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国:汉字与庄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02:54:36

点击下载

作者:田舍之

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汉字中国:汉字与庄子

汉字中国:汉字与庄子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汉字与庄子/田舍之著.—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18.12(汉字中国)

ISBN 978-7-5589-0501-8

Ⅰ.①汉… Ⅱ.①田… Ⅲ.①汉字—少儿读物 Ⅳ.①H12-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62993号汉字中国汉字与庄子田舍之 著简 山 绘图赵晓音 装帧责任编辑 霍 聃 美术编辑 赵晓音责任校对 沈丽蓉 技术编辑 许 辉出版发行 少年儿童出版社地址200052 上海延安西路1538号易文网www.ewen.co 少儿网www.jcph.com电子邮件postmaster@jcph.com印刷 上海景条印刷有限公司开本787×1092 1/32 印张5.25 字数54千字2018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ISBN 978-7-5589-0501-8/I·4379定价26.00元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如发生质量问题,读者可向工厂调换田舍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舍之国学”创始人。近年来,他致力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与实践,创建了以汉字文化为切入点,以国学经典为主线,以生活养成为目标的“舍之国学”教学体系。著有《汉字可以这样画》《汉字可以这样写》《汉字可以这样解》《汉字智慧》《书法智慧》《国学与养成》等图书。汉字是一眼泉——写给小朋友的话

我看汉字,是一个个活泼泼的精灵。好多年了,这些古老的精灵常常在时空的缝隙里探出头来,俏皮地眨眨眼,像是与你捉迷藏的孩子。我找寻它们,于是慢慢走近古人,走进五千年文明,时时能捡拾到散落在历史长河边的五彩斑斓的智慧之贝。

初识这些精灵是二十几年前的事,不过那时只是猎奇,只是用它们来装点生活,如同路边采撷一枝不常见的野花,簪在发梢,添一分美艳。一件事物,被视作工具时,即便了解得再深刻、掌握得再熟练,都不过是一种技艺,没办法感知温度、触及灵魂,没办法润泽生命、滋养内心的安宁与欢悦。

将我唤回正途的是孩子们。十年前,教几个孩子写字,闲暇时,画些甲骨文让他们猜,没想到他们满眼的惊喜,没想到他们可以精准地说出那些符号的本义,甚至可以描述出一个个的故事。那一刻,忽然觉得讲授知识和技艺没那么重要了,那时起,决定和孩子们一起去亲近汉字,带他们探知汉字背后的故事和秘密。

我们先开了画字课:列一个主题,试着用最简单的符号表述,看谁画出的“字”最生动、准确。能把复杂的事物刻画得简单、准确,不容易。比如“人”,我们能画出正面直立的“大”的形状,没办法简约成侧身弯腰劳动的形象;比如“天”,我们会画一朵朵的云,会画日月星空,想不出在人的头顶标注出天的意象;比如“问”,我们可以想到一个人询问另一个人的场景,不会简化成一扇门、一张口……

比起画字,孩子们更喜欢看“字”讲故事。“月”,他们会说月牙中的点是玉兔、金蟾、嫦娥或吴刚;“安”,他们说是妈妈等他们回家吃饭;“习”,他们说是春天的清晨小鸟偷偷溜出温暖的窝迎着朝阳练习飞翔,甚至说是被后羿射落的三足金乌飞回来陪昔日的兄弟朝升夕落……

我从不点评,只告诉他们没有对错,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思维是否精炼合理,思想放飞得是否足够遥远。我喜欢看他们认真观察、努力思考的样子,喜欢他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畅想。我总觉得他们需要这样的抽象与想象,需要感悟那些汉字精灵的睿智,需要在这样漫无边际的遐想中与远古的智慧碰撞、汇通,继而开创自己美好的未来。

有一次,我给他们讲“学”:“子”是学生,“冖”是房子,“爻”是知识,上面那双大手是老师。有孩子问:“为什么老师的手在教室外面呢?”没想过这个问题,一下子语塞。后来有孩子说那是天神的双手,说神话故事里人都是和神仙学本事的,包括孙悟空,师父是菩提老祖,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上天入地、神通广大。这个说法倒是有趣,是否有神仙姑且不说,伏羲画卦、仓颉造字,确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来,而且“神”字的金文,中间是表示贯通天地的竖,两侧就是和“学”字一模一样的倒垂的大手。

