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2018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综合知识小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17:38:24

点击下载

作者:中公教育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2018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综合知识小学

中公2018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综合知识小学试读:

前言

自2003年教育部推进教师聘任制改革,制定了“凡进必考”的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制度以来,教师招聘考试在探索中不断发展,正规化、专业化趋势十分明显,对应试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师招聘考试从教师应有的职业素养、专业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对应试者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从2014年起,安徽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笔试统考内容包括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历年考试中,教育综合知识都有详细的考试大纲,考查题型相对稳定,但试题综合难度较高,主要表现为试题的题量较大以及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建议考生在使用本书时依据以下步骤对教育综合知识进行系统复习:步骤一 研读

备考指导

,掌握考情变化备考指导

本书伊始,编者统计了安徽省的考情和题型,并对重点题型和真题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考生了解真题,把握真题,并针对每种题型提出了相应的备考策略。

考情分析

为促进安徽省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推进安徽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严把教师“入口关”,吸引有志于从事基础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到中小学任教,自2014年开始,安徽省统一组织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公开性选拔考试是落实“省考、县管、校用”教师管理体制的基础工作,能够让更多优秀人才在尽可能公平、公正、公开的的环境中,通过激烈的竞争脱颖而出。

笔试统考内容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两科,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教育综合知识考试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教学所需的背景性知识、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有基本认知和应用能力,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新课程理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5个模块。试卷满分为120分,其中专业知识约占70%,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约占30%。为了考核考生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从事教师职业具备的基本素养,考试题型设置有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等。

题型解读(一)单项选择题

1.题型简介

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辨别分析能力。不同地区的考查题量有所差异,但在整个试卷中,单项选择题的题量均相对较多,每题分值不高,考查的知识也较为基础,但有时部分试题迷惑性较强。该题型考查的重点为基本理论知识,旨在要求考生掌握教育教学所必备的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考题可分为记忆型考题和理解型考题。具体来说,(1)记忆型考题重点集中在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每个模块的相关概念、定理、教育法律法规相关规定等;(2)理解型考题侧重于考查实际的教育问题或现象所体现的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步骤二 梳理知识要点,夯实基础知识

本书在正文部分对考点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语句力求精简;采用双色设计,对重要知识用色笔和曲线标注,重点难点突出;考题再现选用近年的统考真题;知识拓展对主体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便于考生理解和巩固知识点。

1.无意注意(1)无意注意的概念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时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由一些主客观条件引起的。

无意注意因为无需意志努力,所以在工作、学习中可以减少脑力的消耗,避免身心过度疲劳。但这种注意是自发产生的,人们不可能通过它获得系统的知识和完成艰巨的工作任务。(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同时这两方面的原因也是密切联系的。

第一,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与背景的差异。

第二,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包括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积极的情感态度、个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个人的心境、主观期待。考题再现

1.【2016·安徽·单选】夜空中划过的流星容易引起我们的无意注意。引起这种注意的原因是( )。视频讲解

A.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

B.刺激物的复杂性

C.刺激物的强度

D.刺激物的对比【答案】A。

2.【2015·安徽·单选】学生上课思想开小差、心不在焉,教师突然加重语气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视频讲解

A.知觉

B.想象

C.无意注意

D.有意注意【答案】C。

3.【2014·安徽·单选】老师讲课时“抑扬顿挫”,语速时快时慢,容易引起学生的( )。视频讲解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答案】A。步骤三 课后巩固练习,及时查漏补缺

本书在重要章节内容讲述完毕之后,配有一定数量的模拟练习题,帮助考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记忆,查漏补缺。牛刀小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偶然看到天上的朵朵白云会下意识地脱口说出它像棉絮、小山等,这种心理现象是( )。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幻想

D.幻觉

2.“灯是照明的工具”反映了思维的( )。

A.灵活性

B.间接性

C.直觉性

D.概括性

3.人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认识它,这是知觉的(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4.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触摸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感觉阈限

5.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

A.色觉

B.知觉

C.感觉

D.统觉备考指导

考情分析

为促进安徽省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推进安徽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严把教师“入口关”,吸引有志于从事基础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到中小学任教,自2014年开始,安徽省统一组织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公开性选拔考试是落实“省考、县管、校用”教师管理体制的基础工作,能够让更多优秀人才在尽可能公平、公正、公开的的环境中,通过激烈的竞争脱颖而出。

