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户外运动竞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06:13:01

点击下载

作者:张雨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山地户外运动竞赛

山地户外运动竞赛试读:

前言

山地户外运动的普及发展与体育赛事改革的推进,促使本世纪初山地户外运动赛事这一新兴体育赛事在我国的出现。山地户外运动赛事存在的诸多特征和问题能否得到系统、全面的理论阐述,直接影响该项赛事健康、持久的发展,也对山地户外运动的普及和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管理学、体育学、营销学的相关原理为理论基础,通过参与各项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组织工作,发掘该项赛事基础理论研究需要,找出赛事组织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实践操作与理论规范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以下三个部分对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组织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和实践研究。

第一部分,我国山地户外运动赛事开展现状与基础理论问题探索。

本部分对山地户外运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和该项赛事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归纳梳理。明确了山地户外运动竞赛是指“以原生自然环境为主要比赛场地,包括两项或以上越野跑、山地自行车、水上项目、绳索技能、定向导航竞赛项目的团体性比赛,参赛队全体运动员完赛且用时最少获得优胜。”以项目开展的时空特征和活动形式为依据明确了该项赛事竞赛项目体系和赛事类别。山地户外运动竞赛的基本特征包括:自然环境中的探险体验、多种竞赛子项目交替进行、挑战人类极限的运动负荷、竞技器械的人力(畜力)驱动、男女同队的团队竞赛模式、定向技术与竞赛子项目相结合。

第二部分,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组织理论、环境与战略。

本部分在对该赛事组织的一般环境、任务环境、内部环境进行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明确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组织战略的类别与构成因素。对赛事的启动评估、申办审批、总体规划进行分析与归纳,进而完成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组织结构的初步构建。

第三部分,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组织的实施与控制。

本部分以竞赛规则和技术官员的人力资源管理为主体进行竞赛管理研究。初步构建山地户外运动竞赛规则,并对裁判员的选拔、培训、选派和监督提出具体建议和措施。对山地户外运动人身安全事故现状进行风险致因分析,并提出风险处置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最佳操作区模型、完善安全教育培训、建设山地救援体系。在赛事营销层面,以品牌形象、媒体宣传、市场开发为研究视角提出发展建议和改进措施。

在书本的编写过程中,参考、吸收和借鉴了部分学者、专家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难免有疏漏之处,真诚地希望广大同行和读者对本书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日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作者2013.7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背景一、新时期我国体育运动发展指导思想的丰富与完善

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作为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群众体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新时期我国体育指导精神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把增强全民族整体素质作为根本目标。我国加强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发展的指导思想在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得以体现。

中国中央国务院发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2〕8号)指出“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应当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注重新运动项目的开拓,为体育产业注入新的活力[1]。”《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重视全民健身体系建设,计划到2010年使我国体育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40%左右,其中城市达到45%左右[2]。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规范全民建设事业发展的专门性行政法规,对全民健身管理机制、全民健身计划、全民健身活动、全民健身保障以及法律责任等作了明确规定。《条例》指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加远足、野营等活动[3]。这些政策文件的颁布和逐步落实,为山地户外运动这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兴运动项目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二、我国群众性山地户外运动的普及与发展

伴随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节假日走向户外,走进自然,并自发地与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结合起来。以户外自然环境为主要活动场地的山地户外运动蓬勃发展。

山地户外运动在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团队精神,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群中所包含的山地越野跑、山地自行车、山地绳索技能、徒步、露营等子项目,深受群众欢迎且简便易行,具备很好的健身价值,发展前景广阔。截止2008年,我国正式注册登记的以登山、攀岩、野外生存、野外徒步、山间漂流等为主要活动形式的民间俱乐部和各类社会团体数百家,将涉及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群中的子项目纳入体育教学的高校近百家,经常参加山地户外运动活动的人数持续增长。

为了推动和规范我国的户外运动发展,使其更好的为全民健身事业服务,国家体育总局于2005年5月将“山地户外运动”设立为我国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隶属于登山项目下属分项,规定其业务工作由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管理。登山运动管理中心认为山地户外运动主要是指“在自然山地进行的一组集体运动项目群,包括山地运动、峡谷运动、野外生存(含露营)以及荒漠运动。”三、新时期我国山地户外运动赛事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体育运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竞技,竞赛的形式和方法,有助于推动体育运动的不断普及发展和全面提高。现阶段,政府供给主导下的山地户外运动竞赛活动和市场需求主导下的群众性户外休闲健身活动是山地户外运动的两个基本分支。二者的关系应该是在群众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竞赛水平,在竞赛发展水平提高下促进群众参与普及,推动山地户外运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以人为本,不断满足群众体育需求的体育事业发展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群众体育需求为目标的山地户外运动赛事从上世纪末的零星举办,逐步发展为近年来每年度数十项由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各地区登山协会、体育产业企业等单位举办的各级各类山地户外运动赛事活动。赛事规模、办赛水平逐年提升,赛事的覆盖面逐步扩大,社会资源对赛事的关注和投入有所提升。然而竞赛资源垄断供给、组织体系有待完善、竞技性运动开展人群有限等因素也对赛事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四、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的组织管理与基础理论研究亟待完善

