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14:44:27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9年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2019年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视频讲解教师简介

李怡达,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硕士,因成绩优异,表现突出保送博士,已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并多次参加学术会议,参与多项重点课题研究。实战派考研辅导名师,有跨考经济学硕士经验,专业课成绩优秀,对专业课复习和解题有独特的见解。李老师已在多家机构有过专业课一对一辅导课程,积累了丰富的专业课辅导经验。

授课特点:针对考试重点和难点详细讲述,重点培养考生的经济学思维和考题思路,更多的是教会学生答题的技巧。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2015年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801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6题,每题5分)

1平均利润率

2资本有机构成

3边际消费倾向

4自由贸易区

5公开市场业务

6生态补偿

二、简答题(3个,每题20分)

1说明IS-LM模型在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中的地位。

2为什么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3说明三大产业的主要内容及其关系。

三、论述题(3选2,每题30分)

1试论述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有哪些主要分歧,并说明你对这些分歧的看法。

2论述城镇化的一般规律。

3试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我国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治理途径。

2015年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801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6题,每题5分)

1平均利润率

答:平均利润率是指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平均利润率不能被理解为各部门不同利润率的简单算术平均数,也不意味着各部门所得到的绝对利润量相等,更不能认为它会成为一个不变的量。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①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如果各个部门的利润率水平比较高,则平均利润率也比较高;反之则比较低。

②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即投在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如果投入利润率高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较高;反之则较低。

2资本有机构成

答: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c∶v来表示。在生产过程中,一定的资本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构成,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所以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看,用于生产的资本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组成,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是把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结合在一起的概念。

3边际消费倾向

答:边际消费倾向指收入中每增加一单位所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可以用以下式子表示:MPC=ΔC/ΔY。式中,ΔC表示增加的消费,ΔY表示增加的收入。按照凯恩斯的观点,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着一条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因此,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和1之间波动。当消费函数为线性函数时,MPC=β。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0<MPC<1,即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作为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之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被凯恩斯用来分析造成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原因。

4自由贸易区

答:自由贸易区是以贸易为主发挥工商业多种功能的经济自由区。它除了具有自由港的大部分特点外,还可吸引外资设厂,发展出口加工业,允许和鼓励外资设立大的商业企业、金融机构及开设旅游区、兴办文化教育等各项服务,促进区内经济综合、全面地发展。自由贸易区比自由港的自由度相对低些,在历史上是自由港的发展与延伸。它比出口加工区更侧重于商业贸易活动。战后自由贸易区与出口加工区出现相互渗透的趋势,具有同金融、旅游甚至科技相结合的多功能综合发展的趋势。

5公开市场业务

答: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公债、国库券和银行承兑票据等),以期调节信用和货币供应量的一种业务活动,是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之一。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

①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直接调控银行系统的准备金总量,使其符合政策目标的需要;

②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主动出击”,避免“被动等待”;

③公开市场业务可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也可以进行连续性、经常性、试探性甚至逆向性操作,以灵活调节货币供应量。

但是,公开市场业务受到诸如商业周期、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商业银行的信贷意愿等因素的影响,必须同时具备一个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

6生态补偿

答: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生态补偿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主要内容:

①对生态系统本身保护(恢复)或破坏的成本进行补偿;

②通过经济手段将经济效益的外部性内部化;

③对个人或区域保护生态系统和环境的投入或放弃发展机会的损失的经济补偿;

④对具有重大生态价值的区域或对象进行保护性投入。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是以内化外部成本为原则,对带来外部经济性的行为进行补偿,对造成外部不经济性的行为进行征税。

庇古认为,当社会边际成本收益与私人边际成本收益相背离时,不能靠在合约中规定补偿的办法予以解决。这时市场机制无法发挥作用,即出现市场失灵,而必须依靠外部力量,即政府干预加以解决。当它们不相等时,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与补贴等经济干预手段使边际税率(边际补贴)等于外部边际成本(边际外部收益),使外部性“内部化”。构建这种外部性内部化的制度,就是生态补偿政策制定的核心目标。

二、简答题(3个,每题20分)

