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外科健康教育·急诊外科分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00:05:17

点击下载

作者:喻姣花, 李素云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现代外科健康教育·急诊外科分册

现代外科健康教育·急诊外科分册试读:

前言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护理知识与技能不断优化更新,人们对护理质量的要求和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特别在急危重症这一领域,对护士有更高的要求,护士不仅需要熟悉各种急危重症的病理生理变化,还需要掌握急救护理知识,才能准确判断,对急危重症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救治与护理。结合外科急危重症的特点,作者参考国内外急危重症医学与护理研究成果,巧妙地将复杂、枯燥的知识点和难点以知识问答的形式呈现出来,具有新颖性和可读性,同时在介绍急救与护理方面力求全面、精练、科学、适用。相信本书对广大临床护理工作者、教师和学生以及患者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借鉴性。

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全面介绍了外科急危重症患者的诊断、治疗、护理以及新技术的运用,重点介绍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与护理。其中第一部分总论部分介绍了急诊分诊、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外科休克、外科感染、创伤、外科急腹症、消化道大出血、急诊外科特殊检查和急诊患者心理护理,第二部分急诊创伤篇介绍了全身不同部位损伤患者的健康指导,第三部分外科急性腹痛篇介绍了常见外科急腹症患者的健康指导。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紧跟护理学科前沿,力求普及急诊外科护理知识,提高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水平。但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第一部分总论第一章急诊分诊

1.急诊科的工作内容及涉及的相关学科有哪些?

1) 初步急救即院前现场急救,由急救中心完成。如何加强急诊科与急救中心之间的联系,使危重患者能够得到更及时的救治,也是目前急诊科的一项重要任务。

2) 复苏学针对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救治。

3) 危重症医学急诊科始终处于救治危重患者的最前线。

4) 创伤学尤其是多发伤患者,应力争尽早在现场或急诊室进行有效处理。

5) 急性中毒均需快速抢救,有时可因群体中毒而有大量患者。

6) 儿科急诊儿科急诊和危重症有其自身的特点,且变化快,应予特别关注。

7) 灾难医学地震、洪水、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难和一些人为灾难,一旦发生会造成极大的危害。需要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8)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即及时对急、危、重症患者采取医疗措施,进行现场初步急救,然后将其安全护送到就近的医院急诊室做进一步诊治,少数危重患者需立即手术、送入监护病房或专科病室。这就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2.急诊科收治哪些类型的患者?

急诊科通常把急诊患者按照病情轻重等级进行分类,常用的有四分法和五分法。

1) 四分法在分诊时将患者由重到轻分成4个等级。

(1) 一级(急危症)①患者情况:生命体征不稳定,需要立即急救。如果得不到紧急救治,很快会有生命危险。如呼吸、心跳骤停和窒息、休克、剧烈胸痛、持续严重心律失常、高血压危象、严重呼吸困难、重度创伤、大出血、急性中毒及老年复合伤、严重变态反应等。②决定:进入绿色通道和复苏抢救室进行急救。③目标反应时间:即刻。每个患者都应在目标反应时间内得到治疗。

(2) 二级(急重症)①患者情况:病情较重,有潜在危及生命的可能,病情有可能急剧变化。如心、脑血管意外,严重骨折、突发剧烈头痛、严重急腹症、哮喘、开放性创伤、高热等。②决定:安排于各专科诊室优先就诊。③目标反应时间:少于15 min,即在15min内给予处理,能在目标反应时间内处理95%患者。

(3) 三级(急症)①患者情况: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急性症状持续不能缓解的患者。如寒战、高热、呕吐、轻度外伤、轻度腹痛、闭合性骨折、阴道出血但生命体征平稳的非怀孕者等。②决定:各诊室候诊。③目标反应时间:少于30min。能在目标反应时间内处理90%患者。

(4) 四级(非急症)①患者情况:病情轻、无生命危险、慢性疾病无急性发作的患者,如感冒、低热、咽喉痛、小面积烧伤感染、轻度变态反应等。②决定:可在急诊科候诊或去门诊候诊。③目标反应时间:少于180min。能在目标反应时间内处理90%患者。

2) 五分法根据急诊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分为五大类。

(1) 急需心肺复苏或生命垂危患者(fatal patient)要刻不容缓地立即抢救。

(2) 有致命危险的危重患者(critical patient)应在5~10 min内接受病情评估和急救措施。

(3) 暂无生命危险的急症患者(acute patient)应在30 min内给予急诊处理。

(4) 普通急诊患者(emergency patient)可在30 min到1 h内给予急诊处理。

(5) 非急诊患者(nonemergency patient)可根据当时急诊抢救情况,适当延时给予诊治。

3.急诊科工作区域内设置的科室有哪些?

1) 急诊室作为医院的应急救治场所,应是独立区域,急诊科应有单独的办公楼,与其他科室入口不重叠,直接临街,急救车可直接到达急诊科入口。

2) 预检分诊台和挂号处进入大门后是分诊台和登记挂号处,普通急诊患者在分诊台经过初步分诊后到挂号处进行登记、挂号、缴费和办理急诊住院等手续。如患者病情较重,或由救护车送来,可先入重症病区及抢救室,然后由护士补充完成分诊和挂号。

3) 通道急诊科应有多条通道与各相关主大楼相通,方便转运患者。

4) 布局急诊所有诊室都应设在一个平面,急诊科内设有临床检验科及放射科。抢救室应备有床边X线机,无须搬动患者就可直接拍X线片。

5) 抢救室与急诊重症监护室抢救室应尽量设在靠近急诊科入口处,以尽量节省运送危重患者的时间。重症病区与抢救室之间应设有快捷运送通道,以便安全快速转运危重患者。抢救室内护士台应设在显眼处,患者均在医护人员的视野内,患者病情如有变化,可随时进行处理。

6) 普通急诊区普通急诊区与重症病区及抢救室是分开的,综合医院通常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等专科诊室,并配备有清创室、骨科石膏室和急诊手术室。

7) 急诊留观室急诊留观室的留观患者通常是病情未达到住院指征而病情需动态观察者。留观室可与抢救室在不同的楼层,但仍应方便转运。留观患者应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且留观时间不应超过72 h。

8) 急诊病区拥有独立的急诊病区,对急诊科的专科建设及急诊专科医护人员的自身发展也是极为有益的。

4.什么是急诊绿色通道?

