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还有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05:11:17

点击下载

作者:王媛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至少还有你

至少还有你试读:

内容提要:

我曾经开始哭泣每一个梦想,感觉生活没有一点方向,眼睁睁一个人走的路,没有滋味、没有一点力量。于是我开始抱怨,开始幻想,开始一切不实际的梦想。可是我却把每一个思念与信念都燃烧得无能为力,让它们披在我的身上却看不到一点光芒。

阳光总在包容后

包容,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的深深宽恕。包容存在于亲情,寄寓于友情,深藏于爱情。

父母的至爱,是包容的原因;朋友的挚情,是包容的动机;爱人的依恋,是包容的缘由。可是你能想象陌生人之间的包容事出何因吗?

曾阅读过一篇文章:《第三次》。故事的梗概是:作者的身份是个有为的知识青年,可是人何尝不会碰到困难,艰险,坎坷一大串逆境类名词呢?作者在闯尽了整个城市后,身无分文,在离开家乡的火车上只得耐饿耐寒。看着同车的人吃着热气腾腾的晚餐,喝着可口的饮料,他便贼心微露。

突然,有人大叫,丢钱了。车上一片混乱,草木皆兵,议论纷纷。有人建议从每个乘客身上搜查,有人提出关闭车门,到下一站拨打“110”。种种意见,似乎都对两手塞在裤袋里直哆嗦的作者不利。

此时,有人便出来主持公道:“大家静一静,我们给他一次机会。”“唰”电灯齐灭,一分钟后,灯亮了,地上还是无物所现,车厢内沸沸扬扬。“再静一静,事不过三,我们再给他最后一次机会。”灯再一次灭了,车厢内有动静,灯亮了,地上所寻之物如是也。

就是因为这三次机会,这第三次不同寻常的机会,包容了一颗犯了错的心,包容出了自尊心和脸面。作者在文章中提到,此后开了公司的他,给每个员工都是平等的三次机会,他任人唯贤,尊重人才,公司是红火得很。

包容,是一勺甘甜的山涧清泉;包容是一句款款深情的鼓励之语;包容,是第三次重新燃起的火把。陌生人之间的包容更为珍贵它穿过山川,越过海洋,乘着清风,像圣水般洒向芸芸众生。

一个眼神,一句留言,一封提醒信,都有可能在表现着包容。包容是灵魂絮语,是心灵的对话。人生最大的美德,莫过于包容,如果要给它加上期限,我希望是三次,三次过后,有心的人会回来。

阳光总在包容后,请相信有彩虹!

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

我只是一介书生,所以难免卖点书呆子气。每每看《西游记》,总觉得既然孙大圣可以日行千里,为何不背着唐僧一步西天,也省得一路上千辛万苦,还有这妖那精的惦记着唐僧肉。

如果一步西天,倒也爽快,只是师徒几人的关系恐怕也只能停留在“酒肉朋友”的层次上了。所谓“患难见真情”:八戒虽色,却处处念叨着师傅,偷了个西瓜还不忘分给师傅半个;沙僧虽傻,却任劳任怨,甘心做大伙儿的下手;悟空虽狂,可师傅有难,不也是不顾生死,降妖除魔吗?战场上结下的友情才是钢铁铸成的啊!倘若一切都太容易,那悟空充其量只是个开路的,沙僧充其量只是个脚夫,八戒逗逗大家开心而已,便是一个太无趣的故事了。

如果一步西天,唐僧倒是可以省去一路的担惊受怕的搅扰,安心地吃斋念佛,朝发夕至,取回佛经。可所谓“出门长见识”,唐僧若只随徒儿们在云里雾里日行千里,又怎知这天底下人间的百态?敝人不才,未曾念过佛经,可也听说佛从人间来,人间酸甜苦辣尝尽,才换来“佛”超脱尘世的感悟,写入佛经,贻养后人。不经历千难万险,唐僧又怎能真正领悟这佛经的精深蕴意?阳光总在风雨后啊!

真的可以一步西天,佛经取回,又怎么样呢?抑或,难道西天之行仅仅为了取回几本经书吗?

没有遇上白骨精,没有进过盘丝洞,又怎知世间的险恶?没有住过高老庄,没有下过龙王庙,又怎知世间的冷暖?人性中的怯懦如何除去,人性中的恶性如何摆脱?至性如何养成,高僧如何修炼?倘没有这一路历尽艰难的感悟,又怎可获得?

我们活在世上,总希望找这样的捷径,那样的捷径,叹为“一步登天”才是最大的财富。我们厌恶过程而只求所谓的结果,我们不管它是“猪肚”还是“蛇肚”,除了“豹尾”,我们什么也不要。所以今天我们还要防什么作弊,防什么替考,防什么徇私舞弊,防什么假冒伪劣。

倘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取经之路,以开放的心态迎接磨难,迎接考验;倘若每个人看到的不仅是鲜花掌声围绕的“豹尾”,更祈求一个丰富多彩的“猪肚”,那我们得到的又岂止是那几句赞美之词呢?

没有妖魔的取经之路,是一条南辕北辙的路。

魂兮归来

没有核的果实无法在自然界生存,没有米粒的稻穗总是扬着无知的头颅。那么失却了魂魄的人呢?

在这个传媒众声喧哗的年代,在这个文化、伪文化鱼目混珠的年代,我们是否已被繁花迷了眼,丢了心?

康德有云:常有二理,在手心焉;敬而畏之,与日更新;上则为星辰,下则为德性。但是在今天,当我们只会坐在草地上,四十五度仰望空中生长的朵朵浮云时(郭敬明),谁还能理解昔日哲人心中的敬畏之情?当“简单”的《老鼠爱大米》唱红大江南北时,谁还会重拾“青青子矜(衿),悠悠我心”那般泛黄的感动?

当下的文化生活常流于简单、幼稚。无可否认,青春文学确实能带来梦幻般的感动,通俗歌曲也不失为茶余饭后的消遣,但倘若这一切成为文化的主流,当一个人沉浸于其中难以自拔时,很难想象他能直面现实,让心智与身体共同成长。

当下文化生活的另一股暗流便是平庸、浮躁的喧嚣。每天,大量的娱乐新闻让人们津津有味地咀嚼名星的绯闻琐事,各类“速读名著”“小故事里的大智慧”常驻畅销书列。以至于有人不无忧心地说,当绿蒂主动投怀送抱时,维特还有什么烦恼?

一个人可以忍受物质生活的贫困,却不能不追求精神生活的高贵。类似的文化快餐除了提供暂时的声色之娱,还有什么能留驻心田,在心湖里回荡几许波纹的呢?

个体的精神文化缺失令人遗憾,但当其成为整体性的精神信仰缺席便是可悲甚至是可怕的情形了。

中国旧有的三纲五常已被破除,新生的文化秩序尚未完全建立,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我们,是否也成为了迷惘的一代?

魂兮,归来。

所幸的是,人文精神并未完全流失。当年轻志愿者马骅在梅里雪山间失去生命时,便将诗人的理想主义带到了那里,成为了插在精神雪峰上的标杆。当昆曲在大学校园引起轰动时,不由让人相信,传统的文化经典对于麦当劳下长大的年轻人们仍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

一个人仅仅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拥有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

对于青少年而言,精神之魂也许并不在远处,而在被重重伪文化掩盖的内心深处。

我的江湖

江湖起于何时?江湖源于何处?

人说,有人就有了江湖;人说,人心就是江湖。

而我的江湖则源于一部武侠小说《萍踪侠影》,虽然那时我认识的字还不多,还不知道什么是江湖,然而云蕾女扮男装闯荡四方,张丹枫光明磊落侠骨柔肠,黑白魔珂罪恶多端奇形怪状,却向我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上世纪80年代里,为我提供了对一种极为浪漫的生活方式的想象。于是我知道,江湖是侠客的世界,是武侠的天下。

和我一样,许多上世纪70年代生人是在武侠小说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武侠是我们共同的热爱。

梁羽生的温文儒雅,金庸的豪放大气,古龙的狂放不羁描绘着江湖的风云变幻,侠客的忠肝义胆,行走的无限精彩。武侠小说的流行卷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狂潮。武侠的江湖中,热爱者誓死捍卫,鄙夷者不屑一顾。有人说武侠小说的流行是文化大革命结出的恶果,它在人们思想极度饥渴的时候入侵,于是迅速占领了一代人的思想阵地。可是我们该如何解释在今天信息爆炸的年代它依然盛行的现象?

有人说,武侠小说是写给成人看的童话。我以为的确如此。

中国人向来缺少童心,童话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基本是没有什么地位的。梁羽生认为武侠重在侠,而侠的精神似乎是一直循规蹈矩的中国人向往的理想精神境界,而童话的核心往往也就在于幻想中的完美。

从司马迁的《游侠列传》《刺客列传》的百折不挠为知己者死,到曹植赞美的《游侠儿》,更不用说李白仗剑天涯的傲气与侠气,即使虚静如王摩诘,也有“纵死犹有侠骨香”的慷慨诗句。一箫一剑的自由潇洒,英雄儿女的快意恩仇,满足了多少人身不由己的感伤,与虚与委蛇的无奈。江湖的血雨腥风最终因大侠的诞生而云开日出。对于不屑于童话的成人而言,武侠小说里夸张的形象,离奇的情节,正义的胜利,欢喜的结局带给人们心理上的无尽的安抚和满足。

然而武侠的简单并非等于浅薄。于我而言,小时候看武侠,看的是邪不胜正的热闹,长大了看武侠,看的是儿女情长的缠绵,现在看武侠,看的是人性的悲哀,看的是自己的生活。生活仿佛就是在行走江湖。和武侠小说的江湖一样,人生的江湖也会有惊涛骇浪,会有起伏跌宕。于是梁羽生告诉我生命的精髓在于执着和关爱,金庸告诉我最高的人生境界在于高尚的品格,古龙告诉我生命的宁静幸福在于自己的内心。虽然我知道武侠的江湖永远在书里,而我注定要在芸芸众生里走过自己的江湖,然而只要有武侠陪伴,我永远不会孤单。

完美的支持者

这个9月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月份,相信所有热爱欧美音乐的歌迷不会忘记这个9月是如此充满激情。

9月,曾经红遍全球的美国奥兰多男孩组合——Backstreet Boys又重新携手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上。“记得1993年BSB开始招募成员,94年正式成立,而其中最小的成员只有14岁。96年发行了第一张同名专辑,单曲频频打开欧洲市场,终于由一曲Ill Never Break Your Heart”打开了家乡本土市场,从而一曲成名,成为90年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欧美流行乐组合。不曾想到Nick,Brian,Kevin,Howard,AJ5个男孩可以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当然,BSB的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95年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与经济人的诉状,成员中的一名因心脏病而停下录音施行手术,终于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度过难关。

1997年的“Backstreets Back”中的主打歌“Everybody”和“As Long As U Love Me”都成为风靡全球的歌曲。

1999年“世纪情”中的“Show Me The Meaning of Being Lonely”帮助他们捧回了格莱美奖。

2000年的“Black&Blue”中的“How Did IFallin Love With U”也被港台组合S.H.E翻唱成“远方”。

在那之后,BSB沉默了4年,他们有的结婚生子,有的单飞出新专辑,2001年的“精选集”更是使得歌迷认为一切都成为历史。可是,他们并没有让歌迷失望,今年2月他们又聚在了一起。又忙碌起来,在新的一年里,他们录制了重组后的第一张专辑,依旧是BSB以往的风格,更加入了一些轻松的东西和更为现代的元素。

9月26日,BSB的上海演唱会无不给歌迷带来了不小的惊喜。我们看到的是配合依旧默契的他们,更为成熟的他们,更为热情的他们。

10年前的歌迷,10年后的歌迷,10年的歌迷,10年的热爱。他们对BSB表现的不仅是表面的疯狂,而是热忱,那种已升华的追求,与音乐的融合,当无数歌迷与BSB一同歌唱的夜晚,所有执着的歌迷终究明白了BSB带给自己的是无尽的欢乐和思念。那些完美歌迷们默默地支持着自己的偶像。

歌坛巨星一一涌现,加拿大的Simple Plan,加州的Linkin Park,荷兰的C-21等都是很具有个身特色的乐队。

就像BSB,U2,Hanson,Michael Learns To Rock一类的老牌乐队能够不断创作时尚的音乐,才不会被遗忘。

完美乐队,完美歌迷,不断期许。那些美妙的旋律啊……在耳边跳跃。Rock、Pop、Jazz、Classic美妙的元素,毫不介意地跨越我们的生活。

这才是完美的音乐。Perfect!

