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实用的记忆策略:来自心理学的建议(大夏书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18:42:26

点击下载

作者:刘儒德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效实用的记忆策略:来自心理学的建议(大夏书系)

高效实用的记忆策略:来自心理学的建议(大夏书系)试读:

序言

记忆是学习的守门人。每一次学习都是以先前的记忆为基础,并以记忆中的变化而告终的。人的高级认知活动,诸如问题解决和创造,都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试想一下,如果脑中无知识,谁会说你有能力呢?无论当今教育如何强调培养创造能力,记忆基础知识依然是学生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之一。

对许多学生来说,记忆实在是一件苦差事,既要花时间、费脑筋,又得有毅力、能坚持。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强迫自己费了一番劲,花了老长时间,仍然深陷在忘了又记、记了又忘的死循环之中,将学习演变成了一次又一次与遗忘的斗争,记忆俨然成了一副压在学习之上的沉重的十字架。

摆脱这种记忆困境需要做到三个字。

一是“知”。记忆是有规律的。我们整天跟记忆打交道,就需要了解一些记忆规律。自从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遗忘规律,100多年来,心理学对记忆的实验研究从来没有减弱过,相关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例如,有研究表明,人一般可记住自己阅读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自己看到和听到的50%,交谈时自己所说的70%。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主动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复习同一个知识,尤其是与同学讨论,给同学讲一讲,效果将大大提高。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个规律,就根本不会意识到这些记忆的方法,更不会主动加以运用了。我们了解的记忆规律越多,就越能判断自己的做法是否科学、有效。

二是“会”。仅仅知道记忆规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善于利用规律,将规律转化为一些可操作的记忆方法和技术。例如,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是很快就会发生的,而且开始时忘记的较多,后来忘记的较少。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就要及时复习,于睡前醒后将当天的学习内容在脑子中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有遗忘处及时补救。之后进行分散复习,开始阶段每次复习的时间长一些,每两次复习的时间间隔短一些;后期阶段每次复习的时间短一些,每两次复习的时间间隔长一些。如果将每天学的知识都做出一个复习计划表,复习的工作就在平时轻轻松松做完了,不至于拖延到考前搞总突击而不堪重负。一些大学生在考托福、GRE时,就是利用遗忘规律在短期之内记住海量英语单词的。

三是“行”。知道了规律,会按规律做,接下来,我们还必须在日常学习中不断使用策略,从而产生实际的效果。在多数人看来,记忆是一个简单脑力活儿。《科学》杂志上有一篇文章,提出一边记一边回想(自我检查)不仅是一个信息提取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巩固的过程,这比单纯的重复学习效果要好。但许多研究(包括我们对一些高中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知道自我检查比重复学习效果好,但在真实的学习任务情境中,他们之中更多的人选择了重复学习,因为重复学习比自我检查需要付出的心理努力要小一些,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懒得用心。我们多数人并不愿意花时间去将已知的信息重复一遍又一遍,这种事毫无新意可言,多枯燥乏味啊!再加上有时我们又懒得动脑筋想法子,“行”因而就难以坚持了。

其实,巧妙的记忆可以看作一项高级的智力活动,甚至可以变成一项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如果我们多动一点脑筋,就可以少花一点时间。对于有些内容,我们开动脑筋,创造出一些巧妙的记忆方法,就可以一劳永逸地牢记在心,省去了不少复习时间。

例如,有人这样记忆李渊建立唐朝的年份——“李渊见糖(建唐)留一把(618)”(谐音联想),有人用“爱神丘比特”记住电流强度公式(I=Q/t)(谐音联想),有人用“掏内兜”记住英语单词“tornado”(龙卷风,意思是龙卷风大得将你的内兜掏出来,音义串联法),有人用“千万孤独”记住柳宗元的诗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首字联词),等等。看,记得多巧妙啊,一次动脑,永久记牢。

当然,对于有些内容,即使挖空心思也想不出绝妙的记法,我们仍然需要花时间复习,但可以利用规律少花一些时间,或虽花了相同的时间,但能使记忆的效果更好、效率更高。例如,系列位置效应表明,人对开始与结尾的部分记得更牢。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最重要的部分放在每次学习的开始与结尾处,或者每次复习时,不断变换开始与结尾的位置,确保许多部分都有机会处在首尾的位置。如此,重复的次数一样多,但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所以,记忆需要使巧劲,要显示出自己的轻灵和智慧。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对待每一项记忆任务,就会感觉自己像在解数学题,不断迎接智力挑战,不断体验成功与满足,甚至会抱着“玩”的心态来记东西,不至于因为简单的重复记忆而感到倦怠。

这本书在“知”、“会”、“行”三个字上下足功夫。

首先要解决知与不知、懂与不懂的问题。记忆过程由识记、保持与再现三个环节构成。心理学家们在这三个环节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了一些经典的规律。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其中一些最实用的成果。

其次要解决会与不会的问题。本书基于这些规律提炼出一些记忆方法,并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大家有机会用一用,体会其过程与效果,从而能够在一定的情境下选择并执行这些方法。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要解决做与不做的问题。我们需要在自己的学习之中有机地运用记忆规律和方法,生成一个又一个学习产品,获得实实在在的学习效果。

为了做到这一点,本书特地从中学师生们的成功经验中选取了大量实例作范例和练习。这些实例本来就是中学生必须记住的内容,学习这些实例就是在完成平时需要完成的一些记忆任务,这本身就是在“行”了。而且,这些实例堪称典范,蕴涵着智巧和灵秀,有时让我们会心一笑,感到惊异、钦佩和顿悟,从而产生一股激情,愿意去琢磨出一些自己的法子来。这将有助于我们未来的“行”。

古人说,授人“鱼”,更授人以“渔”。这句话强调教学者不仅要教授内容,更要教授方法。但对于这本专讲记忆方法的书,这句话的顺序刚好要倒过来,不仅要教授“渔”,也要教授“鱼”。作为一本记忆方法书,强调教授“渔”是自然的,这“渔”就是记忆的规律、方法和技术,但本书还强调教授“鱼”,这“鱼”就是大量来自中学的实例和经验。如果只片面地强调“渔”,则可能演变成一种形式训练,这种形式训练往往注重一些记忆的方法,但训练用的材料是没有实质性价值的。例如,按照某种方法来记忆毫无意义的圆周率后面多少位数字,或者记忆人工制造出来的词对等。学生的学习任务都很重,谁有工夫学习这些无用的东西呢?