急诊绿色通道是指医院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的高效、快捷的服务系统,包括在分诊、接诊、检查、治疗、手术及住院等环节上,实施“先抢救,后付费”的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急救服务。

5.急诊绿色通道应该为哪些患者开通?

急诊绿色通道的救治范围包括各种急危重症需紧急处理的患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急诊患者。

(1) 需要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的患者是指在短时间内发病,所患疾病可能在短时间内(小于6 h)危及生命。这些疾病包括但不限于休克、昏迷、心搏骤停、严重心律失常、急性严重脏器功能衰竭的生命垂危者。

(2) 各种危重症需立即抢救的“三无”人员(无姓名、无家属、无经费)。

(3) 批量患者,如外伤、中毒等。

(4) 受托外国人,即通过正常渠道进入我国境内的外籍人员。

6.急诊绿色通道是如何实施的?

急诊绿色通道的就诊流程如下。

(1) 绿卡由当班主治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是否使用。使用绿卡前,需向总值班或医务处详细说明并备案,并和当班护士共同在绿卡上双签名,详细登记患者家属、警察或陪同人员联系方式后方可使用。

(2) 开启急诊绿色通道后,急诊科护士在抢救、治疗、用药、检查等方面应实行“先抢救,后付费”的原则,保证急诊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3) 进入急诊绿色通道后的患者,急诊科工作人员必须予以全程护送。

(4) 急诊医生必须及时到位,采取抢救措施,并有权通知ICU、手术室及病房做好接收准备。

(5) 收费处、药房、放射科、检验科等科室收到附有绿卡相关住院通知单、处方单、会诊单、检查单等,必须优先从速处理,不得延误。

(6) 绿卡使用后,当班医生及护士应详细交接,尽快联系患者家属,特殊情况由相关部门共同解决。

7.急诊患者在急诊科应该如何就诊?

(1) 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由分诊护士接收患者。

(2) 分诊护士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并按照急诊分级标准将患者进行分级:①将一级、二级患者立刻送入抢救室按照急救原则予以处理。②三级、四级患者转至候诊区,等候分诊人员安排就诊。

(3) 急诊医生根据主诉、病史及体格检查对患者加以诊治。

(4) 根据诊察结果,进行实验室检查、医学影像学检查和治疗。

(5) 根据初步诊疗结果,决定患者去向(住院、留观、手术、准许出院等)(图1-1)。图1-1急诊就诊流程

8.急诊科分诊护士是如何为急诊患者分诊的?

1) 概念急诊分诊是根据患者的主诉、主要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分清疾病的轻、重、缓、急及隶属专科,及时安排救治程序及指导专科就诊,使急诊患者尽快得到诊治。即评估病情、分出疾病的类别(级别)和明确疾病专科。

2) 原则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患者就诊,一级急诊患者优先,对需抢救的危重患者开放急诊绿色通道,并立即通知有关医生进行急救处理,病情稳定后再行挂号、付费。3) 分诊程序

(1) 接诊患者到达急诊科后,护士应立即查看病情,提供轮椅或推床,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安排到不同的就诊区域,行进一步处理。对救护车送来的患者或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分诊护士应主动到急诊大门口迎接。在就诊过程中护士要做到主动迅速,忙而不乱,对病重紧急的患者及时通知相关医生和护士参与抢救,对候诊的患者做好耐心解释工作,并在候诊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 病情评估要求突出重点、紧急评估和快速分类。分诊护士应询问患者或陪伴者,并运用护理体格检查方法(望、触、叩、听、嗅),尽可能多收集有关病情资料,并注意不可忽视的潜在危险因素。体格检查时注意“三清”,即听清患者或陪伴者的主诉;问清与发病或创伤有关的细节;看清与主诉相符合的症状及体征。

(3) 分诊经过必要的护理评估,初步判断疾病的类别和病情的轻、重、缓、急,并采取相应的救治程序或转至相应的专科就诊,发现传染病患者应立即隔离或转到传染病专科医院。

9.急诊科批量伤员应急预案是怎样进行的?

具体见图1-2。图1-2批量伤员应急预案

10.急诊患者经过救治后分流到何处?

具体见图1-3。图1-3急诊患者的分流

11.急诊患者安全转运的规范有哪些?

急诊患者院内转运包括手术室、住院部和各种特殊诊断检查室。在转运过程中,应当遵循下列转运规范。

(1) 以安全到达为最高原则。

(2) 接收患者的诊疗科室必须具有急救设备和药品,医护人员必须有急救培训经历。

(3) 转运与接收科室之间必须提前联系,双方科室做好准备工作。

(4) 转运人员应接受过基础生命支持(BLS)相关的急救培训。

12.急诊患者院内转运的流程是什么?