感悟生命

我曾经以为生命是一场游戏。从我出生开始,我的命运早已被设定好了,无论我如何尽力,我也始终是穷人的孩子,注定成不了大事。直到读了依米花的故事,我真正感悟到了生命的本质。

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依米”的小花。也许是神妒忌它的美丽,故意让它默默无闻,不惹人注意,许多游人以为它只是一株草而已。但是,它明白它是一直在告诉自己:“我不是草,我要开花!”于是它奋力把它那一条瘦瘦的主根蜿蜓盘曲著插入地层深处,固执地寻找着沙漠里的如珍珠般稀有的水分,然后,一点一点地积蓄养分。经过了五年漫长时间的积累,它会在第二年的某个清晨突然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无比绚丽的一朵花,似乎要占尽人世间所有色彩,呈莲叶状的花瓣儿,每瓣自成一色:红色的瓣,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般的耀眼,白的花瓣,像山涧清晨那晶莹剔透的雪,黄的灿烂似天使袒露在阳光的闪闪发光的金发,蓝的犹如那最美最美的天空,使其他任何花在它面前都相形见绌。可这最美丽的时刻却只有短短的48小时,然后它便随母株一起香消玉殒,开花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和凋零。

多情的诗人也许会哀叹:“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也许依米花如果生长在江南,那么它的美丽便可以永远地保持下去,可它偏偏生长在贫瘠的荒漠,正如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成长的环境,但世界上的每个生命都有灿烂一回的时候,这是造物主赐予万物的权利。所以我相信,只要像依米花奋力拼搏,即使是在泥潭里,你只有一次的生命也会像雨后彩虹般的灿烂夺目。

今天,由你选择

今天,你可以牢骚满腹,因为天空阴雨绵绵;你也可以感谢上天,因为花草树木得到了灌溉。

今天,你可以感到悲哀,因为你囊中羞涩;你也可以感到快乐,因为拮据促使你开动脑筋,计划消费。

今天,你可以抱怨身体不好;也可以庆幸自己仍然活着。

今天,你可以埋怨父母没有给你显赫的地位,巨额的财产;你也可以感激他们给了你生命。

今天,你可以哭泣流泪,因为玫瑰花下面的茎上都长着刺;你也可以欢欣雀跃,因为刺上开着玫瑰花。

今天,你可以怜悯自己,因为你没有众多朋友;你也可以振奋精神,去努力寻找新的朋友。

今天,你可以叫苦连天,因为你还要上班;你也可以兴高采烈,因为你还有工作。

今天,你可以苦闷的抱怨,因为你必须做家务;你也可以感到满足,因为你还有个安身之处。

今天,所发生的事取决于你,你应该选择如何来渡过。

说点韩寒并且其它

今天,我终于看到了我梦寐以求的《通稿2003》,这是韩寒的新作。说梦寐以求其实是说得蛮夸张的,只是韩寒这次的书外面加了一层塑封,在好多书店里老板都不让拆开来看。而且这次的书还一改韩寒往日风格,用的是一种小册子,定价是9元。封面设计也很古朴并且神秘。

昨天晚上,终于在“万联”的书柜里发现了一本《通稿2003》,并且已经被拆开了外面的塑料封皮。我想,大商场就是有这点好,出售的商品都不是营业员家自个拿来卖的商品,所以他们可以很坦然的任顾客肆意蹂躏他们眼前的这些东西,包括书。在“公家”的书店里,很常见韩寒在《书店》里描绘的奇景,而在私营的个体小书店里就永远上演不了那种奇观了。

粗略的一翻,还算是实惠,里面有不少的文字,比我想象中的全是图片要好得多。这也是我当初我为什么不卖一本的原因——现在的“商业灌水”书实在是太多——一本两三百页的书装帧比较精美定价十七八块,除去里面的图外剩下的字数还够不上一篇小学生的作文。我怕韩寒也难逃“厄运”,不过最终还是比我想像中的强了些,然而它的字数仍然值不上9块钱——韩寒也成这样了?唉!还记得四年前他在《书店》一文中还辛辣的批判那些“每个字被撑得方圆一厘米大、字距被拉得放一个手指都盖不住”的书,四年后……但是我知道,出版业里有很多“复杂”的程序和许多必须要照顾到的关系,连我在学校里主持创办的一份文学社的报纸就经历了不少的坎坷和风雨磨难,许多美好的设想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实施。好了,这是题外话,不扯远了。不论如何,我都愿意理解韩寒,起码他文字的诱惑是多少金钱都难以阻隔的,以及他思想的魅力也是可以穿越俗世的。就像美国,虽然有那么多负面的评价,但也阻挡不住期望美好发展前途的人们越洋的激情。精神或者物质上实质的、骨髓里的力量是这世上任何存在形式都无法比拟的,那怕是掀翻广岛的那枚原子弹。

韩寒成熟了,应该说是更加成熟了,并且还学会了一点点谦虚。他的语言依然还是那样深刻且尖锐,但语气确实是平缓了些稳重了些。这并不意味他的锐气已被磨平,并不意味着他低下了他那桀骜的头颅。而是他对自己的思想对自己的语言有更加足够的自信,可以十分平缓的甚至是慢条斯理的一点点的说出他所要说的,不急不躁。或许,经历了四年并非平常人的生活后,使本来就比一般人早熟的韩寒更加的成熟。这一点是令我高兴的。我曾经不止一次的写文章表示对韩寒的赞同,尽管韩寒在我周围的名声并不好。这一次,我仍然相信我的坚持是正确的。

韩寒在新书中主要是讲到了他对几个问题的看法,是一些杂文性质的文章。这里我想只讲讲其中的那篇《诗歌的问题》。那真是太大快人心了。韩寒批判诗歌,准确的说是批判写诗歌的人,已经有很多次了,但这次却有些特殊,真是批到我的心坎里去了。那个高考分数还不足500分的考生仅凭着一首《无题》诗就被国内几家一类重点抢着要。这其实是一件很丑的事,可国内一些重量级媒体还铺天盖地争先恐后的报道,并且赞美。要是一个懂点中文的外国人看了那首《无题》诗和这么多赞美之词,定会诧异:“号称泱泱中华的中国,你们的人都到哪儿去了?”其实中国这几年发展还是不错的,有点点蒸蒸日上的趋势,可别让一篇诗不叫诗的满分作文毁了咱中国的国际型象,那要是胡锦涛总书记怪罪下来,你教育部长有几个脑袋来当?这看上去只是一篇狗屁唠叨的诗“错判”成了满分,小事!但却关系这中国政府最在乎的国际地位以及至少是一个“部长级”人物的生计问题,小事?当然,这事一点都不能怪那名写出《无题》诗的考生,人家是无辜的。人家预先怎么知道就那么一篇小文章竟引来了中国这么高度的观注,他事后有没有被吓得不知所措呀?我可怜的中国孩子。有句现在很流行的俏皮话:“你长得丑不能怪你,是吧?但是你跑到街上来吓人就是你的不对了!”这句话说得是让那写长得难看的人挺难接受的,但确实是有他一定道理的。同样,这首诗写得不好也不能怪他,是吧?但是弄个满分出来吓人就是他们的不对了!这写诗的孩子在这件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个受害人,因为他在无意识中帮助了那些只会做“连词成句”的中国的教育者和教育家们在诗的国度里亵渎了诗歌。他无辜的成为了帮凶,受到了不是教育工作者的真正懂得诗歌的人的无情的批诉。我想,他是不愿这样的。我们别怪他了,他有没有做错什么,我们去怪怪我们真正该怪的人吧!——唉!我们的力量太微薄了,包括韩寒。

然而可悲的是在这些被称为“园丁”的教育工作者的培植下,许许多多祖国的花朵都站出来对这首他们跟本就不理解的诗啧啧称奇,并在园丁的带领下和谐的伸出大拇指。悲哀呀!悲哀呀!其实,这还不算悲哀,这那里能算得上悲哀?曾经就有同学问我觉得那诗写得怎样,我就直截了当的告诉他——不好!他当时回应一句:“你写得出来吧?”又是一个悲哀,我当然觉得我写的诗比他的好,起码我写的那些有资格被称作是诗。但是平时我并不愿意把我写的诗拿给那些只知道丁达尔现象和查理定律的机器人看,更何况,现在站在眼前的这个连丁达尔现象和查理定律都不知道。我不想犯一个比“和研究两个球怎样碰撞的人说农民起义”还低级的错误。但是我最终还是犯了这个错误,因为我不得不把我的作文本交给我的语文老师。

韩寒的这篇文章算是也给我一个有力的安慰,并且韩寒已经做好了被别“人”唾骂的准备。而我,我可没想那么多,我只想安安稳稳的睡觉。我是人,我只听得懂人类的语言!

韩寒的文章依旧尖锐,韩寒的思想日臻成熟。韩寒还是那个韩寒,韩寒又不是那个韩寒!

但有一点还是让我伤心的,韩寒真的有点在“炒冷饭”。在这本《通稿2003》里,韩寒并未提出更多新的观点。是他忘了他从前写过的文章了?是他觉得这些话有必要再强调一遍?我看,都有吧!但不管是商业的动机还是生活的需要,我都不去在乎,我热爱的是韩寒那些能与我产生共鸣的文字,而不是他这个人的其他方面。这本书里有一篇为我说话的文章,这就足矣!