本书远离形式训练,强调学用结合,活学活用,纵使你没有学会书中的记忆方法,至少你也记住了大量实用的知识,这一收获也是实实在在的!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第1章识记本有道

我国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在其从艺的50年时间里,播讲了传统评书和现代评书70余部,被誉为“曲坛常青树”。他曾被同行们看作“记忆天才”,原因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迫害,连续8年颠沛流离,没有书读,没有歌听,有的只是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农活劳作,然而当他被平反,重返舞台说书时,《隋唐演义》仍能张口就来!

然而没有人知道,其实单田芳的秘诀是在8年的劳作中,他每天都像过电影一样,将曾经看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歌,在脑子里反复过了不知多少遍!复述,成了他8年来最常用的消磨时间、鼓舞精神的思维活动!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文化大革命”后,脱颖而出,成就高深造诣!

有效的记忆是从识记开始的。识记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复述、联想以及组织知识。其中,复述是指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学习内容。复述似乎是本能性的,每个人天生就会,即使是年幼儿童,也会本能性地通过复述来记住他人告知的信息。

没有复述,不成记忆。你或许认为,复述就是一遍一遍重复,死记硬背。非也!复述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如果我们了解这些规律,就能做到笨招巧用,使其成为最简便易行的识记策略。在本套策略中,我们将学习一些复述策略,包括划分组块、无意识记、整体识记、分段识记、过度学习、自动化、重点识记、尝试背诵、多种感官参与以及亲自参与等。利用有限的记忆内存

请你扫一眼下面这行随机数字,然后合上书,按照原来的顺序,尽可能多地默写出来。

960530611997721

现在再读一遍下面这行随机字母,然后用上述方法来测试自己的记忆。

HJMROSFLBTW神秘的数字:7±2

你全部记下来了吗?你对自己的测试结果满意吗?不妨测试一下你的同伴,看看他们的结果如何。

假如你的短时记忆像一般人那样,你可能回忆出7个数字或字母,至少能回忆出5个,最多回忆出9个,即7±2个。这是一个规律,很早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19世纪中叶,爱尔兰哲学家威廉·汉密尔顿偶然发现,如果将一把弹子撒在地上,人们很难一下子看到超过7个弹子。1887年,雅各布斯通过实验发现,对于无序的数字,被试者能够回忆出数字的最大数量约为7个。记忆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也曾报告,人在阅读一次后,可记住约7个字母。

大量貌似巧合的发现,使平凡的数字“7”陡增了很多神秘的色彩。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心理学家用字母、音节、字词等各种不同材料进行过类似的实验。结果发现,我们的头脑确实只能同时加工大约7个单位的信息,也就是说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为7个单位的信息。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教授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神奇的数字7加减2:我们加工信息能力的某些限制》,明确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即一般为7,并在5~9之间波动。这就是神奇的“7±2”效应。

你可能怀疑,上述实验中采用的材料都是无序的、随机的,如果是熟悉的字词或数字,我们的短时记忆还只能容纳“7”个吗?

例如,“STUDENTTEACHERSCHOOL”,这个序列有20个字母,如果对英语非常熟悉的人遇到这个序列,扫一眼就能将其全部记住,因为它是由三个单词构成的——“STUDENT”、“TEACHER”和“SCHOOL”。

这不是违背了短时记忆的“7±2”效应吗?不是的!这恰恰是神奇的“7±2”效应中存在的另一个奇特现象。因为短时记忆中信息的单位本身具有神奇的弹性,一个信息单位可能是一个数字、一个字母、一个单词、一句诗甚至一段故事。而且,我们都能将多个较小的单位联合为一个相对熟悉的较大的单位,这一过程被称为“组块”,被“组块”而成的信息单位也被称为“组块”(名词)。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组块信息,而对于初学汉语的外国人来说,这是七个组块信息。

不论人们是如何组块的,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信息。内存有限

神奇的“7±2”效应给我们最直接的启示就是,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我们不要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一下子变成天才。

短时记忆就像计算机的内存,同时打开的程序太多就会死机,也像一个家庭电表,如果同时开的电器过多,就会把保险丝烧掉。在短时间内,无论是学习新的项目还是记忆一些东西,我们都要考虑到“7±2”效应的特点,合理安排任务量,否则就会出现认知超载。

小明总是抱怨自己的背诵能力很差,背诵一大篇诗词时往往会越背越乱,到后来不但搞不清楚前后句,而且还会把不相干的两首诗词拼凑起来,前头是唐诗,后面接宋词,简直是一团糟。小明的同学小亮却总是能清晰地记住并理解所有的内容,写作业对他而言也不是苦差事。

其实这都是短时记忆的容量这只“看不见的手”导演的好戏。小明的问题就是一下子把记忆的电力开得太足了,后果只能是越背越乱。而小亮每次记忆不贪多,把任务量都定在7个左右,然后分多次完成所有记忆任务,而且在后一次学习中,间隔复习前面记住了的项目。

