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兔子德国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02:58:10

点击下载

作者:周锐 著,董肖娴、萧少敏 绘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兔子德国草

中国兔子德国草试读:

中国兔子德国草(周锐幽默大师获奖精品童话)周锐 著中信出版集团他忽然想到电影里的少林和尚,便将腿跨开,双手握拳,嘴里“嗨”的一声喊!——《第三章 我和我的灯笼一起走》戴维看见有个男孩也在卖“请你不要生气”,就把摊位选择在那男孩旁边,这样可以比一比,同样的货色,谁先卖掉。——《第四章 爱尔安得到了本来奖给狗的奖牌》何家麟很没有把握:“我能演吗?”他大概只能演何家麟。但爱尔安说:“没问题,你很像奶奶的。我就演你的孙子。”——《第五章 只会打滚算不了好汉》小姐又说:“进门检票的时候要看学生证的,因为这两部片子规定十二岁以上才能观看。祝你生日快乐。”——《第六章 用恐怖片庆祝生日》几个男孩就对着里札齐声唱起挺滑稽的《杀虫歌》,引得餐馆里的其他顾客扭头看他们……——《第六章 用恐怖片庆祝生日》沃尔夫冈就伸手将弗罗里昂先生的头发提了一提,居然提起来了,是假发!——《第十章 到了长城一身汗》不管是德国的小孩子,还是中国的小孩子,还是住在德国的中国小孩子,他们都知道应该在第九个月出来,不会在妈妈的肚子里睡懒觉。周锐先生,1953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上海。他是中国最优秀的童话作家之一,擅长短篇创作。周锐先生是国内儿童文学界的获奖专业户,他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三十余年来,获奖一百余次,包括新时期优秀少儿文艺读物奖一等奖,第二、三、五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四、五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第二十一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台湾1994年、1998年、2001年“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以及法国第十九届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教育片奖,等等。周锐先生的作品题材多样、幽默风趣、富有哲理,其代表作有《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中国兔子德国草》《幽默水浒》《幽默三国》《阿嗡大夫》等。序曹文轩认识周锐已许多年了。他说他认识我的时候更早,那是他还在苏北插队的时候。当时我们都是那地方上的业余作者。不过我先他一步出道,我是在台上煞有介事地讲创作体会,而他是在台下听我胡说。他无由要与我打招呼,我也无缘结识他,就错过了那次互相认识的机会。我们还拍过一张集体照,他说他至今还保留着,而我的那一张早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我们再次相见时,他的童话创作已经红红火火,被许多出版社与刊物牢牢盯住了。看他这本新集子,总使我想起他这个人来。我记得在一次晚会上,他将革命样板戏中的一段,分别用京剧、淮剧、锡剧、沪剧、越剧等不同剧种的腔调轮番唱了一圈,并还都唱得像那么回事。仅此一点,就知道这个人兴趣比较广泛,什么都想试试。看他过去的作品也好,看眼前这本新集子也罢,感觉上他的眼光似乎“不太老实”,有那么一点儿滴溜溜乱转的意思。在他眼里,没有什么是不能写进作品的,世上一切,皆是他作品的素材,他对这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不像有些作家,一辈子只写一方天地,就写生活的一个面,他似乎没有什么专门的素材,他的素材散落在无穷尽的空间与时间里,在天上,在地上,在城市,在乡村,在过去,在现在,在未来。一些在旁人看来没有多大意义的东西,就愣被他看出了意义与意思,并且是很不错的意义与意思。生了一场大病,他不仅没有被打倒,倒生出了那么多的作品。生活无处不在,艺术也无处不在。什么都是作品。他就有这个本领,瞬间就将新的经验翻转成作品。记得一次与他一起参加一个出版社的笔会,一路上就听他在不停地讲他新的构思,而这些东西都是他在几分钟之前刚刚看到的。别人看到一只苍蝇就是一只苍蝇,看到一只麻雀就是一只麻雀,听到一个喷嚏就是一个喷嚏,听到一声呻吟就是一声呻吟,但在他这儿就都是作品。满眼都是作品。所以如此,就在于他这个人是一个对生活充满了兴趣的人,一个对艺术极其投入的人。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有人长于写篇幅宏大的东西,有人则长于写一些构思精致的短篇。在我的印象中,周锐好像属于后者。他的作品一般规模都不太大,即使长篇,也不是那种皇皇几十万言的东西。我觉得他写得最好的东西还是那些短小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有一个很不错的点子,写起来时,没有太多的枝蔓,没有太多的废话,叙述上较为干净。这本集子的风格基本上也就是他的写作风格。他既靠经验写作,也靠灵感写作。他的灵感似乎来得比较迅疾,又很密集,不立即用文字的形式将它固定住,就会如梦一样,一旦醒来就了无痕迹了。于是,他总是匆匆忙忙地去驾驭文字,这就形成了我们所见的效果:短篇作品不断地产生。换成我,就作不了他这样的文字。我更喜欢的是在有了一个好的立意或好的题材时,就将它咬住,然后顺着它无限延长地构思下去,轻易不会再去触及新的东西。日后,周锐若出全集,他作品的目录就要占去大半本。时下的儿童文学似乎不缺长的东西,但却缺少短的东西。因此,见到周锐的这么多的短幅作品,就有一种阅读上的新鲜感。也许这种规模的文字是儿童文学的理想规模。周锐日后会写多长的东西,我不知道,但我想,他是不会轻易丢掉短篇作品的写作的。因为,写短篇作品是他之所长。