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很早的老祖宗智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05:06:02

点击下载

作者:刘文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很早很早的老祖宗智慧

很早很早的老祖宗智慧试读:

用老祖宗的智慧指引自己当下的生活

老祖宗的智慧如此久远,是否还适合现在的社会呢?

如我们现代人一样,古圣先贤思考的是人类的终极话题——关于人生,关于幸福,关于智慧,关于永恒。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每日的求学问道、交友、处世以及修身养性中。

人的一生忙忙碌碌,当繁华褪去,最幸福的也莫过于做好这四件事。一

求学问道是人生初始之事,也是贯穿我们一生的状态。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凡成大事、大学问者要经历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少年时代的我们看前路茫茫,冠冕堂皇地说着从书中看来的大道理,试图掩盖自己的幼稚。这有什么呢,谁的青春不迷茫?求学问道之路也是如此。哪条路上的风景我们都想看一看,闯一闯,不要责备我们走得不长、不坚定,其实只有看过了许多的风景,我们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求学问道之路。

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当走过了许多的道路,经历了坎坷或者平坦,我们静下心,细数握在手中的经验和教训,此刻剩下的是对远方的期许,于是刻苦地钻研,执着地追求“道”,认准目标,头也不回地走下去。

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经过无数的磨炼,积攒了一身的实力,举手投足间功力尽显。这不只是一种厚积薄发,更是一种豁然开朗。求学问道到最后才发现,“大道至简”,事物的本质就是藏在“灯火阑珊处”那些最简单的道理。二

人生最幸福的事是能交几个知心的挚友,而“素交”是结交朋友最高的境界。“素交”是钱锺书先生提出的,说的是那些没有任何利益关系的友情,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彼此间的利益越淡,感情越浓。

素交之友在一起,感受到的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愉快。如若没有这种快乐,即使对方具备“友直、友谅、友多闻”这些所有适合做朋友的条件,你们之间也不会产生友谊。

哲人的一句话用来形容素交之友再合适不过:它“在不知不觉中,爬进了你的生活中”。所以,这样的友情不可强求,我们自己不要抱着工具的心态来交友,才有可能遇上真正的素交之友。三

佛家讲“心生万物”,你看到的世界即是你心中的世界。人生如参禅,心的改变牵动着世界的变化。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涉世未深,我们对世间万物充满期许,并且执着地相信所看到、所听到的就是真实。山即是山,水即是水,对此,我们深信不疑。我们像宗教教徒一样相信世界是按照某种我们认为正确的规则运行的。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然而,在社会上走得久了,发现现实好像不是我们认为的那样,在表象下面还有真相,而我们所见又并非真正的真相。原本被奉为真理的规则坍塌了,沮丧和怀疑随之而来。山不再是那个山,水不再是那个水,一切好像都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事物,似乎有些别的什么意味。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是就此抱怨社会、怀疑人生还是做出改变?世界是我们没法改变的,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放下原本固执的想法,用心思考你看到的世界,理性地、多角度地观察和接纳现实。经历了万千世事后,原本模糊的世界又清晰起来,我们对世界有了更深的认识,自己的追求和生活的意义也了然于胸。我们猛然发现,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已与出发时的不同。四

求学问道、交友以及处世,都要以自身的修炼为前提。曾国藩效仿古人修身的四点,即“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思诚则神钦”。

一是“慎独”。在众人面前做一个君子不难,难的是独处时仍然能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每个与自己独自相处的时刻,多多反思和反省,忏悔也能带来生命的正能量。曾国藩一生都把反思作为重要的功课,告诫自己要“知命、惜福”,每天都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是“主敬”。人要有敬畏之心,现在的很多人没了信仰,没了畏惧,邪念渐生。“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内心有邪念不怕,重要的是你怎样对待它。

三是“诚”。没有什么事情担心被人发现,活得坦荡荡。

四是“求仁”。遇事总是按仁义的方法处理,别人就喜欢你。

现代人常常把“有用”作为判断一件事是否值得做的标准,因此把修身养性这种无法短期见效的行为视作“无用”。然而,曾国藩就是因为一生都没有放弃修身才最终取得了惊世的成就。

杨绛先生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和老祖宗对话求学问道、交友处世、修身养性的智慧,以求达到心灵的淡定和从容,这正是我们编著这本书的缘起和期待。《很早很早的老祖宗智慧》,等你读厚,再读薄。编著者2014年11月第一章修身养性,厚德载物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聪明”勿过

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则多奇巧。——《庄子》智慧品读

有一对夫妻开了家烧酒店。丈夫是个老实人,为人真诚、热情,烧制的酒也好,人称“小茅台”。有道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一传十,十传百,烧酒店生意兴隆,常常供不应求。看到生意如此之好,夫妻俩便决定把挣来的钱投进去,再添置一台烧酒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酒的产量。这样,一可满足顾客需求,二可增加收入,早日致富。

这天,丈夫外出购买设备,临行之前,把烧酒店的事都交给了妻子,叮嘱妻子一定要善待每一位顾客,诚实经营,不要与顾客发生争吵……

一个月以后,丈夫外出归来。妻子一见丈夫,便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神秘兮兮地说:“这几天,我可知道了做生意的秘诀,像你那样永远发不了财。”丈夫一脸愕然,不解地说:“做生意靠的是信誉,咱家烧的酒好,卖的量足,价钱合理,所以大伙才愿意买咱家的酒,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秘诀?”

妻子听后,用手指着丈夫的头,自作聪明地说:“你这榆木脑袋,现在谁还像你这样做生意。你知道吗?这几天我赚的钱比过去一个月赚的还多。秘诀就是,我往酒里兑了水。”丈夫一听,肺都要气炸了,他没想到,妻子竟然会往酒里兑水,他冲着妻子大吼了一句,就把屋内剩下的酒全部都倒掉了。他知道妻子这种坑害顾客的行为,将他们苦心经营的烧酒店的牌子砸了,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以后,尽管丈夫想了许多办法,竭力挽回妻子给烧酒店信誉所带来的损害,可“酒里兑水”这件事还是被顾客发现了,烧酒店的生意日渐冷清,后来不得不关门停业了。

一时的机心自用,不仅毁了夫妻二人的平静生活,还使得自家的信誉一去不返,烧酒店最终的停业无疑是在为妻子的一时贪图在买单。

世人常因自己的聪明才智而自命不凡,投机取巧,最后葬送的往往是自己。其实中国历代先贤一贯反对卖弄世智辨聪。春秋战国之际,善于奇谋异术的高人,一个比一个高明。然而,那个时代的局势也特别动荡不安,人命危如累卵,随时都有被毁灭的可能。因此先贤教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人们只有不卖弄聪明才智,才会有和平安静的生活。

