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沙沟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01:15:41

点击下载

作者:徐耀新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沙沟镇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沙沟镇试读:

“精彩江苏”丛书总序

江苏省省长 吴政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江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交汇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孕育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无论是诸多自然景观还是各类古迹遗存,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纵观楚汉文化、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以及京口文化、江海文化、海盐文化,无一不因精彩而得以世代传承,无一不是我们讲好江苏故事的生动素材。

江苏多出文化精品。在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创造了南京云锦、宜兴紫砂、扬州漆器、苏州刺绣、惠山泥人、江南丝竹等享誉海内外的艺术精品和精湛技艺。源于江苏的中国最古老剧种——昆曲,已有600多年历史,集诗、乐、歌、舞、戏之美于一身,被誉为“百戏之祖”。目前,我省共有1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46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都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

江苏多产文化名家。历史上名人辈出、名篇纷呈,孙武的《孙子兵法》、枚乘的《七发》、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冯梦龙的“三言”、曹雪芹的《红楼梦》、刘鹗的《老残游记》等众多鸿篇巨著均在中华文化典藏中熠熠生辉,吴门画派、金陵画派、扬州画派及上世纪60年代形成的新金陵画派各呈风神,顾恺之、张旭、沈周、龚贤、郑板桥等古代书画家,以及徐悲鸿、刘海粟、陈之佛、李可染、傅抱石、林散之等现当代书画家均享誉世界。

江苏多有文化遗存。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各级各类博物馆292家,不可移动文物超过2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近百万件(套)。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大运河江苏段是沿线文化遗产最密集、类型最丰富的河段。江苏还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很多革命先辈在这里留下战斗的足迹,形成了雨花英烈精神、铁军精神等具有江苏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省文化厅组织编写“精彩江苏”丛书,内容涵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地方戏曲、书画艺术、红色文化等多个方面,是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延展千年文脉、推动文化建设、凝聚精神力量的创新实践。希望“精彩江苏”丛书高水平讲好江苏故事,让小小“口袋书”发挥大作用,让一代一代江苏人更好地品味缕缕书香、延续文化记忆,让江苏的历史遗存和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精彩,为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江苏新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留住“乡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序

徐耀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杜的这两句千古名诗,表达了中国人的乡愁情结。乡愁是对故乡永远的思念和情愫,是割不断的文化记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在城镇化历史巨变中要努力留住“乡愁”的方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传承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彰显着浓郁的地域文化,是“乡愁”的重要载体。

作为华夏长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江苏孕育并保存了一批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它们的历史和特征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数量领先。江苏现有5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总量位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2016年,高邮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我省第13个、全国第13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全省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0个,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个、名镇13个、名村8个。

文化多元。从地域上来看,江苏历史文化总体上南秀北雄、吴楚分明,使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例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吴文化的中心城市,其文化特质是上善若水、柔中蓄劲、人巧天工,赋予了中华儿女“杏花春雨江南”的家园情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是楚汉文化的中心城市,其文化特质则迥异于苏州,表现为刚强雄浑、尚武崇文、勇于竞争。

风貌各异。江苏境内山水平原交错,河流湖泊纵横,临水建城,倚山建乡,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古城古镇古村风貌。“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苏州至今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格局风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京杭大运河流经我省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沿线人口稠密、城镇密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有着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苏州的古典园林、镇江的宋元古街、扬州的明清老巷、泰州的明清民居等令人驻足,留连忘返。

类型多样。江苏的历史文化名城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古都型(南京)、传统风貌型(苏州)、风景名胜型(无锡、扬州、镇江、常熟)、一般史迹型(徐州、常州)、近代史迹型(南通)、特殊职能型(淮安、泰州、宜兴、高邮);名镇名村也可分为五种类型:乡土民俗型(周庄、淳溪等)、传统文化型(溱潼、凤凰等)、革命历史型(黄桥、沙家浜等)、商贸交通型(孟河、礼社等)、名人故里型(陆巷等)。

保护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特色,延续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就能为我们的家园情怀留下栖息之所。只有留住“乡愁”,才能“记得住乡愁”。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明确要求大力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和利用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最重要的是传承历史文化、保持自身特色,防止千城一面、千篇一律,杜绝盲目破坏性开发建设。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提炼传统文化符号;尊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发掘传统艺术、传统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彰显城乡传统建筑、城镇历史街区和乡村农耕水利、生态环境的独特魅力。

编撰“精彩江苏”丛书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是提炼江苏历史文化符号的切实举措,是创新开展江苏历史文化资源研究的具体实践,对于充分展示江苏地方特色文化、打造“精彩江苏”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本系列共50本,涵盖我省50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兼具文学性与史学性,展现了江苏历史演变中岁月累积的文化智慧与古物风貌,彰显了江苏人民的文化自信与自觉。丛书采用“口袋本”的形式,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装帧精美,便携易读。