你将如何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块有方

短时记忆的内存是有限的,但是,我们个个都是“编程高手”,能够通过组块的方法,不断增加每个组块的容量。一位长跑运动员的数字记忆秘诀

著名的长跑运动员S.F.可以一下子记住84个数字!这是因为S.F.经过锻炼,发现了一个对他非常有效的组合数字的方法。他注意到了很多随机数字能被组织成不同距离的赛跑时间,于是产生了让人惊叹的神奇纪录。例如,他将数字序列3、4、9、2、5、6、1、4、9、3、5,重新编码为:3:49.2,接近一英里赛跑纪录;56:14,十英里赛跑时间;9:35,对二英里的距离而言时间有点长。

这位运动员根据个人的经验,将原本独立的组块组织在一起,如将3、4、9、2这四个组块,组织为“3:49.2”一个组块。这样,我们的7个组块便可以由7个数字扩展到28个数字。如果我们想要记得再多一些,知道该如何做了吧,对,就是无限量地增加每个组块的内容。【练一练】【练习1】请再看看刚才测试你的一组数字,“960530611997721”,现在你有什么好方法了吗?

你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可以将这串数字想象为:96年5月30日,六一儿童节,1997年7月21日。【练习2】按顺序记忆下列数字:19411917186518121776

不要看上面的数字,默写你的记忆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组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选择组块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可以将四个数字归为一组,想象为四个年份,每个年份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练习3】请对下列词语进行组块:

蛋糕、编辑、大象、床、馒头、猴子、椅子、喜鹊、护士、饺子、司机、桌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可以根据已有知识将这12个词语重新划分为四类,如食物、职业、动物和家具,这样,每一类下面的词语个数就远小于7了。

在学习陌生的知识时,我们可以繁化简、以大化小,将大块的知识分解为数个小块,熟记小块知识,再在头脑中将无数小块知识统合成大块知识。这样,就能巧妙地增加我们的知识总量。

课本中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历史上的各朝各代、皇室脉络等,这些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晦涩难记,皆属于死记硬背型知识。如何让我们的记忆“活”起来呢?方法之一即遵循记忆组块原理,将其分组,确保组块中单元个数不超过7,组块的个数也不超过7。如“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当然,组块所含信息量的多少是相对的,受先前知识经验的影响。如果我们对某一领域的知识了解较多,相关的先备知识也较多,那么就会记得快、记得牢。相反,如果我们对知识很陌生,就会记得慢,甚至记起来很困难。记忆天才

德国音乐家门德尔松17岁那年,他去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首次公演,回家后立刻写出了全曲的乐谱,震惊当时的音乐界。

我国唐朝的玄奘,曾在净土寺向严法师学“摄大乘论”,他听了一遍,就能全部背诵,一字不漏,令人称奇。

据说,美国前总统林肯的一幅最好的画像出自一个平凡的山村画家之手,这个画家只见过林肯一次,就画得相当逼真。

试想一下,如果让那位长跑运动员去记一篇古文,让门德尔松去听一遍“摄大乘论”,让玄奘去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首次公演,他们能否表现出如此惊人的记忆力?肯定不能!

因此,对于一些熟悉背景知识的材料,我们可以充分调用头脑中相关的各种资源,对材料进行分类、概括、归纳、整合以及联想等,尽量使自己的记忆组块容量更大。

其实,组块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不适合,喜不喜欢。如果你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组块方法(结合自己的先备知识,材料的性质、类型等),那么你的记忆便可达到最佳的效果!不用留意也能记得牢

一位因溺水昏迷而患遗忘症的妇女,虽然她已完全忘记了自己曾学过做衣服这件事,但不久后在学裁剪衣服时却无意中表现出裁剪技艺方面的某些记忆痕迹。

一位接受针灸治疗的遗忘症病人,治疗结束后,尽管已压根儿记不起遭受针刺这件事,但她却拒绝与为她实施治疗的医生握手。

一位接受过电休克治疗的遗忘症病人早忘了曾受过电击这件事,但当他再次见到电击仪时,却显示出了相应的行为表现。隐性记忆

很神奇吧,遗忘症患者居然也具有某种“下意识”的记忆。事实上,这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事,你也拥有这种能力!下面是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未能觉知的记忆

研究者让失忆症患者和一组心理正常的自愿被试者一起学习一个由一些常见单词组成的单词表,如table(桌子)、garden(花园)等。几分钟后实验者从这个单词表中选出几个单词,将其和一些未出现在单词表中的新单词混在一起,呈现给被试者,让他们辨认。结果发现,失忆症患者很难记得哪些单词是所学单词表中的,哪些不是。但令人惊奇的是,如果将一个单词的前三个字母提示出来,让被试者填补上该单词所残缺的其他字母,如tab或gar等,失忆症患者能够写出更多在所学单词表中出现的单词,有的失忆症患者所能写出的单词数量甚至与没有记忆障碍的被试者一样多。

实验中,失忆症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拥有对所学单词的记忆,更未有意识地去提取这些记忆,但是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却表现出了记忆效果。

人的大脑很奇妙,除了具有可以知晓、有意识的记忆之外,还存在着一种未被知晓、无意识但确实存在的记忆,人们把它称为“隐性记忆”。

隐性记忆在我们的大脑中留下了痕迹,可是我们却没有明确的心理体验。

例如,有的人对灰尘过敏,当他第二次进入原先过敏的环境时,尽管过敏原已经不存在了,但病情照旧发作。所以,应当说存在着一种条件反射,但这种记忆不能明确地被人意识到。

又如,体操运动员通过多次训练,其肌肉、关节当中的许多本体感受器,把做出优美动作期间的压力信号记忆下来了,在表演时重现了那种记忆,所以取得了好成绩,这分明是一种可以做出来但说不出来的记忆,这也是一种隐性记忆。

