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之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07:38:39

点击下载

作者:陈秀伶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饮食之道

饮食之道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饮食之道作者:陈秀伶排版:辛萌哒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1-01ISBN:9786568795213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言饮食之道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经验积累——药膳萌芽

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在自然界到处觅食。久而久之,也就发现了某些动物、植物不但可以作为食物充饥,而且具有某种药用价值。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人们还没有能力把食物与药物分开。这种把食物与药物合二而一的现象就形成了药膳的源头和雏形,它的始创者就是神农氏。

后来,商代伊尹提出医食同源而创汤液,周代出现了“食医”,为药膳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从此,饮食保健逐渐被人们广泛地认可了。神农尝百草开创药食同源

远古时候,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叫少典,他的妻子叫安登。传说,安登有一天去华阳游玩时,因感应神龙之气,在姜水河畔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姜石年。

据传说姜石年一生下来就很奇特:牛首人身,肚子光亮透明,像个水晶,脏器全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第三天他就会讲话,第五天就能行走,第七天牙齿长全。他成人后,身高八尺七寸,魁梧伟岸,仪表堂堂。

石年长大后,他带着部落逐渐沿渭水、黄河向东发展,因与黄帝部落在阪泉发生冲突,被黄帝所败,便来到了中原。

那个时候,人们还不会用火烧烤食物,兽肉鱼虫全都是生吞活咽的。因此,人们常常闹病,甚至死掉。石年看着好难过啊!于是他下决心,要把看到的东西都尝一遍,看看它们在肚子里面是怎样变化的。

传说有一天,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衔着一棵五彩九穗谷,飞在天空,掠过石年的头顶时,九穗谷掉在地上,他见了,就拾起来埋在了土壤里,后来竟长成了一片。

石年把谷穗放在手里揉搓后放在嘴里,感到很好吃。于是,他就教人割掉野草,用锄头、耒耜等生产工具,开垦土地,种起了谷子。

石年由此得到启发:谷子可年年种植,源源不断,若能有更多的草木之实选为人用,多多种植,大家的吃饭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那时,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草药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谁也分不清。石年就一样一样地尝,一样一样地试种,最后他从中筛选出了菽、麦、稷、黍和稻五谷。所以,后人便尊石年为“五谷爷”、“农皇爷”和神农氏。

神农氏教民种五谷后,并不单单靠天而收,还教民打井汲水,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在这五谷台的四角各有一口井,台中央有一口井水都会波动。此井泉水清澈、甘甜,每天都有方圆近百里的人到这里取水,称为神水,据说这水还可以治病。■ 神农采药图五谷 我国古代所指的5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当时,神农发现了好吃的东西,就放在左边的袋子里,给人吃;不好吃的呢,就放在右边的袋子里,留作药用。

神农氏为了给人治病,朝思暮想,最后带着一批臣民,四处奔波寻找药。当太阳第四十九次从东方升起时,他们来了一个地方,这里沟壑纵横,层峦叠嶂,云雾缭绕,香气馥郁。

他们正准备上山,突然从峡谷中窜出一群狼虫虎豹,将大家团团围住。神农氏马上让臣民们挥舞神鞭,向野兽们打去。打走一批,又来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兽全部打跑。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条条伤痕,后来变成了皮上的斑纹。

一天,神农来到一个悬崖下边,见几只猴子顺着悬崖的古藤和横倒在悬崖间的树木爬过来爬过去,他马上灵机一动,让臣民们砍木杆、割藤条,靠着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层,整整一年,搭了360层,才搭到山顶。传说后来人们盖楼房用的脚手架就是这样起源的。甘草 一种补益中草药。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等功能。

神农到了山顶,他带着臣民尝尽百草,哪些是苦的,哪些是甜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有毒,区别开来,记录下来……

头一次,神农尝了一片嫩实的小叶子。这绿叶一落进肚皮,可怪哩,光见它在肚皮里从上到下、又从下到上来回洗擦,把肚里的各个部分都洗擦得清清爽爽的。它那样子就像上上下下往来巡查一样,神农称它为“查”。后人叫惯了,称它为“茶”。神农把茶放到左边的袋子里。