期待通过丛书的传播与利用,进一步宣传好、保护好、开发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激发江苏人民群众爱国爱乡情怀,让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永续传承、焕发新春!2017年秋于南京(本序作者系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博士、教授)

引言

沙沟镇位于苏北里下河腹部地区,五县通衢,居兴化、盐城、高邮、宝应、建湖五县市交汇处。沙沟镇属浅洼平原区,四面环水,宛如荷叶漂浮水面,故又名“荷叶镇”。域内水草丰茂、鱼翔虾嬉、鹭鸟飞翔,一派天然无琢的水乡景观,是泰州市重点生态湿地保护区,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江苏省的地理中心,里下河文化发祥地。

沙沟镇自古以来商贸发达,物产丰盈,素有“金沙沟”之称。凡是来过沙沟的人,都会被这里的水乡胜境和独特的民俗、美食所吸引。沙沟一年四季风景如画,仲春菜花金黄;盛夏荷香苇青;金秋稻香蟹黄;隆冬荻雪飞舞。其美食,有“游在苏杭二州,食在水乡沙沟”之说。2009年以来,先后获得“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3A级旅游景区”等称号。2015年11月,被列为泰州市生态旅游小城市。2016年12月,被列为泰州市首批培育旅游风情特色小镇。第一章 千年历史话沿革民国初年,印水心所编的《盐城乡土地理》中载:“舟过姜官巷至北宋庄,南入大纵湖,湖水涵空,菱苇盘错,扬帆高泳,直抵沙沟镇。镇距治城九十里,兀立大纵湖心,大类海洋一小岛。”这就是旧时沙沟的真实写照。沙沟源于水,兴于水,从原始的射阳小渔村,发展到今天的沙沟镇,整整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第一节 古镇建置 溯源千年

沙沟的建置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先是公元前206年的射阳村,发展到东汉末年的沙溪镇和元末明初的沙沟镇,再到明朝的石梁镇,最后到清朝重新恢复沙沟镇名,直至今日。图1 水乡春天菜花黄图2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牌一、民国前建置图3 国家3A级旅游景区牌

两千多年前,盐城以西、淮安以南、宝应以东、兴化以北地区曾是一片白水茫茫、波浪滔滔的古射阳湖。湖中有座孤卧于波光水影中的小渔村,只有几户打鱼的人家,这个小渔村称作射阳村,它就是今天沙沟镇的雏形。

西周以前,射阳村和盐阜平原一样称淮夷地,春秋时属越,战国时属楚,秦时属东海郡。从战国时代开始,射阳村东端的垛上就开始陆续有人家定居。因一位蔡姓将军被贬官流放于此,种柳编器,后此地得名蔡家柳垛。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因答谢鸿门宴上项伯的救命之恩,赐其为射阳侯,并赐名刘缠。古射阳成为刘缠的封地。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从古射阳分出盐渎县(今盐城)与射阳县(今宝应)。当时的盐渎有县无制,由射阳县丞代管。东汉吴帝时,吴郡富春人孙坚(孙权的父亲)出任盐渎县丞,从那时开始至公元1945年,沙沟镇一直隶属于盐城县。

东汉末年,此处已形成集镇雏形,因镇中有条溪河,周边芦荡内沙鸥成群,故取名“沙溪”。元末明初,根据集镇沟河纵横的特点改名为“沙沟”。

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实施“赶散移民”的政策,大量的外来姓氏人员从苏州阊门迁徙到沙溪镇上安家落户。沙沟民间有语:“先有‘金施余杨’,后有‘姜赵刘王’”。这时的沙溪镇人口剧增,商贾云立,百业兴起,集镇初具规模,加之其地理环境特殊,继而成为苏北水上重要驿站和交通枢纽。

明正德九年(1514),镇上出了个进士,姓万名云鹏,字图南,号石梁。万云鹏生于弘治年间,正德甲戊科唐阜榜入仕,官南吏部;嘉靖五年(1526)出任浙江湖州知府;嘉靖十一年(1532)迁湖广副使,后任浙江按察使;嘉靖二十一年(1542)升任福建右布政使。万云鹏为官清正,两袖清风,明万历年盐城知县杨瑞云谓布政“凛凛若天山之雪”。为旌表万云鹏的功绩,皇上赐旨为万云鹏建进士坊一座。后由于战乱,进士坊被毁。万云鹏逝世后,为了纪念他,沙沟一度改名为石梁镇。大清王朝建立后,朝廷下令严禁用明朝官员的名字作地名。嘉庆年间,清政府将镇名恢复为沙沟,一直沿袭至今。

古镇从明初至清末均设有巡检司。巡检司官阶为从九品,属明清王朝最基层的管理机构。巡检统领相应数量的弓兵,负责维护周边地区的治安,稽查往来行人,打击走私,缉捕盗贼。据光绪《盐城县志》载,清初盐城设绿营,斗龙、新洋、沙沟设三大汛。(图4)盐城营派一名千总坐镇沙沟镇,统管沙沟大汛下的12个小汛。图4 《盐城县志》载有沙沟镇汛

