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微创外科手术教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11:19:37

点击下载

作者:赫捷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食管癌微创外科手术教程

食管癌微创外科手术教程试读:

前言

食管癌是全世界发病率第五、死亡率第四的恶性肿瘤。中国是食管癌大国,食管癌发病人数超过全世界的一半。食管癌主要采取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微创外科手术是食管癌外科近年来兴起的新技术,国内外报道食管癌微创外科手术可以显著降低食管癌术后尤其是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食管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但是目前食管癌微创外科手术在国内外仍不是外科治疗的常规术式,主要因为关键技术难度大、步骤多,不易掌握,从事食管外科医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了治疗效果的差别。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只有食管癌的规范化和个体化治疗,才能改善食管癌的生存、提高疗效。为此,主编组织了国内多家医疗中心的胸外科专家,编写了这本食管癌微创外科手术的规范化教程。目的是总结国内食管癌微创外科手术关键技术和围术期管理的成功经验,同时参考大量国外同行的文献报道,为国内微创食管癌外科治疗提供及时的信息,指导国内微创食管外科的实践,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最终延长患者的远期生存。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食管癌微创手术的术前准备:食管手术局部应用解剖、手术器械、麻醉和手术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各种术式关键技术:切口的选择、淋巴结清扫和吻合技术;围术期和术后处理:术后营养支持、并发症处理和综合治疗等。最后总结了食管癌微创手术的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本书图文并茂,同时扫描书中二维码可以观看手术视频,真正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对于各级医师均有借鉴作用。

本书针对从事胸外科、普外科、肿瘤外科和麻醉科的各级医师,包括已经和准备从事微创食管癌外科治疗的医师。如前所述,微创食管癌切除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本书尽管已经详尽了该技术的历史和现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方面可能会有新的发展,我们希望在今后的版本中不断完善。国家癌症中心 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5月6日第一章 食管癌微创手术应用解剖第一节 食管的应用解剖

食管是一前后扁平的肌性管状器官(图1-1)。食管上端自第6颈椎体下缘平面的咽喉部开始,至下端在第10胸椎平面穿过膈肌与胃的贲门相连接。成年人食管长度约25cm。临床上食管长度一般自上颌中切牙算起,至胃的贲门结合处,男性约40cm,女性约37cm。食管基本上位于脊柱旁,全长除沿脊柱的颈曲、胸曲相应地形成前后方向的弯曲之外,在左右方向上亦有轻度弯曲(图1-2)。

在形态上,食管最重要的特点是有3.生理性狭窄:第1狭窄是咽与食管相接处,相当于第6颈椎体下缘水平,距上颌中切牙约15cm,是胃镜插入的第一道障碍。第2狭窄:位于食管在左主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相当于第4、5胸椎体之间水平,距上颌中切牙约25cm。第3狭窄是食管通过膈肌的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10胸椎体水平,距上颌中切牙约40cm。上述狭窄部是食管异物易滞留和肿瘤好发的部位(图1-2)。

根据国际抗癌联盟(Unin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UICC)食管癌TNM分期第七版(2009年),将食管分为颈、胸两段。颈段:自食管起始端至平对胸骨颈静脉切迹平面的一段,前面借疏松结缔组织附于气管后壁上,距上颌中切牙约18cm。胸段分为3段,胸上段:自胸骨颈静脉切迹平面到气管分叉处,距上颌中切牙约24cm;胸中段:从气管分叉处到肺静脉下缘,距上颌中切牙约32cm;胸下段:为肺静脉下缘到食管与胃的贲门交界处(包括食管腹段),距上颌中切牙约40cm。目前食管癌的分段诊断是以食管癌肿块上缘位于哪一段来确定,如食管癌肿块上缘位于胸上段,则为胸上段食管癌。图1-1 食管结构图1-2 食管生理性狭窄