(1) 确认患者转运到达的接收科室的具体位置、转运路线和护送医护人员。还包括电梯的提前准备,物业人员的协助,转运人员的确认,急诊护理人员、急诊医生或是专门的急诊患者转运人员。

(2) 转运前评估患者病情:包括意识、生命体征、呼吸道管理、输液管理等。

(3) 评估患者转运过程中可能使用的医疗仪器与设备,并确认其功能状态。详细填写转运交接本和交接单。

(4) 在转运途中,转运人员应随时注意下列情况:患者是否有病情变化,如意识、活动度、肤色等;静脉点滴情况;管道是否通畅;携带的医疗仪器运作情况;氧气的供应是否充足;防止患者意外损伤,如跌倒、坠床等。

(5) 与接收科室交接内容包括转运目的、患者的生命体征、目前的治疗措施、在急诊科使用的特殊药物、需要密切监测和持续观察的病情,患者医疗记录资料,包括病历、X线片、CT片、ECG报告、检验报告等。

(6) 急诊科和接收科室双方人员对交接内容双签字进行确认后,转运人员方可携带转运相关物品返回急诊科。(向莉 贺巧玲)第二章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

1.什么是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指患者在心脏相对正常或无全身性严重致命性疾病的情况下,在未能估计到的时间内,心搏突然停止,导致有效的射血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停止的一种状态。心搏骤停是临床上最严重的急症,意味着“临床死亡”的开始。

2.心搏骤停的原因是什么?

1) 心源性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最主要原因,其次是各种心肌病,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主动脉疾病等。

2) 非心源性原因各种原因所致呼吸停止,严重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平衡失调,药物中毒或过敏,严重创伤、电击伤、麻醉和手术意外及其他原因。

3.心搏骤停的类型有哪几种?

1) 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最常见。

2) 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pulseless ventricular tachycardia,PVT)。

3) 心室停搏(ventricular asystole)。4) 无脉性电活动(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PEA)

4.如何识别心室颤动的心电波?

心室颤动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完全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极不均匀的颤动波,频率可达200~400次/分,是极严重的心律失常。若颤动波波幅高、快(图2-1),较容易复律;反之颤动波波幅低、慢(图2-2),复律可能性小。图2-1心室颤动(粗颤)图2-2心室颤动(细颤)

5.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是怎样的?

(1) 意识突然丧失,可伴有短暂抽搐和大小便失禁。

(2) 大动脉(颈动脉)搏动消失。

(3) 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到。

(4) 呼吸停止或先叹气样(或抽气样)呼吸,随之呼吸停止。

(5) 双侧瞳孔散大。

(6) 面色苍白或发绀。

6.什么是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简称 CPR(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是针对心跳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应用胸外按压形式暂时以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用人工通气代替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达到促进苏醒和挽救生命的目的。

7.心肺复苏的机制是什么?

1) “心泵机制”在胸外按压时,心脏在胸骨和脊柱之间被挤压,使左、右心室受压而泵出血液,放松后心室舒张,血液回流到心脏。但近年临床观察发现人工循环的动力不单是心泵机制,主要还是来自胸腔内压增减的变化。

2) “胸泵机制”心搏骤停患者的胸廓仍具有一定的弹性,胸骨和肋骨交界处可因按压下陷。因此,当按压胸部时,由于胸腔内压力的普遍增加,导致胸膜腔内压(胸内压)>颈动脉压>头动脉压>颈静脉压。而正是这个压力差使血液流向颈动脉,流向头部,最后又回流到颈静脉。不论是“心泵机制”还是“胸泵机制”,均可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

8.什么是成人生命链,生命链的内容是什么?

根据《国际CPR和ECC指南》,成人生命链是指对突然发生心搏骤停的成年患者通过遵循一系列有序的步骤所采取的规范有效的救护措施,将这些抢救序列以环链形式连接起来,就构成一个挽救生命的“生命链”。生命链包括:早期呼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早期有效高级生命支持和综合的心搏骤停后治疗。

9.2017版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是如何进行的?

(1) 在确定现场环境安全后,一手扶患者颈部,一手轻拍患者肩部,并大声呼叫,确认患者意识丧失,同时判断患者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仅仅是喘息),立即计时、呼救、准备除颤仪和急救车。

(2) 摆正患者肢体,去枕,判断患者是否卧于硬板床,放平床头、床尾,暴露胸部,松裤带。

(3) 判断颈动脉搏动,计时小于10 s(方法:右手食指和中指并拢,沿患者的气管纵向滑行至喉结处,在喉结旁开2~3cm处停顿,触摸搏动处)。

(4) 立即行胸外按压30次。

按压部位:胸骨下端,胸廓正中,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按压方法:两手重叠,以手掌根与胸廓接触,肘关节垂直,利用身体重力垂直下压,使胸廓下陷大于5cm,不超过6cm,频率大于100次/分,按压与放松次数比例为1∶1。

(5) 开放气道方法:仰头抬颏法。

(6) 用简易呼吸器面罩通气(给氧流量为10 L/min)或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同时观察胸廓有无起伏。

(7) 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配合,按压比例为2∶30 。

(8) 除颤仪送达时,立即用除颤仪示波,如为室颤或无脉性室速立即除颤,除颤后立即胸外按压。

(9) 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患者颈动脉搏动情况,并交换职责。

(10) 抢救成功。判断标准为患者颈动脉搏动恢复,继续评估患者的血压、神志、呼吸情况,保持稳定的呼吸、循环。

(11) 安置患者。摆复苏体位,整理床单位,安慰患者,继续高级生命支持。

(12) 洗手,记录。

10.触摸颈动脉搏动时,如何进行颈动脉定位?

右手的中指和食指并拢,触摸气管正中,男性可先触及喉结,然后向一侧滑动2~3cm,至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凹陷处,告之无搏动(按1001、1002、1003、1004、1005的顺序数下去,判断5~10 s)(图2-3)。图2-3触摸颈动脉手法

11.胸外心脏按压如何定位?

(1) 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图2-4)。图2-4胸外心脏按压定位法

(2) 剑突上两横指:沿肋缘触摸到剑突,剑突上两横指即为按压部位(图2-5)。图2-5胸外心脏按压手摆放的位置

12.胸外心脏按压的要点是什么?