清初,沙沟随盐城县划归为江南省。广福庵遗存的《遵奉院道详示》石碑上开头一行大字清楚地镌刻着下列铭文:“江南省淮安府盐城县沙沟镇”(图5)。准提禅院的石墩上也有同样文字。图5 石刻有“江南省淮安府盐城县沙沟镇”字样二、民国至建国前建置第一次建市

民国初年盐城县实行市乡制。民国八年(1919)沙沟第一次建市,并为盐城县第九区区公所所在地。沙沟市辖7个镇15个乡,沙沟集镇则分为沙南、沙北两镇。《续修盐城县志》记载了沙沟市的管辖范围:“西南与高邮、宝应、兴化三县接界,而兴盐界河荣带东西,西塘河贯穿南北,为往来交通之枢纽,故商业发展,远冠邻境;东至大官厂至庙港沟与合陇市(今属盐城)为界;北则沿马婆沟而下至黄土沟(今属建湖)与常盈市相连,周境百二十里,陆地居其三,湖荡居其七云。”图6 《姜氏宗谱》对三位议员的记载《续修盐城县志》记载了当时沙沟市的概况:总人口为48654人,选民为6751人。沙沟市物产丰富,盛产鱼虾,农业“稻为正产,兰芋莆藕次之”,“商市兴旺”,“工业有蛋厂一所颇发达”,“陆路无通行大道。小路窄狭,不能到处联络。水路湖荡纵横商农船至夥。贸易往来均以舟楫。车无,邮便通”。

建市之时,沙沟成立了市议会,议员来自商界精英、乡间绅士、知识分子、望门族长。沙沟望族姜氏就有姜文畅、姜文奇、姜文祥三人(图6)入选议员。其中姜文畅,又名姜霄池,字汉仙,清邑庠生,是沙沟姜氏家族第一届祠长。其时,沙沟市市议员每人佩带一枚椭圆形铜质徽章(图7),徽章为纯手工打制而成,四周为竹叶团花图案,中间上为共和七色旗,下为“沙沟市议员”字样,反面用毛笔书写议员的姓名。图7 民国议员徽章

1940年,盐城县区域划分,沙沟为第六区,区公所仍设在沙沟镇。

1941年春,日军独立十二旅团第五十三大队第二中队长大黑大尉率部进驻沙沟,在镇东筑炮楼,建立据点。至此,沙沟镇区被日寇侵占。第二次建市

1945年2月20日,我苏中军区为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配合淮南军区反“扫荡”斗争,调集苏中军区特务团和盐城、高邮、兴化县独立团等主力部队,乘日寇退缩兴化之际,一举攻克沙沟,相邻的崔垛和中堡也相继解放。史称沙沟第一次解放。

3月9日,苏中区党委、行政公署决定成立沙沟市,直属苏中区党委和行政公署领导。全市含7个镇3个乡。3月17日,沙沟市政府成立,首任市委书记为胡少鸣,黄公正为沙沟市长,周奋为副市长。至此,沙沟镇从盐城县的版图上划出。一度设县

1945年9月1日,兴化城解放。经苏中区党委批准,沙沟市与兴化县合并,原沙沟市领导储江任兴化县县委副书记,市长黄公正任兴化县县长,周奋任副县长。沙沟市作为一个区,隶属兴化县,周奋兼任沙沟区区委书记。

1945年12月,出于对敌斗争的需要,经华中二地委批准,重组沙沟县,周奋任县长,对外仍称沙沟市。1946年7月17日,由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等领导联名签发委任状(图8),委任周奋为沙沟县县长。图8 周奋委任状

1946年10月29日,沙沟县撤销,所辖境域划归宝应县。1947年3月10日,国民党还乡团侵占沙沟。我方将沙沟、时堡两区合并为时沙区,划属高邮县。

1948年12月7日,沙沟第二次解放。1949年5月19日,沙沟正式划归兴化县管辖。三、新中国建立后建置

新中国建立后,沙沟隶属于兴化县(市)管辖,建国初期为区镇建制,镇属沙沟区。1956年沙沟为县属镇,后为沙沟乡。1958年成立沙沟人民公社。1963年社镇划分,集镇为沙沟镇,周边农村为沙沟公社,属中沙区领导。1974年社镇合并。1983年改为沙沟乡(沙沟镇设总支、街道办事处)。1985年改为沙沟镇,直至今日。

1996年,地级泰州市成立,沙沟镇随兴化市隶属于泰州市。全镇总面积72平方公里,人口2.8万余人,辖10个行政村和一个集镇办事处。第二节 叙里下河 述金沙沟

百余年来,民间流传着一首民谣:“金沙沟,银时堡,中堡庄的银子动担挑”。时堡和中堡都是沙沟的近邻乡镇。时堡距沙沟3公里,旧时受辖于高邮。中堡距沙沟10公里,旧时隶属兴化。时堡由于通旱,交通便利,外出做生意的富户多,而中堡则依仗着大纵湖的天然优势,水产品丰富,特别是中庄醉蟹享誉海内外。

