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诗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14:18:27

点击下载

作者:上海古籍出版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清明诗词

清明诗词试读:

前言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2008年,我国首次将清明作为国定假。清明时节气温转暖,自然界春机盎然,非常适合踏青郊游,自汉代造太初历定二十四节气后,它便是农业生产中开始春耕春种的标志时间。

清明节俗应该追溯至失传已久的寒食节。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即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

寒食

,禁火三日。”禁火之俗,据说早在周代已形成,禁火期间,不能烧煮,只能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所以称作“寒食”。六朝唐初,民间已有寒食上坟的习俗,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颁布敕令,正式将它定为常礼(见宋王溥《唐会要》卷二十三)。清明是冬至后一百零六天,紧接寒食,唐宋时期寒食节有全国性的休假,假日短则四天,长则七天,都将清明包括在内。当时,清明在寒食节中已据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因为禁火结束后,需要在这一天用榆木或柳条乞取新火;且寒食扫墓也多延续至清明,如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的风俗,凡是新坟都只在此日拜扫(见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的重心转向了祭奠亡人,原先禁火食冷的习俗日渐淡薄,元以后几乎消亡,“寒食”之名便最终为“清明”所取代。从此,清明节就成为家人相携、扫墓出行的重要日子。

古代的清明、寒食除了禁火、扫墓外,由于气候宜人,还有许多游乐活动,如:春游、宴饮、斗鸡、踢球、荡秋千等等。当此佳节,诗词吟咏之风十分盛行。那些流传至今的作品不仅提供了宝贵的民俗学资料,而且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中国民间一直有入土为安的观念,所以扫墓时心态平和,富于人情味,祭扫完毕可以在坟前享用祭品,然后踏春游赏,热闹而欢快。可见尽管以祭奠为核心,这个节日仍然强调对生者的满足,相关的诗词便生动展现了人生的不同境遇:有的纵情欢愉、陶醉于春色,有的则客路思亲、哀伤于失所。当然吟咏特定的节日,也不乏共通的话题,如对春秋晋国大臣介之推的纪念。介之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后,隐居山中不肯做官,文公放火烧山,他便抱木而死。汉代以后,人们将禁火习俗附会于这个故事。对这种不慕荣华、宁死不屈的精神,诗人们既钦佩又寄予同情。

本书选录清明诗词曲近八十首,加以注释和赏析。清明节俗之所以能历久弥新,是因为它符合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敬畏先灵、珍惜现世的共同心理需求,而正是这些作品真实地呈现了这一民族心理的积淀过程,希望今天的读者能通过这份珍贵的民族记忆,加深对清明节的体认和理解。

寒食应制

[唐]韦承庆[1][2]

凤城春色晚,龙禁早晖通。[3][4]

旧火收槐燧,馀寒入桂宫。[5]

莺啼正隐叶,鸡斗始开笼。[6][7]

蔼蔼瑶山满,仙歌始乐风。【注释】

[1]凤城:古时京城的别称,谓帝王所居之城。

[2]龙禁:皇城禁苑。早晖:早晨的阳光;晖,日光。

[3]旧火句:古人四季用不同的木材钻木取火,根据汉代礼学家郑玄给《周礼》所做的注释,成例是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因为在

寒食

这天是不举火的,所以有一个旧火与新火的空档,这一天旧火被熄灭,旧火所用的木材被收起来,大家等待着第二天新火的开始。

[4]桂宫:汉武帝曾经建造桂宫,陈后主也曾为张丽华建造桂宫,故址分别在今陕西西安西北和江苏南京市境。这里即指皇宫。

[5]鸡斗:寒食节令向有斗鸡的风俗,唐玄宗就十分爱好。

[6]蔼蔼:茂盛的样子。瑶山:即榣山,《山海经》中山名。

[7]乐风:指歌曲。《山海经·大荒西经》:“祝融生太子长琴 ,是处榣山 ,始作乐风。” 郭璞注:“创制乐风曲也。”