作品的价值与作品的长短,并无直接的关系,全看写得如何。我曾发表过一个也许十分荒诞的见解:如果说成人文学作家是可以通过学习而做成的话,那么儿童文学作家则是天生的。儿童文学需要童趣——童趣是儿童文学的根本特征之一,而那股童趣,不是想学就学得的,它是与生俱来的,活在灵魂里,活在血液中。周锐大概最适合写儿童文学了。他是用一种带了童趣的眼睛来看,用一种带了童趣的心灵来领会这个世界的。这个世界经他这么一看、一领会就什么东西都涂上了童趣的色彩。一个没有活力的、刻板的、索然无味的世界,一经被他看过、领会过,就立即显得生机盎然、趣味横生。这个世界不仅有意义,还很有趣。周锐的这本集子是用生命的体验写成的,在这些文字的背后也许藏着只有他本人才能真正体会到的精神。2002年3月3日于北京大学蓝旗营第一章从一个人怎么会有两个名字说起还不满十二岁的爱尔安·顾早在前几年已成中国武汉市一家报纸的专栏作家。武汉在中国第一大河长江的中游,顺着长江坐船去武汉的话,远远地就能看见码头旁著名的江汉关钟楼,那报社就在钟楼后面。爱尔安·顾从没去过武汉,他在德国的家离武汉太远,但这一点儿也不妨碍他当那儿的专栏作家。更准确地说,是专栏翻译家——每星期一次,爱尔安·顾把德国的小笑话翻译成中文,用妈妈的电脑发出电子邮件,几秒钟后就被武汉江汉关钟楼后面的那家报社收到,很快在周末的副刊上登出来。这次的这篇小笑话题目叫《奇怪的巧合》。有一天,丹尼尔突然想起了什么。他问妈妈:“您是在哪个城市出生的?”“我是在法兰克福出生的。”“那我爸爸又是在哪里出生的呢?”丹尼尔又问道。“你爸爸是在斯图加特出生的。”丹尼尔更加好奇地问妈妈:“那我又是在哪一个城市出生的呢?”“你是在汉堡出生的呀!”妈妈不知道丹尼尔为什么要这样问她。“可是现在我们三个人却从这三个城市走到一个家里来,这真是一个奇怪的巧合!”丹尼尔很兴奋地对妈妈说。爱尔安翻译到这里,也像丹尼尔一样“突然想起了什么”,他问妈妈:“您是在哪个城市出生的?”妈妈回答:“我是在南京出生的。”“那我爸爸又是在哪里出生的呢?”“你爸爸也是在南京出生的。”“怎么会这样?”爱尔安有些失望,爸爸应该在上海或者武汉出生,三个人要是不来自三个城市,这可就不够“奇怪”了。本来爱尔安也会跟爸爸妈妈一样生在南京,要不是他爸爸来德国留学,他也不会生在汉诺威。爱尔安出生的那年,正是中国的兔年,所以他是属兔子的。他妈妈属鸡,爸爸属猴。“爸爸,您一点儿也不像猴子,”爱尔安摸摸爸爸圆鼓鼓的肚子,“您胖得像猪。”“没办法,这跟像不像没关系。”爸爸说,“你属兔子,可你的耳朵并不是长长的呀。”“对,我也不是红眼睛,嘴唇也不是裂开的。”他是四月份生的,德国人正在过复活节,这恰巧也是个和兔子有关的节日。据说这时候兔子会下蛋,兔子蛋会给人带来好运气。孩子们就兴冲冲地到草丛里寻找彩色的蛋(当然,就跟圣诞节袜子里的礼物一样,这都是大人们的鬼把戏)。所以,不管爱尔安的耳朵长不长,眼睛红不红,嘴唇是不是裂开,他不仅是中国的兔子,也是德国的兔子。爱尔安生出来以前,医生用超声波给他拍了他的第一张照片。医生把照片拿给爱尔安的爸爸妈妈看,并问他们:“想不想知道,是男孩还是女孩?”爸爸说:“不想。”妈妈也说:“不想。”后来爱尔安问爸爸妈妈:“你们就看不出来我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说:“真的看不出来,那时候你实在太小了。”“那,医生看得出,为什么不让医生告诉你们呢?”爸爸妈妈笑了:“这样,到时候就有一个惊喜。”“男孩也是惊喜,女孩也是惊喜?”“是的。”爱尔安怎么想也想不起他在妈妈肚子里的情形。他曾经问过妈妈:“妈妈,我在您肚子里的时候,您要‘啊啊’怎么办呢?”“啊啊”就是大便。爱尔安想,他要是在爸爸的肚子里就不要紧,那里面很宽敞的,可妈妈的肚子没有那么大,他会把妈妈的肚子塞得满满的,妈妈的“啊啊”会被堵住。他大便的时候,偶尔也会有被堵住的感觉,好难受的,所以想起来对妈妈挺抱歉的。但长大一些后,爱尔安终于有机会知道生孩子是怎么一回事了。读三年级时,爱尔安已经八岁了。一次上常识课时,老师对他们说:“我们要开始学习生理卫生知识了。”那天的作业必须带回家做,因为只有问过家长才能完成。那是一张纸,要在画着葵花的地方写上自己的出生年月,在画着卷尺和磅秤的地方写上那时的身长、体重,还要回答:什么时候能自己走路了?什么时候长出第一颗牙齿?婴儿时的照片要让妈妈帮忙找一张出来,贴在一个方框里。另外,那纸上画着一个小孩的头,是背面的,要求把自己头发的颜色涂到小孩的头上。爱尔安兴致勃勃地一边问妈妈,一边写作业。但到最后要涂颜色时,他觉得没劲了。他最不喜欢涂颜色。每次班主任老师要他们做涂颜色的作业,他都要问:“亨里希先生,必须这样吗?”亨里希先生总是回答:“是的,必须。”等下次爱尔安又提出相同的问题时,亨里希先生不会说“我已经告诉过你多少次了!”他还是回答:“是的,必须。”爱尔安的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只有美术差一些。不过也有例外,一次老师让他们画动物,爱尔安画了一只会飞的恐龙。他只画出恐龙的头和尾巴,当中一大块是云——没办法,恐龙被云挡住了。老师给这幅画打了最高分——一分。在德国,一分是最高分,五分是最低分。这时,爱尔安不怎么情愿地拿出彩色笔,对妈妈说:“戴维是红头发,要涂红颜色。我要涂黑颜色了?”妈妈说:“当然。你是中国人,中国人都是黑头发。”爱尔安说:“不对,中国人也有白头发的!”如果他也是白头发,就可以不涂颜色了。可惜不是,最后只得涂上黑颜色。老师还让同学们把以前穿过的婴儿衣服带到学校里来。上课时,所有的小衣服、小帽子、小鞋子都拿了出来,大家互相想象着对方婴儿时的样子,觉得好有趣。接着老师就问大家:“你们知不知道,小孩子是怎样生出来的?”一个男孩说:“我问过我妈妈。妈妈说我是鹳鸟送来的!”一个女孩说:“我爸爸说我是上帝用橡皮泥捏出来的。”中国的许多家长会这样回答孩子:“你是我们从垃圾桶里捡来的。”爱尔安在上海有个表哥,爱尔安叫他要儿哥哥。要儿哥哥的妈妈告诉要儿哥哥:“你原来是片药片,但太大了,没人肯吃。妈妈说,‘我来吃’,就一口吞下去……”老师当然不会说孩子是鹳鸟送来的、垃圾桶里捡来的。不是这样的。那天爱尔安一回到家就问妈妈:“你说,我一个月的时候有多大?”妈妈随便比了个鸡蛋大小:“大概这么大吧。”“不对!”爱尔安纠正妈妈,“应该是一枚图钉那么大——我两个月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妈妈说:“还是你告诉妈妈吧。”