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20:46:20

点击下载

作者:黄佳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

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试读: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从何而来?

科学社会主义亦称科学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区别于空想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既是指一种学说、理论,又是一种社会实践、社会制度,还指一种社会形态。一般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共产主义学说,与马克思主义是同义语;而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通常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起作为马克思主义三大基本理论之一被理解和使用。本书中所指称的科学社会主义,亦是从狭义上进行理解和解读。

马克思、恩格斯并非从一开始就选择使用“科学社会主义”来指称自己的理论,而是经历了理论的深入发展和认识之后,才确定使用“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起初,马克思和恩格斯更加倾向于用“共产主义”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因为在当时社会中冠以“社会主义”之名的学说和派别林立,并且这些以“社会主义”命名的学说主要是一些空想学说。例如19世纪40年代欧洲大陆出现的封建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小资产阶级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1]级的运动,共产主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因此,为了与这些所谓的“社会主义”派别相区别,马克思、恩格斯不用“科学社会主义”来表达自己的立场,而将自己的理论称为“共产主义”。直到19世纪50年代,曾经在欧洲盛行一时的种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逐渐衰落。马克思、恩格斯当时为了区别于空想社会主义,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中,才使用了“革命的社会主义”[2]一词,并将它视为“共产主义”的同义语。而“科学社会主义”一词则直到19世纪70年代左右,才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章和著作中逐渐被使用并认可。

恩格斯使用“科学社会主义”概念要略早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阐述他与马克思创立的学说同圣西门等人的学说之间的区别时,称后者是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而称他与马克思的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后来,马克思为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法文版写的导言中说,这个小册子摘自《反杜林论》的最重要部分,“这一部分可以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3]此后,“科学社会主义”一词在马克思著作中便经常出现,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混同使用。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学说是同一思想体系;作为社会制度,则属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244页。[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479页。[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十九卷,263页。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要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两个必然”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产生的是自己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即“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共产党宣言》的基本观点之一。“两个必然”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的论断,是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早在资本主义社会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马克思、恩格斯就以惊人的气魄和敏锐的洞察力依据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以及阶级斗争的基本规律,提出了“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必然”理论阐明了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科学地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两个必然”的论断并非空谈,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充分加以论证得出的必然结论。理论依据之一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存在两类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正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也存在这样的社会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主要体现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不断破坏着资本主义存在的基础,并且这种破坏力是不可避免的,只要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继续存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必然会持续下去,直至资本主义制度灭亡。“两个必然”的理论依据之二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的运动。资本主义在发展中也为其自身制度的灭亡培育了掘墓人——无产阶级。人类社会的前进和更替离不开人的主观参与,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剥削和压榨的对象——无产阶级正在逐步的成熟和壮大,形成与资产阶级对立的庞大的阶级阵营,随着阶级矛盾的激化,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亦从自发走向自觉,特别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立,使得无产阶级作为一支有领导的阶级力量走上历史的舞台,担负起资本主义社会掘墓人的历史责任,最终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从而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在“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的指导下,马克思、恩格斯又进一步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从而构建了完整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两个必然”理论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两个必然”无疑是科学、正确的理论论断,然而我们也应当理性的认识到,“两个必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2.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虽然“两个必然”理论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然而社会形态的更替却并非历史自然而然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参与。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两个必然”的理论基础之上,又提出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决定性手段,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出现的。即无产阶级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方能实现“两个必然”理论所指出的社会发展规律。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首先,完成无产阶级革命,取得国家政权的阶级必然是无产阶级,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参加工人运动,进行调查研究,在斗争实践中发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作了完整地系统地阐述,分析了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无产阶级革命使命的提出,一方面由于无产阶级具有其他阶级不具有的革命性。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不但人数在不断增多,而且它的力量及其反抗情绪也在不断增长。《共产党宣言》还运用对比的方法将无产阶级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其他阶级进行比较,指出那些站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中间的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农民,都具有摇摆不定的二重性,因此他们不能将革命进行到底,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推翻资本主义,消灭阶级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发展壮大,必然伴随产生庞大的无产阶级,这种伴生关系使得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断发展壮大,直到其成为一支独立的阶级革命力量。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其他阶级,却由于资产阶级的壮大而受到排挤而不断萎缩,因此不具有成为独立革命力量的可能性。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1]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因此,由无产阶级作为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其次,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主要途径是无产阶级革命,即武装斗争。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担负的历史使命,必须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实现与自然规律不同,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而社会历史规律则必须通过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即自觉地参与才能实现。无产阶级正是实现由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客观规律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的社会经济地位使其能够清醒地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为之实现而奋斗,而资产阶级则既不承认这一客观规律,也不肯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必然要竭力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抗拒历史潮流。所以,阶级斗争是注定不可避免的。1879年,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根据我们的全部经历,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将近四十年来,我们都非常重视阶级斗争,认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特别是重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它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所以我们决不能和那些想把这个阶级[2]斗争从运动中购销的人们一道走。”当然,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指出阶级斗争的重要性,但却不排除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以和平方式和手段取得政权的可能性。究竟是采取和平方式还是暴力手段取得政权,主要取决于反革命阶级的抵抗态度和其是否也采取暴力的手段。3.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在“两个必然”和“无产阶级革命”两个理论之上,马克思恩格斯又对未来社会发展进行了准确的判断,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1875年4月至5月,马克思为了批判拉萨尔机会主义路线,指导德国工人运动健康发展而写下了《哥达纲领批判》这部伟大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深刻地论述了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两个阶段的原理。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在此,马克思恩格斯不仅详细地阐述了过渡时期的存在原因、基本特征、实现方式等问题,还具体地指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

