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横刀向天笑:维新志士谭嗣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09:37:07

点击下载

作者:刘世华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我自横刀向天笑:维新志士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维新志士谭嗣同试读:

总序

胡维革《中华魂》是一套故事丛书。它汇集了我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百七十余年间的96位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领袖、先进模范人物的生动感人史迹,表现了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于“生于斯、长于斯、衣食于斯”的祖国的一种神圣感情,是人们对于自己民族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感召和激励整个中华民族的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在一百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上,爱国主义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独立、统一、进步和繁荣而英勇奋斗。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从“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李大钊,到“红枪白马女政委,碧血染将天地红”的赵一曼;从“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的焦裕禄,到“问鼎长天,扬我国威”的邓稼先……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由于热爱祖国的人们前仆后继地奋斗,国家和民族才得以生存,历经一次次历史危机关头而能转危为安,走向兴盛和富强,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华儿女历经忧患、跨越沧桑、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力量,它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并有力地凝聚着五洲四海的中国人。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革命时期,需要我们为祖国的独立自主出生入死;建设时期,需要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增砖添瓦。在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今天,我们要争做一名新时期的爱国者。新时期的爱国者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是任何时期任何爱国者都必须具备的情感。民族自尊心能增强我们自立向上的恒心,民族自豪感能树立我们建设祖国的信心。要树立“祖国高于一切”的崇高信念,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惜抛却个人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学习知识的方法与理念,从思想上、知识上充分武装自己,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爱国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是关系到民族盛衰、国家兴亡的根本问题。一代代人爱国主义思想情操的形成,需要不断地培养。培养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向爱国主义的英雄人物和典范事迹学习。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人们向英雄和先进人物学习,特别是对于在中小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可提供一些生动的教材。祝愿此书出版发行成功,为培养“四有”新人作出贡献。2010年11月15日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

不幸的童年

1865年3月10日,在北京宣武门外北半截胡同户部员外郎的家里诞生了一个新婴儿,由于这个孩子与父亲同一属相,故取名嗣同。不用说,他就是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维新志士谭嗣同。谭嗣同雕像

在那个年代,生在官宦人家应当是幸运的,然而我们的小主人公却非常不幸。

谭嗣同的老家在湖南浏阳,谭家可说是封建世家,但祖上多为武官,到他的父亲谭继洵手上,家境已经衰落,成为一个贫困家庭,在谭嗣同出生前六年,他的父亲才考取进士而重振家声。母亲徐五缘,虽然也是官家小姐出身,但为人挚诚朴实,治家井井有条。谭继洵读书科考的那些年家里生活拮据,徐五缘承担了全家生活的重担,她每天天刚刚亮就起床,开始做家务和生产劳动,谭嗣同的大哥、二哥相继出生,她背上背着一个,胸前抱着一个,挑水做饭、扫地洗衣、饲养耕地。晚上孩子睡下后,就伴着读书的丈夫在灯前缝补衣服或纺纱织麻补贴家用,经常到深夜才休息。她以这种忍苦耐劳的精神支撑着这个残破困顿的家庭,她的辛苦努力,使谭家的家务井井有条,生活上也勉强得到了温饱。不管处境多么艰难,她从不耽误丈夫的学业。对孩子既严格管教又体贴疼爱,乡里人都说她有古贤女的风貌。谭嗣同故居主卧

1859年谭继洵终于考中了进士并做了京官,谭氏家族上下欢庆,不过,就在这欢笑声里,悲叹与不幸也一步一步地走来了。

原来谭继洵作了京官以后,娶了一个比自己小二十四岁的女人卢氏作小老婆,后来他虽然也把家眷接到了北京,却过分宠爱小妾,造成了夫妻间的隔阂,所以当谭嗣同降生的时候,这个家庭已经不似从前那么美满恩爱了。

那一年,谭嗣同8岁了。母亲和大哥回湖南老家,把谭嗣同留在北京,小小的谭嗣同就落到了卢氏的手里。这个女人把平时对他母亲的怨恨都撒到了谭嗣同身上,她经常无故打骂和训斥谭嗣同,有时还挑拨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让谭嗣同受父亲的责罚。

