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的世界最具大学——哈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09:23:55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的世界最具大学——哈佛

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的世界最具大学——哈佛试读:

内容提要

哈佛大学的成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她走到今天所日积月累的许多优秀传统是其主要精神推动。哈佛大学源远流长的传统值得我们去认真探求,找出真谛。

真相一:天才的学生,出色的教授

哈佛大学的成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她走到今天所日积月累的许多优秀传统是其主要精神推动。哈佛大学源远流长的传统值得我们去认真探求,找出真谛。哈佛精神最引人注目的是永远追求向上,从不言败。哈佛大学可以被称为成功与富裕的象征,也基本缘于其优秀的传统。哈佛大学最主要是由于精神不败,求诚为一个神话。

一、VERITAS(真理),哈佛不泯的信条

(哈佛大学2000级商学院)李就成

熠熠生辉的哈佛校徽上,镌刻着一排拉丁文字:VERITAS(真理)。

庄严肃穆的哈佛校门上,书写着一句名言:“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更好地为祖国和同胞服务走出去。”

哈佛大学将“真理”作为其不泯的信条,将服务社会作为其永恒的信念。一代代的哈佛人,上至校长下至教师与学生,都将这信条、校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其来鞭策自己,激励自己,维护着哈佛的声誉。在这种追求真理勇于开拓的信念鼓舞下,哈佛大学加强教学与管理,不断地改革创新,博采众家之长,创造着哈佛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一个世纪前,是哈佛把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德国学术标准引入美国,使美国的教育水平有了跨时代的飞跃,使美国的高等学府成为全世界学术名流向往的殿堂,进而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美籍外裔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学术权威。

一个世纪后,又是哈佛首创了独特的案例教学法,使课堂与社会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正是这种授课方式的革命,创造了哈佛商学院的传奇神话。

在美国各高校间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哈佛更是居安思危,一直走在改革的前列。他们与企业部门密切合作建立科学工业综合体;与其他高校联合进行新兴学科的开发研究;在前不久放弃了传统的学分制,以提高教学水平。

哈佛追求真理的精神,并不仅仅局限于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学校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以清除学生及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来自制度等方面的阻碍,更表现在它引导鼓励学生为了理想、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要进行不懈地努力和追求中国女学生袁和为了理想,不畏艰难,与命运和病魔抗争的故事经校方的宣传与介绍,在哈佛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许多学生激动地说:“太令人感动了……”“袁是好样的,她给了我勇气……”,校方利用这一契机,进行座谈,举办演讲,教育学生向袁和学习,为了知识和理想,不要惧怕任何困难,并且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袁和是一位来自上海的姑娘,为了能出国深造,她一边在街道工厂里靠糊纸盒赚钱,一边学习英语。她凭着顽强的毅力,通过了托福考试,被马萨诸塞州蒙特·荷里亚女子学院录取。但是她刚到美国才两个月,就被医生诊断为得了癌症,且癌细胞已经转移。但是这位柔弱纤细的中国女孩儿,没有被死亡与不幸吓倒。她说,我还想读书,我要拿到硕士学位,这是我到这里来的目的。

按照经验,她只能再活半年,想要得到硕士学位,简直是一种美丽的幻想。袁和是清楚这一点的,但是她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坚持,我一定会胜利。她仿佛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被现代医学宣判了死刑的人,她拼命地读书,把死亡当成自己生命的拐杖,倚着它,无所畏惧地前行。有一次她晕倒在宿舍里,在冰凉的地上,她整整昏死了近10个小时。尽管她也曾胆怯过、犹豫过,痛苦难耐时,也想放弃追求。但她战胜了自己,战胜了人的懦弱和绝望中自戕的念头。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苦熬,与死神的抗争,袁和终于穿着长长的黑色学袍,一步步走上了学院礼堂的台阶,接过了院长亲手颁发的硕士学位证书。教授们和那些来自不同国度的同学们,在台下为她鼓掌。人们从她身上看到了勇气,看到了无畏,看到了人格的力量。袁和并没有停止她生命的进程,她又决心以顽强的毅力去攻读博士学位。但是,没过多久,病魔便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

袁和的故事在包括哈佛在内的许多大学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哈佛学报》评论说,“袁和的一生是人类关于勇气的一课,关于理想追求的一课。我们的校训所提倡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那些以为进哈佛学习就是为以后发财、腾达、捞取资本的同学不知在听了袁的故事后有何感受。”

哈佛始终不渝地追求着自己的信念,竭尽全力地抵抗着各种可能迫使它偏离正确轨道的压力。

哈佛的成功和繁荣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但是这种注意并不总是令人欢迎的。当学校的影响和重要性日益增加,声望和名气不断提高时,各种集团便受到诱惑,希望利用学校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曾经有一家世界著名的计算机软件公司的总裁,以每年1亿美元为条件要求哈佛接收其不学无术的孙子以正常学生的身份进入HBS,并且要求在今后两年中课堂案例应至少有一半以上是有关他们公司或计算机行业的。这一要求立即遭到校董事会的拒绝。他们说,招收他进来,对其他学生是不公平的,接受他便意味着另一个本应进入哈佛的优秀青年人被拒之哈佛门外,这对于那个青年,对于哈佛,对于社会都是一种损失。关于课堂案例的要求,更是令人气愤的和不可思议的。坚持自由和独立办学是哈佛一贯最敏感的问题,提出这种要求,简直是对哈佛的一种侮辱,是哈佛不能忍受的。

哈佛对于真理的追求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术与办学上,还表现在社会道德等其它方面。比如它反对种族歧视,是民族平等主义的一贯捍卫者。哈佛不把肤色作为考察学生入学资格的条件。另外,在每年毕业生的招聘工作结束后,哈佛会公布一个取消其第二年来哈佛进行招聘资格的公司名单。其中有一类就是因为哈佛认为其存在种族歧视的倾向。

二、天才的学生,出色的教授

哈佛之所以一直保持着世界一流的教育学术水平,除了心怀不疑的真理信条外,另外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其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有时几乎到了近似苛刻的程度。

虽然哈佛大学的学费之高,令很多的平民家庭望而生畏,但是。人们仍是趋之若鹜,几乎没有一个学生在获得了入学资格后由于学费的原因而放弃入学。虽然每年申请入学的人数逐年增加,但其招生人数却一直保持基本不变。“宁缺勿滥”是哈佛招生的原则。对于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哈佛会提供不同档次的奖学金给予资助,以保证每一个有才学而又想进哈佛的学生都能进入哈佛深造。

哈佛的入学资格审查,具有很高的选拔性,竞争十分激烈。其要求考生在高中时要学过四个学分的英语,四个学分的外语,四个学分的数学,一个学分的美国史,一个学分的其它历史,一个学分的实验科学,一个学分的音乐或美术。考生要通过美国“教育测试服务部”(ETS)主持的“学能测验”(SAT),并取得高分。除了要求高中的全部课程成绩及SAT成绩外,哈佛还要求学生提供三封高中教师的推荐信。学校的录取委员会对考生的口试达三四次之多。另外,哈佛不仅要求学生在高中时的各科学习成绩优异,更着重看学生的基本素质,如人品、意志、进取心、办事能力、特殊才能等。当然,学生是否有发展前途,也是哈佛考察考生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这样严格的选拔,最后能被批准而取得入学资格的考生,可谓凤毛麟角。每年申请入哈佛就读的学生一般都会高达1.5万多名,而最后仅有10%至15%的人能够如愿以偿,其他考生只能望门兴叹。

在哈佛大学各学院中,哈佛商学院对学生的要求更是近似苛刻。每年申请入学的人数高达七八千人,而录取人数则几乎是雷打不动的780名。HBS除了要求学生优异的本科学习成绩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外,还要求学生有至少两年的工作经验及担任领导管理的才干和气质。为了选拔将来能担当总经理、企业家、商业巨头的人才苗子,入学委员会可谓煞费苦心。要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能力、竞争能力、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以至商业道德观等进行综合考查。在1986年前,还要参考学生的GMAT成绩(GMAT,是美国为申请管理学校的考生而专设的统一考试项目,主要测试学生的语言、数学和推理能力。该测试每年在世界各地举行五次,哈佛商学院学生的GMAT平均分数高达650分)。从1986年起,哈佛决定不再要求或接受GMAT分数,而更加注重学生入学前的实际工作经验,这使其选拔更具有了科学性。

学生填写多达几十页的入学申请表,简直就像写个人传记。在要求填写的九个项目中,写上洋洋数千字仍不为多。除了要回答一些一般性问题外,学生还必须陈述自己的入学动机,剖析自己的优缺点,列举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数项突出成就及其原因。另外,值得一谈的是,入学申请还要求学生举例说明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道德困境,校方认为这有助于考察学生的道德倾向和基本素质。此外,哈佛商学院还要求学生提供熟悉学生学习和工作情况的人士亲笔书写的三封推荐信。

哈佛声称,不存在典型的哈佛工商管理硕士,故也没有选拔学生的绝对标准。并且其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领导才干的总经理式的人才,由于世界上不需要很多的总经理,而真正有经理之材的人也不可能很多,故虽然申请HBS的人很多,但其录取人数却一直基本保持不变。

