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使命:中国人民解放军外使警卫部队成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07:58:12

点击下载

作者:陈秀伶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特殊使命:中国人民解放军外使警卫部队成立

特殊使命:中国人民解放军外使警卫部队成立试读:

前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同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罔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蘑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上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2010年1月

一、部队组建

●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北平后,使馆区里的人们发现,原来身着黑色服装的民国警卫被身穿白色警服、斜挎手枪、骑摩托车的人取代了。

●吃饭时,蒙古国大使问:“你们的哨兵都学什么外语?”

●梁冠智不假思索地回答:“怕?干革命死都不怕,还怕苦累?”

外事大队正式成立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当时,天安门广场上响起了28响礼炮,并奏响了义勇军进行曲,当30万群众山呼海啸欢庆时,全世界都震惊了。

然而,在北京有一些外国人并不感到震惊,新中国的成立他们早已预知了。

在北京东郊的建国门北岸和亮马河畔,在绿树掩映之中,一座座风格迥异的建筑赏心悦目。教堂式的伊朗使馆、花园式的加拿大使馆、城堡式的澳大利亚使馆、洋洋洒洒的俄罗斯使馆、庄重气派的美国使馆……无一不代表着其民族特色。这里一年四季树木常青,环境幽雅,一派宁静安然的景象。

这就是外国驻华使馆区。它最早位于北京城东的东交民巷,在1901年清朝政府的《北京各国使馆界址四至》和《辛丑和约》中,此巷划成为中国第一个“使馆区”。

1949年之后,新使馆区渐渐形成于北京建国门外和朝阳门外,以及三里屯地区,被称为“第二国境线”。

驻华使馆虽然在中国领土上,但是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规定,驻华使馆之内区域不得侵犯,因此使馆门前的那条泾渭分明的白线和使馆高高矮矮的围墙,就成为一种国界的象征。

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北平后,使馆区里的人们发现,原来身着黑色服装的民国警卫被身穿白色警服、斜挎手枪、骑摩托车的人取代了。

这就是新中国的第一支外事部队。这支部队是从人民解放军第一、第二、第三野战军中,抽调出首长的警卫员组成的。他们都有丰富的警卫经验,为保卫各军首长,解放全中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开国大典的当晚,我国外交部向世界各国发出外交照会,宣布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的前提下,愿意与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很快,就有苏联等国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就这样,新中国的外事警卫部队就进驻使馆区,承担起了使馆的保卫任务。随着新中国日渐强盛,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后,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了勃勃生机,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2年,外事警卫部队只有13处警卫目标,1958年增加到25个大使馆和4处警卫目标,共29处。这样,原来的警卫力量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1958年11月27日,总参谋部警备部党委扩大会议决定,将公安警卫师第四团的一部分及其所担负的外国驻华使馆警卫任务移交给公安部队北京总队。

11月28日,北京总队根据部队的编制情况,确定组建外事大队,任命北京总队政治保卫大队参谋长盖福星为大队长,公安第三团的副政治委员刘延林为政治委员。

接到命令后的第二天,盖福星带着一名参谋、一名通信员,刘廷林带着一名干事、一名通信员,先后到朝阳区芳草地25号公安警卫师第一团报到。

团里给盖福星等人腾出了两间房子和两张办公桌,作为大队的临时办公室。这样,外事大队大队部成立了。

大队部组成后,总队、警卫第四团先后给选派了一批机关干部,组成了参谋办公室、政治办公室和后勤办公室。

12月2日,外事大队建立了勤务值班制度。到当天的12时,外事大队正式接收了各连的任务。原六、七、八连分别改称为一、二、三中队。

12月9日上午,北京总队在教育部街总队礼堂正式召开外事大队成立大会。总队政委刘福、副总队长陈时风、李明和机关业务部门领导,外事大队排以上干部和部分战士代表共300多人参加了大会。

从此,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北京市总队外事大队正式成立。

部队不断进行扩编

1951年的一天,有位部队干部找到在河北省公安部门从事侦破工作的梁冠智谈话。

这位干部问他:“组织上准备把你调到最艰苦的地方,你怕不怕?”

梁冠智不假思索地回答:“怕?干革命死都不怕,还怕苦累?”