食管壁组织结构有4层: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纤维膜层(图1-3)。黏膜层又分为上皮层、固有膜层和黏膜肌层,黏膜上皮层为非角化型鳞状细胞覆盖,处于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中。在与贲门的红色腺状上皮细胞结合处有一明显的齿状(Z形)线。长期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其食管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替代,称之为Barrett食管,有恶变的可能;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食管腺。黏膜下层比较疏松,在吞咽时使黏膜层易于伸展和黏膜层可与肌层相互移动。因此,手术操作时尽量轻柔,避免两层分离;肌层由较厚的外侧纵层及内侧环层肌肉组成,食管上1/3段由横纹肌组成,中1/3段由横纹肌和平滑肌混合组成,下1/3段由平滑肌组成。食管下段环形肌较厚,但不是解剖上的括约肌;纤维膜层又称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由于其组织疏松,食管癌侵犯食管肌肉全层时,极易累及食管邻近组织和重要器官。因此,胸腔镜下行食管癌手术时应将食管肿块上、下段周围脂肪和结缔组织完整切除(即en bloc切除)。图1-3 食管壁结构第二节 食管的血液供应

食管的血液供应具有节段性特点。颈段食管血液供应主要来自甲状腺下动脉的分支,但较细的血管亦有来自颈总动脉、甲状腺上动脉、颈肋干发出的最上肋间动脉和椎动脉。食管胸上段的动脉支来自肋间后动脉和支气管动脉,胸中、下段的动脉支来自胸主动脉发出的多支食管动脉,食管动脉可有1~7支。食管下端(食管腹段)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胃左动脉上升段的食管支和膈下动脉(图1-4)。

食管静脉引流至食管静脉丛,经相应的食管静脉支注入颈部甲状腺下静脉、胸内的奇静脉及半奇静脉,最后注入上腔静脉。食管下段包括贲门部的血液引流入胃左静脉,注入肝门静脉。胃左静脉在贲门处与奇静脉和半奇静脉的属支会合。因此,食管静脉丛形成肝门静脉系的胃左静脉与上腔静脉系的奇静脉和半奇静脉之间的交通(图1-5)。门静脉高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可引起大出血。选择食管癌手术应谨慎,防止大出血和吻合口血运差而并发吻合口瘘。图1-4 食管动脉血供图1-5 食管静脉回流第三节 食管的淋巴引流图1-6 食管淋巴引流

食管有丰富的淋巴管网,淋巴管在黏膜层与黏膜下层形成的网络可自由交通,纵行淋巴管较横行淋巴管多。淋巴液通过横向淋巴管穿过肌层引流到淋巴结,也可通过纵行淋巴管引流到相应区域淋巴结(图1-6)。食管颈段的淋巴液注入气管旁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食管胸部的淋巴液除注入纵隔后淋巴结外,胸上段食管的淋巴液注入气管旁淋巴结和左、右下气管旁淋巴结,胸下段食管的淋巴液注入隆突下淋巴结、胃左淋巴结。食管腹部的淋巴液注入贲门周围淋巴结、胃左淋巴结。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途径与正常淋巴结引流相一致,由于食管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的纵向淋巴管较横向淋巴管多,可发生食管癌向上或向下淋巴结转移,临床上常出现食管癌跳跃式淋巴结转移。因此,术前需做上腹部增强CT和颈部(锁骨上区域)B超或增强CT。食管癌淋巴结清扫时应注意相邻食管段的淋巴结清扫,尤其是左、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食管的部分淋巴管直接注入胸导管,故食管癌细胞可不经淋巴结转移而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造成远处器官转移,术前应做脑MRI和骨扫描。第四节 食管的神经支配

食管的神经支配来自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肌内神经丛。副交感神经主要有迷走神经和 喉返神经。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纵行至食管。肌内神经丛是位于食管环形肌与外纵行肌之间的肠肌丛(Auerbach)。左迷走神经在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下行,越过主动脉弓的左前方,经左肺根的后方下行至食管前面分成许多细支参与构成左肺丛和食管前丛。在食管下段分散的神经丛又逐渐集中延续为迷走神经前干,进而随食管穿膈肌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右迷走神经经右锁骨下动、静脉之间,沿气管右侧下行,于右肺根后方达食管后面,分支参与形成右肺丛和食管后丛,分散的神经丛在食管下段后面集中构成迷走神经后干,继续下行穿膈肌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图1-7)。因此,在食管癌手术时注意迷走神经的肺丛保护,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