另外,哈佛商学院招生,并不在乎学生本科学习的是什么专业,是否学过经济或管理,甚至恰恰相反,在某种程度上还比较愿意接受那些专业与经济管理相去甚远的学生。故班里有理论、工程、文学甚至艺术和体育学士学位的也不乏其人。校方认为这些学生能经过正常的考试进入HBS,入学后由于其原来所学专业的优势,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会更有前途。哈佛商学院的这种招生思想,对于我国的研究生入学录取工作是很有借鉴意义的。现在我国许多高校的录取工作中,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有意无意地排斥外校外专业的学生(特别是一些有名气的学校),很多导师认为招一个外行进来,要从头学起,不好带也不易出成果。而招一个有一定专业基础又知根知底的本校本专业的学生,带起来方便多了。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可能会是这样的。但是从长远的眼光看,这种作法很不利于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也极不利于学生在学术上的发展。由于这类学生的知识面较窄,而现在很多学术问题的解决和深入,需要多种领域的专业知识,从而一旦他们把学问做得深一点,就往往会有一种力不从心,无从下手的感觉。故这种急功近利的作法很容易形成学科的退化及学术水平的停滞不前。好在近来已有些学校的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正在为转变这一局面进行努力。

哈佛数百年的辉煌,不仅仅是因为其学生来源的优秀,整体素质高,还在于它有着一支其他任何学校都无法匹敌的教师队伍。优秀的人才,要有出色的教师来进行教授、培养才能充分发挥其潜质,价值连城的玉石还要经过玉师巧手的雕琢磨砌,才能发出耀眼的光芒。故一所学校的质量之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员的水平。哈佛的管理者们是清楚这一点的,用前校长博克的话说:“教师是大学的核心,他们核准着学校的基调,确立着什么重要,什么能给学生的精力与时间以春种秋收的回报。”

高薪聘请名教授,对于哈佛这样一所私立大学来说,办法是有的。而作为一所誉满全球的名牌学府,哈佛对于那些教授的吸引力也是可以想象的。众多的学者都将进入哈佛任教讲学作为一种求之不得的荣耀。于是大批的优秀人才和学术名流汇入哈佛,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明星教授群:安德·F·佩若德、威廉·A·萨尔曼、亨利·B·瑞林、理查德·S·泰德劳、加里·W·拉夫曼等等,这一连串响亮的名字,几乎都是他们所从事领域的泰斗和权威。哈佛充分注意发挥教授们的重要作用,给了他们很大的学术自由,并且设立了由教授组成的各种委员会,来共同管理教学,处理校务。学校的许多政策和规定是由教授们提议并决定后,再由校长报告,董事会通过并执行。教授们在哈佛如鱼得水,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专业成果,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学术大奖。除了极特殊的情况,很少有教授由于非正常的原因而离开哈佛。哈佛聘请名教授前来任教,除了看中其名气外,更看中的是其能给哈佛的教学及科研带来多大实实在在的进步。

哈佛除了聘请招集大批的名牌教授外,还经常邀请访问学者来哈佛讲学,以加强与其他学校的学术交流。访问学者通常是学资较深或在研究方面有所成就者,由各院系或教授邀请,前来进行共同工作。虽然这些访问学者,只享有教师的待遇,不领取工资,但是能到哈佛讲学,成为哈佛的名誉教授,其本身就是一笔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财富和荣耀。

另外,哈佛大学还时常邀请一些企业家名流来学校办讲座。他们既讲授自己成功的经验,也讲授自己失败的教训,这种现实性很强的讲座,更受学生的欢迎。

哈佛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原则上不留本校毕业生直接任教,不管该毕业生多么有才华,在学术上多么有前途。他们鼓励优秀的毕业生先出去到其它学校任教几年,然后如愿意再回哈佛任教。哈佛大学认为这样能够避免学术领域内的近亲繁殖而引起的学术水平的退化。

三、是地狱,也是天堂

(哈佛大学1999级商学院)威廉·埃比尼泽

哈佛作为世界名牌大学中的王中之王,其对各国学子们的吸引力是其他任何学校不能相比的,是他们向往的神圣殿堂。但是,在哈佛校园里,学生的学习压力是非常大的,竞争的激烈是近乎残酷的,简直是向自身极限能力的挑战,故称其为“地狱”也实不为过。作为哈佛浓缩的HBS,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它一方面由于其绚丽的光环而被人们称为“商界的梵蒂冈”,另一方面也因为其管理的严格而被称为“商界的西点军校”,既“上帝般地令人敬爱”,又“上帝般地令人敬畏”。一位中国留学生在一封写给国内朋友的信中曾借用《北京人在纽约》的片首语这样说:“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去HBS,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HBS,因为那里是”地狱。

HBS的学制为两年,学生第一年学习统一的必修课程,第二年学习专业课程。从绝大多数毕业生的亲身感受来说,这第一年是“地狱”,第二年则是“天堂”。因为HBS的教学计划安排存在着一个令人奇怪的不平衡。第一年的课程太重,压得人简直喘不过气来;而第二年的课程又太轻,闲得让人仿佛无所事事。

一年级的课程一般是这样安排的:每周上午有三节80分钟的课八点半开始。下午1点又要紧接着开始两节同样的课。每节课基本安排一个案例,刚入学的新生准备一个案例一般要花3-4个小时,再加上课外学习小组活动时间和上课时间,每天大概要学习13-18个小时。很多学生差不多每天要学习到凌晨一两点钟,然后睡上几个小时,再赶快爬起来去上8点半的课。

大约有75%的学习任务被压缩在第一年的两个学期内完成;20%的在第二年第一学期完成,而到第二学期便只剩下5%的学习任务了。因此对HBS的学生来说,第一年必须要拼命地学,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而第二年除了找工作以外就可以无所顾忌地玩个潇洒了。

从开学到11月初期中考试这一段时间,是两年中学习最紧张的阶段。对每一个进过哈佛商学院的人来说,都是难以忘怀的。他们仿佛生活在案例的漩涡中,尽管各学生俱乐部每天都有活动,但他们只能有节制地参加。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每天的案例外,其他一切似乎都不那么重要。刚入学的新生对独特的案例教学法尚不熟悉,准备起来困难重重。几十页一个的案例,对母语是英语的学生来说也是头疼之极,对于那些非英语圈的留学生来说,更是犹如蜀道青天。因为所有的必修课几乎都必须在第一年修完,所以你不能为了缓解压力而推迟学习难度大的课程。这样,就是那些颇具天才、毕业后也取得辉煌成功的学生,在开始的几个星期,也不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即使那些最优秀的学生,在第一次期中考试前的紧张也会达到极点。考试引起的焦虑和失眠是普遍的。每到此时,HBS的MBA咨询服务处的心理学专家门诊的门外,便会排起长队。

一位毕业生曾这样回忆说,第一次期中考试前几天,他晚上很难入睡,闭上眼睛满脑子不是案例就是万一“触网”怎么办?他邀请好友吉姆去打网球,想休息休息调整一下状况。因为他知道保持镇静的重要性,他面对那第一次考试心情实在太紧张了。他看得出,吉姆同他一样地紧张。吉姆是个很好的网球选手,但那一次他几乎抓不稳球拍。他们在打球时还在谈论考试,因为近乎残酷的强制性分配法考试制度,预先就决定了必定会有人考试不及格。每次考试都是你死我活的大混战,两人只希望这个厄运不要落在他们头上。由于过于紧张,他们无法继续打下去,草草收拾东西回去继续学习。结果他们的考分在班里均属前十名。

期中考试的内容也是实例分析,考试时间为4个小时。也许4个小时在人的一生中非常短促,甚至微不足道。可是考场上的4个小时却是非同小可性命攸关的。其对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前途,甚至今后一生的事业都说不定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考试前几天,经常会有某些老生来组织新生进行这第一次期中考试复习,告诫大家要掌握好时间,充分估计执笔需要的时间。

期中考试后,凡发言和书面成绩均属全班最差的20%的学生,会受到校方的秘密警告,但这种秘密警告不记入学生档案。某些课程的教员,还会向他认为需要改进的学生发出备忘录,其虽不同于秘密警告,但却是一种变相的警告。得到警告和收到备忘录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及期末考试中就要倍加小心了。因为哈佛的评分根据学生的平时发言和书面考试两种成绩而定。一年级大多数课的书面成绩是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在期中考试后,教授就笔试成绩打一个初分,并对学生迄今为止上课发言进行一下评估,让学生对自己的成绩在班里所处位置心中有数。期中考试不理想的同学,还有机会在期末考试时加以弥补。

HBS的评分采用一种强制性的分配法,类似于我国某些高校实行的绝对淘汰法。每个班级每门课规定成绩好的15%~20%的学生得“优”;成绩差的15%~20%的同学得“及格”;成绩中等的60%~70%的得“良”;还有5%左右的学生“不及格”。一年级的学生要学11门课程,校方要求每个一年级的学生至少有10个“良”。拿到8个以上“及格”或“不及格”的同学被称为“触网”。一旦触网,究竟能不能升入二年级,要经学生成绩委员会根据学生本人的请求、教授的评价,以及造成“触网”的客观因素来决定。其中有一小部分人将获准升学,而另一部分则被迫退学,但可以保留重新申请入学的权利。虽然每年只有不到5%的人“触网”,然而因“触网”而被迫退学的威胁是始终存在的。并且由于评分的范围不是整个年级,而是按照固定的百分比在班上分配,这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哈佛给学生的告诫是:如果你想进入社会后,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得心应手并且得到应有的评价,那么你在哈佛的学习期间,就没有晒太阳的时间。在哈佛广为流传的一句格言是“忙完秋收忙秋种,学习,学习,再学习”。