夺取政权需要通过激烈的暴力手段,而夺取政权后要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愿景则需要循序渐进,这既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由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是不现实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并不具备共产主义社会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3]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现有的生产力扩大到为建立公有经济所必要的程度一样,即将来临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逐步的改造现实社会,并且只有在废除私有[4]制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创造出来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中间的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即是努力提高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并建立共产主义需要的物质条件。

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分别是指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把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过程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共产主义“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恰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第二阶段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只有到了这个阶段,人们“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5]分配!”列宁认为,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两个必然”论断、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从社会形态更替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变革的主要阶级力量和实现途径,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的步骤路径等全方位的描绘了未来社会发展的蓝图,对于马克思主义者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理想指明了方法和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的理论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不单单研究经济、研究政治或研究文化等某一方面的内容,也不仅限于研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抑或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革命理论,而是从政治的高度,把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工人阶级解放运动的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国际条件与国内条件综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从中探索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社会主义所涉及的基本理论问题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因此,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学习,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不能简单地进行割裂的理解。

第二,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行动科学。科学社会主义自产生之初,便从来不是书本中的理论,而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行动科学。恩格斯在谈到科学社会主义特点时,说它是“活的行动理论”。马克思主义作为完整的世界观,其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都是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回顾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无论是欧洲早期的工人运动,抑或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都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进行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因此,科学社会主义绝不仅仅是丰富、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是一门具有强大的指导实践的作用和行动的科学。

第三,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发展的学科。科学社会主义从来不是封闭、僵化的理论体系,其强大的生命力正是来源于它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问题的正确回答,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发现、分析、回答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是科学社会主义能够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源泉,是科学社会主义能够永葆革命青春的根本保证。邓小平同志曾指出:“马克思主义要发展,社会主义理论要[6]发展,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而向前发展”。自从俄国十月革命给我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后,经历了几代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思想家的努力,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都是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发展的学科。[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7页。[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74页。[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0页。[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9页。[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25页。[6]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42页。

三、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

(一)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的重要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实现共产主义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苏联解体的例子告诫我们,要实现共产主义绝非易事,要时刻保持警惕性,要不断地学习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因此,学习科学社会主义,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准确、完整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并正确的指导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而理论认同的前提是对于该理论全面、正确的学习和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一起组成完整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因此,只有认真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避免出现片面的解读。如果用片面的理解去指导实践,势必会造成难以弥补的错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许多国家遭遇了挫折,遇到了困难,这同长期缺乏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没有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缺乏正确认识有直接关系。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都是我们的前车之鉴。实践证明,只有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同时,加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学习和研究,才能全面系统地、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二,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明确并深刻理解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论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无产阶级武装夺取政权以及实现共产主义指明了方向和途径,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只有深刻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明确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并相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是文化、价值观的相互撞击和融合,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的各种思潮良莠不齐,不断的冲击着刚刚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如果不认真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明确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相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就会很容易受到资产阶级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迷失自己的努力方向,进而动摇国家发展的根基。因此,认真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青年一代明确并深刻理解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固的社会基础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三,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认识,避免在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犯错误、走弯路。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成熟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实践的检验和考验,也在实践中遭遇了挫折和反复,是成熟而科学的指引社会发展的理论。认真的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能够理性的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明确我们国家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用正确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我国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重蹈历史的覆辙,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全中国人民的“中国梦”。(二)如何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

