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那点事(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05:29:35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皇帝那点事(上)

皇帝那点事(上)试读:

简介

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封建社会,“皇帝”是一个无比尊贵的称号,他们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让人生,让人死,让人荣,让人辱,让人富,让人穷。他们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有富丽堂皇的皇宫,有清幽秀丽的离宫,还有专用的猎场。

第一章 皇帝的奢侈生活

苏联红军俘虏溥仪始末

1945年8月18日夜,苏联红军的空降兵空袭奉天(沈阳)机场,俘虏了伪满洲国皇帝溥仪。本文将这鲜为人知的一幕呈现给读者。

1.随日军仓皇逃离长春。1945年8月9日夜,苏军出兵进入日军占领的中国东北。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在最高军事委员会上宣布:“今天早上苏联的参战将我们逼入绝境,从而导致这场战争即将结束。”

而此时,占领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却还试图负隅顽抗。此人身材矮小瘦弱;在过去的日子里他说话不紧不慢,颇有些风度。而今天,当他和关东军参谋长一起来到溥仪的房间时,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话语急促,并且显得很不耐烦。他力图让溥仪相信,关东军有能力挡住苏联的进攻,日本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然而,他的话还没说完,外面就响起了让人揪心的空袭警报。在转入地下掩体后,已经明显减弱了语气的山田乙三便匆匆离开。

第二天,日军准备撤退。为了防止溥仪落入苏军之手,成为日本侵华的证人,日军决定带着他一起从伪满洲国首府长春撤退到靠近中朝边境的通化市。溥仪开始收拾东西,准备上路。

自1931年伪满洲国建立,14年来溥仪和身边的人记录了许多事情,有的还拍下了照片。由于文件和胶片太多,他命令手下人将其焚烧。烧了大半天,才销毁了三分之一。而从北京故宫带出来的一大批奇珍异宝,加上他的行李,已整整装了57个大木箱。

8月11日晚,伪满宫廷武官、监护溥仪的日本将军良田来到了溥仪的住所,通知他出发。此前,溥仪的兄弟、姊妹和侄子们已经被送到了车站,只剩下了溥仪和他的两个妻子。

火车开了三天三夜。由于害怕苏军的空袭,原经沈阳直达通化的计划改为经吉林、梅河口,再到通化。由于没考虑到临时改变路线,随行的食物不够,于是在两昼夜间,他们只吃了两顿饭。最后,他们在大李(粟)子沟镇下车,这里与朝鲜只有一江之隔。溥仪一行被安置在山脚下的一个日本矿长家中。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随后,美军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命令太平洋舰队停止对日军的一切军事进攻。是日,良田将日本投降的消息告诉了溥仪,还告诉他美国政府已经答应维持天皇的封号和地位,并保证天皇的安全。随后,良田又对溥仪说天皇要求他前往日本。天皇虽然不能保证溥仪的王位,但至少能保证他的安全。但如果他落入苏军手中,后果难以预料。溥仪双膝跪地朝着东方磕了几个头,嘴里叨念着:“感谢老天爷,祝愿天皇安康!”

8月17日,溥仪准备飞往日本。临行前良田告诉他必须减少随行人员和物品,因为飞机太小了坐不下那么多人。于是,溥仪选中了最小的弟弟溥杰、两个妹妹、三个侄子、医生和几个仆人随行。

溥仪的一个嫔妃哭着问道:“我怎么办?”“飞机太小了,你们坐火车去吧!”“坐火车能到日本吗?”“当然能!”溥仪毫不犹豫地答道。

飞机起飞了。按计划他们将于上午11点到达沈阳机场,从那里转机到日本。

2.溥仪被俘时试图自杀。日本宣布投降后,其关东军并没有立即放下武器。8月16日,他们在一些地区继续向苏军反攻。

苏军为了迅速拿下满洲里附近的几个关键城市,决定出动空降兵部队。8月19日夜,苏军后贝加尔方面军司令员罗季翁?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给苏联军事委员会全权代表、后贝加尔方面军司令部政治主任亚历山大?普里图拉将军下达命令:带领空降兵占领伪满军事要地——奉天,逼迫关东军无条件投降;寻找伪满皇帝溥仪。

一个小时后,普里图拉将军和副官来到机场。在那里225名空降兵已经整装待发,在机场将军做了一个简单的动员,让大家知道他们将作为一把尖刀直插沈阳。这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城市,目前还在日军占领之下。日军以它为依托,还在拼死抵抗。苏空降兵必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奇袭沈阳,随后数十架飞机冲上天空,直飞沈阳。这是一个飞行编队,与空降兵一同执行该项任务的还有数架歼击机、强击机和轰炸机。轰炸机装满了炸弹,而歼击机则是由最优秀的飞行员驾驶。如果日本军队负隅顽抗的话,他们将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飞行编队临近沈阳时,前方突然出现暴风雨,于是编队紧急降落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这里已经被苏军占领。在这里编队作了加油,与此同时几架战机又加入编队,雨停后飞行编队再次起飞。

飞行编队一路上没有遇到任何阻碍。抵达沈阳上空后,空降兵们就看到了地面上的日军高炮群,于是苏军飞机首先进行了一通狂轰滥炸。也许是苏军的袭击太突然了,日军没有一点反应。随后苏军顺利降落在沈阳机场。

飞机降落后,守卫日军纷纷缴械,只有几个日军军官和飞行员做了一点抵抗,但已无济于事。苏军迅速占领了机场。战斗中,有四架日军飞机成功逃脱。随后,他们在机场附近徘徊,苏军以为他们要攻击机场,立即做好了战斗准备。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四架日军飞机突然同时向一个方向俯冲,触地而毁。

这时,从机场大楼里走出一个人,他体魄粗壮,头发灰白,身着日本军装。他走到普里图拉将军面前,用一口纯正的俄语说道:“将军同志,我是俄罗斯侨民,现任机场日本警卫队队长。我向您报告,满洲皇帝溥仪一行政府人员就在候机大厅里。”

普里图拉将军带着人走进候机大厅,里面有沙发、安乐椅、茶几,还摆放着威士忌和啤酒。大厅里约有20几个人,他们看到普里图拉将军后都站了起来,只有溥仪依然坐着没动。但不久,他把手里的茶碗放在茶几上,也站了起来。普里图拉走到大厅中央,大声宣布:“我以苏联政府的名义劝说你们投降,请交出武器。”

伪满洲国的部长们一个接一个地交出了武器,溥仪是最后一个。他从怀里掏出一把手柄上镶有宝石的手枪,放在手掌上看了看,随后扔在了枪堆里。普里图拉将军后来回忆道:“虽然我不是一个心理学家,但我敢肯定当时溥仪皇帝正处在自杀的边缘。我不知道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他,使他最终放下了手枪。因为对他来说,在那个时候一切都结束了。”

康熙真实生活的另一面

清朝的康熙皇帝历来史家对他的生平事功、历史地位都有很高的评价,康熙皇帝自己也仿佛以理想儒家帝王而自我标榜,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真实情形却并非如此。

满族本是关外的游牧民族,入关前尚处于奴隶社会的晚期,风俗野蛮并未开化。然而,风俗习惯的改变并非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譬如爱新觉罗·皇太极,先是娶了自己姑姑博尔济锦氏,生了三个女儿;接着又娶了博尔济锦氏年仅十三岁的侄女,后被封为庄妃,生了顺治帝福临和三个女儿;后来还娶了博尔济锦氏另一个二十六岁的侄女,也就是庄妃的亲姐姐,生过一个两岁即夭的儿子。

在皇太极死后就发生了孝庄太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盗嫂”的事件,而当时满洲皇族视之为满洲习俗理所当然,并不为过。

看明清两朝皇帝的后妃制度。明朝的皇帝的后妃,大都取之民间下层,除了嘉靖皇帝曾经一次性纳了“九嫔”,其他皇帝的后妃也极少,最多册封过十几位。而寥寥两三妃占了一半,甚至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一夫一妻恩爱皇帝也出现在明朝——弘治皇帝。而清代,整个满族的姑娘,都要经皇帝先选过才能出嫁,如果皇帝需要的再把汉族女人抬旗后再娶入,到底是谁好色?

到了康熙时期,还曾发生过这样的事件。《清代外史》中记载,康熙年间有位格格是皇太极的幼女,顺治的妹妹,辈分上算是康熙的姑母。顺治遁入空门时,这位格格因为年幼尚未出嫁。康熙即位后,此女也一直留在宫中,后来有大臣请求为之遣嫁。康熙听后,说:“现在还谈什么嫁不嫁的,我早已纳为妃了。”

臣属们大吃一惊,说:“宫闱之类乃王化所基,伦常不能紊乱。今公主于皇上乃是父亲一辈,皇上怎么能娶自己的同姓之姑为妃呢?”康熙颇不以为然的说:“未必。所谓同姓不婚,指的是母与姊妹及自己所生之子女,若是姑母辈,既非我母,又非我女,也不是我同生的姊妹,就算纳之为妃,也没什么。”大臣盟听后极为惶恐,力谏不可,但康熙终究还是不听。

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有个苏嘛剌姑,恐怕就是由这个事情演绎来的。在历史上的皇帝中,康熙的生育能力是中国历史中最强的,一生中共生有五十二个后代,实属罕见。康熙一生身体强健,即使到晚年,也是雄风不减当年,其好色之名,时人也偶有语及。《清代外史》中说,康熙年间,名臣张廷玉的弟弟张某在京为官,当时还有另一汉人官宦世家姚氏,两家世代通婚,张某的老婆姚氏,当时号称国色天香,在京中汉人朝官中,其美色在这些人的妻妾中公推第一,张某心里也好不得意。

不料有一年皇太后祝寿,诏令汉官命妇也同满人官命妇一同进宫叩祝。后来张家和姚家的女眷便精心打扮,盛装朝服的跟随众人进宫为太后贺寿。到了之后康熙也在那里,皇太后很高兴,便在内廷中赐宴,让这些人在宫里好吃好喝,随便游玩,玩了一天才散。

出宫后,这些女眷们散后便仍旧乘坐原先的肩舆回家,其他人都安然无恙,只有一家出了问题。当时说某京卿张某的老婆,回来的时候衣服虽然仍旧是原来的衣服,但人却已经面目全非、衣冠不整,根本不是原来那个人。张家和姚家虽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却畏祸不敢声张。由此,汉官命妇入宫之例,便从此停止。

以前以为清代最好色的是乾隆。后来才知道康熙居然也很好色。有正史记载的老婆55个。其中有一个良妃卫氏,只是个汉族包衣,在浣衣局被康熙给瞄上了。据说这个良妃“美艳冠一个宫,宠幸无比”,而且“体有异香,洗之不去”。

在个人嗜好方面,康熙皇帝原本吸烟后来戒了,同时为防止火灾,因此他从此不再吸烟。他为此事曾有以下的说明:

……如吃烟一节,虽不甚关系,然火蠋之起多由于此,故朕时时禁止。然朕非不会吃烟,幼时在养母家颇善于吃烟,今禁人而己用之,将何以服人,因而永不用也。

他也能喝酒,但更能控制自己喝酒,实在难得。他对他的子孙曾说过:朕自幼不喜饮,然能饮而不饮。平日膳后或遇年节筵宴之日,止小杯一杯。人有点酒不闻者是天性不能饮也。如朕之能饮而不饮,始为诚不饮者。大抵嗜酒则心志为其所乱而昏昧,或致疾病,实非有益于人之物,故夏先后以旨酒为深戒也。

他甚至认为酒的危害很大,「官家子弟,败家破产,身罹疾,皆由于此;而贫穷者才得几文,便沽饮尽醉,行凶遭祸,抑何比比!」又说:「乐酒无厌,心恒狂乱,遂至形骸颠倒,礼法丧失,其为败德,何言胜者!」可见他对酒都非常理性的戒除或节制,以免引来灾祸,并藉以养生。由于注重养生,康熙皇帝当然讲究「清心寡欲」,他以为「人能清心寡欲,不惟少忘且病亦鲜矣」。同时他也坚信「寡思虑所以养神,寡嗜欲所以养精,寡言语所以养气,知乎此可以养生」。从他的这些言论当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应该不是一个好色之徒,他会「戒之在色」的。

康熙皇帝的不好女色似乎在当时人的观感中也是出名的,甚至还有不少人对他称赞过,如西洋传教士白晋(Joachim Bouvet)就在给法国国王的万言书中说道:几年前,(康熙)皇帝到南京巡视江南省,人们根据旧习惯,以朝贡的方式给他进献了七个美女,他连看都不看一眼,拒不接受。他觉察到某些侍臣竟敢滥用能与他接近的机会,用女色腐蚀他非常气愤。此后,遂给了他们不同程度的惩罚,使大家清楚地看到皇帝是如何警惕一切笼络和腐蚀他的行为的。

康熙皇帝的近臣李光地也谈到过一件类似的秘史:山西巡抚噶礼,迎驾至庆都,并率百姓百余人来邀请圣驾,百姓皆夜间露立,问之云:「押票,不敢不来。」轿顶及锁皆真金,每一站皆作行宫,顽童妓女,皆隔岁聘请南方名师教习,班列其中。渠问予前辈云:「行宫已费十八万,今一切供馈还得十五万。」噶礼又进四美女,上(康熙)却之,曰:「用美人计耶!视朕为如此等人乎?」又密侦得左右皆受此饵,悉加之罪。

以上记述固然是为反映谄媚行径的,但也强调了康熙皇帝在当时的中外名人眼中显然是不好女色的。不过,根据目前发现的史料与研究,我们似乎有理由认为康熙皇帝并非长久以来被大家公认的道学家,特别在女色方面,值得作一番商榷,至少应该再作深入研究。以下是我个人的看法与想法:

后妃人数居清代历朝皇帝之冠:康熙皇帝一生所娶的后妃、贵人、常在等等妻妾日后随葬在他陵园的约有五十五人,还有一批曾经有过性关系的宫女或是「随常加封」过的服务宫中女子,总数加起来就更为可观了。康熙死后,雍正皇帝曾经降谕内务府官员,命令他们慎重处理康熙「未亡人」的安葬事,谕旨内文有一段说:

今日总管等所奏易贵人之事,似此贵人入陵尚可。陵内关系风水之地,嗣后尔等宜加意斟酌,如曾奉御皇考之贵人尚可。若随常加封者则不可。

易贵人的族籍不明,可能是汉族或包衣,她未曾生育子女,雍正六年(一七二八年)逝世时,享年七十多岁。由此可知确有不少有过性关系而地位不高或根本未加封的宫中女子最后没有葬入康熙陵园,但是她们确曾与康熙发生过性关系。康熙皇帝一生的妻妾绝对多于五十五人,反观整个清朝历代帝王的婚姻情形,据史料记载,他们的娶妻纳妾的数量约如以下数目:

努尔哈赤共有妻妾十六人或略多。皇太极共有妻妾十五人或稍多。爱新觉罗,福临有称号的妻妾十六人。雍正皇帝胤禛仅有后妃八人。乾隆皇帝弘历有后妃等妻妾四十一人。嘉庆颙琰见于史册后妃妻妾的为九人。道光皇帝旻宁妻妾约二十三人。咸丰、同治、光绪皇帝载湉以及宣统皇帝溥仪妻妾数目多不超过十人。

据此可知:康熙皇帝的后妃人数之多实居清朝诸帝之冠。尽管有人说古代帝王有浓厚的享乐思想,而康熙一朝统治期长,故其妻妾亦多。这番解说虽有可信之处;但康熙的继承者雍正则仅有妻妾八人,而其孙辈被民间视为「风流荒淫」乾隆皇帝的统治时间(包含太上皇三年)较康熙享国期更长,却也只有妻妾四十一人,总数都比康熙为少。康熙如不好色,如何对纳妾的兴趣如此之大?而且有不少的妾是在他晚年入宫的。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特别是以道学家自居的康熙到了晚年,一而再、再而三的纳妾,能说他不是一个好色之人吗?