申请第一学年的奖学金,也加剧了HBS的竞争。所有的学生都竭尽全力地为这个目标而奋斗,因为其不仅仅是可以获得一笔足以支付一年生活费用的奖金,更重要的是其代表着一种能力,并且它还能引起暑假高薪招聘人员的注意,特别是一些报酬优厚的咨询公司。很多咨询公司、投资银行的招聘信,都首先涌向奖学金的获得者,其他人虽然也有在这些部门工作的机会,但自然要待那些获奖学金的同学挑选之后了。

由于竞争的残酷性,在损害别人的情况下赢得分数的事情并不鲜见。这往往与一个班级的班风有关。如果一个人不幸被分到一个有不良竞争风气的班级中,他就要加倍小心了。并且这种风气往往会形成恶性循环,到最后很可能班里所有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加入了其中。在这样的班级里,案例课上被第一个叫到的学生便会成为该堂课最倒霉的人,他刚刚战战兢兢的陈述完自己的观点就座,马上就会有很多同学争相发言,把他的观点批驳得一无是处就越能给教授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将直接关系到考试的成绩。而人们在吹毛求疵地指责别人的观点的时候,仿佛都忘了自己也会有被首先叫到的时候。或许正是由于曾经被第一个叫起而受到别人的难为,于是一种复仇心理使得他更加变本加利地对待他人。在这种课堂里,最初的几分钟是静得出奇的,大家都低着头回避着教授的眼睛。心里咚咚地跳着,祈求上帝保佑自己的名字不被最先叫到,不要成为别人刀俎上的鱼肉。

在HBS,严酷的竞争不仅仅表现在课堂的学习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竞争起来六亲不认,无情无义的事屡见不鲜。但有些毕业生却回忆说,尽管他们当时也觉得同学之间如此竞争未免太过份了些,但走上社会后才发现,实业界的竞争远比在哈佛时激烈得多。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过了第一学期就可以松口气了,自信心已在他们身上扎下了根。他们相信自己剩下的时间也能顺利渡过。一种成就感和乐观精神取代了开始几个月普遍存在的不安和紧张心理。尤其是到了第二年,除了一门必修课外,所有的课都由学生自己选修,所以课堂的参与兴趣提高了,被教授点名也不会像从前那么紧张了。由于准备案例的时间基本缩短为两个小时以内,每天有五六个小时学习已经足够了。人们有了沿着秀美的查尔斯河驾车或漫步的闲情逸致。河的两岸绿树成荫,水上三五成群的野鸭在悠闲地游弋,白色的游艇点缀着碧色波心……他们惊诧这样的美景在一年级时怎么会无从发觉。他们还可以无忧无虑地去健康中心锻炼;去野外郊游野餐;去打上半天网球;或者干脆去泡咖啡馆,说他们生活在“天堂”,实不过分。

当然,二年级的学生也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挑战,那就是就业问题。但是这种压力,完全不同于一年级时的压力。因为每年都有2000多家公司同学校联系,要求招聘HBS的毕业生。毕业生们面临的不是能不能找到工作的问题,而是如何在几个公司中进行挑选抉择的问题。他们参加着一个又一个的面试,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招聘公司的邀请,吃着一顿又一顿的招聘企业宴会,免费去公司所在地旅游参观,过着“皇帝女儿”的生活,但是这所有的一切是靠他们的天赋和第一年的埋头苦读换来的。

每年的6月6日,坎布里奇便会洋溢着一种节日的气氛。因为那是哈佛大学举行毕业典礼的日子。清晨,街上到处是头戴方帽,身穿长袍的毕业生,坎布里奇仿佛回到了另一个世纪,回到了另一个世界。各院校的学生陆续来到哈佛国。

上午8时半,在乐队的伴奏下,参加毕业典礼的人分四组进入露天会场。10时,毕业典礼开始,全体起立,大学牧师率领大家祈祷。合唱队唱起古语作的圣歌《蒙主拯救》。圣歌之后,是毕业生代表发言,然后合唱队又唱起圣歌《哈利路亚》。接着校长走到台前,司仪向校长引见各院院长,各院院长按学院建立的先后次序向校长汇报该院学生完成学业的情况。校长依次宣布各学院学生获得学位,学生应声起立,表示接受学位。接着,全体师生唱起哈佛校歌,基督教道德学教授为集体祈福。最后,乐队奏起《老同志进行曲》,毕业典礼结束。温煦的阳光照临着欢悦的人群,人们沉浸在对未来的憧憬中。

四、HBS,哈佛传统的浓缩

如果将哈佛大学比作一顶王冠,那么HBS便是王冠上的那颗璀璨夺目的宝石;是哈佛传统绝妙的浓缩。它创办于1908年,是美国最早的管理学院之一。现有160多名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讲师和在职研究人员。其图书馆堪称世界上最大的管理类图书馆,收藏有关管理方面的各种书籍、文献、资料50万册以及期刊6500多种。它每年要招收750名两年制的硕士研究生、30名四年制的博士研究生和2000名各类在职的经理培训,由于申请的人数很多,竞争非常激烈。其对申请者的要求很高,除了要有优异的本科学习成绩外,还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更重要的是其要求学生要有担任领导的才干和气质。在HBS的入学手册上这样写道:“优秀的潜在管理才能是唯一的入学标准。”

HBS最引以自豪的,是他们实实在在地向社会输送了大批极其优秀的人才,在美国500家大财团中有近2/3的决策经理们,是从HBS走出的。如美国氨腈公司总裁小乔治·J·塞拉,美国广播公司总裁丹尼尔·B·伯克,联合太平洋公司总裁小德鲁·L·刘易斯等都是HBS的毕业生。正是由于这些学生毕业后的杰出表现,使得哈佛商学院扬名世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超一流学府。在人们的心目中,哈佛商学院的MBA学位证书是财富与权力的象征,是人们进入高级管理阶层的通行证。学生的家长们也将HBS作为他们把子女推向上层社会,向他们的儿女传授如何出人头地的技能和价值观的理想学府。

社会上对哈佛商学院的学生一般是这样评价的:

首先,他们都是优秀分子。他们基本上是以前几名的优异成绩完成了本科学业,并且在进入HBS之前,已经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并取得了良好业绩的人。他们在学问上,在实际工作中,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

第二,他们的竞争意识很强,有着“野心家”一样的上进心。他们竞争起来几乎六亲不认,并且能言善辩、动手能力极强。

第三,他们大都有着很强的个性和自我意识,甚至有点“自命不凡”。在HBS的两年苦读,不仅不能磨去他们的朝气和热情,反而会培养出更多更高的朝气和热情。他们认为自己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一个出色的人才,能够在社会上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自卑和怯懦与他们无缘。

确实,在HBS的学生中有着不少自赏、自傲甚至自以为是的人。不过,煽动他们这种心理是社会各界的尊宠,特别是那些给他们提供年薪10万美金的大企业、大银行和管理咨询公司。

工商管理硕士课(MBA)是哈佛商学院教学的中心内容。此外,还有工商管理博士课(DBA),目前有近百名学生,以及十种专门为在职经理人员开设的课程,每年约有1800多人参加。哈佛商学院有四种为总经理阶层人员开设的课程:一是高级经理课,为时12周,参加者多为公司总经理、董事长、副总经理、董事等。二是国际高级经理课,为时8周,参加者多为跨国公司和外国公司的高级经理人员。三是管理能力发展课,为时12周,参加者为有五到十年工作经验的中级经理人员。四是小企业经理课,为时9周。另外,HBS还有七种对象为负责某一部门的专职经理的职能性课程。每一个课程为时1至3周不等,一般在夏天举行。另外,哈佛商学院每年还要举办各种专题讨论会。哈佛商学院的办学宗旨是培养高级的管理人才,即经理。哈佛人习惯于将其比作厨师,因为他们将一堆杂乱的原料经妙手料理而变成一道道可口的佳肴投放到市场,奉献给社会。HBS的管理者认为,物色一位教育部长是很容易的,但是一位优良的厨师则不然,这个职位需要全才。其认为每一位成功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三种技能,即:技术技能、人事技能和概念技能。所谓技术技能指通晓和熟悉一种专业性活动,尤其是涉及方法、过程、程序或技术的活动。所谓人事技能指管理人员作为组织的一分子做好本职工作并带领他手下的人员发挥合作精神的能力。所谓“概念”技能包括把企业看作一个整体的能力;也能够认识到一个机构中的各种不同职能的相互依赖,其中一部分有所改变就会影响其余各个部分。“三种技能”的理论强调指出,优秀管理人才不一定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培养出来的。为了培养学生的上述三种技能为社会输出优秀的管理人才,哈佛商学院在课程设计上不仅包括了基础的经济、管理等课程,还开设了社会心理学、企业决策与伦理价值等特色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方式同样以案例法为主。主持该课程教学的泽莱茨尼克教授是一位有国际声望的精神分析专家,他认为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企业领导的个性、作风、用权的方式会给整个企业带来深刻的影响。谁也不能保证一个企业的行为就一定是理智的。研究企业不能抽掉人来研究,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懂一点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的每一个行为,不管在表面上多么荒唐,都有着深邃的内心契机。每一件事都应该有其合乎逻辑的解释。一个人的一举一动常常暗示他真正的动机,人们不应该轻视这些暗示。表面上违反常情的举止,从精神分析学上去理解就变得合乎情理了。每个人在知觉清醒的表象下埋藏着许多潜意识的情感、欲望、需要与幻想。这些下意识的动机往往影响人的行为。