笔试统考内容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两科,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教育综合知识考试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教学所需的背景性知识、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有基本认知和应用能力,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新课程理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5个模块。试卷满分为120分,其中专业知识约占70%,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约占30%。为了考核考生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从事教师职业具备的基本素养,考试题型设置有单选题、多选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等。

为帮助大家从整体上认识安徽省教师招聘小学教育综合知识,把握考试方向,提高学习效率。我们总结近几年考试真题的基本情况,如下表: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综合知识试题题型、题量、分值分布表

题型解读(一)单项选择题

1.题型简介

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辨别分析能力。不同地区的考查题量有所差异,但在整个试卷中,单项选择题的题量均相对较多,每题分值不高,考查的知识也较为基础,但有时部分试题迷惑性较强。该题型考查的重点为基本理论知识,旨在要求考生掌握教育教学所必备的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考题可分为记忆型考题和理解型考题。具体来说,(1)记忆型考题重点集中在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每个模块的相关概念、定理、教育法律法规相关规定等;(2)理解型考题侧重于考查实际的教育问题或现象所体现的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解答策略

选择题的解答方法有直选法和排除法。所谓直选法就是读完题目之后,直接根据自己已有知识或经验做出判断,从选项中迅速选出正确答案,这是做选择题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当用直选法不易选出答案时,可采用排除法。所谓排除法是指在综合考虑所设题干和所给选项的各种信息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逻辑推理,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或与题干信息内容不符的干扰项,从而选出正确答案的一种解题方法。总而言之,在做选择题时要审清题意,把握题眼;审视题肢,明确大意;干肢结合,有所取舍;理顺思路,注重复查。

3.例题(1)记忆型考题【2017·统考】“关爱小学生”属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内容“专业理念和师德”中的( )。视频讲解

A.职业理解与认识

B.对待小学生的行为态度

C.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D.个人修养与行为【答案】B。解析:《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中,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领域的基本要求是: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小学生独立人格,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位小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积极创造条件,让小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2017·统考】下列关于师生关系属性的表述中,不恰当的是( )。视频讲解

A.教育关系

B.心理关系

C.伦理关系

D.合作关系【答案】D。解析: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交往过程中所发生的联系,现代师生关系的内容包括教育关系、心理关系和伦理关系。教育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师生关系的核心。心理关系是师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交往和情感交流,这种关系能把师生双方联结在一定的情感氛围和体验中,实现情感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履行一定的伦理义务。这种关系处于师生关系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对其他关系形式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2)理解型考题【2017·统考】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的智力分类,下面不属于晶体智力的是( )。视频讲解

A.词汇记忆

B.概念理解

C.图形关系识别

D.文字常识记忆【答案】C。解析:流体智力以神经生理发展为基础,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而发展,相对不受文化教育因素的影响。如知觉的整合能力、机械记忆、思维敏捷性、分类、图形关系、反应速度、运算能力、推理等。而晶体智力是通过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而获得。所以晶体智力主要是后天获得的,受文化背景影响很大,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密切关系,是流体智力运用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产物。例如,词汇、知识、计算、言语理解、常识等方面的能力,它包括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与学习能力有着密切联系。【2017·统考】某老师讲授圆的周长时,还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突出贡献。同学不仅学会了知识,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该老师遵循的教学原则是( )。视频讲解

A.启发性原则

B.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知行统一原则【答案】B。解析: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的教育。题干中老师遵循的教学原则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二)多项选择题

1.题型简介

多项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辨别分析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题量较小,基础性强,迷惑性强,难度较单项选择题大。

多项选择题考查的重点内容以基本理论知识为主,旨在要求考生掌握教育教学所必备的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题可分为记忆型和理解型两类,其特点与单项选择题类似。

2.解答策略

此类题型也属于选择题,解答思路与单项选择题类似。

3.例题(1)记忆型考题【2017·统考】下列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教师义务是( )。视频讲解

A.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B.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

C.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D.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答案】AB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是教师的权利。C项为教师的权利,即进修培训权。(2)理解型考题【2017·统考】下列现象中能导致感受性提高的有( )。视频讲解

A.暗适应

B.明适应

C.嗅觉适应

D.感觉补偿【答案】AD。解析: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感觉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是感受性提高的现象。明适应和嗅觉适应会导致感受性降低。(三)判断题(辨析题)