爱尔安就告诉妈妈:“我两个月的时候刚刚开始长胳膊长腿。三个月的时候就有十六公分长了。四个月我有听觉了。”“你能听见爸爸打呼噜吗?”“妈妈你别打岔,”爱尔安挺认真地说,“这些都要背出来的——五个月我开始动了。六个月医生能听到我的心跳。七个月……七个月是什么?”“我怎么知道。”“您不知道?好像我是别人的孩子似的。对了,七个月时我的眼皮可以张开了——可是,里面黑咕隆咚的,我张开眼皮有什么用?什么也看不见呀……”爱尔安的好朋友戴维,这天晚上走进父母的卧室,对妈妈说:“今天我们上常识课,讲了怎么会有小孩的。我想看你们睡觉。”要是爱尔安对妈妈这样说,妈妈会一下子不知说什么好。但戴维的妈妈不慌不忙,回答得很干脆:“不可以。”“为什么?您要说出理由。”戴维的妈妈当然有理由:“你带小朋友回家,关起门来玩,不是也不希望我们来打扰你吗?”戴维想了想,没错,就放弃了他的要求。爱尔安的名字是在他生出来以前就起好的。欧洲有句谚语:“谁的名字起得不好,他的半生就已经葬送了。”古代的柏拉图说过:“一个人的名字同时也是一种预兆。”不知道“柏拉图”这个名字是不是预兆了他长大以后会成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反正,为了把名字起得好一些,爸爸妈妈把他们的中国亲戚全都动员起来了。大姨是大学老师,比较有文化,她说:“就叫‘顾页’,怎么样?”爸爸姓顾,所以孩子也姓顾,这没问题。中国人起名字讲究含义,同时也讲究字音和字形。“顾页”这名字叫起来顺口,字形也有关联——姓的一半成了名。曾有一个姓傅的朋友请大姨给他的儿子起名字,大姨建议叫“傅博”,这两个字很相似,就像扑克牌里的两个国王,一个拿斧子,一个拿剑。因为爱尔安的爸爸是读书人,刚刚博士毕业,大姨说孩子的名字应该有点儿书卷气。“顾”也有“看”的意思,“页”让人想到书本,起这名字也是希望孩子能像爸爸一样爱读书,会读书,读书读得好总是有出息的。但奶奶说:“如果叫‘顾页’,小名‘页页’,我们就没法叫他了。”因为“页页”跟“爷爷”听起来差不多,人家会奇怪:奶奶为什么要叫孙子“爷爷”呀?不过奶奶没有说:“就不要叫顾页了,叫别的名字吧。”奶奶说:“可以加一个字。”这就体现出中国人温和处世的中庸之道,“他们不是住在汉诺威吗,如果生女孩,就加个‘诺’字;如果生男孩,就加个‘威’字。”行。中国的亲戚们一致通过,这决定立刻就从地球的这一边传到了另一边。这时候,在妈妈肚子里的顾页威已经八个多月了,不但眼皮可以张开,胳膊和腿也渐渐有力。妈妈会让爸爸摸她的肚皮:“你摸摸,小家伙在里面练功夫呢。”德国的小学生课本上写着:到第九个月,小孩子该出生了。这真有趣,不管是德国的小孩子,还是中国的小孩子,还是住在德国的中国小孩子,他们都知道应该在第九个月出来,不会在妈妈的肚子里睡懒觉。妈妈对爸爸说:“我觉得,给孩子只准备一个名字,不够。”爸爸问:“为什么?”“有个中国名字,还要有个德国名字。”“为什么?”妈妈就反问爸爸:“你有那么多德国同事,哪个同事能比较标准地叫出你的名字?”“没有。”爸爸直摇头,“我的名字有各种各样的叫法,我有几个同事,就有几种叫法。”爸爸名叫“中志”,本来是挺好的名字——中国人有志气。但有一次妈妈听爸爸的同事把他叫成了“虫子”。妈妈说:“我也是这样,德国人总是把中国人的名字叫得歪歪扭扭的。”妈妈姓周,可是德国人总是对她喊:“臭!臭!”所以妈妈想,自己“臭”就“臭”了,但别让孩子也一样倒霉。爸爸沉吟着:“你是说,我们的孩子以后要和德国孩子在一起,有个德国名字,会使别人容易称呼他,他也不会因为别人老是叫错他的名字而难受?”“是的。”“那,我们的孩子该有个什么样的德国名字呢?”德国人为孩子起名字,不是做“思考题”,而是做“选择题”。有现成的两份名单——男孩子的名单和女孩子的名单,从里面选一个就行了。要是中国人也有这样两份名单,想来也是挺好玩的。男孩子的名单里是:孙悟空、猪八戒、张飞、诸葛亮……女孩子的名单里是:花木兰、穆桂英、铁扇公主、林黛玉……印着名单的书借来后,爸爸妈妈一边翻书一边议论。妈妈说:“原来德国人从前只有名字,到十二世纪才开始有姓。”爸爸从不放过每一个机会来给妈妈上课,以显示他是博士:“中国人早在五千年前就有姓了。那时是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你看‘姓’这个字,拆开来是‘女生’,就说明最早的姓是由母亲往下传的。”妈妈就说:“唉,那时我们女人多神气——瞧,这上面说,德国人最早的姓都跟职业有关,米勒是磨坊主,施密特是白铁匠,贝克是面包师,赛车大王舒马赫的祖先是做鞋的。”爸爸说:“中国也有类似的情况,职业和官名成了姓,比如‘司马’是武官,‘太史’是文官……”他们边说边在一串串的洋名字里挑来拣去,但总是拿不定主意要哪个好。忽然妈妈叫了一声,赶忙去开电视。妈妈想好要看一个电视剧的,但她只看到这个电视剧结束时的演职员表。妈妈无可奈何地看着演职员表。当最后出现导演的名字Erland,妈妈心里一动,不由得脱口而出:“爱尔安!”查了查名单上的注解,爱尔安原是古代的一个部落首领,但把这名字写成中文,却能寄托父母对孩子的深情祝愿:我们爱你,希望你一生平安。当爱尔安知道最早的那个爱尔安是个带兵的,便很有兴趣地问妈妈:“他能管多少兵?有林冲管的兵多吗?”林冲是《水浒传》里的人物。爱尔安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看《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妈妈没法回答这样的问题,但为了不让爱尔安失望,就说:“应该差不多吧。”爱尔安看出妈妈在糊弄他:“那,你说林冲管多少兵?”妈妈被考住了:“一千?一万?”“不对,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要管八十万个兵呢。”爱尔安觉得林冲很威风,他站在台上教士兵们练武(不站在台上,八十万个兵看不见他)。林冲“嘿”的一声,一拳打出去,台下的八十万个兵学着他打拳,也“嘿”了一声。这可不得了,会把京城里所有的房子都“嘿”得晃动起来。妈妈躺在德国下萨克森州的妇产医院里时,没想到肚里的孩子以后会问她林冲管多少兵的问题。她只想着孩子的模样会是多么可爱。连医院的护士也同她一起想着,因为这家医院还从没出生过黑头发、黑眼睛的婴儿。