作为一项上世纪末才新兴发展的体育运动赛事,山地户外运动赛事与举国体制下开展的奥运项目和其它传统运动项目赛事存在诸多差异,表现出新的特征。本文的研究正是以这些问题的产生、现状与解决为主要切入点。(1)目前国内外欠缺针对山地户外运动赛事深度和全面的学术研究,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的举办主要依靠主管部门和从业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办赛经验,缺乏系统的理论梳理与整理,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办赛组织运作体系。同时,体育科研工作者对于这一新兴运动项目关注有限,且自身欠缺实践经验,致使无法充分发挥体育科技工作对运动项目的指导和保障作用,从而无法有效的解决山地户外运动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2)目前国际上尚未成立山地户外运动单项国际组织,国际上各项山地户外赛事的竞赛多由不同体育赛事公司运作举办。比赛场地的地貌构成与赛事竞赛子项目设定的不确定性等原因,致使国内外开展的各级各类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缺乏统一的竞赛规则。具有普遍指导和应用价值的竞赛规则的缺失,对于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的顺利开展已经带来了负面影响。近年国内开展的群众性山地户外活动,安全事故频发,伤亡人数逐年递增。群众性山地户外运动的竞赛多依赖于赛事组织者的经验判断和粗线条的竞赛规程开展,各级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的发展遭遇规则瓶颈。(3)近年来我国举办的山地户外运动时赛事逐年递增,就国际级赛事数量而言已位居各国之首。然而,我国山地户外运动赛事中具备国际、国内品牌影响力的赛事较少,很难充分发挥品牌赛事的聚集效应和示范效应。(4)目前我国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的推广与营销主要依靠赛事举办地政府和各级登山协会的关注投入。山地户外运动作为一项非奥项目如何更好的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投入、使投资赞助方获取经济与社会效益等一系列问题目前无解。(5)广大群众对山地户外运动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热情,针对于基层赛事开展的竞赛难度分级制度尚未建立,基础性赛事不能很好的满足和保障群众参与山地户外运动的需求。(6)参加赛事的运动员具有非职业性特征,国内外高水平山地户外赛事的参赛运动员主要来自于各地区户外俱乐部、开设户外运动教学和训练的各类院校、地方登山协会。这要求在运动员管理上必须采取新的措施、办法。(7)因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竞赛场地的自然性、天然性与山地户外运动所具备的探险、越野等因素,山地户外运动赛事应建立不同于其它赛事的风险控制体系以保障参与者的人身安全和赛事的顺利举办。第二节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对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的研究,力图实现以下目标,使本课题具备实践意义。首先,对我国山地户外运动赛事开展现状与基础理论问题的深入探索。其次,立足于竞赛组织基本规律,从多学科视角对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组织理论、环境与战略进行深刻剖析。再次,在大量实践调研基础上,以竞赛管理、风险控制、赛事营销为切入点,进行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组织的实施与控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课题力图探求以下具体研究领域问题:(1)剖析目前我国山地户外运动赛事开展现状,明确我国山地户外运动及其赛事定义、分类、竞赛内涵等的基本理论问题。为山地户外运动及其赛事的发展,该项赛事的学术科研提供基础理论依据(2)依据管理学基础理论,通过研究者参与、调查研究中国登协、户外俱乐部及其它社会团体与2010年度举办的山地户外运动赛事与赛事相关人士,找出规律,发现问题。探讨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组织管理模式。(3)利用体育产业化、市场营销相关理论以及对国外赛事营销的可借鉴经验,为我国山地户外运动赛事营销提供理论支持,力图进一步促进我国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的持续、健康发展。(4)探究体育法、风险和保险管理理论,找出适用于山地户外运动赛事风险控制的风险管理模式。解决山地户外运动赛事开展过程中的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及控制等一系列问题,为山地户外运动的开展提供安全保障。(5)依据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特征并借鉴体育领域其它项目单项裁判法,初步构建能够涵盖不同等级赛事需求的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竞赛规则,解决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群中各子项的比赛技术规则、比赛场地、运动员行为、犯规与处罚等一系列竞赛规则问题。同时为山地户外运动裁判员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6)通过对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的研究为我国其它新兴运动项目赛事学术研究与实践开展提供研究思路和参考依据。第二章文献综述第一节我国山地户外运动研究进展

自国家体育总局于2005年5月将“山地户外运动”设立为我国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至今,有关山地户外运动方向的研究成果与报告较少,涉及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的研究仅有四篇介绍单项赛事影响力的学术文献。考虑到山地户外运动在未被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命名为“山地户外运动”之前,学界对于“山地户外运动”和“户外运动”的外延和内容认识多有交叉,因此将文献资料检索和搜集范围扩展至“户外运动”。

在户外运动研究方向,对相关资料进行检索,发现国内外户外运动相关的网站、书籍、期刊绝大多数以休闲娱乐或营销宣传为主旨,而非学术研究成果。在中国学术期刊网进行“户外运动”关键词检索、二次检索和三次检索,并进行其与“山地户外运动”相关性筛选,共检索到与“山地户外运动”相关学术研究报告26篇,研究生学位论文7篇。一、山地户外运动概念研究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户外运动概念认识存在模糊性和不明确性。由于我国早期户外运动开展多受欧美国家影响,户外运动一词的出现来自于对国外广泛开展的运动形式“outdoor sports”的直译。在我国,户外运动概念曾与“户外时尚运动”、“野外体育”、“极限运动”、“休闲体育”等长期混用。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户外运动”已基本从相近概念中剥离出来,相关学者也逐渐形成相对近似的认识。然而,不同学者对于户外运动概念的认识视角和逻辑起点不同,给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文献,搜集到“户外运动”和“山地户外运动”相关概念的定义多达11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根据国家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的定义,户外运动是一组以自然环境为场地(非专用场地)开展的带有探险性质或体验探险的体育项目群。主要包括陆地、水上、空中三大类[4]。我国山地户外运动业务主管部门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户外部主任张志坚后来在此概念的基础上将户外运动定义为:“户外运动是指在自然场地(非专用场地)开展的体育活动。”并补充对自然场地(非专用场地)进行了说明,他认为,自然场地包括大自然场地和人工非运动目的的建筑物,如公路、楼房等,它们对于户外运动来说,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状态[5]。这就排除了在室外人工专门场地举行的各种体育项目,如足球、高尔夫球等虽在室外却为人工专门场地的运动项目。同时还将体育活动规定为此项活动的性质,排除了自然场地中进行的其他活动,如旅游、生产等活动。张志坚提出的这一“自然场地”概念,对于区分户外运动与大部分体育运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栾开封认为户外运动也称为户外时尚运动,是20世纪80年代初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的一项现代体育概念。“户外时尚运动”不同于我国传统概念上的体育运动,它是特指在野外或在自然场地进行的、与自然界紧密结合的新兴体育运动[6]。