他说,懂一点社会心理学,就好像多了一点免疫力。企业活动给一些心灵有创伤的人发挥幻想的机会,一个表面上煞有介事的企业战略,可能是玩弄权力的产物。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组织会发作集体性神经病,这时人们就应该冷眼旁观,独立思考,决不让大权在握的神经病患者把自己拖下水。

HBS的出名绝非仅仅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方面,在伦理教育上也是堪称楷模的。院长麦克阿瑟非常强调学生个人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他敦促学生要宽于待人,严于律己,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原则,要爱人,要助人为乐。他希望毕业生不要忘记母校,不要忘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义务。他勉励大家说:“人的一生光做一个企业经理、银行家、学者、企业家,挣许多钱是不够的。除了在事业上成功之外,你们还应该设法帮助许许多多不是由于他们自己的过错,而是被生活遗弃的善良人。我们应当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哈佛的校训是‘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更好地为祖国和同胞服务走出去’。”

哈佛在取得耀眼辉煌的同时,也遭到了许多人的批评和指责。特别是对于HBS的批评几乎成了一种时髦。当然其中有很多是出于善意的劝告,但有吹毛求疵哗众取宠之嫌的也为数不少。当然这些批评,并不能使HBS名声扫地,更不会使其关门散伙。哈佛的管理者们对其持一种认真而超然的态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不去与其争辩,而是努力去进行有益的变革和改进。他们相信,事实能说明一切,公众心里自然有他们正确的衡量与评价。

五、居安思危,永远不败

哈佛造成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精英。他们用知识和智慧创造的大量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为人类社会所共享。然而哈佛的辉煌成功,绝非来自传统与岁月的荣光,而是来自哈佛人一代代的努力与拼搏。

哈佛大学建校以来,一直充当着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导,它没有被社会的盛誉和鲜花冲昏了头脑,而是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以求永远不败。正如哈佛本科生教育学部副主任、考古学家戴维·波尔比姆所说的:“一所伟大的大学必须永远处于改革状态,任何时候都不能高枕无忧。”

在哈佛的创办人身上就具有革新与奋发办学的精神。他们毕业于英国的牛津或剑桥大学,但他们创办的却是与那些充斥着宗教观念的欧洲老校截然不同的,具有明显世俗色彩的开明教育事业。这种精神被历届哈佛的管理者继承下来,并且不断地发场光大。是哈佛,在一个世纪前把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德国学术标准引进美国,使美国的教育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同样是哈佛,在1880年首创了给予教师学术假的制度,鼓励了教师自由钻研的积极性,而这种制度也逐渐被美国大学普遍采用;还是哈佛,在本世纪40年代,针对美国本科生教育过分专业化的趋势,发表了题为《自由社会中的普通教育》的研究报告,成为普通教育在美全国性复苏的象征。1979年5月的《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关于共同基础课程的报告》成为80年代初美国数百所大学新的课程改革浪潮的主要推动力。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

查尔斯·艾略特是哈佛校史上最有作为的校长之一。他年仅35岁就出任哈佛校长,在具有历史意义的就职演说中,他开宗明义地说,到底是语言、哲学、教学还是科学提供最好的智力训练,普通教育应该以文化性还是科学性为主,这种无休止的争论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因为在文学与科学之间并不存在真正的冲突。我不赞成要么是数学要么是古典语言,要么是科学要么是形而上学这种狭隘的选择。我们需要所有这些科学,并且要使其充分发展。在艾略特的任职期间(1869~1907)学校呈现出一派百业待兴的局面。艾略特就任的第一年,全校文理教员不过23人,本科学生529名,学校的一切都还处在初创阶段。艾略特唯才是举,选派得力的兰德尔任法律系主任,在兰德尔的指导下,教授们不再局限于详尽阐述法律条文,而是开始研究案例,这一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致改变了美国整个法学研究体系。艾略特是位化学家,更是位有远见卓识的教育改革家。他扩大了哈佛的办学规模,创建了文理科研究生院,创办了商业管理研究生院,重新组建了医学院。哈佛的人文科学研究院与设计研究院也在其任职期间得到很大发展。他把教学完全交给教师自行安排,在民主管理与学术自由的融洽气氛下,教师不仅创造教学方法,还常常创立教学科目。艾略特校长采取的一个划时代的步骤是废除本科生按规定学习课程的古老传统,推行选修课制。变死气沉沉、呆板教条的学习方式为兴致勃勃、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艾略特冲破重重非难与阻力,取消了强制性礼拜仪式,不再按传统办法要求学生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有人说,是艾略特把哈佛大学以及美国相当一部分高等学校推向自由发展的新阶段。总之,艾略特校长像催化剂一样,使学校所有的分子都活跃起来,无论是教职员还是学生,也无论是校友还是公众,从而使哈佛大学步入了黄金时代。而他本人也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现任校长,尼尔·L·鲁登斯坦,是哈佛的第26届校长。他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后获哈佛大学英国文学博士学位。自1991年担任校长以来,他一直致力于改变各学院过于分散的状况,欲把哈佛大学11所互不联系的学院变成较为统一的大学,并推动教师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国家面临挑战的五个重要课题上。

把哈佛11所学院,包括法学院,商学院和医学院等变成较为统一的大学,这种做法是与哈佛长期执行的政策不一致的。哈佛大学长期以来实行一种分散管理的政策,允许每所学院制定自己的政策并负责自己预算的制订和资金的筹措。鲁登斯坦认为现在具体情况已经变了,哈佛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必须进行改革,必须改变这种各学院过于分散的现状。首先,现在大多数美国大学面临着削减预算的问题,哈佛也是一样。把各学院变成一个较为统一的实体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和分配资金。其次,这种做法可以为鲁登斯坦的下一个目标建立一种必要的机制。这就是,使教师们能把注意力放到国家面临挑战的五个主攻领域上。它们是:环境研究、公立学校教育、保健、职业道德和价值、智能和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一目前正迅速成长的热点学科领域。

鲁登斯坦认为,主攻这些目标会增强美国在世界新舞台上的竞争能力。而目前,美国还没有一所学院致力于解决这些课题,而这些课题又都是非常重要且迫切需要解决的,不解决它们,今后20年内其他事情也干不好。

鲁登斯坦的这种做法,赢得了哈佛大多数教授和学生的好评与认可。他们认为鲁登斯坦强调更好地管理哈佛大学和把它的学术工作重点放在当代一些重大问题上,将有助于维护哈佛大学作为国家领头大学的威望。

在实现这五个主攻目标方面,鲁登斯坦的第一个具体行动是:在下一学年开设新的环境研究方面的本科主修学科。而在过去,哈佛一直把这种学科看成是太实际和没有足够学术性的学科而不愿开设它。

提出这五个主攻目标也鼓励了哈佛大学各学院之间更多地进行合作。例如,在公共教育这五个主攻目标方面,教育学院已经开始和艺术和科学学院的教师一起工作,制定并实施了让中学教师到哈佛攻读数学和科学补习班的计划,使中学教师能了解这些学科的最新动态。

另外,鲁登斯坦还非常重视哈佛大学本科生的教育改革。最近这些年,被称为哈佛评估讨论会的100名成员,一个月开一次会,讨论如何提高大学本科生的教育质量。去年发表的第一次报告向980名文科、理科教师提出了具体的、基于常识的提高教学水平的建议,它们是根据对本科生的态度、习惯和经历所作出的评价提出的,其中有:对学生的考试、论文要如同对待更经常性的作业一样给予直接反馈。

比较宗教学教授迪亚娜·L·埃克说:“虽然围攻哈佛是件时髦的事情,但事实上,这所大学比我知道的其他任何一所著名大学花了更多的力量来思考教学活动。”

作为哈佛传统绝妙浓缩的哈佛商学院,也没有沉缅于昔日的荣耀,而是对自身几十年来的办学方针、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内省,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1993年4月,哈佛商学院提出了一份名为《对外比较汇总报告:MBA领导与学习》的专题报告。这是哈佛商学院组织专家对美国和欧洲的23个教育机构的MBA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和比较研究的成果。虽然这项调查研究的初衷是为哈佛商学院提供其他学校MBA教育改革的有关实例作为借鉴,探索在日益变化的形势下,如何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MBA教育方案。但实际上,这份报告对近10年来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西方MBA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作了具有典型概括意义的分析和总结。因而在国内外管理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重视,被称为MBA教育改革的典范之作。

这份报告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1.各类商学院MBA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变革的动因、变革的核心任务及普遍趋势。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包括知识传授方面、技能发展方面、增强教学方法及教学的行政管理等的改革。

3.变革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增量型变革”、“调整型变革”和“转换型变革”等三个层次。

4.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在这份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哈佛商学院提出了渐进式的改革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强化哈佛校风,强化HBS精神。崇真求实,勤奋自信。

2.在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充实、强化并引进其它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其多样化。

3.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加进国际商务环境与各国文化背景分析,高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商业伦理道德、质量管理等课程。

4.建设与壮大教育师资队伍。鼓励教师们到激烈竞争中的公司去做管理咨询工作,编写案例用于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5.改进教学计划及行政管理。

另外,哈佛还对改进选课程序,提高管理效率作了努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几十年来人们颇有微词的开学第一天抢座的陋习,加以制止和管理。从1992年起开始由电脑排定座位。

哈佛正是这样在30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居安思危,不断地推陈出新。为了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一代代哈佛优秀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们,铭记着哈佛的校训,继承传递着哈佛昔日的荣耀,创造着哈佛明天更为灿烂的辉煌。他们相信,经过哈佛人一代代的努力和奋斗,哈佛的光辉将与上帝同在,与岁月同在。