第二次,他尝了朵蝴蝶样的淡红小花,那叶子像羽毛,可美呢!甜津津的香味扑鼻而来,这是“甘草”啊!神农又把甘草放在左边的袋子里。

第三次尝了绿茵茵的一朵小花。圆圆的叶儿,梢头尖尖的,又苦又酸。花果上还有刺呢!它在肚子里一下一下直顶撞,把神农的膝盖弄得酸疼,肿得像牛膝盖。这是“牛膝”啊!神农把牛膝放到右边的袋子里。

神农就是这样辛苦地尝遍百草,每天都要中毒,多亏茶解救了他。他清清楚楚地看见花草在肚子里的变化,并放在身体两边的袋子里。后来,左边袋里的花草根叶有4.7万种,右边袋里的花草根叶有39.8万种,还不止这些呢!■ 甘草

神农发现的草药,能治100种以上的疾病。有一天,他尝了70种以上的毒草。神农氏终于找到了为民疗病的药,当他准备下山回到陈地时,发现他们搭的架子不见了。

后来这些搭架子的木杆,落地生根,淋雨吐芽,竟然长成了一片茫茫林海。神农氏正在为难,突然天空飞来一群白鹤,把他接上了天庭。传说神农氏在位140年,终年168岁。后人为纪念神农氏尝百草造福人间的功绩,把这一片林海取名为“神农架”。

阅读链接

后人为了纪念神农氏尝百草、种五谷的伟大功绩,在五谷台上修建了庙宇。传说神农氏生于农历正月初五,所以每年的正月初五到正月二十便形成了祭祀,祈求五谷丰登。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学士到这里朝拜者比比皆是。据县志记载,三国时曹植来这里拜谒后,写下著名的《神农赞》,“少典之,火德成木。造为耒耜,遵民播谷。正为雅琴,以畅风俗不”。彭祖注重食养而获得高寿

彭祖姓钱名铿,系颛顼帝三玄孙,是轩辕黄帝的第八代传人。据《汉书·古今人表》八记载:

女溃一陆终妃,生六子:“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

彭祖的父亲叫陆终,母亲是鬼方女嬇氏,怀孕11年,还没把孩子生下来,只得请医生,用刀子剖开左右腋窝,各生出3个儿子,彭祖就是其中的一个叫钱铿 。

钱铿3岁时,母亲逝世,原来的鬼方,这时已改名为犬戎。由于女嬇氏的关系,炎黄部族与鬼方部族和睦相处了七八年。女嬇氏一死,双方剑拔弩张,关系一天天恶化。终于,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爆发了,犬戎部族长驱中原大地。

而钱铿的家,正是犬戎部队进攻和抢掠的首要目标,幼小的钱铿被带到西域。在西域,钱铿无依无靠,只能在别人的怜悯下乞讨度日。长年忍饥挨饿、受尽煎熬。

钱铿一天天长大了,由于营养不足,他身体极度虚弱。出于生存的本能,他便留心各种各样的养生之道。钱铿聪明好学、悟性又高,拜得道高人为师,体魄逐渐健壮起来,并成为一位出色的养生里手。

身处异域,钱铿无时不在思念自己的故土。岁月悠悠,寒来暑往,不觉已百余年,而钱铿反倒是越活越年轻了,看上去就像五、六十岁的样子。这时炎黄部族已经到了尧世。犬戎人早已放松了对钱铿的看管。一日,钱铿不辞而别,东归故土。

钱铿回中原,帝尧了解了他的身世,不禁肃然起敬。饮食养生是彭祖的看家本领。传说彭祖因献雉羹于尧,使之恢复了健康,被封大彭国于彭城,即徐州。由此被后世尊称为“厨行的祖师爷”。尧 上古五帝之一,史称“唐尧”。他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长。当他得到帝位以后,便在唐县伏城一带建立了第一个都城,后来迁都平阳。他当政时期,天下安宁,世风祥和,因此,人们将帝尧的时代视为农耕文化出现飞跃进步的时代。

战国屈原的《天问》篇中云:

钱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何久长。

屈原的《天问》中提到彭祖调制野鸡羹献给尧帝的典故是这样说的:作为当时部落首领的尧帝指挥治水,由于长期心怀部落和部众安危,积劳成疾,卧病在床,数天滴水未进,生命垂危。