1说明IS-LM模型在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中的地位。

答:(1)IS-LM模型是由英国学者希克斯根据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而发展出来的,它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加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求情况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是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2)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的作用。这三个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在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了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要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一种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汉森、希克斯这两位经济学家则用IS-LM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作用如何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了较为完善的表述。(3)IS-LM模型不仅可以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且还可以用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对有效性。政策的相对有效性也称为政策的效果,是指政策手段(或工具)变化使IS(或LM)曲线变动,最终对收入变动的影响。它是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经济理论整个体系所做的标准阐释,而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因此,可以说,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2为什么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答:社会总资本是各个单个资本的总和,再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只能从社会总资本所生产的社会总产品中得到补偿。只有在生产社会总产品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能够正好从社会总产品中找到相应的物质资料加以补偿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社会总产品的补偿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这是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这样,考察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就不仅要说明社会总产品各部分的价值补偿问题,而且也要说明它的实物补偿问题。

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总产品,它的价值是由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所构成。此外,按产品的最终经济用途,社会总产品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也划分为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即第一部类(Ⅰ)和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即第二部类(Ⅱ),每个部类中包括若干生产部门,每个部门中又包括若干企业。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就是指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包括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如何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如何通过商品的销售,以货币形式收回,以便补偿预付资本的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就是指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以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其中,相当于不变资本的价值,从哪里和怎样重新获得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相当于可变资本的价值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从哪里和怎样获得所需要的消费资料。只有使社会总产品既从价值上得到补偿,又从物质上得到补偿,才能保证整个社会资本再生产得以正常顺利地进行。

3说明三大产业的主要内容及其关系。

答:(1)主要内容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包括部门内部的分部门)之间的组合与构成以及它们在社会生产总体中所占的比重。所以,产业结构实质上是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比例。

狭义的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包括部门内部的分部门)之间的组合与构成以及它们在社会生产总体中所占的比重。广义的产业结构,是将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综合加以考察,通常划分为三次产业。我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为:第一产业是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是各类工业和建筑业,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第二产业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了农业;第三产业是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主要包括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了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人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和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随着经济现代化的进行,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上升,最后超过第一、二产业成为最大的产业。

合理的产业结构,就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建立起最佳或最优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在同一发展阶段上,不同国家、地区的产业结构并不一定相同;而在同一个国家、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其产业结构更是明显不同的。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的产业结构,取决于这个国家的资源禀赋状况、所处的发展阶段、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路径以及经济体制等。(2)三大产业关系

三大产业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

①第一、第二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因为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需要第一、第二产业提供大量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燃料及各种消费资料。

②第三产业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为第三产业不仅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产、供、销服务,而且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知识、信息、资金、技术和人才,从而提高第一、第二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同时,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又为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

③正确处理好三大产业的关系,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的基础地位继续加强,传统产业得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但是,产业结构方面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如农业仍然比较落后,能源、交通、原材料紧张,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薄弱,第三产业滞后等。所以,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我国极为迫切的任务。

④根据我国经济的现实情况和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是: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全面提高农业的质量,稳步增加农业产量;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继续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三、论述题(3选2,每题30分)

1试论述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主要有哪些分歧,说明你对这些分歧的看法?

答: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因而得名。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存在分歧:(1)总需求管理政策与供给管理政策

凯恩斯主义是从需求着手,叫做需求管理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总体来说就是,总需求不足的时候,使用扩张性政策,总需求过多,采取紧缩性政策。他们认为,经济在遭受来自需求或供给方的冲击后会衰退,如果衰退引起了大规模失业,由于种种原因(例如工资合同未到期)企业并不能立刻降低工资,因而工人并不会很快重新就业。要让经济调整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会出现经济萧条和失业局面。政府采取稳定的政策,即刺激需求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就会较快恢复经济。

供给学派则从供给入手,以萨伊定律(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为基本理论根基,政策思想是直接作为凯恩斯主义学派的总需求管理政策的对立面出现的供给管理政策主张。他们的供给管理政策主张的核心是强调激励的作用,认为激励意味着对工作、储蓄、投资和企业家才能足够的报酬,而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使政府支出日益增加,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只能靠增加税收和发行货币,结果严重挫伤工作、储蓄和投资积极性,造成供给不足从而使失业和通胀同时出现。(2)主张增加社会福利支出与削减福利支出