光绪年间的《盐城县志》载:“沙沟汛地,多湖荡,南通兴化,北达阜宁,西界山阳、高宝,烟水渺茫,苇莆茂密”。明清两朝,华夏大地祸事多端,战事频繁,而沙沟四面环水,"无舟楫不行",军队的马车不能到达,自古为避兵佳地。清末岁贡生邑人刘沁区有诗为证:“风土山乡异,烟尘水国稀,向来戎马剧,从未扰荆扉”。

自明初“洪武赶散”至民国初,为逃避战乱的外乡人纷纷来到沙沟落脚谋生,其中不乏有许多富商,他们不仅带来了眷属,带来了金钱,更带来了祖传的经营项目和制作技艺。到沙沟后,他们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和实力,有的重操旧业,有的另起炉灶,有的单独开店,有的合伙经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开始了艰苦的创业。来自安徽的商人开起了茶叶店;来自扬中洲上的商人开起了漆庄、酱园;来自镇江的商人开起了当铺、茶食店;来自江南的商人开起了南货店;来自江西的商人开起了木行;来自北方的商人开起了香店;来自扬州的商人开起了盐栈……

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到了清末民初,沙沟进入了繁华的盛期,成为里下河地区的商业中心和物资集散地。图9 老街旧貌

那时的沙沟镇上商贾云集,商铺林立(图9),行业众多,作坊遍布,批销两旺。许多规模大的商号如义生昌绸布庄有专人在上海等地坐庄采购,每日有货船往返于江南江北。“姜万泰”“姜德隆”渔行把生意做到上海的十六铺,每天最旺时一天收鱼货达四千斤之多。“姜广兴”铁行(图10)下辖百余张红炉,所打铁钉畅销大江南北,专打的一尺长铁钉远销山东青岛造船厂。“正丰”“永丰”两爿蛋厂雇工百余人,除白天上工外,经常晚上点汽油灯加班,所产蛋白、湿蛋黄远销英美等国。图10 “姜广兴”铁行门市旧址

那时的沙沟镇市井繁华,一条自东向西长达一华里的古石梁溪将集镇一分为二。溪河南边还有三条南北向的夹河与之相连,成“山”字笔架形,把古镇分为“五团”。石梁溪东接下官河,西入西塘河,溪河上有七座风格各异的小桥,如道道虹彩卧立在溪河上。河水从桥下淙淙流过,市河上终日舟楫运输繁忙,船埠码头上卸货仓储的号子阵阵。河中渔人划着小篷船,沿河叫卖鱼虾。两岸垂杨依依,宅房青砖黛瓦,鳞次栉比。桥上桥下行人熙来攘往……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不似江南,胜似江南,犹如一幅苏北版的《清明上河图》。

前大街和南大街是老字号商铺云集的两处,各种经营的店铺约有200家。有南货店、中药店、绸布庄、土烟店、酱园、十八家米行等大批老字号。单说澡堂就有四爿,分别是又新池、白石泉(图11)、小蓬池和天一池。

商业的兴旺使得其他服务行业应运而生,凡是县城有的行业沙沟镇上都有。发达的商业带动了宗教兴盛。一平方华里的小镇上,寺庙庵坛竟多达三十余座。这在里下河地区的集镇中是绝无仅有的。图11 白石泉澡堂石门匾遗存

商业的兴起带动了水路客运交通的发展。光绪三十四年(1908)冬天,大达公司在盐城设局,看中了沙沟商业中心的位置,在其后陆续开设的近十条燃煤燃油客轮航班中,就有益泰班(益林至泰州)、益邵班(益林至邵北)、湖泰班(湖垛至泰州)停靠沙沟。

过着“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生活的富商们,不惜耗巨资建造豪华私宅,形成了沙沟水乡民居的独特风格。至今,民间还流传着沙沟首富赵大房重金雇用苏州工匠砖雕门楼的故事。现存的益民巷古民居群都是当年富商家的豪宅。这些豪宅高墙深院,厅堂宽敞,雕花格扇相当考究,虽历经四百余年沧桑已斑驳破旧,但仍不失当年的豪华气派。

沙沟地处水乡,盛产稻米蔬菜,有着独特的水产自然资源:鱼虾蟹鳖、螺蚬菱藕、苇莆荻草……农副产品极其丰富。沙沟湖荡内盛产芦柴,从明代起就为盐城煮盐提供大量的燃料。沙沟柴行掌握着柴草征集、储藏、估价、运输、买卖中介等多种职能,提供一条龙服务。沙沟的柴草价格甚至左右着淮盐价格的上涨与下浮。每到冬天,草农们将柴草收割回来,按用途将其分类,茅柴为燃料出售,用柴则出售给无业居民做各种编织品。一度芦苇编织品成为沙沟的支柱产业,各种编织品远销大江南北。在外地人的眼里,沙沟遍地是金。凡是来沙沟做生意的没有一个不发财,凡是来沙沟落脚的外地人,没有一个再想回原籍去。就算大字不识一个的北方汉子,到沙沟当个脚班,靠力气也能挣钱养家糊口。从此,“金沙沟”的美名不胫而走,越叫越响,远扬大江南北。

