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职业道德:忠于国家(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02:52:55

点击下载

作者:王金锋,高永立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公务员职业道德:忠于国家(三)

公务员职业道德:忠于国家(三)试读:

前言

为了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2011—2015年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11]14号)关于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的要求,国家公务员局于2011年10月17日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务员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以及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部门印发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通知。并要求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通知指出,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是贯彻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不断提升公务员队伍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举措,对于增强政府和公务员队伍的公信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通知提出,各地、各部门要把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要把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与开展带头创先争优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大规模培训、认真选树公务员职业道德楷模、持久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文化养成、不断强化公务员职业道德社会监督评议等有效载体和抓手,增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

通知还要求把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与健全公务员管理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将职业道德作为公务员选拔任用的重要标准、考核奖励的重要依据、监督约束的重要手段,不断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夯实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制度基础。《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恪尽职守、公正廉洁为主要内容,大力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全面提升公务员职业道德水平,努力造就一支政治信念坚定、精神追求高尚、职业操守良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公务员队伍。《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的培训对象:全体行政机关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重点加强担任领导职务公务员的教育培训,着力加强基层一线、窗口部门等直接服务人民群众公务员的教育培训。《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的培训要求: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列入公务员初任、任职和在职培训的必修内容,作为每个培训班次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时期,将全体行政机关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工作人员轮训一遍,培训时间不少于6学时。同时要求建立培训长效机制,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作为长期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推行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有效方式,使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更具吸引力、感染力,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为系统准确地解读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满足全体行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开展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的需求,进一步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工作,我们以《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为依据,结合中央有关精神,在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指导下,编写了本套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包括《公务员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公务员职业道德:忠于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服务人民》、《公务员职业道德:恪尽职守》、《公务员职业道德:公正廉洁》、《公务员职业道德:典型案例》,以供全国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使用。第三章维护国家利益

本章学习重点

1.了解国家利益的基本内容

2.了解国家秘密的基本内容

3.共产党的国家利益观

4.马克思的国家利益观

5.毛泽东的国家利益观

6.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

7.掌握继承优良传统的方法

8.掌握维护国家统一的要求

9.掌握顾全国家大局的方法

10.掌握履行保密义务的要求

11.了解保密的法律责任

12.掌握维护民族团结的要求

13.掌握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第一节国家利益的基本概述

忠于国家,一定要维护国家利益,自觉同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作为国家公务员,一定要清楚什么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就是满足或能够满足国家以生存发展为基础的各方面需要并且对国家在整体上具有好处的事物。

作为国家公务员,要坚持中国利益至上的原则。国家利益至上是指把全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为本国利益高于他国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尽可能地满足个人利益。作为国家公务员,不管在自己的工作还是生活中,都不得侵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主要包括我们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我们的国家秘密等。一、国家利益的基本内涵“利益”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与人或事有关的,有影响的,重要的。而在汉语里“利益”的词义是“好处”,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概括的释义,可以应用于任何情况。例如,讲个人利益,就是对个人有好处,讲民族利益就是对民族有好处,讲国家利益就是对国家有好处。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利益的一个重要客观条件:国家。

从客体上看,一切能够满足或能够满足国家生存发展等方面需要并且对国家具有好处的事物,都是国家利益;任何国家利益也都是满足或能够满足国家生存发展需要并且对国家有好处的事物。当然,这种事物既可以是实体性的实物存在,也可以是过程性的事件存在;既可以是物质性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性的存在;既可以是已经或正在满足国家需要的存在,也可以是能够满足国家需要的存在;既可以是现实的存在,也可以是潜在的存在。

国家利益因此可以根据利益客体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实物利益与过程利益、现实利益与潜在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