隐性记忆存在于我们的学习之中。我们获得语感的过程就是自动的、隐性的。语感是对语言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等在内)的综合的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我们无须努力去发现语言结构的规则,却可以在言语行为中准确地使用它们;我们一旦获得语感就能够对语言规则进行迁移,在以后的言语活动中更加自如地运用这些规则。我们对语感的认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怎么获得这种语感呢?背诵是一种重要途径。有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实际上,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伟大的文学家,也注重反复吟诵。对文学精品进行反复背诵、记忆,有利于我们驾驭文字及其组句规则。尽管我们是中学生了,背诵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外语学习也是如此。也许你会抱怨自己的外语语感差,扪心自问,你到底背诵了多少经典对话和文章呢?我们应该经常以多种形式(例如听、读、写)与词汇接触,在反复实践中掌握语法规则。无意记忆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没有刻意记忆某件事,也没有付出努力去记住它,但这件事却牢牢地铭刻在我们心中。

1946年解放战争期间,著名电影演员陈强随文工团到河北前线巡回演出著名歌剧《白毛女》。在剧中陈强饰演黄世仁,当演到最后一幕斗争黄世仁时,台上群众演员高喊口号:“打倒恶霸地主黄世仁!”台下突然向台上掷来无数果子,一个果子正好打中了陈强的左眼,当时他就看不见了,戏几乎演不下去了。次日,陈强的左眼已成了“乌青眼”,很久才恢复过来。陈强当时并没有“刻意”去记住这一遭遇,但几十年过去了,这个情景在他的脑中仍然历历在目,令他终生难忘。

这种事先没有明确目的也没有付出心理努力的记忆在心理学上被称作“无意记忆”。

请想一想,你是否有过类似的情况。当你接触、经历一些事物时,你虽然没有进行有意记忆,但在不知不觉中却把它们记住了。请写出三件这样的事:

从你自己的经验中,你是否发现无意记忆的一些奥妙呢?一般来说,在以下五种情况下,无意记忆能够发挥作用。

●情绪强烈

请回想一下,中学开学的第一天,你是多么的好奇、兴奋啊,尽管已经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了,当时的情景却历历在目;你第一次上台演讲的时候,紧张、激动的心情一定让你难以忘怀;你被老师责备、被同学误会的时候,你是多么的伤心、愤怒,你努力想忘掉当时的情景,但是很遗憾,这些记忆总是“顽固”地保存在你头脑中的某个角落。

著名演员陈强由于演出时遭受了意外“打击”,所以他对这一情景才刻骨铭心。

●兴趣浓厚

徐明常常说自己记忆力不好,最怕政治、历史和英语三门课。尤其是历史,知识点又多又杂,人名、年代、事件及历史意义等,背了后面忘了前面,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他对此深感苦恼。但是,他的同学却认为他是一个记性很好的人,甚至觉得他的历史学得棒极了,因为徐明最感兴趣的是《三国演义》,他常常和同学聊起里面的故事,对“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单刀赴会”等记得滚瓜烂熟,讲得绘声绘色。让徐明感到奇怪的是,这些故事他只读过一遍,并没有刻意地去记忆,怎么就这么牢牢地“印”在头脑中了呢?

徐明不喜欢枯燥无味的历史课,总是记不住知识点,但是对《三国演义》、《朱元璋传》等自己最感兴趣的“草根历史”却过目不忘,津津乐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如歌星、足球、历史等,无须耗费心理努力就能轻轻松松地记住,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义重大

古人云:“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种对人生具有重大意义的关键时刻,人们往往终生难忘。你一定记得拿到中学录取通知书、第一次走上领奖台的情景。也许从小你就是个“健忘”的人,你会忘记很多事情,但是绝对不会忘记自己的生日,因为这是你最重要的一天,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尽管你从来没有刻意去记住这个日子。

●不断重复

张为很喜欢听周杰伦的歌,尤其是《双节棍》,他经常在寝室里放这首歌。同寝室的王华却不以为然,认为周杰伦没有什么才华,这首歌更是粗制滥造之作,他还曾表示永远不会去学周杰伦的歌。可是,有一天,张为突然发现,王华开始哼唱《双节棍》的调子。张为很高兴,认为王华被他“同化”了,也开始成为周杰伦的粉丝了。王华却认为,自己并不喜欢听这首歌,但是每天在张为高强度的“音乐轰炸”之下,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这个调子。

刚到一个新班级里,面对一个个新同学,也许你并没有刻意去记住每个同学的面孔,但是,经过几个星期的朝夕相处之后,你会发现,每个同学的姓名、长相你都能对上号了。

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你怎么也记不全26个字母,经常把它们同汉语字母弄混,以至于你总是把“G”读成“ge”,把“X”读成“xi”……英语课本中有一个聪明的办法——将26个字母编成字母歌,要求大家每天上课的时候都要唱一遍。过了一两个星期,你会惊喜地发现,在不知不觉之中,自己已经能够精确地读出每一个字母了。

●音像生动

有的同学对历史课本中的“甲午战争”这一段背了好几遍,也理不清个头绪来,但是,只要看一遍电视剧《邓世昌》,就对其中的历史脉络了解得八九不离十了!这是因为电视剧是以生动具体的声音和形象、扣人心弦的情节将甲午战争呈现在你面前的,促进了你的无意记忆。学做聪明的广告商

生活中,有一类人很懂以上的道理,他们常常巧妙地运用人们的无意记忆来充实自己的腰包,他们就是聪明的广告商。请看下面这则广告:

屏幕上呈现了唯美的画面,伴随着催人奋进的音乐,你的心情顿时舒畅起来(情绪的反应出现)。这时,你喜欢的明星李连杰出场了(感兴趣的事物),伴随着干净利落的武打动作,他露出了招牌式的微笑,朗声说道:“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步步高!”(生动的音像)