刘凤香认为户外运动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户外运动就是室外运动,指所有在室外进行的运动。几乎涵盖了所有运动,如室外球类、骑马、射箭、游泳、水上运动等无数大类和其中的各小项[7]。但是,一个事物的涵义过于宽泛,往往会使之失去表达意义和研究意义。户外运动也是如此,因为绝大多数的运动都是可以在室外举行或实践中就是在室外进行的,如果使用广义的涵义,“户外运动”一词几乎等同于“运动”,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由此,户外运动的概念越来越向狭义方向发展。

杨汉等认为户外运动是一组以自然环境为场地(非专用场地)的带有探险性质或体验探险的体育项目群。主要包括陆地、水上、空中三大类。目前我国开展比较广泛的主要是陆地户外运动。陆地户外运动是指在陆地区域(包括大陆和岛屿内)在地面进行的户外活动,包括山地、海岛、荒漠、高原等[8]。

李久全等也认为户外运动分为狭义的户外运动和广义的户外运动。从狭义说,户外运动是一种带有探险挑战性质的运动,包括徒步及器械穿越、负重行军、徒手及器械攀岩、洞穴探险、峡谷运动、河湖横渡、定向、野外生存、拓展、溯溪、速降、漂流、野外生存、攀冰、山地滑雪、登山等。从广义上去理解,应该解释为与城市相区别的一种生活形态,而不仅仅是探险和挑战[9]。

李香君等归纳中外学者的观点,认为户外运动是在假期或余暇时间,背起行囊到自然领域开辟自己的路,挑战身体的极限,感受一种超乎寻常的体验,是走到户外,融入自然,利用山林、湖泊、海滩、水库等自然资源进行的有趣的神秘探索的个性化旅行活动[10]。这实际上相当于狭义的户外运动的不同归类方式,把户外运动归结为“旅行活动”。

李红艳认为户外运动主要指“人们在闲暇时间,为了满足自身身体健康、放松和休息、人际交往以及刺激和冒险等多方面的需要,采用体育运动的方式(步行、滑雪、登山、骑自行车等)在山地、水域、荒漠、高原等各种特定自然环境下进行的各种户外体验活动。[11]”

分析上述的诸多定义,可以看出不同学者对户外运动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对其户外运动的特征基本形成了共识:

第一,以自然环境为活动场地,即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或与自然界紧密结合。就开展场地标准进行项目划分,自然环境中开展户外运动有别于人工体育场地开展的室外运动。

第二,户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探险特点。

第三,人们多以各类活动开展的地理空间作为户外运动下属子项目的分类标准。

竞技活动是体育密不可分的内涵,山地户外运动竞赛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与户外运动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较大差异。尽管学界对于已在我国开展十余年的山地户外运动竞赛并未给出明确定义,但先前学者的研究对山地户外运动赛事基础理论的明确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二、山地户外运动发展现状研究

王莉等以北京市市民户外运动的参与状况为调查方向,对北京市10家有代表性的户外俱乐部会员和绿野户外活动网站的部分会员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得出“户外运动参与群体有年轻化和较高文化素质和经济收入等主要特点。自然体验、追求健康及接受刺激挑战为主要参与动机。参与者普遍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缺乏一定的组织和管理,需进一步完善[12]”的研究结论。李红艳、李明等学者针对区域性类似调查对象的研究也得出相近结论[11] [13]。

李久全等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出“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市场迅速扩大、俱乐部数量快速增加、户外运动用品业发展迅速等现状,以及户外运动活动或赛事数量及营利能力不足、俱乐部缺乏竞争力等问题。提出通过举办有影响力的活动或比赛,吸引电视转播和赞助,整合户外俱乐部资源,提高自身营利能力等发展对策[9]。”

李萍等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对中国户外运动公共政策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户外运动的管理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市场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户外运动存在体制和安全等诸多问题,需要政府和社团利用公共政策工具对户外运动进行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来完善,使户外运动成为全民健身的一个朝阳项目[14]”。

李香君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法,得出对南京户外运动产业营销策略影响最主要的五种因素依次为:“市场因素、组织与管理因素、企业选址因素、专业与营销环境因素、资本因素[10]。”

门传胜采用调查法,对沈阳市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发展水平低、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差、管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已经影响沈阳市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15]。”

这些研究在认同山地户外运动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现阶段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同时,先前学者关于山地户外运动发展状况多关注与地域性局部研究,这可能与研究者的调查控制范围有限和我国不同地区山地户外运动开展状况不同有关。

本研究以全国性、国际性山地户外运动赛事为视角,利用体育赛事对不同地区和国家山地户外运动参与人群的聚众效应,有助于在全局层面剖析现阶段山地户外运动的发展现状,使研究结论更具系统性、客观性。三、山地户外运动教学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课部教师杨汉等指出“户外运动课是指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以户外运动项目群所共有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参与户外运动及相关竞赛所具有的身体素质、心理品质和适应能力为教学目的,按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通过其对户外运动教学实践情况的研究,认为户外运动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坚定的信念、坚强的自信心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有助于实现教育部《纲要》的课程目标[8]。”2008年,由其主持的“户外运动”课程被教育部评为国家体育类本科精品课程。该课程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阐述了户外运动项目群中的定向越野、山地自行车、漂流等子项目的教学体系[16]。

陈志坚等对中国地质大学不同院系学生700余人,温州医学院、上海交大等院校学生200余人进行了针对性的教学实践,同时进行跟踪调查、座谈。作者认为“户外运动教学内容丰富,课程设置科学合理,传授的知识、技术、技能面广。通过户外运动的理论课、实践课、综合训练课的教学,能够培养户外运动专门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要[17]。”