从主体来看,国家利益只能是以国家为利益主体的利益。因此,国家利益虽然与帝王利益、官吏利益、朝廷利益、政府利益、统治者利益、被统治者利益、国民利益等密切相关,并且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复杂关系,但由于国家利益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因而不同于如上的任何一种利益,甚至在外延上属于具有全异关系的不同概念。当然,对于国家利益与这些不同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现实关系,还需要根据其复杂多变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历史地、具体地、客观地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国家利益的概念是在欧洲最早的民族国家形成之后才出现的,由法国的著名政治家黎塞留首先提出国家至上理论,可见国家是最高的本源,国家主权至高无上,国家利益自然就源于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最高目标,国家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于是,国家利益成了决定国家对外政策与行动的基本动因,影响国际关系的核心因素,也是国家间关系最基本的驱动因素。在民族国家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每个国家都极力强调其国家利益的重要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关于国家利益的概念辨析,中西方学者乃至不同派系的认知都不尽相同。德国国际关系学家摩根索曾对国家利益的概念提出明确的定义,他说,国家利益应当包括三个重要的方面:领土完整、国家主权和文化完整。他认为,在这三个方面中,最本质的问题就是一个国家的生存问题,其余方面都是次要的问题。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学家华尔兹以简约的模式来分析体系结构从而得出结论,他认为生存是国家唯一的利益。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基欧汉主张生存,独立,经济财富三种国家利益。而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家温特又在其后加了第四种利益,即集体自尊。二、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公务员忠于国家政府,维护国家利益,这是由公务员道德行为规范决定,是由公务员工作的性质决定。对于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来说,都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义务,对于国家公务员来说,更是如此。

维护国家利益,就是维护我们党和政府的形象、权威,维护我们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保护我们的国家秘密。国家利益,关系着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关系着我们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幸福。我们公务员一定要时刻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维护国家的利益,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一)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国家利益是国际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说,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行为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定和实施对外战略的出发点,也是国家对外战略的根本目的。江泽民提出和平外交战略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为了我国的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最核心的问题是国家主权,即统治者或国家的最高权力,指一国对其领土范围内一切事务有管辖权和在国际社会中不受他国干涉的权力。这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构成独立的政治实体的根本标志。

只要世界存在国界,人们分别在各自国家中生活,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就是每个国家政府与人民的最高权力。

依据主权原则,每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有权独立地决定和处理本国一切内政外交事务,在国际社会中不受他国干涉,享有国际社会平等权利,拥有独立的国际法人地位。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任何国家都没有干预他国内部事务、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的特权。

国家安全是指本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领土、主权等不受侵犯,保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不受损害和侵犯。国家安全和国家主权都是一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国家主权与安全,也就没有独立的国家利益,其他一切也就无从谈起。

国家的主权利益和安全利益是一国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在所有国家利益中处于首要地位,是最高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利益和安全利益也是一个国家的原则问题。对于任何威胁、侵犯我国主权与安全利益的言行,我们绝不让步,绝不屈服。(二)政治利益的重要性

国家政治利益是国家利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政治利益是指国家制度和国家独立自主管理内政和对外交往的权力,其主要内容是维护国家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并力争使其影响扩大到更大的范围。

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进入了以经济为后盾,科学技术为武器,意识形态为主要形式的“和平演变”与防止“和平演变”斗争的新时期。两种制度之间的主要斗争方式转向了“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是紧迫的、严峻的。面对西方某些大国妄图推行一种价值观念、一种民主模式,江泽民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如同宇宙间不能只有一种色彩一样,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

两极对抗的冷战结束后,世界并不太平,一方面,西方大国的强权政治有所升级,美国的霸权主义尤为猖狂;另一方面,各国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常复杂。

意识形态相同或不同的国家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都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既竞争又合作,既矛盾又冲突。针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搞所谓“人权”外交,企图将西方的价值观念强加于人的做法,必须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坚决挫败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和平演变的图谋,捍卫社会主义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当然,为了维护本国的主要利益,该合作的就合作,该斗争的就斗争,坚持又合作又斗争。任何国家,不论大国还是小国,都不应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别国,不应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和社会制度。为什么在国家关系中不容许干涉别国的内政?这是因为如果西方发达国家坚持干涉别国内政,干涉别国的社会制度,那就会形成国际动乱,特别是第三世界不发达国家的动乱。

事实正是如此,如果一个国家特别是西方大国,干涉别国内政,侵略、颠覆别的国家,这就是霸权主义,各国有权进行斗争和抵制。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意识形态,是各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历史、国情和意愿决定的。

我国是有近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别国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意识形态如何,我们不会干涉,但绝不允许别国干涉我国的内政。现在世界上某些国家打着所谓维护“人权”的幌子干涉我国的内政,这严重地干涉了我国的国权,对于种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我们将予以坚决的斗争。

我们作为国家公务员,一定要时刻把国家利益放在心中。只要包括我们公务员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携起手来,一定能够把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三)经济利益的重要性

