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图书馆管理初探(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13:50:28

点击下载

作者:李惠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独立学院图书馆管理初探

独立学院图书馆管理初探试读:

前言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一种全新模式,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得到了蓬勃发展。然而,摸索中前进的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独立学院的健康持续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独立学院图书馆的发展建设。当前,从全国范围来看,独立学院图书馆发展极不平衡。除了部分独立学院图书馆由于办学方的高度重视及合作方资金的大力投入而得以迅速发展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独立学院图书馆发展严重滞后,差距较大。在制度建设、人力资源队伍建设、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于学院领导及图书馆领导者在以后的工作中去共同探索、逐步解决。

如何充分发挥独立学院图书馆在高校中的作用,履行其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关键是必须实行科学的管理。今天,摆在独立学院图书馆领导者面前的是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是数十万册的藏书,需要加工、整理、收藏并提供给读者利用;另一方面要精心计划,用有限的经费采购学校师生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料。一方面,随着图书馆建设的发展,一些学科文献方面的专业人员逐渐取代图书看管人的角色;另一方面还有相当数量的非专业人员和临时工作人员亟待培训和提高。一方面许多馆采用了计算机技术,实行自动化管理;另一方面传统的、人工的管理方法目前仍然是图书馆管理的主要方式。而信息时代又向我们提出了“馆际协作”、“资源共享”等许多新课题。凡此种种,都使得图书馆的组织机构、管理手段、图书供需情况日趋复杂。在图书馆所有管理工作中,人是管理的核心,这就要求图书馆的领导者必须狠抓图书馆队伍素质建设,培训图书馆各级各类人员,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管理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必须认真探索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去调动图书馆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本书共分八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独立学院及独立学院图书馆的发展状况。第二章主要阐述了独立学院图书馆管理的方式、方法及管理任务。第三章主要阐述了独立学院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及其定位。第四章主要阐述了独立学院图书馆完善规章制度的策略。第五章主要阐述了独立学院图书馆人力资源的规划与配置。第六章主要阐述了独立学院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策略与管理。第七章主要阐述了独立学院图书馆设备、系统的安全管理。第八章主要阐述了独立学院图书馆评估的目的与意义、内容与标准。

本书的编撰得到了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湖北民族学院图书馆副馆长王文兵的帮助和指点,并为此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在本书编撰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引用了大量的论文材料,在此向所有论文的原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尤其是在参考文献注明中有疏漏的,在此深表歉意。本人由于才疏学浅,内容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和同仁批评指正。编者2013年3月25日第一章独立学院及其图书馆概述第一节独立学院及其图书馆发展概况一、什么叫独立学院

2003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以新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中,突出了关于独立学院的新概念。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利用自身人才资源与无形资产,采取民办机制,吸收学校之外的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的有形投资所主办的独立于母体高校之外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意见中”明确界定:独立学院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二级学院。独立学院是普通高校的优势办学资源与优质社会资本互相结合形成的本科层次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是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独立学院的产生及其发展

一般认为,我国独立学院产生于1999年,以浙江大学与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标志。在创办初期,这类机构统称为“二级学院”,后期则称为“民办二级学院”或“新制二级学院”,对申办高校的“依附性”是它们与生俱来的基本特征。举办独立学院是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重大举措,为社会力量介入高等教育提供了宽阔的发展空间。

独立学院发轫于江苏,当时称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又称公有民助二级学院、国有民营二级学院等。国有民办二级学院与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的经营管理形式相近而不相同,是介于公立高校与私立高校之间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即以公立高校(母体)在多年办学实践中积淀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如声誉、师资、设备、图书资料等为后援,以政府财政拨款外的社会资源为主要经费来源的民办机制的办学形式。1998年底,江苏省首次批准省属及在苏多个普通高校举办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的办学申请,从而揭开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新篇章。继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这种新型的办学模式由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民办教育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迅速向其他地区发展。2001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民办高等教育研讨会上,该办学模式被国家教育部肯定,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由于一些国有国办二级学院的法人、产权等重大法律关系问题不明确,为规范管理,教育部于2003年5月制定颁布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意见将此类二级学院称为独立学院,明确提出其规范发展的7个独立要求,即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独立学院与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相比,具有运行机制、管理体制新的特点。独立学院一律采用由申请者和合作方共同确定的民办机制运作,其建设和发展所需经费投入及相关支出,均由合作方承担或以民办机制共同筹措;学生收费标准按国家有关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政策制定。双方的责、权、利关系通过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来规范、体现。