真相二:哈佛人的成功特质

美国哈佛商学院院长麦克阿瑟说:“哈佛商学院的学生更应了解‘潜能学’,安东尼·罗宾的著作应是学生必修课外的一门必修课。”罗宾的“潜能学”认为:成功者的特质,仿佛是内心中燃烧的火焰,驱使他们去追求成功。

一、培养自己成功的七种特质

(哈佛大学1999级文理学院)埃伦·尤金妮亚

成功者能终年一致地施行有效的做法以达成美梦,但到底是什么使他们能持久不懈地全心投入各种各样事务中呢?当然有不少原因。

1.热情

成功者一直有一个理由,一个值得付出、激起兴趣,且长踞心头的目标,驱使他们去实行、去追求成长和更上一层楼。这目标给予他们开动成功列车所需的动力,使他们释放出真正的潜能。是热情使艾柯卡做出别人所做不出的事;是热情让电脑科学家终年孜孜不倦,寻求突破,以致把太空人送上外太空并接返地球;是热情让人夙兴夜寐,是热情使人如沐春风;是热情让人生有力量、有勇气、有意义。若无热情,则无一事可成,不论是运动员、艺术家、科学家、父母或生意人,缺了它就不会奋发向上。

2.信念

世上每一本宗教典籍都是在诉说信仰和信心带给人类的力量和影响。成功者与失败者的信念就是截然不同,而我们现在对自我评断的信念往往就支配了我们的未来。如果我们相信美妙,未来就会过着美妙的日子;如果我们自行设限,转瞬之间那些限制就在眼前。所以,若我们相信有可能会成真的事,它就必会如你所思。有些人虽有热情,但对自己的能力怀疑或期许不高,因而从未采取能让愿望实现的行动;但成功者不然,他知道所追求的并且相信能够获得。

热情和信念犹如汽油,推动你迈向卓越之境。不过有推动力仍旧不成,还得有航向,否则就像没有目标的火箭,在大空中盲目地乱窜。航向对人而言,就是指明智且循序前进的认同,是我们击中成功靶心所不可或缺的。

3.策略

万事俱备并不一定能保证成功,还要有一套最佳的组合,使其发挥到极致的地步才行,这才叫策略。进入屋内,你可以破门而入,也可以找钥匙开启,看你怎么去做。

4.清楚的价值观

每谈起美国得以伟大的特质时,自然会想到爱国心、荣誉感、包容心、以及崇尚自由,这些特质就是美国人的价值观。何为价值观?那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遵守道德的、切合实际的判断,让我们分辨出何者为重,何者必须。

若人有正确的价值观,便能使我们分辨出是非黑白,明白人生的真谛。遗憾的是,有大多的人却完全不清楚,也因此有些人常在事后懊悔所做的,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价值观。然而反观那些成大功的人,他们差不多始终都清楚地明白,基本原则是什么。看看里根、肯尼迪、约翰·韦恩、简·芳达诸人,他们虽看法不同,但却有共同的道德根基,知道为人本分和当仁不让。所以要想成功,就得明白自己的价值观,这是极为重要的关键。

或许你已经留意到,以上4种特质彼此扶助并相互带动。信念会不会影响热情?当然会,我们越相信会达成目标,就越全心投入力促其实现。仅有足够的信念,是不是就能进入卓越之境?那的确是好的开始,不过,你若从一开始便面向西方,却相信会看见日出,那可难了。我们的价值观会影响我们的策略吗?一点不假。如果我们的策略为求成功,却不择手段地去做违背良知的事,即使是最好的策略也不为功。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看到有些人起高楼,不久又见楼垮了,因为他们的策略和价值观彼此相对立,互相冲突。

5.活力

是活力使得史普林史汀和蒂娜在舞台上热劲四射;是活力让唐纳德·特朗普及乔布斯在经营企业上冲劲十足;是活力让里根总统和凯瑟琳·赫本二人虽年逾70,仍老而弥坚。欠缺活力,步履蹒跚的人想进入卓越之林,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精力充沛之人的四周,几乎整日充满各种各样的机会,忙得令他们分身乏术。若能抓住机会且善于利用机会,便步向成功。有些人有热情、有信念,也拥有成功的做法,更不与价值观抵触,可惜就是缺乏那股活力,无法进行所要做的事。所以要建立伟业,就得保持体能上、心智上和精神上的活力,那才能使我们尽情的发挥。

6.凝聚力

差不多所有的成功者都有一种凝聚众人的超凡能力,这种能力可以把不同背景、不同信仰的一群人纠合在一起,建立共识,齐一行动。固然,偶尔也会有个“鬼才”发明出影响世界的东西来,但他若终生只是孤零零地守在实验室里,就算他在某方面成功了,但他失去得更多。那些立大业的人,如肯尼迪、金恩、里根、甘地等人,都具有能够结合千百万人于一起的能力。不过,最伟大的成功不是展现在世界的舞台上,而是在你内心深处。我们应该与周围的人以和相交,结合成一个历久而密不可分的关系,共同追求美好的未来。否则任何成功,任何卓越,都是虚无的。

7.善于传送讯息

不论对外界或内心传送讯息的方式如何,最终一定会主宰我们一生的好坏。真正成功的人是那些敢于面对人生挑战,且能把在逆境中求胜的经验传送给自己的人;而那些承认人生失利,因而画地自限的人,才是真正的失败者。能带动我们生活和文化的人,亦是能与他人沟通的大师,他们具有传送见解、要求、欣喜、消息的能力。能熟稔此等能力,便能成为伟大的父母、艺术家、政治家、教师等。我们几乎在人生的每一时刻都会或多或少地面对沟通、消除歧见以及交换看法。

邦克·亨特是美国德州的一名油商,拥有亿万家产。有一次有人请他提供一点成功的建议。他说成功不难,首先,你得确定你所追求的;其次,你愿意付上代价促其实现,然后真的就去做。如果你不进行第二步,你就永远得不到所追求的。

二、寄希望于积少

成多而不是鸿运当头虽然曾在哈佛大学攻读MBA的布隆伯格对待工作是严肃的,但他从来没为自己将来进行一个“规划”。不像很多他的同学,他没打算30岁成为一名合伙人或是副董事长,或者35岁成为亿万富翁,或是40岁成为美国总统。

布隆伯格认为,生活遵循这样的规则:每天你都会遇到小而新奇的机会。有时你抓住一个就会使你走出很远。可在大部分情况下,这机会只会把你往前带一小程。要成功,你必须把一点点增加的小进步串到一起,而不是寄希望于中一次头彩。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把赌注押在运气上永远行不通。不断提高你的技艺,投入尽可能多的时间,为将要进行的几个步骤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向前多看一步并调整计划。你要利用所有机会,做出许多独立的、心血来潮的决定。

程序专家们告诉你要奴隶般执行着特定的一步接一步的策略。他们说,这种办法永远有效。在我的世界中不是这样,预测将来是不可能的。你努力工作因为那会增加机会,但并没有保证恰巧拿到了什么牌非常重要。我总是寄希望于尽可能多玩几手,尽我的全部智慧,然后选择最适合我的方式。我或者我的公司取得的重大进步都是渐进式的而不是革命式的:积少成多而不是鸿运当头。

但是,不要认为计划和分析在成功的过程中无足轻重。相反,利用它们,不要让它们牵着你的鼻子走。应该预先制定计划,工作时,在现有的各种机会里进行选择。千万别为各种各样将来可能出现的情况瞎担心费力,它们大都永远不会出现。

客观冷静而有逻辑地考虑你想要做的事情,把整个过程的每一步工作都考虑到——是什么,为什么,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一步不落。然后,等到你完全相信自己已经冷静下来之后,坐下来把整个工作计划写出来。有句谚语说:“你写不出来就等于你不知道。”试一下,在第一段时你就会写不下去。“为什么我们要这个东西而不是别的?”你会这样问自己。“我们认为财力物力的来源是在哪里?”还有,究竟为什么我们相信别人——包括供应商、顾客、潜在的竞争对手——将会同我合作?这样不断问下去,你会发现这些都是很基本的问题,而你在动笔写以前都没有注意到它们。

既然你自己并不是对所有的情况都了解,那你就应该强迫自己再去思考那些被遗漏、忘记、低估、或忽略的问题。把问题写出来,就像面对一位持怀疑态度的陌生人,他对你的项目的实用性没有信心和把握,他也不像你的配偶、父母、兄弟、子女一样会对你偏袒;你写出来的东西一定要从头到尾都是有逻辑的、完整的、可执行的。

然后,把那张纸撕掉。

对,没错,把它撕了。你已经做完分析了,你已经在你的计划中发现了大多的重大漏洞,这洞大得足以让你梦想中的跑车开过去。你已经研究了各种各样的假设情况,你已经向别人展示了你的想法,你甚至已经把最初的几步都设计好了。

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那么简单,你练习打的是快球,而这个现实世界除快球外,还掷给你弧线球和慢球。你肯定会碰上你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有时候,你的计划是“这样”,但在实际操作时你不得不“那样”。在你必须对现实情况立即做出反应的时候,你不应该让一个详细的、不灵活的计划挡你的路。现在,你该知道的都已经知道了,你不该知道的以后也不用知道。至于其他问题,“车到山前必有路”。

三、坚持下去,就会交上好运

哈佛大学的毕业生罗纳德·皮尔经常对别人说:“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情况会好转的。”他常常讲下面的故事:“最好的总会到来,”每当我失意时,我母亲就这样说,“如果你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你会交上好运。并且你会认识到,要是没有从前的失望,那是不会发生的。”

母亲是对的,当我于1932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我发现了这点。我当时决定试试在电台找份工作,然后,再设法去做一名体育播音员。我搭便车去了芝加哥,敲开了每一家电台的门——但每次都碰了一鼻子灰。在一个播音室里,一位很和气的女士告诉我,大电台是不会冒险雇用一名毫无经验的新手的。“再去试试,找家小电台,那里可能会有机会。”她说。我又搭便车回到了伊利诺斯州的迪克逊。虽然迪克逊没有电台,但我父亲说,蒙哥马利·沃德公司开了一家商店,需要一名当地的运动员去经营他的体育专柜。由于我在迪克逊中学打过橄榄球,于是我提出了申请。那工作听起来正适合我,但我没能如愿。

我失望的心情一定是一看便知。“最好的总会到来。”母亲提醒我说。父亲借车给我,于是我驾车行驶了70英里来到了特莱城。我试了试爱荷华州达文波特的WOC电台。节目部主任是位很不错的苏格兰人,名叫彼特·麦克阿瑟;他告诉我说他们已经雇用了一名播音员。当我离开她的办公室时,受挫的郁闷心情一下子发作了。我大声地问道:“要是不能在电台工作,又怎么能当上一名体育播音员呢?”

