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于民:荆江分洪工程开工建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03:55:26

点击下载

作者:张学亮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造福于民:荆江分洪工程开工建设

造福于民:荆江分洪工程开工建设试读:

前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同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罔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蘑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上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2010年1月

一、中央决策

●毛泽东题词: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

●周恩来说:“荆江分洪工程是毛主席批的,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开工?”

●政务院做出决定:为保障两湖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起见,在长江治本工程未完成以前,加固荆江大堤并在南岸开辟分洪区乃是当前急迫需要的措施。

毛泽东审批分洪计划

1950年冬,毛泽东亲自审阅并批准了长江水利委员会向中央报送的《荆江分洪工程计划》。

在国家财力、物力都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荆江分洪工程是新中国全面治理长江的序曲。

长江流经湖北枝城至湖南岳阳附近的城陵矶长377公里的这一段,被称为荆江。

由于地势平坦,河道弯曲,水流宣泄不畅,加之上游洪水又常与洞庭湖湘、资、沅、澧水及清江、沮漳河相遇,荆江汛期洪水位常高出堤外地面10多米。所以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

为了缓解荆江容量不能安全承泄长江最大洪水来量的矛盾,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周恩来就开始酝酿修建荆江分洪工程。

1950年国庆节期间,他们听取了中南局代理书记邓子恢关于荆江分洪工程设计方案的汇报。

同年冬,周恩来给邓子恢写信,指出搞荆江分洪工程,先让长江水利委员会写出一个计划书来。

周恩来请邓子恢召集中南局会议征求意见,并向湖北张难先、湖南程潜等做说服工作。《荆江分洪工程计划》中说:

荆江南岸有4口分流。自上而下依次为:松滋河的松滋口,虎渡河的太平口,藕池河的藕池口和华容河的调弦口。

4口分泄荆江洪流注入洞庭湖,与湘资沅澧4水汇合后于城陵矶出长江。

由于4口入湖泥沙的淤积,导致4口分流日益减少,从而逐年抬高荆江水位。

荆江北岸有闻名遐迩的江汉平原。

荆江南北两岸地面分别低于沙市站汛期水位达8至13米。涨水时,人在水下走,水在屋顶行,形似地上河。

汛期洪水严重威胁荆江堤防,荆江北岸的荆江大堤首当其冲,形势十分险要。

当地人民每年洪汛都在提心吊胆过日子,故有民谣:

荆沙不怕刀兵动,只怕南柯一梦中《荆江分洪工程计划》本着“蓄泄兼筹,以泄为主”“江湖两利”的原则,以1931年8月5日至25日宜昌至枝江洪峰水位、流量为标准,配合荆江北岸加固荆江大堤,在荆江南岸藕池口安乡河以北,太平口虎渡河以东地区,开辟921平方公里的分洪区。

以分、蓄荆江上游洪水的超量洪峰流量,减轻洪水对荆江北岸大堤的威胁。

1952年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开工。

5月24日,水利部长傅作义代表中央到荆江分洪工程工地慰问,授予绣有毛泽东、周恩来亲笔题词的两面锦旗。

毛泽东在给荆江分洪工程全体员工的锦旗上题词:

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

周恩来为参加荆江分洪工程的全体员工们题词:

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

政务院发布分洪规定

1952年3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规定》:

长江中游荆江段由于河道狭窄淤垫,下游弯曲,不能承泄大量洪水,且堤身高出地面10多公尺,每当汛期,洪峰逼临,险工迭出,时有溃决的危险。如一旦溃决,不仅江汉广大平原遭受淹没,并将影响长江通航,且在短期内难以堵口善后。不决,则以长江水位抬高,由4口,即松滋、太平、藕池、调弦,注入洞庭湖的水量势必增多,滨湖多数堤垸必遭溃决。为保障两湖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起见,在长江治本工程未完成以前,加固荆江大堤并在南岸开辟分洪区乃是当前急迫需要的措施。

荆江分洪工程完成以后,如长江发生异常洪水需要分洪时,既可减轻洪水对荆江大堤的威胁,并可减少4口注入洞庭湖的洪量。同时,做好分洪区工程又能保障滨湖区不因分洪而受危害。这一措施对湖北、湖南人民都是有利的。为此,本院特作下列规定:

一、1952年仍以巩固荆江大堤为重点,必须大力加强,保证不致溃决,其所需经费可酌予增加。具体施工计划及预算由长江水利委员会会同湖北省人民政府拟订,限期完成。

二、1952年汛前应保证完成南岸分洪区围堤及节制闸、进洪闸等工程,并切实加强工程质量。其所需人力,应由湖北、湖南和部队分别负担。

三、1952年不拟分洪。如万一长江发生异常洪水威胁荆江大堤的最后安全,在荆江分洪工程业已完成的条件下,可以考虑分洪,但必须由中南军政委员会报请政务院批准。

四、湖北省分洪区移民工作应于汛前完成。

五、关于长江北岸的蓄洪问题,应即组织察勘测量工作,并与其他治本计划加以比较研究后再行确定。

六、为胜利完成1952年荆江分洪各主要工程,应由中南军政委员会负责组成一强有力的荆江分洪委员会和分洪工程指挥机构,由长江水利委员会、湖南、湖北两省人民政府及参加工程的部队派人参加,并由中南军政委员会指派得力干部任正副主任。工程指挥机构的行政与技术人员由各有关单位调配。