金沙沟的富有让隐蔽在建湖马家荡的土匪头目马玉仁垂涎三尺。出于内外交困,又因与沙沟望族赵大房结怨多年,马玉仁于民国十九年(1930)农历八月十七日,带领千名土匪对沙沟实施了抢劫。马匪在沙沟专劫商铺,掳走金银财宝、细软古玩、绫罗绸缎、红木家具十几船,抢走民女数人。抢劫得手的土匪们欣喜若狂,叫嚣“以后要抢就抢金沙沟”。土匪马玉仁的这次抢劫,使得沙沟的商业大伤元气,长时期内一蹶不振,处于低谷。第二章 石梁故里美景多明清以来,沙沟商贾云集,商贸繁荣。姜赵刘王四大望族纷纷大兴土木,修建豪宅。富商们捐资建庙,给后人留下了一大批物质文化遗存。那座座静谧的青砖黛瓦古宅,那鱼市口108块光溜的棕石板,那大士禅林的菩提树,像一位位历尽沧桑的老人,向世人展示它们曾经拥有的辉煌。第一节 名胜十景 寻古览今

早在明万历之前,《淮安府志》就记载了盐城县古八景,其中除有六景在盐城本城外,其余二景均在城郊,沙沟镇上就有一景。沙沟当地又有“胜迹十景”之说。(图12)

石桥春涨 石桥名“文英桥”,在盐城县治西沙沟镇(现属兴化市),原为盐城古八景之一。时人称此处景物为石桥春水,当取春水绿波之意。刘沁区有诗云:“风土山乡异,烟尘水国稀”。《盐城县志》曰:“春涨当是因高邮、宝应、兴化的来水汇于石梁溪,然后入湖荡渺漫无际,故称之为春涨。”图12 水乡沙沟美如画

仁和古绩 仁和桥建于唐贞观年间,是盐城36座古桥之一。此桥两端有桥楼,上立牌匾,书有“仁和古绩”四字。站在桥上远眺,两岸民居依水而建,溪上道道小桥流水,其景不似江南,胜似江南。

虹桥卧波 虹桥位于镇北,是古镇唯一遗存的古砖石桥。虹桥似一道彩虹,架卧在下官河的支溪上。虹桥四周分布若干垛田,一派原生态的田园风光。

西塘渔歌 西塘河(图13)位于古镇西面,是一条远古河流。秋季,西塘河上芦苇起伏,芦花飞扬。每当夕阳西下,渔舟满载而归,在此栖息。顿时,湖上舟楫蜿蜒,渔歌唱晚,其景非常壮观。

凫园日照 位于镇南,内有日照殿,供奉日照菩萨。明禀生姜长荣抗清失败后,隐居此地,种花植树,垒石建亭,自喻“凫园主人”。

蔡垛烟柳 位于古镇最东边,傍着滔滔下官河。垛子沿河遍植杨柳,春日垛上柳枝摇曳,绿影迷离,烟雨苍苍,景色迷人。

天湖秋月 天湖实为郭正湖(图14),上世纪70年代,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在此拍摄电影《霜天湖》。天湖河湖相连,水天相望,是里下河平原上自然生态环境保持较好的一块湿地景观。在秋高气爽、金风送暑之际,月夜泛舟,波平如镜,红蓼花疏,尽收眼底,确是访古探幽的好去处。图13 西塘河图14 郭正湖

菩提佑福 菩提树为镇北大士禅林镇寺之宝。此树来历非凡,树龄悠久,现为古镇一大胜景。人们慕名而来,虔诚膜拜,焚香叩首,系上红丝带,寄托美好愿望,企盼好运长久。

进士牌坊 位于新大街中部,为明进士万云鹏所重建,系全石牌坊,高大巍然、古色古香。仰面观坊,缅怀先贤,其清正廉洁之风,让人肃然起敬。(图15)图15 进士坊

绿岛春云 位于镇南小垛,四面环水,恰似湖上一“岛”。“岛”上花木茂盛,凉亭屹立。春日来此,桃红柳绿,莺歌燕舞,风景怡人。“岛”上建有太公垂钓池、姜氏宗祠等,是游客了解沙沟望族姜氏宗族文化的好去处。(图16)图16 绿岛风光第二节 物质遗存 丰富多彩

自古以来,沙沟地理环境偏僻,历朝历代都是避兵的理想地方。由于受战争影响小,加之在后来的发展进程中古镇开发滞后,大批的明清古民居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物质文化遗存非常丰富。一、益民古巷