寒食的日子,是京城里的春天都快过完了的时候。早晨,当第一束阳光照进皇宫的时候,人们把过去的一季用来引火的东西都收起来了,于是仿佛冬日未尽的寒冷又一次来到了这里。可是,欢跃的春情却不因禁火的习俗而停止,鸟雀们虽然身子都隐藏在树叶子里,不过它们清脆的叫声依然声声入耳,宫中的人们也兴致勃勃,将鸡放出笼子,举行寒食时惯有的节目—斗鸡,尽兴娱乐。皇城禁苑犹如传说中的仙山,一派仙乐嘹亮。太平盛世,一切都是那么祥和美好啊!这就是叫韦承庆的这位唐人奉献给皇帝的诗。[1]寒食[唐]卢象[2]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3]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4][5]

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6]

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7]

光烟榆柳灭,怨曲龙蛇新。[8][9]

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注释】

[1]寒食:寒食节。自《后汉书》起,把这天不许点火的风俗附会为因纪念介之推之死。

[2]子推二句:春秋时晋国大臣介之(也作“子”)推在辅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回国后,因隐居山中不肯出来做官,被活活烧死。

[3]一人:指介之推。

[4]深冤:指介之推因不愿做官而被山火烧死。

[5]峻迹:突兀高洁的行迹。古无邻:自古以来没有可与他相比的。

[6]魂魄二句:形容介之推的灵魂感天动地。御宇神,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皇帝御宇,其言也神。”御宇,指帝王统治国土。

[7]龙蛇:介之推随重耳出亡而未得封赏,时人不平,为作《龙蛇歌》。

[8]文公:即晋文公重耳。霸:霸主。重耳早年因献公立幼子为太子出奔在外十九年,后由秦国送回,即位后发奋图强,终于成为霸主,号令诸侯。重耳周游列国

[9]负:辜负。此臣:指曾经与他共患难的功臣介之推。

长期流传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带有浓厚的人情味。比如说寒食这个上距冬至日一百零五天、下离清明节一、二天的节日,起初只是周朝的一项禁火的旧制度。到了晋代,人们才把它与发生在春秋晋国的一件往事联系起来,那就是一直流传至今的有关介之推宁可被烧死,也不愿出山做官的传说。作为事件的双方,介之推的耿介、倔强、不图荣华富贵固然少有其匹,在坚持人生信念方面肯定值得赞赏;但对晋文公来说,他放火烧山的初衷,也许并不像后人想像的那样无情和残忍,只是为了逼介之推出来相见而已。然而历史尊重的却是事件的结果而并非当事人的意愿,于是别无选择地将同情留给了受害的弱者。正因为这样,我们有了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的寒食节、为纪念屈原而设的端午节,以及为纪念伍子胥而定的八月十五观潮节。由此可见,一个民族的节日所折射出的不仅仅是那个民族曾经历的重大事件,而且更是体现在那些历史事件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1]

寒食还陆浑别业

[唐]宋之问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2][3]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4]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5]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注释】

[1]陆浑:地名,在今河南嵩县。别业:即别墅。

[2]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清明亦有插柳、戴柳之俗。

[3]伊川:水名。即“伊河”。洛河支流,在河南西部。

[4]酒复春:唐人名酒多用春字,如竹叶春、松醪春、烧春等。

[5]野老句:据《艺文类聚》所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在帝尧的时候,天下太平,百姓无事。有一位老人年八十余,击壤于道中。看见他的人感叹帝尧之德,听见了反驳道,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辛苦劳作而衣食无虞,这跟尧有什么关系,他对我有什么恩德呢?