凯恩斯主张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供给学派则主张削减社会福利。凯恩斯主义提倡用赤字财政政策代替财政稳健政策,认为财政稳健政策会减少社会总需求,损害公共福利。为了刺激增加需求,主张政府要有意无意地造成超支,或者举债筹款救济失业。他认为举债支出虽然浪费,但结果却可以使社会致富。

供给学派在供给政策方面,除了减税以外,还提出了减少政府开支,削减福利支出的措施。这不但可以平衡财政收支,还可提高私人投资能力,增加供给。供给学派认为,创造就业主要得靠私人投资,不能靠公共部门扩张和增加财政支出,财政扩张只会挤出私人部门增长带来的就业。因此,应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充分发挥企业家积极性,更多依靠市场力量调节经济。(3)降低比例税率与边际税率

二者都主张减税,但是凯恩斯主义主要针对比例税率,供给学派则是减边际税率。凯恩斯主义在税制改革上主张降低比例税率并且用以直接税为主的税制代替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以累进税代替比例税,从而调节收入,刺激消费需求的提高。

供给学派供给管理政策思想的核心是减税,特别是要降低高边际税率(增加的税收在增加的收入中的比例),因为高边际税率是妨碍工作、储蓄、投资和创新积极性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罪魁祸首。降低了税收,就会提高资产报酬率,鼓励储蓄和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缓和通货膨胀,并导致消费、产出和就业增加。

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在政策主张上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分歧,主要是由于所处的经济背景不同导致的。二战后,世界经济普遍萧条,需求和供给呈现衰退现象。此时,凯恩斯主义主张降低税率,扩大需求,刺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西方国家普遍依据凯恩斯的理论制订政策,对经济进行需求管理,并取得了较大效果。但是,凯恩斯主义人为地扩大需求,最后导致70年代西方经济出现生产停滞、失业严重,同时物价持续上涨“滞胀”局面。于是经济学界纷纷向凯恩斯主义提出挑战,并研究替代的理论和政策。供给学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供给学派提出的供给管理政策和削减福利等主张有利于解决当时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趋势。一个时期的经济政策或主张往往是根据当时的经济环境所提出的,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需要有不同的经济政策,这也就不难理解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在政策主张上出现的分歧问题了。

2论述城镇化的一般规律。

答: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主要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就业并融入城镇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城镇数目的增多和各城市内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并伴随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结构性变动,同时,城镇化也包括城市的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的进一步社会化和现代化。

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在对英、美等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城镇化率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于1979年提出了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的轨迹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即诺瑟姆曲线)。他把城镇化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起步阶段

在工业化初期,主导产业是轻纺工业,城镇发展缓慢,城镇化率低于30%,这是城镇化的起步阶段或初级阶段。(2)加速阶段

在工业化中期或扩张期,主导产业是钢铁、化工、机械等重化工业,这时城镇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城镇化率高于30%,并以较快的速度向70%攀升,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产生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城市病”。小汽车普及后,许多企业和人口开始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这是城镇化的加速阶段。(3)稳定发展阶段

在工业化后期或成熟期,第二产业上升到40%后将缓慢下降,而第三产业则蓬勃兴起,成为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动力。此时城镇化总水平比较高,城镇化率大于70%,但增长速度趋缓甚至停滞。城市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大城市的人口和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大城市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这是城镇化的后期或稳定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刚刚超过52%,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和空间。我国当前的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我国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增强城镇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化道路。

3试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我国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治理途径?

答:(1)外部性或外部影响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或者说收益)或有害影响带来的损失(或者说成本)都不是消费者或生产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外部性的实质在于:一个当事人对其他当事人的福利产生影响且这种影响并没有从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

外部影响有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之分。某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由此而得到补偿。此时,这个人从其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就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利益。这种性质的外部影响被称为所谓“外部经济”。根据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外部经济可以分类为“生产的外部经济”和“消费的外部经济”。

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但他自己却并不为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此时,这个人为其活动所付出的成本即“私人成本”就小于该活动所造成的全部成本即“社会成本”。外部不经济还可以视经济活动主体的不同而分为“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外部性的分类具体如表1所示。表1 外部性分类

环境污染中存在着外部性影响,潜在的帕累托改进机会并不能得到实现,原因主要有:

①存在巨大的交易费用。以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如污染问题为例,由于交易费用足够大,污染者和受害者在如何分配“重新安排生产计划”所得到的好处问题上不能达成协议。