就在这危急关头,彭祖根据自己的养生之道,立刻下厨做了一道野鸡汤。汤还没端到跟前,尧帝远远闻到香味,竟然翻身跃起,食指大动,随后一饮而尽,次日容光焕发。此后尧帝每日必食此鸡汤,虽日理万机,却百病不生,此事被传为美谈并流传下来。■ 养生食补《逍遥游》《庄子》全本33篇之第一篇。其开篇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流传久远,妇孺皆知。《逍遥游》想象奇特怪诞,洋溢着浪漫色彩,追求顺其自然无所依,最终获得无穷的自在自由。

这些记载和传说,虽不足为凭,但他是春秋战国前寿命最长的人却是公认的。这与彭祖的养神治气、食物养生是分不开的。彭祖曰:

不欲甚饥,饥则败气,食诫过多,勿极渴而饮,饮诫过深。食过则癥块成疾,饮过则痰癖结聚气风。……五味不得偏耽,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咸多伤心。■ 滋补汤料

彭祖饮食养生是由生吃、熟食到健康美食的飞跃。顺应自然规律,注意饮食起居,这是彭祖养生的基本原则之一。

后世医家认为,农业社会前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饮食结构是最佳的,因为人类的身体就是在这种饮食结构基础上进化的。

我国关于烹饪的文字记载,最早就是彭祖的“雉羹”,所以关于食物养生的历史,也要追溯到彭祖时代了。庄子《逍遥游》云:■ 滋补药材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其《刻意篇》又云:

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命已矣。此导此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易牙 春秋时代一位著名的厨师,也有写成狄牙的。他是齐桓公宠幸的近臣,用为雍人。雍,古文作饔,是早餐、晚餐的意思。易牙作为雍人,就是专管料理齐桓公饮食的厨师。他擅长于调味,所以很得齐桓公的欢心。

据东晋葛洪《列仙传》:

彭祖善和滋味,好恬静,唯以养神,治生为事,并服广角、水晶、云母粉,常有少客。纪晓岚 纪昀,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文学家。直隶河间府人。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代表著作《阅微草堂笔记》。

这说明了彭祖不仅懂得饮食保健,而且善于导引。彭祖的养生延年经验,被后人重视,并沿袭其法。春秋末期的孔子就十分倾慕彭祖,他在《论语》“过而”篇写道: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老彭。

荀子的《修身篇》也云:

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 养生食补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厨师易牙,很崇拜彭祖的烹调技艺,曾三到彭城学习烹饪技艺,并对其食养后有所创新,创制了“易牙五味鸡”等食疗菜款。后有诗云:

巫雍善味祖彭铿,

三访求师古彭城。

九会靖侯任司庖,

八盘五簋宴王公。

相传乾隆皇帝与纪晓岚下江南途经徐州,在“易牙居菜馆”吃了此菜,尔后赞赏不绝,并题文作对。乾隆题上联:“一溪乌鸡,鸡羹传世”,纪晓岚对下联:“竹金戋钱,钱铿调鼎”。

由于彭祖是古代公认的最古老的寿星,因此,后人关于长寿的著作,广为流传,有的便托名彭祖所著。如《彭祖养性经》、《彭祖摄生养性论》、《彭祖养性备急方》等。 以上可见,彭祖与我国的饮食养生是有一定关系的,可以说,彭祖开创了我国食养的先河。

阅读链接

上古彭祖作为我国烹饪的创始人,受到了历代厨师的尊重,也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他们认为,中餐是健康营养饮食的典范。彭祖养生学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现代所提倡的“生物、心理、社会”养生、保健、防治等方面。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彭祖有些养生理论明显带有崇尚自然情感或“经验型”内容,但并不有损于彭祖养生学的整体思想及其对我国和世界的贡献。伊尹信医食同源首创汤液

商代的建立者汤,与有莘氏通婚。有莘氏陪嫁的奴隶中有一位叫伊尹的,善于烹调。由于他有一套理政治国的才华而得到统治者赏识,最初汤用他做“小臣”,后为“相”。

伊尹出生时便有一段传奇的记载,据史书《吕氏春秋·本味》说:

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

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

伊尹自幼成为孤儿,被庖人所养,长大了也就自然成为有侁氏的庖人。但他与一般庖人不同,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被时人称为“贤”,后来连汤也知道了。这时的商正在兴盛之际,伊尹也愿投明主。汤想了一个主意:■ 伊尹 名伊,一说名挚,曾辅佐商汤王建立商朝,被后人尊之为我国历史上的贤相,奉祀为“商元圣”。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至今仍是我国烹饪的不变之规。伊尹一生对我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过卓越贡献,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帝王之师、中华厨祖。

请取妇为婚。有侁氏喜,以伊尹为媵。

意思是说,有侁氏国的国君糊里糊涂地就把人材伊尹作为陪嫁送给了汤。

伊尹由于是奴隶出身,精于烹调,所以接触和认识到许多关于食物和药物的共性及其差异。他不但掌握了精湛的烹调技术,还总结出不少治疗经验,发展了医食同源的理论。《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12卷,160篇,20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中药汤液

后来,伊尹在商除了为相之外,更为重要的身份,他还是一个巫师。商是一个非常崇信鬼神的朝代,国家大事小情皆要通过占卜,“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巫师具有崇高的地位,伊尹是商代第一大巫师。甲骨文 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我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绵延使用了一段时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在《汉书·艺文志》中托名伊尹的著作有属于道家者、小说者和兵家者等,而后世医家都认为在医家的经方11家,《汤液经法》32卷,也是伊尹所著。如玉函山房辑佚书有《伊尹书》,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等都有与伊尹相关的内容。

商代给后代留下的最大一笔遗产就是殷墟甲骨文,甲骨文产生就是巫师主持祭祀鬼神,占卜吉凶,其中还有关于后代祭祀伊尹的内容,在甲骨文中有“伊尹”、“伊”、“伊奭”、“黄尹”诸称,皆指伊尹。

甲骨文记载的疾病约有20多种,如疾首、疾目、疾耳、疾口、疾身、疾足、疾止、疾育、疾子、疾言、蛊、龋等,还有疾年、雨疾、降疾等,虽然不能说与伊尹有直接关系,但伊尹肯定参与过类似的占卜活动。《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伊尹回答商汤有关烹调问题时曾讲过这样一段话:“阳朴之姜,招摇之桂。”姜和桂都是厨师烹调中常用的佐味品,同时又是医师处方中常用的药物。一般在后世都有经验,如果突遇风寒或暴雨侵袭,为了预防感冒,普遍应用姜汤祛风寒。

伊尹同商汤论述学问涉及政事时,曾用医理比附政事,如《吕氏春秋》所说:“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以人体新陈代谢的道理回答商汤取天下之道。从中也可看出,伊尹不但精于医理,而且善理国政。

医食同源之说,还可从中药汤液治病得到证明。远古时候,人们只能用咀嚼生药方法治病。以后火的应用、陶器的出现,使制作汤液成为可能。汤液比生食草药更有效,如扩大了应用药物范围,有些刺激性药物通过煎煮可减轻刺激性,矿物药应用成为可能,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充分利用等,同时为单味药向方剂过渡创造了条件。■ 滋补汤液方剂 方指医方,剂,古作齐,指调剂,方剂就是治病的药方。在我国古代很早已使用单味药物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又学会将几种药物配合起来,经过煎煮制成汤液,即是最早的方剂。方剂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使药4部分组成。《汉书·艺文志》中有《汤液经法》,历代医家都认为此书为伊尹所撰。如南朝梁陶弘景在列数古代医哲先贤时也不忘伊尹的功绩:

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易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煞害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此三道者,历群圣而滋彰。文王、孔子,彖象繇辞,幽赞人天;后稷、伊尹,播厥百谷,惠被生民。岐皇彭扁,振扬辅导,恩流含气。并岁逾三千,民到于今赖之。

明代李梴也《历代上古医家圣贤》中也记载:

伊尹殷时圣人。制《汤液本草》,后世多祖其法。■ 中药汤液■ 养生汤液王好古 (约1200年~1264年),字进之,号海藏,元代时候赵州人,曾经与李杲一起学医于张元素,后又从师于李杲,尽传李氏之学。在张、李二家的影响下,王好古又着重于《伤寒论》方面,而独重由于人体本气不足导致阳气不足的三阴阳虚病证,另成一家之说。

元代王好古撰有《汤液本草》一书,他坚信汤液就是伊尹所创立的:

神农尝百草,立九候,以正阴阳之变化,以救性命之昏札,以为万世法,既简且要。殷之伊尹宗之,倍于神农,得立法之要,则不害为汤液。

还有人将黄帝、神农和伊尹并称为“三圣人”的说法:

隐医医之为道,由来尚矣。原百病之起愈,本乎黄帝;辨百药之味性,本乎神农;汤液则本乎伊尹。此三圣人者,拯黎元之疾苦,赞天地之生育,其有功于万世大矣。万世之下,深于此道者,是亦圣人之徒也。贾谊曰:古之至人,不居朝廷,必隐于医卜。孰谓方技之士岂无豪杰者哉?■ 养生汤液朱肱 (1050年~1125年),字翼中,号无求子,晚号大隐翁。因进谏未纳而隐居,遂专心医药,醉心于《伤寒论》的研究。他对外感热病分类命名,施以不同方药,在鉴别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独到见解。他历时20年,先著成《伤寒百问》,后又更名为《南阳活人书》。《汤液经》在宋代时民间还有残存,如《普济本事方》在大柴胡汤方的最后一味药大黄后即以小字说明:

伊尹《汤液论》大柴胡同姜枣共八味,今监本无,脱之也。

再如朱肱《类证活人书》在桂枝加葛根汤方后注中也说明:

伊尹《汤液论》桂枝汤中加葛根,今监本用麻黄误矣。《阴证略例·伊尹汤液论例》也进一步指出:

仲景泻心汤比古汤液则少黄芩,后人脱落之。许学士亦云伊尹《汤液论》大柴胡汤八味,今监本无大黄,只是七味,亦为脱落之也。以是知仲景方皆《汤液》也。

伊尹虽然不在医祖之列,大多数民众相信,汤液是由他发明的,汤液的发明提高了医药的疗效,成为中医药学最主要的成就之一。

阅读链接

历代医家皆对伊尹创制汤液的故事深信不移。元代的三皇庙中,伊尹已列配享,与上古传说的医家进入医家朝拜的殿堂。清代陆以湉记载了京师先医庙的沿革情况,在先医庙诸位名医中,伊尹赫然在位。“京师先医庙,始于明嘉靖间。本朝因之,中奉伏羲,左神农,右黄帝,均南面,句芝、风后,东位西向,祝融、力牧,西位东向,东庑僦贷季、天师、岐伯、伯高、少师、太乙、雷公、伊尹、仓公淳于意、华佗、皇甫谧、巢元方、药王韦慈藏、钱乙、刘宗素、李杲,皆西向,西庑鬼臾区、俞跗、少俞、桐君、马师皇、神应王扁鹊、张机、王叔和、抱朴子葛洪、真人孙思邈、启元子王冰、朱肱、张元素、朱彦修,皆东向,以北为上,岁以春冬仲月上甲,遣官致祭。”周代膳夫食医制作药膳

周武王灭掉商以后,建立周朝。从西周到以后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宫廷饮食养生的一个渐进发展时期。周代建立了典章制度,《周礼》中对周代各个官职的划分非常详细,其中对于医疗活动,按照职责的不同,设立了不同岗位。■ 养生药膳

周代最高的医疗行政长官叫作“医师”,他负责整个医药的行政管理和药品的管理,“医师”设有上士2人,下士4人,另有府2人,史2人,徒20人。

其中医师中上士和下士主要负责医政管理、监督和考核;府管理宫廷药物的保管和供应;史管理宫廷医药的文字资料;徒就是打杂,他们有的需要护理病人,有的干些杂务。

而医生则根据不同职责分成了4类: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食医2人,位居中士,在医生中地位最高,他们是负责周王及王后饮食的专职营养医生,主要任务是保证王室的健康。