我正在那里等电梯,突然我听到了麦克阿瑟的叫声:“你刚才说体育什么来着?你懂橄榄球吗?”

接着他让我站在一架麦克风前,叫我凭想象播一场比赛。前一年秋天,我所在的那个队在最后20秒时以一个65码的猛冲击败了对方。在那场比赛中,我打了15分钟。彼特告诉我,我将选播星期六的一场比赛。

在回家的路上,就像自那以后的许多次一样,我想到了母亲的话:“如果你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你会交上好运。并且你会认识到,要是没有从前的失望,那是不会发生的。”

布隆伯格也有与皮尔类似的体会。他原打算在所罗门干一两年,同时寻找制造业方面的工作。虽然他认为他跟这个公司的关系只是“恋爱”,而不是“结婚”,他与所罗门公司的罗曼史却一直到15年以后公司把他解雇才结束。每次别的公司要挖走他,他都拒绝了,他总是找一个理由留下,用所罗门公司的新面貌来鼓励自己留下来。布隆伯格解释说:“也可能我缺乏勇气去试试新环境,也许因为我有寻求最佳的决心和远见。无论怎样,现在回想起来,留下总是正确的决定——这是后来我在1981年发现的,那是在纽约塔利城会议中心,我在所罗门的职业生涯恰好结束于此。”

布隆伯格认为,今天的年轻人们在开始他们的事业时,对眼前的报酬太没有耐性,却忽略了工作给他们的教益和机会。回去工作吧,忘掉今天的金钱,以后有很多时间搞钱。新手应该进到他们能进的最好的公司——然后就应该闭上嘴巴,学点他们碰巧还不知道的事情。

当布隆伯格认为他应该成为所罗门的合伙人时,他没被提升,但他没有失去耐性。这是保持耐心的最好例子(也许是世界历史上最好的例子)。

在布隆伯格被录用后的6年里,情况一直相当不错。他就是那个金黄头发的男孩,华尔街上最时髦公司中最显眼部门的大宗交易超级明星,还是两个高级合伙人面前的红人。他向所有来访的重要客户打招呼,被每家有权威的报纸采访,在重大社交活动中扮演华尔街顶尖实力经纪人的角色,比他自己脑袋里的传奇人物还要传奇。当其他那些年轻的淘气鬼们坐在一起预测谁将被提名作合伙人以资奖励时,他被他们列在名单的首位。

钱不是问题,他早就还清了贷款,正过着不是奢华也是受人尊敬的生活。好时光,好朋友,令人兴奋的工作,许多现金,所有这些他都有。

但合伙人的威望对布隆伯格来说,比世界上任何其他东西都重要。他认为那相当于明确地向世界表明自己是最好的,他能在竞争最激烈的环境里升到最高处。“这个商学院的家伙已经用他的聪明才智向阶梯顶端攀登。我已经有资格当合伙人,现在我要公众永远地承认我的价值,我是大塘子里的大鱼。”可能这种想法一直存在于他的头脑中,存在于他内心的自卑情结里。但是毫无疑问,在所罗门兄弟公司成为一名合伙人是他的“神圣梦想”。

1972年三月那天终于来了。新合伙人的名单出来了——他不在其中!每个人,其他每个人都在名单上。所有那些没我合适的人都在名单上,甚至那些根据私下传闻根本没机会的人。布隆伯格事后回忆道:

这么多人被接受,我却被忽略、被羞辱了。甚至没人被留下来和我同病相怜,这太糟了。我被毁了。到今天为止,也没人解释过我为什么没被选入。

我眼含泪水,起先不能接受这个事实,然后就构想疯狂报复的计划。我想找个人问罪。我自言自语的头一句疯话是:“我要辞职。”“我要杀了他们。”“我要自杀。”我以后怎么见人?他们都会看着我,在背后笑话我。我知道我不应该那么高傲。去他妈的,我从来就没学过。

幸亏我有下班后沿着东河边跑步的习惯,这使我把怒气发泄在路面上而不是老板头上。第二天早晨,我去上班并做了到那时为止公司所做的最大一笔交易。我全神贯注,我工作、我微笑、我拨电话号码。我比其他每个人都坚强吗?别人都差得远。在没当上合伙人时,我要干得与原来一样好。“去他们的吧!”

3个月后,在没有预先通知的情况下,公司在比利·所罗门的办公室里开了一个事先没安排的合伙人会议。与会者面无表情、沉默地走了出来。布隆伯格的老板杰伊·帕里走到他桌前,站在布隆伯格身后,背对着其他人。“他们要让你和唐·弗依尔斯坦当合伙人。”帕里说道。

比利从未向布隆伯格解释为什么他们那时让我做合伙人而不是3个月前;但是,最重要的是,布隆伯格靠自己过人的耐心赢得了胜利——他得到了自己所希望得到的。

四、未雨绸缪,在没有压力的时候预先计划

(哈佛大学2000级教育学院)芬克·弗里瓦尔

哈佛大学毕业的艾伦·史密斯认为“悲观主义者”过的日子,比起那些“乐观主义者”要高明得多了。字典上说:悲观主义者是“凡事都往坏处想,总以为结果一定不好的人”。比方说,艾伦每次坐上飞机,口里就不出声地念念有词,黯然向世界告别,自信这次一定劫数难逃。每次送朋友上飞机,他也有同样的感觉,总要恋恋不舍地多看他们一眼,内心觉得这次生离就是死别了。

这有什么高明呢?咳,你不知道,他们平安到达目的地之后,艾伦心里该有多么高兴!他自己下了飞机,是多么的欣喜若狂!

乐观主义者从不想到会灾难临头,悲观主义者时时都在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种天昏地暗的思虑,迟早一定有好处。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艾伦先生有过亲身体会。他住在乡下,离城3英里路,心里总觉得早晚家里会失火,烧得精光。他常常揣想火是怎样着起来的:烟囱的火星可能使屋顶着火,电线可能走火……一旦失火,他怎么办呢?是晕过去?还是拔腿就跑?他知道:失火时一定会张皇失措,丑态百出,即使大难不死,亦无颜再见江东父老。

事有凑巧,去年12月的一个早晨,油炉漏油,房子果然失火了。当时艾伦临危不乱,他的一举一动皆有条不紊。他打电话通知消防队,把车子开出烟火弥漫的车房,接上花园浇花的水龙头,一边等消防车,一边自己救火。对此,家里的人至今还津津乐道。乐观主义者绝不会这样准备有素,说不定还会站在那里发呆呢。这就是未雨绸缪的好处。

抱有艾伦这种观点的美国人是非常多的。曾在哈佛大学攻读MBA的布隆伯格1997年撰写的《信息就是信息——布隆伯格自述》一书在美国首发引起轰动。在该书中,布隆伯格总结了自己获得成功的部分体会是未雨绸缪、照章办事,他指出:

1.乘时间来得及,做好准备

从大学起,布隆伯格就我行我素,敢想敢干。他从来不作旁观者。他总是不愿意看别人干,而宁可亲自动手。布隆伯格说:“所以,我成不了体育迷或电影迷。但我要参与,而不是观看或梦想。即使是年轻人的运动,就像我现在看到孩子玩滑板或轮滑,我都要比试一下。滑雪和开飞机也一样。我一到所罗门,就学会了开飞机。各种飞机我都会开,飞行很好玩,也是挑战,还教会我很多东西。”

1976年1月的一个星期六,布隆伯格自己租了一架直升机开到康涅狄克州的海岸线外去玩。突然“嘭”地一声响,后来他才知道一个活塞杆断了,砸坏引擎箱,致使曲轴盒里的滑油泄漏到灼热的管路护套上,燃烧起火,不过,当时他只知道失去了动力,驾驶舱里浓烟滚滚。他有一个习惯,就是在水面上飞的时候,总是飞得比较高,以防万一;而且他总是守听机场塔台无线电通讯。听到爆炸声时,他并不清楚引擎舱发生了什么事,但可以肯定自己正在往下掉,呼吸困难。唯一的问题是一旦掉下去他还能不能活着离开飞机。

