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五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13:19:22

点击下载

作者:姜忠喆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五卷)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五卷)试读:

隋朝

隋朝(581~618)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短暂的统一王朝。公元581年由杨坚(隋文帝)建立。隋的统一,结束了自西晋灭亡以来,南北270余年的分裂局面。

隋朝历史虽然仅有38年,但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隋文帝统治时期以及隋炀帝杨广统治前期,隋朝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建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中央任命地方官制度,改革府兵制、赋役制和户籍管理法,并制定《开皇律》和铸造新五铢钱,对后世王朝产生了巨大影响。

隋朝初年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全国人口增加到4600万,仓库充实,手工业、商业发达。隋炀帝即位后,开凿沟通中国南北的大运河,兴建举世闻名的首都大兴城(后为唐代都城长安)。

隋代的对外贸易分海陆两路,西北陆上贸易尤为发达,远及欧洲东部。海路可通南洋、日本等国,与日本的贸易和友好关系尤为密切。

隋炀帝统治中后期荒淫无度,政治腐败,对外连年征战,赋税繁重,刑罚严酷,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下灭亡。

隋朝的统一推动了文化科学的发展,哲学、文学、音乐、美术等出现南北交流,共同发展的局面。隋朝工匠李春在赵州洨河上修建赵州桥,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单孔弧券大石桥,并采用空腔式拱式结构,比欧洲同类桥梁的出现要早700多年,显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隋文帝励精图治

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短命但又影响深远的朝代,隋朝的建立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它是继承北周而建立的。北周武帝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他在历史上以灭佛而闻名,然而继他之后的宣帝、静帝没什么本事,军政大权掌握在左大丞相杨坚手中。

杨坚是北周的皇亲国戚。他的妻子是鲜卑大家族柱国大将军独孤信的女儿。杨坚祖父为汉族人杨元寿,是北魏武川镇的司马,杨坚的父亲杨忠是鲜卑大贵族独孤信的得力部下,后从宇文泰起兵,以战功封隋国公,任宰相,掌握军政大权,声名显赫。杨坚的女儿嫁给周宣帝为妻,成了皇后,所生之子成为后来的周静帝,所以,杨坚既是周宣帝的岳父,又是周静帝的外公,在北周的身份很不一般,身为宰相,权倾北周朝野。

杨坚总揽国家大权后,在汉族官僚们的支持下,积极布置夺取帝位,周静帝形同傀儡。

杨坚篡位之心渐渐被人识破,亲近北周皇族的势力纷纷起兵反对杨坚。首先发难的是相州(今河南安阳)总管尉迟迥,同时,郧州(今湖北安乐)总管司马消难,益州(今四川成都)总管王廉也相应起兵,杨坚针锋相对,毫不示弱。部将高颖挺身而出,主动要求率兵前去镇压,他与众军团结一致,浴血奋战,很快就把尉迟迥的部队镇压下去了。

尉迟迥是北周旧势力最有力的代表,他一垮,其它几股反杨势力也就相继衰败。接着,羽翼已丰的杨坚开始大杀北周的皇族,北周宗室子孙死亡殆尽,周静帝成了孤家寡人,彻底无助。公元580年,杨坚自称隋王。次年2月,周静帝被迫让位,杨坚称帝,即隋文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公元589年,隋军平定南陈,结束了中国历史上400多年的长期分裂局面,隋文帝统一了全国。

作为开国之君,隋文帝吸取了历代因奢侈而亡国之帝王们的教训,他以节俭著称于世,与民同甘共苦。有一年,关中闹饥荒,他得知百姓吃糠拌豆粉,就命人拿给大臣们看,责备自己没有治理好国家,下令饥荒期间,百官一律禁吃酒肉,包括他自己。他平时的生活也很俭朴,他的车马用具坏了,从不让换新的,派人修补之后接着再用。有一次,他配止泻药,要用一两胡粉,找遍宫中也没有;还有一次,他的衣领实在是破旧得无法再穿,他想找一条织成的衣领,宫中也没有。可见,他平素是不允许宫中为他储备许多日常用品的。

严于律己的隋文帝同样也不允许皇后与皇子们有任何奢侈的举动。皇后有一次去库中领一条绣带被他发现,毫不留情地训斥了皇后一通,皇后愧然地将绣带又交还库中。

太子杨勇喜好奢华,有一次,他又大摆宴席,歌舞弹唱,美姬如云,隋文帝得知以后,断然废除了杨勇的太子之位,立了平素总是显得异常俭朴的晋王杨广为太子。杨广攻于心计,知晓隋文帝的喜好,所以将自己装扮成朴素的样子。

三儿子秦王杨俊自恃灭陈时立下战功,生活也越来越奢侈。他模仿皇宫建造自己的宫殿,还从民间搜罗许多美女,日夜寻欢作乐。隋文帝知道以后,毫不留情地下令罢免了杨俊的官职,并将他幽禁起来。许多大臣都为杨俊说情,觉得杨俊不过是将房屋修饰得稍微华丽了一些,文帝的处罚未免太重了,隋文帝根本不听大臣们的求情。又悔又怕的杨俊没过几天竟然病死了。有人请求为他立个石碑,隋文帝不允,并且命令将杨俊府中奢侈豪华的装饰全部拆毁。

对待自己以及皇室成员、文武百官如此严格的隋文帝,却废除了过去严苛的法律,制定了新律,即开皇律,减轻了刑罚,取消了宫刑、辕刑、枭首、鞭刑和孥戮连坐等酷刑。新律“以轻代重,化死为生”,比以前的法律和缓许多。在法律讼诉程序上面,也作了有利于百姓的改动。即使对待罪犯,他也赞成用感化的方式教育他们。

勤政爱民的隋文帝深知暴虐的统治不得人心的道理,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减轻人民的负担。首先,他减轻封建剥削,缩短农民服兵役和徭役的年限。原来18岁的男子就要服兵役或徭役,被隋文帝改为21岁。并且50岁的男子可以用交纳绢帛来免除徭役。其次,他减少了农民的服役时间,以前成年男子每年必须服役30天到45天,隋文帝减为20天,比北朝的减少了一半左右。

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朝廷府库堆满了粮食,文帝下诏,令河北、山东当年的田租减收一份。5年以后,全国的府库无不盈积谷粮,文帝再次下诏,令全国当年的赋税全免,以奖赐黎民百姓。在封建社会里,一般逢到灾年荒岁,政府才会减免赋税,而隋文帝却能在平时减税,充分说明了在他的统治之下,全国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国库的充盈。

农业的发展使隋朝的粮食储备大增,设在各地的官仓,仓仓粮满。库藏之多,亘古未有,直到隋炀帝初年,洛阳的布帛,已堆积如山,太原的粮储可支10年,而全国所有的粮食储备可应五六十年之久。隋朝灭亡了20年,他们所储备的粮食、布帛还没被用完。

居安思危,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设置义仓,作为救灾之用。在风调雨顺的年份,农民交纳一些粮食,放在义仓,由本地官员管理,一旦灾荒出现,便开仓放粮,这样,无论年景的好坏,百姓的生活都有保障。

在实施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的同时,隋文帝还统一了货币与度量衡。南北分裂之时,钱币轻重极端紊乱,文帝即位后,还渐废除了各种标准不一的旧钱,新铸一种五铢钱,作为标准货币,流通全国。南北朝时期的度量衡混乱不堪,隋文帝规定以古尺的一尺二寸为一尺,以古斗的三升为一升,以古秤的三斤为一斤,统一了度量衡。这两项措施促使商业进一步发展,城市更加繁荣。