②解决外部性存在“免费搭便车”的现象。

③势力的不对称性。即使污染者与受害者有可能达成协议,但由于通常是一个污染者面对众多受害者,因而污染者在改变污染水平上的行为就像一个垄断者。在这种情况下,由外部影响产生的垄断行为也会破坏资源的最优配置。

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正是造成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当一个生产者采取的行动使他人付出了代价而又未给他人以补偿时,便产生了生产的外部不经济。例如,一个企业可能因为排放脏水而污染了河流,或者因为排放烟尘而污染了空气,这种行为会使附近的人们和整个社会都遭受损失,污染了环境。(2)面对环境污染问题,解决的方法主要有:

①使用税收和津贴。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国家应该征税,其数额应该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损失,从而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在生产污染情况下,政府向污染者征税,向其征收等于治理污染需要的费用的税额。

②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例如,一个企业的生产影响到另外一个企业。如果影响是正的(外部经济),则第一个企业的生产就会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反之,如果影响是负的(外部不经济),则第一个企业的生产就会超过社会最优水平。但是如果把这两个企业合并为一个企业,则此时的外部影响就“消失”了,即被“内部化”了。

③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它的依据是科斯定理。科斯定理强调了明确所有权的重要性,认为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少,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根据这一理论,当某个厂商的生产活动危害到其他厂商的利益时,在谈判成本较小和每个企业具有明确的所有权的情况下,两个企业可以通过谈判或通过法律诉讼程序,来解决消极外部影响问题。例如,某条河流的上游污染者使下游用水者受到损害。如果给予下游用水者以使用一定质量水源的财产权,则上游的污染者将因把下游水质降到特定质量之下而受罚。在这种情况下,上游污染者便会同下游用水者协商,将这种权利从他们那里买过来,然后再让河流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遭到损害的下游用水者也会使用他出售污染权而得到的收入来治理河水污染。总之,由于污染者为其不好的外部影响支付了代价,故其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不存在差别,也就起到解决环境污染的作用。

2016年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801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通货紧缩

2资本积累

3恩格尔系数

4充分就业

5中等收入陷阱

6经济全球化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

1简述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2简述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之间的联系。

3简述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要特点。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三选二)

1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现实意义。

2试论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分歧。

3试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义和途径。

2016年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801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通货紧缩

答: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要素减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等现象,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概念。

通货紧缩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或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当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或现实经济增长率持续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时,则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通货紧缩的特征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与普遍地下跌。通货紧缩的影响包括:①加剧了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不公平,使消费总量下降。②使资源大量闲置、浪费。③加重债务人负担。④形成银行大量不良资产。⑤市场信号失灵,严重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通货紧缩的对策建议主要有:①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货币流通速度。②防止信贷紧缩。③增加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再贷款。④采取有效措施刺激国内需求。⑤消除体制性退出壁垒。⑥建立高效的产业组织。⑦刺激出口,提高国际竞争力。⑧扩大政府合理支出,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

2资本积累

答: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增大资本,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剩余价值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由资本家用作个人消费,另一部分用作资本积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分割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大小。如果在一定量剩余价值中资本家个人消费的比例大,积累量就小;反之,资本家个人消费的比例小,积累量就大。

3恩格尔系数

答: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额/总收入额。

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4充分就业

答:充分就业是指在一定的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得到工作的一种经济状况。充分就业是由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的范畴,凯恩斯认为,充分就业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如果有效需求不足,从而造成非自愿性失业,社会即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充分就业与某些失业现象的存在并不矛盾,如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这两种失业都是正常的。只有非自愿性失业消失,社会才算实现了充分就业。充分就业也可广义地理解为各种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5中等收入陷阱

答: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后,可能出现两种结果:①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发达国家。②出现贫富悬殊、环境恶化甚至社会动荡等问题,导致经济发展徘徊不前。后一种结果称走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发生的原因主要就是低端制造业转型失败,低端制造业可以带来中等收入,但是伴随而来的污染,低质低价,都是恶性循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错失发展模式转换时机。②难以克服技术创新瓶颈。③对发展公平性重视不够。④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偏差。⑤体制变革严重滞后。