梁冠智1941年就参加了革命,曾经在最为危险的敌占区从事地下工作。1947年5月,在山东清平县当情报员时,因除奸反特成绩突出,被清平县委授予一等功臣。对于牺牲,他向来都无所畏惧。

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政审,梁冠智被确定为调动对象。当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打响了第三次战役,志愿军已经突破了“三八线”,全国人民都为这伟大的胜利欢欣鼓舞。梁冠智也不例外。

梁冠智看到那位与自己谈话的部队干部严肃的神情,以为是调自己去朝鲜战场。于是,他开始为可能的牺牲做准备。

他把自己的笔记本、钢笔等物品,都送给了战友。他说:“万一我牺牲了,这些物品不能留到战场上。”

当接到去北京卫戍区报到的通知时,梁冠智感到非常意外。来到北京,他发现报到的单位竟然是中央警卫局政治保卫队,是保卫党中央的,这才感觉到这个岗位的重要性,明白了为什么在挑选时那么严格。

政治保卫队主要担负中央首长活动时的保卫。梁冠智参加的第一次保卫任务,是周恩来在中南海组织召开民主党派会议。

梁冠智提前到场地察看,等周恩来到会之后,任何人都不准进入会场,包括他这个政治保卫队的队长。

见到了周恩来的当天晚上,梁冠智一夜都没有入睡,仿佛是做梦一样。他没想到自己这样一个农民的孩子,能见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于是,心里暗下决心,就是牺牲一切也要保证首长的安全。

不久,公安纵队成立外事大队,领导在四处挑选优秀人才时,一下子又想起梁冠智了。大家认为他在公安战线工作的时间较长,工作经验丰富,于是就把他调到了外事大队任副大队长,主抓业务。

大队成立两个月后,也就是1959年1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部队集体改为武装警察部队,改归地方公安机关领导,干部战士均实行地方行政级别,由供给制改为薪金制。

当时,北京市公安局担负的英国代办处、荷兰和南斯拉夫大使馆的警卫任务以及担负任务的50名干部侦察小分队也交给了外事大队。这样,全大队的警卫目标由原来的29个增加到32个,下半年增加至42个。

随着我国国际威望的日益提高,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不断增多,外事大队的警卫任务也不断增加。

20世纪60年代最多时增至137个外国使、领馆,15处外交公寓和各国驻华办事处,13处禁区岗卡。由于任务的增加,人员的增加,后又成立了第四中队。

1962年1月,外事大队随同部队的改编,又改为公安部队,恢复了军队建制。恢复军队建制后,原一、二、三、四中队分别改称为一、二、三、四连,又从各连抽调一个班组建了第五连,担负三里屯使馆区的警卫任务。

1964年6月4日,外事大队扩编成团,编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北京总队第五团,代号为一〇五部队。全团编制员额从531人上升到1334人,下辖8个连队。

盖福星任团长,刘廷林任政委,梁冠智任副团长兼司令部参谋长,张忠英任副政委,李新乐任政治处主任。同年10月,外事大队又增设了营的编制,任务也有所调整。从此,部队任务进一步明确,部队建设进一步加强。

随着中国的繁荣昌盛,我国的外交事业不断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外事警卫部队也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不断发展壮大。

到1995年,外事警卫部队的规模及任务扩大了好几倍。

外事警卫从头学起

外事大队刚刚成立时,指战员们对如何执行外事警卫任务没有经验,连主要领导都是门外汉。

外事警卫和一般的站岗放哨不一样,一个哨兵往外国使馆门前一站,他就代表着国家,一言一行都代表祖国的尊严。

这就要求警卫战士不但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严格的组织纪律,而且要熟悉我国的一些外交政策、对外斗争的策略、外交礼节和具有一定的处理问题的能力,还要懂得一些国家的常用外语。

外事大队的干部战士们一切都从头学起,一切都在摸索中进行。对于外事勤务,副队长梁冠智也是外行,但是他毕竟有一定的保卫方面的经验,一到外事大队就开始整理执勤方案,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自己不懂就四处请教。

当时北京市的电力局局长叫于心清,曾在冯玉祥将军手下做事,熟悉外国人的礼节礼仪,梁冠智从他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

业务训练没有现成的教材,执勤的依据就是国家公安部、外交部、公安部队、北京市公安局领导到外事大队所作的指示和领导机关经常给部队的一些指示、规定和要求。

后来,外事大队就把这些规定和要求,结合在执勤中的实践,编印成小册子,经部队首长批准,征得公安部、外交部等机关的同意,下发部队,作为业务教材。就是靠这本小册子,外事大队教育训练部队,拟定外国使馆警卫方案,制定哨兵执勤守则。

外语是外事大队遇到的诸多难题之一。

在外事大队刚担负使馆勤务不久,蒙古国使馆就邀请担负蒙古国使馆警卫的哨兵去使馆参加宴会,以表示对警卫哨兵的敬意。

接到请柬,上级领导犯难了,去使馆参加宴会,怎么个参加法?使馆内有什么礼节礼仪?研究再三,决定让梁冠智带队去赴宴。

执勤的官兵们是走着标准的齐步进去的。蒙古国大使对他们的军容仪表非常赞赏,非常热情地把他们接到客厅里聊了一会儿,然后去了餐厅。

吃饭时,蒙古国大使问梁冠智:“你们的哨兵都学什么外语?”