感谢“非典”,让韩寒有闲暇的时光满足我们读他的热望。我知道韩寒的最爱不是文字,而是赛车。他一年中大半的时间都花在他心爱的赛车上,但那是他的爱好,我们无法干涉,就像我现在花了这么长时间来写这篇文章一样,这是我的爱好,别人也无法干涉。韩寒的最爱不是文字,但在韩寒这个年龄段的作者中我最爱韩寒的文字。

韩寒,你可以做你喜欢的事!而我,也正在做一点点我喜欢的事。

有一种美

历史的每一瞬间,都会有无数的历史蔓延;时间的每一秒钟,也会有无数的时间延伸。我们生来孤独,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因而破裂成碎片……

当我的脚踏上枯黄枯黄的败草时,我看到了遍地鲜红鲜红的血;当我的手碰到支离破碎的御碑时,我闻到了弥弥绕绕的烽火的硝烟;当我的眼触到血白雪百的白玉柱时,我听到了红泥墙轰咚轰咚倒踏的声音……历史的每一瞬间都在脑海中重复,岁月的每一次积甸都在血液中翻腾。相互埋没的心流,在孤单中祈祷,在破碎处眺望,或可指望在梦境中重圆……我的心也随历史一起散入尘埃,尘封到千百年前,然后一片片剥落,落入心湖中——唯有一圈圈酸楚的涟漪荡漾开去……

我又一次踏寻着古人的足迹,试图去寻找曾经失落的灿烂与辉煌。而当我驻足于昔日的金陵大殿前,看到的不是满目的辉煌,而是满地的灰黄。在灰黄的背景中,我寻到了废垒残军,寻到了空壕瘦马……一种抑郁与凝重顿时袭上心头。在抑郁与凝重中,我继续放开心目驰骋:我看到一团烈火吞没一眼小丘,于是一个时代的辉煌从此改写;我看到一荫衰草盖满一堂华丽,于是一个王朝的背影从此掩埋……

燕舞丹墀,蒿遮宫墙,遮住了一个时代曾经的辉煌,却遮不住一个时代永恒的变迁;柱倒墙崩,瓦碎楼踏,碎的是千百年前那一颗颗不泯的心,碎不了的却是千百年后那一梦境的重圆。

是的,历史漫长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很长很长,时空广阔于我们每个人的视线很广很广。任何一段历史都只是无极宇宙中一个匆匆的轮回,它必将被一个时代的时空所局限,也必将被一个历史的历史所记载,而留予我们的将是那无限的遐想和不尽的诉说。

画扇窗户给自己

有一年,著名画家黄永玉带着饱经沧桑的心灵和撼人魂魄的画作来到北京,住在京巷“芥末”故居。这是一间搁置了多年的房子,四面墙壁连一扇窗户都没有,黑暗、潮湿、压抑,令人透不过气来。黄永玉笑呵呵地拿出一张洁白的花纸贴在墙上,信手在上面画了一扇窗户,如同真窗。他顿时感觉屋外的阳光像流水一般涌进小屋,屋内的一切立刻显得无比生动。

画扇窗户给自己,显示了人生坚定的理想信念。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而这种精神的支撑点就是崇高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给人力量,顶天立地站起来;给人勇气,猝然临之而不惊;给人睿智,无故加之而不怒;给人自信,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心田;给人境界,烦恼放下了,心灵静化了。思想升华了,催人振奋,催人向前。

画扇窗户给自己,凸现了人生豁达和超脱的品格。“不想当将军,就不是好士兵。”人生总要追求奋斗的目标、事业的成功。但重要的是把握好度,切勿把事业成功的目标与功名利禄等同起来。人若把名利得失计算到小数点后的四位数,那要累一辈子。前年,到广东考察,一天,席间主人一句“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每天高高兴兴、开开心心”的趣话,令人心旷神怡。人不但拿得起,更要放得下,放下职务、放下金钱、放下荣誉、放下“曾经”,才能豁达超脱。体验多彩人生,营养精神世界,是人生的至极。乍暖还寒寻常事,淡妆浓抹总相宜。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凡事到了淡泊与宁静,就到了最高境界,天高云淡处阳光灿烂。

画扇窗户给自己,昭示了博大的胸怀与美丽的宽容。宽容是强者积极接纳生活的一种乐观品格。宽容就是大度、豁达,是人类性情的空间、心灵的空间,这个空间愈大,人的情绪就愈有转折与回旋的余地。为人处世宽容,必然襟怀坦荡、心胸开阔、善良大度,讲究诚信。人真实了,才没有心累的感觉,才活得轻松愉快。宽容是一种美德、修养,是一种心态、境界,是待人的艺术,双赢的准则。懂得了宽容,才懂得了人之所以为人,才能展示人格魅力。看宇宙间万事万物,海比天阔,天比海宽,宇宙无穷大,用博大的胸怀待人生,轻轻的,就可装下整个宇宙。

画扇窗户给自己,表现了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开朗乐观的人,一般说来,心,大如天,阔似海。烦恼的、悲伤的、痛苦的、哀愁的,都在不经意间或安静平和中撕个粉碎。要按照客观存在看世界,而不是按照主观意愿看世界。凡事难求决对公平,身处其中,应面对它、承认它、放下它。风和日丽,要欣赏;凄风苦雨,也要品尝。当一个人的经历包容了这些,阅历涵盖了这些,就不会发牢骚、鸣不平。“月有阴晴圆缺”,“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对谁都一样。不要烦恼悲伤痛苦哀愁进入心理结构,要视为身外之物,统统丢掉。用开朗乐观的态度看人生,快乐就会常在。随遇而安,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也就站在了乐观人生的珠穆朗玛。

只要心中有接纳阳光的窗户,豁达、宽容、光明和美好,无处不在!

也谈时间

(一)

世界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公路上川流着疾走的人群,书店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精缩本”中外名著……这些都标志着一个全新时代——“快餐时代”的到来。

在当今这个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想聚拢更多的财富。然而谁拥有更多的时间,谁就有可能聚拢更多的财富。时间女神会平等的关顾每一个普通的生命,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得到她的恩赐——财富。只是那些敢于拼搏、善于进取的“幸运儿”才会受到时间女神特别的眷顾,才可以真正“拥有更多的时间”,创造更多的财富。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倍受时间女神眷顾的“幸运儿”呢?大概有许多人会说:“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去做尽可能多的事情。”这样的话得到的收益不是会大些吗?比方说:现在街道两旁很流行一些快餐店,像什么斯味特、拜士得这些地方每天到了就餐的时间就人满为患了。看来大多数的人们还是比较青睐这些“马路快餐”的,几快钱、几分种就把吃饭这大事给解决了,这下就多出了不少可做其他事情的时间。

但是更多的人们会怎样去利用这节省下来的大把时间呢?是聚友聊天、联络感情,还是漫步闲逛?倘若真如我所说,那这节省下来的时间也是徒劳,闲聊闲逛对于怀抱理想的追梦人来说真算是奢侈的享受。经常会听到有人抱怨:“每天要做的事情那么多,可时间却这么少,时间不够用啊!”可是就在他们每天抱怨的同时,大把时间又从他们的眼前流过了。于是可以用来做事的时间就又少了,于是开始新的抱怨……于是,就这样恶性循环下去。时间真的是一去不返了,而那些“追时人”依然每天在言语的“追时”中渡过。(二)

现在,书店里有悄然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所谓“精缩本”名著。这些书鬼使神差的将一部部几十万甚至是几百万字的小说原著压缩到几万字,并美其名曰“名著精读”或“快读名著”。这些书的出现在说明我们的文学正在商业化、市场化的同时,更体现了一个国家国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正在走向低俗。名著的原味确实不是“精缩”能够体现的,原著的每一个用字、每一个用词都渗透着作者的深意。特别是那些外国名著,经过一番翻译本已惨不可睹,再来个什么精缩,完全就索然无味了。其实,读“精缩名著”在动机上了为了节省时间,可事实上却浪费了更多的时间,因为阅读那些早已失真的东西,对于陶冶人的情操之类毫无作用,更别说用以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了。像这样节省时间的人恰恰要被时间淘汰。(三)

对于时间,不在乎用多用少,重要的是能否用对地方。至于怎样把时间用对地方,这又是别一个话题了,这里不议。

哲理人生

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间就预示着他的一切将会在这里发生,所有的理想信念追求也会随着他的成长一步一步地走向尽头——死亡。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该要庆幸。至少我们曾经在这个世界存活过,或许这个世界不会因为有没有我而失落,也不会有人会记得我的容貌,但是我还对所有的一切都存着感激。

或许每个人会有不同的命运,不同的生活。家庭是所有人最重要的一个转折,好与坏全由它去掌握,如果一个好的家庭所能教育出来的不是一个人的教养,甚至会关系到以后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会得到一份完完全全的爱,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别人无法取代的爱,那是所有付出,所有努力才换得到的,这种爱胜过所有的一切,一辈子也不能取代。

还有一种爱是最无私的,你天生会被爱,所有疼爱你呵护你的人的关怀是那么的无私,那么地慷慨。永永远远都存在你的身边,那你还有什么害怕的呢?不顾一切的追求,奋斗才能对得起所有人所对你的爱。

而一个生命的结束那就是死亡,死亡可怕吗?我倒不觉得毕竟我们是人类,而人类走向终极的也就是死亡。没有谁可以活得万古长青,没有会真的被人永远记,随风去吧!不就说明了一切都要归随自然吗?什么事情都不要盲目的去追寻。后果也只有自己去忍耐,能埋藏在的只有自己的心底。

每个人的思想不一样,做法也不一样。有的人把简单的事弄的很复杂,搞的自己有多深奥。而有的把复杂弄的特别简单,似乎只要脚一蹦就可以在天上一样。而这两种人都不是会体解人的人。他们盲目的追寻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已经踩过的盲人脚印而已。

所有的一切真的就已经被上了定义,人与人是否之间已经没有了距离。所以心才会走的很进,人生是不断在学习与交流中产生的,没有了社会每个人都很难生息,让我们都放眼看世界。所有的一切就不再那么遥远。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传统的佛学经典语论中,被世人熟知的有这样一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说的大概是: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个世界,用一片叶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佛学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那许多高深的哲理是我们这些正在成长的年轻的思想所无法参悟的。同样,对于这句时常萦绕在耳边的“名言”,我仅仅只能做一些字面上肤浅的猜想。