古人云:“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则多奇巧。”一个人如果总是用心机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迟早会遭到别人的打击报复,即使别人一时报复不了你,你也会殚精竭虑,谋划保护自己的各种措施,以致劳神伤心而多病。如果你想要的东西始终得不到,又会陷入欲望不能满足的泥潭中。以这样的心态做人做事,往往得不偿失,让自己抱憾一生。

古往今来,不少人处世用尽心机,或者聪明太盛,结果身心反为之所累,甚至因此招来杀身之祸。苏东坡在其《洗儿》一诗中这样写:“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东坡对自己一生因聪明而受的苦真是刻骨铭心,以至于希望自己的儿子愚蠢一点儿,以求躲避各种灾难。

所以,为人处世千万不可被聪明所误,过于聪明正是许多人的痛苦之源。人人都玩弄聪明才智,只会让世界繁杂凌乱,绝圣弃智,才能朴实安然地生活。不以身外之物丢弃自我

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先秦歌谣智慧品读

战国时,段干木学成自孔子的弟子子夏,是当时很有名的学者。尽管他很有才能,但他始终不愿做官。魏国国君魏文侯曾经登门去拜访他,想授给他官爵。段木干却避而不见,越墙逃走。他这一举动不仅没有惹怒魏文侯,反而让魏文侯更加敬重他。从此以后,魏文侯每次乘车路过他家门时,都下车扶着车前的横木走过去,以表示对段干木的尊敬。

魏文侯的车夫对此十分不解,便问:“段干木不过一介草民,您经过他的草房表示敬意,他却置之不理,这样未免有点太过分了吧?”

魏文侯答道:“段干木是一位贤者,他在权势面前不改变自己的原则,是有君子之道的表现。他虽隐居于贫穷的里巷,而名声却远扬千里之外,我经过他的住所怎敢不对他表示敬意呢?他因有德行而取得荣誉,我因占领土地而取得荣誉;他有仁义,我有财物。土地不如德行,财物不如仁义。这正是值得我学习、尊敬的人,所以我再怎么表达敬意都不为过。”

后来,魏文侯见到了段干木,诚恳地邀请他任国相,段干木谢绝了。但他们却通过一次倾心交谈,成为莫逆之交。

没过多久,秦国想兴兵攻打魏国,司马唐雎向秦国国君进谏道:“段干木是贤人,魏国礼遇他,天下没有不知道的。像这样的国家,恐怕不是能用军队征服的吧!”秦国国君觉得有道理,于是按兵不动,魏国因此逃过一劫。

段干木对功名富贵的厌恶,是他追求洒脱的独特个性和儒家道德规范融合的结果。他虽然终身不仕,然而又不是真正与世隔绝的山林隐逸一流,而是隐于市井穷巷,隐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中,进而“厌世乱而甘恬退”,不屑与那些趁战乱而俯首奔走于豪门的游士和食客为伍,使倾覆之谋“浊乱天下”,为战争推波助澜,这样的一种选择,实际上也是另外一种忠诚。

如今一个人选择洁身自好,已不仅是践行学养的问题了。因为栖守道德在今天是修养的需要,也是一个人把握机遇、追求恬淡美满人生的需要。在这个繁忙的时代,一个能够坚守道德准则的人,也许会寂寞一时;一个依附权贵的人,可能得意一时。前者之所以能耐住寂寞是因为他们考虑到死后的千古名誉,而后者只想抓住眼前的浮云,所以才会失去人生的坚守,落得万事凄凉。古代伯夷、叔齐拒食周粟,虽然他们的死亡不着一字,但在人们的敬仰和传唱中却尽得风流。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因为难以抵制物欲的诱惑,使自己踏上人生不归路,留下终生遗憾。人的修养是一个漫长的坚持和追求的过程,一桶牛奶中倒进一杯脏水就成了一桶脏水,人一旦放弃了自己操守的坚持,就容易自暴自弃,从而抛弃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所以,人应该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哪怕我们孤身一人,至少我们没有为了终究会散去的身外之物丢弃自我。保持“初心”,淡定处世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智慧品读

做人和做菜一样,宜淡不宜浓,淡中现出真趣味,淡中现出平常心。再美味的食物,一日三餐不离口总会吃腻的;过于特立独行的人,往往因为太过特殊而不合于群。世界上最可口的食物不过是家常菜,德行完美的圣人不过是普通人。

我们生为凡人,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永远享受春天,并不是谁都可以轰轰烈烈一辈子,每个人的一生都注定要跋涉沟沟坎坎,品尝苦涩无奈,经历挫折与失意。

有一天,齐国储子问孟子说:“齐王时不时地会派人来拜访先生,想必您一定有卓尔不群的地方吧?”孟子笑着答道:“难道尧舜比一般人多一双手脚吗?连圣人先贤都没有与别人不同的地方,更何况是我呢?”

在孟子的心目中,圣人和我们也没有什么不同。说到底,我们都是常人,即使已身居高位、拥有万贯家财,我们也应保持一颗“初心”和一种平和的心态。记住了自己是常人,才会有一颗常人心。这样,无论面对的是挫折还是惊喜,我们都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从而避免绝望和自满。

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失意并不可怕,受挫也无须忧伤。大诗人苏东坡受“乌台诗案”之冤,险些丢掉性命,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即使身处如此逆境,苏东坡依然旷达如旧,在赤壁的月夜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前赤壁赋》:“寄蜉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把自己摆到宇宙之中,不过是一粒尘埃,又有什么必要斤斤计较呢?落英在晚春凋零,来年又灿烂一片;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春天又焕发出勃勃生机。艰难险阻何尝不是人生给我们的另一种形式的馈赠。受得这份馈赠我们的心境才能成熟洒脱。

古往今来,多少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互相倾轧,或可逞快意于一时,可是人之于宇宙,不过是一个过客而已。宋人曾有诗云:“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虽然稍显消极,但是有一定道理。所以在对生活的态度上,可贵的是有一颗平常心。

田子方陪伴魏文侯时,总是情不自禁地称赞溪工。文侯十分好奇,便问:“溪工为何总能得到你的赞赏?他是给过你帮助的导师吗?”田子方说:“他只不过是我的邻居罢了,但他的言论和谈吐值得我称赞他。”文侯又问;“那你的老师是谁?”田子方说:“东郭顺子。”“那你为什么不曾称赞过他呢?”文侯十分惊讶地问。

田子方回答:“他相貌普通,但内心合于自然,能顺应外在事物而且能保持固有的真性情,心境清虚宁寂能包容外物。另外,如果遇到外界事物不能符合‘道’的,他便严肃指出使之醒悟,从而使别人的邪恶之念自然消除。对于这样一个真朴自然的导师,我一个做学生的能够用什么言辞概括他的品德呢?”