在创办初期,独立学院招生指标一般纳入学校母体的招生计划,各校生源数量、质量与办学母体的品牌声誉、办学条件有直接2关系。在专业设置方面,独立学院以母体的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开设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优势专业、热门专业,条件成熟后开设适应社会所需的新专业,以便与母体在学科专业设置上有所侧重和区别,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教学管理方面,独立学院一般实行优课优酬制度,用较为优厚的课酬聘请教师授课。如苏州大学文正学院的课酬达到120元/节。独立学院的学生有综合素质上的优势,但在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特点和差异,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偏低。因而独立学院一般对学生实行较为严格的管理,一些院校还实行了封闭式、半军事化管理。在后勤管理方面,独立学院一般采用利用社会力量进行建设、管理及服务。或者把各项后勤工作委托给学校母体的后勤部门承办;或者由投资企业建设、管理,或者成立物业管理公司等,不一而足。独立学院在发展初期,按照在学生管理模式、经费来源及产权归属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办学模式。按照学生管理方式的不同,独立学院一般有三种模式:①完全托管型。即独立学院的学生进校后完全由母体相关院系进行培养。学生如达到一定的数量,则单独编班组织教学,2001年浙江师大行之学院采用这一模式。②完全独立型。这类独立学院的校园建设、教学设施由学院负责,教师管理人员由学院聘任,经济上与学校不发生任何联系,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③相对独立型。这类独立学院在师资、校园建设、教学设备等方面由学校母体统一规划、安排;在管理体制、人事制度、财务管理等方面有相对的自主权。目前的独立学院较多采用这一模式。2001年浙江省的18所独立学院,除浙江师大行之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之外,其余均为此模式。按照经费来源的不同,独立学院大致有三种办学模式:①“政校企”合作模式。这类独立学院是由高校所在地政府、高校、行业(企业)三方共同以不同方式出资举办,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1999年7月,浙江大学和杭州市政府合作,联合浙江省电信实业集团公司创办了浙大城市学院。浙大城市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具有相对独立的法人地位,先后通过银行贷款、后勤社会化、组建教育发展公司等渠道争取社会资本投资和社会捐赠融资。②兼并与改制模式。这是一种将其他学校与高校合并,改制后设立的独立学院。如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是原浙江船舶学校与浙江工业大学合并、改制而成。学院成立董事会,重大事宜由董事会决策。之江学院经费来源主要由原船舶学校中专部招生的国家下拨经费、国家贷款和学生学费三部分组成。如今浙江工大之江学院占地16.67多公顷,校舍面积达14.35万平方米。③校企合作模式。这是一种高校与企业联合举办的独立学院。如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是广西师范大学与中国联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独立学院。广西师大漓江学院负责学校的行政、教学、学生管理,教学、实践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教师的选派等;中国联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则负责学校的硬件投入,用于土地的征用、校园的基本建设等。按独立学院的产权归属来划分,有三种类型:①单一国有型,即由公立高校独资设立的名义上的独立学院,其资产和产权为国家资产,国家是这些资产的主体。②完全民主型,即借助公立高校的声誉和名义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公立高校在其中并未进行任何投资,其产权归属投资者与举办者。③混合型,由公立高校与社会力量采取企业股份形式合作办学,即由社会力量投资,公办高校提供师资、场所设施和管理人员等,利用公办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形成的良好的办学信誉和教学条件等联合办学。上述各种模式反映了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方政府的策略有密切的关系。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独立学院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有可能达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独立要求。

独立学院是高等院校办学机制创新与模式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是深化高校办学机制与模式改革的大胆尝试,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与创新,是更好更快扩大优质高4等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独立学院由最初对母体高校的依附,发展到向民办普通高等学校的转轨,独立学院在其发展环境中经历了机遇和挑战。

独立学院的主办方是办学历史较长、办学水平较高的本科院校,可以出人才、出管理、出监督;合作方是具有经济实力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可以出资金、出场地、出设备。依托母体高校的优质资源,拥有充足的民营资金。依靠办学质量和特色,不断拓展生存空间,独立学院利用灵活的机制和自主办学等优势,确立“办学方向瞄准市场、开设专业跟踪市场、培养学生适应市场、学院育人服务市场”的办学方针及“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自己创品牌”的办学思路,树立新的人才观和多元化的质量观,确定“基础适度、突出特色、加强实践、市场导向”的基本人才培养模式。由于独立学院的发展得到了教育部和全国各个大学的重视,加上母体学校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成果优势和灵活的运行机制及相对独立的办学模式,取得了飞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28个省、直辖市创办的独立学院共计318所,承担了中国高等教育30%以上本科生的培养任务。独立学院的创办,对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和高校办学规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独立学院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事物,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和社会的客观需要。独立学院的出现即与我国政府积极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相适应,又与现实的经济条件和高等教育需求息息相关。(一)独立学院延续了古代私学、官学传统,是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产物1.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传统,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民办教育在我国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民间兴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从孔子主张“学在四夷”,首开私学之风到新中国成立,私学一直绵延不绝,和官学并驾齐驱,共同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启示:首先,扩大了教育对象,突破了阶级社会的等级限制。如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只要愿意接受教育者,均可通过拜师行礼成为其学生,墨家私学在招生上也实行同样的原则,打破了“学在官府”文化知识为统治阶级所垄断的局面,为民智的开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次,弥补了官学的不足,培养了大量经世致用之才。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吕氏春秋·尊师篇》称:“孔墨二家,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通过私学学有所成者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辅佐朝政,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古代官学的发展为独立学院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基础。书院始建于唐代,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机构。书院由私学而起,其民办私立性质昭然可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书院终为官学,其国有公立性质隐然凸显。书院的发展变化起始归宿,反映了统治阶级对教育大权的集权心理,使官学地位超然于私学,人们唯官学是从,视官学为正途,趋之若鹜。今天的独立学院正是利用公办“国有”品牌优势,体现民族意识中重“官”尚“公”的内涵,增加了学生和家长树立学院的认同感。2.当代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艰辛,促进了独立学院的产生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包办教育近40年的传统体制逐渐改变,民办高等教育重新崛起并得到发展。但是,中国的经济基础仍然较为薄弱,加上国家尚未完全放开高等教育市场,民间投资兴办高等学校的力量,民办高校办学的规模、效益和水平都是有限的。究其原因有四:一是开支成本大。虽然大多数院校都采取企业管理的方式,尽量压缩人员,但其工资待遇普遍要比公立院校6高,否则留不住人才。二是生源有限。受长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对民办高校的歧视和怀疑仍然存在,认为进民办高校念书是不得已而为之。三是师资匮乏,多数院校靠聘用公立高校的退休教师和兼职教师来解决师资不足。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教学研究等“长线”工作无暇顾及,无力为之。四是急功近利。一些办学者花巨资建学校,急于回收成本,获取利润,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学校事业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步履蹒跚,其发展历程的艰辛催生了介于公办、民办之间的独立学院。(二)独立学院适应了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1.举办独立学院可以缓解政府教育投入不足