食医是由“膳夫”来领导的,膳夫是周代饮食官吏的最高管理者,位居上士,王室的饮食由他们统一安排。上士 我国周代医师的一种称谓。“上士”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冢宰》。周代将医师划分为上、中、下士3个等级。上士的级别最高。医师上士一般掌管医药政令,负责王臣官吏的医疗,并对中士、下士、府、史、徒等进行管理。

在食医之下,才是其他种类的医生:疾医8人,位居中士,他们是负责王室疾病的内科医生;疡医8人,则是外科医生,地位次于疾医,属于下士,负责治疗一些皮肤外伤、骨折等疾病。兽医4人,顾名思义,就是治疗家畜疾病的医生。■ 养生药膳■ 养生食补《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集结成书。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饮食的制作、烹饪是膳夫的事,食医主要掌理调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的滋味、温凉和分量。“六食”,即用稻、黍、稷、粱、麦、苽六谷制作的食物。“六饮”,也称“六清”,周代宫廷中的六种饮料。据《周礼》载,其名为:水、浆、醴、凉、医、酏。浆,为一种微酸的酒类饮料;醴,为一种薄酒,曲少米多,一宿而熟,味稍甜;凉,以糗饭加水及冰制成的冷饮;医,煮粥而加酒后酿成的饮料,清于醴;酏,是更薄于“医”的饮料。“六膳”,指用马、牛、羊、豕、犬、鸡制作的肉类膳食品。“百馐”,“羞”是以谷物为主,加工而成的美味食品,共百二十品。“百酱”,指的是调味品,有百二十瓮,可想那会儿的调味原则已经非常讲究的了。

对饮食寒温的确定,可以与四季的气温相比拟,即主食应当温,羹汤应当热,酱应当凉,而饮料与酒应当寒。

当时,食医对饮食五味与季节的搭配也有讲究,但无论哪一季节都要做甘甜滑润的食品加以调和食用,可润肠通便。《周礼》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讲究饮食调配,是对天子、王侯及上等贵族之家的食膳而言的,但也充分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对饮食养生健身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王宫中把“食医”列于众医之首,又说明了当时对食养、食疗的重视。

同时《周礼》一书中还涉及了其他一些有关食疗的内容。《周礼·天官》中还记载了疾医主张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则主张“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等。

这些主张已经是很成熟的食养、食疗原则。这些记载充分表明,我国早在西周时代就有了丰富的药膳知识,并出现了从事药膳制作和应用的专职人员。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载有:

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治病必求其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并说:人以五谷为本,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古籍中的人体腧穴

这说明在先秦时期,我国的食疗、药膳理论已具雏形。当时有所谓“五谷为养长寿命,五果为助健脾胃,五畜为益丰肌肉,五菜为充足营养”的说法。

五谷即粳米、小豆、小麦、大豆、黄黍;五果即桃、李、杏、栗、枣;五畜即牛、羊、猪、鸡、犬。“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的配制充分展示了合理膳食的妙处。

早在1400多年前药王孙思邈通过《备急千金方》告诉人们,正常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物质,如果不懂得采取适宜的方式摄食,则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命或寿命。

总之,合理膳食是健康“四大基石”中的第一基石,正所谓“民以食为天”。

阅读链接

饮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条件。从单纯地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到周代的宫廷里已配有专门从事皇家饮食的“食医”,即专门进行饮食调养的医生。

这一时期的主副食品异常丰富,主食有稻、麦、黍、栗、大豆、赤豆、芝麻等谷物;副食有梨、梅、杨梅等果品,有东葵、芥菜、竹笋、姜、藕等蔬菜,还有牛、羊、猪、狗、兔等肉食品,可谓五谷杂粮一应俱全。

当《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被明确提出之前,人们关注生命的行为一直都存在于看似不经意之中。但这些古代典籍中都反映出了古代人民高超的饮食智慧,这无疑为后世的摄食养生提供了有益借鉴。孔子大力倡导饮食养生

我国儒家创始人孔子是饮食养生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孔子一生大部分的时间不得志,经历了许多政治和生活纷扰,但他仍活了73岁。