第一,要用系统的学习方法来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任何一门科学一样,马克思主义学说不可能在人脑中自发产生的,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灌输,需要通过刻苦地钻研才能入门。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从总体上和科学体系上领会和掌握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中国问题为中心,以当代现实为依据,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认真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学科,并以实际行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第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刻苦攻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力求完整准确地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要结合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实际,包括历史的和现实的、国际的和国内的,重点放在对现实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当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的挑战,需要我们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力求解决和回答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第三,要发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科学研究的意义在于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邓小平说:没有探索,没有创新,没有不同试验的比较和不同意见的讨论,我们的事业就没有生气。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随着各国社会主义的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一定会不断增添新的内容,社会主义建设一定会呈现出多种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生命力。因此,在我们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避免再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独立思考,求实创新,力求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贡献。此外,在理论创新中还要注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只有坚持这样做,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世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发展,当代社会主义的实践,为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课题。努力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活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开拓新的视野,发展新的观念,进入新的境界,把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任务。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

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杰出代表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由于这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生活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革命时期,因而他们的学说继承了自16世纪以来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吸取了18世纪启蒙学派的某些思想形式和唯物主义的积极因素,在19世纪初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的影响下,把空想社会主义推进到鼎盛时期和最高阶段,成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之前水平最高的空想社会主义。1.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般认为,英国政治思想家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发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巨著《乌托邦》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那个时代欧洲社会发生重大历史变迁的产物,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

早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欧洲就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资本主义开始冲破封建关系的束缚而突飞猛进地成长起来。在这一时期,欧洲社会不仅面临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的矛盾,而且也出现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新的社会对抗的萌芽——早期无产者与资产者之间的矛盾。由于资本原始积累采取赤裸裸的暴力方式,造成大量的早期无产者,他们不仅遭受到当时封建主义的残酷压榨,而且还受到新兴资产阶级化了的贵族和资产者的剥削,于是代表早期无产者利益和愿望的思想学说便应运而生了。那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是凭借着想象勾勒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模糊的轮廓。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了18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带来的是生产方式日新月异的革新和进步,传统上以手工业为主的生产方式被机器化大生产所代替,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同时,工业革命也深刻地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导致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升级,使得空想社会主义得以进一步发展,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对于理想社会制度的描述,而且已经产生了具有直接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

进入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一个巅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在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并且开始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强烈的批判,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提出了不同的学说,但是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没有阶级因而没有剥削与压迫,人人参加劳动,生产实行计划管理,人人有充分的自由时间,人人自由平等享受生活,教育普及,妇女解放,三大差别在消失,国家逐渐消亡等。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充满血暴力的原始积累方式迅速发展的产物,是同现代无产阶级先驱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自发反抗相适应的理论表现,反映了早期无产者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是当时英国和欧洲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2.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在其存在的三百多年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6~17世纪为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这一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德国的闵采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等。他们主要以虚幻的文学游记的形式揭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提出废除私有制,实行产品公平分配,建立一个政治清明、社会平等、民众乐业、道德崇高的美好社会愿望。恩格斯称他们的主张表现出“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

第二阶段: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了平均共产主义的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摩莱里、马布利和巴贝夫等。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由家庭手工业发展到工场手工业阶段,无产者反抗资产者的自发斗争初步展开,无产者的意识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人民革命和人民专政的卓越思想,制定了逐步消灭私有制、实现公有制的过渡性措施和建立共产主义国民公社的方案。虽然他们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色彩,是“苦修苦练的,禁绝一切生活享受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恩格斯仍然称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已经有了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1]。