教育是一种公益事业,发展教育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和责任。但国家对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经费投入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与教育发展的巨大压力、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形成尖锐的矛盾,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较低(详见下表),教育经费远远跟不上教育规模扩张的速度,更难以满足时代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要求。2000—2003年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及其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情况

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产生矛盾。据资料统计,全国平均只有74%的小学生能够升入初中,48%的初中生能够升入高中,47%的高中生能够升入高校。教育发展的步伐与我国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仅仅依靠政府投入来缩短“差距”,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能实现的。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已使公办高校的潜力充分发挥,经费投入严重滞后于规模发展,很多地方高校生均拨款逐年下滑、超负荷运转,办学条件全面紧张。受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国家财政实力制约,今后在高等教育方面要继续较快地增加投入是很困难的。公办高校在投入和资源上都受到严重的限制,高等教育规模要继续有大的发展,不能只寄希望于公办学校,必须要有新思路和新举措。政府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包办高等教育,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必然的选择。举办独立学院通过吸纳社会资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办学经费不足,如2002年浙江省19所独立学院的在校生规模已经达到5万余人,近几年浙江省新增40%多的本科招生计划是独立学院完成的。这意味着浙江在没有直接增加财政投入的情况下,三年内新办了5所万人规模本科院校,大大地减轻了国家教育投入的负担。2.独立学院的产生,适应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

独立学院是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多方面、多层次需要的重要举措。为了提高综合国力,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要求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一切,对高等教育在质和量的两个方面均提出了历史性的要求。同时,今后一个时期高中阶段学生规模、特别是普通高中规模的快速增加,必然会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压力。预计到2008年前后,每年普通高中毕业将增加80~120万,普通高考报名人数将增加100~160万左8右。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要保持目前全国平均59%的高考录取率极为困难,就是要避免大起大落、尽量少降一些,也需付出艰苦的努力。根据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和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现实情况,我国高等教育要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大约还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换句话说,在今后的5~10年内,高等教育尚需“超负荷”运行,还得“爬坡”。经费投入、条件保障与实际需要的矛盾会长期存在。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老百姓有强烈的教育消费需要,愿意对子女进行教育投资。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教育消费的增长速度达到了20%左右。2002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近8万亿元,而“为子女上大学”做准备的储蓄动机所占的比例高达44%,明显高于为养老和购房的储蓄动机(分别为38.4%和20.3%)。独立学院正是寻求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社会基本矛盾中应运而生的。(三)独立学院的发展,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潮流,是国际办学经验的借鉴

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表明,各国在面临高等教育需求扩张时都采用了适合本国实际的方式,这种改革方式与发展趋势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启示。毛入学率达到15%~50%为大众教育阶段,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个国家、地区的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意味着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教学内容、管理形式、入学条件等方面必须面向大众开放,要求整个高等教育机构要达到能够接收适龄人口的15%~50%的人同时入学。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艰巨使命,单纯依靠公立高等教育系统是无法完成的。许多国家采取发展私立高校作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策略,如美国的私立大学占该国大学总数的72.7%(包括举世闻名的哈佛大学);日本的私立大学占73.6%(包括世界一流学府早稻田大学);韩国的私立大学占82.2%等等。一些国家的教育运行体制的改革也是适应市场的需要,如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公立学校私有化运动,英国20世纪90年代地方当局及其所办公立学校委托给公司管理,日本在1998年开始实施的公立高校法人化等等,都是对市场挑战的一种回应。独立学院的产生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潮流。

为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一些发展中国家则采取在公立大学中创办私立的附属型学院的捷径。如印度,到1993年为止,221所传统性大学里就附属了8000多所附属型学院,并且这些学院中有70%以上都是私立的。加尔各答大学为适应20世纪80年代印度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采用了大学附属学院的模式,即兴办附属于加尔各答大学的科学技术学院(相当于我国专科层次)。至20世纪80年代末,该大学所举办的211所附属学院附盖了印度整个北部地区,各附属学院办学模式多种多样,既有全日制学校,也有夜校和部分时间制学院,开设的专业涵盖文、理、工、农等,加尔各答大学从而成为带动印度北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龙头。位于土耳其首都的安卡拉大学,作为国内一流水平的大学,也通过多学院模式推进学校的发展,在其所建的普通学院和研究生院之外,还建立了多所附属型的高级技术学院,以培养中高型技术型、工艺型人才。因此,将大学的智力优势、无形资产优势与适应市场体制的筹资优势相结合,是国际高等学校规模扩展的一个共同经验。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借鉴国际经验,通过独立学院的形式来发展高等教育,是一条值得尝试的途径。总之,举办独立学院是全面推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现代化的进程,对进一步解决好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国家、社会需要之间的供求矛盾,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四、独立学院图书馆的发展概况(一)独立学院图书馆的特点1.建馆时间短,但起点高、模式新、发展快

