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06:18:38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试读:

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同年龄儿童认识能力的差异主要是由加工容量、加工策略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持此观点的学派是(  )。[统考2019年研]

A.皮亚杰学派

B.新皮亚杰学派

C.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D.精神分析学派【答案】B【解析】A项,皮亚杰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以儿童心智发展为基础,进而研究人类认识的发生和变化,创立了发生认识论。B项,新皮亚杰理论学派是对皮亚杰学派的修正和发展。皮亚杰之后的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应该通过将皮亚杰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结合起来,从而研究儿童智力的发展。如果能用信息加工理论来建立一个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智力发展的程序模式,就可以对儿童的智力发展设计出比较确切的模式。C项,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D项,精神分析学派由弗洛伊德开创。弗洛伊德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与心理的应用。

2在孕期的个体发展中,致畸因素最容易造成潜在危害的时期是(  )。[统考2019年研]

A.胚囊期

B.胎儿期

C.胚胎期

D.受精卵期【答案】C【解析】胚胎期是胎儿器官分化、生成的关键期。如果某一器官或生理系统在这一阶段没能形成,那么胎儿出生后将形成永久性的残疾。这一时期同时也是胎儿发育的最敏感期,放射性、药物、感染等各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甚至是早产、流产。

3给6个月的婴儿反复呈现一个红色的气球开始时婴儿会一直盯着看,后来婴儿的注视时间减少。这时换一个黄色的气球呈现给婴儿,婴儿的注视时间又会增加。这一过程称为(  )。[统考2019年研]

A.同化与顺应

B.延迟模仿

C.操作性条件反射

D.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答案】D【解析】A项,皮亚杰认为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同化”和“顺应”两个基本过程。同化是指吸收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并结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B项,延迟模仿是皮亚杰在论述表征发展时所提到的,是指对之前观察到的他人行为进行模仿。C项,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其核心内容是:如果一个人做出组织所希望的行为,那么组织就提供强化这种行为的因素;如果做出组织所不希望的行为,组织就应该给予惩罚。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学习了组织希望的行为并矫正了不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D项,习惯化是指由于重复呈现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发个体对该刺激反应减少的现象。它是婴儿早期重要的学习形式,也是记忆发生的重要标志。去习惯化是指若重新给婴儿呈现一个新异刺激,则婴儿会恢复对该刺激的注意力。

4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需一次经过的阶段是(  )。[统考2019年研]

A.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性别认同

B.性别稳定性、性别认同、性别恒常性

C.性别认同、性别恒常性、性别稳定性

D.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答案】C【解析】性别认同是指婴儿在生理上可以对自己是男性或者女性进行区分;性别恒常性是指男孩长大变成男人,女孩长大变成女人;性别稳定性是指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着他的穿着、打扮或是说话声音等轻易改变。2岁左右的婴儿可以分辨自己的性别,以及照片上他人的性别;4岁左右的婴儿开始理解性别恒常性;6、7岁左右的儿童能够理解性别稳定性。

5发展心理学家劳拉认为:所有儿童在智力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同样的阶段;儿童之间会有差异,聪明的父母会生出聪明的孩子;只要儿童面临疑难或挑战,其才能就会显现出来。劳拉所持的发展观是(  )。[统考2019年研]

A.连续观、教养观和被动观

B.阶段观、天性观和主动观

C.阶段观、天性观和被动观

D.连续观、教养观和主动观【答案】B【解析】“所有儿童在智力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同样的阶段”属于阶段观,即个体的发展会经历各个不同的阶段,它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聪明的父母生出聪明的孩子”属于天性观,即遗传因素对个体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只要面临疑难或挑战,儿童才能就会显现”属于主动观,即个体面临困难时,会自己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发展。

6下面(  )项不是成年晚期情绪情感的一般特点。[浙江理工大学2018年研]

A.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

B.各种“丧失”是情绪体验的最重要的激发事件

C.比较容易产生抑郁感、孤独感、衰老感和自卑感

D.比较容易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答案】D【解析】人到老年期,由于生理、心理的退行性变化以及退休后角色地位、社会交往的变化,比较容易产生抑郁感、孤独感、衰老感和自卑感等消极情绪情感。

7普莱尔(W.Preyer)奠定科学儿童心理学基石的代表作是(  )。[统考2018年研]

A.《一个婴儿的传略》

B.《儿童心理》

C.《科学儿童心理学》

D.《儿童心理之研究》【答案】B【解析】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每天进行系统观察,有时也进行一些实验性的观察,最后把这些观察记录整理成一部有名的著作《儿童心理》,于1882年出版。这本书被公认是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8皮亚杰认为,思维起源于动作,而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  )。[统考2018年研]

A.同化

B.顺应

C.平衡

D.适应【答案】D【解析】皮亚杰认为心理因素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才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与本质。

9在儿童早期,常常会说出一些简略、断续、语法不完整的句子。这一现象被称为(  )。[统考2018年研]

A.单词句

B.电报句

C.词汇爆炸

D.规则扩大化【答案】B【解析】婴儿在10~15个月平均每月掌握1~3个新词,19个月的时候能说出50个词,此后婴儿掌握新词的速度进一步突然加快,平均每月掌握25个新词,这就是19~21个月的“词语爆炸”现象。在此后的2个月内,婴儿说出的第一批一定声调的双词句,从而结束单词句阶段。双词句比单词句表达的意思更明确,已经具备语句的主要基本成分。但是,它仍然简略、断续、不完整。有些看起来更像人们打电报时所用的语言,被称为电报句;有些则是由一个常用词作为主词,再加上一个指代事物、动作或属性特征的词语,称为主词句,如“那书”“嘿,气球”“更多牛奶”等。