左、右喉返神经的起始和行程有所不同,右喉返神经在右迷走神经干经过右锁骨下动脉前方发出,然后向下后方勾绕此动脉上行,返回颈部。左喉返神经起始点稍低,在左迷走神经干跨过主动脉弓左前方时发出,勾绕主动脉弓下后方上行,沿气管与食管之间的沟内返回颈部。喉返神经在行程中还发出食管支(图1-8)。食管癌手术时勿损伤喉返神经,尤其是左、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时应高度警惕。一侧喉返神经损伤可导致声嘶,喝水呛咳;若双侧喉返神经同时损伤,可引起失声、呼吸困难,甚至终身气管切开。胸腔镜下清扫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时,先打开纵隔胸膜找到右迷走神经,在右锁骨下动脉下缘与右迷走神经交界附近钝性分离,解剖出右喉返神经,用剪刀锐性或超声刀清除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脂肪和结缔组织,慎用电刀或电钩。清扫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时,先在气管与左主支气管交界附近,沿左侧气管间隙解剖,然后在与气管分开的软组织中钝性分离,找出左喉返神经起始部,沿左喉返神经走向向上钝性分离至颈根部。至于是否完全游离左喉返神经有不同看法,以完全清扫胸段全程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为准。图1-7 食管的神经支配图1-8 喉返神经第五节 食管胃交界区(贲门部)解剖

食管胃交界(EGJ)指食管胃解剖交接线上方5cm的远端食管和EGJ下方5cm的近端胃的解剖区域(图1-9)。EGJ不是指鳞-柱状上皮的交界线(即所谓的Z线),而是指食管与胃的解剖交界线。食管胃交界组织结构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层。其解剖和组织特点如下:①被覆上皮由食管的鳞状上皮变为单层柱状上皮,两者间无移行关系;②鳞状上皮与柱状上皮分布形成犬牙交错状分界线,称为齿状线(Z线);③肌层由斜行肌(最内层)、环形肌(中层)和纵行肌(最外层)三层平滑肌组成;④外膜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外表面覆盖浆膜,表面光滑。食管胃交界区肿瘤的定义为:凡肿瘤位于EGJ上方或侵犯EGJ的肿瘤均按食管下段腺癌进行TNM分期,而肿瘤发生于EGJ下方5cm内的近端胃但未侵犯EGJ则称为贲门癌。图1-9 食管胃交界第六节 胸部食管毗邻重要器官的解剖1.食管毗邻

食管颈段稍偏左侧,前方为气管颈部,后方为颈长肌和脊柱,后外侧隔椎前筋膜与颈交感干相邻,两侧为甲状腺侧叶、颈动脉鞘等;食管胸段前方有气管、气管杈、左主支气管、左喉返神经、左肺动脉、迷走神经的食管前丛、心包、左心房和膈,后方有迷走神经的食管后丛、胸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和右肋间后动脉,左侧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及胸导管上段,右侧有奇静脉弓;食管腹部穿膈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其前面有迷走神经前干经过,后面有迷走神经后干,均由腹膜覆盖。在胸腔镜手术时,常将奇静脉结扎横断,有利于手术操作和管状胃上提至颈部;同时要注意保护迷走神经发出的支气管支,有利于患者术后咳嗽排痰,减少肺部并发症。在奇静脉下的隆突区域,迷走神经发出气管支约1~3小支,紧贴右主支气管伴行。分离奇静脉下纵隔胸膜、组织结缔和清扫隆突下淋巴结时容易损伤这些分支(图1-10)。图1-10 食管的毗邻(右胸入路)2.食管裂孔

食管约在第10胸椎水平穿过膈裂孔,由膈食管韧带附着。位于主动脉裂孔左前方,其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有腔静脉孔。食管裂孔内有食管和迷走神经前干、迷走神经后干、胃左血管的食管支和来自肝后部的淋巴管通过。膈右脚的部分纤维围绕食管形成肌环,对食管裂孔起钳制作用。吸气时肌环收缩,将裂孔向下及向后拉,食管因受到钳夹作用而变窄,是食管生理括约肌的一部分。在食管癌手术中,如果较短的管状胃上提使胃幽门位于食管裂孔附近时应将腹腔胃与膈肌固定,防止胃的幽门拖入胸腔,造成胃排空障碍;同时也防止腹腔脏器疝入胸腔。3.胸导管