谭继洵

谭继洵(1823—1901),清浏阳县人。字敬甫。1823年生。二十九年中举人。咸丰九年1859年成进士。曾先后任甘肃巩秦阶道、甘肃按察使、布政使等职。1889年任湖北巡抚。戊戌变法失败后,谭继洵被牵连革职回原籍,交地方官严加管束。1901年在忧惧中去世。

有一次,谭嗣同到父亲的书房里找书被她发现了。“你这个死孩子,到这儿来干什么?”“这是我父亲的书房,我愿意来就来。”“好啊,连你个小孩子也敢和我顶嘴!”说说她就操起了地下的扫帚,向谭嗣同打来。谭嗣同向旁边一闪,躲了过去。但她这一下刚好打在父亲最喜爱的砚台上,砚台碎了,她一惊,又向谭嗣同打来,可谭嗣同已经跑掉了。

卢氏没打着谭嗣同,却毁了父亲心爱的物品,气得大叫大骂。晚上,父亲回来,她故意弄得满面泪痕。“怎么了?”谭继洵对这个小女人一向宠爱,关切地问道。“我在这个家可没法活了,不仅老的压制我,连这么个小孩子也欺负我。他打破了你的砚台,我说他两句,他不但不听,还大声骂我。”她一边说,一边哭得跟泪人似的。

父亲心疼了,赶忙上来安慰:“你放心,这个家有我就有你。那个小畜牲,我会管教他的。”

卢氏见达到了目的,就开心地笑了。谭继洵哄好了她,转身就去找谭嗣同。谭嗣同正在后花园里斗小狗玩,见父亲来了忙迎上去。“爹!”“你还有脸叫我爹!你毁了我的砚台不算,还气得你二娘哭,看我不好好教训你。”说着举手就朝谭嗣同打来。“爹,不是,不是我……”

谭继洵根本不听他辩解,边打边骂。见父亲这样,谭嗣同不再说什么,用能喷出火来的一双眼睛,死死盯住父亲,任他打骂。谭继洵立即意识到了儿子的这一变化,把又举起的手放下了。

这天晚上谭嗣同没吃饭,一个人躺在床上哭了好久。

一个月以后,母亲回来了,她见谭嗣同面色难看,神情不爽,就问:“她欺负你了?”“没有。”谭嗣同故居“你想娘了吗!”“嗯!”谭嗣同脱开母亲的手跑掉了。

但,母亲已经看到了那悬在他眼中的泪。她长长地叹了口气,却又隐隐地感到一丝快意:这孩子多坚强啊!

谭嗣同的母亲共生了5个孩子,3个男孩儿,2个女孩儿。大女儿很小就夭折了,剩下4个长大成人。

谭嗣同12岁那年,二姐得了白喉症,由外地到北京来医治,母亲携谭嗣同前去探望。不久,二姐病死。两天后,母亲由于受传染也病死了。大哥前来照看母亲,在母亲去逝的第三天也染病身死。

谭嗣同受感染后大病不起,昏迷三日不醒,后来又奇迹般地复活了,他有字叫“复生”就是这么得来的。

他虽然“复生”了,死去的亲人却再不能复生。二哥扶母亲、大哥、二姐的灵柩回湖南安葬,孤苦的谭嗣同留下随父亲,他已失去了母爱,在父妾的挑拨下也得不到父爱,唯有和二哥的信函可以寄托一份亲情。可是几年以后,年仅33岁的二哥也在台湾官任上病逝了。

这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击和不睦的家庭氛围,使谭嗣同常常感到压抑,感到一种积胸的愤懑和不满,使他极为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伦理纲常的罪恶,一但他长大成人就要冲决这网罗,砸烂这世界。

谭嗣同的两处故居

浏阳“大夫第”