借助于良好的发展环境,运用其独特的优势,独立学院图书馆跳过了常规图书馆的漫长发展过程,一跃而成为起点高、模式新、设备先进、高效发展的图书馆。其表现在:①馆舍现代感强。建院早的独立学院图书馆较多的已有了崭新的馆舍,面积一般达到或超过了8000~9000平方米。②藏书增长的速度迅猛。据了解,独立学院图书馆的年进书量一般达到了3~4万册以上,经费在100~200万元以上的馆为数颇多,而这就超过了许多的一般院校图书馆。③设备先进。较多的图书馆拥有相当规模的电子阅览室,触摸屏查询系统、电子存包柜等现代设施,还有些图书馆用上了实时监控系统。2.办馆机制灵活

独立学院图书馆的办馆机制相当灵活。学校在对图书馆建设进行决策时观念超前,不拘一格。用人制度采用全员聘任制,没有公有制的铁饭碗、终身制。行政审批手续简单快捷,办事效率高。3.拥有双优资源

一方面拥有民营资金的优势,另一方面拥有名校办馆的经验、理念,有现成的名校图书馆的模式可以借鉴。如有的独立学院图书馆的馆长是从校本部或其他名校聘请的已退休的老馆长,这些老馆长经验丰富,可以把自己的办馆经验直接传承到独立学院图书馆的建设中。(二)独立学院图书馆发展现状

独立学院图书馆和其他普通高校图书馆一样,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其产生、发展、壮大于学院的大环境下,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一种全新模式,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得到了蓬勃发展。然而,摸索中前进的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独立学院的健康持续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独立学院图书馆的发展建设。当前,从全国范围来看,独立学院图书馆发展极不平衡。除了部分独立学院图书馆由于办学方的高度重视及合作方资金的大力投入而得以迅速发展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独立学院图书馆发展严重滞后,差距较大。(三)影响独立学院图书馆发展的因素1.部分资源产权界定模糊

独立学院是政府或教育机构与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等非政府机构合作办学的一种新模式。大多数独立学院都是依托公办高校的品牌、声誉、办学经验、师资、管理等教育资源,由投资者出资提供办学所需的硬件设施而运行的,但有些独立学院的部分资产是依托于政府或母体学校获取的。比如一些独立学院建设之初的教学楼和设备仪器等大宗资产就是由母体学校剥离出去的,包括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等。单就图书馆而言,以下情况普遍存在:一是馆舍,一些独立学院的图书馆馆舍建设用地是政府给予了极大的扶持政策而得的;二是图书资源、书架、电脑设备等,这里的部分硬件资源是由校本部图书馆剥离出去的;三是各类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往往共享于校本部图书馆。

因此,独立学院图书馆的财产所有权可以说是政府与非政府机构共有,有形资产与无形资源并存,所有权与使用权交叉,是一种特殊的混合所有形式。另外,独立学院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主体,可以引入灵活的市场融资机制,实行多元化投资体制。这样,就可能在独立学院举办者、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引发诸多争端,甚至会给各方带来民事责任和债权债务纠纷,引起财产所有权以及与之相关的经营权、使用权等权益纷争。这些情况的存在,不但会使投资方的投资热情和投资动力难以持续,独立学院的发展前途堪忧,因投资方突然撤资致使独立学院中途夭折的事情也偶有发生。因此,解决好独立学院产权问题是独立学院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根基所在。2.举办方社会效益与投资方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举办方的公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在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社会文明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举办独立学院不仅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而且还有较大的社会效益。一方面,独立学院的招生一般以本地生源为主,其庞大的招生规模、灵活的专业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地方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公办大学通过创办独立学院,可以进一步密切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改善其发展的外部环境,从而有效提升大学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但在现实中常出现以下现象:一些举办方因担忧投资方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和短期回报,对独立学院干涉过多,影响其独立行使职责;反之,一些投资者因片面追求短期内的投资回报,只讲求办学规模而不注重教学质量。就图书馆而言,往往是漂亮豪华的馆舍和先进的设备外表下,包装着落后的管理方法和单一的服务内容,而图书馆的发展建设思路多半来自校本部有意无意地“关照”和“赞助”。故此,独立学院的举办者与投资者间的这种合作办学又纠缠不清的关系,势必影响到独立学院图书馆的健康发展。3.图书馆建设独立不独、忽视特色

在现实中,部分独立学院忽视自身生源层次现状,忽视其发展必须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当地的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基本规律,一味只争校部扶持和政府支持,盲目照搬照抄母体办学模式,在办学方针、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方向性问题上,完全抄袭母体学校,失去了独立学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作为文献信息中心的独立学院图书馆,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也半推半就地接受了对母体图书馆或政策上的依赖,放弃对特色的追求。比如在馆藏资源建设上,未能因材施教,完全不区分独立学院生源与本部生源的区别,照搬图书订单,仅是简单地减少采购品种和复本数,完全是母体图书馆的简化版。这样的资源基础也就难以实施服务上的特色和独立了。无庸置疑,这样忽视办学质量的后果可想而知,不仅贻误了提升办学层次的大好时机,也必将面临淘汰的危机。4.外强中干,软硬件发展不协调