隋文帝还有一项重大的贡献,就是创立了科举制度。隋以前一直奉行汉代的九品中正制,开皇年间,取消了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即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而不像以前那样推荐的方式选取官员。这项伟大的创举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奉行了1000余年,直到清末才被废止。科举制决定了封建社会文人的命运。

经过隋文帝的励精图治,隋朝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全国人口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国库充盈,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另外,隋文帝制定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后世的许多制度都是由此沿袭而来。隋朝的社会发展为此后我国的封建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点上,隋文帝杨坚可谓功不可没。

隋文帝虽然极会治国,却不善于治家,他去世后不久,由于隋炀帝的暴政,隋朝很快便灭亡了。

陈后主亡国

陈武帝建立南陈王朝的时候,北方的东魏,西魏已经分别被北齐、北周代替。公元550年,宇文觉建立了北周。北齐和北周互相攻战,到北周武帝时,灭掉了北齐,统一了北方。在北方政治上动乱的时候,南陈王朝获得了一个暂时的安定局面。经济渐渐恢复起来。

南朝陈自公元557年陈霸先登基开国,只当了三年皇帝便病故,皇位传给侄子陈茜,陈茜在位7年去世,儿子陈伯宗继位,仅二年,又被他叔叔陈顼篡位。14年后,公元583年。传到第五个皇帝,却是一个荒唐得出奇的陈后主。

陈后主名叫陈叔宝,他不懂国事,只知道喝酒享乐。他大兴土木,造起了三座豪华的楼阁,让他的宠妃们住在里面。宰相江总、尚书孔范等,都是腐朽的文人。陈后主和宠妃经常在宫里举行酒宴,宴会的时候,让他们一起参加,大家通宵达旦地喝酒赋诗,你唱他和,还把他们的诗配上曲子,挑选了一千多个宫女,为他们演唱。

陈后主穷奢极侈,他对百姓的搜乱当然非常残酷。百姓被逼得妻离子散,流离失所,到处可见倒毙的尸体。有个大臣傅宰上奏章说:“现在已经到了天怒人怨、众叛亲离的田地了。这样下去,恐怕东南的王朝就要完了。”陈后主一看奏章就火了,派人对傅宰说:“你能改过认错吗?如果愿意改过,我就宽怒你。”傅宰说:“我的心同我的面貌一样。如果我的面貌可以改,我的心才可以改。”陈后主就把傅宰杀了。

陈后主过了五年的荒淫生活。这时候,北方的隋朝渐渐强大起来,决心灭掉南方的陈朝。

隋文帝听从谋士的计策,每逢江南将要收割庄稼的季节,就在两国边界上集结人马,扬言要进攻陈朝,使得南陈的百姓没法收割。等南陈把人马集中起来,准备抵抗隋兵,隋兵又不进攻了。这样一连几年,南陈的农业生产受了很大影响,守军的士气也松懈下来。隋兵还经常派出小股人马袭击陈军粮仓,放火烧粮食,使陈朝遭到很大损失。

公元588年,隋文帝造了大批大小战船,派他的儿子晋王杨广、丞相杨素担任元帅,贺若弼、韩擒虎为大将,率领五十一万大军,分兵八路,准备渡江进攻陈朝。

隋文帝亲自下了讨伐陈朝的诏书,宣布陈后主二十条罪状,还把诏书抄写了三十万张,派人带到江南各地去散发。陈朝的百姓本来恨透陈后主,看到了隋文帝的诏书,人心更加动摇起来。

杨素率领的水军从永安出发,乘几千艘黄龙大船沿着长江东下,满江都是旌旗,战士的盔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南陈的江防守兵看了,都吓得呆了,哪里还有抵抗的勇气。其他几路隋军也都顺利地开到江边。北路的贺若弼的人马到了京口,韩擒虎的人马到了姑孰。江边陈军守将告急的警报接连不断地送到建康。

陈后主正跟宠妃、文人们聚会取乐,他收到警报,连拆都没有拆,就往桌下一丢了事。后来,警报越来越紧了。有的大臣一再请求商议抵抗隋兵的事,陈后主才召集大臣商议。陈后主说:“东南是个福地,从前北齐来攻过三次,北周也来了两次,都失败了。这次隋兵来,没有什么可怕的。”

陈后主这么一说,大臣们也随和着。然后,继续玩乐。公元589年正月,贺若弼的人马从广陵渡江,攻克京口;韩擒虎的人马从横江渡江到采石,两路隋军逼近建康。到了这个时候,陈后主才有些惊醒过来。城里的陈军还有十几万人,但是宠臣江总、孔范一伙都不懂得怎么指挥。陈后主急得手足无措。隋军顺利地攻进建康城,陈军将士只好投降。

隋军打进皇宫,到处找不到陈后主。后来,捉住了几个太监,才知道陈后主逃到后殿投井了。隋军兵士找到后殿,果然有一口井。往下一望,是个枯井,隐约看到井里有人,就高声呼喊。井里没人答应。兵士们威吓着叫喊说:“再不回答,我们要扔石头了。”说着,真的拿起一块大石头放在井口,装出要扔的样子。

井里的陈后主吓得尖叫了起来。兵士把绳索丢到井里,好几个人一起用力去拉,才把陈后主和两个宠妃拉了上来。这口井原名景阳井,自从陈后主跳了这口井,它就被改称胭脂井了,人们借此嘲笑荒淫无道的陈后主。陈朝的遗老们称此井为“辱井”。

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灭亡了。中国自从公元316年西晋灭亡起,经过270多年的分袭局面,重新获得了统一。

那位荒淫无道的陈后主,被掳到长安之后,隋文帝赐了他一个官职,过了一段日子,他厌倦了,请求隋文帝赐给他一个闲职,隋主恩准了。于是,他日日无所事事,浑浑噩噩,直到604年客死于洛阳,才结束了他荒唐的一生。

“奇妒”皇后

中国历代皇帝,都是妻妾成群,因有“后宫三千佳丽”之说。但是,也有例外,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就只有一位老婆,即皇后独孤氏。独孤氏为人厉害,而且嫉妒心特别强,有“奇妒”之称。为了避免杨坚与别的宫女有染,几乎寸步不离丈夫身边,上朝同乘一辇,散朝双回后宫。

有的大臣提出选妃之事,杨坚却说,我这样更好,一个母亲生的儿子好团结,将来不能互相迫害。有一天独孤皇后患病卧床,没法监督皇帝。杨坚趁此机会,独自出宫散步。文帝沿着一条青石小路西行,走着走着,发现一座二层小楼,门额牌匾上书“珠玑楼”三字。杨坚听说过珠机楼是藏书楼,便想进去看看书。刚走到门口,一位宫女走了出来,向皇帝下跪施礼。

杨坚没见过这位宫女,她长得非常俏丽,不觉心动。随口问她姓氏,宫女回答叫尉迟珠儿。这尉迟珠儿也有些来历,她的爷爷尉迟迥在北周时期与杨坚同在朝廷任宫,杨坚想篡位时,被尉迟迥发觉,起兵讨伐,但被高颖打败,自杀而死。尉迟迥死后,其眷属收入宫中,此事至今已19年,尉迟珠儿当时还在襁褓之中。19年来,她是以奴隶的身份度过的。