上述各项工程,因时间紧迫必须抓紧时机进行周密的准备工作,并保证按期完成。至于人力、器材、运输及技术等方面,如中南力量不足时,得提出具体计划,速报请政务院予以解决。

其实,早在1951年1月12日,中央政务院第六十七次政务会议上,周恩来就指出:

长江的沙市工程,即荆江分洪工程,在必要时,就要用大力修治,否则,一旦决口,就会成为第二个淮河。

但是,江湖矛盾引起湖南、湖北两省人民生死利害的矛盾,对修建荆江分洪工程,湖北持积极态度,湖南则有些顾虑。

当1951年长江水利委员会为荆江分洪工程做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时,湖南常德专署则向毛泽东写信,状告长委会的做法损害了洞庭湖滨湖地区群众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1952年2月20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了有两湖有关人员参加的荆江分洪工程会议,调解两湖纠纷。

周恩来反复询明各种情况后,先表扬常德专署、湖南水利局写信给毛泽东,关心滨湖群众利益。

周恩来紧接着转过来说:

荆江分洪工程是毛主席批的,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开工?毛主席批的工程,中南局、湖北省委、水利部、常委会都置之脑后,不负责任。

2月23日夜,周恩来向毛泽东和中央写了关于荆江分洪工程会议情况的报告。指出:

如遇洪水,进行无准备的分洪,必致危及洞庭沿湖居民,如肯定不分洪则在荆江大堤濒于溃决的威胁下,仍存在着不得已而分洪的可能和危险。这就是两省利害所在的焦点。

经反复研究并询明各种情况,得知中南对于这样大事于中央决定后只在政治报告会上做了一次传达,并未作任何切实的布置,亦未召集两省有关人员及负责同志开会商讨,便轻易地交给长江水利委员会去进行,同时两省负责同志对此事也未引起应有的注意,群众中除移民的部分外更不知道这件事。

对此,周恩来提出了具体处理办法,并主持起草了《政务院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初稿。他说:

这一决定是我当场征求了各方有关同志并在会后又征求了养病中的袁任远的同意做出的,现送上请审阅,拟将此决定草案再电询子恢、先念、克诚等同志意见后再以正式文件下达。

2月25日,毛泽东审阅周恩来的报告并批示:

周总理:同意你的意见及政务院决定;请将你这封信抄寄邓子恢同志。

2月底,李葆华同苏联水利专家布可夫一道去武汉,然后又亲往荆江分洪地区视察,调查掌握具体情况。李葆华去武汉后,周恩来不断与李葆华进行电话联系。

在李葆华汇报情况的基础上,周恩来对原来起草的《政务院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初稿进行了部分修改。另一方面加紧进行物资、人力的准备工作。

3月7日,周恩来在给邓子恢的电报中说:

抢修南岸蓄洪区堤及两个闸所需器材,除中南可自行解决者外,尚缺何项物资需由中央调拨,望即做出详细计划,径电中财委请拨。如人力及其他尚有困难,亦请电告。

3月29日,周恩来写信给毛泽东并刘少奇、朱德、陈云:

送上1952年水利工作决定及荆江分洪工程的规定两个文件,请审阅批准,以便公布。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经李葆华与顾问布可夫去武汉开会后,又亲往沙市分洪地区视察,他们均认为分洪工程如成,对湖南滨湖地区毫无危险,且可减少水害。工程本身关键在两个闸,节制闸与进洪闸,据布可夫设计,6月中可以完成。中南决定努力保证完成。

我经过与李葆华电话商酌并转商得邓子恢同志同意,同时又与傅作义面商,决定分洪工程规定修改如现稿。这样可以完全解除湖南方面的顾虑,因工程不完成决不分洪,完成后是否分洪,还要看洪水情况并须得政务院批准。至北岸分洪的根治办法及程颂云,即程潜,所提意见,当继续研究。

中南军委做出分洪决定

1952年3月4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召集湖南、湖北两省和中南水利部、农林部、交通部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审议《荆江分洪工程计划》的实施方案。

3月15日,中南军政委员会第七十四次行政会议通过《荆江分洪工程计划》的实施办法,并做出《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

查荆江大堤的安危,不仅关系湖北、湖南两省,而且是长江交通要道,关系全中国经济体系。

但荆江大堤却是长江全线最薄弱最危险地带,堤身高出地面10多公尺,堤防险工迭出,每当汛期,洪峰逼临,时有溃决之虞,如一旦溃决,将使江汉平原变成大海,不仅江汉300万人及700万亩良田被淹没,并要影响长江通航,贻祸将不堪设想。