周红伟通过对浙江省11所高校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态度、活动项目选择、组织形式、消费投入、活动次数、制约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出“高校学生参与户外运动在各个方面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隐患。将户外运动纳入学校体育课程应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引进和培养师资力量和建立安全保障体系。[18]”的结论和建议。

陶青以“北京市高校山地户外运动为研究对象,从理论角度对这一刚刚兴起的运动项目进行深入的阐述,并结合对北京市各大高校的实践调查研究情况,对北京市高校山地户外运动的发展状况、包括可行性、消费状况、社团组织、发展策略等进行分析[19]。”

陈载讴以成都地区高校为例,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户外运动发展的现状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后,认为“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户外运动课程基本为只针对体育类相关专业学生学习的专业课程及容纳学生数量有限的公共体育选修课程。制约高校户外运动课程开设的主要因素为户外运动师资缺乏、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及存在较高的风险系数。我国高校特别是综合类、师范类体育院(系)未能充分发挥其在户外运动人才培养上的固有优势,人才培养形式单一[20]。”

翟丽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对中美两所大学大学生户外运动的现状及动机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调查与比较研究[21]。

目前有关高校开展山地户外运动的学术研究,以地域性现状分析类研究为主,为数不多的实证性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专家学者的学术成果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这与该校在我国最早开展山地户外运动和教学实践,并建立我国第一个社会体育户外运动方向学科有一定关系。高校体育对于我国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研究对于本课题探究学校体育与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理论基础。

同时,有关山地户外运动健身原理,开展较为广泛的户外运动各子项目对参与者身心健康的影响等方向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开拓和深入。四、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研究

秦志浩以“重庆武隆国际户外运动公开赛”的举办为案例,得出“武隆县的交通设置得到推动,风景区的秩序得到加强,宾馆、酒店的服务质量得到提高,全县的旅游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2]”的结论。遗憾的是作者并未阐述得出该结论的调查过程和数据依据。

于贵和以贵州省黔西南州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山地运动会为切入点,就全国山地运动会的召开给黔西南州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应进行了论述。该研究认为“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于打造地区品牌和促进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黔西南州举办此次赛事为西部地区的中型城市打造地区品牌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借鉴[23]。”

张小林等采用实地考察、专家访谈与对比等研究方法,以重庆武隆国际山地户外挑战赛为例,分析了西部地区户外运动资源的开发背景和优势。该研究指出“重庆武隆国际山地户外挑战赛对武隆县的体育、旅游、文化和经济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武隆对外开放的形象和知名度产生强力的宣传效应,在我国西部地区户外运动资源开发中具有典型意义和示范价值[24]。”

董官清等以2009年度我国举办的百色国际户外挑战赛参赛各队最终名次和完成竞赛各赛段时间为依据,分析当年世界山地户外竞赛实力格局。研究者认为“法国和瑞典的山地户外运动代表着世界最高水平,并指出国内各参赛队的优势单项[25]。”该报告的研究依据不足以完全支撑研究结论,同时忽视了大多国外参赛队四名队员的具有不同国籍,部分结论似有不妥。

从我国目前有关山地户外运动过赛事的研究不难发现,有关学者自2008年起开始关注我国开展的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研究,并有针对性的选取部分赛事进行个案研究。与此同时,相关研究的涉及面和理论深度有待进一步拓展、深入。第二节国外山地户外运动研究

通过登陆EBSCO运动数据库、国家图书馆电子外文图书资源库、google学术,就Adventure Race、Outdoor recreation等关键字进行检索并下载,获取国外有关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的学术报告、专著简介16篇。目前国外学术界对于山地户外运动的研究领域多集中在山地户外运动领域的人体科学方向和训练学方向。有关与赛事方面的研究报告,目前本人仅搜索到一篇,其余有关赛事方面的信息大多是新闻媒体的赛事报道和主办方的赛事介绍。Jacques Michael就新西兰举办的MacPacSpring挑战赛中由Sia Svendsen等三位女队员组成的参赛队最终获得赛事锦标的状况进行分析,认为“户外赛事巨大的挑战性吸引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山地户外运动赛事之中[26]。”

Dos Santos,Marcelo Pastre等通过对参加过Caloi Adventure户外挑战赛的55名有受伤经历的运动员进行访谈,得出“山地户外运动赛事中伤病发生概率最高的两项分别为定向穿越61%,山地自行车24%;肌肉组织损伤占各类损伤百分比之首,为61.2%;身体结构中,下肢受伤几率最大,为49%。作者认为建立科学的训练体系、在赛前预防和赛中快速救援体系的建立,有助于降低参赛运动员的受伤几率[27]。”

Zimberg,Iona﹒Zalcman,Crispim,Cibele﹒Aparecida等通过在实验室中模拟累计时常67小时的山地自行车比赛强度,认为“运动员总能量的消耗大于摄入能量(24516与14738千卡)。在比赛中进行碳水化合物的补充建议摄入量低于0.5-1.0g﹒Kg/H为宜[28]。”

Tamblyn﹒Greg就其在数次参加沙漠环境中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的经历,阐述了一些沙漠中参加比赛的经验[29]。

Blende﹒Sunny就连续多天参加山地户外运动赛事中运动员的营养补充问题进行论述,讨论了各种食物的能量指数和益处,认为“在比赛进行中及时补充适量混合型运动饮料有益于机体水和电解质的代谢[30]。”

2004年度世界莱德杯户外挑战赛冠军Adamson﹒Ian在其专著《Your First Adventure Race》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山地户外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技术与体能训练安排及训练方法,在体能训练体系中涉及了耐力、速度与力量训练,并强调了集中训练对于参赛团队的默契和训练效果有增进作用[31]。

对比现阶段中外山地户外运动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关注与该项目的一般理论和开展现状研究,国外研究成果则更多地关注与运动员训练和其对机体的生理指标影响和调控之上。在现阶段我国山地户外运动赛事运动员竞赛行为相关数据缺失的情况下,国外部分研究成果对于本课题中有关山地户外运动竞赛本质特征、赛事风险管理等方向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研究思路和参考建议。第三节赛事理论研究概述

