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你的世界:建筑如何塑造我们的情感、认知和幸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02:18:58

点击下载

作者:(美)莎拉·威廉姆斯·戈德哈根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建筑如何塑造我们的情感、认知和幸福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建筑如何塑造我们的情感、认知和幸福试读:

前言

本书有个大胆的承诺。作为一个陌生人,我,欢迎你来到你每天生活的世界。我有信心,随着阅读,你会对你的世界有新的认识和想法。你的世界会变得不同。你会重新了解你在你的世界所扮演的角色。你会意识到,你的世界对你和你的孩子,甚至对每一个人的影响,都深刻得超乎你原有的想象。

这些认知都来自我的经历。

我十几岁的时候,在还没有智能手机和GPS的情况下,有幸陪伴父母去意大利旅行。其中一天的行程中,我们驾驶着租来的汽车开了很长一段时间,车里的氛围焦灼而紧张,因为我的父亲把车驶离了佛罗伦萨市郊的高速公路,而我的母亲又失去了方向感,我们都迷路了。虽然有地图,但是我的母亲可能把方向搞错了,在地图上怎么都找不到我们经过的那些街道。大家压力都很大,我的父母开始争吵,他们和汽车一样,都发飙了,我也非常生气。“向左转!”“不对,是直走!”“看这儿!”“不,那儿,看那个标志牌,它可不是那样标的……”就这么一直吵,一直吵。

我坚持让母亲把地图给我。拿到地图后,我很快就确定好了我们的位置,让他们俩别吵了,我当时说话的语气显然是十几岁小姑娘那种很臭的语气。我专心地指路,几乎没出什么差错,终于带大家到了酒店,登记入住的时候大家都很沉默。入住以后我很想一个人走出去静一下,就立刻走了出去。

我走出了酒店,走到哪儿算哪儿。在高中的人文课上,老师曾经讲过佛罗伦萨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伟大作用,可我那时却一点儿都想不起来。我所在的城市,似乎只是意大利的一座平凡小城,不比我们到过的其他许多城市更迷人或更逊色。我走的路好像很乱,可能仅仅是因为我的思绪也很乱吧。

我走过拥挤的街道,走向一个广场。广场上到处都是鸣着笛的汽车,在建筑和游人之间穿行。这时,一栋特别的八边形建筑物出现在我面前,它有个很深的地基,低于街面,就像正在缓缓钻回地下,建筑主体又高高耸立起来。白色大理石、灰绿色塞茵那石交错镶嵌而成的外墙,清晰地标刻出它的高度。这栋八边形建筑物(我后来才了解到是洗礼堂)的后面,是座宏伟的教堂,赞美着上帝的光辉荣耀,也歌颂着凡人的心灵手巧。更让人惊喜的是教堂右侧的建筑!那是一栋嫩粉色、白色、绿色相间的多层花边蛋糕状建筑:乔托钟楼(Giotto's bell tower)。

我虽怦然心动,但又全身心感受到了宁静。短短几分钟,下午那种心烦意乱的状态就离我远去了。怎么会有这样的美?是谁创造的?为什么会使用绿色和粉红色?在一个陌生城市的广场,偶遇的三栋楼是怎么彻底改变了我的心情、我的一天,甚至我以后的人生(虽然我当时还没预见到这一点)?

那天过后,将近40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我都致力于写建筑、景观和城市方面的内容。最初作为记者,后来则成为研究现代主义及其实践者的教授兼历史学家。其中一个研究对象是美国建筑师路易斯·康(Louis I.Kahn),我曾写过一本关于他的书。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教书的10年里,我醉心于现代、当代建筑。对当代建筑实践和思想的沉迷,让我越发不满于学术出版物的形式单一和受众有限。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我开始给通俗出版物撰稿,包括一些散文和评论。其中作为《新共和》(New Republic)建筑评论家写作了8年,还给美国国内外多家学术出版物和通俗出版物撰过稿。