且在短时期内又难以善其后,为适当减除荆江大堤的危险,确保长江航运畅通,并保障两湖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起见,除荆江大堤本身加固外,荆江分洪工程是目前十分必要的迫切措施。

长江水利委员会在去年提出此一计划,业经中央水利部研究,提请政务院做出决定,本会3月4日召集湖南、湖北两省负责同志及本会水利、农林、交通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商讨,一致同意荆江分洪的计划,认为此一计划的方针是照顾了全局,兼顾了两省,对两湖人民都是有利的,并经中南军政委员会第七十四次行政会议通过做出如下决定:

一、荆江大堤继续培修加固,保证安全渡过洪峰到达1949年的水位。

二、荆江南岸蓄洪区堤工及南面节制闸立即动工,必须于6月前完成,背面进洪闸争取同时动工,汛前完成。

三、蓄洪区移民事宜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于汛前完成。

四、1952年不拟分洪。如万一今年水量过大,万不得已需要分洪时,需经全会报请政务院周总理批准后方能执行。

五、长江北岸蓄洪问题,应积极进行勘察,俟勘察完毕,作研究后再行确定。

六、这一工程所需人力、物力非常浩大,而时间又甚短促,为胜利完成此一艰巨的政治任务,指定:

1、分洪工程以军工为主,南线堤工由军工担任,虎渡河西岸山地工程由湖北动员民工担任,南面节制闸由湖南动员民工二万人,湖北动员民工一万人担任,兵团部全部调任分洪总指挥部工作。

2、湖北省荆州及湖南省常德两专区全部军政机关力量,听候总指挥部调动,负责供应工作。

3、中南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须将全力投入此一工程。

4、荆江大堤培修加固由中游局负责。

5、运输任务由交通部负责。

6、物资及日用品之调拨供应由财委系统各部门负责。

7、工人及干部的调配、宣传、教育、医药卫生、保卫工作、劳动改造队的调配管理,及施工区司法工作等,由中南劳动部、人事部、文化部、教育部、卫生部、公安部及最高人民法院中南分院等部门分担,并须指定专人负责进行。

七、成立荆江分洪委员会,以李先念为主任委员,唐天际、刘斐为副主任委员。

李先念任荆江分洪工程总指挥部总政治委员,唐天际任总指挥。副总指挥有:王树声、许子威、林一山,副总政委为袁振。

八、荆江分洪委员会及其指挥机构有权径与各方面商洽与决定一切有关分洪工程事宜。并有权调拨有关分洪工程进行的人力、物力。在工程上所需器材,加工定货,物资运输等均须享受优先权。各有关部门,必须大力支持,不得藉故推延。有关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听候调度,协力完成。

九、其在人力、器材及技术等各方面,凡中南力量不足者,荆江分洪委员会总指挥部应迅速提出具体计划,请求政务院帮助解决。

4月3日指挥部设在沙市,又同时成立进洪闸、泄洪闸和荆江大堤加固等三个指挥工程部,具体负责工程的实施。进洪闸指挥长任士舜,泄洪闸指挥长田维扬,谢威任荆江大堤加固指挥长。

分洪工程包括:荆江大堤加固;太平口进洪闸;黄山头虎渡河节制闸及拦河坝;分洪区围堤培修;南线大堤等。

工程实施分为两期,1952年4月5日全面动工兴建,至6月20日以75天时间建成荆江分洪第一期主体工程。

二、施工建设

●饶民太说:“水涨土高,坚决战胜洪水,人定胜天,口子一定要堵住!”

●李先念郑重地说:“我一定要奖励你这个碎石先锋!”

●卢贤扬说:“同志们,你们辛苦了,我代表师党委感谢你们!”

分洪工程全线开工

1952年4月5日,荆江分洪总指挥部发布命令,荆江分洪工程建设全线开工。

在荆江分洪地区,大家居高远望,虎渡河急急地由分洪区西侧流过,长江从右边曲折东下,分洪区形成江河环抱的洼地。

这次荆江分洪工程计划中,决定在虎渡河入口处,建太平口进洪闸,在藕池口以北,黄山角下,建黄山头节制闸。

这面各900余平方公里区的建立,是为了分泄荆江洪水,调节荆江水位,减缓江水流速,增加荆江大堤的抵御能力,使江汉平原300万人口免除洪水的威胁,使湘北人民免除终日忧心洪水泛滥之苦。

大家都听说过,江汉平原上,人们世代传说着满清乾隆年间的大洪灾。

那时荆江大堤溃决,洪水直奔江汉平原,江陵以下一片汪洋。数百万亩良田被淹没,房屋被冲塌,人们扶老携幼,四散逃命。

那次水灾,使原来土地肥沃的江汉平原,尽成了一片泽国,一直荒了10余年。

1945年夏秋之交,江水又袭击荆江南岸人民,北自太平口,南至藕池口,全被淹没。

当地的群众形容当年的水势说:“站在黄山头上就可以洗脚。”

当年人们流离在避洪山上,衣食无着,水灾又带来了瘟疫,死去的人无法计算。石首县茅草区萧家乡一带3000多人口死了1000多人。

尹大村孙家卿的母亲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我家在31天里死了三口人,八月初五死了大儿子,九月初一又死了丈夫,九月初五又死了二女儿。粮食冲走了,人死了,一家人坐在堤上哭。可是那个时候,家家挨饿,家家死人,谁能顾得上谁呢?”