田子方的一番话让我们明白,任何华丽的修饰词都没有资格装饰一个人平和自然的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功成名就的企业家,还是德高望重的大师学者,他们都是在平凡中实践人生理想的。

身为普通人更是如此,只有在平凡之中才能保留人的纯真本性,心态平和地对待人生,才能在平平淡淡中品味人生百味,解生活烦腻,进而在平凡中显出英雄本色。如诸葛亮《诫子书》中所言,一个人要清心寡欲才能“明志”,要平心静气才能“致远”。

这种洒脱的人生,不是玩世不恭,更不是自暴自弃。洒脱是一种思想上的轻装,洒脱是一种目光的朝前。洒脱的人才不会终日郁郁寡欢,洒脱的人才不觉得人生很累。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不至于对生活求全责备,才不会在各种困难的打击之下彷徨失意。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挺起刚劲的脊梁,披着温柔的阳光,找到充满希望的起点。因此,我们应时时保持平和的心态和洒脱的胸襟,让自己活得轻松快乐并充满希望。见利不忘义

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朱熹智慧品读

朱子说:“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天理之所宜”是说:对于讲道义的人,不管自己喜欢与否,只要是符合道义的事情,就要去做,而且要做到最好;不符合道义的事,就算自己再怎么喜欢也不能做。能见利而先思义,在利益面前不为之所动,是君子;见利忘义,抛弃仁义道德,便是为人所不齿的小人。

避免利欲的骚扰,才能使自己的品德得到提高。如果过分贪图利益,勤者成为财富的奴隶,而俭者则成为吝啬鬼。所以,真正的君子,无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平民百姓,强调的都是德行,而不是私利。

有一位老锁匠,一生修锁无数,技艺高超,平易近人,深受人们敬重。渐渐地,老锁匠年纪大了,为了不让自己的技艺失传,他决定为自己物色一个接班人。最后老锁匠挑中了两个年轻人,准备将一身技艺传给他们。一段时间以后,两个年轻人都学会了不少东西。但两个人中只有一个能得到真传,老锁匠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考验。

老锁匠准备了两个柜子,分别放在两个房间里,让两个徒弟去打开,谁花的时间短谁就是胜者。结果大徒弟只用了不到十分钟就打开了柜子,而二徒弟却用了半个小时,众人都以为大徒弟必胜无疑。

老锁匠问大徒弟:“柜子里有什么?”大徒弟眼中放出了光亮:“师傅,里面有很多钱,全是百元大钞。”老锁匠问二徒弟同样的问题,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我没看见里面有什么,您只让我打开锁,我就只打开了锁。”

老锁匠十分高兴,郑重宣布二徒弟为他的正式接班人。大徒弟不服,众人不解,老锁匠微微一笑说:“不管干什么都要讲一个‘信’字,尤其是我们这一行,要有更高的道德操守。我收徒弟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个高超的锁匠,他必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对钱财视而不见。否则,心有私念,稍有贪心,登门入室或打开柜子取钱易如反掌,最终只能害人害己。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

老锁匠的话着实耐人寻味,他把道德作为选择接班人的最终标准,所以二徒弟虽比大徒弟才能差,但最终因为品德高尚而被师傅选为接班人。

仁义道德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力量,它能使人无往而不胜。人生的成就往往是与德行的修养成正比的,要想取得事业上更大的成功,就必须注意自己的德行修养。做人切不能打着仁义道德的幌子,为自己谋取私利,那不是修养德行,而是将道德作为一种工具,是小人的行为。摆脱“机心”,行事戒贪

感时嗟事变,所得不偿失。——苏轼《和子由除日见寄》智慧品读

人之所以不满足是因为有了贪欲。人的欲望就像一个无底的黑洞,永远没有填满的一天。一个人即使赚了亿万财富,如果心被贪欲驱使,那么在生活中也享受不到富足的快乐。因为有欲望的人是刚强不起来的,只有“无欲”才能刚。无欲才能真正刚正,这样的人方能屹立于天地之间。

人的心里往往藏有势利的种子,因为势利才产生“机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势利就是一种欲望。欲望越多,痛苦也越多。贪心不足蛇吞象,想想蛇吞象的样子,会是一种什么感受?咽不进,吐不出,要多别扭有多别扭。什么都想要,最后什么也得不到,反而一辈子将自身置于忙忙碌碌、钩心斗角之中。这样活着,未免太累!

从前,有两位很要好的人,决定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圣。两人背上行囊,风尘仆仆地上路,发誓不达圣山朝拜,绝不返家。他们走了半个月之后,遇见一位白发年长的圣者。这圣者看到两位如此虔诚的人千里迢迢要前往圣山朝圣,就十分感动地告诉他们:“从这里距离圣山还有十天的脚程,但是很遗憾,我在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们分手了。在分手前,我可以满足你们的愿望,只要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一定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此时,其中一人心里想:“这太棒了,我已经知道我想要许什么愿,但我不要先讲,因为如果我先许愿,他就可以得到双倍的好处,而我就吃亏了。”而另外一个人也自忖:“我怎么可以先讲,让我的朋友获得加倍的好处呢?”于是,两个人就开始客气起来。“你先讲嘛!”“你比较年长,你先许愿吧!”“不,应该你先许愿!”

两个人“客套”地推辞一番后,开始不耐烦起来,语气也变了,“你干吗!你先讲啊!”“为什么我先讲?我才不要呢!”推到最后,其中一人生气了,大声说道:“喂,你这个人真不知好歹,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断,把你掐死!”

另外一人没有想到他的朋友居然变脸,并且恐吓自己!于是想,你这么无情无义,我也不必对你太有情有义!我没办法得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于是,这个人干脆把心一横,狠心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这个人的一只眼睛马上瞎掉,而与他同行的好朋友也立刻两只眼睛都瞎掉了!