李花与桃花大约在惊蛰前后开放,到了寒食、清明时节,已经开始凋零。所以,当宋之问在寒食节令的洛阳城里看花时,他所看到的,是纯白而开始凋落、纷飞如雪的桃花、李花。这样的落花时节,心情未免有些萧瑟的他来到在陆浑山中的田庄,却发现那儿的花才刚刚开始开放,该是如何的喜之不置啊!洛阳城中桥边牵惹人的杨柳固然值得留恋,而山中伊水边月影里的桃李更值得玩赏,何况有酒助兴,有友同乐,沉醉酣歌,此乐何极!山中仿佛是人世之外的一个仙境,这里的花开得比较晚,这里的时间过得比较慢,这里的人们快活地闲适地生活,并不关心,也不明白各种政治问题,但是这种糊里糊涂的快乐生活,在宋之问这个臣子的眼中,却正反映出了政治的清明,因此就更值得高兴。春满江南图

寒食城东即事

[唐]王维[1]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2][3]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4][5]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注释】

[1]演漾:荡漾。蒲:水生植物名。芷:香草名。

[2]蹴鞠:我国古代的足球,古人用以进行练武、娱乐、健身。这种运动据说始于皇帝练武士,战国时已流行。

[3]秋千:寒食有打秋千的风俗。相传时春秋齐桓公时从北方山戎传入。

[4]分日:逐日,即一天天,每天。

[5]上巳:节日名。古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有于流水之处洗濯祓除的习俗。魏晋后改为三月三日,后亦有仍用巳日者。蹴鞠图

这首诗中交错着青春的朝气蓬勃的力量和家常的安宁闲适的气息,但两者之间却一点也不冲突,反而协调地融合在一起。一道清溪穿过桃李花丛,是力量;而溪中水草缠绕在一起则是柔静;溪上的几家人家,半落的花瓣,是柔美的宁静的气象;而高跳起的蹴鞠和飞荡起的秋千,又是力量和青春。最后一句诗是全诗的中心,王维认为年轻人应该每天出去游玩,每天都开开心心,无忧无虑的,才不算虚度时光,不仅仅是在清明和上巳这样的节日才去玩耍。这里表达的是“及时行乐”的意思,也就是说,人的青春,甚至生命,是很短暂的,就像花儿一样,不久就会凋零,那么,用短暂的时光来做什么呢,建功、立业、修身、做学问,终究都不实在,抓紧时间好好享受快乐才是真的。

寒食即事

[唐]王昌龄

晋阳

寒食

地,风俗旧来传。[1]

雨灭龙蛇火,春生鸿雁天。

泣多流水涨,歌发舞云旋。[2]

西见之推庙,空为人所怜。【注释】

[1]龙蛇:春秋晋人介之推随晋文公重耳出亡而未得封赏,时人为之鸣不平,作《龙蛇歌》。此处龙蛇代指介之推事。

[2]之推:即介之推。

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事,自然晋阳就成了寒食节令的发源地。这首诗是王昌龄在晋阳之地拜谒了介之推庙之后写作的,可以说是一首咏史诗。他目接笔属,一一道来。他看到千年来寒食的风俗依然完好地在晋地流传,他看到一千年来的雨水早已浇灭当时绵上山中的大火,他看到今日的鸿雁如千年前一样跟着春天飞来,他还看到就算是多么宽阔的大河,也似乎装不下千年来后人缅怀叹惋的泪水,只有一声悲歌尚可使今日的云霞为之舞旋。在春秋时人的心中,介之推火焚是难忘的记忆;在王昌龄的心中,人们纪念介之推的寒食风俗是可贵的记忆;而在我们当下之人的心中,恐怕王昌龄这首诗以及千千万万同样的为了纪念而纪念的诗作也已成了我们难以割舍的追忆了。介之推焚身绵山寒食[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读孟云卿此诗,知道了过寒食不举火尚有穷书生的无可奈何在其中。大户人家过寒食,只是象征性地应个景,可是贫苦人家,就算不过寒食也常常是点不起灯的,这是人生的无奈和不公。但是孟先生此诗,调子似乎悲哀了一点,若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似乎并不至于如此颓唐。可以想想寒食这天,平日里华烛万盏的富贵人家也只能陪着我们这帮穷人不点灯,不开火,就好像不管有钱没钱,到了浴室里面,都是一样的,这样似乎稍可慰藉,亦可使诗歌显得诙谐一些吧,当然这种想法可能也只是阿Q精神而已。