爱尔安从常识课上知道了,小孩子在妈妈肚子里是不吃东西的,是妈妈吃下去的东西变成营养,通过一根管子一样的脐带输送到小孩子身体里面。在小孩子出生的时候,要把脐带剪断。妈妈告诉爱尔安,是他的爸爸替他把脐带剪断的。爱尔安后来又把这事告诉了上海的要儿哥哥。爱尔安边说边把裤子拉下来一点儿,让要儿哥哥看他的肚脐眼——脐带就是从这里剪下来的。爱尔安很感谢爸爸,因为爸爸起的作用实在很重要,没有爸爸做这事,爱尔安就只能永远跟妈妈连在一起,没法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要儿哥哥觉得新鲜:“女人生孩子的时候,男人都被关在外面,你爸爸大概是溜进去的吧?”“不是的。”爱尔安说,“是医生叫他进去的,别人的爸爸也都进去的。”有个笑话:一个爸爸,也是个中国人,他到产房里以后,看见妻子肚子疼得厉害,他就紧张得不得了。医生递给他一个氧气面罩,是给他妻子用的,谁知道他拿过来就捂在自己脸上了。旁边的护士叫起来:“是给您夫人的,您怎么——”他赶紧又把面罩给妻子捂上,一边还喘着气说:“我……我也快要吸氧了!”爱尔安告诉要儿哥哥:“妈妈生我的时候肚子也很疼很疼,她抓住我爸爸的手,就会疼得轻一点儿。等我生出来以后,医生递给我爸爸一把剪刀,他就来给我剪脐带。”要儿哥哥感到德国的医院和中国的医院确实不大一样。但自己的爸爸起的作用也很重要,甚至比爱尔安爸爸更重要,尽管他被关在外面。要儿哥哥告诉爱尔安,他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妈妈得了病毒性感冒。妈妈的一个朋友拿来一本医学书给妈妈看,书上写着:病毒性感冒可能会导致肚子里的孩子变成无脑儿,或者嘴唇裂开。“呀,那可真像兔子了!”爱尔安叫起来。要儿哥哥说:“像兔子还不要紧,要是没有脑子,不就是白痴了吗?谁也不希望有个白痴孩子,我妈妈就去医院做手术。那时我才两个月,在妈妈的肚子里一点儿办法也没有。爸爸呢,不能进手术室,就在外面走来走去,走来走去。医生把手术工具都准备好了,问我妈妈:‘真的不想要这孩子?’我妈妈不作声。医生又问:‘要不要再跟你先生商量商量?’妈妈就出去找爸爸。这是我最后一次机会了。我爸爸想也不想地说了一个字:‘要!’”爱尔安挺感动的。没有那个字,他现在就见不到要儿哥哥了。他也就明白了,要儿哥哥的名字为什么叫“要”。要儿哥哥没有长出兔子的嘴唇,也不傻。多亏他爸爸说了那个字。故事哲理想一想人是人的作品,是文化、历史的产物。——[德]费尔巴哈创意写作有诀窍爱尔安是在东方和西方两种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孩子,作家写了他在跨文化情景下的趣事。在国际化的今天,你也可以搜集些跨文化的写作素材,这会给你的作品打开一扇窗。这是作家的“跨文化思维”。第二章老对外婆说“当克”的外孙两岁到三岁半这段时间,爱尔安·顾是在南京的外婆家度过的,所以他对南京印象很深。那时他把南京当成了整个中国。回到汉诺威后,一看见电视上出现中国人他就大叫:“快来看呀,南京人!”看见中国字他也会说这是南京字。在德国时,爱尔安虽然知道自己有两个名字,可有的人只叫他爱尔安,他跟只有一个名字的人没什么两样。到了南京,他的两个名字都可以派上用场了。外公叫他:“页威!”外婆叫他:“爱尔安!”外公说服外婆:“在中国,应该叫他的中国名字。”外婆说服外公:“他听德国名字听惯了。”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还是一个叫中国名字,一个叫德国名字。外孙倒无所谓,叫页威也答应,叫爱尔安也答应,答应得一样响亮。不过,有两个名字的小孩,说出话来也是混合着两国语言,这可让外公外婆有些头疼了。“外婆,我要啊啊。”外婆说:“什么?”“外公,给我奥托!”外公说:“什么?”他们赶紧往德国打电话。妈妈便寄来一张写得密密麻麻的“中德日常用语对照表”。裤子——火瑟鞋子——舒儿鸡蛋——啊呀牛奶——米尔西肚子——包荷屁股——坡坡汽车——奥托大便——啊啊吃——爱森坐——斯易岑谢谢——当克请,不客气——毕特……有了对照表,应该方便多了,但外公外婆毕竟上了年纪,记性差了,常常对照得牛头不对马嘴。大姨就来把对照表改得容易记一些。她先把“火瑟”改成“活塞”,并且启发外公外婆:“你们只要这样想,裤子为什么叫‘活塞’?就是把一个人活活地塞进去。”又把肚子的音译“包荷”改成“包喝”,这也挺形象。坐叫“撕一层”。“你们只要想象,椅子上抹着强力胶,一坐下裤子就被粘住了,就会‘刺啦’——撕掉一层。”牛奶叫得甜一些,叫“蜜而喜”。鸡蛋还叫“啊呀”算了。鞋子呢,本来叫“舒儿”,改成“数二”——数来数去就是两只。外公外婆拿着新版对照表,一有空就操练。外婆会对外公说:“爱尔安今天‘蜜而喜’‘爱森’过了没有?”外公就回答:“页威‘啊呀’‘爱森’过了,‘蜜而喜’还没‘爱森’过,‘蜜而喜’被页威洒到‘活塞’上了。”外婆说:“那就要换一条‘活塞’了。”外公说:“还要换‘数二’。”在这一大堆德国话当中,爱尔安用得最多的是“当克”和“毕特”。外公给他削一个苹果,他接过苹果赶紧说一声“当克”。外公高兴得眯眯笑。爱尔安提醒外公:“我说当克,您要说毕特。”“对对,毕特,毕特,不客气!”爱尔安“啊啊”过了,外婆给他擦屁股,擦完了,他也不会忘了说“当克”。爱尔安说了“当克”,外婆不用提醒,赶紧就说“毕特”。“毕特”的另一个意思是“请”。比如爱尔安想去楼下骑自行车,自己又没法下楼,就只好“毕特”别人帮忙。二姨正躺在沙发上看书,爱尔安走过去说:“二姨,毕特,下楼!”二姨已经被那本书吸引住了,不想理爱尔安。爱尔安就围着沙发转来转去,嘴里不停地说:“二姨,毕特!二姨,毕特!”可就是没能把二姨毕特起来。爱尔安有点儿生气了。他想了想,就在屋里东找西找,最后找到一个苍蝇拍。爱尔安举着苍蝇拍,又走到二姨身边。二姨注意到苍蝇拍,吃惊地问爱尔安:“你要干什么?”爱尔安跟爸爸妈妈去过西班牙。在巴塞罗那的市政厅广场上,有一群人举着牌子,很整齐地喊着什么。爱尔安问妈妈:“他们在干什么?”这群人喊着“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口号,希望政府也加入反战行列。妈妈向爱尔安解释:这些人不喜欢人和人打来打去。爱尔安很认同地看着那些人,过了一会儿又问妈妈:“他们生气了吗?”妈妈点点头。现在爱尔安也生气了,他高高举着苍蝇拍,更大声地对二姨喊:“二姨,毕特!