故居于199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修复并对外开放。

谭嗣同故居它始建于明朝末年,主体建筑占地2000多平方米,后由谭嗣同的祖父谭学琴购为私宅。谭学琴之子谭继洵官至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因此这一宅院又称“大夫第”。谭嗣同的出生之地,是北京宣武城南懒眠胡同父亲的官邸,他从13岁第一次回到故乡开始,其后虽随作官的父亲远去甘肃兰州,也曾壮游大江南北,但先后曾在“大夫第”度过了许多峥嵘岁月,寻求拯民救国的真理,结交唐才常等维新志士,开展改革变法活动。1898年四月应诏赴京变法,时年三十四岁。他就是在这里和夫人李闰分袂,除了赠以《戊戌北上留别内子》一诗,据说他们夫妇在别离前夜,还对弹谭嗣同亲制的《崩霆琴》与《雷残琴》依依惜别。谭嗣同故居大夫第正门门楼

北京故居

谭嗣同故居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北半截胡同41号,是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

浏阳会馆的正房五间现仍存,北面两间为谭嗣同当年所居。前面的院子里被低矮的建筑挤得只剩小道,高大的屋宇仍一望可见,上面蓬草丛生,柱子上漆早没有了,看得见木头的纹路。门户紧闭的北面一间,就是谭嗣同的“莽苍苍斋”。他的屋子在五间西房的北套间,自题为“莽苍苍斋”。他的许多诗文、信札都在这里写成。莽苍苍斋原有一幅谭同同自书的门联:上联是“家无儋石”,下联是“气雄万夫”。后改上联为“视尔梦梦,天胡此醉”,改下联为“于时处处,人亦有言”。会馆里还有维新志士开会的里院北屋。浏阳会馆现已有较大的改建,但当时的建筑格局大多尚存。浏阳会馆

徐五缘替姐出嫁

湖南浏阳淳口镇炉烟村是谭嗣同母亲徐五缘的娘家,当地流传关于徐五缘替姐出嫁的传说。

熊惠娘生有二女,长女庆缘,次女五缘。庆缘在舅父的说合下,许配谭家三公子谭继洵为妻。庆缘对自己的终生大事非常慎重,她委托弟弟富益借送礼之机代为调查未婚夫及其家庭情况。富益到了谭家,发现那位未来姐夫是个日夜沉迷于书本、从不理人的书呆子。富益回家后如实作了“汇报”。庆缘不愿嫁给这个书呆子,徐家只好将婚期一推再推。

1848年,已是谭、徐两家订婚的第五个年头了,徐家经不住谭家的一再催促,只好答应完婚。可庆缘仍是死活不同意嫁到谭家。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五缘为了父母、为了徐家大局,就上了花轿,替姐出嫁了。

谭嗣同曾作《先妣徐夫人逸事状》记载她的生平事迹。

仇恨八股

谭嗣同5岁开始读书,父亲为他请来了当时著名的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希望借名人之手,把自己的儿子扶上科举成名之路。

欧阳中鹄非常尊崇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学问和气节,经常给谭嗣同讲王夫之与满族贵族斗争的故事和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谭嗣同孩童的心里埋下一颗颗反抗的种子。谭嗣同学习非常勤奋,先秦诸子的思想,丰富的文学,浩瀚的历史,无一不使他爱不释手。他14岁开始学诗,第一次作诗就写下了这样的佳句:碧山深处小桥东,兄自西驰我未同。羡杀洞庭连汉水,布帆斜挂落花风。表现出非凡的才华。

但是,谭嗣同不愿意读经书,更讨厌作八股,父亲经常给他拿回些“名作”,什么某某状元的起股起得好,某某探花转股转得好,让谭嗣同参照模仿。这些东西基本上都被谭嗣同束之高阁,除非父亲逼急了,他才拿出来应付应付。

谭嗣同不爱读教条的经书,作死板的八股,却崇尚不拘泥于俗套的侠义人物。有一次在庙会上他见到一个人。此人浓眉虎目,膀阔身长,方巾裹头,宽带束身,背后斜插着一把大刀,说起话来声如洪钟,发出的笑声朗朗入耳。谭嗣同觉得他身上有一股巨大的吸引力在无形地吸引着自己。“他是准?好威风啊!”谭嗣同禁不住问身旁的同伴。“你还不知道啊,他就是大刀王五。他叫王正谊,风威标局的标头。他走南闯北,扶危济贫,名气大着呢!”谭嗣同故居“我想拜他为师,你看怎么样?”“你?”那同伴上下打量着谭嗣同,“你一身绸缎,一看就是官家公子,他能与你交往?”“看人不能仅看出身,我去找他!”谭嗣同穿过人群,到了大刀王五的近前。“王大侠,听说你行侠仗义,武功高强,我想拜你为师。”说着谭嗣同深深一揖。