清明日宴梅道士山房

[唐]孟浩然[1]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2][3]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4]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落花。[5]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注释】

[1]轩: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物华:美好的景色。

[2]青鸟: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

[3]赤松:传说中古代的仙人。

[4]丹灶:道家的炼丹炉,用以炼长生不老之丹药。

[5]流霞:仙酒名。

隐居山林的诗人孟浩然在清明这天体悟到了春天的逝去,于是打开门来尽量地多欣赏一下大自然的美景。他的道士朋友却自有另一种办法来留住时间,那就是炼金丹,求长生。孟浩然虽然并不尽认同他的看法,却也认为如果可以长生,容颜不再老去的话,那么即使经常喝得大醉也无妨了。从某个方面来看,当然可以说,因为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应该珍惜时间,不要常常喝醉,虚度光阴,如果时间并不有限,那么常常喝醉挥霍一些也不要紧,但是反过来看,如果拥有无限的时间却一直用来喝酒的话,其实无限的醉跟有限的醉是没有什么分别的,这样说来,去追求无限的时间也变成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了。[1]

一百五日夜对月

[唐]杜甫[2]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3]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4][5]

仳离放红蕊,想象嚬青蛾。[6]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注释】

[1]一百五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气。

[2]无家二句:杜甫作这首诗时流离在外,与家人天各一方,所以说“无家”。金波,指明亮的月光。

[3]斫:砍。月中桂:古人把月亮中的阴影想象为桂树的影子。

[4]仳离:离别。又特指妇女被遗弃。这里说与妻子分别。牛郎织女

[5]嚬:同“颦”,皱眉。青蛾:女子青黑色的长眉。这里代指妻子。

[6]牛女二句:意思是说不要以为牛郎、织女有相思的哀愁,他们到了秋天还能渡过银河彼此相见,而自己却与妻子相见无期。“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中国人最看重的心理情结,这种情结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使人挥之不去,招之即来。寒食在中国各种传统节日中尽管不像春节、中秋和重阳那样具有浓郁的家庭团圆氛围,但如果一人在外,身边没有亲人的陪伴,难免会滋生种种思念之情。杜甫这首写在寒食之夜的小诗,即生动地记载了孤身一人独对明月的感受。月亮已经很明亮了,诗人却嫌它清光还不够多,幻想着要砍去月中的桂树;牛郎织女长期被银河阻隔,愁思不能说不深,可是每年七七还有相见之期。这前后两种表述看似违背常理,其实都由中间“仳离放红蕊,想象嚬青蛾”而来。寒食清明本是和亲人一起踏青赏花的时节,如今诗人和妻子天各一方,自然会生出无穷的人生遗憾,这种发自内心的幽深的愁思有谁来见证呢?套用现代歌词中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月亮代表我的心”。[1]

小寒食舟中作

[唐]杜甫[2]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眼花似雾中看。[3]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4][5]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注释】