10在儿童大脑机能发展过程中,α波和θ波之间对抗最激烈的年龄一般是(  )。[统考2018年研]

A.2~3岁

B.5~6岁

C.7~8岁

D.9~10岁【答案】B【解析】幼儿脑电发展过程中存在两个明显的加速期,第一个加速期在5~6岁,表现为枕叶α波和θ波斗争最为激烈,α波逐渐超过θ波;第二个加速期出现在13~14岁,表现为除额叶外,整个皮质中α波和θ波斗争基本结束,θ波基本上被α波所代替。

11持后天决定论的是(  )。[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研]

A.经典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皮亚杰

D.人本主义【答案】A【解析】A项,经典行为主义是后天(环境)决定论,否定先天遗传的作用。B项,精神分析学派主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并重。C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并重。D项,人本主义主张人性本善,人会变坏是后天环境造成的,即遗传与环境的作用并重。

12横向研究是(  )。[中山大学2017年研]

A.相同的人在不同时间的再次测量

B.不同年龄组在同一时间被测量

C.个体的不同性格属性在同一时间内被测量

D.一个群体的行为被不同研究者同时测量【答案】B【解析】横向研究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研究设计。

13向幼儿讲述“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告诉幼儿东郭先生让狼藏进了自己的书袋,后来猎人赶来了。这时候向儿童提问“猎人知不知道书袋里藏有狼”,这一问题考察的是(  )。[统考2017年研]

A.空间认识

B.道德判断

C.自我观念

D.心理理论【答案】D【解析】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心理状态与外在行为的认知能力,即对自己或他人的信念、愿望和意图的理解能力。对心理状态的常数认识以“信念-愿望系统”为基础,个体在4岁左右开始形成,成功的标志为完成“错误信念任务”,“猎人知不知道书袋里藏有狼”对幼儿来说是“二级错误信念任务”。

14根据塞尔曼对观点采择的研究,儿童能从中立的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和别人的想法与行为,这属于(  )。[统考2017年研]

A.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

B.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

C.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

D.相互观点采择【答案】D【解析】3~6岁,自我中心或无差别的观点阶段,儿童不能认识到自己观点与他人的不同;6~8岁,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原因;8~10岁,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阶段,儿童能考虑他人观点,但不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10~12岁,相互观点采择阶段,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从中立的第三者角度来看待自己和别人的想法和行为,儿童能够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因此属于相互观点采择阶段。

15在人生的不同发展时期,智力活动的任务(性质)不同,儿童青少年时期智力发展的根本特征是获取,而成年时期智力活动的性质是运用。该理论的提出者是(  )。[统考2017年研]

A.沙伊

B.莱文森

C.哈维格斯特

D.埃里克森【答案】A【解析】沙伊提出智力适应理论,认为智力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发展,他将人的智力发展过程划分为不同阶段:①获取阶段——儿童青少年时期;②实现阶段——青年期;③责任阶段——中年期;④行政阶段——成年期;⑤整合阶段——老年期。

16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首都师范大学2016年研]

A.横断研究发现智力在25岁左右的开始下降

B.纵向研究发现成年人的智力稳定不变

C.横向研究的主要缺点在于练习效应

D.纵向研究的主要缺点在于同辈效应【答案】B【解析】A项,横断研究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因此横断研究无法发现智力随年龄发展变化的资料。B项,纵向研究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因此能发现成年时期智力的稳定情况。C项,横断研究只测量一次,因而不存在练习效应。D项,横断研究可能出现同辈效应,而纵向研究可能出现跨代效应。

17埃里克森认为主动感的获得是幼儿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未获得主动感可能会影响其(  )。[西南大学2016年研]

A.希望品质

B.能力品质

C.意志品质

D.目标品质【答案】D【解析】埃里克森将个体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并提出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品质。A项,婴儿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B项,学龄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C项,儿童早期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和克服羞怯和疑虑感,体验意志的实现。D项,幼儿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标的实现。

18婴儿主要的思维形式是(  )。[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研]

A.抽象逻辑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直觉行动思维

D.初期创造思维【答案】C【解析】C项,直觉行动思维是婴儿的主要思维方式。A项,抽象逻辑思维是在幼儿时期开始萌芽,直至青少年时期才开始占优势。B项,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时期占主导的思维方式。D项,初期创造思维是学龄期儿童逐渐发展出来的。

19进行三段论推理时,有时出现错误的结论。例如“有些哲学家是诗人,有些诗人是画家,所以有些哲学家是画家。”伍德·沃斯对这种错误推理的解释是(  )。[统考2016年研]

A.前提逻辑量词产生气氛影响人的结论

B.没有根据前提建立更多的心理模型

C.在推理过程中没有集中注意力

D.个体错误地解释了前提【答案】A【解析】三段论推理中,前提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具体地说,就是两个肯定前提使人得出肯定结论,两个否定前提使人得出否定结论,而一个肯定前提和一个否定前提则使人倾向于作出否定结论,前提所使用的逻辑量词(如所有、一些等)产生一种“气氛”,使人们容易接受包含有同一逻辑量词的结论,但是这样的逻辑推论所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题中推理的错误主要是由于逻辑量词产生的气氛效应。

