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巨匠:梵·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18:33:55

点击下载

作者:灌木文化,徐亚男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品味巨匠:梵·高

品味巨匠:梵·高试读:

前言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中文又译为“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出生于新教牧师家庭,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的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画家,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风格。梵·高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两年创作的,期间他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并最终导致他在37岁那年自杀。在梵·高去世之后,其作品《星夜》《向日葵》等跻身于全球最著名、最珍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梵·高的作品目前主要收藏在法国的奥赛美术馆和苏黎世的美术馆。

梵·高的油画使用点彩画法。早年因学习传统绘画技法,画面色彩并不明快,后来受新艺术流派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他用明亮的色彩和短的笔触进行创作。他同时也改变了画的主题,农村劳动者、咖啡馆、林荫大道、塞纳河和花卉静物都成为他绘画的对象。他还尝试了更多的“商业化”的主题,如肖像画。

梵·高在他的作品中大胆地探索、自由地抒发内心情感,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追求画面的平面感、装饰性和寓意性。梵·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

当时他的作品虽很难被人接受,却对西方20世纪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现代人也有着积极的影响。Chapter 1荷兰海牙时期和德伦斯时期作品赏析(1881年11月-1883年12月)局部放大图《席凡宁根的白色地面》布面油画作品说明

1881年11月,梵·高奔赴海牙,跟随表哥莫夫学画,主要学习水彩画。尽管莫夫经常指责梵·高“画不出一根可以肯定的线”,但是梵·高仍坚持自己的风格,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现事物,不为取悦别人而作画。此作品亦是。这幅作品创作于梵·高到达海牙的第6个月。

梵·高在1882年7月26日的信中写道:“我画了席凡宁根的白色地面,几乎没有任何准备就在现场进行作画,并且画在一张十分粗糙的水彩画纸上。”从画纸的正面和背面可以反映出画家的工作过程:他首先在画纸的背面画了席凡宁根的妇女,但可能对于阴暗的色调感到不满意,因而裁去了这部分画纸,缩减了画纸的尺寸,然后在画纸的正面使用水彩描绘了这幅较为明亮的、妇女在野外工作的场景。

这幅作品的上半部绘制天空,下半部绘制席凡宁根的建筑物和地面。天空中,白色和灰色的云层后透出些许蓝色。而在表现地面的景物时,画家通过栅栏上悬挂的白色织物,表现出风吹的效果,给画面带来动感;并以地平线为视平线,均匀地排列分布建筑物,带有光和色的变化。三三两两的妇女分布在画面中,多以黑色、灰色和白色来表现。地面由远及近、从右到左具有层次感,丰富了画面。画家的笔触是发散的。色彩上,虽然梵·高用绿色和白色将整个画面提亮,但画面整体上依旧偏于灰暗朦胧。1882年美国洛杉矶本·保罗盖蒂博物馆Bleaching Ground at Scheveningen局部放大图《林中的白衣女孩》布面油画作品说明

1882年8月,梵·高开始对油画产生兴趣,弟弟提奥为他支付油画原料的费用。梵·高从此开始尝试创作油画,《林中的白衣女孩》就是梵·高的油画尝试作品。

整个画面的色彩以橘褐色色调为主色。粗壮的树干和树根占据了画面的主要空间,树根牢牢抓紧地面。秋日的落叶将树林里的地面渲染成热烈的橘色,充满了热情的美。

画面中间的树下,白衣女孩的一只手轻轻地扶着树干,身材修长,姿态娴静优美。白色的衣服在地面背景色的映衬下,显出淡淡的褐色;白色的帽子上有红色的饰品。女孩的脸部没有用细致的笔触来表示,这是梵·高前期作品的特点之一。

女孩背后有些许空旷地带,蓝色的天空透进来,给画面带来通透感和呼吸感。远处的林带则以简单的笔触来绘制,兼有色彩变化。1882年荷兰海尔德兰省克勒勒米勒博物馆A Girlin White in the Woods局部放大图《林中女孩》布面油画作品说明

这幅作品创作于1882年,仍旧是梵·高在油画上处于探索时期的作品。此作品中,梵·高用不同颜色、不同明亮度的色彩条来表现树林,粗细相间,疏密有致,只有树干,不见枝叶。树林的中层,用浅色来表现出林外光线的明亮感,也避免了作品中由于密集的线条而显得不通透。

深橘色的地面,粗壮的树根、树干,在布局上已经带有一些装饰性的美感;再加上女孩静静地、孤单地站在林中空地上,黑色衣服,白色帽子,在色调上与树林相融合。

整幅作品在用色上偏于橘色和黑色,带有深沉的热情感,既有秋日的肃穆,又有浓烈的情绪蕴含其中。1883年

荷兰阿姆斯特丹

梵·高美术馆Girl in the Woods局部放大图《荒野上的两个妇女》布面油画作品说明

梵·高经常在田间地头写生作画,农民的生活和劳作是他主要的绘制对象。此幅作品再现了农民的劳动场景,构图简单,画面平稳。

此幅油画的色调整体上偏于灰暗,虽然地平线上有白色的云层,但整体上仍以暗色为主调。

画面上方是暗暗的灰蓝色的云层,画家以粗放的笔触表现出云层的涌动。地平线上,两位妇女正在弯腰劳作,农具放在一旁。农妇的身形如同剪影一般,安静而肃穆。近处土地的绘制,以灰褐色为基调,再用暗色和亮色来表现出土地的质感。1883年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Two Women on the HeathChapter 2纽南和安特卫普时期作品赏析(1883年12月-1886年2月)