因为当时很少有人懂外语,所以外事大队配有翻译。按照规定,翻译不能直接回答问题,只是起到“二传”的作用,但是翻译却没有把蒙古国大使的问话翻译给梁冠智,而是直接做了回答,说哨兵学的是英语。

蒙古国大使听了不太高兴,立即说哨兵应该学蒙语,因为中蒙是邻邦。虽然梁冠智不懂外语,但他从大使的表情中已经看出了问题。

离开了使馆,梁冠智就追问翻译,得知实情后立即对翻译提出严厉的批评,并向上级作了汇报,同时要求警卫蒙古国使馆的哨兵开始学习蒙语。

这件事情发生后,执勤的官兵都根据自己的岗位需要,学习了相对应的外语,外事大队也请来有外语知识的同志辅导部队学习一些常用的外语知识。

严守思想上的阵地

在外事大队组建初期,大队领导都意识到,他们驻守的“第二国境线”比真正的国境线还要艰难。其中最为艰难的是如何守住思想上的阵地。

使馆区是“第二国境线”,守卫在这里的士兵沐浴着“八面来风”,眼中看到的,耳朵里听到的都是与国内完全不同的景象。

由于各个国家社会制度不同,生活水平也不一样,一些使馆的院内与院外形成了两个天地、两个世界。院外充满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气息,而有些使馆院内则是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甚至出现男女赤身裸体打情骂俏的场面。

干部战士年年岁岁、朝朝暮暮在这里站岗,对这种生活方式看得真真切切,久而久之,有些人就把外国使馆里的吃、穿、住、行当成议论的话题。

虽然外事大队穿的是“双卡”衣服,骑的是摩托车,背的是手枪,装备在国内来说应该是一流的,但与使馆里的人员比,生活条件还是差得很多。

为了使干部战士在这特殊的岗位上站稳立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大队不失时机地开展了反腐蚀、警惕糖衣炮弹袭击的教育,使干部战士从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城墙”。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经济出现了暂时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

这时,有些外国使馆不怀好意的人员,借机用香肠、面包、手表、皮鞋、金钱等对我哨兵进行引诱,有的甚至公开利用美色勾引哨兵。

由于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及时有力,干部战士时时把国家的尊严、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从不接受使馆里的一件东西、一分钱,从不上当。有的使馆人员故意放下东西就走,但我们的战士连看都不看,表现了高尚的品质。

1963年8月8日,哨兵齐宗文在某国驻华商务处执勤时,突然发现大院的旁门开了,里面走出一名外国男子。这个外国人非让齐宗文进去看看,齐宗文知道是不怀好意,便婉言谢绝了。

后来又出来一个赤胸露背的外国女人,对哨兵说,进去,我在里面等着你,你在这里多寂寞,到里面玩玩。

齐宗文随即给予驳斥,让女人自讨没趣,灰溜溜地进院内去了。

此类事情,在执勤中常常发生,但无论谁遇着了都没有因金钱物质而动心,因美色而动情。在使馆警卫工作中,干部战士始终脚跟站得稳,腰杆挺得直,香风吹不倒,糖弹打不中,巍然地屹立在“第二国境线”上。

外事大队制定执勤条例

警卫使馆既不同于警卫机关,也不同于守护工厂,不但要保护好各国驻华机构及外交人员的安全,而且还要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阴谋破坏,捍卫党和国家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的尊严。

因此,使馆警卫工作没有阶段性、季节性之分。要时时刻刻保持高度的警惕,随时随地准备应付突然情况的发生。

在长期执勤中,根据“内紧外松、军便结合”的警卫形式,外事大队总结摸索了一些带规律性的执勤方式和处理问题的原则。

比如,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家经济一度遇到严重困难,帝国主义勾结台湾国民党,掀起了反华大合唱,国际社会动荡不安,外交斗争十分复杂。社会上有风,使馆门前也会起浪。

为了服从外交斗争的需要,外事大队适应形势的变化,严格区分友好国家与非友好国家间的界限,建立不同的警卫制度,改变千篇一律、一个模式的警卫方式。

对资本主义国家的驻华使馆,执勤时把打击国内反革命分子的投靠活动,同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斗争紧密结合起来,严格制度,严密把守,严肃处理遇到的每一个问题。

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也是不同的,有的反动;有的有反动的一面,也有友好的一面;有的态度中立,较为友善;有的则力图脱离控制……