2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语言的特征的是(  )。[统考2016年研]

A.具有社会性

B.具有句法规则

C.有限的词语能产生无限的语句

D.词语与其所代表的意义的联系是必然的【答案】D【解析】语言的特征有:①创造性,是指人们使用有限数量的词语和组合这些词语的规则,便能产生或理解无限数量的语句;②结构性,是指语言受到规则的限制,通过一定的语法规则将个别单词组合成有意义的句子;③指代性,是指语言的各种成分都指代一定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④社会性与个体性,是指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交际活动,因此具有社会性,而语言行为也据有个体的特点;⑤意义性,是指每一个词或者句子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含义能够式彼此相互理解和相互交流。但语言符号与其所代表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的联系。

21大多数儿童在许多记忆任务上的成绩随年龄增长而提高,持信息加工观点的研究者对这一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统考2016年研]

A.发展过程中具体的记忆发展变化

B.父母和老师的强化效应随儿童年龄逐渐积累

C.随儿童成长,他们可相对使用更多样化的记忆策略

D.对儿童而言,记忆能力的测量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而变的更可靠【答案】C【解析】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能力与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有关,如工作记忆容量的提高,记忆策略的使用等。弗拉维尔等人提出了记忆策略发展的三个阶段:①0~5岁,无策略;②5~7岁,不能主动应用策略,需要诱导;③10岁后,主动自觉采用策略。

22以下关于儿童“第一反抗期”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研]

A.儿童的第一反抗期与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紧密联系,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过程

B.儿童对父母的反抗行为是发展中的不健康现象,应通过教育等手段使之消除

C.如果父母过于溺爱,一切欲望有求必应,会剥夺儿童自我发展的机会

D.在幼儿期经过了反抗期者自主性强;未经历反抗期者,一般都有自主性和主动性缺乏的倾向【答案】B【解析】2~3岁的儿童,随着其动作和认知能力的显著发展,他的探索欲望和自我主张越来越强烈,独立性和自主性也相应发展起来,幼儿初步认识到作为个体的“我”以及“我”的力量,但他们的欲望和要求常常遭到父母的禁止和限制。欲望、自我主张遭到阻止的幼儿则用反抗和拒绝行为来表明自己同别人的意志之间的冲突,他们不仅拒绝成人的命令和要求,甚至拒绝成人的帮助,事事要“我自己来”,这种持有强烈的自我主张,以及对别人的命令、要求、帮助予以拒绝的态度,称为第一反抗现象,这个时期称为第一反抗期。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反抗期”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随着幼儿活动能力的增强、知识的不断丰富,孩子的心理变化急剧,特别是孩子的需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成人往往还是用老眼光去看待孩子、要求孩子,因而引起孩子的种种反抗行为。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如果孩子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反倒会影响到他今后的成长。所以说经历“反抗期”是孩子正常发育的必然阶段。

23下列有关幼儿概念发展的表述,错误的是(  )。[统考2015年研]

A.一般只能掌握比较具体的事物概念

B.能掌握左右概念的相对性

C.事物概念的掌握先于数概念的掌握

D.所掌握的概念内涵往往不够精确【答案】B【解析】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直接受他们概括水平的制约。幼儿概括的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一个词最初只代表一个或某一些具体事物的特征,而不是代表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②概括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如幼儿大多以功用性特征说明关于事物的概念;③概括的内涵往往不精确,有时失之过宽,有时又失之过窄。数概念是一种更加抽象的概念,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对于数概念的掌握比实物概念晚些,也较困难些;而左右概念属于关系概念,较为复杂和抽象,因此幼儿还不能掌握左右概念的相对性。

24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老年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  )。[统考2015年研]

A.繁殖感

B.亲密感

C.完善感

D.认同感【答案】C【解析】埃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过程的八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其中第八个阶段为老年期,从50岁直到死亡,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25在个体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假想的观众”和“独特的自我”等现象的时期是(  )。[统考2015年研]

A.幼儿期

B.青少年期

C.成年时期

D.成年中期【答案】B【解析】青少年期,个体在身体上、认知上和社会情感上都会经历巨大的变化,这个时期他们对自己会非常地关注,自我意识显著提高。青少年相信自己是独特、无懈可击、无所不能的,他们认为别人非常关注他们,也就出现了“假想的观众”和“独特的自我”等想象。

26小明两岁时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唐诗。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这种学习属于(  )。[统考2015年研]

A.刺激-反应学习

B.言语联想学习

C.概念学习

D.规则学习【答案】B【解析】B项,言语联想学习是指根据言语刺激与反应行为的顺序组合而成的反应,包括字词的形声义的联想和言语顺序的学习。题干中小明背诵古诗,是言语联想学习。A项,刺激-反应学习,即操作性条件作用,其过程是:情景-反应-强化,即先有情景做出反应动作,然后得到强化。C项,概念学习是指对刺激进行分类时,学会对一类刺激作出同样的反应,也就是对事物的抽象特征作出反应。D项,规则学习是指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27在(  )阶段,儿童能够利用表征来思考客体和事件。[西南大学2014年研]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答案】B【解析】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A项,感知运动阶段,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B项,前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儿童能运用表象和符号思维,即儿童能用某一事物代表或表征其他事物来描述外部世界。C项,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获得了守恒性,这个阶段的儿童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事物的运算。D项,形式运算阶段又称为命题运算阶段,它的最大特点是儿童的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

28“想象观众”是(  )容易出现的现象。[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研]