1) 手法一只手掌根部放于按压部位,另一只手平行重叠于该手手背上,手指并拢、翘起,只以手掌根部接触按压部位(图2-6、图2-7),按压时上半身前倾,腕、肘、肩关节伸直,以髋关节为轴,垂直向下用力,借助上半身的体重和肩臂部肌肉的力量进行按压,双臂位于患者胸骨的正上方。

2) 力度使胸廓下陷至少5cm,不超过6cm。

3) 频率频率高于100次/分,低于120次/分,频率要均衡,切忌忽快忽慢。

4) 要领保证胸廓充分回弹;胸廓回弹时,手掌根部不能离开按压部位;按压间隙施救者身体不可倚靠患者胸部(图2-8);减少按压中断次数,按压中断时间不应超过10 s。图2-6胸外心脏按压错误手法图2-7胸外心脏按压正确手法图2-8胸外心脏按压要领

13.开放气道的方法有哪些?

1) 仰头抬颏法将一只手小鱼际置于患者前额部,用力使头部后仰,另一只手置于下颌骨骨性部位向上抬颏(图2-9)。使下颌尖、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图2-9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

2) 托颌法将肘部支撑在患者所处的平面上,双手放置在患者头部两侧并握紧下颌角,同时用力向上托起下颌。如果需要进行人工呼吸,则将下颌持续上托,用拇指把口唇分开(图2-10),用面颊贴紧患者的鼻孔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托颌法因其难以掌握和实施,常常不能有效开放气道,还可能导致脊髓损伤,因而不建议基础救助者采用。图2-10托颌法开放气道

14.如何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

开放气道后,捏住患者鼻子,施救者正常吸气后,用自己的嘴巴包住患者口部(图211),缓慢吹气(1 s以上),使患者胸廓明显抬起,8~10次/分,然后松口、松鼻,使患者气体呼出、胸廓回落。图2-11口对口人工呼吸

15.使用呼吸气囊行人工通气时,单人和双人EC手法分别是如何进行的?

1) 体位仰卧,头后仰体位,抢救者位于患者头顶端。

2) 手法EC手法固定面罩。

(1) C法——一只手拇指和食指将面罩紧扣于患者口鼻部,固定面罩,保持面罩密闭无漏气。

(2) E法——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放在患者下颌角处,向前上托起下颌,保持气道通畅。

(3) 用另一只手挤压气囊(图2-12),1 L的气囊挤压球体的1/2~2/3, 超过1 s,使患者胸廓扩张。

若为双人操作,则分开,一人负责固定面罩,另一人挤压气囊(图2-13)。图2-12单人EC手法图2-13双人EC手法

16.什么是电除颤?

心脏电除颤(electric defibrillation)是用高功率与短时限电脉冲通过胸壁或直接通过心脏,在短时间内使全部心肌细胞瞬间同时除极,中断折返通路,消除异位兴奋灶,使窦房结重新控制心律,转复为正常心律的方法。

17.电除颤的适应证有哪些?

(1) 非同步除颤用于室颤、室扑。

(2) 同步除颤用于房颤、房扑、室上速、室速。

18.电除颤的禁忌证有哪些?

(1) 洋地黄中毒所致心律失常。

(2) 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血症者。

(3) 风湿活动及感染性心内膜炎者。

(4)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心律失常者。

(5) 房扑、房颤或室上性心律失常伴高度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者。

(6) 心脏明显扩大及心功能不全者。

(7) 高龄房颤者,高血压性或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长期持续房颤者,心室率特别缓慢者。

(8) 慢性心脏瓣膜病,房颤已持续一年以上者。

(9) 风湿性心脏病术后,一个月以内的房颤及甲亢症状未控制的房颤。

(10) 最近发生过栓塞者。

19.电除颤的操作流程是如何进行的?

(1) 在准备电除颤的同时,做好心电监护以确诊室颤。

(2) 接电源。

(3) 评估患者胸壁皮肤情况:有无破损、潮湿,有无伤口敷料,有无植入性起搏器。

(4) 电能的选择。成人双相波首次电击,可选用200 J,若失败,可重复电击,并可提高电击能量,但最大不超过360 J。

(5) 电极板涂好导电糊后将其放在患者心尖部和心底部。

(6) 充电。(7) 嘱其他人离开患者床边,操作者两臂伸直固定电极板,使自己的身体离开床沿,然后双手同时按下放电按钮,进行除颤。(图2-14)图2-14电除颤

(7) 放电后立即观察心电图,了解除颤效果。

(8) 用盐水纱布清洁电极板,将电极板置于合适处。

20.电除颤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 快速证实心搏骤停:意识丧失,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呼吸断续或停止,皮肤发绀,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出,瞳孔散大、心电图呈直线。

(2) 除颤果断、迅速、争分夺秒。

(3) 心肺复苏中除颤,因每次除颤而中止胸外心脏按压的时间要尽可能短,要在呼气末放电除颤,以减少跨胸电阻抗。

(4) 体重和心脏大小决定选择的电能大小。

(5) 电极板和局部阻抗:电极板小、和胸壁接触不严密、电极板位置过近、电极板之间形成短路,电流不能通过心脏。

(6) 除颤的同时,用药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利于除颤成功。

21.如何判断心肺复苏是否有效?

(1) 可触及颈动脉搏动。

(2) 患者口唇、颜面部转红。

(3) 瞳孔由大变小,反射恢复;睫毛反射恢复。

(4) 自主呼吸开始出现。

(5) 患者有肢体抽动或肌张力增加。

(6) 血压可测到,收缩压大于80mmHg(1mmHg≈133.322Pa)。

22.高级生命支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高级生命支持ABCD四步法:

1) A(airway)确定初次开放气道的技术和通气是否适当,必要时,气管内插管。

2) B(breathing)评估气管内插管后通气是否充分,经气管内导管做正压通气。

3) C(circulation)连接心电监护,开放静脉通道,给予抗心律失常药。

4) D(differential diagnosis)识别心搏骤停的可能原因,并做鉴别诊断。

23.延续生命支持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 评估病情和采取救治措施。

(2) 脑复苏是重点和关键。

(3) 全身支持疗法,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

24.何时终止心肺复苏?