幸好,所有直升机的飞行员都练习过一种叫桨叶自转的技术。它能使直升机在没有引擎的情况下软着陆。布隆伯格想都不想——在10秒的时间里你根本来不及分析或害怕——就按下发话按钮向当地塔台呼叫:“9272直升机正在坠落,位置:诺沃附近的小岛。”接着他听见了塔台的回答:“9272,明白……”那时,他已经在地平线以下,收不到信号。但他知道他们听到了,会派人来营救。

飞机掉得很快。布隆伯格切断了引擎和飞机水平旋翼的连接,使得旋翼能自由转动,以逐渐增加动能。然后,在离地几英尺处,他改变旋翼的桨距使它产生的上升力抵消直升机与水面的冲撞力。他以前已反复练过桨叶自转,确实可行。当他的飞机轻轻触地时,布隆伯格让它稳稳地在岛上滑动,尾部在水面之上。不过桨叶差一点就碰到前面的树了。他立刻抓起灭火瓶,打开引擎舱,灭掉了火。它冒了一会儿烟,但他安然无恙。

到处是浮冰,附近还有几只猎鸭子的船。有一只船划过来,问他是不是受伤了。他刚才要是掉进结冰的水里可比受伤要倒霉得多了——但他没有,于是他们划船走了。

事后布隆伯格回忆说:“我当时害怕吗?怎么说呢?在天上的时候没时间顾及情绪,不过事后我还是发了一天抖。到了地上我又没事。”所以答案是“不害怕。”

布隆伯格说:“我一直注重实践。不管你有多机灵,有些重要关头并没有时间考虑周全。习惯成自然,我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还有准备工作,我赞成这句话:‘走在飞机前面。’意思是说:‘乘时间来得及,做好准备,省得到时候来不及。’我照这句做,不只在天上,在地面也做。你永远不会知道什么时候有突如其来的情况,你原先来得及处理,现在却连说话都来不及了。如果我飞得不够高,或者没有坚持收听,一切可能大不相同。”

2.必须照章办事

布隆伯格为什么喜欢开飞机呢?他说喜欢那种“你说你会怎么做之后必须去做”的情形。你要“真刀真枪地干”,而不只是“高谈阔论”。飞行员飞行时,都会与空中交通管制中心有一个正式约定,大家在任何情况下将如何行动,这样,每个人在天上做的都一样:起飞,在300英尺的高空遇到暴风雨,飞上2个钟头,然后钻出云层,发现飞机就在机场跑道两边整齐的树梢前方,这里已是几百英里之外。即使你失去所有的无线电联络手段也能飞到。飞机平安到达是十分让人满意的。你必须精确地按照协议里你自己同意的内容来做,否则你就可能会死。你运用所有学过的准则和概念,好好利用仪表盘上的各种数字、技术和别的玩意儿,它们真的管用。

这里没有猜想,没有“心血来潮”。你说什么就得做什么!所有的飞行员都要做出承诺并信守不悖,照书上写的做,别人也要同样遵守。不照章办事,就不能生还。在航空领域言行一致是生存的基本要求。同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对成功也是重要的。

3.思考,作好准备,在没有压力的时候预先计划

有时,人们在接受事物后,即使不理解,也会深信不疑。他们并不想一想,再说:“给我解释解释。”“再说一遍。”或“是这么个意思吗?”有时人们大谈XYZ的种种,这XYZ是个缩写或代名词,我问他们XYZ到底代表什么,这些谈话的人压根答不出来,我觉得这样的谈论很讨厌。人们太多时候机械地做事,不动脑子。这和他们的智力毫无关系,但和他们的好奇心大有关系。我们的学校大都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怀疑思想,我们传授事实和技巧,而不是概念和思维。我们学会接受,不是提出疑问。教育制度的这种严重失误使学生们终生深受其害。

缺乏一致性或连贯性是另一个损害我们的因素。大家都说:“我们要一直朝这个方向走。”但碰到实际情况时,他们却又经常撇开以前计划而另行一套。可能是他们原来的计划没想透彻,也可能是他们没有魄力。就说飞行员吧,如果3号引擎起火了,你真让他或她去相信自己的判断。充当业余机械师吗?不!他或她应该依照以前的航空专家们总结出来的指令去做:拿出航空手册,找到“3号引擎起火处理方法”一章,照它说的慢慢地、认真仔细地检查。这样才能拯救飞机和乘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碰到事业和人际关系的危机时也应该这么做。思考,作好准备,在没有压力的时候预先计划。然后,在现实生活中按你说的去做。

五、联想力是创富的大刀

所谓联想力,就是使那种意义无关或相距甚远的概念(或事物)通过想象发生相互联系,并且从中引出正确的新结论来的能力。它像一把大刀,可以尽兴地帮你在创富路上披荆斩棘。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认为,从联想思维的运用上,大致可分为相似联想、相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4种。(1)相似联想。所谓相似联想,是指在性质上或形式上相似的事物之间形成的联想。

有位北方商人,一次到东南亚某国探亲,看到石缝间寄养着成双结对的小虾,当下好生奇怪。询问渔人后得知,这是一种生长在南方海边的小虾,自幼钻进石头缝隙间,然后在里面成长为雌雄虾,就这样在里面终其一生。当地贩虾者稍加装饰后,作观玩的小动物出售,但生意平淡。

此人经过一番仔细观察,不由遐想:这一对对“从一而终”的小虾,不正是爱情专一、夫妻美满和谐的实体么?商人特有的敏锐使他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体态矫健而寓意深刻的对虾,经过适当的加工。装饰、造型,将成为一种极富创意的婚用礼品。

回去后,一个取名为“偕老同穴”的专卖对虾的结婚礼品店就这样诞生了。一盘盘以假山为衬托的对虾,装点得颇为雅致,极大地激发了新婚夫妇的购买欲。一时间,小对虾成了当地市场上最畅销的结婚礼品。这位商人因此而发了大财。(2)相近联想。所谓相近联想,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相互接近的事物之间形成的联想。著名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正是运用相近联想法,发现了元素周期表的一些空位上的奥妙,并依据相邻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相似的规律,预测了未知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后来果然为科学实验所证实。

营销策略中的“二五”定律,就是相近联想的例子,由美国著名推销员吉拉德从长期工作经验中总结得来。其意为每位顾客的身后,大体上都有250名亲朋好友,得罪一名顾客,将会失去几十名、数百名甚至更多潜在顾客,相反则会产生同样大的正效应。(3)对比联想。对比联想也叫相反联想,指在具有相反特征或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形成的联想。如忆苦思甜、居安思危、想象失败与成功的差距、贫穷与富裕的联系等等。(4)因果联想。所谓因果联想,是指从某一事物引起某种现象,从而联想到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思维方法。

另一种促进联想力的主要方式是类比法。

类比法是根据两个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属性的对象,而且已知其中一个对象还具有其他属性,从而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同样具有这些属性的思维方法。

类比法是哈佛大学客座教授W·戈登提出的。根据戈登的研究经验,类比启发法的操作机制能够诱发人的心理状态,即把某些潜意识变为清晰的意识,从而在个体需要的时候把它们呼唤出来。

类比启发法操作机制都是隐喻性质的,在于变熟悉为陌生,或变已知为未知,即“同质异化”。所谓同质异化,即用新观点新角度看待熟悉的问题或已知的问题。戈登比喻说:“在熟悉的世界中,弯着腰从他的两腿之间窥视世界的孩子,就是试图把熟悉的东西变成陌生的东西。”也即是说,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崭新的观念,从而有助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类比法根据其操作机制可以分为4种:直接类比、拟人类比、象征类比与幻想类比。(1)直接类比。直接类比就是认识主体直接比较相似的事实、知识、经验或技术,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创造出新事物。(2)拟人类比。拟人类比又称亲身类比、自身类比或人格类比。这种类比就是思维者使自己与思考对象的某种要素认同一致,自我进入问题的“角色”体验,产生共鸣,从中悟出与解决问题有关的而平时又无从感知的因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古希腊阿基米德从自己跳到澡盆里洗澡,溢出了大量水来而悟出测量国王金皇冠体积的方法。著名的薄壳建筑罗马体育馆的设计,也是根据人脑头骨的结构和形状而创意的。(3)象征类比。象征类比又叫符号类比,是一种借助事物形象和象征符号来比喻问题,从而间接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4)幻想类比。幻想类比亦称空想类比和狂想类比。这种类比是利用幻想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生活中有许多人走上了事业的巅峰,但是更多的人虽然精明睿智毫不逊色却未能获得成功。为什么有的人数钱数不过来而有些人却在对着那些该死的账单诅咒?当然,运气是一个原因。但是,通常人们由于对生活的不正确态度和做出一些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行为使自己陷入困境,从而给自己带来厄运。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本杰明·斯坦教授把不成功人士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以下6大错误。(1)在生活中欺骗自己和别人

不成功人士常常在生活中欺骗自己。我曾想,那些经常表现不诚实的人是不会获得成功的。遗憾的是,我听说过相反的例子。一个人对其他人表现出完全的不诚实时,他至少在钱财方面是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但是,对人们来说,他们想要就他们一生中所处的地位、达到目的的前景以及他们的不足之处等问题欺骗自己并且一直欺骗下去是绝对不可能的。

我的一个邻居每天只用部分时间去教授艺术,这作为一种嗜好当然并不坏,但是这份工作不会给她带来足够的钱使她过上她所渴望的中产阶级生活。尽管她老是抱怨她如何的穷困潦倒,但她似乎无法理解,为何非全日性的授课是得不到能维持普通家庭生活的最低工资的。(2)伤害朋友