A.婴儿期

B.儿童期

C.青春期

D.中年期【答案】C【解析】处于青春期的个体会再度出现自我中心,还会出现想象观众,即认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别人的关注。因为个体出现“想象观众”,所以会格外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

29幼儿园里,小明和小红正在玩“过家家”,这是一种(  )。[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研]

A.功能性游戏

B.构造性游戏

C.象征性游戏

D.规则性游戏【答案】C【解析】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将儿童的游戏分为功能性游戏、构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A项,功能性游戏,即无象征性,从动作的本身获得乐趣。B项,构造性游戏,即有一定创造性,但离不开实物。C项,象征性游戏,即渐渐脱离实物。D项,规则性游戏,即游戏遵守规则。

30在维果茨基看来,人类心理的实质是(  )。[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研]

A.信息加工的产物

B.个体生物成熟的表现

C.物质生产工具导致心理变化的结果

D.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答案】D【解析】D项,人类心理的实质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这是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A项,人类心理的活动是信息加工的产物,这是认知理论的观点。B项,个体生物成熟的表现,这是成熟说的观点。C项,物质生产工具导致心理变化的结果,这是维果茨基的工具论。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毕生发展理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统考2019年研]

A.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在各个阶段是恒定的

B.任何时候的发展都是获得与丧失,成长与衰退的整合

C.发展并没有在成熟时结束,而是贯穿于整个生命过程

D.因年龄增长导致的功能丧失可以通过提升其他技能得到弥补【答案】BCD【解析】毕生发展观的主要观点有:①心理发展贯穿一生;②不同心理机能的发展形态和发展速率有差异,发展较早者衰退也较早,反之亦然;③心理发展总是由生长和衰退两个方面构成的;④心理发展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即由于生活条件和经验的变化,个体心理发展也出现变化;⑤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有成熟、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⑥生物学与文化的影响在毕生发展中会有所变化。

2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浙江理工大学2018年研]

A.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

B.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C.思维的抽象逻辑性是主要特点

D.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答案】ABD【解析】幼儿思维的特点有:①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②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③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C项,思维的抽象逻辑性是初中生思维的主要特点。

3按照罗斯(E.Ross)的研究,濒临死亡者体验的内容有(  )。[统考2018年研]

A.否认死亡

B.接受死亡

C.沮丧情绪

D.愤怒情绪【答案】ABCD【解析】库布勒·罗斯把临终的状态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①否认阶段:病人否认死亡的现实。②愤怒阶段:病人,常表现出愤怒情绪,迁怒家属及医护人员。③乞求阶段:病人希望发生奇迹。④抑郁阶段:当病人知道死亡无法避免之后,便进入重度抑郁。⑤接纳阶段:病人开始接纳一切,对自己即将面临的死亡有所准备。

4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以下特点(  )。[江西师范大学2017年研]

A.客体永久性

B.自我中心性

C.抽象性

D.不可逆性【答案】BD【解析】皮亚杰把2~7岁儿童思维归属于“前运算阶段”。这阶段儿童思维基本特点是: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刻板性、集中化。

5下列选项中,可以为关键期的存在提供证据的有(  )。[统考2017年研]

A.恒河猴的社会性发展

B.人类语言的习得

C.动物的视觉剥夺

D.鸟类的印刻【答案】ABCD【解析】关键期是指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恒河猴的社会性发展、鸟类的印刻、人类语言的习得及哺乳动物的双眼视觉都可证实关键期的存在。

6安斯沃斯设计了一种被广泛用来测量婴儿依恋品质的试验程序,下列关于该程序特征的阐述错误的是(  )。[统考2016年研]

A.评估家庭中亲子互动的频率

B.观察婴儿在某种设置的情况中是否表现出寻找依恋对象

C.观察各种社会性情境中亲子互动,以评估儿童依恋特征

D.观察不同文化中的亲子互动,以揭示婴儿依恋本质特征的跨文化差异【答案】AD【解析】安斯沃思等人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考查了婴儿的依恋类型。该试验程序并不是为了评估亲子互动频率,也没有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施测。

7下列观点属于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的有(  )。[统考2015年研]

A.两种工具观

B.发生认识论

C.最近发展区学说

D.智力发展内化说【答案】ACD【解析】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其主要观点包括:①两种工具观,维果茨基提出由于间接的“物质生产工具”而导致人类的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工具,即符号、语言等这些人类特有的工具,使人的心理发生了质的变化;②“最近发展区”是指心理发展的潜力,维果茨基依据最近发展区提出了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观点;③智力发展内化说指出,心理机能改变的过程是将社会文化的外部活动形式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结构,智力发展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

8婴儿的依恋类型可分为(  )。[西南大学2014年研]

A.安全依恋型

B.回避的非安全依恋型

C.矛盾的非安全依恋型

D.混同型【答案】ABC【解析】安斯沃斯最初通过陌生情境法发现,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大致可分为三种: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其中反抗型又称为矛盾型,且回避型与反抗型都属于不安全型依恋。最后又提出了最不安全的依恋类型,即混乱型。

三、名词解释题

1横断设计[首都师范大学2016年研;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横断研究又称为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研究范式。这种范式在实际工作中使用较多。研究者可以通过选取生理成熟度不同的群体或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来研究某一个特定发展领域在不同年龄的发展状况。横断研究的优点有:①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群体的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发展的年龄特征;②由于能够同时对几个年龄群体进行调查测量,获得的信息量大;③经济且费时短。横断研究的缺点有:①年龄效应可能会与同辈效应相混淆;②由于在横断研究设计中每个人只在某个时间点上接受测查,因而研究者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