1.题型简介

2015年以前,教育综合知识主要以判断题为主,2015年开始,考查形式由判断题变为辨析题。判断题通常是给出一个命题,要求判断正误,注重考查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观点等。其主要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是非判断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其特点是:题型基础,相对简单,多以记忆型题目出现。辨析题是以判断对错为基础,但考查形式为主观题,需要说明正误理由。

2.解答策略

该题型难度不大,但是考生很容易由于大意解答错误。对于此类试题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解答:

第一,区分语气,合理做出判断。有些判断题题目中含有“总是”“都是”“一定”“绝不会”等绝对性词语,这种表述死板,限制性较强,“错”的可能性往往大于“对”的可能性。

第二,注意题干描述是否缺少某些基本要素或是否偷换了概念。偷换概念是判断题经常出现的问题。

第三,判断是否存在对中有错或者根据正确前提引出错误结论的描述。

第四,主观题型中要求考生结合理论知识指出正误原因,这就要求考生做到合理组织语言,表述清晰准确。

3.例题【2017·统考】激情与应激是两种不同的情绪状态。视频讲解【参考答案】

此观点正确。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且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激情的产生往往伴随有较明显的外部行为。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状态。激情和应激并非是同一事物。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正确的。(四)简答题

1.题型简介

简答题是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的常考题型。通常是给出一个问题,要求考生根据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作答,注重考查一些重要的概念、原理、观点等。其特点是,设计灵活,角度多变,能力要求高。

2.解答策略

简答题作答要突出“简明”,即无需做过多的拓展与延伸。因此,考生解答此题时要认真审题,吃准题意;紧扣主题,确定范围;理清思路,列出提纲;依据提纲,行文作答。要做到全面完整,要点明确,条理清晰。

3.例题【2017·统考】简述防止遗忘的方法。视频讲解【参考答案】(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的规律所提出来的。(2)复习方法要多样化。(3)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合理分配时间。(五)案例分析题(材料分析题)

1.题型简介

案例分析题是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的必考题型。题量基本稳定在3小题,通常是给出一个案例,然后提出问题,要求考生根据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和案例进行作答。其特点是:主观性强、开放性强,灵活性强,综合性强。

2.解答策略

作答案例分析题要分三步:

第一,认真审题,捕捉题干信息,确定考点原理。

第二,根据案例以及题干要求,结合相关知识点恰当分析,准确作答。

第三,结合材料进行文字加工,或是结合案例和题目设置,进行答案复查。

3.例题【2017·统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学生小亮很想学好数学,但数学成绩一直很差,多方面努力也没有什么起色。近期,班主任发现:小亮上课变得不听讲,还时不时扰乱课堂秩序,不完成家庭作业,数学老师催促也不见效,之后连续几次数学考试都是班上最后一名。班主任通过与小亮谈话了解到,经历了多次数学考试失败体验后,小亮发现学习努力的程度与数学考试成绩之间没有关系,对提高数学成绩自己完全无能为力,无可奈何,认为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他不再愿意下功夫学数学。视频讲解(1)你认为小亮在学习上是否出现了习得性无助,并说明理由。(2)如果你是小亮的班主任,如何培养他的学习动机。【参考答案】(1)材料中小亮对于学习的表现是典型的习得性无助状态。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是由于学生个体总是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所导致。题目中,小亮在经历多次数学考试失败后,发现和自己的努力没有关系,对于提高数学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是对于能力的归因导致的习得性无助状态。(2)结合材料中小亮的情况,作为小亮的班主任,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小亮的学习动机:

①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班主任应当通过多种方法,了解小亮目前的学习需要,通过采取以下强化和训练手段使学习的要求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

②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班主任可以通过激励、暗示等方法,增强小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启发小亮自觉、勤奋的学习,打破心中唯分数论的思想。

③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班主任应创造条件使小亮获得成功的体验,为小亮梳理成功的榜样,提高小亮的自我效能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④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纠正小亮目前的归因倾向和错误的归因方式,引导小亮进行积极的归因,在归因和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归因体验。【2017·统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老师是一名新教师,一年班主任带下来,他觉得班上同学都有进步,坐不住的小A听课专注了,上课不敢发言的小 B回答老师提问一套一套的,说话老带脏字的小C还成了班级的文明标兵,但还有一些同学存在各方面的问题,如不遵守纪律,对班级关心不够,学习成绩不理想等。视频讲解(1)如何客观看待发展中的学生?(2)王老师要给班上每个学生写一份有特色的操行评语,请你给一些建议。【参考答案】(1)新课改的学生观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首先,老师应看到学生是发展的人。这就表明应看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其处于发展过程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材料中王老师并没有因为A、B、C三位同学存在不足就放弃对其教育,而是耐心引导,最终促进其发展,体现了这一要求。