(1) 被救者已经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2) 有120专业医护人员接替抢救。

(3) 医护人员确定被救者死亡且抢救时间超过30min。(向莉 贺巧玲)第三章外科休克(一) 休克的基础知识

1.什么是休克?

休克是指在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导致以机体组织血流灌注不足为特征的循环衰竭状态。休克发病急骤,进展快,若未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则可发展至不可逆阶段而引起死亡。

2.引起休克的病因有哪些?

1) 血容量不足大量出血(内出血或外出血)、失液(呕吐、腹泻、过度利尿等)、失血浆(烧伤、腹膜炎、创伤、炎症)等原因,血容量突然减少。

2) 感染常继发于以释放内毒素为主的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败血症等。

3) 过敏常由接触、进食或注射某些致敏物质,如油漆、花粉、药物(青霉素)、血清制剂或疫苗、异体蛋白等而引起。

4) 心源性因素常继发于急性心肌梗死、心包填塞、心肌炎和严重的心律失常等。

5) 神经源性因素剧痛、脑脊髓损伤、麻醉意外等刺激,引起反射性周围血管扩张,有效血容量相对减少。

3.休克如何分类?

根据休克的病因分类,可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五大类。

4.外科最常见的休克是什么?

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在外科中最常见,其中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失血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

5.什么是失血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指由于大血管破裂和脏器(肝、脾)破裂出血所致机体失血量过大,超过机体代偿功能,不能提供足够的组织灌注及氧供。临床上最常见的就是急性发作的失血性休克。

6.什么是创伤性休克?

机体遭受严重创伤后,发生了重要器官损伤、严重出血等情况,使患者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以及创伤后剧烈疼痛、恐惧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机体代偿失调的临床综合征。其严重程度与创伤的性质、程度、失血量等情况有关。

7.什么是感染性休克?

各种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侵入人体,导致全身性感染,同时伴有低血压和组织灌注不足,且经充分扩容后低血压和组织灌注不足状态仍持续存在,或必须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才能维持血压正常,此种情况称为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是全身性感染的特殊类型。

8.如何区分“冷休克”与“暖休克”?“冷休克”属于低动力型休克,亦称低排高阻型休克,其血流动力学特点是心脏排血量低,外周血管阻力高,由于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皮肤温度降低。此型休克在临床上最为常见,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创伤性休克和大多数感染性休克均属此类。“暖休克”属于高动力型休克,亦称高排低阻型休克,其血流动力学特点是总外周血管阻力低,心脏排血量高。由于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使皮肤温度升高。部分感染性休克属此类。

9.休克导致的病理生理变化是什么?

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和组织灌注不足,以及由此引起微循环障碍、代谢改变及内脏器官的继发损害是各类休克的共同病理生理变化。10.休克有哪些临床表现?

休克的发病原因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但其共同的病程演变过程为休克前期、休克期和休克晚期。

1) 休克前期失血量低于20%。此期是机体的代偿期,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患者表现为精神紧张、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呼吸增快,血压变化不大,但脉压减小(<30 mmHg);尿量正常或减少(25~30mL/h)。若处理及时得当,休克可很快得到纠正。否则病情继续发展,很快进入休克期。

2) 休克期失血量达20%~40%。此期患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皮肤黏膜发绀、四肢湿冷;脉搏细速(大于120次/分),呼吸浅促,血压进行性下降;尿量减少;浅静脉萎陷、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的症状。

3) 休克晚期失血量超过40%。患者意识模糊或昏迷;全身皮肤、黏膜明显发绀,甚至出现淤点、淤斑,四肢厥冷;脉搏微弱、血压测不出、呼吸微弱或不规则、体温不升;无尿;若皮肤黏膜出现淤斑或消化道出血,提示病情已发展到DIC阶段。若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烦躁、发绀,吸氧不能改善时,提示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此期患者多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11.如何诊断休克?

有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收缩压降低至90 mmHg以下,多数在70~80 mmHg甚至更低,脉压小于20 mmHg,即可诊断为休克。对高血压患者,若血压下降过多表明有休克状态存在。需要注意的是低血压不一定是休克,休克必须有微循环障碍和组织灌注不足的表现。

12.低血压常见有哪几种情况?

(1) 急性低血压指血压由正常或较高水平突然显著下降,见于休克、晕厥和急性运动性血管麻痹。

(2) 慢性低血压指血压处于持续性低水平状态。

(3) 体位性低血压(直立性低血压)指在卧位时血压正常或增高,而当患者突然取直立位时,立即出现显著的血压下降。

13.休克的辅助检查的意义是什么?1) 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降低可提示失血,反之提示失液。

(2) 血生化检查了解患者是否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细胞缺氧及酸碱平衡失调的程度等。

(3) 凝血功能当血小板计数低于80×109/L,凝血因子Ⅰ小于1.5 g/L,凝血酶原时间较正常延长3 s以上时应考虑DIC的发生。

(4) 血气分析PaCO2高于60 mmHg(8 kPa)、吸入纯氧后仍无改善,提示有ARDS。

2) 影像学检查可以查明有无骨骼、内脏或颅脑的损伤。

3) B超检查有助于发现原发病灶。

4) 血流动力学检查包括①中心静脉压(CVP):CVP降低表示血容量不足,CVP增高提示有心功能不全。②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 降低提示血容量不足,增高提示肺循环阻力增加。③心排血量(CO)和心排血指数(CI):休克时,多见CO降低,但某些感染性休克患者可见增高。

5) 后穹窿穿刺可抽出不凝固血液,有助于诊断。

14.如何第一时间判断休克?