眼见华光一闪,来人拜在自己面前,王五心里一阵不悦,不知哪家公子哥又跑来讨没趣。可是,当谭嗣同抬起头来,对视他的时候,他一下怔住了。这少年除了衣着华丽,还有一脸正气,特别是他炯炯的双目中透着一种豪气,凝重的眉宇间露着一种威严,这豪气和威严是与自己相似的!他心动了。谭嗣同故居“你是富家子弟,怎么能拜我这乡野武夫为师?”“穷富都是一样的人,我学好了武艺,也跟着你去帮助穷人。”“好,说的好!我就破例收你这个徒弟。”

14岁的谭嗣同开始练武了。他不仅跟王五学习刀剑、拳脚,而且跟王五学习如何做人,跟王五了解社会。潭嗣同的心里开始同情下层人,那些每天辛苦劳作却吃不饱肚子的人。另外王五身上那种慷慨豪迈、倔强勇敢的性格也深深感染着谭嗣同。

谭嗣同每天习武看“杂”书,自然招来父亲的责难。有一次父亲亲自到了他的书房,只见墙上挂着各式各样的刀剑。书案上放着剑谱、刀法。一摞摞看过的书大都是文集、诗集和历代掌故、故朝沿革之类,他辛辛苦苦找来的八股样文落满了灰尘。再看看谭嗣同的习文、笔记、心得,除了诗赋,就是政论和驳议,找不出几篇八股,老爷子发怒了。“你自己说说,你每天都干了些什么,看了些什么?你到底还要不要功名?不为你自己,也为你死去的母亲想,你们三兄弟,就剩你一个人,你再不努力,我们谭家可要……”父亲又是气愤又是伤心竟说不下去了。

谭嗣同没有争辩,也没有表白,就那么站着,听着,一句话也没说。“从明天开始,你给我好好用功,我定期来检查。”说完,父亲就走了。

父命难违,谭嗣同不得不耐着性子背经书,怀着怨恨作八股。1885年谭嗣同第一次参加科举。这时谭继洵已由北京调到兰州任官,谭嗣同及家眷也随父亲在兰州,他不远万里到湖南乡试,没有考中。谭谭嗣嗣同同

1888年谭嗣同第二次回湖南考举人,不用说又名落孙山。那一天,他怀着极度压抑的心情回到兰州,想到父亲那张不快的脸,他放慢了脚步。一进家门谭福就告诉他:“老爷和太太正在大厅里等你呢。”

谭嗣同拖着沉重的双腿迈进了大厅,父亲和当年的小妾,今天的夫人坐在正北座位上,妻子和两个嫂子分立在两侧,几个侄儿候在门口。他原打算先向家人问安,再向父亲请罪,然而,当他目光触到父亲脸上的不满,特别是继母脸上的那种幸灾乐祸的神态和妻子脸上那种凄苦与不安,他一下被激怒了。为什么非得博得与世无补的功名,即考不取,又有何过?

谭嗣同在父亲面前跪了一下就站起来,一句悔恨的话也没说,坦然地平视着父亲。

谭继洵见他如此倔强,心中更加不满,当着家人的面大声训斥谭嗣同:“我知道你不愿意考,我知道你心里有气!你若没这个天份,我也不逼你,可你明明是有劲不往这上使!难道你想让我们谭家家道中衰吗?”他顿了一下又接着说,“以后我再不准你出去游历,也不准看经书以外的任何书籍。你给我一心科举,将来成名,祖宗脸上也光彩。”谭嗣同