[1]小

寒食

:寒食的次日,即清明的前一天。

[2]隐几:倚着几案。萧条:孤寂冷清。鹖冠:一种用鹖鸡毛装饰的帽子,战国时楚国隐士常戴,称“鹖冠子”。这里杜甫用来自比野老。

[3]娟娟:轻盈美好。幔:船舱的布帐。

[4]万余里:杜甫作这首诗时人在湖南潭州,这里用来说明与首都长安距离十分遥远。

[5]直北:正北。

据学者考证,杜甫这首七律作于大历五年(770)春天,地点则在湖南潭州。当时诗人年老多病,寄身舟中,恰逢寒食与清明间的小寒食。他斜靠在船中的几案旁,穿戴着乡村野老的衣帽,吃着寒食日特色食品糖拌冷粥,放眼向船边和两岸望去,品赏着沿途春天的景色。虽然已老眼昏花,但从诗的描写来看,他当时的心情还是不错的。一路上水流清澈,野花烂漫、飞蝶戏幔、轻鸥掠水,白云飘浮、青山连绵,这一切都与时逢小寒食的“佳辰”有关。尽管全诗仍不脱叹老嗟卑常调,末尾也有忧国失意、“愁看”长安的暗示,但良辰美景同样对老年人具有调节心理的特殊效应,是非常明显的。诗中“春水船如天上坐,老眼花似雾中看”两句既是老年人看景的真实感受,同时在审美意识上也具有一种特别的飘逸朦胧感。另外需要补充的是,这是诗人留下的最后一首写小寒食的诗,因为就在这年冬天,也就在船上,诗人因病最终离开了人间。我们在要感谢诗人的同时,也要感谢寒食清明,正是后者使诗人产生了如此的美感,并把它留给了后人。寒食[唐]韦应物

晴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1]

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

长歌送落日,缓吹逐残杯。[2][3]

非关无烛罢,良为羁思催。【注释】

[1]彩绳:即秋千的绳索。

[2]无烛:寒食不举火。

[3]羁思:客居他乡的乡思。

一席酒吃到日落,虽然园中百花烂漫,虽然有彩绳的秋千,有轻盈的皮球,可以玩赏助兴,虽然席旁歌吹之声不减,实堪入耳,但吃酒的诗人却已是意兴阑珊,不是因为寒食不可点烛,妨碍了日以继夜的秉烛买醉,而是自己身在他乡,一种乡愁不能自已,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好像越是应该快乐的场合,乡愁便越深似的。此诗仿佛是在一层层地抽丝剥茧,前四句还是一派欢乐气象,五、六句渐觉不对,最后一句终于道出藏在欢乐之后的愁闷来,颇饶曲致。寒食

[唐]韩翃[1]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2][3]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注释】

[1]寒食: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为寒食,禁火三日。御柳:指长在御苑宫禁中的杨柳。

[2]汉宫:此处以汉代指唐,即唐宫。

[3]五侯:班固《汉书·元后传》载,汉成帝时同时封其舅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时为高平侯。后以五侯泛指权贵豪门。

韩翃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诗名远著。《本事诗》载德宗时,知制诰缺人,中书省请旨,德宗批道:“与韩翃。”当时朝中有与韩翃同名者,德宗录“春城无处不飞花”诗,加批:“与此韩翃。”这段佳话,可见此诗当时万口传诵,承平闲雅之气,得帝王赏爱。

寒食清明是唐时的大节,宫廷会在清明日以冷餐宴请百官,宴后将当天新取得的火种,分赐给贵戚近臣。这是荣耀的象征,唐汝询《唐诗解》载:“时方禁烟,乃宫中传烛以分火,则先及五侯之家,为近君而多宠也。”

诗歌起首描绘了清丽流美的飞絮图,下联刻画了祥瑞氤氲的赐火轻烟图。宫廷闲暇,皇恩浩荡,特权的荣耀寓于春日斜柳飞花中,两个图景共同构成境界清华、雍容雅致的气象。

寒食戏赠

[唐]柳中庸

春暮越江边,春阴寒食天。[1]

杏花香麦粥,柳絮伴秋千。

酒是芳菲节,人当桃李年。

不知何处恨,已解入筝弦。

[1]杏花句:《邺中记·附录》:“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秋千图

越地的寒食,有可口的杏仁麦粥,有快活的秋千荡漾,可以在花间饮酒,也可在酒中看花,在这样的春日里,人应该快乐才对,却不知从哪里飘来筝声,分明地弹出怨恨之声。诗人写这首诗不知仅仅是要送给自己的朋友赏鉴呢,还是要送与那位弹筝人,顺便逗弄他一下。不过伤春悲秋本是文人常事,筝声中带有怨恨之声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可怪的是诗人偏要想一探究竟,那么奇怪的可能并不是那弹筝之人,而是诗人自己,或者这筝声中的怨恨之声本也只是莫须有的事情,有的只是诗人询问的冲动吧。[1]