我国的体育赛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并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系。在长期的赛事组织工作中,我国的体育工作者对赛事组织的实践活动不断进行理论归纳与探索,并引进相关学科理论进一步丰富研究内涵。在一般竞赛研究与个别奥运会项目单项赛事组织领域研究方向成果颇丰(见表2-1),虽然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目前尚不能全面满足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并未涉及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的理论研究,总体上仍不断深化赛事组织体系的研究氛围,并对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表2-1 我国体育赛事领域研究成果一、体育赛事及相近概念辨析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竞赛”、“比赛”和“赛事”等与体育运动竞赛活动有关的词汇表述尚未给出理论性特征区隔,上述词汇在国内体育专业书籍和文献资料的使用中常被体育工作者互换使用,等同表述。随着体育管理、体育产业等相关学科的发展,相对于“竞赛”和“比赛”,“体育赛事”的出现和使用不止停留在竞技层面上,表现出更为丰富的内涵。

田麦久将运动竞赛的定义为:“在裁判员的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32]。”这一观点得到体育教学领域广泛认可,被诸多体育类教材广泛引用。

马特维耶夫提出:“运动竞赛和运动比赛在竞技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两个概念基本上是吻合的。他们都反映同一个客体—是以有规则对抗,有序地争夺冠军或以其它可能的运动成绩形式组织的,对运动员(运动队)实际成绩进行竞争性比较的过程。[33]”

袁守龙在辨析三者之间的关系时认为:“竞赛的概念较比赛更加宽泛,它可以指具体的、一次大赛活动和系列竞赛活动。这和现在使用较为频繁的赛事概念又有某些相似之处。赛事概念可以界定为比赛的事件,是一个更为抽象的、静态的表述,不涉及太多的比赛过程和内部活动。[34]”

易建东是本研究可查最早对体育赛事给予理论诠释的学者,他认为:“体育赛事是以提供体育竞赛为核心产品及相关服务的一种特殊活动。作为一种节事的体育赛事具有举办的周期性、表现的仪式性和管理的复杂性等特点。[35]”

结合先前学者的研究与现今的词汇使用状况,不难发现“竞赛”和“比赛”更多的应用在表述赛场内与竞赛成绩直接相关的人和事的系统集合,更加侧重于竞赛活动的竞技特性,具有单一属性;“体育赛事”的应用不仅局限于竞赛场地内,而是更多的表述与竞赛活动相关各个方面的管理,更加侧重于竞赛活动的组织特性,具有系统属性。二、一般赛事理论研究概述

目前,可查有关赛事理论研究方向的研究报告与专著的研究方向多为普遍意义上的赛事运作管理、媒体传播、发展战略。较少涉及单项赛事的个案研究,仅有个别学者以单项赛事个案分析为依据,论证其普遍意义上赛事理论研究结论的合理性。

孙康林主编的《体育赛事的组织与管理》结合国内外体育竞赛规律、赛事的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情况,围绕竞赛组织进行阐述,基本内容包括:“我国目前体育竞赛的管理体制、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竞赛的组织管理方式、方法及信息技术和赛事的经营管理、兴奋剂检查规定、体育保险等[36]。”

刘清早在《体育赛事运作管理》专著中根据其多年体育赛事运作实践工作的理解与体会、对国内体育赛事运作管理实际操作经验进行总结。该书以体育赛事运作概述、战略、实施、结束为框架介绍了体育赛事运作管理机构的组织构成、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后勤保障、评估收尾等一系列问题[37]。

段世杰针对2008年奥运会竞赛组织与准备工作问题指出:“奥运竞赛组织工作必须统筹规划、逐项落实:一、精心设计竞赛组织构架;二、确定各项目牵头人员;三、制定工作计划[38]。”

骆秉全等通过分析大型赛事与公共关系的紧密结合,提出“大型赛事作为一种公共活动,充分发挥和运用公共关系的作用,对于大赛的良性运转、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39]。”

崔玉鹏等以单个体育赛事为案例分析,得出“体育赛事是一类特殊项目,其组织管理同样遵循一般工程项目的管理规律。成功地组织管理一项体育赛事的5个关键项目管理阶段是:①项目起始;②项目计划;③项目实施;④项目控制;⑤项目结束。组织管理大型体育赛事的核心任务是识别、监控与管理体育赛事的影响力[40]。”的研究结论。

金涛等从项目管理学角度阐述了项目管理的概念、特征,论证了体育赛事具有项目属性,可以用项目管理理论来管理体育赛事,并就项目管理在体育赛事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41]。

黄璐等认为“建立中国特色的体育赛事运作管理模式是中国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历史的必然;精义蕴涵于“理”、“法”、“情”三者间的辨证发展关系中。建立中国特色的体育赛事运作管理模型应注意7个方面内容:管理文化对话语境的创设、中国管理哲学意蕴的传承、管理理论的二重性、节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与公民素质、伦理道德意识的重塑、运动竞技水平差异[42]。”

杨志军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对体育赛事的运作管理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以北京海勤国际体育文化传播公司举办2005年北京中央电视塔低空跳伞国际公开赛为例,对体育赛事的项目管理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赛事评估,并提出改进建议。[43]不同于先前的研究者,作者首次运用实际个案实证分析了项目管理理论在体育赛事中的运用。

叶庆辉在其博士毕业论文中创新性的明确了“赛事运作”基本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赛事运作模型,认为“我国赛事运作模型是在赛事运作模型基础之上的特色模型,表现为:赛事启动、计划组织(项目方案的制定)、实施、赛事调控(评价)、赛事结束[44]。”但该研究成果的得出以及运用并未在实践层面体现。

陈云开结合营销学理论分析赛事营销的概念和价值,并根据竞赛表演服务的性质,提出赛事营销的基本策略包括“竞赛表演属于以无形为主导的服务;竞赛表演服务传递属于中等接触水平;竞赛表演满足顾客特殊服务的程度相对较低;竞赛表演衍生产品具有媒介、促销、资讯和人才服务功能[45]。”