其次,老师也应看到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的发展既具有共性,但也是独一无二的人。材料中老师能够根据A、B、C三位学生的不同特点,给出相应的指导,践行了这一理念。(2)操行评定是班主任在学期阶段或学期结束时,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纪律、劳动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情况的客观评价。

教师在进行操行评定时,应遵循以下要求:

首先,操行评语要实事求是,抓住主要问题,有针对性,能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表现和发展趋向。

其次,要充分肯定学生进步,适当指出他们的主要缺点,指明努力方向,不可罗列现象,主次不分。

再者,文字要简明、具体、贴切,使人一看就明白,能够接受,切忌空洞、抽象、一般化,严防用词不当,伤害学生情感,造成家长误解。

总之,评语要有意义,使学生看后既有所触动,感到自己不足,又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希望,振奋起来,努力向上。

考试大纲

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统一笔试小学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

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为全省统一组织的公开性选拔考试,是落实“省考、县管、校用”教师管理体制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吸引有志于从事基础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到中小学任教,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工作,把好教师“入口关”。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笔试结果将作为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面试的依据,同时纳入考试总成绩。招聘考试从教师相应岗位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招聘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二、考试目标与要求

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皖政办〔2012〕35号)等文件精神为依据,结合我省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为中小学补充合格师资,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教育综合知识考试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教学所需的背景性知识、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有基本认知和应用能力,考核考生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从事教师职业具备的基本素养。三、考试范围与内容

教育综合知识主要考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新课程理论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5个模块的相关知识和应用能力。(一)教育学

1.教育(1)教育的概念(2)教育的本质

2.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和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2)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人口功能(3)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现代化、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3.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4.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2)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3)当代中国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5.课程(1)课程、课程类型及其特征(2)布卢姆、加涅的目标分类理论(3)课程开发及其影响因素

6.教学(1)教学的意义(2)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3)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基本规律(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5)小学教学组织形式与课堂管理(6)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7)教学评价的作用、类型、原则和方法(8)教学模式的概念、国内外主要教学模式(9)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7.德育(1)德育及其意义(2)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3)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4)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方法和途径

8.班主任工作(1)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2)小学班集体建设和班级管理(3)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方法与艺术(4)小学班级队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管理(5)学校与课外教育活动、家庭联系及协调

9.学生(1)小学生的年龄特征(2)小学生认知发展、学习方式的特点与教育(3)小学生个体差异(认知差异、性格差异等)与教育(4)特殊儿童的概念、类型及其特殊儿童的教育

10.教师(1)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2)小学教师专业要求、专业发展的阶段与途径(3)良好师生关系及其构建(二)心理学

1.小学生认知发展(1)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品质、注意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2)感知觉的概念、感知觉规律的应用、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3)记忆的概念、记忆品质、记忆过程、记忆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4)思维的概念、思维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5)想象的概念、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6)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2.小学生情绪、情感、意志(1)情绪的概念、情绪的种类(2)情感的概念、情感的种类(3)意志的概念、意志品质

3.小学生个性发展(1)需要、小学生的兴趣及其培养(2)智力的概念、智力理论、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3)能力的概念、能力的类型、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能力的培养(4)性格的概念、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4.学习与学习理论(1)学习的概念、学习分类(2)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分类、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4)迁移的概念、迁移的种类、迁移与教学(5)知识学习的类型、知识学习的过程、学习策略(6)动作技能的概念、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7)心智技能的概念、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心智技能的培养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的标准(2)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主要途径与方法(3)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4)教师的心理压力与应对(三)教育法律法规

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安徽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试行)》等

2.教师权利和义务(1)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2)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

3.学生权利保护(1)学生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2)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四)新课程理论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及基本理念

2.《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主要内容

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4.新课程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

5.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6.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五)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安徽省中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2013年)

2.教师职业行为(1)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和主要内容(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分值120分。