国家经济利益,是国家利益的基本内容,也是国家利益的核心,发展经济是各国战略目标的首位。中国的经济利益表现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繁荣等方面。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经济科技因素明显上升,“经济优先,发展至上”已成为世界各国制定内外战略决策的基本原则。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世界各国的竞争突出地表现为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把我国的经济搞上去,我们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都大大增强了,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经济是社会的基础,没有经济安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决定着国防潜力的大小。经济实力决定着国家的安全和国际地位。江泽民把经济安全提高到关系国家总体安全的战略地位,把经济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核心,反复强调要把国家安全建立在经济安全的基础上。

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对这个问题,不仅要从经济上看,而且要从政治上看。

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全体人民的拥护,我们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影响不断提高,都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密切相关。经济是基础,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归根结底要靠经济的发展。(四)保密工作的重要性

严守党和国家机密,是关系到巩固安定团结、加速经济建设、保卫党和国家安全的大事。作为国家公务员,一定要把保密工作做到位,不能随便泄密,那样只会害人害己。

保密工作是国家事务重大决策正常进行和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保密工作是保障国防安全的重要手段;保密工作是维护我国国际地位,保障国家重大外交、外事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保密工作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保密工作是保护我国科技发展优势,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保密工作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保密工作的方针是“积极防范、突出重点,既确保国家秘密又便利各项工作”。从国家秘密事项的秘密等级来说,密级高的、对国家安全和利益影响大的是重点,例如绝密级的国家秘密;从国家秘密分布状况来说,国家秘密集中的地区、部门、单位和部位是保密工作的重点;从知悉和掌握秘密人员来说,领导干部、经管国家秘密的涉密人员、涉及国家秘密的要害部门(部位)的人员是重点。三、国家利益的基本内容

国家利益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包括国家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安全利益和外交利益等。(一)经济利益

发展经济是当代中国国家利益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社会存在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历史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为推动历史发展,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中国人民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团结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就是爆发大规模战争,打仗以后也要继续干,或者重新干。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毫不动摇。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所以他才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为了推进经济的不断发展,邓小平提出,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推进国民教育的发展,培养各种人才;要对外开放,面向世界。(二)政治利益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利益,集中体现在坚持四项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保护政局稳定,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坚持政策的连续性,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民族法制建设,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改革。

在国际生活中,维护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不断改善我国的国际政治环境、开拓对外政治交往。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三)文化利益

国家不仅有经济、政治、安全利益,还有其文化方面的利益。国家文化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总和,包括意识形态的维护、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民族认同感的确立和维系,以及与安全、经济、政治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等等。

国家文化利益对于国家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而我国的国家文化利益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加强对维护国家文化利益的重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文化安全措施,这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性问题。

维护我国的文化利益,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正确的文化安全观、发展观、服务观、开放观。一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的关系。在当今世界多样并存的文化格局中,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相互影响,中国文化要善于在交流借鉴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二要正确把握文化开放与文化安全的关系。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以宽广的心胸气度,积极汲取外来文化精华。同时,要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保持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和自主发展。三要正确把握文化发展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文化的民族性和特殊性包含有人类文化的共同性,文化的共性寓于文化的个性之中。

2.增强主流文化的渗透力、竞争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一要增强主流文化的渗透力。我们建设和发展的主流文化,要围绕人民群众这个主体展开,要以服务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进一步提高市场主动性和市场敏感度,提高建设和利用现代化服务网络、传播手段和传播渠道的水平。二要增强主流文化的竞争力。主流文化必须立足民族文化根基,瞄准国际市场空间,不断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三要增强主流文化的亲和力。应走进民众、贴近民心,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化陶冶,使我们的理想信念和基本价值观真正成为社会的主导意识和精神支柱。四要增强主流文化的凝聚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华夏儿女的共同精神纽带。要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认同,使中华民族凝聚得更加紧密有力。

3.对外文化交流中突出中国的风格、气派、特色。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竞争,争取更加广泛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要改进提升我们的文化外宣,使之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要创造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

4.把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利益切实予以保护、抢救、发掘。对一个民族来说,物质的与非物质的遗产,都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是维系民族社群存在的生命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形态的特殊性,诸如口头传统、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手工技艺、商贸习俗、人生礼俗、民间信仰等,是一种无形的、不可重复的文化空间,应予以高度重视、切实保护和充分发掘。