尉迟珠儿掀起门帘,请皇帝进屋。杨坚进去,随便拿下几本书翻看,但心不在焉,始终打量尉迟珠儿。尉迟珠儿发现皇帝总看她,脸倏然红了,越发显得妩媚动人。杨坚控制不住自己,当时就把尉迟珠儿宠幸了。事毕,杨坚表示,要好好赏赐她。第二天赏了尉迟珠儿许多珍珠。

不料,皇帝光顾珠玑楼的事,被皇后的侍女发现,向独孤皇后告了密。皇后一听,怒不可遏,病似乎一下子好了,爬起床,同宫女、太监一行人,奔向珠玑楼。独孤皇后见了尉迟珠儿,妒火中烧,命令太监用竹杖往死里打。太监把她摔倒在地,便举杖狠打,独孤皇后站在一旁边看边骂,仍不解气。文帝杨坚去仁寿宫回来,不见了皇后,听说皇后出宫门向西走了,不禁又吃一惊,担心珠儿,慌忙往珠玑楼跑。杨坚三步并做两步,一脚踢开门,只见尉迟珠儿已经血肉模糊,早就死了。杨坚怒火直蹿,但还是忍住,一跺脚离开珠玑楼,信步走到马棚边,要了一匹马,骑着出了宫门。

独孤皇后让太监把尉迟珠儿的尸体丢在山谷喂狼,才算出了口气。她回到后宫,不见皇帝,命令宫女、太监到处寻找也没找到,不禁慌了,忙报告了高颖和杨素。

隋文帝一气之下,骑着马往山上走了20多里,天渐渐黑了,也不理会,高颖一行追了上来,劝他回去,杨坚说:“朕枉为天子,不能保护一区区宫女,真没意思。”高颖安慰道:“陛下乃万乘之尊,岂能为一妇人而不顾江山社稷呢?”

杨坚一听,觉得有理,调转马头,慢慢往回走。文帝杨坚赌气出走,高颖把他劝回来,当时说过一句话:岂能为一妇人而不顾江山社稷。此话并无恶意,但传到独孤皇后耳中,立时来了火,认为用“一妇人”来指皇后,是对自己极大的侮辱,发恨非报负高颖不可。高颖与独孤皇后两家是世交,独孤氏小时候,她父亲去世以后,高家对她家曾多方照顾,她也常去高家玩耍,她当皇后以来,对高颖也不错,这句话应该无所谓。可今非昔比,皇后的脾气见长,不管是谁,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还有一件事,独孤皇后也对高颖不满。她想废掉太子杨勇,改立次子杨广为太子,但高颖不同意,他认为长幼有序,杨勇是长子,应该为太子,不能随便废掉。

这两件事和在一起,使独孤皇后对高颖很憎恨,总想寻找个报负的机会。不久,高颖的夫人去世,独孤皇后想:何不将自己亲戚的女儿嫁给高颖,套上亲戚关系,把他拉过来,为己所用,岂不更好?皇后把自己的想法对文帝说了,当然只是说续娶之事,以示关心。皇帝自然同意,一天,皇帝亲自对高颖说:“皇后听说你最近丧偶,非常关心,特意让朕给你提媒说亲,你看如何?”高颖含泪推辞道:“臣已老矣!退朝之后,只能在家里读读佛经而已。对‘二圣’(指皇帝和皇后)的垂爱,臣铭记在心。至于续娶,臣已不想。”皇帝一听,也就把续娶之事放下。

几天之后,高颖的妾生了男孩,文帝很替高颖高兴,并对皇后说了。独孤皇后一听,更来了气,她对妾、妃、嫔之类本来就反感,又放在高颖身上,焉能不气?于是说:“前几天,陛下亲口为高颖提亲,他却用一套好听的话来敷衍,现在明白了吧,他是钟爱小妾,所以用假话来欺骗皇上,按说是欺君之罪。这样的人不治他的罪,也不能信任他了。”

文帝觉得皇后说得似乎有理,于是也对高颖有了看法,渐渐地开始对他疏远了。

开皇十九年(公元600年),凉州(今甘肃武威)总管王世积被人密告,王世积是高颖原来的部下,文帝杀了王世积,借机撤了高颖仆射的职务,让他闲居。一些大臣知道高颖受了冤枉,便上表求情,然而,不仅没求下来,反而连他们也受了处罚。给高颖讲情不起作用,但对高颖落井下石的,却立竿见影。有人见高颖落了威,便想揭发他,好立功受奖,于是向皇帝密告。这样,高颖被送进狱中受刑审讯。有司判高颖死刑,皇帝心里明白,高颖没什么罪过,就给了点面子,贬为庶民,免去一死。

高颖出狱,高高兴兴地搬出齐公府,没有半点怨恨情绪。因为,他常想着母亲说过的一句话,那是他刚当上仆射时,母亲说:“你的富贵已达到顶点,再往前一步,就要杀头了,可千万小心呀!”现在,已经下了大狱,又顶着脑袋出来,岂不万幸?

到仁寿年间,文帝杨坚想起了高颖许多好处,又把他封为太常寺卿重新任用。可是,杨广即位以后,在大业三年,编了个罪名,把高颖杀害。她母亲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

杨广为什么要杀高颖呢?那还是隋军刚攻进南朝陈国都城建康时,捉住了陈朝皇帝陈叔宝和贵妃张丽华,杨广见她长得漂亮,便捎信给高颖,不要杀她。高颖想,张丽华乃妲己一样的人物,留着后患无穷,便下令把她杀死了,杨广闻听,便说:“我将来一定要报答高公的!”心胸狭窄的杨广一旦得势,又怎能放过对他嗜好于不顾的高颖呢?

杨广弑父夺皇位

隋文帝的长子杨勇因为生活奢侈,渐渐失去隋文帝的欢心。又因为他不听独孤皇后的话,宠爱一个叫云昭训的姬妾,因此也受到皇后的冷落,他的太子地位越来越不稳固了。这时候,隋文帝的儿子晋王杨广加紧活动起来,想取代杨勇的地位。

杨广为了得到隋文帝的欢心,就处处投其所好。每当隋文帝要到他的王府来,他就把那些花枝招展的姬妾们锁在屋里,只留下几个又老又丑的女人,穿着粗布衣服,在左右侍候。他故意把乐器的弦弄断,乐器上的尘土也不让人擦掉,摆在惹人注意的地方。隋文帝看到这种情景,以为杨广不好声色,非常满意。

有一次,杨广外出打猎,遇到大雨,侍从给他送上油衣(雨衣),他说:“士兵们都被大雨淋着,我怎么能一个人穿呢?”坚持和士兵们一样淋雨。隋文帝听说以后更加高兴,认为杨广有仁爱之心,可以成大事。

杨广知道皇后不喜欢杨勇,对皇后更加恭敬。凡是皇后派来的人,不论地位高低,他都和妻子亲自设宴招待;凡是执掌权力的大臣,杨广都去结交;他还笼络了一大批人材。这样,大臣们都说晋王仁义厚道,皇后对他更是宠爱有加。

有一次,杨广要离开长安回扬州,去辞别皇后的时候,他故意装出难舍难分的样子,哭哭啼啼地说太子要害他,他怕再也见不到母后了。皇后非常气愤,越发地恨杨勇。

杨广回到扬州,就开始秘密策划谋取太子地位。他的部下宇文述对杨广说:“废立太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皇上最信任杨素,如果这事有杨素支持,定能成功。杨素最信任他的弟弟杨约,我和杨约有交情,愿到长安去办这件事。”杨广非常高兴,就派宇文述到长安去找杨约。

