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商务应用的全球化和本地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10:00:35

点击下载

作者:SAP全球化研发团队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SAP商务应用的全球化和本地化

SAP商务应用的全球化和本地化试读:

前言

写一本关于全球化方面的书的想法已酝酿了很久。虽然全球化相关话题的书籍已经出版很多,大家对全球化和本地化相关的理论早已闲晓通悉,但怎样把抽象的行业理论和实际的产品实践相结合,使读者可以通俗易懂地、有参照性地理解全球化和本地化,这样的书籍并不多见。

2005年SAP全球化研发部门在上海正式成立,从当时我加入SAP时的4位同事发展到现在将近250人的规模,我所在的SAP中国研究院全球化研发部门已经成功地交付了上百个与全球化和本地化相关的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知识和经验,我们也迫切地想把这种“接中国地气”的行业知识和经验分享传递给更多的与全球化研发相关的朋友们,让更多的人了解SAP作为ERP行业的领导者和标准制定者是怎样定义和实践“全球化”的。

这本书的主旨是软件全球化,核心内容是软件全球化的业务架构和系统架构,以及SAP所领导的行业标准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但我们没有局囿于既有的理论体系,本书还用了相当篇幅阐述了当今世界全球化的一些新特征和新趋势,例如“反向创新”,以及SAP诸多新技术,如SAP HANA所引领的商务应用变革。希望这些内容能给读者带来一场全新的“全球化”之旅。

在这本书的写作期间,我们整理、参照了大量的项目文档和设计案例,书中的内容都是基于同事们丰富的从业经验和专业视角,经过反复的讨论之后用自己的语言来重新撰写的,全书的内容共分为3个部分8个章节。

第一章,从全球化的基本概念出发,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介绍了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和全球化由“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到“反向创新(Reverse Innovation)”的新趋势,以及“反向创新”这一新的时代潮流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章,从软件全球化的基本概述开始,通过技术类和商务应用类软件的全球化之比较,导出商务应用软件的全球化行业标准即国家版本的概念,最后通过业务架构和系统架构两个技术层面来详细解析如何进行商务应用软件的全球化。

第三章,开始进入SAP的专业领域,从业务架构上详细阐述SAP的全球化解决方案。

第四章,从系统架构上详细阐述SAP的全球化解决方案。

第五章,介绍SAP全球化实施的最佳业务实践。

第六章,进一步阐述SAP的全球化实施框架,并且以SAP的HCM解决方案为例详细介绍SAP商务套件的全球化,以及SAP商务套件全球化实施的一些准则和指导意见。

第七章,延伸到行业解决方案,概述行业发展的趋势与变革以及SAP针对中国市场的25种本地化行业解决方案,并且以SAP医疗行业解决方案的本地化开发实践为例,全面分析了行业本地化的设计、实现与实施指导方针。

第八章,从SAP新技术战略的视角,论述商务应用的发展趋势,SAP HANA在这个发展趋势中将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SAP如何利用内存计算和云计算技术重新发明商务应用。

在写作期间,SAP全球高级副总裁兼SAP中国研究院的领导李瑞成博士,SAP全球化研发蔡彦斌副总裁,给予我们许多宝贵的建议,有了他们的指导和支持,本书才得以顺利出版,在此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同时,这里要感谢SAP和SAP中国研究院,是公司给我们提供了这个平台,我们才得以站在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前沿来学习和实践更多的专业知识。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同事们都是白天忙于项目研发,晚上和周末放弃休息时间,连续数月废寝忘食,枯灯静坐,忘我地投入到文稿的撰写工作,为这本书的按时出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是顾正伟(第二章),周海信和袁澄恺(第三章),黄宁(第四章),吴斐然和周凌(第五章),丁珂和张力(第六章),任小桃和孙益雷(第七章)和郑国柱(第八章),特别是郑国柱,在组织协调上承担了大量的工作。

另外,本书代表的是作者个人的经验和看法,与SAP和SAP中国研究院无关,文中的错误和疏漏,由作者个人负责,欢迎大家批评指正。黄祖莹2013年10月后记 信息时代企业的全球化之道

本书分三部分别论述了全球化、SAP的全球化标准和SAP商务应用的本地化,通过前面章节的论述,我们了解到全球化是企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同时也是前所未有的机遇。本章作为本书的结尾,在总结SAP商务应用的全球化标准及本地化模式的同时,也希望能探索企业的全球化之道。

如第一章说所述,经济全球化是推动企业全球化的源动力,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经济不再只是发达国家主宰,从G8~G20,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力量。纵观全球化的发展历程,科技革新带来的先进生产力会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让世界一步一步地变得平坦。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云计算相关技术,弹性、廉价而又随手可得的计算能力会孵化出各种破坏性的创新,全球化的参与门槛越来越低,参与者会越来越多,世界因此越来越平。第八章论述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IT消费化的趋势让企业不仅需要重新审视现有的商务应用,更需要重新审视现有的业务模式,准备好如何应对新一轮的全球化进程了吗?

回顾本书第二部分所述,SAP从信息化的角度制定了全球化标准。首先,针对国际化技术,SAP制定了Unicode战略、区域模型战略和多语言支持战略,同时SAP定义的国家版本为商务应用适用不同国家法律法规和特殊需求奠定了基础。其次,SAP从产品、组织和流程三个维度设计了全球化的系统架构,其集中式、分布式和混合式等多种系统架构方案可以适用任何复杂的企业需求。第三,SAP提供了多种全球化最佳实践,快速部署方案(RDS)和增强包(Ehp)就是两个最典型的方案,让企业获取更大的投资回报率。

为了实现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企业全球化的成功在于是否能够真正做到本土化。日本企业家坂根正弘在介绍日本工程机械企业小松公司的全球化成功经验时指出,将海外事业的运营交给当地人去做是小松的一项基本方针,如在中国将代理店交给对中国的商业习惯、用户信息以及产品本身都有深入了解的中国人去做,正是这种本土化经营的理念让小松做到了在当地市场的成功。曾任美国电子商务企业eBay公司首席执行官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在接受采访时回忆了eBay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历史,她相信如果当初能够继续让中国人经营易趣而不是急于将其纳入eBay的全球品牌之下的话,那么易趣可能会有更大的发展。SAP为了帮助企业避免水土不服,在商务应用的本地化开发上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如本书第三部分所述,SAP商务应用的本地化开发不仅覆盖了商务套件和行业解决方案,还包括了最新的技术和产品。