同时,不仅是在传统的佛学中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思想,早在18世纪,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也曾在一首名为《天真的暗示》的诗中这样写到:“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我想,不论是佛学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还是文学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它们要表述的意思应该都是大致相同的吧!“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是生命永恒存在亘古不老的原始哲学。对于我们整个人类来说,生命应该是没有止境的,物质也是永恒发展的。但是,在天体的转动和岁月的轮回中,我们却分明地看到每一个个人所拥有的单个生命在时空轮回中的单薄无力,我们这些单个的个体在宇宙中渺小得恐怕不及沧海一粟。然而,活着的人们是不甘落没的,即便是痛苦,他们也希翼着。于是,一个人的希翼传给另一个人就是两个人的希翼,两个人的希翼延续下去,就是一个民族的希翼,一个民族的希翼传给另一个民族就是两个民族的希翼,两个民族的希翼再延续下去,那就是整个人类、整个宇宙的希翼。做为个体的、自我的个人来说,希翼是卑微的,但是若干个、千万个卑微的希翼凝结在一起,就是一个物种巨大的生命力。人类的个体在一代代的更新着,人类的历史在一天天的漫延着。多少朝代在我们的身边升起又降落?多少文明早我们的眼前生长又衰退?然而,生命这一物种却穿越过时间和空间的阻隔,顽强的延续着。“把无限放在掌心/让永恒收藏刹那”是生命永恒存在亘古不老的原始见证。无限的人类历史可以由有限的人类个体来串织;无极的时空宇宙可以用有限的沉浮人生来度量。永恒的笔端能够记录人类文明的变迁;历史的书卷可以承载岁月沧桑的巨变。当历史的车轮碾过人类的发展足迹,会有无数的文明在道路两旁绽开;当宇宙的尘埃在这些文明上落定,又一个美丽的春天即将烽成。如果这样,那有限与无限的概念是否可以交换,或许就根本无所谓有限无限的概念了。那么,有限的将是岁月时空不已的轮回,无限的却是人类灵魂深处那有力的羁绊。当有限与无限已无所谓界线,那人类便无所谓永恒与收藏了,更无所谓个体的生与死,这才是真正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境界。“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一个天堂”是人类个人生命充分的自信与自由,凝结起来就是一个广袤且博大的物种之起源的理由了。从一个卑微的个体生命中我们有可以清楚的看到这整个物种的生命力,这却正是“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把一刹那收藏”。

这样的一首诗,看到这里,应该觉得它就是对人类生命中自信与自由的讴歌,可它的题目却偏偏叫做“天真的预示”,作者何谓之以“天真”二字呢?这样以来,意义岂不是大相径庭了?是作者对生命含蓄的嘲讽,还是对仕途无奈的自慰?我恐怕是无从猜测了,因为我对布莱克的了解仅仅是停留在字面水平的阶段。我只知道布莱克非常讨厌大哲学家培根,有些恨之入骨的意味,并认为大诗人华滋华斯“不是诗人,而是一个同所有真正的诗歌和灵感为敌的邪教哲学家。”他们两边,一边是浪漫主义者,一边是现实主义者,思想上的分歧可见一斑。并且从布来克的另外一首诗《沙子》中也能得到一些眉目:“嘲笑吧/嘲笑吧/伏尔泰卢梭/嘲笑吧/嘲笑吧/但一切徒劳/你们把沙子对风扔去/风又把沙子吹回”。但是,如果要真正的更深刻的了解布莱克原本的思想,还需要更深的历史与文学的双重积淀。

黛染柳眉,玉碧添香

我至始至终也不知道应该把黛玉归于哪一类女子。不少人对她的看法也褒贬不一。林黛玉,无辜的被迫站在一个本身就不平衡的空间里,被我们这些人读出甚或美,甚或丑。

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明她应该长什么样。你只能从曹雪芹笔下一些意境或其它的描写中去感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所有一切形容高贵的花朵都不应该属于她,她从骨子里就厌恶那种金枝在外,败穗其中的女子,甚至有点看不惯金枝玉銮的富贵人家。她欣赏真正有才华的女子,她认为这样才真正配得上女子本来的身份。她便是,她应该属于一个恬静孤芳自赏的女子,可又不完全是。

她是一个泪人儿,看见花瓣落下也感叹世间苍凉,黯然落泪不让人知。她常常担心宝玉喜欢上别人弃落自己,便躲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里心事重重,想着想着,眼泪便来了。所以有人认为她胚子里又像是一个富家小姐,说哭就哭,太不值得。女孩子再怎么样,也不能那么小气吧?所以现在有人给一些爱哭的人取别名,就三字,林黛玉。林黛玉的确有些让人琢磨不透,她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是小姐的脾气,但绝对不是旧上海那样矫揉造作风情万种的女子。无论怎样,我们脑海里始终将她与冷和真联系在一起,一个女人的最纯的本质,真实的表达自己,冷冷的孤芳自赏。

大概是曹雪芹不想让艺术的圣殿少一个与别人不同的女子吧。她有点寂寞却又不想落入凡尘俗世。有的时候甚至觉得她有点像一个雨露和花瓣做成的人儿,真实却又飘渺。仿佛一场细雨,落红成阵,桃花满肌骨,她就消失在了朦朦胧胧的夜色之中,只留下回味,不值得追寻。

我读《红楼梦》不带任何的探索感情,不想一探究竟或是非得找出《红楼梦》写作的真正意图。但愈是如此,我就对林黛玉愈好奇。大概是她的与众不同,才让我读得如此般着迷吧。

轻轻的,她来了;正如她轻轻的走,轻轻的离开,不带走一片云彩。

她闲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弱柳残风。这就是命运吧,林黛玉也只能空对木石前盟,却任人无助。一个政治联姻,把一个娇弱的她覆灭在命运的潮汐中,她从出现到离开,轰轰烈烈却只是昙花一现。像游人不经意的一掷花石,打破了深潭的宁静,可是再大的波澜深潭也终会回复到往日的宁息。她便如此,淡淡地留给我们无限的记忆和神秘,却不会忘记。

刘希夷的诗也似乎在低声吟唱,“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生活需要尊重

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被人尊重是一种幸福。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需要尊重。

尊重可以让站在炼钢炉前的工人忘记酷暑的煎熬;尊重可以使身患残疾的人感到世界的温暖;尊重可以让陷入困境的人看胜利的曙光……在我们的生活里,时时刻刻、任何地方都需要尊重。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从小,我们的脑海里就被灌进了“尊老爱幼”的思潮。然而在今天,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新时代、新社会里的人来说,“尊重他人”早以超出了“尊老爱幼”的范畴。除了尊老,我门还应该尊重身边所有的人:无论他们是年长还是年幼,是富贵还是贫穷,是有利于自己还是不利于自己,是否有金钱和地位,是否有名利和权势……我们都应该同等的尊重他们。因为在我们尊重他们的同时,他们也会以同样的尊重还予我们。我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典故,我愿意一厢情愿的将这个典故用在“尊重他人”的身上。因为我相信人是一个讲感情动物,当他得到了回报,他一定会想到要付出。或许,你对每个人都尊重一点点,就能从每个人那里得到泉涌似的尊重,这些尊重汇聚起来,就能烽成另一个美丽的春天。

在生活中尊重他人,是点点滴滴的,是时时刻刻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或许,尊重只是给予在困境中痛苦挣扎的友人的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许,尊重只是递给在沙漠中艰难跋涉的旅者的一杯清淡的香茗;或许,尊重只是送给异乡孤独的游子的一个解渴的苹果;或许,尊重只是在接过老师发给你的试卷时的一个腼腆的微笑……尊重其实很简单,他就常常发生在我们不经意的举动中。然而,他的渊源却是来自于你对他人的爱,对社会和世界的爱。因为有爱,这世界才博大;因为有爱,人门的胸怀才为之宽广。有了爱,有了博大的世界,有了宽广的胸怀: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便处处都洒满了尊重的种子。

尊重他人同样也是善待自己。或许,有一句漫不经心的话正好刺中了他人心灵深处的一道旧伤;或许,一个微不足道的举动正好触痛了他人骨髓里一颗不悦的因子……我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到别人,同时也伤害了自己。因为别人也同样会说出“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同样会做出“微不足道”的一个举动。我们丧失了尊重别人的表现,别人也就没有了尊重我们的理由。然而,换个角度,站到“他人”的位置上来说,我们是否又应该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呢?我们是否应该用一颗宽容和博大的心胸去尊重对方呢?我们是否应该用理解和原谅去包容那一句漫不经心的话和那一个微不足道的举动呢?或许,做到了这样,人门之间就无所谓心灵的隔阂了;或许,做到了这样人间就会被爱填满,“尊重”二字也会被铸成纯金,永远铭刻在人类历史的扉页上。

爱加上宽容加上理解,就汇成了一个博大的海洋,这个海洋就叫作“尊重”。人门在这么一个博大的海洋里生活,享受着从肉体到灵魂的愉悦,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不老的神话。人门生活在这里,可以没有心灵的隔阂,可以没有交往的障碍,大家互相尊重着彼此。因为,这里充满着爱,宽容和理解……

或许,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需要有这么一个博大的海洋……你们说呢?

登高与望远

题记:登高不一定能够望远,但望远必须登高。

是谁在暗夜里点亮心灯?

是谁在风雨后送来彩虹?

是信念,是我们登上高峰的信念。我们希望看到彩虹,所以必须历经风雨;我们希望看到山尖最美的日出,所以必须登山;我们希望寻找世间最瑰丽的风景,所以必须远足。因为我们有所希望,所以我们必须付出。

人们总是相信,世间最美丽的风景总是隐匿在不为人知的密林深处。古人留有“世之奇伟、瑰怪之观,常在于险远”的诗句;今人留下探索原始天坑、原始森林的足迹。不论是古人的记录还是今人的实践,都向人们昭示着:无限风光在险峰。

世间最美的风景不仅隐藏在险远之处,更藏匿在每一个探索者的足下和心里。路是被人踩出来的,理想是靠不懈的追求实现的,美好的生活也是因艰辛的努力而得来的。人类在探寻美丽风景的征程上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足迹:从欧洲封建王室开辟新航路到中国明朝徐霞客游遍湍流峻岭,从西方的《马可波罗行记》到东方的《水经注》都留下了人类为追求梦想而留下的足迹。他们为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有的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最终他们站到了高处,看到了远处。他们不仅升华了自己的生命,更提升了人类历史的高度。

要望远必须登高,但是登高却不一定可以望远。中国古代的甘英出使大秦,因为陆路不同,虽然他经历了两次共计数十年的艰苦的跋涉,但最终并未到达大秦,并未完成国君交予的使命。后来,大秦派使者从水路到达了中国,这才实现了中国与大秦的交流与往来。两者同样都付出了努力,甚至前者的努力更为艰辛,但收获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望远的愿望想必人人都有,登高的决心或许也人人都有。但最终可以成功的登上高处,望见自己心中神往的风景的人就不多了。因为,望远不仅需要登高的决心和毅力,更需要登高的技巧和方法。

人们应该记住:登高不一定能够望远,但望远必须登高。

我的《梦》

当我第二次读完郭敬明那本《梦里花落知多少》的时候,我就特伤感,觉得似乎看到了自己曾经历的许多,有些忧郁,我就在想,如果人能永远都不长大该有多好啊,瞧,这一多天真的想法,纯洁啊~!看这本书时,我没少流过眼泪,另外就有一冲动,你说那小白脸咋写书就跟唆面条似的,用个贼文化的词儿,就是那什么文思泉涌。于是我也就琢磨着哪天干脆也把咱那些刻骨铭心的事儿给写成本书,说不定还能一举成名,想想那银子啊!口水就没法堵,名利双收,多好的活啊。

记得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除了觉得文字幽默搞笑,内容深刻,其他的也就没多想,其实也想不了,你说就一小屁孩,能想些什么,有时,我挺想自己就林岚,在那些不公的遭遇中成长并慢慢坚强,但我知道,真正遇到那样的事儿,还指不定我朝哪躲呢,因为从小我就这德行,栽哪我就往一边躲,直到现在才发觉自己的脆弱与胆怯,用林岚的话,我就他妈一孙子!