休克指数法:用于粗略估计失血量及休克程度分期,快速判断病情,提高诊疗效果。

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正常值为0.5左右。休克指数≥1.0,轻度休克,血容量减少10%~30%;休克指数≥1.5,中度休克,血容量减少30%~50%;休克指数≥2.0,重度休克,血容量减少50%~70%。(二) 休克的救护

15.休克患者如何急救?

(1) 休克患者原则上应就地抢救,避免过多搬运和远距离的转运。图3-1休克卧位示意图

(2) 体位:最适宜的体位是抬高头和躯干20°~30°,抬高下肢15°~20°。以增加回心血量及改善呼吸困难(图3-1)。休克伴昏迷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3) 吸氧:给氧前应注意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以达到有效供氧。一般采用鼻导管给氧,氧流量为4~6 L/min,缺氧严重者通过面罩给氧,必要时机械通气支持增加供氧。

(4)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立即建立2条或以上静脉通道,目前多主张进行深静脉插管,保证输液途径通畅。静脉输液可迅速补充有效血容量,是纠正休克的最根本措施。

(5) 遵医嘱准确、及时使用抗休克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

(6) 及时采集血标本送检,查血型及进行交叉配血等。

(7) 留置导尿管,观察每小时尿量,监测肾功能。

(8) 必要时放置CVP导管监测CVP;心电图检查有无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

(9) 保暖,对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出冷汗者应及时加被保温,调节室温为22~28℃。对伴有高热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应予以降温。

(10) 凡有活动性出血时,如腹腔脏器破裂出血时,可在快速扩容的同时做好术前准备积极进行手术止血。

16.休克患者怎样合理补液?

(1) 补充血容量、及时恢复血流灌注,是抗休克的基本措施。及时补充血容量,时间较短的休克,特别是低血容量性休克,可较快地纠正。原则上失血补血,失液补液,丢失多少补多少。补液种类一般为先快速输入一定量的晶体液,如生理盐水、平衡盐溶液等,以增加回心血量和心搏出量。后输入胶体液,如全血、血浆和低分子右旋糖酐等,以减少晶体液渗入血管外第三间隙。低分子右旋糖酐可改善微循环,能吸附于红细胞、血小板表面及其血管内壁,预防和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治疗之初一般主张不用或少用等渗或高渗葡萄糖溶液。

(2) 休克时补充的晶体液量和胶体液量很大,不仅要补充已丢失的血容量,还要满足毛细血管床扩大的需要。休克时间越长,症状越严重,需要补充的液体越多。因此,在扩容过程中应根据心、肺功能、失血量、失液量、血压及CVP值随时调整输液量和速度。若CVP和血压均低,提示血容量不足,应快速大量补液;若血压降低而CVP升高,提示右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超负荷,应减慢速度,限制补液量,以防肺水肿及心力衰竭。

17.休克患者的病情变化如何监测?

1) 意识和表情意识和表情的变化能反映中枢神经系统血流灌注情况。脑组织灌注不足、缺氧,表现为烦躁、淡漠、意识模糊或昏迷等。严重休克时细胞免疫反应降低,患者由兴奋转为抑制,表示脑缺氧加重,病情恶化。2) 生命体征

①血压和脉压:早期由于代偿性血管收缩,血压可能保持或接近正常。若血压逐渐下降甚至测不到,且脉压减少,则说明病情加重。②脉搏:休克早期脉搏加快,随病情加重,脉搏会变细弱,甚至摸不到。③呼吸:呼吸次数及节律,有无呼吸急促、变浅、不规则;呼吸大于30次/分或小于8次/分表明病情危重。④体温:患者体温是否偏低或高热。多数患者体温偏低,感染性休克患者有高热,若体温突然升至40℃或骤降至36℃,提示病情危重。

3) 皮肤色泽及温度患者皮肤和口唇黏膜有无苍白、发绀、呈花斑状、四肢湿冷或干燥、潮红、手足温暖。补充血容量后,四肢有无转暖、皮肤是否变干燥。

4) 尿量尿量是反映肾血流灌注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若患者尿量少于25mL/h,表明血容量不足;尿量大于30mL/h时,表明休克有改善。应在护理的过程中记录每小时尿量,有利于病情判断。

18.休克并发症如何观察?

休克肺、急性肾功能衰竭、心功能不全及DIC是引起休克死亡的常见并发症。

1) 休克肺注意观察有无进行性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加快;有无进行性严重缺氧,经一般氧疗不能纠正,PaO2<70 mmHg并有进行性下降的趋势。如有上述表现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 急性肾功能衰竭如血容量已补足,血压已正常或接近正常,而尿量仍小于20mL/h,并对利尿剂无效者,应警惕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3) 心功能不全如血容量已补足,CVP高于12cmH2O,无酸中毒存在,患者血压不升,提示心功能不全。

4) DIC休克时间较长的患者,若患者皮肤有淤点、淤斑或血尿、便血等,应考虑DIC的发生。

19.休克时血气分析有何意义?

休克的发展及严重程度常与动脉血气改变一致。通过血气分析有助于了解酸碱平衡情况,对掌握患者病情发展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休克时,因缺氧,可出现pH值和PaO2降低,而 PaCO2明显升高。若PaCO2超过6.6 kPa(50 mmHg)而通气良好,提示严重肺功能不全。PaCO2高于8 kPa(60 mmHg)、吸入纯氧后仍无改善,提示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0.抗休克的血管活性药物有哪些?