在这样的情况下,外事大队根据各个国家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搞好警卫。

对在政治上与我国敌对的国家的使馆,加强对使馆正门、后门以及院墙周围的控制,既注意馆内的情况,也对进出使馆的中国人进行严格审查和询问,严防各种反坏分子骗、闯、混、溜、逃进使馆,或内外勾结进行颠覆社会主义中国的活动。

对与我国外交关系一般的国家的使馆,对进出使馆的人员进行认真询问,但掌握的尺度比上面的使馆稍松些。

对在政治上与我国友好,但在华侨问题上与我国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国家的使馆,在警卫方式上以及对进出使馆人员的询问分寸上,则注意讲究方式方法,形式缓和,争取外交斗争的主动。

对和平中立国家的使馆,因为这些国家在政治上是与我国友好的,我国政府积极支援他们的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统治的斗争。因此,不论从外交斗争上,还是从防范打击反坏分子投靠的形式上,都比前三类松,对进出使馆的人员,不过多盘问,问话的时间也不过长,以便照顾情绪,增进友谊。

对社会主义国家,因为当时我国开展反修斗争,对我们认为是修正主义国家的使馆,由“友好型”逐步转向“严密型”,按照“内外都紧”的原则实施警卫。

对我们认为是坚持社会主义、对我关系友好的国家,兵力部署上注重礼仪性,问话办事体现友好性,不得以任何言行损害国家间的关系。

1966年上半年,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外事大队根据多年的执勤经验和外交部、公安部颁发的《各种驻华使馆外事警卫暂行条例》,研究制定了使馆执勤哨兵常遇问题的16条处理原则,为哨兵站岗执勤提供了依据。

16条原则规定:

执勤哨兵,凡遇有采取暴力或越墙等非法手段,企图强行进入使馆或使馆住宅的分子,应采取果断措施,将其逮捕,扭送当地公安机关进行处理;

哨兵不得与使馆和使馆住宅外籍人员发生直接关系,更不得擅自进入使馆,也不准随意答复外国人所提出的问题;

如果使馆内发生特殊情况,使馆请求入内协助时,哨兵应立即将情况上报,不得任意行动;

执勤哨兵遇有外国人赠送物品时,应婉言谢绝,不准接受,如外国人放下物品离去时,哨兵应立即报告,请示处理;

如使馆向我集体单位赠送物品时,哨兵应立即将情况报告上级,根据上级指示处理。

对外国人、在使馆工作的中国职工进出使馆和使馆宿舍区,16条也都作了详细规定。

科学的执勤方式,严格的执勤纪律,正确的处理原则,使外事大队在长期的外事执勤任务中,从未发生过重大问题,既保卫了各驻华使馆、机构的安全,也打击了各种反坏分子的破坏活动。

二、守卫国门

●一阵寒风吹过,使馆旁边的树木瑟瑟发抖,一片片枯叶飘落下来,落在宋庆水的肩膀上。宋庆水没有动,像雕像一样挺拔。

●那两个人拖着长长的光影向着大使馆走来。见到使馆门前警惕的哨兵不由慢下来脚步,走得有点磨磨蹭蹭,一边走还一边咬着耳朵嘀咕什么。

●使馆得知事件的真相后,大使和外交官从使馆走出来,对着李登贵烈士牺牲的地方鞠躬默哀,并对衣丙奎说;“感谢你们保卫了我们的安全,对于牺牲的烈士,我们很敬佩。”

战士制服叛逃者

1961年12月1日,北京使馆区上空漂浮着朵朵白云,明亮的阳光隐藏在云朵后面,在地面上投下一片片暗影。

外事大队战士宋庆水正在某国驻华使馆门前执勤。他穿着绿色军大衣,腰扎武装带,军姿挺拔地伫立在哨位上。为了方便观察,棉帽的护耳没有放下,耳朵已经冻得通红,有的地方已经冻裂了,但他依然目光如电地注视着使馆门前的情况。

一阵寒风吹过,使馆旁边的树木瑟瑟发抖,一片片枯叶飘落下来,落在宋庆水的肩膀上。宋庆水没有动,像雕像一样挺拔。

寒风中,一个身穿蓝色中山装的30多岁男子向使馆门前走来。他走得犹犹豫豫,两只脚时走时停,眼睛不住地四下观望。

宋庆水警觉起来,凭经验判断,这个人既不是过路的,也不是到使馆来办事的,更不像是遛弯的。于是眼睛紧紧地盯住了这个人。

只见这个人身材高大,脸色苍白,满脸的胡子茬,头发乱蓬蓬的,身上的中山装也皱皱巴巴,皮鞋上落满灰尘。很显然,这个人已经走了很长的路,而且走得很匆忙。

这个人看到使馆门前的哨兵,就显得有些紧张,禁不住停下脚步,还抬起手来擦了擦流出来的鼻涕。然后,可能觉得这样和一个哨兵对视会产生怀疑,就在路边的马路牙子上坐下来。一边敲着腿,一边低着头用余光观察哨兵的动静。