第三阶段:19世纪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等。此时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大工业阶段,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日益暴露和扩展,空想社会主义也发展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仅继承了以往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成果,而且还吸收了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的理论形式,恩格斯称其为“第一批[2]社会主义者”,称其学说为“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一时期主要思想主要有:(1)法国圣西门的主要思想。圣西门的思想主要包括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以及他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即实业制度。第一,圣西门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有规律的、上升发展的过程,最终发展至人类的黄金时代。他认为现实社会中存在着两种社会因素:正在消逝的过去的残余和正在成长的未来的萌芽。圣西门实际上体察到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二,圣西门说明了经济关系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并指出了经济关系的变更是社会阶级关系和政治状况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第三,圣西门还意识到了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了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指出法国革命不仅是贵族和市民等级之间的斗争,而且是贵族、市民等级和无财产者之间的阶级斗争。第四,圣西门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利己主义占着支配地位的社会,而利己主义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实业制度是圣西门所设想的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就是他所向往的自由、平等和幸福的黄金时代。(2)傅立叶的主要思想。傅立叶自命是第一个发现了人类理性,从而使“三千年来的幻想和愚蠢化为乌有”的天才。第一,傅立叶辛辣地嘲讽、淋漓尽致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他认为,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进步中起过重要作用,但资本主义制度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却没有给人类创造幸福。它深刻地指出:“在文明制度下,贫困是由富裕产生的。”他怒斥文明制度“是恢复了的奴隶制度”。第二,傅立叶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创造了大规模的生产,又存在分散经营,造成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生产之间的竞争,使所谓的文明制度在恶性循环中运行,为自己制造了无法克服的矛盾。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经济危机后,傅立叶第一个指出,这是“生产过剩所引起的危机”。对此,恩格斯高度评价说,这一论断“中肯地说明了一切危机的实质”。他还认为资本主义竞争必然走向其反面,产生垄断。马克思说这一预言是傅立叶的不朽的功绩。傅立叶揭露说资产阶级宪法中规定的所谓人权都是对人民的欺骗,资产阶级法律同样是虚伪的东西。第三,傅立叶的和谐社会构想。和谐社会的基层单位叫法郎吉,它是包括工业、商业、家务、教育、科学、艺术等劳动在内的综合性的生产和消费协作组织。在法郎吉中,农业是最诱人的生产,工业生产不能超过全部生产时间的四分之一,以免破坏引力的平衡。显然他对大工业的发展还没有认识,但隐隐约约含有保持生态平衡的思想。傅立叶的和谐社会是产品极为丰富、人们收入大幅度增加的社会。在傅立叶的和谐社会中,人们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人。第四,傅立叶论述了劳动和享受的同一性。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中,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情欲都受到了压抑,因而劳动成了痛苦的事情,而在和谐社会中,人的各种情欲都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劳动使每个人天生的爱好,是一种享受。(3)欧文的主要思想。欧文管理着一家拥有两千多工人的大纱厂,他发现纽拉纳克棉纱厂2500人给社会生产的实际财富,在不到半个世纪以前还需要60万人才能生产出来,因此他问:“这2500人所消费的财富和以前60万人所应消费的财富之间的差额到哪里去了呢?”答案是:落到资本家手里了。欧文通过简单的计算,提出了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问题。欧文主张建立由劳动者组成和管理的公社,在那里,生产资料私有制度将被废除,资本家和工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界限不复存在。1825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新哈姆尼地方,买下三万英亩土地,建设“共产主义公社”,接着他又在纽约州、俄亥俄州和印第安纳州其他地方建立了十八个公社,开始他的社会主义试验。