孙大娘记得很清楚,当时她抱着死了的孩子仰天哭喊,可是回答她的只有那洪水冲击堤岸的声音。孙大娘还亲眼看到她的邻居杨新志扛着一点粮食往外跑,洪水从他身后冲过来,杨新志越跑水越大,浪头打来,杨新志就不见了。

但是,当时的国民党却没有做出任何救济,他们根本不关心人民的死活,而且在洪水刚退的时候,地主就进门要租。

当时被水灾追逐着的人们在想:“我有一只木划子就好了。”“我什么时候能睡在干地上?”他们更想着能够支配大水,不使它任意泛滥。

但在当时,他们任何美好梦想也都只能是梦想罢了。一个老太太说:“过去我节省得裤子都不置,就想置个划子,可是置不起。”

现在,新中国成立了,使人们的梦想成为了现实。全国刚解放3年多,人民政府在修建淮河的第二年就决定了初步治理长江的重大措施,实行荆江分洪工程。

大家当时看到,这个工程是如此巨大:太平口进洪闸全长1000多米,54孔;黄山头节制闸300多米,36孔。数百公里的大堤环绕着分洪区。

洪水高涨的时候,就开放进洪闸,分泄江水入广大的分洪区内,可以保护荆江大堤的安然无恙。江陵、监利、沔阳、汉阳、潜江、荆门、汉川等县,700万亩良田,能免受水害。另外还有28亿斤稻谷可获得丰收。

大家相信,经过专家周密设计,分洪区堤防加上堤工们的认真修筑,必将十分坚固,洪水稳注分洪区内,湖南北部的人民也将再不要一听到“水来了”就惶惶不安,四处奔走了。

而且大家知道,这样一来,从此根治长江水患也成为可能。

分洪的准备工作在紧张进行着。大家沿着虎渡河堤前行,看到两旁红旗飘扬,显示着旗下万千民工军工参加修筑工程的热情。

如果有人问正在向工地开赴的民工:“老乡哪里去。”他准会愉快地回答:“荆江分洪去!”

茅草区尹大乡共有2000人口,这次来了500多人,还有妇女们到堤上帮着洗衣服做饭,并且出去了40多只木船帮助运输。

每个乡的人民都在上堤以前,就互相发出了挑战书。尹大乡民兵队员唐礼忠,一听说要修堤就很快地把用具准备好了,开工以后每天早去晚回。唐礼忠的父亲有疯病,他一看到父亲病好些就动员父亲一起上堤担土。

年轻的堤工车世堂一想起1945年大水淹死了自己的妹子,他的工作劲头就更大了。车世堂把洪水看成是有杀妹之仇的敌人,把修堤看成是报仇保家的战斗任务。

车世堂还动员了30多户移民迁居。

各地人民为了江汉平原和湖南北部人民,为了荆江分洪工程的建设,他们都给予了大力支援。

长江上频繁来往的船只,满载各地送来的物资。虎渡河上帆墙林立,运送着粮食、草料、竹木、砂石等工程用料。

电讯工人们迅速地架起电话,使工地可以和沙市、武汉等各大城市通话。

邮电局流动小组设于工地,迅速发送工程区的短程邮件。

武汉、沙市等城市的数千工人先后到达工地。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他们自己搭工棚,有时吃不上饭,还要冒着雨干活。

人民解放军参加修堤的部队发挥了解放军的光荣传统,不分晴雨地赶修轻便铁路。

在宽阔地带上,部队的指战员们摆开了一排排密集的战斗阵势,到处响着锣鼓、歌声和口号。用门板架起的黑板报上写着:“同志们,我们要以战胜美蒋的精神和洪水斗争。”

技术人员和大学教授、学生们也都纷纷来到工程地区,他们都感到能够参加这一次伟大的工程建设是光荣的。他们过去在大学里学过水利课程,但从没有真正办过水利,现在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了。