看到这些让人不能不怀疑的举动,宋庆水更加警惕了。他想起了数个月前发生的一件事。

1959年上半年的一天下午,战友小张正在某国的代办处执勤。有3个操着上海口音的人笑呵呵地与小张打招呼,还说小张的军姿很好,给中国人争了光。

小张听了就说:“没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看到他们已经快迈过警戒线了,小张就说:“同志,不要走了,请不要迈过警戒线。“说着,用手指了指地上的黄线。

那3个人愣了一下,其中一个说:“同志,你能帮个忙吗?”

小张说:“什么事?”“我们从上海来,想找个朋友,但是不知道怎么走。他给我们写了地址,你给看看,该怎么走啊?”说着,就打开皮包,在里面摸索。

在执勤过程中碰到问路的是经常的事情,小张就答应了。

那个人一边在皮包里摸索,一边向小张走过来,站在警戒线上又摸索了一会儿,“找到了,你帮我看看。”

小张刚把脸凑过去,那个人从皮包里拿出一个白布包,突然向小张打了过去。一阵白烟瞬间笼罩住了小张。

小张躲闪不及,被白雾打中,立刻感到眼睛里火辣辣地疼。是干石灰粉!

小张立刻明白了,这是几个企图叛逃的人。他顾不上眼睛疼,紧闭这眼睛,带着一身的石灰粉,凭着记忆向那3个人扑了过去,并大喊:“快来人!”

那3个人迅速闪开,趁小张重新寻找目标的工夫跑进了代办处,寻求外国人的保护。

附近的战友闻声跑了过来,看到小张满脸石灰,正东一把西一把地抓,立即上前扶住了他,“怎么了?”

小张听声音,一回身就扑了过来,一把抓住死死不放,还要施展擒敌动作。战友连忙说:“是我,别抓了!”

听出了战友的声音,小张这次气喘吁吁地说:“有3个人跑进去了,马上报告!”

战友们一边向上汇报,一边送小张上医院。大队领导知道后,立即命令封锁代办处的所有出口,并通报了总队和公安部、外交部。

外交部礼宾司当即出面与这个国家驻华代办处协商,让他们交出3名叛逃者。开始时,他们不仅不交出叛逃者,还想让这3个人在代办处“政治避难”。

外交部根据领导指示,限这个国家驻华代办处晚上18时前交出3名歹徒。

18时到了,代办处仍不见动静。就在正要采取新的措施的时候,只见从代办处走出一个外交官,神色慌张地说:“请稍等,我们现在就让他们出来。”随后,另一个外交官把3名歹徒交了出来。

这件事在大队里产生了震动,队领导要求所有执勤战士都要提高警惕,严防类似的事情再度发生。眼前这个人行为异常,神色诡秘,这不能不引起宋庆水的高度警惕。

那个中年男人在路边坐得久了,终于等不及了。他站起来,低着头,慢悠悠地向着使馆大门靠近。就在他身体正对着大门的一刹那,他突然加速,转身向大使馆里冲。

宋庆水早就看在眼里,飞身上前,一把抓住他的脖领子往回拉。那个人一看被抓住,两只手立刻向宋庆水抓来,抓住宋庆水的衣服想把宋庆水摔倒。

宋庆水用实战擒敌拳术,抓住对方的手腕向下压,同时脚下狠踹对方的脚后跟。对方不由自主地蹲下去,脚后跟又被踹了一脚,四脚朝天地摔倒在地。“嘶啦”一声,宋庆水的袖子被撕破。

宋庆水顾不了许多,又一脚把对方踢翻过来,把他的手别在他背上,然后用膝盖顶住他的腰眼,对方再也动弹不得了。

战友们闻讯赶来,迅速给这个企图叛逃者戴上手铐押走。宋庆水成功地将这个人制服在使馆门外,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机智处理叛国事件

1962年4月15日上午,外事大队二中队的何文生正在某国大使馆门前的哨位上执勤。

正值初春,温暖的阳光驱走了冬天最后一丝寒意,照得大使馆门前的银杏树懒洋洋地舞动。和煦的春风吹拂着树叶,发出簌簌的响声。

这是一个容易让人松散的季节,在棉衣里包裹了一个冬天的身体渴望舒展,期待放松。但是,站在哨位上的何文生依然是身子挺拔,浑身绷紧,像一尊威严的雕像守卫着“第二国境线”,头上的警徽熠熠放光,宣示着国家的尊严和主权。