这些都能说明,我的很大一部分职业生活和个人生活,都在致力于回答我在那难忘的一天提出的问题。我游历四方,去探索和拍摄建筑、景观、城市;我还深入阅读,去研究各种建成环境的分析和思考方式。在艺术史本科到博士的学习过程中,我学会了欣赏视觉语言和艺术传统的持久力量,学会了去思考这些传统是怎么在设计师的个人感性和社会文化的表达创新这两者的互相影响中形成的。但是,我很快从进一步的对艺术史的学习中感受到,单单依靠艺术史,并不足以应对我给自己设定的目标:理解真正的美学体验。于是,我开始借鉴科技史、社会理论、美学,甚至语言学和文学理论。

在研究设计师的过程中,我自始至终都把重点放在他们的作品本身,去分析他们的风格和艺术眼光,从而挖掘作品背后的思想。我了解了潜藏在18世纪新古典主义底下的法国启蒙思想,了解了从安德烈亚·帕拉第奥(Andrea Palladio)到弗朗切斯科·博罗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再到安妮·格里斯沃尔德·蒂恩(Anne Griswold Tyng)几何导向设计的背后推动力——新柏拉图主义和有机普遍主义,了解了19世纪后期的结构理性主义学说——这方面最强大的理论是维莱奥-勒-迪克(E.E.Viollet-le-Duc)提出的,他的理论还影响了一些早期现代主义者。我还分析了功能主义的各种解释,从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通用空间、全面空间”,到理查德·诺依特拉(Richard Neutra)的“生理现实主义”,再到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融合了社会学和怀旧情怀的“模式语言”。我从所有这些实践者、专著和学科的思想出发,搭建起一个不断演变的综合框架,希望能够阐明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实际上如何设计以及为何这样设计,阐明人们如何体验建筑师设计的建筑、城市和场所。

我对这些进行了广泛的了解,但是我并不满足,仍然在寻找以下问题的答案:建成环境对我们的所思、所感、所为有什么影响,有多大影响?我试图解释的东西,好像只有那些创造力很强的作家才捕捉到了几分。在每章开头的题词,我引用了一些诗和散文,这些诗和散文中的联想、直觉、隐喻和非线性思维,体现出人们体验建成环境时的本质特征。我最初想要解决的问题却依旧基本没有得到答案。

七八年前,我开始零零散散地阅读社会理论、认知语言学、心理学各分支,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的文章。这些文章重新诠释了人们实际上如何去知觉、思考和体验环境(包括建成环境)。读得越多,我越清楚地看到,在许多学科(包括一些自然科学学科)研究工作的交叉处,出现了一个新兴的范式。它的叫法多种多样,例如“具身”认知、“扎根”认知、“情境”认知。这个范式认为,人们的思考内容和思考方式与生理体验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这个范式指出,人类的大多数思维,甚至远远多于我们以前所知道的那些,既不是逻辑的,也不是线性的,而是联想出来且无意识的。这个新兴的范式为以下课题提供了建模和分析的基础:我们如何在物理世界里活着,即我们的身体如何立于天地间;我们又如何活在社会中,即我们与他人互动形成的世界;我们又有怎么样的内部世界,即我们不断靠自己想象、重塑出来的世界。在这些不同世界中的生活体验,共同形成了我们的认知、决定和行动。

这个新兴而又有科学依据的具身认知范式,为我在本书中介绍的那些分析提供了基础。而那些分析,也为我耗时耗神的问题做出了解答。房间、建筑、城市广场乃至任何建成环境,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情形下影响着我们?一个有什么特色的地方会吸引我们靠近,或让我们想要逃离: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或让我们过目即忘;令我们感动流泪,或让我们无动于衷?