不成功人士往往有一种习性,他们会对那些对他们并无多大益处的人(如政客、歌星、名人等)表示友好和感激之情,而对那些善待他们的人却表示出蔑视和不领情的态度。我惊奇地发现,这种人在生活中经常出现。我的一位亲密的朋友曾一次又一次地获得进好莱坞工作的机会。这主要得力于他的两位在不同电影制片厂工作的相当有实力的朋友的帮助。他们在很久以前就把他推上了成功的轨道。但是,在几乎20年的时间里,他一直看不起他们的公司,怠慢他们的友谊而同时却去追随那些只不过把他当作门口的擦鞋垫子看待的有权有势的名演员们。毫不奇怪,他直到47岁仍然是一个没有生活方向、负债累累的人。失败者往往认为,他们的朋友为他们付出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3)不注重生活中的礼节

不成功人士日常生活中还常表现出粗俗无礼。他们不会适时地对那些赠与他们礼物和给予他们帮助的人表达感激之意,也不会对自己的轻慢态度和做错事情向人道歉。

我喜欢用我请的家宴客人会迟到多久为标准来推测他是否是个成功的人。一个拥有好工作、非常忙而又责任感很强的客人会准时赴宴。一些整日无所事事的人会很晚才到,甚至干脆不露面。一个干低层次工作且无处可去的人将会如何呢?大约会迟到15分钟至1小时。

我在好莱坞最早结识的朋友之一曾有过一段做制片人的很有前途的经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生涯开始摇摆不定。他由于令人惊异地缺乏礼貌和风度而从他事业的顶峰一下子跌落下来。此君从未因我对他的款待、替他弄到各种演出的通行证以及给他介绍工作而感谢过我。最终,我也用任何其他认识他的人在很久以前就采取了的那种办法对待他:干脆不再为他做任何事情。如果一位演员因为他的粗鲁无礼而使人们对他疏远的话,他就不再可能继续演戏了。(3)不合时宜的穿着打扮

我所认识的一位漂亮女郎渴望找到一份工作。我替他安排了一次面试,与一家对本公司的家庭形象感到自豪的公司头头共进晚餐。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穿着短裤、T恤和高跟凉鞋出现在经理们的餐厅里。从她一露面的那个瞬间起,她就已经把这场面试给弄砸了,而且这也使我看上去像个傻瓜。不成功人士惯常不适宜的打扮。他们赶去参加求职面试的常常不系领带或穿着一双运动鞋。当其他人都西装革履地出席宴会时,他们却穿着牛仔服赴宴。他们也许认为,他们是在显示一种风尚。而实际上他们却在形象化地告诉人们,他们不属于他们此刻所呆的地方,而且还反映出他们对在场者的一种轻视态度。(4)令人生厌的生活态度

不成功人士往往面带一种愠怒厌世的表情。他们不喜欢他们的工作和他们生活的世界,怀疑他们周围的人都是不诚实和愚笨的。他们把一切都看得那么黑暗并用他们自己对生活的绝望态度和无所寄托的颓丧情绪影响着他们周围的人。

一位在北加利福尼亚的朋友能胜任并完成每天的工作。但是她无论走到哪里不是抱怨空调太冷就是抱怨太热。她贬损老板,埋怨工作。她对同事们说,工作是浪费时间。在两年内她已经失去过5次工作而仍未从任何她曾为其工作过的人那儿获得有益的经验。(5)不必要的争论

不成功人士喜欢仅仅为了争论而争论——挑起争端,或者使其他人失去心理平衡。那些挑起争端的人也许会想,此刻朋友们和同事们会对他们的机敏与智慧留下深刻的印象。

美国众议院著名发言人萨姆·雷伯(Sam Raybum)说道:“如果你想与人融洽相处,那就多多附和别人吧。”他的意思不是说你必须同意别人所说的一切,而是说你不可能一方面无休止地激恼别人,而另一方面又指望别人来帮助你。结束了一天工作后的人们不喜欢把时间花费在无休止的争论上。如果此刻你挑起争端,他们会回避你,而你将会发现,你已被其他好争辩的失败者们所包围。(6)本末倒置

不成功人士不能确定什么是应该优先考虑的事。在首都,有一个我小时候的同学,他很英俊潇洒。他父亲是个大人物,而他却很可怜,一直在一幢公寓房子里当管理员。然而,当我建议他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以便通过民用服务考试时,他坚持说他没有空。各种嗜好占用了他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从1966年起,他就一直这么对我说!

事实是,人们从来都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去做每一件事情,哪怕是真正重要的事情。放弃不太重要的事情而去做更重要的事情并不是一种牺牲。

六、使热情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哈佛大学2000级教育学院)帕尔·奥基夫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伊指出:热情是一种精神特质,代表一种积极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不稳定的。不同的人,热情程序与表达方式不一样;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热情程度与表达方式也不一样。但总的来说,热情是人人具有的,善加利用,可以使之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你内心里充满要帮助别人的热情,你就会兴奋,你的精神振奋,也会鼓舞别人工作,这就是热情的感染力量。

在职业生涯中,要想与别人竞争,必须保持一股工作的热情。所以,这里提出了热情加油站的概念。所谓热情加油站,就是在心理中枢系统经常不断地激发兴奋神经,把心理因素转化成工作热情。当然,不是让你榨干热情,而是疏通情感渠道去补充热情,从而起到加油站的作用。像没有汽车加油站,汽车就不能跑长途一样,热情不加油,职业活动也不能维持长久。只有当热情发自内心,又表现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时,才能征服自身与环境,创造出日新月异的生涯成绩,使你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你如果已经工作了,就会知道,当你最初接触一项工作的时候,由于陌生而产生新奇,于是你千方百计地了解熟悉工作,干好工作,这是你主动探索事物秘密的心理在职业生涯中的反映。而你一旦熟悉了工作性质和程序,日常习惯代替了新奇感,就会产生懈怠的心理和情绪,容易固步自封而不求进取。你这种主观的心理变化表现出来,也就是情绪的变化。

哈佛大学校长来北京访问时,讲了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

有一年,校长向学校请了3个月的假,然后告诉自己的家人,不要问他去什么地方,他每个星期都会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校长只身一人,去了美国南部的农村,尝试着过另一种全新的生活。在农村,他到农场去打工,去饭店刷盘子。在田地做工时,背着老板吸支烟,或和自己的工友偷偷说几句话,都让他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最有趣的是最后他在一家餐厅找到一份刷盘子的工作,干了4个小时后,老板把他叫来,跟他结账。老板对他说:“可怜的老头,你刷盘子太慢了,你被解雇了。”“可怜的老头”重新回到哈佛,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后,却觉得以往再熟悉不过的东西都变得新鲜有趣起来,工作成为一种全新的享受。

这3个月的经历,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搞了一次恶作剧一样,新鲜而有趣。更为重要的是,回到一种原始状态以后,就如同儿童眼中的世界,一切都那么有趣,也不自觉地清理了原来心中积攒多年的“垃圾”。

现代人是太忙了,我们何不捕捉一点不受干扰不受牵绊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做一做自己的主人,即使只有半日,也可以涤净尘埃,使精神焕然一新。这时你再用豁达的态度来看你周遭的人和事,便会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这便会重新使你焕发工作的热情。有热情才能有积极性,没热情只能产生惰性;惰性会使你落伍。业绩不佳难免要被“炒鱿鱼”。这也是职业生涯中的一条规律。由此看来,你能不能与别人竞争,关键靠你的心理素质和内心动力,也就是靠坚持不懈地工作热忱。

同样一份职业,同由你来干,有热情和没有热情,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使你变得有活力,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创造出许多辉煌的业绩;而后者,使你变得懒散,对工作冷漠处之,当然就不会有什么发明创造,潜在能力也无所发挥;你不关心别人,别人也不会关心你;你自己垂头丧气,别人自然对你丧失信心;你成为这个职业群体里可有可无的人,你也就等于取消了自己继续从事这份职业的资格。可见,培养职业热情,是竞争至关重要的事情。

现在,告诉你如何建立热情加油站,使你满怀工作热情:

首先你要告诉自己,你正在做的事情正是你最喜欢的,然后高高兴兴地去做,使自己感到对现在的职业已很满足。其次,是要表现热情,告诉别人你的工作状况,让他们知道你为什么对这项职业感兴趣。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理由充满工作热情,不论是作家、教师、工程师、工人、服务员,只要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就应该是热爱的,热爱也就自然珍惜。但有些职业在经过深入了解以后,可能会感到无非如此,用不着付出多大努力,已是绰绰有余,便以例行公事的态度从事之。这样问题就出来了,你虽然热爱自己的职业,却不知道怎样把职业掌握在自己手里。再熟悉的职业,再简单的工作,你都不可掉以轻心,都不可没有热情。如果一时没有焕发出热情,那么就强迫自己采取一些行动,久而久之,你就会逐渐变得热情。假使你相信自己从事的职业是理想的,就千万别让任何事情阻止了你的工作。

罗伊教授指出:世上许多做得极好的工作,都是在热情的推动下完成的。关键所在,是要有把工作做好的热情,并能善始善终。

你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职业,你认为是很好的,也蛮有工作热情,可常听到种种非议,在你的热情上泼冷水。把握不住,就会把一份好端端的职业断送掉。应该承认这种制冷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但只是影响热情的外在原因。保持热情的内因是良好的心理素质。要相信你认为好的,必定是好的。与其担心别人的评论,不如设法完成你所择定的事情,创造出无可争辩的实绩,让人刮目相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