宇文述到了长安,就请杨约喝酒。他知道杨约最爱古董,事先把各种珍宝摆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杨约一见就被吸引住了,摸摸这件,看看那件,赞不绝口。宇文述乘机说:“这些珍宝都是晋王特地让我送给您的。”杨约十分惊讶,问:“这是为什么?”宇文述笑了笑说:“这点小礼物算什么,晋王还要送大富大贵给您和越国公(杨素)呢!”杨约更加吃惊了,他说:“我杨约虽然谈不上富贵,可是家兄却是富贵已极,哪里还要人送呢?”宇文述说:“虽然你和越国公富贵已极,可还很难说能永保富贵。越国公执掌大权多年,不知得罪了多少人。太子做事,越国公又常常反对,太子能高兴吗?一旦皇上去世,太子登了基能饶过他吗?”杨约忙问:“您有什么高见?”宇文述贴在杨约耳边说:“皇上皇后有意要废除太子,改立晋王,这全仗您一句话了。事成之后,晋王一定感激您,您的富贵还愁不长久吗?”杨约连连点头。

杨约见了杨素转告了宇文述的话,把杨素也说动心了。杨素答应马上行动。过了几天,杨素便对皇后说:“晋王对父母很孝顺,平时非常节俭,很像皇上。”接着又说了一通太子的坏话。杨素的话正合皇后的心思,皇后便给了杨素很多金银,让他想办法废太子,立晋王。隋文帝派杨素去看望太子时,杨素故意拖延着不进去,想激怒太子。太子果然大怒。杨素回去对隋文帝说:“太子怨恨陛下,我去的时候他正在发脾气,恐怕会发生意外,陛下得多加防范。”隋文帝信以为真,派人监视杨勇。

杨广又收买了太子的亲信姬威,姬威写表揭发太子说:“太子经常找人算卦,然后高兴地说,十八年(开皇十八年)皇上必死,眼看就到了。”隋文帝看了之后,流着眼泪说:“想不到杨勇心肠这样狠毒!”于是下令把杨勇抓起来。

公元600年,隋文帝宣布杨勇为庶人,立杨广为太子。4年以后,隋文帝得了重病。杨广以为时机已到,就写信给杨素,询问应该怎样处理隋文帝的后事。想不到,杨素的回信被送信人错送了隋文帝。隋文帝看了,勃然大怒,立即召杨广责问。

这时候,隋文帝的妃子陈夫人慌慌张张跑了进来,哭着向隋文帝说:“太子无礼!”原来杨广见陈夫人长得漂亮,趁陈夫人换衣服的时候跑去调戏。隋文帝拍着床大骂:“这畜生怎能担当治国的大任哪!快把我儿子叫来。”身边大臣柳述、元岩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正要派人去叫太子杨广。隋文帝脸气得通红,好半天才说出两个字:“杨勇!”柳述、元岩这才明白隋文帝要重新立杨勇为太子,就急忙去写诏书。

谁知杨广和杨素已经得到消息,带着军队,拿着假造的诏书,包围了仁寿宫。他们宣布皇帝命令逮捕柳述和元岩。随后,又用东宫的卫士代替了仁寿宫隋文帝的卫士,把守住宫殿的各个出入口,并命令照顾隋文帝的人一律离开,由右庶子(东宫官员)张衡负责一切。大家刚刚走开,只听见殿内一声喊叫,过了一会儿,张衡出来说:“皇上早已死了,你们为什么不及时禀报?”宫内外的人大惊失色,可是谁也不敢说什么。就这样,隋文帝被杨广、杨素一伙害死了。随后,杨广派人给杨勇送信,说皇上有遗嘱,要杨勇自尽。还没等杨勇回答,派去的人就把杨勇拉出去杀了。

这年7月,杨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就是隋炀帝。

隋炀帝游江都

公元604年7月,杨广指使亲信杀害了自己的父亲隋文帝,又杀掉了自己的哥哥杨勇,当上了皇帝。杨广就是我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隋炀帝。

荒淫无耻的隋炀帝在位期间,曾经先后3次乘舟南下,游历江都(今扬州),这种远出巡游,既是为了炫耀武功,以达到政治和军事的目的,同时也是为了满足游玩享乐的欲望。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8月,通济渠刚告竣工,隋炀帝就迫不及待地带着皇后、嫔妃以及百官出游的龙舟以及杂船几万艘,乘轻舟从洛阳显仁宫出发,到河南洛口(今巩县)换乘龙舟。

隋炀帝所乘龙舟,高45尺,宽50尺,长200尺。船上共分四层,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房间120间,每间都是雕梁画栋、玲珑剔透,金玉装饰、满壁生辉。下层是宦官和内侍住的底舱。这艘巨大的龙舟就像一座水中的宫殿,如此庞大的身躯,在水面上篙撑不动,橹摇不动,桨划不动,2000多里的路途是怎样走完的呢?早有大臣王弘献计,命人用七彩缎匹制成锦帆挂在船上,遇风时,龙舟可乘风张帆,顺风而行,无风时,就用五色锦缎拴住龙舟上的殿柱让人牵着往前拉。拉船的人叫做殿脚,龙舟有殿脚1080人,所选的全是吴越之地的民女。岸上有郭衍带领的前军骑兵20多万人,沿两岸护送。这支绵延200余里的船队见首不见尾,浩浩荡荡地向江都行去。

隋炀帝与皇后、嫔妃坐在舟中,一边饮酒作乐,一边观赏着沿途风光,不禁心旷神怡。船队所过州县500里地以内的,皆令百姓贡献食物,多者每州100抬,少的也得数10抬,所献山珍海味、美馔佳肴,皇上与嫔妃们吃不完的就丢弃,出发的时候就地埋掉。走了1个多月,才到达江南繁华胜地江都。隋炀帝住在豪华的江都宫里,宫中以金玉为饰,富丽堂皇。

留居江都的日子,隋炀帝邀约了一批当地的文人学士,带领着嫔妃,每日游山玩水,春赏琼花,夏观长江,无边美景使隋炀帝乐不思蜀,一直流连到第2年3月,才恋恋不舍地起驾回东都洛阳。回程改走陆路,自然又免不了一路的招摇,沿途百姓再被搜刮了一次。隋炀帝畅游一次江都,耗费财物不计其数,隋炀帝一路欢歌,百姓怨声载道。

隋炀帝回到洛阳,住不多久,又思念起江南的游乐生活,决定再次巡幸江都。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大运河全程通航,隋炀帝高兴万分,随即乘龙舟出发,沿途百姓再次遭殃,贪官污吏拼命搜刮民脂民膏,争着向皇上敬献厚礼,以换得升官晋爵。

隋炀帝在第3次准备下江都时,隋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对内残酷剥削人民,建东都、挖运河,百姓徭役繁重,死伤无数;对外3次出兵高丽,穷兵黜武。为造战船,民夫们昼夜在水中劳作,腰部以下都腐烂生蛆,死者十之三四。人民再也忍受不了他的暴虐统治,全国各地,农民起义的烈火此起伏彼,尤其是北方的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住在东都洛阳的隋炀帝惊恐万分,随时都在担心起义军会杀入宫中。

隋炀帝预感到自己的末日来临。一次,东都大业殿的西院失火,火光冲天,宫中慌作一团,隋炀帝以为是起义军杀进宫中,吓得逃出宫殿,直奔后院,躲在草丛中。当大火扑灭以后,人们四处找寻隋炀帝,终于找到了蹲在草丛里的他,拉他出来,他全身仍在瑟瑟发抖,颤声问宫人叛军走了没有。