虽然早在佛罗伦萨之行期间,我就埋下了想要把这些感想写下来的想法,但是如果没有我所学到的自然科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有关于人类认知方面的知识,我也无法完成这本书。后来我才知道,我并不是全凭误打误撞去了主教座堂广场(Piazza del Duomo),而是我碰巧走过的那条街道的设计,无论是人行道的宽度还是弯曲的弧度(正好能让人瞥见这个白色高大的建筑),都在诱导我沿着那条路走下去。我在佛罗伦萨主教座堂广场体验到的情绪也并非我所独有。抓住我和他人注意力的,是广场分明的边界、广场中央的建筑规模、错落有致的体块感、充满活力色彩丰富的建筑细部。这些要素和人类在身体与心理上追求刺激的本能结合起来,让我久久移不开目光。乔托钟楼、圣母百花圣殿、洗礼堂,这么多年依然鲜活地屹立在我的脑海中,让我每次写自传时都会提及,这是完全可以被解释的,这是人类长期记忆的性质和机制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

你只要想一想,听到最喜欢的音乐时如何改变了你的心情,看一幅绝佳画作时如何让你进入另一个世界,一件形状奇特的家具如何让你联想到人静卧时的姿态,看一场舞蹈表演如何让你想到自己的身体韵律。好的雕塑能够引人想象到傲然耸立、蜿蜒蛇行或漂流浮动的画面,好的电影能够让人产生强烈共鸣。这些艺术每一样都对我们产生了强大而真切的影响,但每一样都只能在我们积极地投入其中时才会这么深刻地影响我们。而且通常只会在某天某段很短的时间内对我们产生这么强大而真切的影响,在大部分时候并没有这样的影响。

但值得重视的是,我们与建成环境的关系不同于我们与其他任何艺术之间的关系。建成环境会一直影响我们,而不是仅仅在我们选择主动去关注它的时候才会有这样的影响。并且,建成环境塑造着我们的生活和选择,塑造方式结合了所述的其他艺术方式。建成环境影响着我们的心情和情绪,以及我们身体在空间里和在活动中的感受。除此之外,建成环境深刻塑造了我们基于日常生活构建出来的故事。

具象认知和情境认知这个新范例,揭示了建成环境及其设计的影响远远大于任何人的认知,甚至包括建筑师曾以为的那样。本书揭示的东西会对人们如何思考,设计师如何构建今日和未来的建成环境,有深刻的影响。本书会如实地展示我们打造出来的世界,清楚地说明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去改造世界,使它不再那么毫无灵魂、刻板麻木,使它更能增强人类身心、社区和政体的活力。

为什么我会这么有信心地欢迎你来到你自己的世界?因为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运用了大量有关建成环境的专业知识,从全新的角度来看建筑、景观和城市——当然,我指的不仅仅是在佛罗伦萨那难忘的一天,而是以后的每一天。

现在,我要与你分享我的发现。引言:下一次环境革命

没有哪个世界,实际面貌会如设定的那么好。

但是,这个世界,无论会不会衰朽,

都仍然要去建造。

因为我们从窗户往外看到的……

总是在那儿。——威斯坦·休·奥登(W.H.Auden),Thanksgiving for a Habitat.I.Prologue:The Birth of Architecture

看看你的周围,从窗户往外,你看到了什么?在房间里,你又看到了什么?你的答案会跟你自己一样那么独特。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城市,近郊还是远郊,或者世界上某个成长中的大都市带(megalopolis),比如纽约、首尔或圣保罗,你从窗户往外看到的可能且很可能是建成环境(built environment)。

在现代社会以前,人类的居所大体上由自然世界主导,现代社会则不再如此。世界范围内,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建成建筑和景观(constructed landscape)里面或在周围环境里度过。你在医院或者家中的卧室出生,可能会在养老院、自家卧室或医院去世。你在小屋或公寓安家。你穿过街道、桥梁、地下通道,去办公室、实验室、厂房或商店上班。你会在学校、社区中心、游乐场和公园养育和教育孩子,同时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在这些建造出来供人休闲娱乐的场所,你散步、打球或跑步,看电影、看比赛、看展览,在商场购物娱乐,在咖啡馆休闲放松。