每次看到顾小北,我就特想流眼泪,根据林岚的描述,他看林岚的眼神永远是那么温柔,之后却带上了一半忧愁,特别是当我看到小北的自述时,我就哭得一发不可收拾,连我自己都吓着了,真的以为自己已经忘了他,那个想小北一样对我的男生,同样有着好看温柔并只属于我的笑容的男生,我有些头痛,不自禁的也就回忆起好久好久以前的陈年旧事,让我惊讶的是,我居然没有再像从前一样,才开始就没出息的流泪,然后以再神经病的的感叹结束,于是,我便发誓不再这么没出息的回忆那些狗屁东东,只是一看到这本书,尤其是它的名字,觉得格外的亲切,然后便是闻婧,看得我跟林岚没两样,真该拖出去弊了。对待朋友,想想我还真他妈没心没废,你说我这一什么东西!

还记得书里,林岚特爷们的说,我的眼泪挥洒在九千多米的高空,特豪迈。说真的,我还就真想那么豪迈次,却没机会,生活从可以把你整缩水来,甚至找不着北,我就被上帝这爷们整得喘不过气来,得,哪凉快我哪待着去吧,跟着瞎感叹啥啊,于是我就特自我安慰的睡了个饱的。有时生活还真就怕没事,真要是没事折腾你啊,你还就憋犋得荒,所以,我也就没怎么惦记着这上帝只怎么整我来着,心里平衡得还很快。屁颠屁颠的也就成了这热爱生活的小青年中的一份子。

从郁闷到欢畅,有时,也不是什么难事,于是,《梦》变成了牵引我成长的重要一员。

梦里花落知多少……

普鲁斯特的黄昏

有一个遥远的黄昏,脸色腊黄的普鲁斯特把两片面包泡进了茶水,这样可以使它吃起来更松软一些。过了一会儿,他把面包取出,送入口中,轻轻的咀嚼着,咀嚼着,随后他毫无预兆地被茶香的清气所浸染了,电光石火般的手足无措后,他幸福着往事的到来。他小心翼翼地停止了任何细小的动作,他呼吸着口中的那股茶香,呼吸着往事,静静地看着雪花飞舞的窗外,壁炉间火苗在他背后无声地燃烧着。他的似水流年就这么一下子淌过无数人的衰老,淌过我手捧红宝书父母的青春,蜿蜒到我的面前。我坐在运河的秋天,看着运河笔直而又飘渺的远方,愿望般浑圆的落日,火一样燃烧后消散的霞光,我知道,那将是普鲁斯特消失的地方,一个又一个的汉字,会在远方的河面散开,而后消失。

我们的清晨就是普鲁斯特的黄昏,我们一次次关上家门,走进初醒的阳光中,我们的目光闪烁在事实的周围,表情宛若睡眠般淡然。然而他从我们中走了出来,往回走了,阳光留不住他瘦弱的背影,他回到床上,轻轻盖上被子,然后像被子一样软软地睡去。在我们的黑夜,其实只是在无边无际的黑色中,他睁大双眼,凝望着过去,那些黑夜里的白云。过去的一年往往只是几天,过去的一天往往只是几个瞬间。此时一个又一个的瞬间轮换闪现又纷拥而至他的身边,它们是如此清晰,就像是我们眼中的光天化日,雨水阴凉,书页清香,连飞虫翅膀的抖动声也震耳欲聋,好像它们这么多年一直在发生着,只是他走开了,值得庆幸的是他回来后它们还在。

我至今没有将这部《追忆似水年华》读完,就像我从来没有完整的做过一件事情。我把它们枕在了我的脑后,代替了以前的文字,过去的许多个夜晚,我在上面翻来覆去,那时的我还没有把失眠看作是一种可以延长时间的方式,我还不会享受失眠。那时的我在父母熟睡之后,经常会出去走一走,毫无目的地随小路水迹般的延伸行走,我的脚成了我的头脑。我经常会碰到那些无家可归的野猫,那些脸色憔悴的人们,我们互相不打招呼,擦肩而过,偶而会回头看一下,看着对方迅速同夜色融为一体,好像从来就没有出现过。我早就知道,我就是变成一匹马也是走不回去的,所以我只能是走走,就像贫穷的少女逛商店一样,只能是逛逛。所以我爱上了普鲁斯特的魂不附体的留住以往的方式,虚幻而闪亮的一切,同我们的现在又有多少区别呢。

去年冬天,我去了广东,一个我想去了十年的地方,我离开那地方十年了,离开时我五岁,鼻子下面还挂着两条清水鼻涕。冬天的红艳艳的太阳下,凛冽的风正穿过苏北大地腹部作废的河闸,破败的厂房大门簌簌作响。这声音与掉漆的门窗旁边那些灰暗的人们的脚步是多么相称,他们有着渴望健康的目光。多少年前的高高在上的黑暗的水塔,水塔上苍白的标语,在它的脚下,枯叶废纸的碎屑四处飞扬,像他们不可捉摸的将来。农妇菜篮里新鲜的猪头,姑娘身上崭新的红红绿绿的棉袄,孩子们让我走神的笑声……我走在苍茫之上,我走过他们,胸口充满了辛酸的幸福;我看到了我居住过的红砖四层小楼。阴暗的楼道散发着一股霉味,我轻车熟路地小跑上去,像重复着无数次的梦境一样敲了敲我曾经的家门,我想进去,但门没开。我喊了两声后又敲了敲,门还是没开,我的喊声在空旷的过道里停留了一阵,听上去陌生而遥远。和我同去的庞培提醒我说,没有人在家,你别再敲了。

普鲁斯特的黄昏与死亡有关,因为只有接近死亡的人才会真正地去怀念过去,过去是多么美好,过去与爱情、与童年、与悔恨、与一切统统无关,它自成一体,完美且无懈可击。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满载过去,在五月的黄昏里神志恍惚地离开这里。事实上,我已经不止一次地有这种时候了……我看到我做城管的时候,脸色腊黄的我站在五月的泡桐树下。我前方不远处是菜场苍老的大门,门上的挂满铜锈的大字放射出死鱼眼珠一般的光泽,那些卖菜的老头,他们凄凉的白发好像从来就没离开过寒冬。那些病鸡惶惑的神情,像是在诉说着什么。还有那前面的横七竖八的奄奄一息的破自行车,一段段被剪下的不停扭动的蛇尾,破袋子中一对死到临头还在做爱的青蛙,它们在一起,如同一个完整的家庭,是那么温暖、无辜!青蛙贩子们蹲在围墙角打牌,他们的骂声使空荡荡的菜场起了一阵喧嚣,随后却又是死一样的沉寂,水池旁一个年青的男人面无表情地抱着孩子解大便,有几次却又忍不住回头干呕,这是他应该承担的生活。

黄昏淡淡的麻白布的气味……淡紫色的泡桐花从电线旁落下,一朵,两朵,三朵……密密麻麻,仿佛我的过去,沉寂如摆饰一样的过去,就让我带着它们一起离去,就让我在普鲁斯特昏昏沉沉的迷恋的目光中离去吧。

生活无题

依稀记得很小的时候,总是在想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宇宙孕育了他,养育了他,却又让他在数年后回归尘土。这到底为了什么呢?为什么我们非得要好好活着?好好地活着有能怎么样呢?在若干年后我们都要老去,死去。无非化作一缕尘土,说不定很快将被世人遗忘,除非你是伟人。

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这样活着呢?我想了很久很久,可终究还是不解。是否当年盘古在开天辟地的时候有想过日后的子孙会怎样怎样?而宙斯是否是我们无所不能的神?

生命究竟是为了什么?

有无数多的哲人总在他们年老死去的刹那间有所感悟:我活过了,这是我的生命之一。

是否每个人都在做着同样的梦中梦?所以我认为,死去才是生。

或者生命并不是每个人心中的重点,有些人会过分自私地看好生命,有些人无谓地轻贱生命。我想,既然我们是好不容易被母亲带到这世上,这是因为他们爱我们,在我们未出世之前已爱我们。他们也想让我们看看这世界的美丽,所以他们会希望我们像人一样好好地活着。是的,像人一样……

正如海伦所说:“我们要珍惜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因为,这一天的开始,都将是我们余下生命之中的第一天,除非我们即将死去。”

若你身有缺陷,请你不要感到自卑,因为我要让你知道,这世上有比你更加不幸的人,实在是多的无可胜数;若你出身低贱,请你不要因此失落,因为我要告诉你,这世上有比你更加穷途潦倒,无家可归的人;若你一无所长,请你也不要因此而埋天怨地不公,因为我要让你知道,这世上有比你更加可怜的人……

不要因为你是一个被咬过的苹果而嫌弃自己,因为我知道,也要让你知道:你正是那只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咬的越多,是因为上帝贪恋苹果的芬芳。

既然我们来到这世上,那就让我们好好看看这世界,看看他的美丽,看看这和煦的阳光。

因为“快乐是生活,不快乐是活着”。

就让我们一起快快乐乐地生活吧!

走近顾城

顾城绝对是一个让我感到陌生的诗人。他孩子般稚气的语言,他淡漠尘世的生活态度,以及他对生命出人意料的终结,让我对他的精神世界捉摸不透。如此的复杂多样的性格全在同一个人身上纠缠着,不能说不是一个迷,这便使我产生了几分好奇,估摸着是否该走到顾城的世界里,看看他在他的时代里给我们留下的是怎样的一个背影。

最初接触到“顾城”这个名字,还是从舒婷的一首诗中,那首诗的题目就叫《童话诗人——致G.C》。后来我才知道这题目中的G.C指的就是顾城,于是顾城留在我的脑海里的最初印象就是“童话诗人”。

接下来我就找了一些顾城的诗来读,说不清当时是缘于一种怎样的情愫,现在想来大概是因为当时特别喜欢舒婷的诗,所以对舒婷提到的诗人也产生了“爱屋及乌”的喜爱。初读顾城的诗歌时,对他的了解很肤浅,只觉得他的诗充满了稚气,有点像儿歌。总觉得他不如舒婷“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那样委婉,也不如北岛“卑鄙是卑鄙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的墓志铭”那样尖锐。