3.主要题型: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解析题、案例分析题等。

4.内容比例:学科专业知识约占70%,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约占30%。第一部分教育学本教材含相关考点体验课程,高清精选视频在线学 听课地址:c.offcn.com第一章教育第一节 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及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的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一句。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既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也包括各种形式成人教育中的学习者。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二、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有些动物在养育幼小上虽与人类的抚育子女有些类似,但它们是一种本能活动。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第三,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关系。(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三、教育的起源(一)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代表人物是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该理论把教育的起源归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二)心理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种观点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三)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学家。劳动起源论者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人的观点出发,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根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本身,劳动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所以他们提出,教育是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第二节 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教育活动是在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和专门的教育人员,由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随时随地进行。

2.教育没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因此决定了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教育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

3.教育水平低下

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经验很少,所传递的是以生产劳动技能和社会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的直接经验,教育内容很简单。教育方法也很单一,只限于动作示范、观察模仿、口耳相传和耳濡目染等。

二、古代学校的教育(一)古代中国(二)古代西方(三)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3)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4)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三、近、现代学校教育(一)近代社会的教育

1.公立教育崛起

19世纪以前,欧美国家的学校教育多为教会或行会主持,国家并不重视。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随后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奠定了物质基础。德国(当时的普鲁士)1763年做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3.教育的世俗化

为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二)现代教育

1.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的终身化。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终身教育是当代国际社会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教育思潮。考题再现【2014·安徽·单选】“教育不能停止在儿童期和青年期,只要人活着,就应该是继续的。教育必须以这样的做法来适应个人和社会的连续要求。”这段话体现的教育思想是( )。视频讲解A.全民教育思想B.终身教育思想C.特殊教育思想D.精英教育思想【答案】B。解析: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它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指全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受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方面。一方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知识拓展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在我国,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到了“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在西方,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马克思和恩格斯也积极倡导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的内涵具体可以分为三方面:首先,要求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其次,要求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最后,要求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当代瑞典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指出教育公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方面。考题再现【2014· 徽·判断】孔子的“有教无类”是真正的教育平等思想。( )【答案】×。解析:教育平等主要是指教育公平。古代社会教育仍是具有阶级性的,因此没有真正的教育平等。视频讲解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世界物质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作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6)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7)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第三节 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考察和认识,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思想的萌芽(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1.孔子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其教育主张如下:(1)著名论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力行而近乎仁;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教育对象:有教无类。(3)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4)教学原则和方法:乐学与立志;学思行并重;启发性教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孔子是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考题再现【2017·安徽·单选】最先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提倡“学思结合”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视频讲解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王阳明【答案】A。解析:孔子最早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的思想,也是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教育家。

2.孟子

教育思想收录在《孟子》一书,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提出“性善论”。

3.《学记》《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其包括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二)古代西方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

他提出了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产婆术认为问答分讽刺、定义和助产三步。第一步称为讽刺,他认为这是使得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定义,是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助产术是指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2.柏拉图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之中。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他认为女子应当和男子受同样的教育,从事同样的职业;重视早期教育,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3.亚里士多德

他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4.昆体良

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又译《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教法的著作,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最高成就”。

三、教育学的创立与变革阶段(一)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其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他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1)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2)教学制度:最早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3)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4)教学方法: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方法。

2.裴斯泰洛齐

在西方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3.洛克

洛克的教育思想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白板说”和“绅士教育”。这一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其代表作《教育漫话》之中。(二)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1.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其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2)提出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论”(教师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3)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清楚)、联想(联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4)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5)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2.杜威

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著有《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其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其主要教育观点包括以下几点:(1)提出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2)教育目的: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即通过无目的的教育,培养有民主意识的公民。(3)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另外还提出了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主张。(4)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考题再现【2015·安徽·单选】“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等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 )。视频讲解A.苏格拉底B.柏拉图C.夸美纽斯D.杜威【答案】D。(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

1.凯洛夫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一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马卡连柯

其代表著作为《教育诗篇》《论共产主义教育》等,其核心教育思想是集体主义教育,提出了平行教育原则,即教育集体的同时通过集体去教育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教育影响集体。

3.杨贤江其代表作《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四、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1.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毛泽东评价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2.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主张以人类的生活作为教育内容,在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社会即学校”,要“把学校里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界中去”;“教学做合一”,强调学做结合。陶行知是中国创造教育的先驱,提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他强调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牛刀小试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二字连用最早见于( )。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

A.妈妈教孩子洗衣服

B.初生婴儿吸奶

C.成人学开车

D.木匠教徒弟手艺

3.教育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孟禄

C.夸美纽斯

D.董仲舒

4.《大教学论》的作者是捷克教育家( )。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杜威

D.洛克

5.教育文献( )最早概括提出了“教学相长”“及时而教”等教育规律。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中庸》