益民巷(图17)全长100余米,宽1.7米。巷内古宅成群,共有房屋96间,均为百年以上的老屋。其中有五所房屋布局为四合楼,中间各有一方天井,青砖黛瓦,马头墙,雕花门窗,体现了浓郁的明清建筑风格。巷东侧6号和巷西侧3号是古民居楼房,也是巷中保存得较好的民居之一。四合楼楼房整齐,门楼凹进,显得宽大气派。高高的门槛,厚厚的穿销木门,门堂内设二道门,上有天花木板阁楼。特别是6号房天井成方,南有照壁,照壁正中有“福”字砖雕镶嵌,下方为花台。正堂屋宽敞高大,五柱落地,间板、隔板、木梯一应俱全,厅门为八樘雕花隔扇木门。如今,经过百年沧桑,益民巷内的房屋格局依旧,保存基本完好。

益民巷历史悠久,但其规模的形成约在清嘉庆二十年(1815)。当时该巷北头有座北张仙祠,北张仙祠西边有一大户豪宅,其主人叫赵鸿儒。他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是沙沟赵氏家族儒派之首。赵鸿儒把儒学活动中心设在北张仙祠内。他不但亲自授课,还经常带领赵氏儒生到文庙与姜氏儒生赛诗,一比高低。由于当时儒学活动影响较大,此巷故被人们称为“儒学巷”。图17 益民巷

据《续修盐城县志》记载,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沙沟设有二等邮政局。当时的邮政局就设在益民巷头。民国后,人们改儒学巷为邮局巷。

上世纪70年代初,地方政府进行了一次地名普查工作。由于旧邮局早已成为历史,新邮局建在镇东,出于防止地名混淆考虑,加之巷内住了几户机关干部,故有人提议改邮局巷为益民巷,直至今日。二、鱼市口

古镇沙沟河湖成网、芦苇成片、水草丰茂,盛产鱼虾野味。从古射阳村时期起,这儿就开始有鱼货买卖了。约在元末明初,就形成了以鱼市口为中心的鱼货交易场所。

沙沟鱼市口遗址(图18)位于老镇区前大街与南大街的交汇处。现只存一条长30米,宽2.3米的石板路,石板路南北走向,南与南大街相连,北与前街交接,呈“T”字形。路面用棕色条石铺就,共108块。图18 鱼市口遗址

传说,鱼市口的108块条石当年是由前街、南街上的108家商户联合出资,从江西山上运来的,这108块条石就代表着108家商号。如今这些条石仍铺在地上,见证着当年的繁华与历史的变迁。

鱼市口泛指文英桥、关帝庙一带,实际的鱼市则在文英桥上和南北两侧的街道边。清晨,渔民们把刚刚捕到的新鲜鱼虾装在篓子里,撑着小船顺着夹河,停靠在溪河码头边,在石桥上摆上一只只鱼桶叫卖。春天有菜花昂刺鱼、刀子鱼(鲫鱼)、虎头鲨、大藻虾;夏天有花(鳜)鱼、长(鳝)鱼、鳅鱼、甲鱼;秋天重阳节后,有丰满肥大的大闸蟹;冬天,野鸭、獐鸡、野兔等野味便上市了。鱼市交易一般从清晨开始,饭前结束,不但有市民买鱼,镇上的各大酒店选购,还有外地鱼行的商贩前来订货。

旧时的鱼市口繁华区早已云消湮灭。如今一座大型的水产批发市场(图19)已在镇西南建立并运作多年,每天一辆辆活水鱼车源源不断地将沙沟地区的水产品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的菜场。从古鱼市口到苏北最大的水产品批发市场,新一代的沙沟人正用自己的勤劳和才智续写鱼市的新篇章。图19 沙沟水产品批发市场

2007年,鱼市口遗存被兴化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由著名导演杨亚洲执导,著名演员陶泽如主演的电影《哺乳期的女人》中有一个场景就是在鱼市口取景拍摄的。(图20)图20 电影《哺乳期的女人》在鱼市口拍摄三、大士禅林

沙沟在旧日盛世时,庙宇众多,不但有东岳庙、都天庙、城隍庙、三元宫、财神庙、关帝庙,还有土地庙、思经坛、利孤坛、南北张仙祠,甚至还有文庙、武庙、文昌宫等,这些充分地显示了深厚的地方历史文化底蕴。如今这些大大小小的庙宇随着历史的风云变幻早已销声匿迹,唯有镇北的大士禅林(图21)经过重建依然香火旺盛,成为里下河地区闻名遐迩的佛教场所。图21 大士禅林大雄宝殿