这个故事中的两个人的下场多么可悲,而导致他们悲惨结局的恰恰是他们心中那种挥之不去的欲望。

人生的许多沮丧都是因为人们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有一句话说得好:“许多人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拥有的也失去了。”苏轼也曾经说过“感时嗟事变,所得不偿失”,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对得不偿失最好的注解了。

其实,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这种欲望变成无止境的贪婪,那我们就在无形中成了欲望的奴隶。在欲望的支配下,我们不得不为了权力、地位和金钱而削尖了脑袋。

我们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是仍觉得不满足,因为在我们看来,很多人比自己生活得更富足,很多人的权力比自己大。所以我们别无出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在无奈中透支着体力、精力与生命。

与其这样,不如淡去心中的欲望,向孔子的学生颜回学习,多加强自身能力和精神境界的修为,只有这样超然物外,不把功名利禄看得太重,才能摆脱尘世间俗物的束缚,让生活循序渐进地好转,我们也不必为了满足欲望而深受负累,从而轻松自在地享受人生。取财有道,不义莫贪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胡雪岩智慧品读

凡事有因才有果,世间没有不劳而获的道理,致富求贵也不例外。我们希求富贵,但富贵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首先制造财富是一个人的义务,然后享受财富才会是人的权利。

这正像有人说过的一句话:“人活着的每一天,都应该努力去追求财富。只要创造的财富是正大光明的,这个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敬与赞扬。”可见虽然人人梦想富贵,但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贵如果来得名不正言不顺,就会像花盆、花瓶中的花一样,迟早会凋谢。而且从天而降的富贵和来路不正的富贵往往会让得到的人失去更多。

传说有个名叫王妄的人,虽然穷困潦倒,但心地善良。这个人三十余岁仍一无所成,也未娶妻,靠卖草维持生活。

有一天,王妄到村北去打草,发现草丛里有一条七寸多长的花斑蛇因为受了伤,动弹不得,王妄遂救了此蛇,带回家中。蛇苏醒之后,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向王氏母子俩颔首点头。王氏母子见状非常高兴,为蛇编了一个小荆篓,小心地把蛇放了进去。从此王氏母子精心照顾小蛇,蛇慢慢长大了。

此时,宋仁宗当政,仁宗整天不理朝政,对宫内生活深感枯燥,想要一颗夜明珠赏玩,公告天下谁能献上一颗,就封官受赏。王妄听闻此事,回家对蛇一说,蛇沉思了一会儿说:“这几年来你对我很好,而且有救命之恩,我总想报答,可一直没机会,现在总算能为你做点事了。实话告诉你,我的双眼就是两颗夜明珠,你将我的一只眼挖出来,献给皇帝,就可以升官发财,老母也就能安度晚年了。”

王妄听后非常高兴,可他毕竟和蛇有了感情,不忍心下手,说:“那样做太残忍了,我不能那样做。”蛇说:“不要紧,我能挺住。”于是,王妄挖了蛇的一只眼睛,把宝珠献给皇帝。宝珠在夜晚能够发出奇异的光彩,把整个宫廷照得通亮,皇帝非常高兴,封王妄为大官,并赏了他很多金银财宝。

皇上得到宝珠后,娘娘也想要一颗,于是宋仁宗下令寻找另一颗宝珠,并说把丞相的位子留给第二个献宝的人。王妄遂起了歹念,想要蛇的另一只眼睛。于是他回到家中去找蛇商量,但是蛇无论如何不给,劝说王妄道:“我为了报答你,已经献出了一只眼睛,你也升了宫,发了财,就别再要我的第二只眼睛了。人不可贪心。”

王妄早已鬼迷心窍,根本不听劝,说:“我不是想当丞相吗?你不给我我怎么能当上呢?况且皇帝已经允诺我了,如果我不把你的眼睛交出去,如何向皇帝交代?帮人帮到底,你就成全我吧!”他执意要取蛇的第二只眼睛,蛇见他变得这么贪心残忍,只好说:“那好吧!你拿刀子去吧!不过你要把我放到院子里去再取。”王妄闻言心中一喜,立刻将蛇放到院子里,转向回屋取刀子。等他出来剜宝珠时,蛇已变成了大梁一般粗,一口将这个贪心的人吞了下去。

这个故事虽然带有几分鬼神气息,但是对王妄的刻画却入木三分。贫困时,他能保持善良的品格,富贵时,却在贪婪的泥沼中越陷越深,直到他为此付出生命。实际上,王妄正是那类为了富贵而丧失道德的人的一个缩影。和那类人相比,那些让财富、权贵长在道德的阳光之下的人,虽然苦心一辈子,也不一定能飞黄腾达,但至少富贵挣一分是一分,不仅用得心安理得,还会让生活细水长流。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道理和古时候是一样的。我们想要得到财富,想要过上好生活,就必须自己动手,坚守道德。只有在付出辛勤努力的同时不逾越道德的底线,我们才能收获甜美的果实。为善不求回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智慧品读

做善事的最高境界和水的品格是一样的。水能够滋润世间万物,但从来都与世无争。水往低处流,它永远处在大家都不愿意待的地方,默默地付出,这也成就了它包容的品格。因此,极致的善就应该像水一样,不应该总将善行记挂在心,也不应该对外宣扬。《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读书人做梦去参加考试,主考官是关公。关公发下题目,他一挥而就。其中卷子里有这样几句话:“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读书人认为,一个人“有心”地去做好事,表现给别人看,或表现给鬼神看,虽然是好事,也没有什么值得奖励的。又例如一个人在扔掉一把不好用的旧刀时不小心伤了人,他并没有存心要伤害对方,虽然是一件坏事,也不该处罚。关公读到此处,拍案叫好,对这个书生也赞赏有加。

这则故事启发我们,一个人如果为了获得赞扬或者私利而施人以帮助,虽然表面上看是好事,最终也不过是伪善。这个故事同时也说明了,故意为善不是善,只有发自内心地做善事,并且不留痕迹,才是真的存善心。

善事是一个人应该做的,不能为了让别人知道才这样做。为了好名声而做善事,那就不算是真正的善事,而那些付出了就苛求别人回报的行为和故意做样子的行为相比,更为可耻狭隘。事实上,当我们不计回报地真心去做善事时,回报反而是超乎意料之外的。

古镇上有一家菜摊,平时顾客不多,因为这里的人都比较穷而买不起菜。不过,经常有些穷人家的孩子来这里转悠。虽然他们只是玩,可摊主还是像对待大人一样与他们打招呼。“孩子们,今天还好吧?”“我很好,谢谢。老板,这些土豆看起来真不错。”“可不是嘛。你妈妈身体怎么样?”“还好,一直在好转。”“那就好。你想要点什么吗?”“不,先生。我只是觉得你的土豆很新鲜!”“你要带点儿回家吗?”“不,先生。我没钱买。”“用东西交换也可以呀!”“哦……我只有几颗赢来的弹球。”“真的吗?让我看看。”“给,你看。这是最好的。”“看得出来。嗯,只不过这是个蓝色的,我想要个红色的。你家里有红色的吗?”“当然有!”“这样,你先把这几个土豆带回家,下次来的时候让我看看那个红色弹球。”“一定。谢谢你,老板。”