2发展关键期[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研]

答:发展关键期是指某一特定经验必须在个体发展的特定时间获得,某种反应必须在这个特定时间发生,否则发展就会产生持久性问题,这种反应就很难获得。关键期的最基本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一般认为有四个领域的研究可以证实关键期的存在:①鸟类的印刻;②恒河猴的社会性发展;③人类语言的习得;④哺乳动物的双眼视觉。缺失了关键期内的有效刺激,往往会导致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低下,且难以通过教育与训练得到改进。

3去习惯化[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去习惯化是指已经对某一刺激形成习惯化的婴儿,当呈现另一新的刺激物给他时,又会引起他的注意的现象。运用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方法,可以测量婴儿的图形知觉、深度知觉、颜色知觉等感知能力,还能测量婴儿的注意及记忆能力。习惯化、去习惯化程序包含两个阶段:①习惯化阶段:婴儿握住物体;当婴儿放开物体代表该次尝试结束;重复这一过程若干次。在这些尝试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婴儿抓握时间在减少。②去习惯化阶段:当经过两次以上尝试,证实婴儿已习惯于一个物体后,将一个新物体放在其手上,观察到其新异反应或抓握时间增加。

4客体永久性[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客体永久性是皮亚杰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时所使用的一个概念,是指儿童虽然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但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即当客体从婴儿的视野中消失时,他能知道这并非是客体不存在了,而是被藏在了某个地方。客体永久性的获得是感知运动阶段中的一次质变。

5性别角色认同[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性别角色认同是指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即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性还是女性的认知和接受。幼儿期大多数儿童开始认同父母,内化父母的标准、价值、态度和世界观,性别角色认同是其中的一部分。亲子关系的质量会对儿童性别角色认同有重要的影响。

6同一性混乱[南开大学2013年研]

答:同一性混乱是埃里克森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的一个术语,是指青年在寻求自我同一性过程中出现的同一性失败的一种现象,埃里克森把获得自我同一性的另一个极端称为“同一性混乱”。个体发展到青年期,自我意识大为增强,并进一步把过去的经验和对未来的预期进行一种新的混合。但常常没有来得及认识自我,就要面临生活及社会的多重选择。他们的情绪往往陷入困境,他们的自我、本我和超我失去平衡而陷入冲突,产生同一性混乱。

四、简答题

1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研;北京大学2017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研]

答: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和六阶段理论。(1)前习俗水平(0~9岁)

第一水平的儿童处于外在控制时期,服从权威人士的道德规范,遵循获得奖赏、逃避惩罚的道德原则。

①阶段一为避免惩罚阶段。儿童专注于行为后果,遵从他人的规则以避免惩罚、得到奖赏。

②阶段二为相对功利阶段。儿童开始基于自己的利益和他人将给予的回报来考虑是否服从,以被满足的程度来评价行为。(2)习俗水平(9~15岁)

第二水平的儿童将权威的标准加以内化,他们服从法则以取悦他人或维持秩序。

①阶段三为寻求认可阶段。儿童希望取悦他人、帮助他人,会根据行为者的动机、特点以及当前情境评估行为。

②阶段四为顺从权威阶段。儿童开始考虑到社会体系、良心、自己的责任,显示出对较高权威的尊重,并力图维持社会秩序。(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第三水平的儿童有了真正的道德概念,道德观完全内化,儿童认识到道德原则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从中进行选择。

①阶段五为法制观念阶段。人们以理性的方式思考,重视多数人的意愿和社会福利,认为依法行事是最好的行为方式。

②阶段六为价值观念阶段。人们依据自己内在的标准行事,行为受到自我良心的约束。

2举例说明发展研究中的同辈效应(Cohort effect)。[北京大学2018年研]

答:(1)同辈效应(Cohort effect)是指在横断设计中,由于个体出生在特定时期并成长在特定历史情境中所带来的对个体发展研究的干扰效应,也就是说两个年龄组被试之间的差异可能并不是由个人发展造成的,而是由两组被试所经历的社会历史情境不同造成的。(2)例如,“90后”与“70后”相比,思想更加开放。此现象除了与个人发展有关,还与所经历的社会历史情境有关。“70后”生活在“文革”后期及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年代,而“90后”生活在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这就使得90后相比70后,更愿意接触新事物,思想更开放。

3比较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和聚合交叉研究并说其优缺点。[浙江师范大学2018年研]

答:(1)横断研究

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研究范式。横断研究的优点有:①可同时研究较大样本;②可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③省钱、省时、省力;④不存在重复测量的问题。横断研究的缺点有:①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缺乏连续性;②难以确定因果关系;③取样程序较为复杂;④存在世代效应。(2)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是指对同一个体或年龄组的被试,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其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连续观察和研究,也称为追踪研究。纵向研究的优点有:①系统详尽地了解发展的连续过程、显著的阶段特征和量变质变规律;②有助于确定因果关系。纵向研究的缺点有:①被试的流失;②反复测量引起练习效应,降低数据可靠性;③研究周期长,额外变量增多;④费时费力,成本较高。(3)聚合交叉研究

