很大程度上是词汇量不够。

句子理解要借助语法。语法是汉语组织法则,遵从语法,表意就通畅明确;违背语法,表意就含混不清。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语法学习,提高语言修养,力求表达文从字顺。常见的语病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避免这些语病出现,语言表达水平自有提高。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是十分必要的。现在流行的做法是不讲语法,理由是:考试不考语法知识,只考语言运用。我以为,老师要教、学生要学基本的语法知识,因为知识就是能力。

段意的把握难度就大一些。一般地,较大的段落由多个句子或多个句群组成。阅读时,要会分析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如并列、承接、选择、转折、递进、因果、条件、解说等,进而把握段落大意。如果段意都不能理解,怎么期望能读懂整篇文章?

篇是由诸多段落组成的,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主题。读文章,要通过追踪作者思路,把握段意结构,归纳出中心思想。若与作者主意相契合,就是读懂文章了。这需要综合能力,要不断训练。

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语意,是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要养成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中心、中心不离背景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