晚年得宠的嫔妃大多是汉人:康熙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死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终年六十九岁。八岁继位,四年后大婚,当时他的实际年龄是十一岁又六个月,其后又娶妾多人。康熙六年妾马佳氏为皇帝生下头一胎男丁承瑞,第二年另一妾张氏又生下一位长女,直到康熙五十七年妾陈氏还为皇家生下一男胤禐。由此可见康熙的婚姻生活,前后一共延续了五十七年(从大婚到死亡),而他到六十五岁时仍有生殖能力。

另据学者杨珍的分析说:康熙三十九年以前,有二十三位后妃为皇帝生下四十四名子女,其中满洲籍的妻妾十八人,生育子女三十七人。汉族籍的五人,生子女七人。若按百分比言,前者占有百分之七十八点三,后者占十五点九。康熙四十年以后,又有九位妃嫔为康熙帝生下子女十一人,其中满洲籍的妃嫔三人,占百分之三十三点四,生育子女三人,占百分之二十七点八;汉人妃嫔六人,占百分之六十六点六,生育子女八人,占百分之七十二点九强。据上可见:康熙当时已对汉籍妃嫔有「宠幸」高的趋势了。

若再看看康熙五十年(1711年)以后宫中生育情况,竟发现只有五位妃嫔为皇帝生下子女五人,而其中汉籍妃嫔占四人,生子女亦有四人,百分比高达八成,杨珍教授更强调说,「可见,这一阶段和康熙有性关系的妃嫔,汉人已经处于优势,她们并非汉军八旗,而是清一色的江南女子」。

康熙教训他的儿孙时,一再的提到要「清心寡欲」与「寡嗜欲所以养精」,这些养生之道似乎他自己根本没有实行。直到晚年仍不断的召江南年轻貌美女子入宫,并为他生下子女,可见他的反而性欲不减,谁又能说他不好色呢?

说起江南女子入宫,本文前面曾说到法国传教士白晋赞美康熙帝拒不接受地方官进献美女之事,甚至形容这位“圣人天子”似乎「连看都不看一眼」。事实上真实情形并非如此,因为我们在宫中珍藏的秘档中发现了一些可信的资料,足以证明白晋所言大有问题。

康熙四十八年七月间,皇帝的亲信之一,当时任职苏州织造的李煦,突然进呈一份秘密奏折,折中报告「王嫔娘娘之母黄氏,七月初二忽患痢疾,医治不痊,于七月十四日午时病故,年七十岁,理合奏闻」。康熙帝看到这份秘折之后,只批写了:「知道了,家书留下了,随便再叫知道吧!」意思是说:「你李煦呈上的秘报知道了,王家的家书暂时留下,等以后再让她(王嫔)知道吧!」王娘娘的生母家姓黄,住苏州境内,这件事又有关宫闱秘闻,只有由李煦这样的亲信官员向皇帝报告了。

另外从康熙朝宫中所藏皇帝后妃妻妾的资料可知:这位王娘娘曾为康熙帝生过儿子,即胤禑、胤禄、胤祄。年长的胤禑生于康熙三十二年,王娘娘当时约二十岁。康熙帝曾在一六八四年与一六八九年,即康熙二十三年与二十八年南巡江浙,是他六次游玩江南的头两次。他每次南巡都经过苏州等江南名城,从胤禑的出生时日看,王娘娘可能是第二次南巡时带回宫中的。杨珍教授所说康熙晚年在宫中得宠的妃嫔多是汉人,而且「是清一色的江南女子」。这一看法确非臆测,因为从皇家《玉牒》、《爱新觉罗宗谱》、《清史稿?后妃传》、《清皇室四谱》等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相关的史实,如:

汉人高氏,于康熙四十一年九月生皇子胤,第二年生一女,四十五年又生下皇子胤祎。四年间连生三个子女,足以显示她的得到宠爱一斑了。汉人陈氏,于康熙五十年生皇子胤禧。汉人石氏,于康熙五十二年生皇子胤祁。汉人陈氏,于康熙五十五年生皇胤秘。

汉人陈氏,于康熙五十七年生下皇子胤禐。另外白氏汉人为康熙生子说,有些疑点,尚待考证。

康熙五十年代以后,有如此多的汉人女子为皇帝生儿育女,显见她们是得宠的一群。在《玉牒》中有关这些汉籍女子的记录只书写她们父家的姓氏,而未记官职,表明她们不是来自汉军旗,而是出自一般普通的平民之家。由此可见:康熙南巡时确曾多次带汉人女子入宫,白晋的话不足为据。同时皇帝晚年偏宠江南佳丽,忘却了「首崇满洲」的祖训,也足以证明他好色享乐的一面。

年近古稀仍放浪形骸:

尽管白晋与李光地有文字记述康熙皇帝不好色;但是我们也看到当时的其它中外人士谈到这位皇帝欣赏女子的若干情形。康熙四十二年春天,皇帝作了第五次的游玩江南之行,回銮时他命令曾在南书房服务多年但已退休的高士奇从杭州一同陪他返回京城。高士奇在北京得到特别待遇,并很荣幸的在京郊行宫畅春园中与皇帝度过一阵吃喝玩乐的快乐时光。

有一天高士奇被「召近膝前,许久言及西洋人写像」事,并出示了两幅画像,对高士奇说:「有两贵嫔像,写得逼真,尔年老,久在供奉,看亦无妨。」皇帝显然向他忠心的老部属炫耀娇美贵嫔像的。高士奇年纪既老,又多年在皇帝面前服侍过,给他看看是无妨的。当然这里也透现出了康熙的伪君子形象。另外还有一位在康熙末年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Matteo Ripa),他的写实画画得很好,得到康熙的赏识,因而命他在内廷服务,后来更叫他到热河避暑山庄去实地画三十六景图。马国贤在雍正初年回欧洲,着有《清宫廷十三年回忆》一书,书中有一处记述康熙与妃嫔们在热河玩乐的情形,甚为逼真,兹摘录如下:

在热河避暑山庄,我(作者)住在一处带有小花园的临湖房屋中,湖的对岸是座别墅,陛下经常由一些妃嫔们陪同,在那里读书学习……通过纸窗的孔眼,我看见陛下在阅读写字……有时候,陛下高高的坐在一个形同宝座的位子上,观看他所喜爱的游戏。几个太监侍立于侧,宝座前方地毯上,聚集着一群妃嫔。突然,陛下将假造的蛇、癞蛤蟆及其它令人憎恶的小动物抛向妃嫔中间,她们跛脚疾跑,以求躲避,陛下看了十分开心……还有的时候,陛下佯装想得到长在树上的果实,于是让妃嫔们到附近小山上摘取,在他的催促下,可怜的跛子们争先恐后,叫嚷着朝山上奔去,以致有人摔倒在地,引起他的开怀大笑。陛下不断创造出这样的游戏,在夏日凉爽的傍晚,尤为常见。无论在山庄或住京城,陪伴他的只有妃嫔与太监。依照世俗的观点,这种生活无疑最为幸福,但在我看来,却是最淫猥的生活方式之一。

马国贤是天主教徒,他认为康熙的某些生活方式是「可鄙的」,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康熙的这些行径,显然说明了他离开京城之外,离开了文武百官,在偏远的行宫中放浪形骸的与小妾们痛快玩耍。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如不好色,哪有如此的兴趣?另外附带的要一提的,杨珍教授认为马国贤笔下的「跛子」应指当时缠足的小脚汉人女子,这种解释应是正确的,由此更可证明康熙晚年确实宠爱了一群汉族女子,可能是一群江南佳丽。

纵欲导致健康情况恶化:

康熙的好色似乎也可从他的身体状况方面看出一些端倪。《清史》中描述说康熙年轻时「筋力颇佳,能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握箭」;「天禀甚壮,从未知有疾病」(当然有夸张的成份)。不过到他五十五岁的康熙四十七年以后,情形大有不同了。

在该年的十一月中他在川陕总督齐世武的一份请安折子上批道:「自尔去后,朕体渐弱,心跳加增甚重……目下想是无妨,只是虚弱。」同年十二月,他在直隶总督赵弘燮的奏折上也透露了类似的消息,说他「气血不能全复,甚弱」、「气血尚弱」。

第二年初病体似乎恢复了一点,但「还瘦弱些」。而且这一年康熙皇帝一反常规,大喝西洋葡萄酒,因为他听了欧洲传教士的建议,「每日进葡萄酒数次」,相信洋酒「乃大补之物」,可见皇帝为治病才大饮酒的。据说日饮葡萄酒后,皇帝「甚觉有益,饮膳亦加」;不过到康熙五十年底,清廷按例举行每年一度的天坛大祭时,他的身体又有问题了,大臣们再三奏阻皇帝亲自主持。皇帝却认为如此重要大祭典,「必亲祭方展诚心」,坚持要「亲诣行礼」,但也说出「行礼时两旁少为扶助亦可」。

当年康熙皇帝刚满六十岁,体弱情形已可见一斑了。

康熙五十六年皇帝的身体愈见衰弱,五月间他说:「至今朕体未见甚子,行走需人搀扶,甚虚弱。」十月他更坦诚的告诉大臣:「朕近月精神渐不如前,凡事易忘,间有怔忡之疾,每一举发,愈觉晕迷。」不久以后,皇太后病逝,康熙皇帝的病情更加重了,他到内宫向皇太后棺木行礼时,「乘软舆,脚背浮肿,不能转移,用手帕缠裹,才能转动」。第二年春间,他也不否认他的身体已「羸弱已极,仅存皮骨,未觉全复,足痛较前稍愈,步履犹艰」。他又提到他当时「手颤头摇,观瞻不雅,或遇心跳之时,容颜顿改。骤见之人,必致妄起猜疑」。

尽管康熙皇帝病重如此,他的性生活似乎一如往常,因为第二年二月贵人陈氏还为他生下最后一个男婴,排行第三十五的皇子胤禐,可惜这位皇子出生后即夭折,可能与皇帝年高体衰有关。

总之,康熙皇帝低婚龄、多妻妾,对身体本来就是不太好。尤其到了晚年健康情况变坏时,若再贪恋情欲,对身体必然会产生不良影响。

晚年他手颤、头晕、目眩,照中医理论的解释,绝对是肾虚阳衰之征,也是一个好色之人的通常遭遇。康熙是一位略晓中西医理医药,他又从儒佛道三家中汲取了很多养生之道,可惜「知易行难」,否则的他的寿命必然会更高些,不致在六十九岁就辞世。

老宫女讲述的慈禧生活起居

基于老宫女的地位和她当时的年龄,她所接触的只是慈禧的生活细节,所以这一纲目给它起名叫“慈禧起居”。所记述的多是些庸俗琐事,为高人雅士所不屑一顾的东西,然而只要我的记叙不失其真,能反映出宫廷生活中的一个斑点来。

1.储秀宫。慈禧居住在储秀宫是有她的用意的,用现在的话说是牢牢抓住自己的政治本钱。

谁都知道,在没生同治帝以前,她不过是个嫔,地位不高。储秀宫外景咸丰帝又是个酒色之徒,施行的是“博爱主义”,她得幸了一段时间,咸丰帝对她的感情也就淡薄了。生了同治帝以后,她才上升为妃,以后因为儿子又升到贵妃。咸丰帝死在热河,同治帝继位,慈禧这才得到和东太后慈安同等的地位。辛酉政变以后,慈禧掌握了政权,尊为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不管上多少美妙的徽号,给自己加多少堂皇的名称,也没有多大的价值,因为那等于自己封自己,自己给自己脸上抹粉罢了,谁也都明白。她惟一货真价实的本钱,就是给咸丰帝生了个儿子,而这个儿子是在储秀宫后殿生的。那是她的通天金字招牌,是抓权的真正政治资本,所以她曾长期居住在储透宫,是有她的心计的。

一来,表示对咸丰帝的眷恋,念念不忘先皇帝对自己的雨露之恩,以显示自身的美德;二来,对同治帝有养育劬劳之苦,以显示自己的仁慈。一手抓两个皇帝,对内可以折服六宫,对外可以号召臣下,这是多么冠冕堂皇而又合算的事,所以她乐于住在储秀宫。当然,晚年她住过乐寿堂。乐寿堂是乾隆当太上皇养老的地方,她处处自比乾隆,所以她晚年也在这里住一个短时期。

老宫女是个善良的人,她决不说老太后半句的坏话。只要一提起老太后的生活起居来,这位老宫女就眉飞色舞,好像说到她的亲人一样,我真不知道慈禧为什么有那样大的魔力,在她死后几十年,还能让老宫女心悦诚服地歌颂。

老宫女说:逛故宫没有不逛西路的,逛西路没有不逛储秀宫的,因为那是老太后住过的地方。储秀宫庭院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南边是体和殿,后边是储秀宫。简单的一句话:慈禧住在储秀宫,吃在体和殿。

先说储秀宫。储秀宫是五间的结构,分为三明两暗。三个明间是老太后燕居的地方。正中间的一间,设有正坐,是为了接受朝拜用的。除了节日稍坐一会儿以外,轻易不坐在这里。西一储秀宫内正间间跟卧室连接,等于是卧室的外间,经常放些卧室用的零碎物件,如油布、水壶之类。‘叫起’回来在这里换换衣服,然后由司衣的宫女折叠好送到西偏殿,临时收起来。东一间临南窗子有一铺条山的炕,这儿很豁亮,老太后经常坐在炕的东头,临窗的大玻璃,往外一看,全部的储秀宫一目了然。老太后做什么事都喜欢心明眼亮。喝茶、吸烟、用早点、谈话,接见皇帝和皇后、妃子等,大多在这儿。

三个明间以外,还有两个暗间。最东头的一间,是东暗间,我们一般都这样叫,也叫静室。是老太后礼佛、想事儿的地方。这里最显眼的摆设是北面的架几上摆着一位白衣大士像。老太后遇到什么不顺心的大事,总是燃上几根藏香,眼皮垂下来,双手合十,静默一会儿。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白衣大士她居然能代替老太后独一无二的地位,面南而立,太后对她的尊敬就可想而知了。老太后住的整个寝宫里摆设只此一个佛像,老太后是非常迷信的,她信佛,她更相信我们满族的萨满教,她经常地说:‘圣天子百灵相助。’她心情烦躁时,也到这屋里来,手里拿着奏折,两眼一动也不动,在这里直直地默坐半天。“尽西头的一间,是她的卧室兼化妆室。靠北墙西头有一铺炕,比双人床大一些。炕上的被褥都是按季节按制度更换的,如冬天要铺三层垫子,夏天铺一层垫子。冬至挂灰鼠帐子,夏至挂纱帐子。临窗东南角有一架梳妆台,这是老太后最心爱的东西,她亲自研制的化妆品,都放在这里,她早、中、晚要在这里消磨两三个小时。老太后是个爱美的人,也教别人爱美。她常说:‘一个女人没心肠打扮自己,那还活什么劲儿呢?’西面架几的匣子里,盛着老太后心爱的首饰。这屋里跟其他的宫最大的区别,是在老太后睡觉的床头,靠着更衣间北面的扇,是一面透明的大玻璃,老太后睡觉是头朝西的,在炕上一歪身,把帐子一掀,就能洞察到外头的一切,这就是老太后精明的地方,不管任何一点小事,老太后也要心明眼亮。”

老宫女对储秀宫的大致情形,就介绍了这些。但她说:“这不是真正的储秀宫,只能算是储秀宫的外壳儿,真正的储秀宫有储秀宫的味儿。”

老宫女不紧不慢地说着,语气渐渐变成低沉了,她可能又沉陷在青年时代的梦幻里。我们谁也不发问,月亮照在玻璃窗子上,一片白色,不禁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时的气氛就大有这样的味道。

老宫女缓缓地吁了一口气,接着说:我前面说过,在储秀宫里,包括着体和殿,在各条案、茶几旁边或桌子底下,有几个空缸,那是老太后薰殿用的。老太后不喜好薰香这类的玩意儿就用南果子薰殿。乘老太后在体和殿吃午饭的间隙,先在储秀宫换果子。太监用食盒抬着,把旧果子倒出去换上新果子。换缸倒果子的技术非常熟练,片刻的工夫就换完了。体和殿是等太后午睡的时间来换果子的。所以太后的殿里永远是清香爽快的气味。如果在夏天,气味透过竹帘子,满廊子底下都是香味,深深地吸上一口,感到甜丝丝的特别舒服。如果是冬天,一掀堂帘子,暖气带着香气扑过来,浑身感到软酥酥的温馨。这就是储秀宫的味儿。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味儿,这就更难说了,多巧的嘴也不容易形容出这种气味来。不管是谁,只要一迈进储秀宫,下颏必须立刻变圆了。上至皇上、主子、小主,下至太监、宫女,不论是谁,拉着脸,皱着眉,进储秀宫是不行的;心里憋着个疙瘩,硬充笑脸,一种皮笑肉不笑的样子,那更不行。必须是心里美滋滋的,想笑又不好意思笑,嘴抿着,可又笑在脸上,喜气洋洋,行动脆快,又有分寸,有这种劲儿,才是储秀宫的味儿。老太监由宫门口进来,腰微微地躬着,面上透出和蔼的笑容,垂着手,不紧不慢地迈着步,鞋底擦在地上,但又不出声音。他低声向管事的禀告事情,那种恭敬、驯服、和蔼、斯文、礼貌等等,融和在一起的味儿,才是储秀宫的味儿。小姐妹们,个个都俊俏、伶俐,由骨子里头透着机灵,见面时完全用眼睛说话,做活手脚轻便,但一举一动都合分寸,不毛不躁,脸上总带着笑吟吟的,这才是储秀宫的味儿。“现在逛储秀宫的人,逛不到这些味儿了。”