6.( )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为近代教育学的创立作出了贡献。

A.洛克

B.裴斯泰洛齐

C.卢梭

D.亚里士多德二、多项选择题

1.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有( )。

A.教育目的

B.受教育者

C.教育影响

D.教育规律

2.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是( )。

A.教育水平低

B.有一些专门教育场所出现

C.教育没有阶级性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认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经历的阶段是( )。

A.明了

B.联合

C.系统

D.方法三、辨析题

1.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为教育。

2.动物界没有教育,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它有自己的特殊性。

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解析:“教育”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孟子》。

2.【答案】B。解析:初生婴儿吸奶属于吸吮反射,是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动作。其他三项均属于教育现象。

3.【答案】B。解析: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答案】B。解析: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5.【答案】A。解析:我国的《学记》最早提出了“教学相长”“及时而教”等教育规律。

6.【答案】B。解析:在西方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BC。解析: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媒介)。

2.【答案】AC。解析: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为:(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水平低下。

3.【答案】ABCD。解析:赫尔巴特提出了著名的“四段教学法”,即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步进行。三、辨析题1.【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2.【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因此,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结构。(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

所谓教育结构,即教育机构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合方式,如大、中、小学的衔接关系,职业学校与普通高校的比例关系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引起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结构的变革,进而就引起各级各类教育的比例关系以及其中的专业设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同时,人才需求结构的变革,导致人才培养的规格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不同的时代,生产力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有很大不同。(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

生产力往往是伴随着科学技术而发展的。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会促进人类知识总量的不断增长和人类认识能力与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由此就会促进学校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的不断变革。这集中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课程设置,学校课程门类由少到多。二是学校教育内容越来越丰富和深化。三是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教学。考题再现【2016/2014·安徽·单选】影响教育发展规模、速度以及教育结构变化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视频讲解A.国家意识形态B.社会生产力C.社会文化D.人口质量【答案】B。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要采取种种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决定和影响受教育权在社会中的分配,决定谁有享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没有享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有受什么样教育的权利等问题。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三)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教育要培养具有什么样政治方向、社会价值和思想品德的人,以及为实现某种教育目的所要传授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内容,都直接受到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制约。不同的政治制度要求培养具有不同政治立场和思想意识的人,自然要求传递不同思想道德的教育内容。(四)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都不存在固定僵化的模式,要随着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而变革。如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新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和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建设的要求,建立了集中统一的新教育体制。此后直到确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基本上是高度集中型。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

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文化会对教育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价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对我国教育和年轻一代价值观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二)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教育目的的确立,受文化的影响。例如,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这种文化反映在人才培养上,就强调教育目的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希腊时期崇尚知识和理性,因而当时的教育目的则是培养哲学家和哲学王;近代英国着重培养具有绅士风范与良好品性的公民;德国着重培养能够服务社会的公民,这些都与其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三)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育的内容是人类的文化,不同时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表现在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范围、选择倾向性等方面。(四)影响着教学方法的使用

不同文化影响着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影响着人们的思考方式。这在教育上表现为影响着教师对知识的传授方式以及教育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四、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一)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他们对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也影响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机智的运用。(二)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遵循这种规律;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每次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极大地促进了教育者数量的增多。(三)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教学的内容不断更新、课程体系不断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也得以改进。(四)科学技术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这些新科技的应用,一方面提高了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大众化。

五、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一)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

在一般情况下,对人口增长起主要影响的是人口自然增长率。

第一,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规模。人口的高增长必然要求扩大教育的规模。

第二,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结构。人口增长率对教育结构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学制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学校内部。在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教育要大规模地发展,就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学制不能单一化。

第三,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质量。人口增长率过高首先是使教育经费和师资质量的平均水平降低。教育事业的大规模发展使师资的培训脱节,教师中不符合学历要求的所占比例较大。(二)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人口质量是指人口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人口质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表现为间接和直接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是指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影响;间接的影响指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以新生一代为对象的学校的教育质量。(三)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自然结构指人口的年龄、性别等;社会结构指人口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民族等。

第一,人口年龄构成制约各级教育发展规模与进程,影响教育的宏观决策和战略决策。

第二,人口的社会结构对教育的影响则更为显著。在阶级社会里,人口的阶级构成直接影响着受教育权的分配。

第三,人口就业结构制约学校教育结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