每次摊主和这些小顾客交谈时,摊主的妻子就会默默地站在一旁,面带微笑地看着他们。她熟悉这种游戏,也理解丈夫所做的一切。

镇上很多贫困的人家没有钱买菜,也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可以交换。为了帮助他们,他就这样假装着和孩子们为一个弹球讨价还价。就像刚才的这个孩子,这次他有一个蓝色的弹球,可是摊主想要红色的;下次孩子一准儿会带着弹球来,到时候摊主又会让他再换个绿的或橘红的来。当然,打发孩子回家的时候,摊主一定会让他捎上一袋子上好的蔬菜。

许多年过去了,摊主因病去世。镇上所有的人都去向他的遗体告别,包括以前那些和他玩交换东西的孩子们。他们都已经成了或大或小的官员、学者。摊主太太站在丈夫的灵柩前,泪眼蒙蒙地目视他们在灵柩前停留,看着他们把自己温暖的手放在摊主冰冷苍白的手上。

我们很难估量做善事对一个人生命价值大小的影响。也许我们此时的付出不会立刻得到回馈,但是这份付出自会在别人心中留下感恩的种子。这颗种子此时不会萌芽,但终有一天会绽放花朵香飘万里。

在我们每个人的实际生活中,做善事并不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生命需要我们做的是敞开心扉爱他人,真诚地爱他人,去宽慰失意的人,安抚受伤的人,激励沮丧泄气的人。至善无痕,让施予心就像玫瑰花一样散发芬芳。俭而不吝,谦而不卑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菜根谭》智慧品读

生活俭朴是一种美德,可是如果俭朴过分就是吝啬、斤斤计较,反而伤害了与人交往的雅趣;处事谦让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可是如果谦让过分,就显得卑躬屈膝、谨小慎微,反而让人觉得是心计过多。

为人要有品行节操才能立足,如果谦让至伪,节俭到吝,那么节俭的目的何在,谦让的初衷为何?节俭为美德,太过则有伤大雅。礼让是美行,太过则有失常态。所以,处世“过”与“不及”都不可取,只要恰到好处即可。《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却用他的过于节俭成就了吝啬鬼之名。

严监生病重之时,诸亲六眷都来看望。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下。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下,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挂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

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丫鬟无数,良田万亩,此外,在县城里还有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最少也有几百两银子。可笑的是,这样一个家财万贯之人,却因为两根灯草而“死不瞑目”,节俭到这种程度,人们也只能用“吝啬鬼”来“赞扬”他了。

正如人们以节俭为美德一样,从古至今,历代圣贤莫不主张谦虚,而将骄傲视为毒蛇猛兽,避之不及。实际上,谦虚过了头,就会成为一种懦弱。人背负着尊严行走在世间高低不同、起伏不定的道路上,会遇到不同的人,他们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特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借鉴。要想学得别人的长处,我们需要谦虚,因为谦虚是与人相处的法宝,没有人会对一个骄傲自大的人说出自己的经验或宝贵的人生收获。这个时候,人们是躬着腰的,也许会觉得很累——因为背上还背负着尊严。这种疲劳感时刻提醒着人们,要谦虚,但不能谦卑。

一位闻名遐迩的画家每逢有青年画家登门求教,总是很耐心地给人看画指点;对于有潜力的青年才俊,更是尽心尽力,不惜耗费自己作画的时间。一次,一位后辈画家对于前辈的关爱有加感激涕零,老画家微笑着讲了一个故事:

40年前,一个青年拿了自己的画作到京都,想请一位自己敬仰的前辈画家指点一下。那画家看这青年是个无名小卒,连画轴都没让青年打开,便推托事务缠身,下了逐客令。青年走到门口,转过身说了一句话:“大师,您现在站在山顶,往下俯视我辈无名小卒,的确十分渺小;但您也应该知道,我从山下往上看您,您同样也十分渺小!”说完转身扬长而去。青年后来发愤学艺,终于在艺术界有所成就。

这位青年就是年轻时的老画家。他时刻记得那一次冷遇,也时刻提醒自己,一个人的形象是否高大,并不取决于他所处的位置,而取决于他的人格、胸襟和修养。

故事中的年轻画家是谦虚的,但谦虚并不代表要放弃自己的尊严,面对前辈的轻视侮辱,他没有唯唯诺诺地一味谦虚,而是高傲地回拒了,并用一生的时间为自己的高傲积蓄资本,最终成为一位有名的画家。

谦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美德,是人们都应该努力去拥有的,但是凡事都应该适可而止,如果谦虚需要以尊严来换取的话,美德便也不美了。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换一个角度讲,人们不可不谦虚,但过分的谦虚却要不得,即使自己有不如人之处,也要练就一身傲骨,并不断努力,为自己的成功积累资本。虚名会使人失去自我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智慧品读

真正廉洁的人并不一定树立廉洁的名声,那些为自己树立名声的人正是因为贪图名声;一个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不会去卖弄那些技巧,玩弄技巧的人正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拙劣。所以庄子说:至人忘却自我,神人忘却功利,圣人忘却名利。

从前,有一个书生因为像晋人车胤那样借萤火夜读,在乡里出了名,乡里的人都十分敬仰他的所作所为。一天早晨,有个人慕名而来,想要亲自拜访他并向他求教一些问题。可是这位书生的家人告诉拜访者说书生不在家,已经出门了。

来拜访的人十分不解地问:“哪里有人为学一个通宵在夜里借萤火虫的光读书,而清晨大好的时光不读书却去干别的杂事?这不是为学的道理。”家人如实地回答说:“没有其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要捕萤,所以一大早出去了,到黄昏的时候就会回来的。”前来拜访的人大失所望,原来闻名乡里的人不过是一个为得虚名而本末倒置的人。后来这件事传开了,这个书生遭到了乡人的奚落。

这个故事读来令人啼笑皆非。车胤夜读是真用功、真求知,而这个虚伪书生的刻苦不过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放着大好的时光出门捕萤,黄昏再回来装模作样地表演一番,完全是本末倒置,“名”是有了,但时间一长肯定会露出马脚。靠一时的投机哗众取宠,这样的“名”往往很短暂,如过眼云烟,很快会被世人遗忘。