何文生的眼睛不时从左边扫到右边,警惕地注视着大使馆门前的动静。

在国家遭遇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有些意志不坚定的人不惜放弃自己的国格与人格,企图牺牲祖国的利益获取自己的“荣华富贵”,奔向所谓的“自由博爱”。而大使馆正是他们觊觎的最好出路。

就在某一年的7月,辽宁鞍山某中学的一个财务管理干部,因为贪污现金被发现,为了逃避惩处,在7月24日逃到北京,通过电话与某国驻华使馆进行联系,并约好了进使馆的时间和地点,企图叛逃。

但是,由于外事大队对该国使馆监视较严密,警卫措施得当,当他一来到大使馆门口就被抓住。

虽然叛逃的企图没有得逞,但这再一次提醒外事大队的战士们,在这个时期,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能让祖国的尊严受到伤害。

何文生头脑里早就绷紧了这根弦,锐利的目光似探照灯一般扫视着使馆门前的每一个角落,审视着路过的每一个人。

接近中午时,马路上走来一个人。他中等身材,白皙的脸上戴着眼睛,一身干部服,胸口的口袋上还别着一只钢笔,阳光照在头上油黑发亮,锃亮的皮鞋在路上走得“嘎嘎”直响。

这可能是个干部。何文生判断,这样的人到使馆办事一般会乘车来,怎么步行来呢?如果是路过,这附近又没有什么中国的国家机关啊?他的头脑里闪出几个问号。心里有了怀疑,眼睛不由自主地就盯了上去。

这个干部走得气宇轩昂,目不斜视,好像没把不远处的哨兵放在眼里。但是,何文生清楚地发现,当这个人与自己的目光相对时,很快地就由斜视改为目视前方,并不时用眼角的余光观察自己的反应。

有问题!何文生立刻提高的警惕,绷紧了身体蓄势待发。

这个干部走到大使馆门口附近时,似乎鞋带松了,他弯下腰去系鞋带,整个身体像短跑运动员起跑时一样,弯成了一张弓。他一边系鞋带,一边观察哨兵的举动。

何文生抬起手来,擦了擦眼睛。

就在这个时候,这个人突然发力,闪电一样向大使馆门里冲了过来。

何文生一个箭步蹿过去,“嘭”地一把抓住那个人的领子往后拽。其实,何文生刚才擦眼睛的动作就是想吸引他上钩,在那个人迈出第一步的时候,何文生就已经飞身出了哨位。

那个人一看被抓住,猛地往前一蹿,双手紧紧抓住大使馆的白色门框,大声喊叫。

何文生在这个使馆执勤,多少懂一些这个国家的语言,他听得出这个人在喊“我有重要情报,要求政治避难!”又是一个叛国者。

何文生用手搂住那个人的脖子,拼命往回拽,想把他拉回来。但是那个人就是不放手。

这时,使馆传达室里走出一个身高马大的外国女人,见到眼前的情景,听到那个人的喊声,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就冲过来抓住那个人的衣服往使馆里拉。

何文生拽不过两个人,眼看这个人就要被拉过大使馆门口的白线。那条白线就是国境线,一旦过了白线,想把那个人再拉回来就是侵犯主权的行为。

何文生一边死死抓住不放,一边厉声对那个女人说:“这个人是我国公民,企图触犯我国法律,你不要干扰我执勤,否则我将通过我国外交部提出严正抗议!”

那个外国女人听了不由一愣,手上的劲也松了下去。在大使馆门前发生争抢别国公民的事情,这在外交上肯定是个天大的丑闻。

这时,何文生邻近哨位上的战友听到喊声跑了过来,看到何文生满脸愤怒,再看那个人满脸惊慌,立刻明白了是怎么回事,马上冲过来把那个人抓住,拽了回来。

那个干部模样的人挥手要把手里的皮包扔进大使馆,被战士劈手抢过来。那个人一看,顿时泄了气,瘫倒在地上。

大使馆里的外国女人累的呼呼直喘气,看到战士们抓住了那个人,对着他两手一摊,耸了耸肩膀,表示无可奈何。

战士们把这个干部模样的人送到了派出所。经过审问,这个人是新疆哈密钢铁厂的宣传干部吕青山,为了投靠外国使馆,他身带3份国家秘密文件,企图以此讨好外国人,实现自己出国享福的美梦。

何文生英勇机智地处理了这起叛国事件,得到了部队和北京市公安局的表彰。

英勇制服亡命之徒

1962年9月的一个晚上,浓浓的夜色正笼罩在使馆区。明亮的路灯照射着笔挺的银杏树,洒下斑驳的光影。使馆区附近的马路上,行人和车辆非常稀少,偶尔有几辆汽车亮着车灯飞快地驶过。