时至今日,我所读到过的顾城的诗其实也并不多,但对他所要表达的情感却似乎有了一些朦胧的了解。在我的印象中,顾城是一个绝对自我的人,他的诗中表达的全都是他自己的生活和他自己的感受。从来看不到他“作秀”似的对祖国河山激情的赞美。而且顾城所要表达的情感也大多有着惊人的类似,要么就是对生命的礼赞,要么就是对死亡的迷恋。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在顾城的诗歌中奇妙交织,让我们对他的情感捉摸不透,他时而是温顺而羞怯的孩子,时而又是偏执而顽固的暴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的诗中既看不到大喜,也看不到大悲,而是一种非常平稳的感情,像一股涓涓细流从纸面上轻轻的淌过。譬如,他在《麦田》中写道:“春天看不见/只有一次/花全开了/开得到处都是/后来就很孤单”,又如他在《打开窗子的声音》中写道:“你听/最小的声音/是海/船伏在沙丘上/远处是蓝蓝的一片”。然而弥漫在诗中的却是一种含蓄的悲哀和一种看似明媚的忧伤。透过纸面可以约略感觉到,诗人的内心里是有着激情澎湃的飓浪,然而他却压抑着,压抑着,以一种童稚、平淡的语言来面对他的观众。我至今还没能明白他内心真正的想法。但我可以明白的是,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内心与生活的矛盾,使这个文弱的诗人动用斧头把自己的爱人送往另一个世界,而后在一个大树下让一条绳索把自己牵向天国。悲剧!却是必然的结局。正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在五个月后卧轨自杀一样——悲剧!都是必然的结局。

然而,顾城的悲剧并不是仅仅以两个人的死就能衡量的,他的悲剧却是他对理想追求最有力的见证。顾城是厌恶喧闹的,至于是为什么,却是我现在所不能了解的。王安忆在《岛上的顾城》中曾这样写道:“他头戴一顶直统统的布帽,就象一个牧羊人,并且带有游牧的飘无定所的表情。”“他们生活在这拥挤的寸土为金的城市里一间租赁来的小屋,那里的空气使顾城窒息。这城市是我最了解的,天空被楼房与高墙分割为一条条、一块块,路面也是支离破碎的,而且车水马龙,走在路上,简直险象环生。”诗人的思想是不能以常人的方式去理解的,更何况是历经了十年浩劫又对理想充满了希翼的顾城。诗人本就是畅游在情感和精神世界里的,他们总是眷恋着能让他们灵魂随意挥洒的地方,他们总是那么深沉那么执着,绝对化的后果不期然的降临到他们的头上,顾城也在他的情感之城里导演着理想而偏执的故事。

顾城是一个有着执着理想的人,他原本是不该英年早逝的,但我觉得他执着的理想却正是他英年早逝的理由。十年浩劫中,漫漫长夜,没有星斗,没有月光,甚至连磷火也没有,但是顾城渴求光明的心却是压不住的。由最初的迷惘到清醒,由无知到觉悟,由困顿到解脱,黑夜里他们寻找着一个朦胧的梦想!但是他寻到了吗?就我的理解,他是没有寻到的。是什么原因使他没有寻到,我无从了解,因为就连他最终要寻求的梦究竟是什么我都无法真正的清楚。但我可以清楚的说明的是:顾城的悲剧和他的理想有关,和他生活的环境有关,而且最终决定于他复杂且矛盾的思想——他浴着光辉的思想!

或许,我对顾城的理解有着极浓的个人主义色彩,那么英儿对顾城的回忆则极具权威的色彩。她在记述新西兰激流岛生活的顾城时,这样表述着他灵魂的依傍:“顾城的精神世界是非常的绝对化,非常的理想化,这也是诗人悲剧结局的根源”。

顾城的名字留在这个时代和被这个时代遗忘的人们的心中,伴随着诗歌的历史和为他祈祷的烛光淌过岁月的轮回。“走过的人说树低了,走来的人说树在长”,在所谓的生与死之间,诗人只做了短暂的停留。如同惊世骇俗的行为和激流岛的传说一样,顾城大概说完了他在这个世界里可说的一切。在生命停止的地方,灵魂前进了;在语言停止的地方,诗歌前进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道出了他以及那一代人的精神,然而唯只有他和他的诗以及他的死从不凡中走来,越过纷繁的年代,渡往永恒的时空的轮回,成为不老的“唯美的幻影和理想的诗境”的诉说。

超越本身

当我听到Savage Garden的歌时就深深被主唱DarrenHayes的声音吸引住了,优美、高亢、有时略带沙哑,莫名地有一种想要与这种几近完美的声音来个拥抱。在那一首首忧伤的曲子里,这种感觉就越发的强烈了。

我喜欢在夜里听Darren的“Darkness”,悲伤的歌词有一种让人流泪,又让人坚强的力量,也许吧,Darren给我带来的正是这种鼓励,让我产生共鸣。“I got cove redindar kness Covere dindar kness”黑暗里总是会迷失方向,不知所措。“Better to holdon to love Better to hold on to love”即使我们流离失所,也不能迷失自我。

Darren今年33岁了,但是99年,他失去了原来的家庭,他与妻子分手了,也许是这个原因他一该往日的风格,创作了“I Knew I LoveYou”“Two Beds And A Coffee Machine”,“I Dont Know You Any More”,“The Lover A fter Me”等慢曲调歌曲,从那以后他的歌词里蓝色的字句就多了起来。主打歌“Truly Madly Deeply”在Billboard的冠军榜上一待就是三年,这也把SavageGarden推向了辉煌。

2002年SavageGarden解散了,的确有些遗憾,让我觉得可惜的是当我真正喜欢上他们时,他们就分道扬镳了,曾经的Savage Garden,主唱Darren和吉他手兼键盘手Danial。但是Darren并没有离开我们。当他的第一张个人专辑《Spin》发行时,我便到处寻找,当听到“Insatiable”时就被他完美的高音和真诚的歌词打动了“Turn the lights down low Takeit off Let me show My love for you In satiable Turnme on Nevers top Wannat as teevery drop My love for you In satiable”第二张专辑《The Ten sion And The Spark》加入了更多的电子元素。“Darkness”的忧伤“DublinSky”里的“Trying to get you to jump with me Trying to get yout of all forme”让我想起那部沉船的电影,而“Pop!ular”就动感十足,MV里Darren抱着个庞大的收音机穿梭在人群,汽车和超级市场里,“Im willing to sleep my way to the top I wannabepop!ular”让我看到了Darren新的一面。

如果没有Savage Garden和Darren Hayes,我想在音乐的领域里便是不完整的。他们没有Link in Park的吵闹,没有Sum41的丰富,没有Mcfly的年轻气盛,没有U2的饱经沧桑,可他们决不是音乐里的过客,因为他们用心谱写着音乐,就像用心去感悟着生活一样。

3年过去了,Darren单飞后继续着他的音乐,我也继续着听他的音乐,继续沉浸在他的忧伤里,无法自拔,当然,他也给我带来了勇气,生活的勇气。这就是Darren的力量,给予困境中的人们有宣泄和流泪的机会,也给予困境中的人们面对现实的勇气,我想,这些都远远超越了音乐本身吧。

我读张爱玲

我蛮喜欢张爱玲的小说,说蛮喜欢是因为还没有到痴迷的程度。喜欢她对人物心理准确、细腻和独到的洞察力,如“流苏表面上虽然和他热了些,心里却怙惙着:他是她吃醋,无非是用的激将法,逼着她自动投到他怀里去。她早不同他好,晚不同他好,偏拣这个当口和他好了,白牺牲了她自己,他一定不承情,只道她中了他的计。她做梦也休想他娶她……很明显的,他要她,可是他不愿意娶她。然而她家里穷虽穷,也还是个望族,大家都是场面上的人,他担当不起这个诱奸的罪名。因此他采取了那种光明正大的态度。她现在知道了,那完全是假撇清。他处处地方希图脱卸责任。以后她若是被抛弃了,她绝对没有谁可抱怨。”(《倾城之恋》)喜欢她生动、形象的比喻,如“年轻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金锁记》)喜欢她细腻而不乏犀利的文笔……

张爱玲是个营造气氛的高手,她总是用一种悲观、苍凉的调子营造着那个时代特有的陈腐、黯淡的气氛,让人不由自主地把印象中那一幕幕陈旧发黄的景象从脑中呈现,然后张在这种营造好的荒凉气氛中不失时机地插入主人公的故事,喜怒哀乐,跌宕曲折,平凡无奇……最后故事如斑斓霉久的香炉中升起的轻烟渐渐消散了,留下淡淡余香供人回味。

张爱玲善于将小人物内心的丑恶和自私展露出来,揭示他们内心的虚无与生活的荒凉和悲哀,他们似乎看起来热情、高贵,但内心却自私自利、贪婪、猜忌、孤独。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开始时企图嫁给范柳原就是为了经济上的安全,也为了炫耀自己再婚嫁入豪门以报复长期对她冷眼相待的娘家人;《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套入金钱的枷锁,不惜断送自己孩子的幸福;《留情》中看似相濡以沫的恩爱夫妻中的妻子也只是觊觎丈夫的金钱……他们是那个经济萧条,新旧、中外文化冲击的时期下部分平凡人物的缩影,他们的心声、观念、思想都在张的笔下得到了很好的阐述。当然张爱玲也构写过一些美好的故事结局和善良纯洁的人物,如《倾城之恋》的结局:在战争硝烟四起、举目无亲的阴影下男女主人公总算相互依靠对对方有了一点真心,最终结了婚;《小艾》的结局:上海解放了,小艾一家也终于过上安实、满足的生活。《小艾》中的主人公小艾是个受过许多苦难和折磨仍有着一颗善良淳朴的心的女孩。但是这样好的故事结局和人物形象在张的小说里是罕有的,张的大多数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给人的感觉是压抑、悲凉的。

张爱玲是个才女,是个优秀、独特的作家,但她始终无法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一个大家。首先我觉得她的小说里塑造的人物形象过于单一,往往是一些在单一、重复的生活状态下心灵被腐蚀而变得或麻木或扭曲的可怜女性,傅雷和王安忆称她们“恶俗”,自然从她们身上反映出来的问题范围比较狭小,所以导致张的作品难以较为宽广地反映时代、社会的现象和问题,难以达到一种社会的现实的高度。其次,作家的选材和视线的角度比较狭窄和重复,叹的是同一种悲凉的腔调,写的都是男女之间情欲的故事。有评论拿张爱玲和鲁迅作比较,说鲁迅之伟大不但在于他与时代、民族的联结,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在不断地超越自我,开创新天地新格式。而张爱玲却只局限于她的小圈子当中难以突破。她也没有从一些底层被社会所遗弃的小人物身上挖掘出他们内心真挚、纯良的东西,而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即使是“死屋”十年终日与罪犯们生活在一起也能够从他们身上看到其心里善良、高尚的一面。

所以,张爱玲只能算是一个优秀的作家。

收藏昨天

题目是余秋雨的一篇文章的名字,因为读完后感受颇深,所以写此文,表达一些不太成熟的思想脉动。“人生最好的导师是你自己。”余秋雨如是说。当我翻开久久尘封的心页,诵读童年的欢歌笑语时,那个纯净的自己饱含希望的眼神再次触动心灵。那时的自己,带着童话里所有的快乐,在人生路上无忧的行进,然而时间的脚步慢慢将自己雕饰,从此眼神不再如此澄澈,眉宇间也透露了几分孤寂,几分忧伤,世事的沧桑将我们刻成另一个人,我不是我。

如今在这样一个文字氛围的环绕下,似乎有重温了童年的欢乐,也促使我记下此刻的想法,等到某一天沮丧绝望吞噬心灵的时候,打开这记忆,让人生重新燃起,让经历滋润灌溉干涸的心田。