4月5日全线动工这一天,北自太平口南至藕池口百余里的工程线上,滚动着劳动的声音。数十万工程大军充满信心,发挥着高度的劳动热情,向大自然作战。

他们遵循“要好、要快、要节省”的“三要”精神,决心在三个月短促而紧张的时间内完成这一伟大的工程。

修建太平口进洪闸

1952年4月,在虎渡河口两侧沿长江岸两公里的一线上,摆满了无数船只。

有的轮船刚拉响靠岸汽笛,有的向远处驰去。

岸上起卸工人们的号子声比轮船发动机的声音和汹涌的江湖声更响亮。

这里就是荆江分洪工程的太平口进洪闸工地。

太平口原先叫虎渡口。虎渡口年年汛期的洪水,就像它这个名字一样令人生畏。

常常,洪水涌来,虎渡口吞吐不及,洪水胀破河口两岸狭小的河堤,造成洪荒。

久而久之,人们恨起了虎渡口这个不吉利的名字。于是,不知从哪年哪月起,虎渡口变成了一个充满了美好愿望的名字太平口。

虎渡河是长江南岸通向洞庭湖的重要河流。

入口太平是流入洞庭湖的四个进口之一,沿岸不仅风光绮丽,而且有着许多优美的传说故事。

相传,河西岸有一座古刹叫弥陀寺,附近住着一户谢姓人家。

谢家只有孤儿寡母二人,母亲双眼失明,儿子还不满8岁,因儿子属虎,所以乳名叫虎子。

虎子乖巧孝顺,母亲对他更是疼爱,母子俩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清苦。

母子俩靠给人打柴挑水为生。

虎子在少得可怜的收入中常常省出几文钱来买香,去弥陀寺拜佛,求大慈大悲的菩萨保佑他母亲双眼重见光明。

一天,虎子独自一人坐在河边,为母亲的治病的事发愁。

忽然,来了一个破破烂烂的化缘和尚,和尚对虎子讲:“你不是想治好母亲的双眼吗?看你非常孝顺,对菩萨很虔诚,我告诉你一个良方。在河东面的柏枝湖边的大青石旁,长着一种再生草,如果你能顺利摘来再生草的嫩芽、嫩叶、大叶、花蕾、花朵、花籽,直至连根须也挖来,每天早中晚三次给你母亲泡茶喝,前后需100天,一天也不能间断,就可治好你母亲的眼病。不知你能不能坚持到底?”

虎子连忙下跪道:“只要能治好我母亲的双眼,我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心甘情愿!”

和尚笑道:“那就要看你的行动了。”

虎子对他频频磕头,千恩万谢。

待虎子抬头时,化缘的和尚已无影无踪。

虎子飞快地跑回家,高兴地将遇到和尚的奇事说给母亲听。

母亲听后,泪如泉涌,说:“虎子啊,你可怜的父亲就是去河东打柴被大水淹死的,我是哭瞎了双眼啊!你年纪小,隔河渡水去河东,万一有个三长两短……”

但虎子还是执意要去河东寻药给母亲治病。

次日拂晓,虎子悄悄出发,他乘船渡河来到河东,走了一个时辰,在柏枝湖的大青石旁找到了再生草。

虎子按和尚说的小心翼翼地摘取了药材,然后兴高采烈往回走。

到家后立刻给母亲泡茶喝,就这样,一晃就过去了99天,母亲的双眼还不见好。

母亲伤心怜悯地对虎子说:“我儿啊,母亲的眼病虽然没好,但你也尽了孝心啦!就不要去瞎跑了。”

虎子倔强地回道:“母亲,您先别着急,做事不能半途而废,明天就是最后一天了,我一定去把药根挖回来!”

第二天清晨,忽然天空风雨大作,河水汹涌,波浪滔天,渡船早被卷走,不见人影。

虎子在河边急得团团转,大声喊道:“苍天啊!你为什么这样对待我的瞎子娘啊?”

突然,一只白额吊睛猛虎跳了出来,虎视眈眈看着虎子。

虎子大胆对猛虎喊道:“老虎啊,你要吃我,我不怕,但是我那双目失明的母亲就无人照顾了。今天是医治我母亲双眼的最后一天,我要去河东挖草药,老虎你若愿意帮我,请点一下头,若要吃我,就请来吧!”

只见那只猛虎,仰天长啸,然后对着虎子点头。

虎子见了,惊奇地跑过去,骑上虎背。

那只白额吊睛猛虎载着虎子,纵身一跃,跳入汹涌澎湃的水中,朝东岸游去。

虎子过河后,飞跑到大青石边,挖出再生草根,然后赶到河边,又骑上虎背。

老虎又是纵身一跃,跳进水中,将虎子渡到西岸。

正当虎子准备道谢时,老虎一阵风似地无影无踪了。

虎子马上赶回家中用药泡茶,只见这最后一道药茶,异香扑鼻,满室弥漫。

虎子的母亲喝下去后,双眼忽然重见天日了,母亲高兴地一把抱住了虎子。

从此,这条河被人们叫做虎渡河。

几个月前,这里只偶尔有几只划子靠岸,西北风带着黄沙伸展到平原上。而现在,这里成了交通方便、人口众多,喧声沸腾的“城市”了。

而且大家相信,几个月以后,这里就将出现一个长1000余米的大闸,它屹立在这块平原上,控制洪水。

荆江分洪工程北闸指挥部任士舜指挥正站在一幅进洪闸工程示意图前,他一边看一边想:“就在这样一片泥巴上,摆上近40万吨的重量,又要摆得十分恰当,如果有一点差错,将给国家造成不可计算的损失。”