哨兵崔禄波像往常一样站在苏联使馆门前,两眼注视着马路上过往的行人和车辆。这时,西马路上走来两个中年男人。

这么晚了,怎么还有人出来遛弯呢?崔禄波不由提高了警惕,锐利的的目光紧紧盯住了他们。

那两个人拖着长长的光影向着大使馆走来。见到使馆门前警惕的哨兵不由慢下来脚步,走得有点磨磨蹭蹭,一边走还一边咬着耳朵嘀咕什么。

这些不同寻常的举动更加引起了崔禄波的注意,全身绷紧,准备应对突发事件。

那两个人快走到崔禄波面前时,冲他说:“小同志,问个路……”说着,就向崔禄波靠近。

崔禄波凭着职业敏感,觉得他们不是问路,而是故意靠近哨兵,另有企图,立即说道:“请你们站住,你们去哪儿?”

崔禄波的话音未落,其中的一个家伙突然冲上来抱住崔禄波的腰部,另一个家伙从怀里摸出石头朝着使馆的铜牌和橱窗奔去。

崔禄波一下子明白了,两个擒敌动作,干净利落地把抱住自己腰的家伙摔倒在地,然后几步冲到举着石头的家伙眼前,两脚就把他踢趴下了。

两个家伙一看阴谋败露,就凶狠地一齐朝崔禄波扑来。崔禄波平时学的擒敌技术还从来没有用上,这回可有了施展的机会,一个人对两个,打得很过瘾。

他一个侧踢,把一个踢了个跟头,紧接着左手一晃,右手对着另一个当胸就是一拳,另一个被打了个趔趄。那两个人一见崔禄波挺厉害,就一前一后地夹击。前面的人挥舞拳头猛打,后面的人瞅空子踹黑脚。

崔禄波一个转身,接着猛地一跳,在空中来了双飞踹,正好踹中两人的下巴。那两个人被踢得“哎呦”一身,重重地摔在地上。一个倒在地上爬不起来,另一个爬起来想跑。

崔禄波一个箭步冲上去,对着他的屁股狠狠踹了一脚。那个家伙被踹得摔了个狗吃屎,脑袋重重地磕在地上,鼻子被磕破,门牙都掉了,趴在那里直哼哼。

这时,战友们跑了过来,问怎么回事。

崔禄波说:“两个小毛贼,已经被我收拾了。”说完,握着手腕活动着,高兴地说:“这仗打得真过瘾。我还以为这擒敌术没机会用呢!”

战友们听了,高兴得直拍巴掌,都说崔禄波真有两下子。

经派出所审查,两个歹徒是河南人,因对当地政府不满,在中苏谈判之时,企图砸毁使馆门前的写有使馆名称的铜牌,制造国际事端,没想到在英勇无畏的使馆哨兵面前,阴谋没有得逞。

此事立即引起了上级的高度重视。崔禄波荣立二等功,并受到了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接见。

戳穿假黑人的阴谋

20世纪60年代初的一个盛夏,正午的阳光火辣辣地照在使馆区,掀起阵阵热浪烘烤着大地。使馆旁的树木都被晒得蔫头搭脑,树丛里的知了“兹啦兹啦”地叫着,令人烦躁。

苏联使馆门前的哨兵李强的军装早已经被汗水浸透了,后背上一片水渍。他几乎都能感觉到汗水顺着双腿流进了鞋子里。

20世纪60年代初,正是中苏关系紧张的时候,很多不法分子把这里当成了投机钻营的主要目标,处心积虑地想钻进去。因此,苏联使馆成了外事大队重点守卫的对象,守卫在这里的九班是外事大队里的精兵。

九班的战士都是“用筛子筛出来的”,他们身高都在1.8米以上,政治觉悟高,业务精通,执勤能力强。他们在百米之外,一听使馆的汽车喇叭声,就能判断出是几号车来了。

李强也不例外,他身材挺拔,目光如电,虽然热得浑身冒火,但依然挺立在哨位上警惕地注视着使馆前的一切。

因为天气炎热,马路上几乎没什么人。即使有几个人也是躲在树阴下匆匆地走过。这时,一阵“咔咔”的声音透过知了的叫声传了过来。

李强循声望去,只见从苏联使馆对面马路上走来一个黑皮肤的女郎,绵羊毛式的卷发,尖尖的高跟皮鞋,走在午后的柏油马路上,由于马路上行人稀少,高跟鞋的声音格外响亮。

这个黑女郎款步向大使馆门前走来,仿佛根本没把哨兵放在眼里。按照外交规定,外国人无论乘车或徒步进入使馆,哨兵均不得拦阻。

正在上哨的李强用眼睛瞟了一下外国女郎,立即感觉她有些异样。

尽管她走路用力扭动着屁股,但走路的姿势和她的臀部都不像非洲人,于是他果断做出拦截的手势。

拦截外国人是要担风险的。如果拦截了日本、新加坡等外国人,尚有解释的余地,因为这些国家的人与中国人的外表极为相似,很难分别。但是黑皮肤的外国人特征如此明显,如果公开拦截,就有可能引起争端。

黑女郎在小李面前停下来,很不解地看着他,小李客气地说:“对不起,你能出示一下证件吗?”