二姨,毕特!”二姨终于屈服了,她从沙发上爬起来,一手提起小自行车,一手搀着爱尔安下楼去。德国人的礼貌和中国人的礼貌真是不大一样。中国人教小孩子:对爸爸要叫爸爸,对妈妈要叫妈妈。戴维的爸爸却容许戴维叫他沃尔特,戴维的妈妈也容许戴维叫她安格丽加。中国人也教孩子说“谢谢”,说“请”,但这些只对外人说,在家里不必说,说了就“见外”了。可是德国人的“当克”和“毕特”却是里外都要说的。德国人从小就清楚,父母是自己的抚养者,却不是奴仆,对别人(包括家里人)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应该心存谢意,并把这种谢意明确地表达出来。爱尔安甚至对鸡也说“当克”——当他在阳台上捡起热乎乎的鸡蛋时。但爱尔安学会了德国人的礼貌,也没扔掉中国人的礼貌,比如他就从来不叫爸爸“顾中志”,不叫妈妈“周小霜”。爱尔安的生活习惯和一般的中国孩子不大一样。比如睡觉,他一定要一个人睡一张床。再累再困,不是他的床他是绝不肯睡下的。而且睡觉的时候卧室里不能有别人。跟德国孩子一样,爱尔安还在婴儿时期就单独睡觉。大一点儿了,临睡前大人会来说声“晚安”,然后关了灯,带上门,让小孩子自己入睡。有一次爱尔安汤喝多了,半夜起来小便。小便后,他走进爸爸妈妈的房间。妈妈醒来,看见儿子站在床前,就问他:“你是不是走错门了?”爱尔安点点头:“嗯。”又问他:“你是不是想睡到爸爸妈妈的床上来?”“嗯。”妈妈就把他抱上床。怕他滚下去,让他睡在爸爸妈妈中间。爱尔安很快睡着了。他做了个梦,并在梦里大喊。妈妈听到喊声,又醒过来,看见爱尔安正用力推着爸爸的肚子,喊着:“开门,快开门!”爸爸却一动也不动,就是不“开门”。这一次以后,爱尔安只肯睡自己的床,再也没有走错门。上厕所时,爱尔安一定要关门。可是外婆家厕所的门有问题,一关上就不容易打开,尤其是对爱尔安这样力气只有一点点的小孩。爱尔安被关在里面,急得哇哇叫,要靠别人把他“救”出来。可是下次再上厕所时,他还是要关门。宁愿再叫别人来“救”他,也不能不关门。二姨想不通:“这小家伙,可以穿着开裆裤到处跑,上厕所倒要关门!”露屁股的开裆裤是中国的特产,专给不容易控制大小便的幼儿穿的。在德国,三岁以前的孩子大多要穿纸尿裤,尿潮了就丢掉,再换一条。儿科医生也认为这是正常的,对这样小的孩子要求不能太高。但中国人不赞成让孩子要尿就尿,认为经过训练是可以养成好的习惯的。不过爱尔安在德国时,爸爸妈妈虽然也训练他,却还是让他穿纸尿裤,就怕一不小心不可收拾。到南京后,爱尔安穿上了开裆裤。尽管开着裆,仍然会尿湿,大姨就给他一个尿盆,让他坐在尿盆上嘘嘘。嘘嘘就是小便,大姨嘱咐爱尔安:“听见声音才可以起来。”爱尔安一边等着那声音,一边听大姨和大姨父说话。大姨正说到“这是一件伟大的事情”,爱尔安插嘴问:“什么伟大的事情呀?”大姨说:“你不要管。你现在伟大的事情是嘘嘘。”这以后爱尔安常会对大姨说:“我现在没有伟大的事情。”爱尔安很喜欢大姨,但最怕大姨“教育”。一有什么事,大姨就会说:“要教育教育了。”爱尔安回到汉诺威后,看到家里人做了什么他认为不对的事,也会搬出这句话。他曾对妈妈说:“爸爸老是打呼噜,打得那么响,应该教育教育了吧?”大姨是把爱尔安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爱的。但她知道什么时候爱在脸上,什么时候爱在心里。爱在心里的时候,脸上就一点儿爱也看不出来,而这时候往往就是爱尔安犯错误的时候了。大姨天天要上班,不容易看到爱尔安犯错误。外公外婆容易看到爱尔安犯错误,却也容易原谅他的错误,有的错误犯过就没有了,有的错误还会留下来,留到晚上被大姨看见。比如说,一本撕坏的小画书。大姨会说:“这是爱尔安干的吧?”大姨问外公外婆:“你们教育过他没有?”外公外婆就说:“他还小呢。”大姨说:“不行,你们都唱白脸,我就来唱红脸吧,家里总要有个人唱红脸的。”关于红脸、白脸,以及别的各种颜色的脸,我们在提到爱尔安的爷爷时会好好说一说。现在我们只需知道,红脸代表严厉,白脸代表温和。一天,爱尔安笑眯眯地走到外公跟前,没叫“外公”,而是叫“大胖子”,也许是从电视里学来的。外公有点儿不高兴了:“不对吧?你想想看,不对了吧?”爱尔安想了想,问外公:“您到底胖不胖呢?”外公说:“胖。”“那我没有不对,是您不对了。”同一天,爱尔安在喝牛奶时也犯了错误。(这时候他已经会说“牛奶”,不说“蜜而喜”了。外公外婆好容易背熟了对照表,却发现已不需要对照了。)外婆给爱尔安喝牛奶,爱尔安只喝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倒在桌子上,让它流成一条牛奶河。“怎么能这样呢?”外婆就来编童话,“牛要是知道爱尔安不喝它的奶,还浪费,牛会哭的,呜呜……”爱尔安看外婆揉着眼睛学牛哭,实在想不通,他摸着自己的胸,将心比心地说:“我要是有奶,牛不肯喝,我就不会哭!”外婆和外公全被爱尔安打败了,只好等大姨回来告诉她,就像小学生告诉老师一样。大姨没有再编童话,也没有说道理,她知道对这种年龄的小孩说道理是没用的。她只对爱尔安说:“你今天犯了两个错误,知道什么是两个吗?”爱尔安说:“就是比一个错误还多一个错误。”大姨暗暗惊讶爱尔安超前的计算能力,但现在不是表扬的时候。“所以你要认错,要说:‘我错了,以后再也不这样了。’”爱尔安皱起了眉头:“要是我……要是我南因呢?”“南因”是德语的“不”,是爱尔安除了“爸爸”“妈妈”以外最早会说的词,因为每当他伸手去抓不该碰的东西,爸爸总要说这话。“你要是南因,大姨也南因。”大姨说,“大姨就不理你了。”爱尔安问:“明天你会理我的吧?”大姨说:“明天也不理,后天也不理,一直到你不南因了,认错了。”爱尔安有点儿沮丧了,但他很快又“哼”了一声:“你不理我,外婆会理我的,外公会理我的,还有……”大姨觉得爱尔安说得对,就把他带到一个没人会理他的地方——厕所里。大姨对他说:“你就站在这里,什么时候想认错了,什么时候出去。”大姨走出厕所时把门带上,但没关紧,留了一条缝。外公外婆没想到大姨的心肠这么硬,打算求求情,被大姨坚决的手势制止了。大家只好不说话。过了一会儿,外婆轻手轻脚地走到厕所门外,从门缝里看了看,又轻手轻脚地走回来。外公小声地问外婆:“怎么样?”外婆学着外孙的样子:“脸朝里站着,垂头丧气的,可怜死了。”又过了一会儿,传来爱尔安的呼唤:“外公外婆,我要出来!”门没有关紧,他可以出来的,但他不能自己解除惩罚。