但是任士舜知道,这个工程曾经过极其周密的计划和设计。

自长江中游解放的第一天起,人民政府就用了很大的精力研究消除荆江的水患。每逢汛期,负责长江水利的各有关机关都紧张地动员起来,人们注视着水位每一分钟的上涨。

各级党政领导机关曾经反复地考虑了用什么办法防洪对人民最有利,最后才决定了在虎渡河以东,荆江以南的地区设分洪区。

在分洪区划定以后,大家又进一步地研究如何更好地控制洪水,既减低长江的水位,又保持分洪区内的适当容量,同时节制虎渡河的流量,使洞庭湖蓄洪不至于过涨。

这样,大家就确定在分洪区建进洪、泄洪、节制3个闸。

太平口进洪闸是分洪工程中最大的一个闸,现在在任士舜面前展开的就是这个进洪闸工程的图表。

1951年底,这里建闸的准备工作就已经开始了。

技术人员在这里进行钻探,分析土壤。他们对石头、砂子和土壤都进行了科学的分析。

人们知道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工程面前,每一粒砂子都非常重要,所以在砂粒分析实验室里,唐天际及各位高级负责人和技术人员们都细心地研究着砂子的质量。

苏联水利工程专家布可夫曾亲自来分洪区勘察。

他观察分析了这里的土壤、砂、石,亲自计算了长江的水位和分洪区的容量,研究了闸位的角度,并帮助进行了具体的设计。

大家原来想到,要修建这样一个大闸,按一般经验不打桩是不行的,那就要用大量的洋松打下数米深,作为闸基的地下支柱。

但据工程师说,如果那样,光打桩就需要一年的时间。

现在,大家不用打桩的办法,而是设计时经过精确计算,把重心集中到闸的中心一线上,在洪水的猛烈冲击下,闸身不至于倾斜。

大家都知道,要使闸身在洪水冲击时不向后滑动,旧的办法是加重闸的重量,而现在是把闸基和上游海漫连接起来,使上游海漫同时成为阴滑板,闸身就不会滑动了。

当然,大家根据苏联专家这些经验,是要把闸的压力、水的压力和冲力等精确地估计和计算的。

在苏联专家的经验指导下,使这样一个工程既节省了材料,又大大地缩短了工程日期,并且保证了闸的稳固。

长江水利委员会规划处雷鸿基处长说:

早些年我参加一个运河船闸的修建,当时那个闸只10米长,修了两年。

按这个进度计算,这个1050米的进洪闸是要200多年才能完成的。

大家听了都笑起来。

雷鸿基接着说:“至少也要5年吧。”

5年的工程3个月完成,大家不由想起了伏罗希洛夫将军以7天的速度修好了顿河大铁桥以后对着工程师说:“你看看,科学也要服从革命啊。”

现在,这个建闸工程从全面开工自起到18孔底板浇成,已经进行了26天。大家说:“在平常的日子里,26天人们也不过只渡过3个周末。”

而在这里,26除已经浇完18孔底板以外,还完成了建闸的全面准备工作,全面的建闸工程即将开始。

4月22日清晨,当进洪闸第二十九孔底板混凝土试浇工作完成的时候,任士舜说:“现在,我们更有信心地说,建闸任务可以按期完成。”

接着在8个工作日内,又浇完了17孔底板。

大家这时都在高兴地谈论着几个月以后的事:到6月底,大家都可以站到闸的桥上俯瞰,长江从闸下流过,水冲击着闸门,但不得进来。如果需要的话,闸门启开,通过闸门进入的洪水最大流量是1.3万立方米每秒,专家估计,等于黄河最大的流量。

大家都说:“到了那时,不怕长江的大水再兴风作浪,两湖人民可安全无恙。”

谁都知道这个日子越来越近了,工作也就要更加努力。

工地上斗车顺着铁路隆隆而过。担土、担砂、石的群众高声唱着号子。推土机、起重机有力地爬动着。

到处锣鼓响,红旗飘,宣传员用号筒喊着:

看谁是模范!

6月3日的早晨,在荆江南岸太平口工地上,8万员工正在建设着荆江分洪工程太平口进洪闸。

待整个荆江分洪工程修成后,长江内将有55亿立方米的洪水从该闸流入蓄洪区。

这是荆江分洪工程紧张施工的第46天的一个早晨。

当和煦的阳光抹上工地的时候,太平口进洪闸上,刚涂上红油的巨大闸门,已展开了两翼向外扩展着,它标志着该闸8万多方混凝土工程已基本完成,工程重点已转到安装闸门。

这座1054米长的巨型水闸,面对着长江、虎渡河口屹立着。

从险峻三峡冲出的洪水,将在这里就范。

荆江两岸千百万人民的幸福生活,将从此得到保障。

早上,太平口工地显得分外地美丽。大家看到,长江上成千只帆船、汽船、登陆艇都紧张地为工程赶运器材。

工人驾驶着从列宁格勒运来的巨型起重机将闸门支臂,轻轻安在闸墩上。

军工、民工挖土的铁锨洋锹在朝阳里挥动得闪光。

大家都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

五金工人王学富、王有才弟兄两个争着参加了这个工程,他们创造了合理分工的工作方法,将铆闸门钉的工作效率,由每人每日300个提高到700至1200个。

过去曾在革命战争中流过血立过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万地参加了工程。

他们为祖国和平建设的意志像消灭敌人一样的坚强,已有4000多人在短期内学会了操纵水泥拌合机的技术,成了工程中的主力。

他们说:

我们要在战场上当英雄,建设中当模范。

昨天,人们已将上、下游海漫工程作好,6月3日的清晨,人们正将块石抛入防冲漕。

这是苏联水利专家布可夫根据进洪闸具体情况,特有的重要设计,因此命名为“布可夫漕”。

这里的人们感谢苏联专家对中国人民和这个工程的热情援助。在这个美丽的早晨,歌颂斯大林的歌声四处飞扬。

6月3日的工程日报表上载着:

整个荆江分洪工程已完成74%。这就标志着:30万人和洪水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大汛前即可全部完成工程。

5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部长傅作义来工地给30万人授旗和慰问。

现在,太平口进洪闸工地上的8万民工,为了自己永远的幸福,又将爱国主义劳动竞赛推向更高潮。

修建虎渡河拦河坝

1952年3月下旬,一支庞大的民工队伍冒着连绵的春雨从江南的松滋县到达太平口虎渡河西岸。这是松滋县首批到达工地的一个民工大队,男男女女共有1.5万人,全部来自该县第十区。

天已是傍晚了,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民工们暂时被分散到沿河村庄里去借宿,只有带队的区长、乡长和村长,在工地是大队长、中队长和小队长,他们此刻还不能歇息。

他们一到工地,就跟着先期到达的县长朝河边上走去。那位戴着斗笠穿着草鞋大步走在头里的大块头中年人,就是松滋县县长饶民太。

他们来到河边接近河口的地方。这里河面很宽,宽约里把路。虽然春汛还没有到来,但河面上仍然起伏着浪涛,而河那边的闸基工地上,已是一片繁忙了,尽管已是黄昏,但那边仍然有无数的人影车影在晃动、人声车声在喧闹。

饶民太指点着前面的这条虎渡河,用他那浑厚的安陆口音说:“我们的位置就在这里!”他就像战争年代在孝南湖区领导游击队时交待战斗任务一样,胜券在握,不容置疑。饶民太接着说:“北闸指挥部给我们的任务,就是拦腰切断这条河,筑成一条坝,拦住水,一是好让下游黄山头的节制闸施工,二是打通河西河东两岸的交通。”

区长乡长村长们望着眼前里把路宽的河面,不少人偷偷伸了伸舌头。

饶民太接着说:“这条坝规定长557米,脚宽169米,坝高13米,计划土方19万多方。记住:北闸指挥部只给了我们20天的时间!”

天哪!19万公方,20天时间!区长乡长村长们不禁面面相觑。

县长见区长乡长村长们都面露难色,反而轻松地笑了:“怎么?还没有开工就闷头了?你们知道我早上去北闸指挥部接受任务的情况吗?我可不像你们这个样子啊。”

是的,这天早上,当区长乡长村长和他们的1.5万民工冒雨向太平口工地进发的时候,先一天到达太平口的饶民太也冒着细雨,渡河到东岸北闸指挥部去报到。

阎专员很高兴地把他的这位县长介绍给指挥部的其他首长,然后对他说:“你们的任务分配了,请指挥部首长给你们正式下达命令。”

饶民太听到“命令”这个词,他当时心里一震,因为自从南下地方工作后,上下级之间已很少听到“命令”这个字眼了。

现在在这个工地指挥部里,饶民太又听到了这个威严的字眼,人好像一下子又回到了那个严峻的战争年代。

湖北省军区副政委担任北闸指挥部政委的张广才向他下达完任务后,特地问了一句:“有什么困难没有?”

饶民太坚定地回答:“在共产党员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好!”张广才紧紧地握了下他的手。

当饶民太准备返回河西岸时,阎专员还特地叮咛了一句:“回去好好动员一下,这可是命令啊!”

现在,饶民太把他在指挥部接受任务的情况向这些区长乡长村长们讲述了一遍,他特别强调说:“你们听清楚了没有?这是命令啊!这次荆江分洪工程和我们平时的工作不同,这是用打仗的方法来干的,所以上级下达的任务不能讲任何价钱!”

区长乡长村长们都兴奋地回答:“我们一定要按期完成任务,让全工程都知道松滋县的名字!”