5.注重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适应性、公平性、实效性。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加快建立一个与适应时代发展、公平有效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不仅仅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也应是文化服务秩序的维护者和公民文化权益的保障者。

6.切实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做优。首先,积极推动文化经济化。应着力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和公平竞争机制。要积极打造市场主体,探索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第二,进一步理顺文化产业管理体制。要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发展观,着力解决文化管理部门的“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第三,完善文化产业支持体系。要打破地区和部门封锁,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参与文化产品生产、政府文化项目采购和招投标。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完善文化投资的支持鼓励政策。第四,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打破文化产业发展的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大力发展有特色和有比较优势的文化产品,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四)安全与主权

不仅要建设、发展好中国的文化利益,还要在国际交往中坚持维护中国不怕压、不怕邪、讲原则的形象,维护民族尊严,讲国格,重骨气,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破坏我国的社会制度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我们要始终把国家的安全与主权放在第一位,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全局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实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在对外交往中,维护国家利益的核心,就是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

我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我国会吞下利益受损的苦果。

我们支持人权,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权。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

重视安全与主权,积极展开对外交往,最终要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这个大局。我们的对外政策,就本国来说,是要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不是全民族,是真话。这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也是符合世界人民利益的一件大事。要有力地捍卫国家的主权与安全,当然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各条战线做好工作。

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防建设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局,并且要在这个大局下有所作为:不仅要积极动摇、参与国家经济建设,而且要通过自己的发展,为国家建设和人民和平劳动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四、国家的核心利益《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界定出中国核心利益的范围。白皮书指出,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中国人民坚持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不允许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不同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结盟,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中国坚持通过求同存异、对话协商解决矛盾分歧,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坚持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确定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

中国充分尊重各国维护本国利益的正当权利,在积极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充分顾及他国正当关切和利益,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

中国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同各国各地区建立并发展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利益共同体,推动实现全人类共同利益,共享人类文明进步成果。五、马克思的国家利益观

国家利益是国家本质的反映。国家制度的创建和国家职能行为的确立,都根基于国家利益并服务于国家利益。国家利益问题不仅在国内经济政治关系的研究中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在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的研究中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国家利益问题的分析是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和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的国家利益观主要有以下内容。(一)国家利益是共同利益的代表者

国家利益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它以个人利益为基点,是个人特殊利益与社会共同利益发生矛盾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氏族组织中,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是密不可分的。到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增多,个体家庭逐渐取代氏族组织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个人利益变得突出起来,个人利益之间的差别也愈益加剧,与原来的社会共同利益逐渐分裂并对立起来。个人利益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与协作中才能实现,由此就必然产生共同利益,就必须维护共同利益。当靠旧的氏族制度来维护共同利益已经不可能时,国家便应运而生,成为体现并维护共同利益的新的社会共同体的形式,国家利益也随之而生成。

国家利益是出于维护共同利益的需要而产生的。但这并不是说国家利益只是共同利益的代表,而否定个人利益。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国家利益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点的共同利益的表现形式。国家利益生成后,它既不可能否定个人利益,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共同利益。国家利益是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它既代表和维护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又是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它是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统一,但在表面上代表共同利益,是共同利益的化身。(二)国家利益以统治阶级利益为核心

国家利益是以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核心、为本质的全民利益的表现形式。随着阶级的产生,不同阶级便形成了不同的利益要求。阶级利益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

在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条件下,个人利益向国家利益转化,首先转化为阶级利益。而国家利益的形成又是以阶级利益的产生为前提和基础的。然而,国家利益并不是社会各阶级利益的简单综合,更不是均等地代表和反映社会各阶级利益的。

国家利益首先表现为统治阶级的利益。国家利益所反映的个人利益、集团利益或全民利益,都必须服从并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统治阶级的利益成为全民利益的代表和化身,成为国家利益的核心和本质。

当然,在国家利益中,统治阶级的利益同全民利益不是绝对完全对立的,彼此又有着难分难舍的关系。全民利益必然要以统治阶级的利益为主导,否则整个社会就会在无休止的激烈的利益纷争中崩溃,全民利益便无从谈起;而统治阶级的利益也必须以全民利益为基础,否则它也不可能存在。