独立学院图书馆通常“重硬轻软”,较少考虑“粗放型经营”与“集约化经营”的结合。对于馆舍、设备、藏书这些硬性指标资产往往是不惜成本,投入大量经费,而先进的设备之下缺乏软件的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程度较低。(1)服务形式单一

独立学院图书馆的主要服务项目是图书外借和阅览,基本没有开展信息咨询、读者培训、文献检索、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一些层次较深、针对性较强、富有探索性的服务活动。虽然有装备先进的电子阅览室,但可浏览的学术资源非常少,在互联网上基本看不到独立学院图书馆网站。有的图书馆注意到网络资源建设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对资源共享考虑甚少,有些图书馆由于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则根本不知道网络资源建设为何物。服务形式单一,缺少个性化服务,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这是独立学院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2)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在独立学院图书馆迅速发展的同时,虽然增加了从事网络资源信息的专业人员,但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较低,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以及数字化、网络化方面的技术和知识都难以适应独立学院资源信息建设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在当今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其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亟待提高。而且独立学院办学时间比较短,对图书馆的管理缺乏经验,管理比较混乱;一些员工对读者缺乏热情,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读者第一,服务师生的理念。同时,由于编制和待遇的原因,独立学院图书馆对图情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普遍造成人才紧缺,往往不足10名工作人员的馆却要为上万人以上的读者服务。而一些非专业人才的关系户越来越多,损害了图书馆人才的合理构成,使许多服务无从开展,即使勉强开展也效果不好。有些独立学院图书馆甚至连一个图书情报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图书馆内部的业务培训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提高图书馆员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的目的,从而导致图书馆队伍建设滞后,人员业务水平低,素质参差不齐的局面。(3)管理方式落后

独立学院图书馆因建设时间较短,缺乏像名校馆那样深厚的管理基础和底蕴,尚未形成完整的、健全的岗位责任制、业务工作规范体系和读者服务规范体系。由于人员严重不足,尤其是缺乏技术过硬的分编人员,面对每年数万册的图书分编量,许多馆束手无策,分类、编目质量粗糙难以避免。其中有些馆不分类、编目,就把图书直接放在书架上。(四)独立学院图书馆的发展策略

鉴于目前独立学院图书馆建设情况,国内图书馆学界有过许多思考,并对独立学院图书馆自身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促进独立学院图书馆健康发展的策略。1.建立产权机制,理顺各方权责利关系

首先,独立学院必须以法律形式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的高校产权机制,按“谁举办,谁所有,谁投资,谁得益”的产业规则,采取通过评估确定公私持股份额的产权机制,明确产权主体及其收益分配的问题。这样可以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保护投资者的合法财产权益和投资办学的积极性,最终规避了举办者与投资者之间的产权纠纷。

其次,要对独立学院办学伊始举办方投入的品牌、声誉、管理经验等软资源和土地、校舍、设备等硬资源进行估价,通过合同的形式将其转让给投资方,明确其产权主体由投资方归属,同时处理好国有资产转让时涉及的国有资产评估、转让费等一系列政策问题。若投资方暂时有困难,也可以出租的方式进行过渡。就图书馆而言,要对校本部图书馆投入的软资源和馆舍、图书资源、书架、电脑设备等硬资源进行估价,由投资方买断,明确产权归投资方所有。对于数据库等共享资源,可以通过向举办方支付一定的使用费以明确其使用权。2.规范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规范独立学院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会成员应由投资各方共同商定并在独立学院章程或董事会章程中确认,按投资各方所持的股份来确定。院长人选可由公办高校推荐,董事会聘任,对学院的日常管理及教学负责。投资方可以参与学校管理。整个领导体制既要有利于独立负责,又要体现民主管理。独立学院还应成立监事会,负责监督学校工作的运营及董事会方面的常务工作。举办方要从学校现有条件出发,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防止盲目跟风,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帮助独立学院办学,在保证校本部资源不被过度占用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独立学院的管理和教学组织工作,以确保其办学质量并适时退出。投资方要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以能为促进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作贡献为荣,在取得办学效益的基础上获取经济效益,加强成本控制,追求合理回报,防止以经济效益为唯一目的的行为。如此规范管理体制下的独立学院图书馆才有可能在充分共享母体资源的前提下,拥有独立的决策权,才可能拥有自己鲜明的办馆特色和广泛可持续发展的前景。3.走特色化建设道路

独立学院图书馆的“独立”不仅是人员、馆舍、资源、服务等物质层面上的独立,更重要的是要在精神层面上转变思路、摆脱依赖,走特色化建设的道路。如果一直在母体学校庇护下发展,就永远都无法成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图书馆是有形产品——文献资料和无形产品——服务的综合”,为使图书馆资源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图书馆同仁们进行过多种尝试。如广东省科技图书馆采用“你选书,我付款”的采访模式就是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在该馆中,有专门供读者选借的新书展示室。被读者选中的图书经过快捷的加工后可直接借出,其购买手续由采编部门负责办理。对于没有读者借阅的图书可以退回、归还书商。这种采访模式直接体现了读者的需求,在馆藏建设方面突出了“以用为本”的思路,在服务读者方面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又如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图书馆在构建让“读者满意”的服务体系上也颇有经验,值得广大独立学院图书馆同行学习借鉴。4.全方位提升办馆水平(1)制度建设