外国女郎摇了摇头,做出听不懂的样子。

这时候,李强趁机上下仔细察看女郎,瞬间就发现了破绽。外国女郎脸上的皮肤颜色不均,再仔细一看,不由得心中一亮。

原来中午天气太热,女郎的脸上有一行汗水流下来,汗水流过的地方,留下一道痕迹,现出原来的黄色皮肤。

李强突然脸色一变,厉声喝道:“你的戏该收场了!”

这一声好似晴天霹雳,把黑女郎吓得浑身打个哆嗦,然后拔腿就跑。由于高跟鞋跑起来一扭一扭的,她干脆脱了鞋跑。

李强几步上前,抓住她的头发用力一拉,结果把她的整个头发拽了下来,原来是个男人戴着假发。李强不由分说,上去一个擒敌动作,干净利索把这个人制服,然后扭送到了派出所。

经公安部门审讯,这个人交代了自己乔装打扮的经过。

他姓王,是被公安部门通缉的对象,企图进使馆避难。为了能混进使馆,他在使馆旁边的一块植物地里,对使馆偷偷观察了几天,发现外国人进入使馆,哨兵连看都不看,只有中国入进使馆时,哨兵才查验证件。

为了迷惑哨兵,他买了一顶外国女人的假发和一双高跟皮鞋,又在脸上涂抹上黑鞋油,打扮成个外国女郎。他在植物地里折腾了半天,用镜子照了照自己,感到很满意,就走出了植物地,大摇大摆地朝使馆走去。

当哨兵拦截他时,他觉得奇怪,不知道为什么单独拦他,心里就有些慌张,但仍故作镇静,没想到哨兵锐利的眼睛很容易就识破了他的伎俩。

洒热血的无畏战士

1976年4月末,正是北京鲜花盛开的季节。苏联驻华使馆门口整整齐齐地堆满了一盆盆艳丽的鲜花,衬托着年轻的哨兵李登贵那张喜气洋洋的英俊脸庞。

李登贵是这天的带班员,正和战友祁国兴挺立在哨位上。

再过两天,李登贵的母亲和妻子就要来部队探望自己,想到这个,李登贵的心里灌了蜜一样甜美。“可不能在这时候出点什么事,让老母亲和媳妇笑话自己!”李登贵在暗暗告诫自己。

就在李登贵快要下哨时,从使馆西边的马路上匆匆走来一个中国男人,后背上背着一个黄色的大旅行包。他头也不抬地就往使馆里面闯。“请出示一下证件!”李登贵和气地伸出了手示意来人。“没有。”中年男子狠声狠气回答。“对不起,没有合法证件是不能进入使馆的。”李登贵仍然和和气气。“没有也得进,你让不让我进?”中年男子眼中露出了凶光。“没有证件,你是绝对进不去的!”李登贵的语气明显地硬了起来。“好,好,我走!”来人说完扭头就走,李登贵也暗暗松了口气。

谁知这人没走出多远,突然又转身向使馆内冲去,李登贵一个箭步冲下哨位,上前拦住他说道:“你是干什么的?”

来人说:“我去使馆。”

这时,站在马路边上的几个老太太突然奇怪地说:“哎!那个人的包怎么冒烟了?”

看到缕缕轻烟,李登贵厉声说:“你包里装的什么?”“炸药,快闪开,要不就炸死你!”

李登贵一听,立刻反应出这是怎么回事,他已经没有时间去考虑别的,他飞身迎上前去,将中年男子拦腰抱住。“快松手,炸药要炸了!”中年男子惊恐地叫着,并使劲往使馆内冲,企图挣脱李登贵的拦阻。

两个人你进一步我退一步,你退一步我进一步,激烈对抗着,除了两人呼呼的喘息声外,还有中年男子背包中的“丝丝”声。

身材单薄的李登贵在这个身高马大的壮汉面前显得力不从心,眼看着离白色警戒线愈来愈近了。在这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李登贵一咬牙,使劲将中年男子绊倒在地,随之便是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使馆的大门炸飞了,使馆内主楼的玻璃稀里哗啦地掉了一大半,祁国兴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