聚合交叉研究是指选取不同年龄的被试对其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追踪研究。聚合交叉研究的优点有:①克服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各自的不足之处,汲取它们各自的长处,科学性和适用性很强;②既将心理发展作为特殊的运动形式,又看到其共同之处,从而横向延伸到各个年龄阶段,还通过追踪研究、获得心理结构、属性、规律发展的较全面资料;③将共时性和历史性统一起来,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理,缩短了长期追踪的研究时间。聚合交叉研究的缺点有:①成本高;②取样复杂。

4简述毕生发展观的基本观点。[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研]

答:毕生发展观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以下六点:(1)发展是跨越终生的。发展是一个终生过程,个体适应自己所选择的情景的能力在变化,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特征和价值,不存在哪一个时期更重要或不重要的问题。(2)发展既包含了得,也包含了失。发展是朝向多个方向的,人们会通过学习来管理得失或对此进行补偿,以求尽可能多的得,尽可能少的失。(3)生物学和文化的相对影响在生命全程中会变化。生物学的影响会在一个人变老时减弱,但是文化的支持则可能对此有所补偿。(4)发展包含了资源的不断再分配。个体会选择用他所拥有的一切做各种各样的“投资”。这些资源可能有助于成长、维持或恢复、应对无法维持和恢复时的丧失。在这三种技能上的资源分配,在人的一生中会发生变化,因为可用资源的总量是在减少的。(5)发展是可修正的。发展的可塑性贯穿人一生,但发展的限度和可塑性程度都有不同。(6)发展受到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每个人的发展都是在多重背景中进行的。

5儿童心理学发展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趋势。[苏州大学2016年研]

答: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于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是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有经历了以下演变过程:(1)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2)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全程率先做了研究;(3)一般认为,美国在1957年出版的《心理学年鉴》中,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为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6简述视觉悬崖实验,并分析其自变量和因变量。[北京大学2013年研]

答:视崖实验是沃克和吉布森进行的一项研究婴儿深度视觉的实验。视崖装置由一张1.2米高的桌子和一块置于顶部的、透明的厚玻璃组成。桌子的一半是用红白图案组成的结实桌面,作为浅滩。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在桌子下面的地板上,作为深渊。在浅滩边上,图案垂直降到地面,虽然从上面看是直落到地上的,但实际上有玻璃贯穿整个桌面,在浅滩和深渊的中间是一块0.3米宽的中间板。

这项研究的被试是36名年龄在6~14个月之间的婴儿。这些婴儿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自己孩子,然后再在浅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结果发现,绝大部分的婴儿拒绝爬过深渊,但都能爬过浅滩。实验证明,6个月的婴儿已经具有深度知觉。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深度,有两个水平:浅滩和深渊。因变量是婴儿的行为,即爬过浅滩或者深渊。

五、综合题

1论述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河北大学2018年研]

答:动作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直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多年来,心理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对动作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存在着“助长”与“诱导”的不同理解。其实对于动作与婴儿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应进行动态的、细致的、发展性的分析,而不能简单地、静态地一言而概之。(1)从心理的起源与发展来看,动作对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①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看,认识并不源于个体与生俱来的简单感知觉,而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只能是动作。主体要认识客观外界就必须对客体施加动作,在实施动作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相互改变。

②从个体智力的最初表现形式——感知运动智力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可以看到动作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在有目的的动作形成阶段(4或5个月~9或10个月),婴儿开始对自己动作所导致的结果感兴趣,并为了让自己感兴趣的结果重现会重复相应的动作,表明个体行为的“手段”与“目的”开始分化,智力的最初形式——感知运动智力始见端倪。

③在范型之间、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协调阶段(9或10个月~11或12个月),动作的功用性进一步明确,动作目的与方法之间开始协调,已有的动作范型开始可以组合起来以达到新的目的。随后,婴儿能够通过偶然的尝试发现新的动作方式(11或12个月~18个月),在实施动作的过程中获得对客观外界的最初认识。

由此可见,在个体思维、智力的发生过程中,动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上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向内发展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①在心理发展初期,外显动作是婴儿认识活动的主要工具,向客体施加动作,并根据动作的结果进一步调整动作方式是婴儿认识客体的基本途径。

②随着婴儿与客观外界进行有效交往的动作不断丰富、复杂、熟练化,到18~24个月,婴儿开始形成心理表征能力,他们可以对自己的动作及客观事物进行内部表征,开始了心理的内化过程。此时,婴儿可以通过在头脑中组合动作范型来构成达到目的的新动作,而不需要外显的试误动作。尽管此时婴儿在解决问题时无需完全依赖外显的试误动作,但是动作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一方面是由于婴儿内部心理活动得以进行的工具是动作性再现表象,即婴儿是通过动作组织、再现外界事物的特征和过去经验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当面临新问题时,婴儿仍然需要求助于外显动作,通过与客体直接的相互作用来解决问题、扩展认识。

可见,动作是个体心理不断内化的基础,并为个体内化的心理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使个体心理的内化过程得以持续进行。(3)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动作对于大脑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动作不断练习、丰富、提高,可以促进大脑在结构上的完善,从而为个体早期心理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②动作使个体对外部世界各种刺激及其变化更加警觉,并使感知觉精确化。

③动作使得婴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动作既可以促使个体认知结构的内涵不断充实,还可以通过提供新经验来引起个体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环境刺激间的冲突、不协调,为打破原有认知结构并促其向新结构转换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④动作改变着个体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式,使个体从被动接受环境信息变为主动获取各种经验,这既促进了个体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个体的社会交往特点,进而对个体的情绪、社会知觉、自我意识等产生重要影响。