是全身最大的淋巴管,在第1腰椎前方由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图1-11)。其起始部膨大,称为乳糜池。胸导管经主动脉裂孔进入后纵隔,沿脊柱右前方、食管后方、主动脉和奇静脉之间上行,至第5胸椎水平经食管与脊柱之间向左侧斜行,然后沿脊柱左前方上行,经胸廓上口至颈根部。在左颈总动脉和左颈内静脉的后方转向前内下方,注入左静脉角。胸导管解剖变异较多,大多数人(约2/3)为单一胸导管,少部分人可有两根或多根胸导管。一般在第5胸椎水平以下损伤胸导管时产生右侧乳糜胸,第5胸椎水平以上损伤胸导管时产生左侧乳糜胸。乳糜胸手术结扎胸导管时要注意其解剖和变异。在食管癌合并有肝硬化所致门脉高压时,结扎胸导管要谨慎。4.颈部应用解剖

颈段食管自食管起始端(与咽相连)至平对胸骨颈静脉切迹平面的一段,前面借疏松结缔组织附于气管后壁上。其相邻组织和器官较多。前为气管,后为椎体。两侧为颈血管鞘。颈根部由前至后分别为胸锁乳突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腺、气管及颈血管鞘等。左、右喉返神经分别行于两侧气管与食管之间的沟内或附近,在甲状腺两侧叶深面入喉。有甲状腺下动脉伴行,约在甲状腺侧叶中、下1/3处与喉返神经交叉。食管癌行颈部吻合时,由于颈段食管位于人体中心线偏左,一般采用左侧颈部切口,常在颈血管鞘与甲状腺侧叶中部(切断甲状腺中静脉)进入游离食管,防止损伤左喉返神经。图1-11 胸导管

颈根部的主要淋巴结为气管旁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气管旁淋巴结位于颈血管鞘内侧,气管和食管之间的侧沟内,沿喉返神经排列;而锁骨上淋巴结位于颈血管鞘外侧斜角肌前方,沿颈横血管分布,是食管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常见部位,也是颈野淋巴结清扫的要求区域,注意颈丛皮支的分支锁骨上神经的保护(图1-12)。5.胃的应用解剖图1-12 颈部解剖

胃的贲门和幽门的位置比较固定,贲门位于第11胸椎体左侧,幽门约在第1腰椎右侧,依靠胃膈韧带、肝胃韧带、胃脾韧带、胃胰韧带以及大网膜、小网膜与周围器官或组织相连。其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胃左动脉、胃右动脉、胃网膜右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胃短动脉和胃后动脉。胃的静脉多与同名动脉伴行(图1-13)。胸下段食管癌淋巴引流到贲门周围淋巴结和胃左淋巴结。在食管癌手术游离胃时要确保胃大弯侧血管弓的完整,其余血管均可切除。因此,目前大多数医师将胃制成宽约4~5cm以内的胃管,减少了胃酸分泌,防止了胸腔胃扩张和食管反流。胃管制作过程中,由于胃黏膜下血管丰富、较粗,有时切缘渗血,要缝合止血,防止切缘包埋后形成积血造成胃瘘。胃与肝、脾、胰和肠等相邻,术前应做增强上腹部CT,了解有无门脉高压(如脾大、肝脏缩小及血液侧支循环等)和胃左淋巴结、腹膜后淋巴结是否肿大,增强上腹部CT优于腹部彩色B超。图1-13 胃的动脉血供(肖高明)参考文献

1.柏树令.系统解剖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Collard JM,Lengele B,Otte JB,et al.En bloc and standard esophagectomies by thoracoscopy.Ann Thorac Surg,1993,56(3):675-679.

3.顾凯时.胸心外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陈跃军,肖高明,邹求益,等.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特点的临床研究.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3,16(9):835-837.

5.刘树伟,李瑞锡.局部解剖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6.Tsujimoto H,Takahata R,Nomura S,et al.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for esophageal cancer attenuates postoperative systemic responses and pulmonary complications.Surgery,2012,151(5):667-673.

7.邵铁良,李鹏飞,胡新月,等.管状胃在食管癌手术重建中的应用.中国当代医药,2011,(08):155-156.

8.赫捷,高宗人.食管癌规范化诊治指南.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

9.黄震,胡梅齐,徐伟刚.甲状腺肿瘤手术中解剖喉返神经的意义.中国癌症杂志,2006,(08):670-671.

10.Richard L.Drake,A.Wayne Vogl,Adam W.M.Mitchell.Gray’s Anatomy for Students.New York:Churchill Livingstone,2009.