广告播放完了,如果这时你对产品的印象还不是很深,不要紧,广告商最拿手的一招就是每天在黄金时段不停地播放它,直到你听得耳朵起茧(不断重复)。

也许你很讨厌这则天天重复播放的广告,但一个月以后,你发现自己确实受到了它的影响。在观看广告的时候,你并没有打算买这种复读机。当你决定给自己添置一样学习用品的时候,你走进了商场,并且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这个品牌,于是心甘情愿地掏钱买下了它。

有的同学总是抱怨自己的记忆力不好,不妨试着把自己当作“广告商”。

例如,英语口语能力不强的同学,可以将自己的耳朵多多暴露在英语环境当中,多听英语课文和英文歌曲,多看没字幕的英语电影。这样,即使听不懂,看不懂,但是头脑中的无意记忆会慢慢发挥它的功能。一段时间以后,你就会发现,你的英语口语得到了提高。

历史书中要背的东西怎么也记不住,不要紧,想想上例中的徐明吧!可以找一些你感兴趣的小说来读,也可以看看有关的影视作品,将枯燥的历史知识同生动具体的故事情节结合起来记忆。你会发现,轻轻松松之中,你“隐藏的记忆”开始发挥它无与伦比的作用了!

也许你会说,三天两头的考试,我们都快忙死了,哪里有时间去看小说、看电视啊?不要紧,我们还有别的方法。

最笨而又最实际的办法就是制作卡片。将一个个知识点做成一张张小卡片,贴在每天能看得见的地方,这样,即使你没有刻意地去记忆这些知识点,一段时间之后,你也会发现,这些知识点记忆起来比以前容易多了!很管用的,不信试试吧!分段识记与整体识记

陈明即将步入初中三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他越来越觉得自己的脑子不够用,记忆力越来越差了,原来背诵五言绝句,不费吹灰之力,而今面对长篇的诗词、大段的文章总是越背越乱,不但搞不清前后句,就连段落也弄混,简直一团糟!分合有度

你陷入过陈明这样的困境吗?你赞同陈明把问题归因为自己变笨了吗?

其实,初中阶段是记忆力最鼎盛的时期,又怎么会变笨呢!但陈明这种情况绝对不是个别现象,这就需要从其他方面找原因。

想一想,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那么我们的记忆是不是也有一定的规律呢?而陈明会不会没有遵从记忆规律呢?

记忆应该分合有度。

●一口吃掉你——整体识记

对于篇幅短小、内在联系密切、较容易理解的材料,适合整体识记,即整篇背诵,直到记牢为止。

想一想,你常常整体识记的内容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如陈明所述的“五言绝句”,还有大量的“儿歌”、“绕口令”、“简答题”等,篇幅很短小,整体把握均可成功识记。

又如“谜题谜面”、“成语故事”,虽篇幅稍长,但内容逻辑紧密、引人入胜,读起来常常令人爱不释手,这样的材料,想必让你分段识记你也不舍,当然要一口吃掉、饱尝美味!

●慢慢蚕食你——分段识记

对于篇幅较长、内在联系不紧密、较难理解的材料,适合分段识记,即将整篇材料分成若干段,先一段一段地记牢,然后合成整篇识记。科学的佐证

法国的记忆研究家佛哥特曾请一位有名的记忆术专家研究记忆量和记忆时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如果记忆量增至原来的2倍,则记忆所需时间是原来的4倍;如果记忆量增至原来的3倍,时间就要增至原来的9倍。“累了”就分段

还记得记忆的“7±2”这一规律吗?它表明我们的记忆并非一个超强马力的加工平台,若超出了一定额度,记忆效果就会大大减弱!

孙亮在家里大声朗读课文,一遍又一遍,旁边看报纸的爷爷不耐烦了。

爷爷:“你在干什么啊?”

孙亮:“老师让我们把明天要学的课文先背下来!”

爷爷:“那你背得怎么样?”

孙亮:“我还在读呢!”

爷爷:“那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呢?”

孙亮答不上来。

很多人背诵前习惯通读全文,一遍一遍地读,但读完竟不知道自己读了什么,更不用说理解、背诵了。

因此,当你在通读要背诵的材料时,如果出现“不知读到了哪里,也很难边读边理解其意”或者“越读越困,背诵成了催眠曲”等疲劳症状,建议采用分段识记。

想一想,哪些内容常常困扰你,使你觉得脑子不够用,背诵下来更是难上加难的?

顺其意背其词

对于有内在联系但篇幅较长的材料,可根据意义进行分段,即将你所理解的一个意义表达,定为一个小节,然后逐一攻克。

由于课文、论述题具有组织性,它们自身便会分好段落,因此,可以直接“顺其意背其词”,根据课文本身的段落先逐个背诵,然后再整体把握。

比如论述题,我们可以先背诵背景,再背诵影响因素,然后背诵意义,最后综合背诵一遍,这样效果会很好。【练一练】

要求:背诵课文《扁鹊见蔡桓公》,方案如下:你还用这种方法背诵过哪些记忆材料?比如:

小块头大智慧

如果材料比较零散,内容又较多,我们可以先分解,再综合。【练一练】

地理课上,学习并背诵中国的省份、简称及省会名称。

你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点一二:

先将各个省份、简称、省会对应。

然后可根据地区(如东北、华北)分段,或者根据省份首字母等其他方式分段,但要确保每一段中包含的省份少于7个。(还记得为什么要少于7吗?)

逐一攻克后,概览全局,想必你已经烂记于心了。“小块头大智慧”还可以应用于记忆英语单词、英语课文、年代史实、世界之最、山川河流等。

生活中,还有哪些可用这一方法记忆的材料?

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小蚕食效力大

分段识记具有很多优点,不仅可以减轻大脑的工作压力,缓解记忆工作平台的任务强度,还能够打消畏难情绪、激发信心。

学了以上知识,你知道如何安慰陈明了吗?知道如何指点孙亮了吗?