相传元朝末年,沙溪镇上来了一位云游四方的大和尚广善。他身材高大,一身袈裟,和颜悦色,慈眉善目,虽年届七旬,但精神矍铄,步履稳健。他从镇东向西转了一个大圈来到镇北虹桥。时值春暖花香、草长莺飞的季节,和尚心旷神怡,眺望远处。这时,桥下突然一起水响,他下意识地低头一看,只见一条鲤鱼从水中跃出,溅起无数水珠后又钻入了水中。和尚大喜,他发现沙沟四面环水,地形如鱼,再有刚才桥下碧波里有鲤鱼跃出,宛如鱼跃龙门之势,心生喜悦,认定此处必是鱼眼之处,便发心在此开山建寺,取名“大士禅林”。“大士者,菩萨之别称也”,此大士是指观音大士,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度众生,得免六道轮回,脱离生死苦海。大士禅林建成后,为广结佛缘,广善大和尚去苏州普陀寺引进一株菩提树苗,亲手培植于寺内,距今有800多年。历史上,由于战争的原因,大士禅林几度沉浮,濒临荒废,后由比丘尼入住更名为“大士庵”。1958年“大跃进”中,沙沟镇一夜办成了十八爿厂,大士庵因处于厂区内而被关闭。

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不断改善。1994年,时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镇江焦山定慧寺方丈的茗山法师(图22),受台北弥勒内院之邀赴台讲经,巧遇台北法华寺住持性海师太。性海为沙沟大士庵第十一代传人,于1949年春去了台湾。因为两人都是苏北人,且茗山法师的母亲张善纯是沙沟人,当茗山还是孩提时,母亲就吃斋念佛,经常带着他到大士庵念经做法会。童年的茗山受到佛教熏陶,后立志出家,踏上了献身佛教事业的漫长人生之路。天成师太是性海的师傅,而恰巧茗山母亲又是她的干女儿。有了这层关系,两人谈话自然非常亲切。性海向茗山叙说了思乡之情和回乡复建大士庵的念头。茗山向性海介绍了党的宗教政策和家乡的变化,鼓励她回乡复建大士庵。之后的日子里,性海师太不顾89岁高龄几度来往于海峡两岸,在政府和群众的支持下,大士庵复建奠基仪式于1996年10月举行。大士庵复建工程收到的第一笔捐款就是茗山法师以他已故母亲名义捐赠的6000元人民币。图22 茗山法师在大士禅林

复建大士庵初期,筹委会一班人出于扩大影响、增加知名度的考虑,拟将“大士庵”改名为“石梁寺”。后请示茗山法师,茗山法师沉思片刻,提出更名为“大士禅林”,筹委会一致同意茗老的决定。他老人家亲书“大士禅林”四个古朴雄浑的大字,筹委会请工匠勒石镌刻作了禅林山门的石门匾。

茗山法师前后四次亲临沙沟大士禅林指导各项复建工作。2000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他亲自主持大士禅林诸佛开光仪式。他为大士禅林留下了很多墨宝,除寺门匾额“大士禅林”外,还题写了“大雄宝殿”“祖堂”“天王殿”等殿堂匾额。他书写了“杨枝净水”四字赠予性海师太,高度赞扬她为复建大士禅林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茗山法师还为延慧师太书写“偏洒三千”,鼓励她接好性海师太的班,为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而努力。

2001年6月1日,茗山长老圆寂,享年88岁。性海师太也于2002年1月7日仙逝,享年97岁。2002年4月初,大士禅林寺院东邻蔡姓居民建房(据说此房基旧时原为大士庵菜园),在挖地基时出土圆石门墩一对、石门匾一块。石门匾上镌刻有“大士禅林”楷书四字和“清道光乙亥年荷月重建”竖排小字。当石鼓和石门匾抬到寺院天井中,众人无不惊叹。筹委会主任史桂生说,性海师太年近百岁,生前从来没有向他们说过大士庵的前身为大士禅林。再者,明清两朝的《盐城县志》上也从未记载过有关沙沟大士禅林的文字。这眼前出土的大士禅林石门匾(图23),竟与茗山长老当初之意相同,实属罕见神合,令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为了纪念一代宗师,大士禅林祖堂供有茗山老法师、性海老师太的灵像,禅林西侧建有二老骨灰灵塔各一座。图23 出土的大士禅林石门匾

经过逐年修缮和完善,大士禅林内现有十余座大小殿堂,大雄宝殿内佛像高大庄严,2015年农历十一月落成的三层大悲楼(图24),黄墙琉璃瓦,飞檐翘角,庄严气派。从缅甸请回的玉佛释迦牟尼,高2.2米,宽1.2米,重达2.5吨,安卧在大殿中央。山门外广场宽阔,小桥流水,高大照壁造型古朴精美,与山门呼应增加庄重气氛。图24 大悲楼

岁月变迁,时光流逝,大士禅林采日月之灵气,积天地之精华,经人间之沧桑,迈过了800多年的风雨征程,迎来了佛光普照的盛世年景。暮鼓阵阵,晨钟声声,大士禅林以它那佛家普度众生的宽广胸怀,庇佑沙沟古镇太平吉祥、繁荣兴旺。四、虹桥