越来越多的人,其90%或更多的时间都栖息在由人构思和建造的环境里,而且现代社会与以前的时代不同,这些建成环境通常不是由居住者自己建造的。接近40亿人都生活在建筑最密集处,也就是我们称之为城区的地方。我们在现代社会栖息和使用的场所,不仅仅是简单地施工、建造出来的,而且是设计出来的,也就是建成的外观和功能都是决定好的。有人决定纳入这些或者那些元素,有人选择把这些元素植入一个构造(composition)里。不仅每个建筑、城市广场、公园、游乐场,甚至每条人行道都定好了比例,而且每扇窗户都定好了大小、位置,因为有人决定好了人行道的尺寸和位置,决定好了窗户能适应什么天气,对所有构造的外观、气质、功能做了决定。所有建成的环境都有人决定,不管决定者是否考虑周全了。1

很多人觉得建成环境仿佛是永恒的。但统计数据表明,建成环境在不断翻新、重建、扩建。数据触目惊心,但是只有正视这些数据,我们才能看清楚未来将面临什么情况。展望未来几十年,到2050年,单单美国就预计会再增加6800万人,增幅21%,达到近4亿人。这就需要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新建大量建筑、景观、基础设施和城区(见图0-1)。如果纽约的城区建成环境增加20%,那么就可以多住500万人。扩建洛杉矶的城区,可以多住400万人;扩建华盛顿特区的城区,可以多住200万人;扩建奥斯汀的城区,可以在今天200万人的基础上再多住40万人。设想一下美国所有城市,看看这些城市各自总共需要为新增人口新建多少住宅、办公场所、商业设施、公园、[1]广场。单单是住宅一项就达到大约10亿平方英尺。加上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会让人们涌向一些城市而逃离一些城市,淘汰一类建筑而催生另一类建筑,这意味着美国需要更多数量、更多类型的建筑和景观,远远多于我们祖祖辈辈所建造的。到2030年,美国人栖息的建筑将有一半是2006年或之后建成的:你遇到的每三栋甚至两栋建2筑,就有一栋是新建筑。图0-1 美国建筑工地

未来几十年,美国境外也会有大规模的建设运动,规模大到美国即将出现的建设需求可以忽略不计。放眼全球,目前世界人口有一半3以上居住在城区。接下来的这两代人的时间,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城市的发展速度将会非常快(见图0-2),到2050年,地球上每三个人中就会有两个人生活在城区。那意味着地球上需要新增大量用来居住、工作、上学的建筑,以及大量用来出行的基础设施和用来休闲的景观,去满足这增加的24亿人。

还有更加惊人的数据。

今天,全球有428个人口规模为100万~500万的城市。接下来的15年,将增加到大约550个城市。目前有44个人口规模为500万~1000万的城市,15年内将增加到63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特大城市、大4都市带的数目,预计将从今天的29个增加到41个,增幅超过40%。城市人口将会以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增长,尤其是综合型城区、大都市、超大城市将处在人口增长的前沿。图0-2 中国建筑工地

人口向大都会(metropolitan)地区的迁移过程中,相伴而来的建设活动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得如火如荼,尤其是在印度和中国。到2050年,预计中国的城市居民将增加3亿,达到10亿多人。假设中国每年建设一座全新的城市来安置新增人口,就需要连续35年每年都建设一座纽约那样规模的城市。由于对这种增长已经有所预期,中国已经在一片片荒地上完成了非常巨大的新城建设量(见图0-3、图0-4)。为了安置2030年前预计会迁入城区的大量农村居民,中国最终将有125个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16个人口为100万~500万的大都5会,7个人口超过2000万的特大城市。这将需要建设大约500万栋建筑,总建筑面积4万亿平方米。未来20年,中国将继续扩建基础设施,包括住房、道路、桥梁、机场、发电厂、水净化和配送系统,建设规模和速度会让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大建设相形见绌,建设量相当于整个美国的现有城市基础设施。中国的快速发展看似独一无二,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这一时期,印度的城市人口预计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数量翻一番,增加4亿人。亚洲其他地区以及拉丁美洲各个国家都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经历城市化,虽然以贫民窟和不良建筑的形式为主。这股全球建设热潮会持续数十年,除非经济崩溃。图0-3 中国鄂尔多斯市的工地:从前图0-4 中国鄂尔多斯市