我想对陈明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孙亮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合有度,相得益彰

还可以采用分段—整体识记法,即分段识记与整体识记相结合,但是整合并非到最后才进行,而是在背诵过程中就开始整合。

如一篇文章分5段,双管齐下的模式为:

1—2—1、2—3—1、2、3—4—1、2、3、4—5—1、2、3、4、5

当然,分段识记与整体识记结合的方式有很多,变式也有很多,不一定要遵从上面的模式。该方法主要适用于难度较大的材料,记忆效果很好。美中不足的是耗时较长,易引起疲劳。【小贴士】不论是分段识记还是分段—整体识记,在分段之后,可以将段落编号,然后逐渐接近目标,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自我激励,不妨一试!还可以利用自我奖励的办法,背好几段就奖励自己休息一会儿或者吃点什么,劳逸结合,效果更佳。重点攻克

张灿很用功,每次背诵课文都不厌其烦,从头到尾地背诵,生怕自己漏掉了哪个细节,这样效果虽好,但是用时很长,有时甚至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奇奇也很上进,她有一套自己的背诵方法,即找准自己记忆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攻克,节省了很多时间,记忆效果一样很好。

张灿和奇奇,你更羡慕谁呢?想必是奇奇,谁不想事半功倍呢!那么她们的不同点在哪里呢?原来,奇奇无形中使用了重点识记的策略,即将自己的精力主要放在薄弱环节上,既节省了力气,避免做无用功,又使自己轻轻松松记忆材料,自信心、成就感等也会随之增强,真是一举多得!

你也会运用重点识记策略吗?不妨试一试。【练一练】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认真读三遍该段文字,然后在下面的横线上试着默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看你的默写情况,哪句写出来了,哪句还没记住,了解自己的记忆漏洞在哪里,这有利于提高记忆力。

补全你的记忆漏洞(只填补前面空着的地方,其余不用写,按照原文的格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可以让同桌也试试,然后对比一下,大家的记忆漏洞是一样的吗?

其实,每个人的记忆漏洞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要学会重点识记,补全自己的记忆漏洞,而不是将精力浪费在已经掌握的地方。

识记时,要详略得当,切不可平均使力。要选择重点进行识记,避开无关紧要的信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从而提高识记的效率。

对记忆也得进行组织,即记忆之前应该考虑:哪些信息必须记住,哪些信息应当贮存在什么地方,哪些信息必须抛弃,哪些信息必须遗忘,哪些信息必须回忆。——略泽尔(东德)

一个人如果想将所有学过的东西都记在脑中,无疑是一种很愚蠢的企图——将记忆力虚耗在不必记忆的事物之上,无异于慢性自杀。

记忆的一个基本法则就是:依需择精而记——“少爱多弃”。——佚名【小贴士】重点识记——认清自己的薄弱环节,加强力量,重点攻克。重复才是硬道理

为什么说书人讲起书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为什么巡回演讲家们不用看讲稿却出口成章?

为什么电视节目主持人面对镜头能娓娓道来?过度学习——守拙制胜之道

我们常常羡慕那些记性好的人,实际上不是他们的记性特别好,只是他们对所记内容进行了过度学习而已。具体来说就是,他们对所讲内容记诵了一遍又一遍,即使达到全部背诵,仍然多背了几遍!过度学习的效率问题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要求学生记忆一份含有12个名词的材料,学习程度分别为100%记忆(比如说记10次全部背诵)、150%记忆(比如说再背5次)、200%记忆(比如说再背10次)。结果表明,不同学习程度的保持量显著不同,记忆次数越多,保持量越高。而且,从效率的角度看,150%的过度学习,提高的幅度最大。这一实验表明,只要我们对已经记住的知识再继续记忆几次,就能将它记得更牢。

对某些英语短语、数学原理、古诗词,我们常常会由于长时间不练习而渐渐遗忘,但是像“7×8=56”这样的乘法口诀、自己名字的写法、班主任老师的姓、好友的名字,似乎是我们头脑中永久性的记忆,很难遗忘。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信息,我们会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加以过度学习。比如,答卷子时,每次必写名字;解数学题时,经常会用到乘法口诀;早上见到老师时,会礼貌地问好;休闲娱乐时,常大喊好友的名字。

现在是否有种“记住你,没道理”的快感?觉得自己的大脑还真够意思,这么多内容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

如果能让课本上的知识像自己的名字一样,深深地印在脑海中,永远不会遗忘,那就无敌了。这是个多么绝妙的想法!其实也是可行的,但前提是勤学多练,我们必须付出自己的努力。有人说,两点之间曲线最短,原来捷径就是守拙,勤奋多练而已!圣人的学习之道

南宋时期的教育家朱熹在《朱子全书》中说:“学而不习,则虽知其理,能其事,然亦生涩危殆,而不能以自安。习而不时,虽日习之而其功夫间断,一暴十寒,终不足以成其习之功矣。”意思是说,如果学后不复习或练习,就不能巩固所获得的知识;如果不随时复习或练习,就不能收到复习的功效。

下面分享几招便利、好用的“随时随地过度学习法”。

第一招:卡片法。将需要记忆的东西写成卡片,正面为问题,背面为答案,挂在床头、书桌、书架、茶几、教室展板等地方。

第二招:纸条法。将需要识记的东西写在一张纸条上,装在口袋、包包或手机袋中,在排队打饭、等车、等电梯时便可扫上两眼。

第三招:随身听法。将需要识记的知识,存储或录制(有实例证明自己录制识记内容,记忆效果更好)在随身听、MP3等播放器中,随想随听。

分享你的绝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动化——天才的四肢

奥林匹克跳水运动员完成十几个甚至更多的分动作仅用了三四秒钟。

乒乓球、羽毛球运动员在赛场上娴熟变换姿势和动作,以应对对方目不暇接的招数。

钢琴演奏者、古筝独奏者十指间流淌出激昂而又优美的韵律,旁观者甚至辨不清他的手指是如何变换的。

……

众所周知,以上这些行为如果通过意识来完成的话,是无法做到的。这些人堪称各自领域的天才,他们是天生如此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这些成绩是他们用多年甚至一生的汗水、泪水换来的。他们用全部的青春、时光换来了这种系列化的动作模式,心理学将其称为自动化的行为。