回到书房,谭嗣同只觉得书案上那一本本经书分外刺眼,好像一把把杀人不见血的屠刀,他拿起笔来,在经书上一连写了几个“岂有此理”,以泄心头之恨。

由于打心眼里厌倦经书八股,谭嗣同虽然在父亲的督促下又参加过几次科举,但都没能考中。谭嗣同故居

欧阳中鹄

欧阳中鹄(1849—1911)湖南浏阳人。亦名忠鹄,字节吾,号瓣姜。学者,官至广西灵抚。弟子谭嗣同、唐才常,孙子予倩。

1873年中举,任内阁中书。受户部主事谭继洵之聘,教其子嗣襄、嗣同。1877年,欧阳中鹄从北京返回故里,谭嗣同、唐才常又拜其门下就读。欧阳中鹄知识渊博,谭嗣同称其学问“实能出风入雅,振前贤未坠之绪”。欧阳中鹄循规蹈矩推崇变革,曾发表“变法之论”。在接到谭嗣同“兴算学”的信函后,欧阳中鹄即刻着手筹办算学馆。此举遭到了浏阳顽固守旧分子的强烈反对。欧阳中鹄遂与唐才常、刘善涵等商议,会聚同仁集资,于1895年在浏阳文庙后山奎文阁开办算学社。

随着维新运动在全国各地的展开,此时湖南的变法改革已进入高潮。可欧阳中鹄却对谭嗣同“尽变西法”的主张产生了异议,一改其初衷,变得消极起来。1898年,欧阳中鹄进京纂修《会典》。

1903年授广西思恩知府。

1908年,欧阳中鹄调任桂林知府。1910年补授广西提法使。1911年年病故,终年62岁。其遗作有《瓣姜文稿》传世。谭嗣同、唐才常与欧阳中鹄筹建的浏阳算学馆旧址。

王大刀

王正谊,字子斌,祖籍河北沧州,回族。因他拜李凤岗为师,排行第五,人称“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纯熟,德义高尚,故人人尊称他为“大刀王五”。

王正谊一生行侠仗义,曾支持维新,靖赴国难,成为人人称颂的一代豪侠。位列民间广泛流传的晚清十大高手谱中,与燕子李三、霍元甲、黄飞鸿等著名武师齐名。

王五出生贫寒,三岁时父亲又因疾去世。他只得与母亲相依为命,很小便开始干各类杂活,后来又拜肖和成为师,为习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修习更高的武艺,又拜沧州当时最有名的武师双刀李凤岗。为了把他锻炼成更加全面的人才,李凤岗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师兄刘仕龙,一起押镖,行走江湖。经过几年的锻炼,王五告别了师父, 1871年,他先到天津,后又到北京,经人介绍到了一家镖局当了镖师。

王五不仅本行中受人尊敬,他的爱国义举更是被人们广泛传颂。甲午战争失败后,御史安维峻上书,力陈议和之弊,要求严惩误国者,却遭到清廷的贬斥,被革职戍边。王五出于义愤毅然担负起了护送安维峻的责任。回京后,王五便在香厂筹开学堂街,名为“父武义学”。

1898年,戊戌变法进入高潮,谭嗣同应诏入京,任四品军机章京,参预变法。在此期间,王五担负起了谭嗣同的衣食住行和保安工作。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为表白自己变法决心,醒悟大众,甘愿受捕。王五得知后心急如焚,多方打探消息,买通狱吏,还广泛联络武林志士,密谋救谭,却被谭嗣同坚决拒绝了。同年9月27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刚毅监斩于宣武门外菜市口,王五得知后悲痛欲绝。为了继承谭嗣同的遗志和复仇,王五多次组织人员进行暗杀活动,终未果,使王五反抗清廷的决心自此更加强烈。

谭嗣同夫人李闰

谭嗣同的夫人李闰,是长沙市望城县李篁仙之女。李闰生长于诗书家庭,知书达礼,而谭嗣同冰雪情操,著文反对纳妾,而且严以律己。他们仅有的一个儿子兰生早年夭折,但他和李闰仍然相敬如宾,伉俪情深。

江湖多风波,道路恐不测,谭嗣同北上后,牵肠挂肚的李闰曾对月焚香,祈求远行的丈夫顺利平安。“如有厄运,信女子李闰情愿身代。”真是弱女子的真情,烈女子的至性!而谭嗣同在长沙写给李闰的信,称谓是亲切的“夫人如见”,以“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相劝勉,似乎有某种预感,而意欲让李闰有思想准备。以上所引的留别诗更有珍重与托付之意。果然,不久噩耗传来,李闰痛失良人,终日以泪洗面。她年年在谭嗣同的忌日悼亡赋诗,有悼亡诗一卷留于浏阳天井坡谭家祖屋。流传至今的一首七律《悼亡》,今日读来仍然令人一洒同情之泪,可见作者当年之痛断肝肠:盱衡禹贡尽荆榛,国难家仇鬼哭新。饮恨长号哀贱妾,高歌短叹谱忠臣。已无壮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后尘。惨淡深闺悲夜永,灯前愁煞未亡人!