血管活性药物是休克治疗时常用的药物,常用的血管活性药物分为以下两大类。

1) 血管扩张药在补足血容量的情况下应用。①多巴胺:能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选择性地扩张内脏血管,特别是肾脏血管,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并使皮肤及黏膜血管收缩,使血压稳定在一定水平;②阿托品、山莨菪碱等抗胆碱药:可解除平滑肌痉挛、舒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常用于感染性休克的治疗。

2) 血管收缩剂常用去甲肾上腺素和阿拉明(间羟胺),均使小血管收缩,提高血压。应用血管收缩剂以小剂量、低浓度、短时间为宜。去甲肾上腺素对肾动脉收缩作用较强;阿拉明较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缓和、持久,对肾血管收缩作用较轻。

21.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应注意什么?

1) 浓度和速度血管活性药物静脉输注时应从低浓度、慢速度开始,先慢后快,调整滴注速度使收缩压维持在90 mmHg。

2) 动态调整每5~10 min测1次血压,血压平稳后每15~30 min测1次。根据血压测定值动态调整药物浓度和滴注速度,以免血压骤升或骤降引起不良后果。

3) 皮肤的观察严防药液外渗,如发现输注部位红肿、疼痛,应立即更换输注部位,并用0.25%普鲁卡因封闭穿刺处,以免发生皮下组织坏死。注射血管活性药物时宜选择中心静脉通道。

4) 停药当血压稳定6~8h或8h以上,便可在观察下逐渐减慢滴注速度,降低药物浓度,最后缓慢停药。

22.休克好转的指征是什么?

(1) 意识由淡漠逐渐变清楚。

(2) 四肢逐渐转暖、末梢循环充盈良好。

(3) 尿量大于30mL/h或每天大于500mL。

(4) 生命体征逐渐恢复正常。

23.休克患者如何进行心理护理?

患者休克时,抢救措施繁多且紧急,容易给患者带来病情危重与面临死亡的感受,产生恐惧、焦虑、紧张、烦躁不安的负性情绪,如亲属的承受能力、应变能力也随之下降,就会影响医护人员救治工作的开展。因此,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安抚尤为重要。

(1) 护士应积极、认真、准确无误地执行医嘱,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2) 工作中应保持镇静、有条不紊地开展抢救工作,避免慌张、大喊大叫等增加患者的恐惧感。

(3) 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讲解疾病的进展及治疗经过,指导患者如何配合治疗及护理,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 劝导患者家属不要在患者面前表现出情绪激动而干扰患者,应营造安静、舒适的环境。 (汤运红 吴改平)第四章外科感染(一) 外科感染的基本知识

1.何谓外科感染?

外科感染是指需要通过外科手术治疗的感染,包括外科感染性疾病、烧烫伤、急性创伤或外科手术后的感染。1/3~1/2的外科疾病会出现外科感染。外科感染病原菌构成复杂,多为数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

2.外科感染的分类及临床表现是什么?

(1) 按致病菌种类分类。

非特异性感染: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的急性期炎性症状,若疾病进一步发展,局部会形成脓肿。常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等。因非特异性致病菌造成的感染,常见有体表感染性疾病,如疖、痈、急性淋巴结炎等,体腔内感染通常见于急性阑尾炎等。

特异性感染:通常是局部感染特殊细菌后,继发造成的全身感染,致病菌有结核杆菌、破伤风杆菌、粗大杆菌、念珠菌等,特异性感染疾病的临床表现都有自身的特点。

(2) 按感染性疾病病程长短分类。

急性感染:病程在3周之内。

亚急性感染:病程大于3周,小于2个月。

慢性感染:病程超过2个月。

(3) 按致病菌侵入途径与时间分类。

原发性感染:病原菌直接污染伤口造成的感染。

继发性感染:在伤口愈合过程中,致病菌大量复制增殖造成的感染。

外源性感染:经由机体外环境或体表侵入,将病原体带入体内造成的感染。

内源性感染:空腔脏器中的正常菌群,由于疾病原因(穿孔、梗阻等)到达体腔内造成的感染。常见疾病有消化道穿孔、胆道梗阻、化脓性阑尾炎等。

(4) 按感染的发生条件分类。

条件性(机会性)感染、二重感染、院内获得性感染等。

3.外科感染与微生物有何关系?

(1) 正常情况下,一定数量及种类的微生物广泛存在于我们身边,身体的完整皮肤屏障和免疫力对微生物的入侵起到了隔离和保护作用。但在微生物异常增殖、严重超过正常数量时,微生物的毒性增加,会穿透身体屏障,引发炎症反应;在皮肤完整性受损或有插管等侵入性操作时,微生物会通过身体薄弱处侵入,造成感染。

(2) 感染实质上是微生物入侵而引起的炎症反应。身体会启动防御功能,对病原微生物产生吞噬等免疫反应,引起局部化脓性感染等炎症表现,促使炎症局限。在身体抵抗力显著下降时,正常数量的微生物也会造成条件性感染,甚至感染继续加重,引发全身性感染或发展成脓毒血症。

4.外科感染的常见致病菌有哪些?