SAP经历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细数信息技术的数次重大变革,SAP都处于领导者地位,帮助大量的世界500强企业保持世界领先的地位,可谓深谙信息时代的全球化之道。整个世界经济将近50%的产值背后都有SAP的贡献,SAP的客户每天生产400万吨化学制品和4000万桶石油,SAP的客户每年生产全球65%的巧克力和75%的啤酒,SAP支撑的零售企业每天销售额达到3.3亿美元。在新的信息时代,SAP确立了企业应用、商业分析、移动商务、数据库和技术平台以及云计算五大市场,在保持企业应用市场和商务分析市场全球第一的同时,SAP在移动、数据库和云计算领域实现了飞速增长。SAP HANA的诞生成为实时企业的新引擎, SAP因此得以重新发明商务应用,助力企业实现全球化。本书重点在于全球化和本地化的话题,对SAP的新技术和产品发展方向只是做了简要介绍,如需更深入地进行了解,请参阅SAP企业信息化与最佳实践丛书中相应的图书和专著。黄祖莹2013年10月第一部分 全球化概览

这一部分从全球化的背景和意义出发,介绍了全球化的概念、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并进一步论述了中国企业如何适应全球化,以及反向创新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新机遇。接着引入软件全球化的概念,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软件全球化的特点,重点阐述了全球化对商务应用软件的需求,并详细介绍了其业务架构和系统架构。第一章 全球化基本概念及发展趋势

本章将从全球化的背景和基本概念出发,阐述全球化的意义,以及全球化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生死攸关的重要命题。本章还将论述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由“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到“反向创新(Reverse Innovation)”的时代潮流,以及“反向创新”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和意义

一、一头猪的全球化旅程

这里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有趣的调查,荷兰设计师克莉丝汀·梅因德斯玛(Christien Meindertsma)喜欢研究产品的原材料,她花了3年多的时间调查研究了一头猪屠宰以后发生和经历了些什么,并在2009年将调查结果整理出版了一本名为Pig 05049(即《一头猪的全球化旅程》)的书,并在TED大会上做了题为《一头猪的全球化旅程》的演讲,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调查的结果真的让人难以想象,这头代号为PIG 05049的普普通通的猪被宰杀之后,它全身的各个部分是如何在世界各地被加工成多达185种非猪肉产品的,这些产品包括弹药、药品、胶片、心脏瓣膜、刹车系统、口香糖、瓷器、化妆品等,可谓包罗万象。这个调查结果就是当今世界全球化的一个典型案例,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贸易,原材料从生产国销售到各个国家,然后由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工厂加工成半成品和成品,最终被全世界的消费者在超市或商场购买。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全球化已经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已经是当今世界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事实上,从企业的角度,全球化则更是经营管理者从战略和日常业务上必须考虑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现实因素。任何一个企业想要成功都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一个清晰合理的战略;二是必须要有强大有效的执行和管理。在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深化的今天,怎样设立一个清晰合理的战略,怎样从系统和架构上保证强有力的执行能力,这都必须建立在对全球化的清楚理解的基础之上。本书接下来就会从全球化的基本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地阐述软件全球化的标准、架构和最佳实践,希望这些分享能够帮助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全球化,并且活用这些分享的经验和案例到您现在和未来的工作中去。

二、经济全球化:全球化产生的背景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的概念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合理配置。从根源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同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信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经济全球化可从这三个方面理解: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总之,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因素:1. 根本因素是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结果;2. 贸易、金融和投资的自由化及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动因;3. 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4. 企业经营的国际化,特别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扩张,起到了推动作用。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资料在全球的重新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商品在全球顺畅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传播,有利于带动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全球化:当代企业发展生死攸关的命题

全球化适应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各国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众多结果表明,企业的全球化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生死攸关的重要命题,企业没有全球化的视野,企业就无法合理配置利用全球资源,就形成不了可持续的企业竞争力,也无法实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的开放创新。从大的方面来看,全球化的积极作用可以理解为以下几点。

1. 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任何国家经济的发展,总会受到本国资源和市场的限制,只有全球资源和市场一体化,互通有无,才能使一国经济最大限度地摆脱有限的资源和市场的束缚。经济全球化,可以实现以最有利的条件来进行生产,以最有利的市场来进行销售,提高经济效率,使商品更符合本国及全世界消费者的需求。

2. 促进经济结构深层优化

经济全球化实现了在全球化范围内的科技研发,并使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传播。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科学技术的世界性流动,使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可以进口世界上自己需要的先进科学技术,借助“后发优势”,调整自己的经济制度去适应世界发展的脚步,从而促进本国经济结构的深层优化。

3. 促进开放创新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资源和人员的全球共享。数据证明,一国经济开放程度与其人均GDP增长之间成正比。无论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如何,利用全球化机遇,面对全球的开放态度和创新思维,是探索出先进的发展模式的前提。经济全球化可以促进产业的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可以弥补各国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不足,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迅速实现产业演进和制度创新,改进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开发新产品,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4. 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

经济全球化使国际经济关系更加复杂,它使以往的国别关系、地区关系发展成为多极关系和全球关系,推动了处理这些关系的国际协调和合作机制的发展,并必然会导致一系列全球性经济规则的产生,使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要抛弃保守的思维,形成和遵守这些经济规则。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过程是一个制度不断融合变迁的过程,是一个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5. 促进国际市场分工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联合和区域化统一,使国际分工更加细致深化,各国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专注于优势产品的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效益。

6. 促进国际协调合作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全球利益融合,既表现在经济领域,又表现在其他领域;既表现在双边领域,又表现在多边领域。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逐步深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开始形成。除国家利益外,共同地区利益和全球利益明显增多。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关系的改善,国家间协调合作的增多。

7. 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人类有可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在共同面对全球性问题、全球性利益和共同治理的过程中,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打破某一方在人类文明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对世界人民全体利益和世界文明的共同考虑和超越。

四、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在其著作《世界是平的》中指出,全球化已历经了三个重要的阶段,并定义成1.0版本、2.0版本和3.0版本。

第一个时代从1492年持续到1800年,弗里德曼称其为全球化1.0版本。这一阶段开始于哥伦布远航开启新旧世界间的贸易。全球化令世界的规模从大号“缩水”为中号。全球化1.0版本讲述的是国家和实力的故事。也就是说,当时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取决于一国的实力以及其应用形式,即一国有多少人力、马力、风力和后来的蒸汽动力。

第二个时代或可被称为全球化2.0版本,这一时代从1800年左右一直持续到2000年,中间曾被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打断。这个阶段让世界的规模从中号“缩水”为小号。在这一时期,推动全球一体化的主要力量是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到国外去的目的就是要寻找市场和劳动力。这一时期全球化的进程取决于硬件的突破,如从早期的蒸汽船和铁路到后来的电话和大型计算机。

在2000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全球化3.0版本。3.0版本将这个世界从小号进一步缩小到微型,并且将竞争场夷为平地。全球化3.0时代与前面时代的不同点并不仅仅在于它缩小和平坦化了整个世界,并使得人们可以全球合作;还在于之前的全球化1.0和2.0都是以欧洲和美国的人和公司作为主要驱动力的,随着它进一步平坦化和缩小这个世界,全球化3.0将越来越多地被各种各样的人驱动,让全世界每个角落、各种肤色、各个人种都可以参与其中。