马克思、恩格斯给予了这三位空想社会主义者较高的评价,说科学社会主义是依靠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位思想家而确立起来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并称他们为“第一批社会主义者”或“社会主义创始人”。3.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空想社会主义的这些积极成果是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列宁指出,空想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上是正确的,因为它是由资本主义产生的那个阶级的象征、表现和先声。各个空想的学说体系,特别是19世纪初期的空想学说体系,都抨击了现存社会的全部基础,从而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和对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极为宝贵的思想价值。当然,三大空想家的理论仍然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的理性论基础上的不成熟的理论。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当时大工业在英国刚刚产生,在法国还几乎没有,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只是表现出他的种种弊端,而没有明显的暴露出它内在的基本矛盾,因而人们还难以考察并揭示其发展规律。4.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1)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直接思想来源,科学社会主义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都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都表达了自己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现状的不满。一方面,空想社会主义学者不仅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而且对资产阶级在物质和道德上的贫瘠也进行了揭露,这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是相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共产党宣言》中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并对其进行了批判。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头到脚都是用鲜血和血泪发展起来的,它是在对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另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来源于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人类进步史上的优秀成果,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内容,如两者都提出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关于劳动光荣和劳动改造的思想、关于社会发展规律性的思想、关于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的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用新型分工代替旧式分工的思想。虽然空想社会主义的大部分的观点都具有空想的性质,但是他们提出的观点和理论已经被证实具有真理性,并且为科学社会主义所继承和发展,这体现了两者的内在联系性。(2)空想社会主义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体系完整的科学的理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虽然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于空想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有着本质区别。首先,对待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和态度不同。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实社会的阶级力量。所以只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寻求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不敢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彻底的否定,更不敢去发动广大的无产阶级去推翻资本主义政权。而科学社会主义是则充分恳定了无产阶级的主力军地位,认为他们是实现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是社会形态变革的主要动力。其次,实现理想社会的历史途径不同。比如英国的欧文建立了所谓的共产主义社区,希望通过渐进式的资本主义内部变革,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其结果只能是徒劳无功的幻想。而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到资本主义绝不会轻易放弃自己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利益,反而会对日渐壮大的无产阶级进行疯狂的打压,所以无产阶级只可能通过暴力手段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打破旧的不合理的社会秩序才能实现无产阶级的革命理想,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第三、建立的理论基础不同。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包含着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和许多精辟的思想及论证,但其在历史观上却主要是唯心主义的思想,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此外空想社会主义还有许多消极的成分:例如保留奴隶与奴隶劳动、殖民地、宗教神秘主义因素、劳动偏见、政治极端主义等。而科学社会主义建立在彻底的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有了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1.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出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1765年英国仪器修理工瓦特发明了蒸汽机,1776年第一台蒸汽机投入使用,从而引发了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以英国为例,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产业革命完成时,机器生产在工业主要部门取代了手工劳动。机器的采用,使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当时的英国制造着全世界所需要的各种工业产品,号称为“世界工厂”。此后法国、德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也都相继开始了产业革命。到了19世纪30~40年代,西欧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从工场手工业阶段过渡到机器大工业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同时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出现了处于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和处于被雇佣和被统治地位的无产阶级。2.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成为主要社会矛盾

产业革命确立了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工业制度的建立,引起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使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社会化了;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却愈来愈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雇佣劳动制度逐渐确立起来了,形成了两个彻底分裂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其表现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从1825年开始,连续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从英国开始,后波及美国,最后席卷整个欧洲和美国,形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产品滞销,银行歇业,工厂倒闭,失业增多,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转向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三)无产阶级力量壮大,社会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资本主义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产生了他自己的掘墓人——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表现在阶级关系上,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为公开的对抗。到19世纪30~40年代,西欧的工人运动已从产业革命初期破坏机器的自发斗争,发展到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政治罢工和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年至1848年英国工人掀起的宪章运动,1844年6月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工人们明确提出争取民主共和国,维护无产阶级利益,争取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反对私有制,反对资本主义剥削的要求。虽然这些革命运动都失败了,但却开辟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新纪元。事实表明,无产阶级已经不是作为资产阶级的附庸,而是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同时,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又表明,无产阶级要取得解放的目的,必须有革命的科学的理论指导、需要科学理论的武装。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成为历史的定势。(四)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19世纪40年代欧洲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状况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和空间。由于当时的工人运动还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指导,而是受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无产阶级对自己的历史使命、斗争目标和斗争策略还缺乏科学的认识,因此,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一次又一次遭到失败。这种情况表明,必须有一种科学的革命理论来取代其他一切的社会主义理论,以引导工人运动走向正确的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就是这个历史任务的实践者。他们深入社会,积极投身工人运动,在继承人类优秀科学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社会实践中发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恩格斯在青年学生时代,政治上是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世界观上是唯心主义者,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列。他们几乎在相同的时间内各自通过艰苦的探索,在阶级斗争和科学研究的革命实践中,完成了从唯心主义者到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转变,站到了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完成了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从唯心主义者到唯物主义者的“两个”转变。1844年8月,马克思、恩格斯结成终身不渝的革命战友,开始合作创立共产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事业。从1844年9月开始,他们先后合写了《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单独撰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恩格斯独立完成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共产主义原理》等著作。通过这些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从而使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有了坚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把唯物论同辩证法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观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创立了唯物史观。他们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即剩余价值。恩格斯指出,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个伟大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这两大发现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1.唯物史观的创立