人不需有意注意就能熟练发出这类动作、行为或活动,比如走路、写字、骑车等,甚至在从事这类动作时还能从事其他活动,比如我们完全可以一边走路,一边说笑、唱歌,而不会撞到电线杆上。对于特殊领域中的复杂技能,运动员们、演奏者们则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超量训练”,使之转化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自动化并不是天才,然而它却是天才的四肢。”

自动化不仅可以使一个人的行为技能迅速娴熟,还具备省力、准确的功能。

因此,如果我们将某些技能(如英语口语、写作)自动化,便可以节省很多精力去思考更多的问题,记忆更多的知识。而且,自动化了的东西是不易忘记的,准确性还很高。

一个病人多年卧床,但是治愈后,只需要练习几次,便可以熟练行走了;你几年不骑自行车,再骑的时候,虽然有点手生,还是可以骑走。

这个“天才的四肢”真是太好了,似有一劳永逸之功效,如何才能拥有它呢?无他,就是超量训练,生磨苦练!想想世界冠军们辛勤的汗水和喜悦的泪水,“天才的四肢”属于勤奋而有毅力的人。

其实,学习中,有很多知识和技能是需要我们达到自动化程度的。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

在小学里,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条件。

想一想,做一做

在我们自身的学习之中,你知道有哪些知识和技能需要达到自动化吗?

阅读、写字、打字2

乘法口诀、20以内数的平方(如16=256)

相乘为整百、整千的两个数(如8×125=1000)

各种几何图形的绘制(如长方体、三角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忆总动员

周阳是一个高一的理科生,他从小就觉得自己记忆力不好,英语、政治、历史、地理成绩都不好。在高一文理分班的时候他选择了理科。他在理科班的学习如鱼得水,物理、化学都是他的强项。让他非常苦恼的是,英语仍然是“拖后腿”的科目。随着学习任务的逐渐加重,他发现自己的单词记忆能力更差了,真是忘了又背,背了又忘。而他的同桌李梅则不同,拿到新单词之后,总是拿出一个小本子,边听、边读、边写、边记,常常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将单词“悉数入脑”。多重感官记忆

你有过与周阳相似的苦恼吗?有过“背单词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受吗?实际上,周阳并非像他自己所说的“记忆力不好”,而是缺少一个高效率的记忆方法。李梅就不同了,她能够充分地调用一切资源来记忆。下面请看一组很难的单词:

如果让你在五分钟之内记住这组单词,应该怎样去记忆呢?是像周阳那样不停地看啊看,还是像李梅那样边写、边读、边背呢?

大家可以做一个小游戏,同桌的两位同学,一个扮演周阳,只通过读来记,另一个扮演李梅,边听、边读、边写、边记。

时间到了,大家可以互相检查一下,再比较谁的记忆效果好。“周阳”错了( )个单词“李梅”错了( )个单词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李梅”的记忆效果要好过“周阳”,这是有心理学实验为证的。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三组被试者记忆10张画。只告诉第一组被试者画了些什么;给第二组被试者看这些画;给第三组被试者看这些画并告诉他们画了什么。经过一定的时间后,测试被试者的记忆结果。记忆效果最好的是第三组,最差的是第一组。这说明了多种感觉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心理学家特瑞奇勒研究了人的感觉与学习、记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们的学习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1.5%通过触觉、1%通过味觉进行的。而且,人一般可记住自己阅读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自己看到和听到的50%,交谈时自己所说的70%。这说明多种感官的参与,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另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将所学的书本知识用实验证明、写成报告、作出总结、在谈话中使用以及向别人讲解等,知识将记得更牢。

张华一直想学好英语。非常遗憾的是,英语150分的卷子,他从来没有考过90分。他很想利用这一年的时间好好学习英语,让英语不成为他高考时“拖后腿”的科目。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拿下英语!于是,他开始了紧张而又充实的迎考学习。

通过三个月的集中学习,他的英语提高很快,近几次月考都在120分以上。下面他谈了自己的经验。“英语考试虽然阅读理解题是关键,但需要记忆的东西也很多。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一切资源,把知识装进大脑里。首先是制作单词卡,在正面写上关键词,在背面写上说明。然后,将自己的声音录进磁带,通过随身听来听。单词卡和磁带都是我亲手做的。与光读教材相比,这种方法更好,自己制作的这个过程好像更重要呢!通过写和说,记到脑子里的内容就多了。”

他认为,与只用眼睛看来接收信息相比,多重感官参与的方法,更能加深记忆。

哈佛女孩刘亦婷从小学起,就学会了记忆方式多样化的技巧。如果是在家学习,面对需要记忆的材料,她会综合采用这样一些方法:独自朗读、默读、动笔抄写、听有关录音、回忆要记的内容、默写、请父母当听众进行提问或抽查、跟父母讨论、做题等,以加深记忆。

在学习的时候,眼、耳、手、心齐到位吧。你会发现,你的记忆力将获得大幅度的提高。让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活动,看文字的视觉,用笔写的触觉,甚至闻着墨水味的嗅觉,读文字时的动觉和听觉等,通过这几种感官的同时作用,强力地将记忆内容深刻地印在脑海里。有时,翻笔记本,按录音机的按键,这些与内容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的操作记忆,也在不知不觉中帮助我们记忆。用动作来记忆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动作记忆不同于语言记忆,它的保持高度依赖小脑和脑低级中枢,这些中枢可能比脑的其他部位有更大的保持动作痕迹的能量。运用动作记忆不仅调动了大脑,同时调动了小脑的参与,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也就不足为奇了。