时至今日,全球化已经有了更加广泛的无所不包的内容(见图1-1),其具体实现主要是通过以下四个载体来进行的: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资本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本书所讨论的“软件全球化”就是科技全球化的一部分。图1-1 全球化的载体

1. 贸易自由化

全球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这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表现。

2. 生产国际化

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兼容性改变,以及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3. 资本全球化

随着大量的金融业务跨国界进行,跨国贷款、跨国证券发行和跨国并购体系已经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联动,尤其是外汇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流动性和全天候的市场。世界性的金融网络及资本投资市场业已成熟。

4. 信息全球化

它是指各国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和优化配置,这是经济全球化最新拓展和进展迅速的领域,表现为: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转移,跨国界联合研发广泛存在。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典型代表,各国的技术标准越来越趋向一致。特别是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全世界人民之间的沟通距离,从而加速了世界一体化的发展。

五、全球化助推中国企业的全球领导力

说到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不得不提到龙永图。2001年11月,中国终于成功地加入了世贸组织,龙永图这位中国入世的功臣,代表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敬。2003年初,龙永图辞去了外经贸部副部长的职务,出任非官方国际组织—博鳌亚洲论坛的秘书长,致力于让博鳌论坛成为最活跃的国际经济论坛,成为全球研究亚洲问题最权威的智囊机构和高层次的对话平台。在龙永图看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是经济全球化,如果没有经济全球化,中国不可能用短短几十年走过发达国家走了近两百年的道路,正是因为全球经济化,中国能够充分利用全球的资源、全球的技术、全球的资金、全球的人才,使得中国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高速的增长。

中国高速增长的内因是城镇化和工业化,巨大的市场产生的巨大内需造就了很多知名的企业,而往往很多知名的企业却容易满足于成为国内某个区域的领导者或者全国的领导者,而缺乏放眼全球的世界领导力。要具备世界领导力,首先要做到专注,而不是有了一点成绩就开始多元化经营,无法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一些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已经走入全球市场,比如:海尔以全球制造为特点,通过在海外建立制造中心实现全球化;联想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采取并购方式进入了全球市场;华为以全球研发为特点,建立全球的研发网络,重视知识产权,同时构建自己的市场网络和服务网络,实现全球化。

衡量全球化浪潮中的得失利弊,最关键的还是要着眼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哪些机遇,以及哪些风险和挑战。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提升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进程。经济全球化拓展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和资源供应来源,为中国经济继续保持持续较快发展带来了机遇。虽然中国自身具有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但仍存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差距大,以及广大农村地区购买力严重不足等问题。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市场全球化的发展,将进一步降低和消除关税及非关税壁垒,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为中国发挥自身优势、继续增加外贸出口带来更多的机遇。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中国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口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力。

第二,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的来源渠道,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据统计,在过去20年,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30%。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中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创新。事实上,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经给了人们很多启迪和借鉴。

第三,经济全球化加深了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程度,为中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带来了机遇。其有利于中国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中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四,经济全球化增强了中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为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规则的修改和制定带来了机遇。这将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的共同发展。

经济全球化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风险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不稳定;其次,经济全球化使中国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和垄断压制,对国家经济安全和自主发展能力构成严峻挑战;第三,经济全球化继续为发达国家所主导,一些不合理的全球化规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并压制中国的经济发展。近年来,中国有很多的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出口不断受到发达国家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限制,中国企业“走出去”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障碍和抵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风险和挑战,中国企业关键是利用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加快自身的发展,不断增强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努力防范和化解外部风险,依据自身利益和发展中国家的要求,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合理、公正的方向发展。第二节 全球化发展新趋势:反向创新

一、从“全球本土化”到“反向创新”

很多大型跨国企业的全球战略都经历了“全球化”加“本地化”两个阶段。在“全球化”阶段,企业需要立足于企业总部所在国市场,将创新产品推向世界各国市场。而在“本地化”阶段,企业需要利用在各国的分支机构对当地市场进行调研,并针对当地的市场情况,对创新产品进行相应的适应性调整,以更好地契合当地市场需求。“全球化”加“本地化”的运营战略仍是当今跨国企业的主导商业模式。由此应运而生的一个新词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正是这种“全球化”加“本地化”的真实概括。

然而,在日新月异的全球经济环境的巨变下,一种新的全球战略思路“反向创新”渐渐地发展成熟,并将成为跨国公司未来在全世界范围取得成功的关键。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研发实力不断上升,带来了全球化和国际市场格局的不断调整和变化。尤其是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发达国家市场普遍受到严重冲击,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优势和重要性日益突显。这时,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技术反哺到发达国家市场,也日益成为潮流,“反向创新(Reverse Innovation)”的概念,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在2010年首先提出的。

如图1-2所示,“反向创新”是指一种与“全球化”加“本地化”相逆的商业创新模式。在“全球化”加“本地化”模式里面,跨国企业一般将创新重点放在其总部所在的发达国家,然后将研发成果及产品推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再针对当地的法律和市场需求情况对技术和产品进行微调。“反向创新”模式正好是这一过程的逆化,企业将研发重点放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并利用其在全球的管理资源和商业经验为当地市场研发相应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等到相关技术和产品在当地市场成熟并获得认可之后,再反向推广到国际市场和发达国家市场。尽管“全球化”加“本地化”的运营战略目前仍是大部分跨国企业的主要模式,但“反向创新”已经日益成为跨国企业全球发展战略的主要趋势。图1-2 反向创新

二、反向创新为跨国企业带来战略变革“反向创新”的新趋势并不会完全替代“全球化”加“本地化”的运营模式。一定期间内,两种模式将同时存在于同一企业,但由于两种模式的运营方式完全相反,“反向创新”的出现正在给跨国公司现有的管理和理念带来巨大的变革。能否把握好这种变革,使两种相反的模式相互补充配合,是跨国企业在将来的全球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反向创新”给跨国企业带来的全球战略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运营和管理模式的调整。“反向创新”需要一种新的组织模式,以使重点国家和地区分支机构有足够的自身决策权和支配权,这将给传统的企业制度下的组织、人事、管理、研发、采购、销售等一系列价值链和流程带来巨大的冲击。固有的管理流程需要部分或全部被修改,这将是一个企业制度上的变革。

第二,企业战略思维的改变。“反向创新”是一种全新的基于当地市场的运营模式,这要求企业需要制定创新的、独立的、符合当地市场实际的运营目标,并需要相应的评价衡量标准。这种战略思维的调整,将是对企业高层智慧和管理水平的一大挑战。

第三,资源的重新调配和创新重点的转移。“反向创新”能否有效实施到位,需要跨国企业将其全球资源重新调配,将资源重心逐渐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并被有效利用。“反向创新”模式下,创新重点将放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研发目标将重点基于当地的市场需求,在当地市场成熟并发展壮大,最终反哺到发达国家市场。