东都所居寒食下作

[唐]陈润

江南寒食早,二月杜鹃鸣。

日暖山初绿,春寒雨欲晴。[2][3]

浴蚕当社日,改火待清明。[4]

更喜瓜田好,令人忆邵平。【注释】

[1]东都:唐时指洛阳。

[2]浴蚕:旧时风俗农历二月十二日浴蚕,以菜花、野菜花、韭花、桃花、白豆花揉之水中而浴之,以减少病虫害。

[3]改火:指寒食节后重新取火。

[4]邵平:秦朝故东陵侯,秦亡后为布衣种瓜长安城东青门外,瓜味甜美,时人谓之"东陵瓜"。后世因以"邵平田"代称退官隐居之人的田园。浴蚕图

走出城市的樊笼,才知道春天的脚步已遍布田间地头。春日暖阳里,杜鹃声声,草色青葱;远山如黛,平湖如镜,一派生机盎然之气候。虔诚的蚕户们赶在社日将蚕种放入各色花萼浸泡过的水里洗浴,以求春蚕平安生长、丰收;淳朴的村民们遵从着古老的习俗,在寒食节日里禁火冷食,等到清明时方生新火,上坟祭扫,祈求一年的安宁。不远处一片青翠的瓜田里,瓜苗随意伸展枝蔓,令人想起当年不愿违背自己志向、隐居田园的东陵侯邵平。而我,何时能摆脱尘俗的羁绊,回归自然,走向田园,获得向往已久的恬静。[1]

清明日次弋阳

[唐]权德舆[2]

自叹清明在远乡,桐花覆水葛溪长。[3]

家人定是持新火,点作孤灯照洞房。【注释】

[1]弋阳:今在江西东北部。

[2]葛溪:在弋阳东。

[3]洞房:指深邃的内室。

逢此清明佳节,而我却身为异客,奔赴他乡。眼前潺湲的葛溪水,正如我心头的感伤,几多波澜,几许曲折,何其悠长。他乡的风物,虽然恬美;他乡的河流,一样深广。而我只想问:家乡祖先的新坟旧垄,青草是否如往年一样繁茂苍翠?家门前的杏树,是否已为东风吹落了春红?家中的小儿女,是否已知道问起我的讯息?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此时家中,定然在用榆柳木取火点灯;只是,往日烛光下成双的身影,如今是天各一方,空房内独自剪烛的妻子,心中定与我一样凄惶。

宫词

[唐]王建[1][2]

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3]

寒食内人常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注释】

[1]未明天:天还没大亮的时候。

[2]昭阳:汉成帝时,赵飞燕之妹赵合德有宠,居昭阳宫,宫中饰以金玉明珠,极为华丽。后多以“昭阳”代指宫殿。

[3]内人:指宫女。白打:古时蹴鞠游戏的一种。《蹴踘谱》云:“曳开大踢名白打。”《山堂肆考》云:“两人对踢为白打。”一般认为这种游戏多伴有赌彩。宫女蹴鞠

这是王建百首宫词中的一首。王建宫词记述了大量宫廷中的场景、事件、习俗等等,本诗所讲的就是宫中过寒食节的情景。宫女们脸上还带着昨夜未卸的残妆,清晨便聚集在一起玩蹴鞠游戏,可见她们对寒食节到来的期待与兴奋之情。平日深居禁中的宫女们,在这一天可以略微轻松一下,走出殿外盘桓花下踢球作乐,还可以得到内库分发的赏钱,可说是难得的欢乐时刻。寒食蹴鞠及分发赏钱都是宫中常见之习俗,韦庄《长安清明》诗中也提到:“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1]。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注释】