住在洛阳的隋炀帝为保全他的性命,企图在南方维持半壁河山。于是隋炀帝在公元616年决意三下江都。前两次游江都的船只已被起义军烧毁,隋炀帝下令重新造龙舟和随行船只几千艘,龙舟的规模丝毫不减,反而越发奢华,排场也丝毫不比前两次逊色。一意孤行的隋炀帝带着一群佞臣出发了。当他的车驾走到建国门时,奉信郎崔民象拦驾上表,请求皇上不要抛弃北方的百姓,隋炀帝大怒,命人将他拉下去斩首。

隋炀帝的龙舟行到汜水时,奉信郎王受仁冒死拦驾上表,试图劝他回心转意,留在洛阳。隋炀帝不等王受仁说完,就派人将他斩首示众,至此,谁也不敢再上书劝阻他下江都。

几千艘制作精美的船只跟随着豪华的龙舟,最后一次向江都行去。一路上隋炀帝继续强令各地贡献食物,永济渠沿岸的村落,几乎找不到男丁,劳力缺乏,田园荒芜,加之洪水泛滥,政府横征暴敛,人民只能靠树皮野菜充饥,而荒淫的隋炀帝根本不顾人民死活,仍然加紧搜刮百姓,过着挥霍奢侈的生活。舟中宴饮不断,笙歌不停,一路载歌载舞地前往江都。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冬天,隋炀帝到了江都,住在江都宫,一面连忙命人修建丹阳宫(在今南京市),准备将都城南迁。同时,还命令王世充在江淮地区大肆选取美女进宫,他偏安江南,继续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每日醉生梦死,虽然全国农民起义已风起云涌,但他平日不许一个人在他面前提及当前纷乱的局势,过着自欺欺人的歌舞升平的日子。

江淮地区的农民起义势力日趋强大,而卫护隋炀帝的禁军多是关中人,他们思念家乡,想要逃回北方,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利用兵士的不满情绪,发动兵变。这天夜里,只听得外面杀声震天,内监急报叛军已杀到内殿来了,隋炀帝与萧后并坐而泣,束手无策,宇文化及领兵前来,武士们一齐动手,用一条白绢勒死了隋炀帝,这位荒淫之君死时才29岁。隋朝的统治就此结束,三下江都的隋炀帝最终死于江南。历史无情,14年前,隋炀帝对亡国的陈后主极力嘲弄,在陈后主病死后,赐给陈后主“炀”的溢号。他连陈后主都不如,不仅被自己的部下所杀,而且戴上自己制造的“炀帝”的丑名。隋朝就这样葬送在隋炀帝手里。

李春与赵州桥

隋朝虽然短暂,但是科学技术方面却有不少卓越的成就。比如,保留至今的赵州桥和历史上曾经繁荣一时的著名城市——东都洛阳,在工程设计、技巧和建筑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河北省赵县城南的洨河上有座雄伟的石桥,叫做赵州桥。这座桥的设计和监造者,是隋朝时候的一个名叫李春的石匠。尽管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和无数次的洪水冲击,赵州桥依然挺立在河面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据一些研究者介绍,赵州桥不仅是我国、也是全世界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关于赵州桥的建造者李春,可惜史书上对他并没有什么记载。虽然我们已无从了解他的生平事迹,但是我们可以断定,他既是心灵手巧、不畏辛劳的工匠,也是一位才智出众、富于创造精神的建筑大师。他默默地劳动一生,没有人知道他的历史;但他的劳动成果却在我国的建筑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千千万万人所津津乐道。

赵州桥也叫“安济桥”,整个桥身只有一个弧形桥洞。这种弧形桥洞以及门洞之类的建筑,在我国历来习称为“券”。石桥的券,一般都是半圆形,而赵州桥却是小于半圆的一段弧,样子十分美观。券的两肩叫做“撞”。一般石桥的“撞”都用石料砌实。赵州桥却与众不同,券的两肩还有两个弧形小券。人们把这种形式的桥叫做“空撞券桥”。

原来,这样的设计符合科学原理。首先,节省了大量石料。科学家曾作过估算,不把撞砌实而砌成四个小券,节省的石料约为180立方米,使桥身的重量减轻500吨左右。其次,减轻了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在洪水季节,洨河暴涨,流量很大,如果把桥的撞砌实了,水流不畅,上游的水就会漫上岸来,石桥可能会承受不了洪水的冲击而倒榻。有了四个小券,增加了桥洞的过水量,自然大大减轻了洪水对桥身的冲击,保证了石桥的安全。这种空撞券桥,在欧洲直到十四世纪才出现于法国,也就是法国太克河上的赛雷桥。算起来,赛雷桥比赵州桥晚了700多年,却早就毁坏了(不是因为战争的破坏)。从这个比较中,我们更能看出李春设计的高明与卓越。

赵州桥的设计,除了采用“空撞券桥”这种形式外,还有许多别致而值得称道的地方。例如,赵州桥的桥洞跨度很大,两端的距离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这样长的跨度,按照通常的设计,采用半圆形,券的高度一般是长度的一半。这样算来,赵州桥的桥洞就有187米高,车马行人过桥,像是翻过一座小山,吃力而不方便。因此,跨度较长的桥,只好多造几个桥洞,以减低桥的高度,这样做,又会导致另一不足,既费石料又费工时。赵州桥的高度比通常的设计低出很多,只有723米,克服了两方面的缺陷,而这主要归功于李春独特的创造,他设计的桥洞不是半圆形,而是小于半圆的弧形,像一张弓。因此,赵州桥的桥面没有陡坡,比较平缓,便于车马上下,路人行走,而且省工省料,实是一举多得,超逸绝伦的设计。

赵州桥设计的别致之处,还在于桥洞的砌法也是一反常规的。桥洞的砌法,常用的是“纵联式”,就像砌墙那样,一层一层往上砌,各层石块相互交错,最后形成的桥洞是一个整体,比较坚固。另一种砌法,叫做“并列式”。这种方式是先并排砌成许多道窄券,最终合成一个整券。由于各道窄券的石块之间没有联系,因此不如纵联式坚固,一般也就不为人们所乐于采用。然而李春的设计却恰恰选择了后一种。整个赵州桥的宽度是96米,这么宽的大券,就是由28道小券并列而成。

李春之所以采用并列式而不用纵联式,是因为他看到了纵联式的缺点,发挥了并列式的长处。纵联式虽然坚固,但是只要有一块石块坏了,修补起来十分困难,就会牵连整个桥洞,以致造成全部的倒塌。恰恰相反,并列式的桥券,坏了一块石块,只不过是坏了一个窄券,在整个大券中是微不足道的,根本不会影响全局,而且坏了的石块,修补起来也并不困难,即使在修补的时候,桥的交通也用不着中断。正是因为李春看到了一般人所没有看到的两种方式的优短点,所以他大胆地采用了并列式,同时又吸取了纵联式的优点,即在各道窄券的石块之间加了铁丁,把各道窄券拴连在一起,成为整体,从而形成一个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独特结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坚固效果。

一千三百多年的漫长岁月,正是这种效果的最好体现与检验。

杨玄感造反李密献策

隋炀帝第一次进攻高丽,被打得大败。一百万隋军兵士,逃回来的不到三千人。沉重的惨败,这个暴君仍不死心。大业九年(公元613年),他又发动第二次对高丽的进攻。他亲自率领大军攻打辽东,派大臣杨玄感在后方黎阳督运粮草。