三、立足中国,反向创新

如今,欧美大型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反向创新”已渐成趋势。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公司是较早开始尝试“反向创新”的跨国企业。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于2003年在上海设立了全球研发中心,2007年开始实施“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并提出将中国作为其第二故乡,在能源、水处理、交通、医疗等领域针对中国国情和市场需求开展创新和研发。以医疗领域为例,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一反提供高精尖医疗解决方案的传统战略,其中国团队针对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医疗基础设施缺乏且资金有限的国情,利用全球资源研发出一款低成本、依托于笔记本电脑和配套软件的便携式超声诊断仪,在中国农村医疗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后,该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被广泛认可,在全球销售额已达数亿美元。“反向创新”的出现,对中国的本土企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方面,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中国在国际市场的重要性日益瞩目,众多跨国企业将纷纷转向中国,中国市场的竞争势必日益加剧,中国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如何巩固自己在中国市场的根据地,随着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这将是不可忽视的战略命题。

另一方面,“反向创新”潮流也为中国企业带来机遇,帮助中国企业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其中一个典型的方式就是,通过与跨国公司在本土化技术研发或应用上进行合作,共同开拓中国和国际市场。这一方式将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条捷径。“反向创新”是在当前世界经济环境下出现的跨国企业战略趋势,随着世界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它也将进一步进化和演变。准确理解这一趋势,为企业在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发展把握机遇,将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日益重要的一个课题。

四、反向创新和软件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市场潜力巨大,人才聚集,是创新的高产区,这也是推动许多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设立研发中心的原动力。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在中国设立创新中心的跨国企业已有数百家,而在中国的各种研发中心,则至少有1600家,反向创新已经成为研发全球化的新趋势。而在研发全球化的浪潮中,软件业是较早实践“反向创新”新思维的行业。利用发展中国家丰富的人力资源、创造力和想象力,将在发展中国家研发出的软件产品输出到全球,已经是软件业比较成熟的发展模式,印度的软件业之所以成功,和这种软件全球化的研发模式以及反向创新的研发思维是分不开的。

本书的重点是讲软件全球化。在接下来的章节里,本书会以“软件全球化”为中心,从业务和技术的细节详细阐述“软件全球化”的概念及SAP的应用实践,你将了解到更多的关于SAP软件全球化研发模式,以及SAP“在中国,为中国”的创新思维。在本书的第八章,也会详细地阐述关于SAP中国研究院的“立足中国、创新中国、影响世界”的反向创新战略。第二章 应用软件的全球化分析

本章以软件全球化的基本概述为切入点,深入地阐述了应用软件和全球化的关系,并从业务架构和系统架构两个技术层面详细解析了应用软件的全球化是如何进行的,并且解析了商务应用软件与技术性应用软件在全球化上的区别。第一节 应用软件全球化基本概念

一、软件全球化概述

软件全球化是为了更好地进入全球市场而进行的一系列商务活动。这包括对软件的国际化设计,本地化的集成,以及针对全球市场进行的推广、销售和维护支持的全部过程。

软件的国际化设计和对软件的本地化是软件全球化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这两方面的支持来提供满足特定全球市场的文化、语言和技术要求的软件产品。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随着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大型IT企业必须重视涵盖战略、产品、服务以及人才等多方面的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与此同时,在软件需求日益复杂的当下,随着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对软件的特殊要求不断增长,提供全面的适应各地语言、文化、法律和规则的产品和服务成为软件企业必须面对的挑战。

因此软件全球化成为了大型软件企业生产和市场活动的首要目标,成为了全球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提高本地化质量,降低全球化成本,满足快速发展的全球市场要求,成为了软件企业提高竞争力的目标。

事实上,软件企业通过软件的全球化是为了实现其全球发展战略,开拓市场份额,实现全球化业务,扩大市场规模,降低软件成本,提高竞争力,展现企业实力,增强用户信心并树立市场形象,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二、应用软件全球化的选择与实施

随着硬件与网络的发展,应用软件全球化的必要技术已经完备。虽然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仍然存在困难。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与连接用户之间最大延迟的承受范围内,各个企业能够获得在当地部署所需要的带宽。

在全球化应用软件的选择和实施之前,有两个具体问题需要解决。其一是业务架构的实现和系统架构的选择。例如,软件是否能够处理多账号、多币种、多语言、多测量单位、多场地事务,多地区文化、多种商业模式以及多组织架构或区域层次结构等。这些是应用软件在全化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有关灵活性的诸多问题。其二是系统架构的选择。我们需要合理地采用分期部署的技术支持方案。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应该选用不同的系统架构进行部署,降低对企业整体日常任务的干扰,并且需要进行整体的规划管理,避免现有配置与后续的区域无法兼容的现象产生。

三、应用软件全球化的主要特点

应用软件全球化从流程来分,主要可以分为国际化、本地化和多语言的翻译。国际化是指软件与特定语言及地区脱钩的过程。当软件被移植到不同的语言及地区时,软件本身不用做内部工程上的改变或修正。本地化则是指移植软件时加上与特定区域设置有关的资讯和翻译文件的过程。而从架构来看,应用软件全球化可以分为业务架构与系统架构,系统架构不仅包含软件的架构,还包含基础设施架构以及信息系统架构等一系列与IT相关的方面。业务架构则包含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应用软件全球化需要支持不同的语言,所以在全球化软件的设计过程中,使用Unicode字符编码标准是最好的方式。Unicode是通用的字符集编码方案,为处理国际间多语言文本的交换提供了一致的解决方法。现在,Unicode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并且被许多标准确定为默认的编码方式。

第二个特点是应用软件全球化需要支持不同区域的信息格式要求。日期、时间、数字、货币、度量单位等必须根据用户的特定区域语言和文化有关的信息来设定,并且必须保证不同语言版本的软件能够正确地输入、显示、编辑和输出这些信息。对区域和文化相关的高级支持可能会包含业务逻辑。例如,个人所得税必须根据相应国家的政策和个人的收入来计算。

第三个特点是需要支持用户输入与输出不同语言的字符。有些语言对于编程处理比较容易,比如英语,法语;但是有些就比较复杂,比如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这些被称为复杂显示语言。在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中,文字是自右向左显示的,但是其他语言的文字和数字都是自左向右显示的。所以当这些文字和数字混合的时候,就需要支持双向显示。在泰语和阿拉伯语中,有些字符还会因为两边的字符而改变位置的高低或者变形,所以在处理这类文字的时候还要支持上下文。