谭嗣同牺牲后,李闰自号“臾生”,表示自己含悲忍辱暂且苟活之意,并写诗道:“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

为了尊重和纪念先烈,她从他们原来的卧室中搬出,住到与谭继洵卧室隔天井而相对的房间里。李闰养亲抚侄,含辛茹苦,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创办了浏阳前所未有的女子师范学校,1925年逝世于“大夫第”,享年六十。大夫第厅堂之上原悬有“巾帼完人”的匾额,那是康有为与梁启超祝贺她六十寿辰合赠的,也于“千载难逢”的“文革”中被抄毁。李闰还悉心将谭嗣同的多种遗物,封存保管在阁楼之上,后来也不知所踪,令人扼腕叹息。

冲决网罗

1894年9月的一天,武昌湖北巡抚大衙的门前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他们一个个衣着褴褛,面带肌黄,有的手里拿着碗,有的手里端着盆,还有的只拿了块打破的瓦罐。这时,前面站出来一位白衣公子:“乡亲们,大家不要挤,按顺序站好队,先让一让老人和孩子,马上就开始放粥了。”说完,他就和几个人一起下来归拢队伍。“你们知道吗?他就是巡抚大人的公子。”“是吗?听说这次赈灾的粮就是他去安徽买来的?”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较大规模的海战。“可不是吗,他帮着筹了钱,又亲自带人到安徽,跑了许多地方才把米买回来,要不然咱们就等着饿死吧。”刘公岛炮台“多谢谭公子!多谢谭公子!”人群里不断有人致谢。一位老人拉着小孙子给谭嗣同跪下。“公子,你可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我们家8口人就剩下我这把老骨头和这个小孩子了,若不是你买回粮来,我们家可就绝根了。”

看着这些无依无靠的穷苦百姓,谭嗣同心如刀割。父亲上任湖北巡抚一年多就赶上两湖一带水灾,许多地区一片汪洋,颗粒无收,可怜的庄稼人叫天天不灵,呼地地不应,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荒。一些走不了、动不了的老弱病残只能留下来等死。谭嗣同见此情景,心急火燎,主动提出帮助父亲赈灾。他以巡抚公子的身份筹款,又往返几千里买粮,不知流了多少汗水才有今天放粥这个结果,难怪灾民们感激得流泪。

放粥开始了。谭嗣同拿着木柄的饭勺,一勺一勺地分给每一个灾民。他买来的这点粮食,只能维持一两个月,过了这两个月又怎么办呢?谭嗣同看着灾民们一张张满是期盼的脸,心中无限忧伤。

就在这时,老家人谭福神色紧张地跑了过来:“公子,佛尘他们来了,让你马上回去。”“什么事这么急?”“回去你就知道了。”谭福看了看那些可怜巴巴的灾民,没有把话说出来。

谭嗣同和下面几个人交待了一下,就同谭福回寓所去了。唐才常

客厅里,唐才常与刘淞芙神情抑郁地坐在藤椅上,不住地叹着气,见谭嗣同进来急忙站起来相迎。“佛尘,出了什么事,这样急着找我?”中日海战

佛尘是唐才常的字。他也是湖南浏阳人,此时正在武昌两湖书院读书,喜好交游,不拘俗礼,为人真诚正直,与谭嗣同从小要好,曾同师共读。“上海传来消息,我们的海军、陆军全败给日本了。”唐才常说。“什么,都败了?”谭嗣同只觉得脑袋“嗡”地一下,顿时一片空白,直愣愣地望着唐才常。“复生,你没事吧?”唐才常见他这样,知道是受了刺激,连忙关切地问。“没事,快说说具体情况。”谭嗣同强使自己镇定下来。“淞芙,你来说吧。”济远舰舰前主炮