整个世界仿佛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甚至可以说就是一个建筑工地。人们基于目前的在建环境做的决定,包括建什么、怎么建、在哪里建,将在未来几代人的时间内,影响几十亿人的生活。如果你认为这一切有点儿难以置信,下次步行或开车外出时看看周围环境,想想以下事实意味着什么:美国人目前称为家的地方中,近80%在60年前6并不存在。再问问自己,如果你看到的建筑、街道、公园中80%都进行了更新,并且变得更美观、布局更合理,那么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或者你的双亲、兄弟、孩子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改变?如果所有片区(neighborhood)都充满活力、让人向往,又会是什么情况呢?如果所有片区都有便捷、可靠、实惠、舒适的公共交通工具呢?如果每个人的居所,不论是小住宅还是公寓,都能看到或者方便步行到设计和养护得都很好的公园呢?如果每个房间、办公室、教室都有个大窗户,可以开启、可以让自然光倾泻进来呢?你和你亲人的生活会有所不同——如果你置身于一个高楼林立的地方,你住在其中一栋高楼的一间毫无特色又阴暗、狭窄的鸽子笼里,那么你的生活同样会有所不同。

我们看到的大部分景象都是人为建成的,但其实没有经过真正的设计。即使是经过设计,也是初步的设计。美国的新建工程,无论是桥梁、城市公园、住宅小区还是教学楼,85%是由建筑公司携手房地产开发商等私人客户实施的。这些建筑商,许多完全绕过设计师(参与建成环境设计的专业人员的统称,包括建筑师、景观建筑师、室内建筑师、城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土木工程师等),或者只是聘用设计师审批图纸——由极有可能连设计方面的基本训练都没有接受过的人绘制而成的图纸。

目前,美国和世界上其他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有很多人认为没有必要花钱聘请训练有素的专业设计人员。诚然,的确有腰缠万贯的富翁和财力雄厚的公司斥资请设计师来提高建筑的美观度或者自己的美誉度,也有渴望彰显文化担当的公共或者私人机构聘请受过相关训练、具备相关知识的专业人员来设计摩天大楼之类的复杂结构物。但这不是常态。

除了资金因素,还有建成环境项目的委托和评判标准的因素,这两个标准是:安全第一、功能第二。安全第一是指建筑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强制执行“两个确保”标准,即确保桥梁、建筑、公园、市容能承受重力和风力,能经受气候变迁和时间摧残,确保它们的组件,比如楼梯和电气系统,不摇晃、不绊人。功能第二是指人们期望项目能够有效且高效地满足机构或个人的日常需求,这通常意味着尽可能节约资源,包括空间、时间和金钱。

人们认为安全和功能是硬标准,其他标准,比如美学、构造、用户体验,还有设计,人们老是以不好把握或没什么用处作为理由,置之不理。很少有人去问,更没有人系统集中地问,项目的设计对人类有何影响。人们认为,设计打造的是高大上的东西,这种东西称为“architecture”(建筑);“architecture”肯定不同于“building”(房子),就像华盛顿国家大教堂(Washington National Cathedral)肯定不同于各地的社区教堂一样。