在爱尔安喊第二遍的时候,外公外婆再也忍不住了,他们一起冲进厕所,把外孙释放出来。但大姨毫不留情地又将爱尔安关进去。外公外婆怎么劝说也没用。爱尔安不叫喊了。他在哭。哭完了以后,他出来认错了。但谁也没想到,他在头上蒙上了一块手帕——用这办法保留他最后一点儿自尊。爱尔安走到大姨面前,在手帕后面低低地说了声:“我错了。”大姨也就立刻原谅了他。他以后还是不断地犯错误,但凡是他认过错的错误,再也不会重犯。比如,他再不会把食物撒落到桌上。一次和一个小朋友一起吃饭,他还帮人家将拖到碗外边的面条弄进碗里。犯错误多了,惩罚多了,爱尔安也找到了更好的解决办法。当他从外公外婆的脸上知道自己又犯了错误时,就密切注意着窗外,等着大姨回来。大姨一踏进房门,他就迎上去说:“今天我犯错误了,可是您不要找我谈话,我自己到厕所里去吧。”这样很爽快,省得大姨问这问那的。过一会儿他走出厕所,说:“我想过了,我认错了。”不过,也有这样的时候——爱尔安认了错,但大姨觉得他并没有做错,不需要到厕所里去。比如,爱尔安常会跟着外婆去做客,但他想不通为什么每次都要带礼物。外婆告诉他,是因为要对别人有礼貌。一次,门铃响了,大姨去开门。原来是大姨的朋友来看大姨。大姨还没来得及说什么,爱尔安开口了,他问人家:“您有没有带礼物来?”那是位叔叔,他到别人家里去从来没人问过他这样的问题,而且是这样一本正经地问,叔叔只好把手一摊,说:“没有。”爱尔安立刻批评叔叔:“没有礼貌。”不用说,叔叔挺尴尬,大姨更尴尬:“爱尔安,你怎么能这样说!”爱尔安见大姨气得脸色都变了,便嘟囔一句:“我错了。”随即就往厕所里走。外婆赶紧向大姨说明情况,大姨听了笑出来:“嗯,这倒真的不该怪他。”客人也笑了。于是爱尔安这次不用站厕所了。客人来时都喜欢逗一逗小爱尔安,让他把中国话翻译成德国话,问他“你是爷爷的什么人?是爸爸的什么人?爸爸是爷爷的什么人?”,等等。这时候外婆往往会拿出一大本相册,里面有许多在德国拍的照片,客人就一边看照片,一边请爱尔安讲解。照片上有爱尔安在德国的家。那是一座四层的楼房,爱尔安的家在底层。有个院子,也可以叫花园,花园里种了些花木和蔬菜。妈妈以前去农村种过地,所以会种东西。要说清楚种了些什么,还得等爱尔安再长大一些。他还不知道那大大的黄花叫向日葵,小小的红果叫樱桃。院子外面有两棵树,一棵开白花,一棵开紫花,但它们都叫丁香,都很香。有一张照片上是几只兔子。“这是野兔子。”爱尔安向客人介绍。爱尔安知道兔子有两种。一种是像邻居女孩安妮养的弗里茨,和人住在一起,放到草地上时得用一个铁丝网做的大罩子罩住。爱尔安喂过弗里茨胡萝卜。还有一种是野兔,住在树林里,爸爸说它们喜欢住地下室,不叫弗里茨,也不叫路德维希,它们没有名字。当然爱尔安可以给它们起名字,可它们长得差不多,跑得又快,一会儿就分不清谁是谁了。它们自己找东西吃,不要人喂。后来爱尔安在每周一次的中文学校练习作文时,自己选了《野兔》这个题目。回家找材料,博士爸爸告诉他:原来是没有家兔的,弗里茨的老祖宗也是野兔。而德国的野兔一部分来自气候温暖的地中海沿岸,一部分来自亚洲草原。“就跟我们一样?”爱尔安已经知道自己是亚洲人。妈妈回国时会把一些中国的蔬菜种子带到德国。其中有苋菜,爱尔安在南京吃过。苋菜的汤红得很好看。德国邻居不认识苋菜,会问:“这是什么草啊?”德国的兔子也不认识苋菜,但它们胆子很大,不管认识不认识先吃了再说。这些菜长到这么大不容易,结果被野兔啃得只剩菜梗子了,这可把妈妈气坏了。篱笆不够紧密,妈妈听了邻居的建议,要再围一层细铁丝网。属兔的爱尔安同情野兔,劝妈妈说:“算了吧,兔子也过得挺不容易的,它们喜欢吃中国菜,就算给它们吃一顿中国餐吧。”德国人和德国兔子一样,平时远远没有中国人那么有口福。有一次戴维来找爱尔安玩,爱尔安请他在厨房一起吃蛋糕。戴维看见碗柜里的菜刀,吃惊地问:“你们家怎么把肉店的刀拿回来啦?”因为德国人家里从来不用这么宽的刀切菜,他们也不切肉,更不剁骨头。他们要么把整块的肉放进烤箱,要么就在肉店让人切好了拿回来丢到锅里煮煮。他们很多人一天只吃两顿,晚上也吃面包,而且喜欢那种全麦的不容易咽下去的黑面包,在面包里夹一片奶酪或者火腿肠,再加点儿酸黄瓜就齐了。爱尔安有时候留小朋友吃晚饭,人家总会问:“你们家有人过生日吗?”其实也就只有两三个家常菜而已。爱尔安也很喜欢吃西餐,喜欢奶油浓汤,浇上番茄汁的空心粉,喜欢面饼加蔬菜或火腿肠再加奶酪烤成的香喷喷的比萨饼,但他更为有这样一个会做许多中国菜的妈妈而庆幸。戴维在爱尔安家吃过晚饭后,放学时往往会对爱尔安说:“你一定在想,妈妈在家里又做什么好吃的啦?”“是的,我是这样想的。”同时爱尔安也为戴维不能这样想而遗憾。戴维的父母也在爱尔安家做过客,之后戴维的爸爸见人就说:“要是爱尔安的妈妈请你吃饭,千万不要拒绝!”爱尔安的妈妈在出国以前并不是很会做菜的,后来有了个机会,让她教德国的妈妈们做中国菜。爱尔安的妈妈就买了几本中国菜谱,一边学一边教,后来就跟她的学生们一起学会了做中国菜。但如果妈妈是扈三娘,爷爷就是林冲。林冲的本事比扈三娘更大。爷爷做的菜不但好吃,而且好看,名字也好听。比如“桂花肉”,把肉丝和鸡蛋做得真像盛开的桂花。还有,肉末和粉丝烧在一起,叫“蚂蚁上树”。“松鼠鳜鱼”的做法是:把鳜鱼炸得金黄金黄的,再浇上美丽的番茄酱。爱尔安最喜欢吃爷爷做的“珍珠丸子”,那是在肉丸子外面滚上一层泡胀了的糯米,然后放在锅里蒸。到了可以掀锅盖的时候,真像变魔术一样奇妙无比。后来爷爷去德国的时候,专做爱尔安爱吃的菜。乒乓球大小的珍珠丸子,爱尔安一顿能吃八个。不过爷爷不是饭店的厨师,他是位京剧演员。京剧里有老生、小生、花脸、花旦,爷爷是唱花脸的。唱花脸的都得剃光头,因为演出时要画“脸谱”,从脸上一直画到头顶上。爷爷家的墙上挂着爷爷自己画的许多脸谱,去爷爷家时爱尔安总会指着脸谱问这问那:“爷爷,这黄脸的是什么人?”“黄脸的是急性子。”“黑脸呢?”“黑脸的人又勇敢又直爽。”爷爷还告诉爱尔安,紫脸的人很正直,蓝脸的人就有点儿阴险,金脸、银脸是神仙妖怪……爱尔安常去看爷爷演戏。爷爷也会给爱尔安画上脸谱,教他唱几句。要是唱张飞这样的角色,爷爷还会给爱尔安挂上胡子,那长长的胡子差不多要拖到地上了。爱尔安学过《黄鹤楼》里的一段,那是张飞在向诸葛亮发脾气呢。虽然不知道唱的是什么,可爱尔安唱得挺带劲儿的,一边唱一边还比比画画。心中恼恨诸葛亮,做事不与某商量。怒气不息宝帐闯,哎吓,你快快还我大兄王。后来,在汉诺威的皇家大花园,爱尔安看见有个剧团的人在给孩子们画脸,全都画成小丑。爱尔安觉得一点儿也不好看,可小孩子们还是排了长队等着。