另外,虚名会使人失去自我,使人丧失尊严,更危险的是贪慕虚名可能让对手有机可乘,到时受到的伤害就是无可估量的了。每个人都应该客观地看待自己,做事情量力而行。

有一位武术大师隐居于山林中却名扬在外。有个人千里迢迢来找他,想跟他学些武术方面的窍门。当这个人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从山谷里挑水回来。大师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水都没有装满。按这个人的想象,大师应该能够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于是他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

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适得其反。水洒了,岂不是还得回头重打一桶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还少吗?”大师说着,就让他看了看自己的木桶。原来,桶里画了一条线。

大师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以后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有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世间常有不按自己的底线做事的人,他们表面风光,一旦做起事情来,就露出马脚,让别人笑话不说,还失去了别人的信任。其实,当一个人不为完成一件事而去做事时,往往能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处境,能更好地改变现状。

因此这个世界上有好名声的人,在做事之前通常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会赢得别人的赞誉,他们不过是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在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罢了。其实,我们以赤子之身来此世界,当以赤子之心度此一生。无声名,亦无功利,便是莫大的声名,莫大的功利。“有心”之德,成“无心”之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智慧品读

金熙宗时期,官场腐败,贪污成风,独独小小的邢台县令石琚不忘养德修身、洁身自好。

石琚曾经规劝邢台守吏说:“一个见利不见害的小人,他走运时也就是他快要大祸临头的时候。你敛财无度,不知利害,你自以为是,在我看来却是愚蠢至极。回头是岸,我实不忍见到你东窗事发的那一天。”邢台守吏拒不认错,私下竟反咬一口,向朝廷上书诬陷石琚贪赃枉法。结果,邢台守吏终因贪污受到严惩,其他违法官吏也被一一治罪。石琚因清廉无私,虽多受诬陷却平安无事。

石琚官职屡屡升迁,有人便私下向他讨教升官的秘诀,石琚说:“我不想升迁,凡事凭良心,这个人人都能做到,只是他们不屑做罢了。人们过分相信智慧之说,却轻视不用智慧的功效,这就是所谓的偏见吧。”

天机无限玄妙,而人的智慧却十分有限。邢台守吏自认为自己获利手段高明,敛财无度,结果却死在贪欲围筑的陷阱里。而石琚以德为本,洁身自好,结果却屡屡升迁。

古语云:“贞士无心徼福,天即就无心处牖其衷;险人着意避祸,天即就着意中夺其魄。”就是这个道理。贞士之所以能受到上天的眷顾,是因为他有接受这份眷顾的资格,即良好的道德修养、淡泊的名利观,而险人纵然百般逃避也无法避免祸患,因为他有必须受祸的罪状,即败坏的道德、利欲熏心。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修养、道德以及能力修炼到家的时候,即使我们不急切地追求福分,幸福和幸运也会主动来敲门;而一个险恶的人,因为居心叵测、道德败坏,即便处心积虑地躲避责任和灾祸,早晚也会受到惩罚的。所以生活中那些成功的人往往是不心念成功而诚信做事的人。

有人问一个成功人士:“您苦心孤诣十几年才有今天的成就,那么在您看来,成功的方法是什么?”

这个成功的企业家想了想,然后说:“成功是因为不想成功。”

这个回答让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觉得一头雾水,便问其中的原因。这时从成功人士这里,人们听到了关于成功的另一番解读:“如果我算是成功,我成功的原因是因为我不怎么想着成功,至少不天天想着成功。我想的是:我怎么把我该做的事情做好。”

当一个人不想着成功,只是朝着那个方向努力时,就会收获意外的惊喜。我们每个人都梦想成功,但是梦想仅仅是梦想。当一个人成天想着“我要发财”“我要出名”“要这个要那个”时,美丽的梦想会演变成撕心裂肺、百爪挠心的压力,从而欲望会越来越多,歹念会越积越厚,结果生活就会和梦想背道而驰。

相反,当梦想只是一个方向时,我们就会把集中在压力、欲望上的注意力移到我们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品德修养的完善上来。所谓“无欲则刚”,把精力集中在当下需要解决的事情上,这比过度地关注和执着于梦想更实在。

其实,生活中的“无心”往往是“有心”为之,对于名誉、利益、地位多几分“无心”,对品德、涵养、能力多几分“着意”,我们就会收获意料之中的惊喜。所以,如果一个人想有一番成就,首先要在道德上有所追求和涵养。善始善终,切忌虎头蛇尾

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史记》智慧品读

世人都说“万事开头难”,其实开了头,做到善始善终更难,在最后一刻把开始的事做好才不会有悔恨。

古时候,从事声色之业的妓女在晚年的时候能够结束卖笑生涯成为良家妇女,她过去的生活常常能够得到世人的宽容和理解;而坚守节操的妇女如果在晚年的时候失去了贞操,那么她前半生的辛苦守节都白费了;王侯将相只有能够终生保住自己荣耀的名声,被大家叫作“贤相”,才能被称作“善始善终”。

人的一生不怕开始犯错,怕的是到最后也不知醒悟悔改;一个人的可悲之处不是半生清苦,而是后半生失去坚守。由此才会有“看人只看后半截”的说法。做事要善终,做人应重晚节,这一点在人深陷困境时显得尤为重要。

深陷困境时,胆怯的念头、退却的想法会走进我们的头脑和思维,从而影响我们的判断。此时如果做事无善终,就会功亏一篑;晚年失节,就会让所有的美德都消失殆尽。在这种情况下,成功和幸福都会给失败让路。反之,成功和名誉就会如约而至。

1941年12月,日本侵占中国香港的那一天,年近半百的梅兰芳蓄起了唇髭,没过几天,浓黑的小胡子就挂在了这位唱旦角的艺术家脸上。他年幼的儿子梅绍武好奇地问:“爸爸,您怎么不刮胡子了?”

梅兰芳慈祥地回答儿子说:“我留了胡子,日本人还能强迫我演戏吗?”