6经济全球化

答:经济全球化是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它具体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金融国际化趋势增强,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成,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世界各国在有关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资源、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合作与联系日益加强等。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

1简述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答:级差地租是因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所缴纳的不同数量的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1)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自然生产条件不同。较好土地所生产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会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但仍然可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也就转化为级差地租。

土地经营的垄断,使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必须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来决定。由于仅仅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产品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从而要求劣等地也参加耕作。如果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平均生产条件来决定,则经营劣等地就得不到平均利润,而只得转移资本到别的部门中去。这样,势必造成农产品的供不应求,从而引起价格上涨,并且一直涨到与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相等,经营劣等地也能得到平均利润,从而使产品供求平衡为止。可见,在土地经营垄断的条件下,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归根到底还得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来决定。这样,由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生产条件较好、产量较多,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便以不同的程度低于由劣等地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但出卖农产品时,是以统一的社会生产价格为标准,从而优等地和中等地可以获得程度不同的超额利润,构成级差地租。

由上述的分析可见,土地作为生产条件,它的质量优劣的差别,只是产生级差地租的自然条件或基础,而不是产生级差地租的原因。因为生产条件的差别在任何生产部门都存在,但由于一般不存在对使用较好的生产条件的垄断,因而不能形成持久性的超额利润。在农业中,只有当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同时与土地经营的垄断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级差地租才会形成。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正是产生级差地租的根本原因。土地所有权也不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它只是决定级差地租要归土地所有者占有。如果土地国有化了,这种额外利润便交给国家。(2)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有限性所造成的土地经营垄断。和工业部门相比,农业生产的超额利润有两个特点:

①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从而优等地和中等地都可以取得超额利润即级差地租。

②农业中的超额利润相当稳定。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土地有限特别是好土地更为有限造成的,使得土地经营具有垄断性。这样,如果劣等地得不到平均利润,农业资本家就不会去租种,全社会的农产品将不够供应。

综上所述,土地优劣不同只是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而产生的原因却是土地经营垄断。

2简述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之间的联系。

答:(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的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从理论上讲,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在于:对于任何产品的短期生产来说,可变要素投入和固定要素投入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佳的数量组合比例。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逐渐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逐步接近最佳的组合比例,相应的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一旦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达到最佳的组合比例时,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在这一点之后,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继续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越来越偏离最佳的组合比例,相应的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便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了。(2)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是指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的主要原因在于: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都要求各要素投入之间有适当的比例,这意味着要素之间的替代是有限的。简单地说,以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投入为例,在劳动投入量很少和资本投入量很多的情况下,减少一些资本投入量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增加劳动投入量来弥补,以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即劳动对资本的替代是很容易的。但是,在劳动投入增加到相当多的数量和资本投入量减少到相当少的数量的情况下,再用劳动去替代资本就将是很困难的了。(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与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之间的关系

生产函数的边际报酬递减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的共同原因是两种生产要素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佳的数量组合比例,且以生产技术不变为假设前提。

其区别表现在:边际报酬递减是短期生产函数或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性质。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表示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不变的条件下,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其所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反映了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性质。长期内,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边际技术替代率表示在保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的投入量可以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3简述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要特点。

答:新常态经济是与GDP导向的旧经济形态与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的新的经济形态与经济发展模式。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出现了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许多特征,不仅表现为经济增速的放缓,更表现为增长动力的转换、经济结构的再平衡,面临着复杂的系统转型,也意味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重要特点。(1)国民经济以中高速增长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既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客观趋势,又体现了我国宏观调控目标新的取向。

从经济运行的客观趋势看,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随着资源生态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高增长难以为继。从宏观调控的目标取向看,在新常态下,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宏观调控的目标要适应这种转变,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使中国经济大船能行稳致远。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聚集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仍然是位于世界前列的、富有前景的增长。(2)经济结构加速转变

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趋势加快。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同时,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网上购物、定制消费等方式广泛发展,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的消费升级逐步展开,新的商业机会不断涌现。

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与此同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城乡结构方面,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城乡差距不断缩小。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占比上升,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3)发展动力发生转换