在我看来这样的收藏价值原本比珍藏本身高很多,当记忆碎片一页页粘起,留存起的脉络不仅让生命更为连贯,亦将生命之灯一次又一次点亮。

收藏昨天,收获今天的乐观。

收藏今天,收获明天的希望。

成功在山后

人生是一次登山,沿途有擦肩而过的荆棘刺痛,有粗砺的山岩的拌脚,但这一切均无损于山的光明磊落,山的坦荡忠诚。

人们常常抱怨登山道路的坎坷,登山路途的遥远,害怕山中的荆棘和山岩。弱者在山的前面俯首臣服,不敢上前;强者不畏艰难险阻,涉水翻山。在翻越了大山之后,他发现:原来成功在山后。

山险固然可怕,山路固然难走。但人们同时也应想到:登山道路周围的景色是何等之秀美,有青松翠竹的美景,有极目远望的无限风光,有鸟儿婉转的歌唱声,有泉水叮咚的悦耳声——居里夫人在实验室中,在提炼镭的艰苦过程中,她并不感到痛苦,而是觉得乐在其中,她乐此不疲,在不断的攀登之后,终于第一个提炼出镭元素,为科学的发展,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此她获得了诺贝尔奖。

居里夫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看待山。为什么不把山看作是磨练自己的工具呢?一路登山,一路欣赏美景,一路磨练自己。待翻越了大山,成功也就在你的前面了。

生活学习中的困难是一座座的山,要想取得成功,你就必须不怕坎坷曲折,不惧山高路远,努力拼搏,战胜困难。也许你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也许你会感到精疲力尽,也许你心中会升起后退的念头,但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你应该认识到成功就在困难的后面,只要你鼓起风帆,坚持到底,终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成功,永远在山的后面,牵引着人一生不息的脚步,风霜雪雨,一路踉呛赶去。只有走过一生泥泞的道路,才能摘到芬芳艳丽的成功之花。

理性的美

感情如水,理性如冰,八分之一的冰块浮动在水上显现着庄重和威严,一任冰下蓝色的水漂荡,不减半点高雅,这是理性的美。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情感如佳期如迷梦,如朦胧的目光一样虚幻地笼罩在你的思绪中,虽然美,但是纵使你有洞明一切的雪亮智慧的双眼也难在情感的月光下一任目光驰骋鸟瞰。而理性,则是明艳的阳光,它慷慨地洒向宇宙空间,哪怕是枝叶繁生的丛林,哪怕是污浊游荡的大海,哪怕是遥远的孤独的星球,都可以让你一睹宇宙的本色。阳光下的美是真实的。

或许诸官还为纠缠人心的家务事颦眉捋须,或许慈父正为过去疼爱的儿子而首鼠两端,或许朋友正为是否告发他那狗彘不食的朋友而思绪万千,情感如霜染了你的发,如皱纹老了你的脸,如苦药苦了你的舌,无情总被多情扰。如果放松你的大脑,有原则有理性地抹去结在你窗前的细细蛛丝,擦去玻璃上的点点尘埃,你会看到一个明艳的世界,那里山重水复处有柳暗花明,是理性给了你翅膀,让你高飞,让你望远。理性总是潇洒而优雅地从你身边走过,他不像情感一扑一朔地踢你一脚,然后再给一个稚气的鬼脸。理性是智慧的表现,只有智慧才称得上是最美的东西。

总喜欢史泰龙那一张冷静的脸,温暖而又深邃的眼睛总是平静地注视着远方,额上几条浅浅皱纹是思考的象征,脸上的皱纹写着坚毅和勇气,他成为我心目中理性的象征。他的一举一动都闪烁着理性的智慧。如果我们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和他一样理性,这个世界该是怎样的世界呀!能沉着勇敢应付人生中的变数,处惊不变,原则、熟练运用自己的能力,这是理性美的内涵。

也听一些短视的人说,这世界太冷,需要温度,需要感情。殊不知无聊地躁动是太感性,太缺乏理智。理智不等于冷,正如感情不等于温暖一样。理智是美的东西,一切美都是有温度的,理智的人也有感情,理智的思考也有局限和麻烦,只是有些理智只是所谓的理智,没有到达高的境界也就不会领悟到高层次的美。

窗外阳光明艳鸟语花香,在理性的眼睛里一切都是美的,这双眼睛也因理性而显得与众不同:是脱俗的美,是成熟的美,是理智的美。

把握生命

人生如一方广阔的舞台,别人同你一起扮演各自的角色脱离了社会你就无法生存,因此,要学会同别人相处,用爱心和真情去关爱他人,培养自己美好的心灵,为社会谋福利,为他人送幸福。要学会宽容和遗忘,既然生命短暂,又何必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愤怒哀伤呢?让爱心教你学会宽容吧,宽容自私、宽容疏忽、宽容鲁莽……宽容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宽容是一种高尚的气质,让时间教你学会遗忘吧。忘却误解、忘却怨恨、忘却创伤……

遗忘是一种坚定的卸落,遗忘是一种轻松的洒脱。朋友去爱别人吧!让友谊的阳光洒落在你的身旁,让亲情的甘露滋润你的心房。

微笑着面对人生

人生的道路漫漫长长,路边的荆棘随时会蔓延在你的光明大道上。此时你的道路还是一片黑暗,但是一时之后,灾难也,许会降临在你的面前,这些谁又能阻挡呢?

曾有几时快乐围绕、曾有几时痛苦缠身、曾有几时苦笑不得。别把世间万物想得太过于神圣,其实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人,活着为了什么?那还不是两种东西——“生存”和“感情”。

生存是在感情的基础上建立的动力,人有了感情,无论是悲或乐,都是生存的动力,因为人类是智慧的凝缩,所以人类的感情很复杂,复杂的人际关系,你会感到无法适应,可这一切又是无法逃避的,不是社会适应你,只有你去适应社会。别以为人人都很快乐,可快乐的背后,谁又能知道他人的痛苦,把痛苦深深埋藏,将快乐展现在别人面前。如果表现了出来,只能使别人受你的传染而随之沉闷。

微笑着面对人生,给人一种新的气氛、新的生力。

微笑着面对人生,是一生的生存意义。

走错的也是路

三兄弟从乡下到城市谋生活,一个叫怨天,一个叫怨地,另一个叫无悔。三兄弟结伴而行,一路上风餐露宿,遭遇大漠风沙,翻过了7座高山,涉过了21条大河,兄弟们齐心协力。8个月后,他们来到了一个集镇。这里有3条大路,其中一条能够通往城市,但是谁也说不清究竟走哪条才是。

怨天说:“咱老爷子一悲子教我的只有一句‘听天由命吧’,我闭上眼睛选一条,碰碰运气好了。”他随便选了一条,走了。怨地说:“谁叫咱们生在这个穷地方呢,我没读过书,计算不出哪条最有可能,我就走怨天旁边的那条大路吧。”怨地拍拍屁股也走了。

剩下的是一条小路,无悔拿不定主意。他想了又想,决定还是先去镇子里去问问长者。长者接见了他,但仍然是摇头:“没人都过城市,因为它太远了。不过,孩子,我可以把我祖父的话告诉你,‘走错的也是路’。”

无悔记着长者的诚挚教诲,踏上那条小路,追寻他的城市之梦。他经历的痛苦、艰难无与伦比,每一次挫折,每一回失败,都没有击倒他。当他面临绝境,总是对自己说“走错的也是路”,于是他挺过来了。5年后的一天,他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城市,凭着他杰出的韧劲与毅力,从一元钱的生意做起——擦皮鞋,捡垃圾,端盘子;公司普通职员,蓝领,白领,直到独立注册一家公司。

40年后,无悔老了,他把公司交给了儿子打理,只身回乡下寻找当年同行的兄弟。依然是那个贫穷的西部小村,依然是茅屋泥墙,怨天和怨地住在里面,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三兄弟各自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怨天沿着大路走了5个月,路越来越小,野兽出没,一天黄昏他差点被狼给吃掉,只好灰溜溜回来了。怨地选的那条路的情况并无区别,回来之后,呀一辈子不敢抬头做人。无悔叹息说,我的路和你们一模一样,唯一的不同是我选定了决不回头。其实,每条路都能通向城市,走错的也照样是路。

想和他一同飘流

生命的价值总是在一次次冒险中得到升值的。这是我读《鲁滨逊飘流记》的最大感受。

作为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中的少爷,他完全可以子承父业,过体面舒适的生活。但他不愿意听从父亲的安排,甚至违背上帝的旨意,甘心去做“上帝不喜欢的人”。也许是他心中天生的冒险心理在作祟吧。金钱、地位在他严重,远不及随着海风飘流。海风、倾船、飘流,注定是他的宿命,冥冥之中,是上帝的安排吗?那么感谢上帝,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勇者。即使他并不喜欢鲁滨逊,却依旧爱他。

不是么?

在第一次航海中,他就充分领略到海的喜怒无常。再大的船,面对浩瀚的大海,也不过是孤帆一点。风浪无情,牵动着船桅与之同归于尽,残忍地剥夺了水手生的权力。但上天保佑,最终只是有惊无险。鲁滨逊顺利地回了家,但冒险之心仍未退却。

接下来的几次航海亦是如此。纵然其他人无一幸免,但鲁滨逊总能安全靠岸,继续自己的海上之旅。

最感动我的是自述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平时、简朴,细腻中透着豪爽,平白中又露着波折。从介绍自己家事的无奈,到表达雄心的豪情;从转危为安的侥幸,到重现困境的懊悔;从拥有巴西种植园的兴奋,到登上孤岛时的孤寂无助,以及后来的幸福、自由……真实是文学的最高宗旨。最简单的文字,拥有了丰满的灵魂,同样能让读者感受到惊心动魄、荡气回肠,还有语言独特的魅力。

与其说这是笛福的半自传体小说,不如说它是人类文明史的一部缩影。

生存,是小说提现的一个主题。

既然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就有义务让自己生存下去,并且还要幸福地生存下去。荒岛生活,想像起来觉得很不可思议。尤其是对着当今的生活。生存,在现在看来,不再是一碗饭,还包括生活质量,电脑、电视、电话、手机……如果现在把一个现代人抛到一个荒岛上过上十来年,被电器“宠坏”的现代人肯定回崩溃!

但鲁滨逊不仅在荒岛上饱饱得过了28年,还过得很有质量。他有房子,还有别墅,有枪,有足够的子弹,种子麦子,吃上了面包,养了野羊,喝上了羊奶……他是这座荒岛的国王,也是自己的国王。

鲁滨逊的智慧是不可否认的。单是他能在岛上过得那么好就足以证明。

人类,从野莽走向文明,经过了漫长的时间长河。他们从生吃食,到发现火,吃上了熟食,开始了文明的旅程。他们努力的思考着创造着,发明了生活的必需品,在时间的行程中,改变生命,改变生活,改变世界。

每个人都会成为自己的国王,只要他想活下去。

生命,不屑于一帆风顺;生命,不满足也现有的一切,要活,就活的轰轰烈烈,光芒万丈;要活,就别对不起父母给你的这个生命!