不久,他回到上海,住在梅花诗屋,闭门谢客,拒绝为日本人演戏,时常在书房里的台灯下作画,年复一年仅靠卖画和典当度日,生活日渐窘迫。上海几家戏院的老板见他生活如此困难,争相邀他出来演戏,却都被他婉言谢绝。

有一天,汪伪政府的大头目褚民谊突然闯入梅兰芳家,要他作为团长率领剧团赴南京、长春和东京进行巡回演出,以庆祝所谓“大东亚战争胜利”一周年。

梅兰芳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脸,沉着地说道:“我已经上了年纪,很长时间没有吊嗓子了,早已退出了舞台。”

褚民谊阴险地笑道:“胡子可以刮掉嘛,嗓子吊吊也会恢复的。哈哈哈……”

笑声未落,只听梅兰芳一阵讥讽的话语:“我听说您一向喜欢玩票,大花脸唱得很不错。您作为团长率领剧团去慰问,岂不是比我强得多吗?何必非我不可!”褚民谊听到这里,顿时敛住笑脸,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支吾了两句,狼狈地离开了。

梅兰芳蓄须明志,彰显一身傲骨,这是一种爱国精神,同时也是“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坚守。正是因为这样,梅兰芳的艺术大家的风采和精神才更值得人们敬仰。

古语云:“皇天不负有心人。”在这个社会上,成功来自坚持,高贵来自坚守,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常常怀抱一种善始善终的态度、坚持到底的执着,人生就会少些悔恨。

所以,生活中我们应该这样做到善始善终:没有面临抉择时,就努力把手边的事做好,并精益求精;面临抉择时,选择道义,不可贪图一时利益;没有犯错时,继续保持做对事时的态度;做错事时,及时改正,并且避免再犯错;即使我们已经走到了最后一步,也要像迈出第一步时那样,把路走好。以善化恶,以德报怨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菜根谭》智慧品读

在一次战争中,一支小军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激战后两名士兵与军队失去了联系。这两名战士来自同一个小镇。

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安慰。十多天过去了,他们仍未与军队联系上。这一天,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艰难地度过了几天。可也许是战争使动物四散奔逃或被杀光,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过任何动物。他们仅剩下的一点鹿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这一天,他们在森林中又一次与敌人相遇,经过再一次激战,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就在自以为已经安全时,只听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伤在肩膀上!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着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并赶快把自己的衬衣撕下以包扎战友的伤口。

晚上,未受伤的士兵一直念叨着母亲的名字,面无血色。他们都以为熬不过这一关了,尽管饥饿难忍,可他们谁也没动身边的鹿肉。天知道他们是怎么度过那一夜的。第二天,他们奇迹般地得救了。

事隔30年,那位受伤的战士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在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他发热的枪管。我当时怎么也不明白,他为什么对我开枪?但当晚我就宽恕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为了母亲而活下来。此后30年,我假装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我宽恕了他。”

这个受伤的战士明明知道是自己的战友为了独吞鹿肉而想开枪打死自己,但是他也知道这一枪承载了一颗孝心,所以他选择了宽恕和沉默,并维持了他们之间几十年的友谊。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他值得他人同情和原谅的地方,宽恕别人所不能宽恕的,是一种大德和大智慧。

以仇恨对抗仇恨,以抱怨对抗抱怨,以恨对恨,互相敌视的双方永远都不会拨开灰色的心绪。当我们用善行感化仇恨,用恩德融化抱怨时,就会让仇恨和抱怨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这样世界上就有了包容、感恩与和谐。

有个姑娘与男友相恋了四年,可以说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男友。有一天,她发现男友原来另有所爱,于是大为恼怒。在悲愤和绝望之下,她决定报复自己的男友。她忍气吞声,假装对男友好,并做了很多令他家人很感动的事。当这个男人大张旗鼓地请客,并到酒店交了婚宴款,准备与她结婚时,她却突然宣布要与另外一个男人结婚,让所有的人不知所措。

故事中的这位姑娘存有典型的报复心理。她的报复虽然成功了,但是结果又能好到哪里去呢?当初是她被男友抛弃,而现在不过是她自己选择被抛弃罢了,这一次并没有比上一次少多少伤害和痛苦。世上最大的伤害莫过于我们对曾经有过的伤害牢记不忘。当我们再一次记起曾经遇到过的伤害或磨难,这等于我们又受到了一次伤害。

在这个世界上,不要在意我们给人的恩德,不去对抗别人给我们的仇怨,自然会有人生的豁达和生活的和谐。现实生活中,与人相处难免会有摩擦,有时候甚至会因为利益问题而彼此抱怨、仇恨、出卖。这个时候,只有领悟了此番道理,我们才能真正不被烦恼所侵扰,不为仇恨所伤害。生活像流水一样在流动,会带来很多恩惠,也会带走很多仇怨,静观这些来来去去,自然也就了解了“德怨两忘”、“恩仇俱泯”的为人处世之道。天道忌盈,人事惧满

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孟子》智慧品读《孟子》里说,希望自己尊贵,是每个人都有的心愿。人人都有自己可尊贵的东西,只是没有发现,不去思考它罢了。

人生在世,不应该妄自菲薄。一扇小小的窗户,可以射进阳光;一颗小小的星星,可以照亮夜空;一朵小小的花朵,可以满室芬芳;一件小小的善行,可以扭转命运;一点小小的微笑,可以传达情意;一句小小的慰言,可以安慰苦难。所以,小不可轻。即使只是阳光下一粒小小的尘埃,也能够拥有最美丽的飞翔姿态,应该让每一次的飞翔,都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释放出幸福的味道。

水滴虽小,足以穿石;蝼蚁卑微,却能溃堤。小的事物并不一定没有用,相反,有的时候小事物的威力巨大无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即是这个道理。因此,假如你是一个小人物,请不要自怨自艾,更不要感叹自己的渺小和不为人知,因为你有你的力量,可以感动这个庞大的世界。

当然,我们也不能自恃才高,目中无人。一个人的学问越高反而会表现得越谦恭,这是知识与修养给他带来的改变。一位哲学家说:“人的知识就像是一个圆圈,圆圈里面的是你已经知道的知识,圆圈外面代表的是你的未知。圆圈越大的人就越会发现自己的知识很不足。”就像我们说的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是往下弯腰,一个人的学问越高也就显得越发谦虚。

曾子夸赞他昔日同窗颜回的美德道:“我的同学颜回那才是真的有学问的人,明明自己的修养与知识都在很多人之上,但是他每次总是谦虚地向别人请教,做到了老师说的不耻下问。”这一点很难得,因为通常人们都比较自恋,认为自己就是最优秀的,哪里能放下身份向他人请教呢?尤其是一些有才华的人就更不肯放下身份了。

为学与为人的道理是相通的。唐代著名谏臣魏征有言:“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其意也在说明做人要谦虚。人生活在社会上必须要有“空杯”的心态。只有将自己的姿态放低,才能从别人那里学到知识、智慧。大海之所以能成为大海就因为它总是在最低处,所有的溪流都汇集到大海的怀抱中。存好心,做好事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素书》智慧品读