区分architecture与building,或者更简单地区分设计与功用,是毫无道理的。我们日益了解到,所有建成环境的设计都会深刻地影响人们,深刻到我们不能仅仅重视安全和功能。各类设计元素都会影响人们的体验,不仅是人们对环境的体验,也包括人们对自己的体验。一个好的设计,包括精心构造的有序系统和模式、容易激活感官的材料和纹理、刻意建构的空间序列等,可以打造出一个对人产生巨大积极影响的和谐场所。城市空间、景观和建筑,即使只是中小型的,也会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它们塑造我们的认知、情绪和行动,甚至对我们的幸福有巨大影响。它们有助于建构我们的自我感和身份感。

众所周知,积极情绪可以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然而极少有人认识到,设计对人类幸福和社会安康的影响是多么广泛。我们在制订公共政策和市场计划的过程中,很少给予设计应有的重视;我们在不断建造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很少考虑设计。鉴于全球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建设运动来塑造世界,是时候去面对这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了:由于漠视建成环境,我们的生活正在变得极度贫乏。而且,好几代人的生活都有可能因此变得极度贫乏。“环境”这个词会让大多数人想到自然,而“环境革命”会让大多数人想到人口过剩和污染,特别是碳排放造成的污染,碳排放量的增加意味着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导致我们现在要面临地球气温升高这一问题。但是“环境”一词实质上只需要被理解成我们所处的地方、情形或状况,或者我们周围存在的物体。环境可能是生态的、社会的,也有可能是虚拟的或建构的。环境元素可能是草和树、肉和血、文字和图像、颜料和字节,也可能是砖块、沥青和钢铁。我们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由砖块、石材、加工或者未加工过的木材、玻璃、钢铁、石膏板塑造和主导的环境里,花点笔墨来说明我们需要怎么样来改造我们的建成世界(constructed world)是有意义的。

因为我们栖息和建造的环境会影响到我们和家人的健康,会让我们和家人变得聪明或愚蠢、宁静或消沉、激动或冷漠,而且这些影响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设计,所以设计得好、建构得当的环境会对我们的健康、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有所助益。这种环境能让我们每个人深深地体会到:我们不仅仅是因为一些现实因素比如劳动和资产情况而被重视,我们作为人的感性体验也很重要。所以,如何设置建筑、景观和城市空间,不能被当成是个人品位问题去对待。

本书可被看作一种行动的号召,恳请我们所有人尽最大努力把以下问题纳入政策议程,并就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改进建成环境来促进人类安康。本书号召我们所有人去制订、资助、实施研究计划,以拓宽我们的认知:我们目前在建筑、景观、城市里的生活状态,我们未来又能有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本书敦促私人和公共部门的决策者去承诺追求好的设计,还敦促设计师投入资源和精力学习其他领域已经获得的有关人类体验机制的知识。

我像一个站在广场上的信使,大声播报着最新消息。请注意,建成环境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利益,包括但不只是市场上各路人士的利益,但他们做的许多决定未必符合社会和地球的最佳利益。根据我们在过去20年的经验,人们并不是理性行动者,至少大部分时间不是。人们思考、体验建成环境的方式,与我们已知的对人类认知、行为和体验方面的知识是一致的。而且大多数人生活的地方,在很多方面或者仅仅一些方面,是不符合我们的需要的,不管是就我们的个人内在体验而言,还是就我们作为各种社会成员的这个属性而言。

在第1章中,我们会评估当代建成环境的实际状况,观察它是如何照顾到,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照顾到人类想法、感受和行为的。在第2章中,我希望去解释人们是如何通过考察普通的城市景观和城市地标等,去体验建成环境的。而建成世界往往对我们的想法和个人生活、社会生活有着强大的塑造作用。接下来的第3~5章,我们会考察多种多样的建筑、景观、城市环境,来挖掘不同情况对建成环境体验的具体影响,包括决定、塑造和转变作用。例如我们在身体里(第3章);我们在自然世界里(第4章);我们在社会世界里(第5章)。在第6章中,我们会总结前述内容,来提出一些以人为中心设计建成环境的基本原则。最后一章,我们会在更大背景下讨论前述发现的启示作用,确立建成环境设计在促进人类幸福中的绝对中心地位,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