唯物史观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就是物质运动的最高表现形式,它经历着有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运动。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归根结底是由物质生活决定的,一切社会变动的最终原因,不应当归结为人们的思想活动,而应当在社会生产方式中去寻找。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确立起来后,与生产力发展基本相适应,那么它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一种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时候,代表新的生产力要求的新兴阶级就会起来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性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激化的结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唯物史观正确地说明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指明了社会主义胜利的途径。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大多排斥阶级斗争,主张通过和平宣传、示范的办法去实现社会主义,其结果只能是遭到资产阶级的疯狂打击,纷纷以失败告终。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去分析人类社会历史,发现阶级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物质的东西只有用物质的力量才能摧毁,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仅仅痛恨资本主义是不够的,或者企图用一些美妙的前景去感化统治阶级,指望他们发善心,是不现实的。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阶级斗争,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肯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指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是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力量。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承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就克服了以往的英雄史观。这就告诉我们,实现社会主义,不能指望统治阶级和少数头面人物,而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从而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力量。

总之,唯物史观的创立,把唯心主义从历史领域这个最后的避难所驱逐出去。唯物史观的发现,使人们真正了解了社会主义为什么要代替资本主义,通过什么途径以及依靠什么力量来实现社会主义这样一些重大问题,驱散了长期以来笼罩在社会主义问题上的种种迷雾与误解。2.剩余价值学说

剩余价值学说证明,剩余价值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出来,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不占有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遭受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工人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给资本家,在一部分工作时间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工资),以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而另一部分工作时间则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出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剩余价值学说科学地说明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揭示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受苦受难的根源所在。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认为,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在于不断地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无限的贪欲促使资本家激烈竞争,不断扩大资本积累,盲目扩大再生产,生产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另一方面,中、小资本家、小农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加入无产者队伍,失业人数激增,群众购买力下降。资本主义这种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又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本质要求,即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消灭剥削,消除贫富差别,维护社会公平,以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剩余价值学说明确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地位和无产阶级解放的途径。这个学说告诉我们,无产阶级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但他们自己却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工人虽然有时可以不受雇于个别资本家,但是他们最终还是要把自己作为劳动力出卖给整个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永远处于受剥削和受压迫的地位。无产阶级不仅是一个受剥削和受压迫最深的阶级,而且是一个最有前途、最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性的阶级。它同现代化大生产相联系,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有远大前途;它不占有生产资料,具有大公无私的品德;它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它最富于革命性和战斗性。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者。无产阶级为了完成自己的革命使命,争取彻底解放,只有联合起来,消灭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获得自由解放。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得资本主义的灭亡不再是人们的空想,而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埋葬资本主义不再仅仅是个别天才人物的事业,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社会主义不再是理性的发展,而是现实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在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最终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

一般认为,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这部著作虽然只有近2万字,但其产生的历史意义是无法估量的。它详细的描述了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担负的世界革命使命的理论。从而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斗争的完备的理论和学说。它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共产党宣言》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公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表述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一百多年来,全世界无产阶级在《共产党宣言》精神的指引下,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证明,《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基本原理是完全正确的。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它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从道德和理性原则出发批判资本主义和从头脑中构思未来理想社会的根本性缺陷,对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进行了科学的论证,从而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它揭示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提出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彻底改造旧世界、建立新社会的主张,彻底否定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期望借助于少数达官贵人的善心和钱袋来实现理想社会的幻想。它科学地分析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揭示了无产阶级“是有自己的利益和原则、有自己的世界观的独立的阶级,是和一切有产阶级相对立的阶级,同时也是国家力量所系并能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阶

[3]级”,从而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是一受苦受难的阶级的观念,阐明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者和建设者的观点。

一百多年来,科学社会主义对人类解放的进步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任何一种学说要成为科学,都必须揭示研究对象的规律性。正是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以剩余价值学说为经济学依据,科学社会主义一经产生,变成了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1864年,第一国际诞生,欧洲无产阶级联合在一起;1871年,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宣告成立;1889年,第二国际诞生,工人运动由欧洲扩展到美洲;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世界上出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等十几个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形成一个堪与资本主义世界对垒的强大阵营,由此带动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则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决了国际资本主义殖民统治的堤坝。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能够如此广泛而深入地掌握群众,如此巨大而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社会力量和现实道路,它是指引全人类走向自由解放的真正科学。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理论成果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1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