制度是图书馆的生命线,独立学院图书馆必须在规章制度和业务工作制度上有所创新。必须制订完整的、健全的、适应本馆实际的岗位责任制、业务工作规则和读者服务工作规则来规范约束图书馆工作中的各种行为;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里的人包括读者和员工,从人文关怀和人性体贴上提高图书馆管理的质量;在调研的基础上,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做好图书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引进一些被证明科学有效的国际通行管理办法和标准,尽可能实现图书馆的软硬件建设的优化配置,使其各种服务功能得到协同发展。(2)资源建设

信息资源建设是系统工程,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制订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馆藏发展政策,并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一系列信息资源建设总则和细则,确立馆藏发展总体规划。

2)资源采购要兼容基础性和专业性。馆藏政策的根本思路应该是:根据学院专业设置情况,深入调查读者需求,严格执行馆藏长短期发展政策,妥善处理不同类型文献的采购比例关系,根据读者需求层次,多采集各类教材和教参等基础性文献、应用型专业文献、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相关文献、计算机英语考级考试及公务员考试相关文献、学院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的特色前沿性信息文献。对于一些研究性资料,则不必大量采购。

3)正确处理与校本部资源的共建共享问题。充分考虑校本部馆的馆藏与采购政策,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防止重复建设,两馆之间应形成依托和互补的关系,以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信息资源信息增值服务,这就要求独立学院的图书馆应采用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型方式和手段来传承和发扬其原有的传统功能,与此同时还要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新使命。第二节图书馆及其职能概述一、图书馆的概念

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现了最早的图书馆。据《在辞典中出现的“图书馆”说》, “图书馆”一词最初在日本的文献中出现是1877年的事;而最早在我国文献中出现,当推《教育世界》第62期中所刊出的一篇《拟设简便图书馆说》,时为1894年。

什么是图书馆?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不少人会说,图书馆就是借阅图书的地方。这话也不错,因为借阅图书是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这种回答不是对图书馆下的科学定义。也有人会这样描述图书馆:“图书馆有馆舍,还有藏书,人们在那里阅览和借阅图书”。显然,这样的描述也是片面的,并没有揭示图书馆的实质,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图书馆的形态有可能将发生更大的变化,上述描述将不可能适用于未来的图书馆。要想准确、科学地回答“什么是图书馆”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揭示图书馆这个概念的内涵,认识图书馆的实质——对图书馆的质的全面而系统的规定。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图书馆活动的全部内容及其意义,也才能从理性认识的高度,历史地把握图书馆,认识图书馆。

由于图书馆及其环境发展的程度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造成不同时期人们对图书馆的表述也不同。在对“图书馆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理性思考中,近现代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美国图书馆学家巴特勒提出来的:“图书馆是将人类记忆的东西移植于现在人们的意识之中的一个社会装置。”在这个表述中,他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图书馆是一个社会装置;二是图书馆的功能是移植于人类的记忆。巴特勒主要是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概括图书馆的质的规定性的。

稍后,美国图书馆学家谢拉认为:图书馆是这样的一个社会机关,它用书面记录的形式积累知识,并通过馆员将知识传递给团体和个人,进行书面交流。因此,图书馆是社会中文化交流体系的一个重要机关。谢拉是从他的“社会认识论”的思想,从图书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角度来认识图书馆的。他指出了图书馆的功能在于交流知识,图书馆是实现交流知识的社会机关。

与谢拉同时期的德国图书馆学家卡尔施泰特则认为,图书是客观精神的容器,图书馆是把客观精神传递给个人的场所。客观精神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够建立和维持各种社会现象。因此,图书馆就是在维持社会现象中,使时代结合的纽带。客观精神主要指的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图书馆就是使文化的创造和继承成为可能的社会机构。卡尔施泰特是从文化的创造和继承这个角度来认识图书馆的作用和性质的。人类的文化正是通过图书馆才得以继承和发展。图书馆起到了纽带的作用。

吴魏慈等在《图书馆学概论》(1985)中提出:“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书刊资料,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文化机构。”这个定义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它是对传统图书馆本质的概括。

给某一学科的基本事物下定义,应当考虑其历史发展的过程,同时应有较强的适应性。因此,在对图书馆下定义时,应考虑提出一个普适的定义,即可以适用于传统与未来图书馆的定义。由于信息技术与图书馆发展已相当充分,给图书馆下一个普适定义的时机已成熟。我们认为:图书馆是社会记忆(通常表现为书面记录信息)的外存和选择传递机制。换句话说,图书馆是社会知识、信息、文化的记忆装置、扩散装置。无论社会形态如何,各个社会阶段的图书馆都承担着知识、信息、存储、整序、传递乃至增值服务的职能。

由于传统图书馆是以实体形态存在,使人们习惯上把图书馆看作一种机构,但我们应当把图书馆看作一种社会机制。未来的图书馆可能不以我们熟知的实体形态存在,但只要存在一种充当社会知识、信息的记忆、扩散装置的机制,我们就可以将其视作传统图书馆的未来形态。二、图书馆的地位