例如,背诵《伐檀》时,以手为斧做砍树状,曰:“坎坎伐檀兮”,又做拖拉状,背出“置之河之干兮”,以墙角为假想的小河说“河水清且涟漪”,以同桌为假想的贵族向其发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采取这种多重感官参与记忆的方式。

例如,英语词汇量的扩大要靠平时的积累,同学们应该做个有心人,可以准备一个便于携带的小本子,把刚学的或在阅读中碰到的生词、词组、好句子记下来;在背单词的时候可以耳听、嘴读、眼看、手记,利用多种感官一起活动,这样能帮助记忆。口到心到,边读边背

吴正是一个初中生,他常常认为自己没有记忆的天赋,尤其是缺乏背诵大段文章的能力。他最害怕的就是背诵课文。在背诵的时候,他总是习惯于闷着头一遍一遍地读,读了好几遍之后再背。常常是记了前面忘了后面,记了后面就忘了前面。一篇课文,他常常几个小时也背不下来。

你有过这样“埋头苦读”但事倍功半的情况吗?

事实上,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心理学家早就看出了其中的问题。有心理学研究者曾经把找来的学生分成甲、乙两组。让甲组学生对一篇课文连续看四遍;让乙组学生对同一篇课文看一遍,尝试背诵一遍,又看一遍,尝试背诵一遍。结果,一小时后,甲组只记得52.5%,乙组记得75.5%;一天后,甲组只记得30%,乙组记得72.5%;十天后,甲组仅记得25%,乙组记得57.5%。实验表明,让记忆者了解自己的记忆情况,获得信息反馈,往往能够提高记忆效果。

这个实验证明了这样一个规律:边读边背效果好。

请做一个小游戏来体验这一规律吧!下面是一组单词,请用一分钟时间将单词及其中文释义看一遍。

看完了吗?下面根据给出的英文默写出中文释义:

有填不出来的吗?没关系,再看一看,然后再填写一遍。

现在,你是不是都记住了呢?相信大多数同学的回答都是肯定的。这种方法至少具有两大好处。

第一,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记忆情况。每次尝试回忆后,知道自己记住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记住,在进一步阅读时便可有重点、有选择地记忆。

第二,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尝试回忆的目的是完整地再现材料,这能促使自己逐字逐句地读,把目标对准那些尚未记住的材料。

在学习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规律。

例如,在熟记英语单词后,可以看着英文默写中文,也可以看着中文默写英文,然后对照一下答案,更正之后再记忆一下。

又如,记忆一个比较复杂的数学定理证明,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后,也可以尝试用笔演背一遍,证明不下去时,再看书、再记,如此,便可事半功倍。【练一练】

任意选择某一门课中要求记忆的材料,运用“边读边背”的方法进行记忆,记下从开始记忆到完全背下所花的时间。

你选择的材料是:_______课本中的______________。

好,现在开始记忆。现在的时间是:_______时_______分

你已经大致背下了,但还有一些磕磕绊绊的地方。现在的时间是:_______时_______分

你比较磕磕绊绊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已经完全背会了,现在的时间是:_______时_______分

原来磕磕绊绊的地方现在的记忆情况是:

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是“画家”,还是“歌手”?

记忆是个人历史的守护神,是大脑的看守者,这名守护者很专业、很细心,喜欢先将信息分类,再加以把守。

记忆将所守护的信息分成四类——感知形象信息、语词概念信息、情绪信息和运动技能信息。但每个人的记忆对这四类的偏爱不同,你的记忆偏爱哪类呢?

看过《还珠格格》,你记住的是小燕子的一颦一笑、古怪的造型,还是小燕子语录中的笑话连篇、紫薇的妙语美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你给他人讲故事时,头脑中常会浮现生动的画面,还是故事中优美、流畅的描述性语言?

每个人的记忆虽然同时守护着四种信息,但是存在一定的记忆偏好。

若你的头脑中时常浮现出种种场景,那么你属于偏爱并擅长形象记忆的人,即有“画家”潜质。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现象体现出你偏向于“画家”:

看影视作品时,对图像、画面的关注多于言语;

喜欢观看优秀的画作;

在公路上看路标时,对图形比对文字说明更敏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家最喜欢听刘美讲故事,为什么呢?因为听她讲故事,就如同看电视。她言语生动、优美,情感也很投入,最令人佩服的是,她常常引用原版的台词,大段的排比、抒情文字,她都能流畅地说出来。起初,大家惊讶于她的“敬业”,以为她是为了“讲”而特意去背台词的。后来了解才知道,看过一遍电视或电影,刘美便可以将其中喜欢的句子记下来!

如果你也同刘美一样,那么你属于偏爱并擅长用语词来记忆的人,即有“歌手”潜质。

生活中,这类人往往:

喜欢阅读;

看路标的时候对其文字说明表现出更多的兴趣;看电视的时候最感兴趣的是里面的文字对白。

你属于这类人吗?如果不是,看一看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你是如何判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的偏好不是很明显,并且四种不同形式的记忆并不相互排斥。他们很有可能既喜欢绚丽的图画作品,又热爱博览群书。如果我们有明显的偏好,那么要认清自己,选择与自己偏好相契合的信息来刺激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记忆偏好测验

以下是一个关于记忆偏好的调查,请仔细阅读下列问题并在最符合的一项上画钩或补充完整。

1.平时记东西时你更喜欢通过_______进行记忆。

A.看书本文字记忆( )

B.看Video或PPT进行记忆( )

C.听录音记忆( )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