1883年

8月份梵·高的父母举家迁往纽南。梵·高因与莫弗尔关系恶化,于9月12日告别西恩·霍尼克,去往德伦特。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新鲜的风景激发了梵·高的创作欲望,他在大量的创作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12月份回到纽南的家中。

1884年

1月份开始创作以织布工为主题的作品。8月份创作了6幅关于农民生活场景的大幅作品,秋天给几位业余画家讲解静物的绘画方法。在这期间梵·高的绘画风格逐渐稳定,并奠定了他成为农民题材画家的基础。

1885年

3月份梵·高的父亲突然去世。4月份完成《吃马铃薯的人》。由于经济窘迫,梵·高的油画创作量下降,而且当地牧师禁止教区居民充当模特,因此这段时间梵·高 的作品以静物画和风景画为主,素描手稿占了很大比例。11月28日去往安特卫普,在那里迷上了宁静的乡村生活和古老建筑。局部放大图《纺织工的小屋》布面油画作品说明

在梵·高搬到纽南居住后,纺织工的工作和纺织工的生活成了他主要关注的对象之一。纺织工的生活非常艰苦,艰巨的劳动摧毁了他们的身体和灵魂。梵·高经常和这些工人在一起,观察并画下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在这幅作品中,纺织工看起来仅仅是织布机上的一个起辅助作用的零件,他双眼无神,只是呆呆地看着前方,手在自动而茫然地工作着。左边的窗户透进一些亮光,依稀能看到窗外的景色。纱线用较细致的笔触来绘制,碎碎的线条和白色、浅色的运用,表现出纱线的流动感。小屋内的物品繁多而杂乱,但生活用品很少,反映出纺织工人生活的贫穷。1884年荷兰鹿特丹波伊曼·范·布宁根博物馆A Weaver's Cottage局部放大图《纺织工》布面油画作品说明

这幅作品与《纺织工的小屋》属于同时期的同系列作品,都是描绘穷苦劳动人民的工作与生活场景,这也是梵·高早期作品中常见的主题。这些纺织工就在梵·高的住所附近。这一时期,他至少绘制了10幅与纺织工相关的油画,还创作了大量相关主题的素描和水彩画。

在此幅作品中,占据画面主体的是织布机,人物和背景都退居其次。人物在织布机后面,神情专注,用色黯淡。画家所采用的视角,使墙角刚好处于画面较重要的部分,而墙角又恰恰被织布机遮挡,两边浅色的墙壁更好地突出了织布机和纺纱车。地面上的砖块画家用深浅不一的色块来表现,给画面的前景带来一些生气。1884年美国波士顿波士顿美术博物馆W e a v e r局部放大图《秋天的白杨树林荫道》布面油画作品说明

此幅画作中,梵·高采用焦点透视法,将灭点设在画面中心偏下的地方,也就是房子的中心点,以此为中心绘制林荫道和两边的树木。树木和道路严格按照焦点透视法则来绘制,由远及近,排列很有规律。道路上有两道车辙和一位妇女,树木投影在地面上,给道路增加了生机。

在画面的色彩和明暗上,画家用色精细,依旧从灭点出发,灭点最亮,周围逐渐变暗,富有层次感。以赭黄色表现秋日的主要色调,色彩明亮。1884年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Poplars in Autumn局部放大图《女人头像》布面油画作品说明

1884年至1885年,梵·高在纽南时期,非常积极、热情地画了很多农民的肖像画,这幅《女人头像》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时期,梵·高的创作情绪很高,无论素描还是油画,都有很多,光油画就多达两百多幅。在风格上,梵·高这一时期的作品以晦暗的暗色为主调,包括肖像画。

此幅画作中,梵·高用不同明暗的色调来绘制人物,线条依旧粗放,主要通过线条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轮廓。人物的肤色多用土黄和土红色来表现,人物的衣服主要用深蓝色、湖蓝色、灰绿色来表现,背景则用纯黑色。暗色的运用,使人物显得更加朴实。梵·高很喜欢伦勃朗的画作,在肖像画中,显然也有伦勃朗的影响。1884年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Head of a Peasant Woman with White Cap局部放大图《吃马铃薯的人》布面油画作品说明

梵·高非常崇拜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并希望像米勒一样成为一名真正的农民画家。居住在纽南时期,梵·高和农民之间很亲近。对于当时一幅画也没成功卖出去、生活要依靠弟弟接济、总是以农民为绘画题材的梵·高来说,受到周围人们的非议是很常见的事情,但是梵·高周围的农民都对他抱有很大的热情,并常常做他的模特。

在《吃马铃薯的人》中,梵·高试图表现的是真正的平民生活。在这幅画中,画家绘制了朴实的一家农人坐在晚餐桌边就餐的情形。餐桌上方悬挂着一盏灯,昏黄的灯光笼罩在桌子上。这盏灯成为画面的焦点,灯光使农民的面容更为突出;灯光也照出了低矮的房顶,使房间看起来更为狭小拥挤。

在色彩上,整体上以灰绿色为基调,与惨白的灯光形成对比,形成低沉幽暗的气氛。桌子上的土豆冒着热气,使气氛更加真实。1885年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The Potato Eaters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