当新兴阶级争取成为统治阶级时,其革命要求体现了阶级利益和全民利益的较大一致性。新兴阶级取得革命胜利而成为统治阶级后,虽然它的阶级利益会逐渐脱离“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而发展为“特殊利益”,但它不可能彻底否定或完全对立于全民共同利益。也就是说,统治阶级为实现自己的阶级统治,还必须进行必要的有益于全民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在特殊情况下,国家利益也可能出现均衡地反映各阶级利益的现象,其作为某一阶级的特殊利益表现得并不明显,而作为凌驾于各阶级利益之上而协调各方利益的力量则凸现出来。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国家利益作为全民共同利益的一面变得异常突出和重要,而各阶级的利益包括统治阶级的利益都退到了次要的地位上,都不得不服从全民共同利益这种大局。这种情况,通常是在一个国家遭受外敌入侵、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时发生的。这时,要求国内各民族、各阶级、各集团势力一致团结起来,联合御敌,捍卫作为全民利益的国家利益。只有这样,它们各自的特殊利益才能得以保存。

特别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尤应以国家共同利益为重,积极组织抗敌;否则,它作为统治阶级的利益亦将灭失。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主张反对民族侵略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这是他们国家学说中的重要内容。(三)国家利益是多种利益的聚合体

从国家利益的内容构成来看,它包括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等多个方面。其中,经济利益是基础,是本原;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是在经济利益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更高层次的利益需求。这几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地统一成一个整体。

经济利益简单地说就是满足人们生存、发展需要的物质利益。但经济利益不只是人们的主观需求,也不只是一堆冷冰冰的实物存在。它是与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活动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利益本质上就是一种经济关系。

经济利益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经济利益,一个民族或国家也就失去了最起码的生存条件。经济利益还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经济利益的需求促进生产的发展,生产的发展又引起新的利益需求,新的利益需求又促进生产向更高的程度进展,由此推动一个民族和国家不断走向繁荣昌盛。

即便是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追求,除了具有对劳动者的剥削性质之外,也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而被统治阶级反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争取本阶级经济利益的斗争,更是社会进步发展的直接动力。

国家利益除了经济利益这一基础之外,还包括作为上层建筑范畴的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自我发展,必然会在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相应的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而一定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的取得,又为维护和扩展经济利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条件。

就政治利益来说,它是人们为维护经济利益而对政治权力和权利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人们对人权、自由、平等、民主的追求。政治权力的运用和政治斗争的开展,首要地体现为获取政治利益,因而政治利益的获得往往会成为实现经济利益的必要前提和手段,成为人们利益的第一需要。

国家必须通过各种措施维持社会政治稳定,努力调控包括阶级矛盾在内的各种社会矛盾。国家要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持基本的社会公平,使侵害他人和国家利益者受到应有的处罚,使利益受损者能得到必要的补偿和救助。这样,生产活动才能正常进行,经济利益才能更好地增长。如果在政治利益上出现了问题,尤其是发生了尖锐冲突,经济利益就不能合理、有效地实现。

就文化利益来说,表现为人们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产品的控制和享用,它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使人们精神愉悦、身心健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强调精神受物质的制约的同时,也指出了精神对物质所具有的巨大反作用。

利益主体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觉悟水平的提高,及其所具有的健康的身心和愉悦的心情,都会使其在社会活动中迸发出更大的精神能量和创造热情,从而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并更好地实现经济利益上的需求价值。

当然,同为上层建筑领域的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彼此也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和互相促进的关系。总之,正确认识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的相互关系,才能全面把握国家利益的内涵,从而使人们更好地去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四)国家利益是以地域民族性为主的利益形态

国家利益是以一定的民族国家为载体的。它在形式上所体现的首先是一国国民的利益要求,具有强烈的地域民族性。原始社会的部落制度向国家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过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同一过程,或者说是同一演化现象的不同侧面,因而,国家利益也就表现为民族利益。

国家产生之初,其民族单纯性和地域局限性是非常强的。以后,随着人的生产和交往能力不断增强,不同民族和地域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杂居融合的现象愈益突出,国家的规模和范围愈益扩大。

然而,不管一国范围内的民族成分多么复杂,其民众之间的经济文化的同一性都在不断增强,利益的一致性愈益明显,所以,相比较于其他国家的民众来说,他们又被视为一个整体意义的大民族。国家利益就是以这种整体民族利益为主体的。