孩子们的眼睛里,是干净得没有渣滓的世界,这种纯净,能清洗心霾。好多汉字,是他们启发了我的思考,甚至有些字,是他们教会我该如何认知。

汉字是一扇门,门外是知识,门里是智慧。汉字是一眼泉,汩汩而出的是清澈,濯净澄明的是心田。这十年,感恩那些陪我一起长大的孩子们,感恩那些精灵般的汉字,他们让我不泥陷于知识的海洋,让我窥见传统文化背后的精微与深邃,他们让我在红尘侵染中找回自己,让我在心底种下一抹柔软与清明。

这些年,我于汉字,如入山寻宝,每有所获,且生命越经历,所得越丰厚。那些汉字精灵,常常在我认知的一步之遥等着我,可当我迈进,伸手去触摸时,又倏地闪到更远处。我曲曲折折地追着它们走,穿越经典,穿越亘古,隐约遇见了光。有时我会想,或者它们不是与我捉迷藏,只是想带我去往它们生出的地方。那里,一定很美好。

写这套书,写这些文章,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若是孩子们能随我同去,该有多好。田舍之戊戌夏至于潮白河随寓鹏程万里个世界,越来越丰富了。我们懵懂着来到这个世上,慢慢睁开这眼睛,开始一点点地熟悉、认识身边的人和事物;然后,我们学习,尽最大可能地探知过去、现在,甚至未来;再后来,我们思考,并试着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甚至去创造、发明许多新鲜的事物,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和精彩……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周,就是一个能把自己领悟出的哲理,创作成一个一个鲜活、生动的寓言故事的人,后世尊称他为庄子。

庄子说,在遥远的草木不生的北方,一个很深的大海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人知道它到底有多长,这种鱼的名字叫做鲲。有一天,鲲化成了鸟,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的双翅像是遮天蔽日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海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鹏鸟借着海面极速旋转的狂风,直接冲上九万里的高空,然后穿越云层,背负青天,飞往南方的天池。

寒蝉和小雀看见南飞的大鹏,讥笑道:“它这是打算飞到哪儿去啊!我们奋力一跃,飞到几丈高就落下来,甚至常常会碰到树枝,都飞不到高处。但这有什么呢?就这样在蓬蒿丛里盘旋,不也很快乐吗?何必非要跑到九万里的高空,向遥远的南方飞啊!”

庄子说:“你们这两个小家伙懂什么!那些小蘑菇,早上生出地面,晚上就死了,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月圆月缺。你们这些夏天出生、秋天就死去的蝉,也不会知道什么是四季变化啊!怎么可以随便嘲笑鲲鹏的志向呢?”

小雀说:“我知道什么是四季,什么是年。”

庄子说:“我们的小智慧比不上那些大智慧,我们说的小年比不上那些大年。楚国南边有一只灵龟,五百年对它来说只是一个春季,五百年对它来说只是一个秋季。上古的时候有一种大椿树,八千年对它来说只是一个春季,八千年是一个秋季,这些大年连我都不知道啊!”

蝉和小雀呆呆地望着天空,好像听懂了庄子的话,又好像很彷徨、疑惑。

其实随着成长和进步,在渐渐丰满、充实的日子里,我们也越来越多地遇见彷徨和疑惑,比如面对选择,比如判断是非,比如思考生命的去向。甲骨文中有这样一个字:十字路口中间,一个拄着手杖的人,大张着嘴巴左顾右盼……这是迷路了吧,不知该何去何从。这个字,是疑惑的“疑”。《说文解字》中对“疑”的注释是“惑”。“惑”上面的“或”字,最早的字形由表示城郭的“口”和“戈”组成,本义是有军队守护的疆域,是“域”和“国”的本字。需要用“戈”来镇守和捍卫的国界必然是清晰、明确的,后来怎么会引申出“或许”“或者”这样不确定的含义了呢?以至于后来加了“心”组成“惑”,会不会也是由疆域边界会意而来的?