杨玄感的父亲杨素,原是隋炀帝的亲信,帮助炀帝夺取皇位。因杨素功高盖主,杨广想除掉他,便设宴同杨素太子杨昭一起喝酒。有一杯毒酒是给杨素准备的。但宫人弄错了,毒酒被太子喝了。三天之后,毒性发作,太子临死前说:“想不到我替杨素死了。”杨素知道后,郁郁不乐地死去。杨玄感恨透了隋炀帝,这一回看到局势混乱,就想利用这个时机推翻隋炀帝。

杨玄感用督运粮草的名义,征发了年轻力壮的民伕、船工八千多人,要他们运粮到辽东前线。那些年轻人怨透了劳役,听说叫他们远离家乡去干苦差使,更加气愤。

有一天,杨玄感把民伕集合在一起,说:“当今皇上不顾百姓的死活,让成千上万的父老兄弟死在辽东,这种情况不能再忍受下去。我也是被逼来干这件事的。现在我决心跟大伙一起,推翻暴君。你们愿意跟我一块起兵造反吗?”

大伙儿一听有人带头反对朝廷,怎么不愿意,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声。杨玄感见状,深受鼓舞,当下同王仲伯、赵怀义一起商议整编队伍。

杨玄感把八千民伕编成队伍,发给武器,准备进攻隋军。他发现他身边缺少一个谋士帮他出谋划策,不禁想起了正在长安的好朋友李密。

李密的上代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父亲是隋朝有名的武将,被封为薄山公。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正好宰相杨素坐着马车在后面赶上来,看到前面有个少年在牛背上读书,暗暗奇怪。

杨素在车上招呼说:“哪个书生,这么用功啊?”李密回过头来一看,认得是宰相,慌忙跳下牛背,向杨素作了一个揖,报了自己的名字。杨素跟李密亲切地谈了一会儿,觉得这个少年人很有抱负。回家以后,杨素跟他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孩子的学识、才能,比你们几个兄弟强得多。将来你们有什么紧要的事,可以找他商量。”从那以后,杨玄感就跟李密交上了朋友。

杨玄感想起他父亲的叮嘱,就派人到长安,把李密接到黎阳来。李密到了黎阳,杨玄感向他请教:要推翻隋炀帝,这个仗该怎么打法。李密说:“要打败官军,有三种办法。第一,皇上现在在辽东,我们带兵北上,截断昏君退路。他前有高丽,后无退路,不出十天,军粮接济不上,我们不用打也能取胜,这是上策。第二是向西夺取长安,抄他们的老巢。官军如果想退军,我们就拿关中地区做根据地,凭险坚守,这是中策。第三是就近攻东都洛阳。不过这可是一条下策。因为朝廷在东都还留着一部分守兵,不一定能很快攻得下来。”

杨玄感听完这三种计策,却认为李密说的下策是上策,以为攻下洛阳,可以动摇东征的军心。当即决定进兵洛阳,让他弟弟杨玄挺为先锋。杨玄感的反朝廷队伍,迅速得到拥护,很多士兵和百姓来投奔,短时间便达到5万人。但是,洛阳守军听到消息,加强防守,而且洛阳城本身修得非常坚固,杨玄感久攻不下,造成僵局。在这种形势下,杨玄感采取了李密的中策,放弃洛阳,去攻长安。

不久,杨玄感的队伍已发展到10万人。他率领10万人马,向长安进军,路过弘农(今河南省灵宝)时,弘农太守杨智积(杨广叔兄弟)站在城楼上大骂杨玄感。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拖住杨玄感,不让他攻占长安。杨玄感不知是缓兵之计,命令兵士攻城,李密看出问题,说:“我军目的是西进长安,兵贵神速。追兵就在后面不远,怎能在此逗留?如果不能迅速占领潼关,追兵赶到时,退无可守,就非常危险了。”

杨玄感不听李密的劝阻仍下令攻城。就在这时,追兵赶到,杨玄感这才命令撤军西进,可惜已经来不及了。追兵数量多出好几倍,把杨玄感的队伍切割成小块包围,以多胜少,杨玄感大败。他和弟弟杨积善逃到一个小地方叫葭芦戍,面对荒凉的景色,杨玄感悔恨交加,对弟弟说:“我后悔没听李密的话,落到今天这一步。我不能让他们杀戮,你把我杀了吧!”

杨积善无奈,举刀刺死杨玄感,然后自杀。但未杀死,追兵赶到,将他抓获。

隋炀帝从辽宁省东返回后,下令焚毁杨玄感的尸体,又把杨玄感的弟弟全部杀死。杨广怒气未消,对御史大夫裴蕴说:“杨玄感造反,随从者达十万之众,看来天下人太多了,如不多杀一些,就不能惩戒后人!”斐蕴等人疯狂的大开杀戒,凡是与杨玄感沾点边的,全部处死,累计有3万人;还有6000人被发配边境。

这次杨玄感造反失败,战斗中死伤的和受株连被杀被流配的人数远远超过十万之众,损失惨重。作为隋朝高官,杨玄感无论是出自个人的恩怨,还是国家的前途,他率民众奋起反隋的精神都是难能可贵的。在此之后,各地的起义军不断攻打隋军,隋王朝处于摇摇欲坠之中了。

李世民雁门解围

隋炀帝杨广两次征讨高丽未果,觉得脸上无光,于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又带领几十万人马,第三次讨伐高丽。

大队人马赶到辽水西岸时,已经没有刚出发时人多了,有一些兵士在途中偷着开小差跑了。水军船队登上平壤西海岸,准备进攻平壤。实际上隋军将士已无斗志,如果高丽兵还像头两次那样勇敢抗击隋军,很有可能再次获胜。但经过两次战争,高丽国大臣不愿再交战,大多要求讲和。高丽王同意了多数人的意见,押解着以前逃到高丽的隋将兵部侍郎解斯政,过辽水去见炀帝,表示愿意归降。

杨广很高兴,因为他内心也没有把握是否能打赢这一仗,更怕第三次再输,现在高丽求和,正合他意,这就等于他胜利了,挽回了已经丢过两次的面子。于是下令退兵返朝。

班师路上,杨广让士兵们大唱凯旋歌,他自己不在车辇里坐着,而是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显出神采飞扬、不可一世的样子。不料,大军走到邯郸境内时,突然杀来一伙农民军,带头的是杨公卿,一马当先扑向杨广。杨广大吃一惊,幸亏有勇敢的禁卫军保护,才算保住了命,杨公卿一伙义军抢走40多匹好马飞奔而去。杨广没了威风,从马背上爬下来,钻进车辇里,不敢露面了。

十月份,杨广回到长安,把押回来的叛将斛斯政处死了,然后让高丽国使臣回去捎信,说大隋皇帝宣高丽王来朝,当然是要显示一下他的威风。然而,高丽王不买他的帐,推辞不去,这又使杨广丢了面子,下令做好第四次东征高丽的准备。

事后杨广冷静一想,时值冬季,辽东寒冷,不宜作战,于是决定推迟到来年再做计较。

这期间,各地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但大臣们都知道杨广愿听好消息不愿听坏消息,所以谁也不报告义军的事,杨广则以为天下太平无事,他可尽情享乐了。长安住腻了又移居洛阳,第二年夏天,杨广又带领百官到北方避暑。