2小强正在专心的做地理拼图,亮亮从旁边走过,只听哎哟一声,亮亮的腿碰到了小强的课桌,把小强花长时间做的拼图碰散了。小强一抬头,却发现亮亮正朝旁边的同学挤眉弄眼,由此,小强认为亮亮的行为是故意的,十分生气,给了亮亮一拳。试用攻击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解释小强的攻击性行为产生的过程。[统考2018年研]

答:侵犯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它包括身体侵犯、言语攻击。

道奇(Dodge)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儿童受到挫折或挑衅后的反应不仅依赖于情境中的社会线索,还依赖于个体对这种信息的加工或解释。可以将侵犯行为的儿童分为:主动型攻击者和反应型攻击者。(1)主动型攻击者:个体主要以攻击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或实现其他个人目标。他们可能会仔细地构思一个工具性目标(比如,让这些鲁莽的家伙学会在人们面前小心一点儿),冷静认真地确定一个最能有效实现目标的攻击反应。他们的心理状态更偏爱攻击性的冲突解决方式,认为强制性的方式能够产生积极的结果。(2)反应型攻击者:个体会高估他人的敌意,并且不能控制自己的愤怒。这类儿童有着高水平敌意,会进行报复性攻击。当他们在模糊情境中(如被鲁莽的同伴打翻了拼图)受到伤害时,会比非攻击性儿童更倾向于生气,他们会寻找和发现与自己的期待相匹配的线索,对伤害者作出敌意归因,倾向于将模糊情境中的伤害行为看作是由肇事者故意造成的。在没有充分考虑其他非攻击性解决方式的情况下,迅速以敌意方式报复对方。

材料中的小强属于反应性攻击者,他不是像主动型攻击者那样想通过主动攻击获得某些利益,而是在一个拼图被碰散的模糊情景下,直接把亮亮的表情视为故意的“向同学挤眉弄眼”,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愤怒,最终“十分生气,给了亮亮一拳”。

3当前中国青少年较普遍地存在手机、游戏和网络依赖,同时伴有亲子冲突、师生冲突及其他行为问题,请运用你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生活实践尝试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研]

答:青少年期作为个体发展的过渡时期,生理、认知和社会性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其心理发展表现出与其他阶段不同的特点。(1)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会引发各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进而体现在青少年行为的各个方面。这一时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如下:

①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②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2)青少年期,个体的自我意识经历第二次飞跃,同时生理上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导致个体在该阶段出现比较强烈的反抗心理,如果这种反抗心理得不到合适的引导和宣泄,通常会引发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甚至是同伴关系的冲突。(3)由于个体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阶段性,青少年期情绪的发展也表现出了半成熟和半幼稚的特点,情绪表现出两极性,同时在心境上也容易出现烦恼增多、孤独和压抑的情况。这种情绪上的变化是个体容易出现手机、游戏和网络成瘾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青少年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所面临问题相对较多的一个阶段,同个体在该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多数时候这些问题都会随着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而逐渐消失或减少。

4结合发展心理学相关,选取某一具体方面的发展,试述二胎政策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和意义。[复旦大学2016年研]

答:(1)从人际关系方面来看,二胎政策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①亲子关系

父母与儿童的交往时间发生变化。

a.儿童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时间明显减少;

b.二胎的出生会让父母把聚焦点全部放在新出生的婴儿上,因此父母关注儿童的时间也会减少。

由于以上原因,儿童可能会大喊大叫或者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吸引大人的注意,甚至有时选择沉默而产生抑郁情绪。

②同伴关系

二胎的出现可能会引起同伴竞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在家庭里出现的时候,必然会出现一些竞争关系,而竞争关键点是父母的爱。

a.在好的情况下,较大的儿童能学会如何接纳和包容较小的孩子,从而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在幼儿园或学校的社交上;

b.在糟糕的情况下,较大的儿童无法通过正常的方法获得自己的需求,学会抢夺、欺负他人,并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幼儿园或学校中。(2)从人际关系方面来看,二胎政策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人类是需要社会化的高级群居动物,二胎的出现有利于孩子以后更好的应对社会竞争。成长过程中不断进行的同胞间的分享、承让、理解和竞争是有血缘关系的相对安全的竞争,有利于孩子成年后社会适应能力的逐步提高。

5沙伊在西雅图随机选择了500名被试,对其进行了一系列认识能力测试,第一次测试时,被试年龄范围是20~70岁。年龄相差5年的为一组,每7年对这些被试进行一次测试,得到的研究结果如下图所,请回答:(1)该研究采用了各种设计?(2)从图中能得到什么结论?(3)解释认识老化的代表性观点有哪些?分别如何解释老化现象?[统考2016年研]

答:(1)该研究采用了聚合交叉设计:

聚合交叉设计是指在纵向研究图式中分段进行横断研究,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一定时期内重复观察这些对象,这样既克服了纵向研究的缺点,又保持了横断研究的长处。

在沙伊的研究中,第一次测试时被试年龄范围20~70岁,此为横断研究;每7年进行一次测试,此为纵向研究。(2)由图可得:

①归纳推理能力、空间定向能力、知觉速度、言语记忆(流体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分数呈下降趋势;

②数字能力和言语能力(晶体智力)随着年龄增长保持稳定或稍有提高(小范围内先上升后下降,再持平);

③出现认知老化现象:在60岁之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70岁之后下降更快。(3)认知老化的代表观点主要有:

①加工资源理论

加工资源理论认为,认知加工是否成功进行是受数量有限的加工资源所限制的,而加工资源直接受年龄的影响。因此,认知功能的年老减退归因于老年人加工资源的减少。主要的加工资源理论有加工速度理论、工作记忆理论和抑制功能理论。

a.加工速度理论

加工速度理论是认知老化研究领域内最为成熟和影响力最大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加工速度减慢是老年期认知功能减退的主要原因。速度减慢对认知加工可能造成的影响包括:

第一,对信息的编码较浅和组织程度较低;

第二,对信息提取的时间延长;

第三,建立新旧信息关联的速度减慢而造成理解困难;

第四,影响深层加工的进行。

b.工作记忆理论

工作记忆理论认为,工作记忆的下降是导致老年期认知功能减退的一个主要原因。

Baddeley将工作记忆系统划分为三个成分,包括一个中央执行器和两个存储子系统:语音环路和视空间模板。工作记忆是年龄与认知变量之间的另一个主要的中介因子,工作记忆在认知老化过程中可能起一种重要作用,而老年期工作记忆的减退主要是由中央执行功能的减退引起的。

c.抑制功能理论

抑制功能理论认为,有效的加工不仅需要激活与当前任务相关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同时抑制与当前任务无关的信息。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减退往往是由于不能有效地抑制无关信息所致的。

②感觉功能理论

感觉功能理论把认知老化归于老年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功能衰退的结果,比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能力的减退。

③执行功能减退假说

执行功能负责对认知操作进行协调和控制,对认知活动的影响广泛。近年来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表明,额叶,尤其是前额叶,是老化最敏感的一个脑区,并且发现老年期认知功能的减退与额叶皮层功能或执行功能的减退关系密切。

6鲍姆瑞德通过追踪研究发现,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之间存在联系,如下表:(1)结合鲍姆瑞德的观点,阐述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及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2)用亲子相互作用模型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发展之间的关系重新进行解释;并分析其与鲍姆瑞德观点之间的差异。[统考2015年研]

答:(1)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是父母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鲍姆瑞德根据父母行为的要求和反应性两个维度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分类,以下是关于教养方式分类及其影响的介绍。

①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

a.权威型

一种具有控制性又比较灵活的教养方式。权威型父母会更多地接纳孩子的观点并作出反应,会征求孩子的意见。

b.专断型

一种限制性非常强的教养方式。通常成人会提出许多规则,并期望孩子能够严格遵守。专断型父母不能够敏感地觉察到孩子的冲突性观点,希望孩子将父母的话当作法律,并尊重父母的权威。

c.纵容型

一种接纳而纵容的教养方式。这种类型的父母会作出相对较少的要求,允许孩子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冲动,不能够密切地监视孩子的行为,很少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坚决的控制。

②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a.权威型父母的孩子发展的相当好,孩子通常心情愉快、具有社会责任感、自立、有成就定向并且能够与成人或同伴合作良好。儿童时期,孩子有较高的认知和社会能力;青少年时期,孩子可以发展出较好的个性,社会适应良好。

b.专断型父母的孩子一般情绪不稳定,大多数时间都是不愉快、不友好、易激惹,相对来说没有目标,对周围的事物不感兴趣。儿童时期,孩子有一般的认知和社会能力;青少年时期,孩子的学业表现和社会技能比较一般。

c.纵容型父母的孩子,尤其是男孩通常会表现出冲动和攻击性。他们一般比较粗鲁、以自我为中心、缺少控制性、较低的独立性和成就感。儿童时期,孩子的认知和社会能力较低;青少年时期,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学业成就表现较差,容易出现冲动和攻击行为。(2)①亲子相互作用模型的解释

一方面,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可能产生不同影响,因此不同教养方式下的儿童、青少年表现出相对不同的发展结果;另一方面,儿童、青少年的特点也可能影响父母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因此,青少年最终发展结果体现了父母效应和儿童效应的协同作用。

②亲子相互作用模型与鲍姆瑞德观点的差异

相互作用模型强调,儿童的发展变化是儿童与父母教养方式相互作用的结果;鲍姆瑞德重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强调父母单方面的作用。

7什么是“遗传与环境之争”?[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1)从科学心理学创建以来,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就开始了,直到现在仍未休止,其争论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

①第一个时期

心理学家们对遗传、环境所持的观点是非此即彼的绝对的二分法。

②第二个时期

遗传、环境二者缺一不可,开始注意到遗传、环境都是人类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关注的重心转移到分析各自在发展起多少作用。

③第三个时期

遗传、环境相辅相成,相互制约,探究的重心又转移到“如何起作用”,分析二者复杂的相互制约关系。(2)绝对决定论

争论的双方对遗传、环境所持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要么认为心理发展完全是由遗传决定的,即遗传决定论;要么认为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即环境决定论。

①遗传决定论

极度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遗传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仅起一个引发的作用。优生学的创始人——英国的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鼻祖。

②环境决定论

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受环境影响的,遗传在这儿没有其立足之地,由此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对待环境教育的作用。其典型代表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华生认为行为主义的目的在于客观明了地通过已知刺激预言反应,反过来,通过已知反应亦能推断先行的刺激,完全无视有机体本身的内在条件。所以他的行为主义就是典型的S-R说。(3)二元论

随着研究的深入,极端的遗传决定论和极端的环境决定论逐渐失去其影响力,许多事实证明,儿童心理的发展不可能没有遗传的作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