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资源有师资队伍、图书馆与教学仪器设备。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成功的背后都得益于图书馆作用的发挥,一流大学必有一流图书馆做其坚强后盾。哈佛大学是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之一,哈佛大学图书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学图书馆之一。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是大学地位与实力的象征。

独立学院图书馆即为高校图书馆,它不仅仅只是一种纯粹性的学术服务机构,其地位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一种文化教育设施和高校精神文化资源的重要源头。高校的科学研究活动离不开它,高校内的社团兴趣活动的开展也与之息息相关。教育的根本要求是“育人为本”,伴随着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时代,高等教育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大学图书馆培养学生健康、全面的人格,培养学生全面的道德观,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在高校文化尤其是道德建设中,图书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思想敏锐,求知欲强,阅读兴趣广泛,在这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黄金时代,读书、进取、开拓、创新,图书馆是最好的场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校图书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坚持社会主义办馆方向的一些基本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开创了高校图书馆事业的新局面。我国高校图书馆是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的。高校图书馆的一切工作必须服从于这个前提,服务于这个根本目的。1987年7月国家教委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它的工作是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明确了高校图书馆在高等教育中所具有的功能和应发挥的作用,确立了高校图书馆在高校中应有的地位。这种观念上的变革,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对高校图书馆在高等教育中应发挥的作用明确了责任,也极大地调动了高校图书馆工作者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三、图书馆的属性

在“认识”图书馆的属性时,可以对它进行划分,但是在“表述”它的时候就要努力找到它的本质属性(个性),因为所有属性指的都是一个事物的属性,都是由其本质属性派生出来的。对属性的认识说到底就是对个性的认识。(一)事物的属性

所谓“属性”,就是指一事物所固有的那种属性。那么,什么是“固有的属性”?是指事物本来就有的、非外加的、用它足以同其他一切事物区别开来的那种属性。(二)图书馆的属性

人们习惯把图书馆的属性分为“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如果说作为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还算可以的话,那么,在表述图书馆的属性的时候就不合适了。“一般属性”包不包括“本质属性”?如果说“包括”,那么,把二者分开就没有必要;如果“不包括”,那么,“一般属性”也就失去“一般”的意义了。再说,“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能分得开吗?二者能够独立存在吗?实际上,所有这些属性全都是图书馆这“一个”事物的属性。既然如此,问题似乎就简单化了。只要我们找到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即用以在本质上区分其他事物的那种属性)就已经足够了。如果我们能够把一切事物的个性(本质属性)全都认识清楚,全都搞明白了,那么,我们就认识了整个世界。

图书馆的属性,就是指图书馆本来就有的那种属性。顾名思义,图书馆“本来就有的”属性,它只能是为图书馆“所独有”的那种性质,即除了图书馆以外其他任何机构都不具有的那种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事物的属性指的就是它的“本质属性”。在现有的图书馆学专著中或基础理论的论述中,人们对图书馆属性的认识出现了外延扩大化倾向。

图书馆作为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机制,人们并不是在创造它的时候就对其性质认识清楚了,这里面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人们开始研究图书馆的性质是在图书馆学诞生以后。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入发展,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人们对图书馆性质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1.关于图书馆的“社会性”

所谓社会,指的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形态。社会的另一个含义,泛指由共同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图书馆的社会性,指的是它作为人创造的社会机构,在其发展过程中能体现出不同社会形态的特点。图书馆作为人们共同使用人类的精神财富的一种组织形式,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在这里必须首先明确一点,“图书馆具有社会性”与“社会性是图书馆的属性”,这是两句话,表述的是两个意思而不是一个意思。说A社会机构有B属性,这是一回事;而说A社会机构的属性是B,这又是一回事。虽然两个句子的谓语动词都是“是”,但是,这两个句子里“是”字的前后两部分是不能“互换”的。这就是说,逆命题是不成立的。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自从地球上有了人,大自然从此就被“人化”了,原始的大自然已经变成了“人工自然”、“人化自然”,世界上的一切无不留下人的痕迹,原始的、天然的大自然已经不存在了。这就是说,一切都从属于社会,一切无不留下社会的“印记”。试想,在人类社会中,还有什么能够脱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的吗?没有。一切社会机构(其中当然包括图书馆)无一例外地全都具有社会性。因此,用不着把所有社会机构所共同拥有的那种共性“社会性”单独“关照给”图书馆,更不必花费大量笔墨从许多方面去论证它。因为,这种论证是没有意义的。例如,论证理由之一是“图书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 “图书馆一诞生就带有人类社会的胎记。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都在图书馆的身上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其实,有哪一个社会机构“不是一诞生就带有人类社会的胎记”呢?如果没有这样的社会机构,那么,“社会性”不就是任何一个社会机构的共同属性了吗?如果把事物的共同属性归结为某一事物的属性,那么,事物的性质就不胜枚举了。例如,物质性、客观性、运动性、矛盾性、时间性、空间性、信息性等等,(任何事物都不能没有这些属性),这种“万金油”式的性质能作为某一特定事物的属性吗?再如,论证理由之二是“图书馆的文献具有社会性”。众所周知,文献是有目的的“人工创造物”,不是无目的的自然存在物,而任何人工创造物都是在人类社会里生产出来的,因而无不打上人工的烙印。文献如此,一切人工创造物无一例外地全都如此。又如,论证理由之三是“图书馆的读者具有社会性”。在人类社会里,任何人即整个人类都具有社会性,而作为人类当中一部分的读者当然也必定具有社会性。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生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才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87页)。如果说,图书馆因为有读者,所以具有社会性,那么,商店当然也会因为有顾客,医院也会因为有患者,车、船、飞机也会因为有乘客同样具有社会性,等等。