爱尔安走过去对小孩子们说:“我来给你们画吧。”他不喜欢在作业上涂颜色,但要是有机会在人脸上涂颜色,他还是很感兴趣的。小孩子们看看爱尔安,没有一个人肯把脸交给他画。爱尔安想了想,就去向那个剧团的人借了化装用的笔和颜料。他还想借一面镜子,可那人没带镜子来。爱尔安拿着笔和颜料走到附近的湖边,他用这湖当镜子,开始给自己化装。一只天鹅游过来,它以为这个人要喂它什么了。天鹅荡起波纹,使爱尔安没法用他的镜子了。爱尔安叫天鹅不要动,天鹅就不动,静静地看爱尔安化装。爱尔安要化装成孙悟空。他先用红色在脸上画了个大大的桃子,鼻子、眼睛、嘴都在这个桃子里了,然后画了两个金色的眼圈,这叫“火眼金睛”。小孩子们已经好奇地围过来了。一个男孩指着爱尔安的桃子脸问:“这是什么?是妖怪吗?”“不是妖怪。”爱尔安解释说,“是打妖怪的——”他想到这里的孩子不知道孙悟空,还是“美猴王”好懂些,“这是一个schöner Affenköenig。”于是,小孩子们都要爱尔安给他们画schöner Affenkönig。爱尔安可不光会画孙悟空。他让小孩子们在他面前排好队。排在第一的男孩脑门上被画上一个红葫芦。爱尔安边画边解释,这是葫芦,用来装酒的。画成葫芦脸的这个人叫孟良,让人家一看就知道,孟良爱喝酒。孟良是宋朝的将军。那个成了孟良的男孩就问:“什么是宋朝?”爱尔安心想,幸亏我知道。他就告诉人家,中国古代是喜欢叫什么什么朝的,宋朝以前叫唐朝,宋朝以后叫元朝、明朝、清朝。男孩又问:“现在呢?现在你们那里是什么朝?”爱尔安被问住了,后悔在南京时没弄清楚。还好孟良已经画完了,可以把“什么朝”的问题含糊过去,他开始画第二个。第二个是女孩,就让她当蓝脸窦尔敦吧。窦尔敦是清朝的大盗。那女孩高兴了,因为她想到那个有趣的腰里插着七把短刀和一把胡椒粉手枪的德国大强盗霍真·布鲁茨……德国与中国的时差是六小时。这时候中国已是晚上,爱尔安的爷爷正在南京的剧院里演戏,他不会想到,他的孙子正把德国孩子化装成孟良、窦尔敦……故事哲理想一想语言是生活的化身。——[古希腊]德谟克里特创意写作有诀窍爱尔安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很多烦恼,但他在能力范围内尽力做好相应阶段该做的事,不断成长着。创作也是如此,你每天都会捕捉到新故事,学到新写法,只要你选择你能理解的故事和写法,尽力去写,反复练习,一定也会成长。这是作家的“能力圈思维”。第三章我和我的灯笼一起走爸爸妈妈教小爱尔安说些德国话,是为了他以后上幼儿园方便,没想到他从南京回来时已经只会说中国话不会说德国话了。爸爸对妈妈说:“到了幼儿园,爱尔安听不懂老师和小朋友说什么,怎么办?”可是来不及再教他了,幼儿园寄来了通知书,必须马上入园。妈妈也挺发愁:“这名额是三年前登记的,要是放弃了,那就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爸爸妈妈只得硬一硬头皮,狠一狠心,决定把只听得懂中国话的爱尔安送进只说德国话的幼儿园。而爱尔安自己还一点儿也不知道等着他的是什么。九月,南京还热得像火炉,这里已是秋高气爽。在那个早晨,爱尔安背着他的小包,跟着妈妈出门去。小包里装着一小盒酸奶和一小盒果汁,还有一双室内穿的软底鞋。他们坐上电车,到幼儿园要坐好几站路。很快就看到皇家大花园外面茂密的菩提树了,下一站就是幼儿园了。爱尔安越来越兴奋,妈妈却正相反,越来越担心。幼儿园看上去挺让人喜欢的,绿色的栅栏里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有个沙坑,还有滑梯、跷跷板什么的。“妈妈,那个房子是小矮人住的吗?”这小木房子可以用来玩捉迷藏,不过躲进去的人要像刺猬一样缩成一团。爱尔安还坐到秋千上荡了几下。这秋千跟爱尔安在南京看到的不同,两根铁链吊着一个用旧了的汽车轮胎,告诉大家,用旧了的东西可以换一种用法。这个幼儿园按孩子的年龄分成几个班,年龄最小的在麻雀班,然后是松鼠班、兔子班、河马班。河马班里的大哥哥大姐姐都已经上小学了,因为学校里没法解决午餐,所以每天中午还到幼儿园来吃饭,然后在一起做家庭作业,这叫“蹲班”。爱尔安这个“双料兔子”正巧分在兔子班。爱尔安和妈妈来到兔子班时,这儿正在上手工课。爱尔安在家就很喜欢做手工,他立刻明白了小朋友们在干什么。桌上有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软木片,各人可以随意将软木片钉到一块软木板上,拼成一幅图画,也可以随时取下木片重新组合。一位金色头发的年轻女老师亲切地拍拍爱尔安,朝一个抽屉指了指。爱尔安便在抽屉里找到小锤,想了想,开始拼他的图画。爱尔安先从花花绿绿的木片堆里挑了只猴子,对妈妈说:“这是孙悟空。”又说:“还要找个猪八戒。”就又找了猪。爱尔安把猪钉到软木板上,妈妈说:“你怎么钉得倒过来了?”那猪背朝下,脚朝上。“没有倒过来。”爱尔安解释说,“是猪八戒在睡懒觉。”爱尔安又把猴子钉上去,只钉一个钉子,就可以像木偶戏似的一动一动,还可以让它翻跟头。现在孙悟空动了一动,并用爱尔安的声音对猪八戒说:“师弟呀,你不能老是睡懒觉,你要多学点儿本领,才能对付妖怪。”猪八戒就翻了过来,现在是脚朝下、背朝上了。猪八戒说:“师兄呀,我的本领也不比你小,不信咱们比一比,一,二,三——变!”爱尔安赶紧把猪拿下来,再从木片堆里随便找了只蝴蝶钉上去。“孙悟空一看,猪八戒变成了蝴蝶,好,我也来变一变。我变个什么呢?”爱尔安自言自语着。这时,那位金色头发的劳拉老师和另一位褐色头发的苏姗娜老师都注意起爱尔安来,因为只有他一个人在自言自语。“他说什么?”老师们问妈妈,妈妈就来当翻译。爱尔安已经让孙悟空变成了一朵花。接着,猪八戒变成的蝴蝶飞到孙悟空变成的花上面,被这奇怪的花粘住了,飞也飞不掉了。猪八戒又变成一只羊,要吃掉孙悟空变成的花。孙悟空又变成大树,羊是吃不掉大树的。可是猪八戒又变成了兔子。妈妈说兔子的门牙很厉害,公园的灌木和小树就是它们啃坏的。它们也没有办法,要是不找点儿硬东西来啃啃,门牙就会长得很长。大概大象就是舍不得啃树,牙才长到那么长的。孙悟空只好变成大灰狼了,吓唬吓唬猪八戒变成的兔子,但爱尔安在桌上找了又找,找不到大灰狼。苏姗娜听爱尔安妈妈一说,便用硬纸剪了只狼,递给爱尔安,并表扬他做得很好。爱尔安虽然听不懂,却也知道老师是在鼓励他。趁爱尔安正在兴头上,劳拉扯一扯爱尔安妈妈的衣服,示意她可以悄悄离开了。