老宫女的话有点凄凉了。这是无可奈何的悲哀,流水落花春去也,她所想念的储秀宫的味儿,已经是历史的陈迹了。但这种宫廷的情调,是应该让人们知道的。

2.体和殿。“我不讲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儿了”,她假作振奋起来,爽快地大声说着,“我还是接茬说体和殿吧”。

她想了想继续说:“体和殿也是五间的结构,和储秀宫是门当户对。不过它中间一间是穿堂门,留作朝见的人和伺候的人往来出入的;东两间连在一起,有两个桌子摆在中间,这是老太后传膳的地方。如果遇到节日,穿堂门一间也摆桌子,叫供膳。供膳的气派可就大了,分天、地、人三才来供奉。天一桌,在尽东头的一间;地一桌,在穿堂门内;人一桌,就是老太后自己,在储秀宫内陈设东屋第二间。经常老太后吃饭是在东二间里。西两间中间有虚扇隔开,这是老太后饭前饭后休息、喝茶、吸烟的地方,冬天地当中摆一个大炭火盆,落地的铜丝罩子,防备炭爆火花崩出来烧了衣服。老太后有个习惯,吃饱了饭就不爱再闻到菜的油腻味,所以饭后经常在西二间来休息。尽西头一间,等于储备室,饭后小解等等都在这里。总之,老太后早点在储秀宫用,中午、晚上两正餐,多在体和殿。说俗一点,体和殿就等于老太后的外书房和餐厅。”

老宫女像流水似地说了一大片话,其实,储秀宫和体和殿她闭着睛睛也比我睁着眼睛都清楚,几十年前的事了,我很钦佩她的记忆力。她说话既柔和又清脆,满嘴的京片子,一句一句地送到耳朵里,可见她是受过相当训练的了。如果闭起眼睛来,听她的谈话,也是一种享受。

3.生活起居。她对我家的生活比较熟悉了,相处的感情也有所增加,我对她也就常提些要求了。我说:“请您把老太后从早晨起来直到晚上睡下,一天的情况仔细地说一说,让我们听起来大致有个轮廓,好不好?”

她垂下眼皮想一想说:“要想说清楚老太后早晨起来都干些什么,就必须由头一天的晚上说起。”她从来也不冒失地说话,未曾说话以前,一定要想一想再说,把事情想好了,理出层次来,才有条有理地、有轻重缓急地一句一句地说出来,语言洗练,非常干净。在她说话的过程中,我们一不打搅,二不发问,尽量让她的思路不乱。

她继续着边想边说:戌正(晚八点)的时候,西一长街打更的梆子声,储秀宫里就能听到了。这是个信号,没有差事的太监该出宫了。八点钟一过,宫门就要上锁,再要想出入就非常难了。因为钥匙上交到敬事房,请钥匙必须经过总管,还要写日记档,说明原因,写清请钥匙的人,内务府还要查档,这是宫廷的禁例,谁犯了也不行。所以八点以前值班的老太监就把该值夜的太监带到李莲英的住处,即皇极殿的西配房。经过李总管检查后,分配了任务,带班的领着进入储秀宫。谁迟到是立时打板子的,这一点非常严厉。这时候体和殿的穿堂门上锁了,南北不能通行。储秀宫进门的南门口留两个太监值班,体和殿北门一带由两个太监巡逻。储秀宫东西偏殿和太后正宫廊子底下,各一人巡逻。这是我知道的太监值夜情况。

以下说说我们值夜的情况。

我们宫女上夜,主要是在储秀宫内,储秀宫以外的事我们不管。

一到九点,我们值夜的人就要按时当差了。通常是五个人,包括带班的人在内,人数不太一定。有时姑姑带徒弟练习值夜,有时老太后御体欠安,全凭女带班的一句话,就可能多一两个人。

到九点,储秀宫正殿的门,就要掩上一扇,通常是掩东扇,因为用水、取东西走西扇门方便。储秀宫专用的水房和御用小膳房在西面。值夜的人有预备好的毡垫子,像单人睡的毡子一样大小,但很厚,可以半躺半坐地靠着。垫子平常在西偏殿墙角里放着,8点以前,小太监给搭过来准备好。值夜的人,夜里有一次点心,大半是喝粥吃杂样包子,从11点起轮流替换着吃。

值夜,我们叫‘上夜’,是给太后、皇上、后、妃等夜里当差的意思。储秀宫值夜人员是这样分配的:

一、门口两个人,这是老太后的两条看门的狗,夏天在竹帘子外头,冬天在棉帘子里头。只要寝宫的门一掩,不管职位多么高的太监,不经过老太后的许可,若擅自闯宫,非剐了不可。这也不是老太后立下的规矩,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家法,宫里的人全知道。

二、更衣室门口外头一个人,她负责寝宫里明三间的一切,主要还是仔细注意老太后卧室里的声音动静,给卧室里侍寝的当副手。

三、静室门口外一个人,她负责静室和南面一排窗子。

四、卧室里一个人,这是最重要的人物了。可以说天底下没有任何人比‘侍寝’跟老太后更亲近的了,所以‘侍寝’最得宠,连军机处的头儿、太监的总管,也比不上‘侍寝’的份儿。她和老太后呆的时间最长,说的话最多,可以跟老太后从容不迫地谈家常,宫里头大大小小的人都得看她的脸色。‘侍寝’是我们宫女上夜的头儿。她不仅伺候老太后屋里的事,还要巡察外头。她必须又精明、又利索、又稳当、又仔细,她也最厉害,对我们这些宫女,说打就打,说罚就罚。不用说她吩咐的事你没办到,就连她一努嘴你没明白她的意思,愣了一会神儿,你等着吧,回到塌塌(下房)里头,不管你在干什么,劈头盖脑先抽你一顿簟把子,你还得笔管条直地等着挨抽。侍寝的也最辛苦,她没毡垫子,老太后屋里不许放,她只能靠着西墙,坐在地上,离老太后床二尺远近,面对着卧室门,用耳朵听着老太后睡觉安稳不?睡得香甜不?出气匀停不?夜里口燥不?起几次夜?喝几次水?翻几次身?夜里醒几次?咳嗽不?早晨几点醒?都要记在心里,保不定内务府的官儿们和太医院的院尹要问。这是有关他们按时贡献什么和每日保平安的帖子的重要依据,当然是让总管太监间接询问。

夜里能在储秀宫当差值上夜的侍女都是经过选而又选的。能迈进储秀宫门坎里的是上等,例如:早晨收拾屋子、擦砖地等等,毛手毛脚的人是进不了储秀宫门坎的;能够贴身给老太后敬烟、敬茶,侍候老太后吃点心,这是上上等;能够在上房值夜的,是经过考察,绝对可靠的,是特等;白天能够给老太后更衣,伺候老太后大小溲,晚上能给老太后洗洗脚,洗澡、擦身上,夜里能侍寝的,是特特等。能值夜的人都是老太后的亲信,全是特别宠爱的人。很明显,老太后的生活起居,全仗这几个人侍卫着,不经过仔细挑选行吗?

当然,老太后是最圣明不过的人,对自己最亲信的贴身丫头是另眼看待的。不管在外面有多不顺心的事,对我们总是和颜悦色,得到外面的人所得不到的慈爱。譬如,她对我讲;‘荣儿,你过来,你那辫梢梳得多么憨蠢,若把辫绳留长一点,一走路,动摆开了,多好看!’等等,轻易不露出疾言厉色的面孔来。

当然值夜的规矩是不许犯的:

第一,绝对不许仰面朝天大八字式躺着,身体乏了,闭目养神可以,但不许出粗气。

第二,不许出恶味,不能在正偏殿解溲。

第三,太后坐的炕、椅子等决不许坐。

第四,门口值夜,永远保持两个人。

这都是历代相传,姑姑一代一代地教出来的。

另外,还有一处值夜的。

在储秀宫西偏殿和体和殿联接的廊子底下有日夜不断的铜茶炊,这是老太后的茶房和值夜班的太监、宫女休息吃点心的地方。铜茶炊旁有不灰木(白石灰和粉子做成)炉子,黑夜白天生着炭,我们的点心在宫门没上锁前,就预备在这里。这里有个非常好的老太监名叫张福,他的下处在体和殿南门偏东的两间小窄房子里,那是老太后十分宠爱的人,给老太后预备沏茶用的水,煎药,侍候老太后吃饭,李莲英办不到的事,他能办。他做事勤勤恳恳,又仔细,又耐心,是老太后的贴心太监,我们储秀宫全宫的太监、宫女都管他叫张大爷(伯伯)。他是经常值上夜的,是老太后时刻离不开的人。我们都喜欢到这儿来休息,在这个老头身边能得到些温暖。“这就是我们值夜的情况。应该说,主要值夜的还是我们宫女。”

老宫女说话的语气非常严肃也非常得意,因为她既当过敬烟的侍女,也给太后值过夜,又当过太后的侍寝。庚子年(1900年)侍卫着太后又去了一趟西安,简直是太后手下惟一的功臣了。我怀疑那拉氏为什么狠心把她赐给一位普通老公呢?我多次问过她,她只是说:“我们当奴才的,还不是和老太后的一只猫、一只狗一样,想赏给谁就赏给谁。”话虽是这样说,大的情况也确实如此,但那拉氏虽然心狠手辣,可她以恩怨分明自居,也决不会糊涂如此地步,所以这里一定有隐情,我曾多次提起,老宫女始终不肯说,一提起这个就避而言他。

我们是家庭谈话,是漫谈,有时候也就形成无边际的瞎扯。我跟她说:“照您这样的说法,老太后的护卫是那样谨严,宫廷里就不可能发生淫秽的事了?那么骚唐臭汉,历史上的传说也全是假的了?”

她笑着说:“唐啦,汉啦的我不懂,那些乱事,宫里也不许说。不过我敢说,我在宫里头七八年,按照宫廷的制度说,根本不会有这种事儿。”

我说:“外头传说小安子最得脸,太后梳头他在一旁看着,太后穿红牡丹花的湘绣旗袍,他给前后照镜子,这不成了杨贵妃和高力士了吗?咸丰死的时候,太后才28岁,小安子就更得宠了。那时同治帝还小,不明白事儿,等大一点懂事了,就下定狠心,非宰了小安子不可。结果在大婚前,借着小安子到江南去办龙袍,而太监又本不许出京城这个祖宗的制度,在济南府让山东巡抚丁葆桢给杀了。人们撕开他的裤子一看,却是个缺嘴的茶壶,原来他是个假老公(太监),所以慈禧特别喜欢他。您听说过这件事没有?”

她笑了,从来也没有这样张嘴大笑过。她反过来问我:“您信吗?”

我说:“民国以来的小说、小报都这样说,我不相信,想来还不至于荒唐到这种地步吧!可又一想,二十七八岁的寡妇,垂帘听政,大权在握,想干什么全行,谁敢说什么?红灯绿酒以后,我几个面首,聊慰深宫的寂寞,这种事不但中国古代有,就是西洋从古罗马时代就有记载,所以也不算稀奇。”

她笑着说:“皇帝并不傻,给皇帝出谋划策的人更不傻。中国使用太监的年代,听人家说有几千年啦,哪能想不出治太监的绝招来。再说管太监的衙门都有权。清代的内务府就一年春秋两季检查太监,二次净身、三次净身的都有,通过贿赂漏检的,当官的要掉脑袋,谁敢担那个不是?太监的家都是穷到底,有钱的人谁也舍不得割去命根子,净身后托人靠脸巴结一份差事,净身不干净,谁敢给引进啊!没事拿脑袋耍着玩,在制度上,在情理上,都是没影的事。当初安排宫女们值夜,当然主要是为了侍卫后、妃,其次,也有限制年轻的后、妃的意思。”

她的一片大道理,倒真把我说服了。细想想小安子的事,确是不合乎情理。想当初他净身投靠,经过几道关口的检查,可当他得势的时候,突然就长出个没嘴的茶壶来,这显然是好事者编造的。

她对我诉苦,有时候絮絮叨叨地对我说:民国以来,有好多的人问我,说李莲英值夜,听到老太后在屋里咳嗽,他怕惊动老太后,就跪着爬进了寝宫,给老太后倒碗水喝,使得老太后很感动。那么说老太后不就成了孤寡户了吗?没人答理没人瞧,夜里咳嗽,连碗水全喝不上,那还称什么皇家太后呢?这些胡诌乱的话,我真不知怎么说才好!“还有人问我,说慈禧太后爱听杨小楼的戏,主要是喜欢杨小楼的武功,让太监把他装进食盒里,抬到寝宫里头去。这更是没影的事。老太后、皇后好比两只凤凰,我们宫女好比一群麻雀,整天围着凤凰转,最少也有十几只麻雀在后边跟着。这是制度,是规矩,抬进一个大活人来,往哪里放啊!这都是哪儿的事!我还不知道对我们宫女会瞎编些什么呢!所以除去对诚心诚意想知道点宫廷故事的人说以外,我闭口不讲宫里的事。”

皇帝的伙食比你差

您也许会说:皇帝是天下最富有的人,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怎么会吃的不好呢?的确,历代皇帝在吃方面的花费,简直是个不可想象的天文数字。如颇为节俭的崇祯和他的皇后,每年的日常伙食费是16872两白银,按粮价折算超过52万美元,其他皇帝就更不用说了。

可是,花了这么多钱,浪费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怎么还是吃不好呢?原因很多。

首先,烹饪水平是不断进步和提高的。古时烹饪技术远不如现在,一些重要的调料也没有被发现或传入中国。比如商纣王时代,还没有发明可以炒菜的铁锅,调味料也只有盐和梅(起到醋的作用),他那酒池肉林,酒也不过是淡酒,肉也只是烤肉——你想,没有孜然等调料,那烤肉能有什么好滋味?

其次,皇帝不能随便吃时鲜菜蔬和果品。因为供膳的太监们担心皇帝一旦食髓知味随时要吃,比如夏天要吃冬笋,冬天要吃新鲜蚕豆,供奉不周那可就是大罪,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同样道理,民间的一些美食也不能让皇帝吃到。乾隆下江南时,盐商精心烹制了一桌酒席,结果乾隆吃了毫无反应。盐商们大为诧异,于是花钱探听消息。太监说:“你们的菜还怕不好?只是万岁爷要吃惯了你们这菜,回宫后我们怎么办?所以每道菜端上去时,我们就一律给放一大勺糖。”

你又要奇怪了。宫里的厨子那是万里挑一选出来的,手艺还不如扬州的厨子?这是因为宫里规矩太多,一道菜怎么做、用多少原料、放哪些调料都要记录下来,厨师只能按菜谱做菜。这样即使是一流的厨师也很难发挥水平,皇帝自然吃不到最佳菜肴了。

皇帝吃的并不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宫廷进餐礼仪的限制。我们都知道,许多菜肴在刚出锅时才能品尝到最鲜美的味道,凉了以后不仅不鲜美,口感也很差。但皇帝用膳讲究啊,要先摆好桌子,把与他身份相符的菜肴一起端上来。厨师只好在半天、甚至在一天前就把菜肴做好,或煨在火上,或焖在大蒸笼里,这样的菜只能是中看不中吃。

清代宫廷礼仪还有规定,皇帝除个别时日外皆单独进餐。中国人的饮食除了满足口腹之欲外,还有亲友欢聚、交流感情的重要功效。但皇帝不行,他享受不到饮食中的天伦之乐,即使召来后妃陪膳,她们也要谨遵君臣大礼,一本正经地吃饭多没意思。

更可怜的是,皇帝就是遇到了自己喜欢吃的菜,也不能尽兴多吃。宫廷里有规矩,所有的菜皇帝都只能吃一口。如果喜欢上了吃第二口,这道菜在几个月内就不会再上餐桌。如果皇帝吃了第三口,那他这辈子就别想再吃到这道菜。您问为什么,因为怕被人知道了皇帝爱吃什么菜,在菜里面下毒。

同样原因,为了防止被人下毒,每道菜送来之前都要让一个小太监先尝尝,这叫“尝膳”。换个角度想,端给皇帝的其实是小太监吃过的剩菜。这样一想,其实是挺恶心的。

最后,皇帝们普遍缺乏饥饿感。而饥饿感是美食的最佳佐料。曾经有这么一个民间传说,某皇帝吃遍了山珍海味,却从来没觉得好吃。他下令他的厨师给他做一道最好吃的食物,否则就杀头。厨师无奈只好对他说,最好吃的食物不在宫里,要皇帝和他一起出宫去找。于是,该皇帝饿了整整一天,厨师才给了他一个馒头。他狼吞虎咽吃完,叹道:“这真是天下最好吃的美味啊!”