松滋民工3月23日到达工地,24日接受任务,25日准备,26日,这支1.5万人的庞大队伍就全体开工了。

由于这都是些祖祖辈辈没有出过远门、没有见过世面、没有进行过大型集体劳动的农民,所以在开工的最初几天,在思想上和劳动中都出现了一段时间的混乱。

民工们围着饶民太七嘴八舌地问:“饶县长,这样大的河口子,怎么堵得住?”

饶民太则反问道:“我先问大家一句:过去我们松滋的土匪恶霸厉害不厉害?”

这些嘴快的松滋农民不加思索地回答说:“厉害是厉害,但都被共产党领导我们把他们斗垮了!”

饶民太说:“这就说对了。那些拿枪拿刀杀人放火的土匪恶霸我们都不怕,还怕这条河吗?我们一定要像在家里斗恶霸一样把这个河口斗赢,大家说好不好?”

农民们一下子就被饶民太鼓动起来了,于是他们齐声回答道:“好啊!”

当1.5万人起初挤在一块狭窄地施展不开,每天人均工效只有0.2公方土的时候,饶民太立即想出一个“堤上分行、堤下插花”的挑土法,即挑土的在堤上成“分队”走,挖土的在堤下定点“插花”挖的方法,这样工场上一度出现的拥挤窝工局面很快得到扭转,每天的人均工效成倍增长,由0.2方提高到1.9至3.5方。

民工们起初出现纪律性不强,规定早上5时30分上工,而已经7时了他们还没到工地。

饶民太就利用工地间暇,分批带领民工们到对岸闸基工地去参观。当民工们看到解放军战士在军号声中列队上工下工,看到工人们在轰隆隆的拌和机下的紧张而又有条不紊的流水作业时,都很受教育和鼓舞,工地初期的拖沓作风顿时转变了。

当饶民太发现有的乡中队民工在紧张而繁重的劳动中显出怕苦怕累的情绪时,他就到这个乡中队的工地去,抓起箢箕挑起土来。

饶民太以他中年人又是大块头的有力肩膀,挑起的担子令民工们直伸舌头。县长的行动比动员报告更有力量,一些曾叫苦叫累的民工们说:“一看见饶县长在挑土,我们就不觉得累了!”

4月7日,拦河坝筑到河中,离东岸仅40米的时候,但土倒下去就被水冲走,突击队长唐忠英心急如焚。

饶民太和民工研究,用蛮石在下游砌埂推土。到8日坝离东岸20米,即不能推进了,经请示上级批准拦河坝进入合龙的最后阶段。

饶民太立即召集大队长中队长开会,准备集中全部人力物力,突击合龙。

会上,突击队长唐忠英带领的1000民工,像英雄的志愿军那样,雄赳赳气昂昂地拿到了堵口突击队的红旗。

饶民太日夜指挥,片刻不离工地,自己不休息,还帮助民工搬运蛮石,鼓动民工情绪。

9日,口子已压成6米的窄口了,这时老天却来捉弄人,突降大雨,桃汛来了!只见河水猛涨,填土填石眨眼功夫就被大水冲走了。

一位在场指导的水利工程师向饶民太建议:采取装石沉船的一字抛枕法。

饶民太立即采纳了这条建议。

于是两只被民工们称为“大柏木鼓”的木船奉命装满了柳枕、竹笼和大块石,用铁缆固定在窄口和浮桥之间,一只90吨,一只135吨。

第一只90吨的木船就要行动了,两岸沸腾的人声一下子沉静下来,万人屏住呼吸,眼也不眨地盯住这只维系万人希望的船。

现在,船底凿破了,铁缆解开了,可是,当开始下沉的船一接近窄口的巨浪时,90吨的大船竟猛然变成了一片轻浮的树叶一样,眨眼就被卷走了,两边民工发出了一阵惊呼声。

饶民太被激怒了,他屹立在岸边,大声命令说:“再放第二只!”

当船工奉命正要解开135吨船的铁缆时,人们突然看见,随着一阵巨浪,船帮上飞起丈多高的火星,接着发出了两声巨响。

原来,巨浪绷断了一根扣在船头的铁缆,又像折麻秆一样把船折为了两截。

人们惊恐地看着这只大船的半截翻卷着随浪头消失在己暮色沉沉的河面上;而另一半截船被还没有绷断的铁缆拉着,在狂风巨浪中翻滚,就像一只被腰折的巨兽发出阵阵撕人心肺的哀吼。

好些人伤心地哭了,泪水混着雨水打湿了他们的衣服。

还有些人一屁股坐倒在河边的泥泞里,绝望地发出长长的叹息。

工程技术人员也都沉默了,一时束手无策。

这时,连通东西两岸的浮桥又被风浪冲垮,两岸更出现一片慌乱。

饶民太用粗大的嗓门高喊着:“同志们!大家不要灰心,难道我们万把人的力量,真的就堵不住这丈把宽的口子吗?!”

饶民太的这一句话暂时把人们的情绪给稳住了。于是,他又趁势召集了大、中队长会,紧急商讨对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