刘淞芙是唐才常在两湖书院的同学,为人刚直,又忧国忧民,与唐才常、谭嗣同等很和得来。刘淞芙介绍了中国战败的经过。“外国报纸上评论,这一仗之后,日军探得北洋海军的虚实,就有可能直接从朝鲜过鸭绿江进攻中国领土。”刘淞芙接着说。“没想到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发展的这样快,还不到30年,就敢与大清帝国挑战。”唐才常说。“还不只是日本强大了,”谭嗣同深深地叹了口气,“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看看我们的国家贪官污吏遍地皆是,朝廷只知征税加赋,不管百姓生死,造成民变连连,灾荒不断,这么既贫且弱的国家哪有对外抵抗的能力,不遭侵略才怪呢?”“看来西方真有比我们祖宗更好的办法,不然日本怎么会发展得这么快。”刘淞芙说。“不错,西学已经压倒了中国的旧学,今天我们中国要想强盛起来,也必须走学西方救中国的路。”谭嗣同说着握紧了拳头。“可是,学西方,怎么个学法,又从哪开始学呢?”唐才常边思索着边说。

谭嗣同端起茶杯呷了一口茶,好像要平静一下内心的激动与不安,沉思了一会,他站起身来,用坚定的目光看着唐才常、刘淞芙两人:“我想应当从办教育人手,只要能培养出新人,就会有新气象,有了新气象,不愁没有新国家,到那时我们君民一心,上下一体,发展实业,奖励工商,国富兵强,不用说日本,就是西方列强也不敢把我们怎样。”“对!对!我赞同。”

唐才常、刘淞芙两人都表示赞同。

谭嗣同的眼中放出了光芒:“我看,我们先回湖南办个算学馆,冲冲那些旧式书院,你看怎么样?”谭嗣同把目光转向唐才常。“好,你办赈灾走不开,我这就辞学回湖南!”“我也随你去。”刘淞芙自告奋勇。“那就更好了,你们先去找欧阳中鹄老师商量办法,有事给我写信,我一忙完这面的事务,马上返回湖南。”

送走了朋友,夜已深了,望着茫茫的夜空,想着西学救国的方案,谭嗣同的内心又是激动又是忐忑不安,他知道这一夜又不能入睡了。

回到书房,看看那些读过的经、史文集和自己写下的一卷卷、一本本心得札记,回想自己30年走过的路,谭嗣同思绪万千。几十年捧卷苦读,多少次南北应试,仆仆风尘,满腹悲酸,而今祖国雄伟壮丽的大好河山,遭到外国侵略者的践踏,同胞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自己还能像过去那样为了博取功名而空耗生命吗?不!谭嗣同的内心如波涛翻涌,他提起笔来饱蘸墨汁,“刷、刷”写下两个大字:壮飞。人称三十而立,谭嗣同在30岁为自己取号壮飞,要为壮大中华而奋飞!

我们的主人公至此和封建的书生生活决裂,满怀着爱国主义热情,投入了改革社会的激流。

1896年春,谭嗣同告别了亲友,开始了北游访学的里程,他决定到外面去拜访维新人士,增加社会见识,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

谭嗣同由浏阳去武昌,由武昌沿江东下,直奔上海。一路上,俊美的山河与破败的家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谭嗣同不住地发问,为什么广阔的土地,丰富的物产竟养育不了勤劳的人民,却总受外国的侵略?难道不是那些吸血鬼般的贪官污吏所造成的?可中国这块土地为什么盛产贪官污吏呢?谭嗣同已读了不少西书,对专制和议会民主已有了朦胧的认识。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爆发。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大清政府迫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一次,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签订《马关条约》

这时,一艘外国军舰溯江而上,舰上的人议论纷纷。“这军舰要去哪儿?是不是又要打仗了?”“不可能吧,八成是去重庆,《马关条约》不是把重庆定为通商口岸了吗?”“唉,朝廷也真是,怎么能让军舰在我们的江上随来随去呢?”