王郓在其博士毕业论文中指出“加快市场体系和市场要素的培育与完善;完善CBA联赛组织结构;市场主体建立起合理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我国职业篮球竞赛市场存在两类供给主体即职业篮球俱乐部和职业篮球竞赛组织机构;前者是职业竞赛服务产品的供给主体,后者是无形资产类产品的供给主体;我国职业篮球竞赛市场的需求主体主要是球迷、赞助商、媒体和地方政府。体育中介服务机构主要承担赛事商务推广活动的中介代理。[46]”等研究结论

刘希佳从组织、组织结构的含义入手,对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构成主体及其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及其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授权组织的研究为主线,明确其职能定位和对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的管办分离问题。进而提出了构建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结构的理论模式[47]。

从上述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赛事研究领域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关联领域覆盖范围和内涵广泛,行政管理、政策法规、组织运作、影响评估等因素都与体育赛事发生直接或间接联系。

第二,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体系被逐步应用于赛事理论研究,多数学者认同体育赛事的项目管理属性。

第三,我国的体育竞赛产品主要依靠行政指令手段完成配置资源、产权模糊单一的政府管制集权式管理模式,市场机制对包括赛事资源、运作资金、专业生产者在内的体育赛事资源配置影响有限。

体育赛事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的组织不同于篮球、足球等项目竞赛活动的联赛组织形式,与大型综合性赛事组织也存在较大差异。先前学者提炼的赛事组织一般规律和特征是否完全适用于山地户外运动赛事仍值得商榷。相对于大多先前学者普遍意义上的研究,本课题致力于在山地户外运动赛事这项具体单项赛事组织得出研究结果,在理论层面应更具指向性,在操作层面应更具针对性与应用价值。第三章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一节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我国举办的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组织为研究对象。剖析明确山地户外赛事基础理论问题,以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组织过程中涉及的赛事总体规划、风险管理、竞赛规程、赛事营销等问题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对我国山地户外赛事的组织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和实践研究。

本研究以我国2010年度由中国登山协会审批的各级各项山地户外运动赛事,以及与赛事相关的管理者、教练员、运动员、技术官员、赛事投资方、赛事影响地区和相关人群为调查对象。第二节研究方法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国家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北京市各大书店、Google图书、Amazon图书大量查阅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系统科学等多种基础理论方面书籍;广泛查阅体育管理学、体育竞赛学、体育社会学、体育运动项目竞赛规则等体育专业书籍。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EBSCO运动数据库和国家图书馆电子外文图书资源库、维基百科、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户外部、国内外户外运动赛事官方网站、国家体育总局网站、Google学术获取有关山地户外运动方向学术文献、相关政策、法规、文件等,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二、观察法

通过2010年度在中国登山协会举办的多项山地户外运动赛事中担任竞赛委员会技术官员,参与性观察我国山地户外赛事,获取赛事组织一手材料。

采取网络搜索、购买等方式获取“艾科赛”、“莱德冠军杯”、“原始挑战赛”、“阿布扎比户外挑战赛”等国外知名山地户外赛事视频影像资料,间接性观察世界顶级山地户外赛事,为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思路。三、调查法(一)专家访谈法

在国内,先后利用参加2010年度中国登山协会举办的国内和国际赛事,第九届全国登山户外运动俱乐部年会,以及2010年度中国登山协会户外指导员培训班等机会,向国内长期从事山地户外运动发展改革和政策制定的业务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专家、学者,多次参加各级山地户外赛事组织的实践管理者,国内外优秀运动队教练员、领队、运动员进行专题性访谈和交流,专家访谈提纲见附件B。

接受访谈或交流的专家详情见表3-1。对无法进行当面访谈调查的部分专家,采用拟定访谈提纲下的电话、电子邮件等补充方式完成访谈。表3-1 专家访谈一览表(N=21)(二)问卷调查法

在广泛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期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组织理论研究基本思路进行拓展,对影响我国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设计出《我国山地户外户外运动赛事组织理论与实践研究》调查问卷。

对设计问卷表面信度进行检验,经过12位专家评价,全部专家的总平均效度分值4.2(5分制)。对问卷信度采用小样本(N=20)“测量-再测量”方法,前后两次调查间隔12天,显示问卷外部一致性系数r≥0.87,p﹤0.05,表明本问卷调查具备较高的可信程度与稳定属性。

先后利用参加2010年4月中国百色乐业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2010年5月宁海亚洲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2010年9月武隆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2010年9月遵义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2010年12月第九届全国登山户外运动俱乐部年会等机会,对参与我国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筹备组织、竞赛委员会的管理人员,国内优秀参赛代表队教练员、领队、运动员,来自新西兰、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西班牙、瑞典等国家的运动员,参与赛事报道的媒体记者,赛事举办地相关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发放问卷;同时采用电子邮件形式对无法现场发放问卷的预计调查对象进行补充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见表3-2。表3-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四、数理统计法

将文献资料、访谈及回收问卷的相关数据量化指标,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第三节研究的技术路线图3-1 我国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组织理论与实践研究技术路线第四章我国山地户外运动赛事开展现状与基础理论问题探索第一节山地户外运动赛事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变迁

与人类历史上的其它事物存在和发展一样,山地户外运动形成的内部环境和外部条件受多种因素影响。

从活动形式的相似性上分析,山地户外运动的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旧石器时期。远古人类生活中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采集狩猎的生产方式以及不断迁徙中面临复杂变换的生活环境等因素促使人类不得不为了更好的生存生活而顽强地实现与恶劣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原始社会旧石器时期人类以狩猎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负责狩猎工作的部落成员,携带工具和补给往返于未知的自然领域。原始人类进行的狩猎活动、采集劳动中就可以见到当代社会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群中的山地越野跑、自然水域游泳、荒野定向等子项目的原始雏形。从某种层度上讲,现今开展的诸多山地户外运动项目是对人类祖先生产生活方式的重演,是对人类原始生活技能的一种回归。同时,人类对外部世界进行能动的探索认识、改造利用从而得到相对满足的心理需要也促使人类不断探索生活环境外的陌生领域。这一时期人类在自然环境的身体活动可视作为以生产生活为目的、以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为驱动力的无意识进行的原始山地活动。