1) 葡萄球菌革兰染色阳性。常存在于人体体表,鼻、咽部黏膜和皮肤及其附属的腺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甚强,主要产生溶血素、杀白细胞素和血浆凝固酶等,造成许多种感染、如疖、痈、脓肿、急性骨髓炎、伤口感染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特点是局限性组织坏死,脓液稠厚、黄色、不臭。金黄色葡萄球菌也能引起全身性感染,由于局限化的特性,常伴有转移性脓肿。

2) 链球菌革兰染色阳性。存在于口、鼻、咽和肠腔内。链球菌的种类很多,溶血性链球菌、绿色链球菌和粪链球菌(肠球菌)是三种常见的致病菌。一些厌氧链球菌和微量嗜氧链球菌也能致病。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溶血素和多种酶,如透明质酸酶、链激酶等,能溶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纤维蛋白和其他蛋白质,破坏纤维所形成的脓肿壁,使感染容易扩散而缺乏局限化的倾向。脓液的特点是比较稀薄,呈淡红色,量较多。典型的感染是急性蜂窝织炎、丹毒、淋巴管炎等。也易引起败血症,但一般不并发转移性脓肿。绿色链球菌是一些胆道感染和亚急性心内膜炎的致病菌。粪链球菌则是肠道和阑尾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的混合致病菌之一,也常引起泌尿道的感染。

3) 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革兰染色阴性。大量存在于肠道内,每克粪便内约有108个大肠杆菌。对维生素K的合成有重要作用。它的单独致病力并不大。纯大肠杆菌感染产生的脓液并无臭味,但因常和其他致病菌一起造成混合感染,如阑尾炎脓肿、急性胆囊炎等,产生的脓液稠厚,有恶臭或粪臭。

4) 铜绿假单胞菌革兰染色阴性。常存在于肠道内和皮肤上。它对大多数抗生素不敏感,故成为继发感染的重要致病菌,特别是大面积烧伤的创面感染。有时能引起严重的败血症。脓液的特点是淡绿色,有特殊的甜腥臭。

5) 变形杆菌革兰染色阴性。存在于肠道和前尿道,为尿路感染、急性腹膜炎和大机种烧伤感染的致病菌之一。变形杆菌对大多数抗生素有耐药性,故在抗生素治疗后,原来的混合感染可以变为单纯的变形杆菌感染,脓液具有特殊的恶臭。

6) 克雷伯菌肠杆菌、沙雷菌:革兰染色阴性。存在于肠道内,常为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往往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铜绿假单胞菌等一起造成混合感染,甚至形成败血症。(二) 全身性感染的健康指导

5.何谓全身性感染?

由于各种因素严重侵袭导致身体内炎症介质大量释放而引起体温、循环、呼吸、血液白细胞计数异常等全身性改变。发生严重烧伤、创伤、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组织变性坏死,可以激活炎症细胞产生炎症反应。当局部感染未能控制,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急性全身性感染,造成败血症。若侵入血流的细菌被人体防御机能所清除,无明显毒血症症状时则称为菌血症。败血症伴有多发性脓肿而病程较长者称为脓毒症。全身性感染可造成器官功能障碍、休克甚至死亡。

6.何谓脓毒症和菌血症?

机体发生体温、呼吸、循环等明显改变,并伴有全身性炎症反应的外科感染,统称为脓毒症。脓毒症患者血培养检出致病菌时,称为菌血症。

7.全身性感染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在与病原菌相互作用中,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不能将病原菌局限于局部组织或器官,以致病原菌及其毒素经淋巴道或直接侵入血流,向周围扩散,引起全身性感染。全身性感染发病特点有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其临床表现如下。

1) 症状患者突发寒战、高热(体温40~41℃)或体温不升。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微循环障碍:面色苍白或潮红、出冷汗等症状。

2) 体征神经系统:患者意识淡漠或烦躁不安、谵妄,甚至昏迷。循环系统:心率加快、脉搏细速。呼吸系统: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其他:严重者可有肝脾肿大、黄疸、皮下出血或淤斑等。

3) 并发症并发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严重者会导致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4) 原发感染灶伴随有感染涉及相应组织和部位的症状和体征。

8.全身性感染有哪些辅助检查,检查结果会有哪些变化?

1) 血常规检查血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计数异常增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出现中毒颗粒等。

2) 血生化检查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害、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

3) 尿常规检查可发现尿蛋白、红细胞或酮体等。

4) 病原学检查血培养可发现有细菌,或真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9.全身性感染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1) 找出病因,处理原发感染灶及时寻找引起感染的原因,去除诱因;处理原发感染灶,包括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消灭死腔(无效腔)、脓肿切开引流、拔除静脉留置导管等。

2) 抗感染治疗根据细菌培养结果或药敏试验结果全身应用抗生素;但对真菌感染引起的脓毒症,应停用广谱抗生素,改用针对性强的窄谱抗生素,同时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

3) 支持治疗根据疾病需求给予肠内和肠外营养,保证各种营养素和能量摄入,增强机体抵抗力。

4) 对症处理患者高热时行物理降温,防止高热惊厥。体温低于正常时,注意保暖,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灌注不良。

10.全身性感染如何治疗及护理?

1) 病因治疗,处理原发感染灶如浅部感染形成脓肿,可以行局部切开引流,或通过手术清创,清除感染灶;机体内脏感染,需要手术治疗者,应提前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做好相关护理。

2) 抗感染遵医嘱全身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前,应做过敏试验,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时,应注意配伍禁忌。对感染严重的患者使用抗生素。应早期、足量、联合、有效地使用抗生素,一般应限于两种药物的联合使用。重症患者给药必须静脉滴注,为维持血药浓度,应将用药总量分批分次注入,并保证及时给药。密切观察抗生素的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

3) 支持疗法输液治疗:遵医嘱输液、补充血容量,输入电解质紊乱及碱性药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进食不足者,遵医嘱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必要时输注白蛋白、血浆等。可少量多次输新鲜血浆、白蛋白。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供给足量维生素和热量。

4) 对症护理患者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疼痛严重者,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痛药物。

5) 病情观察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液观察:24h出入液量。微循环观察:面色、末梢循环、皮温等。

6) 辅助检查细菌培养:遵医嘱进行病灶分泌物、血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指导抗生素的使用。对于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患者,注意观察有无二重感染征象。实验室检查:复查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等,及时观察疾病发展及转归,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三) 浅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的健康指导

11.疖是什么?

疖是常位于毛囊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由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以头面部、颈后和背部最为常见。

12.疖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初起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的小结节,逐渐增大,结节中央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