袁世凯最后的日子

多年来,袁世凯视全国为北洋军的征服地,生杀予夺恣意妄为,从来不把人民放在心上,而结果却落得举国反抗人人喊打;多年来,他视北洋大小军阀为家奴鹰犬,颐指气使无不从心,一下竟陷入众叛亲离,“心腹爪牙亦反颜攻之”的境地;多年来,他相信帝国主义列强是靠山,而帝国主义列强也迫于形势,不得不抛弃他另寻觅新的代理人。几十年来他巧取豪夺来的权力都将化为乌有,这一切对他来说确实是难以承受的致命打击。

1.独夫末路。袁世凯做不成皇帝,回过头来想再做总统,继续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关于这一点,他在撤销承认帝制的申令中已公开说出来。在这个精心炮制的申令里,虽然他不得不轻描淡写地写上“万方有罪,在予一人”这句封建帝王“罪己诏”中常用的话,借以平息全国各阶层对他的愤慨。但在结尾却特别强调:“本大总统本有统治全国之责,亦不能坐视沦胥而不顾也。”

自闹皇帝以来,袁世凯颁发的命令都自称予,和清朝皇帝自称朕是一样的。“本大总统”字样已久不见了,现在又重新出现在申令里。这几个字是袁氏看到张一起草的原稿后,亲自提笔添上去的。这个由“予”改为“本大总统”的办法,正是他由皇帝变总统的“点睛传神”之笔。

袁世凯妄想重演辛亥革命时“南北议和”的旧戏法,来结束独立各省的反抗。然而,这时的政治形势与4年前大不相同。

孙中山从日本回到上海,联络各方面人士,坚决主张把反袁斗争进行到底。他发表《讨袁宣言》,愤怒地指出袁世凯是帝制的罪魁,无情地揭露了袁所谓“停战议和”的险恶用心,号召各地反袁力量“猛向前进”,“决不使危害民国如袁氏者生息于国内”。另外,唐绍仪、谭延、汤化龙、吴景濂、彭程万、胡景伊、张继、孙洪伊、张耀曾、井勿幕及一大批国会议员和社会名流,以各省“旅沪公民”或各界人士名义纷纷通电,指出袁“盗国奴民”,“久已丧失总统资格”,对袁世凯展开了强大的舆论攻势。

广州、浙江先后独立,继而南方独立各省即筹划成立政府。经陆荣廷和梁启超等策划,独立各省于5月8日在肇庆(今高要)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军务院”,遥推黎元洪为大总统,推唐继尧为抚军长,岑春煊为副抚军长,梁启超、蔡锷、陆荣廷、刘显世、龙济光、李烈钧等为抚军,又推举唐绍仪为驻沪外交专使。军务院表面上统一了南方独立各省的军事和外交,与袁政府形成对峙的局面。独立各省断然拒绝了袁世凯提出的议和条件,一致表示非袁退位,无协商善后之余地。稍后,又提出将袁世凯“驱逐至国外”和“抄没袁世凯及附逆十三人家产”等作为南北议和的条件。

2.那些爪牙瞬间成了翻脸的狗。原来积极拥护袁世凯的北洋军阀们,也变成了积极或消极的反对者。

冯国璋于5月5日赴蚌埠约同倪嗣冲,6日至徐州会晤张勋,三个地方实力派于11日通电发起召开未独立各省代表会议。在会议开幕之前,袁世凯派阮忠枢到徐州煽动张勋说:总统的去留不是个人问题,关系到北洋集团的生死安危。袁又指令蒋雁行为中央代表,临会监视。5月17日又亲自致电冯国璋、张勋和倪嗣冲。

5月18日南京会议一开场,就遇到袁世凯的退位问题。山东、湖南等省代表主张退位,张勋和倪嗣冲的代表则坚决反对,双方相持不下。袁世凯急忙密令倪嗣冲带兵到会,进行威胁。冯国璋提出承认袁为总统,召开新国会后,由袁提出辞职,再选新总统。这个方案也未能得到与会代表一致赞同。各省军阀钩心斗角,意见分歧,争执不下。会议开了5天,终无结果。

南京会议未能达到袁世凯预期的目的,而且他已清楚地意识到段祺瑞和冯国璋正袭用他于辛亥革命时逼迫清廷的一套办法来对付他。山东、湖南、四川、江苏、陕西、安徽、江西等省接连爆发了由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派领导的反袁起义,迫使袁世凯安插在各地方的爪牙或赶忙改变对袁的顺从态度,或宣布“独立”以保住自己的权位。4月底,山西北部反袁“风声逼紧”,黑龙江也有酝酿“独立之事”。袁世凯奉天二十七师师长张作霖公然把袁派往东北的镇安上将军段芝贵赶回北京,还扬言要追究段“盗卖奉荒林及亏空若干”之事。袁世凯得悉实情,“不免动怒”,但又不敢开罪张作霖,而急忙任命张作霖为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接着,陕南镇守使陈树藩在蒲城于5月9日宣布“独立”。他率兵进据西安,驱逐陕西将军陆建章,自称都督。陈树藩虽然是陕军,但属于北洋系统,又是段祺瑞的爪牙。袁世凯立即意识到这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军阀公开倒戈的信号。22日,当南京会议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时,陈宦宣布四川“与袁氏个人断绝关系”的电报也到达了。袁世凯“愤急兼甚”,“半日未出一言”。次日,他连发两道申令,痛斥陈宦反复无常,并令第十五师(川军第一师改编)师长周骏为重武将军,督理四川军务,率兵进攻成都。这时,湖南汤芗铭对袁世凯即将垮台的形势看得愈来愈清楚,于29日急忙宣布湖南“独立”讨袁。这个消息,使袁世凯一下子变得难于控制自己。他时而顿足怒骂近侍,“语多伧俗,不可入耳”;时而又呆若木鸡,陷入绝望的沉思。

3.楚歌声中的皇帝梦。自云南起义后,袁世凯已“形神颇瘁”,有元旦入贺者见他“面目黧黑,且瘦削,至不可辨认”。袁世凯自取消帝制后,“夜间失眠”,“喜怒不定”,又患腰痛。至此,病情逐日加重,“失其自信勇断之力,仅存一形骸矣”。据5月中旬谒见他的禁卫军团长说:“仰望神气,大失常态,面带愁容矣。”袁世凯在这种情况下,口头上不得不一再表示“极愿早日退位”,实际仍借口须先“妥筹善后”,拖延时间,还是不肯放弃一点权力。多次传谕阮忠枢等人,所有紧要文件必须呈送亲阁。当他不能坐写字椅时,便在躺椅上躺着批阅公文。后来,“不能执笔,仍阅公事,口授阮忠枢、夏寿田二氏代行批答”,或由袁克定代阅,夏寿田代批。但这时他仍讳疾忌医,否认自己有病。周围的心腹爪牙对他的病也讳莫如深。某日,徐世昌推荐其弟徐世襄来给他治病,说“肝火太旺,神思太劳,宜休养”。他很不高兴,立即令徐世襄退出。

在最后的时刻,袁世凯最担心的还是帝国主义列强对他的态度。事实上见风使舵的列强早已弃他而去。此前袁政府曾通过各种渠道向帝国主义国家的财团乞求贷款。经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介绍,袁政府财政部与美商李·希金逊公司早于4月7日就签订了500万美元的借款合同。但是,此项借款人联名致电中国驻美公使和美国国务卿,声明拒绝承认。美商见势不妙,只交付了100万美元,就停止交付。4月11日,驻日公使陆宗舆奉命向日本政府递交照会,要求“给予友谊的扶助”,并表示今后一定加强“两国亲善提携”。日本政府不予理睬。因为日本早已秘密决定“支持”护国军方面压迫袁氏退位,以便乘机“确定在华优势地位”。日本通过半官方的商人,贷款给岑春煊100万日元,使肇庆军务院得以迅速组成。又贷款给孙中山,“支持”上海和山东中华革命军起义反袁。当时英国在欧战中正处于被动地位,自顾不暇。袁世凯的“老朋友”英国公使朱尔典表示爱莫能助,不胜遗憾,于4月中旬就忧伤地预感到袁氏“从政治舞台上消失的时刻已迫近了”。

6月1日晨,袁世凯在卧室里召见蔡廷斡说:“听说各国使馆认为我应该或将要辞职?”蔡回答道:“大家都认为您十分需要休养。政府财政前景非常暗淡,困难与日俱增。”政府财政本来依靠梁士诒于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筹款。当时,这两家银行流行市面之钞票面额共达7000余万元,而库存现金仅剩约2000万元,除放出商款约2000万元外,被政府财政部支用累计达4000万元。袁政府失去人民信任后,两家银行遭遇提存挤兑。段祺瑞组阁后,为摆脱银行倒闭的危机,便于5月12日悍然下令中、交两行“一律不准兑现付现”。命令下达后,上海中国银行商股股东联合会首先于14日通电,愤怒地指出:袁政府此举“无异宣告政府破产银行倒闭,直接间接宰割天下同胞,丧尽国家元气”。并宣布上海中国银行独立,“照旧兑钞付存”。各处中国银行纷纷效法,宣布不服从袁政府命令。袁世凯对此一筹莫展,陷于四面楚歌之中。

本来,袁世凯每个星期五都要接见北洋军官,次日正逢星期五,侍从武官推说“元首事忙”,“军官均未照例进谒”,“实则病重矣”。从6月初,有法国医生卜西尔和中医萧龙友等负责给袁治疗,诊断为尿毒症,开始他们都认为没有危险,可是由于治疗不当,病情骤然恶化了。袁克定主张用西药,妻妾及袁克文等则坚持服中药,“家族三十余口,情急失措”,争吵不休,莫衷一是。6月5日深夜,袁气短神昏,濒于死亡。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张镇芳等齐至居仁堂守候。延至6月6日上午10点,这个窃国大盗怀着对人民革命运动的恐惧、对爪牙背叛的愤恨、对帝国主义列强遗弃的怨怼,结束了罪恶的一生,年57岁。

次日,遗体入殓,头戴平天冠,身穿祭天大礼服,俨然如“大行皇帝”。北洋政府下半旗志哀,禁止人民娱乐活动1天,文武百官持服停止宴会27天。6月28日出殡,灵柩由新华宫居仁堂移出,北洋文武官吏送葬执绋。在北洋军的礼炮轰鸣声中,送柩专车由前门火车站出发,次日抵达彰德,葬于洹上村东北的太平庄。

太平天国败于奢淫

太平天国,是中国最后也是最大的一场农民革命运动。可是这场曾经叱咤风云的运动从洪秀全率众起事开始,到占领南京建立“天朝”政权,仅仅只维持了11年的时间就覆灭了。这引起后人无尽的深思,其中的教训实在太多,而最根本的教训,只有两个字:腐败。

1.“朕睡紧都做得王,坐得江山”。太平天国从建都天京之日起,以天王洪秀全为首的领袖人物就丧失了进取心,实行无为而治。他从1853年3月进入天京,到1864年6月52岁时自杀(一说饥饿病死),11年中从未迈出过天京城门一步。只有一次坐64人抬的大轿出宫,去探视生病的东王杨秀清。其余时间都在他的太阳城金龙殿坐享荣华,其帝王生活的威仪和气派,是相当排场的。

据一位对太平天国并无敌意的英国翻译兼代理宁波领事富礼赐,在其所著的《天京游记》中记录天王府的情景,提到有一次他在王宫前调查时,忽然间声音杂起,鼓声、钹声、锣声与炮声交作,原来是天王进膳的时间。直至膳毕,这些声音才停止。此时:“圣门半开,好些软弱可怜的女子或进或出,各提盘碗筷子及其他用品,以侍候御膳用。各种物品大都是金制的。”天王有王冠,以纯金制成,重八斤;又有金制项链一串,亦重八斤。他的绣金龙袍亦有金纽。他由内宫升大殿临朝,亦乘金车,名为圣龙车,用美女手牵而行。

2.天王的后宫,妇女的牢笼。太平天国实行一夫多妻制。杨秀清曾在答复美国人的一份外事文书中公开承认:“兄弟聘娶妻妾,婚姻天定,多少听天。”天王洪秀全拥有的妻妾则有准确的数字:金田起义后不久15人,一年后至永安,据突围时被俘的天德王洪大泉口供:“洪秀全耽于女色,有36个女人。”后来有所减少,到1864年天京沦陷,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后在口供中说:“我现年十六岁,老天王是我父亲。我八十八个母后,我是第二个赖氏所生。我九岁时就给我四个妻子。”天王有88个后妃,已超过了历代封建帝王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后妃的人数了。

洪秀全还为他的后妃规定了许多奇怪的清规戒律,都要严格遵行。如禁止女子抬头看他,“起眼看主是逆天,不止半点罪万千。”“看主单准看到肩,最好道理看胸前。一个大胆看眼上,怠慢尔王怠慢天。”(均引自《天父诗》)

在《天父诗》里看不到洪秀全,在初创拜上帝教时所倡导的“天下多男子全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的平等思想,只有对妇女的绝对权威和压制。

3.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太平军进入天京后,就广为宣扬:“正是万国来朝之候、大兴土木之时。”其实当时根本没有一国来朝,而大兴土木则立即就开始了。

天王府的建设,从太平军进城后第二个月开始。王府是在原两江总督署的基础上向周围扩建十里,四周有三丈高的黄墙环绕的宫殿群。宫墙外面掘有一道深宽各二丈的御沟,沟上有三孔石桥,称五龙桥,供行人进出往来。过桥迎面第一道大门为天朝门,门外悬挂着十余丈的黄绸,上有天王御笔手书五尺大的朱字诏令:“大小众臣工,到此止行踪。有诏方准进,否则云中雪(太平军形容”杀头“的隐语)。”

进了天朝门,到第二道门即圣天门,门旁置两面大鼓和两座琉璃瓦的吹鼓亭,每天24小时鼓声不断,琴音袅袅,乐曲悠扬。过圣天门即进入宫殿区,迎面有一座牌坊,东西两排数十间朝房,正面是天王坐朝的金龙殿。在大殿后面,是一条长长的穿堂,又有七八进,到末层第九进是一座三层高楼,顶层四面绕栏,栏内长窗,登楼可以眺望到数十里远。这种重殿叠宇的建设,是按照洪秀全自己设计的九重天庭来建造的。王府内还建有东花园、西花园、后林苑,园中水池内有石舫,池畔又建有五层高楼,也可以登高远眺。

据史料记载,这座宫殿的装饰“雕镂工丽,饰以黄金,绘以五彩。庭柱用朱漆蟠龙,鸱吻用鎏金,门窗用绸缎裱糊,墙壁用泥金彩画,取大理石铺地。”(《盾鼻随闻录》卷五)

天王府的第一期工程,半年即建成,可惜被大火烧毁了一部分。于次年正月,又开始了第二期工程。两期工程所用的砖石木料都是从明故宫、庙宇、民房拆取搬来的,建筑工人主要是征用没有随军的妇女、老人,工匠则是奉天王的诏命从安徽、湖北招募来的且都是无偿劳动。