此外,随着对语言相关的需求越来越多,一些特殊的输入和输出设备需要被支持。比如在手机和个人数字助理领域,发明了很多前沿的技术和设备来提高易用性,如手写屏,这对文字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还有一个特点是应用软件全球化需要支持本地化。本地化能够在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文化偏好的基础上,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提高软件的易用性。软件本地化包括图像、图标和用户界面的本地化,文档的本地化,传统文化相关的本地化以及对于特定的业务需求所进行的软件功能本地化。第二节 应用软件全球化业务及系统架构

我们从对应用软件的全球化的解决方案中,归纳出一些成功和有效的基本要素,用来组成应用软件全球化体系的业务架构。该业务架构主要由Unicode支持、区域模型、多语言数据的输入与输出支持以及软件本地化支持所组成。我们也会从发展、标准、设计与选择4个方面来分析应用软件的系统架构。

一、应用软件全球化业务架构

1. Unicode实现数据编码(1) Unicode简介

Unicode是一种为解决传统字符编码方案的局限而产生的计算机字符编码。作为国际组织制定的可以容纳世界上所有文字和符号的字符编码方案,它旨在能够统一表示和操作所有书写系统中的文字和符号。与大部分传统编码不同的是,Unicode编码不仅仅针对字符进行编码,还包括一些其他的信息。比如字符的属性、排序的方法、大小写的转换规则和表现形式等。Unicode的编码系统可以分为编码方式和实现方式两个层次,能够使计算机实现跨语言、跨平台的文本转换及处理,从而更好地处理多语言环境。

在表示一个Unicode字符时,通常使用“U+”后接一组十六进制的数字来表示一个字符,其范围从U+0000~U+10FFFF。Unicode字符集中覆盖了目前所有的文字系统和各种古体形式,以及用于学术和技术方面的各类符号及标点。

Unicode共由17个平面(Plane)组成,每65536个码位构成一个平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基本多文种平面(英文为Basic Multilingual Plane,简称BMP,它又简称为“零号平面”,即plane 0)。第一面为补充多语言面(Supplementary Multilingual Plane),主要用于古文字,第二面是补充象形文字面,第十四面是附加的特殊用途面,而第十五面和第十六面都是保留的专用面。(2) Unicode的编码方式

Unicode为每个字符都赋予了一个码点,从0到1114111,并且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通过特定的编码方式来操作,使每个字符能够转换成可以由计算机操作的字节流。

不同于一些早期的多字节字符编码方式,Unicode有三种可以相互转换的编码方式,分别以8、16和32位作为基本的编码单位。使同一数据可以用字节(8位)、字(16位)和双字节(32位)的方式来表示。以上三种方式在Unicode中分别称为UTF-8、UTF-16和UTF-32。UTF是“UCS Transformation Format”的缩写,可以翻译成Unicode字符集转换格式,即怎样将Unicode定义的数字转换成程序数据。

对于UTF-16和UTF-32,由于不同的计算机对数据的表达方式不同,所以有两种不同的字节顺序,分别为小尾数法(Little Endian,简称LE)和大尾数法(Big Endian,简称BE)。只有在字节顺序确定后,才能够正确地解读出UTF-16和UTF32的编码结果。(3) Unicode的标准

Unicode标准不是指一本书或者一个规范,而是由众多相关的规范组合而成的,其中有些并没有出版,仅仅只有网络版本。Unicode标准是由三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是最新版本的标准书;第二部分是作为Unicode技术报告(Unicode Technical Report,UTR)发表在Unicode网站上,其中许多重要的元素都被称为Unicode标准附件(Unicode Standard Annex,UAX);除了这些文档以外,Unicode的字符数据库UCD也是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Unicode标准的版本号变更需要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当UCD发生变化时,若没有新的字符加入,则版本号第三位升级;若加入了新的字符,那么就需要修改版本号的第二位;当发生更大的变更时,比如将UAX的内容统一到了标准书中,则版本号的第一位需要升级,就需要出版新的Unicode标准书。

Unicode技术报告集是由Unicode技术委员会(Unicode Technical Committee)组织编写的,一共有三种形式,即Unicode标准附件、Unicode技术标准(Unicode Technical Report,UTS)和Unicode技术报告。

Unicode标准附件是Unicode标准的一部分,与其相对应的Unicode具备同样的版本号,只是单独称为一份文档,并不写入Unicode标准书。

Unicode技术标准则是一份完全独立的说明文档,在版本上与当前的Unicode标准没有任何联系,一般是对特定版本的Unicode标准中的技术问题进行额外的描述。这些标准被认为是一种补充,遵守这些标准会被视为符合该Unicode标准。

Unicode技术报告仅仅包含一些信息材料,讨论与Unicode相关的具体问题与实施标准。

Unicode技术委员会根据需要将报告集中的文件升级,比如把UTR升级成UTS或者UTX,甚至加入Unicode标准中。同样,随着时间的变化,报告也会随时失效。(4) Unicode的算法

与其他众多的字符集规范不同,Unicode包含了很多算法,这些算法是为了处理各种Unicode的字符属性。Unicode算法在Unicode标准中仍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虽然有些算法很相似,但是大多数的算法在本质上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Unicode算法的共性是它们都在字符属性的基础上定义。算法将字符串中的字符映射到关联的属性中,然后对这些属性进行具体的操作。其中某些算法负责转换,把一个字符串转变成另外一个,包括转换编码、重新排序等。

在大多数情况下,Unicode公布的算法是为了获得最佳的实用性,或者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实际开销。但是用户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意愿进行相应的选择与调整。在某些场合下,算法可能会要求在一些必要的条件下进行,比如断行,不仅描述了使用的方式和方法,还对一些特殊字符的断行方式进行了标准化的规定。

Unicode算法标准说明都是抽象的,或者说都是以结果为依据的。只要最后得到的结果相同,具体的实现方式方法和细节都可以和标准说明的不同。所以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的需求与性能来选择适合的实现策略。在Unicode的标准中,并非所有的算法都被要求严格地遵守,也就是说不需要有一致性的检验问题。但是就结果来说,任何声明与算法说明一样的实现方法都必须是明确的并且无任何歧义的。

Unicode算法针对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考量。其也有一些特殊领域的算法,例如如果产品不需要显示双向字符,那么在选择算法时就不要考虑双向字符算法的实现。所以在实际的情况中根据需求来判断一个字符是否属于某个领域,进而确定使用不同的算法实现将会大大提高实现的效率。

在Unicode字符属性模型中把字符属性当成Unicode字符整体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任何字符的行为可以通过字符编码以外的领域中的方法来实现。规定字符行为的Unicode算法就是以字符属性为基础的,这些属性尽可能直接地反映了该字符的常用方面,而不是仅仅让算法产生作用。字符属性本身是由Unicode字符数据库来维护的,有些字符属性为了保证Unicode的稳定性策略而成为不可更改的属性,有些字符属性则通过增加新的内容来不断更新。