杨广在各地都修了行宫,宫中都有妃嫔宫女太监。他们一行首先来到太原郡晋阳宫,宫中两位贵人不知空等了多少年,才算见到了皇上。杨广在这里住了几天,觉得太原不算凉快,又继续北走,来到汾阳宫(山西阳曲)。这里气温凉爽,适合避暑,但行宫小,百官和兵士住不下,只好在野外山谷搭草棚子住,杨广却不理会这些,只管自己凉快。

转眼到了秋天,杨广心血来潮,要到边塞去视察。这一天,杨广一行过了雁门关(今山西省代县)往北走进入牧区,正放眼欣赏草原风光,远处急驰而来的两匹快马,眨眼间来到杨广面前,从马上跳下一位突厥打扮的人,呈给杨广一封密信。

杨广展开书信,见是义成公主亲笔写的。义成公主是杨坚宗室的女儿,当年文帝杨坚把她许配给突厥酋长启民可汗,结成亲戚关系。大为五年,启民可汗病亡,他儿子咄吉即位,称始毕可汗,按风俗,义成公主成为始毕可汗的可贺敦(即妻子)。如此以来,杨广与突厥酋长始毕可汗也是亲戚了。但是,杨广竟无事生非,鼓动始毕可汗的弟弟叱吉没与他哥哥作对。叱吉没告诉了哥哥,始毕可汗大怒,遂与隋朝断绝往来。

始毕可汗听说杨广只带领2万禁卫军,便召集几十万兵马,进攻隋炀帝。义成公主担心隋朝没有防备会吃亏,便写信密报这个消息。

杨广看罢义成公主的信,吓得立即往回返,刚进入雁门关,始毕可汗率突厥大军追过来了。突厥大军全是骑兵,进军的速度快,烟尘滚滚而来,刹那间将小城雁门关包围起来。

杨广胆战心惊地登上北城楼,察看敌情,突厥骑兵之多,一眼望不到边,吓得他冷汗直流,就在这时,突厥兵一齐往城楼上射箭,一支箭射中杨广头上的皇冠,吓得他扑通一声坐在地上,竟失声大哭起来。杨广哭够了,才想起召集大臣们商量退兵之计。有人提出让皇帝带3000骑兵突围,但大部分人反对,认为3000骑兵要突破几十万大军非常危险,应该派人到四方调兵救援,再派人去突厥让义成公主帮忙。

杨广采纳了后一种意见,然后又亲自对守城的士兵许愿,只要守住城,以后不再征辽,而且论功予以重赏。士兵们增添了勇气,前赴后继,坚持战斗。

山西、河东抚慰大使李渊,接到皇帝的救援信,忙派二儿子李世民带1000亲兵奔赴雁门关。

李世民路经五台山时,发现一支隋朝人马驻扎在这里,原来是屯卫将军云定兴带领的2万救援部队,他们见突厥兵太多,没敢交战,在这里待候其它援军。李世民虽然只有18岁,却很有头脑,他对云定兴说:“突厥可汗始毕因为我军离雁门关遥远,才敢发兵攻击大隋天子。如果等援兵到齐,雁门我军就危险了。不如采取虚张声势迷惑敌人之策,白天在几十里山林中插满旌旗,夜半击打钲(行军用的铜制打击乐器)鼓遥相呼应,突厥则误以为我援军汇齐,便会自行撤兵。”

云定兴认为是好计,立即制做旗帜筹集钲鼓,短短三天时间,五台山脚下处处飘扬着隋军旌旗,夜里钲鼓声阵阵,不绝于耳。始毕可汗果然以为隋朝来了大量援军,不禁心虚起来。义成公主也派人报告始毕可汗,说突厥有紧急战事,让他立即返回。于是,始毕撤兵而走。

隋炀帝终于转危为安,急忙赶回洛阳,但对守城将士论功奖赏的诺言,早忘得无影无踪,对于立了大功的李世民,也没有半点儿封赏。

瓦岗军大败张须陀

从大业七年到大业十年(公元611年到614年),隋炀帝曾接连三次发动侵略高丽的战争。这又给人民带来一次大灾难。一次征兵就是三百万人,还征调民工在东莱(今山东省莱州市)、海口造船三百艘。不仅如此,隋炀帝还征发民夫运军粮,两个人推一辆小车,车上只能装三石粮,道路遥远,三石粮仅够民夫一路的口粮,运到指定地点,米已吃光,民夫无力缴纳,只好逃亡。百姓为了逃避兵役、徭役,甚至把自己的手脚砍掉,还起名叫“福手”、“福足”。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农民起义终于爆发了。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王薄首先在山东长白山(今章立、邹平、长山等县交界处)起义,活跃在齐郡(今济南)、济北郡(今茌平)一带。隋炀帝调集大军进行镇压,更加激起了广大农民的愤怒。不久,各地起义军汇合成三支强大的队伍,一支是由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一支是由翟让领导的瓦岗军,一支是由杜仗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其中瓦岗军力量最强大。

瓦岗军的首领翟让,是韦城(今河南省滑县)人,在东郡(今河南省濮阳县)衙门做法曹(管理监狱的小官)。后来,因为犯了一点小过,被关进监狱,判了死刑。狱卒黄君汉平日很敬佩翟让,看到翟让突遭横祸,非常同情他。一天夜里,趁天黑无人,黄君汉打开翟让身上的枷锁,让他逃跑。翟让一边道谢,一边哭着说:“蒙您救助,我得以死里逃生。可是,我走了以后,您怎么办呢?”黄君汉生气地说:“你这是什么话!我看你是个有抱负的人,将来能干出一番拯救百姓的事业,才不顾个人安危放了你,你只管去干大事业吧,不要为我担心。”说完,两个人就分手了。翟让逃出东郡,回到韦城老家。这时候,他家乡的农民正在酝酿起义,他和哥哥翟弘、侄儿翟摩侯,还有同郡的青年勇士徐世绩(后来改名李绩,绩(音jī))、单雄信等人一起上了瓦岗寨,举起了起义的大旗。起义军活跃在南北河之间二百多里的广大地区,杀富济贫,队伍不断壮大。

一天,瓦岗寨门口突然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人,要见翟让,卫兵把他带到翟让那里。原来他就是远近闻名的李密。原来李密在构定感起义失败之后,也被捉去。在押送的路上,李密逃了出来。他在外面流浪了两三年,穷到吃草根、树皮的地步。隋朝官府到处追捕他,最后,他终于上了瓦岗寨。

李密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他做过隋朝的官,政治斗争经验和指挥作战的本领比翟让这些人高明。他看到瓦岗军力量越来越大,可只是袭击来往官兵、抢劫运河上运货的船只,没有远大政治目标,便给起义军的将领们分析形势。他对翟让说:“如今杨广昏庸残暴,老百姓怨声载道,这和秦朝末年刘邦、项羽起兵时候的形势完全一样。凭你的才干,又有精锐的兵马,完全可以席卷洛阳和长安,推翻隋朝!”李密的分析,使农民军的首领大开眼界,他们对李密十分钦佩和信任。接着,李密又去说服瓦岗军周围的小股农民起义军和瓦岗军组成联军,共同作战。这样,瓦岗军越来越壮大,成为一股强大的反隋力量。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瓦岗军在翟让、李密的指挥下,打下金堤关(今河南省滑县南)。拿下荥阳附近的几个县城,直逼荥阳城下。荥阳地势险要,是通洛渠入黄河的枢纽,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瓦岗军围困荥阳,吓坏了荥阳太守杨庆,他急忙向隋炀帝告急。隋炀帝任命张须陀为荥阳通守(一个郡的副长官),带领二万精兵,去援救杨庆。