我们习惯了用是非判断事物,甚至有时会非黑即白,泾渭分明,这真的算是一种智慧吗?有没有一种可能,正是因为我们太过于自我甚至武断地判别,最终导致了“惑”的产生呢?我们常常活在自己设定的局限的思维里,常常过于执着地固守着狭隘的边界,于是会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屏障,亦会由此生出诸多的困顿、纠结和烦恼。“惑”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是“乱”,最早的“乱”字像是两手抓持、绞缠在织机上的丝线。“剪不断,理还乱”,李煜的这句词倒是很形象地表述了“惑”的情状。如此,或许可以想象古人造这个字的初衷,可能是要告诉我们关于“界定”的利弊,告诉我们明辨是非、不陷是非的哲理。

我读庄子,常常见到他对“界限”的论述,比如鲲鹏和蝉雀。在他眼里,我们的疑惑大都源于无知或是太过绝对的认知与评判,而解决困惑的大道恰恰是要破除“惑”,从而放宽眼界看世界。

古人很早就开始探究“道”。“道”的甲骨文,由“行”“首”“止”组成。“行”是十字路口,“首”表示思考,“止”是脚趾的形状,表示行进。能在生命的急行和精进中保持明智的思考和判断,大概就是古人追求“道”的本意吧。游刃有余人学习,很注重“道”。唐代韩愈在《师说》里曾谈道:“师者,古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的甲骨文和现在的字形一样,左边是“人”,右边是“专”。“专”是用手转动纱锤的形状,有专注、专一的含义。如此,传道的“传”,除了传承、传递,是不是也有专心、精一的意象呢?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真正的大道,不是散乱割裂的知识,而是万物通达、融会一体的智慧。

教授知识和技艺,用韩愈的话说,是“受业”。“受”字的甲骨文很形象,中间是“舟”,两端是手,很像是用船只在两岸间传输货物,岸边各有人负责运送、接收。师父教徒弟,往往也是这样手把手不断往复、不厌其烦的。用“受”这个字来表示教学,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道是智慧,需用心领悟,不好传。业是知识、技能,但凡肯下功夫,没有学不好的。那么,解惑的“惑”,指的是学“业”还是学“道”中的困惑呢?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古代的教育,核心是“道”,“业”是道的具象体现,师者在“业”的传授中,启发弟子思考其中的规律和变化,从而逐渐探索至简至真的事理与物理,继而觉悟大道。在弟子道理不明、事理不清时,师者予以排解、启迪,该就是“解惑”的本义吧。

道理的“理”,左边的“王”指的是玉石,《说文解字》对“理”的解读是“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意思就是顺应玉石内在的纹理进行切割、雕琢、加工,使之成为精美的器物。古人很早就发现了玉石的温润细腻,会用它制成贵重的礼器或配饰,甚至后来以玉的品格来形容人的德行,所以用玉的纹理来表示事物的道理,其中应该蕴含着尊贵、尊重的情怀。

再来看解惑的“解”,最早的字形是牛头上有两只手握着滴血的牛角,本义是剖取牛角。据说取牛角是剖牛过程中技术最复杂、最具代表性的步骤,所以古人用这样的意象来表示剖解、分析,也是要强调“解”的重要。治玉需要熟知纹理,解牛也是需要分析肌理的,所以古人把这两个字组成了我们常用的“理解”。

我们的学习,或许也要重视这样的“理解”吧。不只是简单的记诵,要在知识的背后探寻事物的真理,遇有疑惑,找老师或者深入经典寻求拆解。如此,我们会离“道”越来越近,会由此而生智慧。

庄子讲过一个“解”牛的故事:有个叫丁的厨师,为文惠君表演解牛。庖丁对着被绑着的牛,拿刀开始拆解。看他手一扶,肩一靠,膝盖一顶,然后就听到噗噗的皮肉分离之声,这声音非常有节奏,像《桑林》舞曲的节拍,又似《经首》乐章的韵律。过了一会儿,庖丁从牛身边离开,提着刀站在那儿。这时候,牛身上的肉突然像泥一样哗啦啦散落一地,而牛死之前似乎并没有感觉到特别痛苦。

文惠君大赞:“太神奇了!您的技术怎么能达到这般高超的境界呢?”