2. 区域模型(1)区域模型的概念

从地理上来说,区域指的就是某个国家或地区。这里所说的“区域”指的是地区或者某个文化关联的一组信息,通过设置区域信息来为不同地区、不同市场的用户提供符合其特殊文化传统的数据。它是由语言、国家或地区和一些文化传统确定的用户环境特征组成的集合,包括有关排序规则、日期和时间格式设置、数字和货币约定,以及字符分类等信息。(2)区域模型的基本类型

1)日期格式

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日期显示也有不同的格式,表2-1显示了几个常用的日期格式。在进一步考虑更加精确的显示格式时,还需要注意在日期与月份显示时是否需要增加前导0,在数字显示时,可能需要用到区域敏感的字符,并要考虑双向文字所造成的显示与存储的顺序差别等的要求。表2-1 日期格式

2)时间格式

表2-2显示的是时间格式,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需要一定的调整。比如可以增加一些参数如时区信息(ST,CST和GMT等)使结果更加精确,另外还可以增加显示周末、节假日和夏令时等信息。表2-2 时间格式

3)日历

阳历作为当前国际事务中的标准历,被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用做日历。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国家与地区仍然在使用自己的日历,这些都是基于一些历史、政治、宗教、文化甚至占星的原因。比如中国就有使用了数千年的农历,至今仍然在民间被广泛地使用。其他一些如蒙古、朝鲜、韩国、越南等国家同时使用夏历。伊斯兰教的国家则同时采用回历。两河流域地区使用太阴历。泰国、缅甸、以色列分别使用佛历、朱拉隆功和希伯来纪年。

4)数字格式

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会采用十进制数,但是各个国家的数字格式却是大不相同的,并且有些传统的计数方法在某些重要的场所仍然需要被使用,比如罗马数字等。在德语中小数点与千分位的使用与中国是正好相反的,它们使用“,”作为小数点,用“.”作为千分位,如表2-3所示。表2-3 数字格式

5)货币格式

货币格式通常需要包含区域、货币名称、货币分位、货币符号、正数格式、负数格式、货币代码和货币分隔符。货币分隔符则包括千分符、小数分隔符、小数点位置、字段长度和填充字符。

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之间有不同的货币格式和规则。表2-4显示了一些在国际市场中常用的典型货币格式。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货币格式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因为货币格式还需要与区域结合。同一个区域内对不同货币可能需要不同的格式。比如在中国,用户可能想同时显示人民币和德国的马克,但是想用中文的格式来显示马克而不是用德国的格式。表2-4 货币格式

6)度量衡

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统称。同时由于历史与语言的原因,度量衡因地域和国情不同,计量统计方式也完全不同。应用最广泛的单位之一是公制单位(米、升、克等)。某些地方(如美国)仍在使用英制度量单位(英尺、英寸、磅等)。这里所说的度量单位一般用于测量长度、重量、面积、体积、温度等。因此,我们需要确保在处理测量值时能够在不同的系统中显示它们。

7)纸张大小

纸张打印的尺寸,各国之间也各自有自己的标准。比如在美国和加拿大所使用的纸张尺寸(如信、声明等)并不能满足全球范围内所有用户的需求。大多数欧洲和亚洲的国家/地区使用稍大一些的标准尺寸,即“A4”(297×210mm),它要比美国的纸张尺寸(279×216mm)稍长一些,略窄一些。

8)图标

图标是指关于对象或动作的图片,但是必须要清楚认识到图标对本地含义的重要性。为了避免或者减少产品被一些特定国家或地区因为文化所禁用的可能性,我们需要注意如果图标允许替换,那就不要把图标绑定到可执行的代码中。要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准备不同的图标以达到广泛应用的目的。同时,要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可能冒犯目标国家或地区的符号和图标。

9)习惯

针对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区,对应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习惯,我们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考虑,具体如下所示。

①缩写

相同的符号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有不同的含义,比如说“×”,有些地方会把它解释为删去或者不想要的,但是有些地方则会认为是选中某个选项。

②问号

大部分的语言都会用“?”来表示疑问,但是要注意哪些例外的语言。比如:西班牙语中会用倒着的问号“¿”来放在句首;而希腊语中则使用“;”来当问号。

③百分号

常用来表示百分比的符号是“%”,比如说“百分之五十”就表示为“50%”,但也有例外的。在比利时的荷兰语中,会用“pct”来表示百分比,如“50pct”;在加拿大的魁北克,数字和符号都会写为“50%”,中间用空格隔开;而在土耳其语中,百分号是写在数字之前的,如“%50”;最特殊的是阿拉伯语,因为其采用的是自右向左的显示方法,所以%虽然逻辑上是写在数字之后的,但%最终是显示在数字的左边。

④导航信息

众所周知,不同国家的车辆行驶方向是不同的。比如英国、印度、日本和南非,车都是靠左行驶的;而北美、南美、中国、非洲和多数欧洲国家都是靠右行驶的;但中国的香港地区是靠左行驶的。

10)排序

排序可以分为单一语言排序和多语言排序,针对不同的语言和复杂程度,可以有很多不同排序方法。比如说中文排序,可以根据拼音排序,也可以根据笔画排序,当使用拼音排序时,出于中文的特殊性,就需要考虑多音字的问题。比如“会合”与“会计”中的“会”字,虽然字一样,但是排序的结果是不同的。再比如,在瑞典语中,一些带重音符号的元音排在“Z”之后,而在其他一些欧洲国家或地区中,同样带有重音符号的元音却紧跟在不带音调符号的元音之后。此外,包括非拉丁语脚本字符的语言具有一些特殊的排序规则。所以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排序的支持,需要符合一些基本的标准。比如排序的结果无关第一项,必须是可预见的和相同的。排序的结果也需要符合当地的文化习惯,只有当排序结果和预期一样的时候,用户才能更容易地找到所需要的内容。

当然除了上面所列出的基本类型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需要考虑,比如不同国家或地区对于颜色的不同理解。为了能够更加成功地完成全球化,我们必须理解和满足这些文化差异。当然就应用软件而言,全球化就意味着必须提供支持区域模型设置的软件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文化需求。

3. 多语言数据的输入与输出支持

输入与输出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机术语,是计算机与用户之间交流的两种任务。输入负责从用户那里得到数据,输出则是把经过响应后的数据返还给用户。表面上来看,这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但是做出这一评价的前提是每位用户仅仅处理一种语言。如果用户想以多种不同的语言输入数据时,这个过程就会变得十分复杂。

对于软件的全球化而言,输入与输出意味着用户可以使用各种输入设备(如键盘、鼠标、手写板等)输入不同语言的文字,而软件可以正确地使用这些语言来显示或打印结果,通常是由操作系统来提供这些功能的。我们通过使用与语言相关的一些服务,来为用户提供更友好的界面和更简便的操作方式,比如使用语音作为输入和输出的方式。图2-1所示的维基百科主页就是一个很好的多语言数据显示的例子。图2-1 多语言数据显示(1)多语言数据输入