关于这点认识,从现代山地户外运动发源地新西兰可以得到部分印证。新西兰境内山地和丘陵占其总国土面积7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31%,当地土著毛利人独特的生活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促进了现代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的启蒙和发展。仅438万人口(截止2010年)的新西兰人热衷于从事各种形式的山地户外运动锻炼,有超过90%的人口参与过山地户外运动赛事[48]。在山地户外运动赛事诞生后的数年内,新西兰人基本囊获了世界各大赛事的锦标。

目前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山地户外运动赛事是作为山地马拉松、铁人三项、登山运动等超长距离耐力性体育项目的分支发展而来的。但在山地户外运动赛事诞生前,以山地马拉松、山地铁人三项、登山运动等为主要竞赛形式的多项户外运动赛事在探险精神、项目设置与竞赛场地等方面与现代山地户外赛事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1968年,在英格兰北奔宁山举办的“卡尔玛国际山地马拉松赛”(Karrimor International Mountain Marathon or KIMM)已经初步具备了山地户外运动竞赛的诸多特征。该项赛事赛道长度是奥运马拉松跑的两倍,赛程持续两天,两名队员组成的参赛队携带包括露营装备在内的物资,依靠识图定向技术完成比赛。KIMM赛自1968年至今,每年在英伦三岛的不同山地户外环境中举办一次,期间由于赛事冠名商的更迭等原因,几易其名。2006年该项赛事更名为“首创山地马拉松赛”(Original Mountain Marathon)[49]。

1980年,新西兰举办了一届“高山铁人赛”(Alpine Ironman),参赛者通过划船和滑雪交替完成比赛。次年,赛事创办者罗宾﹒加德肯斯(Robin Judkins)在”高山铁人赛”的基础上创办“几维鸟海岸间赛”(Kiwi Coast to Coast),这项赛事的竞赛单元包含了现代山地户外赛事的部分元素-越野跑、自行车、划船交替进行。1982年,北美洲举办“阿拉斯加山地荒野外精英赛”(Alaska Mountain Wilderness Classic),这一赛事持续6天,参赛者需要自行携带食物和装备补给,完成没有人工道路和补给支持的长度达150公里的赛道行进,这一赛事至今仍在举办,每三年变更一次赛道设置。1985年,“巴黎-达喀尔拉力赛“创始人—泽利·萨宾(Thierry Sabine)和阿兰.加玛德(Alain Gaimard)创立的萨加德探险公司在阿尔卑斯山脉举办了“雷德勃朗峰赛”(Raid Blanc)[50]。

目前,世界公认真正意义上的山地户外运动赛事始于1989年在新西兰举办的“莱德﹒加洛伊斯赛”(Raid Gauloises)。赛事创办者法国人杰拉德﹒法赛尔(Gerard Fusil)受到“巴黎-达喀尔拉力赛”的启发并结合其在新西兰报道“几维鸟海岸间赛”的经验,决定创办一项全程无外来补给,完全依靠参赛者竞技能力的无休息间歇山地户外赛事。该项赛事在竞赛规则设置的诸多方面对山地户外赛事的发展影响深远。第一届莱德﹒加洛伊斯赛要求由5人组成的混合性别参赛队完成由35公里徒步越野跑、221公里漂流、60公里跑步与骑马交替、兼有皮划艇和自然岩壁攀爬组成400多公里的艰苦赛程。比赛期间全程无间歇,130多名运动员经过数天的艰苦比赛后仅有6支队伍顺利完成比赛。莱德﹒加洛伊斯赛的另一特色是每年度均在世界各地人烟稀少的严酷自然环境中举办(1996年、1999年、2001年因故停赛),1989年至2000年,该赛事先后在新西兰南岛、哥斯达黎加、新喀里多尼亚、阿曼、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阿根廷、南非、厄瓜多尔、尼泊尔、越南、吉尔吉斯斯坦辗转举办。2003年,莱德﹒加洛伊斯赛改组为“莱德-世界冠军赛”(Raid World Championship)。[48] [49] [50]

莱德﹒加洛伊斯赛对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本奠定现代户外运动赛事竞赛内涵:多变自然环境探险体验、高强运动负荷、定向技术运用、集体运动项目、使用人力驱动装置、多项竞赛子项目交替进行。

第二,一系列世界知名的山地户外赛事受其莱德·加洛伊斯赛影响应运而生—1995年“艾科挑战赛”(Eco-Challenge)、1996年“四季风探险越野赛”(Four Winds Adventure Race)、1997年“中国七星国际越野挑战赛”(Mild seven outdoor quest)、2002年“原始挑战赛”(Primal Quest)等。

第三,莱德﹒加洛伊斯赛规定赛事举办地之前并未举办过山地户外运动赛事,这一规定旨在最大程度的保障赛事的探险体验和定向技术运用。世界各地举办的山地户外运动赛事也大多遵循这一规定,此项规定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加大赛事组织难度,同时影响到举办地对赛事的长期推广。此外,作为挑战人类耐力极限竞赛目标保障手段之一的全程无强制休息间歇的规定,不利于保障参赛运动员的健康安全,备受国际人权组织的抨击。