庖丁放下刀对文惠君说:“大王,不是我技术高超,是因为我一直以来追求的是道。刚开始,我眼睛里看到的是牛,三年后,牛在我眼睛里只是肌肉组织。现在,我已经不用眼睛看了,只用心去感受刀在牛身上游走。这把刀顺着牛的结构,插入筋骨间的缝隙,劈开骨头间的空当。关节之间有空隙,而刀刃没有厚度,把没有厚度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关节,当然是宽绰无碍,游刃有余啦。即便如此,在遇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知道不容易,就会小心谨慎,神情专注,动作慢下来,动刀也很轻微。依着牛的身体结构一块块分解,刀在牛身上游走,脉络相连、筋骨盘结的地方都不会触碰,更不用说那些大骨头了。“好屠夫一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来切割筋肉;一般的屠夫一个月就得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砍骨头。您看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所解的牛有几千头了,刀刃就像在磨刀石上刚刚磨过一样。”庖丁这样说道。

文惠王说:“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学到的是养生的大道啊!”专心致志次,孔子前往楚国,经过一片树林,看到一个驼背的老人正拿一着一根竹竿从树上粘蝉。这老人技艺非常高,在树上粘蝉就像从地上捡拾东西那么轻巧。

孔子问老人:“老人家,您真是灵巧啊!您粘蝉有什么诀窍吗?”

老人答道:“当然有啦!我可是花了五六个月的时间来练习这门手艺的。”“老人家,您是怎么练的呀?”孔子的弟子问。

老人说:“等我练到能够在竹竿梢上垒两个丸子而不落地的时候,我粘蝉就很少失手了。后来再练到垒三个丸子都不掉的时候,十次只会有一次失手。当我能在竹竿上垒五个丸子时,粘蝉就像从地上捡东西一样容易了。”

老人随手摆了个姿势,拿着竹竿说:“你们看,当我粘蝉的时候,身体像树桩一样纹丝不动,胳膊像枯树枝一样稳定,虽然广大的天地间万物纷杂繁多,但我却只看见树上蝉的翅膀。我仰着头,目不斜视,什么东西都不会影响我对蝉翼的注意力,怎么会粘不到蝉呢?”说完,老人哈哈大笑。

孔子回过头对弟子们说:“什么叫用心不二、凝聚专一,说的就是这位粘蝉的老人啊!”

这是《庄子》里的一个故事,在故事里,我看到了“专注”。一个人做事若不专心,往往会拖沓、散乱,自然也会条理不清,甚至会因此而生出许多祸患与挫败。有人走平路都会摔跤,大多是心神不宁的缘故,怪不得别人。

甲骨文的“专”字,中间是一个缠绕着丝线的纱锤,两侧是一双手,表示转动纱轮纺线。有的甲骨文简化纱轮形象,并将双手简化成一只手,还有的甲骨文在纱轮下加了一个圈,强调纱轮圆轴的形状。纺线必须认真,丝线才不会散乱、脱离,纱锤以中轴为心,所有纱线盘旋缠绕其上,所以“专”字后来有了神思专注、目标精一的含义。《易经》里说乾卦“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意思是象征天道的乾卦,静时能专一,动时能正直,所以才能广生万物。

和“专”字意思相近的字是“定”。“定”的甲骨文由表示房子的“宀”和“正”字组成。“正”字甲骨文的形状,上面是表示城邑的“口”,下面是表示行军的“止”,本义是征伐不义之师,所以后来有了正义的含义。《说文解字》里对“正”的解读是“是”,意思是正确。不过《说文解字》后面的注释很有深意:“从止,一以止。”这样看来,“正”便有了“止于一”的专注的意思了,古人讲“诚意正心”,或许也有意念精诚、心性专一的含义。如此,用“正”组成“定”,或许也有一个人回家后不再思考俗世的烦乱,端正心性,安居度日的本义。《大学》里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句子,意思是专心、安定下来才能有所思,有所得。我们的学习,最要紧的也是这种专注的精神和能力。学习效率的提高,乃至生活中处事的顺遂,核心诀窍就在于此。孟子说:“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大概也是这个意思。量力而行子说鲁国有个叫东野稷的人,驾马车的技术非常娴熟,他驾着庄马车前进后退都非常笔直,左右转弯时能在地上画出完美的弧线,如同用规、矩校正过一般。