各国语言的文字都有相应的输入方法,相对于其他语言来说,中文输入是较为复杂的,以至于需要专门开发输入法引擎。但同时,又有很多的输入法可供选择。如大家最常用的拼音输入法,其他的还包括五笔字型输入法、二笔输入法、郑码输入法等。(2)多语言数据的输出

1)双向文字

和大部分的欧洲字符不同,有些语言的排列顺序并不是简单地自左向右直线排列的。典型的如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它们不仅仅是右对齐的,还是自右向左进行阅读的。当人们需要将各种文字混合在一起表达的时候,就会产生在一个上下文中有些文字需要自左向右读(RTL),而有些则需要自右向左读(LTR)的情况。这就称为双向文字(Bidirectional Script)。

在双向文字中,逻辑顺序和视觉顺序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逻辑顺序就是指人们对于语言的解读顺序以及文字在计算机缓存中存放的顺序,或者是用户输入字符的顺序。而视觉顺序指的是在物理视觉上文字的显示顺序。图2-2所显示的是英文与阿拉伯文混合的双向文字,灰色部分表示逻辑顺序。当双向文字产生时,一个字符的尾巴可能不与下一个字符的前导相连。这就对数据的输出造就了难题。图2-2 双向文字

我们可以使用Unicode的双向文字算法来解决混合方向文本的输出布局问题。但是这个算法需要对文本进行一些常规的约定。●相反语言走向单词的相邻情况是根据基本级别(英语段落为自左向右,阿拉伯语段落为自右向左)排列的。●LTR单词后面的数字应显示在单词的右侧。●RTL单词后面的数字应显示在单词的左侧。●相同语言方向的单词间的标点符号应显示在这些单词之间。●相反语言方向的单词走向之间的标点符号应显示在这些走向之间。●段落开头和结尾的标点符号是根据段落方向排列的,不受相邻文本的方向的影响。●数值中的各个阿拉伯数字在数值中是自左向右排列的。●如果逗号和句号被阿拉伯数字包围且与其紧邻,它们将被视为该数值的一部分。其他字符(例如货币符号)如果与阿拉伯数字紧密相邻,它们将被视为数值的一部分。

Unicode的双向文字算法中,目标文本可以分为显式(Explicit)文本和隐式(Implicit)文本。比如对于文字123cba来说,如果使用逻辑顺序来存储,则会显示123abc(LTR)或者abc123(RTL),并且在显示时需要转换成123cba,这种就称为隐式文本。而相对应地,其是用视觉顺序来存储的,即123cba存放为123cba(LTR)或者abc321(RTL),这种就称为显式文本。

相对而言,对隐式文本的处理是双向文字处理中最困难的,它要求算法能够正确地判断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对于文字进行反方向的解读。在《双向文字算法》(UAX#9 The Bidirectional Algorithm)中提供了一个详细的界定标准。●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包括它们的各种变体文字,其字符都是强自右向左的(Strong RTL)。●其他各类的语言都是强自左向右的(Strong LTR)。●数字符号都是弱自左向右的(Weak LTR)。●其他符号,比如星号、百分号等都是中性的(Neutrals)。

2)对字符在上下文中的变化

在阿拉伯语和印度语系中,字符的所有不同的可能表示形式会根据在单词中的不同位置而发生明显的变化,所以对系统来说字符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形态是难点所在,由于所有变化的字形在不同的编码模型中只定义了一个代码点。所以在布局和显示机制时应该根据上下文定义在字体表中使用的适当字形。

3)对字符的断字和断行

在拉丁文脚本中有一些简单的断字和断行规则,例如在空格、制表符或连字符处断行。因为根据语法规则要在单词的边界处断行,对于泰语这种一个单词与下一个单词之间直接相连没有空格的语言来说,在语言中断字就变得非常困难和复杂。所以对这类语言,在运行时的文本处理过程中,断字需要根据语法分析并且要与词典中的单词进行比对才能做出正确的处理。

4)对字符的文本对齐

要对拉丁文等文字进行对齐时,会在单词与字符之间加入空格。但是这个方法不适用于对齐阿拉伯语文本,因为会造成字符在上下文之间的变化。所以对于阿拉伯文本而言应在相邻字符之间插入连续的行或kashidas(用来延长两个阿拉伯字符之间的连接符的特殊字符),从而使各个单词看起来长一些以达到对齐的效果。图2-3显示的是为了对齐阿拉伯语文本而在其中插入kashidas(灰色部分)的示例。图2-3 插入kashidas后的阿拉伯语文本(3)其他输入与输出技术

现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输入与输出的设备不再仅仅局限于键盘、鼠标、显示器和打印机。比如有可以把文字转换成语音的技术,通过该技术无需预先录音,系统可以自动把文字准确地通过语言的方式输出到扬声器、耳机或者电话的应用程序中。而语音识别技术则可以把语音转换成文字,通过该技术系统可以接受用户的语音作为输入,并且成功解析其内容。语音识别技术可以应用在通过声音指挥或导航的应用程序中,并且从文字到语音与从语音到文字的技术也可以使相当一部分的残障人士(如盲人等)更好地接受并使用软件程序。

同时,光学字符扫描技术则可以将纸面等介质上的文字直接扫描为输入信息,而手写识别技术也已经被广泛地应用。这些技术都为多语言数据的输入与输出提供了更好的支持。

4. 软件本地化支持(1)软件本地化概述

软件本地化是指将软件产品的用户界面和辅助文档,从其原产国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化,使之适应某一外国语言和文化的过程。在实现过程中除了要考虑技术问题,还需要注意目标语言市场的文化传统和政治因素。

当然,软件的本地化并不是简单地在产品完成开发和测试后,对一些UI字符串进行翻译就可以完成的。绝大部分的软件产品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复杂因素,比如以下这些因素都将制约软件本地化的进程。●产品非全球通用,不支持扩展字符和区域设置等。●并非所有的产品都遵循标准的可本地化格式,其需要使用自定义工具或者需要翻译源文件,并且要重新编译。●需要本地化的字符串不明确。字符串中同时包含了UI字符串、函数调用等内容。●字符串之间存在依赖关系,需要以相似或相同的方式来本地化字符串,需要维持字符串的某种格式,不能超出特定的字符串长度等。●软件产品使用了隐晦或者含义不清的语言,或者是翻译人员无法理解的技术性术语,有时也会造成翻译人员难以判断词性或语言环境造成翻译的错误。●各种向后的兼容性问题,如术语一致性、迁移问题等。

所以在软件产品的本地化过程中,为了提高软件的可本地化性,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正确地处理字符串,以保证用户界面的本地化质量,并要合理地对图像与图标进行本地化,并保证最终文档的全球可用能力,同时在本地化过程中需要考虑区域文化传统所关联的本地化需求。(2)用户界面(UI)的本地化