国家利益的地域民族性,不可避免地又表现为民族自利性。这是因为,国家利益起源于私人利益,私人利益的本性是利己主义。私人利益是盲目的、非理性的东西,为了自己,其他一切都会忘记,都会抛开不顾。

国家利益不过是私人利益放大了的形式表现,相对于其他民族国家的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来说,它并没有完全蜕掉利己主义的脐带。要国家利益不为自己着想,就等于消灭国家利益。

特别是,当国家为某一剥削阶级所统治,国家利益的核心表现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利益的时候,其自私自利性就表现得尤为突出。

无产阶级国家消灭了剥削阶级的统治,是一种新的国家历史类型,但只要还有国家,还有国家利益,这种国家利益不可避免地仍要以本国民族利益为主,仍带有地域民族性和民族自利性。不过,无产阶级国家利益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是民族自利性与世界历史性的有机统一。

然而,国家利益不会总停留在地域民族性的程度上。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世界市场的建立,国家利益的地域民族性逐渐被冲破,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世界历史性”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国家利益的世界历史性将越来越明显,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表现。

每个民族为自己的民族利益、国家利益而努力奋斗,同时也就是为全人类的利益做出了贡献,促进了具有世界历史性的全人类利益的发展。这里关键性的原则是,在追求本民族、本国利益的过程中,不能损害别的民族和别的国家的利益,不能损害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而应当是和平、合作,共同发展。

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利益观的分析论述,可以使我们对国家利益的内涵、实质、特征有更为确切的认识,从而指导我们更好地去维护、发展我国的国家利益。六、毛泽东的国家利益观

国家利益是现代民族国家对外政策永恒的主题,也是政治家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依据。毛泽东国家利益观是指毛泽东对于新中国国家利益的观点、看法和主张以及由此指导下的国家利益实践的总称。毛泽东国家利益观内涵丰富,深刻透彻。

毛泽东认为,国家的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国家的内政外交不容许任何外国势力肆意干涉,国家建设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为主和争取外援为辅,看待世界力量分化变化的“两个中间地带”与“三个世界划分”,国际交往中的利益诉求方式既要贯彻和平共处原则又要讲究以斗争求团结和以斗争求利益的策略,重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在国家文化利益中重要地位与作用,发挥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等。

毛泽东认为,处理国与国的关系主要应基于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事务和制定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历程,外交政策的基本特点是20世纪50年代实行“一边倒”,60年代是“两个拳头”打人,70年代是“一条线、一大片”,经历了从联苏抗美,到反帝反修,再到联美抗苏这样一个艰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坚持了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毛泽东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基点。

毛泽东在建国前夕,提出的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三大基本方针中,“另起炉灶”方针就是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这充分表现出新中国处理对外关系和坚决维护国家安全、主权和领土完整等国家利益的严肃性和原则性。“一边倒”方针,即“我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之内”,这也是当时毛泽东基于对当时国际形势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考虑而作出的英明选择。“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的是帝国主义总想保留一些在中国的特权,我们的方针是在同他们建立外交关系之前,要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消除帝国主义特权本身就是维护国家利益的表现,而只有消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国家利益。

在朝鲜战争时,按理说是意识形态原则占主导。但实际上,毛泽东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更多的是偏向于国家利益,认为中国必须出兵朝鲜,因为朝鲜是中国近邻国家,对中国东北局势影响极大,中国在东北有重大的国家利益。

毛泽东坚持在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的基础上,为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经济落后状况,主张可以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进行多渠道的交流合作。

毛泽东在1964年1月30日同法国议员代表团的谈话中指出:“欢迎你们。我们做个朋友,做个好朋友。你们不是共产党,我也不是你们的党;我们反对资本主义,你们也许反对共产主义。但是,还是可以合作。在我们之间有两个根本的共同点:第一,反对大国欺侮我们……不管资本主义大国也好,社会主义大国也好,谁要控制我们,反对我们,我们是不允许的……第二,使两国间在商业上、在文化上互相往来。希望你们把什么禁运战略物资也反掉。”