人生七十古来稀,尤其在当时,孔子属于长寿者,这与他注重饮食养生有关。正是儒家文化的正统思想,赋予中国菜肴以博大、宽厚、味醇、技法纯正多彩等特点,使我国饮食显示了深刻的哲学文化的内涵。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烹饪原料日益丰富,烹饪技术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也由单纯的果腹型转向精美型。当时的人们对烹饪原料的选择,刀工、火候等烹饪技术的要求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孔子画像■ 养生药膳

在这种形势下,孔子适时地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失饪不食”等主张,将劳动人民长期用直观方法积累的感性经验上升到了理性认识,为我国饮食养生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孔子在饮食思想上的精髓,“食”指粮食,“脍”指切碎了的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要多吃经过精加工的粮食,吃的肉切得越细越好。

孔子这段话对老年养生是大有道理的。老年人的牙齿不好,肠胃的消化功能也大大减弱,食物太粗,肉不切细,不煮烂,便咬不动,会引起消化不良症。孔子晚年坚持了这一饮食原则,保证了营养的摄入,这是他长寿的重要保证。

火候是决定肴馔美恶的关键因素之一,“物无不堪食,唯在火候”。孔子的饮食观也是紧紧扼住火候这一要素不放,他认为火候不节、生熟不当均有悖于养生之理,是不能食用的,谓之“失饪不食”。

孔子的上述饮食法则,作为我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理论一直沿用后世。这些饮食法则历来被社会所推崇,我国美食向以择料精细、注重刀工、讲究火候而蜚声中外,这与孔子的饮食原则不谋而合。

孔子也是“不时不食”的倡导者,“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成为我国饮食的古老法则之一,调味也由此成为我国食品之灵魂。儒家 又称儒学、儒家学说、儒教,是以奉信以孔子为先师,以“儒”为共同认可符号,各种与此相关、或声称与此相关的思想道德准则,是中华文明最广泛的信仰构成。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鲁国讲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为经典,奠定了儒家的最早起源。

孔子主张调合饮食要合乎时序,不得悖而为之。他把人们的饮食同天地自然联系起来分析,这是孔子辩证法思想在饮食问题上的具体反映。

在“不时不食”的原则下,孔子认为应谨合五味,具体表述为:“不撤姜食”、“不得其酱不食” 、“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从中可以看出,尽管取用原料的时序不同,酱的调制配比均有严格要求,但谨和五味的原则却是唯一的。

我国饮食最显著的特点是“五味调合百味香”,中国菜肴受儒家思想影响,以敦厚平和的形式,赋予了华夏饮食以调和适中、大味必淡的崇高境界,有味使其出,无味使其入。体现了儒家中庸的根本思想。■ 养生药膳

孔子是儒家的一代宗师,阅历十分丰富,洞悉各地风土人情,对饮食之道有深刻的观察力和细腻的鉴赏力。他系统地总结了时人饮食养生的经验。他提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食不语、寝不言”、“不多食”、“食无求饱”、“唯酒无量,不及乱”、“虽疏食菜羹”等一系列养生主张。“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意为:肉无害,但不以嗜味苟食,应谷肉兼食,避免偏食。孔子的这一思想观念完全符合营养科学及平衡膳食的要求。肉类虽然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等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且生理价值较高,但过多食用会引起热能过剩,胆固醇等摄入过量,血压、血脂、血糖过高,易发生如糖尿病、肥胖、冠心病等病状,危害人体健康。

孔子还强调“不撤姜食”。姜历来受养生人士推崇,孔子也不例外。姜作为调味品可以去腥,是炖鱼、炖肉的必备食材,还能温胃散寒,解毒杀菌。“冬吃萝卜夏吃姜”,就是强调吃姜可以缓解夏天人们贪凉、过食生冷引发的不适。■ 《论语》竹简■ 滋补药膳“唯酒无量,不及乱”是《论语·乡党》中所云,孔子对饮酒与健康的关系有着极为独到、非常精辟的见解。他认为酒是我国的传统饮品,在筵席乃至正常的人际交往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但是过多地饮用既会引起乙醇中毒,又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还会危及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

至于喝多少为适量,孔子认为饮酒应因人而异,但均需以“不及乱”为度。他还概括出人生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即衰,戒之在得。”《论语·乡党》儒家经典《论语》的一篇,集中记载了孔子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