推动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增加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二是提高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后者又主要取决于科技创新。从更多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转变,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要表现。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产业、产品、生产方式、产业组织、商业模式、管理体系等各个方面的创新不断深入。但总体上看,我国经济仍然存在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问题,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缺乏,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物质资源越用越少。发展的新路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引领发展上。(4)经济开放水平提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日益增强,中国正在从世界经济规则和秩序的“接受者”向倡导者、构建者转变,这是当前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变化,也是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不断上升的必然要求。(5)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实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关键在于必须用科学的正确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和发展实践的理论总结,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为实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基点所在。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突出表现。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融入世界的必然选择。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贯穿于五大发展理念的灵魂和主线,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三选二)

1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现实意义。

答:(1)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为了便于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马克思对社会总产品的构成进行了划分:

a.对社会总产品的划分。按照使用价值的最终用途,马克思将社会总产品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生产资料是用于生产消费的物质资料;消费资料是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物质资料。按照价值形式,马克思将社会总产品划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

b.对社会生产的划分。以对社会总产品的划分为依托,马克思将整个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Ⅰ)和第二部类(Ⅱ)。第一部类是指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的总和;第二部类是指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的总和。

②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就是在原有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大于原有规模的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但是,由于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因此,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分析,要从简单再生产开始。(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①基本实现条件:Ⅰ(v+m)=Ⅱc。即: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应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

②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Ⅰ(c+v+m)=Ⅰc+Ⅱc,即第Ⅰ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价值的总和,应该等于两个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

③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Ⅱ(c+v+m)=Ⅰ(v+m)+Ⅱ(v+m),即第Ⅱ部类每年生产的消费资料总价值,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①前提条件

a.必须有追加的生产资料,即Ⅰ(v+m)>Ⅱc;

b.必须有追加的消费资料,即Ⅱ(c+m-m/x)>Ⅰ(v+m/x)。

②实现条件

要使扩大再生产能够顺利实现,也就是要使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都能得到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实现还要有平衡条件,也就是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还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a.扩大再生产要能顺利进行,第Ⅰ部类新增加的生产资料必须和第Ⅱ部类需要补偿的生产资料以及两大部类需要追加的生产资料之和相等。这就是说,不仅要求Ⅰ(v+m)大于Ⅱc,而且要求:

Ⅰ(v+m)=Ⅱc+ⅠΔc+ⅡΔc

式中,Δc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它的物质形态是追加的生产资料。

b.扩大再生产要能顺利进行,第Ⅱ部类用于补偿不变资本的消费资料及其所提供的追加消费资料必须和第Ⅰ部类的资本家和工人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以及两大部类需要追加的消费资料相等。用公式表示,就是:

Ⅱ(c+m-m/x)=Ⅰ(v+m/x)+ⅠΔv+ⅡΔv

③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只有两大部类的产品都得到实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可能性才能变为现实性。下面就进一步研究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是怎样实现的。

根据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假定两大部类社会总产品的构成为: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0m=3000

假定第一部类的资本家为了进行扩大再生产把1000m的一半即500作为追加资本,另一半即500作为个人消费。按照原有的4∶1的资本有机构成,500追加资本中有400作为追加的不变资本,100作为追加的可变资本。这样,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构成重新组合为:Ⅰ:4400c+1100v+500m=6000。

第一部类的1100v+500m要与第二部类相交换,才能补偿第一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和第二部类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但是,第二部类只有1500c用来和第一部类相交换。因而第二部类还要从750剩余价值中拿出100作为追加的不变资本,使第一部类所需要的消费资料得到补偿。而且,第二部类追加100不变资本,使第二部类自身也能实现扩大再生产。按照第二部类原有的2∶1的资本有机构成,第二部类还要从剩余价值中相应提取50作为追加的可变资本。这样,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构成就重新组合为:

Ⅱ:1600c+800v+600m=3000

两大部类产品的价值经过重新组合后,就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创造了条件。两大部类的产品同样通过三方面的交换而得到实现:第一部类的4400c,通过本部门内部的交换得到实现;第二部类的800v+600m,也通过本部门内部的交换得到实现;第一部类的1100v+500m和第二部类的1600c,则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交换得到实现。用图式可以表示如下:

通过上述几方面的交换,两大部类的全部产品都得到实现,因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在第二年就能够顺利地进行。在第二年的扩大再生产中,如果剩余价值率仍为100%,到第二年末,两大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的构成则为:

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v+800m=3200

这样,社会资本的生产规模,就由上一年的9000(6000+3000)扩大到第二年的9800(6600+3200),从而实现了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4)社会再生产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产品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上的划分,对社会主义经济仍然适用。

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仍然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实现物质补偿与价值补偿。在实际工作中,就必须从价值与物质两个方面考虑,注意二者的协调与统一。

③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与各部门内部、生产与消费之间,也应该保持合理比例。

具体来说,再生产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现实意义主要有:

①保持宏观经济总量的均衡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经济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特别关注经济总量、关注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同时考虑投资品的供给和需求,消费品的供给和需求二者之间的均衡。增加需求不仅仅在于总量上的盲目增加投资。这势必造成个别行业的投资过热,从而影响总量的均衡和结构均衡。

②保持结构均衡

我国仍然处于转轨时期,结构性问题是制约市场机制运行的直接因素。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特点是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体现在对投资品供给巨大和由此引起的消费品供给的连动扩大。即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的供给大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由此造成第一部类的内部失衡;而通过投资品供给巨大带动的相关消费品的供给扩大,又使得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的供给大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造成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表明,生产资料的供给和需求要实现均衡,投资的结构要进行较大的调整。第二部类内的结构失衡还表现在消费品结构失衡上。消费品结构的失衡使消费品供给出现严重的扭曲。消费资料的供给和需求要实现均衡,必须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两方面同时入手,实现结构的升级。从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必须深化改革,改善投资环境,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结构均衡和总量的均衡。

③合理分配收入,扩大内需

由于低收入者的购买能力不足而产生的过剩,解决的办法应在于从需求管理转变为收入分配政策,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从而提高其消费倾向和消费能力,拉动内需。

④加强宏观调控,政府要起领导指挥作用

由于市场机制自身存在缺陷,无法保证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完全顺利进行,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合理分配资源以及调整产业结构方面,都需要政府进行干预,统筹规划。

2试论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分歧。

答:(1)凯恩斯主义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观点

凯恩斯主义认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替换关系,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

菲利普斯曲线是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分析的基石。凯恩斯主义认为,在一定的时点上,政府可设置一个经济能够最大限度承受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界限,通过总需求管理政策把通货膨胀和失业都控制在此界限之内。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可通过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使失业率提高,以换取低通货膨胀率;当失业率过高时,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通货膨胀率提高,以获得较低的失业率。凯恩斯主义观点下的菲利普斯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凯恩斯主义观点下的菲利普斯曲线(2)货币主义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观点

货币主义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分析中忽略了影响工资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工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提出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货币主义认为,在短期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换关系依然存在,但长期中,持续的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货币数量的增长超过总产量的增长所引起的。所以,在长期,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除了导致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之外,不会对失业率产生任何影响。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只能在短期里影响宏观经济的名义量,但不能在长期里影响其实际量。因此,无论中央银行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从长期来看,只要影响国民经济的实际因素没有发生变化,则国民收入与失业率最终都会维持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为了有助于解释清楚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这种短期与长期的不同关系,弗里德曼等人引入了“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的概念。根据弗里德曼的理论,在短期里,下式成立:

实际失业率=自然失业率-a(实际通货膨胀率-预期通货膨胀率)

这个式子把实际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实际通货膨胀率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联系了起来。在上式中,实际失业率与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率有关。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由a的大小来决定。而a的大小则取决于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斜率。

弗里德曼认为,人们根据既往经验所形成的关于未来的预期不会轻易改变。这样在短期中,央行可以把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以及短期总供给曲线)作为既定量。则当货币供给改变时,总需求曲线会沿着既定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变动,进而引起产量、价格、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发生没有预期到的波动,最终形成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呈负相关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但在长期中,人们基于既往经验教训的总结,应该可以准确地预料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从而工资和物价等变量都将根据这种通货膨胀率的预期做出调整。

换言之,弗里德曼等人认为,在一个既定的通货膨胀预期下,的确存在一条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但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会使得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发生位置移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货币供给变动等因素而引起的总需求变动并不会影响实际产量。长期地看,失业率仍会维持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长期总供给曲线呈垂直线的形态,进而使得菲利普斯曲线也成为一条垂直线。亦即长期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并不存在负相关的关系。短期与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如图2所示。

图2 短期与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3)理性预期学派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观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