第三期的天王府工程,计划扩建到周围二十里。

在大兴土木的同时,天京诸王豪贵也上下争奢赛富,竞相大搞华丽排场。如舆马定制,从基层管辖25人的“两司马”乘4人抬黑轿开始,层层加多。东王杨秀清每次出行要乘48人抬的大黄轿,夏日则为轿下设玻璃注水养金鱼的水轿,每次出行前后仪仗数里,像赛会一般。而天王洪秀全从不出宫门,宫内有美女牵挽的金车,宫外常备64人抬龙凤黄舆。为了适应豪华的铺张,宫内专设典天舆一千人、典天马一百人,还有典天锣、典天乐等等。奢侈已极。

太平军从武汉到南京,缴获战利品及没收天京工商业财物,以及驱赶居民男女分居后接收居民家中钱财不计其数。为了管理使用这些金银财宝,天朝设立专管铸印和制造金银器皿的典金官、专管雕琢玉器的典玉局、专管制造冠帽的典角帽、制造靴鞋的典金靴等。如为天王制造24只金碗和配套的金筷子,“长近尺,浴盆亦以金”。(《金陵省难纪略》)连净桶、夜壶都俱以金造。

天朝官员在穿戴装饰上更是追求华丽奢侈之风,互相争奇斗艳,奢侈已极,一冠袍可抵中人之产。而天王洪秀全的金纽扣和八斤重的金冠,更是无价之宝。

除了供天王如此挥霍之外,还有讲求排场的朝内外文武各级官员31万多人,其中大部分都是王亲国戚和洪秀全起事时的功勋兄弟,此时都是些冗员闲差,坐享荣华,很快就把库中掠夺来的金山银海挖空吸干了。

据潜伏在天京北王府典舆衙内当书手的著名间谍张继庚,1853年9月向清军统帅向荣,投送的第一封情报中讲到太平天国的库存金银情况时说:“伪圣库初破城时运存一千八百余万两,此时只有八百余万两。”两个月后投送的第六封情报又说:“伪圣库前九月禀报时尚存八百余万两,现只存百余万两不足,不知其用何以如是浪费?”(《太平天国》Ⅳ761,774页)

4.王爷遍地走,国戚乱朝纲。1856年9月2日(太平天国六年七月二十七日)突然发生的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以下官员共2万余人死在韦昌辉、秦日纲等人的刀下。原来传说有天王密诏杀杨的说法,但洪秀全始终否认,所传杨秀清逼封万岁和天王密诏迄今没有确切的证据,因而近人一般认为是韦昌辉矫诏。无论如何,这是腐败导致政治上的争权夺利所引起的必然结果。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受到致命的打击。

太平天国前期共封了五个对起义和建朝有过贡献的外姓王。这五王为从广西向南京进军的途中战死的南王冯云山和西王萧朝贵,在天京事变中被北王韦昌辉杀了的东王杨秀清,随后又被天王洪秀全捕杀的北王韦昌辉,还有天京事变后仅存的翼王石达开。天京事变后,石达开回朝辅政,受到满朝文武臣民的拥护。可是此时洪家兄弟在东王死后急于封王,先由天王封其长兄洪仁发为安王,又封其出狱不久的次兄洪仁达为福王,用以牵制石达开。石达开愤然领兵出走,发誓不再回来。

石达开出走后,在满朝文武臣民的抗议声中,洪秀全不得不把两个王兄的爵位革掉,以谢天下,但还是未能把石达开及其率领的几十万精兵召回天京,从而丧失了一次振兴天国的机会。

太平军经过天京事变,损失了几万名精华骨干,加上翼王石达开分裂出走,带走了几十万精兵,使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大为削弱,形势岌岌可危。此时,曾国藩统率的湘军四路围攻安庆,扬言年内攻破天京,活捉洪秀全。幸由新起的青年猛将陈玉成在安徽重振军威,与李秀成及捻军合力向敌人反攻,于1858年11月15日在三河大战中,一举歼灭了湘军主力李续宾部6000余人。后又乘胜追击,不战而解安庆之围,保卫了天京上游的门户。陈玉成又回师皖北,大破清军于庐州,活捉了清朝安徽巡抚李孟群,这才把天京事变后两年来十分危急的局势扭转并稳定下来。

洪秀全鉴于兄弟封王引起的风波,宣布天朝永远不再封王,在原来的侯爵之上,增设豫、燕、福、安、义,共六等爵位,封陈玉成为成天豫,封李秀成为合天侯。同时恢复前期的五军主将制,以陈玉成为前军主将,李秀成为后军主将,杨辅清为中军主将,韦俊为右军主将,李世贤为左军主将,而以陈玉成为“又正掌率”,李秀成为副掌率,统率全军。这些新的爵位的制订及封号,大体上反映了天京事变后,各路太平军的隶属关系和按照军事才能而形成的指挥系统,上下悦服,太平天国又一次出现了乱后重建的中兴景象。

可是三河大捷后仅五个月和庐州大捷后仅一个月,洪秀全又看中并重用刚从香港回来的族弟洪仁。这种做法,受到全军上下的指斥,人们尤其为陈玉成所受到的压制抱不平。这一用人唯亲、无功受封的事件,大大挫伤了将士们的心,不但把皖北大捷以后天国又一次兴旺复兴的良机丧失,而且直接摇撼了本来就不牢固的太平天国军事基础。

毫无功劳的王弟洪仁虽也再三恳辞,不料洪秀全在失掉了杨秀清的制约以后,一意孤行地维护其家天下的权威,自食其不再封王的誓言,居然把洪仁封王。为了平息不满,又将陈玉成等封王。

可是封了陈玉成,却又引起新的连锁反应。陈玉成由于功劳巨大,原来以封爵中的第二等豫爵提任又正掌率是得人心的,现在突然越阶四级封王,自然又有其他有功的战将攀比。首先是驻在浦口防守天京北大门的后军主将李秀成,与他原来的部将已经叛变投敌的李昭寿秘密通信,被人发现后报到天朝。天王洪秀全闻报大惊,不知所措,一面下令封江防变,一面亲书“万古忠义”的手诏把李秀成封为忠王。接着封中军主将杨辅清为辅王,左军主将李世贤为侍王,剩下右军主将韦俊因系韦昌辉之弟而受封较晚,在安徽池州率部数万人叛变投敌。

尤其是被封的大大小小洪家王,成为天京一霸。例如当了“京内又正总鉴”的信王洪仁发、“御林兵马哥”勇王洪仁达为首的洪氏家族诸王,总揽朝政,横行天京。他们借出售“洪氏票”掌管城门进出,连忠王李秀成有一次出城调兵也得拿出10万两银子的买路钱才得出城。又如在天京尚未陷入最后一次重围前,朝中有人建议提前购运粮食回京储备,以备战时之需。但由于进出城门的“洪氏票”价格昂贵,运粮回来后须缴纳重税,运粮无利可图,贩运粮食的人不肯再去购粮,以致后来天京被围后果然出现粮荒。洪秀全号召军民吃草,美其名曰“甜露”。他本人就是因吃草生病,无药医治而死(有记载是服毒自尽)。

由于洪秀全对无功的王兄王弟滥封王爵,一时间封王之风迅速蔓延开来,几个王兄更是仗势卖官鬻爵,随便滥封。后来,实在没有爵位可封了,就在“王”字头上加一“斜”字造成新字,为六等王,最后总共封了2700多个王。

所有受封为王的,不论等级,不分有职无职,一朝受封,立即修王府,选美人,办仪仗,出门时前呼后拥,盈街塞巷。按太平天国礼制规定,低至最底层管辖25个人的十六级小官“两司马”出门时可乘四人抬的黑轿,上面领兵的将领王侯等人,其威风更不用说了。至今浙江还流传侍王李世贤出门坐54人抬的龙凤黄轿,轿上可以召集部下开会。王爷轿舆所到之处,小官和军民百姓都要回避,回避不及的要就地低首下跪迎送。如果不小心冲撞了仪仗,轻则杖责,重则斩首。因为当时王爷太多,百姓们迎不胜迎,遂流传出民谣:“王爷遍地走,小民泪直流。”

这么多的王爷需要大量的杂役服侍,于是就抓兵拉夫,招降纳叛。反过来为了养兵,为了营造安乐窝,他们又巧立名目,横征暴敛,诸如店捐、股捐、月捐、日捐、房捐、局捐、灶捐、礼拜捐、门牌税、人头税、犒师费等等达二三十种。田赋则由天朝初时制定的每亩一斗七升五合,两年中即增加到每亩七斗。

地皮刮下来,都进了大小王爷和地方官的腰包,于是盛行在天京的大兴土木、讲求排场的奢侈风气又刮到了苏、浙新占区,许多王府官舍纷纷兴建起来。现在仍保留下来的壮丽宏大的浙江金华侍王府、江苏苏州忠王府,都是在战火纷飞的两三年时间兴建起来的。尤其是苏州忠王府宫殿、住宅、园林三部分,连后来的新主人李鸿章也为之惊叹:“忠王府琼楼玉宇,曲栏洞房,真如神仙窟宅。”“花园三四所,戏台两三座,平生所未见之境也。”(转引自罗尔纲《太平天国史》卷38)这座建筑从1860年6月太平军攻占苏州开始,到1863年12月苏州失守,“匠作数百人,终年不辍,工且未竣,城已破矣。”(《劫余灰录》)

李秀成自称他拥有百万雄兵,所以财大气粗,除了苏州的这座“园亭花木,无一不精”的王府以外,在天京另建有一所更加恢弘巍峨的王府,有意无意地与大权旁落的天王比富争荣。他毫不隐讳地向1861年访问天京的英国翻译富礼赐自夸他的新王府的壮丽。富礼赐在其《天京游记》中说:“忠王又自夸彼之新邸,除天王宫外,为太平天国中之最佳最美的建筑物。”

富礼赐在忠王的旧王府住过,由忠王的兄弟亲自接待,他在书中写下了在忠王府的见闻:筷子、叉、匙羹均用银制,刀子为英国制品,酒杯为银质镶金的。“他(指王弟)把忠王所藏的许多珍奇的东西给我看。除了天王之外,只有忠王有一顶真金的王冠。以余观之,此真极美精品也。冠身为极薄金片,镂成虎形,虎身及虎尾长大可绕冠前冠后;两旁各有一小禽,当中则有凤凰屹立冠顶。冠之上下前后复镶以珠宝,余曾戴之头上,其重约三磅。忠王又有一金如意,上面嵌有许多宝玉及珍珠……凡各器物可用银者皆用银制,刀鞘及带均是银的,伞柄是银的,扇子、鞭子、蚊拍其柄全是银的,而王弟之手上则金镯银镯累累也。”由此可知,有人说拥有百万雄兵的李秀成,同时也拥有百万家财是可能的。

为了敛财致富,新封诸王一个个拥兵自重。当陈玉成为保卫天京上游门户安庆而浴血奋战的危急关头,拥有百万大军的李秀成、李世贤兄弟一心经营其苏浙领地,始终未发一兵一卒前往皖北助战,坐视安庆和庐州相继失守、陈玉成牺牲而不顾。直到庐州失守后17天,天京再一次陷入湘军重围的时候,李秀成才看到大局动摇的危险性,组织十三王率领60万大军,救援天京。但因诸王各怀私念而消极畏战,对阵46天,竟未把饥病交加的2万湘军打退,借口缺寒衣而各自散去。直到天京沦陷为止,再也没有哪个王来解围了。

这些王爷们各回自己的安乐窝,享受荣华富贵,小王不听中王,中王不听大王,最后纷纷叛变。李秀成苦心经营的苏州,也被其叛变投敌的心腹部属四王完整地奉送给李鸿章了。李秀成从占领苏州到苏州失守,仅三年半时间,他拥有的百万大军就这样冰消瓦解了。腐败毒菌吞噬了李秀成的百万大军。李秀成在苏州失守以后,率数百亲随狼狈逃回天京,而天京也在半年后失守。天京失守时,李秀成保护幼天王突围出城以后,与大队离散,孤身逃到方山,解下缠在腰上的百宝囊休息时被人发现,宝囊被人哄抢,他也被捉住送到清营,成了阶下囚。他在天京的两座新旧王府被抢后都被大火夷为平地,与天王府一样只落得一片废墟,任凭野鸽飞来飞去了。

太平天国的早衰早亡,撇开政策上和军事战略上失误这些原因不说,单从农村进入城市之后,挡不住贪图享受和腐败之风的诱惑,而且上行下效,愈演愈烈,终于导致百万大军转瞬间冰消瓦解。这个教训是极其惨痛的,不能不引起后人的深思。

刘邦的管理之道

公元前202年,刘邦定都洛阳,开始对战争时期造成的困境修兵养息,开始创建大汉王朝,中国人便以此段历史为自豪,至今我们称呼自己为“汉人”。

一、刘邦成功之道。此年5月,刘邦在洛阳南宫设宴款待国家领导人,刘邦问:各位,请告诉我,我为什么能够得到天下而项羽却失败了?众人纷纷发言,只有王陵之言记入史册:“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刘邦对自己显然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说道:“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使用他们,所以才能得到天下。项羽只有一个智囊范增,却不能用,所以才被我打垮。”群臣无不悦服。

二、CEO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素质。CEO,C(creative)创新,E(enthusiastic)热诚,O(open-minded)开放,这三种品质引申解释为:

1.高瞻远瞩——关注长远目标,善于牺牲眼前利益以获得更重要成功;

2.坚毅不拔——不怕挫折,在受挫时依然积极工作,在重重障碍下依然不屈不挠;

3.正视自我——不怕暴露自己无知的问题;勇于认错,并能向有经验的人学习,有能力做到客观地检查自己的观点;有强烈的进取心;

4.永不满足——不愿受传统习惯和环境的束缚,不满足于现状;兴趣、爱好广泛;总觉得自己还有未用完的潜力;以自己为竞争对象,对已有知识和才能永不满足;

5.喜欢冒险——即使遇到一连串的失败,依然坚信自己的能力;

6.责任感——不推诿责任,不连累他人;

7.善于用人——善于用他人的观点来全面观察事物;尊重他人,与他人友好相处;愿意倾听他人的见解,但自己很善于判断;

8.目标远大——因内在动力而不知疲倦地工作,有远大抱负;从创造中得到最大的快乐;

9.身体健康——具有旺盛的精力与活力。

三、CEO的行为特征:控制力,影响力。一个地痞流氓,一个连亲人都厌恶的人,如何成为杰出的CEO?这是我们的疑问。但是刘邦具备了以上应有的素质和品质,具备了极强的行为特征,再加上特定的群雄争霸时代,造就了一代英豪。刘邦的高明之处,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多次提到汉高祖,认为刘邦之所以成功,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其决策对头,二是其用人得当。足见其作为CEO的成功。

刘邦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不断地采用非常规的创新手段,以表面的热诚,以开放的头脑来团结和管理自己的团队,其控制能力,影响力都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其他CEO,其责任感,其高瞻远瞩,坚毅不拔,永不满足的精神深刻的影响了他的智囊团,他的团队,以致天下的人民。他南征北战,并没因条件的艰苦影响了身体的健康,具有旺盛的精力和活力,当然这与其养生之道密不可分。

1、他是如何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刘邦自小胸怀大志,不做正事,喜欢结交朋友,慷慨大方,很像现代黑社会小混混。他意识到以他卑微的社会地位无法成就大事,于是开始包装自己,以成全或者迎合自己的志向。

刘邦散布各种言论,以显示其高贵的出身,先是号称其出生时各种异象发生,后又通过手段娶到吕文之女,而假托吕文会相面,认为刘邦贵不可言,而下嫁于刘邦,再后,又捏造一子虚乌有的神秘老人,说是刘邦与吕氏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以此种种手段,吸引了大批的沛县小地痞以及胸怀异志的人士聚集在他的周围,其对自己的认识和包装可谓超级,现代的CEO们也通常会用以前的经验和经历,以其包装的人格魅力吸引团队。

更厉害的是,刘邦斩白蛇,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喝醉酒斩了白色的大蛇,本为寻常之事,你作为小混混的头头,本身武功身手要有些许本事,但人家刘邦竟然孤身见到一位老太太在哭诉:“我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变化成蛇,卧在路上,却被赤帝的儿子所杀。”这个随后广泛流传的事情,成为刘邦造反的有利理由,也是招揽各路人马的金字招牌。

2、他都采用了哪些非常规的创新手段?刘邦的创新之举,可谓频频出现,其超常规的使用人才,当然有足够的识人之本领。而且毫不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举动。