春秋时期,郑国贤大夫公孙侨,字子产,心地仁厚。他常济贫并救人于危难,喜欢行善,特别是从不杀生。

一天,一个朋友送给子产几条活鱼。这些鱼很肥,做成菜肯定是一道美味。子产非常感激朋友对他的关怀,高高兴兴地收下了礼物,然后吩咐仆人道:“把这些鱼放到院子里的鱼池里。”他的仆人说:“老爷,这种鱼是鲜有的美味。如果将它们放到鱼池中,池里的水又不像山间小溪那样清澈,鱼肉就会变得不松软,味道也就不会那么好了。您应该马上吃掉它们。”子产笑了:“这里我说了算,照我说的去做。我怎么会因为贪图美味就杀掉这些可怜无辜的鱼呢?我是不忍心那样做的。”

仆人只得遵照命令。当仆人把鱼倒入池中时,眼见鱼儿悠游水中,浮沉其间,子产不禁感叹说:“你们真幸运啊。如果你们被送给别人,那么你们现在已经在锅中受煎熬了!”

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大自然原本就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一草一木皆为生命。长存一颗慈悲心,不仅仅是一种博大的情怀,更是对人生和自然的一种理解和顿悟。我们从来都是与周围的事物和自然融于一体的,对它们多加关怀实际上也是在关怀我们自身。拥有悯物之心,生命才会安然适意。

所以,黄石公告诫我们,仁慈而爱人,对人对物都富有同情心,那么天底下万事万物都能随你所愿了。这就是《素书》中所讲的“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斑斓的蘑菇看上去很美,但却是有毒的,只能远观而不可品尝;绚烂的花朵,令人欣羡,却可能是捕食其他生命的陷阱。世间的美并非都与善相关,而所有的善行,即使没有光鲜的外表,却都是美丽的。

做人以善良为根,正直为干,丰富的情感为蓬勃的枝丫,才能结出甜美的果实。善良的情感及修养是人的核心。帮助身边正遭受痛苦和不幸的人,犹如在风吹落叶时扫出一条可供行走的宽阔大道,当这条大道呈现在你的面前时,与人方便的同时,自己也不会再受荆棘满布的曲折小径之苦。

慈悲仁善可以匡扶世间的正义,能够为人和社会带来无限福音。不管是大善还是小善,只要为善,善举便可得回报。这便是“有颗好心,就有满手好事”的道理。对他人施以善、赐予福,本不求回报,可心却瞬间变得愉悦而坦然,而他人也会因为你的善而感到心情舒畅,这是一种心灵上的互相慰藉。

播下慈悲的种子,世人都可享用丰硕的果实;留下几句仁爱的语言,世间都将充满温暖的和风。种子探头笑,和风拂柳枝,此中风情,此间美丽,都令人心中漾满欢喜。远离诱惑,不失本性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智慧品读《左传》提出过人生有“三不朽”的著名论断,意思大概是说:人生短暂,若想有所作为,传于后世,有三种途径:最有价值的是能够修养完美的道德品行,其次是建立伟大的功勋业绩,最后是确立独到的论说言辞。正如古人所言,功高、才高均不如德高。于普通人而言,立功与立言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立德却可以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开始做起,只要人们开始有了敬畏之心,有了道德意识,就已经走在立德的路上了。崇高的气节是人们灵魂深处散发的馨香,与其靠一时的小聪明哗众取宠,不如以芬芳遗惠后人。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就以高尚的气节名享千秋。文天祥,字宋瑞,江西吉水县人。20岁时举进士,为廷试第一。1259年,元兵大举进攻南宋,宦官董宗臣劝皇帝迁都逃跑,文天祥上书坚决反对,并请求皇帝安定民心,诏杀董宗臣。

1274年秋,元军逼近宋都临安,宋帝下令全国征军护驾。文天祥在赣州招募豪杰志士,组织了一支数万人的“勤王军”,于1275年抵达临安。1276年初,常州危急,文天祥派出部将率兵救援,但未能解常州之围,元兵趁机向临安发动最后攻击,文天祥只得退往临安。回临安后,文天祥与名将张世杰主张集中临安的全部“勤王军”和元兵决战。但当权宰相陈宜中一味对元兵屈膝投降,元兵得寸进尺,步步进逼。

1276年,文天祥以右丞相兼枢密使的身份和元军谈判,但被元将伯颜扣押。文天祥在伯颜的威逼利诱下,毫不妥协,因此被扣押北上。到江苏镇江时,文天祥趁机脱逃,历尽艰险乘船到达福州。文天祥又受命外出招募军队,他遣将收复数地,又得到江西兵来援,一时声势大振。此后文天祥又率众反攻江西,给元军以沉重打击。但毕竟文天祥所组织的军队没有战斗经验,被元军击溃,文天祥侥幸脱身。

1278年,文天祥组织军民继续抵抗,后来因叛徒出卖被俘,在零丁洋,他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诗句。宋亡后,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历尽折磨,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正气歌》,表达了视死如归的决心。1282年,元世祖忽必烈无比佩服他的气节,亲自劝降,文天祥依然守节不屈。元世祖下令处死文天祥,以绝后患。

文天祥的高风亮节,即使不着一字,也尽得世人赞颂,他的诗品、人品统一和谐,真的是日月辉耀、相得益彰。

文天祥殉难后,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他。曾参加过义军的王炎午写了《望祭文丞相文》,赞扬文天祥像岁寒的松柏一样坚贞,他的死使“山河顿即改色,日月为之韬光”。1323年,在文天祥家乡吉州的郡学里,他的遗像挂在先贤堂,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并列祭祀。1376年,北京教忠坊建立了“文丞相祠”,后来,他的家乡吉州庐陵也建立了“丞相忠烈祠”。文天祥的文集、传记在民间流传很广,历久不衰,激励着民族的正气。贤人已逝,其言犹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知激励了后世多少优秀儿女在祖国生死存亡之际,舍生忘死,维护民族大义。所以,堂堂正正,不失本性才是为人之道。为善举不为恶行

然则有所不为,亦将有所必为者矣。——《后汉书》智慧品读

孔子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他所谓的求,不是“努力去做”的意思,而是“想办法”。如果是违反原则去求来的,是不可以的,所以他的话中便有“可求”和“不可求”正反两个道理。《后汉书》中说,做事要有原则,有些事情不能去做,有些事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