第二章 食管癌微创手术器械

腔镜系统是目前食管癌微创手术的核心设备。腔镜系统的照明工具和摄像头通过很小的手术切口进入胸腔或腹腔,拍摄胸、腹腔内的影像,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来。外科医师和助手通过显示器同时观察到体腔内的情况,引导手术操作。腔镜观察与直视观察相比影像可以放大,影像更清晰,观察死角更少,影像信息可以存档永久记录、反复观看,实现多人同时观看手术过程,让主刀和助手同时获得良好视野,甚至进行远程传输实现手术远程实时转播或远程手术操作。腔镜系统的优势使得手术操作更精确,过程更安全,术者本人技术的提升和他人学习的进步更迅速,技术的传播更快速便捷。第一节 腔镜及其辅助设备

腔镜系统主要包括腔镜、光源、高清摄像头、主机、高清监视器及气腹机等。它们通常可以集中摆放在一台设备推车中便于移动和使用(图2-1),也可以通过吊臂系统整合入手术室中实现一体化手术系统控制。图2-1 腔镜手术系统移动设备车一、常规腔镜1.镜头

目前镜头通过光学透镜组将视野内影像从物镜端导入目镜端,称为光学镜。另外还有电子镜,将在后面介绍。目前最好光学镜采用柱状透镜系统(图2-2),这样的腔镜具有透光能力好,视野大,周边视野失真小的优点。

常见的腔镜镜头直径10mm,可通过12mm Trocar进入体腔 镜头角度有0°、30°、45°和70°等。目前常用的是0°和30°镜。0°镜视野方向为镜身正前方。30°镜视野为镜身斜侧方30°,更有利观察侧面和后面的解剖结构(图2-3)。图2-2 柱状晶体系统图2-3 10mm胸腔镜

儿童、肋间隙较小的成年患者或期望切口更小的腔镜手术时,可以应用直径更小的5.5mm镜头(图2-4)。小直径镜头可以通过6mm Trocar,损伤更小。但镜头直径小,因此光通量更少,光线可能偏暗,使用中也更容易损坏。图2-4 5.5mm胸腔镜

成角度的腔镜通过镜身的旋转比0°镜观察到体腔内更多位置,留有更少的盲区。腔镜具有放大效应,距离越近,放大倍数越高,一般会放大4~6倍。

操作者要理解并熟悉镜头的性能,培养良好的空间解剖感觉,熟练的通过摆动、进退、旋转镜头,利用已有的多个不同开口位置获得理想的视野,减少盲区,避免和其他器械干扰。

平时应注意镜头养护,特别是镜头连接光纤的接口,不易清洁,积累污物过多可使通光量下降,造成术野昏暗,需要特别擦拭。

目前常用的腔镜的不足之处有:①镜头为直线刚性,不可弯曲,好比是早先应用的硬质气管镜,镜头操作者使用时动作幅度大干扰术者操作,造成更多伤口创伤,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视野盲区。②镜头角度固定,要使用不同角度镜头必须重新更换连接镜头,造成术者从新寻找解剖定位,延长手术时间。③显示画面为2D,图像缺少立体感,使术者不易分辨组织间的层次,影响术者判断,不利于精细操作,增加操作失误可能。④术中影像的稳定性完全依赖扶镜者双手、身体的稳定性及镜身依托于患者身体。长时间手术易使扶镜者肌肉疲劳造成画面晃动或某些特殊角度需使镜身悬空没有依托时,很难保持影像稳定。镜身依托于患者身体会造成更多损伤,引起更多术后疼痛。解决的方案是制造可弯曲的镜头,可变换角度的镜头,以及镜头悬架协助固定镜头位置。2.光源

体腔内几乎是完全无光的,必须引入外来光源才能拍摄到影像。光源种类主要有氙灯、LED灯、卤素灯和弧光灯(图2-5)。光源通过导光束与镜头相连。目前普遍采用的光源为氙灯,色温5600K,接近日光。使用时注意亮度不要开到最大。亮度最大时视野过亮,不利于长时间观看。氙灯工作中发热量大,长期处在最大亮度挡位时可引起导光束过热。氙灯为消耗器材,灯泡寿命为500~1000小时,应在光源内安装备用灯泡,以便在关键手术步骤中发生灯泡损坏后能及时切换备用灯泡。

导光束材料为玻璃纤维或液态水晶,前者更易折断,其直径越大导光能力越强。注意线缆平时养护应当盘卷放置,避免折断(图2-6)。图2-5 氙灯300W光源(电子调光)图2-6 导光束