鲁庄公召见了东野稷,让他当面表演驾车。东野稷的车技果然如传闻一般精彩绝伦,于是鲁庄公让东野稷转一百圈供他观赏。鲁国的一位贤士颜阖正好路过,看到东野稷在那里驾着马车转圈,就过来拜见鲁庄公说:“东野稷这次要失败了。”鲁庄公不太高兴,假装没听见,没有理会。

没过一会儿,东野稷果然翻了车。鲁庄公便问颜阖:“你是怎么知道他会翻车呢?”颜阖答道:“他的马已经完全没力气了,东野稷还强令它拼命奔跑,不翻车才怪呢!”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人处事要顺应自然规律,动静适宜,方圆有度才好。行事若失了尺度,难免会犯东野稷一样的过错,最终翻了车。

规、矩是古代木匠用来校正圆形和方形的工具,也就是现在常见的圆规和角尺。“规”字左边的“夫”是在人形的“大”字上加了一横指事符号,意思是束起发髻,标志成年。“见”字甲骨文是一个人头上顶着一只大眼睛,强调了观察、注视的意象。如此,“规”字大概是刚刚成年的男子认真观摩前辈的言行,专注学习的意思吧,所以后来引申出规范、法规的含义。“矩”字最早的字形左边是工尺的“工”,右边是“大”,中间标示了用手抓握的形状,本义就是古人用来画直线、直角的“工”形尺。后来有的字形把手握工尺的形象误写成“巨”,把“大”写成了“夫”,再后来又有人把“夫”写成了表示箭的“矢”,于是有了现在的“矩”的字形。不过《说文解字》中对“矩”里的“矢”是这样解读的:“矢者,其中正也。”用箭来喻示位置中正,用工尺的形状表示方直,于是也有了规矩的含义。《易经》里讲天圆地方,所以“规矩”后来有了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意思。

规律的“律”字,“彳”表示行走,“聿”是手握毛笔的形状,本义是书写在册供人遵行的法规、准则。《说文解字》里对“律”的释义是“均布也”,意思是均衡广布于万事万物中的真理。或者,“均布”是否也可以理解为均匀分布,处事中正,不偏激,不过分呢?

我们常说的“过错”,大概就是不合规矩,不符合事物规律,太过偏颇而导致的错误吧。金文的“过”字,由表示行进的“彳”、“止”和代表死亡的残骨组成,意思是生命在岁月的行进中走向死亡,化成了枯骨。这个字看起来有些可怕,像是在提醒我们“过”的严重性。

东野稷御马,不是技术不熟练,而是过分自信,过多地消耗了马匹的气力,最终导致了失败。我们做事,激进执着是“过”,散漫懈怠也是“过”,都是逾越了规矩的边界,包括追求完美、极致,往往也会生出过错。古人讲“量力而行”,大概就是行事中庸的方法和规律吧。井底之蛙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是丰富知识、增长阅历,更重要的是读开阔眼界、拓展胸怀、激荡思想。在这样的学习和精进中,最大的障碍莫过于自以为是、坐井观天了。“坐井观天”这个成语出自《庄子》,说的是一只大龟和一只小青蛙的故事。

一只东海来的大龟路过一口水井,正好碰到了住在井里的小青蛙。青蛙对大龟说:“你看我是多么快乐啊!想出去玩时,就到井边的栏杆上蹦蹦跳跳;想睡觉时,就到井中残壁的窟窿里休息;浮在水面上时,水刚好托着我的两肋和下巴,钻到水底时,泥巴也就刚刚没过我的脚背!井底的那些小虫、小螃蟹和蝌蚪根本没法和我比,我独占着水井,想在水上就在水上,想在水下就在水下,真是自在又快乐,你要不要进来参观一下?”