总而言之,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会性。由此可见,社会性是所有社会机构的普遍属性,而不是图书馆固有的属性,因此,没有必要列为图书馆的属性当中。还如,论证理由之四是“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工作具有社会性”。为什么图书馆具有社会性?其理由是“图书馆事业是一项社会事业,办好这项事业不是单靠哪个部门就能办得到的。”图书馆的确是这样,但是又有哪项事业不是这样的呢?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里,还有哪项事业不是社会事业吗?还有哪项事业是单靠自己就能办得到的吗?既然各行各业全都如此,那么,把它单独列为图书馆的属性,还有什么意义吗?看来,把共性的东西单独“送给”某一特定事物是不妥当的。2.关于图书馆的依辅性

对于“依辅性”,在吴魏慈的《图书馆学概论》中把它分为“依附性”和“辅助性”两种。前者说图书馆必须为其经费的资助者服务,后者说图书馆在社会中永远处于附属地位。且其有力根据是“图书馆并非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这种说法是缺乏根据的。第一,所有社会机构都必须为社会服务,图书馆不能例外;第二,所有“非经济实体”全都具有依附性,包括一切事业单位或部门,连中央领导机关也要“为人民服务”,图书馆不能例外。第三,图书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里它还有阶级性,因此,它并不是“谁给钱就为谁服务);不仅如此,图书馆事业从属于第三产业,而在信息社会里,第三产业对社会的各行各业有巨大的反作用。既然这种“依辅性”(服务性)不为图书馆所独有,因而也不应该列为它的属性当中。至于经济实体,是不是它们不为社会服务,就没有依附性了呢?也不是。凡是社会机构,无论是经济实体,还是非经济实体,它们都是社会的一个领域、一个方面,它们不可能只靠自己就能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当然,由于经济实体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所以其独立性相对大一点,或者说,它们的独立性在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3.关于图书馆的学术性

以前,人们,特别是图书馆界外的人们对图书馆具有学术性的问题持否定态度。但是,图书馆的学术性确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它不仅没有被否定掉,相反却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公认。这一点是要首先予以充分肯定的。然而,社会上具有学术性的社会机构实在是太多了,科学研究单位和部门就不用说了。其他社会机构例如学校、编辑、出版、发行以及文化、艺术、体育、医药、气象等等领域,可以说,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都存在着学术性问题,因此,为图书馆的学术性所寻找的种种理由(例如图书馆是整个科学研究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图书馆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学术性活动;现代图书馆广泛采用各种现代化设备,图书馆的各个工作环节也开始了电子化、网络化;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有一大部分从属于科技人员)无论有多么充分,有多么正确,都似乎没有必要了,因为没有人反对这种结论。但是,正是由于学术性不是图书馆的“个性”,所以,不把它列为图书馆的属性也是可以的。4.关于图书馆的本质属性

所谓“本质属性”就是指为一事物所独有,借以区别其他事物的那种属性就是该事物的本质属性。一事物的本质属性只有一个,不可能有两个或更多个。当然,一个事物具有多种性质,除了其本质属性以外的所有其他性质都会与其他事物的性质相重复,因而不具有个性,相反具有共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愈来愈深刻,对图书馆本质属性的认识也愈来愈科学。客观存在的每一个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比较深刻、一贯和稳定的方面,现象则是本质在各方面的外部表现,是事物比较表面零散和多变的方面。本质和现象既统一,又相互区别。其表现为:第一,现象是个别片面和表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是事物内部深藏的东西。第二,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平静相对稳定的。第三,从认识上看,形于外的现象,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藏于内的本质,则看不见摸不着,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和本质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科学的认识就是要透现象认识本质,它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由上述可见,本质属性是某类事物必然具有并与其他各类事物区别开来的属性,是事物内在的质的规定性。事物的一般属性都是由本质属性派生出来的。

对图书馆本质属性问题,图书馆学界曾进行过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对于本质属性问题,大家在认识上并没有分歧,但对什么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认识就有所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藏用说

这种观点认为,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应该是收藏图书与提供使用,或称知识信息的集聚与传递。因为:这是图书馆所特有的,而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具有的;这是古今中外图书馆都具有的属性,无一例外;图书的收藏与利用,构成图书馆的特有矛盾和主要矛盾,它决定着图书馆的其他矛盾,这对矛盾的不断运动,成为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2)交流说

这种观点认为,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事物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它规定和限制着事物的一般属性。图书馆是一个客观实体,图书馆活动是这个实体的外在表现形式,对文献的搜集、整理、保管、流通和利用,则是其活动内容的具体体现;而这种活动的核心和本质,就是人类社会文献信息的交流。文献信息交流是图书馆固有的、普遍存在的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和社会联系,它决定了图书馆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贯通于图书馆活动过程的始终,渗透到图书馆现象的各个领域,并将图书馆的各个要素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中介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