[1]砌:指台阶。刺史:白居易自指,时任苏州刺史。

和煦的晚风中,遥看如银钩般的月儿闲挂夜空,一次次踏遍青碧色的台阶,一次次绕着回廊徘徊四顾,怎奈依旧是那些朱红的的阑干与帘栊。在这清明之夜,诗人本想让自己远离多年来困扰于心的长安国事,搁下眼前的繁冗案牍与官家俗务,烧起高烛,悬起灯笼,趁夜贪欢一晌,玩赏园中闲开的花丛,又怎奈,夜色中,它们又不复平日之姹紫嫣红。是因为香雾蒙蒙,还是自己风烛残年,老眼昏昧,不识幽容?而远处谁家三五年少,丝竹喧阗,饮酒作乐,他们的情兴与老人终究不同。[1]

清明日送韦侍御贬虔州

[唐]白居易[2]

寂寞

清明

日,萧条司马家。[3]

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

欲别能无酒,相留亦有花。[4]

南迁更何处,此地已天涯。【注释】

[1]虔州:指江西赣州一带,唐时属蛮荒之地。

[2]司马: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诗人自指。

[3]饧:用麦芽、谷芽熬成的糖。冷粥:寒食节风俗,家不举火,以粥冷食。

[4]南迁:指韦侍御被贬至虔州。

浔阳江头,我曾偶遇长安歌女,共叹天涯沦落。今番韦君又失意南迁,在这榆嫩柳新、百芳斗艳的清明节,留下我一人愁怀离索。如此萧条的门庭,尽管江南处处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如此落寞的身影,尽管街头巷陌士女如云,赏花踏青。聊将前日的冷粥和着甘糖,再来几盏滚热的苦茶,销融尽你我心头欲理还乱的冷肠与热肠,排遣掉人生中才去又来的苦涩与辛酸。用什么再挽留你一程?折几枝杨柳,看一路繁花,咽一杯浊酒,洒两行清泪。临行再道一声珍重,表一番祈愿:虔州瘴疠之地,此去惟愿如那南飞雁,早回莫淹留。《清明》诗意图清明[唐]杜牧[1][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3]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注释】

[1]纷纷:多而杂乱的样子。

[2]断魂:失魂落魄,形容哀伤之深。

[3]借问:请问,向人打听情况时所用的敬辞。

杜牧的《清明》,可谓脍炙人口,千古传唱。首句生动地描绘了清明时节春雨江南的天气特征,纷纷的雨丝使得孤身行路之人凄迷不已。雨丝虽然恼人,而真正使诗人断魂的,是清明本该与家人一起祭扫祖墓,自己却流寓在外。下句行路之人一“问”,欲借酒浇愁,烟雨中萧瑟孤愁之态,不需摹写即现。而牧童一“指”,蒙蒙淡烟中远处盛开着的红杏,村中酒家的青帘,依稀可见。诗歌意境空灵,未在行人、牧童、杏花、酒店上着墨,而色彩形象鲜明,互相映衬,这种近似水墨画中“留白”的手法,使诗歌虚实相间,画面有了纵深感。诗盛行后,杏花村成为酒店的代称。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嘉兴寒食

[唐]徐凝

嘉兴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扫回。[1]