先是以箭传信,收服萧何,不战而取得沛县。后路遇张良,并提拔为高参。再后,听取萧何之言,拜将韩信。此三人皆非常规手段可以得到,可以使用的,而刘邦的天下却是三人之力。更有趣的还有很多事情,项羽欲杀刘父以威胁刘邦,想通过这种手段使刘邦投降,刘邦去信,称:“我们是结拜兄弟,杀我父,就等于杀你父。”历史上,很多皇帝在处理棘手事情,喜欢翻翻《资治通鉴》,而刘邦使用的手段往往被用来处理相类似的事件。

3、他是怎样带领团队的?刘邦的影响力自不必多说,他采用部下的建议,攻占城池后,并不烧杀抢掠,反而颁布利好百姓的政文,获得民心;天下未定前善于将得到的胜利果实分配给有功和身世显赫的人士。

他的控制欲望和控制力也非常优秀,曾两次收取韩信的印符,都是悄然入帐,自行取走。

第二章 历史的明君们

袁世凯诡诈有大略

袁世凯在民国这样一路走来,我们眼里的袁世凯的形象就是私欲膨胀,嗜权如命,心狠手辣,诡诈善变。然而,我们说他是枭雄而不是纯粹的奸雄,以一个“坏蛋”而把袁世凯脸谱化,那就是对历史的简单化。

袁世凯固然有满腹诡诈,但他同样有雄才大略。他是清末立宪的推动者,废除科举的主张者,鼓励实业的践行者,现代学校的兴办者;另外,他还是中国首支现代军队北洋军之父。

他善于翻云覆雨的政治争斗,又知人善任,广揽人才。他的北洋系,和国民党、共产党并列,是民国三大政治人才集团之一。

也许有人不知道,做为中国工程界骄傲的京张铁路,就是袁世凯肩负压力,毅然使用中国资金和中国工程师詹天佑筑成。

杰出的铁道专家詹天佑,毕业于耶鲁大学,是那个时代稀有的工程人才,可他归国后竟被派去福州船政局船政学堂学习驾驶,中法战争期间的马尾海战中还上阵作战!直到1888年,才专业对口,加入天津铁路总公司。遇到袁世凯后,才终于有机会大显身手。

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之时,袁世凯已经被贬回家乡河南,在洹上村隐居。做为清廷的眼中钉,除了嫡系心腹秘密往来,一般人对他避之唯恐不及。詹天佑却派专人,带着感谢袁世凯的信和一套京张铁路的照片,送到袁家。袁世凯感慨万千,写下回信:“京张全路告蒇,皆赖执事总司建造,力果心精,故得克期竣事……嘉贶全部摄影,八达岭工程既极艰巨,其余桥梁山洞靡不一律精坚。目想神游,至深倾服。”二人惺惺相惜,溢于言表。

从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以后,他念念不忘的就是扩大权力,但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在他的治理下中国面貌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经济和教育上,成就斐然。

他首先建立了现代的商会,各种行业组织纷纷组建。他一扫辛亥后各地币制混乱的弊端,铸造银元统一流通,这就是著名的“袁大头”。

他纠正清政府的垄断专利政策,取消创办企业动辄给予若干年专营权的规定,专利只给真正的发明创新,从而促进了自由竞争;他简化开办厂矿的手续,降低和取消有关税收;他鼓励制造业和加工工业,政府出资建立保息制度,投资第一年开始,即可获得国家给予的四到六厘股息,第六年才开始按保息金的二十四分之一,分年摊还。

在他的经济政策下,中国的面粉公司、棉纱公司、煤矿公司、造酒公司、火柴公司、银行、报馆象雨后春笋一样涌现。

谈到这一段时间中国民族工商业的蓬勃发展,固然有当时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原因,但根据中学政治课本,这只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袁世凯功不可没。

在袁世凯当政后,中国迅速建立起国民教育系统,小学为四年义务教育;毕业升入高小或实业学校;高小三年,毕业后升入中学或师范学校或实业学校;中学四年,毕业后升入大学或专门学校或高等师范学校。大学本科三年或四年,预科三年。

教育制度规范起来,再加袁世凯政府的大力扶持,到1912年底,袁世凯当政不过大半年时间,中国就有学校八万七千多所,比1909年的五万九千多所增长百分之四十七点四;共有学生二百九十三万多人,比1909年增长百分之七十九?!

这些学校里,初级学校八万六千三百一十八所,中级学校八百三十二所,高级学校一百二十二所。

在政治和行政制度建设上,袁世凯也并非完全乏善可陈。他也有意建立现代国家机关,1913年1月9日颁布《文官考试法》,规定文官高等考试,以国法学、刑法、民法、国际公法、行政法、经济学和财政学七种为主科、必考科;商法、政治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通商约章等五种为附科,应试者自择其一。这种文官选拔方式,相当科学合理。

他还推行军民分治,一再下令军警不得干预政治。这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考察一个历史人物,如果能不仅仅盯着他在各种大事中的思想行为,而能从生活细节予以观照,会有更多的收获。至少,能让一个逝去近百年的人形象更加鲜活起来。

这个无法以几句话来定评、对民国历史产生了多重影响的复杂人物,在生活中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和他接触的人是怎样描述他的?

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说:“他身材矮胖,但脸部表情丰富,举止敏捷。粗脖子,圆脑袋,看来精力非常充沛。他的两只眼睛长得优雅而明亮,敏锐而灵活,经常带有机警的神情。他锐利地盯着来访的客人,但不显露敌意,而老是那样充满着强烈的兴趣,他的两只眼睛显示他多么敏捷地领悟谈话的趋向。”

另一个接触他的外国人则说:“他目光炯炯,敏锐的眼神显示了他身体的健康和心情的安定……他简直就是健康和精壮的化身。”

黄炎培说:“他记性绝好,从不忘记任何人或者事。因此,当一个地方官员受他接见,谈及地方事物和私事时,袁常以其广博的学识和记忆力使来访者大吃一惊。他的部属因此而害怕他。”

阎锡山回忆他第一次见到袁世凯:“他一见面就把我想要说的话全说了,然后问我还有什么要讲,使人再无可言。”

无疑,袁世凯是一个极有本事的人,玩阴谋耍诡计上的高明并不是他才略的全部。

袁世凯一生共有一妻九妾,偏爱小脚女人,但他的生活并不糜烂;相反,他终身保持着军人的严谨和刻板。他的女儿袁静雪在《我的父亲袁世凯》一文里写道,袁世凯坐下来“总是两腿叉开,两只手经常放在膝盖上……从来没有看到他架‘二郎腿’的时候。”

袁静雪回忆,袁世凯的饮食起居十分有规律,每天早晨6时准时起床,6时半吃早点,早点总是一大海碗鸡丝汤面;11时半准时吃午饭,所吃的菜持久不变,而且每个菜摆的位置都始终如一,比如清蒸鸭子总是放在桌子中央,韭黄炒肉丝总是放在东边,红烧肉摆西边。

这样一个具备大政治家素质的人物,几番经营已手握整个国家的命运,赶上的又是一个中国有史以来最大剧变的时期。如果他把握世界潮流和历史趋向,引导中国刷新千年痼疾,走上现代共和宪政之路,那么他的历史地位,就是真正的千古一人,说是“中国的华盛顿”都可算谦虚。

然而,袁世凯不是“新人”。尽管他视野开阔,他的知识结构不出封建文化范围,思想根子还在小农意识。从家庭生活也可看出:他让他的女儿们学外语、体操和地理,但要求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并为她们包办婚姻。

尽管他才略非凡,但更多地用在了阴谋韬略和低层次的个人功利。从背叛维新派到在北京任临时大总统,再到一步步加强极权、践踏民国国体,都是如此。

对袁世凯来说,人生最大的成就、最顶点的功业、最辉煌的荣耀是什么?不是当时有人和今天我们告诉他的那些,而是做皇帝!

皇帝,是一个眩目的地位符号,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深厚皇权意识,在袁世凯心里是怎么也抹不去的;尽管他亲手直接埋葬了中国最后一个皇朝,尽管他任共和中国的总统已两年。

现在他已经完成了集权,把民国总统的权限扩大到了皇帝一样,可没有登基,没有皇帝名号,没有臣民的三叩九拜山呼万岁,没有“行为万世师、言为万世法”的极度尊荣,他权力再大,还是感到深深的遗憾。

皇帝在他和许多中国人的心里,是如此诱人,而他袁世凯,离做名正言顺的皇帝只有一步之遥。

在中国历史最关键处的这个最关键人物,在封建意识和皇权思想的强大支配下,终究做出了最为错谬的选择,把处于历史关键时期的中国拖上了倒退之路;他袁世凯个人也走向了彻底身败名裂、永不为后世原谅的深渊。

三皇五帝的几种说法

我国古代有把远古三个帝王和上古五个帝王合称为三皇五帝的传说,秦始皇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那么,三皇五帝究竟是谁?说法颇多分歧。《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且认为泰皇最贵。那么,泰皇是谁?《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则又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了认同伙羲、神农外,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道教经典中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还具人形;中三皇则具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王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由此看来,伏羲、神农占了三皇之两席,诸说基本一致,而第三位究竟是谁,分歧较大。

大体上汉代所定的人间历史上的三皇有五说:①燧人、伏羲、神农。②伏羲、女娲、神农。③伏羲、祝融、神农。④伏羲、神农、共工。⑤伏羲、神农、黄帝。第五种说法由于《尚书》的宣扬而得到推广,从此,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

帝原指天帝。《荀子》中始有五帝一词出现。自西周至春秋战国,先后出现了很多古帝或宗神名号。《世本》、《大戴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而《礼记。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为五帝;《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吴(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而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

于是在许多古帝王中,出现了下列五种五帝说: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②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④伪《尚书序》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⑤以黄帝、少昊、颛顼、喾、尧为五帝,似是最晚的一说。

大抵三皇说所指诸人,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有巢、燧人、庖牺(伏羲)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女娲则是更早的创世纪式的神人,在神话中又和伏羲结合创造人类。五帝说所指诸人,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时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人物。

三皇五帝究竟指谁?对于五帝,一般采取《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至于三皇,则无从确定了。

康熙帝与皇室成员皇子命运

清圣祖玄烨(1654——1722),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是18世纪前后中国出现的一位伟大的封建君主。就像他治理了61年的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一样,他本人就是满蒙汉三个民族的血缘与文化的杰作。

在与清廷关系密切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建议和孝庄皇太后的支持下,小小的玄烨登上了皇位,改年号为“康熙”。

玄烨是个天份极高、坚韧顽强的少年,即位后每日读书长达数个时辰,以至学习过苦而呕血。16岁时,他以智慧和勇气设计铲除了专权跋扈的辅臣鳌拜,将皇权把握在自己手中。从此,他以超群的胆识和兼容并包的胸怀,开始治理被战争和鳌拜圈换土地的倒退政策破坏得伤痕累累的大地。

在康熙统治期间,解决了长达8年的吴三桂等三藩的分裂战争,收复了被郑经割据多年的台湾,驱逐了占据我国黑龙江地区的沙俄势力,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同时,又以出征蒙藏,平定准噶尔部蒙古贵族分裂势力的动乱,建立会盟制度和避暑山庄外藩朝觐制等,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考察,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积极鼓励垦荒,废止圈地令,实施更名田;整修黄河、淮河、运河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决定“永不加赋”,取消新增人口的人头税,并最终演变成“摊丁入亩”制度。并大蠲赋税。最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表现为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与粮食产量的提高、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奠定了所谓“康乾盛世”的基础;文化上康熙帝重视对汉族知识分子的优遇。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编纂《明史》、《全唐诗》、《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同时他对西学也有浓厚的造诣,在天文学、数学(特别是几何学)、物理学、化学、药学(曾在宫中推行可治疗疟疾的金鸡纳霜)、医学(曾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种痘,以预防天花)等方面都毕生的学习。康熙也有保守的一面。他在统一台湾后开放了海禁,但是由于担心米谷出境而明令禁止南洋贸易。他崇尚儒学,尤其是朱熹理学。此外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还发生过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事件。晚年因选择继承人失误,两度废立皇太子,造成长达20余年的诸皇子为夺储位的结党争斗,致使吏治懈怠,朝中党派林立,官场腐败之风颇盛,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病死于畅春园。谥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庙号圣祖。葬河北遵化清东陵“景陵”。

案语:康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他在位之初国家外有重患,内有沉疴;他离位之时,已入康乾盛世,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强盛的国家之一。可惜的是,他未将个人对西学的爱好转化为一种国家政策,他的子孙不失勤勉但一个比一个平庸,中国在一片歌舞升平中走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家族列表:

一、父母:父亲顺治皇帝,母亲孝康章皇太后佟佳氏。

二、兄弟:长兄爱新觉罗,牛钮,早殇;二兄爱新觉罗,福全,裕亲王;五弟爱新觉罗,常宁,恭亲王。

三、妻子:1.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2.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3.孝懿仁皇后佟佳氏。4.孝恭仁皇后乌雅氏(胤禵,雍正帝生母)。5.敬敏皇贵妃章佳氏,生二女,下嫁仓津,多尔济。6.定妃,万琉哈氏,康熙在时为嫔,雍正时尊为皇考定妃,后来随儿子履亲王允裪住,轮到自己的生日的时候,还会被迎进宫去祝贺,但再未进尊封,薨时九十七岁。7.通嫔纳喇氏,侍奉圣祖康熙时为贵人。雍正二年,因其女婿有功,受到尊封。干隆九年薨。二子皆殇,一女。8.敦怡皇贵妃,瓜尔佳氏。侍奉康熙时为和妃,世宗雍正帝尊为皇考贵妃,高宗干隆尊为皇祖温惠皇贵太妃,干隆三十三年薨,年八十六。生一女,殇。她也时康熙诸妃中最长寿。9.悫惠皇贵妃,佟佳氏,孝懿皇后的妹妹。雍正时尊为皇考皇贵妃,干隆时尊为皇祖寿祺皇贵太妃。死后,谥为壳惠皇贵妃。10.顺懿密太妃,王氏。初为密嫔,后尊封为密妃。三子,胤禑、胤禄、胤衸,胤衸八岁夭折。11.纯裕勤太妃,陈氏。初为勤嫔,被雍正尊封为勤妃。一子,胤礼。12.襄嫔,高氏。一子,胤禝,一女,未成年即夭折。13.谨嫔,色赫图氏。一子,胤祜。14.静嫔,石氏。一子,胤祁。15.熙嫔,陈氏,一子,胤禧。16.穆嫔,陈氏,一子,胤祢。17.温僖贵妃,钮祜禄氏,孝昭皇后的妹妹,一子,胤礻我,一女,夭折。18.惠妃,纳喇氏,二子,承庆、胤褆。19.宜妃,郭络罗氏,三子,胤祺、胤禟、允禌。20.荣妃,马佳氏,生有五子一女,其中只有胤祉成人,一女下嫁乌尔衮。21.贵人郭络罗氏,宜妃的妹妹。

四、子女:一生共有35子、20女,其中只有24个儿子、7个女儿活到成年。

儿子(按出生顺序):爱新觉罗?承祜;爱新觉罗?承瑞;爱新觉罗?承庆;爱新觉罗?赛音察浑;爱新觉罗?长华;爱新觉罗?长生;爱新觉罗?万黼;爱新觉罗?允禶。以上各子幼殇,未序齿。

24个: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固山贝子,原名爱新觉罗保清。皇次子爱新觉罗?胤礽,皇太子,后封理密亲王,原名爱新觉罗保成。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诚隐亲王。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恒温亲王。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幼殇。皇七子爱新觉罗?胤佑,淳度亲王。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原封廉亲王,后废。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雍正四年八月二十七,他永远离开了……整整四十七年。皇十子爱新觉罗?胤礻我,辅国公。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禌,幼殇。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祹,履懿亲王。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怡贤亲王。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恂勤郡王。皇十五子爱新觉罗?胤禑,愉恪郡王。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出继承泽亲王硕塞之后。皇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果毅亲王。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祄,幼殇。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幼殇。皇二十子爱新觉罗?胤祎,简靖贝勒。皇二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禧,慎靖郡王。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祜,恭勤贝勒。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祈,诚贝勒。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秘,诚恪亲王。雍正帝胤禛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辈的,改为“允”字。