用户界面(UI)是本地化过程中最必不可少的过程。由于本地化语言和源语言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字符串的长度也会变化,这样就会使某些本地化后的字符显示不完整,需要重新调整控件的位置与大小,造成对源文件的修改。

为了尽量避免这些调整工作的发生,在软件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就应该尽量把需要本地化的标签放在控件的上方,给文本留有足够的本地化扩展空间。不要在句子的中间使用控件,如果必须要使用的话,则可以将控件放在句尾,并留出足够的扩展空间,还要注意避免隐藏或重叠多余的控件。(3)图像和图标的本地化

从图形用户界面(GUI)出现开始,图像和图标就已成为设计良好的体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大优势在于可通过一个图片来描述整个概念。这背后的一个原因就是图片唤起了每个人在其特定的文化中所拥有的共享体验。对于软件可本地化性,共享体验所具有的这种强大优势却变成了图像和图标的最大弱点之一。很明显,并非所有的文化都共享相同的体验或背景。对于一种文化而言是积极的体验,对另一种文化却可能是消极的。

以颜色为例。在美国,新娘的婚礼服装主要是白色,在死亡和丧葬场合才会使用黑色。但在日本,颜色象征意义恰好相反。白色是葬礼的主要颜色,黑色被视为一种能带来好运的颜色,常常用在婚礼上。文化方面的颜色识别只是可能影响整体设计感觉和效果的诸多问题中的一个。下面会列举一些在进行界面的图像和图标设计时要避免的问题。(4)避免暴露人体或身体部位

因为各种文化的不同,被广泛接受的事务可能在某些国家或地区被认为是禁忌的。所以对于人体或者身体部位的暴露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由于现在互联网和全球通信的发展,世界各地的人们随时可能看到我们的产品,所以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不要直接显示皮肤,更不要使用身体部位来代表某个含义或表达某个概念。比如在美国使用张开的手可能会被理解为表示停止动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其他文化中这个图像的含义能被正确地领会。(5)避免涉及性别角色、种族传统习俗和宗教问题

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不同文化对男人和女人的不同态度的影响。在有些文化中,男人和女人是相互平等的;但是也有一些文化将一种性别看做是另外一种性别的附属品。另一个问题是种族性,在某些文化中,对于社会各民族角色的态度和对于性别角色的态度是相同的。只要遵守不突出肤色这一原则,就可以让人感觉安全一些。因为在区域的设置中,没有含有较高潜在风险的内容。避免涉及任何有关宗教的内容尤为重要,这样既不会冒犯当地的文化信仰,也不会因为刻意迎合某个宗教性团体而导致另一个利益受到损害。对于中国的开发人员也许没有任何恶意的一个符号,可能对于另一个市场的消费者就意味着对神灵的亵渎。在使用任何关于宗教方面的内容时都不能掉以轻心,哪怕是节日和一些更为普通的事件也要特别小心。(6)避免图形内包含文本

在做图形处理时要考虑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关于嵌入文本的,图2-4显示了一个打开文件夹功能的图标,但设计者为了确保用户了解该图标的功能,在图片上加了“OPEN”(打开)的字样。当然你如果是只是针对英语的环境,那嵌入了文本的该图标确实非常有效,但是如果要考虑该软件产品可能需要本地化,每个目标语言都需要翻译这个图片,那就可能需要重新添加翻译后的文字到原本的图片。如果图形背景更复杂或译文长度过长的话,那么需要的工作量可能会造成几何倍数的增长。图2-4 嵌入文本的打开文件夹图标

当然对于这类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在图形中不要添加任何文本,但不可避免的是有非常需要或合理的需求时,也应尽量把文本和图形本身分离开来,存储在不同的图层,这样当需要本地化时只需要去修改文本层,可以节省部分编辑的时间。当然不可避免的是,需要对所有的本地化目标语言重复此操作。

为了更好地对软件进行本地化,当图像或图标可能需要被本地化的时候,不要在图像上设计和放置文本信息,并且要保证图像符合区域和文化传统的要求。对人体或身体有暴露的内容要慎重使用,同时要注意特定区域和文化传统对性别和种族的成见,以及避免对政治或宗教的标记和引用。(7)文档的本地化

1)简化文档内容

对于需要本地化的文档内容应该尽量简化,使文档可以更好地进行本地化。所以在建立文档时要尽可能使用简洁和直奔主题的单词或句子。多使用主动语态和简单的动词形式,可以使句子更加简短。另外,不要使用难以理解或冗长的副词和表达式,以使文档更加简化。当然在确保语法的正确使用基础上,还要尽可能用单个动词而避免使用由多个单词构成的动词形式。

2)遵循基本的书写风格

保持基本的书写格式,有利于增加文档的可理解性,便于文档本地化。在书写时要使用简短而精确的单词,保持统一的风格。对一些特定的含义和概念要统一术语,并且保持与固有名词一致。对于冠词、大小写和标点符号的使用也要精益求精,还要尽量避免使用不能自动生成按字母表排序的列表。

3)重视区域文化传统的敏感性

文档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和重视不同区域或地区的不同文化传统带来的影响。所以不要在文档中加入有任何可能引起文化敏感性的内容,避免使用特定的文化比喻。尽量创建中性的、与文化无关的文档。对于第一次出现的首字母缩写形式,应该在后面括号内写出完整的单词形式。另外,不应该在文档中加入一些暧昧的单词和过多的行业术语。

4)包含可重复利用的内容

对于文档的本地化工作,会经常使用一些工具来对重复内容进行本地化,从而提高本地化的效率与质量。所以在文档设计时为了提高文档的可重复利用程序,我们不能随便地修改原文档的内容,只有在软件需要升级并且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才会去修改,避免为了修改而修改。我们还需要采用统一的表达风格来显示相同类型的内容使文档更加容易被重用。

5)设计模板化的帮助系统

软件产品的帮助系统在本地化过程中占很大的比例,因此对帮助系统的设计是提高本地化能力的重要技术问题。通常,帮助系统会使用大量的脚本向帮助主题添加各种特征,例如演示和扩张的列表、系统应用程序的快捷方式连接等。为了保证文档内容可以便于本地化并且可以正确地显示,可以使用统一的模板来设计帮助文档。模板中需要和包含文本的显示方向属性和文本字符集类型(比如创建可扩展标记语言(XML)的帮助文档)应该遵循XML的标准。

6)软件功能的本地化

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本地化的需求,对于软件功能进行本地化开发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常见的本地化开发需求就是法律的变更,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法律不尽相同,针对这些法律的变化需要做不同的软件功能的开发。软件功能的本地化除了要符合各地的法律法规需求,还需要实现当地的业务最佳实践。当然针对不同的软件来确定软件功能本地化的范围也是必须经过详细考虑的。

二、应用软件全球化系统架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