旧时沙沟镇不足一平方华里,形态各异的石桥、砖桥、木桥多达十几座。经过千百年的风雨洗礼、战乱变迁,其他桥梁都荡然无存,唯有位于镇北的古虹桥(图25)侥幸保存了下来。如今,古老的虹桥,似一道璀璨的彩虹,依然横卧在下官河的支溪上,成为古镇悠久历史的见证。

虹桥约建于元末明初,桥梁、桥板、踏步板和护栏坡均由棕色花岗石建成。桥身的填充处用小青砖砌就,呈梯形。石桥下是东西向的一条小溪,东接下官河,西连古西塘河,终日流水潺潺,碧波荡漾,桥南紧连居民区,桥北则是大士禅林。

传说唐朝之前,镇北端的一条溪河上有座平木桥,这座桥结构简单且没有名称,只是供人们下地干活方便而建。峨嵋山上的云霄、碧霄、琼霄三位仙女在碣石山上的碧霞宫里修行。有一天,三姐妹在桥上驻足,见水乡美景胜似天境,久久流连其间,不愿马上离去,“三仙桥”由此得名。图25 虹桥

唐朝贞观二年(628),沙溪镇东建三元宫,从江南请来释迦牟尼天伦佛、消灾添寿人乐佛、西天佛祖地藏佛(俗称天、地、人佛)。三尊菩萨用大船经长江沿下官河运回,再由镇东北上岸过“三仙桥”,向南进庙,登堂入位。

北宋元丰元年(1078),三仙桥北建福神庵,供奉观音菩萨。“三仙桥”扩建改名为“庙河桥”,桥栏杆有八仙过海木雕图案。桥下面的河称为“庙前河”。明正统六年(1441),盐西大地震,庙、桥均毁。后经修复,三元宫的三尊大佛仍由此桥经过。明景泰三年(1452),由众僧尼化缘,镇上信男善女出资将木板桥建成为石桥,桥名仍称为“三仙桥”。

至于为何改名为虹桥,民间有一传说。有一天夜里,福安老师太做了个梦。她梦见自己被一条河挡住了去处。正当她一筹莫展、焦急万分时,河对岸一团祥云降临,只见一对金童玉女簇拥着观音大士踏着祥云徐徐落地。师太向大士招手,只见大士手持蘸满净水的柳枝轻轻向空中一洒,一道七色彩虹从天而降,徐徐落驾在河的两岸。师太与观音大士在虹上相遇,师太双手合十跪拜在大士面前,虔诚地问大士:“此为何桥?”大士露着微笑答道:“天上虹,人间桥,三仙从此经过,八仙从这里下海,此桥为虹,当然叫虹桥了。”话音刚落,大士便飘然不见了。观音大士托梦师太为桥改名的消息传开,全镇同庆,叩谢观音菩萨。虹桥因此得名,“虹桥卧波”也成为古镇旧时的一大景点。

过去,先人都把走虹桥当作步入仙境,并寄予许多美好的愿望。据说每逢九九重阳,民间有用石灰包放在三元宫巷头烙石灰印记的习俗。即人迈着有石灰印记的双脚走向虹桥,遐想登高走好运,边走边念:“一脚一印向前行,步步登高入天庭,走过虹桥进禅林,曰富曰贵曰康宁。”

目前,古虹桥已被列入兴化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五、明清古厕

在沙沟镇后大街中部煤建巷头东侧,有一座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古厕所(图26)。沙沟人一直都称它为“洋厕所”,因为其建筑风格带有西洋味道。

这座古厕所青砖砌就,黛瓦覆盖,中西合璧,卓尔不群。其正门朝南,门洞下面呈长方形,上面呈三角形,四周有砖线装饰,装有对开洋门。门两边各开一个窗户,长方形,木制。窗的上部用多层线脚砖做成弧形挑出。墙的下部用小六角磨面砖铺贴,四周用半圆砖做线,镶制成镜框式样。南立面几个墙垛上均间隔有凹凸形线脚,类似花瓶的瓶颈束腰。西立面山墙上五个洋式窗户呼应在侧,里面是一方小天井。小天井东边是一个可容一人如厕的蹲坑,西边则是个便池。朝里去便是“坑厅”,设有长恭凳。恭凳后面设有长护杆,以防如厕之不慎。恭凳可同时容纳六人如厕,中间和两侧各设一个柏木短搁几,搁几牙板上雕有如意花纹。如厕者随身携带的用具、诸如水烟壶之类的东西可放置在搁几上,方便实用又新颖雅致。古厕内还设有净手铜盆、香熏炉具等。(图27)

这所古厕所建于明朝,是沙沟商人陈树堂祖上建的私人厕所。厕所以东的一栋上下两进的古民居就是陈氏家族的祖屋。陈氏家族一直以经商和赁地为业,家底颇为殷实。当初建这座厕所时附近已有几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