LED灯具有光效率高,发热少,寿命长,色温大于6500K,比氙灯更接近日光等优点。LED灯泡寿命可达2万小时。LED灯的稳定性问题没有完全解决现在还不是光源的主流,但是很有前景的技术。卤素灯和弧光灯目前已很少采用。3.高清摄像系统

目前高清摄像头和摄像机可以达到的水平解析度已经超过了人眼可以分辨的能力。高清的影像可以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和色彩对比,提高术者的术中判断,增加手术安全性,减少术者视力疲劳。

高清摄像系统包括高清摄像主机和高清摄像头。摄像头将镜头传来的光学影像转换为电信号,通过线缆传入主机再转换为视频信号,可以通过高清显示器显示输出,通过通讯线路远程传输或通过存档设备记录在闪存、光盘等存储介质中。

摄像头通过光电耦合器(charged coupled device,CCD)晶片将光线转换为电信号。CCD由许多光敏元件组成,每个光敏元件产生最小图像单位——像素(pixel)。CCD内光敏元件越多,图像分辨率越高,图像越清晰。目前有单CCD晶片和3CCD晶片之分。CCD晶片置于镜头目镜后的称为光学镜(图2-7),CCD晶片置于镜头物镜前端的称为电子镜(图2-8)。高清摄像系统可以采集1080×1920分辨率的图像,配合相应的显示屏幕可以得到清晰的术野图像。而更高分辨率的摄像系统也已经应用于临床,可以显示术野的更多细节。图2-7 高清光学摄像头(CCD晶片位于手柄处)图2-8 3D电子腔镜(镜头前端装有两套CCD系统)

使用多块显示屏,摆在适当位置可以保证助手和主刀均能方便地看到图像,减少肌肉疲劳。术前注意调节摄像头白平衡,防止图像色彩失真。镜头刚进入胸腔容易起雾,可用温水加热,使其接近人体温度。

一体化手术间包含了多块显示屏,采用吊臂悬挂设备,可以安全整洁的摆放设备,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地面线缆。同时可以集成手术室准备计划控制系统、手术床控制、照明摄像控制、档案管理、视频转播和视频会议系统等(图2-9)。图2-9 一体化手术间二、腔镜发展趋势

因为现有腔镜的一些不足,生产厂家已经在改进,部分产品已经用于临床,未来可能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1.3D腔镜

通过两套独立的传输介质将镜头前端两个独立摄像头拍摄的影像组成立体视频源显示在高清3D显示器中,术者需像在影院观看3D电影时一样佩戴专门的眼镜看到立体影像(图2-10~图2-12)。立体影像术野有纵深感和距离感。术中更易判断解剖结构间的距离及和器械之间的位置关系,避免损伤重要脏器,使手术更安全。这种立体感尤其有利于缝合操作,解剖游离食管、胃和血管等精细操作。目前的3D显示技术需要佩戴专门的眼镜,不方便佩戴近视镜的术者,也限制了在手术间观看手术的人员。观看3D影像更易产生视力疲劳。存档为3D视频文件也需要特殊的屏幕和眼镜才能回看。未来需要发展更好的3D显示系统,减少视觉疲劳。图2-10 3D胸腔镜系统图2-11 3D眼镜图2-12 3D光学镜头和电子镜头(有0°和30°)2.可变镜头角度腔镜

可变镜头角度腔镜通过旋转镜头手柄旋钮使镜头与镜身的角从0°到120°变换,获得更大的观察范围,减少观察死角,增加手术安全性(图2-13)。此外,还有通过弯曲镜体前部达到改变观察角度的方案(图2-14)。但这类胸腔镜增加了结构复杂性,使保养难度增大,容易损坏。图2-13 镜头角度可调胸腔镜(0°~120°视角可调)图2-14 前端可上下、左右转动的镜头3.超高清摄像头

使用更高分辨率的摄录技术可以采集更清晰的图像,显示更多细节,增加手术安全性。三、气腹机

气腹机可以向胸腔或腹腔充气(图2-15)。气腹机充气速率可达15L/min以上。气体采用二氧化碳,腹部充气压力一般设为16mmHg左右,胸部设为8mmHg左右。气腹机具有加温功能可减少镜头起雾。图2-15 加温气腹机充气速率20L/min和30L/min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