妈妈走出幼儿园,一路上想着:孙悟空变成大灰狼以后,猪八戒又该变成什么呢?对了,他可以变成一只小鸟,去啄大灰狼的眼睛。孙悟空呢,再变成云彩裹住小鸟……下午妈妈去接爱尔安时,劳拉对她说:“爱尔安始终不停地重复一句话,我想知道这句话的含意。”妈妈问:“他是怎么说的?”劳拉说:“听起来很像一个德国赛车手的名字。”“舒马赫?”“对。”妈妈猜到了,是“什么”。爱尔安因为听不懂别人的话,所以一个劲儿地问:什么?什么?什么?据劳拉说,爱尔安一会儿在这组听听,一会儿在那组听听,大概以为总会有他听得懂的话吧。跟早上大不一样,回来的路上,爱尔安一声不吭,那样子挺沮丧。妈妈也就不问他。到了家,爱尔安对妈妈说:“我不想去幼儿园了,上课一句也听不懂。”妈妈一时不知道该怎样安慰他,鼓励他。不过爱尔安自己安慰自己:“有一句好像听懂了。”劳拉老师对大家说话的时候,有个调皮男孩悄悄揪女孩的头发。劳拉发觉了,责备地喊一声:“亚历山大!”那男孩就松了手。爱尔安想,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不许这样!”过了一会儿,趁劳拉没注意,那男孩又揪女孩的头发,爱尔安就忍不住替老师喊了声:“亚历山大!”老师和小朋友全都吃惊地看看爱尔安,又看看那男孩,那男孩不得不再次松了手。妈妈笑了,她没有告诉爱尔安这是误会,“亚历山大”其实是那男孩的名字,她赶紧趁热打铁,说:“今天能听懂一句话,明天就能听懂两句,这样不就很快都能听懂了吗?”几天以后,爱尔安回家时已经很得意了,他对妈妈说:“现在他们有的话我能听得懂了,可是不管我说什么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听得懂!”不久,爱尔安不但说起了德国话,还学会了一些德国歌。每天离开幼儿园之前,劳拉都要领着大家围成一个大圆圈,唱一首好玩的歌。歌名叫《所有人都回家去》:胖人们,瘦人们,高人们,矮人们,回家去,回家去,所有人都回家去。劳拉教孩子们唱到“胖人”时两只手要像抱一个球那样放在肚子前面,唱到“瘦人”时要将手臂贴紧在腿的两边,唱到“高人”时要踮脚举手,唱到“矮人”时要全部蹲下来。大家很开心地一遍一遍地唱着做着,圆圈变得越来越小。直到所有的小朋友都被接回家去。在幼儿园里,第一个来跟爱尔安玩的是男孩克里斯蒂昂。爱尔安搭积木的时候,克里斯蒂昂就在旁边看,并找来需要的积木帮爱尔安一起搭。爱尔安挺喜欢克里斯蒂昂,但这名字太难念了,爱尔安就跟克里斯蒂昂商量:“你的名字太长,不好叫,最好不要这么长。”克里斯蒂昂听不懂爱尔安的中国话,没法回答。爱尔安又说,“我先叫你‘克里’吧,慢慢地会叫了,再叫那么长。”这以后爱尔安就叫克里斯蒂昂“克里”,克里斯蒂昂也没有不高兴。克里斯蒂昂虽然是男孩,却像女孩一样容易哭,越是这样,那些调皮孩子越是喜欢逗他哭。每到这种时候,爱尔安就赶紧将桌上的面巾纸拿给克里斯蒂昂,让他擦眼泪。后来有一天,亚历山大对爱尔安说:“快给你的朋友拿好面巾纸吧,我们又要让他哭了。”这时爱尔安已经能听能说德国话了,他就去找克里斯蒂昂,问他:“要是我不给你拿面巾纸了,你没有办法擦眼泪了,你就不会哭了吧?”克里斯蒂昂想了想,犹豫地说:“试试看吧。”亚历山大他们就又开始逗克里斯蒂昂,故意把他的名字改成女孩的,叫他“克里斯蒂娜”。这次爱尔安不但没帮克里斯蒂昂拿面巾纸,还把面巾纸藏了起来。克里斯蒂昂一看真的没有办法擦眼泪了,就使劲儿将眼泪忍在眼眶里,没让它们掉下来。亚历山大是幼儿园的捣蛋鬼,他弟弟尼可是他的随从。有一次他们把小朋友埋到沙坑里,只露出一个头。老师发现后惩罚了他们,让他俩把小朋友玩的时候倒在各处的沙子扫到簸箕里,再倒回沙坑去。本来这件事平时是大家一起做的。亚历山大兄弟要让所有的小朋友都知道他们的厉害,当然也要让爱尔安知道。所以有一次等爱尔安走进厕所,他们就用绳子把门拴上。这事被希腊男孩格奥格看见了,就去告诉老师,老师来把爱尔安放出来,亚历山大兄弟自然又受到了惩罚。亚历山大便对尼可说:“兄弟,我们该对希腊人做些什么了。”尼可说:“是的,兄弟。”亚历山大挥舞着一根树枝走到格奥格面前,他要把树枝挥舞到格奥格头上。但树枝被夺过去了——是爱尔安夺过了树枝,并把它扔在地上。亚历山大兄弟吃了一惊。爱尔安扔掉了树枝,心里也有点儿怕,亚历山大和尼可的个子都比他高。他忽然想到电影里的少林和尚,便将腿跨开,双手握拳,嘴里“嗨”的一声喊!亚历山大兄弟被镇住了,因为他们也看过中国的功夫片。第二天,亚历山大带着尼可来拜爱尔安做师傅,他们已经学会了中国人拜师傅的动作,希望爱尔安能答应教他们中国功夫,教一点儿也行。但爱尔安说他其实不会,一点儿也不会。亚历山大兄弟不相信,三天两头缠着爱尔安要学功夫。后来爱尔安的爷爷到德国来了,爱尔安赶紧向爷爷学了几招,现买现卖地教给亚历山大兄弟。尽管这是戏台上的架势,不是真功夫,亚历山大兄弟已经很高兴了。不过爱尔安要他们答应不用这“功夫”欺负人。与爱尔安不打不相识的还有女孩娜塔丽。娜塔丽的眼睛长得对在一起,医生让她一只眼睛戴个罩子,说这样可以矫正对眼。亚历山大兄弟很少惹娜塔丽,除了因为她戴眼罩的样子很像海盗,还因为她尖叫起来实在让人吃不消。每当来了新伙伴,娜塔丽总喜欢去试探试探,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爱尔安搭积木,娜塔丽也搭积木,然后她不慌不忙地从爱尔安的房子上拿走一块积木。娜塔丽想,爱尔安会叫起来,她要听听爱尔安能叫得有多响。但娜塔丽失望了,爱尔安只看了她一眼,就一声不吭地又搭自己的房子了。娜塔丽想,即使他不叫,也该把被别人抢去的积木抢回来,这才像个男孩呀。可爱尔安想的是,妈妈说男孩应该让着女孩,被女孩拿走积木要一点儿也不在乎,这才像个男孩。娜塔丽再给爱尔安一个像男孩的机会,她又拿走一块积木。爱尔安继续像男孩,继续不在乎。娜塔丽忍不住了,她很气愤地一把推倒了爱尔安的房子。爱尔安于是什么都顾不得了,他更用力地推倒了娜塔丽的房子……从那以后娜塔丽成了爱尔安的好朋友,做手工时她帮着爱尔安选彩纸、拿胶水,造沙堡时她帮着运沙子,灯笼节游行时她也很愿意走在爱尔安旁边。灯笼节是秋天快结束、冬天快到来的时候小孩子们的节日。中国的元宵节也可以算是灯笼节。南京夫子庙的灯市真热闹,外婆带着爱尔安去逛灯市,她提一盏荷花灯,爱尔安拖一盏兔子灯。但德国的灯笼节除了灯笼的样子和中国不同,更主要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