大龟想进入看看,但左脚还没迈进井里,右腿的膝盖就已经被狭小的井口卡住了。于是大龟在井边徘徊了一阵,就退了回来。它把大海的景象讲给小青蛙听:“一千里远,不足以形容海的大;八千尺长,不足以穷尽海的深。大禹的时候十年九涝,而海水不见多;商汤时八年七旱,而海水没下降。海没有因时间的变迁而改变,也不因雨水的多少而涨落,这便是海的大乐趣啊。”井底之蛙听了海龟的话,惊得目瞪口呆,茫然中若有所思。“井”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形状由两横两竖构成,和现在的汉字很接近,本义就是水井。传说“井”是一个叫伯益的人发明的,这应该和伯益辅佐大禹治水的故事有关,长期与水土打交道,是很容易发现地下水的秘密的。而且考古证明,我国确实在尧舜时期就有水井出现了,可见很多传说也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凿井技术的发明让人们在广大的平原地带安定下来。之前因为饮水的问题,人们不得不靠近河流居住,还要常常忍受河水泛滥的威胁。“井”字后来有了安居、故里的寓意,估计是由此引申出来的。“井”字的两横两竖,据说是古代凿井时在地面预先安置的井架,也有人说是水井凿成后在井口安装的护栏。后来“井”字的形状被借用到一种土地规划制度上,也就是“井田制”。井田制时期的田地,被纵横交错的道路和水渠分割成一个个方块,这时“井”字的横竖线就成了土地的边界。《说文解字》里讲“八家一井”,说的就是土地的分配。

宽广无垠的土地被划分了边界,虽是便于管理,但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丢失了自由的意味。“界”字由“田”和“介”组成,甲骨文的“介”字是人披裹着护革的形状,土地被披上了护革,就有了边境、局限的含义。“局”字最早的字形是人在狭小的屋子里弯腰曲背的形态;“限”字由通往高山的石阶和顶着大眼睛的“见”组成,意思是崇山峻岭让人望而却步。

如此,我们从“井”字里看出的,更多是安然、稳定,还是局促、限制呢?或者,我们为人处事,要学着进退有度,而精神与思想,该是自由高远才好吧。

目光越高远,胸怀才越宽广,思想才越深邃。而日益精微的思想,亦会滋养心胸的宽容和博大,丰满眼界的边缘与质地。如此自外而内,自内而外,往复开合,生命便渐渐精彩起来。螳螂捕蝉们常用“井然有序”来形容一个人做事有条理、有次序,用我“杂乱无章”来表示处事没头绪、无章法。

金文的“序”字很形象,左边是“厂”,表示开放式的建筑物,右边是连着三条短线的圆圈,像是进入主屋的不同方向的走廊,本义是一种可以遮风避雨又能欣赏风景的附属建筑。人外出回家,先要经过“序”,然后才能进到主体房间,所以“序”字后来引申出先后次第、序列的含义。“章”字最早由表示刻刀的“辛”和表示木、石横截面的“口”组成,意思是在木或石上刻字。古人会把刻有姓名或标志性文字的木章或石章印制在特定的物品上,用以突显个人的成就或身份,所以“章”字就有了宣扬、彰显的含义。或许彰显自己需要由内而外、严谨清晰吧,所以“章”字后来有了规章、章法的含义。

做事有条理、有章法,是一个人的素养,培养如此素养的前提是通达事理。曾子在《大学》中讲过:“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意思是凡事都有本末始终,学着认知事物内在的先后次第,就能逐渐接近大道了。

小时候妈妈常叮嘱我们“先洗手,后吃饭”,上学后变成了“先写作业,然后再玩儿”,出门坐公交车,还要遵守“先下后上”的规则。古人讲做事要“先小人,后君子”,讲情怀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生活中的“先后”比比皆是,简单中蕴含着大道理。

甲骨文的“先”字,上面是“之”,表示自己在行走,下面是“人”,表示他人,本义是走在他人前面。这个字的结构很有趣,没有用左右结构表示前后,而是把表示自己的“之”放在他“人”之上,细看起来,是不是有一点趾高气扬、志得意满的感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