女儿(20,养女1):皇长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张氏。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董氏。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母庶妃马佳氏。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殇,时年五岁。母庶妃张氏。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母贵人兆佳氏。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母贵人郭络罗氏。皇七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殇。母德妃乌雅氏。皇八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闰六月殇。母皇贵妃佟佳氏。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母德妃乌雅氏。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母庶妃那拉氏。皇十一女(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殇。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皇十二女(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时年十二岁。母德妃乌雅氏。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母贵人袁氏。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皇十六女(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殇,时年十三岁。母庶妃王氏。皇十七女(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刘氏。皇十八女(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殇。母和嫔瓜尔佳氏。皇十九女(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襄嫔高氏。皇二十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殇。母庶妃钮祜禄氏。养女,固伦纯禧公主,圣祖弟恭亲王常宁长女,母庶福晋晋氏。

康熙朝宫廷大事年表:

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

正月初二日,顺治帝患痘,病危。召原任大学士麻勒吉、学士王熙起草遗诏。初七日,逝于养心殿。遗诏中对十八年的朝政进行检讨,共有十四项罪责。遗诏立第三子玄烨为太子,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辅佐年仅八岁的幼帝。初八日,遣官颁行遗诏于全国。初九日,玄烨即皇帝位。

二月移顺治帝梓宫于景山寿皇殿。裁撤十三衙门。诛杀内监吴良辅。设立武备院,专门制作收藏宫中所用军械及陈设器物。诏令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隶内务府。

三月为顺治帝上尊谥“章皇帝”,庙号“世祖”。

四月以一等阿达哈哈番侍卫傅达理随葬顺治帝,予祭葬,谥忠烈。郑成功收复台湾。江南苏、松、常、镇四府发生奏销案。

六月罢内阁,复内三院。

十一月康熙帝亲祀于圜丘。世祖章皇帝升祔太庙。

十二月平西王吴三桂率大军入缅,缅甸人执明永历帝朱由榔以献。宗人府进《玉牒》。

是年为防内地民众与郑成功抗清势力联系,实行海禁,勒令江南、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里至五十里,并尽烧船只,片板不准下海,此即“迁海令”。

康熙元年(1662年壬寅)

二月郑成功接受荷兰侵略者揆一投降。

三月以滇南平,告庙祭陵,大赦天下。尊世祖山陵为孝陵。

四月加上太祖、太宗尊谥。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父子于昆明。郑成功逝。

五月夏至,康熙帝亲祭地于方泽。

八月宗人府、礼部遵谕议王、贝勒、贝子等有愿抚养女者,奏准抚养,随养父母升降。

十月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尊皇后为仁宪皇太后,母后为慈和皇太后。

十一月吴之荣告发庄廷鑨私修《明史》。

康熙二年(1663年癸卯)

二月慈和皇太后佟佳氏逝。

三月庄廷鑨《明史》案发生。

五月诏天下钱粮统归户部,部寺应用,俱向户部领取,著为令。为慈和皇太后上尊谥孝康熙慈和庄懿恭惠崇天育圣皇后。奉移世祖梓宫往孝陵,奉安地宫。

六月葬世祖章皇帝于孝陵,孝康皇后、端敬皇后与之合葬。

十一月改造福陵、昭陵地宫成,奉安太祖、太宗宝宫。

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

四月鳌拜奏内大臣费扬古之子侍卫倭赫擅骑御马,费扬古怨,被籍家弃市。诏令工部织染局归内务府。

康熙四年(1665年己巳)

二月御史董文骥疏言大臣更易先皇帝制度,非是,宜一切复旧。

三月修缮历代帝王庙。辅政大臣议钦天监官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罪。

七月以太皇太后懿旨,聘辅臣索尼孙女、内大臣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为皇后,行纳采礼。

九月册立辅臣索尼之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

十月康熙帝首至南苑校射行围。

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

正月辅臣鳌拜与苏克萨哈因换地相争,自此鳌拜专权。

三月辅臣索尼请皇帝亲政,留中未发。

十一月辅臣鳌拜以改拨圈地,诬告大学士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连等罪,逮捕下狱。而辅臣中的索尼年老,遏必隆软弱,苏克萨哈望浅,俱不能抗拒鳌拜。

十二月鳌拜矫旨杀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连。

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

正月封世祖第二子皇兄福全为裕亲王。

四月加索尼一等公。

六月内弘文院侍读熊赐履上疏,陈述当朝满汉矛盾尖锐、制度废弛。

七月康熙帝亲政,御太和殿受贺,加恩中外,大赦。始御乾清宫听政。命武职官一体引见。鳌拜杀苏克萨哈及其子。赐遏必隆、鳌拜加一等公。

九月命修《世祖实录》。康亲王杰书议苏克萨哈罪。

十一月冬至,祀天于圜丘,奉世祖章皇帝配享。

康熙七年(1668年戊申)

正月建孝陵神功圣德碑。加鳌拜、遏必隆太师。

九月康熙帝将巡边,侍读学士熊赐履、给事中赵之符疏谏。康熙帝止行,仍令遇事直陈。

十二月治历法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劾奏钦天监监副吴明烜。

康熙八年(1669年己酉)

正月修乾清宫,康熙帝移御武英殿。此系太皇太后懿旨:“皇帝现居清宁宫,即保和殿也。以殿为宫,于心不安。可将乾清宫、交泰殿修理,皇帝移居彼处。”

二月行南怀仁推算历法。巡视近畿。

三月结束清初的历法之争,授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

四月幸太学,释奠孔子,讲《周易》、《尚书》。给事中刘如汉请举行经筵,嘉纳之。

五月诏逮捕鳌拜交廷鞫。是日,在鳌拜入见时,侍卫以扑击之戏抓捕之。自此,设善扑营,以近臣领之。王大臣议鳌拜三十大罪,当诛族。康熙帝诏令以其屡立战功,免死拘禁,其党班布尔善等伏诛。夺遏必隆太师、一等公。诏永停圈地,今年已圈者给还。

六月诏宗人有罪,不忍开除宗籍,自顺治十八年以来被削宗籍者,由宗人府详察以闻。

七月诏复被鳌拜诬罪的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连原官,并予谥。

十月卢沟桥成,上为文勒石。

十一月太和殿、乾清宫成,上御太和殿受贺,入居乾清宫。

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

正月祈谷于上帝,奉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世祖章皇帝配享。起遏必隆公爵,宿卫内廷。

五月加上孝康章皇后尊谥,升祔太庙。

七月奉祀孝康章皇后于奉先殿。

八月诏都察院纠察陪祀王大臣班行不肃者。康熙帝奉太皇太后、皇太后首谒孝陵。

十月颁《圣谕》十六条。改内三院为内阁,复设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大学士。谕礼部举行经筵。

康熙十年(1671年辛亥)

正月封世祖第五子常宁为恭亲王。

二月命编纂《孝经衍义》。

三月告诫年幼诸王读书习骑射,勿恃贵纵恣。设置日讲官。

四月命续修《太祖圣训》、《太宗圣训》。诏宗人闲散及幼孤者,量予养赡,著为令。始行日讲。

九月以寰宇统一,告成于太祖太宗陵。奉太皇太后、皇太后启銮。谒福陵、昭陵。幸盛京,御清宁宫,赐百官宴。遣官祭诸王诸大臣墓。

康熙十一年(1672年壬子)

二月康熙帝至先农坛首次行耕耤礼。朝日于东郊。

五月《世祖实录》编纂完成。

十一月康熙帝幸南苑,建行宫。

十二月裕亲王福全、庄亲王博果铎、惠郡王博翁果诺、温郡王孟峨疏辞议政,允之。康亲王杰书、安亲王岳乐疏辞议政,不许。

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

正月幸南苑,大阅八旗将士。此后或行大阅于卢沟桥,或玉泉山,或多伦诺尔;地无一定,时间亦不以三年为限。

二月上御经筵,命讲官日值。赐八旗官学翻译《大学衍义》。

三月平南王尚可喜请老,许之,以其子之信嗣封镇粤,不许,令其撤藩还驻辽东。

六月禁止八旗以奴仆殉葬。

七月命重修《太宗实录》。吴三桂、耿精忠佯请撤藩,以揆朝旨。

八月试汉科道官于保和殿,不称职者罢。遣官分至云南、广东、福建,进行撤藩。谕礼部:祭祀大典,必仪文详备,乃可昭格。命其考察古礼斟酌议定。

九月谕总管太监考察各宫太监勤惰情况。

十一月吴三桂杀巡抚朱国治,举兵反叛。

十二月吴三桂反对撤藩叛乱,讯传京师。执其子额驸吴应熊下狱。诏削吴三桂爵,宣示中外。京师民杨起隆伪称朱三太子以图起事,事发,杨起隆逃逸,其党被诛。此为“朱三太子案”。罢汉官参与祭堂子之礼。

康熙十三年(1674年甲寅)

正月封世祖第七子隆禧为纯亲王。

二月广西将军孙延龄叛。太皇太后颁内库银犒赏平三藩前线将士。钦天监新造仪象成。

三月耿精忠叛,执总督范承谟,并邀台湾郑经助攻。

五月皇后赫舍氏因难产逝于坤宁宫。康熙帝为此辍朝五日,亲送大行皇后梓宫于北沙河巩华城殡宫。

六月定以内务府大臣领三旗包衣护军营负责宫门守卫及扈从、执灯、引导等事。

十二月康熙帝拟前往亲征三藩叛乱,王大臣以京师为根本重地,且太皇太后年事已高,力谏乃止。提督王辅臣在陕西策应三藩叛乱,杀经略莫洛。

康熙十四年(1675年乙卯)

四月以上谕确立经筵的形式为侍臣进讲,然后皇帝复讲,互相讨论以达到对经义有所阐发。

闰五月幸玉泉山观禾。

九月康熙帝首谒明陵,致奠长陵,遣官分祭诸陵。

十一月复设詹事府官。

十二月立皇子胤礽为太子,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颁诏中外,加恩肆赦。

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

正月以建储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徽号。因军需浩繁,民力唯艰,暂停仁孝皇后陵寝建造之工。

十月康熙帝命讲官进讲《通鉴》。耿精忠势穷而降,三藩叛域浙、闽、陕渐次平定。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丁巳)

二月幸南苑行围。大阅于南苑,命内大臣、大学士、学士诸文臣亦俱披甲。

三月改顺治年间十三衙门的相关机构分别为内务府的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营造司、慎刑司、庆丰司、上驷院,并于其下设立敬事房。诏令内务府三旗每旗编为五佐领,设骁旗、护军参领,由骁旗参领兼管旗务。命翰林长于辞赋书法者,以所业进呈。任命靳辅为河督,整治河务。

七月康熙帝御便殿,召大学士等赐坐,论经史,间及前代朋党之弊端,谕严加警戒。封世祖乳母朴氏为奉圣夫人,顶帽服色照公夫人品级。

八月册立内大臣遏必隆之女贵妃钮祜禄氏为皇后,佟佳氏为贵妃,赫舍里氏为僖嫔,李氏为安嫔,章佳氏为敬嫔,董氏为端嫔。内务府总管大臣向二十家内管佐领传谕:宫内一应服役行走女人,凡有事进宫,公事毕即应出外,不许久停闲坐,将外间事向内传说,并窃听宫内事往外传说。

九月上发京师,谒孝陵,巡近边。

十月始设南书房,命侍讲学士张英、中书高士奇入值。

十一月封长白山神,遣官望祭。

康熙十七年(1678年戊午)

正月诏中外臣工各举博学通才之人,以备顾问,由皇帝亲试。大学士李霨等举荐曹溶等71人,命赴京齐集请旨。

二月制《四书讲疏义序》。皇后钮祜禄氏崩于坤宁宫,辍朝五日,谥曰孝昭皇后。

三月吴三桂在衡州(今河南衡阳)称帝,年号昭武。

七月召翰林学士陈廷敬、侍读学士叶方蔼入值南书房。吴三桂于衡州称帝。

八月西洋国王阿丰肃使臣入贡。御经筵,以《御制诗集》赐陈廷敬等。吴三桂死。颁行《康熙永年历》。

十月皇四子胤禛生,母为乌雅氏。

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

正月平定三藩之乱已取得阶段性胜利,康熙帝御午门宣捷。

三月御试博学鸿词于体仁阁,授彭孙遹等50人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官。修《明史》,以学士徐元文、叶方蔼、庶子张玉书为总裁。

七月视纯亲王隆禧疾。京师地震诏发内帑十万赈恤。

八月以地震祷于天坛。

康熙十九年(1680年庚申)

四月以学士张英等供奉内廷,日备顾问,下部优恤,高士奇、杜讷均授翰林官。命南书房翰林每日晚讲《通鉴》。宗人府进《玉牒》。设武英殿造办处。谕:凡放匠之处,妃、嫔、贵人等不许行走,待晚间放匠后方许行走。

十月册封胤禛之母乌雅氏为德嫔。

康熙二十年(1681年辛酉)

正月增置讲官。

二月皇太子胤礽就傅,以大学士张英、李光地为师。

三月葬仁孝皇后、孝昭皇后于东陵昌瑞山陵。

七月因平定三藩,赐宴于瀛台,员外郎以上皆与,赐采币。

十一月定远平寇大将军等率军入云南,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彻底平定。

十二月以三藩平定御太和门受贺,宣捷中外。加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徽号,晋贵妃佟佳氏为贵妃,册封孝诏仁皇后之妹钮祜禄氏为贵妃,晋惠嫔那拉氏为惠妃,宜嫔郭啰啰氏为宜妃,荣嫔为荣妃。颁发恩诏,赏赐宗室、外藩,予封赠,广解额,举隐逸,旌节孝,恤孤独,罪非常赦不原者悉赦除之。是年,康熙帝诏见直隶巡抚于成龙,称其为“清官第一”。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

正月上元节,赐群臣宴,观灯,用柏梁体赋诗。上为制《升平嘉宴诗序》,刊石于翰林院。

二月以平滇遣官告祭岳渎、古帝陵、先师阙里。康熙帝斋戒于景山,为太皇太后祝寿。东巡谒陵,以皇太子胤礽随从。

三月康熙帝谒福陵、昭陵,驻跸盛京。谒永陵。由山道前往乌拉行围。望祭长白山。

七月清廷以郑氏降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准备攻台。

九月诏每日御门听政,春夏以辰初,秋冬以辰正。

十月诏重修《太祖实录》,纂修《三朝圣训》、《平定三逆方略》。

十二月遣郎谈、彭春侦察雅克萨情形,还奏后康熙帝决定暂不进攻,派宁古塔将军与之对垒。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癸亥)

二月康熙帝初次幸五台山。

五月设汉军火器营。

六月至古北口外行围,木兰围猎自此始。

八月命经筵大典,大学士以下侍班。

九月限额鲁特入贡人数。

十月设黑龙江将军,驻黑龙江城(今爱辉南)。

十一月以收复台湾,告祭孝陵。

十二月《易经日讲》成,康熙帝制序文颁行。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正月命整肃朝会礼仪。首次纂修《大清会典》,自崇德元年至康熙二十五年。

二月以萨克素兵临雅克萨。

四月谕讲官,讲章以精切明晰为尚,毋取繁衍。

九月康熙帝初次南巡启銮。

十月开放海禁。南巡途径黄河,视察北岸诸险。

十一月南巡至江宁,谒明孝陵。回銮时次曲阜,诣孔庙,瞻先圣像,讲《日经》,诣孔林酹酒,书“万世师表”,留曲柄黄盖。是年,用施琅议,于台湾设府、县等,隶福建行省。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

正月谕内务府总管大臣:将皇城外三宫女子养病之吉征房移至皇城内幽静处。谕享太庙时赞礼郎读祝文对御名可不避。试翰詹官于保和殿,康熙帝亲定甲乙,其不称职者改官。

二月谕满洲家奴及太监家奴有逃走在外私自净身者,不宜内用。

三月康熙帝撰孔子庙碑文成,亲书立碑。

四月设景山官学,以训练内务府三旗闲散子弟。

五月修《政治典制》。于文华殿东建传心殿,举行经筵前遣官于此祭先师孔子。彭春等攻雅克萨城(今俄罗斯阿尔巴津诺),俄军势穷约降,退居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丙寅)

正月俄重据雅克萨。

二月重修《太祖实录》完成。文华殿修建完成。康熙帝告祭孔子于传心殿。皇十三子胤祥生,母为长佳氏。

三月命修《一统志》。

七月吏部奏定侍读、庶子以下各官学问不及者,以同知、运判外转。清军围攻雅克萨。

九月俄沙皇彼得一世来书请和,下令撤围。

十二月谕:“纠仪御史纠察必以严,设朕躬不敬,亦当举奏。”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丁卯)