谭嗣同也注意到了那艘反向而行的军舰,《马关条约》在长江又开了几个通商口岸,以后长扛上的外国轮船兵舰会更多的。一想起《马关条约》谭嗣同的心更沉了,他不由自主地吟起了那首感时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这是谭嗣同得知《马关条约》签订时流着泪写下的。

一到上海,谭嗣同就到处买新书,他已经把在两湖所能找到的新书都读了,不论政治、地理,文化,只要是介绍西方、宣传西方的书他都读。有一天,谭嗣同正在向一个店员询问有没有格致算学(物理、数学)方面的书,引起了一个外国传教士的注意,他走到谭嗣同身边问道:“你想学格致算学吗?”格致课艺汇编格致书院,中国近代著名书院。

谭嗣同见是个外国人疑惑了一下,随即答道:“是的。”“我愿意帮你。”这个外国人很主动地和谭嗣同攀谈起来。

他叫傅兰雅,是英国传教士,酷爱古生物学研究,收集各种植物标本和化石。这时期他和中国留美归来的两个科学家徐寿、华蘅芳正在上海办格致书院,所以见谭嗣同找格致算学方面的书,他就过来打招呼。

傅兰雅为谭嗣同的求知欲所感动,邀请谭嗣同参观他的实验室。在他的实验室里,谭嗣同看到了万年以前的化石,有三叶虫,古林木等,还看到了许多精密仪器,其功能谭嗣同连做梦也没有想到。他非常惊喜:“这些东西,你们是怎么弄出来的?”“科学家们研究的啊。”傅兰雅说:“我们的科学家,也就是非常有知识的人,他们的工作就是发现世界的秘密,找出事物变化的规律,推动生产,方便生活,不像你们国家的读书人,只研究那几本经,而且一代接一代的研究,没完没了。”“你说得对,我们这儿的读书人所学非所用,于社会国家无补。”谭嗣同说着,仔细端详那些化石,自言自语地说:“看来天地真是日新月异,事物无一刻不在变化。今日之神奇,明日即为腐臭,还自以为万能,不思变革,就只能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开始于1895年于北京发生的公车上书。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的十八省举人,收到《马关条约》中,中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向日本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4月,康有为、梁启超作成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及变法的主张,得到一千多人连署。5月2日,康有为、梁启超二人,十八省举人及数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因为外省举人到京是由朝廷的公车接送,事件也被称为公车上书。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后果,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后也催生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当中由康有为、梁启超二人发起的强学会最为声势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师翁同龢、南洋大臣张之洞等清朝高级官员的支持。

谭嗣同从上海到天津,又从天津到了北京,但这时北京的维新运动已经沉寂了,为反对《马关条约》领导公车上书的康有为、粱启超都已经被迫离开了京城,谭嗣同非常失望。

过了几天,父亲从湖北发来电报,他花钱给谭嗣同买了个候补知府,催谭嗣同去南京候任。谭嗣同也打听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又在上海搞起了维新活动,于是他又踏上了南返的旅程。

1896年7月间谭嗣同到了南京,就任江苏候补知府,但他视功名利禄如浮云,更讨厌官场上的趋势奉迎,特别是每日的打躬作揖,例行公事,使谭嗣同感到非常无聊,和那些官僚政客在一起,他感到很压抑。他决定尽快到上海拜会那里的维新志士。

梁启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汉族,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著名学者。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 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未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后来,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在谭嗣同的老熟人吴樵的帮助下,谭嗣同、梁启超这两位维新运动的领袖相遇了。梁启超此时还不了解谭嗣同,但是,当他得知谭嗣同以巡抚公子的身份北游、南巡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深为感动,热情地接待了谭嗣同。“梁兄以少年举子之身,毅然放弃旧学,追求新知,又打破禁令,公车上书,真让复生佩服!”谭嗣同说着站起身来抱拳施礼。“谭兄过奖了,快请坐。”梁启超忙站起来还礼,“我18岁中举人,主考官见我少年有成,把妹妹许配给我,所以时人有‘少年科第,佳人上门’之称,可是就在那一年,我遇到了康先生,他为我讲述其新学所得,令我耳目一新,我当即决定放弃旧学,拜康先生为师。”当时出版的《普天忠愤集》,记载了全国人民的义愤。

康有为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又名祖诒,字广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