至于美国,虽然它带头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但毛泽东始终希望和它建立正常的政治经济交往关系。还在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订之后,毛泽东就通过一些渠道透露过愿同美国建立正常关系的信息。1955年,他在接见巴基斯坦大使时说:“我们愿意向世界上所有国家学习。如果美国人愿意的话,我们也向他们学习。”

1956年,毛泽东在起草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写道:“为了和平和建设的利益,我们愿意和世界上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建立友好关系,我们相信这一点,总有一天会做到的”。

1970年后,毛泽东在重新分析了世界形势之后,尤其是中苏关系急剧恶化,毛泽东把外交战略重点转向了对付苏联威胁上,既然中国没有能力同时与苏联和美国对抗,中国就只能在两个主要的敌人之中选择一个作为自己的最主要敌人。

毛泽东这时是基于现实的国家利益而不是从意识形态角度来作出自己的选择的。此时毛泽东的联美反苏的“联”与20世纪50年代初联苏反美的“联”存在质的差别。联苏的“联”,是一种政治军事联盟,使基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两根支柱上的。联美的“联”只是一种统一战线意义的合作,不是一种结盟关系,主要是基于国家的政治和外交利益,而在意识形态上两家还是各唱各的调。

毛泽东在会见基辛格时说:“那个时候,你们反对我们,我们也反对你们,彼此是对头。”“以前的对头,现在我们的关系是叫什么,Friendship(友谊)”,“只要目标是一样的,我们不会伤害你们,你们也不要伤害我们……实际情况是,有时我们要批评你们一下,你们也要批评我们一下。这就是你们总统所说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你们说:‘打倒你们这些共产党!’我们说:‘打倒你们这些帝国主义者!’但双方仍要合作,仍然可以发展友好关系。”

这一思想表明,毛泽东晚年的外交思想已经完全超越了意识形态,把国家利益放在比意识形态更高的地位上。尽管意识形态完全对立,但两个国家仍然可以合作的。这一思想对后来中国处理国家关系的影响是也是深刻的。

在政治利益方面,毛泽东通过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与对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施以不同的思想改造和社会改造教育活动,使得建设新政权和巩固新政权的事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文化利益方面,经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由他们倡导和力行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不仅仅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家喻户晓的口号,更是亿万工人、农民、士兵和知识分子赞同、效仿和践行的内在动力。

虽然这些思想并非尽善尽美,但其内含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未过时。相反,只要国际政治生活中还存在着主权国家的利益差别和利益追求,这些思想对于指导现实的国家利益实践就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七、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

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是邓小平在实现、维护和发展中国国家利益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全党的智慧所形成的,是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内容、主体、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根本观点和总体看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主要有以下内容。(一)以中国人民为本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利益最终是中国人民的利益。我国的国体决定了我们的国家利益必然真正体现、切实维护中国人民的利益。邓小平曾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与撒切尔夫人谈到香港问题时说:“如果在1997年后还不能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人民就没有信任我们。”在谈到中印边界问题时,他对来访的印度代表团指出:“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你们有人民感情的问题,我们也有人民感情的问题。”这些论述表明,邓小平始终把中国人民的意志、需要、愿望、感情,作为国家利益的最终归宿与依据。

同时,邓小平还强调,要维护中国人民的利益,就必须坚定地捍卫中国的国家利益。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还存在的国际社会中,在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仍然存在的现实生活中,要维护中国人民的利益和权利,就必须坚定地捍卫国家的利益。

实现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邓小平经常把“中华民族”和“国家”这两个概念交替使用,要求把捍卫民族利益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把以民族利益为重的行为看成是维护国家利益的爱国行为。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邓小平就曾指出,我们共产党认为,没有民族利益就没有了阶级利益,因为国亡了,地主、资本家无出路,工农、小资产阶级也无出路,所以我们始终坚持统一战线,主张各党派、各阶级的密切合作。

邓小平认为,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希望国共两党共同完成民族统一,大家都对中华民族作出贡献。

邓小平认为,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的同胞,还有海外华侨,大家都是中华民族子孙。我们要共同奋斗,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

邓小平不仅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利益是真正全面地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而且指出,只有真正地爱社会主义中国,才能确实地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二)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综合利益

国家利益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是国家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安全利益和外交利益等方面的有机统一体。在这些国家利益中,邓小平从时代主题的变化和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变中,把国家的经济利益作为国家利益的核心,形成了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全面的国家利益观。