二月命八旗都统、副都统更番入值紫禁城。

三月康熙帝御太和门视朝,谕大学士等详议政务阙失,有所见闻,应入陈无隐。

四月谕纂修《明史》诸臣,修史应参照实录,《明史》修成后,应将实录并存于世,以便后世有所考证。

五月召陈廷敬、汤斌各试以文章。谕曰:“朕与熊赐履讲经论史,有疑必问。继而张英、陈廷敬以次进讲,大有裨益。”制周公、孔子、孟子庙碑文,御书勒石。

十一月太皇太后病,康熙帝诣慈宁宫侍疾。

十二月以太皇太后病,康熙帝亲制祝文,步行祈祷于天坛。太皇太后逝。康熙帝割辫服衰,居慈宁宫庐次。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戊辰)

二月定宗室袭封年例。御史郭琇参奏明珠、余国柱等结党,明珠、余国柱免职,明珠之党遭罢免。

四月康熙帝躬送太皇太后灵柩奉安暂安奉殿。其后起陵,称昭陵。

九月喀尔喀部为准噶尔部噶尔丹攻破,迁徙近边。

十月上大行太皇太后尊谥为孝庄文皇后,升祔太庙,颁诏中外。

十二月建福陵、昭陵圣德神功碑,御制碑文。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己巳)

正月康熙帝第二次南巡,临阅河工。

一代帝王李世民

唐太宗,名叫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唐太宗在位23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后人称他的统治为“贞观之治”。【早年】——唐太宗于开皇十八年(599年)在出生,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公元614年娶妻长孙氏(登基后称长孙皇后)。

炀帝大业末,李渊先后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负责镇压今山西地区的农民起义和防备突厥,李世民随父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力量日益壮大。李渊、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将亡,遂于大业十三年(617)在晋阳起兵,接着南攻霍邑(今山西霍县),西渡黄河,攻取长安(今陕西西安)。太原起兵之初,李渊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左三军;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都督,统右三军。

攻克长安后,李渊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恭帝。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李元吉为齐国公。义宁二年(618)李世民徙封赵国公。三月,隋炀帝被杀。五月,李渊即位,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此后,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自武德元年起,秦王李世民亲自指挥了三场大战役:一、破李轨,平定陇西割据势力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唐王朝来自西北方面的威胁;二、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王朝的大后方;三、在虎牢之战中,一举翦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王世充和窦建德军事集团,取得了唐代统一战争决定性的胜利。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进入长安时,受到部分军民以皇帝的礼仪招待。武德四年冬十月,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陜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食邑增至二万户。高祖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俨然形成一个小政府机构。【玄武门之变】——此后,李世民与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的猜忌日益加深。大臣间互相倾轧,分为两派:宰相裴寂、谋士王圭、魏征、东宫卫士将领薛万彻等跟随李建成;李元吉为一派;谋士杜如晦、房玄龄,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段志玄、王君廓等跟随李世民为一派。大臣长孙无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将领李靖、徐世绩、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玄武门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被杀,而后高祖让位,他即位为帝,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贞观四年(630),唐太宗遣李靖平定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九年,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氏,于其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对东突厥降众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受到他们的拥戴,因而被尊为“天可汗”。十五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亲于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发展了汉、藏两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唐太宗亲征高句丽的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了灾难,最后无功而还。唐太宗最初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后来又爱重第四子魏王李泰,李承乾由此产生了夺嗣之惧,企图发动政变刺杀李泰,没有成功,被废为庶人。唐太宗为防止身后发生兄弟仇杀的悲剧,贬魏王李泰,改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以后的唐高宗。【贞观之治】——在李世民统治其间,唐朝国力强盛,被称为贞观之治。晚年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

他在位期间,推行府兵制、租庸调制和均田制,并积极推行科举制。

630年,击败东突厥,被尊为“天可汗”。641年嫁文成公主给吐蕃的松赞干布。

公元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医治最终无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门代理国事。李世民于649年7月病死于长安含风殿,葬于今中国陕西礼泉县东北50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谥号为“文皇帝”。

唐太宗善于听从大臣的批评和见解,魏征直谏200多次直陈他的过失。

唐太宗还精擅书法,以行书写碑,为后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等。死后更以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序为陪葬品。【修改历史疑云】——李世民一生,都担心日后史家如何评论“玄武门之变”,于是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阅读《起居注》和《实录》,打破历代皇帝不可阅读的先例。虽史书记载李世民要求“削去浮,直书其事”,但已引来种种推想并举证,认为李世民曾修改两书。

中毒——李世民突然暴死的原因

唐太宗李世民二十八岁登基,在位二十三年,他接受了隋亡的教训,励精图治,与民休养生息,使社会逐渐安定下来,国势空前强盛,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时期。

但是,在他作了十几年皇帝之后,过惯了安逸享乐的生活,渐渐地也趋向了奢侈腐化。他修复了隋炀帝在洛阳建的豪华宫室。他曾经霸占了齐王李元吉的杨妃(儿媳),还把已故大臣武士镬(音:惑)的十四岁的女儿选为才人,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媚”,这就是“武媚娘”。在他的“晚年”,就是他作皇帝的最后几年,一反常态,既迷信占卜,又痴迷丹药,竟在五十二岁上英年早逝。

贞观二十二年,天空中太白星多次在白昼出现。这本来是宇宙间天体运行的自然现象,而太史却占卜说,这应在“女主昌盛”。李世民又听说民间流传的《秘记》上说,“唐三世以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这可让李世民睡不着觉了,他的李家王朝怎能让“武王”取代呢?于是,他要想尽一切办法找到这个“武王”,把他扼杀在摇篮里。有个叫李君羡的左武卫将军武连县公正好倒霉。他的官衔、爵号、籍贯和职务里,一连串占了四个“武”字:“左武卫将军”里占了一个,“武连县公”占了一个,他又是“武安县”人,是宫城北门“玄武门”的守将,太史公的占卜正好应在他的身上,巧得不能再巧了。偏偏他的父母在小时候给他起了个小女孩的名字,叫做“五娘”,是盼他易于养活。可是,“五”于“武”同音,正好牵连到女主之忌里去。李世民迷信占卜,简直丧失了理智,不由分说,先把李君羡贬到华州(今陕西华县)任刺使,后来仍不放心,又借故将其杀死。李君羡到死也不明白自己犯了什么罪,成了李世民迷信的牺牲品。

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得了中风的疾病,瘫痪在床上。经御医诊治,半年后病体稍愈,可以三天上一次朝了。如继续边治边养,说不定会逐渐康复的。可是,此时的他却迷恋上了方士们炼制的金石丹药,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他先是服食了国内方士炼出的丹药,并不见效,以为国内方士们的道术浅,于是派人四处访求国外高人。贞观二十二年,大臣王玄策在对外作战中,俘获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罗迩娑婆。为迎合李世民乞求长生不老的心理,把他献给李世民。这个印度和尚吹嘘自己有二百岁高龄,专门研究长生不老之术,并信誓旦旦地说,吃了他炼的丹药,一定能长生不老,甚至可以在大白天飞升到天宫里去成为仙人。

他这番鬼话还真就打动了李世民,遂给这个印度和尚安排住进了豪华的馆驿,每餐都是丰盛的美食,天天有一大群下人侍奉着,生活不亚于帝王。这家伙见李世民对自己深信不疑,就煞有介事地开出一大串稀奇古怪的药名来,李世民号令天下,按此方采集诸药异石,不论任何代价,不惜一切牺牲,只要能采办到印度和尚药方中的药,哪怕刀山火海也得取来。一年之后,药配制好了,李世民非常高兴,毫不迟疑地将药全吃了下去,结果七窍流血中毒暴亡。这时他才五十二岁,是中国历史上被“长生药”毒死的第一个皇帝。他没有做到慎终如始,竟这样荒唐可悲、愚蠢糊涂的过早离开了人间。所以,英明的唐太宗李世民是被自己毒死的!

秦始皇留下的九大谜案

公元前259年中国农历正月,一个长相并不特殊的男婴在赵国邯郸降生了。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国的创立者秦始皇。在西方人眼里他是中国的拿破仑。他13岁就继承了秦国国君的王位,22岁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开始了他一生轰轰烈烈的政治生涯。他,39岁出兵击败了山东六国最后一个诸侯国,俘虏了齐王建,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接着他又不失时机地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统一的法令和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政权。他50岁病死在出巡途中“沙丘平台”(今河北巨鹿县境),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家喻户哓的秦始皇,因完成统一大业而名垂千古,因实施暴政遭千古骂名。秦王朝只存在了15年,他的万世皇帝梦也就破灭了。可皇帝制度、皇帝意识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不仅始皇帝的身世、生平、功过引人注目,连座落在骊山脚下的始皇陵也因众多未解谜团而倍受关注。

一、巨大陵寝神秘莫测

千百年来围绕着秦陵地宫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曾以30万人盗掘秦陵。在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三国时期,宝鼎元年,有人送只金雁给名曰张善的官吏,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出自始皇陵……这类神奇的传说更是给秦始皇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坐落在骊山脚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坟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宫。封土北侧有寝殿礼仪建筑群、饲官建筑群,封土外有两道长10千米的内外城垣,封土周围及东、西、南、北侧分布着数百座地下陪葬坑,秦始皇陵园封土、地宫、内外城垣形制及其礼仪建筑和布局都不同于先秦任何一座国君陵园。这座帝陵陵寝规模恢宏、设计奇特。陵园工程之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位记录秦始皇陵的是史学大师司马迁。他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留下160个字的记录。《史记》记载始皇陵“坟高五十余丈。”以当时的尺值折算其高度在115米左右。1961年当地文管本测量的高度为43米。笔者1982年在8383部队工程兵战士的协助下,对陵墓封土再次进行了测量,测得结果是坟高55.05米。后来航空测量的海拔高度也与之相近。可见两千余年来的水土流失,封土高度比原来下降了二分之一多。封土底边为长方形。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占地面积近25万平方米。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秦王宝座时,陵园工程也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候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史记·赵世家》)。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陵园工程的修建直至秦始皇临死时还未竣工。二世皇帝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26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这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史记》记载:“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经过数10万人9年多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工作。尽管陵墓工程历时三十七八年之久,整个工程最后仍然没有竣工。当年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军领袖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千米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面临大军压境、威逼咸阳之势,秦二世这位未经风雨考验的新皇帝惊惶失措,情急之下召来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副丧魂落魄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了“为之奈何”的哀求。一阵沉寂之后,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兵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惊魂未定的二世皇帝当即迎合,拍板决定由章邯直接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不得不中止。

秦陵工程设计者不仅精心选择了一处风水宝地,对陵园总体布局的设计更是颇具匠心。秦始皇陵园以高大的封冢为中心,封冢外有两道回字形夯土城垣,外城垣四面各置一门。东门位于封土正中的东西轴线上,门阙规模最大。内城除北墙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尤其内城南门的阙门遗址至今仍屹立于封冢之南,蔚为壮观。

几千年过去了,秦陵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冢仍然屹立于骊山脚下,当年那长达10千米的内外夯土城垣早已残缺不全。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内城西墙残存的一段城墙。那一座座宏伟的地面建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遭到项羽的焚烧,在残存的废墟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陵寝建筑群遗址,规模宏大,集中分布于封土北侧、内城西半部。在封土西北的内外城垣之间还发现一处地面建筑群。据清理的三组房屋建筑基址来看似为饲官建筑。饲官建筑遗址的南北两侧还有几组尚未发掘的地面建筑,其规模也相当可观。

20世纪60年代之前所有关于秦始皇陵的推测只能停留在文献记载与传闻的基础上。1974年3月29日,当下河大队西杨村生产队的几位农民一镢头惊醒了沉睡的兵马俑之时,它们立刻震惊了世界。这一惊人的发现,也撩起了秦陵神秘面纱的一角。

当年无论是打井的农民还是参与勘探试掘的考古人员谁也想不到兵马俑坑会有那么大的规模。当一号俑坑全面勘探试掘不久,又在一号坑北侧20米处发现二号兵马俑坑、三号兵马俑坑和一座甲字形大墓。单就兵马俑陪葬坑而言,它占地达20,000多平方米,有真人真马相仿的陶俑马8,000余件,青铜兵器数十万件。这件规模宏大的陪葬坑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陵寝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此后20余年来秦始皇陵园考古发现接连不断,陵园东侧发现了百余座马厩陪葬坑,17座陪葬墓。陵园西侧发现了31座珍禽异兽陪葬坑,一座曲尺形马厩陪葬坑和61座小型墓坑。10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木车马则位于地宫之西,原封土之下。近年来又在始皇陵北发现了一座较大的动物陪葬坑,在东内外城垣之间发现了铠甲坑、百戏俑坑……

陵园地上地下精心设计、安置的这一切不正是一个理想的地下王国吗?

二、幽深地宫谜团重重

始皇陵是一座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国”。那幽深的地宫更是谜团重重,地宫形制及内部结构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千百年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测与遐想。地宫是什么样的结构?地宫内藏匿了多少奇器珍宝?地宫内有没有防盗机关?地宫挖了多深?始皇帝是铜棺石棺还是木棺木椁?始皇帝的尸骨是否完好无损……这一系列的悬念无不困扰着专家学者。目前只能根据现有考古材料结合有关历史文献作初步的探讨和推测。

神秘莫测的秦陵地宫在司马迁笔下仅留下极为简略的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专家们以此为线索,努力寻找着能揭开秦陵地宫之谜的种种蛛丝马迹。

谜团一:幽幽地宫深几许?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通过考古钻探进一步证实,幽深而宏大的地宫为竖穴式。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

神秘的地宫曾引起了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兴趣。他利用现代高科技与陈明等三位科学家研究撰文,推测秦陵地宫深度为500至1500米。现在看来这一推测近乎天方夜谭。假定地宫挖至1000米,它超过了陵墓位置与北测渭河之间的落差。那样不仅地宫之水难以排出,甚至会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宫的危险。尽管这一推断悬殊太大,但却首开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奥秘的先河。

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秦陵地宫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据最新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深。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这样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这个数据应当说不会有大的失误,这是依据目前勘探结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赖于考古勘探进一步验证。

谜团二:地宫设有几道门?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考古学家探测金字塔内部空间的过程。当考古学家从第一道石门洞口将机器人放进去之后,想不到机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门。举世瞩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搁浅。金字塔地宫可能不只两道门。那么,秦陵地宫当年建造了几道墓门呢?

秦陵地宫门道数量问题,其实《史记》中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罢了。《史记》清楚的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

棺椁及随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门以内。工匠正在中门以内忙活,突然间“闭中羡门,下外羡门。”工匠“无复出者”,也成了陪葬品。这里涉及既有中羡门,又有外羡门,其中内羡门不言自明。地宫三道门似乎无可辨驳。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中羡门用了个“闭”字,外羡门则有了个“下”字,说明中羡门是可以开合的活动门,外羡门则是由上向下放置的。中羡门可能是横向镶嵌在两壁的夹槽中,是一道无法开启的大石门。内羡门可能与中羡门相似。三道羡门很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谜团三:“上具天文”作何解释?秦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记载出自《史记》,其含义是什么?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近年来,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由此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秦始皇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

谜团四:地宫埋“水银”之谜。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题条件。地质学专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后两次来始皇陵采样。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出现“汞异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现代科技终于解开了地宫埋“水银”的千古谜案。

至于地宫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原来是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

谜团五:地宫珍宝知多少?“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一语出自司马迁笔下。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史记》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不过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土了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地宫外侧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那么,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

谜团六:秦始皇使用铜棺还是木椁?秦始皇使用什么样的棺椁?《史记》、《汉书》均未明确记载。司马迁只留下一句“下铜而致椁”的含糊记录。于是有学者据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铜棺。但从文献记载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铜棺。《史记》、《汉书》明文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这里“漆涂其外”、“饰以翡翠”的棺椁恐怕只能是木质的了。如果是铜棺或石棺肯定用不着土漆涂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从先秦及西汉的棺椁制度考察,使用“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是当时天子的特权。自命功劳大过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弃“黄肠题凑”的木椁而改用其它棺椁。

谜团七:地宫有没有空间?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宫为竖穴式。墓内可能有“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如果是竖穴木椁墓,墓道及木椁上部都以夯土密封。这样一来,墓室内外严严实实,不会再有空间。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则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