受莱德﹒加洛伊斯赛影响,艾克挑战赛创办人马克.本内特(Mark Burnett)产生了在北美洲举办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的设想。为获取办赛经验,马克.本内特作为“美国骄傲”队运动员参加了在阿曼、马达加斯加和马来西亚举办的莱德﹒加洛伊斯赛。于1995年在美国犹他州举办了第一届艾科挑战赛,随后赛事规模和影响力逐年递增。艾科挑战赛截止2002年在世界各地举办9届,时至今日,该项赛事仍被山地户外运动参赛者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山地户外运动赛事。艾科挑战赛对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的发展和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山地户外运动赛事进行广泛深度电视媒体报道宣传,促进了山地户外运动的普及与推广。马克.本内特的电视制片人身份使其敏锐的认识到潜在的赛事赞助商关注的首要问题是体育赛事的电视媒体播出时间和收视率[51]。1995年举办第一届艾科挑战赛时,参赛队员多来自于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北欧地区,北美地区户外运动爱好者对于这项运动感到陌生而神秘。在马克.本内特的推动下,MTV电视台为1995年举办的艾科挑战赛制作并播出了45分钟的赛事专题片,ESPN等媒体也对艾科赛进行了新闻报道。1996年,艾科挑战赛与Discovery Channel合作,对每届艾科挑战赛进行全方位深度报道。充足的财政预算保证艾科挑战赛拥有了高端的赛事报道配备,几十组摄像团队和数架直升机全赛道监控使得赛事实况和专题报道通过电视媒体第一次让山地户外运动赛事被全世界的体育爱好者所熟知,促使越来越多的人群参与到山地户外运动锻炼中。

受艾科挑战赛影响,世界各地山地户外赛事越来越多,每项赛事都有自己的主旨。有些赛事赛程只有几个小时,而有些需要数天时间完成;有些在城市中举办,而有些在风景宜人的户外环境举行,从事这项运动的爱好者越来越多。因对艾科挑战赛的电视报道,马克.本内特先后在1996年、2000年获得艾美奖(Emmy Award)提名,并于2000年获得最佳体育艾美奖奖项[49]。同时,艾科挑战赛的媒体推广模式,也对后来举办的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的推广带来积极启示。

第二,完成成功的体育赛事商业模式经营,才能更好的保障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的顺利举办。通过出售媒体报道权,艾科挑战赛与MTV、Discovery Channel、ESPN、USA Network等媒体合作并获得高额赞助费。此外,登山鞋、户外背包、户外服装、手表等相关产业品牌商的商业赞助保障赛事有充足的财政预算。

例如:仅户外运动品牌“Hi-Tec”就为1995年举办的首届艾科挑战赛提供了一百万美元的资金赞助。成功的赛事市场营销带来的一个直接的便利是运动员支出更少的参赛报名费用即可参赛。1995年举办的艾科挑战赛报名费为每队一万美元,报名费的降低避免参赛队因无力支付高额的参赛成本远离山地户外运动赛事,保障了参赛群体的广泛性。而此前举办的莱德﹒加洛伊斯赛仅参赛报名费就需要两万五千元美元,一只参赛队完成一次比赛的预算在五万元美元以上[52]。

第三,建立更为完善的山地户外运动竞赛规程和竞赛规则。艾科赛此前的山地户外赛事没有完善的竞赛规程,不仅不利于运动员完成比赛,也阻碍赛事营销等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艾科挑战赛在借鉴莱德﹒加洛伊斯赛基础上制订了更为完善的竞赛规程和规则。赛事规定参赛队为至少1名异性队员组成的4人集体,参赛队全体运动员完赛才记取比赛成绩;赛道沿途设有若干路线检查点,保障运动员不过远偏离赛道;赛事制订了严格的环保规则,运动员任何破坏参赛地自然环境的行为一经发现,都会被处以严重的罚时处罚直至取消比赛资格。这些竞赛规则大多沿用至今。第二节我国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的发展轨迹

伴随山地户外运动在我国的逐渐升温和国内一系列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的举办,我国的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的办赛水平及其在国际户外赛事版图的重要性逐步提升。与此同时,在我国举办的山地户外运动赛事发展轨迹表现出较强的中国特色,有别于国外该类赛事的发展现状。

我国举办的第一项山地户外赛事是“七星国际户外越野公开赛”(Mild Seven Outdoor Quest)。1997年,国际管理集团(IMG)联合群策业务推广(亚洲)有限公司(Promotional Campaigns)、普利斯公关公司(Octagon Prism),以赛事赞助商日本七星财团命名该项赛事。七星赛1997年-2001年在我国举办5届,第一届赛事在我国四川西昌举办。赛事要求4名队员组成的参赛队完成由山地自行车、越野跑、划船、漂流、骑跑交替、直排轮滑、绳索技能等子项目组成的4个分赛段,赛道总长度约400千米。2002年起七星赛移至马来西亚举办。七星赛在竞赛形式、赛事组织运作模式上与当时世界其他该类赛事相同,均由体育营销和管理公司组织筹办。历届七星赛的举办推动了我国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体育团体对山地户外运动赛事这一新颖的运动形式的认识深入。央视等媒体对该项赛事的新闻报道也使国人初次了解和认识了山地户外运动。

1998年10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当地体育主管部门的努力下,湖北省首届野外生存挑战赛在神农架林区举办,这是国内首次民间组织的户外运动比赛[53]。

我国第一次组织运作的全国性山地户外运动比赛是由中国登山协会在2000年8月在吉林举办的“长白参杯全国大学生登山越野挑战赛”,比赛为期3天,有12支代表队参赛,赛道全长22千米,竞赛项目包括越野跑、定向越野、绳索技能、露营。

其后数年,在中国登山协会的组织下,江西吉安、浙江德清、宁海、四川九寨沟、重庆武隆、广西百色、贵州遵义、荔波、山东泰安、新疆帕米尔等地陆续举办了单届或数届各级山地户外运动赛事。其中以重庆武隆国际山地户外公开赛国际影响力最大。从图4-1可见,2003年以前,我国山地户外赛事只是零星举办,自2003年起,赛事举办次数逐年提升,近年来稳定在每年6项左右。随着办赛经验的丰富和赛事水平的提高,在我国举办的国际级赛事数量稳中有升,我国举办的国际级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近年来参赛的国外运动员基本代表目前国际山地户外运动的最高竞技水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