首先,发展经济是当代中国国家利益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社会存在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历史的最终决定力量。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中国人民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就是爆发大规模战争,打仗以后也要继续干,或者重新干。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毫不动摇。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才能一步步富强起来,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把国家的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维护好、发展好。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利益,集中体现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保持政局稳定,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坚持政策的连续性,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改革。在国际生活中,维护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不断改善我国的国际政治环境,开拓对外政治交往。

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精神文明作为中国文化利益的核心,是邓小平的又一重要贡献。邓小平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邓小平认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

邓小平认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不仅要建设、发展好中国的文化利益,还要在国际交往中坚持维护中国不怕压、不怕邪、讲原则的形象,维护民族尊严,讲国格,重骨气,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破坏我国的社会制度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再次,要始终把国家的安全与主权放在第一位,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全局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实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在对外交往中,维护国家利益的核心,就是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

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获得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

邓小平认为,人们支持人权,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权。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

邓小平还指出,重视安全与主权,积极展开对外交往,最终要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这个大局。我们的对外政策,就本国来说,是要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不是假话,是真话。这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也是符合世界人民利益的一件大事。

最后,把国内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是决定性因素。为此,一方面,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国的关键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发展自己。

1978年后,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多次指出,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是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现代化建设是我们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条件。一切决定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

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如果我们国家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就会更大。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台湾回归祖国、祖国统一,归根结底,都要求我们的经济建设搞好。

同时,邓小平他又反复强调要善于守拙,不称霸,不当头。他指出,很多朋友说,中国是第三世界的头头,我们说头头不能当,头头一当就坏了。这不是什么客气话,这是一种真实的政治考虑。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当然,韬光养晦,也还要有所作为。邓小平认为,一定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三)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人类的利益是一致的

邓小平善于从全球的高度来分析战略态势,把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人类的根本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邓小平指出,对我们中国来说,考虑问题历来不从中国自身利益一个角度考虑,而是从全球战略来提出问题,考虑问题的。中国考虑问题是从全球战略的角度出发的,而不是只从中国本身,也不是只从亚洲、太平洋地区的角度出发的。

邓小平认为,中国是在长期被孤立的状态下奋斗出来的,中国历来考虑问题,包括中美改善关系,不只是从自己安全的一个角度,当然有这一面,更主要的是从全球战略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据此,邓小平强调中国要依据时代主题来确定中国的国家利益,维护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首先,邓小平认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正是立足于这样的判断,邓小平强调,从政治角度说,中国现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力量,不是破坏力量。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从经济角度讲,中国的发展会有利于全世界的发展。

其次,邓小平强调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与广大第三的世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邓小平指出,中国现在属于第三世界,将来发展富强起来,仍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我们要永远站在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一边,不当超级大国。这是我们的一个根本原则,不仅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永远要坚持这个原则。

再次,邓小平坚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将有利于人类进步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和平、民主与繁荣。他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

总之,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比资本主义还要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和平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国家利益的最大体现,也是中国对人类进步的重要贡献。(四)国家间的利益关系是平等的

一方面,邓小平主张在国际交往中要把国家利益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确定中国对外行为的最高准则。在与英国协商香港问题时,邓小平义正词严地指出,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另一方面,邓小平也强调,国家间的利益关系是平等的,应该在互相尊重、互谅互让的基础上不断培育国家间的共同利益。他指出,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邓小平指出,中国要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同样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侵犯别国的利益、主权和领土。同时,邓小平力倡国家间的利益冲突要以和平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等一等、放一放。

在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邓小平指出,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总要找个解决问题的出路。解决国际争端,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办法。

根据这一设想,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并为推进台湾问题的解决作出了积极贡献。围绕中国南海等领土、领海问题与周边国家的争议,邓小平也创造性地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思想,对维护地区稳定,促进周边合作,增强各方信任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八、江泽民的国家利益观

江泽民的国家利益观,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国家利益思想,洞察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提出一系列重大的方针政策。

江泽民的国家利益观思想是江泽民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内容博大精深,既有中国对外关系必须遵循的战略和策略思想,也有指导实际工作的具体原则;既有国防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也有指导宗教发展的原则。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方面。(一)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江泽民积极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他指出,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此基础上,江泽民进一步提出关于国际关系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江泽民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他指出,历史已反复证明,全球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