孤独是一种幻像

小时候,所有的屋子似乎都很冷,没有暖气的年代里,我们要自己引着班级的炉子,看着那冰冷的炉膛慢慢泛出红色的光来,那是一天唯一的期待,蜷缩得离它越近就温暖。窗子上永远结着厚厚的霜花,我惧怕冰冷,隔窗透过的阳光也被冻结了,是种奇特的冰冷的光亮。像圣洁的教堂高高的窗子透射下来的阳光,让你确信光的那一端有另外一个世界存在。

即使是冻得瑟瑟的日子里,我还是喜欢用手指触摸那光亮,仿佛一碰之后,那世界就不再遥远,指尖融在霜花上,有种微冷但奇妙的感觉,让你愿意用失去温度来换取。长途公共汽车的玻璃窗和教室的窗相似,假期时有机会去亲戚家,往返于北方颠簸的长途公路上,古董般的汽车散发出令人窒息的汽油味道,浊臭不堪,只有靠近车窗的人是幸运的。把指尖慢慢贴上去,转动着,冻得受不了时才缩回来,涂满霜花的玻璃窗上流淌下水滴,露出透明的一方空间。把眼睛凑上去,外面有白色的原野,白色的树木,地平线一起一伏地和公路并排延伸着,窗子上的透明处会慢慢凝结,诱惑人再次伸出手指。我就再次真的伸出手指。

在早来的黄昏里,一个人孤零零守着家里的火炉,无尽的北风敲打窗框,却震落不了冻结的窗花,妈妈嘱咐过不许用烧红的炉勾碰它,便只好把手拢在火上,远远守望,它白色外衣下包藏的黑暗,和着北风的调子,就是神秘的小夜曲。那个可怜的丹麦孩子一定也有过同样的无奈和期待,他的父亲给他讲过,窗上的雪王后,将带走每个将离开这世界的人。我能想像他在阴郁黑暗的房子里,缺少烛光的夜晚里,和我一样发呆的样子。雪王后带走了他咳嗽多病、会讲故事的父亲,他学着父亲做过的样子,烧红一枚铜钱印在玻璃窗上,融出一个圆形的小孔。外面的街道笼罩在夜色里,人们为寒冷而小跑着,在雪地上踏出沙沙的声响。而那个孩子,不敢走出和外面同样冰冷的屋子,让自己过大的鞋接触雪地,那会针刺般的痛,即使商店橱窗的圣诞树灿烂明亮,硕大的火鸡只需看看就能弥补饥饿带来的所有不快。许多年以后,他用鹅毛笔,在一个小女孩身上描述着同样的痛苦。许多年以后,他一个人,孤零零在哥本哈根简陋的阁楼上面,一定有着同样的感觉,月亮靠近阁楼的尖顶,阁楼离月亮如此之近,以致离城市的其他角落如此之远。他时常要揉揉冻得僵硬的手指头,才能做完令人头疼的拉丁文作业,再抽空写他被众多人嘲笑过的,永难完成的诗稿。离月亮越近,他就能感觉到越多的东西,不只是一间狭小的,壁上挂有黑乎乎简陋圣母画像的旧阁楼,而是洞察一切的了望塔。从城市的最高处,看得到全城的街道,有个白发的驼背老人,拄着拐杖徘徊,回想他一生的往事,一个弄丢了铜板的孩子在哭泣,有个可怜的女孩子,也许是个女仆,也在哭泣,或许为了那个抛弃她另娶有钱寡妇的年轻人。甚至是某个窗口后面,一群在召开会议的玩偶们,一个商店二楼看铺子的戴睡帽的可怜老店员,还有一只被丢弃在花园里的旧瓶颈,曾经在海浪里颠簸过,带着某段离合悲欢的故事,被半埋在泥土地里,发出疲惫的呻吟。

他知道别人笑那些荒唐无稽,近乎幼稚的场面,但他自己看得真切,月亮柔润的光一直照到遥远的中国去,有人说在地下掘一个洞,最后会到达那陌生的彼邦,看到穿戴着奇异丝织品的大臣,拿着金戈的武士,当然还有皇帝,还有叫得最动听的夜莺,那种不被人了解的美丽的鸟儿,叫声或许难得听到的,不过没关系,他窗口的小鸟叫得一样动听。他甚至试图伸手触摸一下那鸟儿,全无恶意的,只是想证实一下这一切的真实性。他一生都注定为这种试探的失败而悲伤,鸟儿对着这个长有着一副可笑面孔的男孩扑楞着翅膀,盘旋出他的视线。当又是许多年以后,他坐在咖啡馆里,面对着那个同样被称为夜莺的瑞典女歌手,她用淡淡的微笑告诉他,“我怎么能够恨您,要恨,首先就要爱……”于是他知道,曾经以为触手可及的,最终还是幻像。上帝创造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园风景,把它们隐匿在真实的背后,孤独是打开大门的唯一钥匙。他这一生,从窗子上的雪王后开始,注定不断向花园走近着。岁月慢慢侵蚀他青年时代为人所嘲笑的脸庞,那脸孔变得愈来愈柔和,不再因悲伤自泣,他可以把一道道快乐的、平和的,或者令人心酸的风景记录下来,轻快得像童年时在街头的奔跑,因为那些故事,本来早就在他眼前存在着,悬挂在世界的每个角落,而他,只是个不小心闯进角落的,孤独的孩子。

谨献给圣克里斯蒂安,上帝讲过,孤独造就圣徒。

各领风骚数百年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都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他们流芳百世。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唐诗、宋词,在唐朝有着许多杰出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勃……不计其数,但最有成就的仅寥寥几人。

李白是豪放派的代表,他的作品中体现初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歌颂,和一种绵长的忧愁及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野竹分青蔼,飞泉挂碧峰”细腻的写出了幽美寂静的山林景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通过对月夜皎洁月光的描写勾起了对家乡的思恋;“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侧面描写了人民劳动的辛苦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而统制者却风骚不已……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如今我国科技迅猛发展,国家的面貌焕然一新,时代的发展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又到十年文化大革命最后又到了三大改造,中国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

现在的发展是越来越快,人民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平房变楼房;黄土路变水泥路;黑白电视变彩色电视……人民的生活质量比以前不知好了多少倍,如果李白来到这个世界虽然他不会看电视,不会上网,不会开车。但他心中的郁闷回一散而空,一定会高兴及了。

的确,以前是达官显贵在那里风骚,现在是人民在风骚。回想起以前人民走过的路,回想起他们受过的苦难,他们现在也应该享福了。他们的前景充满了希望,他们的生活会过得更好。心平路自平,人民平了国家就安定。统制者的天下已去,人民已经翻身了。古代那些为国捐躯的人民一定会感到欣慰,而那些惨无人道的统制者也一定会感到羞耻。他们也许会有一种悔恨“待重头,重拾旧河山,朝天阕。”

抬头望望窗外,阳光明媚,鸟鸣不断,一群幼鸟划过长空,仿佛世界是他们的乐园,一阵阵花香伴随着清风而来……

直面人生

你撒下的鱼网在幸福中摇摆,去怎收不回来。你计划的春天有童话的色彩,却怎也不见到来。你始终不明白,没一个真实的现在都是你曾经幻想的未来。

——题记

我们都曾经从儿童时代走过,我们每个人都理解儿童,理解那分永无止境的好奇,理解那漫无边际的憧憬与勾勒,理解那种朦胧而懵懂的世界,但是当我们早已脱离儿童的世界在成人的天空下奔波忙碌时,又有多少人会偶尔地逃离紧张与繁忙,独自一人躲在僻静的空间里认真思考一下童年的梦与现实的差别呢?把童年的记忆尘封固然是一种悲哀,但是真正认真思考过的人会感到更加沮丧:在对比中你会发现那个多年来完美而崇高的梦早已破碎的无影踪,呈现在眼前的是另一个与想象完全背道而驰的世界,这里不是有花有草有自由的仙境,这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淘汰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罪恶与肮脏的社会,这是一个麻木而残酷的世界。于是你又开始惊异于自己的接受能力。这些年来,现实早就把你的梦想一步步的往反向推的很远,在我们来不及防备的意识里,在我们浑浑噩噩的生活中,好无挽留,好无惋惜。当距离已经大到无可挽回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早已失去了呐喊与哭泣的意识。这个社会不会去凭吊任何无可挽回的事物,我们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悲哀的牺牲品。

很多年后我回过一次阔别已久的故乡,当我触摸着班驳的房门时,一滴泪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滑落在落满灰尘的锁眼上,我轻轻地擦拭着,一遍一遍,我在徒劳而固执地想回到过去,寻找那个充满美丽幻梦的时代,望着门外,想起童年时多少个日夜,父亲曾牵着我的手走过那早已荒草丛生的石板路。父亲用宽阔的掌心抚摩着我的脸,温柔的,慈祥的,粗糙的,幸福的。我终于知道在物是人非的今天,我失去了一种呵护与信赖,所以我才必须作茧自缚地将自己束缚,我不能在用明亮的目光天真无邪地凝望周围的一切,早已沧桑的东西是永远不可能摆脱时间的痕迹了。望着窗外一只孤雁迟疑的飞过,我看到了我的影子,在喧嚣的尘世,独自固执地逃离生活的旋律,躲藏在一个被世界一起的角落,挖出一些早已被时间埋藏的东西,为一些符合生命规律却不符合自己唯美主义的往事感伤。我知道这是愚昧的,一个人心灵越成熟,他就越能够理解残缺的意义,甚至是美丽。

我终于意识到人间没有天堂,沉沦假象,只会更加沮丧,勇敢的接受这个残缺是理所当然的世界,将记忆尘封,勇敢的面对未来。

陌生人和亲人

我们会发现陌生人和亲人之间的不同点是很少的。

有一个再前方打仗的小兵,有一天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父母他已经退伍,可以马上回家了。父母当然非常高兴,在电话中表示希望他尽快回家。小兵又告诉他父母,他的一个战友也要和他一起回家。父母当然也表示欢迎。小兵又说,这为战友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和一只手,而且说这位战友要长期和他们住在一起。小兵的父亲一听就告诉他,这绝对不可以。他说,这将造成家人的沉重的负担,他不会欢迎这种残疾人和他们长住的,他建议这位残疾人自己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小兵听了这些话以后就挂了电话。几天以后,警察通知家里,说他们的孩子自杀了,请亲人去认领。令他们吃惊的是,他们的孩子只有一条腿和一只手。

有一位美国女士在海边散步,发现海上有一艘私人帆船情况危急,便立刻和救难人员联络,等大家把船救上岸来,这位女士才发现船上有她的丈夫。

俄国乡下,有一个很穷的家庭,一位妇女有两个孩子,儿子从小出去闯天下了,剩下母女两个相依为命。她们开了一家小旅馆。一天小旅馆来了一位看上去很有钱的人。母女两个起了恶意,在食物里下了毒。旅客死了之后,妇女愕然发现她杀死的竟然是自己的儿子。她儿子再外地赚了钱,衣锦还乡,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因此回来后没有说明身份,打算第二天再说出来。可是没有想到,居然死在母亲手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