张须陀是隋朝有名的猛将,十分阴险狡猾,王薄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就是被他镇压下去的。过去,他曾几次打败过翟让,所以,翟让听说张须陀带兵来救荥阳,很紧张。李密和他研究,决定“智取”,由翟让带领部分兵力迎击张须陀,李密把大部分兵力埋伏在荥阳大海寺北边的树林里,徐世绩和王伯当分别埋伏在大海寺的两侧,摆成口袋形的阵势,等着张须陀的到来。

翟让按照计划行动,边战边退,把张须陀引入埋伏圈。只听咚、咚、咚三声鼓响,左边徐世绩,右边王伯当,背后李密,一起杀出,把张须陀团团围住。张须陀急忙下令撤退。可是,退路早被截断。隋军乱成一团,被瓦岗军杀得尸横遍野,溃不成军。张须陀也送了命。从此,瓦岗军声威大振。

第二年春天,李密又率领七千精兵,攻下了隋朝设在东都洛阳附近最大的一个粮食仓库洛口仓(又叫兴洛仓),打开仓库,把粮食分给老百姓。人们奔走相告,感谢瓦岗军,纷纷送自己的子弟参加起义军。瓦岗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展到几十万人。

翟让看到李密很有政治眼光,又屡建战功,就把瓦岗军的领导权让给了他。瓦岗军发布了讨伐隋炀帝的檄文,列举了隋炀帝十大罪状,指出:“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号召人民起来共同推翻隋王朝。

李密咎由自取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2月,强大的瓦岗军正式建立统一的政权。屡建战功的李密担任了魏公兼行军元帅,翟让任司徒。建立政权后的瓦岗军,吸引了南北许多小股起义军,他们纷纷前来归附,李密成了中原起义军的领袖。

李密、翟让领导的瓦岗军,杀富济贫,纵横千里,与腐败的朝廷对抗,使隋朝皇帝害怕,老百姓欢迎,其中名将程咬金、秦琼、单雄信等一些脍灸人口的故事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占据中原的瓦岗军,极有可能夺取全国的胜利。但是起义军内部发生了一起流血事件,动摇了瓦岗军的基础。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11月,瓦岗军与王世充带领的隋兵交战,取得胜利,李密设宴为主将们庆功,将翟让、翟弘、单雄信、徐世绩等人请至帅营。几位将领刚刚坐下,卫士们站在身后,李密就让自己的卫士下去喝酒,只留下一名叫蔡建德的随从,左长史房彦藻建议翟让的卫士也到外面去喝酒,翟让同意了。

营帐内,酒喝到高潮之处,李密让翟让鉴赏一下新买的弓。翟让站起身,接过弓,两臂用力将弓拉圆,就在此时,蔡建德突然挥刀向翟让砍去,翟让惨叫一声,倒地而亡。李密埋伏在帐后的杀手一拥而出,将翟弘、王儒信等人杀死,对单雄信、徐世绩等将领予以保留。

翟让等高级将领被杀以后,从表面看,李密的统治地位更牢固了,实际却相反,一些将士心灰意冷,同他离心离德了。

隋朝皇帝杨广被杀死以后,朝廷大权落在禁军统领宇文化及手中,他将皇室宗亲不管老弱妇孺,统统追杀,又借肖皇后名义立杨浩为皇帝,他自己任仆射,下令江者的朝廷官员、兵士全部出动,奔赴长安。

宇文化及一行5万人马,走到滑台(今河南省滑县),所带粮食快没了,正在着急之时,得到消息,滑台附近的黎阳有个粮仓,但被瓦岗军占据,宇文化及当即决定,带领3万人马去打黎阳。

他来到黎阳,才知粮食不在黎阳而在黎阳附近的仓城,他立即率大军直赴仓城。黎阳守军由瓦岗军大将徐世绩统领,他原本属于翟让麾下,李密杀翟让时,没有杀他。此时听到宇文化及要来夺粮,徐世绩考虑兵马不多,便放弃黎阳,全力保卫仓城,又派人去向主帅李密报告,李密派秦琼、程咬金为先头部队,自己随后,共有两万兵马,来仓城救援。

宇文化及来到仓城下,指挥禁军攻城,禁军个个武艺超众,作战勇敢,很快冲上城头。但瓦岗军毫无惧色,拼力抵抗,将扑上城头的禁军打下城去。

就在宇文化及指挥攻城之际,远处杀来一支人马,在宇文化及大军的背后开战,为首的两员大将,一个是手执长槊的秦叔宝,一个是手舞双斧的程咬金。宇文化及见状,急忙迎上去与二将厮杀,大战数十回合,渐渐力不能支,幸亏禁军人多,才没有吃大亏。此时天色已晚,双方只好休战。

第二天,宇文化及继续指挥禁军攻城,几乎同时,瓦岗军又在背后杀来,宇文化及无奈,再回过头来迎战秦叔宝和程咬金。李密大军这时也赶到澌水河边。李密和宇文化及都不愿恋战,怕被夹击。宇文化及怕李密大军和仓城之中徐民绩大军夹击;李密怕宇文化及和洛阳城内隋军的夹击。

洛阳城由越王杨侗和王世充留守,王世充与李密多次交锋,胜少负多。他听到杨广被杀的消息,便立越王杨侗为皇帝,改元皇泰,王世充为郑国公。

洛阳城中官员也人心惶惶,害怕李密与宇文化及联合起来攻打洛阳,一位叫盖宗的出了个主意:招降李密,让李密继续与宇文化及斗,等到一方败退、一方疲惫时,再乘虚而入,定可取胜。官员们都赞成这个计策,所谓的皇帝杨侗派盖琮带着他的诏书去招降李密。

李密见到诏书非常高兴,认为这样就解除了后顾之忧,马上表示同意。于是,他专心对付宇文化及了,他知道宇文化及缺粮,便假装与他讲和,并说送他3500车粮食。

宇文化及对李密的建议正求之不得,立即答应讲和退兵。想到马上就有了粮食,便让将士们吃顿饱饭,将剩余的粮食一扫而光。但是,预定交粮的时间过了,粮食不见送来,派使者催问,使者一去不返,宇文化及这才知道上当,不由大怒,命令全军与李密决斗。

战斗在童山下展开,从清晨打到下午,双方伤亡惨重,李密被一箭射中,倒在马上,大将秦叔宝挥舞一支长槊,像无数长蛇,击败李密身边的禁军,将昏迷的李密到自己马上,杀出重围。

战斗结束以后,真正是两败俱伤,宇文化及只剩五分之一(一万)人马,逃往魏郡(今河南省安阳)。李密则率领疲惫不堪的瓦岗军,去归顺洛阳皇泰帝杨侗。走到半路,得到洛阳发生宫廷政变的消息:王世充杀死几位重臣,软禁了杨侗,自己主持朝政。李密这才有所醒悟,不能去洛阳,返回金镛城,准备休息整顿之后再说。但是,王世充不给李密喘息的机会,按照盖琮的计策趁瓦岗军刚进行完一场恶战需要补充与休整之际,发兵讨伐。

李密召集军事会议,研究抗敌之策。老将裴仁基说:“王世充率大军离开洛阳,洛城必然空虚,我军可兵分两路,一路守在他进军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