唯有县前苏小小,无人送与纸钱来。【注释】

[1]唯有句:《括异志》:“嘉兴县西南六十步,地志云晋歌伎苏小小墓,今有片石在道判厅。”苏小小,南朝齐时(一说晋朝时)著名歌姬。相传其所作诗曰:“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此诗中吟咏的苏小小是否与杭州西湖边的苏小小为同一人,后世从负心才子和刚烈妓女俗套故事敷衍出的苏小小,是否就是当年与所爱男子在西陵松柏下永结同心的苏小小,一直以来说法不一。但无论如何,身为歌姬而为世人赞赏,生命短暂却名垂典籍,一缕香魂而两处墓冢,为千古文人咏叹,可谓非常矣。凭吊苏小小墓的诗歌还有两首很著名,一是唐朝诗人李贺所写:“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一是清朝朱彝尊的《梅花引》词:“小溪澄。小桥横。小小坟前松柏声。碧云停。碧云停。凝想往时,香车油壁轻。  溪流飞遍红襟鸟。桥头生遍红心草。雨初晴。雨初晴。寒食落花,青骢不忍行。”一冷艳,一明亮;一幽邃,一浅切:俱是佳作。[1]

阊门即事

[唐]张继[2]

耕夫占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看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注释】

[1]阊门:苏州古城之西门。

[2]占募:招募耕夫从军。楼船:兵船。

一年春好处,在于这满城烟柳,和风暖阳。春花春树,感候而萌发,春虫春鸟,应时而啼鸣。乡村的农夫,也在这清明时节耕地播种,田野间处处弥漫着清新的泥土气息。但当我登上苏州城门远眺,四下这万顷良田,尽杂草青青,不见农家田作;本应青烟袅袅、人头攒动的郭外村头,却只有无边春色依旧。而城中的一角,官兵驱赶着一列列青壮年农夫,前往征兵的楼船。原来是边疆战事又起,急召民兵开赴前线。唉,战事连连,民生必然凋敝;民不聊生,兵祸又将迭起。只有希望当朝圣上,励精图治,与民休息,天下方能既清且明。

寒食有怀

[唐]薛能[1]

流落伤寒食,登临望岁华。[2]

村球高过索,坟树绿和花。[3]

晋聚应搜火,秦喧定走车。[4]

谁知恨榆柳,风景似吾家。【注释】

[1]岁华:此泛指草木。因其一年一枯荣,故称。

[2]村球:指清明时蹴鞠之戏。

[3]晋聚二句:谓诗人想象此时,秦、晋之地的人们应该纷纷禁火寒食,驱车踏青。

[4]榆柳:唐时寒食禁火后复取榆柳之火为新火。寒食禁火

又是一年寒食,我依然在外漂泊;登高望远,所见无非春山平芜、满目苍翠。耳边似有似无的叫喝声,随着春氛消长,那是村中的少年在蹴鞠游戏;风中的阵阵馨香,丝丝袅袅,那是田间坟头的一簇簇杂花芳树;村民们寒食禁火,三三五五出行游玩。一切似乎都是这么熟悉,一切都是那么明艳动人,而我的心里,为何如此感伤?那时洪时细的呼喊,不是我悦耳悦心的乡音;路上行人的轻快欢笑,不是我遥远家人的浅浅笑容。

清明日

[唐]温庭筠[1][2]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3][4]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5]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注释】

[1]清娥:指宫女。

[2]郁:繁茂的样子。金红:指树木在阳光下熠然发光。

[3]幰:马车上的帷幔,代指马车。

[4]鸡骇句:指清明节时的斗鸡游戏。

[5]柘弹:指旧时宫廷中以柘木为弓、真珠为丸的弹弓游戏。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此诗如一幅描摹清明时节宫廷佳丽出游场景的水彩画。你看:车辇骈阗,帷幙重重,盛妆的宫女,若隐若现的笑靥,映衬着春日阳光照射下的一抹抹明黄、深绿、暗金、胭脂红,人面光影交错,云鬓暗香浮动。任它来来往往时繁花摇颤,仿佛牵衣待话,弱柳依人,似若将诉离情。而斗鸡场上,斗鸡出笼时若呆若骇,啄斗时却怒冠瞪眼,意气昂扬;场外的宫女们,一个个捋袖坠髻,高声呼喝。是谁弹射出的一枚枚柘弹,惊飞了那林中栖息的黄鹂,而此时的皇家宫殿,正沐浴着帝国黄昏的惨淡斜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