我们想为后代塑造什么样的世界和社会?这个问题今天依然像1942年那样紧迫。那一年,在德国摧毁了伦敦议会大厦(Houses of Parliament)的下议院(见图0-5)后,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敦促英国国会议员投票,支持按原样重建下议院,即原有的长方形体量,加上排成面对面的两列长凳,象征着英国的两大独立政党。丘吉尔坚持认为这种排列方式所代表的两党制,构成了英国议会民主制的支柱。在强调设计对日常体验的塑造作用时,丘吉尔宣称:7“我们塑造出建筑,然后建筑塑造我们。”图0-5 闪电战过后伦敦议会大厦的下议院

丘吉尔的这句宣言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建成环境本身依然很少被人讨论。媒体报道了建成环境的某些方面,但主要是在“明星建筑”、旅游胜地、家居装饰的背景下报道的。与此同时,认知神经科学和知觉领域的惊人突破,却正在精确地解释为什么与建成环境的关系对我们的体验如此重要,并描述了这种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当然,之前已经有人在书籍或文章中考虑了建成环境设计如何明8显又微妙地塑造人们社交的类型和特点。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1961年出版),广泛抨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城市规划中的清除贫民窟和开发政策,暗示即使是善意的干预,也可能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雅各布斯认为,至于城市和城市场所的形态,必须根据城市居民实际上如何过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经验知识做决定。雅各布斯的这一观点借鉴自城市规划师威廉·怀特(William H.Whyte)。怀特花了几十年时间研究公共场所的人,考察吸引或排斥路人的设计元素。雅各布斯的书出版十年后,奥斯卡·纽曼(Oscar Newman)在《防御空间》(Defensible Space)中证实了雅各布斯的看法,犯罪发生率和雅各布斯批评过的住宅是能够联系到一起的。纽曼确认了阻止居民对栖息地进行探索并产生情感联系,进而会让居民很难对社区产生强烈责任感的设计元素有哪些,比如同质化、重复化、视线阻挡等。最近在雅各布斯、怀特、纽曼的基础上,著名的丹麦城市规划师扬·盖尔(Jan Gehl)进一步指出了让城市环境充满活力的设计元素,比如“柔性”边缘、步行通达性,以及底层空间有活力、有变化等。

雅各布斯、怀特、纽曼、盖尔的工作表明,设计会深刻影响人们9的社会生活。对比之下,建成环境如何塑造和影响人们的个人体验,大部分分析还停留在理论和哲学思辨阶段,这反映在加斯东·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的《空间诗学》(The Poetics of Space)和爱德华·凯西(Edward Casey)的《回归地方》(Getting Back into Place)等书和文章中。凯文·林奇(Kevin Lynch)的实证研究《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可以说是一个著名的例外,但那是50多年前完成的了,发表于1960年。林奇访谈了城市居民,借鉴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建构了一个直观框架,说明城市居民如何理解城市,以及在城市中如何确定自己的位置。他发现,人们是依靠非常具体的设计元素在复杂环境中探路,并形成对城市布局的内部认知地图的。其中的设计元素集合了地标[埃菲尔铁塔(Eiffel Tower)];边缘,必须由可见边界明确界定(巴黎的林荫大道的外沿);清晰的路径,通向汇聚点或者节点,如购物广场、露天广场、主要交叉路口等(见图0-6)。

所有这些关于个体如何体验建成环境的研究,只有凯文·林奇的理论大体上得到了证实:地标、边缘、路径、节点确实是我们大脑进行空间导航和形成认知地图所使用的关键工具。最近,认知神经科学家爱德华·莫索尔(Edvard Moser)、梅-布雷特·莫索尔(May-Britt Moser)、约翰·奥基夫(John O'Keefe)重新诠释并进一步确认了林10奇提出的路径和节点。由于他们的发现,他们一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这一发现中,他们确定了具体的位置识别和建筑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